第一篇:结合“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的要求反思一下自己的阅读教学。
多少次,我总是不禁再问自己,为什么自己的课堂总是只有完成教学目标的踏实,而少了很多思维碰撞、如获至宝的惊喜和快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一次次心安理得的侵占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学生在蜻蜓点水,我却在越俎代庖一次次的用好心做着傻事。在面对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时,我们一次次感叹学生缺少“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但又从未换位思考过学生的状况:其实他们的感受无人理解,他们的理解无人欣赏,他们的欣赏也无人评价,他们的能力最后当然也无法提高。
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的设计中,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意见的欣赏者、小组学习的帮助者和课堂讨论的参与者,致力于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质疑、充分地阅读,从阅读中去理解课文本身传达的感情和思想,去和春天共鸣。
《春》一文中春花、春草、春风、春雨图细腻的描绘了春来了的生机勃勃的喜人画面。因此,我在教学中什么都没有讲,就是让学生在凛冽的冬日寒风中欣赏着幻灯片中那一抹喜人的绿色、那百花齐放的山野、那吹面不寒的东风、那润物无声的春雨、那春日盛装春游、游人如织的美景……就只让学生美读美背。朗朗的读书声如天籁之音,学生闭目诵读神情投入的样子让我陶醉了。试问,这样心神俱醉的课堂,孩子们会没有收获吗?之后开展的结构教学、语言赏析、主题思想等那还不是畅所欲言吗?还不是事半功倍吗?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个性,鼓励他们想自己所想,问自己想问,说自己想说,还引导他们会想,会问,会说。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文本,感受春、欣赏春、赞美春。让学生在一个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使学生真正在语文学习中成为主人。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人教版新课标
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读型阅读教学模式是怎样的呢?先是老师认真钻研教材、阅读教参,体会文章思路,然后写出教案。其主要内容是:课堂上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跟这些问题、答案配套的板书提纲。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亦步亦趋地实施自己教案的过程。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总之,学生的任务就是“配合”老师顺利地实施教案。
这样的阅读教学不是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而是把学生看成被动盛受的容器;不是要求学生进行阅读创造,而是对课文的同构解读;不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是对教师“权威”答案的完全认同。这种把学生捆起来齐步走的做法,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赋,也违背了小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
阅读活动是不可以捆在一起齐步走的,因为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
为什么这样说呢?在阅读活动中,阅读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回直觉经验,来重构读物的具体化形态。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所以即使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在同一位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同一篇课文,阅读时的心理活动也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这正如霍拉勃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一书中所说:“既定作品的具体化形态由于读者不同便会不同。甚至同一读者的这次阅读与下次阅读也不同。”’
印度有一个著名的寓言,说的是父子俩买了一头驴牵着回家。一个跛子说:“有了毛驴不骑,要毛驴干什么?”于是老人叫儿子骑上去,自己跟着走。一个老头看见了,便说:“年少的骑着毛驴,让年老的跟着走,不像话!”老人就叫儿子下来,自己骑了上去。一个抱孩子的妇女看见了,便说:“做父亲的骑着毛驴,倒叫儿子跟着走,心里怎么过得去!”老人就把儿子拉上了驴背,一同骑着走。一个老奶奶看见了,便说:“小小的一头毛驴,哪儿能经得住两个人压呢!”父子俩只好抬着毛驴走。同是骑驴这件事,各人有各人的看法。细细想一想,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由他们各自的不同情况、不同经历和不同处境所决定的。这则寓言虽不是针对阅读活动说的,但对于我们理解阅读活动的个性化却是很有启发的。一篇收入教材的课文,虽然作者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已经凝定,但由于课文毕竟是诉诸于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而不是可以直接构成审美对象的物质形态的形体、色彩、线条之类。这些文字符号只有经由阅读主体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对象,而这种“还原”过程必会因为各自的生活经验、所处情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够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体头脑里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个文本,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个老师教二年级的学生读《草》这首诗,他要求学生把“春风吹又生”的诗意画出来。有的小朋友把风画成黄色,因为在他看来风会挟带沙尘,所以是黄色的。有的小朋友把风画成绿色,因为在他看来风会吹绿小草和庄稼,所以是绿色的。有的小朋友则认为风是没有颜色的,所以他把下面的小草都画得向一个方向倾斜……这说明一篇相同的课文,经过了每个学生的介入与再创造,进入他们头脑中的“第二文本”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异。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反应了阅读的心理规律。认真了解这一规律,对于我们改革阅读教学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反应了阅读的心理规律。认识了这一规律,对于我们改革阅读教学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认识为基点,我认为阅读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坚持自主性阅读
我们首先要确立这么一个新的理念。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不是先生讲学生听,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其效果就越好。读书的形式最好是个人诵读或默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小学生年龄小,其阅读活动自然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点拨。如何引导?怎样点拨?我以为主要是借助语境或创设情境,将学生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直觉经验提取出来,从而实现与文本言语的相似匹配与相似激活。如让学生感悟《庐山的云雾》(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便可让学生表演,一下漫步山道时“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此时,有的学生伸开两臂作鸟儿飞翔状,有的则模仿孙悟空在腾云驾雾时作手搭凉棚远眺状·……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直觉经验,教师也可借助投影或多媒体来展示相关的形象化资料,使学生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直觉经验。
从实质上说,阅读的过程是阅读主体通过特定的心智活动,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文本的言语与本然生活之间对应关系的过程。由于本然状态下的生活只能以直觉的形式存贮于人们的记忆之中,这就决定了阅读的过程是文本的言语形式与主体的直觉经验之间进行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的过程。课文中包含的生活底蕴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人们在解读课文的言语时,无需把这些生活底蕴都找到。阅读主体只需找到其中的一种生活底蕴,并获得直觉经验,就能领会课文的内容。如学生理解韩愈《早春》诗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有的学生是通过相似的生活经历来理解的:“去年初春,我跟爸爸到公园里去,无意间看到枯黄的草皮上有淡淡的绿色。这是什么呢?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走近一看,原来是稀稀拉拉的细草芽儿,可淡淡的绿色不见了。我以为‘草色遥看近却无’就是写的这么一种感受。”有的是通过类比推理来理解的:“过去报纸上印的照片,离远看图像很清楚,离近看却是一堆有浓有淡的麻点,图像也变得模糊不清了。我想‘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道理跟这是一样的。”还有一些学生表示不理解:“应该是离得越近看得越清楚,怎么会‘草色遥看近却无’呢?”显然,这些学生还没有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找到与之相匹配的直觉经验。
二、鼓励探究性阅读
要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之后,可以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点。对于其中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自己去寻找答案。
一位老师教《早发白帝城》,有个学生忽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我在电视里看过演猿猴的记录片,猿猴的叫声一点也不好听,李白当时那么高兴,为什么要写难听的‘猿声’呢?”老师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便临时改变教学计划,组织同学进行讨论。没想到孩子们经过七嘴八舌的讨论,有一个女同学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合情合理的解答:“李白当时被皇帝赦免了,太高兴了,太愉快了,‘猿声’虽然很难听,李白却觉得非常悦耳动听,就像一支快乐的送行曲。”老师进一步问:“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她眉飞色舞地讲了这样一件事:前几天,她爸爸出差回来,给她买了一台漂亮、好玩的游戏机,她高兴极了。上学时,特意叫上邻居家的一位小朋友一起走,一路上讲个不停,并约他放学后一起玩。其实她平时放学上学从不和邻居家的这个小朋友一块走,更不在一起玩。因为
那天她真的太高兴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这位同学的启发,许多同学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见《小学教学》2000年第10期:姚志松《李白为何写“猿声”?》)这个课例对我们是有启发的。过去的语文课为什么孩子们不喜欢?问题就在于过去的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召唤”的是学生对老师讲解的顺应与认同。教学活动统得过死,有意无意地限定了他们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压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只要我们更新了教学观念,善于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去感受与体验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就能激活他们的探究意识与创造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个课例还告诉我们,教师上课,不应机械地执行自己的教案,而是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进程和思维的走向,相机予以调整;有时还要善于捕捉“战机”,因势利导,从而形成合作探究的氛围。
三、推进批判性阅读
批判性阅读表现为努力辨别真伪,发现分歧,识别偏向,理解人们对作品的不同反应,并作出自己的判断等方面。这些能力是学生主体精神和个性发展的表现。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应是接受型的同构解读,而应是批判性的异构解读。由于阅读主体的介人与创造,使得进入主体头脑中“第二文本”会较原作有所变异,有所提升。这是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阅读主体全身心的投入,主体过去积淀下来的文化成份与课文所包容的文化成份处于一种急剧的交流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作者赋予作品的某些含义,阅读主体往往会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割舍与添加。如学习《落花生》,有的学生就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找不到。所以我认为,在当今社会里,桃子、石榴、苹果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了《大森林的主人》,有的学生就不完全同意作者的看法,而是从环保的角度对猎人的行为提出了批评,认为人类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毫无节制地去破坏生态环境。这种阅读不以对原作的认同为目标,而是带着一种批判的态度,寻找并修正前人在认识上的偏颇。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改造原文的过程,而且也是阅读主体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读了一篇篇课文,不断摈弃旧的,吸收新的,每个学生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陶冶与扬弃中,重新树立对自我的信心,自觉地变换思
第三篇:《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教学反思
班级中有一位男学生数学成绩是倒数的,平时又特别调皮,经常上课不认真听讲。一天下课他拿着作业本到我面前,小心翼翼地问:“韩老师,这道题怎么做?”我接过本子,一看,见是我早上课堂里刚刚讲完的习题,他还没订正好。我心头的怒火不打一处来,“你上课在做什么?我不是刚刚才讲过的题目?去问学习小组长。”
我这么凶的对待他,我想这个学生也许现在还会记得我当时那副凶巴巴的面孔。如果是位好学生,我想我会心平气和的为他讲解一遍。即使他上课没有听。静下来想一想,我这样做是不是太偏心了?事实上,我压根儿就没想过这样做有什么样的后果?我想他是用了很大勇气才敢来问我,被我这么一吼,怕是弄巧成拙,本想他能改正不认真听课的缺点,现在可能会使他更不喜欢听数学,上数学课了。同时我也轻而易举的把他的上进心给扼杀了。
事实上,像我这样有意无意伤害学生的教师可以说是有很多。如果学生上课回答问题错了,立即批评,要他坐下。学生能够站起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本身一点就是勇气可佳。更何况他举手回答问题,说明他在认真听课,他在思考。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不会在上课时回答问题了。有的教师经常会说我上数学就是没气氛,举手的学生就是这么几个。我想上面这点会占了很大一部分。对于差生,教师的态度可能会更差一些,考不及格不会给好脸色看,还不停的说他学习这么差,成绩是倒数的,拖班级的后腿……
虽然学生只是小孩子,但他们也有自尊。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说:“任何时候都不会给孩子不及格的分数”,其用意是希望教师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一文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经过几周的教学工作体验,感到有一条原则较重要,即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爱学语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第五篇: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说说你是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的?
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说说你是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的?
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语言,是数学交流的工具,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它和自然语言有很多不同。数学语言要求具有准确性、逻辑性、专业性和简洁性。因此,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一、教师要重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提供有力的指导,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
老师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要从知识与技能、思考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个角度进行。这也是现在提倡的三维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实际经验中经历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课堂应关注建构数模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形成数学模型这个知识点本身。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让全体学生的口才得到平衡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语言训练为主线,思维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并在积极引导过程中,使学生说话的热情得到激发,说话的能力得到培养。老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强大的符号意识,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这样才使学生建模得以提升。
二、“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多读书的重要性。读的学习作好准备。数学也是同样的道理。学生多读才能感悟到数学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性、专业性和简洁性。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学生只有真正读懂了这句话的含义,才能领会概念中“只”和“四边形”的重要性,也才能对梯形的特征有本质的认识,否则,当出现诸如:“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时”,学生就会有模棱两可的感觉。再如:小学中高年级数学中有一种题,学生的错误率特别的高,如:“一个水果店有苹果156千克,比柿子的2倍少14千克。柿子有多少千克?”学生面临这样的题目时,很容易解成:(156-14)÷2或是156÷2-14。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根本没弄懂题目表达的意思,不知怎样处理这个14,但如果学生多读,并在读中感悟,就能弄懂题目的意思,自然就不会犯上面的错误。可见,“读”数学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教学中只有经常引导学生读才能逐渐培养起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也才能感悟数学语言的特性。
三、在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如;教学用“破十法”计算“十几减几”时,几乎全班学生都能使用此方法,但要他们快速地说出得数时,很多学生却感到了困难。追寻原因,很多学生没有理解到“破十”后的奥妙。我试着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用小棒边摆边说,多操作几遍后,学生终于发现了10减几后剩下几,最后的得数就比“十几”中的“几”多几这个奥妙,当然也顺利地解决了快速说得数这一难题。
四、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为学生提供较好的示范作用。
如:“妈妈买来一些苹果,吃了6个,还剩8个。妈妈买来多少个苹果?”怎样求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边用数学语言分析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边用形象的肢体语言为学生提供思维模式:“把已吃了的6个和剩下的8个合起来”。接着,让学生学着教师的说法,自己试着边说边用动作比划,然后请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说给大家听,再让学生相互说说,检查对错。对于说不完整的,教师可做示范,学生再学着表达。
所以,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视学生的理解和学习情况而定,争取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多渗透更多的思想方法,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数学方法的学习。要有计划地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持之以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使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