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信息系统再造案例
管理信息系统再造案例
管理信息系统再造
1.信息技术应用的“黑洞”
计算机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应用于企业管理,它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先进性可以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与管理创新。人们预期,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企业将会极大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然而事实表明,在90年代以前,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期可见的经济效益。
根据美国的一项统计,在整个1980年代,美国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上投资了10000亿美元。尽管投资巨大,但白领人员的生产率实质上并没有发生变化。在1975—1985年这十年期间,蓝领工人数量减少了6%,实际产出增长了15%,表面上看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1%。但在同一期间,白领工人数量增长了21%,与实际产出增长15%相比,生产率下降了6%。这些投资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经济学家们称之为“生产率悖论”,而众多的企业则认为它们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投资掉进了“黑洞”。
另据我国有关方面调查,1980年代,我国企业在应用MRPⅡ系统方面已投资超过80亿元人民币,但是应用成功率不到10%,达到预期目标的更是寥寥无几。在当前全球企业对其投资已超出其他资本投资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尤其不合情理。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业务处理效率的潜能是存在的,但问题是如何才能释放这种潜能。这需要我们首先分析一下信息技术应用失败的原因。
信息技术应用没有释放其潜能有两个原因。原因之一就是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时,总是沿用旧的或业已存在的方式做事,而不是注重工作应该怎样做,然后考虑应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实现它。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应用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梦想“无纸化办公”,其结果导致更多的纸张使用。不管报告是否有价值,报告愈来愈多,格式愈来愈漂亮。人们不惜花去数天时间去写报告并绘有精美的图表等以期高一级管理层对自己工作的认可或批准。因为在办公自动化软件上修改文字和图表实在太容易,以致人们一遍又一遍地进行修改完善,以便得到高一级管理层的欣赏。问题就在于处理办公事务的流程和方式没有改变。原因之二,在应用信息技术为顾客提供服务方面,也会经常导致一些问题。运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直接模拟手工业务处理方式和处理流程,将会对很多不合理或无效的工作(也许手工业务处理方式下必须存在)进行计算机自动处理,由于人们必须按照计算机的要求工作而不是按照顾客的要求办事,从而有可能导致工作程序不如手工方式。人们经常认识到对流程进行一些改变是有益的,但往往因为改变计算
机系统的成本太高和太费时间而被搁置。因而人们经常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会导致不灵活而不是灵活。信息技术应用根本达不到预期想象的效果。
2.传统管理信息系统瓦解的必然性
(1)在传统企业运作过程中,价值链实体的物流、资金流,特别是信息的流动均受到时空限制,因此参与价值链条增值活动的供应商和分销商日益增多,拉长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中间链条,也造成了交易成本的增加和缺乏个性的“批量化产品”。而基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现代管理信息系统削减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冗余环节,价值链缩短并虚化,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明显提升。
(2)在传统商务信息交流中管理层的层次较多,管理成本较高而效率低下,导致对客户需求及市场变化的反应迟钝。现代管理信息系统使信息交流不再受时空限制,企业内部的设计、采购、制造和销售部门之间信息沟通顺畅,界限变得模糊而具柔性,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
(3)传统企业的信息处理系统实际上是企业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功能子系统的简单拼接,缺乏各子系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信息共享,造成事实上的“信息孤岛”,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只是产生价值的辅助因素,其本身不是价值的来源。在采用了现代信息系统后,使各功能子系统的信息在整个企业管理系统中实现无障碍交流与共享,形成“信息大陆”,发挥使各子系统实现信息对接的平台作用,信息资源通过聚合、组织、选择、合成和分配后创造新的价值。
3.管理信息系统的重新规划
目标规划之一:消除信息孤岛
1990年代末的互联网热潮使企业更加关注投资完成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也就是ERP系统,几乎所有的应用目标都会被纳入到ERP的概念之中。无论这种现象的结果如何,至少企业已普遍认识到要集成原来独立开发的小系统、整合企业的信息资源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许多可以共享的数据因为要在不同的系统里使用,需要多次录入和维护,数据之间的检查也需要靠人工进行。生产现场的计算机运用明显偏低于管理职能,生产线上、货仓的数据要通过填写资料才能录入电脑系统,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也增加了系统内的数据错误。就好像一个人虽然有大脑,却又聋又哑,极不便于沟通。
这些独立开发的系统因某些特别的管理需求而开发完成,对生产管理的意义却非常重要。我们发现现在企业投资整合的ERP系统,首要的目标便是要整合这些小系统,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否则,企业在人力、物力上都将不堪重负。
目标规划之二:调整业务流程
企业的业务流程体现在决策体系和执行体系两个层面上,这两个层面的结合点的结构实际上便是业务流程的形态,而实现业务流程顺畅的关键因素便是信息传递、储存和处理。
在没有电脑系统的年代,业务流程的职能概念可能是清晰的,产、供、销、人、财、物,这些管理要素都在相应职能部门的管理下发挥作用,但问题是效率极为低下。
电脑系统的进入开始提升业务流程的效率,但在信息系统进入企业的早期往往是使用孤立开发的小系统,企业的业务流程便因电脑系统的存在而发生变化,其设置因电脑使用状况而改变,部门的职能权限也因此出现混乱,比较典型的是把现场发生的作业,通过纸张等形式交给负责电脑数据录入的其他部门或专职部门来完成。当需要决策时,数据不准的责任状况就不明确,系统内的数据与实际情况也发生脱节。
因此,企业便会通过导入ERP系统,渐进地调整业务流程,把各科室的责任重新明确起来,解决好部门间的合作问题,使企业的决策体系和执行体系能更有效地运作。
目标规划之三:加快响应速度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在企业间的竞争中同样成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也成了重要的竞争因素,“大鱼吃小鱼”变成了“快鱼吃慢鱼”。倒回去40年,企业的合作还在萌芽之中,独立性更强,往往是自己生产自己开拓市场,以销售预测为目标的生产现象普遍存在,生产出来的东西都会放入货仓,然后才进入市场。
市场竞争的加剧使许多需求预测变得不准确可行,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这种供应模式,更快捷的市场机制被建立了起来,直接面向最终客户的Dell模式成为信息时代独特的成功案例。企业建立互动式网站来获得客户最新需求信息,客户的满意度成为企业不得不关心的运行指标,生产能力的发挥转变成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转得不快便会被淘汰出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信息系统不仅仅要管理内部的生产资源、人力资源,还要具备快速响应客户要求来调整生产的能力。企业生产的复杂性对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永远是巨大的挑战,加快响应速度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数据、更好的算法,这样才能得到可以执行的计划。因此,我们
看到企业ERP系统的运行目标,不仅仅是搞清楚库存,算清楚物料。关键之处还在于要充分发挥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更快速地进行物料、生产计划等方面的平衡分析,早日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提高业务响应速度。
目标规划之四:降低周转在库
经济节奏加快之后,企业改变了原来为满足市场需要而进行生产的做法,企业间的合作增加,更多以按订单生产的原则进行运营。最为彻底的做法是Dell公司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订单来组织最具柔性的生产,在Dell公司,甚至没有成品的库存,哪怕一台电脑也是在获得订单的情况下才安排生产的。信息技术把处于供应链上的企业更紧密地联结起来之后,处于中间品的部件或成品库存都被压缩了下来,生产周期加快的结果自然使周转在库下降,而储备原始材料的风险就显然要比储备中间产品的风险小。因此,我们要看到降低周转在库并不是单纯发生在一个企业的事,而是直接影响到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
在企业采用MRPⅡ或ERP系统后,都会根据订单情况来计算原材料的需求,而且充分考虑到生产损耗率、产成品的在库、替代品的情况、工程变更下的材料需求和企业的生产能力,这种经过严密计算的物料需求表,更能反映企业的实际需求。原来要采用预测的思路订购的原材料,可以通过进行原材料的分期采购策略来降低库存,对于采购时间长的物料进行提前采购,本地提供或采购周期短的物料则延迟到出货计划比较落实的时间再进行采购。
在物料管理上则可以根据材料的价值、用量推行ABC管理法,分析物料的价值、替代可能性。重点物料精细管理,一般物料则粗放管理,以此来实现物料管理的精细化,提高物料的利用率。
目标规划之五:提高生产效率
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方法主要体现在生产计划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生产能力,把形成生产瓶颈的加工中心的产能发挥到最大,减少工序间的物料等待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出入仓时间等。企业的MRPⅡ或ERP系统包含了许多围绕产能的计划工具,包括主生产计划(MPS)、瓶颈能力计划(RCCP)、细能力计划(CRP)等。而在生产前还需要各种资源的协调配合,如果没有考虑到物料的齐套状况,在领料的时候才发现物料不足,也会导致生产线的停工待料。因此,更多的系统已经注意到提供包括物料在库的齐套分析、齐套预测分析的工具,对生产能力和物料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来保证生产的畅顺,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生产能力的充分发挥是企业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只有当企业的生产要素都发挥出作用时,其盈利能力也才得到最大的发挥。生产计划衔接的不好,便会增加物料出入仓的次数,导致生产的不稳定。在投入MRPⅡ或ERP系统后,期望在生产计划的编排上有更精细的结果,使工序间的产能相互配合,从而提高生产率。
目标规划之六:加强成本管理
企业成本管理的精细程度可以充分反映企业生产管理水平,但真正进行精细的成本管理,在没有信息系统的时候难度是很大的,需要设计出严密的统计系统,安排许多人手进行统计工作。企业规模不大时,成本会计显得没有必要,规模扩大后又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企业的成本会计还停留在摊分的水平上。
MRPⅡ或ERP系统强调为企业提供闭环的管理系统,每个生产工序都来自于系统,而且要进行结算报告,以便跟踪计划的完成。在这些环节中增加工时的统计,便能比较方便地为企业准备出进行成本管理的数据。因此,可以为企业设定出更高的成本管理目标。
更精确的品质分析、成本分析、损耗率分析,无疑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决策信息,消除生产加工中存在的跑、冒、滴、漏的损失。成本分析是企业进行价值工程分析的基础,通过价值工程的分析更能看出企业各个工序对生产的总贡献,进而使企业拥有调整工序的依据。
案例思考
案例提出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重新规划,规划的目标包括消除信息孤岛、调整业务流程、加快响应速度、降低周转在库、提高生产效率、加强成本管理,你认为该如何达到这些目标?
第二篇: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分析
天津市全员人口个案信息管理系统技术需求说明
一、项目背景
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全国“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纲要》中总体目标要求以及《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国人口发【2008】68号]中进一步明确的未来两年人口计生系统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思路,其指导思想是:以提高应用水平为重点,以建设开发高质量的全员人口信息资源为核心,实现信息化与主要业务工作的一体化,提升人口计生科学决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主要工作任务为:
1、加快建立标准统一、管理规范,体现以人为本、优质服务要求的全员人口个案信息管理系统;
2、探索建立人口发展辅助决策系统;
3、不断深化重点业务应用;
4、着力建设省级集中数据中心。另外,对标准规范、网络环境、信息安全等方面也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总体目标和建设原则
(一)总体目标
通过全员人口个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推动我市人口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及共享,逐步形成适合我市实际的全员人口个案数据采集、比对、变更工作机制。建设开发高质量的全员人口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化与人口计生主要业务工作的一体化,提升人口计生科学决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全市人口基础数据库的形成提供可靠基础。
(二)建设原则
按照“统筹规划,规范标准,联合共建,分步实施”的整体原则,同时要符合以下建设原则:
1、标准性和开放性。所采用的技术和设备的标准必须符合国际标准或“事实”上的国际标准,以便获得广泛的技术和厂商支持
2、适应性和扩展性。依据应用需求变化,包括数据传输的内容和流程。这就要求数据传输平台必须为应用提供一定程度的可适应性。
3、高可用性和可靠性。系统平台在稳定正常运行的同时,还要提供较高的性能,从而能够高效率地处理各类关键事务。
4、安全性。信息安全是系统平台建设的前提,系统设计中考虑如何建立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而且这种考虑必须是整体的、全面的。
5、可管理性。系统平台的可管理性既能提高软件的使用效率,又能给系统管理人员带来方便。
6、一致性。系统设计要选择开放的应用平台,如JAVA等跨平台技术开发,实现人口信息综合服务系统与操作系统、硬件平台等无关,便于系统移植。
三、主要建设内容及相关要求
(一)主要建设内容
1、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天津市全员人口个案信息指标体系。
2、建设天津市全员人口个案信息数据库。
3、建设全员人口个案信息数据采集系统。
4、建设计生业务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基础管理系统、再生育审批系统、独生子女证审批系统、生育服务证管理系统社会抚养费征收系统、流动人口管理系统、统计分析系统等系统模块的建设。
全员人口个案信息数据指标体系信息基础管理再生育审批系统独生子女证审批生育服务证管理社会抚养费征收奖励扶助管理特别扶助管理新婚建卡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统计分析系统业务信息平台全员人口个案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采集系统
(二)功能需求
1、天津市全员人口个案信息指标体系
依据天津市原有WIS系统数据结构以及国家关于全员系统要求的新增数据结构项,结合天津市人口计生系统实际业务需求,协助天津市人口计生委建立全员人口个案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结构标准。
2、天津市全员人口个案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
按照天津市全员人口个案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结构标准,依托原有WIS系统数据,通过基层单位的数据采集补充录入,实现汇总并比对校验建立天津市全员人口数据库管理系统。
3、全员人口个案信息数据采集系统
为方便人口计生系统基层单位按照全员人口个案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结构项标准高效的采集补充录入人口信息,要求在前期开发数据采集系统。
4、信息基础管理系统
完成日常的人口基础信息和计划生育信息提交、变更、查询、比对等功能。
5、再生育审批系统
按照街道(镇、乡)、区(县)、市三级管理实现对申请生育第二个子女的事项进行提交、审核、公示、发放审批证明及统计查询管理功能。各级单位功能需求如下:
1)街镇乡
职责:受理申请人再生育申报、出具“受理通知”、审核申办材料、上报区县。
所需功能:录入、查询、上报申请人个案信息;下载打印各种审批证明和表单;接收区县个案审批批复。2)区县(病残、特困除外)
职责:审核申办材料、作出拟批准决定、拟批准人员张榜公示、发放“审批证明”(对不符合条件的出具“不予批准生育通知书”)。
所需功能:查询申请人个案信息;个案审批结果批复;可补充录入个案审批证明编号和退指标情况(个案基础信息不可修改);多种条件查询、打印信息;汇总、打印、上报统计表。
3)市级 职责:宏观管理
所需功能:查询个案信息;多种条件查询、打印信息;汇总、打印统计表和分析表。
6、独生子女证审批系统
1)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发放:街镇人口计生办在全员人口信息系统,通过输入身份证号码、姓名等信息,查找到本人及配偶人口基本信息、子女信息等,经过核对后,如果情况符合,通过系统自动生成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证号,填写发证时间、发证单位等信息后,支持打印凭证、票据的功能,完成信息录入。
2)符合再生育审批条件退证(退费):街镇人口计生办在全员人口信息系统,通过输入身份证号码、姓名等信息,查找到本人及配偶的人口基本信息、子女信息、再生育审批信息等,经过核对后,如果情况符合,补录退证/退费等相关信息,完成退证操作。支持凭证、票据的打印功能。
7、生育服务证管理系统
实现生育服务证的发证、已发证作废等管理职能,实现证件自动填写及打印功能。主要功能包括:
1)发证(核对夫妇信息后,自动生成生育服务证并打印)2)查询(分区县、乡镇用户,区县用户可以看到分街乡镇的具体数据和列表):
个案查询:通过夫妇姓名、身份证号码、生育服务证号码、发放日期进行查询
批量查询:分、月份的发放数量及列表;其中可再分“一孩”和“二孩”及“有效”和“已作废”; 组合查询
3)统计数据(分区县、乡镇用户,区县用户可以看到分街乡镇的具体数据和列表):
年内累计发放数量 历史各年发放数量
按育龄妇女年龄分布的发放数量
4)信息修改 针对原始信息中的错误信息进行修改。
8、社会抚养费征收系统
实现核对父母子女信息后对应交社会抚养费的夫妇进行社会抚养费征收,并完成自动汇总统计功能。
区县在系统中通过输入身份证号码、姓名等信息,查询本人及配偶人口基本信息、子女信息等,经过核实后,由区县完成补录全部社会抚养费征收信息。
用户权限分配如下:
1)乡镇用户:个案信息查询、报表汇总等;
2)区县用户:社会抚养费征收信息核实、录入、个案信息的查询、相关报表汇总、打印等;
3)市级用户:查询个案、报表汇总、打印等
9、奖励扶助审批系统
实现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的核对审批和查询统计。完成以下流程:
调查摸底——本人申请——村级评议——一次公示——乡级审核——二次公示——区县确认——三次公示——正式公布——信息录入
10、特别扶助审批系统
实现对特别扶助对象的申请提交、审核、确认、公示、公布等管理职能自动处理,并实现查询统计功能。流程如下:
调查摸底——本人申请——村级评议——乡级审核——区县确认——公示——正式公布——信息录入
11、新婚建卡管理系统
通过各区县民政大厅登记终端,自动扫描查询育龄妇女信息,实现记录婚姻变化情况,并将建立的信息卡片自动报送往相关区域计划生育负责单位。具体功能如下:
1)新婚(事实婚姻、再婚、复婚)建卡:
(操作:由各区县在民政设立的专职抄卡人员完成,或者由卡片登记地的相关人员完成)在全员个案数据库分别搜索男、女双方个案信息,对于夫妻一方为外省市户籍,或者涉外婚姻,我市全员人口个案数据库中没有个案信息的情况,允许进行手工录入。录入完成后,在婚姻子系统中,婚姻类别,标注上“新婚”(事实婚姻、再婚、复婚),并且添加婚姻变更日期,完成结婚操作,同时给女(男)方户籍地和现居地发送协查通报,夫妇婚后现居地收到通报后,接收并完成日常管理。
2)离婚信息变更
(操作:由户政大厅专职人员或者街镇计生专干完成)输入要进行离婚信息变更的个案信息(身份证号码、姓名等),进行搜索查询,显示配偶、子女相关信息。在婚姻类别填入“离婚”,添加婚姻变更日期,修改相关子女信息(如判给哪一方、子女血缘关系等)。调查女方户籍地协查通报,完成离婚操作。
3)丧偶信息变更
(操作:由街镇计生专干完成)
搜索“丧偶”个案信息后,通过输入身份证号码、姓名等信息,自动显示其配偶及其子女相关个案信息。在婚姻类别填入“丧偶”,添加婚姻变更日期,配偶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信息,向个案户籍地发送协查通报,调查具体流向等相关信息。
12、流动人口管理系统
系统主要功能是建立全员流动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对跨省流出、跨省流入人口进行综合性信息管理,特别是对18—49岁成年育龄妇女的个案管理。并提供于其它系统的接口,实现数据导入和导出功能。
该系统包括:全员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信息系统。
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录入(要有多种方式)、信息变更、信息查询、汇总打印、数据导入(导出)、数据展示、系统维护等。
13、统计分析系统
主要包含有各级统计报表、人口和计划生育常规分析等。统计分析模块的建设,要能够实现全市人口计生系统的各类报表统计管理。通过数据库实现报表自动生成、审核、上报、接收、统计、查询、自动生成报表分析、自定制报表、报表格式转换等功能,并满足国家、市、区(县)、街道(乡、镇)计生部门对相关报表的要求。依据各类指标自动生成各种柱状图、饼状图、折线图等,包括人口增长率、出生率、计划生育率柱状图对比图,节育率饼状图,女性初婚晚婚率饼状图、计划外生育饼状图、落实节育措施饼状图等与人口计划生育有关的数据图表。
(三)系统技术要求
整体技术要求:
a)由集成商提供系统使用的基础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保证是特定为本项目采购的正版软件; b)数据库管理软件应支持windows操作系统环境; c)应充分考虑系统数据的冗余和安全性。数据采集子系统软件开发具体要求如下: a)数据采集系统要求使用C/S架构; b)实现数据按分区导入导出功能;
c)采集软件数据初始化实现调用原有WIS系统数据; d)数据录入修改时要求对日期、身份证号码等数据进行校验; e)实现输入关键字如姓名、姓名拼音、身份证号码时系统实时调用已有数据展示出来以便提高操作员工作效率; f)实现数据查询功能,可组合查询;
g)具有常用报表汇总功能,对已经录入的信息能够实时显示; h)要求集成商辅助市人口计生委建立数据采集工作流程; i)按照采集工作要求,分别开发出户籍人口信息采集软件、本市已婚育龄妇女信息采集软件、流动人口信息采集软件(要求对已婚育龄妇女重点人群有重点标示)。
信息基础管理子系统及业务信息子系统的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a)系统要求使用B/S架构,系统部署在市人口计生委; b)实现各区县数据采集系统采集的数据在市中心汇总后导入全员系统,并实现比对校验功能;
c)数据录入修改时要求对日期、身份证号码等数据进行校验; d)实现输入关键字如姓名、姓名拼音、身份证号码时系统实时调用已有数据项展示以便提高操作员工作效率;
e)实现数据查询功能,可进行按区域查询、关键字查询、组合查询等不同查询功能; f)实现各级各类报表汇总、图形展示功能,可以根据现有数据进行相关人口数据模型的分析、预测;
g)要求实现分级授权和操作日志记录,各级管理员和操作员实行实名身份认证管理。要求对有疑点的数据信息,可以通过操作日志进行回溯,并显示出对数据操作人员的相关信息。
第三篇:讲义和案例(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
当今时代的两个显著特点就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个组织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和不断发展,必须对迅速变化的环境灵敏地做出有效地反应。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够提供这种有效的决策支持。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支持组织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理论研究指导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反过来在开发和应用的实践中形成理论。其学科内容随着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而进步和完善。
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懂得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在实现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管理信息系统定义
所谓MIS(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通过对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目前,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接轨,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的办公及管理都将朝着高效、快速、无纸化的方向发展。MIS系统通常用于系统决策,例如,可以利用MIS系统找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上层管理人员,使他们了解当前工作发展的进展或不足。换句话说,MIS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公司现状,把握将来的发展路径。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性
完善的MIS具有以下四个标准:确定的信息需求、信息的可采集与可加工、可以通过程序为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可以对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统一规划的数据库是MIS成熟的重要标志,它象征着MIS是软件工程的产物。通过MIS实现信息增值,用数学模型统计分析数据,实现辅助决策。MIS是发展变化的,MIS有生命周期。
MIS的开发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管理工作基础。只有在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的规章制度、稳定的生产秩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准确的原始数据的基础上,才能进行MIS的开发。因此,为适应MIS的开发需求,企业管理工作必须逐步完善以下工作: 管理工作的程序化,各部门都有相应的作业流程;管理业务的标准化,各部门都有相应的作业规范;报表文件的统一化,固定的内容、周期、格式;数据资料的完善化和代码化。
管理信息系统的划分
1.基于组织职能进行划分
MIS 按组织职能可以划分为办公系统、决策系统、生产系统和信息系统。
2.基于信息处理层次进行划分
MIS基于信息处理层次进行划分为面向数量的执行系统、面向价值的核算系统、报告监控系统,分析信息系统、规划决策系统,自底向上形成信息金字塔。
3.基于历史发展进行划分
第一代MIS 是由手工操作,使用工具是文件柜、笔记本等。第二代MIS 增加了机械辅助办公设备,如打字机、收款机、自动记账机等。第三代MIS 使用计算机、电传、电话、打印机等电子设备。
4.基于规模进行划分
随着电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MIS 从地域上划分已逐渐由局域范围走向广域范围。
5.MIS的综合结构
MIS可以划分为横向综合结构和纵向综合结构,横向综合结构指同一管理层次各种职能部门的综合,如劳资、人事部门。纵向综合结构指具有某种职能的各管理层的业务组织在一起,如上下级的对口部门。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原则
创新原则,体现先进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要及时了解新技术,使用新技术,使目标系统较原系统有质的飞跃。
整体原则,体现完整性。企业管理可以理解为一个合理的‘闭环’系统。目标系统应当是这个‘闭环’系统的完善。企业完整的实现计算机管理不一定必须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同时实现,但必须完整的设计系统的各个方面。
不断发展原则,体现超前性。为了提高使用率,有效的发挥MIS的作用,应当注意技术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MIS在开发过程中应注重不断发展和超前意识。
经济原则,体现实用性。大而全和高精尖并不是成功MIS的衡量标准。事实上许多失败的MIS正是由于盲目追求高新技术而忽视了其实用性。盲目追求完善的MIS而忽视了本单位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
MIS的开发方式有自行开发、委托开发、联合开发、购买现成软件包进行二次开发几种形式。一般来说根据企业的技术力量、资源及外部环境而定。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策略
[编辑本段]
不可行的开发方法:组织结构法,机械的按照现有组织机构划分系统,不考虑MIS的开发原则。
数据库法,开发人员从数据库设计开始对现有系统进行开发。
想象系统发,开发人员基于对现有系统进行想象为基础进行开发。
可行的开发方法:自上而下(Top__Down),从企业管理的整体进行设计,逐渐从抽象到具体,从概要设计到详细设计,体现结构化的设计思想。自下而上(Bottom__Up),设计系统的构件,采用搭积木的方式组成整个系统,缺点在于忽视系统部件的有机联系。
两者结合是实际开发过程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对系统进行分析得到系统的逻辑模型, 进而从逻辑模型求得最优的物理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的这种螺旋式循环优化的设计模式体现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结合的设计思想。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完整实用的文档资料是成功MIS的标致。科学的开发过程从可行性研究开始,经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主要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应有文档资料,并且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充实。目前使用的开发方法有以下两种:
1.瀑布模型(生命周期方法学)
结构分析、结构设计,结构程序设计(简称SA—SD—SP方法)用瀑布模型来模拟。各阶段的工作自顶向下从抽象到具体顺序进行。瀑布模型意味着在生命周期各阶段间存在着严格的顺序且相互依存。瀑布模型是早期MIS设计的主要手段。
2.快速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
快速原型法也称为面向对象方法是近年来针对(SA—SD—SP)的缺陷提出的设计新途径,是适应当前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及对软件需求的极大增长而出现的。是一种快速、灵活、交互式的软件开发方法学。其核心是用交互的、快速建立起来的原型取代了形式的、僵硬的(不易修改的)大快的规格说明,用户通过在计算机上实际运行和试用原型而向开发者提供真实的反馈意见。快速原型法的实现基础之一是可视化的第四代语言的出现。
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面向对象方法开发MIS时,工作重点在生命周期中的分析阶段。分析阶段得到的各种对象模型也适用于设计阶段和实现阶段。实践证明两种方法的结合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例如:
第一章 前言
1.1研究背景介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小区已经成为人们安家置业的首选,最好的办法是用计算机操作的小区物业管理系统来实现对小区物业的管理,这就为我们设计小区物业管理系统提供了市场需要。
而我们设计的小区物业管理系统在现代社会是最热门的行业,是最关切老百姓实际生活的设计,使管理者和业主对住宅小区中的事物能更方便、更快捷、更满意的得到答复。伴随着小区的的规模不断扩大和住户的不断增多,工作量也将越来越大。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各种数据,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比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技术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企业单位的各项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的效率,也是企业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因此,开发这样一套小区物业管理系统软件成为很有必要的事情,在下面的各章中我们将就本次毕业设计我所开发的小区物业管理系统,谈谈其开发过程和所涉及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2 可行性分析
为了把工作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安全和服务质量,建立小区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是非常必要的。随着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成后,小区管理工作可以走向科学化,正规话的道路。
1.2.1管理上的可行性
改进管理手段,可以将原来有手工完成的登记、验收等工作由计算机来完成,实现办公自动化,这将大大改进管理手段。提高和改进管理信息服务质量,使用计算机系统后,统计报表,查询功能将大大增强广大住户和管理人员将方便的查询和使用各种情况,可以提高服务质量,避免浪费。
增强资源共享,使用此系统后,各部门可以直接了解情况,输入相关问题,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使用本系统后可以节省人力,减少劳动负荷,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
1.2.2技术上的可行性
目前已经成功的开发出了许多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发展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本系统的技术要求,本方案技术要求比较高,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强,但通过后面的综合分析,可以知道从技术上来说是可行的,受委托的软件中心具备这些技术的专门人才,因此完全有能力开发并维护此系统。故从技术上看是可行的。
1.2.3经济上的可行性
本方案采用网络方式,因此投入比较多,此系统建成后,可实现资源共享,支持用户查询,可以与财务处直接进行信息交换。本系统投入运行后可以节省五名工作人员,每个人的年工资都在一万元以上,因此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例外,此系统可以减少失误,还会带来其他经济效益。所以从经济上说是可行的。
1.2.4系统运行的可行性分析
本系统使用后,要对组织结构产生一定影响,要有人员的变动,但这些变动是局部的,不会影响整个组织。此系统为网络系统,通过安装防火墙连接到因特网,由于本软件界面友好,帮助信息详尽,易学易用,因此对现有人员不用进行培训,所以具有系统运行的可行性。结论:
通过前面的分析论证,我们认为本系统的开发是非常可行的。
物业管理系统的应用,将给物业公司带来直接和间接的效益:
(1)统一基础数据,保证基础数据一致性。
(2)提高工作效率,以减少财务、记账部门所配备员工的人数到相关部门机构精简和优化的目的;同时,增加直接面向住户的服务人员,提高服务质量。
(3)便于住户和公司查询房屋基本情况、缴费情况。
(4)各公司报表规范、一致,便于集团公司管理。
1.3 物业管理企业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1.3.1物业管理企业面临的问题
国内物业管理企业面临着许多的管理问题,例如,不能快速的为居民办理各种有关房地产的手续,环节多、周期长,很少为居民提供收费情况的查询以及其他服务,公用设施维护不到位,小区建设疏于关心等。究其原因,问题大部分集中在信息流不顺畅,决策需要的数据不能及时获得,基础数据不能及时更新,维护、处理数据的人员过多,服务人员不足等方面。目前物业公司的计算机应用多为单纯数据处理,模仿手工管理方式,多用于简单的事物性工作,而且数据冗余量大,数据无法共享。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管理工作的低效,人员配置过多,服务质量不高。
同时应当看到,目前物业公司的经营范围在不断扩大,管理的房产性质各有不同,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标志也大不相同,这本身也增大了管理的难度。
物业公司迫切需要一套精心打造的物业管理信息系统,以期全方位地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真正做到服务“以人为本”。
1.3.2解决问题的思路
根据对物业管理现状的调查和研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决定分3步创建以业主为中心的服务体系。
(1)物业管理系统:将物业管理业务进行有效整合,辅以计算机智能化管理手段对社区信息进行有效管理,研制一套基于最新技术的物业管理系统。
(2)社区服务信息系统:提供社区服务系统平台,导入远程教育、网上购物、网上炒股、网上就医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服务,以网络话的手段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3)智能控制系统:以“一卡通”电子收费系统为核心,对系统进行扩展,将车位监控、车辆管理、储蓄缴费功能合为一体。
1.4系统运行环境
1.4.1 系统运行所需要的硬件及网络平台:
数据库服务器采用IBM服务器。
工作站采用IntelC450MHz CPU、内存128MB、硬盘4.3GB,各工作站均配置不间断电源UPS。
网络采用星形连接的100Mb/s高速网络,将记账室、档案间、一门市等部门连接起来。对于不同地区可以通过Internet或者直接拨号方式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为了加快房票录入速度,配置了2个条形码扫描器。
1.4.2 系统运行所需的软件平台:
数据库服务器所采用的操作系统是Windouws2000 Server。
客户端操作系统采用Windouws2000 WorkStation或Windows98/Me。
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采用SQL Server2000,系统开发工具采用Delphi 6.0
第四篇:管理信息系统案例策划
管理信息系统考核案例分析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是国资委直属企业,是中国第一家外商投资股份制公司,拥有强大的本土实力和广泛的全球资源。公司为运营商、企业和行业客户提供端到端的信息通信解决方案和高质量的服务,其产品覆盖有线和无线方案、光接入方案、端到端LTE方案、光网络、IP网络、网络核心及应用、网络管理及服务等诸多领域。
今天,上海贝尔已成为集研发、产业化供应链和信息技术服务中心于一体的阿尔卡特朗讯在全球的旗舰。公司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生产制造平台,销售服务网络遍及全国和海外50多个国家。公司拥有10,000多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4000多名,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设立了分公司。在2012年中国移动LTE(4G)的招标中,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了新建城市设备占有率第一的好成绩。上海贝尔以客户至上为宗旨,是能够真正满足中国客户国际化业务需求的公司。目前,国内市场三分之一的固网、三分之一的宽带接入和五分之一的移动网络是由上海贝尔提供的。
国际领先的前瞻性研究项目: 绿色通信及微小区和中继技术、TD-LTE-A和LTE-A FDD上行传输技术、VDSL2技术。公司愿景:实现互联世界的无限潜能。
发展战略:
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战略,实施全球价值链发展战略,对于上海贝尔在新时期的新策略,公司强调重点把握四个关键点,即把以客户为中心作为原则,以健康发展为目标,以开拓创新为精神,以能力打造为策略。
近期发展目标及计划:
一、2014年整体形势仍将十分严峻,更加要求在战略上和战术上精心部署,在工作中高效执行,真正做到危中寻机,稳中求进。
二、发展要继续强化稳健增长这条主线,确保主营收入、运营利润、现金等各项经济指标稳健增长。
三、上海贝尔近几年的另一个发展目标是创新转型,要进一步加强在市场、研发、运营、并购等各领域的创新转型,加快国际化步伐,推动公司新一轮战略发展。
以上是对公司简介、战略目标和近期计划的分析。为了实现这些战略目标和计划指标,下面我采用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和诺兰模型对公司发展环境进一步探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以此为基础拟定解决方案。
SWOT分析:
机会——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参与全球范围内竞争的时空限制逐渐消失,企业并购成为跨国公司扩大规模的重要手段。威胁——全球电信市场的投资和需求放缓,外包合同制造商的竞争加剧,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优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发创新基地,具有强大的人才优势、深厚的技术积累和高效、完善的研发体系,凭借本地资源与国际竞争优势,公司与阿尔卡特朗讯全球先进的技术相结合,而且政策上有国家技术与资金的支持。劣势——公司现有组织结构对贸易规模的提升形成制约,精细化管理程度和交货敏捷性不够,与专业化外包CER公司相比有较大成本弱势。
诺兰模型:
根据诺兰模型,我认为贝尔正处于整合期与数据管理期的过渡阶段。在控制期的基础上,建立集
中式数据库和各种信息系统,要重新装备大量设备,该阶段预算费用又将大幅增长。数据管理阶段,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为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打下了基础,需要在此时期提高系统对企业业务的水平支
持。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对上海贝尔公司目前情况和经营环境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下面对一些具体
问题尤其是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实施与使用,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系统解决方案。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流程分析
我国通讯产业目前正在从固定业务向高速、移动的网络发展,电信网络中存在大量的网络设备需
要更新换代,很多的设备由于元器件老化、软件版本无法继续升级等问题。终端、业务和内容是下一
代无线宽带网络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LTE商业运营的发展需要一个快速可靠的数据处理系统,并需
要一种解决方案来提供并保障必要的网络资源在需要时能得以呈现。要解决这些问题,电信设备制造
企业就需要一套精确的网络软硬件数据作为决策支持系统(DSS)以支持销售决策、运营质量监控和日
常维护。
图1改进方案——公司数据收集处理系统模型公司现有的数据收集流程主要分为10个过程,数据收集流程现状的主要弊端:手工操作、效率
低、准确度低、数据保存没有连贯性。图1所示的数据收集处理模型主要由四个过程组成:人机接
口;数据分拣;数据处理;数据共享。改进后,数据收集处理过程大大简化,信息处理效率将得到很
大提升,提供有效的人机交互系统下的决策支持,适应网络条件下的市场需求,在同行业竞争中赢得
竞争优势。
二、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对信息管理的重视逐渐提升,原有的信息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企
业对管理的需求。为了解决这种情况,企业资源计划(ERP)作为为企业决策层以及员工提供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是信息化时代企业全部战略的关键部分,是一个集成的管理系统,更是一条连接公司各
个业务流程的纽带。
公司成立之初,采用MRPⅡ系统,这在当时还是相当先进的管理系统。它能借助计算机的运算能
力以及系统对客户订单、物料在库和产品构成的管理能力,实现按客户订单计算物料需求计划,减少
库存,优化库存。但是,不可避免的是,MRPⅡ只是一种物料管理模式,它将财务控制、资产管理和销
售分销等排除在外,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各部门管理系统不统一,信息沟通不畅是MRPⅡ的一大缺
点。根据某著名财务咨询公司所作的调查,当时上海贝尔内部竟然有9个不同的管理系统,如生产部、财务部、计划部等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系统,形成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造成沟通不畅。这些问
题,构成了公司管理创新的瓶颈,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司内部管理前进的步伐。
相比MRPⅡ而言,ERP是企业资源管理新的发展阶段。它不只是计算机的应用问题,而且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除了物料管理以外,ERP还包括了财务、生产、销售、人事等广泛的内容,ERP的实施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企业资源计划ERP实施方案:
(一)组织结构:
1.公司经营组织结构设计
2.公司管理组织结构设计
这两种组织结构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商业网络化条件下的经营环境变革需求,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减少了管理层次,降低了企业管理成本,提升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组织业务分散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种组织的普遍需求,这也有利于培养公司的核心竞争项目。组织结构柔性化即灵活性公司部门有需要时可以迅速组织起来,完成既定目标之后即可解散,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使用。
(二)ERP实施目标:
根据先易后难、先解决紧迫问题的原则,上海贝尔应当首先引入的ERP模块是销售、生产、供应和财务4个最主要的业务模块。根据公司业务扩大需要和发展战略调整,以后上海贝尔还需要优化ERP,在适当时机引入HR(人力资源管理)、PS(项目管理)等模块。
(三)ERP系统中各个单元模块的职能:
1.销售用来帮助企业销售人员完成客户档案、销售报价、销售订单、客户定金、客户信用检查、销售发票处理等一系列销售管理事务。主要有销售订单生成、建立,销售合同跟踪,发货拣配,报价支撑体系,销售主数据维护等,其中销售主数据维护包括用户数据、定价。通过它,用户可以及时了解到销售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准确情况和数据信息,销售人员可以清楚地知道所有动态业务数据以及相互关系。
2.生产按照预测的销售前景来编制生产大纲;再按主生产计划的排程,编制物料需求计划,据此采购原材料和零件,并安排部件的生产,以期将制品、原材料及成品控制在最优水平上。此外.根据物料需求计划的结果核算能力,调整主生产计划,尽量维护能力的平衡。主要包括中长期预测计划、生产控制和生产主数据维护4项,其中计划有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生产控制有生产订单生成、确认等,而生产主数据维护则包括物料清单、工作中心工艺路线。
3.财务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产生的日常帐务、财政报表、费用、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用资金、销售收入和财务支出等内容进行管理。以财务为中心的集中管理使企业彻底解决了各项财务核算和帐面核对不准确等问题。同时还具有进行多单位集团管理、多币种涉外业务以及大量系统决策分析等功能。
4.供应包括库存管理、库存盘点、采购、物料主数据维护和供应商主数据维护等内容。
(四)公司业务流程图建模:
图3业务处理流程图图4针对市场变化业务改进流程图
流程图管理重点: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需求定位,提供端到端的电信解决方案和高质量的服务,并且要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对该流程进行改进。
ERP的改进和使用,将适应上海贝尔结构调整的步伐,理顺了企业运行机制,将很快形成高效优化的“橄榄型”结构,随着通信产业的变革、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公司形成内部高效运作、对外快速反应、充满活力的组织,从微观上看,也加快了库存周转,大大降低经营成本。
三.供应链管理方案分析
上海贝尔与外部供应链资源的集成状况不佳,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传统的运作管理模式,而并没真正面向整个系统开展供应链管理。新时期全球IT产品市场需求出现爆发性增长,但基础的元器件材料供应没及时跟上,众多IT行业厂商纷纷争夺材料资源,同时出现设备交货延迟等现象。由于上海贝尔在供应链管理的快速反应、柔性化调整和系统内外响应力度上有所不够,一些材料不成套,材料库存积压,许多产品的合同履约率极低,客观现状的不理想使公司需要对供应链管理进行改革。
电子商务是一种未来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拓展市场的有效方式,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其战略目的就是帮助企业创建一条畅通于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电子商务支持下,供应链管理战略的重点分别是供应商关系管理、市场需求预测和库存管理E化。
(1)供应商关系管理
供应商的遴选标准:首先,依据供应商关系管理模型对上海贝尔的需求产品和侯选供应商进行彼此关系界定;其次,明确对供应商的信息化标准要求和双方信息沟通的标准。
供应商的遴选方式和范围:上海贝尔作为IT厂商,其供应商呈现全球化的倾向,故供应商的选择应以全球为遴选范围,而充分利用网络手段进行遴选和评价,如:运用网上供应商招标或商务招标,一方面,可以突破原有信息的局限,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公平竞争。
(2)需求预测和响应
上海贝尔可以在公司原有网络的基础上,与各分公司、分销商专门建立需求预测网络体系,实时、动态地跟踪需求趋势、收集市场数据,随时提供最新市场预测,使上海贝尔的供应链系统能真正围绕市场运作。近期,可通过网络专线的延伸建立公司内部ERP系统与分公司、专业分销商之间的电子联接,同时将有关产品销售或服务合同的审查职能下放至各大分公司,使市场需求在合同确认时即能参与企业ERP运行,同时在需求或合同改变时企业ERP系统及时响应,调整整个供应链的相关信息。
(3)库存管理E化
根据近年遇到的实际情况,对关键性材料资源,考虑采用联合库存管理策略。通过供应商和上海贝尔协商,联合管理库存,在考虑市场需求的同时,也顾及供应商的产能,在电子商务手段的支持下,双方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库存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进行动态补偿,同时实行即时的相关信息交换,采用供应商管理客户库存模式来实现终端成品库存管理。
实施供应链管理要以上海贝尔作为核心企业,以客户需求为中心,通过有效协调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有效地实现供应链上各个业务环节“信息孤岛”的连接,使业务和信息实现有效的集成和共享。同时,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也将改变传统的供应链上信息逐级传递的方式,为企业创建广泛可靠的上游供应网关系、大幅降低采购成本提供了基础,提高供应链运营的效率,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并使组织模式和管理方法得以创新,使得供应链具有更高的动态适应性。
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也将使得公司的全球价值链得以延伸,在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发送和服务各个环节取得更高附加值,同时,电子商务的支持下,上海贝尔的虚拟价值链也得以拓展,增强实物价值链的可视性和协调管理,形成协同效应,帮助公司建立新型客户关系,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公司价值链与供应商买卖价值链的有效结合,增强价值链的快速反应能力,最终在行业竞争中取得显著优势,实现其全球价值链的战略目标。
以上是我对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探究,尤其在数据处理模型的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度分析并拟定了较系统合理的解决方案,我相信这些方案的实施一定可以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实现其经营计划指标和发展战略。
第五篇:政府流程再造案例及分析
上海市徐汇区政府工作流程再造
2003 年,上海市徐汇区新一届政府成立后,针对现存行政管理中存在的程序过多,公开透明不够,信息传递低效和失真,权利高度集中,腐败容易滋生,集权式的流程设计抑制了基层管理人员创新的积极性等问题,提出,必须从制度、机制入手,把在体制矛盾中产生的问题,用制度重构的思路加以解决,必须进行以权力下移为核心的权力资源重新配臵的流程再造。2004年4月22日,徐汇区政府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印发了《徐汇区关于加强推进流程再造工作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政府流程再造工作全面启动。徐汇区“政府工作流程再造”的创新主要体现为如下三方面:
第一,理念创新。(1)徐汇区政府把流程再造看作是借鉴企业管理创新的一种尝试,目的在于将企业文化有针对性地、有条件地移植到公共行政当中,从而改善政府工作的效率,提高公共服务质量。(2)徐汇区政府把流程再造看成是公共行政民主化的一个契机,在流程再造中增强人民群众获取应得的信息、监督政府行为的能力,注重对基层授权,对社会放松规制,真正做到便民利民。上海市徐汇区“政府工作流程再造”项目曾获得了第三届(2005-2006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入围奖。徐汇区政府流程再造工作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人民日报》等 10 余家媒体以《流程再造 服务市民——上海徐汇区建设效能政府》等标题进行了多次报道。(3)徐汇区政府还在流程再造中突出政府管理 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科学管理转变的思路,提出了以提高行政效能为中心,以理清政府职责为切入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透明、高效、职业化”政府的指导思想。
第二,机制创新。徐汇区政府整个流程再造突出了五个机制创新。(1)通过将“宝塔形”管理结构压扁,成立“回应中心”,建立了服务需求快速回应机制。例如,斜土街道的“斜土社区事务受理中心”,通过接访分中心、呼叫分中心,24 小时受理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和社区等事务,社区单位和居民的合理诉求均能得到积极响应和快速回应。(2)通过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的推进,明确行政责任边界,推动各部门流程再造,建立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2005 年4 月,徐汇区政府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出台《关于在本区加快推进建立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的通知》,至今,区劳动保障局、环保局、民政局等 6 家单位作为试点单位建立起了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并全部通过认证,这些也是全市同行业中首家通过认证的单位。通过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区计生委办理《独生子女服务光荣证》工作从原来的 45 天缩短到 10 天,办理《再生子女告知书》流程从 37 天缩短到 17 天。(3)通过联席会议制度,把部门之间的“关节炎”治愈,建立了部门之间长效的制度协调机制。徐汇区政府在各部门的“小流程”再造基础上,实现了部门之间“大流程再造”。例如,拆除城市违法建筑工作流程(涉及区规划局、房地局、建委、城管大队等单位);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工作流程(涉及区食品药品监督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卫生局、城管大队、各街道、镇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流程(涉及区安全生产监督局、质监局、建委、公安分局、陆管所等);企业注册登记“一门式”服务工作流程(涉及区工商分局、外经委、财政局、税务局、区招商服务中心等)。以上
跨部门的流程再造都制定了明确的工作方案,并全面开展了实施。例如,徐汇区在制定处理食品安全举报的流程再造中,在食品药品监督局设立举报窗口,相关部门建立联系会议制度,由联系负责人在各部门之间“通关”。(4)通过将流程再造与绩效考核的制度变迁相结合,建立了新的行政效能评估机制。例如,徐汇区政府针对传统自上而下的激励传导机制容易导致唯上的服务行为,开始试点以业务小组为中心的绩效考核方式。(5)通过建立扁平化的工作体系,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管理资源有效整合机制。例如,招商局、工商局、税务局等部门通过信息共享,促进公共服务的优化和管理效能的提高。
第三,手段创新。徐汇区政府流程再造在具体做法中采用了五种手段。(1)整合。许多原本被分开的工作被复合,压缩成一个完整的任务。例如劳动局整合窗口服务功能,把“一条龙”服务逐步转化为“一口式”服务。“一口式”的服务新模式,是将原来需要服务对象奔波办理的手续转变为部门内部流转环节,如招工退工手续、失业保险金申领等事项,只要材料齐备,符合条件,群众在一个服务窗口就可以办理属于不同部门、不同窗口的全部手续;斜土街道办事处“三线合一”,即整合了信访接待、司法援助和社区热线三个服务窗口,实行来电、来信、来访“一口受理”。(2)授权。通过流程再造进一步向基层管理人员授予较大管理权限。针对基层的管理特点,按照“事权下放”原则,充分授予“一线”工作人员执法权限,提高政府部门的回应速度和服务效率,同时结合《行政许可法》,将充分授权与合理用权紧密结合,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新流程实现了垂直和水平压缩,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改善服务,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例如,工商局通过授权,六级以上注册官对简易变更等注册登记申请有独立受理决定权,所有申请简易变更的企业均能做到一次申请、当场办结。据统计,2005 年 4 月徐汇工商分局受理的内资企业变更登记申请中,简易变更就占了 44.5%,企业普遍感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企业注册登记工作在工作效率上有了一个飞跃。
(3)流程多样化。旧流程主张标准化;新流程则是多版本化,根据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版本。例如,如劳动争议案件仲裁增设了准备庭制度(流程),针对不同的案件,使用不同的流程,2003 年平均结案时间 39.08 天,调解率为 72%;2005 年至今平均结案时间 15.22 天,调解率 79%。其中有近六成的案件在 7 天内得以解决,极大地缩短了劳动争议仲裁的时间。(4)减少折中协调,提供单点接触。在新流程中,尽量减少与服务对象的接触点,把没有价值的协调工作减到最少的程度。例如,企业登记注册流程再造,通过将“串联审批”改为“并联审批”,按照“工商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信息共享”的原则,将与申请人的“多点接触”改为“一点接触”,“多头受理”调整为“一口受理”。(5)注意借助电子化手段。徐汇区政府在流程再造中建立并完善了三大信息管理系统: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社会事业管理信息系统,为流程再造提供可靠的信息技术支撑。通过利用信息网络和网上为民办事,推动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居民的水平,同时公开流程,体现便民利民、服务群众的思想原则。化办事程序,推行规范化服务,创新土地整理模式,建立完善的保护耕地制度,大力推进集约用地,努力为人民办实事、服好务,进一步提高了国土资源的管理水平。分工、落实、分步、力推,四个关键词,体现出了国土资源局在服务方面所下的功夫。制度是实施的基础,行动是成效的保障,制度落实的硬,行动分步实施,每一个环节都按章行事,管理到位,种种举措,有效地推进了国土资源局的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上,为了获得更好的显著成绩,进一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率先建立“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长效机制,H 市国土资源局积极进取,锐意改革,大胆突破原来的条条框框,寻求新的机制和模式,并正式委托课题组设计了总体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着重对国土资源局行政审批流程再造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基于对国土资源局的需求理解,课题组对国土资源局行政审批流程的主要问题以及其流程再造的标杆设定、具体推进、配套工作、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国土资源局塑造勇创新、合民意、善服务、高效率、负责任的政府形象提供了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