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稳定住房价格的若干意见郑政〔2007〕24号

时间:2019-05-12 12:5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稳定住房价格的若干意见郑政〔2007〕24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稳定住房价格的若干意见郑政〔2007〕24号》。

第一篇: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稳定住房价格的若干意见郑政〔2007〕24号

郑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稳定住房价格的若干意见

郑政〔2007〕2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郑州,促进我市房地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现就我市加强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加大土地和住房供应,完善多层次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住房梯次消费和建设模式,切实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稳定住房价格,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目标要求

加快建立完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周转住房和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的多层次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2008年底前,要对全市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城市低保家庭做到应保尽保;2009年底前,保障范围要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统筹安排新建住房结构比例,大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逐步实现住房的多渠道供应。

二、切实增加中小套型中低价位住房建设用地的供应

(一)严格落实土地供应总量。市国土资源部门和土地储备中心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住房建设规划要求,加强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和供应,确保住房建设用地的供应。“十一五”期间,我市建成区内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要达到1755公顷,2007年不少于369公顷。要优先保证中小套型中低价位的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周转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土地供应,其年度供应量不低于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70%。在土地供应前,市房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套型结构比例等控制性要求,作为土地出让的前置条件,以保证中小套型中低价位住房的有效供应,达到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控制住房价格涨幅的目的。

(二)加强“城中村”改造土地管理。“城中村”改造工作要严格按照《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规范城中村改造的若干规定的通知》(郑政文〔2007〕103号)规定,依照审批程序,确保城中村改造规范有序、健康运行,任何单位不得 1

随意扩大改造范围和安置补偿标准,不得假借“城中村”改造之名乱占滥用土地,确保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统一储备。

(三)加大对利用集体土地违规开发建设行为的查处力度。市执法部门要会同市国土资源、建设、规划、房管、财政、公安等部门及土地储备以及供水、供电、供气和供热等有关单位,对在城郊结合部擅自利用集体土地开发建设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逐一清理,同时加强对城市规划区域内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的监管力度。

三、统筹落实我市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

为确保房地产市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目标的实现,市房管部门要依据《郑州市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按照“科学预测、合理规划、立足发展、适时修订”的原则,会同市发展改革、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和土地储备中心,于每年12月底前制定下一年度住房建设规模目标,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年度住房建设规模目标要明确新建住房建设总量、区位布局、结构比例和土地供应计划。同时,市房管部门要按照总量与项目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城市区域定位、项目结构形式、土地供应方式和土地存量时间等因素,统筹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切实增加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建立符合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

四、有效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一)认真做好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调查。市房管部门要会同财政、统计、民政、公安、街道等部门,抓紧开展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调查,在年底之前建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档案,制定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工作目标、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住房建设计划,及时向社会公布。

(二)大力推进廉租住房建设。要按照政府主导、适度开发、逐步推进的原则,有计划、按步骤地推进我市廉租住房建设步伐,通过多渠道增加廉租住房房源,为广大低收入人群提供居住安全、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较好、租金低廉、管理有序的可租赁住房房源。要积极推行经济适用住房与廉租住房的配建制度,尝试普通商品房小区配建廉租住房的配建制度,研究建立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家庭收入标准、住房困难标准和保障面积标准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快制订符合我市

实际的廉租住房建设管理办法,规范建设和管理行为,完善保障和退出机制。“十一五”期间,市房管部门要完成25万平方米的廉租住房建设任务,2007年开工建设8万平方米。

市财政部门要进一步理顺廉租住房资金来源渠道,将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安排,同时将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之后的全部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以及土地出让净收益的10%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建设;研究制订经济适用住房在转让和取得完全产权时,按规定交纳的土地收益等价款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建设的具体实施办法。要加强对各县(市)、区财政预算资金保障的指导和监督,保证有充足资金用于廉租住房建设。

(三)切实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管理。市房管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规定,尽快修订和完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建筑面积要严格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和人均不超过20平方米的建设标准,严格审查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提高经济适用住房申请的户口和年龄标准,要对符合购买条件的对象全员登记(包括户口在本市的父母亲),实行审核、公示和轮候制度,实现对其家庭收入标准和住房困难标准的动态管理。要研究制定经济适用住房产权关系的规范办法,严格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管理,对不符合上市时间规定的不予办理房屋交易和产权登记手续;尽快建立经济适用住房的政府回购制度;严格经济适用住房成本审核制度,加强价格管理,认真执行政府指导价政策。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总量为461万平方米,2007年新开工建设120万平方米。市房管部门要会同市发展改革、建设、国土资源、规划、财政等部门和土地储备中心,加大工作力度,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住房保障发展规划,做好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储备,编制经济适用住房年度用地计划、建设计划,并明确项目区域布局和具体实施意见,要对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实行审批“绿色通道”,积极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法人招标投标制度,并对现有储备项目实行计划招标。

五、逐步改善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

(一)积极探索和建立限价商品住房制度。建立限价商品住房制度是稳定住房价格的有效手段,市房管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国土资源、规划、物价、财政等

部门和土地储备中心,探索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限价商品住房建设模式,研究制订限价商品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限价商品住房按照限房价、竞地价的方式进行,其价格由市物价部门会同市房管部门按照“同期、同地段、同类型商品住房平均价格的80%”和“开发建设、管理成本加8%-10%的利润”两种测算方法加权平均综合确定。限价商品住房要建立以政府供地为主导,合理利用遗留问题土地、充分挖潜存量土地为补充的供地方式,其年度用地供应量不得低于当年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20%。“十一五”期间,我市限价商品住房建设总量为632万平方米。

(二)加快解决企业职工住房困难问题。距离城区较远的独立工矿企业和住房困难户较多的企业,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可利用自用土地集资建房。严禁新征建设用地或新购买土地集资建房。集资建房要与住房货币化政策相结合,其建设标准、供应对象、产权关系等均按经济适用住房的有关规定执行。对优先满足本单位住房困难职工购买后的多余住房,由市人民政府统一向符合经济适用住房购买条件的家庭出售,或以成本价收购后用作廉租住房。

(三)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是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工单位要根据农民工的住房需要,向农民工提供安全、卫生的居住场所;各级政府部门要将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与改善其他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相结合,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要求,通过规划、土地、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及社会机构,建设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租赁住房。在城中村改造时,可引导开发企业、村民对除村民自住外的安置住房,相对集中建设面向农民工、其他务工人员出租的居住场所,用以增加城中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改善或缓解农民工的居住困难问题。市房管部门要会同市建委、劳动保障等部门,在2007年年底前研究制订建筑工地农民工临时住所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

(四)稳步实施老城区危旧住房改造。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住房,经市房屋安全管理机构按照鉴定等级标准鉴定为一般损坏房以下或成片简陋危旧房的,均纳入危旧住房改造范围。危旧住房改造工作,采取原产权单位组织、居民个人出资、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的办法分期分批进行改造。属单位职工住房的,按照“以房改带危改、以危改促房改”的原则,由原产权单位报市房改办审核、市人民政

府批准后负责组织改造,并与本单位住房货币化分配相结合;属直管公房的,由房管部门负责组织改造;其他产权形式的房屋,由所在区政府负责组织改造。

实施危旧住房改造,要努力达到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配套,提高城市形象的目的。改造过程中,要注重发挥规模效益,限制零星开发,市规划部门要根据相关规范、规定,区别不同情况,从宽确定规划条件,适当提高开发强度。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危旧住房改造项目,可按照郑政文〔2007〕103号文件规定,享受城中村改造的相关优惠政策。

六、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创造公平竞争、规范诚信的市场秩序

(一)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2007年年底前,各县(市)、上街区、郑州高新区、郑州经济开发区要全面建立商品房买卖合同联机备案制度,加强对房屋交易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尽快建成全市统一的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商品住房市场的分析、研究和动态监测,客观反映市场运行状况,准确判断市场发展趋势,尤其是房价变化走向,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市实际的房地产市场预警机制,为政府实施宏观管理和调控提供依据;同时要加大房地产市场信息的公开和发布,尤其是适时披露土地供应、商品房住房市场供求,以及土地和住房价格变动等信息,加强舆论引导,增强政策透明度,稳定市场心理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理性发展。

(二)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市房管部门要会同建设、国土资源、规划、物价、执法、工商和地税等部门,建立处理房地产违法开发建设的长效联动机制,深入、持续开展房地产市场专项治理整顿活动,实施“黑名单”共享制度。加快出台郑州市商品房认购管理办法,完善和规范商品房销售合同文本;重点防范和严厉查处各种规避结构调整政策、变相囤积房源、哄抬房价、扰乱市场秩序的房地产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中介机构的经营行为,加快推行《房地产经纪执业规则》和《房地产经纪业务合同推荐文本》,实行房地产经纪人签章制度,严禁无照经营和超越范围经营,严厉打击骗取中介费、看房费,未经委托人同意,以高于委托人意向的价格租售房屋,赚取差额部分价款等违法违规行为;逐步建立二手房买卖联机备案管理体系以及交易结算资金管理制度,全面规范交易结算资金专用存款账户开设和资金划转行为。

七、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一)建立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市房管、建设、规划和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要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重要责任,并立足现有的协调配合工作机制,严格程序,密切合作,各司其职,共同落实新建住房套型结构比例要求。对不符合套型结构比例要求的项目,规划部门不得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不符合规划许可内容的,建设部门不得核发施工许可证,房管部门不得核发预售许可证。

(二)加强监督检查,落实工作责任。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把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这一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建立相应的管理工作机构和具体实施机构,切实抓好各项工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和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有效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和统筹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确保2007年年底前将我市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上报建设部备案。市监察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本意见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县(市)、区和单位,要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三)本意见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二00七年十月二十八日

第二篇:郑州市人民政府郑政33号文

郑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建立全市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制度的通知

郑政文〔2012〕33号

2012年2月17日

各产煤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煤矿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和声誉。为强化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督管理,推进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常态化开展,及时有效治理各类安全隐患,防止煤矿事故发生,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市煤矿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煤矿安全生产“从零开始,向零奋斗”和“煤矿事故可防可控”的管理理念,进一步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各级政府的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机制,推进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常态化开展,确保全市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环环相扣,闭合管理”的原则。强力推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五环五步”模式,五环即煤矿企业、主体企业、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县(市、区)政府、市煤炭管理部门;五步即排查隐患、建档分类、落实整改、全程跟踪、验收销号,实现环环相扣、闭合管理。

2、坚持“排查隐患与跟踪督办责任分离”的原则。鼓励查出隐患,多查隐患,排查的隐患一律移交下级单位或部门跟踪督办,实现排查隐患与跟踪督办责任分离,解决安全检查“发现不了问题和发现问题解决不了不报告”的顽症。

二、建立煤矿安全隐患分级排查机制

煤矿企业:每天组织人员开展一次井上、下安全隐患排查。重点排查瓦斯、水害防治等措施落实情况,现场“三违”情况等。排查工作应由值班矿长和跟班矿长组织实施。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每月组织排查不少于5次,其他矿级领导每月组织排查不少于10次。 煤炭主体企业:每周对所属煤矿开展不少于一次安全隐患排查。在全面排查基础上,重点对所属煤矿隐患排查治理情况、所属煤矿企业矿级领导下井带班情况、各项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及贯彻落实情况等进行排查。主体企业主要负责人每月下井次数不少于5次,其他分管负责人不少于8次,各业务部门负责人不少于10次。 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负责对辖区煤矿开展日常、专项和突击检查,并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每旬对辖区内地方主体内煤矿企业及单独保留煤矿企业组织开展不少于一次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每矿每月由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领导带队排查不少于1次。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重点对主体企业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开展情况、矿井通风瓦斯管理、采掘布置、水害防治等各环节、各系统进行排查。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每月下井次数不少于3次,分管负责人每月不少于6次,各业务科室负责人每月不少于8次。

产煤县(市、区)政府:负责辖区煤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本辖区实际,制定具体的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办法。每季度政府常务办公会要听取一次煤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汇报;每半年要组织对本辖区煤矿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至少开展一次督查。 市级煤炭管理部门:负责对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主体企业和煤矿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重点督促、检查、指导。每月对各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一次重点督查,并就隐患排查整改质量对主体企业、煤矿企业进行抽查。对主体企业,重点抽查主体企业对所属煤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开展情况、瓦斯水害等主要灾害排查治理情况等;对煤矿企业,进行随机抽查或重点抽查。

逐步建立煤矿企业、主体企业、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产煤县(市、区)政府、市煤炭管理部门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权责清楚、奖惩分明的五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三、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登记管理机制

各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主体企业、煤矿企业应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并及时报上一级管理机构备案。其主要内容包括:排查时间、排查单位、排查人员、存在隐患、整改期限、转办时间、转办单位、整改责任人、验收时间、验收人、验收结果等。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应按以下要求建立:

(一)煤矿企业分别建立省、市、县煤炭管理部门,主体企业及本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二)主体企业分别建立省、市、县煤炭管理部门及本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三)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分别建立省、市煤炭管理部门及本部门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四)市级以上煤炭管理部门分别建立省煤炭管理部门及本部门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四、建立安全隐患治理整改机制

煤矿安全隐患治理工作要按照“先急后缓、先治理后生产、不治理不生产”的原则,遵循“分类建档,现场整改,跟踪督办,验收销号”的步骤进行治理整改。

(一)分类建档安全隐患分为一般隐患和重大隐患。一般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隐患是指《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446号)所列15种重大安全隐患。各级管理部门、主体企业及煤矿企业分别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分类建档。

(二)现场整改煤矿企业对各级排查出的隐患,能够立即整改的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制定整改措施,按照“五定”(定时间、定标准、定资金、定人员、定措施)原则进行整改。

(三)跟踪督办

1、市级(不含市级)以上有关部门排查出的一般隐患由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负责跟踪督办,重大隐患由市煤炭管理部门挂牌督办。

2、市煤炭管理部门在明查、暗访、专项检查、综合检查、抽查、巡查、督查中发现的一般隐患由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跟踪督办;重大隐患移交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挂牌督办。

3、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排查出的一般隐患由主体企业(或单独保留煤矿)跟踪督办;重大隐患移交主体企业挂牌督办。

4、主体企业排查出的一般隐患由煤矿企业跟踪督办;重大隐患移交煤矿企业挂牌督办。

5、煤矿企业排查出的一般隐患按照隐患类型,根据职责分工由相关业务科室跟踪督办;跟班矿长当班排查出的一般隐患由当班安全员和技术员负责监督整改落实。煤矿企业排查出的重大隐患一律由煤矿矿长挂牌督办。

(四)验收销号

1、煤矿企业排查出的一般隐患由分管副矿长组织验收,验收合格经矿长签字后方可销号。

2、主体企业排查出的一般隐患由主体企业相关业务部门组织验收,验收合格,经主体企业分管安全副总经理签字后方可销号。

3、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排查出的一般隐患由所在辖区煤管站(执法中队)组织验收,验收合格,经煤管站(执法中队)主要负责人签字后方可销号。

4、市煤炭管理部门排查出的一般隐患由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并经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分管安全负责人签字后方可销号。

5、重大隐患验收销号工作按照“谁挂牌、谁督办、谁验收、谁销号”的原则进行,对排查出的隐患由督办单位验收合格经主要负责人签字,并报查出重大隐患单位销号,方可销号。

五、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考核奖惩机制

市、县(市、区)政府、主体企业分别制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并建立煤矿安全生产和隐患排查治理奖励基金。市政府委托市煤炭局每半年对各县(市、区)政府煤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在全市范围通报,并作为县(市、区)煤矿安全监管工作年终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产煤县(市、区)政府制定考核细则,每季度对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主体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及时报市煤炭管理部门备案;主体企业制定考核细则,每月对所属煤矿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备案,确保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同时根据考核情况,按以下规定进行奖惩:

(一)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组织得力、工作认真、及时查出重大隐患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并进行通报表扬,根据贡献大小,给予单位记业绩,个人记优先条件。

(二)对未按照文件要求进行隐患排查治理、挂牌督办、跟踪监控的部门或企业,应分别对相关部门具体责任人记过错一次;对煤矿企业实施停产整改一个月,并建议发证机关吊销主体企业分管负责人和煤矿分管负责人任职资格证。

六、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追究机制

为提高隐患排查质量,确保隐患能在一线及时发现,及时整改,对以下情形实施责任追究:

(一)各级部门在隐患排查过程中查出的重大隐患,按照规定及时移交有关部门挂牌督办后,因督办不力致使隐患整改不到位导致煤矿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对督办及跟踪落实的负责人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查出隐患的部门及人员免于责任追究。

(二)市煤炭管理部门在抽查中发现存在重大隐患,而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主体企业、煤矿企业未排查出,按照“重大隐患等同事故”的原则,追究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主体企业及煤矿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三)市煤炭管理部门在抽查隐患排查质量时,发现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主体企业及煤矿企业未按规定排查隐患或隐患排查不细、质量不高,导致应查出的安全隐患而未查出的,依照规定予以追究。

(四)对重大隐患拒不整改、整改无望或整改后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擅自组织生产的煤矿企业,依法提请政府予以关闭,并建议发证机关吊销主体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煤矿主要负责人任职资格证,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按照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五)对存在安全隐患隐瞒不报、谎报、拖延不报或应查出安全隐患未查出而导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将依法依规对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第三篇:2006年《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国十五条)

2006年《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国十五条)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6〕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建设部、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统计局、银监会《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房地产业是我国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引导和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有利于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住房消费需求,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当前,要针对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市场引导和调控。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落实和完善政策,调整住房结构,引导合理消费;坚持深化改革,标本兼治,加强法治,规范秩序;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各地区、特别是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控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目标责任制,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地2005年以来落实中央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情况进行一次集中检查。对

宏观调控政策落实不到位、房价涨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结构性矛盾突出、拆迁问题较多的城市,要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国务院办公厅

二○○六年五月二十四日

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

建设部 发展改革委 监察部 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 人民银行 税务总局 统计

局 银监会

去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中央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决策和部署,房地产投资增长和房价上涨过快的势头初步得到抑制。但是,房地产领域的一些问题尚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少数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房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为切实解决当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要继续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5〕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26号)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并根据房地产市场的新情况对部分政策措施作适当调整。现就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提出以下意见:

一、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一)制定和实施住房建设规划。要重点发展满足当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各级城市(包括县城,下同)人民政府要编制住房建设规划,明确“十一五”期间,特别是今明两年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目标,并纳入当地“十一五”发展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各级城市住房建设规划要在2006年9月底前向社会公布。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人民政府要将住房建设规划报建设部备案;其他城市住房建设规划报省级建设主管部门备案。各级建设(规划)主管部门要会同监察机关加强规划效能监察,督促各地予以落实。

(二)明确新建住房结构比例。“十一五”时期,要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自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上述比例的,必须报建设部批准。过去已审批但未取得施工许可证的项目凡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应根据要求进行套型调整。

二、进一步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

(三)调整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为进一步抑制投机和投资性购房需求,从2006年6月1日起,对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的,销售时按其取得的售房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个人购买普通住房超过5年(含5年)转手交易的,销售时免征营业税;个人购买非普通住房超过5年(含5年)转手交易的,销售时按其售房收入减去购买房屋的价款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税务部门要严格税收征管,防止漏征和随意减免。

(四)严格房地产开发信贷条件。为抑制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囤积土地和房源,对项目资本金比例达不到35%等贷款条件的房地产企业,商业银行不得发放贷款。对闲置土地和空置商品房较多的开发企业,商业银行要按照审慎经营原则,从严控制展期贷款或任何形式的滚动授信。对空置3年以上的商品房,商业银行不得接受其作为贷款的抵押物。

(五)有区别地适度调整住房消费信贷政策。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从2006年6月1日起,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考虑到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需求,对购买自住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仍执行首付款比例20%的规定。

(六)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土地供应。各级城市人民政府要编制用地计划,科学确定房地产开发土地供应规模。要优先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土地供应,其供应量不得低于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70%;土地的供应应在限套型、限房价的基础上,采取竞地价、竞房价的办法,以招标方式确定开发建设单位。继续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土地供应,严格限制低密度、大套型住房土地供应。

(七)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土地、规划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用地的监管。对超出合同约定动工开发日期满1年未动工开发的,依法从高征收土地闲置费,并责令限期开工、竣工;满2年未动工开发的,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对虽按照合同约定日期动工建设,但开发建设面积不足1/3或已投资额不足1/4,且未经批准中止开发建设连续满1年的,按闲置土地处置。

三、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

(八)严格控制被动性住房需求。各地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严格拆迁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4〕46号)的要求,加强拆迁计划管理,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减缓被动性住房需求的过快增长。2006年各地房屋拆迁规模原则上控制在2005年的水平以内。要量力而行,严禁大拆大建,在没有落实拆迁安置房源和补偿政策不到位的情况下,不得实施拆迁,不得损害群众合法利益。

四、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九)加强房地产开发建设全过程监管。对已经规划许可仍未开工的项目,要重新进行规划审查。对不符合规划控制性要求,尤其是套型结构超过规定的项目,不得核发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和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对擅自改变设计、变更项目、超出规定建设的住房要依法予以处理直至没收。

(十)切实整治房地产交易环节违法违规行为。房地产、工商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查处合同欺诈等违法违规交易行为,对不符合条件擅自预售商品房的,责令停止并依法予以处罚;对捂盘惜售、囤积房源,恶意炒作、哄抬房价的房地产企业,要加大整治查处力度,情节恶劣、性质严重的,依法依规给予经济处罚,直至吊销营业执照,并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五、有步骤地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十一)加快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廉租住房是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主要渠道,要稳步扩大廉租住房制度覆盖面。尚未建立廉租住房制度的城市,必须在2006年年底前建立,并合理确定和公布今明两年廉租住房建设规模。要落实廉租住房资金筹措渠道,城市人民政府要将土地出让净收益的一定比例用于廉租住房建设,各级财政也要加大支持力度。2006年年底前,各地都要安排一定规模的廉租住房开工建设。

(十二)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各地要继续抓好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进一步完善经济适用住房制度,解决建设和销售中存在的问题,真正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要。严格执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的各项政策,加大监管力度,制止违规购买、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严格规范集资合作建房,制止部分单位利用职权以集资合作建房名义,变相进行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违规行为。

(十三)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引导居民通过换购、租赁等方式,合理改善居住条件,多渠道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供应。

六、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

(十四)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信息发布制度。城市人民政府要抓紧开展住房状况调查,全面掌握当地住房总量、结构、居住条件、消费特征等信息,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信息发布制度,增强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要完善市场监测分析工作机制,统计和房地产主管部门要定期公布市场供求和房价情况,全面、及时、准确地发布市场供求信息。

(十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宣传,客观、公正报道房地产市场情况,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对提供虚假信息、恶意炒作、误导消费预期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第四篇: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

郑政〔2008〕2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提高我市城乡社会救助水平,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的要求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豫政〔2008〕1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建立低收入家庭救助制度

(一)城市低收入标准凡具有我市城市居民户口且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城市低保标准2倍,均可申请享受城市低收入家庭待遇。(二)城市低收入家庭救助内容

1.住房救助。城市低收入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2平方米或无自有住房,实施廉租住房制度。实施廉租住房保障,主要通过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家庭月人均收入在城市低保标准1倍至1.5倍的,按照廉租住房补贴标准的70%发放住房补贴;家庭月人均收入在城市低保标准1.5倍以上至2倍的,按照廉租住房补贴标准的50%发放住房补贴。

2.教育救助。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考入高中、大学入学前,按照城市低保家庭子女救助标准的50%给予救助。3.临时救助。对因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或者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较大困难的城市低收入家庭,每户一次性救助500—2000元。根据物价上涨情况,适时启动物价调节基金,为城市低收入家庭发放生活补助。

4.参保补助。帮助城市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享受市政府规定的补助的基础上,每人每年再补助60元。

二、开展低保分类施保制度

(一)城市低保分类施保。对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孤老”、“孤儿”特殊对象,每人每月增发200元;对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一级残疾人、在校大学生、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月增发100元。

(二)农村低保分类施保。对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无劳动力”的家庭,按照农村低保标准的80%核定补差;对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成年人部分成员无劳动能力”的家庭,按照农村低保标准的60%核定补差;对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成年人都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按照农村低保标准的40%核定补差。

三、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按照维护医疗权益、整合救助资源、统筹城乡发展、资金同步结算的原则,完善建立以资助参保和大病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医疗救助制度,努力缓解特困群众看病难问题。

(一)参保救助。全额资助城市低保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低保和农村五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二)大病救助。对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患病住院治疗,实施大病救助。大病救助不设起付线,不限定病种。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住院医疗费用经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报销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按照50%的比例予以救助,全年每人累计救助最高5000元。

四、提高城乡低保标准

建立城乡低保标准动态增长机制,根据物价涨幅比例,及时调整城乡低保标准,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从2008年7月1日开始,城市低保标准:市区由每人每月26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275元,县(市)在原标准上,每人每月提高15元;农村低保标准:市区由每人每月15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60元,县(市)由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10元。同时,在物价上涨影响低保家庭基本生活时,发放物价补贴,减少物价上涨对低保家庭生活造成的影响。

五、加大社会救助资金投入

(一)加大城乡低保资金投入。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足额预算安排城乡低保资金,保证低保资金按时足额发放。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城乡低保资金预算,地方财政不得因上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而减少投入。

(二)认真落实医疗救助资金。市、县两级财政在保障全额资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上,分别根据上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总人数,按照每人每年100元的标准,预算安排大病医疗救助资金。市、县两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基金专户,实行专账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

(三)安排好低收入家庭救助资金。住房救助资金,按照廉租住房资金筹集渠道筹集。资助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金,中央财政安排30元,市财政筹集20元,县级财政筹集10元。教育和临时困难救助资金,由市、县两级财政按照1∶1的比例筹集安排,并纳入财政预算。

(四)保证各项社会救助工作经费。市、县两级财政部门根据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低收入家庭救助的工作需要,为本级民政部门适当安排工作经费,用于各项救助工作的调查、建档、制证、印表、信息库建设、调研、培训等项业务,保障社会救助工作顺利开展。

六、强化社会救助组织保障

(一)加强机构建设。按照有机构理事、有人员办事的要求,健全社会救助工作机构,有效保障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低收入家庭救助等项社会救助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搞好协调配合。按照“政府主导、民政负责、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工作。民政部门负责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低收入家庭的调查、认定、发证、资金发放等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安排落实各项救助资金和工作经费;房管部门负责落实住房救助工作;教育部门负责落实教育救助工作;监察、审计部门负责对各项社会救助资金实施监督和审计,确保各项救助资金按时拨付和合理使用,杜绝挤占挪用等违纪违法行为;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为党委、政府的社会救助工作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三)强化人员培训。加强对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职业道德、业务素质的综合培训,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不断提高城乡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为全面提高城乡社会救助工作水平奠定基础。

郑州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从1996年7月开始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随时间的推移和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在不断的变化。到目前为止,共变化了八次。具体的变化情况如下:

一、1996年7月至1998年9月,城市低保标准为:120元/人/月;

二、1998年10月至1999年6月,城市低保标准为:130元/人/月;

三、1999年7月至2001年6月,城市低保标准为:169元/人/月;

四、2001年7月至2003年12月,城市低保标准为:180元/人/月;

五、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城市低保标准为:200元/人/月。

六、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城市低保标准为:220元/人/月。

七、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城市低保标准为:260元/人/月。

八、2008年7月至2009年9月, 城市低保标准为:275元/人/月。

九、2009年10月至12月,城市低保标准为:285元/人/月。

十、2010年1月至今,城市低保标准为:300元/人/月。

为了解郑州市低收入居民生活状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我们到有关部门收集资料,走访了郑州市中原区、金水区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市区,到办事处、社区和居民住户家庭实地进行了调查和访谈。中原区是郑州市的主要工业区,这里集中了包括原国棉几大厂在内的国有大中型企业71家,集体、乡镇企业5000余家,下岗职工比较集中,是郑州市生活困难居民比较多的一个区;金水区是郑州市的行政区,不仅集中了众多的省直机关,还集中了众多的高校和医疗卫生等机构,下岗职工相对较少,是郑州市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一个区,但也分布着一些生活困难居民。调查后我们发现,这些年来,国家通过建立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服务中心并对进中心职工按规定标准发放基本生活费、失业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机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构筑起三道相互衔接、严密有效的防线,使城市困难居民的合法权益和基本生活得到了维护和保障,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叉发挥了安全网的“兜底”

第五篇: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干线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郑政文〔2005〕159号)(定稿)

【发布单位】郑州市

【发布文号】郑政文〔2005〕159号 【发布日期】2005-09-26 【生效日期】2005-09-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郑州市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干线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郑政文〔2005〕15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推动我市干线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提高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水平、养护质量和养护效率,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干线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豫政〔2004〕5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就全市国家、省干线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事企分开、改企转制、管养分离、权责统一、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强化监管、保障通畅”的基本思路,积极稳妥地做好我市干线公路养护体制改革。

(二)改革目标

实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模式、机构、运行机制、资金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管理改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干线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市、县(市)、上街区干线公路养护分级负责、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管理模式;现有各级干线公路管理部门所属的企事业单位与主管单位全部脱钩,依法组建企业法人实体,独立经营,实现事企分开、管养分离,全面提高我市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水平、养护质量和养护效率。

二、改革的范围和内容

(一)养护管理模式改革

实行在交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的市、县(市)、上街区按行政区域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模式。

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负责全市干线公路养护的行业管理,负责辖区内国家、省干线公路的养护管理和大、中修工程的组织实施;各县(市)、上街区干线公路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国家、省干线公路的养护管理和小修保养工程的组织实施。

(二)养护管理机构改革

干线公路管理部门和公路养护队伍实行事企分离。2003年,市交通部门根据《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郑州市建设投资总公司、郑州市地产集团、郑州市土地储备中心、郑州路桥建设投资总(集团)公司、郑州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的通知》(郑政〔2003〕23号)精神,组建了郑州路桥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其资产和人员的划分,均符合豫政〔2004〕53号文件精神,维持不变。尚未改革的各级干线公路管理部门所属的工程处(队)、厂、场、站、库、室、院、所等事业单位全部整建制转为企业。依法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事(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实现与干线公路管理部门人、财、物彻底脱钩。积极推行股份制,鼓励多种所有制成份参与公路养护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要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大幅度精简干线公路管理部门人员,重新核定机构和人员编制。市、县(市)、上街区干线公路管理部门的编制人数,由各级编制管理部门会同本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研究确定。

(三)养护运行机制改革

实行干线公路管理与养护分离,建立统一开放、规范有序、公开、公平竞争的公路养护市场运行机制。打破区域和系统界限,大、中修养护按项目,小修保养按路段对养护企业、养护技术咨询监理公司全部实行公开招投标。

实行养护市场准入制度。按照交通部有关规定,养护企业须向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养护企业资质,并依据核批的养护企业资质等级参与公路养护市场竞争。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建立养护企业,参与公路养护。

各级干线公路管理部门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施工监理制的要求,对辖区内的养护工程实行管理和监督。

(四)养护资金管理改革

非收费干线公路的管养经费列入政府部门预算;收费还贷公路的管养费用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统贷统还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豫政办〔2001〕81号)和豫政〔2004〕53号文件的规定执行。经营性收费公路的管养费用由经营公司承担。

非收费干线公路的养护和管理经费按照豫政〔2004〕53号文件规定的比例切块包干给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节余资金结转下年使用,不足部分根据我市财力,安排专项预算予以适当补助。

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留取本级公路养路费的5%,用于突发性自然灾害造成的损毁、特殊小型项目和弥补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管理经费的不足。

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对切块包干费用、养护项目、养护质量、进度负总责。各县(市)、上街区干线公路管理部门在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领导下对小修经费使用负责。

市、县(市)、上街区财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都要根据编制情况,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核定各级干线公路管理部门的管理经费,不准挪用养护经费用于管理经费开支。

各级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干线公路养护经费和管理经费使用的监督。

(五)国有资产管理改革

在干线公路养护体制改革中,将历年来由交通规费投入形成的国有资产,按照豫政〔2004〕53号文件规定,划归转制企业无偿使用。

涉及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按照《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豫发〔2003〕6号)和原省经贸委等12部门《关于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试行)》(豫经贸企改〔2003〕372号)及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六)强化监管,落实质量责任制

坚持“科学养护、全面养护和及时养护”的方针,落实责任制。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对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养护管理工作和全市干线公路养护计划、资金使用、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制订辖区内干线公路大、中修工程计划,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各县(市)、上街区干线公路管理部门制订辖区内干线公路小修保养计划,报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上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干线公路管理部门对于下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干线公路管理部门的公路养护进行指导和监督,对不符合资金使用方向和规定的计划,在备案审查中要及时予以纠正。对无法纠正的,由交通公路部门商财政部门在核拨养护经费中予以扣除。

干线公路养护工作要做到公开、透明,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要将干线公路养护质量标准、工期、主管责任人、具体责任人在本地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布;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养护计划的监督执行。

各级干线公路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收费公路经营企业的行业管理,督促其按公路养护规范进行养护,确保公路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对出现大面积病害,连续三个月好路率达不到规定要求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责令其及时维修养护,限期达到标准。逾期仍未达到标准的,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责成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组织维修,所需费用由收费公路经营企业支付。经营企业拒不支付所发生费用的,报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交通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豫政〔2003〕10号)规定,责令其暂停收取公路通行费,并指定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代收公路通行费,用于该公路的养护维修费用。代收时限以达到应支付的养护维修费用为止。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的,要依法终止其经营权,并将其经营权及时公开拍卖,以确保公路正常养护和通行。

三、改革的配套政策

(一)人员身份问题

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后,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政策。原在编正式职工保留事业单位人员身份,档案工资由市人事部门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工资标准调整,退休(职)时按事业单位工资标准计发退休费,改制为企业后进入人员按企业标准执行。

(二)富余人员安置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改革中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并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优惠政策。

各级干线公路管理部门机关改革分流人员到企业工作的享受国家、省、市相应优惠政策。

(三)在职、离、退休(职)和养老保险政策

2004年12月31日前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改制为企业后,全部参加企业统筹,在企业养老统筹保险机构缴纳养老统筹保险基金。在职工作期间的工资待遇,按企业工资政策执行;个人档案工资由人事部门按事业单位工资标准进行调整。

改制为企业前(即2004年12月31日前)的原在编正式职工,工作年限满2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小于5年(含5年)的,或工作年限满30年的,本人自愿申请,经批准,在改制时可提前退休。提前退休仍按原事业单位标准核定退休费。提前1年以上退休的,可增加一个档次的职务工资作为计发退休费基数。提前退休人员自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至法定退休年龄期间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和领取的养老金,由干线公路管理部门从养护管理经费中支付,分三年期限划拨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第一年划拨30%,第二年划拨30%,第三年划拨40%;个人承担部分由所在单位核定,本人一次性交清。以后增加的离、退休金按事业单位标准增加,企业与事业标准差额部分,由本人所在单位承担,所在单位承担不了的,由同级财政承担。

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前参加工作的人员,改制为企业后保留事业单位档案工资,退休(职)时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标准享受退休(职)待遇,退休(职)后新增养老金按事业单位标准增加。企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企业养老金计发办法规定的标准支付养老金,事业和企业标准差额部分由所在单位补齐,所在单位确有困难的,经有关部门认定后由市财政负担。

改制为企业前已经离、退休(职)人员,原离、退休(职)待遇标准不变。改制为企业前离、退休(职)人员按规定标准核定的离、退休(职)费由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足额发放,所需费用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以后增加的离、退休(职)金按事业单位标准增加,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按企业标准支付,企业与事业标准差额部分,由改制为企业后本人所在单位承担,所在单位承担不了的,由市财政承担。

从事养护等特别繁重体力劳动人员法定退休年龄,按原劳动人事部《关于交通部提前退休的特别繁重体力劳动工种的复函》(劳人护〔1982〕14号)规定执行。

2003年11月20前,由市公路管理局划入郑州路桥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原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均可同样享受豫政〔2004〕53号文件和本实施意见改革的配套政策。

2004年12月31日以前按规定已参加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应将个人缴费部分转入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并从转入之月起,由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应参加而未参加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期间不计算缴费年限。2005年1月1日以后新进入企业人员执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并从2005年1月1日起,根据实际参保时间,由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

(四)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政策

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后,原事业单位在编职工的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政策,按事业单位有关政策执行;改制为企业后新进入企业人员,按国家规定的企业各项社会保险政策执行。

(五)税收政策

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后,要及时办理工商登记变更手续,有关税收政策比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建设厅等部门河南省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豫政办〔2003〕110号)精神执行。

四、加强改革的组织领导

(一)全市干线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由各级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积极推进,保证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干线公路管理部门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尽快制定本系统改革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改革。

(三)各县(市)、上街区政府和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市政府的要求尽快完成改革任务。

二○○五年九月二十六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稳定住房价格的若干意见郑政〔2007〕24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稳定住房价格的若干意见郑政〔2007〕24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