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意义(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2 12:4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统文化的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一篇: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融会了中国大地上的多民族文化,同时也包容了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成分而形成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主体文化。近现代以来,随着各民族日益深入和广泛的交往,不同文化的价值日益被人们认识,多种文化模式并存,导致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碰撞已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任何人都不同程度地浸润于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无时不在对现代人发挥着作用,传统文化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因此,我们应积极倡导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㈠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令世人惊叹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习惯及文化积淀,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他包括以下三种基本精神:

1.人文精神。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人文精神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美德: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节约等。这些美德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2.“自然”精神。中国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即所谓“天人”关系。“自然”精神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天文历算、农学和中医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不仅在于人类社会要从自然界取得生活资料,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们从自然界吸取美感,以自然界的某些现象作为原型,进行艺术加工,给生活带来美的享受和高雅的情趣。这些我们从古代器物,特别是书法、绘画、文学作品、饮食文化以及园林建筑等方面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3.“会通”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内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文化,她善于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又能加以消化吸收,用以丰富自己,这就叫做“会通”精神。

(二)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虽然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但长期的封建统治思想遗留下来的种种恶习,还有古代图书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使得传统文化中也有糟粕存在,所以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1.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诚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由多种成分和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有机体,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在更多的情况下,又难解难分,不能截然分开,历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还有我们祖先一直保持的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正直、勇敢等优良的传统,均为世界瞩目。对于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一面尤其值得我们珍视。而对于一切不利于我们发展的事物都应该被屏弃。全盘肯定或否定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法是先人总结出的正确对待事物的方法,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时也应该采取这种正确的态度。

2.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

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在继承和弘扬自身传统中发展,在借鉴和吸纳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丰富,在反思和推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中更新的。为此,在大胆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一番梳理扬弃的工作,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将有助于打造堪以支撑中国和平崛起的宏大文化思想体系,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经久不衰,源远流长。只有不断创新,培育出新型的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三)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我们的责任感。

近百多年是革命和改革的时代,所革所改的对象主要就是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早就变得支离破碎、惨不忍睹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悠久,价值就在于有传统,只讲改革创新而不讲继承保守,把传统丢掉了,历史再长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可自豪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凝聚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历史使命感,它感召华夏儿女胸怀天下,志存高远,勇担重任,建功立业。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当成一种历史责任,将使我们大学生更有责任感,更加积极向上。

2.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爱好和平,追求和谐,有着巨大的包容性,以中庸之道为哲学基础,体现了人与人在社会关系上的和谐与协调。传统文化不仅注重社会的和谐,更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这些思想有助于实现科学发展观中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观念,并能够推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㈠关于人文精神阐述

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他包括对人格、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等。有人将这种对人的、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关注,称为对人的“终极关怀”。

(一)高职大学生应如何培养人文精神

1.阅读经典

文化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巨大的感染力和丰富的创造力。中华文化经典凝聚着中华民族高超的智慧和伟大的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思想。中华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中华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阅读文化经典,正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方式。

2.内化人文知识

通过学校教育我们获得了丰富的人文知识,但是有了人文知识并不代表我们就有人文精神。人文知识的呈现可以在口头上、试卷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却只能在人的情感里、实践中、行动上。人文精神的载体在人自身,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因此,培养人文精神我们首先要内化人文知识。

(三)培养人文精神的意义:有利于我们塑造良好的形象

大家熟知的某学生在公园用硫酸泼熊,也有大学生用微波炉烤杀乳狗,这些极端的事例似乎不应该发生在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身上,然而我们的大学生中就有一些人这么做了。可想而知他们的人文素养到底多么的糟糕,所以才会作出极度损害自身形象的事。我们高职大学生要做有知识有修养有文化有素质的现代四有新人,就必须配样自身的人文精神。综上所说,以正确的态度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努力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更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吧。

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虽然这是引用的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名言,虽然只是那么短的一句话,但它已经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不可动摇。接着作者的那一段极富表现力的排比句更是令我心潮澎湃。作者是这样写的:

对于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谁能不怀有最自然,最深厚的感情呢?哪个儿女不把对祖**亲的这份强烈情感融入生命,并使之成为生命中一首激情高昂的主题歌呢?当杨利伟坐上“神舟五号”升空时,谁不为祖国的成就而感到震撼和自豪呢?当奥运健儿们

站在奥运会最高领奖台上时,谁不为祖国取得的荣耀而感到骄傲呢?

这是对民族精神最生动的写照,这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同时也使我联想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在男子110米跨栏勇夺中国人渴望已久的金牌的一刹那,那情景始终在我的脑海里呈现,环绕,难以磨灭。当他跨过最后一个栏,飞快地冲过终点,以12.91秒的成绩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了在短跑项目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枚金牌时,我心潮澎湃,我想在这12.91秒的时间内,大家的心情都和我一样,犹如滔滔的江水。刘翔的那块金牌里面不但包含了他多年来的血汗和经验的积累,而且还有激励他迈向巅峰的那一份强烈的民族精神。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我们种种复杂的情绪都升华了,自然地融合于节奏之间,变成了令人陶醉的旋律,民族精神。

|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doc

A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摘要:面对现在这样的“文化残局”,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探寻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现代意义。

一 文化的残局

1840年,鸦片战争。本文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这扇厦门被打开之前,中国的文化被闷在罐子里太长的时间,已经慢慢变质发酵。当这扇门被打开时,令中国人惊异的是,扑面而来的是几千年以来中国人从不熟悉的枪炮,从没有经历过的耻辱,还有从没有想象过的文化的冲击。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在这样的冲击之下瞬间崩塌,几千年来积淀的文化也开始变得破碎不堪。

在一八四零年之后的一百五十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惊人而巨大的变革。不可避免的,中国文化也遭受了剧烈的撞击与动荡。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共产主义运动的冲击与洗礼,可以说,自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中后期,中国一直是多种文化厮杀的主战场。

然而,在经历了质疑,批羊,反思之后,中国文化似乎仍然处于比较尴尬的状态。现代年轻人普遍没有文化归属感,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种冲击,我们站在路口却不知去向。

我们生活在所谓的“后现代”世界里,我们吃肯德基,我们过圣诞节,我们立场做有文化的人,但我们很少思考什么是我们自己的,此时的拥有的,真正的文化。

面对这样的文化残局,选择逃避是于事无补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找到答案。要想找到答案,就必须要先搞清楚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现代意义。

二 意义的探寻

(一)关怀人本

西方文化是以宗教为主导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却具有深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尽管中国古代礼仪中存在各式各样门类繁多的宗教祭祀等仪式,但神学始终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更关注人,更关心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存需要。

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如《尚书·泰誓》中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

《孝经》中则借孔子的名义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中的“性”字,是“生”的意思。宋人邢 解释说:“性,生也。言天地之所生,惟人最贵也。”

在《礼记·礼运》篇中,人们又进一步对人之所以异于万物的道理作了理论上的说明。如说“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子曰:“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礼记》也出现了“天下为公”的理念„„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很在程度上来说是关注人生的文化,而这在世界文化体系中都是十分珍贵的。其中有很多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讨论,也都十分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二)道德的教化

在现代社会,很多中国人是不信教的,一些外国人认为,中国的所有社会问题,都由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引起。中国的宗教信仰文化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可能真的不是很大,但事实上,中国的道德信仰系统却十分完备。

这一种道德信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而我们需要的这种道德教化,不是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约束,而是一种去伪存真的,一种现代社会正常动作所需的道德规范。

中国礼仪文化中有很多道德的因素。

《诗经》提出“夙夜在公”,《尚书·周官》提出“以公来私民其允怀”,都提倡注重整体精神,都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正是在重视整体精神的影响下,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香水偿息奋斗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在自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上,之所以能历经磨难,长兴不衰,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坚忍不拔的民族伟力,就是因为我们民族有着一种崇高道德精神。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

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有的道德义务。从《尚书》中提出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到孟子提出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再到《礼记·礼运》中所讲的“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都从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规定了每个人为维护良好的人伦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传统人伦关系中的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糟粕无疑应当批判和剔除,但其中包含的有益因素,如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涵义,对于改善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另外,传统文化中还对我们提出“诚信”,“仁爱”,“互助”等等道德上的要求和希望„„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

(三)追求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和谐。“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提出“天人和一”的思想。即把自然与人看作一个统一、平衡、和谐的整体。主张“道法自然”,即人们要顺从自然,回归自然,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惩罚减少到最低限度,寻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空间。

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追求实现“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社会。另外,《尚书》中关于尧舜禹执政理念的记载就有“协和万邦”、“咸和万民”的名言,这表明,在国家尚未形成的时候,先民就已经把和谐作为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史伯的“和实生物”,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尚同”,“非攻”,老了的“知和曰常”,都以“和”作为最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和谐文化是人类世界的共同精神财富,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恒久价值,我们要理解它,然后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真正为构建和谐文化出力。

三 继承与更新

文化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如果丢弃了传统文化,我们将推动的是我们自己的根和灵魂。

当然,另一方面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也存在一些腐朽的“毒素”,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必须要剔除的,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清醒地来了解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取精华,去糟粕,继承一些“老祖宗”的东西,同时吸收外来的好的文化,以此来更新我们的文化,创造一种真正适合中国的文化。

总的来说,单说一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我们首先要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再来谈取舍的问题。

对我们年轻一代来说,尤其要有自己的主见,一件事,首先要走进它,了解它,才能来评价它,在对待“文化”的问题上更不能随大流。

比如说说到传统文化的取舍上,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本身都不了解,只是完全听信别人的“经验”,就不可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适合我们的文化。而只有在学习中,我们才能既做到继承,又能尝试创新。

因此,我觉得,要想真正找到一条传统与现代兼并的属于中国的文化之路,我们首先要重视传统论,走进它,了解它,在大学中应该多开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对于大学生,则应该多看原籍,多自己独自思考。

B《周易.尽心下》言:[物相亲故曰文。][文]是有物叫宜的意思,喻指现象界的种种事情。至于[文化]一词,是[人文化成]的简称,出自《周易.贲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之文的刚柔交错,意为阴阳变化,指自然界日月星云、风雨阴晴等现象。由观察这些天文现象而获知时候季节的变化;天文与人文对举,凸现人文不是泛言人的具体生活,而是有一道德判断安置与其中,以此辨别人能不与禽兽同筹,而生活不流与动物式的本能与任性。[文明]是文而明,[明]指生活中粲然明确的内容,是言规范人论,成就德性的礼仪教化。至于人文。重点在[止]。止是安处的意思。故观察人文,即可知礼仪所在而知所处,并以之化成天下。[化]是衍生发展,[成]指效用而言;[化成]即言衍化并发生效用。扣紧[人文]的道德意含,则此[化成]是指礼仪教化,一统风同。因此,[文化]的含义是指择执生活中在最有意义的部分,即成就人德性的礼仪教化,以之作为人人共同遵守的是生活规范,而形成良风美俗。笼统地说,[文化]的重心是人们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古今中外的文化。其内涵都不能缺少道德,但我们的古圣贤人欲能凸现道德规范是生活中的最高原则,则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必然重视人伦规范,而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是非常重视道德生活的文化体系。

就文化而言,[传统]是指无形的思想倾向与有形的小行为模式,具有延续不断的规范力量,由之而形成一种思想与行为的规范,这种规范就是传统。一个民族的生活内容中那些作为生活准则或规范形式的就是传统。[文化传统]的重点在传统。陈述和论述这些传统的文献,总之为[经],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各有其经;简言之,儒有《十三经》,释道,属于[经]的典籍,其内容都带着根本性的,是常道,是人们生活的原则与小心灵向上的依附。至于[传统文化],重点在文化,指表现出那些生活准则或规范形式的具体生活内容,如文化风俗,典章在制度等。历代正史、野史、笔乘等便是传统文化的文字记载。因此,以经言[文化],以史言[传统文化]。就文化自身而言,[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俱表现为一个民族的生活形态,是历史(纵)与现实(横)生活的综合。由生活带出传统,由传统来规范生活。有[文化传统]而无[传统文化],则此一文化无人实践,是以近个断灭的死文化;有[传统文化则必有[文化传统]只是这传统处于隐性的伏流状态或显性的现行状态而已。今日我们社会仅是对节令风俗的继承,而且虚有其表,文化精神则未能有所显扬,这表示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文化中仍处于伏流状态。所幸今日政府实意复兴传统文化,当我们真心实意让自己的文化传统支持民族的生存发展,则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便指日可待。

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回头与反省

由一八四零年的鸦片战争开始,至一九八零年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一百四十年期间,中国经历了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整体性变革,今日两岸四地中华民族的生存形态,从问发展的角度而言,整体上但是属于西化的。

现代中国文化基本上是以西方文化为主体,而美其名为现代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异质文化的强大机能,由唐代至明代,外来文化在中国都有立足点,并和中国文化产生融和,而出现广大文化内涵的结果有一点必须指出,在中国能容纳外来文化的时代,中国人对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是十分尊重的,这样有主有从,才能知所吸收。

中国文化失去包容性是由清朝开始的。清人表面虽推尊中国文化,但挟其部族之私,已将中国传统中吸纳外来文化的部分压下去,如清初大儒请求经世致用的精神,本来是可以接上西方文化器物的,而清廷为监控人心,强用文字狱消解经世致用的精神,迫使士人只能埋首故书作不涉现实的文献考证,中国传统文化因而失去了张力。在清末西方国家挟着船坚炮利直扣中国大门时,有识之士如魏源已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强调方向,如果不是清廷的顽固抗拒,中国的现代化就可以在中体西用的原则下开展。由于清廷的狭隘部族思想,而实行闭关锁国的自绝国策,并将中国文化扭曲成排外的文化价值体系。清廷在一连串的战败,签不平等的条约,割地、赔款,而后被迫接受西化,推行[洋务运动]。由于是不情愿的,因此只作局部因应敷衍渡日;最后迫出康梁的[维新运动],就是清廷的腐败无能的后果,但政治变革抵触了政治上的既得的利益者,维新仅百日而败。在中国面对西方文化强力冲击之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表示中国文化吸纳外来文化的机能仍在,而清廷的顽固则是历次文化融通的努力扫与失败的主因。自辛亥革命去除清廷这个中华民族生存的毒瘤之后,中国自此即步入接轨西方文化的道路,但传统文化已被打倒,已不能如唐宋元明各代的以中国文化来融摄外来文化,凭借的情况下,各种思潮涌入中国,造成国人价值观的大混乱,以至大混战。及至尘埃落定,中华大地分别采用在西方世界势不两立的两种制度,大陆采苏式制度,而台湾则实行美式政制。经过五十年的实践,西式的国家制度已在中华土地上确立,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在两岸则峰回路转。台湾社会一向崇尚美式文化,虽然有文化复兴运动,但百姓崇洋之心不易挽回,现在更因台独分子执掌政权,中国文化早台湾已成为外来文化,并且全速推行去中国化的文化政策,至于中华大地在经历种种人人皆知的政治灾难后,所谓否亟 泰来,复兴传统文化的呼声不断,而政府亦自觉的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推动复兴传统文化的工作。

现在我们要思考的,是传统文化能否在现代的中国文化环境中表现出来,传统文化又能否对当前的世界文化有所贡献?这就涉及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现代意义。

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我们谈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其着重点是指对一些可以对治现代文化弊端病,而又对国家和民族有利,甚至可对世界文化有所贡献,并提升真体人类文化水平的内容。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是指我们精神及典章制度能否在现代得以恢复。复兴传统文化要有一在转化过程不能生搬硬套。这种转化就是复古更新。在整个传统的文化结构崩解之后,恢复传统文化就是如何在现代中国所实行的西式制度与现代中国人的西方思维模式中更新确立这些可以复兴的内容。

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并不是汇入一般所言的[现代性]。大约从十七世纪开始,西方社会出现了科学革命、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等,形成一种传统不同的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因此总之为[现代性]。现代性带来的自由、平等、权利等价值观,取代了原来的伦理观,而科学革命否定了宗教,怀疑形而上的神圣秩序和良知善性,至于资本主义,则只重视个人发展和私有财产,而自由、权利、平等的价值只用于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免被侵犯。传统的道德观欲是内省不疚,自我要求,无条件的利他。因此现代社会虽然有科技、商业、法制、等文明,欲失去了最宝贵的道德文明,而道德文明正是给予科技、商业、法制,以至生活各个方面的 原则性指导。失去了道德文明,故虚妄邪僻,无所不至,这就是现代社会的特点。我们谈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就是要恢复道德文明以对治虚妄无根的现代心灵。

我们的传统文化,体现为五伦八德的伦理与道德精神,而其表明,对人是仁民爱物,对己是修省立诚。这可透过教育而重植人心。要多培养研究经、史的人才,为文化复兴提供坚实的后盾其次是在各级学制中加入《四书》,依程度不同而对《四书》作不同层次的教授。宗教教育更应纳入学制课程,让国民对自己文化中的道佛二教有基本的认知,并为他日追求心灵生活时有所持循,今日法轮功对国族造成这么大的伤害,是百姓有心灵上的追求而对传统宗教一无所知的后果。祸患这么深远,是推行无神论思想与忽视宗教教育所造成的恶果。要杜绝一切邪教,釜底抽薪的办法是让道佛二教义及哲理作为教育课程 之一,让人们拥有辨别宗教邪正的能力。

儒释道三教的义理是我门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但对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作用的,而且我们民族的共同信念与气节,都是由这里产生的。因此。恢复儒释道三教在我们文化发展中的首要地位,传统文化的现代虾才算真正的落实。由儒释道三教所形成的中华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特色是奋发进取、重礼知义、敬天法祖、崇德报功。这样的民族,在社会内部必然重真才实学,敬老尊贤,长幼有序;而对外则能仁民爱物,和平理性,与人同乐。假如我们能使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重心,则中国自然能够成为保至名归的利益之邦。

文化交流的真意

传统文化如果具有现代意义,则它一定可以与其他文化作交流。文化交流是不同的民族将其它民族,以期获得互相补足,一体提升的效果,而不是一方同化於另一方。若只套取其他民族 的西能够为模式价值标准,而失去了自己,这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绝非好事。一个有生气、有内涵的民族,必定是能体现自己文化的精神的民族。在这里我们要做的,是唤醒我们民族的灵魂,接续我们文化的精神和传统的慧命,以发扬我们传统文化优秀的一面,对世人显示中华的价值,以提升人类整体的文化水平。

今日主导世界的,仍然是西方文化,中国要在经济文化等领域与世界衔接,则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输入是无可避免的但西方文化的弊端,西方人自己 亦无法消解。就制度而言,我们国家当前的政治制度面对着西式民主化的挑战,我们能就传统的典章制度中找到对治之方,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与传统衔接,一则可实践儒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再则可回应西方的民主化挑战。这就是传统的考试选才制度所体现的理性特点,是透过客观的考选人才,吸纳西方贤士,避免了民主选举的腐烂,体现了贤人政治的公意,并且 能聚集全国的共识,即此一例已可消解西方政制无法解决的弊端,因此中华文化所含藏的智慧,可用以救治西方文化之偏,但要发觉中华文化的[宝藏],必须有中国人负责才有效果,因为中华文化是支持我们民族生存的[护身符],所以只有我们才能对它有真切的了解。由我们主动恢复某些传统文化的内容,以补救西方文化的缺失,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交流。

现代社会属于多元价值的社会,在这种文化多元的是社会中。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来复兴传统文化?由于改革开放,我们社会不可避免的会接受价值多元。因此,我们应该对于自己的文化前景保持一种危机感,以免在主权上独立了,在文化上欲成了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中国文化本来有强大的兼容能力,但我们所面对,是形势相当强大的西方现代文明,而我们年轻的一代,对自己的文化相当疏隔,崇洋者多,自信者少。因此,政府必须把中华文化放在主导位置,同时让其他文化存在,以维持文化多元的现代社会特色,而形成[主流]与[交流]的体系;主流永远不失其主导的性质,由之而体现我们文化[道并行而不悖]的磅礴精神。

结语

今日言复兴中国文化,有其迫切的现实性,究竟 我们会否成为西方文化的[殖民地],还是如唐宋元明时代的融摄外来文化而不失去自己?这要看我们民族的文化意识是否有所觉醒,便能重建我们民族的归属感,而我们国家要顺利改革,并获得全世界中国人的认同,以汇聚炎黄子孙的心,除了中华文化的呼唤之外,恐怕没有更宝贵的东西可以替代。只有文化意识的觉醒,我们才会尊重自己的文化,才会支持其精神而为自己生命的价值。我们要对自己的政治有自信,要在世界上站稳,在国际上不为强权所欺凌,则必须为自己的文化传统充实自己,这才是中国最大的道德资源,有此而后有力量,有原则,有决断,中国才能在维持世界秩序方面起到正面的作用,才能成为万邦敬仰的泱泱大国。

一、文化的多元与统一

提出这个命题,我们首先要回答的是文化有无地域之分,即是存在某种绝对的界限,将某个民族,某个地域内的文化形态架构在固有的模式之内。模式之内即此种文化,模式之外即外来文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几何学是希腊人的创造,代数学是阿拉伯人的贡献,但我们是否能说几何是希腊文化,而代数则是阿拉伯文化?显然不是,一种文化形态从它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开始,就已经从属于整个人类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是没有国界,超越地域的。某一种文化形态所蕴含的文化特质或曰文化精神,往往不只适用于它被创造时所在的地域或国度,而是成为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但有一点是值得强调的,即由于历史发展中不同地域间文化交流的阻隔而形成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这一点在文化中的思想、哲学、价值观等层面尤为突出。这也正是我们谈到文化时每每论及中学西学两个范畴的原因。因此我们应当在承认文化的共容性与统一性的前提去分析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以及本着包容和借鉴的原则,吸收世界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这对于当今构筑新型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极其必要和迫切的。

二、文化沙漠:历史的残局

当我们谈到中国文化的时候,常常骄傲地论及这么一个现象,即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从形成以来绵延五千年而从未发生重大断层的文化体系。我们暂且不论形成这种“一枝独秀”的现象是由于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或是地理气候等因素形成的文化稳定性或保守性。有一点是我们必须看到并引起重视的,那就是自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遭受了强烈的撞击与动荡。这其中有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有狂热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冲击与“洗礼”。可以说,自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中后期,中国一直是多种文化厮杀的主战场,而这种文化的碰撞与争斗又往往只是声势浩大的论争与批判,到最后也并未培育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植根于中华大地上,反而激烈的战争留下的是无尽的荒凉,双向矛盾导致了中国文化不知何去何从。也正是这种迷茫与彷徨,导致了当代中国人信仰的缺失,文化上的无归属感。这一点在中国当代社会已经表现得很明显,这里不再赘述。

三、出路:双向选择与重塑自我

如何寻找中国文化的出路?如何弥补现代中国人信仰的缺失与迷茫?重新塑造与定位中国文化,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容回避,我们无法逃离。

我们当然不走复古或全盘西化的道路,因为这两者都是从文化二元对立论的观点出发的,而忽视了文化的互容性与统一性,从而往往带有很大的片面和偏激。我们所要做的,是怀着一种宽广博大的胸襟和视角,来吸收上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来构建适合国人的一种全新的合金文化。“古为中用,洋为中用。”以此来寻求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博大和庞杂,本文主要从中方的视角出发,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现代意义。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现代意义 1.仁者的关怀: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色彩

相对于以宗教为主导的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中国最早摆脱了神的权威控制。尽管中国古代也存在各式各样门类繁多的宗教仪式,如祭天、拜祖等等,但神学真正在思想信仰层面对人的控制或曰束缚是极少的。“子不语乱力怪神”,“未知事人,焉知事鬼”,中国传统文化对鬼神采取的是“敬而远之”的态度;相反它更关注人,关心凡身肉体所构成的芸芸众生,子曰:“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2.道德的教化:构建文明的必然途径

除了对个体意义上的人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外,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对群体,伦理意义上的人的道德规范与教化。儒家有一整套道德规范体系,概括起来就是忠孝仁义。这种品德规范对于个体来说,内化为个人人格的修养,外化为在人伦关系中实践道德上的义务:尊老、爱幼、忠君等等。

这一点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争议颇大的一点:过去我们在批判传统文化时,总习惯于把封建文化中的三纲五常等作为首要批判对象,然后不计其余地把整个传统文化打入冷宫。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路,不难发现这一整套道德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促进了而非阻碍了当时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的。只是对于当代社会来说,我们需要的是剔除它(道德教化,或曰德治)在形式上所表现的不合理成分,去伪存真,弘扬一种现代社会正常动作所需的道德规范。而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3.和谐: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大精华所在,便是和谐的思想。“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倚,及而不过,强调一种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人的品性与天地合一,四肢对四季,五脏对五行,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描述得至善至美,“天人合一”是一种合谐的境界,更是一种诗化了的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谐,不仅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更具有强烈的美学意义,哲学的况味,它所能涵盖的不仅仅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人与环境关系的范畴,而且上升到了人生信仰的范畴,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人生境界的提升,弥补信仰上的迷失,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

五、继承与更新:中华文化的复兴之路

纵观当今国内外现状,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和其之间的交汇融合已成大势所趋,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迅速的当代中国,如何建构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先进文化,已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思考的命题。诚如上文所述,我们在构建符合中国当代社会的合金文化时,从中西方两种文化体系中吸取一切优秀的成果,为我所用,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一个关健和迫切的问题。而如何鉴别,如何选择庞杂的中西方文化体系中的优劣成分,则是我们必须悉心洞察和分析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方面,我们在一段历史之内曾经给予了太多非理性的蔑视和批判,造成了中国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断层,带来了当代中国文化和信仰的迷失。在文化氛围日趋开放和理性的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理性地分析我们的传统文化,必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当然这种回首不是自恋式、复古式的固步自封,而是以现代社会为参考系,衡量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成分,寻求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现代意义,继承和更新一切有利于发展当代中国文化的成分。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经济上成为大国的同时,成为文化上的强国。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更加自信地屹于世界东方,坦然面对世界的风云变幻。自有长缨在手,笑看八面来风!

怪现状之一,综艺节目多到滥。

打开电视,十之八九不是开心某某,就是幸运×××,太多的综艺比赛、擂台类节目让人看到想吐,就连春节晚会都死死继承了这一“恶习”并积年不改。中国人模仿能力很强,你来幸运52,我整幸福53,你来开心辞典,我玩快乐辞海。实质却是大同小异,令人生厌,用一句流行的话说,再漂亮的女人看多了也会审美疲劳。可是电视台不管这个,凑几个问

题,拉几个观众,再加上两个说话罗里罗嗦、话牢一样的主持人,一台综艺节目就可以大模大样在观众跟前泛滥了。

怪现状之二,出版围着名人转。

开名人出书先河的大概是刘晓庆写于1983年的《我的路》,那书一问世便惹得满城风雨,在那个需要冲破思想禁锢的年月好歹也算“文章合为时而著”。等到其他明星大腕想到要著书立传,已是90年代,时移世易,天下太平,岁月悠悠,日子碌碌。积攒着一堆不痛不痒或是痛并痒痒着的人生感触,还有那些凭海临风的闲言碎语,一并在嗓子眼里发酵。这类书内容空洞且不说,被人挑出的错字和语病就有一大串,怎么说也是不合格产品。影视人文化差点还好说,可是出版社做出这路玩意儿不能不说是助纣为虐。

怪现状之三,盗版正版演反串。

和盗版光碟的大行其道相比,正版光碟已经算得上退隐江湖。国家也三令五申了,穿制服的工商和城管也没有少抄路边的游击队,缴获的光碟燃起的熊熊大火也可以和虎门硝烟媲美了,可是实际情况呢?十元几十元的光碟“磊落上市”,动辄上百的“正版”无人问津,不是说不支持正版,知识产权都喊了这么些年了,谁都知道其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但是盗版的又怎么样呢?买回家照样看,价差摆在那儿,技术悬殊又不大,让老百姓舍廉而求贵?恐怕只有傻冒才这么干。

怪现状之四,演出赠票比卖赚。

电影、戏剧、演唱会、魔术、舞蹈、展览„„只要是节目,总有一批赠票到达一部分人手中,北京这一点堪称楷模:有不小的一个群体“免费”消费文化演出的习惯由来已久,很多人早已麻木不觉,甚至视为理所当然,不赠票的行为会让不少人感到“不习惯”。

赠票造成的恶果显而易见:评论界如果老是不花钱看演出就没有正常的艺术评论,吃人家的嘴软嘛。赠票是个痼疾,已经形成恶性循环,但是坚决不送的话会得罪很多人。而赠票的潜规则:把关系搞好了,其他一切都好说。所以,赠票愈演愈烈。

怪现状之五,“神秘”一夜都红遍。

知道当今在流行歌坛最走红的人是谁?不是王菲、张惠妹,也不是韩红、周杰伦,而是貌不惊人的小伙子刀郎。这个远在新疆的以翻唱老歌起家的歌手几乎在一夜间红遍大江南北,《2002年的第一场雪》大街小巷的播放,想要不听都不行。据说刀郎的出名花在炒作和包装上的钱微乎其微,当初其经纪人只要求零售音像的小摊每天放1小时刀郎的歌,“神秘”二字勾起了足够的吸引力,不但有人为他出专辑而且专辑还大卖。终于有人愤愤然:我就不信,看看明年这个时候,谁还能想起刀郎来?

怪现状之六,民族唱法成胜算。

以前以为李谷

一、蒋大为那一路唱法是民族唱法,听起来挺好听。后来听着听着就不对了,新一代民族歌手怎么都是一路功夫:用鼻子憋出个假音,在上颚间吊着。全唱高山大海,祖国繁荣,露着胳膊穿着晚礼服,发式完全一样,一群人在后面伴舞。场面非常宏大,天女散花,金丝银带,每个人都长着粉扑子脸,演出没有任何风险。

所谓的民族唱法好像是把中国民间唱法和美声结合了一下,出来的东西既没有美声华美,又失去民间歌曲的清澈,实在难听极了,还搞成了主旋律,搞得大家以为咱中华民族就是那样唱歌,太羞臊人了。

怪现状之七,出名捷径是“关系”。

明星们背后有多少经不起推敲的“幕后指挥”呢?看看当今的娱乐圈吧,套用一句俗极了话:每个明星的背后都站着一位与其有特殊关系的人。这话并非空穴来风,熟悉娱乐圈的人都大小知道几宗色——欲——名组合交缠的“家学渊源”,如今这特殊关系已经延伸到艺术人才的“摇篮”了:各大艺术院校,谁都知道童谣事件掀开了遮羞布一角,更大的冰山数不胜数。所以,闭上眼各取所需吧,在通往罗马的目标中,关系“小道”是捷径。

怪现状之八,媒体娱乐综合症。

从马加爵到赵忠祥,一个个严肃的话题奇异地充满了娱乐性。媒体以前所未有的兴致“大话”细节,没有这样的猛料,总有另一些爆料;若一个方面的口水资源都已告罄,还可以走一走“娱乐路线”。大家看完哈哈一乐,也算完成了传播的任务。一篇文章说“以媚众和无立场为立场的传播代替了传统成了社会心理的最高权力,多元化最终沦为单一化的不关己事不正经不负责的娱乐,娱乐压倒一切。善与恶的黑白分明于是在事不关己的起哄中让位给色彩斑斓而混乱的———搞笑。”当笑到了要搞才能笑的地步,这笑已经多么贫乏了。

通过对于文化现状的阐释分析来找寻传统文化的出路。

自从中央电视台开办了《百家讲坛》这一节目之后,在中国文化界争论了许久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取舍去留的问题,逐渐被普通的老百姓们所熟知,也因此引来了对于国学或者说传统文化更为广泛、嘈杂的争论,其热度至今不减。今日在此,笔者所要探讨谈论的就是这个有关此类文化现状及出路的话题。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就开始了对于自己文化的思考,当时的那批知识分子,各个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国学造诣,他们倡导西方民主,反对封建独裁。这是对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文化懦弱的一种控诉与不满,但却被后来的人们视为一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反对与批判,进而又被大加宣扬,至使文化断代甚至于绝迹。而今的反对文化复兴的叫嚣者大多是对传统文化一窍不通或者是一知半解的人;提倡文化复兴者,大多也仅仅只是比那些反对者多读了几本书而已,至于文化的真正内涵,除了少数几人知道外,大多都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而在互联网上各个角落里不时发生的那些小规模的“战争”,也大多都是以相互攻击相互漫骂而收场。是以争来争去,闹了这么多年都是毫无建树,只不过使得社会更加浮躁而已。笔者倡导文化复兴,但对于诸多有关的争辩却颇不以为然,认为他们没能抓住问题的本质,而对于不少积极倡导文化复兴的“同志”,笔者也认为其法不可取。

纵观时下大多有关文化复兴的文章,都是一个劲的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是多么多么的好,这种话说一次两次尚可,说多了,是个人都会觉得讨厌,曾经翻阅了很多倡导文化复兴的杂志,一本杂志上的文章数十篇,真正写得有新意,写得有价值的文章屈指可数,其他的全都是千篇一律,分析问题完全不结合实际,不考虑文章观点的可行性,这也是近几年来国学为人所诟病的一大原因。而传统文化之所以难行其道的根本原因也在于其可执行性远不如西方文化,要解释这种执行能力的差异就必须将东西方文化做简要对比。

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讲世界有三大文化——中华文化、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西方地处北方极寒之地,土地面积远小于海洋面积,这种环境形成了西方文化和自然相斗争的精神,也由此产生了西方文化讲竞争,讲扩张的主要品格;印度则是因为地处热带地区,所以人均寿命很短,生死问题就成了印度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产生了佛教、印度教等等之类的追求超越生死的宗教;中国则是地大物博,气候温和,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中华文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由此衍生出对于中庸境界的追求,对温厚人格的向往。在印度“梵我如一论”是印度宗教哲学的要义,但因为印度先后被阿拉伯人和英国人征服,其文化中除了被中国吸收了的佛教之外,已经完全不存在了。西方文化的发展则是经历了哲学、神学和科学三个阶段,其中神学和科学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果从所谓的“体用论”来分析的话,印度文化重体轻用,按正思居士的话来说就是“人之用不如中华,物之用不如欧美”,所以最终作古;西方文化,起初只讲哲学,后来则是以基督教神学为体,科学为用,属于“重用轻体”,所以片面的追求发展,而不以地物全局为考虑,这对于地球文明潜伏着巨大的危险;中华文化早在形成之始的先秦时期就已经在兼讲体用,其中道家讲求天道清净无为,是为重体;儒家讲求德治天下,是为重用,但中华文化在体上不如印度,在用上不如西方,之所以千百年来长盛不衰,实则是因为儒道两家都推崇备至的《易经》一学,也因此而幻化出中华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中庸之道”和“天人合一”。而这也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最为本质的差异。

由于古人不曾想象过今日西强东弱的局势,更不曾见证过科学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剧变,所以其“天”“人”之概念或许并不完全适用于当今形势,于此,笔者将在不改变其哲学意义的前提下准备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所谓天道其实就是指一种人为创造的精神的东西,它本身并不作用于万物,但其本身却是因人类品查万物的共性,整理历史的经验而形成的。这种人为定义的天道与万物之道相契合,但比之万物之道更加的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从利益角度来讲,天道所追求的是一种或许物质境界并不高的长远利益,这既源于产生这种哲学观念的农耕经济的时代特色,也源于其平衡发展的特性,而人道则是纯粹的人的本性所向往的方式。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应当算作古今天人之道观念的一种本质的契合吧。从中西方全局来看,西方文化所走的就是人道,而中华文明则是走的天道。在中华文化中儒学是将天道幻化入人道,道家则是将人道引入天道,佛学则是讲的纯天道,在古代中国,没有西方文明的影响,所以人们选择了更加接近人道的儒学作为统治理论和工具。道家次之,佛家则更加的不如。而当代社会,文化、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中国接受了源产自人道的西方文化,这必然导致儒道的失势,这也必然导致天道更深层次的被人道所同化,乃至于如今的所凌驾,人们亲人道而疏天道,这是出于本性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甚至于是万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本身并没有是非对错的体现,也无法以是非对错去评判,但天道凌驾于人道也是万物发展的必然,是以必须以天道的手段来遏制人道的发展,才能合乎这个必然,才是人类长久生存的保障,但现在天道在人道的代理已经失去了权势,无法左右人道,而人道的执行力又远非天道所能比,所以要想实现天道的复兴,不是只在诸多媒体上争辩争辩,不是只说说中华文化是多么多么的好而指望那些沉迷人道而不知的人自然觉醒就能够办到的。笔者认为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以在浮躁的网络以及各媒体上,很多人将《百家讲坛》骂得狗血淋头、一文不值,对易中天、于丹等人也极尽嘲讽之能事,并且笔者本人对其节目方式也颇有微辞的情况下,笔者仍然高度肯定它在普及中国文化上作出的不匪的贡献,并且认为这个贡献比整个教育系统的贡献都要大。

是的,是教育系统,这就是笔者认为文化复兴最为关键的一点。教育从来都是文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保护文化内核的最后的一道墙,而今要想文化复兴,就必须要保护、修复这道墙,而在修复之前,还必须了解当下形势。

现今很多的争论都是围绕着文化的现实意义与社会应用,这种争论本身就是站在西方文化的视角,以西方的实用主义来定义传统文化的价值,如此争辩试问中华文化又如何能够占到优势?中华文化现今是处于弱势地位,如何能直缨西方文化之锋芒?如果文化复兴的倡导者连中华文化中“养其全锋”的道理都不知道,那又有何资格去让别人了解、接受中华文化?而有很大一部分人依然还存着一种自大的心态,一种“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英雄主义豪情,对于西方的任何东西都冠以“文化侵略”“低俗文化”的帽子,完全无视了“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几乎全中国人都知道的话,按中国传统哲学领域中清代哲学家李光地的说法,这是犯了“行有余而知不足”的大病,也就是说行动有余,见解贫乏,以空洞勇敢来取消文化的思考力量(以物质阐释精神)。纵观古今,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候,是文化交融带来的(诸如大唐),而最黑暗的时代则是文化闭守导致的(诸如晚清),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在晋朝时,中华文化完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对外来文化的吸收,那就是吸收了印度的佛教,并且成功的将其与当时的国情结合,完成了对于中华文化在“体”上的圆融。而今对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华文化不可能像对印度文化一样,完全将西方文化吸收,因为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有相融性,有趋同的价值取向,尤其是道家跟印度佛教在处世方式上的惊人一致,更促进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体系的完备。印度文化与中华文化都是静的文化,是谋求向内发展的文化,而非西方谋求向外扩张的动的文化,这种取向上的差距,决定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只能适度的相互渗透,可以相容,而不能相融,但这绝对不是将西方文化拒之门外的理由,相反,现在的中华文化必须要改变一些不是太核心的东西去“刻意”的逢迎西方文化,一则是融合西方文化中的科学,以完善中华文化中的“用”,二则是以西方的营销管理模式来对中华文化进行适度的商业化包装。最近国家准备在外国兴建200所孔子学校,而国内也在兴修文化广场,国学学校,掀起少儿读经运动,这就是一种商业营销的进步,效果怎样暂且不论,方法对错也不好评判,但姿态已经摆出,这就表明了某些教育界人士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不过笔者仅仅只将其视为一种商业营销,这种种行为只是一种复兴的试探,它所传达出的未必也不可能真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真正有效地改革,诚如上文所述就是修复教育这堵墙。

不论社会如何的发展变化,其基础只能是教育,教育拥有改变社会状态的最为直接的力量,虽然现状看来好像是社会对于教育的影响远大于教育对于社会的影响,但教育具备国家“强制力”,其本核是不会被社会动向所改变的,就现状而言,应试教育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但全国各地的学校,又有几所为社会现状而作出了适宜的教育改革?所以笔者认为,现在与其去社会上争辩,还不如向教育领域渗透,日本、台湾、新加坡等等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所面对的来自社会的压力、西方的冲击不比中国小,尤其是日本,它的主动西化对于中华文化的冲击更大,但日本教育界对于中华文化的宣扬与教育却丝毫没有因为这些冲击与压力而有丝毫的懈怠,反观中国,应试教育的其他功过自有他人去评判,其导致的种种纷扰也自有庸人去担待,但它对于传统文化的漠视,或多或少应当对现在被浮躁社会所广泛垢骂的80后、90后负责。在中小学乃至于最基础的学前教育中,对于中华文化典籍的全面系统的学习早已消失,留下的只是一些东鳞西爪、断简残篇,只在所谓的“语文”课上苟延残喘。中华文化最引以为傲的哲学思维、典章制度、文学艺术、中医中药、国画书法、太极武术、园林建筑、戏剧民乐等等之类涉及社会人生方方面面的文化结晶文化瑰宝,难道就没有一样能够被西方文化认可为具有实用价值,然后再被功力性的教育体系吸收入基础教育之中?

封建社会的教育、科举制度当然有着及其严重的弊端,它自身固有的重知识伦理,轻实际能力的倾向相对而言也严重制约了它自身的发展。但其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对于社会结构的平衡,对于社会矛盾的消弭,对社会风气的导向等诸多作用,对于当世都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而今的教育虽然更具有合理性,但如果彻底摒弃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根本性、全局性的弊端与缺位。翻看中外教育史,他们都把传播本民族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放在首要地位,唯独中国是个例外,讽刺否?笔者不认为在当今教育体系中每周开设两三个学时的传统文化教育课有什么逾越不过的障碍,所选教授的传统文化虽然涉及广泛,但基础教育自古都不出四书五经这些经典中的经典。两三个学时虽然未必能有多大的功效,但聊胜于无。

补充一点当年写文章时的一些笔记: 《孟子》将人民视为思想与道德的受体,而非主体,强调人民的重要性,但是并不赋予人民权力。而其所为之政治,则是完全建立在君权制度之上的,它强调群体的重要性,却将其完全托付于君子或者国君,这是对所为的群体意识的一种讽刺,这个群体是一个被统治的群体,所以不能凸显个人。它强调以加强个人的修养来提升整体修养,来服务于群体的利益,这是对个体的一种要求,而非对于个人的一种尊重和凸显。它强调个人的能力,但是不重视个人的性格发展与利益。

第三篇:传统文化在现代的意义

传统文化在现代的意义

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五十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惊人而巨大的变革。不可避免的,中国文化也遭受了剧烈的撞击与动荡。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共产主义运动的冲击与洗礼,可以说,自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中后期,中国一直是多种文化厮杀的主战场。

然而,在经历了质疑,批判,反思之后,中国文化似乎仍然处于比较尴尬的状态。现代年轻人普遍没有文化归属感,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种冲击,我们站在路口却不知去向。

我们生活在所谓的“后现代”世界里,我们吃肯德基,我们过圣诞节,我们立场做有文化的人,但我们很少思考什么是我们自己的,此时的拥有的,真正的文化。面对这样的文化残局,选择逃避是于事无补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找到答案。要想找到答案,就必须要先搞清楚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现代意义。

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中国礼仪文化中有很多道德的因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香水偿息奋斗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在自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上,之所以能历经磨难,长兴不衰,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坚忍不拔的民族伟力,就是因为我们民族有着一种崇高道德精神。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另外,传统文化中还对我们提出“诚信”,“仁爱”,“互助”等等道德上的要求和希望……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和谐。“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提出“天人和一”的思想。即把自然与人看作一个统一、平衡、和谐的整体。主张“道法自然”,即人们要顺从自然,回归自然,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惩罚减少到最低限度,寻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空间。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追求实现“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人类世界的共同精神财富,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恒久价值,我们要理解它,然后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真正为构建和谐文化出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如果丢弃了传统文化,我们将推动的是我们自己的根和灵魂。当然,另一方面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也存在一些腐朽的“毒素”,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必须要剔除的,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清醒地来了解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取精华,去糟粕,继承一些“老祖宗”的东西,同时吸收外来的好的文化,以此来更新我们的文化,创造一种真正适合中国的文化。因此,我觉得,要想真正找到一条传统与现代兼并的属于中国的文化之路,我们首先要重视传统论,走进它,了解它。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现代意义 1.仁者的关怀: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色彩

相对于以宗教为主导的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中国传统文化对鬼神采取的是“敬而远之”的态度;相反它更关注人,关心凡身肉体所构成的芸芸众生,子曰:“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2.道德的教化:构建文明的必然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对群体,伦理意义上的人的道德规范与教化。过去我们在批判传统文化时,总习惯于把封建文化中的三纲五常等作为首要批判对象,然后不计其余地把整个传统文化打入冷宫。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路,不难发现这一整套道德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促进了而非阻碍了当时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的。只是对于当代社会来说,我们需要的是剔除它在形式上所表现的不合理成分,去伪存真,弘扬一种现代社会正常动作所需的道德规范。而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

3.和谐: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大精华所在,便是和谐的思想。“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倚,及而不过,强调一种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人的品性与天地合一,四肢对四季,五脏对五行,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描述得至善至美,“天人合一”是一种合谐的境界,更是一种诗化了的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谐,不仅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更具有强烈的美学意义,哲学的况味,它所能涵盖的不仅仅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人与环境关系的范畴,而且上升到了人生信仰的范畴,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人生境界的提升,弥补信仰上的迷失,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

五、继承与更新:中华文化的复兴之路

纵观当今国内外现状,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和其之间的交汇融合已成大势所趋,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迅速的当代中国,如何建构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先进文化,已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思考的命题。在文化氛围日趋开放和理性的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理性地分析我们的传统文化,必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当然这种回首不是自恋式、复古式的固步自封,而是以现代社会为参考系,衡量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成分,寻求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现代意义,继承和更新一切有利于发展当代中国文化的成分。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经济上成为大国的同时,成为文化上的强国。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更加自信地屹于世界东方,坦然面对世界的风云变幻。自有长缨在手,笑看八面来风!|评论

第四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中国人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她延绵不绝,不断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他们无论身在何地,哪怕是天涯海角,也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归属感,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所在。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遭到国人的质疑,甚至向她发出挑战。如新文化运动,它“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还大胆地提出打到孔家店,以宣传民主科学的新思想。这是国人不敢正视传统文化的表现,在西洋文化强势侵略的面前,国人想把传统文化全面抛弃,达到弃旧布新的效果,但是一个民族把自己的根给去掉,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之后,共产党想把共产主义文化全面取代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思想统一,社会和谐的目的,但是这极大地压制了我们民族的个性,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断层的危险。这就是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的搏杀与斗争,在厮杀中,似乎传统文化没有被消灭,但对国人的影响大大减弱,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和西方资本主义观念的冲击下,产生了拜金主义,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等等观念,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四书五经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较之于金钱都变为了其次,导致现阶段中国人信仰缺失,社会上坑蒙拐骗盛行,在追求自己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下,似乎所有东西都可以成为代价,就算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他们也被利欲充斥着头脑,完全没有了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这些恰恰是社会的悲哀,我们正是生活在这个文化冲击激烈,文化大动荡的时代,很容易迷失自我,我们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用它为我们现在社会服务,是走出文化动荡怪圈的关键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在封建社会中,它是主流文化,统治者用它来教化民众,为其统治服务,所以儒家文化也会随着朝代地更替而发生变化,这也变化其实是儒学的新发展,在原来基础在继承创新。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必须从儒学开始。

儒学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它能包容兼收,它的强大,也具有很大的感染性,让其他文明为之折服。这两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延绵不绝的主要原因。鲜卑族在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完全接受汉族文化,导致他们迅速地融入汉族,年代变迁,鲜卑族人已经把他们的祖先给忘记了,完全承认汉文化,导致了整个民族的消失。这是传统文化的强大之处,我们在快马弯刀面前失败了,但是在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他们为了巩固政权,必须又要转向我们学习,最后的胜利者,其实是我们汉族,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接下来之后的蒙古入侵,满族入侵中,他们都要向我们学习。

儒家文化具有人本主义色彩,孔子说过“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思想以仁爱为核心,其实就是一种人本主义,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发挥人在社会上的主体作用。中国古代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将人本主义发挥到一个很完美的高度。在春秋战国之后,中国人就完全摆脱了奴隶制度的剥削,进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时代,农奴变成了农民,中国人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生活。在君主专制的时代中,对国家起作用的更加体现在士大夫的共同决策,皇帝需要一大群人才帮助他将整个国家运作起来,这就需要一定的放权,所以集体决策在中国古代也很明显。古代选拔人才是科举制度,从政不再是贵族的专利,普通民众“学而优则仕”,人才的阶层流动性加强。以上这些,都是人本主义地体现,中国封建社会能够延续两千年,与这些制度密切相关。

儒家文化具有积极入世的特点,与道家文化相比,儒家文化明显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儒者们寒窗苦读十年,他们的理想就是步入仕途,而且儒学宣传仁爱,仁政,在和平年代,统治者利用儒学来教化民众,达到政权的稳固。在西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社会的主流学派,在宋朝,儒学吸收道教,佛教的营养,发展成为理学,在元朝,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这一切都是儒学积极入世的体现,在现有学说发展遭到威胁时,他们会不断突破,寻求更加新的学说理论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和谐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爱国主义观等,这些都成为了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哲学,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做事做人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如此大的力量,然而在现今中国传统文化离我们渐行渐远,怎样才能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我们要本着批判继承的原则,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我们要剔除,对于传统文化中积极成分,我们要敢于运用,敢于发展。其次,我们要把传统文化植根于现实主义之中,给她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借鉴古代学者不断发展儒学的经验。最后,引领儒学走向世界,把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向世界传播,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有长足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有强大生命力的,任何时候也不要否认她的作用和意义,我们的祖先已经用这种文化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并且领先世界几千年,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有我们重视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运用传统文化服务于社会,我们中华民族就会有崛起的一天。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第五篇: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内容提要】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学突飞猛进,市场化在为人类带来物质繁荣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和精神压力。为人立世,首先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优秀的品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取之不尽的资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建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 核心价值 现实意义

“一杯清茶道汉唐,妙笔丹青画平安”,短短十四个字,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也描绘出学习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飘逸和洒脱。曾几何时,随着信息化的到来,文化的实用性正在一点一点排挤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电视节目中传统文化的份额越来越少。但是,随着易中天在电视上开讲“三国”,一个濒临淘汰的栏目——“百家讲坛”迅速走进人们的视线;随着易中天评说《汉代风云人物》、阎崇年讲述《清十二帝疑案》和《大故宫》、于丹开讲《论语》心得、王立群讲解汉宋历史和纪连海讲评“清朝二十四臣”,“汇集百家学养,追慕大师风范,平和开放的胸襟,通向大众的桥梁”,“百家讲坛”一下子火了起来,同时,也让中国传统文化在电视节目上展示出了无穷的魅力。钱文忠一阵解读《三字经》《弟子规》,让传统经典《三字经》《弟子规》成为市场上教育孩子的畅销书。2009

年中央电视台又推出“开心学国学”节目,再次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推到了国人面前,引起中国人的思考: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意义?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学突飞猛进,市场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为人类带来物质繁荣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当代中国,国人读书越来越少了,而仅有的文化学习也趋于功利性和消遣性。纵观全国畅销书排行榜,排在前面的,一类是以《哈利波特》《盗墓日记》为代表的消遣类小说,一类是以《求人不如求己》《细节决定成败》为代表的应用性书籍。在人人追求成功的大背景下,人们的内心越来越空虚,精神压力在日益加大,发达国家的自杀率和枪击案件发案率在急剧上升,体现出来的是人心浮躁、乱象纷呈,功利金钱美色充斥耳目,占满心间;芸芸众生争名夺利,随波逐流,烦恼丛生,睡眠不安,吃饭不香,给社会进步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危害。我们不由得要反思,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每一个人怎么了?反思之下,我们所能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发展了,文化却没有同步发展,我们的社会“病”了;追求物质的压力太大,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放弃了精神文化的需求,思想基础薄弱了,两手的不平衡让我们每一个人“病”了。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988年,74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召开会议,探讨和平、发展、环境、民族、宗教、信仰等一系列国际问题。物理学诺贝尔奖金得主、瑞典人汉内斯·阿尔文教授在发言中说:“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回到20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①。”事实上,伴随着人类所共同面临挑战的增多以及“文明间冲突”的加剧,各种关系变得愈发错综复杂,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转向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孔子思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求和谐、和平之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的消息传开后,一些专家表示,设立孔子奖对传播孔子思想有推动作用,孔子思想本身具备了时代的要求,对当今世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孔子研究》主编、山东大学教授蔡德贵认为,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战争、社会矛盾、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等,几乎均属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问题,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正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和为贵”,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建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外来文化不断侵蚀着我们的文明,多年来教育体制重“才”轻“德”的缺陷,致使国人的民族文化根底太浅太贫乏,致使整个社会普遍趋于浮躁。为人立世,就应该首先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优秀的品德。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取之不尽的资源。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体,应该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建立传统的“中国人的精神”——“彻底地用心生活”,“一种对生活的感觉,它既非那种来自身体器官的感觉意义上的感觉,也非你想象中那种来自神经系统的激情意义上的感觉,而是

源于我们天性最深处也就是心灵的激情,或者也可以说是人类情爱意义上的感觉”,生活在心灵和情感之中,变得更加聪明,“称为真正的人类智慧”,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自强不息”、“仁者爱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同时具有成年人的理智以及孩童的单纯心灵,将这种灵魂和理性巧妙结合,辜鸿铭将此简单地概括为:“宁静祥和的心态”。②

一说起中国传统文化,很多人特别是青年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没有实际意义!一说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四书五经更是大为反感,认为那些是糟粕,是愚弄老百姓的东西,是统治阶级用来愚民的工具!看到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被我们自己如此轻见,我们除了痛心之外,更多的还是无耐。造成如今这种局面并不能怪我们的国人,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孔孟思想在两千多年间一直被歪曲。很多人把中国传统文化仅仅看作是孔孟思想,其实孔孟思想也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仅仅是中国哲学中主要的一环。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

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她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就其学派而言,包含了百家学说,有孔孟的儒、老庄的道、六祖慧能的禅,还有孙子的兵法,韩非子的法术势,鬼谷子的谋略,黄帝的养生之道等等。就其学科而言,包括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等等。就其倡导的精神素质,即是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这些古圣先贤的思想精髓都体现在各自的经典之中。一个民族的经典是这个民族精神、民族智慧的载体!所以作为中华炎黄子孙中的一员,更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在西方基督教世界,几乎每个人都要读一本书,这就是《圣经》;在伊斯兰世界,几乎每个人也得读一本书,这就是《古兰经》;在我们中国,我们每个人也应该读书,读“四书五经”,读“经史子集”,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告诉我们该如何为人处事;以道家和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西方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方讲究的是离散思维,而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归纳与回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

就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论语》而言,其人格修养至教训,“殆全部有历久不磨之价值”;其政治之谈,“其根本精神,固自有资助百世而不惑者”;其因人施教之言,“则在学者各自审其个性之所近所偏而借以自鉴”;其对人的批评,“足可见孔子理想人格之一斑”;其对于孔子的观察与批评,“读之可以从各方面看出孔子之全人格”;全书除部分章节外,其余则“字字精金美玉,实人类千古不磨之宝典”。《孟子》一书,“高唱性善主义,教人以自动的扩大人格,在哲学上和教育上成为一种有着永久价值之学说;排斥功利性,虽然其用意在于矫正当时之弊,然在政治学、社会学上最少亦代表一面真理”。③

“历史者,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者也。吾辈食今日文明之福,是为对于古人已得之权利,而继续此文明,增长此文明,孳殖此文明,又对于后人而不可不尽之义务也。”④古人云,不读书者鄙,不读史者鄙,就是说,不读历史的人,是没有见识、粗鄙无知的人。一个人起码对自己国家的历史要有所了解。“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可以少走弯路,可以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可以用以治国,小可以学会如何做人。

简单实用的做人处事之道,中国传统文学中也可以随手拈来。“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

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更简单的还有“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⑤,寥寥二十四个字,教会了我们如何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取得成功。

诸子百家,棋琴书画,诗词曲赋,阴阳脉络,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流出啊的经典浩如烟海,而“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我们做幸福的人,不怕坐冷板凳,不热心名利追逐,心静并且心安,这是世上最幸福的回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社会趋向安定,每个个体不搞名利争斗,社会自然安定,世界也就太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古今、预知定数,知古今则一切虚假的东西不能轻易欺骗,知定数则许多可能的危险或能预料或能避免,如不能改变,也能安然接受;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我们的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陶冶我们的情操,开启我们的心智,能使我们的人格更加健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但传承了传统文化,更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开拓自己的思维,学习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使我们确立稳定的信仰和价值观,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前进的动力。

于丹教授说,“道不远人”,世间肯定有一个正道存在着,这个正道就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它包括民族精神、道德价值、人生意义。⑥中国传统文化用文本书籍的形式将这个核心价值总结出来,传递下去。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就在于它简单朴素,却是微言大义,能够穿越时空,让这个核心价值一直活在中国人的心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喜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中国人越来越希望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历史,越来越希望让那些有独特价值、有恒久魅力的民族文化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学价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求和谐、盼安定,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营造学习中华文明的氛围,从而使年轻一代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日后成长奠定好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市场竞争方面,深入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很有必要。因此,就让我们国人努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寻找代表我们民族精神价值的文化,以身后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大国,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之巅。

参考文献:

① 覃桂林:《走进国学,走进你我》 ②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③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④ 梁启超:《新史学》

⑤ 明·陈继儒:《小窗微记·集醒》 ⑥ 于丹:《论语心得》

下载传统文化的意义(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统文化的意义(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101052157公共管理系公共关系3班钟婕 回首望,之乎者也已离我们远去多年,时光流逝带走的不只是现实物质层面上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更让我们这些所谓的“......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内容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灿烂多姿,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傲视群雄的姿态。当今国内外,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和其......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摘要:中国创造了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传统文化对于建立独立文化精神,以及对于在世界上取得独立性,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古代所形成的一切优秀文化......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有什么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有什么意义?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它发扬光大? 摘要:作为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们来说,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果运用到当今社会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推荐阅读)

    我们的传统文化,体现为五伦八德的伦理与道德精神,而其表明,对人是仁民爱物,对己是修省立诚。这可透过教育而重植人心。要多培养研究经、史的人才,为文化复兴提供坚实的后盾其次是......

    传统文化对幼儿教育的意义(最终5篇)

    The datong word Cultural Media Co., Ltd ® 文 化 传 媒传统文化对幼儿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社会的良知是文明的根基,我们的一切精神果实和智慧花朵,都是在传......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康社会的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更加重视,如国家将中秋、端午等节日列为法定节日。可尽管有上述措施和手段,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