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文化不是奇装异服应注重个性与适用性统一
供稿:仁达方略 作者:仁达方略董事长 王吉鹏
建设企业文化首先要从企业传统、行业特性、使命愿景等实际情况出发,力求使其能体现企业长期积淀的文化精华,并能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在此基础上方可追求语句精彩、个性独特。然而在实践中,往往有企业一味粉饰语言,而将适用性置于其次甚至全然不加考虑。走入这种误区的不仅有企业,甚至还包括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近日笔者参加了山东某供电公司(以下称A公司)召开的企业文化研讨会,期间某学者提出,A公司现在的企业精神“追求卓越,服务真诚”未免流于俗套,考虑到山东是文化重地,孔孟之乡,他建议,A公司的企业精神可以从孟子的“无息至诚”衍生开来,谓之曰“追求无息,服务至诚”,天可怜见--这是为个性而忽略企业文化适用性的一个典型例子。
让我们首先来研读一下“追求卓越,服务真诚”。这句话出自山东电力集团的企业文化描述,A公司作为其下属公司做了直接引用。“追求卓越”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汇,卓越意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企业、个人都应该坚持无止境的学习,不断取得进步。多年来,山东电力集团一直将“追求卓越,服务真诚”作为企业精神,并且在此精神的感召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种精神还会对集团及其所属企业提供无尽动力,继续发挥导向作用、产生深刻影响。简言之,“追求卓越”既顺应了21世纪人们的竞争、发展、向上的时代精神,又集中体现了A公司及山东电力集团长久以来积淀的优良传统。
再来看“服务真诚”。供电是一个特殊的产业,自身并不产出任何产品,只是为发电厂和终端电力用户提供交易渠道,它依附于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用户而存在和成长。那么,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产业来说,其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正是服务。只有用心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令客户满意、让供应商满意,企业才能得到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服务真诚”是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企业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进而言之,“追求卓越,服务真诚”就没有个性了么?笔者相信,不同企业在落实“追求卓越”时肯定会有自己的特点,而供电公司的“服务真诚”与百货商场的“服务真诚”相比也必然有自身的特定内涵。个性并不只体现在字面上,更体现于落实中。
我们不能说“追求卓越,服务真诚”这个企业精神(提法)臻于完美,再无可推敲之处。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它来源于实践,是企业长久以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精华,体现了企业的行业特性和自身优良传统,同时,它也是企业孜孜以求的远大目标,可以引领企业不断进步,实现自己的崇高使命。
某些学者到处鼓吹企业文化要“好听、好记、好传播”,大有让大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不可否认,富含文化底蕴、富有地域特色、别致而醒目的文化表述确是如此。但是别搞错喽,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是要“好用”,衣服最基本的功能是蔽体,奇装异服给人印象深刻。企业文化管理实践平白朴实,秀才写的企业文化手册才“好听、好记、好传播”!
企业精神并不是企业挂在自家门口的匾,只是用来光耀门楣,吸引路人驻足观看。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积淀,是企业哲学、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高度概括,反映了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和共同认识,并可以成为激发全体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无形力量。它应该是实际的、适用的,而非缥缈的、装饰的。
行文至此,不由想起开车经过北京的四环路经常会望见的天鸿集团的巨幅招牌,“天道酬勤,鸿德载物”,华丽得不知所云。须知企业文化是要拿来用的,为企业服务的,而不仅仅是拿来给人看的。一味追求词藻的华丽和别致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内涵,是舍本逐末。套用《大话西游》的一句台词给某些企业家和学者:“雕琢字句不是你的错,但为了雕琢字句而忽视适用性就是你的不对了。”
第二篇:谈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中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金融企业职工该不该穿行服上班?
――谈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杨天健
不少金融企业都在积极导入CI,统一标识、统一着装、统一行为规范等等,但是某银行职工对要求穿统一的工作制服上班却不以为然,说这是抹煞个性,并举某国外商业银行鼓励职工穿个性化服装上班为例,认为这样既给自己一个好心情,又能以自然亲切的形象贴近顾客。
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呢?这得谈到企业文化建设。
一、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相应的精神文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也是交易规则、制度安排与相应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总和。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只是社会生产方式和运行机制的变革,同时也是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更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文化改革。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文化的建设必然成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
美国人阿托.肯尼迪和劳伦斯.迪尔认为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礼仪和庆典以及文化网络等五个因素组成,这未免失之宽泛。我国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组把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这个定义指出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但是把相应的物质形态排除在外,又失之过窄。有人说“可口可乐和自由女神同样象征着美国。”我们从奔驰汽车、西门子电器看到了德国工业的形象,从丰田、松下可以联想到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和日本民族的性格特征。当然,物质形态、行为规范不是企业文化本身,就如我们要认识意识的本质不能就意识谈意识,必须从意识的物质基础――人脑的活动机理、意识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关系入手一样,要了解企业文化,还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就是说要从相应的物质形态(产品、装备、建筑等)、行为状态(员工风貌、工作效率、服务水平等)来反映企业精神(群体意识、经营思想、价值取向等)。因此,笔者认为应该重新表述为:企业文化是企业通过相应的物质形态、行为状态所体现的企业精神。现在金融行业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改进服务质量、重视金融创新、提高员工素质、强化内控管理等活动,都是企业精神的要求和体现,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认为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企业形象――企业文化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两者的内涵在很多方面是重合的,只不过前者侧重于较抽象宽泛的精神财富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而后者侧重于由企业精神所决定和支配的较具体形象的物质形态、制度规章与行为方式。应该说,推行企业形象战略是企业文化建设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一种行业或一个企业都有一个自身定位和社会认同的形象。这种形象也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对金融企业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个性不能在共性以外单独存在,特殊与普遍相互联系。金融企业有着所有企业的共性,即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如果没有盈利性这一根本特征,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企业,而可能是政府机关或非盈利性团体了。但是金融企业相对于非金融企业来说,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一方面体现在所经营的是特殊产品-货币,另一方面体现在由经营的特殊商品所决定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监管方式的特殊性,例如金融企业的成立、撤销,金融业务的开办、价格(利率)的确定等,都由法律法规或国家管理机关作出特殊的规定和管理。
天安门国旗卫士班的战士身材、服饰、动作整齐划一,体现了中国军人威武之师的整体形象,据说连他们的父母在观看升旗仪式时,也分辨不出哪个是自己的儿子,难道你能说这是抹煞个性吗?如果一个合唱队员的声音太独特,影响整体音色的和谐,那就只有请他退出合唱队,去表演独唱了。所以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中,首先必须服从金融业的共性,重塑金融业“三铁”形象,2、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特殊也就无所谓普遍。不同的金融企业有着自身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策略,要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生存发展,也必须突出自己的经营特色。所谓“CI革命”,就是从精神(MI)、行为(BI)和视觉(VI)等方面突出塑造组织的个性,以利于内外公众的识别、认同,以期取得全方位竞争的心理优势、市场优势、人文优势。
3、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转化。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是普遍的东西,在更广的范围和更长的时间内就是特殊的,反之亦然。过去金融业普遍存在的“官商”作风、部门条块分割带来的低效率、等客上门的经营方式,在经济金融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和加入WTO后的竞争中必然逐步变为个别、特殊的现象,原来在少数金融企业推行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自助银行和客户经理制为代表的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服务方式,必定成为金融企业的共识和普遍的营销策略。
回到本文题目的问题,据我所知,国外有的商业银行允许职工每周星期五穿便装上班,这样既保持银行员工严谨、规范的整体形象,又有利于克服刻板、保守的负面影响,同时使员工与客户感觉到管理者对人性化、个性化的尊重。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如何将共性与个性统一起来的有益启示。
作者单位:工商银行重庆市分行 原载于《重庆城市金融》2001年第六期
第三篇:在班级管理中应注重个性教育
在班级管理中应注重个性教育
1.2 冯琳 李敏
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强调严管、强调纪律,把“听话”当成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准。因为一向强调顺从,使学生更内向,没有创造力,就出现了所谓的“高分低能”,这样的人才已经不适应时代的潮流。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创新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把个性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全面的张扬,是实施素质及教育的切入点,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理想教育。
由于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的不同,学生的素质结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素质在每个学生身上的不同组合便形成了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所谓“优等生”和“潜能生”,其实只是在某些领域的体现,并非绝对的层次划分。同时学生的个性具有可塑性和自主性,这就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可能。
一个班级是由个性化的学生组成的集体,良好的班机氛围与环境的形成有赖于班级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而良好共性是在个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共性一旦形成,便反作用于个性,促进学生素质的进一步优化。
作为一个班主任,就应该从人的差异性出发,强调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把个性教育与整体教育有机的协调起来,鼓励先进,培育特长,使学生能够各显其能,各施其财,从而使班机集体内不同类型之间及单个的学生不同发展侧面之间形成优势互补。通常情况下,我们总是一味强调班机集体的功能,在班级管理中总是注重“班级的共性”,然后才是“个性”。这种班级管理要求每个学生时时刻刻与班级保持一致,班级管理成了以统一模式为主的准军事化管理,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因此,我们应倡导个性化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个性化不是否定整体,而是“面向每个个性化的学生”,在发展每个学生个性基础上,确定一个共同努力的目标,营造有正确集体舆论、齐心协力、团结互助的氛围与环境,寻求适合学生特点的民主管理手段,营造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空间。这就要求在班级管理中变以班主任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变强制命令为民主协商,变千篇一律为百花齐放,使学生在班集体中心情舒畅、思想活跃,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在班级管理中进行个性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个性,民主管理。
尊重学生个性,创造“异质”集体,在班内形成“探究、争辩、断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自己辨曲直,明事理。
如在要求学生遵守校纪的前提下,不再硬性制定班规,而是让学生制定自己能够遵守的“个性准则”并学会不断修正;考试后不公布分数名次,却鼓励学生在同学中找一个竞争对手,明确目标,不断进步;实行干部轮流制,推行自由竟选、全班评议的方法产生各式各样的“领头羊”,改变以往班主任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保姆”形象,让学生树立自主自立的精神。
2、重视能力,培育创新。
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创新,注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各展其能、各施其才,使班级成为学生发挥能力的场所,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培养特长,发展特长,不放过任何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样,过去在“分数高下”环境中的所谓“差生”都显示出了各种能力。
3、正确疏导,提高情商。
教育既要培养情感,又要教学生自己学会调适情感。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必须疏导学生的情感,提高班级人际关系的质量,是班级成为健康和谐的良好空间。我在班级管理中确立了“微笑、鼓励、公正、民主”的班主任工作原则,多给学生微笑,多给学生鼓励,建立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的民主关系,在处理班级工作时,尽可能的倾听学生的意见,使班级管理公正公平。
“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为此,我努力形成班内互帮互促的良好环境,我们开展班内学生间“劝学共进”活动。针对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开展了“心连心”活动,使学生间互相尊重,平等互助,从而使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培养。
总之,尊重个性、重视能力、疏导情感,时时处处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又时时处处注意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就能使班机发挥“优势互补”的整体效应。
第四篇: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应然、必然、实然的统一
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应然、必然、实然的统一
——中国移动四川乐山分公司的实践与探索
李俊杰
企业社会责任与生俱来,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是企业公民应尽的本分。国有企业一经创设,事实上既承担着盈利目标,又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一个企业只有目标正确、人气凝聚、形象完美,把自身发展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应然:先天下之忧而忧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引发了巨大的不平衡,消除这种不平衡企业应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加入WTO随着与国际社会接轨,不少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已经占据了重要份额,中国的企业不仅要对中国社会负责,还必须在全球社会中承担应有的责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说非国有企业是在追求利润的条件下承担社会责任,那么国有企业就是在承担社会责任的条件下追求利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政府对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强调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对市场失灵的弥补,实际上国家已从新的高度提出了国有经济的社会责任问题,即当市场调节无法实现时,国有经济就责无旁贷。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的企业、全民的企业应当体现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国有企业使用了更多的社会资源,理应比别的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国有企业需要将其已经承担的隐性社会责任明确化,或逐步由承担隐性社会责任转变为显性的社会责任。
中国移动乐山分公司作为国有企业,不仅仅承担全民资产保值增值的经济责任,还必须将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做优秀的企业公民。乐山分公司将致力于进一步延伸网络与服务到最边远地区和最广大人群,1不断减小数字鸿沟;以可信赖的服务不断满足客户需求,提升社会价值;不断降低企业环境影响,打造绿色产业;力行公益、扶危济困、支持教育,关爱弱势群体,与相关方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二、文化必然:独一无二的选择
承担社会责任是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的必然要求。中国移动集团公司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是‚正德厚生、臻于至善‛,使命是‚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愿景是‚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要求以人为本打造正身之德,承担责任的团队,成为厚民之生、兼济天下、承担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公民,传达了中国移动人胸中神圣的责任感和追求卓越的情结。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是‚责任‛与‚卓越‛,体现了中国移动作为企业,中国移动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将成为‚负责人‛和‚最优秀‛的企业和个人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
中国移动四川公司企业文化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尽责任‛和‚学习、创新、攀登、领先‛。前者是对‚责任‛的理解,后者是对追求‚卓越‛的行动要求。前者是以精神驱动为导向,是‚以责任铸就卓越‛的思想牵引力;后者是以践行驱动为导向,是‚以责任铸就卓越‛的行为(思维、方法和行动)推动力。
中国移动四川乐山分公司搭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提出‚阳光工作、快乐生活‛,营造能干、肯干、实干、干好的文化氛围。要求担责任、求卓越,待团队、讲奉献,身先士卒、恪尽职守,当明白人、说明白话、做明白事。
无论从集团公司到四川公司,还是从四川公司到乐山分公司,企业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其核心内涵无不是‚责任‛与‚卓越‛的体现及延伸。企业文化要求实现对客户的承诺,对投资者的承诺、对员工的承诺、对合作伙伴的承诺、对同行者的承诺、对社会的承诺,积极承担责任成为中国
移动四川乐山分公司独一无二的选择。
三、文化实然:责任与卓越同行
乐山分公司认真抓好企业生产经营,坚持科学发展,不断追求卓越。强化营销手段,市场发展实现了新突破;加强能力建设,网络运营迈上了新台阶;实施精细管理,企业管理与创新打开了新局面;坚持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与此同时,乐山分公司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坚持责任与卓越同行。
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乐山分公司大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员工成长为优秀企业公民。在工作中涌现出一批为生产经营管理,为客户服务的‚党员突击队‛、‚共青团服务点‛、‚中国移动心连心收割队‛等。乐山大专院校新生入学期间,组织车辆在车站码头义务接送新生;与西南交大、理工大学共同举办‚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积极参加市总工会组织的周末广场文艺演出;参加乐山——峨眉文化长廊建设工作,投入资金300万余元;支持全民健身活动,连续9年协助乐山市体育局组办一年一度的‚全民健身万人长跑‛活动。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乐山分公司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努力抓好‚村通工程‛建设,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到目前为止,建设基站272个,解决乐山未通电话行政村804个。城区覆盖率达到99%,乡镇达到100%,热点地区达到100%,风景区达到95%,高速公路全部段实现全程覆盖,自然村覆盖率91.33%。投入资金750万元,为所有的行政村和农协会安装‚农信机‛,共安装3640台。此外为了丰富农村的精神生活,协助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举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希望的田野文化‘三下乡’系列活动‛,演出近100场。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乐山分公司积极与乐山交警开展共建工作,与住乐部队开展军民共建,公司有100余名员工成为在编
预备役战士。抗震救灾期间分公司还专门派出工作人员到四川什邡看望慰问在一线的预备役战士。鉴于共建中的突出表现,乐山分公司被市双拥办评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先进单位‛。乐山分公司落实企业内部和谐发展,严格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女工特殊保护合同,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连续四年受到乐山市劳动保障局的表彰。此外乐山分公司还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获得社区表彰,并被评为先进单位。
开展帮困扶贫活动,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乐山分公司经常关注、关心社会弱势群体,认真抓好帮困扶贫活动,在社会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与沙湾区谭坝乡绿化村、市中区凌云乡燕子村结成帮扶对象,向犍为县三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父母的15岁男孩江洪赠送电话和话费,组织159号段正式商用暨大型义卖活动,启动捐赠贫困学生公益活动仪式。组织员工为东南亚遭受海啸的国家捐款6000多元;为遭受泥石流灾害的丹巴县移动分公司员工捐款近1万元;组织全体员工为阿坝州大骨节病的病患群众捐款15150元;为川东水灾受灾群众捐衣捐物共计1300多件。
全力以赴抗灾保通信,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在2008年初特大雨雪冰冻天气中,乐山市停电基站最多时达111个,乐山分公司胜利完成对峨眉山景区独木桥水库的基站抢修工作。公司累计出动人员668人次,出动应急抢险车辆334台次,应急发电228次,发电时长达3439小时,保证了雪灾期间通信畅通。抗雪灾员工自愿捐款36000余元。5.12地震发生后,分公司在努力保障本地区通信抢险工作的同时,派出突击队员奔赴灾区,先后工派出8批26人次支援震中的通信抢险工作。其中于志力、王刚被集团公司表彰为抗震救灾保通信先进个人,于志力还受到了张德江副总理接见。公司积极组织员工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及缴纳‚特殊党费‛、‚特殊团费‛共计26.8万元。
四、三维一体:直挂云帆济沧海
乐山分公司高度重视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将其作为企业实现从优秀到卓越新跨越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以社会责任为切入点,将企业文化应然、必然与实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三维一体。通过文化应然、必然,进一步强化广大干部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文化实然进一步促使企业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在‚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的核心价值观和‚以天下之至诚而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的企业责任观的指导下,努力将社会责任融入公司运营管理,不断提升社会责任绩效表现。乐山分公司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省诚信单位‛等,今年被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在新的形势下,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电信行业重组、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等重大环境变化的影响,如何应对变化,寻求企业经营与社会责任的高度统一,拓展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是乐山分公司一直关注的重点。
乐山分公司将怀着至诚之心,将‚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落实于企业经营与日常行为中,努力实现企业经营与社会责任的高度统一。以负责任的经营与管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认真履行承诺,善尽经济、社会与环境责任,与相关方共同成长、共赢发展,共同建设繁荣、共享的和谐社会,从优秀走向卓越,实现‚做乐山一流通信企业,做省内一流移动公司‛的美好愿景。
作者简介:李俊杰,1981年生,四川大学管理学硕士,经济师、政工师。曾在中国移动四川乐山分公司党群部从事企业文化管理工作,现供职于中国移动四川公司综合部,从事综合秘书工作,工作以来在国家级刊物《现代企业文化》、《企业文明》、《企业党建参考报》等发表文章8篇。
邮箱:76462110@qq.com
第五篇:城市公园设计应注重与社会公众的关系
城市公园设计应注重与社会公众的关系
覃永晖, 张铁蕾, 何志鹃
(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湖南常德 415000)
摘 要:从A市城市公园的现状使用情况出发,对公园设计与公众的关系存在的问题进行评析与思考,探讨了公园设计的方法、过程和评价问题,特别分析强调了在公园设计中应加强与公众的交流、充分考虑人的行为习惯,做到“设计为人而做”1
关键词:城市公园;公园设计;公众活动需要;行为心理需要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743(2006)02-0080-03
收稿日期:2005-12-05
作者简介:覃永晖(1978-),男,湖南怀化人,湖南文理学院助教,主要研究城市规划;
张铁蕾(1978-),男,湖南新化人,湖南文理学院助教,主要研究城市规划;何志鹃(1867-),女,湖南汉寿人,湖南文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城市环境规划1从城市公园的使用现状评析、思考公园设
计
A市作为全国卫生文明城市之一,亦是“国家园
林城市”及湖南西北部主要风景旅游城市之一,城市
园林绿地的规划情况对该市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具有极大的影响与作用1而城市公园是城市园林绿地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亦是当前我国城市生活中经常为人们所使用的一类城市园林绿地1城市公园利用公共的园林环境,为公众提供休闲、娱乐、健身、文化等各类活动的场所,满足人们放松身心的需求1随着城市急速膨胀,城市环境日趋恶劣,“绿色”资源越来越宝贵,越来越为城市中的人们所渴望和追求1公园里优美的环境和自由的活动空间和场所是为所有城市居民而设的,因此,在公园设计、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争议就会很多而且又难以面面俱到,而这些问题和争议正是我们需要面对、需要讨论、需要解决的1111 A市城市公园的使用现状
A市的城市公园现状在符合使用公众的意愿、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上做得怎样,表现和效果究竟如何呢?公众究竟期望什么样的公园环境来进行各种活动?在考察了解A市城市公园目前的使用情况时,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些问题1
(1)场地设施不够完善:活动广场、水景区、动物园、植物园等场地是主要人流交汇处,常吸引了不少玩耍的孩子,但一旁守候的家长却显得焦虑不安1因为这里安全措施比较少,或根本没有专门为儿童安全考虑采取的措施1今年A市某公园内动物园老虎咬
死小孩的事故,令人一想起就胆膻心惊,这就是公园方太缺乏安全意识的后果1而另一公园虽然有一些专设的儿童游戏场地,即使公园方一再宣称设施齐全,安全系数高,但陈旧的设备摆在眼前,让家长们依然感觉很不放心1再者,即便是安全保证了,但游戏项目多年如一,没有增加新的项目,如今好奇活泼的孩子们早就对此不再感兴趣了1节假日期间应该是公园内儿童游戏场地十分火爆的时期,但A市的情况并非如此,很多游戏项目门庭冷落,孩子们宁愿选择不用花钱的跷跷板和秋千1公园内为青年人考虑的活动设施更是凤毛麟角,园内只是些花花草草是很难满足现代年轻人的需求的,现代化的、高品味的、富有冒险趣味的游戏设施才能更好地吸引他们的眼球1
(2)公园使用空间局限:公园的道路和广场上站了许多有意停留的人们,正在四下张望寻找一处合适的休憩1然而,不远处就有面朝水体的自然缓坡,坡上覆盖着如茵的绿草,里面有维护管理良好的乔灌花木组成的植物景观,可惜没有考虑让人们进入休憩而令人望坡止步1由于缺少人气,这些绿地显得“死板、生硬”,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1若在绿化当中适当地设计出一些小径将游人引入其中,效果必定会大相径庭1
(3)公园设施与社会公众心理的矛盾:在写有爱护花草内容的宣传牌下面,露着被踩踏得斑斑驳驳的绿地,不只是草坪,甚至有的植被、绿篱,以及乔灌木的周围,现在也都成为了人们活动场地的一部分1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宽敞的活动广场,铺有精心设计的石材和地砖,干净、耐久且美观,却因为暴露于空旷的场地上而少人涉足,很是可惜1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社会公德和公众自身素质的问题,但
第25卷第2期
怀化学院学报Vol1251No122006年2月
JOURNALOFHUAIHUAUNIVERSITYFeb1,2006
究其根源,实际上主要是公园设计与公众心理之间的矛盾所致1人的本质是害怕孤单的,人不仅需要人来陪,还需要物来“陪”,需要环境来陪1举个例子来说,很少看到有人围在一个广场或是空地上下棋,人们往往会在一棵大树下或是一个屋檐下围成一圈1这个例子说明人除了需要人来陪,还需要树或建筑来“陪”1因此,在公园设施的设计上,应当仔细地考虑公众的活动心理,掌握公众到底真正需要什么,这样才能达到城市公园在城市中、在社会公众中应有的作用和地位1
(4)场地、设施设计存在问题:公园中不单场地、场所的设计与使用会发生错位,就算一把休息用的座椅,一个绿化的种植池也不例外1细心留意就会发现:A市某公园的主入口广场缺乏特色,没有达到广场应有的效果,而是成了单纯的出入口和社会停车场1在园内,一些路旁地座四边,或者是靠近它的花坛的边缘,有时会被砌成休息凳面,设计原想在这游人集散的中心地段提供更多的休息坐凳,可是,如此多的休憩位置上总是少人安坐,仍然有许多人,正在那儿向邻近的周边搜寻另外的休憩位置1这是因为,一是标志性环境小品较大的尺度,需要一定的空间距离才能让人从视觉心理上可以感到舒服地休息;二就是由于汇集了人流的活动,便很容易干扰个人的休憩,如果不是特别累,人们是不太愿意在人流较汇集的地方休息的1所以,那些邻近的,有树荫的休憩设施最受人欢迎,因为在能方便地观看人流汇集处的公众活动并随时准备参与其中的同时,还可以舒适、安心地休憩1112 公园设计中应注重个体与公众的关系
个体与公众的关系处理在公园设计中是常遇到的问题1公众实际就是个体群:他们表现的行为习惯或者意愿所影响决定的活动在内容、特点上有共同之处,因而区别于没有这种共同之处的其它个体成为一个群体1在实际的设计中间,常常需要做到细致地考虑不同个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考虑个体群在具体情况、条件下可能的意愿活动和行为习惯1
在公园里游人汇集、流动频繁的交通主路和集散广场等类似的地方,如果休憩设施的位置过于临近人流的活动,或者布设那些适合于较长时间,悠闲地休憩所使用的靠椅或一些低矮的坐凳,都会让人有不舒服的感觉1因为,临近人流活动地段休息时,人很自然会被来自其中高于自己的视线和更为切近的脚步踢踏声弄得心烦意乱1这时候,大多数的人都会本能的使自己与邻近公众进行活动的高度尽可能的相接近,以避免由此种活动带来的干扰而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1所以身处这些地方的时候,人们更习惯,或者更喜欢或踏或站的使用这些低矮的休息设施1甚至有时看到一些人宁可蹲在上面也不情愿坐下去1这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如果在这里设计可倚靠的栏杆或当作坐凳的矮墙,可能会更受欢迎一些1
虽然只通过设计一条途径并不能完全解决公园中个体与公众的矛盾和冲突,但在设计中至少
应该,而且也能够一定程度地预见人的行为习惯,从而将人们意愿活动中互相不利的影响和干扰减到尽可能低,或者通过设计将人们的行为引导到好的方向上发展,实现以人为本、为人而做的设计意义1113 公园中活动场地设计应利用自然环境
活动行为与活动场地在公园设计中关系密切,体现了人对环境的需求1场地是公园利用自然的现状环境,通过人工的改造修建,提供给公众进行各类活动1首先要了解当地自然资源及人们对特定活动的环境心理的需求和行为习惯的表现,然后才可能在设计中尽可能的做到各尽其用1
例如:某些公园里人工修建的土石山上有一个小亭子,因为占据了高高的位置和平缓的地形,常常人满为患,很容易就吸引许多人停留在此1而山上其它大部分陡峭且局促的地形,园路和休息平台的设计,则较少考虑人们休憩时往低处观看的开阔舒缓的环境心理需求1由于忽视了休憩活动所需要的环境和场所的内容特点,教条性设置的一些休息坐凳就很难达到好的使用效果1所以设计建造的场所和设施应该更好地利用现状的自然环境部分,进而改善、提升它的品质,而不是表现出与现状的条件关系不大,浪费甚至于损害了它原本有利于人们进行某项活动的使用价值1114 公园设计中应当全面考虑人的心理需求
在公园设计中要全面的考虑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公园以后的使用才会有预期的满意结果1有时我们会在公园里发现:一些本身造型优雅,构造精巧,使用也舒适的休息廊,却少人光顾,原来是因为人们在舒适的休息廊里时,少了能很好观看其他人活动的乐趣1设计者原想为人们提供一处清静、不受打扰的环境空间,但只是单纯地从身心的休息需求这一点上去着眼,而忽略了人的其他心理需求,因此并没有达到很好的使用效果1
再如:公园里园路的使用,园路不仅仅是被当作铺地,它更多是用来引导、提示人的活动行为和心理1什么地方应该铺上平整宽阔的硬质路面,什么地方只需要垫上几块踏脚石就可以了,哪些小路上只要有走出来的痕迹就足够1当我们的设计能够全面的考虑人的心理需求,预见这些问题,那么在我们的公园中就会减少许多浪费而又能更好地为人们所使用1对城市公园设计方法、过程和评价问题的探讨
公园设计建造完成以后,人们在使用当中会对它有一个评价,为此,我们仍然需要提出什么是“好”的概念来评价公园环境设计的使用1什么样的公园设计是好的?这又该交由谁去评判呢?是园林专家、开发建设员、投资者,还是进入公园的每一个人,或者
・
18・第25卷第2期覃永晖,张铁蕾,等:城市公园设计应注重与社会公众的关系
只是经常光顾它的那部分城市居民1我们不妨先从对
公园设计的方法和过程的理解入手,也就是从“怎样去做的方法”上来进行思考1211 对公园设计方法、过程的理解
公园从设计、建造完成,常常是每个个体从自身的立场观点出发去完成各项活动的1这些不同个体具有各自的固有观念、处事立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就必然会在设计中呈现出不相合,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情况1前面分析的实例中设计与使用的错位就是这方面问题的表现之一1
虽然设计者和使用者都认为理所当然应该这样,可又时常会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现实与想法总会有或大或小的差距呢?一些好的设计初衷与事实又为什么成了南辕北辙的做法?原来设
计和使用的双方都只从自身单方面的立场出发,而没有能够从了解对方的感受中去实现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1只从一方面想去理解、解决本来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当然容易碰钉子1就好比一个思想家在一堵墙前,拼命猜想墙的背面到底有什么而不愿动一步,最后只是徒劳1而另一个人,只简单地绕到这堵墙的另一面就找到了想要的答案1
“绕到墙的另一面去”就是我们要采用的设计方法1对于公园设计而言,就是更好地预见社会公众的意愿活动和行为习惯来满足公园的使用功能,并且通过积极的引导,“绕过”设计者与公众之间的“那堵墙”,沟通人们之间的情感1公园设计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用实际的使用情况来检验设计预见的内容与实际的使用结果是否相符,从而让设计的可预见性更有效地指导设计工作1212 依据认识观点来解决公园评价问题
很早就有许多设计师提出“设计为人而做”的观点,而这个观点已经成为今天设计工作中不可忽视至是被奉为宗旨的精神1结合对公园设计方法和过程的理解使我们有了这样一个认识观点———设计和使用的个体双方是能够而且出应该相互理解的1我们可以依据这一观点,将设计和使用放在同一个思维结构体系中比较分析并加以整体性思考,提出设计的可预见性
再用实际的使用情况来检验设计预见的内容与实际的使用结果是否相符,来作为设计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对它评价的依据1
有了可依据的认识观点,在实际情况中从整体上去理解公园设计的方法和过程,对其中问题的产生、分析和解决才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思考1只有在一定认识论观点的支持下,在理解分析其方法的过程中逐步寻求答案并证实答案,才能得出合理全面的评价1对A市城市公园和公园设计的展望
城市公园使城市居民可以平等地享受优美的环境和自由的活动空间,在积极的休息活动中真正放松身心1公园里的环境空间和活动场所的品质,在促进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尊重、关怀、爱护和情感交流上将会起着积极的作用1当我们的公园成为开展这种情感教育的场所,我们的公园设计成为参与这种情感教育的过程,那时,城市公园的设计和使用将会在相互沟通、交流中间,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1笔者相信,随着A市对城市建设的重视以及城市规划工作的不断发展,城市公园必定会在新的时期、新的城市面貌、新的公众需求下有新的改善1参考文献:
[1][美]阿尔伯特・拉特利奇1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M]1王求是,高峰译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
[2]
[美]阿摩斯・拉普卜特1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式[M]1黄兰谷等译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
[3]李微1潜谈现代城市公园绿地规划的几点新原则[J]1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版,1999,(6)1
[4]同济大学建筑与园林教研室1公园规划与建筑图集[M]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
[5]同济大学建筑与园林教研室1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1
[6]
彭一刚1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
TheDesignofUrbanParkShouldLayStressontheRelationswiththePublic
QINYong-hui, ZHANGTie-lei, HEZhi-juan
(DepartmentofCivilandArchitectureEngineering,Huna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Changde,Hunan415000)
Abstract:Accordingtotheconditionofthecurrentusageofurbanparkinacity,theproblemsofparkdesignandthepublic
relationsexistedinarecommentedanalyzed1Fromthat,weseekaftermethods,proceduresandcomments
ofurbanpark,inpar2ticular,itstressesthaturbanparkshouldstrengthencommunicationwiththepublicandshouldconsiderhumanπsconducthabit,andurbanparkmust“designforhuman”1
Keywords:urbanpark;parkdesign;thepublicactivitiesneeding;behaviorconductnee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