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利亚特》有感

时间:2019-05-12 12:1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伊利亚特》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伊利亚特》有感》。

第一篇:读《伊利亚特》有感

读《伊利亚特》有感 杨显忠 2008级汉语言文学 100112008067

虽然从小就知道荷马,却从未看过《伊利亚特》或《奥德赛》,这次选修外国文学才让我有了这个机会。

我非常震惊于这本书。传说中荷马是位盲诗人,他记录了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本来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荷马描绘了10年战争中最精彩绝伦的一部分,让我对神秘的希腊文化无限地向往。

《伊利亚特》中,两位主角的形象都十分饱满,阿伽门农是典型的统治阶级,很霸道很专制,但是让我惊讶的是他很勇于承认错误,肯为了整个希腊联军而牺牲自己的一些尊严,低头向阿喀琉斯认错,并将自己的宝贵财富相送,我觉得这是整个希腊联军十年不倒很关键的一个因素。而阿喀琉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勇士,他英勇善战,为人正直,对阿伽门农的无理、嚣张直言不讳,他也很讲义气,因为自己好兄弟帕特洛克罗斯的死,他气愤填膺,杀了赫克托耳以复仇。这真的是大快人心。

另外,书中富有特色的是有许多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比如众神之首宙斯、宙斯之女——智慧和艺术的女神雅典娜、海洋女神忒提斯、火神赫淮斯托斯等。阿喀琉斯的英勇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众神的相助,实在是天之骄子啊。

看完《伊利亚特》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希腊人真的很神奇。首先这本书只描绘了10年战争中的第十年中的几十天,这个描写方法实在比很多大学生喜欢的报流水账高明许多。而且希腊人富有想象力,将这么多的神话人物创造出来并参与了这场战争。另外,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来看,那些创作这本书的行吟歌手的逻辑似乎相当好,基本没什么情节的纰漏,这个比国内很多电视连续剧甚至美剧都要厉害,他们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绘也很出色,虽然简单易懂,但又很生动。在这场持久战中,希腊人与特洛亚人的智慧得到了完美的展现。作为一个为自己祖国悠扬文化自豪的人,我也深深地钦佩着希腊文化,这次阅读《伊利亚特》让我真正地“放眼看世界”。

第二篇:伊利亚特读后感

《伊利亚特》读后感

曾经认为小说中的战争是宏伟壮丽的、气势磅礴的场面,千军万马,浴血杀敌,但真正的英雄总能在战后的黎明曙光中、在遍地狼藉之中找到一片安静的土地,与相爱的人相傍瞭望那个晨昏交替时的天空,缅怀一段逝去的时光,等待下一个黎明。但《伊利亚特》却带给了我一种不同的感觉,未必所有战争都是崇高壮丽的,未必所有英雄最后都能拥有完美的结局。两军交战的喊杀、万马奔腾的嘶鸣、血肉横飞的厮杀,这勾勒出的战场除了气势,更有悲凉,战鼓声中,无数战士倒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抑或是自己的城门前,为自己的国家战到最后一刻也许他们无怨无悔,但闭上双眼的那一刻,他们心中必定还有对这个人世的依恋和不舍,也许他们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挚爱的情人在翘首以盼他们的归来,却还不知此时他们挚爱的人与他们已阴阳相隔,再也无法说上一句安慰的话。战争,不会纯粹伟大的,因为它的背后蕴藏着太多家庭的妻离子散、太多恋人的生离死别,这些对人而言刻入骨髓的痛,使得无论目的多崇高、结果多辉煌的战争,也会蒙上一层难以消散的阴影。

凡有战争,必定会出英雄,就如“乱世出豪杰”一般。我想,未必是战争塑造了英雄,因为英雄的许多品质与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或是在战争之前的成长岁月中就早已积淀起来的,但战争却让这些英雄身上的光华得到一种契机以最耀眼盛大的姿态绽放出来,被一代代人传颂,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又将他们身上的美无限扩大,不再去介怀他们的不足,最终成就了他们最光辉的形象。我想,此时的英雄已不仅仅是代表一个个人,更是一个人们精神的追求与寄托。但不可否认,他们无疑是英雄,他们的名字能够名垂千古,必定是有他们的勇气、英武、谋略作为最坚固的基石在背后支撑着的。

特洛伊之战最初的起因是女神之间的纷争,却造成了希腊与特洛伊长达十年的旷日战争。《伊利亚特》的战场上主角是人,它尽情展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但诸神却又一直在白云缭绕之间用他们不朽的双眼注视着这一切,也干涉着战争的进程。冥冥之中是注定无法逃脱的命运,帕特洛克罗斯被赫克托尔刺死,赫克托尔又倒在了特洛伊城门前阿基琉斯的长枪下。这是人类生命的脆弱与无奈,但即使这样,人们依旧不会放弃搏击命运的勇气和力量。即使已经知道有些东西自己无力掌控,即使知道天上的诸神已然宣判自己的死刑,依旧不失英雄本色,在死神面前舞剑冲杀,最后一次绽放出自己的光芒,展现给诸神给世人,留证这一生的光彩。

我想,这是人类的尊严与骄傲。

小说中的战争只是一个宏伟的背景,就如舞台华丽的幕布与音效一般,而舞台上真正上演的,是那些借战争而展现出的至真至美的人性。那一幕幕血光剑影间士兵们为国家不顾生死的奋战,那一出出城墙后面女子们痛失亲友的哭泣,那些交织进生命深处的爱与痛,萦绕在滚滚历史长河上空,唱出叩击灵魂的悲歌。诸神掌控时间与永恒,人类的生命却是脆弱而短暂的,但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学会珍惜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和自己终有一天会

离去;正是因为生命被设置了太多无奈,人们才不甘心就这样诚服于命运,才想要放手一搏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光华。

战鼓喧喧,一座座城池覆灭了又重建,但人性的光辉永恒不灭。

第三篇:伊利亚特(读书笔记)

《伊利亚特》:荷马著,傅东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参考:《世界电影理论思潮》2002年版,游飞、蔡卫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一、对比:《伊利亚特》叙事方式和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

经典好莱坞的叙事系统(Classic Hollywood Narrative System),又被尼尔·巴奇(Noel Burch)在《实用电影理论》(Theory of Film Practice)一书中称为“表达的程序性格式”(The Institutional Mode of Representation ,IMR)。

著名电影人安德烈·巴赞说:“理解影片表达什么,最好先懂得它是怎么表达的。”赫曼·G·温伯格则说,叙述故事的方式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伊利亚特》是一部较为古老的西方文学经典,美国好莱坞电影则是现代大众文化的代表之一,但是二者在叙事方面却有着某种惊人的一致性。莎士比亚说:“阳光下面无新事。”这是否又是一次对经典的回归呢?

1、在经典叙事结构中,故事中的事件是围绕着谜和解谜的基本结构来组织的。故事开始的时候,往往有一个意外的事件打破了虚构的业已存在的世界的平静与和谐。现在,叙事的任务就是要着手对付失衡的世界,并重新找回世界的平静与和谐。

《伊利亚特》虽然叙述的是特洛伊战争中的一个片断,却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由团结到分裂,再到团结的故事,或者说是由愤怒到愤怒消解的故事。《伊》开篇,希腊联军已经和特洛伊及其盟友对峙九年,“阿尔戈斯人并不松懈,只是因为特洛亚人养精蓄锐,对于他们很少攻击,所以他们转而侵略特洛亚城附近的地区”。这是一种势均力敌的平衡状态,但是,阿基琉斯的愤怒打破了这种平衡。状况一,希腊联军内部分裂,失去了阿基琉斯,实力的天平开始向特洛亚倾斜。失去了维持平衡的支点,特洛亚有了乘虚而入的机会,当然不会轻易放过。状况二,为给阿基琉斯复仇机会,宙斯诱惑阿伽门农,希腊联军贸然出动,使秩序更加混乱。随后《伊》叙事的任务就是解决矛盾,使阿基琉斯回到战场,战争又回到两军对垒的正常秩序。

2、经典叙事将会采取不同的手法来解决发生的问题,重建虚构世界的秩序。但重要的是叙事的过程(从初始事件爆发到最后问题解决的一切事件)都有一定的秩序安排,故事中的事件按照因果关系组织起来的,这样,叙事事件之间就有了逻辑的联系。经典叙事按照大致的线性架构逐次展开,直至到达最后那显然是理所应当的结局。

帕里斯把“给最美者”的苹果判给了爱神,这一事件引出两件大事:一,阿弗洛狄特为了实现诺言,帮助帕里斯诱拐了海伦;

二、金苹果事件引起赫拉和雅典娜对特洛伊的仇恨。海伦事件是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而赫拉和雅典娜的仇恨更是时时影响着战争的发展方向。从文本来看,《伊》中,祭司事件的结果是阿基琉斯愤而退出战争;阿基琉斯的退出导致阿尔戈斯人的溃败;为了挽救同伴,阿基琉斯的朋友帕特洛克罗斯替阿基琉斯出战;帕特洛克罗斯的死亡,使阿基琉斯再战赫克托尔。在《伊》中,架构起故事的线性叙事有两种,特洛伊战争的演变和神灵的行动。因果关系是整部史诗的逻辑联系。

3、经典叙事的世界由真实性,或者说是记录片风格的写实主义统领,叙事确认首先建立一个接受对象(读者或观众)理解和相信的虚构世界,真实性通过叙事事件的空间场景和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得以体现,时空的结合是经典叙事因果逻辑关系事件的实在前提。

就真实性而言,《伊》故事中,首先是大量战争场面的描写都是采用细节描写,对阵的两位英雄的动作、容貌、话语、出身等有较为具体的介绍。其二,在神仙叙事的线索中,描写饮宴场景,赫拉色诱宙斯等,都充满了现实凡人生活的影子,给人接近日常生活的亲切感。第三,叙述语言中多采用乡间牧童似的话语,例如把涌向特洛亚城的希腊联军比喻为成熟的涌动的秋天的稻浪。

4、在经典叙事中,故事的发展靠虚构的人物个性来推动,经典叙事中的主角是一个带有性格特征、动机和欲望的丰满个性。这样一来,构成故事的连环事件就受到这个人物行动动机的控制,这个人物就成为经典叙事的“英雄”,并有他的行动来最终决定矛盾的解决,而他究竟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取决于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阿基琉斯的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正在于他的丰满个性。他勇敢善战,敢于并执着于自己的利益,即使面对的是军队的统帅——阿伽门农。正是因为这种个性,所以当阿伽门农掠夺了他的光荣礼物时,他会愤而退出战争,甚至不顾其他阿尔戈斯人的灾难。也是因为他的高傲,阿伽门农第一次求和被拒绝。最后矛盾解决,同样是阿基琉斯的个性使然:他要为最好的朋友报仇。可见,在阿基琉斯的观念里,跟本没有忠君报效的思想,他战争是为了给自己争取荣誉,个人荣誉超过了一切。

5、最后,大团圆结局作为叙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故事叙述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大团圆结局具有两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循环型或封闭型故事结构(The Circular or Closed Story Form),其二是达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结局(Achievement ofPerfection or Happy Ending)。

循环型或封闭型故事结构要求叙事在最后回到它的起点。在这一结构模式的结尾,主人公将完成自己的圆型旅程回归他(她)的出发地,这一回归也许是通过影像象征或对话暗示来完成,其目的在于使故事完整。《伊》故事在老祭司的祈祷中开始,又在赫克托尔的葬礼中结束,二者都是伴随着战争的重要场合,但又确实是暂时停止战争的较为平静和谐的场合,这是一种形式上的回归。更深层的则是希腊联军内部由团结被破坏到重新团结的回归,即阿基琉斯由愤而退出英雄事业到回归其事业的过程。

二、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特征主要有三点:戏剧化的故事结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连续性剪辑。

解析[戏剧冲突] :

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戏剧化的故事结构。

《伊利亚特》叙事的绝对“英雄”是阿基琉斯,他正是“一个带有性格特征、动机和欲望的丰满个性”。他的愤怒导致了《伊利亚特》故事的发生,他和阿伽门农和解决定了矛盾的最终解决,正是他的鲜明的个性决定了事态的发展。而具体的戏剧冲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希腊联军和特洛伊之间的矛盾及双方军队内部的矛盾斗争是史诗叙述的重要

内容。

第一卷,开篇就是希腊联军中,阿基琉斯和阿伽门农的矛盾冲突;第二卷,长老议事团的计谋造成希腊联军“去与留”的矛盾;第三卷有“帕里斯和墨涅拉奥斯的对决”;第四卷,潘达罗斯引起双方军队的激战;第九卷,阿伽门农向阿基琉斯求和遭拒,这是第一卷矛盾的直接延续;第十卷,“夜探敌营”的行为是双方的,也构成强烈的戏剧冲突;第十六卷,宙斯的儿子萨尔佩冬和阿基琉斯的伴侣帕特罗克洛斯的激烈对决;第十七卷双方战士围绕帕特罗克洛斯的尸体,展开的争夺斗争;第二十四卷,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潜入希腊联军营地,向阿基琉斯赎取赫克托尔的尸体,孤身犯险的老王和仇恨特洛伊的希腊联军构成矛盾冲突,同时对于阿基琉斯,“还尸体”还是“抓国王”也构成了矛盾。

2、神仙也疯狂。天神之间的矛盾是《伊利亚特》叙事的另一重点。

第一卷,宙斯和赫拉出场就积怨甚深;第四卷,宙斯和赫拉的争吵引发人间的仇视,雅典娜和阿波罗正式投入战斗的双方;第五卷,爱神阿弗洛狄特、战神阿瑞斯、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都参加了战斗;第十三卷,波塞冬挑战宙斯,不顾宙斯的禁令,加入战争;第十四卷,赫拉用美色迷惑宙斯,引起宙斯的愤怒;第二十卷、二十一卷直接描写众神的战争。

3、作为两条线索的交叉,人与神的冲突也有所表现。

第二卷,宙斯用梦诱惑阿伽门农,众神之父以诡计陷害凡人,“入人于罪”,或者说是为了实现命运的安排;第三卷,爱神在战乱中,救出了帕里斯,并和海伦产生冲突;第五卷,狄奥墨得斯在雅典娜的挑唆下刺伤美神,还出言不逊;第二十一卷,“阿基琉斯力战克珊托斯河神”,凡人不但对神没有了敬畏,而且对神也拿起了武器,敢于正面对抗。

解析[类型化的人物形象]:

在戏剧化的故事情节模式确定之后,好莱坞经典叙事的人物形象构成也自然呈现类型化的倾向。根据戏剧冲突的原则,人物形象被确立为正反两个阵营,正面人物包括主人公、导师或盟友和信使,反面人物则由坏蛋和帮凶组成。在旗帜鲜明的两大阵营中间往往会出现一个灰色的中间地带,那就是中间人物看门人和变色龙。(《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

《伊利亚特》特殊之处在于叙事视角的偏袒性。(《弓弦和竖琴——从柏拉图解读〈奥德赛〉》,[美]伯纳德特 著,华夏出版社)在《伊》中交战的双方没有善恶之分,只有主次之别。阿基琉斯是无可争议的主人公,他侮辱赫克托尔的尸体、他杀死无数战士,但是他的残暴源于他的愤怒,所以只能使人痛心,而不会使人憎恨;赫克托尔为了城邦,为了家人而战斗,最后面对阿基琉斯,他因为恐惧绕城而逃,这是一个人面对比他强大的对手时正常的反应,但是他敢于一个人

战斗在城门之外,而且最终,明知道被神背叛,还是要为荣誉而战,他同样是一个光辉的形象。主次之别,只要体现在重点描绘希腊联军方面的英雄,而特洛伊方面的英雄相比逊色。

《伊》故事中,人物类型没有截然的“正反”之分,但是整个故事框架中,人物形象仍是以两个对立阵营的形式出现的。里面所有的人物都可以分为希腊联军和特洛亚盟军两个阵营,神亦如此。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伊》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表明的,是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又一次凯旋。

第四篇:伊利亚特读后感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主要围绕英雄阿基琉斯的两次疯怒展开,全篇一开始交待残暴、贪婪的阿伽门农王在一次议会中引发了卓越的阿基琉斯的愤怒,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事件又催发了特洛伊人最勇敢的赫克托尔杀死了阿基琉斯的同伴,如此激发了阿基琉斯的第二次愤怒,最后以阿基琉斯为同伴报仇,愤怒平息而收尾。
英雄,这一词语在人类缤纷的文字中,在几千年的世界文明中,被赋予了众多光荣与神圣的色彩,任几番荡气回肠,几度慷慨激昂。在读过《伊利亚特》后,我能很强烈的感受到古希腊神话中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和他们在同异族战斗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而且诗中每个人的个性都比较鲜明,阿喀琉斯英勇善战,每次上阵都使敌人望风披靡。除此之外他还十分珍爱友谊;他也有很强的同情之心,可是他又傲慢任性,为了一个女俘而和统帅闹翻,退出战斗,造成联军的惨败。他暴躁凶狠,为了泄愤,竟将赫克托尔的尸体拴上战车绕城三圈。除他之外,特洛伊统帅赫克托尔的形象也十分鲜明。他是一个更加完美的英雄形象。他身先士卒,成熟持重,自觉担负起保卫家园和部落集体的重任。他追求荣誉,不畏强敌,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危急关头,仍然毫无惧色,出城迎敌,奋勇厮杀。最感动我的一点是他敬重父母,非常爱他的妻儿,决战前告别亲人的动人场面,让我感动流涕。
《伊利亚特》中,荷马用很多经常使用的一项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英勇。比如“狮子”、“野猪”、“黑夜”、“风暴”等意象就被经常出现。如第五卷中的埃阿斯一样:“跨站尸躯,像一头狮子”。在描写战争的阴霾即将散去时,诗人以奥德修斯的口吻讲说:“黑夜涉过长途,黎明正在进逼”。荷马常常这样使用只含两三个词汇的比喻,但又不局限于以这类简短的方式呈现他那出神入化的明喻。在第十一卷中,诗人借助一个四行的明喻对赫克托耳的强悍作了出神入化的描写。明喻式的特色鲜明的语言是对情节式语言的装扮和糅合,对于读者饶有兴致地欣赏诗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第十二卷中,诗人运用一个雪的比喻形象地烘托出战场上万矢齐发的宏大场面,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升华了故事情节的可读性,丰富了所叙场景的表现性,实为诗人匠心独运的生花妙笔。
诗中有很多大型场面的描写,每次读到大场面的部分时,诗人总能用一些特别生动的比喻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第二卷中,为了向读者们展示希腊联军整装待发的浩大阵容,诗人使用了长达三十行的明喻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譬如:“宛如不同种类的羽鸟,有野鹤、鹳鹤和脖子颀长的天鹅,生活在考斯特里俄斯河边,飞翔在亚细亚的沼泽,这里,那边,展开骄傲的翅膀,然后集群停泊,整片草野回荡着它们的喧响阵阵;就像这样,来自各个部族的兵勇,走出海船营棚,蜂拥到斯卡曼德罗斯平原,使土地承受人脚和马蹄的踩踏,发出可怕的吼声。他们在花团锦簇的斯卡曼德罗斯平原摆开战阵,数千之众,像春天的绿叶和花丛。”
诗中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人物之间的对话。诗中人物对白感情浓烈,情绪化强,极富表现力。在借海伦的口吻赞美奥德修斯时,诗人泼墨挥毫,寥寥数笔即将一个文武双全、能说会道的奇才形象描摹出来:“当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站立起身,他只是木然不动,两眼笔直,盯着脚下的泥土,然而,当他亮开洪大的嗓门,语句从丹田冲出,像冬天的雪花纷飞,其时,凡人中就不再有谁可以和奥德修斯比争,我们将不再注视他的外表,带着惊异的眼神。”诗人似画家般,既表现出了英雄个人卓尔不凡的特质,又展示了战场上群英逐鹿的场面。
神的参与贯穿着整部《伊利亚特》的进程。除非受到宙斯的阻止,神可以在凡人需要的任何时候下到凡间,寻找任何一个要找的凡人,谈论任何想要谈论的事情。作为一种沟通的方式,凡人可以通过祈祷求得神的帮助。和凡人一样,神以家庭或家族的形式存在,而宙斯是神界的家长或旅长。并且在诗里没有什么不能解释的事情。从中我们也可看到人的作用;在史诗里,人,尽管多灾多难,但决不是无足轻重的。
总的来说,《伊利亚特》讲述的神话故事很美,是一部采用神话和历史相结合的方式来写作史诗。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站在《伊利亚特》旁边,我觉得这本书有10英尺高,令人惊叹不能自已。”我也只是了解了整个故事,和诗人想表达的部分意思,至于其中更多的美妙和高深之处,还需要我日后再次阅读时仔细揣摩研究。

第五篇:《伊利亚特》读后感

《伊利亚特》

我想,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在古代希腊应该是耳熟能详的,那些遥远的英雄故事世世代代在人们中间传诵着,在这样的状况下,重要的不是故事本身,每个人都知道那些英雄的结局,每个人都知道奥德修斯经过多年漫长的漂流,终会返回家乡,和妻儿团聚,过上和美的生活,也都了解在特洛伊城下赫克托耳一定会杀掉阿喀硫斯忠诚的伙伴帕特洛克罗斯,以至于阿喀硫斯在无法忍受的悲痛之下发誓为战友报仇,最终呼唤来自己死在特洛伊的命运,下到地府,永远无法返回家乡…所以史诗本身的任务从一开始就和现代那些侦探小说有所不同。那些侦探小说总是试图将罪犯写得平易近人,以至于你读到最后几页发现某个人畜无害的老太太是某个连环杀人案的凶手时,会吓得头发都站起来然后受到极大的震撼,不,不是这样,荷马的任务从一开始就是不这样的,《伊利亚特》——他的结局是所有希腊人了然于心,早有准备的,所以你可以看到荷马处处都好像在提醒听众,就好像我们将要和阿喀硫斯共同迎来最后的那个显而易见的结局。

和永恒的神明相比,人的生命终究是有限的,终究要受到各种限制,这个观点在故事中反复渲染着,白天到来战士们在战场上一个个倒地身亡,就连赫克托耳也哀叹着神拥有无限,而人类却没有办法得到。阿喀硫斯的所有疑惑都是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而来,他看到人类的生活本身就有这种种矛盾和无法调和的无奈,所以他一直在犹豫在迟疑,为什么人的痛苦是如此漫长?年轻人在战场上夭折,而战争这种带给人无数痛苦的东西本身又是毫无道理的,少女们被随便塞给某个人,就好像是一个物品,老年人享受安静的一生,到老的时候却惨遭厄运。荷马他带出了很多著名的希腊神话来烘托那种疑惑,在那些故事里妄图和神明还有命运对抗的凡人免不了遭受厄运,而这样的厄运是理所当然的吗?阿喀硫斯试图躲避这样的厄运,但是在希腊人看来害怕死亡不是好的品质,正如白天人们在战场上拼命厮杀,夜晚却会极度狂欢,对悲惨的事情加以消解一样。

然而尽管死亡对于每个战士而言都是近在咫尺,他们也绝对不会让死亡的恐怖和战争的惨痛伤害生活的乐趣,即使是面对一场理亏的战争,赫克托耳也终究要誓死保卫自己的家乡,即使是不理性的代价惨痛的战争,也不能改变他保卫国家的愿望。他们都实践着希腊曾经存在但是现在消亡掉的某些伟大的精神。对我而言阿喀硫斯实践了希腊最伟大的精神,他明知道自己会死去,但是他还是迎着命运走了上去----他不是像一头小猪一样被动接受了自己的命运,而是经历了思考,主动做出了最后的选择,那就是他愿意为帕特洛克罗斯奉献自己的生命,就连神明也不能阻止他的脚步,这是阿喀硫斯作为人为自己赢得的所有的尊严。我相信这是荷马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起码是他想告诉我们的很多东西中的一部分。

在古希腊,《伊利亚特》不仅仅是一本小说一个故事一首诗,这是一个教材,它讲述了最伟大的英雄们,他们有着最强健的体魄,在一场让人绝望的战争中坚持到了最后,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些英雄的故事将要教育那些孩子们何为真、善、美,这是非常重大的任务,所以它本身也包含了很多真实复杂而艰深的内容。

通观全书,会让人惊奇地发现,最初的时候人类的战场和俄林波斯的神殿是一样的,每个凡人和神明都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但是最后不管是天上还是人间都归于和谐,阿伽门农和阿喀硫斯最初的争执在更重大的现实困境面前被妥善解决了。全书赞扬的是有所牺牲然后顾全大局的品德。为了保卫自己的城邦而牺牲的赫克托耳也是书中仅次于阿喀硫斯的英雄,荷马并没有吝啬对他的赞扬,因为热爱自己的祖国,为他献出一切,无疑是最美好的品质。同样,帕特洛克罗斯也受到很多赞扬,在他活着的时候。他的和善和亲切获得了广泛的尊敬,他的性格是如此温柔,以至于他冒着危险假扮阿喀硫斯上了战场,他死去之后,也有无数的希腊战士为了保护他的尸体不受特洛伊人侮辱而献出生命。荷马他在不遗余力地赞美这些真正的优良品质。

好的东西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受到赞扬。艺术就是为了记录人类的这些美好品质。

然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英雄之中的英雄阿喀硫斯,在帕特洛克罗斯死去之后,他是那么深情,那么坚决,为了复仇他宁肯陷于暴躁而不理智的境地,作者对这些场景有非常详细的描述,他变得那么暴躁,不肯让帕特洛克罗斯下葬,不肯吃饭喝水,不肯放过所有特洛伊人,只是为了发泄自己失去帕特洛克罗斯的痛苦。荷马对他的不理智充满了同情,他并没有任何贬低阿喀硫斯的想法,因为在古希腊为了给自己的伙伴报仇是非常高尚的行为,而阿喀硫斯不仅是为伙伴报仇,更是用自己的生命献祭,尽管现代人很难想象为一个人付出生命的那种激情,也许放弃生命对我们现代人而言是不可在理性上加以理解的,因为生命是人最为宝贵的东西。但是希腊人的理想很大程度系于丰沛的激情而不是理性,也就是如狄德罗所说,一切文雅理性的东西在艺术上都不会成功,他喜欢的是原始的、愿意为了激情献出生命的那种疯狂。我认为他的爱好和对“美”的理解,也是对《伊利亚特》最好的注解。《伊利亚特》揭示了真正的至善至美。

阿喀硫斯自己一刻都没有忘记悲伤,他无法让帕特洛克罗斯复活,无法扭转某种不可捉摸的命运,但是“他不可以活,我却可以去死”,帕特洛克罗斯不能复活,阿喀硫斯却可以自己主动去地府与他相伴。这其实是很高尚的品质,和为了国家奉献生命,为了拯救别人甘愿牺牲自己的那些人同样高尚,也是我们现在的人很难想到,也很难达到的境界。有时候我想,可能就是因为我们现代人太文明了,拥有太多了,享受也太多了,太现实了,所以反而失去了曾经有过的崇高吧。我真的很想知道,现在世界上,到底会有多少人觉得阿喀硫斯为了帕特洛克罗斯付出生命的行为是纯粹的傻子的行为呢?会有多少人,会像亚历山大大帝一样,为了荷马曾经写过的悲剧感动?

但是我也相信无论世事如何,无论人们多么浮躁,总有一些人,他们追求理想和真挚的那种心意不会改变。就像希腊那些伟大的人一样,即使是在很浮躁的时代,仍然回去追求那古老的史诗上铭记的真正的真、善,还有美。

《伊利亚特》读后感

曾经认为小说中的战争是宏伟壮丽的、气势磅礴的场面,千军万马,浴血杀敌,但真正的英雄总能在战后的黎明曙光中、在遍地狼藉之中找到一片安静的土地,与相爱的人相傍瞭望那个晨昏交替时的天空,缅怀一段逝去的时光,等待下一个黎明。但《伊利亚特》却带给了我一种不同的感觉,未必所有战争都是崇高壮丽的,未必所有英雄最后都能拥有完美的结局。两军交战的喊杀、万马奔腾的嘶鸣、血肉横飞的厮杀,这勾勒出的战场除了气势,更有悲凉,战鼓声中,无数战士倒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抑或是自己的城门前,为自己的国家战到最后一刻也许他们无怨无悔,但闭上双眼的那一刻,他们心中必定还有对这个人世的依恋和不舍,也许他们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挚爱的情人在翘首以盼他们的归来,却还不知此时他们挚爱的人与他们已阴阳相隔,再也无法说上一句安慰的话。战争,不会纯粹伟大的,因为它的背后蕴藏着太多家庭的妻离子散、太多恋人的生离死别,这些对人而言刻入骨髓的痛,使得无论目的多崇高、结果多辉煌的战争,也会蒙上一层难以消散的阴影。

凡有战争,必定会出英雄,就如“乱世出豪杰”一般。我想,未必是战争塑造了英雄,因为英雄的许多品质与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或是在战争之前的成长岁月中就早已积淀起来的,但战争却让这些英雄身上的光华得到一种契机以最耀眼盛大的姿态绽放出来,被一代代人传颂,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又将他们身上的美无限扩大,不再去介怀他们的不足,最终成就了他们最光辉的形象。我想,此时的英雄已不仅仅是代表一个个人,更是一个人们精神的追求与寄托。但不可否认,他们无疑是英雄,他们的名字能够名垂千古,必定是有他们的勇气、英武、谋略作为最坚固的基石在背后支撑着的。

特洛伊之战最初的起因是女神之间的纷争,却造成了希腊与特洛伊长达十年的旷日战争。《伊利亚特》的战场上主角是人,它尽情展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但诸神却又一直在白云缭绕之间用他们不朽的双眼注视着这一切,也干涉着战争的进程。冥冥之中是注定无法逃脱的命运,帕特洛克罗斯被赫克托尔刺死,赫克托尔又倒在了特洛伊城门前阿基琉斯的长枪下。这是人类生命的脆弱与无奈,但即使这样,人们依旧不会放弃搏击命运的勇气和力量。即使已经知道有些东西自己无力掌控,即使知道天上的诸神已然宣判自己的死刑,依旧不失英雄本色,在死神面前舞剑冲杀,最后一次绽放出自己的光芒,展现给诸神给世人,留证这一生的光彩。

我想,这是人类的尊严与骄傲。

小说中的战争只是一个宏伟的背景,就如舞台华丽的幕布与音效一般,而舞台上真正上演的,是那些借战争而展现出的至真至美的人性。那一幕幕血光剑影间士兵们为国家不顾生死的奋战,那一出出城墙后面女子们痛失亲友的哭泣,那些交织进生命深处的爱与痛,萦绕在滚滚历史长河上空,唱出叩击灵魂的悲歌。诸神掌控时间与永恒,人类的生命却是脆弱而短暂的,但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学会珍惜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和自己终有一天会离去;正是因为生命被设置了太多无奈,人们才不甘心就这样诚服于命运,才想要放手一搏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光华。

战鼓喧喧,一座座城池覆灭了又重建,但人性的光辉永恒不灭。《伊利亚特》:荷马著,傅东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参考:《世界电影理论思潮》2002年版,游飞、蔡卫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一、对比:《伊利亚特》叙事方式和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

经典好莱坞的叙事系统(Classic Hollywood Narrative System),又被尼尔·巴奇(Noel Burch)在《实用电影理论》(Theory of Film Practice)一书中称为“表达的程序性格式”(The Institutional Mode of Representation ,IMR)。

著名电影人安德烈·巴赞说:“理解影片表达什么,最好先懂得它是怎么表达的。”赫曼·G·温伯格则说,叙述故事的方式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伊利亚特》是一部较为古老的西方文学经典,美国好莱坞电影则是现代大众文化的代表之一,但是二者在叙事方面却有着某种惊人的一致性。莎士比亚说:“阳光下面无新事。”这是否又是一次对经典的回归呢?

1、在经典叙事结构中,故事中的事件是围绕着谜和解谜的基本结构来组织的。故事开始的时候,往往有一个意外的事件打破了虚构的业已存在的世界的平静与和谐。现在,叙事的任务就是要着手对付失衡的世界,并重新找回世界的平静与和谐。

《伊利亚特》虽然叙述的是特洛伊战争中的一个片断,却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由团结到分裂,再到团结的故事,或者说是由愤怒到愤怒消解的故事。《伊》开篇,希腊联军已经和特洛伊及其盟友对峙九年,“阿尔戈斯人并不松懈,只是因为特洛亚人养精蓄锐,对于他们很少攻击,所以他们转而侵略特洛亚城附近的地区”。这是一种势均力敌的平衡状态,但是,阿基琉斯的愤怒打破了这种平衡。状况一,希腊联军内部分裂,失去了阿基琉斯,实力的天平开始向特洛亚倾斜。失去了维持平衡的支点,特洛亚有了乘虚而入的机会,当然不会轻易放过。状况二,为给阿基琉斯复仇机会,宙斯诱惑阿伽门农,希腊联军贸然出动,使秩序更加混乱。随后《伊》叙事的任务就是解决矛盾,使阿基琉斯回到战场,战争又回到两军对垒的正常秩序。

2、经典叙事将会采取不同的手法来解决发生的问题,重建虚构世界的秩序。但重要的是叙事的过程(从初始事件爆发到最后问题解决的一切事件)都有一定的秩序安排,故事中的事件按照因果关系组织起来的,这样,叙事事件之间就有了逻辑的联系。经典叙事按照大致的线性架构逐次展开,直至到达最后那显然是理所应当的结局。

帕里斯把“给最美者”的苹果判给了爱神,这一事件引出两件大事:一,阿弗洛狄特为了实现诺言,帮助帕里斯诱拐了海伦;

二、金苹果事件引起赫拉和雅典娜对特洛伊的仇恨。海伦事件是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而赫拉和雅典娜的仇恨更是时时影响着战争的发展方向。从文本来看,《伊》中,祭司事件的结果是阿基琉斯愤而退出战争;阿基琉斯的退出导致阿尔戈斯人的溃败;为了挽救同伴,阿基琉斯的朋友帕特洛克罗斯替阿基琉斯出战;帕特洛克罗斯的死亡,使阿基琉斯再战赫克托尔。在《伊》中,架构起故事的线性叙事有两种,特洛伊战争的演变和神灵的行动。因果关系是整部史诗的逻辑联系。

3、经典叙事的世界由真实性,或者说是记录片风格的写实主义统领,叙事确认首先建立一个接受对象(读者或观众)理解和相信的虚构世界,真实性通过叙事事件的空间场景和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得以体现,时空的结合是经典叙事因果逻辑关系事件的实在前提。

就真实性而言,《伊》故事中,首先是大量战争场面的描写都是采用细节描写,对阵的两位英雄的动作、容貌、话语、出身等有较为具体的介绍。其二,在神仙叙事的线索中,描写饮宴场景,赫拉色诱宙斯等,都充满了现实凡人生活的影子,给人接近日常生活的亲切感。第三,叙述语言中多采用乡间牧童似的话语,例如把涌向特洛亚城的希腊联军比喻为成熟的涌动的秋天的稻浪。

4、在经典叙事中,故事的发展靠虚构的人物个性来推动,经典叙事中的主角是一个带有性格特征、动机和欲望的丰满个性。这样一来,构成故事的连环事件就受到这个人物行动动机的控制,这个人物就成为经典叙事的“英雄”,并有他的行动来最终决定矛盾的解决,而他究竟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取决于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阿基琉斯的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正在于他的丰满个性。他勇敢善战,敢于并执着于自己的利益,即使面对的是军队的统帅——阿伽门农。正是因为这种个性,所以当阿伽门农掠夺了他的光荣礼物时,他会愤而退出战争,甚至不顾其他阿尔戈斯人的灾难。也是因为他的高傲,阿伽门农第一次求和被拒绝。最后矛盾解决,同样是阿基琉斯的个性使然:他要为最好的朋友报仇。可见,在阿基琉斯的观念里,跟本没有忠君报效的思想,他战争是为了给自己争取荣誉,个人荣誉超过了一切。

5、最后,大团圆结局作为叙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故事叙述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大团圆结局具有两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循环型或封闭型故事结构(The Circular or Closed Story Form),其二是达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结局(Achievement of Perfection or Happy Ending)。

循环型或封闭型故事结构要求叙事在最后回到它的起点。在这一结构模式的结尾,主人公将完成自己的圆型旅程回归他(她)的出发地,这一回归也许是通过影像象征或对话暗示来完成,其目的在于使故事完整。《伊》故事在老祭司的祈祷中开始,又在赫克托尔的葬礼中结束,二者都是伴随着战争的重要场合,但又确实是暂时停止战争的较为平静和谐的场合,这是一种形式上的回归。更深层的则是希腊联军内部由团结被破坏到重新团结的回归,即阿基琉斯由愤而退出英雄事业到回归其事业的过程。

二、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特征主要有三点:戏剧化的故事结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连续性剪辑。

解析[戏剧冲突] :

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戏剧化的故事结构。

《伊利亚特》叙事的绝对“英雄”是阿基琉斯,他正是“一个带有性格特征、动机和欲望的丰满个性”。他的愤怒导致了《伊利亚特》故事的发生,他和阿伽门农和解决定了矛盾的最终解决,正是他的鲜明的个性决定了事态的发展。而具体的戏剧冲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希腊联军和特洛伊之间的矛盾及双方军队内部的矛盾斗争是史诗叙述的重要内容。

第一卷,开篇就是希腊联军中,阿基琉斯和阿伽门农的矛盾冲突;第二卷,长老议事团的计谋造成希腊联军“去与留”的矛盾;第三卷有“帕里斯和墨涅拉奥斯的对决”;第四卷,潘达罗斯引起双方军队的激战;第九卷,阿伽门农向阿基琉斯求和遭拒,这是第一卷矛盾的直接延续;第十卷,“夜探敌营”的行为是双方的,也构成强烈的戏剧冲突;第十六卷,宙斯的儿子萨尔佩冬和阿基琉斯的伴侣帕特罗克洛斯的激烈对决;第十七卷双方战士围绕帕特罗克洛斯的尸体,展开的争夺斗争;第二十四卷,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潜入希腊联军营地,向阿基琉斯赎取赫克托尔的尸体,孤身犯险的老王和仇恨特洛伊的希腊联军构成矛盾冲突,同时对于阿基琉斯,“还尸体”还是“抓国王”也构成了矛盾。

2、神仙也疯狂。天神之间的矛盾是《伊利亚特》叙事的另一重点。

第一卷,宙斯和赫拉出场就积怨甚深;第四卷,宙斯和赫拉的争吵引发人间的仇视,雅典娜和阿波罗正式投入战斗的双方;第五卷,爱神阿弗洛狄特、战神阿瑞斯、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都参加了战斗;第十三卷,波塞冬挑战宙斯,不顾宙斯的禁令,加入战争;第十四卷,赫拉用美色迷惑宙斯,引起宙斯的愤怒;第二十卷、二十一卷直接描写众神的战争。

3、作为两条线索的交叉,人与神的冲突也有所表现。

第二卷,宙斯用梦诱惑阿伽门农,众神之父以诡计陷害凡人,“入人于罪”,或者说是为了实现命运的安排;第三卷,爱神在战乱中,救出了帕里斯,并和海伦产生冲突;第五卷,狄奥墨得斯在雅典娜的挑唆下刺伤美神,还出言不逊;第二十一卷,“阿基琉斯力战克珊托斯河神”,凡人不但对神没有了敬畏,而且对神也拿起了武器,敢于正面对抗。

解析[类型化的人物形象]:

在戏剧化的故事情节模式确定之后,好莱坞经典叙事的人物形象构成也自然呈现类型化的倾向。根据戏剧冲突的原则,人物形象被确立为正反两个阵营,正面人物包括主人公、导师或盟友和信使,反面人物则由坏蛋和帮凶组成。在旗帜鲜明的两大阵营中间往往会出现一个灰色的中间地带,那就是中间人物看门人和变色龙。(《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

《伊利亚特》特殊之处在于叙事视角的偏袒性。(《弓弦和竖琴——从柏拉图解读〈奥德赛〉》,[美]伯纳德特 著,华夏出版社)在《伊》中交战的双方没有善恶之分,只有主次之别。阿基琉斯是无可争议的主人公,他侮辱赫克托尔的尸体、他杀死无数战士,但是他的残暴源于他的愤怒,所以只能使人痛心,而不会使人憎恨;赫克托尔为了城邦,为了家人而战斗,最后面对阿基琉斯,他因为恐惧绕城而逃,这是一个人面对比他强大的对手时正常的反应,但是他敢于一个人战斗在城门之外,而且最终,明知道被神背叛,还是要为荣誉而战,他同样是一个光辉的形象。主次之别,只要体现在重点描绘希腊联军方面的英雄,而特洛伊方面的英雄相比逊色。

《伊》故事中,人物类型没有截然的“正反”之分,但是整个故事框架中,人物形象仍是以两个对立阵营的形式出现的。里面所有的人物都可以分为希腊联军和特洛亚盟军两个阵营,神亦如此。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伊》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表明的,是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又一次凯旋。

《伊利亚特》读书笔记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主要围绕英雄阿基琉斯的两次疯怒展开,全篇一开始交待残暴、贪婪的阿伽门农王在一次议会中引发了卓越的阿基琉斯的愤怒,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事件又催发了特洛伊人最勇敢的赫克托尔杀死了阿基琉斯的同伴,如此激发了阿基琉斯的第二次愤怒,最后以阿基琉斯为同伴报仇,愤怒平息而收尾。

英雄,这一词语在人类缤纷的文字中,在几千年的世界文明中,被赋予了众多光荣与神圣的色彩,任几番荡气回肠,几度慷慨激昂。在读过《伊利亚特》后,我能很强烈的感受到古希腊神话中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和他们在同异族战斗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而且诗中每个人的个性都比较鲜明,阿喀琉斯英勇善战,每次上阵都使敌人望风披靡。除此之外他还十分珍爱友谊;他也有很强的同情之心,可是他又傲慢任性,为了一个女俘而和统帅闹翻,退出战斗,造成联军的惨败。他暴躁凶狠,为了泄愤,竟将赫克托尔的尸体拴上战车绕城三圈。除他之外,特洛伊统帅赫克托尔的形象也十分鲜明。他是一个更加完美的英雄形象。他身先士卒,成熟持重,自觉担负起保卫家园和部落集体的重任。他追求荣誉,不畏强敌,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危急关头,仍然毫无惧色,出城迎敌,奋勇厮杀。最感动我的一点是他敬重父母,非常爱他的妻儿,决战前告别亲人的动人场面,让我感动流涕。

《伊利亚特》中,荷马用很多经常使用的一项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英勇。比如“狮子”、“野猪”、“黑夜”、“风暴”等意象就被经常出现。如第五卷中的埃阿斯一样:“跨站尸躯,像一头狮子”。在描写战争的阴霾即将散去时,诗人以奥德修斯的口吻讲说:“黑夜涉过长途,黎明正在进逼”。荷马常常这样使用只含两三个词汇的比喻,但又不局限于以这类简短的方式呈现他那出神入化的明喻。在第十一卷中,诗人借助一个四行的明喻对赫克托耳的强悍作了出神入化的描写。明喻式的特色鲜明的语言是对情节式语言的装扮和糅合,对于读者饶有兴致地欣赏诗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第十二卷中,诗人运用一个雪的比喻形象地烘托出战场上万矢齐发的宏大场面,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升华了故事情节的可读性,丰富了所叙场景的表现性,实为诗人匠心独运的生花妙笔。诗中有很多大型场面的描写,每次读到大场面的部分时,诗人总能用一些特别生动的比喻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第二卷中,为了向读者们展示希腊联军整装待发的浩大阵容,诗人使用了长达三十行的明喻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譬如:“宛如不同种类的羽鸟,有野鹤、鹳鹤和脖子颀长的天鹅,生活在考斯特里俄斯河边,飞翔在亚细亚的沼泽,这里,那边,展开骄傲的翅膀,然后集群停泊,整片草野回荡着它们的喧响阵阵;就像这样,来自各个部族的兵勇,走出海船营棚,蜂拥到斯卡曼德罗斯平原,使土地承受人脚和马蹄的踩踏,发出可怕的吼声。他们在花团锦簇的斯卡曼德罗斯平原摆开战阵,数千之众,像春天的绿叶和花丛。”

诗中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人物之间的对话。诗中人物对白感情浓烈,情绪化强,极富表现力。在借海伦的口吻赞美奥德修斯时,诗人泼墨挥毫,寥寥数笔即将一个文武双全、能说会道的奇才形象描摹出来:“当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站立起身,他只是木然不动,两眼笔直,盯着脚下的泥土,„„然而,当他亮开洪大的嗓门,语句从丹田冲出,像冬天的雪花纷飞,其时,凡人中就不再有谁可以和奥德修斯比争,我们将不再注视他的外表,带着惊异的眼神。”诗人似画家般,既表现出了英雄个人卓尔不凡的特质,又展示了战场上群英逐鹿的场面。

神的参与贯穿着整部《伊利亚特》的进程。除非受到宙斯的阻止,神可以在凡人需要的任何时候下到凡间,寻找任何一个要找的凡人,谈论任何想要谈论的事情。作为一种沟通的方式,凡人可以通过祈祷求得神的帮助。和凡人一样,神以家庭或家族的形式存在,而宙斯是神界的家长或旅长。并且在诗里没有什么不能解释的事情。从中我们也可看到人的作用;在史诗里,人,尽管多灾多难,但决不是无足轻重的。

总的来说,《伊利亚特》讲述的神话故事很美,是一部采用神话和历史相结合的方式来写作史诗。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站在《伊利亚特》旁边,我觉得这本书有10英尺高,令人惊叹不能自已。”我也只是了解了整个故事,和诗人想表达的部分意思,至于其中更多的美妙和高深之处,还需要我日后再次阅读时仔细揣摩研究。

读《伊利亚特》有感

虽然从小就知道荷马,却从未看过《伊利亚特》或《奥德赛》,这次选修外国文学才让我有了这个机会。

我非常震惊于这本书。传说中荷马是位盲诗人,他记录了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本来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荷马描绘了10年战争中最精彩绝伦的一部分,让我对神秘的希腊文化无限地向往。

《伊利亚特》中,两位主角的形象都十分饱满,阿伽门农是典型的统治阶级,很霸道很专制,但是让我惊讶的是他很勇于承认错误,肯为了整个希腊联军而牺牲自己的一些尊严,低头向阿喀琉斯认错,并将自己的宝贵财富相送,我觉得这是整个希腊联军十年不倒很关键的一个因素。而阿喀琉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勇士,他英勇善战,为人正直,对阿伽门农的无理、嚣张直言不讳,他也很讲义气,因为自己好兄弟帕特洛克罗斯的死,他气愤填膺,杀了赫克托耳以复仇。这真的是大快人心。

另外,书中富有特色的是有许多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比如众神之首宙斯、宙斯之女——智慧和艺术的女神雅典娜、海洋女神忒提斯、火神赫淮斯托斯等。阿喀琉斯的英勇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众神的相助,实在是天之骄子啊。

看完《伊利亚特》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希腊人真的很神奇。首先这本书只描绘了10年战争中的第十年中的几十天,这个描写方法实在比很多大学生喜欢的报流水账高明许多。而且希腊人富有想象力,将这么多的神话人物创造出来并参与了这场战争。另外,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来看,那些创作这本书的行吟歌手的逻辑似乎相当好,基本没什么情节的纰漏,这个比国内很多电视连续剧甚至美剧都要厉害,他们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绘也很出色,虽然简单易懂,但又很生动。在这场持久战中,希腊人与特洛亚人的智慧得到了完美的展现。作为一个为自己祖国悠扬文化自豪的人,我也深深地钦佩着希腊文化,这次阅读《伊利亚特》让我真正地“放眼看世界”。

下载读《伊利亚特》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伊利亚特》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伊利亚特》读书报告

    《伊利亚特》 我想,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在古代希腊应该是耳熟能详的,那些遥远的英雄故事世世代代在人们中间传诵着,在这样的状况下,重要的不是故事本身,每个人都知道那些英雄的结局,......

    伊利亚特第一卷读书笔记

    伊利亚特第一卷读书笔记 一、请自行阅读《伊利亚特》第一卷 二、小测试 1 克律塞斯请求阿伽门农做什么? A 补偿自己在战争中的损失 B 归还他的女儿 2阿波罗怎么回应克律塞斯......

    伊利亚特教案(精选五篇)

    伊利亚特·赫克托耳之死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古希腊文学 2、了解荷马及《荷马史诗》的相关内容及其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3、了解《荷马史诗》的故事框架 4、理解并把握《伊......

    伊利亚特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伊利亚特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伊利亚特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伊......

    伊利亚特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伊利亚特读书笔记 伊利亚特读书笔记(一) 虽然从小就知道荷马,却从未看过《伊利亚特》或《奥德赛》,这次选修西方文学史才让我有了这个机会。 我非常震惊于这本书。传说中荷马是......

    《伊利亚特》读书笔记[小编推荐]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主要围绕英雄阿基琉斯的两次疯怒展开,全篇一开始交待残暴、贪婪的阿伽门农王在一次议会中引发了卓越的阿基琉斯的愤怒,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事件又催发了特......

    读 有感

    今天我有一次读了.丑小鸭---它一生下来,因为长得很丑,人们和动物都不喜欢它.寒冷的冬天,它在森林里手尽折磨,后来它靠自己的努力,终于飞了起来.成为一只美丽,自由的天鹅!丑......

    读有感

    读西游记有感 西游记说的是唐三藏为普渡众生,踏上了西天取经的道路。在路上,他收下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位法力高强的徒弟,他们一路上为唐僧降妖除魔,尽心尽力保护唐僧西取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