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特教案(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00:17: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伊利亚特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伊利亚特教案》。

第一篇:伊利亚特教案

伊利亚特·赫克托耳之死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古希腊文学

2、了解荷马及《荷马史诗》的相关内容及其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3、了解《荷马史诗》的故事框架

4、理解并把握《伊利亚特》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伊利亚特》艺术特点

2、选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史诗的语言 教学方法:

鉴赏法 讨论法 讲授法 学时安排:

课时

一、古希腊民族及古希腊文学

(一)古希腊民族的形成

在远古希腊语居民迁入之前,希腊大地上生活着众多的土著居民,其中尤以生活在大陆上的佩拉斯基人和海岛上的克里特人为代表。在古印欧居民向外迁徙的浪潮中,一些部落和支系先后迁入希腊。第一批迁入的是迈锡尼文化的创造者——亚该亚人。随着最后一批多利亚人的到来,大批外来人口陆续迁入希腊本土的历史宣告终止。几百年的“黑暗时期",实际上也是古希腊人各支系、部落充分交流、融合、发展的时期。黑暗中醒来,构成古代希腊民族主干的亚该亚人、爱奥尼亚人、伊奥利亚人、多利亚人四大支系基本成型。古希腊在相对稳定、平静的生活和交往中,各支系和部落在文化上相互吸收、借鉴与融合,共性日渐积累沉淀。一种同质性的文化诞生。以语言、宗教、神话及赛会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为古希腊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客观基础,也为民族成员达成认同提供了基本的标准和内容,成为凝聚古希腊民族的重要纽带。

(二)社会生活及希腊文学

古希腊海陆交错,山峦重叠,受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其耕地缺少,土地贫瘠,农业生产落后。但是湿润温和的地中海气候适合葡萄、橄榄生长。同时古希腊海湾、海岛众多,渔业航海业发达。需要出口葡萄酒、橄榄以及海洋生物以换取粮食。因此与西亚各国建立了广泛的商业、文化联系。伴随着战争与贸易,希腊人从古老的东方文化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以滋润自己,希腊文学也具有显著的东方色彩。

古希腊的政治文化是基于它独特的城邦制度和灿烂的文学文化的。出现了一大批政治学家,如梭伦等,他们不仅表达了对民主政治的反思和态度,而且指出了民主政治本身存在的固有矛盾和困境。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为例,其政治文化具有主权在民,直接在民,依法执政和民主监督的基本特点。

古希腊文学表现了古希腊人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理解与思考,其中蕴涵着他们较为原始的精神、心理、情感和文化的内容。外部世界的神秘莫测,大自然不可驾驭,人生的变幻无常,使他们形成了带有宗教宿命论色彩的“命运观”。体现在文学中,命运对人具有绝对的控制性和不可改变性,人必须服从命运的安排,但人又可以在命定的范围内发挥最大的才干与潜能,随心所欲的去做自己的事。《荷马史诗》歌颂希腊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质,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但史诗也具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常常是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

(三)古希腊的人神关系

在远古时期,人们对未知自然力量的恐惧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将其赋予神性。并根据各种不同的未知自然力量,参考人类的形象及等级制度,敬奉为各种神灵。希腊人们的日常生活,决定了,喜怒无常的大海,威力无比的雷电,狂妄无比的大风等当时人类无法认识的自然力量,成为具有人的思维,意志的众神。奥德修斯的沾沾自喜,忘了海神波塞冬对他木马计的支持,海神掀起狂波巨浪,布下大雾,阻碍他回家。尽管他一意孤行,矢志不渝地坚持回归家园,但是由于力量弱小,无法阻挡大海的种种变换。在此危机存亡关头,他不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且祈祷女神雅典娜的支持。最终他冲破了迷雾,他相信是雅典娜的指引下,自己才战胜了邪恶的波塞冬。由此我们看出,与东方文化天壤之别,在古希腊神话中,人与神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依附和被依附关系,而是充满了各种质疑和反抗。正是在这种与自然力量的不断斗争中,希腊的人神关系,也在不断地发展。

古希腊古文学中的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体本位意识,而在困难面前又表现出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精神。威力无穷的命运给古希腊人带来了困惑与恐

惧,也培养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精神。此外,他们在与命运抗争中激发出了蓬勃的生命活力。古希腊文学正是在描写人对现世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泼与美丽,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由、乐观与浪漫。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是古希腊文学的基本精神。

综上所述,希腊神话是希腊民族在生产生活中,面对各种神秘的自然力量,逐渐形成了希腊众神独具特色的神话文学。人神既对立又合作,既信任又质疑。尤其是在史诗巨著《荷马史诗》中,我们看到了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如何冲破诸神的种种阻碍,返回家园与妻儿团聚。他坚毅的意志,机智的谋略,勇敢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正是这种不畏艰险,不畏权威,形成了希腊文化中独有的人本思想和自由信念,以后成为了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基本内核。

二、作家及作品简介

史诗是古代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通常指以神话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的古代长篇民间叙事诗。史诗主要歌颂每个民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克服自然灾害,抵御外侮的斗争及其英雄业绩。史诗的特点是题材重大,格调庄严,结构宏伟,语言琅琅上口,充满丰富的隐喻。

荷马(Homer)古希腊盲诗人,他生活的年代在公元前10~前9、8世纪之间。

荷马史诗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虽然历史相传这两部史诗为公元前九世纪左右的盲诗人荷马所作,其实它不可能是某个人的创作。史诗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产物,同民间的口头创作有着直接的联系。

《伊利亚特》分二十四卷,计一万五千六百九十三行;《奥德赛》也分二十四卷,计一万二千一百一十行。这两大史诗通过叙述希腊人远征特洛亚的十年战争,以及奥德修斯班师回国的故事,全面地反映了古希腊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生活,为希腊民族谱写了一页光荣的开国历史。

三、《荷马史诗》的历史意义、思想意义以及艺术价值:

(一)荷马史诗的历史价值

1、荷马史诗是对古希腊社会生动形象的记载。希腊正处于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转折的时期。社会形态上,奴隶社会刚刚开始萌芽;从劳动分工和交换方式看,各种手艺工人一人兼长好

几种技艺,说明当时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促使分工的水平;从家族制度看,夫权制大致已经确立。从此观点出发。珀涅罗珀被写成一个坚贞女性的典范;虽已有贫富不均现象,但尚未形成尖锐的阶级对立。国王、王后或贵族照样参加劳动,许多英雄都是劳动能手。

2、史诗所反映的战争带有明显的掠夺性质,是英雄时代的战争。战争根源以一个金苹果的神话故事形象说明了人们为了财富分配不均、为掠夺财富而发动战争,通过战争来扩充财富,增加实力。战时各部落,按原始民主制组成联盟,战后即行解体。与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相伴的是征服和扩张,反映了古希腊海洋文化的特点。

3、《奥德修纪》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斗争,史诗通过奥德修斯在海上克服重重困难,赞扬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迫切愿望。《奥德修纪》比《伊利昂纪》成书晚,史诗所反映的是奴隶制萌芽时期的生活图景,通过奥德修斯返乡同贵族求婚者的斗争,着重表现了争夺和维护私有财产的斗争

(二)思想意义

1.史诗歌颂了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的价值和人的力量。人不再是一种消极力量,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力量。虽然决定战争胜负的最终是神的旨意,把人的命运归之于神的意志,充满了宿命论思想,但在战场上,英雄们还是要依靠自己的战斗来夺取胜利,即使面对帮助对方的神,他们也敢于较量,甚至把神刺得鲜血直流,嗷嗷直叫。

2.史诗宣扬了一种热爱生活、追求现世幸福的积极乐观精神。如奥德修斯游历地府见到阿基琉斯的亡魂时,称赞他是“古今最幸福的人,活着受人尊敬,死了还领着鬼魂”。阿基琉斯却回答说:“我宁愿活在世上做人家的奴隶,侍侯一个没有多少财产的主人,也比统帅所有死人的灵魂好。” 3.史诗很少对战争本身作正义与否的价值判断,对战争双方的英雄们都不遗余力地加以热情赞美和歌颂。这是对人本身的歌颂,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是非恩怨观念。

(三)艺术价值

荷马史诗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也是欧洲长篇小说的先驱。从古代到近代,荷马史诗的保存、编纂、流传和研究,对于西方文化精神的形成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伊利亚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马克思所说的世界文学史上的“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至今“仍然能给我们以艺术享受”。史诗首先对古希腊悲剧有巨大的影响,而后世的不少著名诗人和作家,包括维吉尔、但丁、弥尔顿、歌德等等,都视其为创作上的典范。

(亚里士多德)《伊利亚特》的艺术表现力在两个方面尤为人们赞叹,一是它的叙述角度,一是它的人物塑造。

(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读得其法,这两大史诗几乎能解答人应该如何待人及人应该如何待神的任何问题。……这三个世界,即自然界、人界与神界,在诗中关系密切并存,因此,说有个荷马体系,不算牵强。这体系解释这个世界里几乎一切事物,给其中一切事物一个道理,并且解答这个世界里的人可以问到的几乎所有问题。

(赫拉克利特)当我们还是幼儿时,就是荷马照料的,他好似一位奶妈。当我们还在襁褓之中时,就是靠他的诗句来喂养,他的诗句就好象母亲的乳汁。待我们长成青年,我们就把青春花在他身上,我们一起渡过了富有活力的成人期。即便到了老年,我们还会在他身上找到乐趣。如果把他搁置一旁,我们很快就会如饥似渴,要再次走向他。对人们与荷马来说,有且仅有一个终点,那就是生命本身的终点。

四、《伊利亚特》的情节内容

根据神话传说,特洛伊战争是这样引起的:阿基琉斯的父母色萨利国王佩琉斯与海洋女神忒提斯举行了盛大的婚礼,邀请了所有的神,但是偏偏遗漏了不和女神厄里斯。厄里斯来到婚宴上留下了一个不和的金苹果,上面写着“给最美的女神”。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弗洛狄特果然争吵起来,她们争执不休,为此来到天神宙斯那里。宙斯让她们去找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之子帕里斯评判。三位女神找到帕里斯,都许诺给他不同的好处。赫拉许诺让他成为最伟大的君主,雅典娜许诺他成为最伟大的英雄,阿弗洛狄特则许诺他娶最美丽的妻子。帕里斯将金苹果判给了阿弗洛狄特。

帕里斯远游到希腊地方的斯巴达,受到国王墨奈劳斯的热情款待,当他见到国王美丽的妻子海伦时,他知道是爱神帮他实现愿望的时候了。在阿弗洛狄特的帮助下,他将海伦引诱带回特洛伊城。蒙受奇耻大辱的墨奈劳斯向哥哥——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求救。于是在阿伽门农的统帅下,10万希腊联军乘坐1013艘战船,越过爱琴海,兵临特洛伊城。希腊的英雄们纷纷出征,主将阿

基琉斯骁勇善战,伊萨卡岛的国王奥德修斯告别妻子孩子加入了战争。为了海伦,希腊人和特洛伊人展开了持续10年之久的战争。奥林匹亚山上的神灵也分成了两派,各自为阵。战争到了第十年,阿伽门农和阿基琉斯为了争夺一个女俘发生争执,阿伽门农从后者那里夺走了女俘,受辱的阿基琉斯愤而退出战斗。

《伊利亚特》就以阿基琉斯的愤怒为开端,描写了战争最后一年中最后51天的故事。主将的退出使希腊联军节节败退,阿伽门农、奥德修斯等将领都受了伤。特洛伊主将赫克托尔在宙斯和阿波罗的鼓动下,发起凌厉进攻,企图烧毁希腊战船。阿伽门农向阿基琉斯请求和解,遭到拒绝。阿基琉斯的密友帕特罗克洛斯在紧要关头借了阿基琉斯的盔甲去战斗,打退了特洛伊人的进攻,但自己却被赫克托尔所杀。悲痛欲绝的阿基琉斯重新参战,他终于杀死赫克托尔,并将尸首带走。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到阿基琉斯的营帐去赎取儿子赫克托尔的尸首。双方分别为帕特罗克洛斯和赫克托尔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约定休战12天。《伊利亚特》这部围绕特洛伊城的战斗的史诗,便在这里结束。

战争并未结束,特洛伊人发誓要报仇,帕里斯掌握了阿基琉斯脚跟上的致命弱点,用暗箭射死了英雄,之后他也被希腊神箭手射死。最后奥德修斯献计造了一只大木马,内藏伏兵。希腊军队佯败退走,特洛伊人把木马拖进城,结果希腊联军里应外合,攻陷特洛伊城,结束了战争。离开故土很久的将领们纷纷回国,奥德修斯也带着他的伙伴,乘船向他的故乡伊萨卡出发。从这里就开始了以奥德修斯在海上的历险为中心的另一部史诗《奥德赛》的故事。

五.人物形象——赫克托耳和阿喀琉斯: 《伊利亚特》描写特洛伊战争场景,塑造了希腊英雄阿克琉斯和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这两个形象。两者虽属于不同的民族,却具有相同的氏族贵族英雄品格,个性鲜明生动。

赫克托耳:完美的古代英雄形象,特洛伊第一勇士,被称为“特洛伊的城墙”,不但勇冠三军,而且为人正直品格高尚。他身先士卒,成熟持重,自觉担负起保卫家园和部落集体的重任。他追求荣誉,不畏强敌,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危急关头,仍然毫无惧色,出城迎敌,奋勇厮杀。他敬重父母,挚爱妻儿,决战前告别亲人的动人场面,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和感人的悲壮色彩。

阿喀琉斯:他是色萨利国王佩琉斯与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儿子,他是所有英雄之中最耀眼的一位,也是战无不胜的。荷马在《伊利亚特》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对之进行描写。他历来以其勇气,俊美和体力著称。他对雅典娜和赫拉非常尊敬。忒提斯为了让儿子炼成“金钟罩”,在他刚出生时就将其倒提着浸进冥河,遗憾的是被母亲捏住的脚后跟却不慎露在水外,全身留下了惟一一处“死穴”。后来,阿喀琉斯被赫克托尔弟弟帕里斯(一说阿波罗)一箭射中了脚踝而死去。后人常以“阿

喀琉斯之踵”譬喻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是再强大的英雄,他也有致命的死穴或软肋。

六、艺术特点分析:

1.历史的真实与神话传说相结合,既有现实主义基调,又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特洛伊战争在历史上是实有其事的,据18世纪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考证发现,特洛伊城陷落于公元前1184年,其遗址在今土耳其境内。史诗一方面描写人的斗争,另一方面又写神的参与,使天上与人间、现实和神话完美地结合在一起。2.布局严格,取材精妙

《伊利亚特》涉及10年间发生的事件,但作者没有平铺直叙10年的经过,而是选取其中最能集中反映全貌的几十天所发生的事件展开情节。作品既没有写战争的起因,也没有写战争的结局,而是围绕阿基琉斯的发怒与息怒,集中描写战争第10年中51天内所发生的故事,从而生动地反映大战的全貌。

3.采用倒叙、插叙、追叙、回溯等手法,表现出高超的叙事技巧。这种叙事手法,特别是倒叙和插叙,直接影响了近代长篇小说的创作。例如,《伊利亚特》写特洛亚战争是抓住战争的第十年的最后几十天的事件去写,着重写的事件发生在几天之内,十年战争的经过是穿插着追叙的。4.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个性鲜明

阿基琉斯:骁勇善战、性情真率、敢爱敢恨、任性急躁、固执己见又深明大义、重视友情以集体利益为重、尊敬和同情年长者

赫克托耳:集体主义精神、自我牺牲精神、高度责任感、是古代氏族部落中完美的英雄的化身 奥德修斯:聪明勇敢、坚毅执着、顽强、足智多谋,对妻子情感深厚、狡诈多疑、狭隘残暴 5.保留了民间说唱文学的特点,语言自然质朴、口语化。诗中比喻气势恢宏、精妙绝伦。《伊利亚特》常用形象性很强的比喻,并且大多从动物形态取譬。史诗善于用动物的动作,或用自然景观、生活现象作比喻,构成富有情趣的“荷马式比喻”。“荷马式比喻”也就是描写性的比喻。例如阿喀琉斯追赶赫克托耳的比喻:“轻得像羽族当中最最快的山鹰打个回旋去追一只胆小的鸽子,一路尖叫着紧紧跟随,偶尔还突然来一个猛扑,那阿喀琉斯也就这样前去紧紧追赶的;那赫克托耳呢,也正像一只鸽子飞在他的敌人的前头,绕着特洛亚的城墙脚下在阿喀琉斯前面用尽他的脚力在逃跑。”

七.思考:

(一)《伊利亚特》被称为“英雄史诗”,它歌颂英雄的英勇行为和他们的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所以,什么是荷马史诗中的英雄,评价英雄的标准是什么?英雄形象是怎样塑造的?

英雄的一些共同的特征:

1、英雄的出身、相貌与力量都非同一般。

2、英雄都嗜战如命,英勇无畏,视死如归;他们有极强的个人荣誉感,也有对故土的热爱,对自己部族的责任感。

3、英雄们不仅擅长刀枪,还能言善辨。

(二)史诗《伊利亚特》中,神与人的关系是怎样的?与东方文化中的人神关系有什么不同?

史诗始终贯穿着人和神两条线索。神的意志似乎干预和决定了战争的进程与结局。但在神面前,人并不是绝对被动的,人有自由意志。正因为人有了自由意志,人与神的关系,就不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人有决定自己命运的强大力量。具体表现在:

1、金苹果的裁决权属于人。

2、阿喀琉斯自己选择自己的命运。

3、在战场上,人的自由意志体现在敢与神战斗,甚至能够刺伤神。

4、人类还拥有比诸神更多的尊严,因为他们能在死亡面前作出自己的选择。

5、《伊利亚特》对诸神的拟人化描写,很容易令人们对神的敬畏心理有所消退,从而突出人的自由意志。

6、命运的作用。

八、作业

九、教学反思:

第二篇:伊利亚特读后感

《伊利亚特》读后感

曾经认为小说中的战争是宏伟壮丽的、气势磅礴的场面,千军万马,浴血杀敌,但真正的英雄总能在战后的黎明曙光中、在遍地狼藉之中找到一片安静的土地,与相爱的人相傍瞭望那个晨昏交替时的天空,缅怀一段逝去的时光,等待下一个黎明。但《伊利亚特》却带给了我一种不同的感觉,未必所有战争都是崇高壮丽的,未必所有英雄最后都能拥有完美的结局。两军交战的喊杀、万马奔腾的嘶鸣、血肉横飞的厮杀,这勾勒出的战场除了气势,更有悲凉,战鼓声中,无数战士倒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抑或是自己的城门前,为自己的国家战到最后一刻也许他们无怨无悔,但闭上双眼的那一刻,他们心中必定还有对这个人世的依恋和不舍,也许他们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挚爱的情人在翘首以盼他们的归来,却还不知此时他们挚爱的人与他们已阴阳相隔,再也无法说上一句安慰的话。战争,不会纯粹伟大的,因为它的背后蕴藏着太多家庭的妻离子散、太多恋人的生离死别,这些对人而言刻入骨髓的痛,使得无论目的多崇高、结果多辉煌的战争,也会蒙上一层难以消散的阴影。

凡有战争,必定会出英雄,就如“乱世出豪杰”一般。我想,未必是战争塑造了英雄,因为英雄的许多品质与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或是在战争之前的成长岁月中就早已积淀起来的,但战争却让这些英雄身上的光华得到一种契机以最耀眼盛大的姿态绽放出来,被一代代人传颂,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又将他们身上的美无限扩大,不再去介怀他们的不足,最终成就了他们最光辉的形象。我想,此时的英雄已不仅仅是代表一个个人,更是一个人们精神的追求与寄托。但不可否认,他们无疑是英雄,他们的名字能够名垂千古,必定是有他们的勇气、英武、谋略作为最坚固的基石在背后支撑着的。

特洛伊之战最初的起因是女神之间的纷争,却造成了希腊与特洛伊长达十年的旷日战争。《伊利亚特》的战场上主角是人,它尽情展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但诸神却又一直在白云缭绕之间用他们不朽的双眼注视着这一切,也干涉着战争的进程。冥冥之中是注定无法逃脱的命运,帕特洛克罗斯被赫克托尔刺死,赫克托尔又倒在了特洛伊城门前阿基琉斯的长枪下。这是人类生命的脆弱与无奈,但即使这样,人们依旧不会放弃搏击命运的勇气和力量。即使已经知道有些东西自己无力掌控,即使知道天上的诸神已然宣判自己的死刑,依旧不失英雄本色,在死神面前舞剑冲杀,最后一次绽放出自己的光芒,展现给诸神给世人,留证这一生的光彩。

我想,这是人类的尊严与骄傲。

小说中的战争只是一个宏伟的背景,就如舞台华丽的幕布与音效一般,而舞台上真正上演的,是那些借战争而展现出的至真至美的人性。那一幕幕血光剑影间士兵们为国家不顾生死的奋战,那一出出城墙后面女子们痛失亲友的哭泣,那些交织进生命深处的爱与痛,萦绕在滚滚历史长河上空,唱出叩击灵魂的悲歌。诸神掌控时间与永恒,人类的生命却是脆弱而短暂的,但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学会珍惜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和自己终有一天会

离去;正是因为生命被设置了太多无奈,人们才不甘心就这样诚服于命运,才想要放手一搏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光华。

战鼓喧喧,一座座城池覆灭了又重建,但人性的光辉永恒不灭。

第三篇:伊利亚特(读书笔记)

《伊利亚特》:荷马著,傅东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参考:《世界电影理论思潮》2002年版,游飞、蔡卫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一、对比:《伊利亚特》叙事方式和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

经典好莱坞的叙事系统(Classic Hollywood Narrative System),又被尼尔·巴奇(Noel Burch)在《实用电影理论》(Theory of Film Practice)一书中称为“表达的程序性格式”(The Institutional Mode of Representation ,IMR)。

著名电影人安德烈·巴赞说:“理解影片表达什么,最好先懂得它是怎么表达的。”赫曼·G·温伯格则说,叙述故事的方式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伊利亚特》是一部较为古老的西方文学经典,美国好莱坞电影则是现代大众文化的代表之一,但是二者在叙事方面却有着某种惊人的一致性。莎士比亚说:“阳光下面无新事。”这是否又是一次对经典的回归呢?

1、在经典叙事结构中,故事中的事件是围绕着谜和解谜的基本结构来组织的。故事开始的时候,往往有一个意外的事件打破了虚构的业已存在的世界的平静与和谐。现在,叙事的任务就是要着手对付失衡的世界,并重新找回世界的平静与和谐。

《伊利亚特》虽然叙述的是特洛伊战争中的一个片断,却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由团结到分裂,再到团结的故事,或者说是由愤怒到愤怒消解的故事。《伊》开篇,希腊联军已经和特洛伊及其盟友对峙九年,“阿尔戈斯人并不松懈,只是因为特洛亚人养精蓄锐,对于他们很少攻击,所以他们转而侵略特洛亚城附近的地区”。这是一种势均力敌的平衡状态,但是,阿基琉斯的愤怒打破了这种平衡。状况一,希腊联军内部分裂,失去了阿基琉斯,实力的天平开始向特洛亚倾斜。失去了维持平衡的支点,特洛亚有了乘虚而入的机会,当然不会轻易放过。状况二,为给阿基琉斯复仇机会,宙斯诱惑阿伽门农,希腊联军贸然出动,使秩序更加混乱。随后《伊》叙事的任务就是解决矛盾,使阿基琉斯回到战场,战争又回到两军对垒的正常秩序。

2、经典叙事将会采取不同的手法来解决发生的问题,重建虚构世界的秩序。但重要的是叙事的过程(从初始事件爆发到最后问题解决的一切事件)都有一定的秩序安排,故事中的事件按照因果关系组织起来的,这样,叙事事件之间就有了逻辑的联系。经典叙事按照大致的线性架构逐次展开,直至到达最后那显然是理所应当的结局。

帕里斯把“给最美者”的苹果判给了爱神,这一事件引出两件大事:一,阿弗洛狄特为了实现诺言,帮助帕里斯诱拐了海伦;

二、金苹果事件引起赫拉和雅典娜对特洛伊的仇恨。海伦事件是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而赫拉和雅典娜的仇恨更是时时影响着战争的发展方向。从文本来看,《伊》中,祭司事件的结果是阿基琉斯愤而退出战争;阿基琉斯的退出导致阿尔戈斯人的溃败;为了挽救同伴,阿基琉斯的朋友帕特洛克罗斯替阿基琉斯出战;帕特洛克罗斯的死亡,使阿基琉斯再战赫克托尔。在《伊》中,架构起故事的线性叙事有两种,特洛伊战争的演变和神灵的行动。因果关系是整部史诗的逻辑联系。

3、经典叙事的世界由真实性,或者说是记录片风格的写实主义统领,叙事确认首先建立一个接受对象(读者或观众)理解和相信的虚构世界,真实性通过叙事事件的空间场景和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得以体现,时空的结合是经典叙事因果逻辑关系事件的实在前提。

就真实性而言,《伊》故事中,首先是大量战争场面的描写都是采用细节描写,对阵的两位英雄的动作、容貌、话语、出身等有较为具体的介绍。其二,在神仙叙事的线索中,描写饮宴场景,赫拉色诱宙斯等,都充满了现实凡人生活的影子,给人接近日常生活的亲切感。第三,叙述语言中多采用乡间牧童似的话语,例如把涌向特洛亚城的希腊联军比喻为成熟的涌动的秋天的稻浪。

4、在经典叙事中,故事的发展靠虚构的人物个性来推动,经典叙事中的主角是一个带有性格特征、动机和欲望的丰满个性。这样一来,构成故事的连环事件就受到这个人物行动动机的控制,这个人物就成为经典叙事的“英雄”,并有他的行动来最终决定矛盾的解决,而他究竟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取决于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阿基琉斯的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正在于他的丰满个性。他勇敢善战,敢于并执着于自己的利益,即使面对的是军队的统帅——阿伽门农。正是因为这种个性,所以当阿伽门农掠夺了他的光荣礼物时,他会愤而退出战争,甚至不顾其他阿尔戈斯人的灾难。也是因为他的高傲,阿伽门农第一次求和被拒绝。最后矛盾解决,同样是阿基琉斯的个性使然:他要为最好的朋友报仇。可见,在阿基琉斯的观念里,跟本没有忠君报效的思想,他战争是为了给自己争取荣誉,个人荣誉超过了一切。

5、最后,大团圆结局作为叙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故事叙述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大团圆结局具有两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循环型或封闭型故事结构(The Circular or Closed Story Form),其二是达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结局(Achievement ofPerfection or Happy Ending)。

循环型或封闭型故事结构要求叙事在最后回到它的起点。在这一结构模式的结尾,主人公将完成自己的圆型旅程回归他(她)的出发地,这一回归也许是通过影像象征或对话暗示来完成,其目的在于使故事完整。《伊》故事在老祭司的祈祷中开始,又在赫克托尔的葬礼中结束,二者都是伴随着战争的重要场合,但又确实是暂时停止战争的较为平静和谐的场合,这是一种形式上的回归。更深层的则是希腊联军内部由团结被破坏到重新团结的回归,即阿基琉斯由愤而退出英雄事业到回归其事业的过程。

二、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特征主要有三点:戏剧化的故事结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连续性剪辑。

解析[戏剧冲突] :

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戏剧化的故事结构。

《伊利亚特》叙事的绝对“英雄”是阿基琉斯,他正是“一个带有性格特征、动机和欲望的丰满个性”。他的愤怒导致了《伊利亚特》故事的发生,他和阿伽门农和解决定了矛盾的最终解决,正是他的鲜明的个性决定了事态的发展。而具体的戏剧冲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希腊联军和特洛伊之间的矛盾及双方军队内部的矛盾斗争是史诗叙述的重要

内容。

第一卷,开篇就是希腊联军中,阿基琉斯和阿伽门农的矛盾冲突;第二卷,长老议事团的计谋造成希腊联军“去与留”的矛盾;第三卷有“帕里斯和墨涅拉奥斯的对决”;第四卷,潘达罗斯引起双方军队的激战;第九卷,阿伽门农向阿基琉斯求和遭拒,这是第一卷矛盾的直接延续;第十卷,“夜探敌营”的行为是双方的,也构成强烈的戏剧冲突;第十六卷,宙斯的儿子萨尔佩冬和阿基琉斯的伴侣帕特罗克洛斯的激烈对决;第十七卷双方战士围绕帕特罗克洛斯的尸体,展开的争夺斗争;第二十四卷,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潜入希腊联军营地,向阿基琉斯赎取赫克托尔的尸体,孤身犯险的老王和仇恨特洛伊的希腊联军构成矛盾冲突,同时对于阿基琉斯,“还尸体”还是“抓国王”也构成了矛盾。

2、神仙也疯狂。天神之间的矛盾是《伊利亚特》叙事的另一重点。

第一卷,宙斯和赫拉出场就积怨甚深;第四卷,宙斯和赫拉的争吵引发人间的仇视,雅典娜和阿波罗正式投入战斗的双方;第五卷,爱神阿弗洛狄特、战神阿瑞斯、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都参加了战斗;第十三卷,波塞冬挑战宙斯,不顾宙斯的禁令,加入战争;第十四卷,赫拉用美色迷惑宙斯,引起宙斯的愤怒;第二十卷、二十一卷直接描写众神的战争。

3、作为两条线索的交叉,人与神的冲突也有所表现。

第二卷,宙斯用梦诱惑阿伽门农,众神之父以诡计陷害凡人,“入人于罪”,或者说是为了实现命运的安排;第三卷,爱神在战乱中,救出了帕里斯,并和海伦产生冲突;第五卷,狄奥墨得斯在雅典娜的挑唆下刺伤美神,还出言不逊;第二十一卷,“阿基琉斯力战克珊托斯河神”,凡人不但对神没有了敬畏,而且对神也拿起了武器,敢于正面对抗。

解析[类型化的人物形象]:

在戏剧化的故事情节模式确定之后,好莱坞经典叙事的人物形象构成也自然呈现类型化的倾向。根据戏剧冲突的原则,人物形象被确立为正反两个阵营,正面人物包括主人公、导师或盟友和信使,反面人物则由坏蛋和帮凶组成。在旗帜鲜明的两大阵营中间往往会出现一个灰色的中间地带,那就是中间人物看门人和变色龙。(《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

《伊利亚特》特殊之处在于叙事视角的偏袒性。(《弓弦和竖琴——从柏拉图解读〈奥德赛〉》,[美]伯纳德特 著,华夏出版社)在《伊》中交战的双方没有善恶之分,只有主次之别。阿基琉斯是无可争议的主人公,他侮辱赫克托尔的尸体、他杀死无数战士,但是他的残暴源于他的愤怒,所以只能使人痛心,而不会使人憎恨;赫克托尔为了城邦,为了家人而战斗,最后面对阿基琉斯,他因为恐惧绕城而逃,这是一个人面对比他强大的对手时正常的反应,但是他敢于一个人

战斗在城门之外,而且最终,明知道被神背叛,还是要为荣誉而战,他同样是一个光辉的形象。主次之别,只要体现在重点描绘希腊联军方面的英雄,而特洛伊方面的英雄相比逊色。

《伊》故事中,人物类型没有截然的“正反”之分,但是整个故事框架中,人物形象仍是以两个对立阵营的形式出现的。里面所有的人物都可以分为希腊联军和特洛亚盟军两个阵营,神亦如此。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伊》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表明的,是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又一次凯旋。

第四篇:伊利亚特读后感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主要围绕英雄阿基琉斯的两次疯怒展开,全篇一开始交待残暴、贪婪的阿伽门农王在一次议会中引发了卓越的阿基琉斯的愤怒,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事件又催发了特洛伊人最勇敢的赫克托尔杀死了阿基琉斯的同伴,如此激发了阿基琉斯的第二次愤怒,最后以阿基琉斯为同伴报仇,愤怒平息而收尾。
英雄,这一词语在人类缤纷的文字中,在几千年的世界文明中,被赋予了众多光荣与神圣的色彩,任几番荡气回肠,几度慷慨激昂。在读过《伊利亚特》后,我能很强烈的感受到古希腊神话中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和他们在同异族战斗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而且诗中每个人的个性都比较鲜明,阿喀琉斯英勇善战,每次上阵都使敌人望风披靡。除此之外他还十分珍爱友谊;他也有很强的同情之心,可是他又傲慢任性,为了一个女俘而和统帅闹翻,退出战斗,造成联军的惨败。他暴躁凶狠,为了泄愤,竟将赫克托尔的尸体拴上战车绕城三圈。除他之外,特洛伊统帅赫克托尔的形象也十分鲜明。他是一个更加完美的英雄形象。他身先士卒,成熟持重,自觉担负起保卫家园和部落集体的重任。他追求荣誉,不畏强敌,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危急关头,仍然毫无惧色,出城迎敌,奋勇厮杀。最感动我的一点是他敬重父母,非常爱他的妻儿,决战前告别亲人的动人场面,让我感动流涕。
《伊利亚特》中,荷马用很多经常使用的一项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英勇。比如“狮子”、“野猪”、“黑夜”、“风暴”等意象就被经常出现。如第五卷中的埃阿斯一样:“跨站尸躯,像一头狮子”。在描写战争的阴霾即将散去时,诗人以奥德修斯的口吻讲说:“黑夜涉过长途,黎明正在进逼”。荷马常常这样使用只含两三个词汇的比喻,但又不局限于以这类简短的方式呈现他那出神入化的明喻。在第十一卷中,诗人借助一个四行的明喻对赫克托耳的强悍作了出神入化的描写。明喻式的特色鲜明的语言是对情节式语言的装扮和糅合,对于读者饶有兴致地欣赏诗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第十二卷中,诗人运用一个雪的比喻形象地烘托出战场上万矢齐发的宏大场面,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升华了故事情节的可读性,丰富了所叙场景的表现性,实为诗人匠心独运的生花妙笔。
诗中有很多大型场面的描写,每次读到大场面的部分时,诗人总能用一些特别生动的比喻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第二卷中,为了向读者们展示希腊联军整装待发的浩大阵容,诗人使用了长达三十行的明喻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譬如:“宛如不同种类的羽鸟,有野鹤、鹳鹤和脖子颀长的天鹅,生活在考斯特里俄斯河边,飞翔在亚细亚的沼泽,这里,那边,展开骄傲的翅膀,然后集群停泊,整片草野回荡着它们的喧响阵阵;就像这样,来自各个部族的兵勇,走出海船营棚,蜂拥到斯卡曼德罗斯平原,使土地承受人脚和马蹄的踩踏,发出可怕的吼声。他们在花团锦簇的斯卡曼德罗斯平原摆开战阵,数千之众,像春天的绿叶和花丛。”
诗中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人物之间的对话。诗中人物对白感情浓烈,情绪化强,极富表现力。在借海伦的口吻赞美奥德修斯时,诗人泼墨挥毫,寥寥数笔即将一个文武双全、能说会道的奇才形象描摹出来:“当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站立起身,他只是木然不动,两眼笔直,盯着脚下的泥土,然而,当他亮开洪大的嗓门,语句从丹田冲出,像冬天的雪花纷飞,其时,凡人中就不再有谁可以和奥德修斯比争,我们将不再注视他的外表,带着惊异的眼神。”诗人似画家般,既表现出了英雄个人卓尔不凡的特质,又展示了战场上群英逐鹿的场面。
神的参与贯穿着整部《伊利亚特》的进程。除非受到宙斯的阻止,神可以在凡人需要的任何时候下到凡间,寻找任何一个要找的凡人,谈论任何想要谈论的事情。作为一种沟通的方式,凡人可以通过祈祷求得神的帮助。和凡人一样,神以家庭或家族的形式存在,而宙斯是神界的家长或旅长。并且在诗里没有什么不能解释的事情。从中我们也可看到人的作用;在史诗里,人,尽管多灾多难,但决不是无足轻重的。
总的来说,《伊利亚特》讲述的神话故事很美,是一部采用神话和历史相结合的方式来写作史诗。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站在《伊利亚特》旁边,我觉得这本书有10英尺高,令人惊叹不能自已。”我也只是了解了整个故事,和诗人想表达的部分意思,至于其中更多的美妙和高深之处,还需要我日后再次阅读时仔细揣摩研究。

第五篇:《伊利亚特》读后感

《伊利亚特》

我想,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在古代希腊应该是耳熟能详的,那些遥远的英雄故事世世代代在人们中间传诵着,在这样的状况下,重要的不是故事本身,每个人都知道那些英雄的结局,每个人都知道奥德修斯经过多年漫长的漂流,终会返回家乡,和妻儿团聚,过上和美的生活,也都了解在特洛伊城下赫克托耳一定会杀掉阿喀硫斯忠诚的伙伴帕特洛克罗斯,以至于阿喀硫斯在无法忍受的悲痛之下发誓为战友报仇,最终呼唤来自己死在特洛伊的命运,下到地府,永远无法返回家乡…所以史诗本身的任务从一开始就和现代那些侦探小说有所不同。那些侦探小说总是试图将罪犯写得平易近人,以至于你读到最后几页发现某个人畜无害的老太太是某个连环杀人案的凶手时,会吓得头发都站起来然后受到极大的震撼,不,不是这样,荷马的任务从一开始就是不这样的,《伊利亚特》——他的结局是所有希腊人了然于心,早有准备的,所以你可以看到荷马处处都好像在提醒听众,就好像我们将要和阿喀硫斯共同迎来最后的那个显而易见的结局。

和永恒的神明相比,人的生命终究是有限的,终究要受到各种限制,这个观点在故事中反复渲染着,白天到来战士们在战场上一个个倒地身亡,就连赫克托耳也哀叹着神拥有无限,而人类却没有办法得到。阿喀硫斯的所有疑惑都是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而来,他看到人类的生活本身就有这种种矛盾和无法调和的无奈,所以他一直在犹豫在迟疑,为什么人的痛苦是如此漫长?年轻人在战场上夭折,而战争这种带给人无数痛苦的东西本身又是毫无道理的,少女们被随便塞给某个人,就好像是一个物品,老年人享受安静的一生,到老的时候却惨遭厄运。荷马他带出了很多著名的希腊神话来烘托那种疑惑,在那些故事里妄图和神明还有命运对抗的凡人免不了遭受厄运,而这样的厄运是理所当然的吗?阿喀硫斯试图躲避这样的厄运,但是在希腊人看来害怕死亡不是好的品质,正如白天人们在战场上拼命厮杀,夜晚却会极度狂欢,对悲惨的事情加以消解一样。

然而尽管死亡对于每个战士而言都是近在咫尺,他们也绝对不会让死亡的恐怖和战争的惨痛伤害生活的乐趣,即使是面对一场理亏的战争,赫克托耳也终究要誓死保卫自己的家乡,即使是不理性的代价惨痛的战争,也不能改变他保卫国家的愿望。他们都实践着希腊曾经存在但是现在消亡掉的某些伟大的精神。对我而言阿喀硫斯实践了希腊最伟大的精神,他明知道自己会死去,但是他还是迎着命运走了上去----他不是像一头小猪一样被动接受了自己的命运,而是经历了思考,主动做出了最后的选择,那就是他愿意为帕特洛克罗斯奉献自己的生命,就连神明也不能阻止他的脚步,这是阿喀硫斯作为人为自己赢得的所有的尊严。我相信这是荷马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起码是他想告诉我们的很多东西中的一部分。

在古希腊,《伊利亚特》不仅仅是一本小说一个故事一首诗,这是一个教材,它讲述了最伟大的英雄们,他们有着最强健的体魄,在一场让人绝望的战争中坚持到了最后,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些英雄的故事将要教育那些孩子们何为真、善、美,这是非常重大的任务,所以它本身也包含了很多真实复杂而艰深的内容。

通观全书,会让人惊奇地发现,最初的时候人类的战场和俄林波斯的神殿是一样的,每个凡人和神明都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但是最后不管是天上还是人间都归于和谐,阿伽门农和阿喀硫斯最初的争执在更重大的现实困境面前被妥善解决了。全书赞扬的是有所牺牲然后顾全大局的品德。为了保卫自己的城邦而牺牲的赫克托耳也是书中仅次于阿喀硫斯的英雄,荷马并没有吝啬对他的赞扬,因为热爱自己的祖国,为他献出一切,无疑是最美好的品质。同样,帕特洛克罗斯也受到很多赞扬,在他活着的时候。他的和善和亲切获得了广泛的尊敬,他的性格是如此温柔,以至于他冒着危险假扮阿喀硫斯上了战场,他死去之后,也有无数的希腊战士为了保护他的尸体不受特洛伊人侮辱而献出生命。荷马他在不遗余力地赞美这些真正的优良品质。

好的东西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受到赞扬。艺术就是为了记录人类的这些美好品质。

然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英雄之中的英雄阿喀硫斯,在帕特洛克罗斯死去之后,他是那么深情,那么坚决,为了复仇他宁肯陷于暴躁而不理智的境地,作者对这些场景有非常详细的描述,他变得那么暴躁,不肯让帕特洛克罗斯下葬,不肯吃饭喝水,不肯放过所有特洛伊人,只是为了发泄自己失去帕特洛克罗斯的痛苦。荷马对他的不理智充满了同情,他并没有任何贬低阿喀硫斯的想法,因为在古希腊为了给自己的伙伴报仇是非常高尚的行为,而阿喀硫斯不仅是为伙伴报仇,更是用自己的生命献祭,尽管现代人很难想象为一个人付出生命的那种激情,也许放弃生命对我们现代人而言是不可在理性上加以理解的,因为生命是人最为宝贵的东西。但是希腊人的理想很大程度系于丰沛的激情而不是理性,也就是如狄德罗所说,一切文雅理性的东西在艺术上都不会成功,他喜欢的是原始的、愿意为了激情献出生命的那种疯狂。我认为他的爱好和对“美”的理解,也是对《伊利亚特》最好的注解。《伊利亚特》揭示了真正的至善至美。

阿喀硫斯自己一刻都没有忘记悲伤,他无法让帕特洛克罗斯复活,无法扭转某种不可捉摸的命运,但是“他不可以活,我却可以去死”,帕特洛克罗斯不能复活,阿喀硫斯却可以自己主动去地府与他相伴。这其实是很高尚的品质,和为了国家奉献生命,为了拯救别人甘愿牺牲自己的那些人同样高尚,也是我们现在的人很难想到,也很难达到的境界。有时候我想,可能就是因为我们现代人太文明了,拥有太多了,享受也太多了,太现实了,所以反而失去了曾经有过的崇高吧。我真的很想知道,现在世界上,到底会有多少人觉得阿喀硫斯为了帕特洛克罗斯付出生命的行为是纯粹的傻子的行为呢?会有多少人,会像亚历山大大帝一样,为了荷马曾经写过的悲剧感动?

但是我也相信无论世事如何,无论人们多么浮躁,总有一些人,他们追求理想和真挚的那种心意不会改变。就像希腊那些伟大的人一样,即使是在很浮躁的时代,仍然回去追求那古老的史诗上铭记的真正的真、善,还有美。

《伊利亚特》读后感

曾经认为小说中的战争是宏伟壮丽的、气势磅礴的场面,千军万马,浴血杀敌,但真正的英雄总能在战后的黎明曙光中、在遍地狼藉之中找到一片安静的土地,与相爱的人相傍瞭望那个晨昏交替时的天空,缅怀一段逝去的时光,等待下一个黎明。但《伊利亚特》却带给了我一种不同的感觉,未必所有战争都是崇高壮丽的,未必所有英雄最后都能拥有完美的结局。两军交战的喊杀、万马奔腾的嘶鸣、血肉横飞的厮杀,这勾勒出的战场除了气势,更有悲凉,战鼓声中,无数战士倒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抑或是自己的城门前,为自己的国家战到最后一刻也许他们无怨无悔,但闭上双眼的那一刻,他们心中必定还有对这个人世的依恋和不舍,也许他们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挚爱的情人在翘首以盼他们的归来,却还不知此时他们挚爱的人与他们已阴阳相隔,再也无法说上一句安慰的话。战争,不会纯粹伟大的,因为它的背后蕴藏着太多家庭的妻离子散、太多恋人的生离死别,这些对人而言刻入骨髓的痛,使得无论目的多崇高、结果多辉煌的战争,也会蒙上一层难以消散的阴影。

凡有战争,必定会出英雄,就如“乱世出豪杰”一般。我想,未必是战争塑造了英雄,因为英雄的许多品质与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或是在战争之前的成长岁月中就早已积淀起来的,但战争却让这些英雄身上的光华得到一种契机以最耀眼盛大的姿态绽放出来,被一代代人传颂,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又将他们身上的美无限扩大,不再去介怀他们的不足,最终成就了他们最光辉的形象。我想,此时的英雄已不仅仅是代表一个个人,更是一个人们精神的追求与寄托。但不可否认,他们无疑是英雄,他们的名字能够名垂千古,必定是有他们的勇气、英武、谋略作为最坚固的基石在背后支撑着的。

特洛伊之战最初的起因是女神之间的纷争,却造成了希腊与特洛伊长达十年的旷日战争。《伊利亚特》的战场上主角是人,它尽情展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但诸神却又一直在白云缭绕之间用他们不朽的双眼注视着这一切,也干涉着战争的进程。冥冥之中是注定无法逃脱的命运,帕特洛克罗斯被赫克托尔刺死,赫克托尔又倒在了特洛伊城门前阿基琉斯的长枪下。这是人类生命的脆弱与无奈,但即使这样,人们依旧不会放弃搏击命运的勇气和力量。即使已经知道有些东西自己无力掌控,即使知道天上的诸神已然宣判自己的死刑,依旧不失英雄本色,在死神面前舞剑冲杀,最后一次绽放出自己的光芒,展现给诸神给世人,留证这一生的光彩。

我想,这是人类的尊严与骄傲。

小说中的战争只是一个宏伟的背景,就如舞台华丽的幕布与音效一般,而舞台上真正上演的,是那些借战争而展现出的至真至美的人性。那一幕幕血光剑影间士兵们为国家不顾生死的奋战,那一出出城墙后面女子们痛失亲友的哭泣,那些交织进生命深处的爱与痛,萦绕在滚滚历史长河上空,唱出叩击灵魂的悲歌。诸神掌控时间与永恒,人类的生命却是脆弱而短暂的,但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学会珍惜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和自己终有一天会离去;正是因为生命被设置了太多无奈,人们才不甘心就这样诚服于命运,才想要放手一搏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光华。

战鼓喧喧,一座座城池覆灭了又重建,但人性的光辉永恒不灭。《伊利亚特》:荷马著,傅东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参考:《世界电影理论思潮》2002年版,游飞、蔡卫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一、对比:《伊利亚特》叙事方式和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

经典好莱坞的叙事系统(Classic Hollywood Narrative System),又被尼尔·巴奇(Noel Burch)在《实用电影理论》(Theory of Film Practice)一书中称为“表达的程序性格式”(The Institutional Mode of Representation ,IMR)。

著名电影人安德烈·巴赞说:“理解影片表达什么,最好先懂得它是怎么表达的。”赫曼·G·温伯格则说,叙述故事的方式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伊利亚特》是一部较为古老的西方文学经典,美国好莱坞电影则是现代大众文化的代表之一,但是二者在叙事方面却有着某种惊人的一致性。莎士比亚说:“阳光下面无新事。”这是否又是一次对经典的回归呢?

1、在经典叙事结构中,故事中的事件是围绕着谜和解谜的基本结构来组织的。故事开始的时候,往往有一个意外的事件打破了虚构的业已存在的世界的平静与和谐。现在,叙事的任务就是要着手对付失衡的世界,并重新找回世界的平静与和谐。

《伊利亚特》虽然叙述的是特洛伊战争中的一个片断,却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由团结到分裂,再到团结的故事,或者说是由愤怒到愤怒消解的故事。《伊》开篇,希腊联军已经和特洛伊及其盟友对峙九年,“阿尔戈斯人并不松懈,只是因为特洛亚人养精蓄锐,对于他们很少攻击,所以他们转而侵略特洛亚城附近的地区”。这是一种势均力敌的平衡状态,但是,阿基琉斯的愤怒打破了这种平衡。状况一,希腊联军内部分裂,失去了阿基琉斯,实力的天平开始向特洛亚倾斜。失去了维持平衡的支点,特洛亚有了乘虚而入的机会,当然不会轻易放过。状况二,为给阿基琉斯复仇机会,宙斯诱惑阿伽门农,希腊联军贸然出动,使秩序更加混乱。随后《伊》叙事的任务就是解决矛盾,使阿基琉斯回到战场,战争又回到两军对垒的正常秩序。

2、经典叙事将会采取不同的手法来解决发生的问题,重建虚构世界的秩序。但重要的是叙事的过程(从初始事件爆发到最后问题解决的一切事件)都有一定的秩序安排,故事中的事件按照因果关系组织起来的,这样,叙事事件之间就有了逻辑的联系。经典叙事按照大致的线性架构逐次展开,直至到达最后那显然是理所应当的结局。

帕里斯把“给最美者”的苹果判给了爱神,这一事件引出两件大事:一,阿弗洛狄特为了实现诺言,帮助帕里斯诱拐了海伦;

二、金苹果事件引起赫拉和雅典娜对特洛伊的仇恨。海伦事件是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而赫拉和雅典娜的仇恨更是时时影响着战争的发展方向。从文本来看,《伊》中,祭司事件的结果是阿基琉斯愤而退出战争;阿基琉斯的退出导致阿尔戈斯人的溃败;为了挽救同伴,阿基琉斯的朋友帕特洛克罗斯替阿基琉斯出战;帕特洛克罗斯的死亡,使阿基琉斯再战赫克托尔。在《伊》中,架构起故事的线性叙事有两种,特洛伊战争的演变和神灵的行动。因果关系是整部史诗的逻辑联系。

3、经典叙事的世界由真实性,或者说是记录片风格的写实主义统领,叙事确认首先建立一个接受对象(读者或观众)理解和相信的虚构世界,真实性通过叙事事件的空间场景和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得以体现,时空的结合是经典叙事因果逻辑关系事件的实在前提。

就真实性而言,《伊》故事中,首先是大量战争场面的描写都是采用细节描写,对阵的两位英雄的动作、容貌、话语、出身等有较为具体的介绍。其二,在神仙叙事的线索中,描写饮宴场景,赫拉色诱宙斯等,都充满了现实凡人生活的影子,给人接近日常生活的亲切感。第三,叙述语言中多采用乡间牧童似的话语,例如把涌向特洛亚城的希腊联军比喻为成熟的涌动的秋天的稻浪。

4、在经典叙事中,故事的发展靠虚构的人物个性来推动,经典叙事中的主角是一个带有性格特征、动机和欲望的丰满个性。这样一来,构成故事的连环事件就受到这个人物行动动机的控制,这个人物就成为经典叙事的“英雄”,并有他的行动来最终决定矛盾的解决,而他究竟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取决于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阿基琉斯的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正在于他的丰满个性。他勇敢善战,敢于并执着于自己的利益,即使面对的是军队的统帅——阿伽门农。正是因为这种个性,所以当阿伽门农掠夺了他的光荣礼物时,他会愤而退出战争,甚至不顾其他阿尔戈斯人的灾难。也是因为他的高傲,阿伽门农第一次求和被拒绝。最后矛盾解决,同样是阿基琉斯的个性使然:他要为最好的朋友报仇。可见,在阿基琉斯的观念里,跟本没有忠君报效的思想,他战争是为了给自己争取荣誉,个人荣誉超过了一切。

5、最后,大团圆结局作为叙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故事叙述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大团圆结局具有两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循环型或封闭型故事结构(The Circular or Closed Story Form),其二是达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结局(Achievement of Perfection or Happy Ending)。

循环型或封闭型故事结构要求叙事在最后回到它的起点。在这一结构模式的结尾,主人公将完成自己的圆型旅程回归他(她)的出发地,这一回归也许是通过影像象征或对话暗示来完成,其目的在于使故事完整。《伊》故事在老祭司的祈祷中开始,又在赫克托尔的葬礼中结束,二者都是伴随着战争的重要场合,但又确实是暂时停止战争的较为平静和谐的场合,这是一种形式上的回归。更深层的则是希腊联军内部由团结被破坏到重新团结的回归,即阿基琉斯由愤而退出英雄事业到回归其事业的过程。

二、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特征主要有三点:戏剧化的故事结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连续性剪辑。

解析[戏剧冲突] :

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戏剧化的故事结构。

《伊利亚特》叙事的绝对“英雄”是阿基琉斯,他正是“一个带有性格特征、动机和欲望的丰满个性”。他的愤怒导致了《伊利亚特》故事的发生,他和阿伽门农和解决定了矛盾的最终解决,正是他的鲜明的个性决定了事态的发展。而具体的戏剧冲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希腊联军和特洛伊之间的矛盾及双方军队内部的矛盾斗争是史诗叙述的重要内容。

第一卷,开篇就是希腊联军中,阿基琉斯和阿伽门农的矛盾冲突;第二卷,长老议事团的计谋造成希腊联军“去与留”的矛盾;第三卷有“帕里斯和墨涅拉奥斯的对决”;第四卷,潘达罗斯引起双方军队的激战;第九卷,阿伽门农向阿基琉斯求和遭拒,这是第一卷矛盾的直接延续;第十卷,“夜探敌营”的行为是双方的,也构成强烈的戏剧冲突;第十六卷,宙斯的儿子萨尔佩冬和阿基琉斯的伴侣帕特罗克洛斯的激烈对决;第十七卷双方战士围绕帕特罗克洛斯的尸体,展开的争夺斗争;第二十四卷,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潜入希腊联军营地,向阿基琉斯赎取赫克托尔的尸体,孤身犯险的老王和仇恨特洛伊的希腊联军构成矛盾冲突,同时对于阿基琉斯,“还尸体”还是“抓国王”也构成了矛盾。

2、神仙也疯狂。天神之间的矛盾是《伊利亚特》叙事的另一重点。

第一卷,宙斯和赫拉出场就积怨甚深;第四卷,宙斯和赫拉的争吵引发人间的仇视,雅典娜和阿波罗正式投入战斗的双方;第五卷,爱神阿弗洛狄特、战神阿瑞斯、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都参加了战斗;第十三卷,波塞冬挑战宙斯,不顾宙斯的禁令,加入战争;第十四卷,赫拉用美色迷惑宙斯,引起宙斯的愤怒;第二十卷、二十一卷直接描写众神的战争。

3、作为两条线索的交叉,人与神的冲突也有所表现。

第二卷,宙斯用梦诱惑阿伽门农,众神之父以诡计陷害凡人,“入人于罪”,或者说是为了实现命运的安排;第三卷,爱神在战乱中,救出了帕里斯,并和海伦产生冲突;第五卷,狄奥墨得斯在雅典娜的挑唆下刺伤美神,还出言不逊;第二十一卷,“阿基琉斯力战克珊托斯河神”,凡人不但对神没有了敬畏,而且对神也拿起了武器,敢于正面对抗。

解析[类型化的人物形象]:

在戏剧化的故事情节模式确定之后,好莱坞经典叙事的人物形象构成也自然呈现类型化的倾向。根据戏剧冲突的原则,人物形象被确立为正反两个阵营,正面人物包括主人公、导师或盟友和信使,反面人物则由坏蛋和帮凶组成。在旗帜鲜明的两大阵营中间往往会出现一个灰色的中间地带,那就是中间人物看门人和变色龙。(《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

《伊利亚特》特殊之处在于叙事视角的偏袒性。(《弓弦和竖琴——从柏拉图解读〈奥德赛〉》,[美]伯纳德特 著,华夏出版社)在《伊》中交战的双方没有善恶之分,只有主次之别。阿基琉斯是无可争议的主人公,他侮辱赫克托尔的尸体、他杀死无数战士,但是他的残暴源于他的愤怒,所以只能使人痛心,而不会使人憎恨;赫克托尔为了城邦,为了家人而战斗,最后面对阿基琉斯,他因为恐惧绕城而逃,这是一个人面对比他强大的对手时正常的反应,但是他敢于一个人战斗在城门之外,而且最终,明知道被神背叛,还是要为荣誉而战,他同样是一个光辉的形象。主次之别,只要体现在重点描绘希腊联军方面的英雄,而特洛伊方面的英雄相比逊色。

《伊》故事中,人物类型没有截然的“正反”之分,但是整个故事框架中,人物形象仍是以两个对立阵营的形式出现的。里面所有的人物都可以分为希腊联军和特洛亚盟军两个阵营,神亦如此。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伊》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表明的,是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又一次凯旋。

《伊利亚特》读书笔记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主要围绕英雄阿基琉斯的两次疯怒展开,全篇一开始交待残暴、贪婪的阿伽门农王在一次议会中引发了卓越的阿基琉斯的愤怒,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事件又催发了特洛伊人最勇敢的赫克托尔杀死了阿基琉斯的同伴,如此激发了阿基琉斯的第二次愤怒,最后以阿基琉斯为同伴报仇,愤怒平息而收尾。

英雄,这一词语在人类缤纷的文字中,在几千年的世界文明中,被赋予了众多光荣与神圣的色彩,任几番荡气回肠,几度慷慨激昂。在读过《伊利亚特》后,我能很强烈的感受到古希腊神话中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和他们在同异族战斗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而且诗中每个人的个性都比较鲜明,阿喀琉斯英勇善战,每次上阵都使敌人望风披靡。除此之外他还十分珍爱友谊;他也有很强的同情之心,可是他又傲慢任性,为了一个女俘而和统帅闹翻,退出战斗,造成联军的惨败。他暴躁凶狠,为了泄愤,竟将赫克托尔的尸体拴上战车绕城三圈。除他之外,特洛伊统帅赫克托尔的形象也十分鲜明。他是一个更加完美的英雄形象。他身先士卒,成熟持重,自觉担负起保卫家园和部落集体的重任。他追求荣誉,不畏强敌,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危急关头,仍然毫无惧色,出城迎敌,奋勇厮杀。最感动我的一点是他敬重父母,非常爱他的妻儿,决战前告别亲人的动人场面,让我感动流涕。

《伊利亚特》中,荷马用很多经常使用的一项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英勇。比如“狮子”、“野猪”、“黑夜”、“风暴”等意象就被经常出现。如第五卷中的埃阿斯一样:“跨站尸躯,像一头狮子”。在描写战争的阴霾即将散去时,诗人以奥德修斯的口吻讲说:“黑夜涉过长途,黎明正在进逼”。荷马常常这样使用只含两三个词汇的比喻,但又不局限于以这类简短的方式呈现他那出神入化的明喻。在第十一卷中,诗人借助一个四行的明喻对赫克托耳的强悍作了出神入化的描写。明喻式的特色鲜明的语言是对情节式语言的装扮和糅合,对于读者饶有兴致地欣赏诗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第十二卷中,诗人运用一个雪的比喻形象地烘托出战场上万矢齐发的宏大场面,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升华了故事情节的可读性,丰富了所叙场景的表现性,实为诗人匠心独运的生花妙笔。诗中有很多大型场面的描写,每次读到大场面的部分时,诗人总能用一些特别生动的比喻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第二卷中,为了向读者们展示希腊联军整装待发的浩大阵容,诗人使用了长达三十行的明喻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譬如:“宛如不同种类的羽鸟,有野鹤、鹳鹤和脖子颀长的天鹅,生活在考斯特里俄斯河边,飞翔在亚细亚的沼泽,这里,那边,展开骄傲的翅膀,然后集群停泊,整片草野回荡着它们的喧响阵阵;就像这样,来自各个部族的兵勇,走出海船营棚,蜂拥到斯卡曼德罗斯平原,使土地承受人脚和马蹄的踩踏,发出可怕的吼声。他们在花团锦簇的斯卡曼德罗斯平原摆开战阵,数千之众,像春天的绿叶和花丛。”

诗中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人物之间的对话。诗中人物对白感情浓烈,情绪化强,极富表现力。在借海伦的口吻赞美奥德修斯时,诗人泼墨挥毫,寥寥数笔即将一个文武双全、能说会道的奇才形象描摹出来:“当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站立起身,他只是木然不动,两眼笔直,盯着脚下的泥土,„„然而,当他亮开洪大的嗓门,语句从丹田冲出,像冬天的雪花纷飞,其时,凡人中就不再有谁可以和奥德修斯比争,我们将不再注视他的外表,带着惊异的眼神。”诗人似画家般,既表现出了英雄个人卓尔不凡的特质,又展示了战场上群英逐鹿的场面。

神的参与贯穿着整部《伊利亚特》的进程。除非受到宙斯的阻止,神可以在凡人需要的任何时候下到凡间,寻找任何一个要找的凡人,谈论任何想要谈论的事情。作为一种沟通的方式,凡人可以通过祈祷求得神的帮助。和凡人一样,神以家庭或家族的形式存在,而宙斯是神界的家长或旅长。并且在诗里没有什么不能解释的事情。从中我们也可看到人的作用;在史诗里,人,尽管多灾多难,但决不是无足轻重的。

总的来说,《伊利亚特》讲述的神话故事很美,是一部采用神话和历史相结合的方式来写作史诗。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站在《伊利亚特》旁边,我觉得这本书有10英尺高,令人惊叹不能自已。”我也只是了解了整个故事,和诗人想表达的部分意思,至于其中更多的美妙和高深之处,还需要我日后再次阅读时仔细揣摩研究。

读《伊利亚特》有感

虽然从小就知道荷马,却从未看过《伊利亚特》或《奥德赛》,这次选修外国文学才让我有了这个机会。

我非常震惊于这本书。传说中荷马是位盲诗人,他记录了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本来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荷马描绘了10年战争中最精彩绝伦的一部分,让我对神秘的希腊文化无限地向往。

《伊利亚特》中,两位主角的形象都十分饱满,阿伽门农是典型的统治阶级,很霸道很专制,但是让我惊讶的是他很勇于承认错误,肯为了整个希腊联军而牺牲自己的一些尊严,低头向阿喀琉斯认错,并将自己的宝贵财富相送,我觉得这是整个希腊联军十年不倒很关键的一个因素。而阿喀琉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勇士,他英勇善战,为人正直,对阿伽门农的无理、嚣张直言不讳,他也很讲义气,因为自己好兄弟帕特洛克罗斯的死,他气愤填膺,杀了赫克托耳以复仇。这真的是大快人心。

另外,书中富有特色的是有许多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比如众神之首宙斯、宙斯之女——智慧和艺术的女神雅典娜、海洋女神忒提斯、火神赫淮斯托斯等。阿喀琉斯的英勇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众神的相助,实在是天之骄子啊。

看完《伊利亚特》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希腊人真的很神奇。首先这本书只描绘了10年战争中的第十年中的几十天,这个描写方法实在比很多大学生喜欢的报流水账高明许多。而且希腊人富有想象力,将这么多的神话人物创造出来并参与了这场战争。另外,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来看,那些创作这本书的行吟歌手的逻辑似乎相当好,基本没什么情节的纰漏,这个比国内很多电视连续剧甚至美剧都要厉害,他们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绘也很出色,虽然简单易懂,但又很生动。在这场持久战中,希腊人与特洛亚人的智慧得到了完美的展现。作为一个为自己祖国悠扬文化自豪的人,我也深深地钦佩着希腊文化,这次阅读《伊利亚特》让我真正地“放眼看世界”。

下载伊利亚特教案(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伊利亚特教案(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伊利亚特》读书报告

    《伊利亚特》 我想,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在古代希腊应该是耳熟能详的,那些遥远的英雄故事世世代代在人们中间传诵着,在这样的状况下,重要的不是故事本身,每个人都知道那些英雄的结局,......

    伊利亚特第一卷读书笔记

    伊利亚特第一卷读书笔记 一、请自行阅读《伊利亚特》第一卷 二、小测试 1 克律塞斯请求阿伽门农做什么? A 补偿自己在战争中的损失 B 归还他的女儿 2阿波罗怎么回应克律塞斯......

    读《伊利亚特》有感

    读《伊利亚特》有感 杨显忠 2008级汉语言文学 100112008067虽然从小就知道荷马,却从未看过《伊利亚特》或《奥德赛》,这次选修外国文学才让我有了这个机会。 我非常震惊于这本......

    伊利亚特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伊利亚特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伊利亚特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伊......

    伊利亚特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伊利亚特读书笔记 伊利亚特读书笔记(一) 虽然从小就知道荷马,却从未看过《伊利亚特》或《奥德赛》,这次选修西方文学史才让我有了这个机会。 我非常震惊于这本书。传说中荷马是......

    《伊利亚特》读书笔记[小编推荐]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主要围绕英雄阿基琉斯的两次疯怒展开,全篇一开始交待残暴、贪婪的阿伽门农王在一次议会中引发了卓越的阿基琉斯的愤怒,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事件又催发了特......

    万能教案

    万能教案模板 说课是教师职业的基本素养,说课要求教师对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课堂设计很了解,说课要包括:教材、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过程、板书、小结。 说课基本......

    教案

    小姐,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小姐”本是对年轻女子的一个称谓,表示爱称或尊称。对中国人来说,它既不是舶来品,也不属于资本主义的产物。根据《现代汉语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