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传感器产业研究报告

时间:2019-05-12 12:4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智能传感器产业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智能传感器产业研究报告》。

第一篇:智能传感器产业研究报告

智能传感器研究报告

一、智能传感器的定义

智能传感器系统是一门现代综合技术,是当今世界正在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至今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定义。

定义1:《智能传感器系统》书上的定义:传感器与微处理器赋予智能的结合,兼有信息检测与信息处理功能的传感器就是智能传感器(系统);模糊传感器也是一种智能传感器(系统),将传感器与微处理器集成在一块芯片上是构成智能传感器(系统)的一种方式。定义2:《现代新型传感器原理与应用》书上的定义:所渭智能式传感器就是一种带行微处理机的,兼有信息检测、信息处理、信息记忆、逻辑思维与判断功能的传感器。

决定传感器是否智能化的首要因素是其的精度,同时它还应具备良好的可靠和稳定性。传感器可进行数字滤波等分析处理,过滤掉无用的数据,及在多参数状态下对特定参数测量的分辨能力。传感器最重要的智能表现是能够管理自己。通常的标志是带有标准数字总线接口,能将所检测到的信号经过交换处理后,以数字量的形式通过现场总线与上位计算机进行信息通信和传递。

智能传感器要具备一定的判断、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根据整个系统的工作情况调节各部分与上位计算机的数据传送,使系统工作在最优低功耗状态和传送效率优化的状态。

二、智能传感器的结构 智能传感器主要由传感器、微处理器及其相关电路组成。传感器将被测的物理量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送到信号调理电路中,进行滤波、放大、模-数转换后,送到微计算机中。计算机是智能传感器的核 1

心,它不但可以对传感器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存储、数据处理,还可以通过反馈回路对传感器进行调节。由于计算机充分发挥各种软件的功能,可以完成硬件难以完成的任务,从而大大降低传感器制造的难度,提高传感器的性能,降低成本。

如果从结构上划分,智能传感器可以分为集成式、混合式和模块式。集成智能传感器是将一个或多个敏感器件与微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集成在同一硅片上,集成集成度高,体积小,但目前的技术水平还很难实现;将传感器和微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做在不同芯片上,则构成混合式智能传感器,目前这类结构较多;初级的智能传感器也可以由许多互相独立的模块组成,如将微计算机、信号调理电路模块、数据电路模块、显示电路模块和传感器装配在同一壳结构内则组成模块式智能传感器。

三、智能传感器的应用与方向

(一)智能传感器的应用

智能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国防、科技和工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中。例如,它在机器人领域中有着广阔应用前景,智能传感器使机器人具有类人的五官和大脑功能,可感知各种现象,完成各种动作。在工业生产中,利用传统的传感器无法对某些产品质量指标(例如,黏度、硬度、表面光洁度、成分、颜色及味道等)进行快速直接测量并在线控制。而利用智能传感器可直接测量与产品质量指标有函数关系的生产过程中的某些量(如温度、压力、流量等),利用神经网络或专家系统技术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可推断出产品的质量。

(二)智能传感器的应用方向

虚拟化、网络化和信息融合技术是智能传感器发展完善的3个主要方向。虚拟化是利用通用的硬件平台充分利用软件实现智能传感器的特定硬件功能,虚拟化传感器可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网络化智能传感器是将利用各种总线的多个传感器组成系统并配备带有网络接口(LAN或Internet)的微处理器。通过系统和网络处理器可实现传感器之间、传感器与执行器之间、传感器与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是智能处理的多传感器信息经元素级、特征级和决策级组合,形成更为精确的被测对象特性和参数。

(二)智能传感器的衍生用途

1、无故障通信。智能传感器的优势,是能从过程中收集大量的信息以减少宕机时间及提高质量。

2、智能传感器必须具备通信功能。除了满足最基本应用的反馈信号,智能传感器必须能传输其它信息。”这可以是叠加在标准4-20 mA过程输出、总线系统或无线安排上的HART(可寻址远程传感器高速通道的开放通信协议)信号。该领域正在增长的因素是IEEE 1451——一系列旨在为不同厂家生产的传感器提供即插即用能力的智能传感器接口标准。

3、诊断与程序。智能传感器可对其运行的各个方面进行自监控,包括摄像头的污浊,超容忍限或不能开关等,除此之外,还有线圈监控功能。智能传感器必须首先能监视自身及周围的环境,然后再决定是否对变化进行自动补偿或对相关人员发出警告。

四、智能传感器的发展现状

中国传感器的市场近几年一直持续增长,增长速度超过15%,2003年销售额为186亿元,同比增长32.9%;而世界非军用传感器市

3场1998年为 325亿美元,平均增长率为9%,2008年增加到506亿美元。2009年中国传感器应用四大领域为工业及汽车电子产品、通信电子产品、消费电子产品专用设备,其中工业和汽车电子产品占市场份额的42.5%,市场规模达到138.9亿元,传感器整个市场突破327亿元。预计2010年我国传感器市场销售额将达到632亿元。其中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水平传感器已表现出成熟市场的特征。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市场规模最大,分别占到整个传感器市场的21%、19%和14%。近年来传感器市场的主要增长来自于无线传感器、MEMS传感器(MEMS是微机电系统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的英文缩写。MEMS是美国的叫法,在日本被称为微机械,在欧洲被称为微系统,它是指可批量制作的,集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直至接口、通信和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生物传感器等新兴传感器。目前国内都已经有若干家企业研发成功兼容GPS和北斗二代的双模导航定位芯片。民用GPS北斗二代双模双通道射频芯片的代表厂家主要有西安华迅、重庆24所、中科院微电子所等;基带芯片厂家主要有北京和芯星通、西安华迅、北京东方联星和杭州中科微等。有关双模双通道射频芯片,目前国外还没有厂家报道研发成果,可以说国内处在领先地位。从关键指标来看,国内芯片的电流、面积还比较大,抗干扰性需要提高。

五、智能传感器的相关政策

(一)工信部正式出台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强调“十二五”期间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攻克核心技术,包括信号感知、传输、处理技术,重点支持RFID标签、智能传感器、4二维码芯片等上游传感器领域;二是加快标准建设,建立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行业标准;三是积极开展示范项目,重点支持工业、农业、流通业等领域;在基础建设方面,建设智能交通、智能电力、智能环保等,在生服务方面,支持物联网在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方面应用。

(二)《江苏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苏政发„2006‟52号。围绕电子信息、汽车电子和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研究开发电子信息装备关键技术和高精度、高可靠、高环境适应性的新型仪器仪表,重点发展新型虚拟仪器、测试仪器、电子元器件及传感器,以及微加速度计、微机电光纤陀螺、微动力传感、生物传感器等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与产品。

(三)工信部《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明确的指出新型元器件技术开发将重点围绕敏感元件和传感器等。

第二篇:2018年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模版)

2018年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可行性

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0

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此报告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报告,我们将根据不同类型及不同行业的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修订报告目录,并在此目录的基础上重新完善行业数据及分析内容,为企业项目立项、申请资金、融资提供全程指引服务。

可行性研究报告 是在招商引资、投资合作、政府立项、银行贷款等领域常用的专业文档,主要对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如何实施、相关技术方案及财务效果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

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投资可行性报告咨询服务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

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调查,在行业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及项目建设进程等咨询意见。

报告用途:发改委立项、政府申请资金、申请土地、银行贷款、境内外融资等

关联报告: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建议书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申请报告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市场研究报告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商业计划书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投资风险分析报告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行业发展预测分析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第一章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总论 第一节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概况 1.1.1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名称 1.1.2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建设单位 1.1.3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拟建设地点 1.1.4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1.1.5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性质

1.1.6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1.7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建设期

第二节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编制依据和原则 1.2.1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编辑依据 1.2.2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编制原则 1.3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4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 第二章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背景 2.1.1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产品背景 2.1.2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提出理由 第二节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必要性

2.2.1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是国家战略意义的需要

2.2.2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2.2.3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是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和增加就业的需要 第三章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市场分析与预测 第一节 产品市场现状 第二节 市场形势分析预测 第三节 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第四章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第一节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建设规模 第二节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产品方案

第三节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设计产能及产值预测 第五章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第一节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选址 5.1.1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建设地点 5.1.2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用地性质及权属

5.1.3土地现状

5.1.4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选址意见 第二节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5.2.1交通、能源供应条件 5.2.2政策及用工条件 5.2.3施工条件 5.2.4公用设施条件 第三节 原材料及燃动力供应 5.3.1原材料 5.3.2燃动力供应

第六章 技术方案、设备方案与工程方案 第一节 项目技术方案 6.1.1项目工艺设计原则 6.1.2生产工艺 第二节 设备方案

6.2.1主要设备选型的原则 6.2.2主要生产设备 6.2.3设备配置方案 6.2.4设备采购方式 第三节 工程方案 6.3.1工程设计原则

6.3.2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主要建、构筑物工程方案

6.3.3建筑功能布局 6.3.4建筑结构

第七章 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第一节 总图布置 7.1.1总平面布置原则 7.1.2总平面布置 7.1.3竖向布置

7.1.4规划用地规模与建设指标第二节 给排水系统 7.2.1给水情况 7.2.2排水情况 第三节 供电系统 第四节 空调采暖 第五节 通风采光系统 第六节 总图运输

第八章 资源利用与节能措施 第一节 资源利用分析 8.1.1土地资源利用分析 8.1.2水资源利用分析 8.1.3电能源利用分析 第二节 能耗指标及分析 第三节 节能措施分析

8.3.1土地资源节约措施 8.3.2水资源节约措施 8.3.3电能源节约措施 第九章 生态与环境影响分析 第一节 项目自然环境 9.1.1基本概况 9.1.2气候特点 9.1.3矿产资源 第二节 社会环境现状 9.2.1行政划区及人口构成 9.2.2经济建设

第三节 项目主要污染物及污染源分析 9.3.1施工期 9.3.2使用期

第四节 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标准 9.4.1国家环保法律法规 9.4.2地方环保法律法规 9.4.3技术规范 第五节 环境保护措施 9.5.1施工期污染减缓措施 9.5.2使用期污染减缓措施 9.5.3其它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措施

第六节 环境影响结论

第十章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 第一节 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10.1.1安全防护 10.1.2劳动保护 10.1.3安全卫生 第二节 消防

10.2.1建筑防火设计依据 10.2.2总面积布置与建筑消防设计 10.2.3消防给水及灭火设备 10.2.4消防电气 第三节 地震安全

第十一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1.1.1组织机构设置因素分析 11.1.2项目组织管理模式 11.1.3组织机构图 第二节 人员配置

11.2.1人力资源配置因素分析 11.2.2生产班制 11.2.3劳动定员 表11-1劳动定员一览表

11.2.4职工工资及福利成本分析 表11-2工资及福利估算表 第三节 人员来源与培训

第十二章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招投标方式及内容 第十三章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实施进度方案 第一节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工程总进度 第二节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实施进度表 第十四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一节 投资估算依据

第二节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总投资估算

表14-1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总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第三节 建设投资估算

表14-2建设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四节 基础建设投资估算

表14-3基建总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五节 设备投资估算

表14-4设备总投资估算单位:万元 第六节 流动资金估算

表14-5计算期内流动资金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七节 资金筹措 第八节 资产形成 第十五章 财务分析

第一节 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第二节 营业收入、经营税金及附加估算

表15-1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三节 总成本费用估算

表15-2总成本费用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四节 利润、利润分配及纳税总额预测

表15-3利润、利润分配及纳税总额估算表单位:万元第五节 现金流量预测 表15-4现金流量表单位:万元 第六节 赢利能力分析 15.6.1动态盈利能力分析 16.6.2静态盈利能力分析 第七节 盈亏平衡分析 第八节 财务评价 表15-5财务指标汇总表

第十六章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风险分析 第一节 风险影响因素 16.1.1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 16.1.2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第二节 风险影响程度及规避措施 16.2.1风险影响程度评价 16.2.2风险规避措施

第十七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结论 第二节 智能特种传感器项目建议

第三篇:传感器产业调查报告

关于传感器产业调查报告

材料物理张培1043011023

传感器作为能够探测、感受外界的信号、物理条件(如光、热、湿度)或化学组成(如烟雾)的一种物理装置或生物器官,从发现开始就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人们为了从外界获取信息,必须借助于感觉器官。而单靠人们自身的感觉器官,在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以及生产活动中它们的功能就远远不够了。为适应这种情况,就需要传感器,因此可以说,传感器是人类五官的延长。随着我国传感器市场迅猛发展,与之相关的核心生产技术应用与研发必将成为业内企业关注的焦点。了解国内外传感器生产核心技术的研发动向、工艺设备、技术应用及趋势对于企业提升产品技术规格,提升市场竞争力十分关键。为此,为了了解我国传感器产业的发展,本人在2012年3月20日—2012年3月29日期间,对我国传感器产业进行了一定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为了比较清楚地了解我国传感器产业近几年来的发展情况、发展趋势、发展规模

二、调查对象及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中国近几年来传感器产业的发展

一般情况: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大力加强传感器的开发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普遍应用”等一系列政策导向和支持下,在蓬勃发展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市场的推动下,传感器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并在技术创新、自主研发、成果转化和竞争能力等方面有了长足进展,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网上调查。查阅了大量关于我国传感器产业的新闻与论文,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对比、总结。

四、调查时间

2012年3月20日—2012年3月29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的是我国近几年来传感器生产种类,各类传感器行业的发展情况,发展趋势和发展规模。

六、调查结果

我国传感器行业虽然起步较早,但是直到1986年“七五”开始才正式将传感器技术列入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展开了以机械敏、力敏、气敏、温敏、生物敏为主的5大敏研究。经过几十年年对国外传感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现阶段,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传感器生产能力,研究开发领域由单一的品种扩展到光敏、热敏、力敏、电压敏、磁敏、气敏、湿敏、声敏、射线敏、离子敏、生物敏等传感器类型,主要产品研制领域与国外已经基本相当。其中,热敏电阻器、ZnO压敏电阻器、可燃性气体传感器、发光二极管等十几个品种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

目前中国大陆有455家从事敏感元件及传感器生产厂家,而整个产业链上下游所涉及的企业更是多达1,400多家,传感器年产量突破24亿只,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敏感元件与传感器的研制、生产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产量较大的企业包括欧姆龙(上海)有限公司、爱科电子(珠海保税区)有限公司、杭州大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精量电子(深圳)有限公司等,而其它95%以上属小型企业,综合实力较强的骨干企业较少。目前能批量生产的产品涉及光敏、电压敏、热敏、力敏、气敏、磁敏和湿敏7大类,约3,000多个品种,年销售量较高的企业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陕西、广东、浙江等省市。

纵观整个传感器行业,你会发现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1)产商多,但是上规模的企业却很少。在国内传感器生产企业中90%以上均属于小型企业,很多还都是大专院校和研究所开办的“校办厂”。由于传感器制造早期的投入无需很多,所以有很多民营等小资本介入。

(2)地区发展不平衡。国内传感器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陕西省以及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其他地区以及内陆地区相对较少。

(3)品种多,档次不高。大量小企业的存在使得低端传感器领域,国产传感器的价格竞争进入了惨烈的状态,而另一方面,在高、精、尖领域,国产传感器经营惨淡。目前全球传感器种类约有2万种,而中国大陆目前仅有3,000多种,尚有大量的品种短缺。

(4)产业化技术水平低。我国对传感器技术研究开发阶段的资源投入相对比较重视,但却相对忽略了产业化基础性的开发,对产品化、商品化的基础技术的开发严重滞后,材料、制造工艺和装备、测试及仪器等相关和配套的共性基础技术相互脱节,制约产业化的进程,与国际水平相比落后10-15年。

(5)缺乏专业人才。传感器行业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电子,甚至计算机网络等多门学科,其应用领域之广在整个电子行业可以说再无其他产品可以超过它,要掌握其基本原理并应用于生产实践难度颇大。由此,虽然传感器行业的发展前景极高,但相对于计算机、网络、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通信等专业来说,传感器技术的专业人才极度缺乏。

当然,从80年代开始发展传感器技术至今,也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绩。虽说规模有限,但是也给了我们一定的信心,看到了前途的光明:

(1)综合实力得到了加强。

(2)拓宽了开发领域。我国传感器产业已经由过去的少数品种扩展到光敏、热敏、力敏、电压敏、磁敏、气敏、温敏、声敏、射线敏、离子敏、生物敏等各种传感器,以及变送器、二次仪表等多种类、多形式产品,与国外研制相当。

(3)扩大生产规模。热敏电阻器、ZnO压敏电阻器、可燃性气体传感器、光电二极管等十几个品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经过“九五”阶段的努力,已建成了敏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传感器工程研究中心。

现在,我国传感器产业正处于从传统型向新型转变发展的重要结点,逐渐向微型化、多功能化、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呈现如下特点:

(1)很多企业具备了从传感器研发到生产一条龙的实力,正在迈向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跨越式发展道路,这将使得我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主要传感器产品生产国之一。

(2)传感器产品结构向全面、协调、持续性的方向发展。并将根据市场需求,不仅要稳固传统型传感器的市场,做好传统型传感器质量升级与产量增长,还要加强新型传感器的研发,尤其是长期被国外传感器厂家所占领的领域。如此保证传感器各门类和品种比例适当,同时存在,满足不同的需求,形成一种“新旧交替、远近结合、品种齐全”的新的产品结构。

(3)企业生产能力向规模经济或适宜规模经济方向发展,从很多行业的发展可以看出:规模经济出效益,同样传感器产业也不例外。以后,物联网、消费电子、汽车行业的传感器的需求将成跨越式发展,很多传感器年需求量都可能达上亿只,没有规模经济很难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另外,实现规模经济生产后,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传感器产品的商品化。

(4)传感器厂家向专业化发展,各个厂家生产的产品门类少而精,将出现很多专门生产某一应用领域需求的特殊传感器系列产品以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的企业。这样既有利于各个传感器企业的专业化合作生产,还可以有效地避免企业内部的“大而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推动传感器生产技术向半自动化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现在国内传感器工艺线技术水平不一,多数工艺已经能够实现单机自动化,但距离生产过程自动化还有一段路程。生产自动化可以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生产次品,提高产品合格率。

(6)企业的重点技术改造应加强从依赖引进技术向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的方向转移,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器产品。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才能赢得竞争主动权。

(7)企业经营应该先稳住国内市场,然后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实现两个市场相结合的国际化发展。

(8)企业结构将向“大、中、小并举”、“集团化、专业化生产共存”的格局发展。集团化大公司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垄断作用,占据很多小企业无法企及的市场;而专业化生产的中、小企业因其灵活多变的性能,在小量产品的需求上转变更快,仍具要其生存、发展的空间。

那我们的发展途径又有哪些呢?我们都知道传感器的核心部件是敏感元件,其作用是感受、检测未知量。开发新型传感器,其途径大致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新的材料。由于材料科学的进步,新功能材料的开发将导致新的传感器出现。半导体材料研究的进展,促进了半导体传感器的迅速发展;光导纤维的问世,产生了各种光纤传感器。

(2)采用新的加工方法。随着生产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加工方法不但能使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得到提高、应用范围得到扩大,还可以加工出原有工艺不能制造的新型传感器。采用集成工艺和激光电阻微调技术,可制成集成温度传感器等。

(3)采用新的原理。随着各相关学科的发展,人们对非电量转化为电学量的认识逐步加深,它们之间新的转换关系必将导致新型传感器的诞生。

(4)采用新的构思。许多古老的原理或设计,在巧妙的构思下可以产生出新的传感器。对热敏感的热敏电阻可做成温度传感器,也可把酶固定在电阻表面,用来检测酶反应中产生的热量,根据酶反应的专一性,就可测定酶的底物的含量,从而做成各种酶热敏电阻生物传感器。

七、调查体会

我国传感器产业在市场需求的引领之下,正一步步迈向辉煌的时代。在传感器技术研究方面,正在逐渐缩小与国外的差距,逐渐夺取被他们长始以往占据的市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国生产的传统传感器,如力学量传感器、气体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电压敏传感器,产销形势稳中有升,不仅在国内市场的份额逐步增长,还满足了部分国外市场的需求。

第四篇: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3000字)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研究

一、智能制造装备定义及范围

二、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产业规模发展迅速

2、重点产品有所突破

3、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4、产业资本体系多元化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外依存度高

2、创新能力不足

3、产业基础薄弱

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分布区域

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面临的新形势

(一)工业发达国家优势明显,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二)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

五、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趋势

(一)自动化

(二)集成化

(三)信息化

(四)绿色化

六、智能制造装备未来重点应用领域

(一)电力领域

(二)节能环保领域

(三)农业装备领域

(四)资源开采领域

(五)国防军工领域

(六)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区域统筹,推进资源集中

(二)提升配套服务,推广产业集聚

(三)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研究

智能制造装备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中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智能制造装备定义及范围

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水平已经成为当今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包括: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测控装置、关键基础零部件、重大集成智能装备。

二、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产业规模发展迅速

近年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增长势头迅猛,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2011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产值约3600亿元,其中机床工具产业销售收入3922亿元,其中高档数控机床约占30%;仪器仪表产业销售收入3945亿元,其中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等约18%;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150亿元;通用基础件行业销售收入4600亿元,高端部分约占5%;施工机械3100亿元,高端部分占约20%;纺织机械600亿元,高端部分约占20%;印刷机械160亿元,高端部分占约20%;石化装备1896亿元,高端部分占约30%;国防工业专用制造装备超过120亿元。

2、重点产品有所突破

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一批国家急需、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国外的智能制造装备实现突破,如精密、高速加工中心,重型数控镗铣床,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用于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年产45万吨合成氨、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国产控制系统,高精度压力/差压变送器、原子荧光光谱仪、油井多相流检测设备;直径为6.34米的土压平衡盾构机、直径为11.22米的泥水平衡盾构机;1600吨级加氢裂化反应器、百万吨级乙烯工程三大离心压缩机组、百万吨级乙烯冷箱。

3、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现有沈阳机床、大连机床两个集团的年销售收入均超过百亿,进入世界机床产业前10强。涌现出重庆川仪、京仪集团、浙江中控、和利时、新松机器人、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瓦轴集团、沈鼓集团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及聚光科技、天瑞仪器、威尔泰等各具特色的智能制造装备企业。

4、产业资本体系多元化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是一个完全开放和竞争的行业,中外资进入最早的行业,近年来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机床工具行业销售收入中,国有、民营、三资所占比例分别为18.3%、67%和14.7%;仪器仪表行业销售收入中,国营、民营、三资所占比例分别为:18.9%、45.2%和35.9%,初步形成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多元化发展,民营企业比例较高的格局。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外依存度高

重大技术装备用仪器仪表基本被国外垄断,对外依存度达到40%,其中高端产品对外依存度更是达到70%。机器人和高端自动控制系统的95%、高档数控机床的90%、高档数控系统的 95% 的市场份额被国外产品占领。

2、创新能力不足

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创新投入不足,仪器仪表行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2.5%;国内仪器仪表行业创新人才队伍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仅有5%,与工业发达国家的20%相比有较大差距。重大装备核心技术不掌握,自主品牌缺乏。

3、产业基础薄弱

智能制造装备整机和成套设备配套的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大量进口。为高档数控机床配套的高档功能部件70%需要进口;高档传感器市场全部被国外产品垄断;大型工程机械所需30mpa以上液压件全部进口,大型装载机进口部件占整机价值量的50~60%。

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分布区域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分布在工业基础发达的东北和长三角地区。以数控机床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研发和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辽宁、江苏、山东、浙江、上海、云南和陕西等地区。工业机器人将是未来智能制造装备发展的一个新热点,北京、上海、广州、江苏将是国内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主要市场。(邳州可以依托产业布局的优势,引进和发展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方面的企业,来提升邳州的产业层次)

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面临的新形势

(一)工业发达国家优势明显,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智能制造的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首先由美国提出,其后各发达国家紧紧跟随,纷纷将智能制造系统列为国家级计划并着力发展。我国在八十年代后期才开始进入智能制造装备领域。速度明显落后。

(二)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

国民经济重点产业的发展、重大工程建设、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及降低碳排放的承诺,对智能制造装备提出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五、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趋势

智能制造装备呈现出自动化、集成化、信息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

(一)自动化

自动化和智能化是智能制造装备的重要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装备能根据用户要求完成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并对制造对象和制造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实现制造过程的优化。

(二)集成化

智能制造装备正向技术集、系统集成的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生产工艺技术、硬件、软件与应用技术的集成及设备的成套,同时还体现在生物、纳米、新能源、新材料等跨学科高技术的集成,从而使装备得到不断提高和升级,甚至发生深刻变化。

(三)信息化

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融合,带来巨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将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嵌入”装备中,实现装备的性能提升和“智能”。设计及制造过程的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最终目标不仅是要快速开发出产品或装备,而且要努力实现大型复杂产品一次开发成功。

(四)绿色化

资源、能源的压力,使装备必须考虑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负面影响极小,资源利用率极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绿色制造是提高智能制造装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和降低环境排放的关键途径。

六、智能制造装备未来重点应用领域

(一)电力领域

重点推进在百万千瓦级火电机组中实现燃烧优化、设备预测维护功能,在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实现安全控制和特种测量功能,在重型燃气轮机中实现快速启停和复合控制功能,3mw以上风电机组的主控功能,变桨控制功能,太阳能热电站实现追日控制功能,在智能电网中实现用电管理、用户互动、电能质量改进、设备智能维护功能。

(二)节能环保领域

重点推进在固体废弃物智能化分选装备、智能化除尘装备、污水处理装备上推广应用,实现各种再生原料的高效智能化分选、除尘设 备和污水处理装备的自动调节与高效、稳定,在地热发电装备中实现地热高效发电建模与控制功能。

(三)农业装备领域

重点推进在大型拖拉机及联合整地、精密播种、精密施肥、精准植保等配套机具成套机组,谷物、棉花、油菜、甘蔗等联合收获机械,水稻高速插秧机等种植机械装备上的应用,实现故障及作业性能的实时诊断、检测和控制,实现作业过程的智能控制和管理。

(四)资源开采领域

重点推进在煤炭综采设备、矿山机械上应用,实现综采工作面设备信息与环境信息的集成监控、安全环境预警、精确人员定位等功能,在天然气长距离集输设备中实现全线数据采集和监控、运行参数优化、管道泄漏检测定位、站场无人操作或无人值守以及中心远程遥控功能,在油田设备中实现井口关键参数检测、数据处理及集中监测功能。

(五)国防军工领域

重点推进专用机器人、精密仪器仪表、新型传感器、智能工控机在航天、航空、舰船、兵器等国防军工领域的应用。

(六)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重点推进在挖掘机、盾构机、起重机、装载机、叉车、混凝土机械等施工装备上应用,实现远程定位、监测、诊断、管理等智能功能,在机场和码头建设领域推广应用,实现机场行李和货物的自动装卸、输送、分拣、存取全过程的智能控制和管理,集装箱装卸的无人操作与数字化管理。

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区域统筹,推进资源集中

开展区域统筹规则。加强区域、省域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由国家或省主管部门牵头,科学地编制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划,设立产业准入标准,协调产业布局与区域分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性竞争。

(二)提升配套服务,推广产业集聚

注重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技术、研发、中试、转化等一系列公共平台的建设,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产业联盟,从专业服务和集群发展角度提高园区的竞争力。围绕龙头企业和技术输出重点机构,组织企业提供配套和转化服务。

(三)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

抓好地区产业定位,全面考虑产业和项目的协作关联度,鼓励依托产业链环节开展专业分工。

各地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还必须要和当地传统的装备制造产业的改造提升相结合,在不脱离现有装备工业基础的前提下,加快新兴科技如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与传统装备制造产业的融合,形成新兴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第五篇:我国传感器产业综述

我国传感器产业综述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其中位居首位的信息技术必须建立在传感器、通信、计算机等技术之上。传感器作为人类感观的延伸,是信息采集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在某些场合却也成为制约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瓶颈。

传感器是一个门类繁多的大家族,从原理上可以分为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三大门类,每一个门类中又有着很多小类。

一、国外传感器市场规模

全世界现在大概有40个国家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工作,研发、生产传感器单位有5000余家。其中美国、欧洲、俄罗斯各有1 00 0余家,日本约8 0 0余家,产品达20000多种。美国约有100多个研究院所和院校从事研制工作,约有17000种传感器。

传感器是一个颇具潜力的行业,各国传感器生产和研发的规模在不断扩大。1998年,全球销量为325亿美元,1995-2003年,全球传感器市场年增长率为9%。预计2010年将突破825亿美元,未来5年全球传感器市场年增长率将超过10%。

最新传感器技术大多首先在国外发展起来,但是真正的应用却往往首先在中国实现,这正是源于中国庞大而多样的传感器市场特点。

二、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

目前我国已有1700多家从事传感器的生产和研发的企业,其中从事微系统研制、生产的有50多家,到2009年底、敏感元件和传感器年总产量已达到20亿只。传感器产品达到10大类、42小类、6000多个品种。

传感器的市场近几年一直持续增长,增长速度超过15%,2003年销售额为186亿元,同比增长32.9%,2005年销量为235亿元,2008年增加到506亿美元,2009年中国传感器应用四大领域为工业及汽车电子产品、通信电子产品、消费电子产品专用设备,其中工业和汽车电子产品占市场份额的42.5%,市场规模达到138.9亿元,传感器整个市场突破327亿元。

预计2010年我国传感器市场销售额将达到632亿元。其中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水平传感器已表现出成熟市场的特征。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市场规模最大,分别占到整个传感器市场的21%、19%和14%。未来五年,国内传感器市场平均销售增长率将达31%。

近年来传感器市场的主要增长来自于无线传感器、微系统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新兴传感器。工信部《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明确的指出新型元器件技术开发将重点围绕敏感元件和传感器等。并且对于传感器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规划和政策支持。从“十一五”规划纲要至今,中国传感器市场虽然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总体保持着强势快速度发展格局。

三、我国传感器状况

1、传感器产业发展过程

我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涉足传感器制造业。1972年组建成立中国第一批压阻传感器研制生产单位;1974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个实用压阻式压力

传感器;1978年,诞生中国第一个固态压阻加速度传感器;1982年,国内最早开始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加工技术和绝缘体上硅技术的研究。

我国传感器产业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外芯体和国产化芯体的逐渐普及,我国原有的压力传感器基础产业生产线被迫纷纷下马,大量国外芯体的涌入使得原本复杂的制造工艺变的简单,国内的几家大规模生产传感器芯体的企业,其芯片主要来自于美国和德国。

30多年来,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大力加强传感器的开发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普遍应用”等一系列政策导向和支持下,在蓬勃发展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市场的推动下,传感器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并在技术创新、自主研发、成果转化和竞争能力等方面有了长足进展,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传感器产业技术水平

虽然我国涉足传感器制造业的起步不是很晚,但是今天活跃在国际市场上的仍然是德国、日本、美国、俄国等老牌工业国家。在这些国家里,传感器的应用范围很广,许多厂家的生产都实现了规模化,有些企业的年生产能力能达到几千万只甚至几亿只。相比之下,中国传感器的应用范围较窄,更多的仍然停留在航天航空以及工业测量与控制上。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最大的传感器公司的年产值也仅有55000只。而且,“高、精、尖传感器和新型传感器的市场,几乎全被国外品牌或合资企业垄断了。

国内传感器发展水平与国外相差甚远的原因,主要是技术基础薄弱,研究水平不高,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从事敏感元件与传感器研制生产的企业、单位有1688家,但研制、生产综合实力较强的骨干企业较少,仅占总数的10%左右。我国目前很多企业都是引用国外的芯片加工,自主研发的产品少之甚少,自主创新能力非常薄弱。甚至许多企业仅停留在代理国外产品的水平上。国产传感器企业按照长期依赖国外技术的惯性发展至今,在技术上形成了“外强中干”的局面,不仅失去了中高档产品市场,而且也直接导致自己能生产的产品品种单一,同质化十分严重。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国产产品只能模仿别人的外形,即使这样,由于技术水平低,模仿产品的灵敏度、精度和可靠性也差强人意。

就我国电力行业来说,使用传感器的场合还是很多的。在电厂、电站主要使用的是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在输变电领域主要使用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它们大都属于技术水平不高但对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较高的通用传感器,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光传感器现在在电力行业应用还较少。由于电厂、电站的传感器一般都是由机组设备厂商选择的,所以目前选用国内传感器的比较多。而在输变电领域,情况则不尽相同,相对发电领域,由于传感器的一次性投入比较小,各个电网区域选择品牌时对价格不是很敏感,而且由于可以使用一些比较新的技术来提高输变电水平,所以国外品牌的传感器应用比较多。

随着电力行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将有更多的传感器应用于电力行业,其技术标准也将提高,因此拥有较多增长空间的电力行业会成为一方沃土,有待国内外传感器企业角逐。相对其他板块,目前国内传感器企业在电力板块上做得较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将来国产传感器必然会占据大块市场份额。事实上,由于具有品牌优势,西门子、ABB等厂家在为电厂自动化提供整套方案的时候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国外传感器厂商仍分得了中国电力行业传感器市场最大的一块蛋糕。

除此以外,我国传感器行业分布上还不均衡,国内传感器企业主要集中在陕西省以及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其他地区以及内陆地区相对较少。在这些企业中,95%以上均属小型企业。大量小企业的存在使得在低端传感器领域国产传感器的价格竞争进入了惨烈状态,而另一面却是在高、精、尖领域国产传感器生存惨淡。但是随着传感器向产业化更积极地迈进,包括通用传感器在内的传感器应用领域和范围的进一步扩大,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深入和客户采购制度的完善,未来国内传感器厂商的数量会先增后减,从而使中国传感器产业走向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沈阳传感器中心和青鸟元芯在压力芯片制造中取得了突破,我国很多国家级的航天、电子研究所的芯片制造技术相互组合,如果再有市场因素推动,规模生产指日可待。而昆山双桥传感器测控技术有限公司、西安中星测控有限公司、宝鸡麦克传感器有限公司等开始集中力量考虑专项技术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国内也已经有企业跟踪高端传感器的发展,比如微系统技术,而微系统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产品之一。

四、传感器市场的发展走势

面临新的形势,未来传感器市场的发展走势可预期为:国内传感器的总需求量将稳定增长,投资类传感器将呈现较大幅度增长,消费类用传感器将呈现继续稳定增长势头,传感器市场需求的产品结构将向着增加投资类产品的比例发展。

力学量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磁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主要品种的产业化更加成熟,传感器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展;

汽车工业的持续发展促进国产传感器加快进入市场;

各工业部门为节约原材料、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效益,将大量采用工业过程控制传感器;

环保工程中所需各类传感器的需求会愈加旺盛,尤其是我国投入4万亿元用于基础建设项目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防范措施等重点工程,无疑会大幅度促进传感器产业的需求增长;

MEMS传感器加工成本降低,将在家用电器中普及,新一代信息家电、办公用信息产品的需求,加速了消费类市场的繁荣势头;

农业、环保、医疗卫生以及仪器检测用传感器将是广阔的新市场。

相信通过“十一五”重要的发展期中国传感器技术将有进一步跃升,逐步缩短与世界先进传感器技术国家间的差距。

五、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传感器正处于传统型向新型传感器转型的发展阶段。新型传感器的特点是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它不仅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而且可导致建立新型工业和军事变革,是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

微型化是建立在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基础上的,目前已成功应用在硅器件上形成硅压力传感器(如上述EJX变送器)。微电子机械加工技术,包括体微机械加工技术、表面微机械加工技术、L1GA技术(X光深层光刻、微电铸和微复制技术)、激光微加工技术和微型封装技术等。

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的发展,把传感器的微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和可靠性水平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传感器和检测仪表,在微电子技术基础上,内置微处理器,或把微传感器和微处理器及相关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A/D、D/A、存贮器、网络通讯接口电路)等封装在一起完成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系统化。

网络化方面,目前主要是指采用多种现场总线和以太网(互联网),这要按各行业的需求,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多种,近年内最流行的有FF、Profibus、CAN、LonWorks、AS-I、Interbus、TCP/IP等。

除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外,新型传感器的发展还有赖于新型敏感材料、敏感元件和纳米技术,如新一代光纤传感器、超导传感器、焦平面陈列红外探测器、生物传感器、纳米传感器、新型量子传感器、微型陀螺、网络化传感器、智能传感器、模糊传感器、多功能传感器等。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如今正在形成热点,它不同于一般信号处理,也不同于单个或多个传感器的监测和测量,而是对基于多个传感器测量结果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综合决策过程。有鉴于传感器技术的微型化、智能化程度提高,在信息获取基础上,多种功能进一步集成以至于融合,这是必然的趋势。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概括为:把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多个同类或不同类传感器所提供的局部数据资源加以综合,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分析,消除多传感器信息之间可能存在的冗余和矛盾,加以互补,降低其不确定性,获得对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与描述,从而提高系统决策、规划、反应的快速性和正确性,使系统获得更充分的信息。其信息融合在不同信息层次上出现,包括数据层(像素层)融合、特征层融合、决策层(证据层)融合。由于它在容错性、互补性、实时性、经济性等方面优越于单一传感器信息,所以逐步推广应用。应用领域除军事外,适用于自动化技术、机器人、海洋监视、地震观测、建筑、空中交通管制、医学诊断、遥感技术等方面。

下载智能传感器产业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智能传感器产业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智能车的传感器知识总结

    智能车的检测元件 智能车系统主要表现为由一系列的硬件组成,包括组成车体的底盘、轮胎、舵机装置、马达装置、道路检测装置、测速装置和控制电路板等。本文主要总结智能车设......

    智能电网行业研究报告

    智能电网行业研究报告:改造预期提振 智能电网加速赶顶 关于智能电网改造的消息层出不穷:2010年一季度全国工业用电量为7042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3%),同比增长28%;国家电网......

    2009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本文节选自《2009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文/韩云杰 十六大以来,伴随着国家文化体制转轨及政府主管部门一系列政策利好推动,从业人员细致经营,以及终端消费市场的日趋活跃,中国......

    5G产业研究报告

    5G产业研究报告定义:5G,全称第五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也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2013年5月13日,韩国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宣布,已成功开发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核心技术。2015年5......

    2017年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2017年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0 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此报告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报告,......

    2017年智能健康产业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2017年智能健康产业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0 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此报告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报告,我......

    低功耗智能传感器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低功耗智能传感器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报告说明: 可研报告主要内容是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经济效益为核心,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论证拟......

    一种基于传感器的智能谷仓的设计论文(合集)

    提出了一套应用于谷物储存的智能谷仓设计方案,通过特定传感器和计算机程序,对进出谷仓的谷物的重量变化和位置分布进行精确估计,并通过无线局域网上传谷仓内谷物或粮食的进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