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感受到的台湾教育 - 盐城教育网[本站推荐]
我感受到的台湾教育
金正平
去年10月,我随盐城教育考察团去台湾参访,在台期间与教育界人士多有接触,并访问了数所学校,对台湾的教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总体感觉台湾的教育事业很发达,政府的重视程度极高。他们的教育投入大,经费充足,设施完善。教育经费占cNP的比例从80年代的不足4%上升为90年代的6%以上。公立学校为钱犯愁的事基本没有。我跟几位校长交流中谈到学校设施投入与学校运转费用的问题,他们轻松地说这都是政府的事,与他们没有多大关系。即使是私立学校,投资者也具有相当的实力,并不急功近利,而是作为一个公益事业在办,政府也会有相应的补助,所以经费问题不是办学的首要矛盾。他们15岁以上人口的受教育率2001年已达95%以上。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从一个侧面反映他们教育事业的发达,每千人口的高等教育学生数2001年超过50%(54.1%),同年高等教育在学率达72%。
参观了他们的几所学校后,我们还深切的感觉到台湾人办教育重在内涵的提升,不好大喜洋,经费用在刀刃上。国立中山高级中学是一所知名重点中学,校舍朴实无华,绝看不出任何奢华气派.没有高档的体育场馆,用新型材料建了个雨棚状的风雨灯光球场,但花园草坪、塑胶跑道、体育器械一应俱全。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在一个铺满落叶的小径上加了几块山石几个石凳供文学社团的同学们聚会论诗,名之曰“蓝田诗路”,校长很为此创意自豪,真是处处皆文化,润物细无声。他们的选修课专用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设施完善,接待室、会议室却比大陆学校简朴得多。在射阳人顾先生家开办的民办醒吾学院,建筑最新、投入最大、设施最现代的是图书馆与国际学术报告厅,行政科室、教师办公室却比较拥挤、昏暗、简陋.图书馆是个新馆,却首先馆藏了全套二十四史,董事长很以此为自豪。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设计的科学合理灵活,是台湾教育的另一特色。我们在对高雄中山高级中学的参访中感受到,他们在关注学生心理发育与品德养成、重视训练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着力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等方面,有着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做法。比如,他们的课程在近几年做了较大的改革,着力点便是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实践与参与。我们看了他们的美术教室与教材,真正体现了“生活美术”的理念,教材中讲家庭的布置与摆设,教室里陈列着学生学习插花时的作品。他们的家政课是必修课,并有较为完备的家政课教室,摆放着家庭电器维修、家庭烹饪等学习用具。学校不设任何勤杂工与清洁工,打扫、内务全由学生完成。学校在蒋介石时代适应政治高压政策而设立的“军管组”已转型为“生活辅导组”,协助训育处来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文明举止与规范行为.他们重视奖励与表扬,但如有违反校规或纪律的,“生活辅导组”的教官也负责处罚。一般是按错误大小、错误类型决定你中午的罚站时间或假日参与校园体力劳动的时间,在罚站与劳动中反省,并规定不得延期或请假。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处罚安排表。他们每年举办“中山之夜”联欢会,让世界各地的校友回来展示才艺、讲述成绩、参与联欢,并实况转播到世界各地有校友的地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积淀校园文化、展示办学成绩、激励学生上进。他们的教师暑期出游,回来都主动办一个“旅游展示”,以绘画、实物、文字、音乐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播旅游地的文化,拓展学生的视野,并且乐此不疲。我们在阅览室就看到了两位教师在日本与埃及旅游归来的展览,照片、实物、文字说明皆很丰富,学生一定有兴趣欣赏。醒吾学院作为民营性质的学院,为了生存、声誉,办学体制与教学内容更是异常灵活。它有全日制学历教育班,也有夜间班或假日班。教学内容更是五花八门。我们在它张贴的夜间班或假日班的教学安排表上,看到有爵士舞班、街舞班、针织班、调酒师班、家庭美容班等等。可以说,生活中有需要的,它就会想方设法开班,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因此它的规模很大,全日制部加夜间部共万人,这在台湾这样的弹
丸小岛我想是少见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它教学内容的高度适应性。
当然,毕竟是与大陆同宗同种同源,台岛“金榜高中“的荣誉感、紧迫感一样很浓厚,甚至比大陆有过之无不及。我们参访高雄中山高级中学时,进门就看到挂在办公楼前两条极富冲击力的标语:“狂贺XXX、xxx同学考上xx大学”“家长xxx、XXX贺”。在大陆从来看过“狂贺”一词,仅这一见便感受到台湾人对“金榜高中”有着与大陆一样的狂热。听导游介绍,台湾的高等教育资源极为丰富,所有中学生皆读大学还有10%的剩余资源.但是,高等教育的层次也是极为分明的,有重点大学.普通大学、大专,技术学院、地方学院等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所以学生、学校在大专院校连考时的压力并不比大陆低多少,学校补课、家长找家教给孩子补习也是司空见惯,我们在报纸上见得最多的是家教广告,星期天早上出来散步,也不时见到背着大书包行色匆匆去补课的孩子。中山中学的校长在介绍学校办学情况时,除了汇报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文化视野的开阔、重视学生个性及才艺的发展、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与生活技能的提升外,也不吝笔墨为我们介绍了学校高考的成绩,还特地绘制了一张高考成绩逐年递升的量化表,显示该校的高考升学率由2000年的87%上升到2006年的96%,校长的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台湾教育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一个重要方面,便是教师的强烈的敬业精神与较高的文明素养。台湾教师的待遇是不错的,打听了一下,一个普通中小学教师大约每月薪金约合人民币7000元左右,在台湾已算中等收入。教师的退休待遇也较高,和职业军人一样国家是包养终身的,加上社会地位不错,教师职业比较热门,职业门坎也较高。但他们的付出也是非同寻常。比如中山高级中学近四十个班级的学校,美术教师仅两名,她们基本整天泡在学校,每人每周28节课还加一些个别辅导,每人一个美术教室,布置得整洁、精致、富有独特的艺术品位,环境本身就蕴含丰富的育人内涵。校长给我们介绍,他们学校已退休的一名校长与一名总务主任,每天早晨坚持来校无偿为花草树木整枝浇水,几年如一日,乐此不疲。他们没有副校长,只设一个校务秘书协助校长处理日常事务,下设教务处、训育处、总务处、生活辅导组及各个学科教学研究会,仅校长、各处主任、生活教官不兼课,其他皆为教学人员。校长大约40多岁,儒雅、谦和,介绍情况中不住盛赞他们的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勤勉与奉献,而且非常诚挚,全无作秀与客套的成分。醒吾学院与醒吾高级中学的师生比例比我们大陆公办学校要低得多,一个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年轻教师每周20多节课是常态,还要兼任辅导员、宿管员等管理工作。学院没有专门的勤杂工,内务、打扫都由教师、学生共同担任,但校园极其整洁。他们有几千学生寄宿,但管理人员很少。他们的经验就是分工不分家,任何一个教职员工都有关怀学生、管理学生、教育学生的义务,所以人人负责、尽职,就可以以少胜多。这对我们大陆学校职责分工过细、管理人员偏多是有点启示作用的。我们走进醒吾高级中学拥挤、简陋的办公室,见一个年轻的外语女教师正在批阅试卷,交流中得知她每周26节课,还兼任班主任。问她几点来校,她说早上七点半到,晚上九点左右走。从他们的身上,我们感受到儒家文化的枝繁叶茂,同时也看到了西方文明的务实与效率。
台湾学校非常重视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这种团体通过推荐选举产生,成为法人,承担很多实质性的管理事务。比如负责募集社会与民间资金用于补充办学经费,并通过民主程序全权处理这些资金;参与学校经费管理、人事管理、教育管理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并负责广泛征求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负责校方与家长间在具体问题上的沟通交流对话,化解家校间的矛盾,等等。家长委员会的主任是要定期来校办公的,实际是学校决策层的重要一员,我们在几所学校都看到历届主任的照片都和校长一样悬挂陈列,足见他们在学校发展史上的地位。其实这种将家长委员会融入学校实质性管理的经验值得我们大陆借鉴。
台湾之行很短暂,走马观花,未见其详,但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我见识了海岛的那片土地上中国人的生活、工作以及他们的文化形态。
(金正平盐城市幼儿园)
第二篇:不拘一格搞“评改” - 盐城教育网
不拘一格搞“评改”
● 钱树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众多的语文教师对学生习作进行评改的过程中仍然使用评分式、评级式、评语式、评讲式等“教师一言堂”式的方法,使作文评改出现了“重点模糊”、“内容简略”、“比例失调”、“标准单一”等严重的弊端。尽管有的教师对每一篇作文从字词的润色、句子的梳理到选材立意的调整,字斟句酌,精批细改,而真正的“习作主人”对之则冷若冰霜、无丝毫感激之意,有的甚至还嗤之以鼻。叶圣陶对此颇有感慨:“教师改作文是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笔者从多年的写作教学中深深地感悟到,评改是作文教学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美国小说家海明威为了评改方便,喜欢用铅笔写作,由于不断评改,据说一天要用二十支铅笔;英国诗人拜伦在作品交付出版后,燃烧的激情常常让他把稿件抽回来从新评改,并不断补入新的诗句,直到出版前的最后一分钟;鲁迅先生对散文《藤野先生》的评改也达到160多处;我国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些典范都充分地证明: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然而,对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作文又如何进行评改呢?下面,我就个人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如何对待学生作文评改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自主评改
首先,依照评价作文的一般要求的共性标准,确定“自主评价”的细则,连同批改时所用的各种符号打印数份张贴或人手一份,让学生在评改时作为参照。其次,让学生按照作文评改标准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从大处着眼:①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②文题与中心是否一致;③文章结构是否完整;主次是否分明,详略是否得当,过渡是否自然。从小处入笔:①用词造句是否确切;②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③书写是否规范等等。再则,将修改后的习作用正文稿纸誊写。旁批和文本末写上自我评价性语言、写作意图、创作心得,甚至对文章中自己最为满意或最为不满意的地方,均可进行评价。评价文字以100字左右为宜。刚开始时,教师可列出评改范文进行操作。熟练之后形成统一形式。将原稿、修改稿及正文一同上交给老师,以便教师检评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评估习作的质量。
二、互助评改
首先,按“自主评改”的共性标准制定“互助评改”的评改标准,张贴或人手一份。其次,成立若干小组,全员参与,将本组所有成员的习作供全体组员修改评价,写好眉批和总评。评出甲、乙、丙三个等级。再则,设立评改本,要求全体学生对教师评改或互助评改中的习作任选一篇写出自己的评价或感受、建议等,被评改的习作者写自己的写作体会。将评改本在全班范围内交流,互看评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这种“兵”教“兵”的评改活动中,水平差的改到好的,能学到他人的长处,水平较好的改到差的,能针对性地提出指导,形成全班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在互助评改中探索为文之道。
总之,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种手段,而并非是一种目的。作文评改的艺术,就是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方法。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什么时候学生喜欢写作文了,就有可能出现“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的境界。这样,既改出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又改出了老师的宝贵时间,同时又改出了一个精彩的世界。
(钱树凯 响水县陈家港中心小学)
第三篇:经典.让我感受到母爱!
经典,让我感受到母爱!
竹溪县城关中学八
(二)班
许鑫鑫
从小,我与母亲就不太和睦,当我看到别的母女亲情热热的时候,我再看看自己的母亲,却行同路人。
我对母亲一直没有好感,我也不喜欢她的不苟言笑和她的冷峻。总之,我不喜欢她的一切一切……
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我打开窗子,任清凉的雨点打在我脸上。心情也变得活跃了,像这雨点一样。
“天冷了,加件衣服吧!”突然间,母亲的声音出现在我的耳旁。
略显苍老的声音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正沉浸在幻想中的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于是我推开母亲,气恼地走上了街!
蓦地,我的耳膜中传来了邻家小妹妹的稚嫩的声音。原来,这给小妹妹在背诵着《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
回想起刚才的那一幕,我有些后悔了。母亲刚刚只是怕我着凉了,她是在为我着想啊!可是我呢?我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想到这儿,我又回到母亲的身后。母亲闻声,转过头来,我看见她脸上悲哀的神情,以及她的皱纹和她头上星星点点的白发。那次,我对母亲的认识彻底改变了!
这时,不知怎的,鼻子酸酸的,心里隐隐约约的感到一丝痛楚!
我总认为母亲不够爱我,不够关心我,可我什么时候有关心过母亲呢?我矛盾了……
可每当母亲关心我,疼我时,我总是在母亲的热亲上泼一盆冷水,给母亲留下一个陌生的背影。
现在,我感到母亲的血液在我心底流淌着,那“红色的血液”显得分外清晰、分外酸涩……
第四篇:我所感受到的母爱
我所感受到的母爱
母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她是我们幼小的心灵慢慢地成长。我来说一件我感受到的母爱吧!
有一次,我们在上课,外面下起了大雨。我们放学了,我没带雨衣,只能在教室里等家长来接。在我焦急等待中,老师说:“张碧涵,你家长来接你了。我急忙跑出去,一看,是妈妈,我激动的扑到妈妈怀里,说:”妈妈,你来了!“妈妈说:”宝贝,等着急了吧,我们回家。“我跟周老师说了”再见“。
在回家的路上,妈妈把伞一点一点往我这边移动,一直把伞都移到我这边,她才不移动了。
结果,回到家后,妈妈被雨浇成了”落汤鸡“而我却一点儿也没淋着。
爸爸问妈妈:”你为没什么一直把伞往女儿那边移呢?不知道这样你会被淋湿吗?“妈妈摸了摸了我的头,说:”只要咱们的宝贝女儿不被淋着就行了。“这句话让我流泪了,我抱着妈妈哭了起来。
真是”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啊!
第五篇:我感受到的社区关系
我感受到的社区关系
曾经我理解的社区是与小区画等号的,某某小区就是某某社区。小区通常是封闭或半封闭的,人们在小区里居住、生活。小区配备一些便民服务,如便利店,菜店,水站,维修站等等,满足正常的生活。如果遇到问题,会联系物业解决,而居委会则是管理单位,一些证明或手续需要到居委会办理,重大节日或会议期间会有戴红箍的爷爷奶奶在小区的门口站岗巡逻。
但通过之前的学习及工作经验以及本周的课程学习让我对之前的认知有了修正。小区只是社区的一种地域形式,社区定义应该是指有一群人长期在一起生活,为了他们共同的需求和利益,他们需要频繁的社会交往互动,渐渐形成了自然的情感维系和心理认同,有了集体身份,成为一个人群共同体。这里更强调通过社会交往互动而形成的情感维系和心理认同。社区的概念中“人”才是核心,才是使社区能够有生命力的发展的原动力。正如“何谓社区,社区何为”中提到的,从动力上讲,社区建设固然要借助于外力,但更主要的是要依靠自身内部的力量,特别是要依靠社区居民自发主动的参与,而只有当他们感到社区这个共同体的好坏优劣与他们的生活质量休戚攸关时,他们才会有积极性去参与社区建设,否则,要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么所谓社区建设又成为某种形式的外来的社会动员。应该说,在传统的相对封闭而邻里之间又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抚的农村社区中,这种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打破了居住方式的稳定性,导致人们流动性增强,家庭关系的小型化,社区关系的陌生化。这也就限制了人们在社区建设和社区生活中发挥作用,使得社区的活力减弱,以至于社区居委会或社区服务站更多的承担了社区成员的功能,通过政府的行政工作去实现社区的建设,作为地域性生活共同体的社区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则似乎随着社会越来越迈向现代而越来越无足轻重。
所以,我认为,恢复社区活力,更好的推动社区建设,依靠政府的姓名命令推动,社区的发展还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如果社区的建设想要更加符合居民需求,更加的有持久性和有延展性,则激发每一个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将社区大家的事与自我小家的事联合起来,真正做到“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不停留在口号,更多的付诸于行动,才能赋予社区更好的生命力,从而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正像“何谓社区,社区何为”文章中举的物业管理的例子,物业公司对于社区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每一户居民的生活和利益,每一户居民也就会自发地来共同关注物业管理公司的聘任以及物业管理的情况。诸如此类看似平凡的共同一致的活动,可以说是逐步地萌生出社区居民之间的认同感、凝聚力,形成社区居民的共同意识的主要途径。而正是基于这种认同感、凝聚力、这种共同的社区意识,居于同一地域中的人们才不至于成为“互不相关的邻里”,而能逐步地发展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