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须敬畏

时间:2019-05-12 12:4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统文化须敬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统文化须敬畏》。

第一篇:传统文化须敬畏

传统文化须敬畏

①前不久,有两件事情引起格外关注。先是孔子、老子两位古人画像被穿上西装、打起领带,成为商家推出的衣服品牌的“代言人”;再是韩国有人宣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这两件事虽都有些可笑,却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③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乎不怎么客气。发生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曾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元气大伤。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的糟粕,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执,不善开拓,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承担责任。但话说回来,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相反,我们恰恰到处可见人家对传统的爱惜与保护,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尽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

④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开头所讲的两件事情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号对古人的所谓“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之外,还能给人什么样的启示与教益呢?一个不尊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着力爱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也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

⑤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庞朴认为:“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丢了之,就不如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让它焕发神采,激发它的活力,清理、挖掘、弘扬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现代化服务。

⑥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培育。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但致命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踏。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提到的两件事与中心论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3.对②③段文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排比句中还同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论证方法看,这一排比句属于道理论证。

B.第②段的意思是说,中华文化具有崇高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必须珍惜和保护。

C.第③段举出“文化大革命”的事例,从反面揭示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及其后果。

D.第③段的意思是说,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故对传统文化的缺陷也应客气。

4.第⑤段引用庞朴的话,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5.联系全文,说说传统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哪些挑战。

第二篇:安全生产须敬畏客观规律

安全生产须敬畏客观规律}

生命至上,生命无价。必须以敬畏之心来对待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有规律的,规律不能违背。任何时候都不能头脑发热,盲目超越安全保障能力和客观现实条件,片面追求生产规模扩大和经济效益提高

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理所当然的也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目前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已经十分明确,关键是要下定决心,狠抓落实。企业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班子成员、主要负责同志,要进一步提高对安全生产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以敬畏之心来对待安全生产工作。要敬畏生命。生命至上,生命无价。要把职工群众的生命看得与自己的生命同样珍贵,把安全生产责任看得比泰山还重,把安全生产工作真正挂在心上,任何时候都要自觉坚持安全第一,做到生产必须安全,不安全不生产。

要敬畏客观规律。安全生产是有规律的,规律不能违背。企业发展必须以安全生产为基础、前提和保障。任何时候都不能头脑发热,盲目超越安全保障能力和客观现实条件,片面追求生产规模扩大和经济效益提高,从而导致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要敬畏法律。法律代表了国家意志,具有强制约束力,既是合法权益的可靠保障,又是一把高悬的利剑。必须强化安全生产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任何时候都不可视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为儿戏,更不能任意逾越法律法规划定的“警戒线”,以免受到法律的严惩。

要敬畏政府监管。依法监管是政府的职责。企业必须把自己的生产置于政府的有效监管之下,自觉维护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决策部署、指示指令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任何时候都不能逃避监管,更不可随意挑战政府安全监管权威。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骆琳日前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经验交流会”上说

第三篇:高考作文材料敬畏传统文化3

高考作文材料

【作文命题】

一个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他看到天边的落日,绚烂壮丽,情不自禁地跪下,继而泪流满面。一旁的中国人不解地问他为何有如此举动,他说他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落日,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憾,他本能的反应就是用下跪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震憾。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盛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烧死。

一个外国人走在北京的大街上,见每个路口都有几个警察,问陪同:“他们在干什么?”答曰:“指挥交通”。外宾不解:“路上不是有交通信号吗?为什么还要警察指挥?”陪同无言以对。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命题】阅读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小和尚拜见师父,师傅在吃饭,狼吞虎咽。第二次去,师傅在睡觉,呼噜连天。第三次他一见面便问:“师父你还在努力修行吗?”师父答:“当然。”小和尚又问:“如何努力?”师父答: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小和尚不解:“这和常人有何不同?”师父笑道:“自然不同。有些人该吃饭是不肯吃,百方搜求,该睡觉是不肯睡,千般计较。”

【作文命题】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似乎渐渐成为记忆中的历史:传统节日日渐淡化,传统歌舞正逐步被放弃,曾在民间大放异彩的种种民间艺术也面临失传的危险。站在文化的观点来看,我们似乎必须保存现实社会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艺术;但从另一些观点来看恐也未必。对传统文化濒临消失的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请以“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第四篇:领导干部须谨怀敬畏之心

领导干部须谨怀敬畏之心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这既是对干部的政治要求,也是对干部的品行要求。对领导干部来说,其政治品质、道德品行在党内和社会上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和影响力,只有带头践行党性品行要求,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谨怀敬畏之心,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服与支持,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动科学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对共产党人而言,敬畏之心是一种心怀神圣感的尊敬和惶恐,展示的是一种坚定信念和人生态度,蕴涵的是一种自律和自强。温家宝总理在《仰望星空》中曾深情道白:“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李源潮同志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有敬畏之心。这对领导干部来说不仅是关心和提醒,更是深切的要求和期待。领导干部肩负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必须心存敬畏,严格自律,善于行止,对组织、对权力、对群众、对法制、对人生有真真切切的敬畏。一是敬畏组织,恪守忠诚之心。我们党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其中一员,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对党组织深怀敬畏之心,时刻牢记使命,忠于党的事业。对领导干部而言,政治忠诚并非唯上是从、丧失自我的封建“愚忠”,而是一种矢志不渝、心怀苍生、正身率物、克己奉公的人格追求与道德自觉,是一种知行合一、身心俱入的大精神、大意境。对党忠诚,关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增强忠诚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要把党的事业当作自己的最高追求,把全部心思凝聚到干事创业上中去,把全部精力集中到为民造福上去。

二要敬畏权力,竭尽为民之责。“所谓权力,生于民意,操于吏手,守于法理之间,关乎民生重计,义、责相随,当敬而用之”。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权力来自于人民,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早在20世纪6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我们拿到这个权以后,就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弄坏事情不可。”党员干部只有对手中的权力心存敬畏,才能始终把握权力行使的正确方向。我们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必须心里时刻装着人民,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半利民之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坚持权为民所用,最现实的问题是要经得起权力的考验。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更好地为民谋利;用不好,就会把自己打倒。我们要深切地认识到权力是责任、是义务、是奉献,行使权力一定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慎之又慎,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

三是敬畏群众,深怀感恩之情。领导干部的成长进步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哺育与支持。以感恩之情勤勉工作、回报人民,这不仅是党性要求、为政准则,更是做人的根本。现在有的地方矛盾很多,干群关系紧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领导干部对群众感情淡薄,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天下恬静在于民乐,天下可畏在于民怨。敬畏群众、回报人民,首先,要心中装着群众;其次,要善于向群众学习;再次,要善于团结和带领群众。

四是敬畏法制,常修律己之德。领导干部不仅要按照党纪国法高标准要求自己,而且要在日常小事和生活细节上守住底线,防微杜渐,严于律己,抗拒诱惑。唯有如此,才能永保“大道”不偏离,“小节”不丧失。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止,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不为民所累,不为利所缚,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一要畏法,依法行政;二要省身,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是否逾越职责要求,是否违反党性原则;三要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能够自我约束,洁身自好;四要节欲,常除非分之想,常记贪欲之害。“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五是敬畏人生,永立进取之志。“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草木可以再长,人生却不可能重来。对领导干部来说,任职是有期限的,能不能把有限的时间用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是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当前,一些干部热衷于应酬交际,纸醉金迷,对此,必须加以纠正和引导。一要磨练攻坚克难的顽强意志;二要树立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三要保持宁静淡泊的平和心态;四要塑造积极健康的人生品格。

第五篇:实现中国梦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王杰:实现中国梦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理论网 作者:记者:张婷 2015-01-30

编者按:儒家的大同思想与中国梦在“民本”、“为民”、“诚信”等很多方面具有相通之处。孔夫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仁人志士对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探索,中国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由此可见,中国梦的实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记者专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王杰教授。

记者: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阐述“中国梦”,请问王教授,您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王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孕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这种独特文化赋予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梦要实现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这两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存在于一个统一的过程之中。

一方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重要价值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比如,崇礼尚义、“百善孝为先”的道德风尚,“温良恭俭让”的君子风范,“执中守

一、不偏不倚”的中庸思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大同世界、天下一家”的美好理想,“忧国忧民、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等。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当今世界,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历史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丰厚滋养,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文化发展的维度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我们的文化自觉意识,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底气和文化自尊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总书记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要想真正把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凝聚起来,就需要依靠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价值认同、民族成员精神联系的纽带。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而不衰,中华民族在磨难中日益强大,走向复兴,其重要的价值根源之一,便是对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成员的自觉认同。所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可以为实现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

另一方面,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中国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曾指出,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软实力比过去更为重要,它可以扩大一国的影响力,并增强一国外交政策在其他国家眼中的合法性。文化软实力是构成一个大国的不可缺少的要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发展愈显重要。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2013年11月26日,总书记考察孔子研究院传递的信息就是中央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中国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总书记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历史上,中华文化赓续不绝,根本原因在于立足时代特点,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断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思想内涵。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相符合,不断推陈出新,使优秀传统文化既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富于浓郁的时代精神。

总之,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迎来的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记者:儒家的大同思想与中国梦具有哪些相通之处,对实现中国梦具有哪些重要启示?

王杰:中国梦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梦与儒家大同理想之间具有以下内在的文化传承性:

第一,都强调“民本”思想。在《礼记·礼运》中就清楚地描述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充分体现了儒家大同理想中的造福人民、德济百姓的民本情怀。今天,我们提出的中国梦也是人民的梦,不仅在于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依靠人民,更是在于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都倡导“为公”意识。公就是指天下之利,多数人之利。“天下为公”是儒家大同理想的根本要义。“为公”也是当代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价值理念。从“毫不利己”、“无私奉献”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无不昭示着对“为公”的追求。中国梦的实现既需人人为公,也在不断诠释着“天下为公”的当代含义。

第三,都主张“诚信”理念。儒家历来重视诚信,孔子说:“人无信不立”。在大同理想的设计中,就强调要“讲信修睦”,唯此才能实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状态。今天,中国梦所憧憬的现代社会,不仅仅是一个物质丰裕的社会,更是一个诚信善治的社会,一个没有欺诈、没有假冒伪劣、人人诚实相亲、信用良好的社会。所以,在诚信问题上,儒家大同理想与中国梦具有一致性。

第四,都追求“大同”目标。儒家大同理想中主张打破自然地理疆域的界限、实现世界大同的目标。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写到“大同之世,全地大同,无国土之分,各种族之异,无兵争之事。”正处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始终强调我们在努力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到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世界各国共同繁荣。所以说,中国梦不仅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历史重任。

儒家大同理想是古代的中国梦,也是当代中国梦的重要思想资源。尽管儒家大同理想在历史上未曾真正的实现过,但其中所蕴含的诸多思想智慧为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第一,全体公民都应该树立“为公”意识,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道德要求。儒家“天下为公”思想具有多重的哲学意蕴,“为公”不仅强调的是要实现财产“公有”,还强调社会要努力追求“公平”与“公正”,每个社会成员应该“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实现中国梦,同样离不开社会公平与公正。社会的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所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二,坚持选“贤”与“能”的人才标准,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人才要求。儒家历来强调用人。孔子在回答鲁哀公问政时,就说“政在选臣”,司马光也说“为政之要,在于用人”。在人才的选择标准上,儒家大同理想中明确指出要选贤与能者,即要把有德有能之人选拔出来。这既是实现儒家大同理想社会所必须的,也是大同社会的重要表征。实现中国梦,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德才兼备之人是实现中国梦的宝贵财富,这是儒家大同理想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第三,倡导“讲信”的社会风气,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社会条件。儒家不仅把“信守诺言”看作是君子的良好操守,更是把“取信于民”视为政权稳固的根基所在。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人们还在遭受着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的困扰,这与中国梦的美好追求背道而驰。因此,需要我们大力弘扬诚信之风,唯此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国家和睦、世界大同。

记者: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变迁中,从孔夫子、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先后对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探索,您怎么看中国梦的历史渊源? 王杰:“中国梦”作为一个政治意义上的词汇,提出的时间并不长,但作为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第一,中国梦植根于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之中。中华民族是富于“梦想”的民族,中国人对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与文化中。《诗经·魏风·硕鼠》中就写到,“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逝将去女,适彼乐国。„„逝将去女,适彼乐郊。”其中的“乐土”、“乐国”、“乐郊”,就是人们期望中的“理想国”。《礼记·礼运》中对“大同”与“小康”社会的详尽描述,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提出的“天之有道,乐与人共之;地之有德,乐与人同之;中和有财,乐以养人”的思想,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的“我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的“均贫富”思想,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的“均田免粮”、“平买平卖”、“公平交易”的思想,清朝洪秀全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的“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思想等。这些思想都集中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在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平均的愿望与要求。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世界通史》中,以1500年为界,把世界史划分前、后两个阶段。我们看到,在五千年文明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华民族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是遥遥领先于世界的,曾经创造过多个辉煌时期。周秦伟业、两汉文明、大唐盛世、宋季富土、元朝拓疆、康乾胜景,呈现出时清海宴、文怀远人、和睦万邦的景象。所以说,中国梦既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对美好社会理想的思想憧憬之中,也深深熔铸于古代中国的辉煌历史之中。

第二,中国梦承接了近代以来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进入近代以来,面对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百年梦魇由此开始。接踵而至的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这一百年是祸患频仍、灾难深重的百年,是一个民不聊生、备受凌辱的百年,一个悲怆而无助的“东亚病夫”的百年。

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无数怀抱民族复兴梦想的先驱者,前赴后继,勇敢前行。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到李鸿章的“洋务运动”,从康梁的“维新变法”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强国强军富民梦想的追求,使得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尽管这些追梦的斗争和探索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都最终归于失败,但为中国共产党人重塑民族之梦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第三,中国梦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在国家发展问题上的夙愿。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勇敢地承担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逐渐探索出一条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列强肆意奴役宰割中国的悲惨命运,完成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宿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制度基础。

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到21世纪的时候,要让中国的面貌发生更大的变化,让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反复强调要分“两步走”,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带领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规划为“三步走”,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确定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这就意味着中国现代化的蓝图已经成型,中国梦的构想更加清晰。

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记者:中国梦要想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接受,既要接通历史,激活文化,还要以现代文化为现实支撑,您认为中国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王杰:从时间维度上说,中国梦是历史的,也是现在的,还是将来的。中国梦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中国梦有利于凝聚国人共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形式的多样化带来的是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在文化软实力作用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把亿万人民的价值观念凝聚起来,形成共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梦的提出,把人们的视野引向被众多国人接受的共同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助于统一思想,引领行动;把人们的目光从现实投向未来,使人们在发展中看到更多希望,取得更大共识,有利于人们从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中重新定位自己的生活与目标。

第二,中国梦有利于增强公民认同。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存方式的现代化、虚拟化、多样化,人们在价值领域的公民认同感不断降低,不仅表现在公民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的降低,而且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也在日趋下降。“中国梦”的提出,有利于促进公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民族认同是民族国家合法化的文化来源,是国家独立完整的表现。“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之梦,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宣言书,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它强调的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体现的是国家梦、民族梦与个人梦的完美结合,强调的是个人利益、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有机统一。因此,中

国梦的提出,有助于增进公民对中华民族、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认同。

第三,中国梦有利于激发改革活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又强调,精神因素在历史发展中也具有重要作用。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就新教伦理思想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进行了很好的诠释。目前,我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各种利益与矛盾冲突不断加深,贪污腐败、贫富差距、生态失衡、道德失范、信仰缺失等问题突出。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出现的这些问题?我想,除了继续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之外,还应该要坚持把物质利益与理想追求、物质刺激与精神鼓励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我们改革的难度或许会更小一些、效率会更高一些。“中国梦”强调的是国家富强与个人幸福的有机统一,个体幸福和集体幸福的紧密结合。中国梦的提出,提升了人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社会进步的精神自觉,同时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力的价值支撑和精神动力。

记者:“中国梦”的实现既要继承优秀传统,又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您认为中国梦的“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是什么? 王杰:从空间维度上说,中国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评论到的“中国的梦想,不仅关乎中国的命运,也关系世界的命运。”中国梦具有“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双重意蕴。

从“中国向度”来说,中国梦的实现要立足于中国自身,关键要依靠自己的力量。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总书记在阐述了中国梦的实现时,用了“三个必须”:即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富民强国的正确道路,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用13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我们的民族发展好。这实际上就很好地回答了实现中国梦的“中国向度”问题。

从“世界向度”方面来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世界,也有益于世界。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求得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这一点上,我们有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从明朝中后期及清雍正朝,由于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造成了近代的百年屈辱。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们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经济奇迹得益于我们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中国梦的实现同样离不开世界,需要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国梦与美国梦、德国梦、非洲梦、东盟梦、拉美梦是紧密相连的。中国与世界各国是同舟共济的,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是“同呼吸、共命运”的。所以,在“合作、互利、共赢”的指导下,中国梦的实现既有利于有着相同梦想的世界其他国家的国家梦的实现,也有利于促进世界形成更加合理公正的新秩序。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相对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在实现民族复兴之路上的中国人民,求的是稳定,盼的是和平。和平与发展是互为条件的。没有和平环境,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同样,离开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

中国梦的实现是世界的重大利好。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翻开中国历史,我们不难看到,“丝绸之路”留下的是互利合作的足迹,郑和的“七下西洋”,播撒的是和平友谊的种子。正如总书记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梦想。天下太平、共享大同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理想。历经苦难,中国人民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希望同世界各国一道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历史将证明,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作贡献。随着中国不断发展,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尽己所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下载传统文化须敬畏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统文化须敬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敬畏知识

    敬畏知识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孟强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世界。面对海量的信息,有的人不知所措,“读书无用论”一度沉渣泛起。当大学生们用各种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以后,......

    三个敬畏[范文]

    关于“敬畏生命、敬畏责任、敬畏制度” 大讨论发言稿 准备队 李建军 2013年6月18 日 通过一段时间对“三个敬畏”的学习,生命、责任、制度都是很大、很宏观的概念,我有一......

    敬畏生命

    第三单元 11、敬畏生命 【课标关于本节内容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

    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心得体会 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物或经济为本的发展;发展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少数人为本的发展;发展应当是以无数个具有平等权......

    敬畏生命

    各位领导、同事下午好:我是露天煤矿汽运段一名安全检查员,在这个岗位上我深深的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 曾经看过一些事故案例图片,并深深地被这些照片而打动。那是露天煤......

    信仰和敬畏

    人没有了信仰和敬畏,就没有了廉耻之心 人没有了信仰和敬畏,就没有了廉耻之心 有人说,从某些方面来看,从历史上来看,中华民族是“优等民族”。其表现为先秦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之辉......

    敬畏自然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敬畏自然》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理解语言中包含的哲理。 2、理解本文题材特点,侧重议论的表达方式,学习反问......

    敬畏规则

    敬畏规则 我们大家都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可却经过短短几十年,迅速成为世界发达国家,成为世界强国;1965年才正式独立的新加坡却成为全球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