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81025_以人为本,在文化升华中做强企业
以人为本,在文化升华中做强企业
企业文化是企业人普遍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是对企业存在的价值意义的诠释及其实现途径的选择,是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的集中体现。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最终造就成功的员工和企业。电力企业具有一定的行业特殊性,肩负着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因而需要在不断探索、积累和升华中,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才能不断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塑造整体形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效益的持续增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大思想家孟子的经典论断,现代企业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充满人文气息的团体,“人和”是企业做强做优的第一要义“人和”的企业氛围来自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同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人本”观念是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全面履行企业责任的务实选择。
公司一贯重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强调通过人本文化创新,加强“双赢”品牌文化建设,不断升华文化管理的内涵,推动公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升华价值文化,建立更高目标的人本文化新追求
企业的价值观是指导企业有意识、有目的的选择某种行为去实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满足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所在。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文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整合人本价值理念,“双赢”文化品牌的提炼更加凸显了公司作为国有企业置身于国家工作大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全面履行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的决心和造福人类的宏伟目标。
第一,促进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文化理念的融合,注重个人价值实现于社会价值之中 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全面履行“三大责任”是电力企业的光荣使命,勇担推动科学发展的重任,坚定不移地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实现企业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是公司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企业和员工的社会价值是企业的根本价值目标,而企业和职工的自我价值,作为社会价值的一个要素,既是实现的目标,又是实现社会价值的手段,所以自我价值既是目的价值,又是手段价值。
一方面,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和谐的生产环境,坚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培养人,努力实现企业与员工协调发展,通过努力提高每个人的素质,规范每个人的行为,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发挥每个人的创造精神和个人价值。另一方面,鼓励员工在“严于律己”、“勇于追求”的基础上,树立崇高的理想,积极“关爱社会”、“乐于奉献”,强调在献身社会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在实现社会价值中发展自我价值,努力践行“己赢为人赢,人赢促己赢”的品牌理念。
第二,加快利益价值和道德价值文化理念的融合,注重利益价值实现于道德价值之中 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益自然是企业的最根本目的,也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然而,如果为了眼前的一时的利益,而放弃企业道德责任,这是竭泽而渔、焚林而猎的行为,只有道德和利益相辅相成、相辅而行,企业才能做强做优。
公司成立以来,坚持“做强、做优、协调、持续”的发展理念,以创国际一流企业为目标,科学经营,精细管理,不断创新,追求卓越,在生产规模和销售收入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本着“照耀世界温暖人间”的宗旨,胸怀回报社会的崇高理想,公司努力在企业文化中强调道德价值,注重利益价值和道德价值在文化理念上的融合,在处理内外部关系时,强调超越一己私利,致力于共同发展。
以履行经济政治社会责任为使命,以提升安全效益发展业绩为中心,以做强做优为方向。我们相信,道德和利益绝非矛盾,不可协调的关系,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遵循企业道德责任的同时,追求合理合法的利益,那么,发展的道路必定更加的宽阔长远。
二、升华“双赢”文化,引入实现共同进步的人本文化新理念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企业文化是企业实现的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更是企业“常青”的根本保证。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及沉淀的人文精神,企业文化的组成既要有经验的提炼,更要有理论的指导,因此,企业每一阶段成长伴随着不同的文化形态,结合公司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在人本原则的指导下,公司围绕“己赢为人赢,人赢促己赢”的双赢文化理念,通过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努力加强公司品牌文化建设,努力提升公司形象,通过互促共进实现共同发展。
可以说,“人赢”与“己赢”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辨证关系,它强调公司与合作伙伴在相辅相成中实现共同进步。
第一,“己赢为人赢”,不断提升竞争层次
“己赢为人赢”,指公司通过自身不断地做强做优,更好地服务于合作伙伴和整个社会;只有不断地做强做优,才能有效地为合作伙伴提供更多受益机会,进而才能更加充分地履行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
“己赢为人赢”强调打破看问题“非胜即败”的两分法,把做强做优自己作为服务他人的前提条件,并在他人获利时实现自身发展。“双赢”是一种高超的智慧,它超越了狭隘的自私自利,必将为公司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同时,“双赢”规则深刻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对企业的要求,是现代企业竞争与发展的根本原则。“双赢”,并不是否定竞争,而是强调一种更高层次的竞争,即提倡一种相互协作、互惠互利的新的竞争精神。
第二,“人赢促己赢”,努力实现共同发展
“人赢促己赢”,是指通过让合作伙伴获得利益和发展,让社会得到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构建一种互促共进的良好合作机制,最终促进公司的进步和发展。现代社会的竞争和合作通过市场经济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竞争”与合作之间深刻地辩证关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发展。
“人赢促己赢”强调相关方利益的共同实现,即在处理公司与员工、公司与股东、公司与客户、公司与社会等关系时绝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双方的利益必须都要兼顾。实现“双
赢”,是公司内部管理和外部经营活动遵循的方向,也是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方向。公司在处理内外部关系时必然超越一己私利,致力实现共同发展。
三、升华管理文化,注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人本文化新动力
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有内在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以其所具有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规范作用,构成了企业快速、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公司努力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塑造良好企业形象,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为企业核心经历里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动力。
第一,树立“思变”意识,构筑企业走出困境的原动力
今年以来,连续发生的自然灾害,加之严峻的电煤供应问题,再加上异常艰巨的奥运保电任务,电力企业面临在不断面临艰难的考题。8月20日,发改委开始正式执行上网电价每千瓦时提高0.02元的方案。此次调整虽然在短期内有助于缓解发电企业面临的困境,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的电价改革形势下,发电企业仍然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国家统计局和中电联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2月份,规模以上的4773家电力企业中,有1990家亏损,亏损面达41.69%。而国资委业绩考核局副局长刘南昌近日在接受中国政府网访谈时则称,近年来煤炭价格持续上涨,尤其是电煤价格,涨幅相当大。按照目前的价格趋势,70%以上的国有发电企业将会亏损。
面对困境,宏观层面上需要电力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但对于公司自身来讲,则需要电力企业自身强化“思变”意识,通过自身的变革,构筑企业走出困境的动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运行方式,“适者生存”,面对困境,企业需要“痛则思变”。在公司上下树立危机意识,以人为本,克服由于行业特殊性给员工带来的优越感,努力挖掘公司内外的潜力,如通过“对标管理、眼睛向内、降本增效”,千方百计消化煤炭涨价因素;通过多渠道、多市场、多方式、多主体融资,筹措营运资金,减轻财务费用,控制资产负债率,保安全稳定,保经营发展等等。努力从进一步精细管理、节能挖潜等方面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加企业效益,承担起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重任。
第二,培育“学习型”企业,注入企业健康发展的新活力
企业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放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上,因为人是企业最根本的元素。再完美的文化建设蓝图最终都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方式变成员工的具体行为,都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中落实到提高员工的思想、文化、技术素质上。同时,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知识经济最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企业和员工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
基于上述考虑,公司发挥年龄和学历结构的优势(平均年龄34岁,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81%),在理念上、机制上、文化上多管齐下,努力培育“学习型”企业,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树立学习的理念,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学习活动,广泛宣传学习的意义,让每个员工明白学习是创新应变的根本、学习是竞争取胜的法宝等道理;其次,通过搭建学习的平台,提供人人平等参与、互动沟通、交流共享的学习场所;再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一
个企业的学习,不能是强加式的,企业必须营造一种人人学习、共同进步的文化氛围,营造有助于员工终身学习的氛围,积极倡导“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思想,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第三,强化“创新”理念,形成企业永续发展的推进力
创新文化主要是指服务于企业的创新活动和推动企业创新的各种制度的总和。它包括企业家及员工的创新精神、创新激励制度等一系列内在和外在制度。从发达国家一些成功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创新取胜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成功企业的重要推动力来自于其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而创造这些创新成果的创新行为又根源于企业本身独特的创新文化。可以说,创新文化是现代企业成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公司不断强化创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努力打造企业发展的永续推动力。一方面,以创新作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倡导创新意识,健全创新机制,鼓励创新行为,使创新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和企业蓬勃发展的持久动力;另一方面,以“双赢”为基点,在创新中仔细探询合作的良机,通过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机制等不断实现有效合作。
第四,弘扬“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做强做优”的凝聚力
如果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建立在自利的基础上,企业将不得不靠制度来防范员工的背叛或者任何有损于企业的行为。这个时候,企业将被迫安装许多“防盗门”来预防可能的损失。防盗门虽然能起一些作用,但成本高昂且效率未必见佳。因此,用文化的方法去提升企业的凝聚力,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建防盗门的成本,也许是更好的办法。
团队是指为了实现某一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由一些才能互补并为共同目标而奉献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实践表明,在多变的环境中,如果某种工作任务的完成需要多种技能、经验,那么由团队来做通常效果比个人好,而事实上,团队也是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增强企业凝聚力为目标,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和内部管理中大力弘扬“团队”精神,以人为本,强调彼此信任和共同合作,增进沟通、及时了解企业成员的需要,加强企业规范建设,凝聚全体员工的力量,以高昂的士气为企业“做强做优”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
企业文化尽管是无形的,但作用却是实在的。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之下,通过不断升华公司的企业文化,着力于以文化因素挖掘企业的潜力,公司将努力为摆脱当前发电企业困境,为全面履行“三大责任”、实现科学发展,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您好,如下为文章提纲,请您审阅,另需说明一点,由于不知您企业的具体名称,故本文全部采用“公司”这样的表述,并进行了标注,谢谢。
一、升华价值文化,建立更高目标的人本文化新追求
第一,促进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文化理念的融合,注重个人价值实现于社会价值之中 第二,加快利益价值和道德价值文化理念的融合,注重利益价值实现于道德价值之中
二、升华“双赢”文化,引入实现共同进步的人本文化新理念
第一,“己赢为人赢”,不断提升竞争层次
第二,“人赢促己赢”,努力实现共同发展
三、升华管理文化,注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人本文化新动力
第一,树立“思变”意识,构筑企业走出困境的原动力
第二,培育“学习型”企业,注入企业健康发展的新活力
第三,强化“创新”理念,形成企业永续发展的推进力
第四,弘扬“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做强做优”的凝聚力
第二篇:企业“以人为本”文化论文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关于企业“以人为本”文化的探讨及分析
学生姓名: 颜潘杰
学校: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
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
年级: 2009级
指导老师: 李艳芳
日期: 2011.01.20
内容摘要:有的公司认为,当发现员工确实不适合公司的需要时,让他们及早离开,去尝试新的工作环境,去谋求新的发展,也许比他们继续尴尬地赖在公司里“不死不活”更好。换句话说,是否人性化,是否有利于员工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
关于企业“以人为本”文化的探讨及分析
企业管理是一种社会活动。管理对象的核心是人。而组织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要靠人们的共同努力,这就是说,管理是否创造出更好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更重要的问题是能否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的管理实质上是以人为目的的管理,就是在实现物的目标时要将人的目标作为根本目标来追求,就是一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活动的最高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都必须主球利润最大化,没有利润的企业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但企业要实现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发展,这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因,以人为本是对企业管理直接利润目标的更好实现,它是企业持久健康发展的保证。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特征
(1)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全体员工。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管理,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之间是一种合作分工关系。企业管理者的工作重点是让每位员工都能享受权力、信息、知识和酬劳,从而使人人都有授权赋能的感受,以提高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管理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的管理把人置于企业中最重要资源的地位,它意味着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围绕如何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而展开。
(3)利用和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主要方式。由于人才是企
业市场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兴衰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就是利用和开发本企业的人力资源。同时由于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企业需要不断追加对员工的人力资源投资。这两个方面是互相弥补、互相促进的。
(4)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综合概念。因
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所以它更加注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有效结合。
(5)强调实现企业的目标与企业员工的个人目标两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在实
行以人为本管理的企业中,全体员工都成为管理活动的主体和服务的对象,管理活动成功的标志不但要看原有的企业经济目标是否实现,还要看企业员工的个人目标是否实现。只有将企业目标和员工的个人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企业获得长久的发展。
二、企业管理以人为本是适应当今企业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
首先,企业管理由注重物质手段向注重对员工的行为与智能管理转变。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一些企业在把员工作为管理对象的时候,为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较多地对员工实行物质激励手段。
这种方式实质是把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依附在物质刺激上,从而把企业推到了“只进不退”的边缘。一旦企业效益“滑坡”,员工的积极性就有可能下降,企业就经不起市场变化的冲击,企业的发展也难以为继。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企业的管理者应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真正注重对员工的行为与智能的管理,并通过正确引导和管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一大批充满积极向上精神的员工;并且,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关心不能仅停留在经济方面,更要尊重员工的人格,关心员工的精神生活,实现管理者与普通员工在心灵上的互动和沟通,从而真正夯实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其次,企业发展已由注重物质投人向注重对员工的“投入”转变。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企业要在这样的环境中_生存与发展,必须更加关爱员工和重视员工的作用。因为,员工不仅是推动企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因,而且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而要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得到发展,企业管理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从关心人、理解人、激励人和培育人做起,舍得对员工的“投入”,促进员工综合素质的不断得以全面提高,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进而稳步提升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再次,企业发展的目标已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追求经济、社会与人的和谐、全面发展转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对此负有重要的职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坚持贯彻落实全面、统筹发展观,尤其是坚持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如果企业不顺应这一历史趋势,更加重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人的全面发展,其发展将会缠足不前,甚至会被淘汰。
三、企业管理以人为本需要重点协调好“三个关系”
(1)协调好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在企业中无非是上级
与下级、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如何将这种被动的关系变得主动融合起来,使其相互尊重,共同为企业统一的目标而奋斗,这应是企业领导者深思熟虑的课题。目前,在我国企业中,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大部分还停留在对员工行为的强制性管理上,即“我说、你听”,“我管、你从”,“我罚、你受”这种管理模式上。而以人为本的管理在协调这一关系时,除了用企业的远景和价值观统一员工思想、调动员工积极性外,主要运用独特的“领导文化”来协调与员工的关系,这种“领导文化”体现在领导者的领导风格、处事作风、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等方面。这一点,在很多中外成功企业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运用。例如:德国奥迪公司价值观的第五条就是“互相尊重”。据该公司人力资源部介绍:“奥迪的各级领导都非常尊重员工,上级给下属安排工作时,首先问下级现在有时间吗?如果有,能不能帮我一个忙?然后再部署任务。”“在奥迪,如果一个员工在一个岗位上工作成绩不理想,领导首先考虑的是这个岗位是否适合他,哪个岗位适合他,征求他的意见后,把他调到适合他的岗位上。”领导者对下属的尊重,能使上下级关系非常融洽,而这种融洽的关系,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2)协调好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是确保现
代企业正常运作的“推进剂”。过去,在我们的国有企业中,沟通和加深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各种关系,主要是通过一些体育活动、文艺活动以及各
种节假日的茶话会、座谈会等。而一方有难,八方援助的互助互爱精神至今仍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大部分企业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幌子,以企业经济效益不好或生产任务紧张等为借口,使这种能激励团队精神、沟通员工之间情感的各种活动逐渐萎缩。而企业管理以人为本则要求企业做到把“互相帮助”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并把员工和部门之间互相帮助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对应帮不帮、推诿扯皮的个人和部门依规处罚,使互相帮助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强化了员工的团队精神,促进了员工、部门与企业的共同进步。
(3)协调好员工与客户的关系。员工与客户的关系代表着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国外大多数企业采取不断改进营销文化的办法,密切与客户的关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以人为本,既代表着企业管理工作领域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是现代成功企业在管理方面所追求的一种佳境。这种趋势和境界在新的时代表现得尤为明显。我们每一个企业,要在充53-0,清自身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并与此相适应地提出企业管理以人为本的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切切实实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必将会稳步推进企业健康、持续、全面地向前发展。
第三篇:依靠优秀文化 做大做强企业
依靠优秀文化 做大做强企业——水电十一局企业文化建设侧记
中国水电十一局是1955年国务院为建设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而组建的第一个水电施工企业,她是我国水电建设的先驱、旗帜和摇篮,为祖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进入市场经济后,十一局人蓦然发现,长期的计划经历并没有给他们留下什么,优势不明显、规模上不去、技术没专长、施工装备差,大的水电工程难以参与竞争,在系统成员企业中位置偏后,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面对困境,十一局人痛定思痛,努力从企业自身查找原因、寻求突破。他们经过艰苦探索,理清思路,大胆创新,终于使企业步出低谷走向崛起。企业产值由2002年的6.55亿元到2007年的25.62亿元,年均增长达31.36%,2002年-2007年签订项目合同金额152.14亿元,职工年人均收入增长232.68%,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目前十一局项目分布于阿曼、尼泊尔、伯利兹、赞比亚等10多个国家和国内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而且,企业整体规模和实力也跃居集团成员企业前列。
十一局近年实现跨越发展、不断做大做强的法宝是什么呢?他们依靠的是优秀的企业文化。其具体做法是:
——以危机教育为突破,构筑共同核心价值理念
2001年7月,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在广泛调查和征询意见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了企业适应市场、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他们认为,现代企业已经从一个简单的工作场所转换为一个为实现共同理想和目标协同奋斗的大集体;要做好一个企业,就要在这个集体里形成一种人人向上、积极进取的环境和氛围。像十一局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优良传统和沉重包袱并存的企业,若想重振雄风、再铸辉煌首先应从企业文化建设入手。
企业文化建设能否顺利开展,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使全局干部职工认识到企业文化变革的迫切性并达到共同的认知与行动。为此,十一局非常切合实际地选择了危机教育作为突破口,在全局广泛开展了学习《华为的冬天》的大讨论活动。众所周知,深圳华为集团位居全国IT行业百强之首,其事业如日中天;但是,集团老总任正非却能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尤其是就如何应对可能到来的“冬天”而发表的一系列观点和见解,在全局干部职工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震撼。十一局领导班子因势利导,促使广大干部职工主动思索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作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建设者的十一局,在进入市场经济后却业绩不佳、发展迟缓、实力不强、位置偏后?是什么原因导致十一局丧失了进入高速公路和高层建筑市场机遇,使得企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不利甚至遭遇拒绝的地步?为什么一些企业“成功三年”却“崩盘三天”?华为集团这样的行业老大尚且如履薄冰,十一局如此景况如何奋发图强?
经过认真讨论和深入细致的思考,十一局上下逐步形成了一些共识:一是必须重视审视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体系;二是必须超前思维,树立全面危机意识,锻造市场敏锐性;三是抢抓水电建设春天的机遇,想方设法上台阶,重振企业雄风。这项危机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十一局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基本理清了思路,做好了铺垫。
在此基础上,十一局采取文化积淀与时代要求相结合、领导专家与职工群众相结合、企业共性与系统个性相结合的方式方法,通过广泛征集、咨询专家、反复讨论、集体决策、提炼阐述等几个步骤,提出并确立了十一局统一的基本价值理念。
随后,十一局采取领导带头、明确职责、区分层次、健全考核等办法和手段,较好地确保了核心理念的宣传教育和贯彻落实;与此同时,他们还根据企业发展变化形势,又适时提出了力争跨入“国家特级企业”、“量力做大、着重做强”、“国际强局、非水电优先”的企业近期愿景与发展战略,促使了企业核心价值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并开花结果。
——以市场需要为导向,营造良好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确立之后,十一局围绕市场大做文章,创新坚持并积极实践“六个观念”,引导广大员工不断适应市场,积极踊跃参与各项改革,营造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一是市场选择干部的观念。干部是否有才能,需要市场来检验;干部的去留要由市场来决定。这种观念的推出和实施,使过去的那种“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的陈腐观念失去了市场。五年来,十一局依据市场法则,提任处级干部118人,65名处级干部退出领导岗位,退出干部没有抱怨闹事,新提任的干部在岗位上发挥出色,形成了良好的“能上能下、能官能民”的用人机制。
二是市场选择行业的观念。谁能决定企业生存发展呢?只有市场!近年来,十一局结合市场实际需要,先后撤销了亏损单位汽车分局、建筑总公司、铸造厂、预制厂等建制,改制重组了印刷包装厂、三门峡塑钢厂等,涉及职工总人数1000余人。同时,根据二级单位施工特长和经历,分别将中砥公司与第八分局、新世纪项目部与第四分局进行整合,成立了路桥分局、工民建分局,有效优化配置了资源,充实加强了“非水电”行业的经营管理和技术力量。
三是机构适应市场的观念。机构臃肿重叠、人浮于事严重是国企普遍现象。十一局坚决推行“扁平化”管理,机构改革大刀阔斧,减少了管理层次和人员,促使决策信息传递更加顺畅,市场反应能力更加快捷。他们先从局直机关开刀,工作人员全局公开竞聘,部门设置减少5个、人员缩减40%;同时,积极推进各施工分局机关跟着项目走,进一步强化了对项目的监管指导能力。四是重视“两个市场”的观念。“营销”和“生产”是施工单位不可或缺的两个市场,都是企业的生命线。十一局采取有效措施调动贴近市场员工的积极性,五年来签约150多亿元订单,建设完工近190个项目。
五是市场决定分配的观念。依据对企业贡献大小,十一局实施分配向贴近“两个市场”并作出业绩的员工倾斜的政策,大幅提高了核心员工的收入;开展专业总工、专业造价师评聘活动,对专业技术和商务人员给予津贴;同时,根据经营成果对领导班子成员实行年薪制,依据完成工作量对工人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进一步倡导和拉开了收入差别,基本建立了市场决定分配的体系。
六是存在即需要的观念。十一局坚持存在即需要的观点,认为企业是一台运转复杂的机器,各个部门、岗位都有其不同的职责和作用,一个大型企业要做好,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全是大梁建不起大厦,只有每个人都努力干好本职工作,才能促使整个企业运转正常。五年来,十一局上下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同心同德,紧密协作,形成了巨大合力,推动了企业持续发展。——以制度办法为基础,完善管理文化框架体系
众所周知,现代企业运作已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全体员工集体参与表达意愿的体现;企业要保持步调一致就必须要有行为规则,而这个规则就是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十一局在制度规范建设上,围绕以人为本,下了不少功夫,想了不少办法,五年间建立和修订了管理制度160余项,编辑印发《经营管理制度汇编》4册,内容涉及人力、财务、工程、技术、物资、设备等方方面面;目前,依据制度管人、管事的管理框架体系已经建立,而且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执行体系也不断完善。
一是建立并推行财务监督体系。局属单位普遍推广会计主管委派制度,坚持企业内部系列审计制度。为了避免潜亏,对库存物资、周转材料、应收款、待摊费用等都作出了明确的限制规定。比如周转材料,项目结束了,原则上必须全部摊完;各单位上报利润数,须经过严格审计,从制度上避免了出现虚盈实亏的现象,为公正评价各单位的业绩提供了准确的财务信息。
二是建立并推行分配激励体系。局属单位符合条件的均实行市场工资制度;经营班子和项目班子实行年薪制,每年年底根据综合考核结果兑现奖励;技术、商务及其他专业带头人实行津贴制;同时,局每年评选“工匠”、一些单位评选“模范员工”、“明星员工”等,均给予一次性经济或外出旅游奖励。通过一系列分配政策的实施,打破了以往“吃大锅饭”的做法,有效激励了员工努力投身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三是建立并推行绩效衡量体系。针对局属单位经营班子,年初签订《资产经营责任书》,年
终进行综合考核,衡量各自经营业绩,然后按照基本年薪、效益年薪和管理年薪标准加以兑现,对绩效明显的单位还实施期权奖励。针对广大员工则积极开展培训,依据综合考核评定结果决定去留、升降、转换、培训。绩效衡量工作的有效开展,对科学分配、激励先进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是建立并推行约束惩戒体系。为了规范项目施工与管理,先后编印了《项目管理手册》和《项目管理参考手册》,严格执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要求的“四控制、三管理、一协调”;针对项目存在的有关问题,印发了《经济赔偿和处罚办法》,努力确保项目规范运作与管理。同时,制定并实施《员工行为规范准则》,注重日常教育与制度约束相结合,积极构建健康和谐的生产经营氛围。
——以品牌宣传为载体,狠抓企业形象工程建设
围绕企业核心价值观,结合生产经营管理实际,发挥和利用有效载体,以创建精品、文明施工为重点,十一局积极开展对内对外宣传,较好地树立了企业形象,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信誉,有效促进了特色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一是加强文明工地建设。结合创建精品工程要求,十一局制定了《文明施工细则》,积极开展“队伍好、质量好、安全好、进度好、环境好、效益好”的“六达标”创建活动,做到了工程建设到哪里,文明工地创建就到哪里,企业文化实践就进行到哪里。近几年,所承建的太浦河泵站工程、淮安立交地涵工程、宁夏扬黄泵站工程、山东新沭河泄洪闸工程等项目,先后获得了19个省部级文明工地称号;十一局整体保持了河南省省级文明单位和集团公司文明单位称号,局属18个单位获得集团公司文明单位称号。
二是构建立体宣传网络。十一局以有线电视、报纸、网络为主,以项目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栏为辅,全面构建了立体化的宣传网络。特别是网络内容不断丰富,加强了企业内外的联系与沟通,充分发挥了主流信息阵地的作用;广大新闻工作者围绕企业重大决策、工程重要节点,深入一线,实地采访,强势宣传,及时报道,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同时,开办了局史展室、局荣誉陈列室,开展经常性传统教育,不断弘扬企业精神。还结合五十年庆典编发了局史图书《奋进五十年》、专题片《50年回眸》,开展与外界新闻媒体联络交流,积极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有力地树立了十一局在市场竞争中崛起的企业新形象。
三是注重标识系统规范。十一局编制了《文化手册》,对项目营地布局、“五表两图”宣传、员工统一着装、办公用品印制、办公环境摆设等企业标识系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范,并不定期进行检查与督导评比,现在如果到十一局项目部或办公地,浓浓的企业文化气息便会扑面而来,十一局的企业文化建设正在不断深入和广泛实践中。
四是树立各类典型标兵。十一局充分发挥典型、模范、样板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在工程建设方面树立了太浦河泵站(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淮安立交地涵(国家优质工程银奖)、安徽临淮岗(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施工样板;在员工中培育了朴玉山(全国劳动模范)、许燕峰(河南省劳动模范、中共十六大代表)、张恒牧(集团公司劳动模范、模范共产党员)等楷模形象;在五十年局庆之际隆重表彰了百名“奉献奖”职工;同时,加上局属广泛开展的“每月一星”等群众性优秀员工评选活动,在全局营造了争作贡献、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
正是因为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做了以上工作,水电十一局被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授予“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成为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上的一面旗帜。依靠优秀文化,做大做强企业,十一局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信息来源
信息类型 [其他动态] 作者 郭蕾 李贞洁 查看次数 224 修改时间 2008-9-10 14:28:15
第四篇:以品牌战略引领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以品牌战略引领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在全球竞争舞台上,中国企业面临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进而迈向“中国品牌”的重大发展机遇与挑战。品牌建设是指从品牌战略入手,对品牌管理、运营、保护、评价等进行的科学化、系统化运作。就文化企业而言,目前国内品牌与国际知名品牌在品牌建设上存在较大的差距,缺乏清晰的品牌发展战略、有效的品牌运营管理和权威的品牌评价体系。引导企业重视品牌战略,加强外部品牌评价,推动文化企业做强品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至关重要。
文化企业品牌内涵及发展现状
品牌是一种能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无形资产,根据营销学专家菲利普·科特勒的观点,品牌是一种特殊的名称、符号、标记、形象和设计及其组合,以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产品和服务。品牌战略是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塑造企业的核心专长,以获取超额利润与价值,其中涉及品牌的定位、营销、维系和提升等活动。品牌战略是一种经营理念,是利用企业资源,创造知识产权资产、商誉、消费者关系等无形资产,在这些无形资产的基础上,对市场资源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梯度开发,从而实现企业的价值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文化企业品牌建设面临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传统的百年品牌,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面临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新兴的文化品牌,如万达、华谊兄弟等面临品牌价值的提升和放大。但应看到,在文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和成长的同时,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企业的经营缺乏品牌战略管理,缺乏精神内涵和文化内容,缺乏稳定的顾客资源,而这些都是实现文化企业品牌价值的来源。建立品牌历程艰难,但失去品牌却很容易,没有品牌的企业如同无本之木。因此,品牌战略是文化企业发展必经之路。
国外文化企业品牌战略的实施及原则
发达国家在文化企业品牌战略建设上起步较早,如美国著名的迪士尼公司,将品牌作为公司利器,不断实施和调整品牌战略,在全世界实现了品牌效应。
--------------------------精-------
品
文
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品牌战略是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8年发布的《创意经济报告》中提到,目前世界上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全球的创意经济市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正逐渐繁荣并从中受益。报告中提出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型C-ITET模型,从创意、投资、技术、企业家管理到贸易的循环模型,品牌战略是贯穿模型的强有力的战略之一。
文化企业发展中,文化内容的创造实质是符号的构思和生产,全球的文化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场符号的战争,如好莱坞的电影大片,英国的音乐作品,日本的动漫作品,韩国的网络游戏等正在赢得市场的先机。中国文化产业要想在这符号的战争中取胜,除了国家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等生产要素层面的建设以外,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品牌建设,因为品牌将在这场无形的国际战争中起主导作用。
因此,文化企业的品牌建设应当首先从战略上进行统筹和管理,从国家层面进行推动和引导,从长远视角进行可持续发展规划。
品牌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知识产权是文化产业的财富之源,知识产权的形成、保护和积淀的过程也是文化产业孕育、成长和增值的过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政策是各国和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战略,也是实施文化企业品牌战略的重要保障。
发达国家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做出了很多努力。一是制定法律法规,如美国政府颁布的《版权法》《半导体芯片保护法》《跨世纪数字版权法》等一系列版权保护法规。二是重视知识产权研究,如美国、法国等都建立了知识产权研究领域的专业研究、咨询和传播机构。三是建立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和国际标准,如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实施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促进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和保护面的拓展。
在知识产权保护基础上,发达国家对于知识产权的市场运作制定了很多政策,如促进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跨国贸易政策,探索新型知识产权交易形式如知识产权证券化,进一步开发了知识产权的商业价值,拓宽了知识产权管理机制。
--------------------------精-------
品
文
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品牌战略管理基于价值管理原则。国外研究较早将品牌作为一项资产看待,从资产评估和价值管理的角度分析品牌资产的战略管理,包括品牌的价值创造、价值管理和价值衡量,已经形成一套专门的评估品牌价值的方法体系。通过品牌价值评估,寻找影响品牌价值和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从而实现文化创意价值的开发、传递和实现,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经营目标。
品牌战略管理基于顾客管理原则。品牌战略和顾客关系紧密,品牌存在于顾客的心中,文化企业品牌化过程的关键是要基于顾客的角度,捕获顾客心理,让顾客认识到品类中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帮助顾客建立品牌认知和共鸣,树立品牌形象和声誉,提高品牌质量,维护顾客与品牌的关系,拓展品牌延伸等。所有这一切有关品牌战略的管理活动都应以顾客为中心,以差异化为关键,通过品牌化创造出产品的感知差异和忠诚客户营销,文化企业可以充分地实现价值创造。
实施文化企业品牌战略的思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我国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为一项国家战略,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对内需求和对外影响力。品牌战略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企业的品牌效应可以聚集为文化产业的品牌效应,通过打造一些文化企业强势品牌,汇集成一个认知度、美誉度与和谐度整体高端的文化产业品牌,因此品牌战略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经之路。
构建企业品牌战略体系,打造文化强势品牌。文化强势品牌代表着“中国形象”,可以在全球市场上拥有竞争优势和主导地位,打造文化强势品牌,需要做好充分的品牌战略分析,包括文化资源挖掘、品牌定位、消费者分析、企业自我分析和竞争者分析。在挖掘文化资源潜力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特点、产业属性和地域特色,构建品牌设计、运营、推广、管理所组成的战略体系,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在实施品牌战略体系过程中,对于出版、影视、演艺等各种文化企业而言,需要找到适合的品牌定位,结合区域、行业等特色,开发消费者资源,立足于市场竞争,产生品牌效益。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我国的知识产权政策正处在逐步完善过程中,包括知识产权立法保护、开发运作等政策,政府对于文化企业的支持也体现--------------------------精-------
品
文
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中,如一些文化企业正逐渐获得更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机会和便利、知识产权侵权赔偿的数额也屡见新高等。政府在推动文化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立法和管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构建一些公共服务平台,如技术与信息服务平台、创业孵化平台、融资信贷平台等,推进知识产权的市场化和资本化。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为打造企业品牌保驾护航。
推动文化企业的品牌延伸管理。根据菲利普·科特勒关于品牌战略的划分,文化企业的品牌战略分为产品线拓展战略、品牌延伸战略、多品牌战略、新品牌战略以及合作品牌战略。这些战略的宗旨是充分建设文化企业的品牌资源,利用和发挥品牌的经济价值,从产品生产和衍生等多角度开发品牌资源的效益。文化企业和一般企业的差异在于:文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衍生性、高增值性、强辐射性等特征,如迪士尼的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衍生产品和服务收入。因此,延伸战略和多品牌战略以及新品牌战略等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可小视的商机和利益,需要引起更多关注。
加强文化产业相关人才交流和培养。文化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品牌的管理需要企业家和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企业家和管理者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是重要的一环,从创意到投资到营销,管理者的决策关系到每一个环节的决策和实施。专业人才在品牌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发现品牌机会、运营知识产权、维护顾客关系等,都需要专业的技能和经验。加强文化产业人才交流,培养专业的品牌管理人才,对于企业战略运营和产业战略管理有着突出的意义和作用。
加强文化企业品牌战略的理论和制度研究。积极引导文化企业品牌建设和品牌战略方面的研究,可考虑建立文化企业品牌建设研究基地,在科研经费上予以适当倾斜。积极研究文化企业品牌战略的政策和制度,起草相关的战略指引,推动文化企业开展品牌战略规划工作。
我国是文化古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沉淀和积累,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我国需要在文化品牌建设上充分挖掘本国的文化资源,将无形变有形,通过实施文化品牌战略,促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精-------
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使我国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作者系财政部人事教育司副司长 胡帆)
新闻来源:学习时报
--------------------------精-------
品
文档
第五篇:做大做强文化企业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做大做强文化企业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编者按 10月20日,本报和中国传媒大学在北京共同主办“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专题座谈会,来自各地的文化企业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学者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体会,就旅游与文化、出版与版权保护、电视电影产业发展、动漫品牌建设、剧院发展以及文化“走出去”等多个议题展开深入研讨,现将主要观点节选如下。
做大做强出版业要实现三个转变
安徽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林清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我们迎来了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契机,现在关键是看文化企业怎么做。我们认为,当前出版业要想做大做强,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上要进行重大转变。第一,要从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第二,要从本土化向国际化转变;第三,要从单一的纸介质向新媒体、数字化转变。
出版业仅靠自身的力量发展太慢,要想迅速做大做强,必须进行资本扩张。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而不是在安徽省注册,我们的战略意图就是要去区域化。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给我们的定位,也是打造一个大型跨国传媒公司。实际运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政策性障碍。文化单位都是条块管理,收购、兼并、重组非常困难,其他领域的资金想进入也面临诸多障碍,这些问题不解决,做大做强很难。
再说第二个转变。近两年我国版权贸易的逆差已经很小了,但国际影响力还远远不够。中国文化企业要走出去,思路应由版权贸易向版权产业运营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话语权。这方面也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破解之道。比如,动漫、电影、玩具等产业链之间是互相割裂的,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出现像《哈利波特》那样一本书带动一个大产业的奇迹。这是我们难以推出有国际影响力产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说数字化问题。现在中国数字出版业的年产值达到1000多亿元,但传统出版业距离数字化还很远。时代出版传媒上市以后,已把数字化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一是做了跨媒体、跨终端的平台,上线以后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合作;二是正在开发少儿3G互动阅读;三是开发无纸化教材,全面进军数字化。
有政策更要有细则
西京集团董事长、英国普罗派乐电视台董事长叶茂西
我的企业是一家民营企业,2009年全资收购了一家英国电视台,覆盖欧洲45个国家。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我最为深切的体会,就是政策是文化企业发展的命脉。我们之所以感到六中全会的召开对文化企业来说是一件大喜
事,正是因为全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作为文化企业,我们感到只有政策还不够,还要有能够落到企业发展实处的具体细则。比如,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的大政方针定了,创造更好条件的优惠措施还有待配套。
文化产业的发展绝不能止步于国内,海外市场也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并且积极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或者说鼓励政策有了,如果没有很好的细则,民营企业想走出去也缺乏渠道。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深层意义是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让中国的声音在世界上更响亮。这方面尤其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推动更多的文化企业迈上走出去的道路。我们衷心希望,在六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会更快、更稳。
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文化品牌
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李大海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我们对此深有体会。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是山东省惟一专门为少年儿童服务的院团。院团成立至今,排演的儿童剧《宝贝儿》、《我和我的影子》等剧目共获得“全国戏剧文化奖”等20多个国家级和70多个省级奖项,每年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400余场,收入100余万元。
中国有3.7亿少年儿童,专门为儿童演出的团体只有20来家,儿童剧的潜在市场非常大。2005年以来,我们组建了两支演出队伍,一支坚守济南市场,另一支继续拓展京、沪、苏、浙等演出剧场。为了做大做强儿童剧市场,我们于2009年举办了首届亲子剧节。今年首届中国儿童戏剧节·济南第三届亲子剧节又成功举办,11家国内外优秀院团带来了12台经典剧目、25场精彩演出,近万名泉城孩子欣赏了优秀剧目。同时,我们力推会员制,“宝贝剧场”的会员数量已增至3万余名。
为了打造儿童剧品牌,我们一方面在剧目生产、演出质量和演员培养方面下大力气,充分调动每一位创作人员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我们还和济南世博演艺经纪有限公司联手,在降低艺术生产成本、儿童剧市场化运作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种深入合作的创新之举使济南儿艺儿童剧品牌的影响力日渐提升。
注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四个着眼点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在我国文化发展和国家战略的关系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我认为,文化强国不仅仅体现在文化的某一个具体领域,更是一整套完善的体系。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是其中的关键所在,需要形成以多元投入、立体培养、终身教育和个性定制为4个着眼点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体系。
——多元投入。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职责,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关注,需要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从而为提升文化产业人才质量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立体培养。目前,我国文化产业领域急需大量文化管理工作者、文化市场营销工作者、文化创意的设计者和制作者等。因而,对文化人才的培养要坚持多管齐下、多元发展。除国民学历教育之外,还应积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从不同层面培养文化人才,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终身教育。文化人才的培养教育应当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而不是一次性教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新兴业态的出现,文化与经济、与科技的融合,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很多新问题。不能满足于业内既有取得学历教育资格的人才,应当尽早开展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同时,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担负起中低端的文化人才培养责任。
——个性定制。针对文化产业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应创设个性化的培养模式。要仔细研究培养方式和课程设计,重新审视现有教材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还要让我们的教育与国际接轨。全会提出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就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而言,也是一个突出亮点。抢占文化创新先机
曲阜文化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总经理孔祥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文化企业从中受到巨大鼓舞。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文化创新的方式。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诞生地,我们体会到,对中华文化和儒家文化不仅要继承和弘扬,更要创新和发展。
在当今世界,孔子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和标志性文化符号之一。曲阜积极抢占文化创新先机,建设精神家园。我们在切实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提出了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思路。一批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业态通过整合和包装,不仅在规模效益上形成了拉动力,而且具备了曲阜的区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孔子文化旅游业、孔子文化商品和文化复制品、孔府美食等产业形态日益成型,带有浓郁孔子文化特点的文化商品的开发销售已经占整个旅游产业的35%以上。与此同时,曲阜国家级文化示范园区创新产业业态,把开发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品作为今后园区发展的主要任务。孔子文化影视与动漫、世界孔子学院、孔子文化商品、会展等,也都成为下一步发展重点,六中全会召开前后,曲阜签订的各类文化产业项目金额达200亿元。
坚持开放与融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勇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非常振奋人心。我们是文化资源大国,也是文化产业大国,要转变为文化强国,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顺应文化产业社会化发展要求,进一步降低门槛,促使社会资本在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内进入文化产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产业,进一步释放艺术工作者的创新活力。
其次,要顺应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制资源的作用,构建统一开放的文化市场体系,促进社会资源和文化要素优化组合。要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重组,形成一批综合性国际化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中小文化企业,为文化强国奠定市场基础。
第三,应该顺应文化产业资本化、证券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与金融的无缝对接、融合发展,并针对文化产业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同时,应该顺应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要求,更多地利用国际经验、国际人才、国际市场等,即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另外,应该顺应文化产业法制化发展的要求,加快文化立法。
坚定文化强企信念
中国侨联副主席、银帝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奕龙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绘制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深远非凡。未来,文化体制改革有望加快,文化产业有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机遇。
当今世界,经济文化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新趋势,产生的竞争力将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优势。文化产业现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仅占GDP的2.75%;每年文化消费应在4万亿元左右,但实际消费仅1万亿元,我国全部海外商业演出的年收入也不足1亿美元。这些差距告诉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六中全会的召开,使我们这些把文化发展作为战略目标的文化企业吃了定心丸。现在,广大归侨侨眷、海外侨胞堪称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和生力军,不仅创办了众多文化企业,而且以引侨引资在文化产业投融资等领域发挥了独特作用。今年,银帝集团提出把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作为培育未来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我们进一步坚定了文化强企的信念,作为一个民营企业,愿为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己之力。
牢固树立精品意识
浙江中南卡通副总经理、总编辑沈顺荣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们备受鼓舞。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年来,我们公司在走出去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目前产品已出口到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认为,中国的文化企业要“走出去”,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切忌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我国去年的动画片产量已经超过22万分钟。据我所知,不少企业钱投进去了,导演、编剧都努力做了,但产品却大多压在仓库里,并没有市场。动画片是孩子的一份精神食粮,如今也为成人们喜闻乐见,发展动漫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文化产业既要遵循艺术规律也要遵循市场规律,它容不得弄虚作假,来不得半点浮夸。否则,迟早要受到市场的惩罚。
第二,文化产业尤其是动漫产业,投入较大,它需要高质量的产品和有影响力的品牌。一次,国际上做动漫的同仁问我,中国企业做一部52集20分钟的动画片花多少钱、用多长时间?我说一般用时1年左右、投资1000万元左右。对方说,这样做出来的动画片根本不会有市场影响力。所以,文化产品的生产需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粗制滥造、没有市场影响力的东西,是不可能形成文化品牌的。
努力扩大文化消费
北京国门和众创意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文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版权制度有利于文化的创造与保护,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与使用,对于打造精品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版权资产是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价值载体,是文化资源资产化、文化产业化的关键要素。但是,目前我国文化资产评估体系尚不健全,文化生产要素流通市场的完善程度需要提高,版权法律体系亟待完善、版权执法能力需要提高。《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已明确,到2020年将中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这期间,需要我们完成的工作还有很多。
一是完善版权制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持续不断地强化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版权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平衡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利益;二是完善文化产品价值链的评估体系与激励机制,解析版权价值评估、构建版权价值开发协作体;三是搞活文化产权与版权市场,扩大文化消费;四是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