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县棉纺织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纺织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经信局
针对目前纺织行业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原料价格大起大落、生产成本持续上涨、企业运营困难的实际情况,县经信局组成调研专班,深入工业园区和乡镇,采取与企业家座谈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对银丰、玉沙、常丽、粤昌等重点纺织企业进行了详细调查了解,并就纺织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加快纺织业发展对策和措施有了初步的思考。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纺织行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县加大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力度,先后引进了银丰、玉沙、粤昌、常丽、申联、福海、豫东、圣联等一批知名企业和颇具实力的业主,新上和扩批改造纺织服装业,使我县纺织规模迅速扩大。截止目前,全县共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12家,占全县62家规模以上工业的19.4%,纺织总规模达到26万锭,从业人员近万人。2011年,纺织服装产业共完成产值15.6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7亿元,实现利润6400万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1.1%、11.5%、18.2%;完成入库税金1746万元,占全县工业入库税金的19.4%,在2011年入库税金过100万的40家纳税大户中(其中工业企业11家)纺织服装企业就有4家,分别为玉沙集团、银丰纺织、申联纺织和格 1
律诗纺织。
2012年上半年,由于受国际市场萎缩、国内市场增速放缓、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问题的影响,上半年纺织行业在从紧和较为严峻的形势下运行,我县棉纺织企业呈现增速趋缓态势,企业效益进一步回落。今年1—5月份,12家规上纺织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1.7%,银丰、粤昌、常丽等企业普遍出现亏损,其中粤昌亏损79万元,银丰亏损32万元,申联亏损15万元,常丽亏损65万元,其它企业也利润微薄,纺纱行业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纺织产品销售受阻。由于我国纺织产品对外贸出口的依赖较大,原来约占40%左右,受欧债危机持续升级等因素的影响,主要的经济体国家经济在萎缩,造成目前我国的棉纺织产品出口订单减少,特别是欧美客商订单大幅减少。市场的低迷给企业的销售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造成了企业产品不同程度积压。据银丰纺织负责人反映,在去年这个时候,公司产品供不应求,客商排队提货,可是现在,必须先交货,再约期付款,有时货已经交出3个月都拿不回货款;粤昌纺织公司反映,目前公司生产的涤纶缝纫线大量积压,今年元—5月仅销售210吨,比上年同期的980吨减少770吨。当年销售量仅占实际生产量的42%。
2、纺织企业经营困难。一是产品销售价格大幅下降。今年以来,虽然原材料价格同比下降,但据企业反映,产品
价格降幅要更大。国内棉花市场行情扑朔迷离,国内外棉价差继续拉大,化纤价格受棉花价格、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等影响,呈现震荡态势,加大了下游企业运营风险。银丰纺织目前以生产莫代尔40S为主,产品价格目前已由原来的63000元/吨降至43000元/吨,利润与2011年对比。下降80-90%;粤昌纺织目前以生产40s、20s绦沦线为主,涤纶线销售均价为13590元/吨(不含税价),比上年同期的15810元/吨减少2220元/吨,降低14.2%。进入六月份以来市场愈来愈恶化,到今天为止当月仅销售了35吨,预计今年10月以前市场情况不会好转。常丽纺织的化纤纺有原来的1800元/吨,降为1500元/吨,而原料仅由1200元/吨降为1100元/吨。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造成相当部分纺织企业出现亏本。但纺织企业为了保客户、稳工人,还利息不得不咬紧牙关坚持生产。二是工资成本上升。如粤昌纺织吨线工资今年元—5月为2450元,比2011年的1670元增加780元,增长47%。玉沙集团职工工资与2011年同比上涨20%,现职工平均工资达2200元;银丰纺织职工工资与2011年对比,增加40%。常丽纺织员工最高工资达到3000元以上。以上种种情况使我县纺织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目前企业经营非常艰难,处在举步维艰的状态。三是企业招工难。尽管工人工资一路上涨,但我纺织企业除玉沙集团外,普遍缺少员工。如粤昌纺织最满负荷生产可达到700人,可是目前员工只有180人,企业现在开工不足30%;常丽纺织有纺
纱能力2.4万锭,可由于缺少员工,只有员工120人,今年开工只有50%;此外银丰纺织业缺少熟练工20多人。此外,电价上涨、运需成本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负担。
3、综合竞争力较为薄弱。一是企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小。总体来看,我县纺织企业规模偏小,除银丰纺织和玉沙集团目前已有5万锭外,其余的纺纱企业平均纱锭数约为2万锭。由于规模较小,集中度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二是整体设备有待提高。我县纺织企业虽然个数较多,但大部分企业起点较低,装备较差,不少企业还在使用八九十年代的老设备,工艺技术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档次上不去,利润率低,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弱。三是企业技术力量匮乏。大多数企业没有明确的技术研发目标,忽视产品市场发展需求的研究,对开发具有自主创新的新一代产品方向不明,研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意识较为淡薄。
三、后期发展建议
(一)政府层面
1、实施产业链招商,提升产业层次。加强对我县纺织服装招商小分队的管理,面向南方纺织产业发达地区,实施产业招商,重点招大引强。对落地项目要设定投资强度、投资产出以及建设周期、设备水平等投资门槛,着力引进纱锭规模在3万锭以上、技术含量高、市场效益好的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高支纱项目、高档服装面料、品牌成衣等项目,要瞄准行业100强、全国100强等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引进织造、成衣和针织等优势企业,争取他们来监利投资,延长我县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条。
2、推动现有企业转型升级,盘活做大存量。一是扶强做大骨干企业。本着“产品调优、档次调高、规模调大”的原则,进一步推动银丰、玉沙等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各职能部门对这些企业,继续在能源、资金、市场等方面积极给予重点支持,同时要积极帮助企业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在生产调度资金以及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上予以倾斜。要加快推进玉沙集团5万锭紧密纺和20台气流纺项目建设,落实征地,尽快开工建设。二是引导中小企业升级改造。扶强淘劣,提高中小企业的危机意识,促进小企业升级改造。对部分投资不到位、投资强度不够但发展潜力大的项目,要积极帮助企业将产品档次提高或外延产品,促进企业的升级改造;对容积率不够、土地占多用少、产能严重落后的项目,要强制企业在规定时限内扩大投资,更新生产设备,提高企业产出水平。
3、转变就业观念,破解企业招工难。一是加快技术工人培养。推动我县职业学校开设纺织、服装等专业,邀请高校、职校在监利设立纺织服装学校,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和技术培训基地,培养纺织服装类技工人才。同时,县人力和社会保障局和县经信局应积极探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培训员工。二是转变我县群众的就业观念。通过电台、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树
立积极的就业观,促进群众择业观念转变,将群众从麻将桌上、从家庭琐事中吸引到企业中来。
4、强化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关心支持,只有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才能更好地帮助纺织企业渡过“寒冬期”。在我们调研中,我们觉得我县的经济发展环境总体上是好的,但少数职能部门在执行政策方面过于呆板,不会变通,影响了企业家的发展信心。各职能部门在目前企业困难的情况下,要学会换位思考,以开展“治庸问责”为契机,努力履行好服务职能,促进企业发展。一是要结合县情拿方案。分析现状,出台有利于纺织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实施政策倾斜,重点扶持,建议对重点骨干棉纺织企业在项目、资金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二是要深入企业调研。通过调研,帮助企业疏导思路,解决实际问题,使企业家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主动应对困难环境,在危机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三是优化发展环境。建议坚决整治纺织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严格执行企业 “安静生产日”制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帮助企业度过寒冬。四是结合实际出政策。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负担,缓解当前企业压力,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度难关。五是帮助企业解决遗留问题。如整改银丰纺织土建工程的消防遗留问题、给银丰纺织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以及支付预留地的1200米围墙建设款等问题。
(二)企业层面
1、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纺织研发实验室,企业内部设立纺织研发机构,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2、加快设备更新改造。严格控制并加快淘汰现有落后产能。对90年代以前设备要逐步淘汰,尤其对能耗高、效益差、用工多、产品档次低的生产设备,要坚决逐步淘汰。着力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开发新品种。提高清梳联、精梳机、自动络筒机使用比例,推广紧密纺、喷气纺、自动落纱细纱机等新型纺纱技术和新型织造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
3、改善企业劳动环境。企业要逐步改善员工的劳动生产条件,建设食堂、宿舍等设施,创造安全卫生、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其次,企业要把工资福利向一线职工倾斜,适当提高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以实惠的待遇留住人,以规范的用工吸引人。
4、进一步转变经营观念。一是要转换经营模式。企业应转变传统家族式经营管理方式,着力引进职业经理人。全面强化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和资本运作。二是要重视品牌价值。开发新产品,培育湖北省乃至国家级名优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要加强协作。加强企业间的横向协作,互通信息,互助合作,“抱团”闯市场,塑造监利品牌新形象。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第二篇:棉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棉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棉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xx县强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瞄准创建“全国棉纺织基地县”目标,突出棉纺织特色,按照“培育龙头,壮大规模,拉长链条,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新纺公司的辐射带动作用,以项目带动为支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工业区建设为平台,促进了棉纺织工业的持
续快速发展。
一、发展现状
2005年,全县棉纺织工业完成产值463亿元,实现增加值133亿元,分别占限额以上工业的645和646,“十五”期年均增长25以上,棉纺织工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龙头带动作用明显。新纺公司是我县棉纺织工业的龙头,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家大型纺织骨干企业,全国520家、省50家重点支持企业之一和全国同行业竞争力前20强,是全国功能性服装面料开发基地。目前,公司拥有总资产139亿元,固定资产103亿元,有5个生产分厂,纱锭35万枚,其中环锭纺22万锭,气流纺24台;织机2832台,其中无梭织机946台。拥有进口清梳联、自动络筒机、转杯纺纱机、无梭织机等国际先进设备1000余台(套),占公司关键装备总量的70以上,其中气流纺生产线处于国内最大、国际领先水平。主要生产和经营纯棉及混纺纱、纯棉和混纺坯布、色织布、家用纺织品、服装等五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年产高档织物用纱7万吨、服装面料13亿米。2005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81亿元,实现利税13亿元。新纺公司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发挥其人
才、市场、信息、资金等优势,与民营纺织企业实行产业分工协作,增强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了xx纺织产品在全国市场的知名度。二是产业集群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全县棉纺织企业发展到101家(其中纺84家、织8家、捻线9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1家、超亿元的5家。固定资产达到262亿元,从业人员3万余人,纱锭规模达到80万锭,织机达到4500台,年产棉纱16万吨以上,各种面料1亿米左右。企业集中布局于县纺织工业区及城关、上港等7个棉纺织工业小区内。全县民营棉纺织企业的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新纺公司。围绕棉纺织工业,全县常年植棉38万亩,年产优质原棉4万吨,“银鹏”牌棉花被评为全国十大棉花名牌之一。我县已基本形成了以植棉——购销——轧花——纺纱——织布——服装为一体的产业链条。三是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全县棉纺织企业的机器设备,全部都是国家定点纺织
机械厂最近三年出厂的先进设备,主要设备J128K、FA506细纱机等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在新纺公司辐射带动下,民营企业拥有了一批富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实现科学管理和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四是市场销售渠道畅通。以新纺公司为依托,整个纺织产品销售网络健全,在国内外设有多家销售公司,同上百家纺织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业务关系,营销网络
覆盖我国中部及东南亚地区广大市场。产品质量好、年销率高,棉纱、服装面料产品产销率
平均保持在99以上。2005年,全县棉纺织产业市场交易量近65亿元,其中出口创汇2800万 美元以上。
二、主要做法
1、优化结构,培育壮大龙头。近年来,在积极引导棉纺织产业开发高科 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基础上,逐步
将一般产品生产能力向民营企业转移。不断加大新纺 公司技改投入,着力引进了一批具有当今国际一流水平的纺织装备,重点发展高档色织服装 面料、功能性高档服装面料等,确保装备水平、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处于全国 同行业先进水平,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化纺织企业 集团。加快新纺公司产权制度改革,减少国有股份比重,去年该企业及企业持股会、县财政
三方共同出资9000万元在县纺织工业区新上了华亿纺织公司,进一步增强了发展活力。同时,着力扶优壮强,近年来坚持每年筛选5—7家骨干纺
织企业作为全县优强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实施动态管理,促其做大做强。目前已有华星、鹏 升、华裕等5家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亿
元,12家达到5000万元左右。在骨干龙头企业的带动 下,近年来全县棉纺织产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2、拉长链条,壮大产业集群。注重运用市场机制,整合原料、纺
纱、织造、印染、服装加工、市场营销诸要素,鼓励和引导小轧花向棉纺织转移,棉纺向棉 织产业、服装加工业转移,完善产业链条,推进棉纺织产业的社会分工和产销配套,形成社 会化生产格局。纺的方面,鼓励企业实施资本运作,兼并联合小型棉纺企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速形成以新纺公司为龙头,以城东、城西、城南三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12全文查看
第三篇:棉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棉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中国共产党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xx县强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瞄准创建“全国棉纺织基地县”目标,突出棉纺织特色,按照“培育龙头,壮大规模,拉长链条,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新纺公司的辐射带动作用,以项目带动为支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工业区建设为平台,促进了棉纺织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发展现状
2005年,全县棉纺织工业完成产值463亿元,实现增加值133亿元,分别占限额以上工业的645%和646%,“十五”期年均增长25%以上,棉纺织工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龙头带动作用明显。新纺公司是我县棉纺织工业的龙头,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家大型纺织骨干企业,全国520家、省50家重点支持企业之一和全国同行业竞争力前20强,是全国功能性服装面料开发基地。目前,公司拥有总资产139亿元,固定资产103亿元,有5个生产分厂,纱锭35万枚,其中环锭纺22万锭,气流纺24台;织机2832台,其中无梭织机946台。拥有进口清梳联、自动络筒机、转杯纺纱机、无梭织机等国际先进设备1000余台(套),占公司关键装备总量的70%以上,其中气流纺生产线处于国内最大、国际领先水平。主要生产和经营纯棉及混纺纱、纯棉和混纺坯布、色织布、家用纺织品、服装等五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年产高档织物用纱7万吨、服装面料13亿米。2005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81亿元,实现利税13亿元。新纺公司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发挥其人才、市场、信息、资金等优势,与民营纺织企业实行产业分工协作,增强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了xx纺织产品在全国市场的知名度。
二是产业集群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全县棉纺织企业发展到101家(其中纺84家、织8家、捻线9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1家、超亿元的5家。固定资产达到262亿元,从业人员3万余人,纱锭规模达到80万锭,织机达到4500台,年产棉纱16万吨以上,各种面料1亿米左右。企业集中布局于县纺织工业区及城关、上港等7个棉纺织工业小区内。全县民营棉纺织企业的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新纺公司。围绕棉纺织工业,全县常年植棉38万亩,年产优质原棉4万吨,“银鹏”牌棉花被评为全国十大棉花名牌之一。我县已基本形成了以植棉——购销——轧花——纺纱——织布——服装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三是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全县棉纺织企业的机器设备,全部都是国家定点纺织机械厂最近三年出厂的先进设备,主要设备J128K、FA506细纱机等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在新纺公司辐射带动下,民营企业拥有了一批富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实现科学管理和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是市场销售渠道畅通。以新纺公司为依托,整个纺织产品销售网络健全,在国内外设有多家销售公司,同上百家纺织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业务关系,营销网络
覆盖我国中部及东南亚地区广大市场。产品质量好、年销率高,棉纱、服装面料产品产销率
平均保持在99%以上。2005年,全县棉纺织产业市场交易量近65亿元,其中出口创汇2800万
美元以上。
二、主要做法
1、优化结构,培育壮大龙头。近年来,在积极引导棉纺织产业开发高科
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基础上,逐步将一般产品生产能力向民营企业转移。不断加大新纺
公司技改投入,着力引进了一批具有当今国际一流水平的纺织装备,重点发展高档色织服装
面料、功能性高档服装面料等,确保装备水平、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处于全国
同行业先进水平,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化纺织企业
集团。加快新纺公司产权制度改革,减少国有股份比重,去年该企业及企业持股会、县财政
三方共同出资9000万元在县纺织工业区新上了华亿纺织公司,进一步增强了发展活力。同时,着力扶优壮强,近年来坚持每年筛选5—7家骨干纺
织企业作为全县优强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实施动态管理,促其做大做强。目前已有华星、鹏
升、华裕等5家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亿元,12家达到5000万元左右。在骨干龙头企业的带动
下,近年来全县棉纺织产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2、拉长链条,壮大产业集群。注重运用市场机制,整合原料、纺
纱、织造、印染、服装加工、市场营销诸要素,鼓励和引导小轧花向棉纺织转移,棉纺向棉
织产业、服
装加工业转移,完善产业链条,推进棉纺织产业的社会分工和产销配套,形成社
会化生产格局。
纺的方面,鼓励企业实施资本运作,兼并联合小型棉纺企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速形成以新纺公司为龙头,以城东、城西、城南三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大
棉纺产业发展格局。
织的方面,以华亿公司为龙头,重点培育高、精、深产品的研发能力,开
发生产新型纤维材料纺织面料和防尘去污、抗菌无毒、休闲保健等功能性、环保型高档服装
面料及产业用布、装饰用布等。同时,鼓励企业以参股联合的形式,加快解决浆纱、染整等
瓶颈环节,为中小企业发展棉纺织业创造条件。
服装加工方面,重点支持新纺公司在开发生产高档服装面料的基础上,努
力搞好与外地名牌服装加工企业的“攀亲结缘”,力争在服装加工上实现大的突破。同时,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投资服装加工业。
3、科技带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用高新技术改造
我县纺织产业,不断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十五”期间,新纺、万豪、华星、鹏升等企
业重点引进了紧密纺、自动气流纺、清梳联、剑杆织机、喷气织机等先进设备,淘汰落后设
备,改进织造工艺,大幅提高织造水平,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针对民营纺织企业低支纱趋同的现状,积极引导民营大个企业着力加大技改投入,已有20余家企业新上了精梳纱、包芯纱
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品牌战略实施,在严格产品生产质量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有
关媒体和参加各类节会等途径,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树立xx棉纺织业品牌,巩固扩大国内
市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加大治污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把
能源消耗降低到最低限度,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4、抓好纺织工业区建设,打造发展平台。县纺织工业区规划占地8平方公
里,20
03年初开始首期开发建设。按照“纺织立区,聚集产业,连片开发,滚动发展”的总体思路
和“政府启动,市场动作,多元投资,封闭管理”的模式,目前已完成首期规划建设目标,占地15平方公里,完成投资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资2000万元。同时,切实抓
好工业区的规划管理,严格项目入驻建设标准,对入驻企业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
”,确保项目建设规范有序。目前,县棉纺织工业区入驻棉纺织企业28家,拥有纱锭15万枚,织机500台,整径浆纱生产线4条,400型轧花厂及棉花储备交易市场等。今年以来,围绕
标准化厂房、棉花仓储交易市场及质检中心建设等,多方筹措资金,加快项目实施。目前,华亿纺织公司标准化厂房已建成,430台剑杆织机全部投入生产,在建标准化厂房32万平
方米,目前基础浇铸部分已完工。棉花交易市场项目属全国棉花交易市场设在xx的交割库,分三期工程,总投资9823万元,一期工程投资3000万元,占地120亩,建标准化交割储备
库11栋,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2栋。棉纺织品质检中心主要配备乌斯特条杆仪、验布机、棉检仪等,总投资500万元,目前上级项目扶持款160万元已到市,下半年可望建
成并投入使用。县纺织工业区正在加快成为环境优美、服务优良、基础设施完善配套、项目
建设布局合理、资源利用节约、产业特色鲜明的省、市一流工业区。
三、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我县棉纺织工业发展虽然很快,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薄弱环节:
一是全县棉纺企业虽有一定规模,但大个企业较少,部分企业规模偏小、产
品档次偏低,附加值不高。
二是目前民营纺织企业从事纺纱生产的较多,产品趋同性强,织造环节发展
较慢,产业衔接度不高,且缺乏品牌支撑。
三是市场建设滞后,制约了纺织产业集群水平的提升。
四是发展资金短缺,融资渠道较窄。我县虽然成立了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但
在现行金融体制下,部分企业仍难以获得商业银行贷款,流动资金不足,影响了企业投达产
和技改项目的实施。同时,受资金因素制约,县工业区标准化厂房及原棉储备交易市场等建
设相对滞后,影响了县工业区在全县纺织产业优化升级中龙头带动作用的发挥。
五是民营纺织企业缺乏高素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企业
创新能力不强。
四、下步打算
在今后的棉纺织产业发展上,将继续把其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以完善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为主攻方向,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园区建设和培育市场为平台,整合资源,提升产业,扶优壮强,培育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纺织产业,建设全国棉纺织强
县。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县纱锭达到150万锭,年产纱30万吨;织机15万台,年织
布35亿米。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棉纺织工业在整个工业的比重达到70%以上。主要保障
措施是:
1、扶优扶强,壮大龙头。筛选10家左右技术装备先进、年销售收入超300
0万元、年纳税总额超100万的民营棉纺织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争取“十一五”末使之培育成为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年纳税总额超500万元的中型民营棉纺织企业。新纺公司作为全县纺
织工业的龙头,坚持技改不停步,重点发展高档色织服装面料、功能性高档服装面料等织造
技术,确保装备水平、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到2010年企业各类高档功能
性服装面料及休闲面料超2亿米,力争销售收入超30亿元,利税完成5亿元以上,出口创汇突
破8000万美元。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全县棉纺织产业发展,加快提升我县棉纺织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
2、整合资源,开拓市场。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导向作用,加快整合原料、纺纱、后整理、织造、印染、服装、市场营销等生产要素,引导民间资金、民营企业采取
合资、合作、参股等形式,发展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组建企业集团等,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产业链条,推进棉纺织产业的协作生产和产销配套,形成社会化生产格
局。加快市场建设,尽快建成富有xx特色的原棉大市场和纺织配件大市场。引导纺织优强
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打响xx棉纺织区域品牌。
3、建设园区,打造平台。加快工业区信息化建设,发挥互联网优势,扩
大园区影响,引导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实现网上贸易。加快县棉纤维及其制品质量检测中心
建设,及早开展对棉花、棉纱、各种织物等全过程的质量跟踪检测与监督,稳定各类原料及
产品的整体质量。加快县棉花储备交易市场建设,以诚德贸发公司国家棉花体改重点扶持项
目为依托,及早建成棉花交易市场,稳定棉纺织原料基地,并通过与国内棉花交易市场、期
货交易中心及较大规模棉花经营单位的密切协作,使该市场及早成为豫西南棉花仓储交易中
心和棉价形成中心。
4、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继续把纺织产业作为全县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抓住棉纺产业重心从东南沿海、大中城市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的新一轮发展机遇,依托
县工业区和乡镇棉纺织小区,发挥好县招商办、驻东莞联络处的作用,采取以商招商、产业
招商等形式,重点组织好对东南沿海纺织产业发达地区的产业承接工作,着力引进一批对棉
纺织产业发展有带动作用,科技含量较高的骨干企业和工贸型项目,推动全县纺织行业在更
广领域、更高层次实现拓展与提升,在优化存量、扩充总量中实现全行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
本性转变。
5、科技带动,提升产业。以新纺公司的国家功能性棉纺织品开发中心为
依托,用高新技术改造我县纺织产业,不断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着力引导民营纺织企业
更新设备,改进纺织工艺,提高织造水平。充分利用全县职业教育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形
式,加强对企业经营者及员工的管理经营及生产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棉纺织企业家队伍及员
工素质,推动全县纺织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壮大。
第四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河南省南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大做强黄牛产业的指示精神,由南阳市畜牧局、南阳市黄牛协会、南阳市黄牛科技中心组成的联合调研组于XX年春,先后到邓州、唐河、新野、方城等县市区实地考察了黄牛养殖户、养殖场和加工企业,广泛听取了农户、经纪人、企业经理、科技工作者以及县、乡、村领导对黄牛产业发展的经验、意见、建议和发展对策。并在此基础上,经调研组反复讨论、修改,形成这份调研报告,就我市目前黄牛产业的特点、问题及今后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对策提出了构思,谨供参阅。
1、目前我市黄牛产业的特点
南阳牛是勤劳智慧的南阳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精心培育而成的一个优秀的地方品种。XX年底,存栏160.1万头,出栏91.9万头,年产牛肉13.1万t,产值达50.8亿元,占畜牧业产值27.7%。南阳牛在南阳畜牧业经济乃至整个农村经济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表现有六大特点:
1.1、南阳牛的肉用性能已接近国际平均水平
南阳牛经过这些年的系统选育和品种改良,一是它的体型已发生了大的变化,已由原来的役用体型,接近肉用牛的体型;二是规模养殖场的育肥牛日增重一般在0.8一1.5kg之间,已接近国际肉用牛的日增重;三是经过科学育肥后的牛屠宰率达到55-65%,净肉率达到45-55%,已达到国际肉牛的标准。综上所述,南阳牛的肉用性能总体已接近国际肉牛的平均水平。
1.2、南阳牛的用途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昔日养牛为耕田的现象已基本不复存在。从调研看,南阳牛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使役为主,九十年代的役肉兼用,到目前平均每头成牛年耕役时间不足半月,并主要作为辅助动力,有些地方的黄牛已“不会”耕田。基本上完成了由生产资料向生活资料的转变,南阳牛的用途已完成了历史性的转折。
1.3、规模饲养成为发展的主流
目前,我市养牛规模场、小区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工作新的亮点,在短短的几年中,已达160多个,部分规模场仍在建设中。目前我市黄牛规模养殖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新野县歪子镇棉花庄、唐河县上屯镇高庄为代表的联户母牛养殖小区。由村组统一协调小区建设用地、牧草用地、牛场及附属设施,统一规划,农户投资。以养母牛,繁小牛为主,多以5-20头繁殖母牛为规模,投资少、风险小、成本低、收益稳。二是以唐河、社旗、方城等县为代表的专业大户养殖。以户为独立单元,统一设计,统一规划。每户饲养规模50-200头,繁育小牛和育肥相结合,规模适度,经营灵活。三是以新野县、邓州市、宛城区等为代表的标准化专业育肥场。饲养规模500-1000头,以架子牛育肥为主,高标准、高投入、高效益,具有较强的示范引导作用。
1.4、区域分布走向科学化
通过调研了解到,城市郊区、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人均耕地少的地方黄牛数量在减少,而人均土地多、丘陵地区、浅山区、沿河两岸等地方黄牛数量有所增加,如位于浅山丘陵区的唐河县湖阳镇黄河自然村,户均达到2头牛,位于白河西岸的新野县上港乡小五村户均1.5头牛。这种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表现,是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一种正常现象。在欧美畜牧业发达国家,一般是城市郊区养奶牛,平原养猪养鸡,山区、浅山区、交通偏远的地方养肉牛。南阳市黄牛养殖的这种趋向,说明了黄牛产业的区域分布正在走向科学化、理性化。
1.5、产品开发已形成燎原之势
目前我市拥有大中型屠宰加工企业10余家,经过这些年的精心经营,开发出的黄牛产品已达100余种,其中分割牛肉产品达40余种,部分产品可替代进口牛肉;深加工熟食产品达60余种,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品主要销向上海、广州、南京等40多个大中城市和食品加工企业。科尔沁牛业有限公司的人住南阳,必将带动和提升我市整体肉牛产业的大发展。
1.6、南阳牛品牌已经唱晌
南阳牛以体格高大,肉质细嫩,皮板致密,耐粗饲,适应性强等而闻名于世。建国初期,我市建立了第一部分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全国第一个黄牛繁育及科研机构,开展对南阳牛的系统选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率先在国内推广普及牛的人工授精技术,实现了黄牛繁育史上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八十年代初,第一个在地方良种黄牛上制订并颁布实施了《南阳牛》国家标准,同时,把品系繁育技术应用于南阳牛育种工作中。九十年代,首次在国内提出把南阳牛培育成为我国自己的地方性的专门化肉牛品种。该项目相继列入国家“948”项目和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998年,南阳牛被国家农业部首批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XX年又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名注册,南阳牛将受到世界上143个国家及地区的保护。XX年我市又成功的举办了首届黄牛节。XX年又对南阳牛进行了商标注册。XX年南阳牛的品种选育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XX年南阳牛育种技术创新被列入国家863项目,同时,南阳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意见》(宛政(XX)74号),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南阳肉牛产业的发展。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这次调研中,大家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2.1、市场问题
所到之处,大部分养殖户,特别是养殖繁殖母牛的农户反映养牛业比较效益低。养繁殖母牛每年它的收入就是一头小牛,6个月左右断奶时的价格一般在2500-3500元之间,散养不计成本还可以,规模养殖从市场上购草、购料就难以赚钱,这也是目前繁殖母牛难以象鸡猪那样大规模饲养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市同全国一样,肉牛产业比较效益低,其主要原因是牛肉的生产成本高,但市场价格低,价格背离价值造成的。牛肉的生产成本高于其它肉类,更高于奶、蛋产品,一般来讲,牛肉的料肉比为7:1:羊肉为5:1,猪肉为3:1,禽肉为2:1。禽蛋为2:1,牛奶为1:2-4,所以说生产牛肉的成本属于最高,一般为猪肉的2倍以上。目前我国的牛肉由于疫情和药残等原因,销不到发达国家去,只能销往俄罗斯、东南亚、香港这些国家与地区,价格与国内差不多。国内牛肉市场由于产品开发跟不上,花色品种单一,绝大部分属于大众化食品,中、高档产品少,这是造成国内牛肉产品价格低的主要原因。
2.2、社会问题
一是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在所调研的村、组中,一般来讲,机械化程度越高,养牛的农户越少,每增加一台四轮或手扶车,要减少2头牛(其中一头繁殖母牛,一头小牛)。二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目前外出打工的多为青壮年,他们的转移使养牛环节的“下力气活”无人于。另一方面,目前养牛的农户大部分为中老年人,中老年人的自然减员也影响了养殖黄牛的数量。三是环境卫生及饲养场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户建起了楼房,环境卫生的要求也高了,既不养牛,也不养猪养禽。以上现象说明:第一农民对环境卫生的要求在提高,从卫生安全的角度讲要发展养殖,必须考虑入畜分离;第二受宅基地有关规定的影响,有些农户养殖场地狭小,难以扩大规模;第三近几年来,农户散养畜禽有所下降。四是盗牛问题。从调查的结果看,盗牛的绝对数并不大,但它的危害、负面作用相当大。往往是一户被盗,全村养牛户受惊,有的甚至影响到周边十多华里。
2.3、资金问题
调研组所到之处均有要求解决养牛资金的呼声,由于金融政策的原因,现在农村贷款相当困难,几家企业也反映资金不足。农户贷款有四难:一是贷着难;二是数额少;三是期限短;四是利率高。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讲,养牛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牛个体大,生产周期长,养殖所需的固定投资和流动资。中固鸯牧絮恙XX年增钓金相对比较多。黄牛加工企业也同样需要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占用。农户困难,无钱养牛,企业无钱,开工不足。目前在养牛业价格和效益回升的形势下,农户和企业呼唤政府协调资金,倾斜养牛业。
2.4、牛自身问题
黄牛相对其它畜禽来讲,繁殖系数低,饲养周期长,产业链上环节多。牛属于单胎动物,怀孕周期长。繁殖母牛一年最多能生出一胎。改良牛饲养到1.5岁左右才能正常出栏(体重450-500kg),纯种南阳牛2.0~2.5岁才能正常出栏,而生猪一般是6个月出栏,肉鸡45天出栏。饲养上包括养母牛、繁小牛、育幼牛,加工上包括牛肉分割、熟食制品生产及牛皮、牛血、牛骨、牛杂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产业链条长,环节多,相对来讲产业化的运作难度加大。
3、建议和对策
3.1、提高认识,增进做大做强黄牛产业的信心南阳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一个养牛大市,推进我市养牛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我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适宜养牛,又是国家规划的中原肉牛带核心区域。二是品种优势:南阳牛中外驰名,加上长期坚持不懈地品种选育,品质越来越优,肉用性能越来越好,为黄牛产业的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饲草资源优势:我市年产农作物秸秆达800万吨,可利用的草山草坡面积560万亩,黄牛发展的潜力巨大。四是良种繁良体系优势:在品种改良上,我市建成了两个国家级的黄牛制种、供种场,即市黄牛科技中心和市黄牛良种繁育场,拥有比较健全的市、县、乡、村四级改良体系。
3.2、加大宣传,进一步唱晌南阳牛这一品牌
3.2.1、引进“牛文化”:“牛文化”一词最早见于一位印度教授撰写的《中国应该引进“牛文化”》一文。文章的大意为:中国为全球吃的大户,但中国人主食淀粉过多,肉类猪肉统治,缺少营养丰富的牛肉、牛奶。他建议中国应引进“牛文化”多吃些牛肉,多喝些牛奶,少用些补品,一则提高民族素质,二则促进农户养牛,让农民增加收入。南阳是黄牛的故乡,养牛历史悠久,应大力引进和弘扬“牛文化”,宣传传统饮食的弊病和吃牛肉、喝牛奶的好处,逐步改善膳食结构,启动消费,拉动内需。
3.2.2、扩大宣传渠道:应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加大对南阳牛的宣传工作。可采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形式,宣传南阳牛的形成、品种特征、研究成果及牛产品;宣传典型的养殖户、养殖场、专业村、专业乡(镇)及加工企业;宣传养牛优惠政策以及为养牛业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等等。总之通过宣传,进一步唱响南阳牛品牌,使南阳囚黄牛而名,畜牧业因黄牛而兴。
3.3、制定政策。扶持黄牛产业大发展
从宏观上讲,制定政策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业政策,含产业规划、财政支持、融资贷款、贴息补助、减免税收、土地使用、企业改制等;二是技术政策,主要指良种推广、产品开发、标准法规、产业开发立项等;三是产品促销政策,主要指品牌保护、公益广告、媒体宣传等。从微观上讲,近几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推动了农业、畜牧业大的发展。作为肉牛产业,投资大、周期长、繁殖系数低,理应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一是实施肉牛良种冻精补贴;二是加大对保种场和保种区的扶持力度;三是对实施良种登记的公母牛及其后代进行补贴;四是对性能测定站和育种中心进行补贴;五是对规模养殖母牛户、小区进行奖励或补贴;六是扶持肉牛加工企业的发展。
3.4、培育龙头,逐步把牛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起来
我市目前加工企业虽然不少,但大都生产规模小,加工能力弱,产品档次低,养殖与加工环节脱节,第一部分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也很难起到龙头带动作用。这种状况导致南阳牛有名,而牛的产品没有名气。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抓好对唐河肉牛产业集团公司、南阳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南阳市甲林清真肉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重点畜牧加工企业的扶持,并鼓励这些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形成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二是抓招商,年加工屠宰10万头肉牛的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期工程全面启动实施。新野县已建成科尔沁牛业5000头育肥场1个,千头育肥场9个。下一步重点是落实配套措施,是企业能稳步向前发展。三是促进和培育大型交易市场以及经纪人队伍,保证养殖、买卖、加工环节的良性循环。
3.5、健全体系。
积极推进南阳牛的标准化生产切实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和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应以南阳黄牛研究所和南阳黄牛科技中心为龙头,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良繁体系。一方面加大南阳牛的品种保护力度,扩建保种场,增大保种区,有效地提高纯种南阳牛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良种登记、性能测定、人工受精、开放式基础育种群和核心母牛群的建立等措施,加快南阳牛肉用新品种的培育步伐。在牛肉产品安全体系建设上要把好“六关”。一是入口关,加强对兽药、饲料使用管理,确保畜牧业投人品的安全;二是生产关;三是出口关,搞好检测和榆疫监督工作;四是产品的认定认证关;五是准入制度关;六是质量追溯制度关。
3.6、建好基地,使农户真正从黄牛的产业中富起来
应走千家万户养牛为摹础,以专业场、户、小区为骨干的发展路子。平原地区养牛应以千家万户为基础,特别是繁殖母牛,这样不计投入,比较效益高。专业场、户、小区应以青年牛肥育为主,利用青年牛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特点,一可以加快资金周转,增加收入,提高效益;二可以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杀青”问题;三可以通过育肥,提高牛肉的品质。有条件的地方,每户可以饲养3-5头繁殖母牛,入驻小区,组成小规模大群体。在山区、浅山区、丘陵地区以及沿河两岸有草地的地方,可通过增加投入,加大人工种草的力度,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增加载畜量。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办家庭牧场或联户牧场、股份制牧场等多种形式,以规模饲养繁殖母牛为基础,犊牛可以一直饲养到出栏,直接进入市场。在基地的建设上,应重点抓好规模养殖。规模场建设要按照有关规定,统一规划,重点扶持,个体投入,规模经营,技术服务,种草养畜,生态发展的原则,依据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地引导黄牛产业的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3.7、加大投入,建立多元投资体系
目前,制约我市养牛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投入不足。俗话讲“穷养羊,富养牛”,说明养牛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的资金量大,周期长。建议南阳市及黄牛发展基地县市区设立南阳牛发展基金,用好小额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项目,秸秆养畜项目等,向基地县、乡倾斜,逐步有序地放开民间融资渠道,广开财源,以利支持龙头企业、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等发展黄牛业。
3.8、创新机制。
改革黄牛产业经营模式在黄牛产业化中,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但技术并不能自动延伸到产业,技术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产业化,产业的发展更需要有效的机制和体制创新,从这点来认识,机制和体制往往比技术本身更重要。我市目前绝大多数牛肉加工企业与农户两者之间存在的是简单的“买断”式购销关系。这种简单的购销关系很不牢固,由于是两个生产单位利益主体,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很难协调,一旦出现市场波动,发生利益冲突,这种关系便告解体,如产品畅销。中固蠡牧东志XX年增刊时,企业之间竞价抢购牛源;产品滞销时,企业减价收牛或不收牛。这样导致农户还是企业都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影响产品质量和对市场的稳定供应。加工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重点是通过经济关系把农户或养殖场连结为企业经营范畴的一部分,组织生产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以此把黄牛加工企业同农户的经济利益联结在一起,合作社的成员既承担风险又分得利益,成员所生产的商品必须全部出售给合作社,利益的分配和成员同企业当年的交易数量与质量挂钩。合作社把所有成员的利益联结在一起,集中每个成员的力量和智慧。我们的加工企业可借鉴发达国家合作社的有效形式,通过资产的重组和股份改造,将企业同农户的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
3.9、优化环境,保障养牛产业的顺利发展
要认真贯彻落实《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意见》(宛政(XX)74号)。发改部门要加大对肉牛产业发展项目扶持力度;各级财政和金融部门要按照肉牛产业发展的投入政策,抓好资金的落实与管理;土地部门要把肉牛产业用地列入总体用地规划,按农业用地管理;电业、水利部门要认真落实豫政(XX)37号文件规定,对用水用电按照农用标准收费;税务、工商、环保等部门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放宽收费政策;保险部门要开辟险种,解决肉牛养殖的风险问题;城建部门对新上的肉牛产业生产、加工项目,在收费上给予适当减免;公安部门每年要开展1-2次专项行动,集中打击农村盗牛行为,解决农民养牛的安全问题;纪检监察部门和农民负担监督部门要认真落实整治企业经营环境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规定,为肉牛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畜牧部门要搞好发展规划,抓好技术服务和行业执法,促进南阳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五篇: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材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临床治疗、康养健身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去年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深入了解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月至*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善武、副主任率调研组赴*区等地开展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成效。
近年来,市zf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提出全面振兴*医学口号,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助力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道地药材资源丰富。
我市中药材品种多、质地优,共有各类中药材*种,其中,植物药类*种,动物药*种,矿物及其他类*种,分别占全省总数*%、*%、*%、*%,贡菊、黄精等道地药材在广泛分布,被列入“十大皖药”。二是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市委市zf把振兴*医学摆在突出位置,成立由市委市zf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医学传承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高规格召开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为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锚定了发展目标。先后制定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案等政策文件,中药材产业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三是产业发展基础提升。
大力发展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全市建成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个,种植面积达*万亩。积极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共有省级龙头企业*家,市级龙头企业*家,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家,生物技术和医药国家级创新平台*个,初步构建了以*高新区为核心,*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县开发区等多点支撑的医药产业空间发展格局。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链条效益不优。
我市是中药材资源大市,但也是中药材产值小市,全市具备加工能力和带动作用的中药材企业不到*家,且局限于对药材的简单清洗、烘干等初加工层次,上市产品完全依赖于外地企业和市场。比如祁门蛇伤研究所在蛇药研究方面成果丰富,但缺乏工业企业支撑,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另外,各基地、农户主要以销售原药材或者初级加工为主,产销不稳定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比如,*年覆盆子价格达到*元一斤,全市不少农户一哄而上,近两年覆盆子价格跌到*元一斤,造成大量覆盆子荒芜。
(二)种质资源保护不力。
目前,我市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较少,种质资源驯化培育良莠不齐,多数药材种子来源靠自选、自留、自繁、自用,提纯复壮不足,品种退化、混杂严重,中药材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抗性表现差异较大,品质得不到保障。比如,*贡菊与亳菊、滁菊、杭白菊一起被列为“四大名菊”,过去以晚熟品系为主,品质最优,但管理难度较大,不少种植户为了追求短期效益,盲目选择种植周期更短、品性较差的中熟品系,导致*贡菊在市场上的药用价值不断下降,品种退化严重。
(三)发展要素保障不全。
我市山多地少,土地碎片化严重,再加上受国家禁止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的政策影响,中药材在耕地上很难大规模种植。林下种植是规模化种植的主要发展方向,但由于林业方面政策限制,人工林砍伐栽种需采伐计划,天然林下抚育性采伐栽种审批难,从而制约了林下中药材的规模化发展。另外,政策资金方面,目前我市虽然提出振兴*医学,但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上还缺乏具体的扶持政策。(四)专业人才队伍薄弱。
中药材无论是管理还是种植,对专业技术要求都很高,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支撑。就我市目前而言,一方面,专业管理人员缺乏,全市除祁门县设立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配备了管理人员之外,其余区县均没有专业中药材管理机构和力量;另一方面,种植科技人才紧缺,多数中药材种植户没有充分掌握中药材种植技术,管理粗放,致使中药材质量和效益始终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三、意见建议
(一)要制定道地药材发展规划。
市zf要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要求,抓紧研究制订以道地药材为重点的全市“十四五”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系统推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要以品种为纲、产地为目,根据我市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和市场前景,突出药食同源,参照浙江打造“浙八味”、湖南打造“湘九味”做法,科学选定几个具有*特色的道地药材品种,集中力量重点打造、率先突破。要建立完善品牌培育与评价标准体系,抓好GAP认证、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打造我市中药材发展品牌。
(二)要提高中药材加工水平。
要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引进有实力的中医药企业落户*,建基地、办工厂。同时,要努力培育壮大现有中药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天目制药、科宏生物、同仁堂精制药业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开发中药材功能性食品及保健品,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大力提升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水平,鼓励中药企业在产地建设加工基地,加强采收、净选、切制、干燥、分级、保鲜、贮藏等设施建设,打造一批产地初加工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三)要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
要把中药材种子培育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种子、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加快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开展道地药材筛选驯化、提纯复壮、扩大繁育和展示示范,培育一批抗性强、质量稳定的良种。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尤其要发展林下生态种植。切实加强*贡菊提纯复壮、治理连作障碍技术攻关,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稳定*贡菊品质。要以“十大皖药”基地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努力推动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确保全市各类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万亩左右,规范化种植面积突破*万亩。
(四)要强化人才队伍培养。
各级zf及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安徽农业大学、*学院以及*职业技术学院沟通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引进中药材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各级农业、林业要有针对性地引进中药材方面管理人才。要进一步激活乡镇农技站活力,充分调动乡镇涉农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培养提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水平,发挥农民身边的“土专家”作用。要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认真抓好专业人才培养与技术专家团队组建,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五)要推动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
要把中药材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依托中药材植物学特性,充分利用其在观赏、绿化、采摘等方面的作用,逐步建设一批中药材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开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因地制宜推出药膳、研学等附加服务,让顾客变游客,药园变乐园,努力丰富中药材产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