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健全低收入保障机制实施方案
钟祥市低保局
关于“落实惠民政策,健全低收入群体保障机制”的实施方案
去年8月份以来,我市根据物价大幅上涨等实际情况,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分四次对全市近3.4万名城市低保对象发放了物价补贴,共计支出补贴资金531万元。冰雪灾害发生后,又为城市低保对象按人平85元标准发放雪灾补助资金286万元。为了贯彻落实荆办发[2008]8号文件精神,健全低收入群体保障机制,我市拟从6个方面做好工作:
1、提高我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元月1日起,我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由160元调整到175元。
2、提高城乡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标准。从元月1日起,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标准由75元提高到90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标准由30元提高到40元。
3、进一步落实物价补贴政策。在物价显著上涨时,适时为城市低保对象发放物价补贴资金。
4、落实低保对象水电补贴政策。城市低保对象每户每月按50度电,每度月减免9.02分落实电价补贴政策;郢中城区城乡低保对象用水,按市价缴纳水费后,年底按每户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
5、建立农村散居孤儿救助基金。从今年起,市级财政每年
按60万元额度纳入年度预算,建立农村散居孤儿救助基金,按每人每年3600元的标准予以救助(省定救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500元)。市级财政预算不足部分,由市民政局将其纳入农村低保。此外,建议市政府牵头,协调有关企业和社会人士认养一部分孤儿。
6、调整完善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政策,努力提高医疗救助整体水平。对救助对象放开病种限制,根据筹资情况,适时提高年救助最高限额(目前为4000元),对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入院治疗,定点医院应按钟政办发[2007]34号文件,落实优惠减免政策。
第二篇:大力健全农村基层组织激励保障机制
重视基层
关爱基层
服务基层
××××大力健全农村基层组织激励保障机制
长期以来,我们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一直强调要发挥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但是少数基层党组织在如何发挥作用上思路不清、措施不力,部分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热情不高,工作满足于一般化、过得去,甚至个别乡村干部不善于做群众工作,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为此,××××委牢固树立强基固本思想,积极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地委各项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堡垒工程”、“聚力工程”,从高、足额落实基层干部各项待遇和补助,大力健全农村基层组织激励关爱保障机制,有力促进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一)选贤任能,激活力。县委以选好干部和配强班子作为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突破口,选贤任能,提优调庸,着力培养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基层干部队伍。在制度建设上,坚持“三个不吃亏”,树立面向基层乡镇一线选人用人导向。在干部选拔上,将一心为民、埋头苦干,坚持原则、敢抓善管,为人正派、作风过硬的干部和长期在条件艰苦、情况复杂地方努力工作的优秀干部列为提拔重用对象。在干部交流上,充分考虑干部的能力、资历和潜力,同时关注干部的个体诉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主
实践有机地结合。已选派
批
名干部到北疆挂职锻炼,选派
批
名村干部赴浙江省温州市培训锻炼,乡镇民族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得到增强。
(三)健全激励,鼓干劲。全面推行乡镇机关、站所、社区干部业绩考核奖励制度,在保证乡镇干部“阳光津贴”不低于县直单位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乡镇(场)机关、站所、社区干部业绩考核奖励实施方案》,财政拿出
万元作为奖励经费,实行按月考核,从优到劣划分A、B、C、D等次,A等260元/人/月、B等130元/人/月,C等和D等人员取消奖励资格并对D等人员进行追究问责,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待遇,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健全“权责一致、奖罚分明”的“第一书记”激励机制,对通过考核并取得“合格”成绩的“第一书记”每人每月补助800元、取得“优秀”的补助1200元,年终按20%的比例评选优秀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每人奖励5000-10000元。对连续三年评为优秀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予以优先提拔使用或提高职级待遇,同时,规定今后乡镇干部提拔,未担任过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一般不予提名。建立“稳步增长、财政保底、绩效挂钩、兼顾公平”的村干部报酬管理机制,下发《关于规范调整村干部报酬发放标准的通知》,2011年,根据全县2010年各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重新核算村干部报酬构成标准,连
长”(社区楼栋长)队伍建设的意见》(新党组〔2011〕22号),从2011年6月起专职联防队员工资在原每人每月80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300元,达到1100元;村级治保主任在原有的工资报酬基础上每人每年再增加1000元,7个社区治保主任每人每年增加1400元;在原有工资报酬的基础上,农村“十户长”每人每月补助50元,社区楼栋长每人每月补助100元。
(四)购房优惠,大关怀。按照“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的理念,出于对基层村干部收入较低、工作任务繁重、生活质量不高、环境不优等方面的实际考虑,为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县委实施了村干部、农村“四老”人员购买城区限价房政策。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根据村干部和农村“四老”人员履职能力、工作实绩和现实表现,择优在每村(牧场、连、队)选定2名在职村干部,3名农村“四老”人员到城区购房。107名村干部、26名农村“四老”人员以低于市场均价1000元的标准购买了城区住房,解决购房人家庭主要成员农转非户口,让一批扎根农村、作出贡献的农村干部过上“城市人”生活。
第三篇:完善和健全公正透明奖惩保障机制的几点看法
健全和完善公正透明奖励和惩戒机制的几点看法
奖励和惩戒机制是一个组织通过表扬先进、鞭策后进使其工作人员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有效的机制。公正透明的奖励和惩戒机制对于深化机关效能建设而言,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对公务员的奖励和惩戒机制建立的不可谓不早,对奖惩的规定也是越来越细化和明确,但奖惩问题却没有完全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离建立公正透明奖励和惩戒机制还有着不小的差距,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机关效能的提高。在我们大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活动的今天,如何建立健全公正透明奖励和惩戒机制,使奖惩机制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笔者就对这个问题作以下的一些探讨。
一、现行的奖惩在制度上的问题及其表现
(一)奖励的奖项种类过多过滥与奖励的公平性、严肃性的缺失并存。由于《国家公务员奖励暂行规定》只是对可以授奖的情况做了一些列举,并没有对奖项的设立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导致根据该文中的这十二种情况几乎可以派生出无数种的奖项,各单位以强调本单位重要性和工作的开展为理由,要求人事部门设奖,并尽可能提高奖励颁发主体的级别以提高奖励的层次。人事部门面临着“一夫挡关,万夫撼关”的被动式管理和奖励奖项“膨胀--精简--再膨胀--再精简”的困境。
(二)对奖励的程序重视不足,导致奖励在实践中的偏差和缺 乏公信力。对于奖励一类的行为,许多人认为它对普通人并无大碍,即使得不到某种奖励也不会失去什么,没有必要规定严格的程序。这种观念损害了奖励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并导致了行政奖励法规不受重视,相关制度不完善,奖励不公、甚至奖励失当的现象。要么是授奖对象中领导比例过大,要么是搞平均主义,轮流“坐庄”,个别品行不佳但擅长“关系学”者屡屡获奖,这样的奖励使社会不认同授奖对象,真正的先进模范人物也不能发挥榜样作用,不但达不到期望效果,反而导致群众怨气很大,危害安定团结。由于实践中的许多奖励存在“水分”,经不住调查的检验,行政奖励往往是行政领导事先确定奖励对象,再由本人整理材料,这些材料反过来又构成奖励的依据,导致有些表现平庸者、甚至有严重劣迹者受到奖励。
(三)《公务员法》对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公务员提供救济途径没有涵盖“定期考核定为基本称职”的人员。在该法第九十条第一款中规定当公务员受到“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时可以提出复核和申诉,但却没有对“定期考核定为基本称职”的人员作出规定。以前的《国家公务员暂行规定》和《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中是未设立“基本称职”这个档次的,所以《国家公务员申诉控告暂行规定》中仅对“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人员设立救济途径是合适的。但《公务员法》第三十六条确定了“基本称职”这个档次,但同时在第九十条却没有对“定期考核定为基本称职”的人员设立救济途径,这样的做法必然会侵害到受到“基本称职”评价的公务员的利 益。
(四)公务员在与所在行政机关内部行政法律关系上具有不平等性,即公务员作为被管理者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但当出现对公务员不利的行政决定后,在行政救济上还有一些制度性问题,突出表现在人事处理申诉受理机关对原处理机关的处理抗辩权不大。如向原处理机关提出复核,很难直接使原处理机关改变处理决定。如向人事处理申诉受理机关提出申诉,由于复核或受理申诉的主体与原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权利关联性甚大或关系密切(如被处分公务员向人事部门申诉,则受理申诉的部门与原作出行政处分的部门都为同级政府部门;被处分公务员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诉,则受理申诉的机关与原作出行政处分的机关为上下级关系),往往很难推翻原处理机关的决定;对于行政处分,按照《行政监察法》的规定,监察机关受理不服行政处分的申诉后,发现该行政处分不当的,并不必然变更或撤销,而一般建议原作出行政处分的行政机关自行纠正。加之目前行政处分还是不能进行司法审查,进而导致公务员权利遭受的侵害时得不到司法的救济,使对公务员惩戒不当造成的损害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二、对解决问题办法的一点设想和思考
(一)奖惩要注重程序上的公平公正
奖惩工作应当是原则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其中奖惩情况的设立、如何实施奖惩,奖惩后的救济措施等又是着重需要注意的环节。(1)在奖惩情况的设立上,已经开始实施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使惩戒工作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对奖励方面的法规却尚未出台,“奖励法定”的原则没有实现,这将直接影响奖励工作的严肃性,应当在今后的法规或规章中予以明确。
(2)在如何实施奖惩方面,《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对违法行为和相应的处分做了比较全面和细致的规定,但仍然应当关注惩戒的“自由裁量权”问题,因为惩戒是对人的一个负面评价,应当要严谨慎重,要防止惩戒“畸重畸轻”情况的出现,需要规范惩戒工作决策者和执行者的“自由裁量权”;对奖励工作,应当在以后的规范奖励的法规规章中明确规定并严格遵守公务员奖励的具体程序,即:第一,通过自行申报、群众评选、单位推荐的办法确定奖励的提名人;第二,由奖励机关调查核实,公布调查结果,听取群众意见;第三,集体讨论决定并公布奖励对象,由群众评议监督。
(3)在奖惩后的救济措施上,对认为自己应当受到奖励而没有得到的人,有权提出申诉和行政复议;对受到惩戒处分的,应当从法律上改变目前行政处分还不能进行司法审查的制度束缚,把处分和相关的人事处理决定纳入行政诉讼受理的范畴中。
(二)奖惩要与福利待遇的兑现联系起来
奖惩工作要与奖金、津贴等相关待遇挂钩。在国家现行的公务员工资制度不能调整的情况下,可以探索发放目标考核奖、年(月)奖、津贴时,不同的考核结果给予不同的经济收入,比如量化考核 得分与目标奖比例挂钩,依据量化考核后不同的得分给予不同档次的职务津贴,还可以使不同的职务津贴有上下交叉的部分,以奖励或处罚不同考核结果的人员的待遇,通过适当拉大收入差距的办法,改变“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状。
(三)奖惩要与干部的使用挂起钩来
除按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执行“行政机关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其中,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受撤职处分的,应当按照规定降低级别”的规定外,建议还要实行这样一个制度,即公务员如果受到2次以上(含2次)的“记大过”、“降级”处分的人员,不能得到提拔重用,不得担任的处分后职务的同级领导职务和上一级职务的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以加大惩戒力度。这样的处理其实与我党所提倡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宗旨并不违背。“记大过”、“降级”的处分在《处分条例》中是属于中等处罚程度的处分,一般的工作人员很少能受到这样的处分,应当不会让工作人员出现“动辄得咎”的担忧,而且在第一次受到“记大过”、“降级”处分之前,党组织也是在平时对其进行了教育的,就算收到了这样的处分,相关受处分人所在的党组织是不会把人“一棍子打死”的,是会给受处分的同志改过自新的机会的,但如果再犯,责任就应当不在组织上,而是本人并没有吸取以前的教训了。对于这样的人,如果还能够得到提拔,不但对其他兢兢业业干工作的同志是一种变相的打击,不利于树立风清气正的用人导向,而且更是对我们事业的 不负责任。
健全奖励和惩戒机制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活动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标准,只有完善奖励和惩戒机制,让受奖励的人干劲高涨,受处分的人口服心服,最大限度的发挥奖惩机制的激励和鞭策作用,才能使广大的机关工作人员自觉地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以实际行动把机关效能建设活动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第四篇:健全农民权益长效保障机制_深入推进嘉兴城乡统筹发展
健全农民权益长效保障机制 深入推进嘉兴城乡统筹发展
新塍镇 闾斌
[提要] 中国的现实问题重中之重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农民权益问题,农民权益维护和保障的关键在于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嘉兴市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先行区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日趋加快,关注广大农民的现状,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事关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应从大局的角度出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完善各项制度,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各项权益。
一、历史背景:
1998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嘉兴视察时,发出了“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号召。2004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深入嘉兴基层进行了为期4天的蹲点调研,明确指出“嘉兴2003年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所辖5个县(市)在全国百强县中都居前50位,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比较好,完全有条件经过3-5年的努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
嘉兴市委以2004年1号文件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在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方面实施“六个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开始全面推进。2008年,嘉兴市委1号文件印发了《嘉兴市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地行动纲领(2008―2012年)》及七个推进体系实施方案,省委、省政府将嘉兴列为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在浙江省发改委的具体指导下,制定了《嘉兴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框架方案》和《关于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嘉兴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迈入了向纵深推进的新阶段。
二、主要做法与阶段性成效:
2008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嘉兴被列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根据总体框架方案的要求,全市上下高度重视,精心部署,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迅速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健全了试点推进机制,形成扎实的思想和工作基础,积极稳妥地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一)将城乡一体化发展、富民强市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和工作主线
嘉兴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一方面,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城乡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整个经济社会结构变革的最为重要的变量。嘉兴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住嘉兴市新阶段的时代特征,充分认识到了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所采取的各项措施都围绕着建立统筹城乡发展、富民强市的长效体制机制这一战略目标展开,这从根本上保证了嘉兴市统筹城乡工作的正确方向。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将经济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坚实基础
嘉兴市委市政府非常注重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因地制宜推进不同的产业发展战略,为统筹城乡发展改革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嘉兴市一方面注重加强城镇工业、商业功能区建设,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生态高效都市型现代农业。
(三)加强规划,将规划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龙头
嘉兴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了规划在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中的龙头地位和事半功倍的重要作用,所有的工作都以规划为先导,全力提升规划的理念和定位。嘉兴市委市政府率先编制完成了《嘉兴市总体规划》,实现了规划市域全覆盖;编制完成了新一轮《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实现了规划城乡全覆盖。嘉兴市按照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对照现代城市、现代家园、现代市民的标准,推出了“1+X” 新型镇村布局规划,着力打造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
(四)创新开展“两分两换”,将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核心内容
土地资源是目前制约大多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嘉兴市政府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着力开展了“两分两换”工作,使土地使用制度得到不断优化,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所谓“两分两换”就是按照“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的总体要求,以“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农村人口要素集聚,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将“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承包地换股、换租、换保障,推进集约经营,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推进集中居住,转换生活方式”。
通过“两分两换”改革试点,目前嘉兴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多重效果已初步显现:一是镇村整体布局全面优化;二是新农村建设路子得到拓展;三是土地节约集约效果明显,以姚庄镇为例,公寓房安置可使户均节约土地0.8-0.86亩,节约率达到了74.2%;四是农民财产性收入切实增加,尤其是住房资产增值明显。
(五)以“一改”带“九改”,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系统推进与综合配套
具体而言,“十改联动”是指在以“两分两换”优化推动使用制度加快推进的同时,联动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户籍制度、新居民管理、涉农体制、村镇建设、金融体系、公共服务、规划统筹等九项改革,加强城乡发展的综合配套与良性互动。
一是统筹城乡就业改革稳步推进。实施城镇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解决一户”的动态管理,开展创建充分就业村试点,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
二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深入。嘉兴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从制度层面构建了“全民社保”体系,2007年9月3日,市政府印发了《嘉兴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把城乡居民全部纳入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实现了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截至今年6月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达26.5万人,制度全覆盖逐步向保障人群全覆盖转变。
三是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基本建立。2008年10月1日户改实施,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和户口迁移制度,户口性质由按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划分统一为按居住地登记来划分,并逐步改革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相关政策。
四是居住证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设立新居民事务局,根据新居民年龄、学历、技能、在嘉兴居住时间和行为记录等情况,分别发放临时居住证、普通居住证、专业人员居住证,进行分类管理。同时,探索设立政府按揭担保基金,鼓励新居民购房安居。
五是涉农工作管理体制改革稳步实施。成立市委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实行市农办与市农经局合署办公。率先在全省组建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简称农合联),县(市、区)农合联组建率达到100%。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建设,七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土地流转和产权交易中心,39个镇(街道)、402个村已建立服务组织。
六是新市镇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制定实施了以“权力下放、超收分成、规费全留、干部配强”为主要内容的强镇扩权,24项县级部门权限以授权、委托等方式下放,镇级财政收入以07年为基数新增部分的70%以上留镇,相关规费比照县城收取和留用。
七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制定出台加快地方金融体系建设等意见,成立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和置换担保贷款试点,探索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
八是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环保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实行就业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区域政策统筹和财政差额结算。
九是规划管理体制得到完善。成立市域规划专业委员会,建立“统分结合”的规划管理体制,对区域总体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跨区域建设工程、重大公用事业项目的规划实行统筹管理。
(六)构建工作体系,健全工作机制,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组织保障
嘉兴市政府根据形势要求,及时调整建立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体系,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7个推进体系专项工作组,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 长,相关部门具体负责。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定期召开例会,抓好工作部署,研究政策意见,坚持试点检验,协调解决问题。同时,设立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沟通协调。各县(市、区)、镇(街道)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确保综改试点工作顺利实施、稳步推进。
(七)强化政策配套,创新改革举措,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政策保障
嘉兴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减免“两分两换”试点相关规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农民改造集聚加快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的意见》等近10个政策文件,加大资金筹措、融资担保、规费见面、贷款贴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社会保障和就业创业等扶持力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有力推动了“两分两换”、农房建设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
(八)采取试点先行,因地制宜推进,注重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方法策略
嘉兴市在全市七个县(市、区)先后启动了9个“两分两换”试点,除市本级两个区外,原则上各县(市)只启动1个。试点镇的选取充分考虑了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实力、区位条件、领导班子等。为确保试点进度和质量,嘉兴市还建立了专项督察、情况和进度报送等制度,定期组织赴各县(市、区)开展督促和指导,并根据试点进展情况及时召开试点工作交流会,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三、存在的问题:
当前,嘉兴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事关广大农民权益的一些问题仍殛待研究解决:
(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对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较小,全省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一是基础建设投入不平衡,城市投入的总量高于农村;二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广大农村不能分享城市的优质 教育资源;三是医疗卫生水平不平衡,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远远滞后于城市;四是科技文化水平不平衡,科技文化事业的投入、应用推广等城市大大超过农村。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刚刚起步,无论是覆盖面还是保障水平,都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平衡阻碍了农村的快速发展,扩大了城乡间发展差距,制约着城乡统筹发展。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性障碍突出,农民市民化速度缓慢。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制度障碍,削弱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已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瓶颈。一是户籍制度改革不彻底,制约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二是土地制度不健全,农民没有实现居住性转移。三是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还没有全覆盖。四是公共财政体制不完善,基层财政转移支付面临诸多问题。与此同时,不平等的教育体制、歧视性的就业政策等制度层面的制约因素,以及城乡就业结构性矛盾、农民非农就业的适应能力、就业和收入的不稳定等其他方面的因素,都制约着农民市民化进程。
(三)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相关政策和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需要下更大决心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切实向农村倾斜。在规范转移支付、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加强政府支农资金管理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一些涉及统筹城乡发展的深层次改革,如推进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统一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形成促进农村土地依法流转的机制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四)农民的民主权利和财产权利尚未得到切实保护,侵犯农民权益问题时有发生。农民土地权益尚未得到有效保护,低价征收征用农民土地、补偿不到位等问题较突出,征地纠纷频繁发生。农民工的权益保障还不到位,农民工工资水平较低,最低生活保障、工伤保险、子女教育、廉租住房等权利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加强政府支农资金管理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四、保障农民权益的途径:
(一)提高对保障农民权益问题的认识。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农民权益也就是一个国家公民应当拥有的权益,它体现在多个方面,不仅包括经济权益,还包括政治、法律、社会保障以及精神权益等多个方面。我们要转变观念,给农民一个真正的国民待遇、公民待遇。另一方面,全社会、各方面都要高度重视保护和尊重农民权益问题。“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保护和尊重农民权益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职责,一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都有保护和尊重农民权益的责任和义务,全社会、各方面都应当去做对保护和尊重农民权益有益的事,而不应当相反。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保障制度。一是要彻底改变就业中重城镇、轻农村的就业制度和政策,将城乡居民的就业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纳入整个国家的就业计划,统筹兼顾,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二是要在农业内部、农村区域内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我国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农村劳动力队伍庞大,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进入城镇是必要的,也是应当支持和鼓励的。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就业岗位在农业、在农村,农村劳动力都向城镇转移、都涌向城市,是不现实的,这是国情所定,这也是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需要。三是要为农民非农就业提供更多的引导、支持和帮助。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其自身的非农就业能力普遍不高,需要政府、有关方面和全社会来为其提供用工信息、进行岗前培训、减少各种手续、给予相关优惠等方方面面的支持和服务。四是要尽快解决农民工权益缺失和权益受侵害的问题,通过实现农民工和城市籍工人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权的就业目标。
(三)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强化用人单位用工过程中的安全保护措施;二是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保障机制,实现与城镇医疗保障制度并轨;三是根据农民工的不同情况将其纳入有差别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拥有比较稳定职业且已在城镇就业较长时间的农民工,应该 将他们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对无稳定职业且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则可制定一定范围内、不同档次的缴费率供农民工自愿选择,同时规定凡雇用农民工的用人单位必须根据农民工所选择的缴费率缴纳相应档次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四是要尽快建立失地农民、无地人口的保障制度。对国家建设确需占地而失地的农民,要在逐步提高补偿标准的同时,创新补偿方式,让失地农民有一个稳定的就业岗位和生活来源。对因土地承包制度、结婚生育以及其它正常原因形成的无地人口,也应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宜的补偿或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好无地农民、无地人口的生计问题。五是要尽快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基本救济体系。
(四)建立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制度。一是要逐步建立起国家财政与社会慈善行为相结合的法律援助模式,强化国家对农民法律援助的责任,解决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法律援助受到制约的问题,使对农民的法律援助有必要的基础和条件。二是司法部门在承接农民、农民工的诉讼请求时,应在坚持秉公执法的前提下,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方便。三是有关组织、协会(如妇联、工会、产业协会)应为农民、农民工的诉讼请求提供各个方面的帮助。
(五)允许农民建立自己的群众性组织。一是各级立法机关要加强调研,尽快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农民的群众性组织在名称、功能以及组建、发展等方面有法可依,得到法律上的承认,拥有法律地位。二是有关方面要消除余悸,支持农民建立起自己的群众性组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农村改革的实践证明,很多有益的做法和经验都是由群众首创的,要相信农民的智慧和觉悟。三是农民自己的群众性组织一旦建立,一方面要让其充分发挥作用,真正能够依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成为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而不是一种摆设;另一方面,有关方面要加强指导、引导并搞好相关方面的服务,保障其健康发展,保障其发挥积极作用。
第五篇:凤县村干部待遇激励保障机制实施方案
凤县村干部待遇激励保障机制实施方案
第一条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宝市字[2006]50号《宝鸡市关于建立村干部待遇激励保障机制的若干规定》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稳定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调动和保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构建和谐凤县,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农村税费改革有关政策和宝市组发[2006]372号《关于落实〈宝鸡市关于建立村干部待遇激励保障机制的若干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结合凤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 本方案所称村干部,是指按照有关规定和法律程序选举、任命的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以及村文书(会计)等村常设干部。对因违纪、违法被免职、撤职或罢免的村干部不在此补贴范围。
第三条 建立村干部待遇激励保障机制的思路目标是: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强化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出发,着眼于增强村干部岗位吸引力、建设高素质村干部队伍,建立以“岗位职业化、报酬工薪化、待遇保障化”为目标的村干部待遇激励保障机制。第四条 建立村干部待遇激励保障机制坚持以下基本原则:(1)依照党章、《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事;(2)村干部报酬待遇与本县(本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3)村干部报酬资金来源以县财政支付为主;(4)村干部报酬待遇普遍落实、逐步提高,政治待遇有利于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5)适度合并村组,精减村干部。
第五条 合理设置村级规模,规范村干部职数。从2007年3月开始至2007年12月底,凡无特殊原因,人口在500人以下的村原则上全部予以撤并,500人以上的村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开展撤村并村工作。根据我县地域面积广大、人大居住分散的实际,为便于管理,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决定按全县现有行政村总数的35%的比例撤村并村。通过撤村并村使我县行政村总数保留在100个左右。今后凡应撤并而未撤并的村,其村干部报酬所需经费市、县两级将不列入补助范围。以村人口数量为主要依据,参与地域面积、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统一核定村干部职数。村上领取补贴的常设干部原则上控制在2-4人。人口在500人以下的村,设村干部2人;500—1000人的村,设村干部3人;1000人以上的村,设村干部不超过4名。提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提倡村“两委会”成员交叉任职,提倡村“两委会”成员兼任村级其他组织负责人或村民小组长。
撤村并村工作和村干部的职数设置由各乡镇党委、政府提出意见,县委、县政府研究审定批准后,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和各乡镇统一建档立卡,统一管理。此项工作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和各乡镇党委、政府负责落实。具体的撤并方案各乡镇要在2007年3月底前拿出,然后按程序报批。
第六条 村干部报酬实行结构补贴制度。村干部报酬由基本补贴、绩效补贴、奖励补贴三部分构成。
(1)基本补贴部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按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发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基本补贴上浮30%,即每人每月增加基本补贴60元。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和村文书按村级正职基本补贴的80%确定,即每人每月160元;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和村文书相互兼职的,按一个岗位计算。村级正副职交叉兼任的,按一个正职岗位计算。基本补贴部分,采取工资折(卡)的形式,由县财政局统一拨付到乡镇财务管理中心,按月发放到人。
(2)绩效补贴部分。由各乡镇依据各村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和集体收入水平,确定具体标准和办法,经乡镇党委审批后发放。同时将具体标准和办法报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备案。(3)奖励补贴部分。由县委组织部和各乡镇依据工作考核情况及村民民主评议结果,将村干部划分为四个等次,分别确定对其是否奖励及奖励标准。原则上,优秀等次的应占本乡镇村干部总数的5%左右,每人每年奖励1000元;称职等次的占70%左右,每人每年奖励800元;基本称职的占20%左右,每人每年奖励600元;不称职的不予奖励,由乡镇党委、政府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对确实表现差、群众意见大的,应依照有关法律或规定,按程序及时予以罢免或撤换。基本补贴和奖励补贴的需经费主要由县财政负担,不足部分争取市财政资金给予适当补助;绩效补贴所需经费主要在村集体经济收入中列支。县上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建立村支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按每三年增加100元的标准,其他村干部按每三年增加80元的标准(即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年增加标准的80%)。
第七条 实行村干部离任补贴制度。对连续或累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30年且正常离任的,年龄满60岁后,每年给予600元的生活补贴;连续或累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31年以上且正常离任的,或被评为省级以上劳动模范,或被评为市级以上优秀农村党组织书记标兵、优秀共产党员标兵,且正常离任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年龄满60岁后,每年给予800元的生活补贴。离任村干部任职时间认定坚持村上初审、乡镇把关、县上审定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的程序。离任村干部的增减情况,各乡镇每年都要及时予以研究审核和公示,并将审核结果报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和县财政局备案。离任补贴所需经费由县财政解决。
对其他村干部的离任补贴,将根据全县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情况适时制定具体标准和实施办法。
第八条 村民组长和村级其他干部的报酬,实行误工补贴或定额补贴。村民组长按每人每年300元的标准执行,由县财政负担。村级其他干部实行误工补贴,具体的补贴标准和发放办法由各乡镇(村)根据本乡镇(本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确定,并报乡镇审批,误工补贴的经费由村级自筹。第九条 村级办公经费由县财政局根据建制村的大小和经济发展水平,按以下标准拨付:1000人(不含1000)以下的村每村每年3000元;1000人以上的村每村每年3500元。第十条 各乡镇12月底前要建立村干部报酬财政专户。各级农村税费改革转移交付用于发放村干部报酬的资金和县上安排的村干部报酬专项资金都将划入该财政专户,实行统一管理、规范运作,确保村干部报酬按时足额发放。第十一条 按照中央关于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等有关精神,县财政将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增加对村干部报酬的预算,不断提高村干部报酬和村级办公经费在财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中的份额,并从2007年起逐步增加。
第十二条 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级各部门要从政治上关心支持干部,为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坚持村干部定期学习培训制度和对优秀村干部表彰奖励制度。对政绩突出、议政能力强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可积极推荐他们作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对表现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由县级有关部门和乡镇组织他们外出参观或疗养,特别优秀的可以兼任乡镇领导职务。提倡有条件的村为村干部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具体办法由各乡镇(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第十三条 妥善解决好农村税费改革后拖欠村干部的报酬问题。对于税费改革后因国家取消提留统筹和“两税”附加形成的村干部报酬政策性拖欠,由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制定认定办法,分清拖欠责任,争取在2至3年内基本解决。第十四条 建立村干部待遇激励保障机制的工作,由县委组织部门牵头,县委农工部、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农业局等部门参与。村干部待遇激励保障问题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结合本乡镇(本村)经济发展实际,制定本乡镇(本村)的补贴、奖励、补助等措施或方案,并抓紧抓好落实。县上将把这项工作列入目标责任制内容,进行检查考核。第十五条 本方案自2006年10月1日起实行。公选村干部的报酬按凤办发[2006]03号《关于印发〈凤县公开选拔村级主要干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执行。
第十六条 本方案由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县民政局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