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疗急救技能竞赛项目操作流程
医疗急救技能竞赛项目操作流程
一、成人机械通气(经口)操作流程
(一)摆放体位:病人取仰卧位,用抬颏推额法,以寰枕关节为转折点使头部尽量后仰,以便使镜片和气管在一条直线上。
(二)加压去氮给氧:使用简易呼吸器面罩加压给氧,交予助手给病人吸100%纯氧2min,使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5%以上,插管时暂停通气。
(三)准备导管:选择相应规格的气管导管,用注射器检查充气套囊是否漏气,在导管内放入导丝并塑型,在气管导管前端和套囊涂好润滑油。
(四)准备喉镜:气管导管准备好后,选择合适形状和大小的喉镜镜片,检查光源后关闭,放置备用。
(五)准备牙垫、固定胶布和听诊器。
(六)暴露声门:打开喉镜,操作者用右手拇、食指拨开病人上下齿及口唇,左手紧握喉镜柄,把镜片送入病人口腔的右侧向左推开舌体,以避免舌体阻挡视线,切勿把口唇压在镜片与牙齿之间,以免造成损伤。然后,缓慢地把镜片沿中线向前推进,暴露病人的口、悬雍垂、咽和会厌,镜片可在会厌和舌根之间,挑起会厌,暴露声门。
(七)插入气管导管:操作者用右手从病人右口角将气管导管沿着镜片插入口腔,并对准声门送入气管内,请助手帮助将导丝拔除,继续将导管向前送入一定深度,插管时导管尖端距门齿距离常在21~23cm。注意气管导管不可送入过深,以防止进入单侧主支气管造成单侧通气。操作过程中如声门暴露不满意,可请助手从颈部向后轻压喉结,或向某一侧轻推,以取得最佳视野。
(八)确认导管位置:给导管气囊充气后,立即请助手用简易呼吸器通气,在通气时观察双侧胸廓有无对称起伏,并用听诊器听诊胃区、双肺底、双肺尖,以双肺呼吸音对称与否判断气管导管的位置正确无误。
(九)固定导管:放置牙垫后将喉镜取出,用胶布以“八字法”将牙垫与气管导管固定于面颊。
(十)机械通气准备物品: 氧气瓶、流量表、通气管道、复苏器、模拟肺.(十一)安装流量表、通气管道、复苏器、模拟肺。
(十二)开启氧气瓶,观察流量表氧气量,选择复苏器工作模式。
(十三)检查复苏器运转情况.观察3组通气。
(十四)去掉模拟肺,连接病人,观察病人呼吸及缺氧改善情况。
二、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操作流程
(一)评估周围环境安全。
(二)判断意识:拍肩、呼唤患者,确认意识丧失。
(三)启动急救反应程序,请助手准备除颤监护仪和简易呼吸器、面罩。
(四)摆放体位:患者取仰卧位,置于地面或硬板上;靠近患者跪地,双膝与肩同宽,头侧膝部外缘与患者肩头平齐。
(五)开放气道:观察口腔有无异物,压额抬颏即一只手立掌压额,另一支手食指和中指放在下颏中点旁1-2cm处,使患者头后仰至下颌骨延线与地面垂直。
(六)建立人工循环:在操作者一侧检查有无颈动脉搏动5~10秒;恢复开放气道位置,食指、中指从下颏中点滑至甲状软骨后旁开1-2cm,在胸锁乳突肌与喉结中间凹陷处检查。如无脉搏,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时观察患者面部反应。
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1.双手扣手,两肘关节伸直(肩肘腕关节呈一直线);
2.以身体重量垂直下压,压力均匀,不可使用瞬间力量;
3.按压部位胸骨下1/2交界处;
4.按压频率≥100次/min;
5.按压深度≥5cm,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保证按压与松开时间比为1:1。
(七)人工呼吸:如无呼吸,立即使用简易呼吸器、面罩通气2次,并可看到胸部起伏。
(八)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不论单人或双人均为30:2。
(九)首轮做5个30:2,历时约2min,复检呼吸、颈动脉搏动,如没有呼吸、脉搏,立即指示助手开启除颤仪,调试除颤仪至P导联监护位置,选手安放除颤电极板显示心律为“室颤”。
(十)迅速擦干患者胸部皮肤,手持电极板时不能面向自己,将手控除颤电极板涂以专用导电胶,并均匀分布于两块电极板上。
(十一)确定手控除颤电极板正确安放位置,前电极板放在胸骨外缘上胸部、右侧锁骨下方;外侧电极板上缘放在左下胸、乳头左侧,电极板中心在腋中线上。
(十二)选手指示助手充电200 J,助手按动除颤器充电按钮,使除颤器充电(除颤能量选择:单相波除颤用360J,直线双相波用120J,双相指数截断波用150~200J。若操作者对除颤仪不熟悉,除颤能量选择200J)。
(十三)确定周围无人员直接或间接与患者接触(观察自己、观察助手、观察周围人,大声说:“旁人离开”)。
(十四)除颤仪显示充电完成,除颤电极板紧贴胸壁,适当加以压力,并观察心电波型,确定仍为室颤心律时,双手拇指同时按压手控电极板上的两个放电按钮进行电击。
(十五)放电结束,移开电极板,指示助手关机,选手清洁电极板,归位。
(十六)擦干胸壁皮肤,口述:继续按压、人工呼吸2分钟后复检呼吸、脉搏出现,心肺复苏成功。
三、急救止血技术操作流程
(一)环顾四周,评估现场环境是否安全并报告。
(二)认真检查伤员伤情及出血情况。
(三)如为大的动脉、静脉出血或创面出血凶猛,立即用指压止血法止血,接着用止血带止血,检查止血效果(扪远端动脉搏动),记录上止血带的部位及时间。如为单人操作,使用止血带之前,指导伤员用健肢协助指压止血。
止血带止血法操作要点:指压止血后先将患肢抬高2min,指导伤员用健肢指压止血,在扎止血带部位(上肢在上臂上1/3段,下肢在大腿上2/3段)垫衬垫,扎止血带压力均匀、适度,以刚阻止动脉血液流动为度,手法正确,扎止血带的部位和时间要有明显的记录。
(四)对上肢软组织损伤创面,用加压包扎止血法包扎创面并用三角巾悬吊上肢80~85°,并检查止血效果。
螺旋形加压包扎止血法操作要点:首先检查伤口,排除异物和骨折情况,然后用敷料按无菌操作原则(敷料手接触面不能接触创面,敷料应大于创面)覆盖在创面上。再用绷带先在敷料远端环行扎两圈使其牢固,然后螺旋形向上包扎,每二圈适度加压压住上一圈2/3使绷带卷边缘保持整齐,最后平绕一圈,在伤肢外侧用绷带扣固定。包扎完毕敷料不能有外露。
(五)有异物的伤口:不能拔除异物,先固定异物,再进行包扎。
头部有异物的伤口包扎操作要点:先检查伤口及异物情况,用适当的敷料覆盖异物周围,用三角巾制作固定圈固定异物,再进行三角巾帽式包扎。
三角巾帽式包扎操作要点:伤口覆盖敷料,除去眼镜及头饰,将三角巾底边向内摺起数厘米,置于眉弓上方和头顶,将三角巾两端经耳上方往后收,在枕下交叉,再绕回前额中央打结,将结尾摺入带边内,将三角巾顶角轻轻拉紧固定后摺入带内。
四、颈椎损伤的固定与搬运操作流程(伤员坐位)
(一)颈椎损伤的固定与搬运原则
急救员正面走向伤者(或从侧面弯腰使患者能看到术者面部为宜),表明身份;告知伤者不要做任何动作,初步判断伤情,简要说明急救目的;操作中先稳定自己,再固定伤者,避免加重颈椎损伤;用“颈椎损伤徒手固定术”的方法徒手固定后再用颈托固定;统一协调,整体搬运,在移动过程中保持脊柱维持成一条直线。
(二)“颈椎损伤徒手固定术”徒手固定操作规范
1.后头锁:伤者坐位,术者立于伤者后侧位置,并与伤者身体前后成一直线,先固定自己双手手肘(紧贴躯干或置于靠背),双掌放在伤者头两侧,拇指至于枕骨两侧,食指和中指无名指固定其面颊,小指放在下颌角下托住下颌,调整颈部为正中位置。
2.胸背锁:术者位于伤者身体一侧,一手肘部及前臂放在伤者胸骨之上,拇指及其余四指分别固定于面颊上,另一手臂放在背部脊柱上,手指锁紧枕骨或乳突处,双手调整好位置后同时用力。手掌不可遮盖伤者口鼻。
3.胸锁:伤者仰卧位,术者跪于伤者头肩位置,一手肘及前臂紧贴伤者胸骨之上,手掌固定伤者面颊。另一手肘稳定后,手掌固定伤者前额。不可遮盖伤者口鼻。
4.斜方肌挤压法(双肩锁):伤者仰卧位,术者位于伤者头顶部,与伤者身体成一直线,先固定双手肘(放在大腿或地上)。双手在伤者颈部两侧,拇指和四指分开伸展至斜方肌,掌心向上,手指指向脚部,锁紧斜方肌,双手前臂紧贴伤者头部使其固定。
5.改良斜方肌挤压法(头肩锁):伤者仰卧位,术者双膝跪于伤者头顶部,与伤者身体成一直线,先稳定自己双手手肘(放在大腿或地上),一手如斜方肌挤压法般锁紧其斜方肌,另一手则像头锁般固定伤者头部,手掌及前臂须用力将头部固定。
(三)颈椎损伤的固定与搬运操作流程
1.初步判断伤情,术者行胸背锁稳定患者,一助至患者后方,进行头外耳道颈后部查体,一助行后头锁,术者固定患者双肩,保持患者上身稳定,一助将患者头部复位至正常体位。
2.术者进行颈部查体,判断患者有无呼吸道损伤,然后放置颈托。
3.放置颈托
(1)测量伤者颈部长度:拇指与掌面垂直,其余四指并拢并与患者额面垂直,测量下颌角至斜方肌前缘的距离;
(2)调整颈托,塑型;
(3)放置颈托时,颈托中间弧度卡于患者右肩处并略向前下倾斜,先放置颈后,再放置颈前,保证位置居中,扣上搭扣,松紧度适中。
4.颈托放置后,术者进行全身体格检查,顺序由上到下,由躯干到四肢。
5.使用解救套(短脊板)
(1)术者行胸背锁固定患者;
(2)一助与二助放置解救套在患者背部,平滑面的一面紧贴伤者身体;
(3)把解救套的中央放在伤者的脊椎位置后,一助换头锁;
(4)术者和二助把胸前的活动护胸甲围绕伤者的身躯,并向上轻微拉动贴在腋下;
(5)将肩带和胸腹部固定带扣好,确保活动护胸甲顶端置于患者腋下;腿部固定带(黑色)自内而外、自下而上绕经伤者的膝间,紧贴腹股沟位置,由大腿内侧穿出,拉向外扣好并收紧;
(6)术者将颈部衬垫放好并将右手于短脊板后方行胸背锁,在颈部与解救套之间放置衬垫紧贴,确保无空隙,一助将头部护甲整理并至于正确位置后,行后头锁;
(7)术者将下颌固定带放于下颌位置并向上拉贴紧头部活动护甲,额部固定带放置额前后也将之向下拉贴紧头部活动护甲,注意保持气道通畅;
(8)从下至上拉紧各固定带,并用三角巾宽带将膝踝部固定;
(9)检查所有固定带松紧度并整理。
6.搬运
(1)移动伤者:术者与二助在两边各自抓住腰两侧握把处,另一手放在伤者腿下,两人双手互扣抓牢,将患者分两次45°移动转体至90°。
(2)使用长脊板:长脊板放置上车担架与伤者背侧成一直线,稳定上车担架,一助用双肩锁固定头部,术者与二助抬高下肢先将伤者躯干平放于长脊板上,逐渐移动到位,适度放松肩、胸、腹、腹股沟固定带,解除膝踝三角巾,并平放在长脊板上。
(3)固定伤者:将伤者躯体和四肢固定在长脊板上,按从头到脚顺序固定,头部固定器固定头部,胸部固定带交叉固定,腿部固定带斜行固定,并固定伤者与上车担架。术者自下而上检查各固定带,并判断患者呼吸情况。
(4)急救员平稳升高上车担架,搬运伤者,足侧先行,术者在头侧,同时观察伤者头颈部情况。
第二篇:第三届全国急救技能大赛项目操作流程
第三届全国急救技能大赛项目操作流程
(注“*”为2011年医师通用要求)
一、成人机械通气(经口)操作流程
(一)摆放体位:病人取仰卧位,用抬颏推额法,以寰枕关节为转折点使头部尽量后仰,以便使镜片和气管在一条直线上。
(二)加压去氮给氧:使用简易呼吸器面罩加压给氧,交予助手给病人吸100%纯氧2~3分钟,使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5%以上,插管时暂停通气。
(三)准备导管:选择相应规格的气管导管,用注射器检查充气套囊是否漏气,在导管内放入导丝并塑型,在气管导管前端和套囊涂好润滑油。
(四)准备喉镜:气管导管准备好后,选择合适形状和大小的喉镜镜片,检查光源后关闭,放置备用。
(五)准备牙垫、固定胶布和听诊器。
(六)暴露声门:打开喉镜,操作者用右手拇、食指拨开病人上下齿及口唇,左手紧握喉镜柄,把镜片送入病人口腔的右侧向左推开舌体,以避免舌体阻挡视线,切勿把口唇压在镜片与牙齿之间,以免造成损伤。然后,缓慢地把镜片沿中线向前推进,暴露病人的口、悬雍垂、咽和会厌,镜片可在会厌和舌根之间,挑起会厌,暴露声门。
(七)插入气管导管:操作者用右手从病人右口角将气管导管沿着镜片插入口腔,并对准声门送入气管内,请助手帮助将导丝拔除,继续将导管向前送入一定深度,插管时导管尖端距门齿距离常在21~23cm。注意气管导管不可送入过深,以防止进入单侧主支气管造成单侧通气。操作过程中如声门暴露不满意,可请助手从颈部向后轻压喉结,或向某一侧轻推,以取得最佳视野。
(八)确认导管位置:给导管气囊充气后,立即请助手用简易呼吸器通气,在通气时观察双侧胸廓有无对称起伏,并用听诊器听诊胃区、双肺底、双肺尖,以双肺呼吸音对称与否判断气管导管的位置正确无误。
(九)固定导管:放置牙垫后将喉镜取出,用胶布以“八字法”将牙垫与气管导管固定于面颊。
(十)机械通气准备物品: 氧气瓶、流量表、通气管道、复苏器、模拟肺.(十一)安装流量表、通气管道、复苏器、模拟肺。
(十二)开启氧气瓶,观察流量表氧气量,选择复苏器工作模式,设定为15/400模式。
(十三)检查呼吸机运转情况。观察3组通气。
(十四)去掉模拟肺,连接病人,观察病人呼吸及缺氧改善情况。
二、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操作流程
(一)评估周围环境安全。
(二)判断意识:拍肩、呼唤患者,确认意识丧失。
(三)启动急救反应程序,请助手准备除颤监护仪和简易呼吸器、面罩。
(四)摆放体位:患者取仰卧位,置于地面或硬板上;靠近患者跪地,双膝与肩同宽,头侧膝部外缘与患者肩头平齐。
(五)开放气道:观察口腔有无异物,压额抬颏。另一只手食指和中指放在下颌中点旁1-2cm处,使患者头后仰至下颌骨延线与地面垂直。
(六)人工呼吸:用视、听、感觉判断患者有无呼吸5~10秒;如无呼吸,立即使用简易呼吸器、面罩通气二次,并可看到胸部起伏。
(七)建立人工循环:在操作者一侧,检查有无颈动脉搏动5~10秒,恢复开放气道位置,食指、中指从下颌中点滑到甲状软骨后旁开1-2cm,在胸锁乳突肌与喉结中间凹陷处检查;如无脉搏,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时观察患者面部反应。
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1.双手扣手,两肘关节伸直(肩肘腕关节呈一直线);
2.以身体重量垂直下压,压力均匀,不可使用瞬间力量;
3.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
4.按压频率100-110次/分;
5.按压深度4~5厘米,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保证按压与松开时间为1:1。
(八)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不论单人或双人均为30:2。
(九)首轮做5个30:2,历时约2分钟,复检呼吸、颈动脉搏动,如没有呼吸、脉搏,立即指示助手开启除颤仪,调试除颤仪至P导联监护位置,选手安放除颤电极板显示心律为“室颤”。
(十)迅速擦干患者胸部皮肤,手持电极板时不能面向自己,将手控除颤电极板涂以专用导电胶,并均匀分布于两块电极板上。
(十一)确定手控除颤电极板正确安放位置,前电极板放在胸骨外缘上胸部、右侧锁骨下方;外侧电极板上缘放在左下胸、乳头左侧,电极板中心在腋中线上。
(十二)选手指示助手充电200J,助手按动除颤器充电按钮,使除颤器充电(除颤能量选择:单相波除颤用360J,直线双相波用120J,双相指数截断(BTE)波用150~200J。若操作者对除颤仪不熟悉,除颤能量选择200J)。
(十三)确定周围无人员直接或间接与患者接触(观察自己、观察助手、观察周围人,大声说:“旁人离开”。)
(十四)除颤仪显示充电完成,除颤电极板紧贴胸壁,适当加以压力并观察心电波形,确定仍为室颤心律时,双手拇指同时按压手控电极板上的两个放电按钮进行电击。
(十五)放电结束,移开电极板,指示助手关机,选手清洁电极板,归位。
(十六)擦干胸壁皮肤,口述继续按压、人工呼吸2分钟后复检呼吸、脉搏出现,心肺复苏成功。
三、急救止血技术操作流程
(一)环顾四周,评估现场环境是否安全并报告。
(二)认真检查伤员伤情及出血情况。
(三)如为大的动脉、静脉出血或创面出血凶猛,立即用指压止血法止血,接着用止血带止血,检查止血效果(扪远端动脉搏动),记录上止血带的部位及时间。如为单人操作,使用止血带之前,指导伤员用健肢协助指压止血。止血带止血法操作要点:指压止血后先将患肢抬高2分钟,指导伤员用健肢指压止血,在扎止血带部位(上肢在上臂上1/3段,下肢在大腿上2/3段)垫衬垫,扎止血带压力均匀、适度,以刚阻止动脉血液流动为度,手法正确,扎止血带的部位和时间要有明显的记录。
(四)对上肢软组织损伤创面,用加压包扎止血法包扎创面并用三角巾悬吊上肢80一85度,并检查止血效果。螺旋形加压包扎止血法操作要点:首先检查伤口,排除异物和骨折情况,然后用敷料按无菌操作原则(敷料手接触面不能接触创面,敷料应大于创面)覆盖在创面上。再用绷带先在敷料远端环行扎两圈使其牢固,然后螺旋形向上包扎,每二圈适度加压压住上一圈的三分之二使绷带卷边缘保持整齐,最后平绕一圈,在伤肢外侧用绷带扣固定。包扎完毕敷料不能有外露。
(五)有异物的伤口:不能拔除异物,先固定异物,再进行包扎。
头部有异物的伤口包扎操作要点:先检查伤口及异物情况,用适当的敷料覆盖异物周围,用三角巾制作固定圈固定异物,再进行三角巾帽式包扎。
三角巾帽式包扎操作要点:伤口覆盖敷料,除去眼镜及头饰,将三角巾底边向内摺起数厘米,置于眉弓上方和头顶,将三角巾两端经耳上方往后收,在枕下交叉,再绕回前额中央打结,将结尾摺入带边内,将三角巾顶角轻轻拉紧固定后摺入带内。
四、颈椎损伤的固定与搬运操作流程(伤员坐位)
(一)颈椎损伤的固定与搬运原则
急救员正面走向伤者(或从侧面弯腰使患者能看到术者面部为宜),表明身份;告知伤者不要做任何动作,初步判断伤情,简要说明急救目的;操作中先稳定自己,再固定伤者,避免加重颈椎损伤;用“颈椎损伤徒手固定术”的方法徒手固定后再用颈托固定;统一协调,整体搬运,在移动过程中保持脊柱维持成一条直线。
(二)“颈椎损伤徒手固定术”徒手固定操作规范
1.后头锁:伤者坐位,术者立于伤者后侧位置,并与伤者身体前后成一直线,先固定自己双手手肘(紧贴躯干或置于靠背),双掌放在伤者头两侧,拇指至于枕骨两侧,食指和中指无名指固定其面颊,小指放在下颌角下托住下颌,调整颈部为正中位置。
2.胸背锁:术者位于伤者身体一侧,一手肘部及前臂放在伤者胸骨之上,拇指及其余四指分别固定于面颊上,另一手臂放在背部脊柱上,手指锁紧枕骨或乳突处,双手调整好位置后同时用力。手掌不可遮盖伤者口鼻。
3.头胸锁:伤者仰卧位,术者跪于伤者头肩位置,一手肘及前臂紧贴伤者胸骨之上,手掌固定伤者面颊。另一手肘稳定后,手掌固定伤者前额。不可遮盖伤者口鼻。
4.斜方肌挤压法(双肩锁):伤者仰卧位,术者位于伤者头顶部,与伤者身体成一直线,先固定双手肘(放在大腿或地上)。双手在伤者颈部两侧,拇指和四指分开伸展至斜方肌,掌心向上,手指指向脚部,锁紧斜方肌,双手前臂紧贴伤者头部使其固定。
5.改良斜方肌挤压法(头肩锁):伤者仰卧位,术者双膝跪于伤者头顶部,与伤者身体成一直线,先稳定自己双手手肘(放在大腿或地上),一手如斜方肌挤压法般锁紧其斜方肌,另一手则像头锁般固定伤者头部,手掌及前臂须用力将头部固定。
(三)颈椎损伤的固定与搬运操作流程
1.初步判断伤情,术者行胸背锁稳定患者,一助至患者后方,进行头、外耳道、颈后部查体,一助行后头锁,术者固定患者双肩,保持患者上身稳定,一助将患者头部复位至正常体位。
2.术者进行颈部查体,判断患者有无呼吸道损伤,然后放置颈托。
3.放置颈托
(1)测量伤者颈部长度:拇指与掌面垂直,其余四指并拢并与患者额面垂直,测量下颌角至斜方肌前缘的距离;
(2)调整颈托,塑型;
(3)放置颈托时,颈托中间弧度卡于患者右肩处并略向前下倾斜,先放置颈后,再放置颈前,保证位置居中,扣上搭扣,松紧度适中。
4.颈托放置后,术者进行全身体格检查,顺序由上到下,由躯干到四肢。
5.使用解救套(短脊板)
(1)术者行胸背锁固定患者;
(2)一助与二助放置解救套在患者背部,平滑面的一面紧贴伤者身体;
(3)把解救套的中央放在伤者的脊椎位置后,一助换头锁;
(4)术者和二助把胸前的活动护胸甲围绕伤者的身躯,并向上轻微拉动贴在腋下;
(5)将肩带和胸腹部固定带扣好,确保活动护胸甲顶端置于患者腋下;腿部固定带(黑色)自内而外、自下而上绕经伤者的膝间,紧贴腹股沟位置,由大腿内侧穿出,拉向外扣好并收紧;
(6)术者将颈部衬垫放好并将右手于短脊板后方行胸背锁,在颈部与解救套之间放置衬垫紧贴,确保无空隙,一助将头部护甲整理并至于正确位置后,行后头锁;
(7)术者将下颌固定带放于下颌位置并向上拉贴紧头部活动护甲,二助将额部固定带放置额前后也将之向下拉贴紧头部活动护甲,注意保持气道通畅;
(8)从下至上拉紧各固定带,并用三角巾宽带将膝踝部固定;
(9)检查所有固定带松紧度并整理。
6.搬运
(1)移动伤者:术者与二助在两边各自抓住腰两侧握把处,另一手放在伤者腿下,两人双手互扣抓牢,将患者分两次45°移动转体至90°。
(2)使用长脊板:长脊板放置上车担架与伤者背侧成一直线,稳定上车担架,一助用双肩锁固定头部,术者与二助抬高下肢先将伤者躯干平放于长脊板上,逐渐移动到位,适度放松胸、腹、腹股沟部双肩固定带,解除膝踝三角巾,并平放在长脊板上。
(3)固定伤者:将伤者躯体和四肢固定在长脊板上,按从头到脚顺序固定,头部固定器固定头部,胸部固定带交叉固定,腿部固定带斜行固定,并固定伤者与上车担架。术者自下而上检查各固定带,并判断患者呼吸情况。
(4)急救员平稳升高上车担架,搬运伤者,足侧先行,术者在头侧,同时观察伤者头颈部情况。
第三篇:急救操作流程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步骤1 工作准备
用物准备:治疗盘、纱布、手电筒、血压计、听诊器、木板、必要时备压舌板、开口器、舌钳
步骤2 迅速携用物跑步至老人床前
步骤
3判断意识:大声呼叫老人,轻拍双肩触摸颈动脉,步骤4 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侧劲动脉搏动处,告知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步骤5 呼叫“来人啊,快来帮忙抢救”,并记录时间。步骤6 置木板,解开衣扣、胸罩、腰带等
步骤7 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指尖贴于另一手掌拇指根部,两手掌跟相扣,手心叠起,手指离开胸部按压,使胸骨下陷4-5cm,按压30次,频率每分钟大于100次。步骤8 头偏向一侧,用纱布分别清除口、鼻异物和分泌物,取下义齿,头摆正,打开气道(5秒钟)步骤9 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人工呼吸(口对口呼吸):开放气道-口盖纱布-捏鼻子-口对口-正常吸气-缓慢吹起(1秒以上),胸廓明显抬起-松口松鼻-气体呼出胸廓回落。
*吹气:吹气两次(口对口要包严,吹气时要紧捏老人的鼻翼,吹气后松开手)
步骤10 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按压与吹气之比30:2,连续操作5个循环(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评估意识、瞳孔、心率、血压及循环体征(同时进行)
步骤11 判断复苏是否有效指标:扣及大动脉搏动,收缩压在60mmHg以上:颜面口唇皮肤色泽转红润,瞳孔缩小,自主呼吸恢复(口述)
步骤12 整理
整理老人衣裤,撤木板,头偏向一侧,枕立于床头,协助卧位舒适 步骤13 洗手,整理用物,记录抢救过程
氧气吸入操作流程
1、检查吸氧器具是否连接,有无阻塞;
2、湿化器是否连接,是否清洁;
3、面罩或鼻导管放置位置(面罩与病人的面部是否吻合,鼻导管放置深度是否合适)
4、先开氧气瓶阀,再开启流量表阀;
5、调节氧气流量;
6、吸氧完毕先关流量阀,再关氧气瓶阀;
包扎技术操作流程
1.加压包扎法为最常用急救止血方法。用敷料盖住伤口,再用绷带加压包扎。
2.堵塞止血法用消毒的纱布、棉垫等敷料堵塞在伤口内,再用绷带、三角巾或四头带加压包扎,松紧度以达到止血为宜。常用于颈部、臀部等较深伤口。
3.指压止血法用手指压迫出血的血管上端,即近心端,使血管闭合阻断血流达到止血目的。适用于头、面、颈部及四肢的动脉出血急救。4.屈曲加垫止血法当前臂或小腿出血时,可在肘窝或腋窝内放置棉纱垫、毛巾或衣服等物晶。屈曲关节,用三角巾或布带作8字形固定。注意有骨折或关节脱位者不能使用,同时因此方法令伤员痛苦较大,不宜首选。
5.血带止血法适用于四肢大血管破裂或经其他急救止血无效者。包括:①橡皮止血、带止血法:常用气囊止血带或长lm左右的橡皮管,先在止血带部位垫一层布或单衣,再以左手指、示指、中指持止血带头端,另一手拉紧止血带绕肢体缠2~3圈,并将橡皮管末端压在紧缠的橡皮管下固定;②绞紧止血法:急救时可用布带、绳索、三角巾或者毛巾替代橡皮管,先垫衬垫。再将带子在垫上绕肢体一圈打结,在结下穿一短棒,旋转此短棒使带子绞紧,至不流血为止,最后将短棒固定在肢体上。
异物卡喉急救
1、大声呼救,以引起周围人士的注意;
2、当食物素色在咽喉部时,可试用汤勺柄刺激老年人的舌根部,以引起呕吐,促使实物排出体外;
3、如果食物阻塞在食管内,老年人的意识仍清醒,可采用立位的腹部冲击法将食物排出。意识不清醒者,可采用卧位腹部冲击法;
4、解除食管梗阻后,有呼吸、心搏停止的老年人要迅速做心肺复苏。
导尿
【用物准备】 1. 导尿包
2. 无菌引流袋、胶布、别针、普通导尿管需备宽胶布一段和剪刀。【操作方法及程序】 1.按导尿术操作插入尿管。2.固定导尿管。
(1)普通导尿管可采用胶布固定法 ①女病人导尿固定法
用宽4厘米、长12厘米 胶布一块,将长度2/3处撕成三条,胶布完整的1/3贴在阴阜上,撕开的三条居中的一条螺旋形缠贴在导尿管上,其余两条分别交叉贴在对侧大阴唇上。再用一条胶布将尿管固定于一侧大腿内侧。
②男病人导尿管固定法
取长12厘米,宽2厘米的胶布,在一端的1/3处两侧各剪一个小口,折叠成无胶面,制成单翼蝶形胶布。将2条蝶形胶布分别固定在阴茎两侧,再用细长胶布螺旋形固定在阴茎上,开口向上,勿使两端重叠,以免影响血液循环致阴茎水肿,在距尿道口1厘米处用胶布将折叠的两条胶布贴在导尿管上。再用一条胶布将尿管固定于大腿内侧。
(2)双腔气囊导尿管固定法
①插入导尿管见尿后,再插入5~7厘米。
②向气囊内注入适量无菌等渗盐水,轻拉导尿管有阻力感,即证实导尿管已固定于膀胱内。
3.检查引流袋,取出引流管与导尿管相接,固定于床边。
颈椎固定及搬运老人
1.初步判断伤情,术者行胸背锁稳定老人,一助至老人后方,进行头外耳道颈后部查体,一助行后头锁,术者固定老人双肩,保持老人上身稳定,一助将老人头部复位至正常体位。
2.术者进行颈部查体,判断老人有无呼吸道损伤,然后放置颈托。3.放置颈托
(1)测量老人颈部长度:拇指与掌面垂直,其余四指并拢并与老人额面垂直,测量下颌角至斜方肌前缘的距离;(2)调整颈托,塑型;
(3)放置颈托时,颈托中间弧度卡于老人右肩处并略向前下倾斜,先放置颈后,再放置颈前,保证位置居中,扣上搭扣,松紧度适中。4.颈托放置后,术者进行全身体格检查,顺序由上到下,由躯干到四肢。5.搬运
(1)移动老人:术者与一人在两边各自抓住腰两侧握把处,另一手放在老人腿下,两人双手互扣抓牢,将老人分两次45°移动转体至90°。
(2)使用长脊板:长脊板放置上车担架与老人背侧成一直线,稳定上车担架,一人用双肩锁固定头部,术者与另一人抬高下肢先将老人躯干平放于长脊板上,逐渐移动到位,适度放松肩、胸、腹、腹股沟固定带,解除膝踝三角巾,并平放在长脊板上。
(3)固定老人:将老人躯体和四肢固定在长脊板上,按从头到脚顺序固定,头部固定器固定头部,胸部固定带交叉固定,腿部固定带斜行固定,并固定老人与上车担架。术者自下而上检查各固定带,并判断老人呼吸情况。
(4)急救员平稳升高上车担架,搬运老人,足侧先行,术者在头侧,同时观察老人头颈部情况。
第四篇:急救操作流程
急救操作流程
增强急救意识, 熟悉急救流程.一、成人气管插管(经口)操作流程
(一)摆放体位:病人取仰卧位,用抬颏推额法,以寰枕关节为转折点使头部尽量后仰,以便使镜片和气管在一条直线上。
(二)加压给氧:使用简易呼吸器面罩加压给氧,交与助手给病人吸100%纯氧2~3分钟,使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5%以上,插管时暂停通气。
(三)准备导管:选择相应规格的气管导管,用注射器检查充气套囊是否漏气,在导管内放入导丝并塑型,在气管导管前端和套囊涂好润滑剂。
(四)准备喉镜:气管导管准备好后,选择合适形状和大小的喉镜镜片,检查光源后关闭,放置备用。
(五)准备牙垫、固定胶布和听诊器。
(六)暴露声门:打开喉镜,操作者用右手拇、食指拨开病人上下齿及口唇,左手紧握喉镜柄,把镜片送入病人口腔的右侧向左推开舌体,以避免舌体阻挡视线,切勿把口唇压在镜片与牙齿之间,以免造成损伤。然后,缓慢地把镜片沿中线向前推进,暴露病人的口、悬雍垂、咽和会厌,镜片可在会厌和舌根之间,挑起会厌,暴露声门。
(七)插入气管导管:操作者用右手从病人右口角将气管导管沿着镜片插入口腔,并对准声门送入气管内,请助手帮助将导丝拔除,继续将导管向前送入一定深度,插管时导管尖端距门齿距离通常在21~23cm。注意气管导管不可送入过深,以防止进入单侧主支气管造成单侧通气。操作过程中如声门暴露不满意,可请助手从颈部向后轻压喉结,或向某一侧轻推,以取得最佳视野。
(八)确认导管位置:给导管气囊充气后,立即请助手用简易呼吸器通气,在通气时观察双侧胸廓有无对称起伏,并用听诊器听诊双侧肺尖,以双肺呼吸音对称与否判断气管导管的位置正确无误。
(九)固定导管:放置牙垫后将喉镜取出,用胶布以“八字法”将牙垫和气管导管固定于面颊。
二、成人基础生命支持(BLS)操作流程
(一)评估周围环境安全性。
(二)判断意识:拍肩、呼唤患者,确认意识丧失。
(三)启动BLS,助手准备除颤监护仪和简易呼吸器、面罩。
(四)摆放体位:患者取仰卧位,置于地面或按压板上;靠近患者跪地,双膝与肩同宽。
(五)开放气道:观察口腔有无异物,取假牙,清除口腔分泌物,压额抬颏。
(六)人工呼吸:用视、听、感觉判断患者有无呼吸,5~10秒;如无呼吸,立即使用简易呼吸器、面罩通气2次,并可看到胸部起伏。
(七)建立人工循环:检查有无颈动脉搏动,5~10秒;如无脉搏,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时观察患者面部反应。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1.双手扣手,两肘关节伸直(肩肘腕关节呈一直线); 2.以身体重量垂直下压,压力均匀,不可使用瞬间力量; 3.按压部位:胸骨下1/2处; 4.按压频率:100次/分;
5.按压深度:4~5厘米,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保证按压与松开时间比为1:1。
(八)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不论单人或双人均为30:2。
(九)首轮做5个30:2,历时约2分钟,复检呼吸、颈动脉搏动及自主呼吸10秒钟,如未恢复则继续上述操作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
(十)操作完毕撤去按压板。为病人扣好衣扣、取合适的卧位。
三、急救止血技术操作流程
(一)环顾四周,评估现场环境是否安全并报告。
(二)认真检查伤员伤情及出血情况。
(三)如为大的动脉、静脉出血或创面出血凶猛,立即用指压止血法止血,接着用止血带止血,检查止血效果(扪远端动脉搏动情况),记录上止血带的部位及时间。如为单人操作,使用止血带之前,指导伤员用健肢协助指压止血。
止血带止血法操作要点:指压止血后先将患肢抬高2分钟,指导伤员用健肢指压止血,在扎止血带部位(上肢在上臂上1/3段,下肢在大腿上2/3段)垫衬垫,扎止血带压力均匀、适度,以刚能阻止动脉血流为度,手法正确,扎止血带的部位和时间要有明显的记录。
(四)对上肢软组织损伤创面,用加压包扎止血法包扎创面并用三角巾悬吊上肢80~85度,并检查止血效果。
螺旋形加压包扎止血法操作要点:首先检查伤口,排除异物和骨折情况,然后用敷料按无菌操作原则(敷料手接触面不能接触创面,敷料应大于创面)覆盖在创面上,再用绷带先在敷料远端环行扎两圈使其牢固,然后螺旋形向上包扎,每一圈适度加压压住上一圈的三分之二,使绷带卷边缘保持整齐,最后平绕一圈,在伤肢外侧用绷带扣固定。包扎完毕敷料不能有外露。
(五)有异物的伤口:不能拔除异物者,先固定异物,再进行包扎。头部有异物的伤口包扎操作要点:先检查伤口及异物情况,用适当的敷料覆盖异物周围,用三角巾制作固定圈固定异物,再进行三角巾帽式包扎。
三角巾帽式包扎操作要点:伤口覆盖敷料,除去眼镜及头饰,将三角巾底边向内摺起数厘米,置于眉弓上方和头顶,将三角巾两端经耳上方往后收,在枕下交叉,再绕回前额正中打结,将结尾摺入带边内,将三角巾顶角轻轻拉紧固定后摺入带内。
四、颈椎损伤的固定与搬运操作流程
(一)颈椎损伤的固定与搬运原则
急救员正面走向伤者,表明身份;告知伤者不要做任何动作,初步判断伤情,简要说明急救目的;先稳定自己,再固定伤者,避免加重颈椎损伤;用“五形拳”的方法徒手固定后再用颈托固定;统一协调,整体搬运,在移动过程中保持脊柱维持成一条直线。
(二)“五形拳”徒手固定操作规范
1.头锁:伤者仰卧位,术者双膝跪在伤者头顶位置,并与伤者身体成一直线,先固定自己双手手肘(放在大腿上或地上),双掌放在伤者头两侧,拇指轻按额,食指和中指固定其面颊,无名指及小指放在耳下,不可盖住耳朵。助手食指指在胸骨正中,以便术者调整颈部位置。2.胸背锁:术者位于伤者身体一侧,一手肘部及前臂放在伤者胸骨之上,拇指及食指分别固定于面颊上,另一手臂放在背部脊柱上,手指锁紧枕骨上,双手调整好位置后同时用力。手掌不可遮盖伤者口鼻。3.胸锁:伤者仰卧位,术者跪于伤者头肩位置,一手肘及前臂紧贴伤者胸骨之上,手掌固定伤者面颊。另一手肘稳定后,手掌固定伤者前额。不可遮盖伤者口鼻。
4.斜方肌挤压法:伤者仰卧位,术者位于伤者头顶部,与伤者身体成一直线,先固定双手肘(放在大腿或地上)。双手在伤者颈部两侧,拇指和四指分开伸展至斜方肌,掌心向上,手指指向脚部,锁紧斜方肌,双手前臂紧贴伤者头部使其固定。
5.改良斜方肌挤压法:伤者仰卧位,术者双膝跪于伤者头顶部,与伤者身体成一直线,先稳定自己双手手肘(放在大腿或地上),一手如斜方肌挤压法般锁紧其斜方肌,另一手则像头锁般固定伤者头部,手掌及前臂须用力将头部固定。
(三)颈椎损伤的固定与搬运操作流程 1.初步判断伤情,固定伤者头颈部;
2.在放置颈托前测量伤者颈部长度,用拇指与食指分开成直角,四指并拢,拇指于下颌正中,食指置下颌下缘,测量下颌角至斜方肌前缘的距离;
3.调整颈托,塑型;
4.放置颈托时先放置颈后,再放置颈前,保证位置居中,扣上搭扣,松紧度适中;
5.颈托固定后,进一步检查判断伤情:检查伤者头面部、耳、鼻,气管是否居中,胸骨有无骨折,胸廓挤压分离试验,骨盆挤压分离试验,腹部、会阴部、背部、四肢有无损伤。6.搬运
(1)移动伤者:急救员动作统一协调,搬动必须平稳,防止头颈部转动和脊柱弯曲。
(2)固定伤者:伤者躯体和四肢固定在长脊板上,按从头到脚顺序固定,头部固定器固定头部,胸部固定带交叉固定,髋部、膝部固定带横行固定,踝关节固定带绕过足底“8”字形固定。
(3)急救员平稳抬起伤者,足侧的助手先行,术者在头侧,同时注意观察伤者头颈部情况。
五、电除颤操作流程
(一)评估
了解患者病情状况、评估患者意识、心电图状态以及是否有室颤波。
(二)操作前准备
1.除颤机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准备抢救物品、导电糊、电极片、治疗碗内放纱布5块、摆放有序。
2.暴露胸部,清洁监护导联部位皮肤,按电极片,连接导联线。3.正确开启除颤仪,调至监护位置;观察显示仪上心电波形;检查除颤仪后向考官报告“设备完好,电量充足,连线正常;电极板完好”。4.报告心律“病人出现室颤,需紧急除颤”;(准备时间不超过30秒钟)。
(三)操作
1.将病人摆放为复苏体位,迅速擦干患者皮肤。
2.选择除颤能量,单相波除颤用360J,直线双相波用120J,双相指数截断(BTE)波用150~200J。若操作者对除颤仪不熟悉,除颤能量选择200J。确认电复律状态为非同步方式。
3.迅速擦干患者胸部皮肤,手持电极板时不能面向自己,将手控除颤电极板涂以专用导电糊,并均匀分布于两块电极板上。4.电极板位置安放正确;(“STERNVM”电极板上缘放于胸骨右侧第二肋间。“APEX”电极板上缘置于左腋中线第四肋间)电极板与皮肤紧密接触。
5.充电、口述“请旁人离开”。
6.电极板压力适当;再次观察心电示波(报告仍为室颤)。7.环顾病人四周,确定周围人员无直接或间接与患者接触;(操作者身体后退一小步,不能与患者接触)。8.双手拇指同时按压放电按钮电击除颤;(从启用手控除颤电极板至第一次除颤完毕,全过程不超过20秒钟)。9.除颤结束,报告“除颤成功,恢复窦性心律”。10.移开电极板。
11.旋钮回位至监护;清洁除颤电极板。
12.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报告: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继续做好后续治疗;病人病情稳定,遵医嘱停用心电监护。取下电极片,擦净皮肤。
13.电极板正确回位;关机。
(四)操作后
1.擦干胸壁皮肤,整理病人衣物,协助舒适卧位,密切观察并及时记录生命体征变化。2.整理用物。
六、心电图描记操作流程
(一)品物准备:
(1)心电图机导联线;(2)心电图机;(3)钢笔;(4)污杯;(5)生理盐水棉球、接线板(必要时)
(二)操作
1、说明检查目的、取下金属物,协助病人取平卧位,放松,保暖。
2、检查心电图机是否电源充足、性能良好,有无心电图纸。
3、接肢体导联:按红、黄、蓝、黑顺序用生理盐水棉球涂擦皮肤,接右手、左手、左脚、右脚电极板,接触部位为左右手腕内侧3横指处,左右内踝上3横指处。
4、按V1、V3、V5部位用生理盐水棉球涂擦皮肤,接上胸前导联电极。胸导联位置:V1导联:胸骨右缘第4肋间;V2导联:胸骨左缘第4肋间;V3导联:V2与V4的中间位置;V4导联:左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V5导联:左侧腋前线相当于V4的水平;V6导联:左侧腋中线相当于V4的水平。
5、打开电源开关,定下走速1/2秒,定标1mV。
6、按检查键,调节热笔上下移动电位器,使描笔置于记录线中间或所需位置,按下抗干扰键。
7、开走纸控制开关,定标,转换导联开关至所需导联位置,开机走纸,描记心电图,每一导联描记3~4个R波(异常心电图Ⅱ导联应延长)
8、描图完毕,于空格上标记好导联、患者姓名、描记日期、时间。
9、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
10、整理用物。
七、呼吸机的应用操作流程
(一)品物准备
呼吸机主机(主要为定容型呼吸机)、气源、管道系统及附件、灭菌蒸馏水、模拟肺、多功能电插板、无菌纱布、仪器使用登记本。(二)操作步骤
1、根据需要选择性能良好、功能较全的机型。
2、湿化器的水罐中放入滤纸及适量的无菌蒸馏水。
3、连接呼吸回路、测压管、雾化器及模拟肺。
4、核对病人床好、姓名,对清醒病人进行解释。
5、连接进气管。
6、接通电源,依次打开空气压缩机、呼吸机主机、加温加湿器的开关。温加湿器打开5分钟后方可给病人使用,湿化温度以32~35°C为宜,24小时湿化耗水量要在250ml以上。
7、根据需要设定呼吸模式,所有通气模式分为两大类:
(1)全通气支持(呼吸机提供患者的整个分钟通气量):IPPV、A/C、CMV、高频率的SIMV、PRVC等。
(2)部分通气支持(分钟通气量由呼吸机和患者自主呼吸两部分组成):低频率的SIMV、PSV、APRV、BiPAP、CPAP等。
8、设定潮气量(VT):一般按7~10ml计算,可直接设置或通过流速(FLOW)乘以吸气时间设置。
9、设定吸入氧浓度(FiO2):通常设定在30%~50%。
10、设定呼吸频率:小于1岁为25~30次/分;1~12岁18~20次/分;成人10~15次/分。
11、吸呼比(I/E):调节在1:1.5~3之间。
12、气道压力(PaW):成人设定在15~20cmH2O.13、根据需要设定其他参数:如旁路气流(BLAS FLOW)、触发灵敏度(SENSITIVIT)等,设定在安全范围或安全绿区内即可。
14、设定报警上下线范围:包括气道压力、每分通气量、气道阻力等。
15、再次检查管道连接是否正确有无漏气,测试各旋钮功能,应用模拟肺试机后,如一切运行正常,可与病人相接。
16、上呼吸机后严密观察监测生命体征、皮肤颜色、血气分析结果,并做好记录,同时观察呼吸机运行情况,有无报警发生,及时处理,解除引起报警的原因。
17、自主呼吸恢复,缺氧情况改善后可试停机。
18、脱机步骤:
(1)清病人给予解释,消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使用SIMV、CPAP呼吸模式。
(2)面罩或鼻导管吸氧,间断停机。
(3)逐渐停机,如停机失败可再开机,待病人病情缓解后应积极停机。
19、停机顺序:关呼吸机—关压缩机—关氧气—切断电源。20、用后注意呼吸机的清洁卫生:呼吸机管道先用1:200的“8.4”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钟,后用蒸馏水冲洗风干备用。管道应定期做细菌培养。
21、登记记录呼吸机使用时间及性能,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八、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技术操作流程(一)评估病人
了解病人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情况;评估病人痰液分泌情况;呼吸机参数设定情况。对清醒患者应当充分向病人解释吸痰时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
(二)准备 1.洗手;戴口罩。2.备齐用物,放置合理。
3.用物准备: 电动吸引器或中心吸引器、无菌盘内放置无菌吸痰管、治疗巾、无菌盐水、一次性无菌手套、遵医嘱备湿化液。
(三)操作过程
1.携物品至患者床旁、查看患者,协助患者取仰体位,头偏向一侧; 2.将呼吸机的氧浓度调至100%,给予患者纯氧2分钟。3.检查吸痰设备性能及管道连接是否正确;
4.接负压吸引器电源或者中心负压吸引装置,调节压力(成人为150—200mmHg),打开冲洗生理盐水瓶盖。5.将无菌治疗巾放于患者一侧;
6.检查吸痰管外包装有效期及有无漏气,打开吸痰管外包装前端,一只手戴无菌手套,将吸痰管抽出并盘绕在手中,根部与负压管相连 7.另一手断开呼吸机与气管导管连接处,将呼吸机接头放在治疗巾上,用戴无菌手套的一只手迅速并轻轻地沿气管导管送入吸痰管,吸痰管遇阻力略上提后加负压,边上提边旋转边吸引,一次吸痰时间小于15秒;避免在气管内上下提插。8.观察患者痰液情况、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变化情况。9.吸痰结束后立即接呼吸机通气,呼吸机连接管和气管插管处理方法正确;给予患者100%的纯氧2分钟,待血氧饱和度升至正常水平后再将氧浓度调至原来水平。
10.用盐水冲洗负压吸引管,脱手套。
11.关闭吸引器,盘绕皮管放置不凌乱;气管套管口盖湿纱布。12.及时清理病人面部的污物。13.观察病情变化及痰液情况
14.协助患者取安全、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四)操作后
1.盖好冲洗水瓶、治疗巾放回护理盘中(治疗巾每4小时更换一次,必要时随时更换),整理用物。
2.洗手,记录观察情况,执行签字。
九、电动洗胃法操作流程
一、准备
1、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2、用物:电动洗胃机装置1套,治疗盘内放胃管、纱布2块、20ml注射器、弯盘、液体石蜡、胶布、水温计、另备舌钳、开口器、压舌板、手电筒,洗胃液;根据需要而定,液量:5000~10000ml,温度:37~ 40°C。
二、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说明目的,查对床号、姓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
2、接电源,查看机器性能,保证良好。
3、将3根橡胶管一端与洗胃机连接,另一端分别放入洗胃液和污物桶内,另一管准备和胃管连接。
4、铺治疗巾,弯盘于口角旁,检查口腔,取出活动性义齿。
5、取胃管测量长度,润滑胃管,经口腔或鼻腔缓慢送入至10 ~15厘米的时候嘱患者做吞咽动作,插至所需长度,取注射器抽取胃内容物,证实在胃内后胶布固定。
6、胃管和洗胃机的冲洗管另一端连接,打开开关,自动将胃内容物抽尽,必要时留取标本。
7、机器自动切换反复冲洗至排出液清而无味。
8、停止洗胃,分离胃管,反折拔出,擦净口鼻,取舒适卧位。
9、整理病床单元和用物,冲洗胃管。
10、记录。
第五篇:2011急救技能竞赛主持词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合:大家好!
男:非常高兴能和大家相聚在由xx红十字会和xx市国土资源局联合举办的灾害急救知识及技能竞赛的活动现场,我是xx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左佑。
女:我是xx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刘星星,通过今天的活动,让我们一起关爱生命健康,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男:对,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和灾害预防的知识是很必要的。星星,你最近在生活中有没有受过伤?
女:有,比如说昨天早上我急着出门,一不留神就被门把手给划破了。
男:你当时是怎么处理这个伤口的?
女:因为伤口也不是很大,又急着出门,就找了个创可贴一粘就完了。
男:这我得说说你了,虽然人体的自我防护和免疫系统是比较强,但伤口若是处理不当,很容易发生感染,建议你要进行一些清洁消毒措施之后再包扎。再问你一个问题,你会游泳吗?
女:会。
男:要是在游泳的时候发生溺水,前去救援的人员应该从哪个方向接近溺水者?
女:这个我以前还真是没有考虑过,你这么一说我觉得真是很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些常识。
男:在今天的比赛当中,我们将和现场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一起来了解这些常识。在比赛开始之前,请允许我们为大家介绍今天莅临活动现场的各位领导:
女:(介绍)
男: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参加我们的活动,首先我们有请……讲话。
女:非常感谢,下面我们有请……讲话。
男:非常感谢。朋友们,今年是国际人道法颁布61周年,刚刚过去的5月12日是我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灾害急救知识及技能竞赛呢宣传和普及急救技能和紧急逃生避险知识。
女:经过昨天的三轮预赛,我们从15支参赛队中决出了6支队伍进入到今晚的决赛,下面请6支决赛队伍上台就坐,他们是:
男:我们今天的比赛分为四个环节:必答题、风险题、抢答题和技能操作题,不但要考验我们选手的动脑能力,还要考验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我们也能在选手的操作当中学到最直观的急救技能。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当我们在生活中万一发生意外,今天学到的技能马上就能派上用场。
女:下面我们有请……宣布比赛开始。
男:为我们担任裁判工作的是云南省红十字会卫生救护培训中心的几位老师。首先我们要进行的是必答题的环节,场上的每位选手都要答题,当我们念完题目之后,选手有10秒钟的答题时间,超时将视为弃权,每个队有100分的基础分,必答题回答正确加10分,错误不扣分,请大家抓住机会。首先请每个队的第一位选手准备答题,本轮的题目是判断题。
女:下面请每个队的第二位选手准备答题,本轮的题目是问答题。
男:下面请每个队的第三位选手准备答题,本轮的题目是选择题。
女:经过必答题环节……接下来我们要进入风险题的环节,每个队有一次答题机会,可从分值分别为10分、20分、30分、40分的四组题目中任选,答对了将加上相应的分值,答错了就要被扣掉相应的分值,请谨慎选择、谨慎作答。
男:经过风险题的环节……下面我们要进入抢答题的环节,规则是12个题目每题分值为10分,答对加10分,答错要扣10分,需要注意的是,选手每次抢答必须在主持人说开始之后才能进行,如果提前按铃视为犯规,犯规的队将失去下一次抢答的机会。
女:所以我们要求选手在眼疾手快的同时,还要注意冷静思考,可不要因为犯规失去抢答机会。要是场上选手抢答犯规,那这个题目我们就交给现场的观众来回答,您要是回答正确,我们将送上一份纪念品。
男:在开始抢答之前,我们请个队试一下抢答器。
女:经过紧张激烈的抢答题环节之后……接下来我们要进入技能操作竞赛的环节,这也是我们本次比赛的一大亮点。每支参赛队的三名选手将要协同合作,为特定情境下的伤员实施急救。至于是什么样的情境,要请每个队派一名选手来我们前台抽取。
男:星星,要是你在外面发现有人受伤倒地了,你想去救护的话会先做什么?
女:我会先拨打120。
男:其实你应该先观察伤员的情况,什么部位受伤?伤情如何?等等,这样也便于在拨打急救电话的时候能够描述准确。
女:对,其实一个急救的过程是比较复杂的,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各位选手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况的时候,是如何做到快速、及时、准确的。
男:我们说“计时开始”,每个队有5分钟的操作时间,超时将会酌情扣分,而裁判将根据选手们在规定时间内的操纵情况进行评分,满分是50分。请第一队的一位选手到前台来抽取命题。
女:经过刚才的一轮技能操作竞赛,我们不但从中学到了很多急救的手法和操作流程,还从裁判老师的点评中受益匪浅,现在再来看一下各个参赛队的最后得分。
男:现在我们的计分台还将进行最后的核查,一会我们将为大家揭晓今天比赛的各类奖项。在这段时间里面,我们将继续和现场的观众进行互动,希望能把我们准备的礼品全部送出去。
(颁奖)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现场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男:由xx红十字会和xx市国土资源局联合举办的灾害急救知识及技能竞赛已经全部结束了,再次感谢各位的光临。
女:同时我们也要感谢xx市广播电视局、公安局、交通局、卫生局、消防大队的大力协助,感谢各个参赛队的热情参与。
男:朋友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