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3-2004年度全国卫生系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方案
类型:防治监测方案标题:2003-2004年度全国卫生系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方案公布部门:卫生部 文号:公布日期:2003年9月2日施行日期:2003年9月2日
2003-2004年度全国卫生系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方案
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治原则,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和《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与原则
(一)任务与目标
通过本工作方案的实施,加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相关机构的组织协调,(二)原则
应,高效处置。
二、病例诊断与疫情报告
(一)病例诊断及报告
进行诊断。
(二)首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判定
应于12小时内派出省专家组进行24小时内派出国家级专家组进行判定。
三、预防与控制
科普宣传。建立完善“95120”信息服
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判定、追踪调查密切接触者。
医疗机构要协助开展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集工作。
(三)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的防治工作
1.加强医务人员防护、防止医院交叉感染发生
各级医院要对照卫生部颁布的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有关工作规范,对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认真总结,汲取经验教训,查找薄弱环节和隐患,建立和完善发热病人就诊工作流程。采取以严格的传染源隔离、病区消毒、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等为主导的预防院内交叉感染的综合性措施,杜绝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源性感染。
H-04
2.加强学校防治工作
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坚持晨检制度。一旦发现发热、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人异常增加时,要及时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组织力量调查处理。
3.加强京津沪穗等流动人口多的城市的防治工作
流动人口多的地区,要重点做好应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生较大规模流行的准备工作,防止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通过流动人口扩散。
各地要注意改善农民工的住宿条件,加强健康教育,提供便利,使农民工有病及时就医。
4.加强农村地区传染病防治工作
制的重点是疫情监测和报告、预防医院院内感染。
外来流动人员等)的管理和监测,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
能降低病死率,防范医务人员感染。
(五)病人或疑似病人的隔离、密切接触者管理
对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2察。
(六)疫点消毒处理
(七)交通卫生检疫
四、医疗救治
(一)病人的诊治
1.2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3.指定定点医院和后备医院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设立集中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定点医院有关问题的通知》有关规定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
(二)病人转运与转诊
在预检分诊点发现的呼吸系统发热病人由接诊医院或急救中心转运至发热门(急)诊就诊。转运过程中司机和医务人员要穿戴隔离衣、手套和符合医用标准的口罩。
对疑似病人和临床诊断病人转运工作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转运工作的通知》执行。
类型:防治监测方案标题:2003-2004年度全国卫生系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方案公布部门:卫生部 文号:公布日期:2003年9月2日施行日期:2003年9月2日
(三)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医院要加强门(急)诊的通风;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院感染控制指导原则(试行)》等要求,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在门(急)诊配备洗手设备和必要的手消毒剂,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前后均应洗手。
(四)非典病例报告管理。医院要指定部门或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报告工作,并加大对门(急)诊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发热门(急)诊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或疑似病例,主管部门或专(兼)职人员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医院感染控制部门要做好消毒防护工作,防止医院内感染。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要转运至定点医院治疗。
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
五、预警与应急
(一)事件的分级
一般事件是指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
重大事件是指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续发病例;或疫情波及
2特大事件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波及2
疫情控制情况,及时调整级别。
(二)应急反应
1.一般事件反应
(1)发生地卫生部门应急反应
察,以及疫点的消毒等;
(2
24小时值班制;并向省级人民政府申请启动应急基金和储备的物资。
①卫生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向国务院报告。
②对全国首例报告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应组织临床和流行病学家到现场进一步判定。
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疫情通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即日起进入应急状态,加强监测,监督检查各项措施的落实。
④组织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有关医疗机构到各省进行业务指导、监督检查等。
(4)未发生疫情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部门应急反应
①24小时值班制;
②加强监测,实行零报告制度,监督检查各级医疗卫生部门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
类型:防治监测方案标题:2003-2004年度全国卫生系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方案公布部门:卫生部 文号:公布日期:2003年9月2日施行日期:2003年9月2日
2.重大事件的应急反应
(1)发生地省级卫生部门的应急反应
除做好一般应急反应所规定的工作外,还应组织多学科专家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进行评估,对需多部门参与疫情处理的,向省级人民政府建议有关部门协助参与疫情处理。必要时,提请启动省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处理预案。
(2)卫生部应急反应
①及时向国务院报告,根据事态发展,建议国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处于应急准备状态,必要时,提请国务院组织有关部门协助或参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的处理,并给予必要的技术和物资支持。
调查和处理。
范。
3.特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1)卫生部应急反应
①调集全国的医疗卫生资源参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的控制。
②发布、通报全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信息。
(2)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急反应
肺炎疫情的防治工作。
(三)11月124小时值班。
六、保障措施与应急准备
(一)制定工作方案
8月底前将工作方案报卫生部。
(二)组织保障
1.各地要在10月底前严格按照建设规范,建设、改造和完善发热门诊和定点医院。补充必要的诊治设备,储备充足的治疗药品、防护设备、消毒器械和药品、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采样设备、检测检验设备和试剂、通讯网络设备。
3.组织建设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组织协调、监督检查、信息管理等工作。下设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技术指导组(临床、流行病、检验、消毒),负责临床救治、预防控制、监测报告、分析预警、健康教育等工作的技术指导。各医院设立救治专业队伍,负责病例的诊断治疗。省、地市两级要在10月底之前按照卫生部《关于建立
类型:防治监测方案标题:2003-2004年度全国卫生系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方案公布部门:卫生部 文号:公布日期:2003年9月2日施行日期:2003年9月2日 应急卫生救治队伍的意见》的要求,组建非典应急卫生救治队伍。国家、省、地、县要在9月底之前按照卫生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报告实施方案》,完善信息报告网络。
(三)技术培训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今年10月15日前,完成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业务人员的应急培训工作。
主要培训内容为《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以及其它非典防治规范性文件、非典防治基本知识、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疫情报告的程序和基本要求、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隔离病区
(四)现场模拟演练
各省要于9月30日之前组织开展紧急疫情应急模拟演练,救治系统的应急处理能力。
七、监督与管理检查
(一)组织管理
(二)监督检查
第二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35号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已于2003年5月4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吴仪二○○三年五月十二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列入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管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按照传染病防治法、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级负责,依靠科学,依法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卫生部对全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监测管理工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任务。
第五条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健康教育和法制宣传,清洁环境,提高群众防治意识,发动社会力量群防群控,切断传播途径。
第六条按照国家规定,对参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对参加防治工作作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参与防治工作发生疾病、残疾、死亡的人员,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第七条卫生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组织开展地区之间、医疗机构之间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防治经验的交流;积极开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鼓励、支持开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有关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查询、检验、调查取证、监督检查以及预防控制措施,并有权检举、控告违反本办法的行为。
第二章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者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以下简称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时,都应当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工作人员发现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必须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疫情或者接到疫情报告,应当立即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第十一条 卫生部根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情况,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军队卫生主管部门通报。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发生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毗邻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接到通报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必要时,应当及时通知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做好预防控制工作。
第十二条 卫生部及时、如实向社会公布疫情;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如实公布本行政区域的疫情。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农村疫情监测和疫情报告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疫情信息网络。
第三章预防与控制
第十四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进行监测与预警;
(二)对疫情报告进行汇总、分析、评估;
(三)对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四)对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采取必要的医学观察措施;
(五)对医疗机构的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六)对疫点进行隔离控制和消毒;
(七)对医疗机构外死亡的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尸体进行消毒处理;
(八)对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
(九)对公众开展健康教育和医学咨询服务;
(十)依据有关规定实施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必要时,向集中收治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医疗机构派驻人员,协助医疗机构开展预防控制工作。
第十五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从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科学研究机构,必须严格执行有关管理制度、操作规程,防止医源性感染、医院内感染、实验室感染和致病性微生物的扩散。
对从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科学研究的人员,所在单位应当根据有关规定,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
第十六条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要求,对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粪便进行严密消毒后处理。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时,应当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第十八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报请当地政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采取相应措施。
第十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或者接到疫情报告时,应当立即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一)及时到达现场, 调查登记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
(二)对密切接触者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根据情况采取集中隔离或者分散隔离的方法进行医学观察;
(三)对医疗机构外被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进行卫生处理。
第二十条病人或者疑似病人以及密切接触者及其他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拒绝配合的,请公安机关按照条例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予以协助。
第二十一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死亡后,尸体处理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八条的有关规定和卫生部、民政部《关于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遗体处理和丧葬活动的紧急通知》的规定,立即消毒、就地火化。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要时可以对尸体进行解剖查验。
第二十二条交通工具上发现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以及国境口岸和入出境人员、交通工具、货物、集装箱、行李、邮包等需要采取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控制措施的,按照条例第三十八条的规定执行。
第四章医疗救治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指定专门的医疗机构负责收治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指定专门机构和车辆负责转运工作,并建立安全的转诊制度。
收治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医疗机构应当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隔离、消毒条件,配备必要的救治设备;对病人和疑似病人应当分开隔离治疗;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卫生行政部门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建设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指定医疗机构设立发热门诊和隔离观察室,负责收治可疑发热病人,实行首诊负责制。发现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时,应当采取应急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卫生院应当根据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设立发热病人隔离观察室, 发现可疑发热病人时,及时通知县级医疗机构派专门技术人员诊断或者转诊。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传染病医疗救治设施的改造和建设。
第二十五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设立预防保健组织或者人员,承担本单位和责任地段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疫情管理工作。
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及时、如实报告疫情;
(二)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预防、诊断、治疗任务,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治疗水平;
(三)对医疗机构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排泄物进行严格的卫生处理;
(四)负责对医疗机构内死亡的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尸体进行消毒处理;
(五)对医护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
(六)宣传疾病防治科学知识;
(七)依据有关规定开展其他防治工作。
第二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当执行卫生部关于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等有关规定,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使用有效防护用品,防止医务人员感染。
医务人员应当增强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意识,接受专门的业务培训,遵守操作常规,按照有关规定做好个人防护。第二十八条对流动人口中的病人、疑似病人应当按照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原则,及时送当地指定的专门收治病人和疑似病人的医疗机构治疗。
第二十九条医疗机构收治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实行先收治、后结算的办法,任何医疗机构不得以费用为由拒收病人。对农民(含进城务工农民)和城镇困难群众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实行免费医疗,所发生救治费用由政府负担,具体办法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医疗机构购进医疗防护用品、药品和医用器械,必须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渠道和办法进行,确保质量和安全。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卫生部对全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进行督察、指导。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进行督察、指导。
第三十二条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对下列事项进行监督检查:
(一)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疫情报告;
(二)医疗机构、留验站(所)的隔离、消毒、防护和医疗废弃物处理;
(三)公共场所的消毒;
(四)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疫点的环境消毒;
(五)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的消毒产品、防护用品的质量;
(六)依法开展其他监督检查工作。
第三十三条卫生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建立领导、协调机构,组建预防控制专家组和医疗救治专家组,组织和协调技术攻关。
卫生部组织制定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的指导原则和技术规范。
第三十四条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和医疗救治队伍,加强对农村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严重地区的疫情控制、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村地区控制疫情的能力和诊断、治疗水平。第三十五条卫生部根据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协调卫生资源,调集医疗卫生人员参加防治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指定医疗机构承担医疗救治任务,组织医疗卫生人员参加防治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及其人员必须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
第六章罚则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其主要负责人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
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疫情的;
(二)在防治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
(三)对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督察、指导不予配合,或者采取其他方式阻碍、干涉的。
第三十七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及其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由有关部门对主要负责人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对有关医疗卫生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纪律处分,并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吊销执业证书;造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法履行疫情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谎报的;
(二)拒绝服从卫生行政部门调遣的;
(三)未按照规定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
(四)拒绝接诊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
(五)未按照规定履行监测职责的。
第三十八条有关单位和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严重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两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粪便不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的;
(二)造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医源性感染、医院内感染、实验室感染或者致病性微生物扩散的;
(三)生产、经营、使用消毒产品、隔离防护用品等不符合规定与标准,可能造成传染病的传播、扩散或者造成传染病的传播、扩散的;
(四)拒绝、阻碍或者不配合现场调查、资料收集、采样检验以及监督检查的;
(五)拒绝执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出的预防、控制措施的;
(六)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故意传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造成他人感染的。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医疗卫生机构参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参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
姓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复习题
一.单选题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什么时间施行的?()A.2003.5.9 B.2003.5.4 C.2002.5.9 D.2002.5.4 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列入哪类传染病管理?()A.甲类传染病B.乙类传染病C.丙类传染病D.法定传染病
3.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是什么?()A.监督管理B.监测管理C.防治管理D.医疗救治
4.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是什么?()A.监督管理B.监测管理C.防治管理D.医疗救治
5.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是什么?()A.监督管理B.监测管理C.防治管理D.医疗救治
6.对参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应当给予何种政策倾斜?()A.适当补助和抚恤B.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C.表彰和奖励D.补助和抚恤
7.对参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应当给予何种政策倾斜?()A.适当补助和抚恤B.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C.表彰和奖励D.补助和抚恤
8.对因参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发生疾病、残疾、死亡的人员应当给予何种政策倾斜?()A.适当补助和抚恤B.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C.表彰和奖励D.补助和抚恤
9.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接受以下机构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查询、检验、调查取证、监督检查以及预防控制措施等行为。()
A.疾病预防控制机构B.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C.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D.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0.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工作人员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者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必须立即向以下什么部门报告?()A.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B.当地卫生行政部门C.当地政府D.社会通报
1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疫情或者接到疫情报告,应当立即向以下什么部门报告?()A.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B.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C.当地卫生行政部门D.当地政府 姓名:
1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发生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卫生部门应当及时向以下哪个部门通报?()A.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B.下级卫生行政部门 C.毗邻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D.省级各部门
13.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农村疫情监测和疫情报告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三级疫情网,三级是指什么?()
A.省、市、县 B.市、县、乡C.县、乡、村 D.国家、省、市
14.专门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者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的医疗机构由什么部门指定?()A.国务院B.省级卫生行政部门C.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D.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15.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指定哪个部门负责转运工作,并建立安全的转诊制度?()A.专门机构B.专门车辆C.专门机构和车辆D.专门医院
16.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指定医疗机构设立专门负责收治发热病人的机构是什么?()A.发热门诊和隔离观察室B.发热门诊、隔离观察室和隔离病房C.发热门诊D.隔离观察室 17.对从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科学研究的人员,所在单位应当根据有关规定采取下列哪些措施?()
A.隔离措施B.防护措施C.防护和医疗保健措施D.医疗保健措施
18.医疗机构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时应当及时采取什么措施?()A.隔离措施B.防护措施C.医疗保健措施D.控制措施
19.医疗机构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实行何种收费方式?()A.免费治疗B.减免费用治疗C.先交费后治疗D.先收治后结算
20.对诊疗农民(含进城务工农民)和城镇困难群众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实行何种缴费方式?()A.免费治疗 B.减免费用治疗C.先交费后治疗 D.先收治后结算
21.对农民(含进城务工农民)和城镇困难群众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所发生的救治费用由谁承担?()A.医疗机构B.患者本人C.政府D.政府、患者本人、医疗机构均担
22.对未依法履行疫情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谎报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及其人员,可以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如何处罚?()
A.责令改正 B.通报批评C.给予警告 D.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
姓名:
23.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粪便不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的有关单位和人员,情节较轻的应当如何处罚?()
A.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五千元以下罚款B.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两万元以下的罚款C.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D.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4.对造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医源性感染、医院内感染、实验室感染或者致病性微生物扩散的有关单位和人员,情节较重的应当如何处罚?()A.可以处五千元以下罚款
B.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两万元以下的罚款 C.对单位主要负责人,由所在单位或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D.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5.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的指导原则和技术规范应由哪个部门制订?()A.国务院 B.卫生部 C.省政府 D.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二.多选题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制定依据是什么?()A.《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D.《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中,哪些工作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的调整?()A.预防B.疫情报告C.控制D.救治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应坚持的原则是什么?()A.预防为主B.防治结合C.分级负责D.依靠科学E.依法管理 4.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有效措施包括以下哪些?()A.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B.加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健康教育和法制宣传C清洁环境D.提高群众防治意识E.发动社会力量群防群控,切断传播途径
5.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或者接到疫情报告时,应当立即采取以下哪种控制措施?()
A.及时到达现场,调查登记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B.对疫点进行隔离控制和消毒C.对密切接触者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根据情况采取集中隔离或者分散隔离的方法进行医学观察D.对医疗机构外被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进行卫生处理。6.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死亡后,尸体应该如何处理?()A.立即消毒B.就地火化C.转移火化D.必要时进行解剖查验 7.对收治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医疗机构有哪些要求?()姓名:
A.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隔离消毒条件B.配备必要的救治设备C.对病人和疑似病人分开隔离治疗D.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8.下列对医疗机构在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工作中职责的论述哪些是正确的?()A.及时如实报告疫情B.对疫区进行隔离控制和消毒C.对医护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D.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预防诊断治疗任务
9.下列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工作中职责的论述哪些是正确的?()A.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进行监测与预警;B.对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采取必要医学观察措施;C.对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D.对疫点进行隔离控制和消毒
10.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从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科学研究机构,必须严格执行有关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目的是什么?()
A.防止医源性感染;B.防止医院内感染;C.防止实验室感染;D.防止致病性微生物的扩散
11.在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工作中,以下哪些措施是医疗机构应当做的?()A.执行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B.执行卫生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等有关规定;C.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D.使用有效防护用品;E.防止医务人员感染
12.在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工作中,以下哪些工作是医务人员应做的?()A.增强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意识;B.接受专门的业务培训;C.遵守操作常规;D.按照有关规定做好个人防护
13.对流动人口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疑似病人,应当采取哪些措施?()A.就地隔离;B.就地观察;C.就地治疗;D.及时送指定医疗机构治疗
14.对拒绝接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疑似病人的情节严重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如何处罚?()
A.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
B.依法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由有关部门对主要负责人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C.对有关医疗卫生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纪律处分,并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吊销执业证书;
D.造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5.有关单位和人员有下列哪些行为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A.生产、经营、使用消毒产品,隔离防护用品等不符合规定与标准,可能造成传染病的传播、扩散或者造成传染病的传播、扩散的B.拒绝、阻碍或者不配合现场调查、资料收集、采样检验以及监督检查的C.拒绝执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出的预防、控制措施的D.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故意传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造成他人感染的 姓名:
16.卫生部根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情况,应及时向下列哪些部门通报?()A.国务院有关部门 B.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部门C.军队卫生主管部门 D.向社会发布 17.在非典防治工作中,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对下列哪些事项进行监督检查?()
A.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疫情报告B.医疗机构、留验站(所)的隔离、消毒、防护和医疗废弃物处理C.公共场所的消毒D.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疫点的环境消毒E.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的消毒产品、防护用品的质量
三、判断题(A为正确,B为不正确):
1.乡(镇)卫生院发现可疑发热病人时,及时通知县级医疗机构派专门技术人员诊断或者转诊。()2.卫生行政部门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建设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3.乡(镇)卫生院发现可疑发热病人时,应当及时对病人进行诊断治疗。()
4.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预防、诊断、治疗任务,改善服务质量,改善治疗水平。()
5.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的指导原则和技术规范。()6.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中,对拒绝服从卫生行政部门调遣的有关医疗卫生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纪律处分,并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吊销执业证书()7.对造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医源性感染、医院内感染、实验室感染或者致病性微生物扩散的单位和人员,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严重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8.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中,对拒绝、阻碍或者不配合现场调查、资料收集、采样检验以及监督检查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培训方案
附件: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
为落实全国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的统一部署,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培训工作的通知》(卫办科教发[2003]70号)要求,立足于长期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提高预防和治疗水平,进一步做好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为防治工作准备
充足的技术力量,特制定本.一,培训目标
1,全面提高各级,各类卫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对“非典”防治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掌握“非典”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使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熟练掌握“非典”基本知识,诊断标准与治疗规范,出院标准,隔离病区和病人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正确使用常用救护设备;掌握院内隔离防护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医疗救治技术,降低病死率,做好自身防护工作,减少院内感染.3,使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的专业人员,特别是流调人员,掌握“非典”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离,防护等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流调工作力度,提高流调效率,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做好自身防护工作.4,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和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包括乡村
()
医生)掌握“非典”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基本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可疑病人转运与初步处置原则,以及公众预防指导原则,做到及时发现并报告疫情,迅速采取初步救治和隔离,防护措施.二,培训对象和内容
按照不同培训对象的岗位职责及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做好基础培训和分类培训,必要时进行强化培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高.同时,根据对“非典”疾病研究的进展和疫情的变化,及时调整培训内容,使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规范.(一)基础培训:包括卫生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全体职工.主要内容为:“非典”基本知识,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隔离病区设置及操作规范,隔离防护措施和规范,相关法律法规.(二)分类培训:
1,定点医院和后备医院的医护及相关人员
⑴临床医师.参与救治工作的各级,各专业临床医师.主要内容为:呼吸系统疾病基本知识,“非典”临床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规范,呼吸及循环系统监测基本知识和技能,血气分析基本知识和技能,酸碱平衡紊乱的治疗原则,严重并发症(如呼衰,肾衰)的救治技能,ICU知识和技能,无创通气与有创通气技术以及心理治疗基本知识等.⑵护理人员.主要培训内容为: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知识和技能,隔离病区管理及操作规范,病人管理,重症病人抢救基本技能,呼
()
吸支持的各项临床观察,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设备的操作使用方法等.⑶工勤人员.主要培训内容为:隔离病房的空间,地面,物品消毒方法和规范,病人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及其他污物处理原则和方法,病人尸体的处置原则和方法等.⑷放射,检验等医技人员.主要培训内容为:相关放射,化验指标,“非典”病人检验样品采集,转运,保管规范,辅助检查设备消毒方法,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的要点.⑸消杀人员.主要培训内容为:各种消毒剂的使用,配制,杀毒原理,不同污染程度区域所用的消毒方法,如何检验消毒实效等.2,发热门诊医务人员
主要培训内容为:上述定点医院的基础培训内容,发热病人的就诊程序,“非典”临床诊断标准及诊疗规范,疑似病人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要点,消毒隔离防护规范,隔离留观室的防护原则和管理,疫情上报制度和上报程序,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内容,病人转运原则等.3,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主要进行基础培训,主要内容为:“非典”的基本知识,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要点,基本预防控制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基本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和方法,相关法律和法规.4,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和农村卫生人员
主要进行基础培训,侧重在“非典”的基本知识,临床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要点,公众预防指导原则,个人防护措施,可疑人员基本处置原则,疫情报告程序和方法,消毒和隔离的基本方法,相
()
关法律法规.做到能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普及“非典”知识和科学预防原则,及时发现并上报疫情,迅速实施初步救治和隔离,防护措施.各医疗组(队)在进入隔离病区前,流行病学调查后备人员在参与非典流调工作前,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并进行隔离防护的实战演练.三,培训教材
根据不同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可选择下列教材:
1,卫生部组织录制的《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培训参考资
料》光盘(一套7册).内容包括:“非典”的公众预防;“非典”的诊断与治疗;转运“非典”病人的安全措施;医院的消毒,隔离与防护;预防“非典”医院内传播的消毒与防护方法;钟南山院士讲座.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写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培训教材(修订版)》.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4,卫生部制定颁发的有关防治“非典”的文件,规范和指导原则.5,卫生部,科技部,中华医学会编印的有关“非典”防治宣传手册,折页等.6,卫生部科教司指定,制作的其他培训教材和课件.四,培训组织与安排
按照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培训工作,省卫生厅负责宏观规划,分类指导
()
和协调,各地市卫生局按属地管理原则,统一指挥辖区内医疗卫生资源,安排培训工作.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地进行培训,每轮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5天.定点医院,后备医院的)
第五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卫生部
【发布文号】卫生部令第35号 【发布日期】2003-05-12 【生效日期】2003-05-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
(卫生部令第35号)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已于2003年5月4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 吴仪
二○○三年五月十二日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列入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管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按照传染病防治法、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级负责,依靠科学,依法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卫生部对全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监测管理工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任务。
第五条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健康教育和法制宣传,清洁环境,提高群众防治意识,发动社会力量群防群控,切断传播途径。
第六条 按照国家规定,对参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对参加防治工作作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参与防治工作发生疾病、残疾、死亡的人员,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第七条 卫生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组织开展地区之间、医疗机构之间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防治经验的交流;积极开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鼓励、支持开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有关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查询、检验、调查取证、监督检查以及预防控制措施,并有权检举、控告违反本办法的行为。
第二章 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者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以下简称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时,都应当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工作人员发现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必须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疫情或者接到疫情报告,应当立即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第十一条 卫生部根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情况,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军队卫生主管部门通报。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发生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毗邻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接到通报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必要时,应当及时通知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做好预防控制工作。
第十二条 卫生部及时、如实向社会公布疫情;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如实公布本行政区域的疫情。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农村疫情监测和疫情报告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疫情信息网络。
第三章 预防与控制
第十四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进行监测与预警;
(二)对疫情报告进行汇总、分析、评估;
(三)对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四)对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采取必要的医学观察措施;
(五)对医疗机构的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六)对疫点进行隔离控制和消毒;
(七)对医疗机构外死亡的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尸体进行消毒处理;
(八)对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
(九)对公众开展健康教育和医学咨询服务;
(十)依据有关规定实施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必要时,向集中收治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医疗机构派驻人员,协助医疗机构开展预防控制工作。
第十五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从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科学研究机构,必须严格执行有关管理制度、操作规程,防止医源性感染、医院内感染、实验室感染和致病性微生物的扩散。
对从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科学研究的人员,所在单位应当根据有关规定,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
第十六条 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要求,对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粪便进行严密消毒后处理。
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时,应当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第十八条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报请当地政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采取相应措施。
第十九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或者接到疫情报告时,应当立即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一)及时到达现场, 调查登记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
(二)对密切接触者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根据情况采取集中隔离或者分散隔离的方法进行医学观察;
(三)对医疗机构外被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进行卫生处理。
第二十条 病人或者疑似病人以及密切接触者及其他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拒绝配合的,请公安机关按照条例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予以协助。
第二十一条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死亡后,尸体处理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八条的有关规定和卫生部、民政部《关于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遗体处理和丧葬活动的紧急通知》的规定,立即消毒、就地火化。
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要时可以对尸体进行解剖查验。
第二十二条 交通工具上发现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以及国境口岸和入出境人员、交通工具、货物、集装箱、行李、邮包等需要采取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控制措施的,按照条例第三十八条的规定执行。
第四章 医疗救治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指定专门的医疗机构负责收治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指定专门机构和车辆负责转运工作,并建立安全的转诊制度。
收治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医疗机构应当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隔离、消毒条件,配备必要的救治设备;对病人和疑似病人应当分开隔离治疗;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卫生行政部门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建设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指定医疗机构设立发热门诊和隔离观察室,负责收治可疑发热病人,实行首诊负责制。发现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时,应当采取应急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乡(镇)卫生院应当根据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设立发热病人隔离观察室, 发现可疑发热病人时,及时通知县级医疗机构派专门技术人员诊断或者转诊。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传染病医疗救治设施的改造和建设。
第二十五条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设立预防保健组织或者人员,承担本单位和责任地段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疫情管理工作。
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及时、如实报告疫情;
(二)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预防、诊断、治疗任务,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治疗水平;
(三)对医疗机构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排泄物进行严格的卫生处理;
(四)负责对医疗机构内死亡的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尸体进行消毒处理;
(五)对医护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
(六)宣传疾病防治科学知识;
(七)依据有关规定开展其他防治工作。
第二十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执行卫生部关于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等有关规定,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使用有效防护用品,防止医务人员感染。
医务人员应当增强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意识,接受专门的业务培训,遵守操作常规,按照有关规定做好个人防护。
第二十八条 对流动人口中的病人、疑似病人应当按照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原则,及时送当地指定的专门收治病人和疑似病人的医疗机构治疗。
第二十九条 医疗机构收治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实行先收治、后结算的办法,任何医疗机构不得以费用为由拒收病人。对农民(含进城务工农民)和城镇困难群众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实行免费医疗,所发生救治费用由政府负担,具体办法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购进医疗防护用品、药品和医用器械,必须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渠道和办法进行,确保质量和安全。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 卫生部对全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进行督察、指导。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进行督察、指导。
第三十二条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对下列事项进行监督检查:
(一)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疫情报告;
(二)医疗机构、留验站(所)的隔离、消毒、防护和医疗废弃物处理;
(三)公共场所的消毒;
(四)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疫点的环境消毒;
(五)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的消毒产品、防护用品的质量;
(六)依法开展其他监督检查工作。
第三十三条 卫生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建立领导、协调机构,组建预防控制专家组和医疗救治专家组,组织和协调技术攻关。
卫生部组织制定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的指导原则和技术规范。
第三十四条 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和医疗救治队伍,加强对农村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严重地区的疫情控制、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村地区控制疫情的能力和诊断、治疗水平。
第三十五条 卫生部根据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协调卫生资源,调集医疗卫生人员参加防治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指定医疗机构承担医疗救治任务,组织医疗卫生人员参加防治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及其人员必须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
第六章 罚则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其主要负责人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疫情的;
(二)在防治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
(三)对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督察、指导不予配合,或者采取其他方式阻碍、干涉的。
第三十七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及其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由有关部门对主要负责人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对有关医疗卫生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纪律处分,并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吊销执业证书;造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法履行疫情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谎报的;
(二)拒绝服从卫生行政部门调遣的;
(三)未按照规定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
(四)拒绝接诊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
(五)未按照规定履行监测职责的。
第三十八条 有关单位和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严重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两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粪便不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的;
(二)造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医源性感染、医院内感染、实验室感染或者致病性微生物扩散的;
(三)生产、经营、使用消毒产品、隔离防护用品等不符合规定与标准,可能造成传染病的传播、扩散或者造成传染病的传播、扩散的;
(四)拒绝、阻碍或者不配合现场调查、资料收集、采样检验以及监督检查的;
(五)拒绝执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出的预防、控制措施的;
(六)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故意传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造成他人感染的。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医疗卫生机构参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参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