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动画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文化局动画产业研究报告
一、动画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产业现状:
1、投资规模有限。投资没有合理的回报机制。
首先,动画片是个高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也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产业,尤其对于原创的动画企业,更是缺少制作经验的积累和明晰的盈利模式,大资金的进入有一定的难度,造成整个动画产业投资规模有限。没有大的资金进入,对消费难以形成强有利的刺激,更无法引导消费,无法培育拥有众多成熟的消费群体和一定消费实力的市场。为什么动漫产业会首先从经济比较发达的欧美、日本、韩国最先发展起来,这跟美国能产生率先出现好莱坞是一个道理。经济发展了,人的精神需要就会向多元化发展,就会催生很多新兴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出现。
其次,就动画片而言,必须通过电视播出才能进入市场,动画片的直接消费者是电视台,国内电视台的播出基本是免费的,本身也没有能力消化动画片高昂的制作费用,跟电视动画片不同,动画电影的主要市场出口在票房收入上,而电视片没有。直接收回成本或收回部分成本的可能性都很小同,实际上动画片的经营已经从动画产品本身的经营转化成广告经营,品牌运营,衍生品经营的概念了。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动画产业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加工为主,原创能力很弱
(2)、缺乏核心企业、缺乏核心产品,缺乏核心品牌。
(3)、产业链分散,没有形成完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效价值链;
3、产业政策不完善
动画产业目前的政策还只是行政意义上的定性的方向性政策,缺少比较具体,明确的实施细则对产业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比如动漫形象的知识产权保护的保护问题,版权转让问题,分级管理问题,这个立法和政策的完善,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二、动画企业面临的现状
目前国内的动画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现金流压力较大
动画企业主要的开支项是人工成本,是个先投入后产出的企业,动画企业也是个高投入的行业,在动画片制作的前期和制作过程中,资金消耗量非常大,产出几乎为零。因此现金流的压力是比较大的,对于一些资金准备不充分而匆匆上马的企业,很容易因前期对创作,制作,技术,管理、市场等问题估计不足而导致夭折。
2、专业人才短缺
虽然近年来,动画技术,CG技术等培训机构风起云涌,但有基础素质,有艺术功底,有创作经验,有技术实力的全面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市场人才仍然十分短缺。
首先,动画片不等同于动漫形象的设计,它是电影的一种类型,电影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需要具备专业的电影制作的基本艺术修养和艺术功底,不是通过短期培训可以培训出来了。
其次,国内的动画培训本身也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师资的缺乏就是个明显的例子,缺少优秀的师资力量,怎么能培养出优良的学生,因此大部分培训基本都是出于商业目的。
再次,缺乏实践环节,动画制作,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产业,不单纯是技术问题,也不单纯是个艺术创作的问题,电影本身是一种工业,动画更是如此,工业特征很明显,因此,很多经验和技巧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总结和提高,国内这种机会比较少。人才成长和成熟的时间要长
些。
但尽管如此,起码对动画技术和艺术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距离制作商业性很强的动画片而言就欠缺太多东西了。
企业人才短缺的总体状况如上所述,具体地说,目前国内的动画企业,尤其是原创动画企业,最缺的两头的人才,既前期的策划人员、创意人员和后期的市场销售和市场推广人员。制作技术人员相对来讲情况要好一些,因为毕竟有给国外加工片子锻炼出来的一批“画匠”。但真正懂得动画行业的创作规律和市场规律,既懂技术又有艺术创作能力的人才,高专业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制片人可以说更是奇缺的。
3、缺乏经验积累
这一点对国产动画尤为明显。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加工为主的产业模式,造就了一批机械的,缺乏创造力的“画匠”,而对于美术设计,造型创意,原画设计,动画设计,制作合成等关键性的技术环节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实践和发展机会。尤其在动画片的细节方面,如题材的选择和立意的深度挖掘方面;剧情设计的结构性和戏剧性方面;原画人物动作设计的流畅性和美感方面,人物造型设计的夸张性和创意性方面,场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方面,后期制作的技术性等许多细节问题不是教科书上所能学到的,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通过艺术功底的修炼和摸索才能有较深刻的体会和灵感。而在这方面,国产原创的动画企业由于制作成本的压力,是没有时间和费用去深入挖掘和提炼的。一部优秀的动画片,是需要原创,剧本,导演,美术,动画,剪辑,效果等等和个环节的协调统一,才能制作出优良的片子,是需要集体的创作才能完成的,哪一个环节薄弱都可能造成片子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受到致使的影响,这个制作的经验是需要时间和过程才能积累出来的。
因为缺乏制作经验,导致在制作过程中走弯路,真金白银地交“学费”,使很多企业陷入困惑甚至无力自拔,项目流产。
四、国产原创动画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1、动画企业要重视前期工作。
很多企业前期工作不充分,给中期和后期制作带来了致命的影响,这种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前期工作扎实,是“磨刀不误砍柴功”的。
2、在产品,也就是片子上下功夫
目前国内大部分动画片企业的盈利模式是前期先把片子急匆匆地赶出来,利用各电视台国产动画片源短缺的市场机会和政策性机会,赶紧播出,产生一定的市场效果和知名度。然后利用形象片权的转让,开发衍生品,出版物等形式盈利。
很多企业忽视产品本身的质量,急功近利,片子的前期市场定位草率天真,形象设计简单粗糙,剧情平淡全无创意,寄希望于电视台的播出造成的影响,形成所谓的“品牌”。再通过版权衍生品等盈利。这个模式的误区是显而易见的。企业经营规律是产品经营,品牌经营,文化经营的顺序,动画企业产品还没有经营好,就已经开始品牌经营,是本末倒置的。没学会走先要跑一样。
在这一点上,深圳市唐人动画公司有深刻的体会,唐人公司制作的三维动画长篇电视系列剧《憨八龟的故事》第一部《我来自它星》52集,目前正在制作的第二部《拯救王子》26集,可以说是把重点放在了产品的制作环节。这也是唐人公司创立以来形成的一种踏实稳健的作风使然。公司并没有急于把这一形象推向市场,而是对形象的市场定位,目标消费群体定位,后期商业开发的可行性和空间,形象造型的可观赏性,目标消费群体的审美偏好,形象的延展性和应用性,形象的精神内涵等等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在此基础上,围绕这一形象,组织了公司最强的设计和技术制作团队,对形象精雕细琢,在细节上下功夫。这一形象一经推出几经修改,终于在推出伊始便博得了业界的公认和社会的好评。夺得了中国视协“ 最佳动漫形象奖”,在上海等国际大赛中获得大奖,通过调研,公众对形象的认知度
和喜爱度也很高,为以憨八龟的形象作核心,开发动画片及其它动漫产品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片子制作过程中就已经有很多发行机构主动找了过来,片子还没完成,音像制品的版权已经被国内一家发行公司买走,由此可见,基础性工作是不能忽视的。产品质量基础。
3、注意资源整合,这是动画公司普遍忽视的问题
前面说了,动画是个综合性产业,投资、策划、制作、发行、运营等环节涉及很多专业领域,动画企业要善于与行业内及行业外的专业性公司合作,单纯靠企业本身是很难一下子把各个环节做的十分到位的。产业链的构建基础是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相互关联的价值链,形成专业化分工,形成一个价值共享,风险共担的良好合作关系,尤其是原创企业,就抓住重点,而不是大而全的经营模式,风险很大。这个问题目前很动画企业重视程度还不够。
第二篇:中国产业发展和规划研究报告(范文)
附件3:
中国产业发展和规划研究报告
概述: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靠外延式扩大
再生产来获得,资源和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中国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受冲击较为严重、经营状况不佳的,正是那些技术和管理水平粗放、低端、落后的行业
和企业。面对金融危机,企业要确保资金链畅通、找准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切入点和地方经
济发展的结合点,就必须了解我国的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主要产业的主导作用、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和不同类型区域产业的发展因素、格局、模式,以及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和规律,还必须关注经济的增长方式、重视资源环境和产业发展的关系、重视规划对产业发展和布局的调控作用。
《中国产业发展和规划研究报告》是中国政策的方向性项目,以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研
究为基础,其核心内容是在各类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的实践工作的基础上总结构成,具有较
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理论性的特色,是反映中国改革开放30年产业发展和规划最系统最全
面的研究报告。
本报告包括八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我国产业结构与金融危机。第二部分是金融危机对我国主要行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第三部分总论我国产业发展和产业规划的目标、思路和重点,以及未来产业空间发展的趋势、各地区产业空间集聚形态和发展方向。第四部分重点归纳和
总结了产业发展和布局的各种传统和最新理论,以及产业发展和规划的常用分析方法。第五
部分是研究了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和重点产业的发展与布局问题。第六部分是大区域产业发
展与规划布局。第七部分是地区产业发展和规划布局。第八部分是产业发展与规划的政策。
本报告不仅是专业人士的参考教材,也是企业家决策发展方向和投资策略的指导工具,对指导国家和各地区的产业发展和规划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篇 中国产业结构与金融危机
第一章 中国产业结构与金融危机
第一节 中国产业结构与国际贸易
第二节 中国产业结构失衡与金融危机
第三节 中国产业集群缺陷与金融危机
第二篇 金融危机对中国主要行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第二章 金融危机对中国主要行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第一节 金融危机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第二节 金融危机对中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第三节 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第四节 金融危机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第三篇 中国产业发展与规划总论
第三章 中国产业发展与行业规划研究
第一节 产业发展与行业规划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第二节 产业发展与行业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第三节 行业规划的理念和核心
第四节 产业发展与行业规划的内容
第五节 行业规划与产业链、产业集群规划的关系
第四章 中国产业发展格局
第一节 产业发展态势
第二节 四大产业集聚带发展导向
第三节 三大产业引领去发展导向
第四节 三大产业先导区发展导向
第五节 十大重点产业集聚区发展导向
第六节 其他产业集聚区发展导向
第四篇 研究基础
第五章 产业发展和布局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自然因素对产业活动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作用
第三节 新因素对产业发展和布局的影响
第四节 特定因素对产业发展和布局的影响
第五节 各种因素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
第六章 产业结构演变研究
第一节 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变研究
第三节 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主导产业的选择
第七章 产业分工研究
第一节 产业分工的内涵和性质
第二节 主要产业分工研究
第三节 新兴古典分工研究及新近研究进展
第四节 产业分工研究评述
第八章 产业区位论
第一节 农业区位论
第二节 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节 市场的空间竞争
第四节 服务业区位
第五节 住宅区位论
第九章 产业集群研究
第一节 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研究基础
第三节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多重效应
第十章 产业空间结构研究
第一节 产业空间结构内涵
第二节 产业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产业空间结构的主要理论
第四节 研究评述
第十一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投资区位研究
第一节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研究
第二节 跨国公司投资区位选择因子分析
第三节 跨国公司不同职能的区位选择
第四节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和区位选择对东道国发展的影响 第十二章 产业发展与规划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产业基本面分析
第二节 产业竞争力分析
第三节 产业集中和集聚的测度方法
第四节 产业规划模型
第五节 主导产业选择与确定方法
第六节 产业集群辩识
第五篇 重点行业发展与布局
第十三章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与布局
第一节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钢铁工业空间布局的演化特点
第三节 中国钢铁工业未来的发展与空间布局态势 第十四章 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发展与布局
第一节 世界石化工业发展历程及空间演化
第二节 中国石化工业发展及空间分布现状
第三节 中国石化工业区位演化过程及特征分析
第四节 中国石化工业区位演化机制及发展趋势
第十五章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空间集聚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格局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态势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时间变化
第四节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第十六章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
第一节 房地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第二节 房地产业与城市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三节 我国房地产也及住房体制改革的历程
第四节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附录:我国房地产业相关法律法规汇总
第六篇 大区域产业发展与规划
第十七章 京津冀产业发展和空间引导
第一节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工业化发展阶段判断
第二节 重点产业发展区域的确定与划分
第三节 产业发展重点区域的引导
第十八章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和产业空间调整
第一节 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判断
第二节 产业发展目标与战略选择
第三节 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
第四节 产业空间调整
第十九章 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与规划
第一节 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判断
第二节 产业发展目标与战略选择
第三节 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
第四节 产业空间调整
第二十章 东北地区产业振兴与空间发展
第一节 产业发展现状和竞争力评价
第二节 产业发展目标与产业结构转型方向
第三节 工业发展重点
第四节 农业发展与基地建设
第五节 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
第六节 产业空间组织
第二十一章 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与规划
第一节 现状评价与分析
第二节 日韩相邻地区产业的发展和启示
第三节 山东半岛制造业发展目标与定位
第四节 空间发展和引导
第五节 产业发展方向
第二十二章 西部大开发地区产业发展与规划
第一节 产业发展状况评价及分析
第二节 特色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节 产业发展目标与战略选择
第四节 空间发展和引导
第七篇 地区产业发展与规划
第二十三章 长吉平产业发展与规划
第一节 产业发展特征分析
第二节 产业发展目标和战略
第三节 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第二十四章 银川市产业发展与规划
第一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判断
第二节 核心产业的选择
第三节 产业发展重点与规划导向 第二十五章 烟台市制造业发展与规划
第一节 烟台市制造业发展整体评价
第二节 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第三节 烟台市制造业发展战略
第四节 烟台市制造业空间组织与引导
第八篇 产业发展与规划的政策
第二十六章 产业发展政策
第一节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相关政策
第二节 钢铁工业的产业政策
第三节 石化工业的产业政策
第二十七章 区域产业政策
第一节 产业政策的实施重点
第二节 重点区域产业政策
第三篇:健康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目录
健康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搜索关键字】:健康产业 发展前景 预测报告
【出品单位】 上海东滩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09年9月【报告页码】 52页【图表数量】 6个
→内容简介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健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目标。健康是“1”,其他都是“1”后面的“0”的概念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拥有健康成为享受美好生活的前提。当健康被大众所重视,放在金钱财富之上的时候,健康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财富第五波滚滚而来,21世纪是健康产业的世纪,健康银行将是全球最富足的银行!
据统计,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与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超过10%。在我国,健康产业仅占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健康产业将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例如,美国的健康产业约为1.5万亿美元,而中国只有400亿美元。
健康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既古老又新兴的产业,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已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说它新兴是因为在最近的二十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及其它产业的日渐现代化,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健康产业的整条产业链日渐完善。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仅保健产品一项,到2010年的年销售额将由现在的500多亿元提升到2000亿元。健康产业早已被国际经济学界确定为:“无限广阔的兆亿产业”。
第一部分认识健康产业
一、健康产业相关概述
(一)健康的衡量标准
(二)健康产业的概念界定
(三)健康产业的主要特征
二、健康产业领域细分
(一)医疗产业
(二)医药产业
(三)传统保健品产业
(四)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三、发展健康产业能带来什么
(一)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有效减少医疗开支
(二)带动国家和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增长
(三)推动科技进步,提升综合国力
(四)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五)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劳动力就业
四、健康产业发展条件和趋势
(一)健康产业发展的条件
(二)健康产业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中国健康产业发展状况
一、医疗产业
(一)中国医疗产业现状
(二)医疗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医药产业
(一)生产制造领域
(二)医药流通领域
(三)医药产业出路
三、保健品产业
(一)保健品行业发展现状
(二)保健品行业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保健品行业发展前景
四、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一)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概述
(二)健康服务产业发展趋势
(三)健康管理服务业模式
第三部分健康产业发展案例分析
一、健康产业集群
(一)苏州:环球国际健康产业园(SIHP)
(二)珠海:世界健康产业原材料城
(三)印第安纳州健康产业集群
(四)神户:医疗产业都市构想
(五)丹麦“药谷”——生物制药产业的集聚地
二、健康产业企业
(一)爱康国宾
(二)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三)华林国际
(四)北京美兆体检
第四篇:《2013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
《2013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
导读: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联东集团联合编写的《2013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将于2013年12月12日面向全国发售。报告通过分析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产业园区以及中小企业在政策引导下的发展方向。
随着全球工业浪潮的推进,园区经济已成为许多国家一些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产业园区作为发展园区经济的载体,在我国各地也呈现出日益蓬勃发展的态势。伴随国家“十二五”规划产业升级的指导方针,产业园区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与企业的重视。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入经济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决定,如何进行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产业升级,无疑将成为未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鉴于对园区经济研究与产业园区开发运营的实战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与联东集团共同策划编撰《2013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书共分产业园区绪论、产业园区发展现状调查、产业园区未来发展展望、产业园区发展政策及建议四大章节,并附以等几大知名产业园区开发运营的经典案例,针对我国产业园区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以及新型城镇化下的发展方向等诸多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第一章:产业园区绪论 阐释产业园区的概念、我国产业园区的特点、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产业园区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产业园区如何助推实体经济以及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园区对集约节约土地的意义。
第二章:产业园区发展现状调查 针对国内产业园区发展现状调查展开讨论,探讨国内产业园区的问题,预测产业地产发展趋势,分析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第三章: 产业园区未来发展展望 分析国内目前产业集群现状及问题,探索产业园区助力如何中小企业成长,提出园区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印证企业园区化将成为未来中小企业发展的突破口,分析产业园区未来发展趋势及策略、国内低碳产业园的发展。
第四章:产业园区发展政策及建议 分析产业园区发展政策瓶颈,列举产业园区政策目前呈现出诸如规划方案不合理、财政政策不足、科技税收政策保障不完善、建设用地政策欠缺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建议。
纵览报告,它集结了深耕园区经济发展研究的专家团队对市场及政策大环境的把控经验,以及拥有十余年产业园区开发运营经验企业的实战案例。毋庸置疑,它将成为行业内的智库。通过报告,我们可以了解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并且能够看到全国知名产业园区的项目指标、规划方案、招商情况等,以及相关的政策信息。报告不仅为园区开发企业的发展布局提出策略方针,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战略方向,同时也为政府政策的制定提出针对性建议。
作为探究产业园区发展的专业性、权威性书籍,报告或将为行业内必传之作。探究产业园区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希望未来政府、中小企业、园区开发企业站在同一高度,为产业园区发展共筑美好蓝图。
第五篇:推动轴承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推动轴承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为贯彻落实市委提出的产业发展“*”工作举措,市委财经办围绕轴承产业发展,专题访谈了**等产业领军人物,对我市轴承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轴承产业的优劣势分析
*是我国五大轴承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全市共有轴承及相关零部件生产企业*余家,年营业收入近*亿元,是国内轴承产品品种最全、用途最广的综合性轴承生产基地。综合几位产业领军人物的看法,*轴承产业总体上呈现出几个特点:
(一)企业数量多但整体质量不高。
全市共有轴承及相关零部件生产企业*余家,产品门类齐全但水平参差不齐。一是企业两极分化较为严重。*轴、轴研所、新强联*家企业营收占全市轴承产业比重超过一半,在生产工艺上偏重于“大而全”,对产业链上下游带动作用还不高。规模以下企业一百余家,缺乏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较弱。二是企业生产线智能化水平较低。我市包括*轴在内的大部分轴承企业工艺装备役龄较长、加工精度和稳定性差,对数字化、智能化认识和投入不足,自动生产线的联线技术与江浙地区轴承企业相比差距巨大。三是外向型企业较少。我市轴承企业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国内,能独立开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不多,出口比重较低。(二)科研实力突出但创新成果转化不畅。
*轴承产业科研实力突出,拥有我国轴承行业唯一的国家级一类综合性科研院所(*轴承研究所)、唯一服务轴承行业的专业综合甲级设计研究单位(*十院)、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轴航空精密轴承国家重点实验室)、唯一设有轴承方向专业的大学(*科技大学),构建了完整的产学研用体系。虽然创新资源优势突出,但成果转化成效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科研院所内部成果转化不畅。轴研所、*相当一部分科技成果还停留在实验室,没有通过产业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大中小企业没有形成协同创新格局。大量中小企业没有稳定的研发队伍,产品多以模仿*轴、轴研所等龙头企业为主,没有充分利用*的地域和技术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三)人才资源优势明显但流失严重。
*科技大学与轴研所、*轴形成了“一校一所一厂”的轴承工业产学研体系,为全国轴承产业输送了*%以上中高级技术骨干。*职业技术学院、*科技职业学院、*机车高级技工学校等一批专业院校,为全市轴承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工人。但近年来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江浙地区轴承企业高薪到轴研所、*轴挖人,造成优秀人才流失。
以*年为例,中浙高铁轴承有限公司高薪招揽人才,其总经理、副总经理、军品设计科科长、采购科副科长、销售部门主管人员、技术骨干均挖自*轴。二是*轴承专业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到上海、江苏、浙江等收入水平更高的地区发展,使得产业技术人才流失。例如,*级轴承专业毕业生*名,*名学生选择到江浙轴承企业工作,仅有*名选择在*就业,且全部到*轴工作。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瓦轴集团通过提前邀请学生实习、提升薪酬待遇等手段,“抢”到*名学生,比例高于*轴。三是中小型轴承企业招工难问题尤为突出。*轴技校停办后,全市没有针对轴承专业的技术学校。反观山东、浙江、安徽等地,建设了多座轴承技能人员学习培训学校为当地轴承产业培养人才。*年*科技职业学院、*机车高级技工学校共毕业学生*人,留*人,占比*%,其中制造业相关专业毕业生*人,留*人,占比约*%,对本地中小企业用工支撑严重不足。(四)高端产品占比较大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轴承由于起步早、科研优势突出,从尺寸范围上来讲在“小”“大”两端优势明显(“小”主要为航空航天、军工等精密轴承,“大”主要为大型工程机械、风电轴承),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相对高,但从市场变化趋势来看,来自三方面的挑战需要高度关注:一是近年来外资轴承企业加大在华产业布局,目前*大跨国轴承公司在华生产企业已经超过*家。外资轴承企业利用自身在品牌、技术、加工效率等方面的优势不仅锁定高端市场,更加速布局中端市场,加剧了市场竞争。二是江苏、浙江等优势产业集群在持续扩大家电轴承、汽车轴承等领域优势的基础上,也逐步发力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军工等我市优势领域,对我市轴承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带来挑战。三是“十四五”期间汽车、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等行业电动化率将逐步提升,导致驱动和传动系统改变,传统轴承用量会相应减少。(五)产业链较为完整但协作程度较低。
*及周边区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轴承产业链条,从轴承钢、轴承组件、轴承生产检测设备、轴承成品到下游整机用户,产品种类齐全,上中下游都有行业龙头企业。但与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相比,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作程度较低。江浙地区轴承龙头企业更专注于前端的设计和后端销售环节,在制造环节主要专注于附加值高的精磨、装配工序,将锻造、冷辗、车加工、热处理等环节通过外协采购解决,一家龙头企业能带动*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构建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而我市轴承企业多以各自发展为主,企业内部工艺路线较长,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轴、新强联等企业的本地配套率不到*%。轴承企业间协作仅停留在零部件层次上,缺乏紧密的生产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没有产生明显的集群效应。二、未来轴承产业“风口”预测
访谈中,几位产业领军人物围绕未来轴承产业发展态势和我市要抢抓的轴承产业“风口”,提出了预见性的意见建议。“十四五”期间,我国轴承产业发展将呈低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速预计为*%左右,但在新能源、军工等领域将有较高增速。结合市场发展趋势,我市轴承产业要抢抓风电及重大装备轴承、新能源汽车轴承、特种精密轴承、轨道交通轴承、轴承零部件、轴承检测装备六大风口:
一是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
中汽协预计“十四五”期间汽车市场将保持温和增长态势,*年汽车年销量将突破*万辆,增量部分以新能源汽车为主,将对该领域轴承需求产生较大拉动作用。江浙地区在传统汽车轴承领域优势突出,我市轴承企业要抢抓新能源汽车机遇实现“换道领跑”。二是风电及重大装备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逐步实现“双碳”目标,风力发电、智能装备、智慧城市等领域将带来一些新的轴承市场,预计“十四五”期间风电年安装容量*万千瓦,整体市场规模接近*亿。*轴风电主轴产品市场占有在率国内厂家排名第一,新强联、新能轴承在风电领域优势明显,与下游主机客户已经形成了深度战略合作,应当抓住机遇,趁势而上。三是轨道交通轴承国产化替代加速。
预计*年至*年平均每年轨道交通轴承市场容量*亿元,其中,高速动车组轴承市场*亿元,机车轴承新造及检修市场约*亿元,城市轨道交通轴承新造及检修市场约*亿元,客、货车轴承市场*亿元。我市在轨道交通轴承领域具备先发优势,*轴铁路轴承质量排名连续多年稳居行业第一,高铁轴承正在进行台架试验,预计年内可装车路试。四是特种精密轴承市场空间稳步增长。
我国国防支出预算稳定增长,航空、航天、兵器、舰船等领域发展势头强劲,预计“十四五”期间军工轴承市场规模将增加*%左右,为我市军工轴承带来新的增长点。五是轴承智能化装备和系统市场需求旺盛。
主要集中在智能检测与组装设备及联线、试验装备与智能实验室系统集成、精密测量仪器与智能计量室系统集成、智能配送/立体仓储、智能工厂/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等领域,将对我市开远智能精机等轴承产线智能化服务商带来发展机遇。六是高端轴承零部件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主要表现为适用于高端轴承的精密滚子、钢球急需国产替代,结合我市实际应着力发展*级、I级圆柱滚子,I、II圆锥滚子,II、III级调心滚子,精密静音轴承钢球、轮毂轴承专用钢球、*MW以上风力发电专用钢球、传动轴钢球等。三、推动*轴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访谈中,各产业领军人物普遍认为“十四五”是全国轴承产业竞争格局重塑的关键阶段,*轴承产业要想实现突围,必须放大优势,补齐短板。
(一)尽快制定出台轴承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全国轴承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轴承工艺装备和滚子技术发展的目标和技术路线,明确了重点发展的*多种高端轴承,具备很强的指导意义。我市自*年出台《关于促进轴承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之后,就没有再针对轴承产业出台专项规划和支持政策。建议由市政府牵头,组织*轴承行业协会、骨干企业和行业专家认真研究制定*轴承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在规划编制中,应着重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我市轴承产业发展实际,科学选准未来产业发展“风口”,确保规划的前瞻性;二是结合规划明确的发展方向,明确重点任务,有针对性地安排重大科技专项、产业引导资金、产业投资基金,确保规划导向性。(二)持续提升轴承产业智能制造水平。
我市大部分轴承企业对于智能制造的必要性迫切性认识还不足,产品质量不稳定、准时交付率低、生产损耗严重,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年以来,我市大规模推行以智能化改造为引领的“三大改造”,建设了一批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以鸿元轴承为例,企业累计投入*余万元,引入MES、ERP、PLM、WMS等系统,建成全省轴承行业唯一的一家“智能工厂”。通过实施智能化改造,鸿元轴承常规产品的生产周期缩短了*%,产品不良率降低*%,生产效率提高*%,运营成本降低*%以上,单位产值能耗降低*%,极大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值得其它企业学习借鉴。在推动智能化改造上,建议抓好几个方面:一是要提升企业家对智能制造的认识,通过组织企业家、中高级管理人才到江浙等发达地区开展智能制造专题观摩学习,发布我市智能制造典型案例等途径,让中小企业主切身感受到智能制造的必要性紧迫性。
二是引入更多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目前我市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还存在解决方案不够具体、应用场景较为单一的情况,下一步要引入更多专业化服务机构,分阶段,分场景为中小企业设计出成本低廉且容易上手的“工具箱”,让中小企业能够根据成本收益选择适合自身发展情况的数字化转型路径。(三)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
目前我市认定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家,仅占全省*%,比例偏低。我市拥有鸿元、新能、众悦、汇工、开远精机等一批在轴承行业细分领域具备独门绝技的“隐形冠军”企业,具备在“专精特新”培育领域率先突破的良好基础。建议市发改、工信、科技、金融等部门做好服务,能推尽推,打造具备全国重要影响力的轴承“专精特新”企业集群,具体抓好几个方面:一是要用足用好国家、省支持政策。国家层面,中央财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年将安排*亿元以上奖补资金支持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北交所重点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层面设立“专精特新贷”,对“专精特新”企业无需资产抵押,根据层级确立授信额度,相关部门要深入研究,指导企业积极争取,借势发展。二是要持续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发挥好万人助万企活动机制,对入库企业安排懂产业、有担当的领导干部分包保障,对企业投资项目加强调度,对各项惠企政策落实情况强化监督,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三是创新支持方式。对于“专精特新”企业新上项目,由所在县区探索在签订对赌协议的条件下,部分享受招商引资项目政策。例如对一定期限内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营业收入、税收等方面设定指标,根据完成情况对缴纳的土地出让金或其他费用按照协定比例返还,支持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