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如何撬动学生学习的支点 让学生感受学习是有用的(数学)
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如何撬动学生学习的支点 让学生感受学习是有用的?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最大限度促进自身持续、和谐发展。所以我认为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撬动学生学习的支点,让学生感受学习是有用的。
我们知道现在许多的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我们小学数学,很多的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我们的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更具体、生动、直观,让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经常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10的组成》后,我就设计了超市购物的情境。假如妈妈给你10元钱,让你买自己喜欢的物品,你应该付多少钱?营业员应该找回多少钱?然后出示超市商品的价格:
这样一来,小朋友兴趣很高,都积极地寻找自己喜欢的物品。说:我买1元的橡皮,找我9元;我买4元的自动铅笔,找我6元;我没有水彩笔了,要买8元的水彩笔,找我2元;还有小朋友说要买2元的小刀和8元的水彩笔,不找钱给我了;甚至有人说我要买2元的小刀、5元的圆规,找我3元;更有小朋友说要买1枝铅笔和1本笔记本,正好用完;„„这样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调动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身边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课本上的画面营造了一个个很好的生活场景,因此,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场景,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
第二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如何撬动学生学习的支点让学生感受学习是有用的?
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如何撬动学生学习的支点让学生感受学习是有用的?
答:我认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支点能让学生感受学习是有用的。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操作、落实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通过找准撬动学生积极思维的支点:兴趣入手、方法引领、多种朗读、课本剧表演等形式深入贯彻课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的。在识字教学中,老师放手把识字任务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由交流生字读音、笔画的写法,特别是“加一加、减一减”的识记生字方法的传授更使枯燥的生字识记环节充满了生气,学生都成了一个个造字专家,课堂参与意识越来越高:一双双高举的小手,一声声大声的争论,一张微笑的笑脸,这一切不正是“主体”的最好诠释吗?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四人一组,自主探索朗读方式,如齐读、分角色读、男女分读,形式多样的诵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最后,课文的阅读学习更达到高潮——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进行阅读,使学生表演中喜欢上了阅读,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老师深入贯彻了“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理念,在教学中也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尝试,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同时还要不断的给学生创造一种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宽松、和谐、愉悦的良好学习氛围,找准撬动学生积极思维的支点,能让学生感受学习是有用的。
第三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如何撬动学生学习的支点让学生感受学习是有用的?
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如何撬动学生学习的支点让学生感受学习是有用的?
我认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支点能让学生感受学习是有用的。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操作、落实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通过找准撬动学生积极思维的支点:兴趣入手、方法引领、多种朗读、历史短剧表演等形式深入贯彻课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的。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自由交流方法的传授更使枯燥的历史教学环节充满了生气,学生都成了一个个小历史专家,课堂参与意识越来越高:一双双高举的手,一声声大声的争论,一张微笑的笑脸,这一切不正是“主体”的最好诠释吗? 在历史教学中,老师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四人一组,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如齐读、分角色读、男女分读,形式多样的诵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最后,历史教学学习更达到高潮——采用历史短剧表演的形式进行阅读,使学生表演中喜欢上了历史,感受到了历史学习的快乐。老师深入贯彻了“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理念,在教学中也针对不同历史课程特点进行了尝试,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同时还要不断的给学生创造一种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宽松、和谐、愉悦的良好学习氛围,找准撬动学生积极思维的支点,能让学生感受学习是有用的。
第四篇:让你的学生自己去学习
一、创设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走进新课程》中曾指出:我们应该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教师放下权威的架子,真正用真情去对待学生,才会真正换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才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作为老师你用你的爱感动了学生,同样学生就特别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学生就从内心愿意学习语文,从而产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参与学习,这样学生的身心都会愉悦起来,课堂学习就会成为有趣味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首先,教师要学会蹲下来看学生,即享受学生的童真、童情与童趣,使自己也与学生同喜、同乐与同忧;要让学生享受老师的尊重、爱心,与老师同研、同创。教师与学生同命运共呼吸,要允许学生犯错,也要允许教师被学生驳倒。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接纳、热爱和有信心,才会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根据最新的认知理论,总结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设计出一套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宗旨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主动探究,讨论解决一深化体验,综合运用。”下面我就《长城》一文的教学,具体谈一谈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
三、布置有“趣味性的作业”。
为了让作业不成为学生的负担,也为了让作业能轻松地吸引学生。教师在布置时要懂得策略,注意作业的趣味性。
第五篇: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说说你是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的?
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说说你是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的?
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语言,是数学交流的工具,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它和自然语言有很多不同。数学语言要求具有准确性、逻辑性、专业性和简洁性。因此,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一、教师要重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提供有力的指导,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
老师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要从知识与技能、思考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个角度进行。这也是现在提倡的三维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实际经验中经历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课堂应关注建构数模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形成数学模型这个知识点本身。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让全体学生的口才得到平衡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语言训练为主线,思维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并在积极引导过程中,使学生说话的热情得到激发,说话的能力得到培养。老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强大的符号意识,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这样才使学生建模得以提升。
二、“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多读书的重要性。读的学习作好准备。数学也是同样的道理。学生多读才能感悟到数学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性、专业性和简洁性。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学生只有真正读懂了这句话的含义,才能领会概念中“只”和“四边形”的重要性,也才能对梯形的特征有本质的认识,否则,当出现诸如:“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时”,学生就会有模棱两可的感觉。再如:小学中高年级数学中有一种题,学生的错误率特别的高,如:“一个水果店有苹果156千克,比柿子的2倍少14千克。柿子有多少千克?”学生面临这样的题目时,很容易解成:(156-14)÷2或是156÷2-14。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根本没弄懂题目表达的意思,不知怎样处理这个14,但如果学生多读,并在读中感悟,就能弄懂题目的意思,自然就不会犯上面的错误。可见,“读”数学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教学中只有经常引导学生读才能逐渐培养起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也才能感悟数学语言的特性。
三、在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如;教学用“破十法”计算“十几减几”时,几乎全班学生都能使用此方法,但要他们快速地说出得数时,很多学生却感到了困难。追寻原因,很多学生没有理解到“破十”后的奥妙。我试着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用小棒边摆边说,多操作几遍后,学生终于发现了10减几后剩下几,最后的得数就比“十几”中的“几”多几这个奥妙,当然也顺利地解决了快速说得数这一难题。
四、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为学生提供较好的示范作用。
如:“妈妈买来一些苹果,吃了6个,还剩8个。妈妈买来多少个苹果?”怎样求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边用数学语言分析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边用形象的肢体语言为学生提供思维模式:“把已吃了的6个和剩下的8个合起来”。接着,让学生学着教师的说法,自己试着边说边用动作比划,然后请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说给大家听,再让学生相互说说,检查对错。对于说不完整的,教师可做示范,学生再学着表达。
所以,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视学生的理解和学习情况而定,争取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多渗透更多的思想方法,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数学方法的学习。要有计划地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持之以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使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