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

时间:2019-05-12 12:3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础会计(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础会计(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

第一篇:基础会计(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1.2.3.4.5.6.7.8.9.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会计:(理解)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一贯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账,以便计

算本期损益。

10.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

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11.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12.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13.所有者权益:(一般了解)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14.收入: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提供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资产而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流入,或债务的清偿。

15.费用:指通过配比方式确认的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各种耗费。这个定义是指狭义的费用,仅限于同提供商品和劳务有关的资产耗费,即营业费用。广义的费用,还包括投资损失、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

16.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的项目。

17.账户: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工具,它应以会计科目作为它的名称,并具有一定的格式。

18.复式记账: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

19.简单会计分录:指一个账户借方只同另一个账户贷方发生对应关系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20.复合会计分录:指一个账户借方同几个账户贷方发生对应关系,或相反,一个账户贷方同几个账户借方发生对应关系的会

计分录,即一借多贷或多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21.实收资本:是指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它是企业所有者权益中的主要部分。

22.固定资产:一般是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能在若干个生产周期中发挥作用,并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

23.“应付账款”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因采购材料而与供应单位发生的结算债务的增减变动情况的账户。

24.“应收账款”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因销售产品应向购买单位收取货款的结算情况的账户。

25.生产费用: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用货币额表现的生产耗用,叫做生产费用。

26.“生产成本”账户:是用来归集和分配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正确计算产品生产成本的账户。

27.“制造费用”账户:是用来归集和分配企业生产车间为生产产品而发生各项间接生产费用。

28.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分摊期在一年以内的各项费用。

29.预提费用:是指预先分期计入各期成本、费用,但在以后才实际支付的费用。

30.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31.营业外收支:是指那些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收入和支出。

32.账户的用途:是指设置和运用账户的目的,即通过账户记录提供什么核算指标。

33.账户的结构:是指在账户中如何登记经济业务,以取得所需要的各种核算指标,即账户借方登记什么,贷方登记什么。1

34.盘存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各项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

35.集合分配账户:是用来归集和分配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个阶段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反映和监督有关费用计划执行情况以

及费用分配情况的账户。

36.跨期摊提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应由几个会计期间共同负担的费用,并将这些费用在各个会计期间进行分摊和预提的账

户。

37.备抵账户:亦称抵减账户,是用来抵减被调整账户余额,以求得被调整账户实际余额的账户。

38.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39.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用来确定经济业务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和金额而填制的,作为登记账簿直接依据的会计凭证。

40.账簿:是按照会计科目开设账户、帐页,用来序时、分类地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簿籍。(账簿又是积累、贮存经济活动情

况的数据库)

41.序时账簿:亦称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

42.联合账簿:是指日记账和分类账结合在一起的账簿,如企业设的日记总账。

43.多栏式明细分类账:是根据经济业务特点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在一张帐页内按有关明细科目或明细项目分设若干专栏,用

以在同一张帐页上集中反映各有关明细科目或明细项目的核算资料。

44.总账:是指按总账科目开设的账户,对总账科目的经济内容进行总括的核算,提供总括性指标。

45.明细账:是指按照明细科目开设的账户,对总分类账的经济内容进行明细分类核算,提供具体而详细的核算资料。

46.平行登记:是指经济业务发生后,根据会计凭证,一方面要登记有关的总分类账,另一方面要登记该总分类账所属的各有

关明细分类账户。

47.结账:(理解)是指按照规定把一定时期(月份、季度、年度)内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登记入账,并将各种账簿结算清楚,以

便进一步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

48.帐证核对:是根据各种账簿记录与记账凭证及其所附的原始凭证进行核对。

49.帐帐核对:是指各种账簿之间的有关数字进行核对。

50.帐实核对:是指各种财产物资的账面余额与实存数额相核对。

51.会计核算形式:就是指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和帐务处理程序相互结合的方式。也称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帐务处理程

序和记账程序。

52.日记总账:是日记账和分类账结合在一起的联合账簿,是将全部科目都集中设置在一张帐页上,以记账凭证为依据,对所

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进行序时登记,月末将每个科目借、贷方登记的数字分别合计,并计算出每个科目的月末余额。

53.财产清查:就是通过对财产物资现金的实地盘点和对银行存款、债权债务的查对,来确定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债权债务的实存数,并查明账面结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54.永续盘存制:亦称账面盘存制,采用这种方法,平时对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加数和减少数,都要根据会计凭证连续计入有关

账簿,并且随时结出账面余额。

55.实地盘存制:采用这种方法,平时只根据会计凭证在账簿中登记财产物资的增加数,不登记减少数,到月末,对各项财产

物资进行盘点,根据实地盘点所确定的实存数,倒挤出本月各项财产物资的减少数。

56.未达帐项:是指由于企业与银行之间对同一项业务,由于取得凭证的时间不同,导致记账时间不一致,而发生的一方已取

得结算凭证已登记入账,而另一方由于尚未取得结算凭证尚未入账的款项。

57.会计报表:是以日常核算资料为主要依据编制的,用来集中、概括地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等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

及成本费用的书面文件。

58.资产负债表:是总括反映企业一定日期(月末、季末或年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的会计报表,是月报表,静态。

59.损益表:亦称利润表,是总括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年度、季度或月份)内利润(或亏损)的实际形成情况的会计报表,是月报表。

60.会计工作的组织:是根据会计工作的特点,制定会计法规制度,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工作人员,以保证合理、有效地

进行会计工作。

基础会计简答题

1、会计的职能的概念,基本职能及特点

是指会计所具有的功能。基本职能是反映和控制。反映职能是指连续、系统和完整地记录、计算和报告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是首要职能,具有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客观性、连续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会计控制具有强制性、严肃性、适时性、连续性、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2、会计科目与账户的概念及关系

会计科目是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帐户是是根据会计科目在帐簿中开设的记帐单元。两者相同点是它们所反映的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是相等的;不同点是(1)会计科目仅指帐户的名称,帐户的一定的格式和结构,具体表现为若干帐页;(2)会计科目是在进行会计核算前事先确定的对经济业务分类核算的项目,帐户是经济业务发生后进行分类、连续登记的一种手段。

3、复式记账的概念及其优点

复式记账是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的一种方法。

采用复式记账方法,以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始,又以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终。任何会计期间内,全部经济业务的记录结果,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复式记账法的优点有两个:一是可以了解每一笔经济业务引起的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通过全部经济业务的会计记录和数据,可以了解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二是可以利用账户记录进行试算平衡,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但复式记帐比较麻烦。

4、会计凭证的概念和作用,记帐凭证的概念和审核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帐簿的依据。其作用是(1)及时正确反映经济业务完成情况;

(2)明确经济责任,强化单位内部控制;(3)加强会计监督,控制经济运行。

记账凭证的审核

记账凭证是对原始凭证加以归类、整理,填制具有统一格式的凭证。其审核内容包括:内容上否真实;科目和凭证是否正确;项目是否齐全。

5、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关系

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是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类账户。

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 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相同;② 登记账簿的原始依据相同。

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 反映经济内容的详细程度不同;② 作用不同。

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必须是平行登记,具体地说平行登记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 登记的依据相同;② 登记的方向一致;③ 登记的金额相等。

6、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权责发生制亦称为应收应付制,是以权责发生为标志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及债权和债务。适用范围是企业和事业单位中的经营业务;

收付实现制又称现收现付制,以实际收到和支付现金的时间来确认各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其适用范围是行政事业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能够真实地反映当期的经营收入和经营支出,更加准确地计算和确定企业的经营成果。因此,它在企业会计中被普遍采用。

7、期末帐项调整的意义及类型

期末帐项调整能正确计算本期损益,有五种类型:应计收入、预收收入、应计费用、预付费用、其他帐项调整。

8、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的概念及其适用范围

(1)实地盘存制又称“定期盘存制”。是指平时根据会计凭证在有关账簿中只登记存货的增加数,不登记减少数,月末通过实地盘点,将盘点的实存数作为账面结存数,然后倒挤推算出本期发出数的一种存货核算方法。

因此,实地盘存制一般只适用于一些价值低、品种杂、进出频繁的材料物资。其他存货一般不宜采用实地盘存制。

(2)永续盘存制又称账面盘存制,是根据账簿记录,计算期末存货账面结存数量的一种存货核算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对存货的增加和减少,平时都要在账簿中连续加以记录,并随时结出账面结存数。

永续盘存制的优点是可以随时了解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情况,有利于加强存货管理。缺点是加大了日常核算工作量。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除少数特殊情况外,一般都应采用永续盘存制。

9、财务报表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

财务报表基本内容是表头(报表的名称、报表编制单位、编制时间、报表编号、计量单位)、表身和表外说明三部分

10、我国会计法律规范的层次及主要内容

三个层次:会计法、会计行政管理法规、会计部门规章。

会计法:调整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中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会计法,1985年5月1日起施行。

会计行政管理法规:会计行政法规、地方性会计法规、会计规章。

会计部门规章: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和非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

11、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概念:指各单位根据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经营管理和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而制定的旨在规范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制度和办法。基本内容:内部会计控制、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财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保护制度、预算控制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和财务会计分析制度。

12、简述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关系及其平行登记的要求?

答:(1)总分类账户对明细分类账户具有统驭控制作用;

(2)明细分类账户对总分类账户具有补充说明作用;

平行登记的要求:

1.依据相同;2.方向相同;3.期间相同;4.金额相等。

13、什么是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以及记账规则是什么?

借贷记账法是指以“借”、“贷”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编制理论基础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14、账实核对包括哪些内容?

1、现金日记账账面余额与库存现金是否相等;

2、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是否相符;

3、各项财产物资明细账账面余额与财产物资的实有数额是否相符;

4、有关债权债务明细账账面余额与对方单位账面记录是否相符。

15、什么是借贷记账法下的试算平衡法?试算平衡法包括了几种方法?几种试算平衡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试算平衡是指根据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以及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检查所有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过程。

试算平衡包括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和余额试算平衡法两种方法。

发生额试算平衡法的依据是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余额试算平衡法的依据是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

16、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1)根据原始凭证编制汇总原始凭证;

(2)根据原始凭证或者汇总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3)根据收、付款凭证逐日逐笔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

(4)根据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编制有关的明细分类账;

(5)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

(6)期末,将日记账的余额以及各种明细账的余额同有关总账的余额核对相符;

(7)期末,根据总账和有关明细账的记录,编制会计报表。

17、简述发生额试算平衡、余额试算平衡的理论依据以及公式?

发生额试算平衡的理论依据是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公式为: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余额试算平衡的理论依据是会计恒等式,公式为: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第二篇:中央电大12春《基础会计》名词解释简答题

基础会计

1、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实物、现金的实地盘点和对银行存款、债权债务的核对,确定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债权债务的实存数,以查明账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2、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

3、未达账项:是指单位与银行双方之间由于结算凭证传递的时间不同,而造成一方已入账,而另一方尚未收到结算凭证从而尚未入账的款项。

4、所有者权益: 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5、会计账簿: 会计账簿,简称账簿,是由按照会计科目开设的,由一定格式帐页组成的,以会计记账凭证编号为依据,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记录企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的簿籍。

6、资产: 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或者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7、会计目标: 人们通过会计工作所预期达到的目标。

8、账户: 在会计内容划分会计要素的基础上,按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一步分类在记录和汇集经济业务数据的工具。

9、永续盘存制: 对存货的收入、发出,都根据会计凭证在有关明细账中逐笔或逐日连续登记,以便了解其结存数的一种制度。

10、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11、借贷记账法:就是对每一笔经济业务所引起的会计要素项目的增减变动,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

12、实地盘存制:对称定期盘存制,是指平时根据会计凭证在有关账簿中只登记存货的增加数,不登记减少数,月末通过实地盘点,将盘点的实存数作为账面结存数,然后倒挤推算出本期发出数的一种存货核算方法。

13、结算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与其他单位和个人之间债权、债务结算情况的账户。

14、会计信息质量:是指通过会计核算生成的会计信息是否符合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规范;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并能够真实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可靠性和透明度。

15、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的基本分类,即将会计内容分解成若干个要素,统称为会计要素。

16、自制原始凭证:是指在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由本单位内部经办部门或人员填制的凭证。

17、跨期摊提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应由几个会计期间共同负担的费用。

18:过账:是指地会计核算中根据会计分录记入有关账户。

19、特种日记账:用来登记某一类经济业务发生情况的日记账。

20、持续经营:也称继续经营,是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既不会停业,也不会被兼并或破产,并以现有的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或扩大的经营规模和扩大的经营范围)持续不断地进行经营运作。

21、会计目标:是人们通过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

22、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23、会计科目: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也是帐户的名称。

24、应计收入:是指本期已经实现而尚未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

25、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

26、记账凭证:是对经济业务事项按其性质加以归类,确定会计分录,并据以登记会计账簿的凭证。

27、应计费用:是指那些在本期企业已经受益、但尚未支付款项的费用。

28、会计循环:就是按一定的步骤反复运行的会计程序。29、30、31、简答题

1、简述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按照我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原始凭证应当具备以下内容:(1)原始凭证的名称;(2)填制凭证的日期;(3)填制凭证单位名称或者填制人姓名;(4)接受凭证单位名称;(5)经济业务事项名称、数量、单价和金额;(6)经办人的签名或者盖章。对一些特殊的原始凭证,除应当具备原始凭证的上述内容外,还应当有一定的附加条件。

2、简述总分类账与明细账的关系与平等登记。

关系:两者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类账户。内在联系表现:一是反映的经济业务相同;二是登记账簿的原始依据相同。区别表现:一是反映经济内容的详细程度不同;二是作用不同。

平等登记:就是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一方面要在有关的总分类账户中总括登另一方面还要在其所属的有关明细账户中进行明细登记。登记要点:一是依据相同;二是登记方向一致;三是登记金额相等。

3、简述会计基本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反映和会计控制。

会计反映是指连续、系统和完整记录、计算和报告各的经济流动情况。反映是会计的首要职能。它具有:可比性、提供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连续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会计控制是指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人才流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调控。第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适时性连续性全面性、综合性的特点。

会计反映职能是会计控制职能的基础,会计控制职能又贯穿于会计反映的全过程。两者相辅相成,发挥各处作用,又紧密联系。

4、会计的特点。

(1)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具有综合性;

(2)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3)会计核算以凭证为依据,并严格遵循会计规范。

5、原始凭证审核的内容。

(1)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

(2)审核原始凭证的合理性;

(3)审核原始凭证的完整性;

(4)审核原始凭证的正确性。

6、试述会计对象要素之间关系。(会计要素的基本关系)

会计对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各个会计对象要素之间在数量上存在着一种平衡关系,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利润=收入-费用

由于利润实际上也属于所有者权益,所以可将上述两个公式合并如下: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7、试述期末账项调整的含义和包括内容。

期末账项调整是根据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的要求,在进行期末结账工作之前,按照应予归属的标准,就一些账项作必要的调整。调整的内容:(1)应计账项的调整;(2)递延账项的调整;(3)其他账项的调整。

8、会计等式的含义、表达方式及其意义。

(1)含义。会计等式是在会计核算中反映各个会计要素数量关系的等式,又称为会计议程或会计平衡公式。

(2)表达方式。会计等式的表达方式有:

资产=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3)意义。会计等式在会计核算中有着重要意义,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明确了企业的产权关系,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和投资人的合法权益;②全面反映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便于进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③它在会计实务中是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时进行分类、复式记账和构筑会计报表的依据。

9、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

(1)填制凭证的日期;

(2)凭证的名称和编号;

(3)经济业务事项摘要。

(4)会计科目(包括一级、二级或明细科目)的名称、方向和金额;

(5)所附原始凭证张数;

(6)制证、审核、记账、会计主管等有关人员的签章,收款和付款的记账凭证还应当由出纳人员签章;等等。

10、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的关系。

资产负债表是一张静态报表,它反映企业在某一定时日的财务状况。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提示的财务状况包括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三个会计要素的状况。现金流量表是反映和提供企业的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信息的会计报表。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都是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但两者又不同:资产负债表是反映时点的财务状况,而现金流量表则是反映会计期间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对财务状况的影响,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原因。

11、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账务处理程序、优缺点极其适用范围。

(1)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记账凭证。

(2)根据现金收、付款凭证和银行存款收、付款凭证逐笔序时地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3)根据记账凭证及其所附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爱笔登记各种明细分类账。

(4)根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逐笔登记分类账。

(5)根据对账的具体要求,将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各种明细分类账定期地与对应的总分类账进行核对。

(6)期末,根据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记录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12、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现金流量表的作用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1)可以对现金的来源手运用作出评价;(2)可以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3)可以对企业的偿债能力、支付能力和再投资能力作出评价;

(4)可以对企业的收益质量作出评价。

13、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会计科目和账户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两概念。

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在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的基础上设置的,因而会计科目既是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的项目,又是账户的名称。

其不同点:会计科目作为一个项目,规定了科目的核算内容和科目的使用方法,而账户是记录经济业务的工具,就必须有账户名称在内的,由若干个项目组成的结构。在我国目前衽统一会计制度的前提下,会计科目由国家财政部门统一制定,企业根据企业科目设置账户。

14、简述原始凭证审核的基本内容。

原始凭证的审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和真实性;(2)审核原始凭证的合理性;(3)审核原始凭证的完整性;(4)审核原始凭证的正确性。

15、试简要说明资产的概念及其特征: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资产必须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第二,资产作为一项资源,它还必须具有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第三,作为一项资产,应当能以货币计量其价值。

16、说明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同点:两者都是会计凭证。

不同点:①作用不同。原始凭证是填制记账凭证的依据;记账凭证是登记账簿的依据。②内容不同。原始凭证说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是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记账凭证主要确定会计分录。③填制人员不同。原始凭证一般由业务经办人员填制,记账凭证由会计人员填制。

17、会计循环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会计循环一般由下列步骤构成:

第一,根据经济业务的实际发生和完成的真实情况编制必要的会计分录。

第二,根据每笔会计分录所确定的应借、应货金额,分别过人各有关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之中。

第三,根据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来检查、验证会计分录和过账工作有无错误。

第四,根据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的要求,按照收入、费用的归属期,对账簿记录进行必要的调整。

第五,根据分类账各账户提供的会计数据和会计主体财产清查的结果,在每一个会计期末进行对账。

第六,根据一定时期内全部入账的经济业务的内容,将各种账簿记录结计清楚,即结出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第七,根据分类账户中有关账户的发生额和各账户的期末余额,编制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会计报表及其财务状况说明书。

18、什么是永续盘存制和实地盘存制?其适用范围是什么?

永续盘存制又称账面盘存制,是根据账簿记录,计算期末存货账面结存数量的一种存货核算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对存货的增加和减少,平时都要在账簿中连续加以记录,并随时结出账面结存数。

在实际工作中,除少数特殊情况外,一般都应采用永续盘存制。

实地盘存制,又称定期盘存制。采用这种方法,平时根据会计凭证在有关账簿中只登记存货的增加数,不登记减少数,月末通过实地盘点,将盘点的实存数作为账面结存数,然

后倒挤失算出本期发出数,将其计入账簿。

实地盘存制一般只适用于一些价值低、品种杂、进出频繁的材料物资。

19、为什么企业要进行期末账项调整?其包括哪几种类型?

按照权责发生制基础的要求,不论款项是否支付,凡是本会计期间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应该负担的费用都要计入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本期收入和本期应该负担的费用。即使相关过款项已经收付,也不能计入本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因此,每个会计期末都要对已经入账和没有入账的相关收入、费用进行必要的调整,以便正确计算本期损益。

账项调整的内容有五种类型:应计收入的调整;预收收入的调整;应计费用的调整;预会费用的调整;其他账项的调整。

20、复式记账法的优点

复式记账法的优点有两个:

一是可以了解每一笔经济业务引起的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通过全部经济业务的会计记录和数据,可以了解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二是可以利用账户记录进行试算平衡,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21、

第三篇:会计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会计名词解释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核算方法: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报表。

3、会计科目: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科目。

4、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用来全面、系统、连续的记录经济业务,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工具。

5、资产:企业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6、负债:企业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预期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现时义务。

7、所有者权益: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8、留存收益是指企业从历年实现的利润中提取或留存于企业的内部积累。

9、盈余公积:企业从实现的利润中提取或形成的留存于企业内部的积累。

10、未分配利润:企业留于以后分配的利润或待分配利润。

11、收入: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入。

12、费用: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13、利润:企业在一定的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14:、会计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期间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15、会计主体假设:凡能独立核算盈亏和收支,独立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经济组织。

16、持续经营假设: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不会发生停业和破产清算等情况。

17、会计期间假设:把持续经营的期间认为的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首尾相接的时间段落。

18、货币计量假设:用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尺度对会计要素进行计价。

19、复式记账:对每一笔经济业务,以相等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进行登记,系统的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式。

20、权责发生制:指凡是在本期内已经收到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一切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21、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文字凭据。

22、记账凭证:财会部门根据审核确认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记载经济业务的简要内容,确认会计

分录,作为记账直接依据的一种会计凭证。

23、账簿:由具有一定格式的帐页组成的,用来序时、分类的记录和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簿籍。

24、报表:单位根据经过审核的会计账簿记录和有关资料编制并对外提供的反映单位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

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25、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26、利润表(损益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27、坏账:企业应收账款未能收回的部分而形成的损失。

28、对账:使账簿记录无误,真是的反映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实核对)

29、结账:把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登记入账的基础上,计算并记录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后,将余额结转

下期或新的账簿的会计行为。

30、财产清查:就是根据账簿记录,对企业的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债权债务、票据等的盘点或核对,查明各

项财产的实存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第四篇:会计基础名词解释

会计考试资料

1.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2.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3.会计:(理解)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5.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6.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7.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8.一贯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9.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账,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10.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11.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12.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13.所有者权益:(一般了解)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14.收入: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提供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资产而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流入,或债务的清偿。

15.费用:指通过配比方式确认的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各种耗费。这个定义是指狭义的费用,仅限于同提供商品和劳务有关的资产耗费,即营业费用。广义的费用,还包括投资损失、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

16.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的项目。

17.账户: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工具,它应以会计科目作为它的名称,并具有一定的格式。

18.复式记账: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

19.简单会计分录:指一个账户借方只同另一个账户贷方发生对应关系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20.复合会计分录:指一个账户借方同几个账户贷方发生对应关系,或相反,一个账户贷方同几个账户借方发生对应关系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或多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21.实收资本:是指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它是企业所有者权益中的主要部分。

22.固定资产:一般是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能在若干个生产周期中发挥作用,并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

23.“应付账款”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因采购材料而与供应单位发生的结算债务的增减变动情况的账户。

24.“应收账款”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因销售产品应向购买单位收取货款的结算情况的账户。

25.生产费用: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用货币额表现的生产耗用,叫做生产费用。

26.“生产成本”账户:是用来归集和分配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正确计算产品生产成本的账户。

27.“制造费用”账户:是用来归集和分配企业生产车间为生产产品而发生各项间接生产费用。

28.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分摊期在一年以内的各项费用。

29.预提费用:是指预先分期计入各期成本、费用,但在以后才实际支付的费用。

30.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31.营业外收支:是指那些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收入和支出。

32.账户的用途:是指设置和运用账户的目的,即通过账户记录提供什么核算指标。

33.账户的结构:是指在账户中如何登记经济业务,以取得所需要的各种核算指标,即账户借方登记什么,贷方登记什么。

34.盘存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各项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

35.集合分配账户:是用来归集和分配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个阶段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反映和监督有关费用计划执行情况以及费用分配情况的账户。

36.跨期摊提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应由几个会计期间共同负担的费用,并将这些费用在各个会计期间进行分摊和预提的账户。

37.备抵账户:亦称抵减账户,是用来抵减被调整账户余额,以求得被调整账户实际余额的账户。

38.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39.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用来确定经济业务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和金额而填制的,作为登记账簿直接依据的会计凭证。

40.账簿:是按照会计科目开设账户、帐页,用来序时、分类地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簿籍。(账簿又是积累、贮存经济活动情况的数据库)

41.序时账簿:亦称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

42.联合账簿:是指日记账和分类账结合在一起的账簿,如企业设的日记总账。

43.多栏式明细分类账:是根据经济业务特点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在一张帐页内按有关明细科目或明细项目分设若干专栏,用以在同一张帐页上集中反映各有关明细科目或明细项目的核算资料。

44.总账:是指按总账科目开设的账户,对总账科目的经济内容进行总括的核算,提供总括性指标。

45.明细账:是指按照明细科目开设的账户,对总分类账的经济内容进行明细分类核算,提供具体而详细的核算资料。

46.平行登记:是指经济业务发生后,根据会计凭证,一方面要登记有关的总分类账,另一方面要登记该总分类账所属的各有关明细分类账户。

47.结账:(理解)是指按照规定把一定时期(月份、季度、)内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登记入账,并将各种账簿结算清楚,以便进一步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

48.帐证核对:是根据各种账簿记录与记账凭证及其所附的原始凭证进行核对。

49.帐帐核对:是指各种账簿之间的有关数字进行核对。

50.帐实核对:是指各种财产物资的账面余额与实存数额相核对。

51.会计核算形式:就是指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和帐务处理程序相互结合的方式。也称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帐务处理程序和记账程序。

52.日记总账:是日记账和分类账结合在一起的联合账簿,是将全部科目都集中设置在一张帐页上,以记账凭证为依据,对所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进行序时登记,月末将每个科目借、贷方登记的数字分别合计,并计算出每个科目的月末余额。

53.财产清查:就是通过对财产物资现金的实地盘点和对银行存款、债权债务的查对,来确定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债权债务的实存数,并查明账面结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54.永续盘存制:亦称账面盘存制,采用这种方法,平时对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加数和减少数,都要根据会计凭证连续计入有关账簿,并且随时结出账面余额。

55.实地盘存制:采用这种方法,平时只根据会计凭证在账簿中登记财产物资的增加数,不登记减少数,到月末,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盘点,根据实地盘点所确定的实存数,倒挤出本月各项财产物资的减少数。

56.未达帐项:是指由于企业与银行之间对同一项业务,由于取得凭证的时间不同,导致记账时间不一致,而发生的一方已取得结算凭证已登记入账,而另一方由于尚未取得结算凭证尚未入账的款项。

57.会计报表:是以日常核算资料为主要依据编制的,用来集中、概括地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等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成本费用的书面文件。

58.资产负债表:是总括反映企业一定日期(月末、季末或年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的会计报表,是月报表,静态。

59.损益表:亦称利润表,是总括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季度或月份)内利润(或亏损)的实际形成情况的会计报表,是月报表。

60.会计工作的组织:是根据会计工作的特点,制定会计法规制度,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工作人员,以保证合理、有效地进行会计工作。

1.会计目标——是人们通过会计工作所预期达到的目的。

2.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生产经营活动或者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和定期编制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活动的全过程。

3.会计对象——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或者说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4.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所具有的功能。

5.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核算工作,提供会计数据,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成果,反映行政和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收支和节余情况。

6.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在其核算过程中队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所实施的监督。

7.会计方法——是指履行会计职能所采用的方法,包括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监督的方法和会计分析的方法。

8.会计确认——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确认某经济业务事项,应记入会计账簿,并列入会计报告的过程,包括要素项目确认和时间确认。

9.会计计量——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各项财产物资都须以某种尺度为标准确定它的量。

10.会计记录——是指各项经济业务经过确认、计量后,采用一定方法在账户中加以记录的过程,包括以原始凭证为依据编制记账凭证,在以记账凭证为依据登记账簿。

11.会计报告——又称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以账簿记录为依据,采用表格和文字形式,将会计数据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书面报告。

12.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和综合的核算,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既为外部有关各方的投资、信贷决策服务,也为内部强化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是一个生成和提供财务信息并用于管理的系统。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内容的基本分类,即将会计内容分解而成若干个要素,统称为会计要素。

14.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15.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者在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

16.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随时变现、持有时间在一年以上的股票、债券投资和超过一年的其他投资。

17.固定资产——是指持有期限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不变的资产。

18.无形资产——是指能够长期使用、不具有实物形态、能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资产。

19.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0.流动负债——是指应在一年内或者在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

21.长期负债——是指应在一年以上,或者在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偿还的债务。

22.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23.收入——是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24.费用——是指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25.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26.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是企业的收入扣除成本和费用后的金额。

27.会计等式——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反映各个会计要素数量关系的等式。又称会计方程式或28.账户——就是在会计内容划分会计要素的基础上,按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一步分类,以分门别类地记录和汇集经济业务数据的工具。

29.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的项目,也是账户的名称。

30.复式记账法——就是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所引起的会计要素及其项目的增减变动,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

31.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记账方法。

32.会计分录——就是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确定账户、金额和记账方位(即借方或贷方)的记录。

33.简单会计分录——是只涉及两个账户的会计分录。

34.复合会计分录——是涉及两个以上账户的会计分录。

35.过账——是指在会计核算中根据会计分录记入有关账户。

36.账户的用途——是指设置和运用账户的目的,即通过账户记录提供什么核算指标。

37.账户的结构——是指在账户中如何登记经济业务,即“借方”登记什么,“贷方”登记什么,期末是否有余

额,余额在哪一方,表示什么内容。

38.盘存账户——盘存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各项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的增减变动及其实际结存数的账户。

39.结算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与其他单位和个人之间债权、债务结算情况的账户。

40.资本和资本增值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及其结余情况的账户。

41.集合分配账户——是用来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中某个阶段所发生的应由多个成本计算对象共同负担的某种费用的账户。

42.跨期摊提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应由几个会计期间共同负担的费用,并将这些费用在各个会计期间进行分摊和预提的账户。

43.成本计算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发生的,应计入成本的全部费用,并确定各个成本计算对象的实际成本的账户。

44.收入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所取得的各种收入和利得的账户。

45.费用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所发生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各种费用的账户。

46.财务成果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并据以确定企业利润或亏损数额的账户。

47.调整账户——是用来调整被调整账户的账面余额,以便计算被调整账户的实际余额的账户。调整账户按照其调整方式的不同,可进一步分为备抵账户、附加账户和备抵附加账户三类。

48.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

49.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和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原始依据的一种会计凭证。

50.外来原始凭证——是指在同外单位发生经济往来事项时,从外单位取得的凭证。

51.自制原始凭证——是指在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由本单位内部经办部门或人员填制的凭证。

52.记账凭证——是对经济业务事项按其性质加以归类,确定会计分录,并据以登记会计账簿的凭证。

53.收款凭证——是用来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收入业务的记账凭证。

54.付款凭证——是用来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付出业务的记账凭证。

55.转账凭证——是用来记录与现金、银行存款无关的转账业务的凭证。

56.会计账簿——是由具有—定格式、相互联系的账页所组成,用来序时、分类地全面记录一个企业、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簿籍。

57.序时账簿——也称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

58.普通日记账——是用来登记各单位全部经济业务的日记账。

59.特种日记账——是用来登记某一类经济业务发生情况的日记账。

60.分类账簿——是对全部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登记的账簿。

61.总分类账——简称总账,是根据总分类科目开设账户,用来登记全部经济业务,进行总分类核算,提供总括核算资料的分类账簿。

62.明细分类账——简称明细账,是根据明细分类科目开设账户,用来登记某—类经济业务,进行明细分类核算,提供明细核算资料的分类账簿。

63.备查账簿——是对某些在日记账簿和分类账簿中未能记载或记载不全的经济业务进行补充登记的账簿。

64.订本式账簿——简称订本账,是在启用前将编有顺序页码的—定数量账页装订成册的账簿。

65.活页式账簿——简称活页账,是将一定数量的账页置于活页夹内,可根据记账内容的变化而随时增加或减少部分账页的账簿。

66.卡片式账簿——简称卡片账,是将一定数量的卡片式账页存放于专设的卡片箱中,账页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增添的账簿。

第五篇: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汇编

1.会计目标——是人们通过会计工作所预期达到的目的。

2.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生产经营活动或者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和定期编制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活动的全过程。

3.会计对象——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或者说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4.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所具有的功能。

5.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核算工作,提供会计数据,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成果,反映行政和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收支和节余情况。

6.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在其核算过程中队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所实施的监督。

7.会计方法——是指履行会计职能所采用的方法,包括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监督的方法和会计分析的方法。

8.会计确认——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确认某经济业务事项,应记入会计账簿,并列入会计报告的过程,包括要素项目确认和时间确认。

9.会计计量——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各项财产物资都须以某种尺度为标准确定它的量。

10.会计记录——是指各项经济业务经过确认、计量后,采用一定方法在账户中加以记录的过程,包括以原始凭证为依据编制记账凭证,在以记账凭证为依据登记账簿。

11.会计报告——又称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以账簿记录为依据,采用表格和文字形式,将会计数据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书面报告。

12.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和综合的核算,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既为外部有关各方的投资、信贷决策服务,也为内部强化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是一个生成和提供财务信息并用于管理的系统。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内容的基本分类,即将会计内容分解而成若干个要素,统称为会计要素。

14.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15.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者在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

16.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随时变现、持有时间在一年以上的股票、债券投资和超过一年的其他投资。

17.固定资产——是指持有期限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不变的资产。

18.无形资产——是指能够长期使用、不具有实物形态、能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资产。

19.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0.流动负债——是指应在一年内或者在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

21.长期负债——是指应在一年以上,或者在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偿还的债务。

22.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23.收入——是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24.费用——是指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25.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26.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是企业的收入扣除成本和费用后的金额。

27.会计等式——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反映各个会计要素数量关系的等式。又称会计方程式或会计平衡公式。

28.账户——就是在会计内容划分会计要素的基础上,按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一步分类,以分门别类地记录和汇集经济业务数据的工具。

29.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的项目,也是账户的名称。

30.复式记账法——就是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所引起的会计要素及其项目的增减变动,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

31.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记账方法。

32.会计分录——就是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确定账户、金额和记账方位(即借方或贷方)的记录。

33.简单会计分录——是只涉及两个账户的会计分录。

34.复合会计分录——是涉及两个以上账户的会计分录。

35.过账——是指在会计核算中根据会计分录记入有关账户。

36.账户的用途——是指设置和运用账户的目的,即通过账户记录提供什么核算指标。

37.账户的结构——是指在账户中如何登记经济业务,即“借方”登记什么,“贷方”登记什么,期末是否有余额,余额在哪一方,表示什么内容。

38.盘存账户——盘存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各项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的增减变动及其实际结存数的账户。

39.结算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与其他单位和个人之间债权、债务结算情况的账户。

40.资本和资本增值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及其结余情况的账户。

41.集合分配账户——是用来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中某个阶段所发生的应由多个成本计算对象共同负担的某种费用的账户。

42.跨期摊提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应由几个会计期间共同负担的费用,并将这些费用在各个会计期间进行分摊和预提的账户。

43.成本计算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发生的,应计入成本的全部费用,并确定各个成本计算对象的实际成本的账户。

44.收入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所取得的各种收入和利得的账户。

45.费用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所发生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各种费用的账户。

46.财务成果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并据以确定企业利润或亏损数额的账户。

47.调整账户——是用来调整被调整账户的账面余额,以便计算被调整账户的实际余额的账户。调整账户按照其调整方式的不同,可进一步分为备抵账户、附加账户和备抵附加账户三类。

48.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

49.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和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原始依据的一种会计凭证。

50.外来原始凭证——是指在同外单位发生经济往来事项时,从外单位取得的凭证。

51.自制原始凭证——是指在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由本单位内部经办部门或人员填制的凭证。

52.记账凭证——是对经济业务事项按其性质加以归类,确定会计分录,并据以登记会计账簿的凭证。

53.收款凭证——是用来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收入业务的记账凭证。

54.付款凭证——是用来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付出业务的记账凭证。

55.转账凭证——是用来记录与现金、银行存款无关的转账业务的凭证。

56.会计账簿——是由具有—定格式、相互联系的账页所组成,用来序时、分类地全面记录一个企业、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簿籍。

57.序时账簿——也称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

58.普通日记账——是用来登记各单位全部经济业务的日记账。

59.特种日记账——是用来登记某一类经济业务发生情况的日记账。

60.分类账簿——是对全部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登记的账簿。

61.总分类账——简称总账,是根据总分类科目开设账户,用来登记全部经济业务,进行总分类核算,提供总括核算资料的分类账簿。

62.明细分类账——简称明细账,是根据明细分类科目开设账户,用来登记某—类经济业务,进行明细分类核算,提供明细核算资料的分类账簿。

63.备查账簿——是对某些在日记账簿和分类账簿中未能记载或记载不全的经济业务进行补充登记的账簿。

64.订本式账簿——简称订本账,是在启用前将编有顺序页码的—定数量账页装订成册的账簿。

65.活页式账簿——简称活页账,是将一定数量的账页置于活页夹内,可根据记账内容的变化而随时增加或减少部分账页的账簿。

66.卡片式账簿——简称卡片账,是将一定数量的卡片式账页存放于专设的卡片箱中,账页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增添的账簿。

67.对账——就是对账簿记录进行核对。

68.结账——是在将本期内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全部登记入账的基础上,于会计期末按照规定的方法结算账目,包括结计出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69.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实物、现金的实地盘点和对银行存款、债权债务的核对,确定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债权债务的实存数,以查明账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70.未达账项——是指单位与银行双方之间由于结算凭证传递的时间不同,而造成一方已经入账,而另一方尚未收到结算凭证从而尚未入账的款项。

71.实地盘存制——又称“定期盘存制”,是指平时根据会计凭证在有关账簿中只登记存货的增加数,不登记减少数,月末通过实地盘点,将盘点的实存数作为账面结存数,然后倒挤推算出本期发出数的一种存货核算方法。

72.永续盘存制——又称账面盘存制,是根据账簿记录,计算期末存货账面结存数量的一种存货核算方法。

73.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

74.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

75.利润表——是反映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

76.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77.中期报表——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的报告期间的报表。

78.单位会计报表——是指一个独立核算单位以本单位为范围,根据本单位的账簿记录和其他会计资料编制而成的会计报表。

79.汇总会计报表——是指上级主管机构根据所属单位的单位会计报表和汇总单位本身的会计报表汇总而成的会计报表。

80.个别会计报表——是指会计核算只以一个特定的会计主体的核算范围所编制而成的会计报表,它不反映投资单位和其他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81.合并会计报表——是指把投资单位和由其投资的各被投资单位视为一个整体,在投资单位本身的会计报表和所属被投资单位的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合并编制而成的会计报表。它反映投资单位和被投资单位的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

82.会计信息质量——是指通过会计核算生成的会计信息是否符合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规范;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并能够真实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可靠性和透明度。

83.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84.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85.相关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86.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87.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88.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89.清晰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90.会计循环——就是按一定的步骤反复运行的会计程序。

9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就是对会计核算的存在条件,如空间、时间、计量尺度等以及核算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提出假设,并以次为会计核算的前提和基础。

92.会计主体——会计核算须以一个特定单位为其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这个特定单位就称为会计主体,也叫做会计实体。

93.持续经营——也称继续经营,是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既不会停业,也不会被兼并或破产,并以现有的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或扩大的经营规模和扩大的经营范围)持续不断地进行经营运作。

94.会计分期——是指将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会计期间。

95.货币计量——是指会计核算中对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采用统一的货币单位予以综合反映。

96.权责发生制原则——亦称之为应收应付制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按照收入已经实现,费用已经发生,并应由本期负担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本期费用。

97.配比原则——是指企业应将某一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为取得这些收入而支出的费用相互配比,并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98.实际成本原则——亦称之为历史成本原则,它是指企业对所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计量时,都要以经济业务事项实际发生时的取得成本或实际成本作为登记入账的依据。

99.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100.谨慎性原则——亦称之为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在处理含有不确定因素的经济业务时,必须谨慎从事,即只确认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

101.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102.收付实现制——亦称实收实付制,是指在会计核算中,以实际收到或支付款项为确认本期收入和本期费用的标准!

103.应计费用——是指那些在本期企业已经受益、但尚未支付款项的费用。

104.应计收入——是指本期已经实现而尚未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

105.递延账项——是指虽然已收入或已付出款项,但是尚无法确定为已经实现的收入或已发生的费用。包括预付费用和预收收入。

106.预付费用——是指本期或前期已经支付款项,但因属于后续会计期间受益,故由后续会计期间负担的费用。

107.预收收入——是指本期已经收款入账,但由于尚未提供商品或劳务而没有实现的收入。

108.固定资产折旧——就是固定资产由于损耗而减少的价值。

109.固定资产减值——是指由于技术陈旧、损坏、市价持续下跌、长期闲置或其他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

110.坏账损失——坏账是指企业不能收回的账款,企业因此而发生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

111.直接转销法——是指当企业确认坏账实际发生时,作为损失计入当期期间费用,同时冲销应收账款及往来账户的一种坏账核算方法。

112.备抵法——是指在每一个会计期末估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并记入当期期间费用,同时记入“坏账准备“账户,待实际发生坏账时再予以冲销的一种坏账核算方法。

113.虚账户——是指损益类账户,即收入类和费用类账户。该类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在会计期末都应转至“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均无余额,因而又称为“临时账户”。

114.实账户——是指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该类账户在会计期末结账后,通常都有余额。这就是说这些余额必须结转下期,以便连续记录。因此,又称为“永久账户”。

115.会计核算形式——也称会计核算程序或账务处理程序,是指凭证和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方法相互结

合的方式。它是记账和产生会计信息的步骤和方法。

116.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是以直接根据各种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为特点的一种最基本的会计核算形式。

117.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又称记账凭证汇总表核算形式,是以定期将记账凭证按会计科目汇总,然后再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为主要特点的一种会计核算形式。

118.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是以先定期将一定期间内(如10天)所有的记账凭证汇总编制成汇总记账凭证,然后再根据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为主要特点的一种会计核算形式。

下载基础会计(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础会计(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会计基础学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1.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

    基础会计简答题5篇

    基础会计简答题 ★1、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一般程序是什么?根据原始凭证编制汇总原始凭证.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根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逐笔......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题 一、基础会计 1.现代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和技术,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核算,为特定主体内外部经济利益相关者提供......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1

    1、账户: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反映其内容增减变化的户头。 2、负债: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 3、会计凭证:是用以记录......

    会计电算化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1.会计电算化: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 2.会计核算软件:是指专门用于会计核算工作的计算机应用软件。 3.通用会计核算软件:是指由专业软件公司研制,公开在市场上销售,能适应......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总结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总结 会计: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再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 续、系统的反应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权责发生制:权责发......

    名词解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经济性信息:经济性信息是指与企业发展有关的各种信息,主要包括国民经济发展的信息,财政、金融、信贷方面的信息,经济资源信息等 日本式报价:将最低价格列在价格表上,......

    大学生基础会计复习名词解释

    会计名词 会计:会计指的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事业和机关等单位的资金运动(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的核算与监督的一种经济信息系统和管理活动。 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