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管理专业 考试重点 2
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
1、经济管理的性质和原则
经济管理是指管理者或管理机构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社会经济过程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监督等各项实践活动的总称。经济管理是人们进行共同劳动的客观要求。经济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经济管理具有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前者是指经济管理反映协作劳动、社会化生产和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性质;后者是指经济管理反映社会生产关系发展需要的性质。经济管理的二重性原理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管理的二重性是由生产的二重性决定的。经济管理的自然属性是经济管理的共性,经济管理的社会属性是经济管理的个性,经济管理的二重属性是同一管理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学习和掌握经济管理的二重性原理,有助于我们探索和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客观规律,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学;有助于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坚持正确的方向;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对外经济开放”的方针,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经验和方法。
经济管理的原则,是经济管理中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规范和标准。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主要有:遵循客观规律的原则;物质利益原则;最佳效益的原则。
2、泰罗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在资本主义管理史上,他被称之为“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方面。在作业管理方面,泰罗制定了三项管理方法:第一,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第二,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第三,实行刺激性的差别计件工资制。在组织管理方面,泰罗也制定了三项管理方法:第一,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设立专业计划部门,按照科学的规律制订计划,管理企业;第二,实行职能工长制;第三,利用例外原则进行管理控制。
3、法约尔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为:
法约尔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指导或引导一个整体趋向一个目标,它包括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六项活动。管理只是经营活动中的一项,管理活动又包括五个要素或五个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法约尔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总结出了有名的“法约尔法则”,即:大企业的下级阶层和小型企业以及初级企业的经理需要的最重要的能力是技术能力,中等规模以上企业的经理和大企业车间主任以上的管理人员需要的最重要的能力是管理能力。
法约尔总结出了十四项一般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力和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3、梅奥是人群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人群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工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他们不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不仅有经济动机,更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因此,必须注意从社会和心理方面寻找提高工人积极性的办法。第二,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管理者只重视正式组织是不够的,还要充分认识到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注意在正式组织的效率逻辑与非正式组织的感情逻辑之间搞好平衡,以便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即士气,士气越高生产效益也就越高,管理者要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提高来激励职工的士气。
4、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地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赫茨伯格提出了双因素论。他认为,影响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外部因素,如基本工资、工作安全以及周围关系等,这些因素一般不构成强烈激励,因此也叫保健因素;另一类是内在因素,包括工作本身、成就、晋升等,这类因素是满足个人发展或自我价值实现的因素,因而是真正的激励因素。麦克雷戈提出了X理论-Y理论。
5、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西蒙。该学派认为,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因此管理必须采取一套制定决策的科学方法。决策理论的主要论点是: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根据决策的性质可以把他们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根据令人满意的准则进行决策;组织设计的任务就是建立一种制定决策的人-机系统。
6、系统原理。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要素或子系统)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并处于一定环境中的有机集合体。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从不同的角度划分,系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任何管理对象都是一个特定的系统。现代管理的每一个基本要素都不是孤立的,它既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又与其它系统发生各种形式的联系。为了达到现代科学管理的优化目的,必须对管理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这就是现代管理的系统原理。运用系统原理研究管理问题,必须明确:系统有哪些要素组成;系统内外部之间的作用方式和联系方式;系统及其要素具有的功能;系统的生产、发展过程对现存系统的影响,以及发展的趋势;维持、完善与发展系统的源泉和因素;完善系统功能的途径。管理的决策和措施就是建立在上述的系统分析基础之上的,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要把握好系统的四个特性,即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环境适应性。
7、人本原理。所谓人本原理,就是指一切管理活动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遵循人本管理原理,从保护人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人的合理意愿,维护人的基本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和所有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一要建立适宜的体制,二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三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积极促进人才流动。
8、经济管理的职能: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监督、激励)
经济决策,是指人们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对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发展规划、行动方案、改革策略和重大措施等所做出的选择和决定。经济决策的程序是:调查研究,提出问题;确定目标,拟订方案;方案评估,择优决断;实施决策,追踪反馈。经济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经济决策是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不同层次、不同范畴的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经济决策贯穿了经济管理的整个过程;决策的正确与否,决定着经济建设的成败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决策对社会政治和人们的心理也产生重大影响。
经济监督,是指对经济活动的监察或督导。对社会经济活动实行经济监督,有其客观的必要性。这种必要性可以主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来考察。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要保持正常经济活动的进行,仍需要进行经济监督。因为我国目前还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经济组织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利益;在分配方面我国贯彻的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个过程中,还会有各种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发生等等。
激励职能,就是管理者运用各种刺激手段,唤起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内在积极因素,使其将储存的潜能发挥出来的管理活动。激励职能的特点是:作用的普遍性和持续性;变化性和差异性;不可测定性。激励职能的类型有:目标激励;奖罚激励;支持激励;关怀激励;榜样激励。激励理论主要有:ERG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
9、经济管理的内容:包括人、财、物、科学技术、时间资源、经济信息的管理
(一)对人力的管理。我国搞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应采取的措施。(1)实行计划生育,为人力资源开发创造良好的先决条件;(2)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质量;(3)广开就业门路,以创业带动就业,发挥人力资源潜力;(4)建立人力资源开发的市场机制,达到人尽其才;(5)挖掘劳动者潜力,充分调动其生产积极性。
(二)对财力的管理:财力及其运动。财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社会总产品的货币表现。财力的运动过程可以概括为:财力的开发(生财)、财力的集聚(聚财)和财力的分配使用(用财)三个环节。财力运动的这三个基本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生财是运动的起点和归宿,是聚财和用财的前提;聚财是运动的中间环节,是生财和用财的制约因素;用财是为了生财,用财和生财互为目的。
(三)对物力的管理。对物力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的要求,结合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开发、供应、利用和保护好物力资源,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以合理地、永续地利用物力,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推动人类文明和进步。
(四)对科学技术的管理。科学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1)根据创新驱动战略,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2)组织科技协作与科技攻关,积极推广应用科研成果;(3)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抓好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4)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五)对时间资源的管理时间资源管理的基本途径。(1)规定明确的经济活动目标,以目标限制时间的使用;(2)制定详细的计划,严格控制时间的使用;(3)优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充分挖掘时间潜力;(4)保持生产、生活的整体平衡,合理安排休息和娱乐时间。
(六)对经济信息的管理济信息管理的基本程序和要求。经济信息管理的基本程序是:广泛收集;认真加工;及时传递;分类贮存。经济信息管理的要求是:准确、及时、适用。
10、经济管理的方法:包括经济、法律、行政方法(一)经济方法的科学运用。经济方法的科学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经济杠杆的科学运用。为了科学有效地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加强对经济活动的管理,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重要问题:(1)必须充分认识和认真研究各种经济杠杆的不同作用领域和具体调节目标。如税收杠杆的调节触角可以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多种调节目标;信贷杠杆是在资金分配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其调节目标从宏观上看可以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从微观上看可以促进企业发展,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等等。(2)必须使各种经济杠杆有机地结合起来,配套运用。(3)要注重科学地选择经济杠杆和掌握经济杠杆的运用时机与限度。
(二)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是国家管理和领导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在经济管理中之所以要使用法律方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保证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在统一,保证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朝着同一方向、在统一的范围内进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体讲:(1)为了保护、巩固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的合法利益;(2)为了保证国家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保证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实现;(3)为了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保证科技成果的有效应用;(4)为了推动和发展我国对外经济关系,加强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5)为了维护经济秩序,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行政方法
行政方法的作用和局限性。行政方法的作用表现在:(1)科学的行政方法是动员广大劳动群众和经济组织完成统一任务的重要手段;(2)科学的行政方法,有利于国家从宏观上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过程;(3)科学的行政方法,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行政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1)容易造成经济活动的动力不足;(2)容易割断经济的内在联系;(3)容易造成无偿调拨、无偿供应、无偿支付的现象。
11、经济管理组织的基本原则
合理的经济管理组织是管理者履行各种管理职能,顺利开展各项管理活动的必要的前提条件。建立合理的经济管理组织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是:(1)坚持有效性原则,即管理组织结构的建立,包括它的结构形态,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都必须讲效果、讲效率;(2)坚持权力与责任相对称的原则,即各级经济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根据所管辖范围和工作任务,在管理经济活动方面,都应拥有一定的职权,与此相对应,还要规定相应的责任;(3)坚持管理层级及幅度适当的原则,一般来说,管理层级与管理幅度呈反比例关系,即幅度宽对应层级较少,幅度窄则对应层级较多;(4)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5)坚持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6)坚持执行与监督的分设原则。
12、经济管理的效益及评价
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投入和产出的比较。投入是指经济活动中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产出是指劳动的成果。
经济效益的大小,与劳动成果成正比,与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成反比。经济效益有三种表示方法:即比率表示法;差额表示法;百分率表示法。评价经济效益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宏观经济效益、中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统一;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13、企业的责任主要包括:企业对国家的责任,如服从国家的宏观调控;依法向国家交纳各项税金、费用和利润;有效地利用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资产,保证资产保值增值;企业对用户的责任,如为用户提供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商品和劳务,做好各种售前、售中和售后的服务工作;企业对自身发展的责任,如企业必须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保障职工的利益;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如必须从遵纪守法、诚信、环境保护、提供就业机会、进行职工思想教育、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等。
14、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不对外公开发行股票、每个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行为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15、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现代生产力要求、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16、深化企业改革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在基本制度、组织形式、经营思想、管理方式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基本经济单元和竞争主体,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问题。所以,在构造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同时,必须重塑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即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要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要积极推进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必须真正转换经营机制,逐步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技术不断创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机制。要把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营主体。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
加强企业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深化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加强企业管理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企业改革为加强管理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加强管理巩固了改革成果,推进改革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而不能互相替代。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企业管理工作,从严管理企业。
市场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企业管理不断地创新,当前已出现企业管理“软性”化、知识化、战略管理全球化、走向开放式面对面的感情管理等新要求,形成以市场为中心的明确的目标和策略,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的一整套随情况而变化的制度和措施等企业管理新趋势。
17、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根据其内外环境的要求,对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所作的总体谋划。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是为了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地发展,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使命的条件下,在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并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的经营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以合理配置企业的全部资源。
企业发展战略具有长远性、全局性、竞争性、纲领性等特点,同企业经营策略、企业计划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是关系企业根本性问题的重大决策,而企业经营策略是服从于服务于战略的具体筹划;企业发展战略规定着计划的基本方向和主要要求,企业计划必须体
现既定的战略,是战略的展开和细化,使企业发展战略成为可能实施的具体行动方案。
企业发展战略包括市场开拓与经营、人才开发、产品开发、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等许多方面。按照企业发展方向的不同,企业发展战略有单一经营战略、纵向一体化战略、多样化战略、集团化战略、外向化战略等多种类型。
18、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人是生产力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人的作用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对劳动效率、经济成果有重大影响。产品竞争、科技竞争的背后,其实质是企业员工素质的竞争。在企业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首先要吸纳优秀的人才。企业要以良好的事业发展前景、和谐的工作环境和相对优厚的生活待遇吸引各类人才,以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综合考虑专业、岗位、技能等要求,使适当的人才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力求人尽其才、才尽其能。再次,要加大人事、劳动、工资改革的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收入随职责、贡献不同而变化,引入竞争机制,引导人力资源合理流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人人精神振奋、干事创业的局面。第四,要坚持员工培训,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培训工作,用多种方式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19、企业文化及企业形象塑造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育起来、具有鲜明企业特征的企业哲学、价值观、精神以及以此为核心而生成的企业经营意识、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传统习惯和作风等方面的总称。它具体表现为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内容包括有: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管理思想、企业民主、企业制度、企业形象、企业作风、企业团体意识、企业文化活动等。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管理思想。它可以有效地强化管理效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就在于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塑造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规范企业的行为,改善经营作风;可以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的功能主要有引导企业以及职工个体的价值取向;培养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励职工以最大的热情为企业发展努力工作;约束和规范职工的行为;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辐射外部环境等
企业形象是指企业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企业精神及其行为特征等在企业职工和公众心目中的全面反映。企业形象是个综合概念,它由许多具体内容构成。概括起来说,它主要由产品形象、员工形象、工作形象、环境形象等要素构成。
企业形象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财富。一个企业的外部形象如何,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扩大产品销售;其次,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第三,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对外交流和合作。
良好企业形象的树立,绝非一日一时之功,需要企业在许多方面做出长久不懈的努力,企业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注重企业为消费者服务的环境的改善;第二,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第三,充分利用多种传播手段,加强企业形象的宣传;第四,企业形象的维护和调整;第五,从外部形象、内部形象、表层形象、深层形象等多方入手,全面努力。
20、市场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具有市场购买能力的需求和欲望。因此,市场的规模和容量包含三个主要因素,即:有某种需要的人、具有满足这种需要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用公式来表示就是: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市场的这三个因素是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只有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现实的市场,才能决定市场的规模和容量。
21、企业可根据市场状况和自身条件选择目标市场策略,主要策略包括市场定位策略、无差异市场策略、差异市场策略、集中性市场策略等。市场定位就是确定本企业
产品在市场上的位置。无差异市场策略,是指把对象市场看成一个整体、以单一的产品去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要。差异市场策略,是指为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制造不同的产品,采取有差异的营销组合。集中性市场营销,是指在整个市场中选一个特定的子市场,充分发挥本企业自身的优势,采取专业化生产,并集中在这个子市场营销。
22、主要的营销策略正确选择及合理调整企业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整体营销策略,是市场营销管理的重要内容。产品策略主要包括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策略(产品从投入市场直到在市场上被淘汰,如同生命有机体一样,有一个产生、形成、发展、成熟、直至衰亡的过程,这个过程就称为产品市场生命周期。根据产品处于其市场生命周期各个不同阶段的特点,灵活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新产品开发策略、品牌和商标策略、包装策略等。价格策略主要包括用成本导向定价法、市场需求定价法、市场导向定价法等不同方法给产品定价,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高价策略、低价策略、折扣让价策略、差别定价策略、多品种定价策略、心理定价策略等。销售渠道策略包括选择中间商、选择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长渠道和短渠道、宽渠道和窄渠道等方面采取的不同策略。促销策略主要包括人员推销、广告、营业推广等多种促销方式的选择及组合策略。
23、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极为重要。首先,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基石。只有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不断促进技术进步,改变产业技术结构,形成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次,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适应当代科技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企业只有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才能把最新科学技术应用于现实生产过程,占领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的制高点,才能使企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再次,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满足市场需求的根本措施。企业只有加强技术创新,才能不断运用新原理、创造新材料、新产品,不断扩大和开拓市场,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其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企业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才能不断改革工艺方法、工艺流程和生产手段,改进旧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使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全面改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兴旺发达,不断发展。因此,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硬道理和大趋势。
24、质量管理。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满足规定要求(或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全面质量管理是由企业各部门和全体职工参加,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通过质量保证体系,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控制,以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与提高的系统管理活动。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是:第一,全面的质量含义。质量不仅包括产品的质量,而且包括工作质量。产品质量是企业各部门工作质量的最终体现,工作质量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和保证。第二,全过程的管理。产品质量是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形成的,因而质量管理也必须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之中。第三,全员的管理。产品质量是全体员工工作质量的体现,因而要动员每一名员工积极参与质量管理工作,实行全员管理。第四,多种多样的管理方法。全面质量管理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技术和方法,大大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全面的质量是企业在现代市场激烈竞争中的立足点,是企业的生命,因此,必须把质量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第二,一切为用户服务的原则。全面质量管理是从了解用户需要、到经济有效地满足用户要求的经营性管理,用户满意是产品质量的最高标准。第三,预防为主的原则。全面质量管理要求“防检结合,预防为主”,重点放在“事先控制”上,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第四,一切用数据说话的原则。全面质量管理以质量数据为依据,全面进行质量分析,把握质量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有效地进行质量控制,保证了质量管理活动的科学性。第五,一切按PDCA循环的原则。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标准化程序,按照这个程序开展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效率。
25、企业财务管理包括成本和成本管理、企业资金筹集、企业资产管理和财务分析。
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总和构成产品的制造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
财务费用属于期间费用,不能计入产品成本。成本管理是企业为降低产品成本而进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主要包括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内容。1.在实际成本发生以前,在分析过去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上,调查了解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预测产品成本的变化,确定目标成本,制定成本计划;2.根据成本计划的要求和各种消耗定额及标准,对实际成本发生过程进行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影响成本的不利因素;3.对生产过程的实际消耗和各项开支进行准确及时地核算,保证实际成本的真实性与可比性;4.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分析,即分析实际成本与定额标准的差异及原因,便于采取有效措施,使成本管理达到新的水平。
对流动资产管理的要求:(1)正确预测流动资产的需要量;(2)合理筹集流动资产运动所需要的资金;(3)科学控制流动资产的占用数量;(4)不断加速流动资产的循环与周转。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1)摸清固定资产家底,科学确定固定资产需用量,搞好固定资产投资;(2)正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使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都能得到合理补偿。(3)切实搞好固定资产的保全,保证固定资产完整无缺;(4)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效果,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效能。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及矿山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具有无实体性、专用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管理无形资产的要求:(1)正确评估无形资产的价值,防止这部分资产的流失和侵蚀;(2)按规定期限分期摊销已使用的无形资产;(3)重视无形资产的作用,充分发挥无形资产的效能并不断提高其使用的效益。
财务分析是运用财务报表数据对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未来前景做出的评价。通过财务分析,可以为财务决策、计划和控制提供广泛的帮助。在财务分析中,比率分析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主要分为三类:偿债能力分析,就是通过企业偿债能力指标的计算和分析,来判断企业负债的安全性和短期负债的偿还能力。营运能力分析,主要通过一系列指标分析判断企业资金流进、流出速度及销售活跃情况。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主要通过一系列指标分析判断企业的盈利状况。
26、宏观经济管理的概念。宏观经济管理是一个国家中央政府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等手段,从系统、综合和全局的角度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的总体指导和调控。宏观经济管理既不同于政府对于特殊行业和特定产品的具体管制,也不同于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行业性和地区性的经济管理,更不同于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内部的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管理不是对单个微观经济主体的个别管理或部门、地区经济管理的简单加总,而是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和部门经济、地区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国民经济有机系统,对其进行全盘统筹和整体协调。
27、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宏观经济管理是对宏观经济运行过程的管理。宏观经济运行过程实际上是社会再生产的运行过程。所以,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也就是对社会再生产总体运行过程的管理。其具体内容主要有:国民经济总量和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国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本建设投资的规模、结构和效益;消费基金的规模、结构和水平;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国际收入的平衡;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和再分配;生产布局和地区合作等。
28、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政府对一定范围的经济总体进行管理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二是物价稳定。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水平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变动; 三是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没有非自愿失业,或者说是在一定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就业的一种社会就业状况。充分就业与某些失业现象的存在并不矛盾,如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四是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外汇收入和支出的相对平衡。
29、实现总供求的平衡是宏观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实现总供求的平衡对宏观经济的顺利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第一,实现总供求平衡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第二,实现总供求平衡有利于社会
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第三,实现总供求的基本平衡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30、政府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政府是最能代表社会共同利益的公共机构,掌握最充分的公共权力资源,拥有最强大的公共信息系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政府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要参与和组织国民收入的分配;二是要购买和消费大量的社会商品,这种行为必然影响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三是重要的社会投资主体,政府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向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四是要制定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流通;五是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主体,政府可以通过相应政策、税收等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活动,能够对宏观经济的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由此,宏观经济管理具有行政性、总体性和间接性的特点。
31、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是指政府凭借一定的行政权力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所行使的职责和发挥的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核心是搞好宏观调控:(1)宏观决策,即从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出发,研究制定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战略、方针和政策;(2)宏观计划,即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短期规划;(3)宏观调节,即运用各种政策和手段,协调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比例关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4)宏观监督,即通过制定各种法规,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促进全面实现宏观经济目标;(5)宏观服务,即通过提供信息、公共设施、社会保障等各种服务,为企业生产经营和人民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32、制定国家产业政策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规律,密切结合我国国情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2)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3)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问题;(4)具有可操作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证产业政策的实施,支持短线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对长线产业和产品采取抑制政策。
33、财政政策的种类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综合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如税收、公债、投资、补贴、公共支出、预算等,对一个时期的经济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的指导原则及相应的措施。主要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它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它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已出现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消除通货膨胀缺口,达到供求平衡。实现紧缩性财政政策目标的手段主要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如果在一定经济状态下,增税与减支同时并举,财政盈余就有可能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紧缩性财政政策等同于盈余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它是指财政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保持中性影响的财政政策。财政收支在保持平衡的情况下,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
34、推进财政体制改革,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第二,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第三,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第四,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35、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因资金不足向中央银行借款或用未到期的票据进行融资时支付利息的比率。
36、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保证货币政策得以贯彻实施的前提条件。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工作是:一是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不断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二是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三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四是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37、投资体制改革的方向是:(1)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都是
投资主体,这能促进形成竞争局面,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益;(2)投资决策自主化。新的投资体制将使投资者拥有充分的决策自主权,同时也要承担投资风险。真正做到谁投资、谁负责、谁受益。(3)投资方式多样化。新投资体制下,在融资方式上,将由传统的单一的间接投资方式发展到间接投资与直接投资相结合方式。在利用外资中,可采用中外合资、合作、外商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4)投资领域广泛化。除少数特殊行业和领域由政府规定特定主体投资外,对于市场能有效调节的领域,应由企业来投资。(5)资金来源多渠道化。即由过去主要由国家投资转变为财政、贷款、自筹、利用外资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方式。
38、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二,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第三,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第四,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第五,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第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39、对外贸易战略
对外贸易战略主要包括进出口平衡的战略、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战略以及比较优势战略等。要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要保持外需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稳定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提高出口产品档次、附加值、竞争力,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40、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要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协力共建和优势互补,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加快完善境外投资促进体系。具体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制定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措施。政府应该通过直接金融援助、财政优惠、投资担保和信息技术支持等手段为我国企业寻求更有利的投资区位,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第二,必须建立高效的对外投资管理体系。包括健全完善的对外投资法律、法规,优化对外投资项目的审批、组织形式、资金筹集、税收制度、外汇管理、财务管理、投资保险制度等;第三,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观指导和服务,维护我国海外权益,防范各类风险。
第二篇:《宏观经济管理研究》考试重点
《宏观经济管理研究》考试重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本质是发展。“富民强国”可以概括为“发展与增长,强国、富民、民富优先,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已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一,是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但却是一个消费小国,消费总量却只占世界的百分之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以市场为主体和直接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宏观经济运行受内在调节力和外在控制力的制约。政府是按照一定规则建立起来,掌握并实施公共权力的国家机构体系。宏观经济管理主体的政府,是由行政、立法、司法等系统组成的广义政府。衰退阶段的特征是销售疲软;生产缩减,资本投资减少;信用收缩,价格下跌;失业增加。萧条阶段的特征是总需求严重不足;商业萎缩;生产停滞;资本投资稀少;信用收缩;工人失业数量增加幅度大。中国经济长期以来是靠“三驾马车”,即投资、进出口和消费拉动。现在面对经济危机和全球市场的大变,投资、进出口和消费拉动正在减缓,真正依靠的应该是消费,即内需。对于中低收入阶层而言,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长期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这样消费者潜在的消费能力会迅速增加。前提是增加收入。“十二五”规划的最本质的特点是追求“民富优先“而以前的计划追求的是“国富”。2011年,强调扩大内需,保增长转变为稳增长。加快由“高投入、高排放”向“高效益、低排放”的可持续、低碳化发展模式转变。在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必须相互适应、相互协调。青年失业有三个不利影响:即经济、社会、政治。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积极财政政策正式登台。当年增发长期建设国债1000亿元。此后,连续4年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5100亿元。从而,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获得了明显的效果:
1、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提高了居民收入,刺激了消费增长。
3、保持了进出口稳定增长。
4、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
5、建成和开工兴建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2011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的突出问题是:收入差距明显扩大的现状—呈现全范围多层次的扩大趋势。
1、城乡收入差距居高不下,目前维持在3.3倍左右。
2、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3、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逐步扩大,最高达到了15倍之多。
4、高收入群体与最低收入群体间收入差距继续拉大,10%是最高收入户和10%的最低收入人均收入相差20多倍。调节收入分配关系的正确措施是:
1、把蛋糕做大,而且把蛋糕分好。
2、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3、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
4、打破行业垄断。
5、运用税收手段调节过高收入及监管力度。
6、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使公共财政发挥作用,分享改革成果提高劳动多得的比重。
7、惩治腐败,整顿市场秩序。
8、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兼顾公平,使弱势群体得到生活保障。我国的区域合作战略实际秉承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外交原则。
第三篇:经济管理专业
专业:工业工程
班级:100
1姓名:汤宁
学号:10680111
由齐齐哈尔二药制药厂亮菌甲素注射液、安徽华源欣弗事件看实施GMP的重要性
5月3日,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发生紧急药品安全事件的通报后,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立即责令齐齐哈尔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该企业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的生产情况进行检查,市局连夜对该批药品进行查封、抽样检验,并责令企业对该品种、该规格的药品立即停止生产、销售,就地封存,要求企业立即通知经销商及医疗机构停止该品种、该规格亮菌甲素注射液的销售和使用,对已销售到西安的600支该药品全部召回;5月4日,省局专门下发了文件提出7项处理措施,同时派出调查组赶赴企业进行现场检查;5月5日,向相关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函请求协查;5月9日,检验结果证实该药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省局立即责成市局对该企业进行了全面查封,市局于当日对此案进行立案调查。5月9日,国家局调查组到龙江后,省局迅速组成了由陈淑兰副局长带队,药品安全监管处、省药品稽查局、省药检所等单位组成的工作组,与国家局一起赴齐二药开展调查。调查组迅速行动,24小时内将产生问题的原因基本查明,造成该事件的系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
购入了标示为江苏省中国地质矿业公司泰兴化工总厂的丙二醇作为药用辅料用于亮菌甲素注射液生产,该辅料经检验是假丙二醇,联合调查组及时将假丙二醇的来源情况通报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迅速协查,以防止假丙二醇再次流向市场对人体造成危害。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据我省提供的情况,迅速采取措施,使造成人体严重危害的假辅料——假丙二醇的源头得到及时有效控制。目前,贩卖假丙二醇的嫌疑人王桂平已被江苏省公安部门采取行政强制措施。
8月3日,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人民医院,饱受丧女之痛的郭女士蹲在地上,双手捧着女儿刘思辰静脉点滴剩余的半瓶“克林霉素”,欲哭无泪。这幅照片在网上传播后,给人们很大震撼。从静点“克林霉素”到死亡,小思辰一共走过了82个小时。
医生诊断小思辰死亡原因为“输液反应引发多脏器衰竭”。她所使用的药品是安徽省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下称安徽华源)生产的欣弗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批号为06062602,正是通报的发生不良反应的“克林霉素”5个批号之一。
与刘思辰一样使用“欣弗”而死亡的还有两人。
7月19日,因肺心病急性发作,河北省沧州市一名70多岁的老人,使用安徽华源生产的“欣弗”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过敏性反应。最终因呼吸和循环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
7月25日,因化脓性鼻窦炎,湖北省宜都市一名48岁的患者开始使用与卫生部要求停用的批号相同的“欣弗”,8月2日死亡。
截至8月5日下午4时,由于使用安徽华源产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欣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收到3例死亡病例报告,81例不良反应报告,涉及9个批号。“欣弗”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涉及范围已由原来的5个省区扩大到10个省份“不懂药的人制药,人祸导致药祸”是首要原因。齐齐哈尔第二药厂事件就是典型事例,有毒原料从进厂、验收、检验等各环节均能“过关”,化验工作人员无人会图谱分析操作。据齐二药职工反映,药厂在获得GMP合法外衣后,业主为追求利益,让60%老职工下岗,大量雇用临时工,而大多数临时工既无专业知识又未经过培训。涉药人员素质如此之低,药品完全没有安全可言。
其次,不顾质量,降低成本,不惜偷工减料以假乱真,靠低价占有市场。不少药企为了中标降低成本,一瓶“欣弗”出厂价是2.7元,医院卖给患者38元,99%利润被药品
流通环节占有,突破成本底线后无法保证质量,药害悲剧自然难以避免。
再次,药品缺乏有效监管。抽检是保证药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检验经费不足、人员不够,规定的抽检指标和数量难以完成,使假药、劣药不经检查而得以过关。
此外,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医药市场恶性竞争。目前全国药品生产企业6600多家,药品批发企业1.3万多家,零售企业22万多家,总数量是全世界的1/2,但市场份额却仅占全世界4%。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药业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弱。
实施GMP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用药安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① 从质量管理角度来说,实施GMP是药品质量保证的承诺,目的是为了使制药企业建立有效运作的质量体系,一切行为按GMP法规办事,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差错,防止药物污染、混淆等质量事故的发生。
② 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目前竞争激烈的药品市场需要法制。实施GMP,是制药企业唯一的根本出路,是企业的生存线。
药品生产企业取得GMP认证之后,日常设备管理如何更好地
贯彻GMP的要求,全力杜绝因设备故障而引起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或交叉污染呢?笔者就此进行探讨。1GMP对设备管理的要求制药企业通过GMP认证后,因药品生产的特殊要求,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要避免由于使用不当或缺乏应有维护、保养措施而导致机械设备的早期磨损、过度磨损、事故损坏,以及各种使原机技术性能受到损害或缩短使用寿命等不合理使用现象,力争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实现零故障,尽可能减少计划外停机和紧急维修,以全力杜绝因设备故障而产生污染、交叉污染,确保药品生产质量。从设备的自然寿命周期来看,设备故障可分为先天性故障、使用性故障两类。先天性故障受设计制造者的水平、责任心影响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是设备在设计、选材、制造、装配等方面的不当造成设备固有缺陷引起的故障,是设备前期管理所带来的故障。新型设备出现先天性不足是可以理解的,改进设计制造、改进设备性能、实现终生无大修是其技术改进的目标。使用性故障则是由于设备安装调试、运行操作、日常保养、维修检修以及自然磨损和劣化等因素所造成的故障,是设备后期管理所带来的故障
第四篇:园林经济管理重点
1、园林价值工程按用户要求分类:必要功能、不必要功能(无用功能、过剩功能)
2、现在公司基本3要素:股东、股票、股利
3、园林工程监理的性质:服务性、独立性、公正性、科学性
4、按资金的使用用途和价值转移方式不同,资金分为:固定资金、流动资金、无形资金
5、储备资金:指园林单位用于原材料等储备所占用的流动资金,包括原材料、燃料和润滑油、修理用零备件、低值易耗品等。
6、资金等值:是指在考虑时间价值因素后,不同时点上数额不等的资金在一定利率条件下具有相等的价值。
7、园林经济管理:经济管理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目的,在群体或组织中对人类行为所进行的程序制定、执行和调节。当在园林领域进行资源配置和决策执行时,就产生园林经济管理。
8、经营成本:也称付现成本,是工程项目在一定期间内由于生产经营及提供劳务而实际发生的现金支出。
总成本费用:是指工程项目或投资项目在运营期内为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所发生的全部费用,等于经营成本与折旧费、摊销费和财务费用之和。分为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
生产成本:是与生产直接相关的各项支出,它与一定品种和数量的产品相联系,随着产品的销售转为销售成本。
期间费用:指当期发生的,与生产活动没有直接联系的,直接计入损益的各项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
9、园林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市场上消费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园林商品与劳务的数量。
10、园林技术:是指在园林生产活动中,劳动手段、劳动方法、技能、生物技术、工艺技术、管理技术、生产资源等的组合和利用方式的总称。
11、物资储备定额: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为了保证企业在生产过程顺利进行而储备的物资数量的标准。企业的物资储备定额由经常储备定额、保险储备定额、季节储备定额组成。
12、绩效考评:是指对员工现任职务状况的工作业绩,以及担任更高一职务的能力,进行有组织、定期并且是尽可能客观的评价。
13、工程量清单编制的原则:准确全面反映工程全部内容、遵循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
14、流动资产的构成:储备资金、生产资金、产生品资金、结算资金、货币资金
流动资产投资形成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由存货、库存现金、应收及预付款项组成。
15、现代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意义:(1)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是战略管理的首要环节,是获得整个战略管理成功的前提条件。(2)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3)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4)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16、市场对园林企业的影响和作用:(1)市场是园林企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2)市场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3)市场是检验企业经济效益高低的试金石(4)市场是园林企业改善生产条件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动力。
17、项目投资的构成:建设投资(工程费用、其他费用、预备费用),建设期借款利息,流动资产投资
18、园林工程质量控制的原则:(1)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原则(2)坚持以人为控制核心的原则(3)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4)严格执行质量标准的原则(5)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道德
19、可行性研究的工作程序:(1)组建可行性研究工作组(2)了解业主目标,确定可行性研究的范围(3)数据调研(4)方案设计与优选(5)经济分析与财务评价(6)编写可行性
研究报告
20、现代园林的特点:(1)注重绿地的系统性(2)强调系统的外向性与开放性(3)富于抽象性和寓意性(4)具有鲜明的规律性和装饰性
21、计算题:
1.年折旧额:(119880+5520-1500)/15=7724元
月折旧额:7724/12=643.7元
2.年折旧率:7724/11980*100%=6.7%
月折旧率:643.7/11980*100%=0.6%
22、园林经济管理的学科特点:P2(1)从学科内容而言,园林经济管理具有综合性(2)从来源去向而言,园林经济管理具有实践性(3)从研究趋势而言,园林经济管理具有发展性
23、现代园林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P2624、园林工程招标的一般程序:15各阶段
1招标资格与备案 2.招标方式确定 3.发放招标公告或投标邀请书 4.编制 发放资格预审文件和递交资格预审申请书5.资格预审 确定合格的投标申请人6.发售投标文件 7.踏勘现场
8.投标预备会 9.投标文件的编制与递交10.开标 11.组建评标委员会12.评标13.招标投标情况书面报告及备案 14.发出中标通知书15.签署合同协议P56
第五篇:2014年安徽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经济管理专业复习重点
2014年安徽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
经济管理专业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管理的人本性:任何管理都要以人为中心,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满足人的需求、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工作放在首位。
2、管理的创新性:管理本身是一种劳动,不仅能参与创造价值,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
3、管理主体:是管理活动中按一定规则建立起来,掌握并实施公共权力的国家机构体系。
4、管理的战略观念: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对管理客体和管理过程进行总体谋划的管理观念体系。包含全局性观念、综合性观念、长远性观念、创新性观念。
5、协调:指管理者对管理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的问题和关系进行协商和调节,使之相互配合,步调一致地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
6、激励:指管理者通过各种方法去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迸发积极性和创造性,朝着组织确定的目标奋发努力的过程。
7、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8、金融监督:指中央银行对货币流通和资金融通状况的监测、预警和督导。
9、财政政策:指一国政府行为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10、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宏观调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及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11、“精神革命”:泰罗认为工人和雇主双方必须认识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双方都有利。为此要解决管理部门和工人的良好合作关系,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互相合作。
12、例外原则: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如有关企业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人事任免权等。
13、行为科学:是指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管理领域中人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研究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及人的行为动机的发展的变化规律,目的在于有效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推动人们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研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关系,目的在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14、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标准,要求遵循人群关系中形成的不成文的非正式的行为准则,并强调它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效率有很大影响。
15、公平理论: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侧重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认为对一个职工的激励是他的投入对报酬砼他了解的其他职工的投入对报酬的比率的函数。
16、“诱因”:是指组织为了补偿个人牺牲而提供的各种刺激,包括物质、社会(威望、权力、参与决策等)。“牺牲”:是指个人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提供服务、时间等。
17、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层次性、整体性、环境适应性。
18、权变理论:是指以系统观点为依据,研究一个组织如何根据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可变因素的性质,在变化的条件下和特殊的情境中,采用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技术,提出最适合于具体情境的组织设计和
管理活动的一种管理理论。
19、“经济人”:人是理性的动物,追求经济上的利益,会由于经济的激励而为达到组织的目标努力工作,同时自己也达到满足。
20、“社会人”:不仅是单纯追求经济收入的“经济人”,而且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寻找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方法。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管理的目的性?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推进国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其主动支配作用的条件。
①具有一定的权力,即支配权、职权、公共权力、影响权。
②具有一定的能力,即协调、控制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影响、号召能力。
③管理主体要在管理活动的各要素中处于主导地位。
3、管理客体的人的特性与作用。
管理客体的人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个性、社会性、能动性。
作用表现:是管理决策的参与者与执行者;反馈信息的原发者和传递者;管理文化的创造者和体现者。
4、经济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区别
重要区别是具有生产性,是生产物质产品、创造物质财富的系统。使生产为人民造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
5、权变思想在管理中的作用。
①有利于管理思想的不断更新
②有助于指导管理者的管理实践活动
③有利于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
6、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党的十四大到十八大,都提出了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基本经济制度被界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我国经济之所以走得快,走得稳就是因为既有公有制又有非公有制这两条腿。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①为了弥补“市场缺陷”,有必要搞好宏观调控。
②为了维护市场秩序,有必要搞好宏观调控。
③为了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必要搞好宏观调控。
④为了维护公正分配和国家整体利益,有必要搞好宏观调控。政府的调控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市场的作用既要发挥,又要加以驾驭和调控。
8、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
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9、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因素
社会总供给水平、货币供应量、财政收支状况、价格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对未来经济发展和经济水平的预期。
10、经济周期中复苏阶段的主要特征
市场逐步活跃,生产持续恢复,物价稳步攀升,资本周转加快,利润不断增加,就业日益增多。
11、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主要特征
理论研究中充分吸收和运用了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及电子计算机。对于管理理论的研究不在局限于一些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或其他专家,形成了一只庞大的职业队伍。各类专家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角度对管理理论所形成的学派,说法和叫法不统一。
12、简述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①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②谋求取得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③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实行重大精神变革。
13、简述差别工资制度
包括3个方面内容:①通过对工时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个标准定额。②采取一种“差别计件制”的刺激性报酬制度,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额而采取不同的工资率。③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这样既可以克服磨洋工的现象,又可以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
14、简述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促进信息传递。影响非正式组织成员协作意愿,维护正式组织内部团结。保护个人人格和自尊心。
15、简述梅奥的人际关系论观点。
①工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是“社会人”,②在企业里,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非正式组织。③生产效率与工作条件、工作方法没有直接关系,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人的工作态度即士气,士气越高生产效率越高。管理当局要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提高来激励职工的士气。
16、简述五项修炼基本内容
①自我超越,包括建立个人“愿景”、保持创造性张力、看清结构性冲突、诚实地面对真相、运用潜意识。②改善心智模式,③建立共同愿景,④团体学习,⑤系统思考。
17、简述制定企业经营目标的原则
可行性原则,关键性原则,激励性原则,④调节性原则。
18、简述企业经营管理基础工作的内涵及特点。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工作是指企业各项生产经营业务中最基本的记录、数据、标准和制度。特点: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前期性。
三、论述题
1、论述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
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②管理的主体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律规范、法定的程序进行管理,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职责与管理权限。③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④管理目标和政策必须体现公众利益,并与公众的接受程度相适应。
⑤决策必须建立在民主化与科学化、法制化的基础上。
⑥宏观调控必须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⑦政府各系统、各部门、各要素之间要协调一致。
2、简述宏观经济运行规律
①组织构成的总体性。宏观经济具有复杂的组织构成。包括各个产业、部门、各经济单位;各个地区、各个城镇及经济单位;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包括国有集体、私有等各种经济成分;包括企业、市场、居民户、政府部门。
②经济总量的平衡性。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所谓总量平衡,主要是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基本平衡。
③产业结构的比例性。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各个产业间及其内部各部门间生产规模的比例关系和投入产出的关系。一般包括一、二、三次产业的结构、产业间及各次产业内部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等。
④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性。宏观经济运行不可能总是保持高速增长或平稳运行,总会产业一定程度的周期波动。尽可能减少经济周期波动的震幅和损失,是政府应发挥的作用。
3、论述宏观调控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核心职能是服务。宏观调控服务,是指国家政府为弥补市场缺陷、为促进市场发育、为维护市场秩序,为企业平等竞争,为尽可能地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从而提供安全、信息、科研、教育、公共产品、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调节、调控与服务。
4、论述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转变(为什么说在经济转变中,关键的转变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面临着许多重大的转变,其中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在这些诸多转变中,最关键的转变的政府职能的转变。
十二五规划指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行政问责,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5、论述“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出的战略内容要求。
①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③坚持吧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④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⑤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6、论述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①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指导和引导一个整体趋向一个目标,企业经营包括技术活动、营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管理只是其中一种,包含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②管理的一般原则:劳动分工、权力和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稳定、创新、团结。
7、联系实际谈谈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实际意义。
答:
1、人员的团结。法约尔指出:团结就是力量、企业的领导人员应努力保持职工队伍的融洽和谐团结。
2、权力和责任。权力与责任应当对等,有了责任就必须给予权力,否则这项工作也难以顺利完成。
3、统一领导。未达到同一个目的,各项活动只能在一位领导和一项计划下进行,它是保证行动的统一,力量协调和集中努力方向的关键。
4、公平。法约尔把公平理解为亲切、友好和公正。用
这种态度对待职工,可以激励职工热忱地履行他们的职责。
5、首创精神。法约尔指出,企业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力量的源泉,必须鼓励职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8、结合实际分析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及管理对策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种: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认为,人们需求是依次要求、依次满足的,是递级上升的。这种需要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以上五种需要,人们并不能都得到满足,往往是等级越低者越容易得到满足,等级越高者越不容易满足。马斯洛认为人们在特定时期总有某些个别的需要发挥特别作用,并处于主导地位,其他级别的需要处于从属地位。
9、论述巴纳德的组织平衡论(试用组织平衡理论论述企业深层发展的条件)
①组织的对内平衡。它是指通过把创造出来经济和非经济诱因有效地配给各个成员,保持各个成员的“诱因”和“牺牲”的平衡,从而确保成员协作积极性的过程。
②组织的对外平衡。它是指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不断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的过程。
③组织的对内平衡和对外平衡相辅相成。组织平衡时,组织才能生存和发展。否则,组织成员就会离开组织自寻出路,其结果将导致组织的瓦解。所以,组织平衡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10、当前我国企业发展受到哪些突出矛盾的制约?基于这些矛盾,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实现哪些最主要的目标?
⑴制约:①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加深。②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综合成本上升导致传统优势迅速下降。⑵①通过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企业增长动力转型。改变以往主要依靠扩大要素投入和生产规模的粗放式增长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不断提高企业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②通过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形象和品牌建设、提高生产效率等途径,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实现企业发展能力转型。
③通过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措施,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发展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