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少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三字经》的意义
青少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三字经》的意义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古代的文明博大精深,浩海如烟。其中以青年读物《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三字经》中一些句子是从古代儒家经典中演化而来的,较好的表达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
《三字经》可谓是一块“全营养饴糖”。说它“全营养”,是因为《三字经》仅一千多字,语言极其简练,内容却非常丰富,包括人生哲理、教子、劝学、常识、道德、礼仪、经书和借鉴等,择其要而去其枝叶,勘称“袖珍而浓缩的百科全书”。比如常识篇,天文地理历史自然艺术生物等等,几乎囊括了当时人们已认识的各类主要知识。说它是“饴糖”,一是指其“口感”舒适,全文结构严谨,文笔自然流畅,深入浅出,讲求押韵,朗朗上口,非常适合背诵识记;二是指其具有“缓释”功能,识记后未必能全面理解,却能指导其日后的学习,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常识的增多逐步理解它;三是指其具有回味丰富的功能,能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品读《三字经》,心灵得到了净化,个人思想得到了升华,获得并体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内心世界。下面简单的从《三字经》中的几句话来谈谈我学习《三字经》的心得体会。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出生时本性是善良的。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来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在这个繁华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给人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天性,沉溺于其中从而便有了教育。
“香九龄,能温席。”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我们现在的许多同学家境优越,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却不知知恩图报,孝敬父母,有的还对父母大吵大闹,整天这个不满意,那个不顺心,不是把心思用在学习,而是好逸恶劳,学习不努力,喜欢赶时髦,比吃穿。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学生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能爱他人,爱集体,将来长大才会爱社会,爱祖国。教育学生现在力所能及的帮助父母做些家务活,听父母的话,长大后不仅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的精神生活,抽时间多陪父母聊聊天、说说心里话,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古人没有我们现在这样优越的条件,坐在明亮的教室,有辛勤的老师教导着我们,书本都是崭新的,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了漂亮的书包、文具。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是古人所没有的。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没有刻苦、努力学习,就辜负了父母、老师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认真读书,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
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三字经中的榜样比比皆是,从“温席的黄香”到“让梨的孔融”,从“八旬梁灏大廷夺魁”到“天才少年祖莹、李泌”,这些榜样都十分明确地告戒我们:向他们学习,就能有所作为。我们学生要把榜样作为模仿的对象,以榜样的行为规范自己的举手投足。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留给现代人的闪闪发光的星星,映着那如太阳般灿烂的中国古代历史,在我们混沌的内心散发出强烈的光!它犹如启明星,我们智慧的光辉也终将散发光芒!
甘肃科兴职业学校会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孩子的立德之基,熟练的专业技能为发展之本,这样的孩子在社会中定能闯出自己的一片事业。
第二篇:青少年如何学习书法及意义
青少年如何学习书法及意义
学习书法的意义
书法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艺术,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璀璨。中华民族在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文字的书写,因为他不只是生活、文化、思想和科学交流的媒介,而且其艺术价值非常高。但随着科学的进步,电脑的普及,人们逐步忽视了写字的训练,所以,写出的汉字很难看。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学习书法不只是提高写字的水平,还能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人的良好心里素质。
一.静心的培养
学习书法,首先要求人要坐得住。心静是学习书法的首要问题。静亦净,就是要求人能平静下来,停止一切活动,心里没有一切与写字无关的杂念,心静如水,专心致志,精神集中。古人曾说“静能养神”、“静能养身”。习书需要静,静能延年。因此学习书法不但使人能做到静得下来、做得下来,对人身的健康有好处,还对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工作、学习、和做事的良好习惯,都有很好的帮助。
二.持之以恒的培养
学习书法,其次要求人要有顽强的毅力。持之以恒是学习书法的关键性的问题。学习书法,要提高写字水平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办得到的事情,它需要坚持不懈每天不间断的临摹学习才能获得。而临摹学习是比较枯燥的,进步又是很慢的,所以,一部分人就丧失了信心,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料。学习训练起来就不积极主动,今天高兴了就写几个字,明天不高兴了就不写了。因此习书没有成功。然而,另一部分人坚定了信心不间断的练习,最后不但提高了写字水平,还磨炼了人的毅力。
三.一丝不苟的培养
一丝不苟是书法临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习书法的主要途径就是临摹,而不少人就不会临摹,甚至不喜欢临摹。大家是不是知道,提高写字的水平是临摹,而学习其他任何知识都需要临摹。如学写作文时要按例文写,学解数学题时要按例题作,这不都是临摹吗?如果你不按例文写和按例题去解题,你能学到写作和解题的方法吗?既然是临摹,就要一丝不苟,不能改变原意。原貌是什么样,写出字就什么样。而这时,有的人一临写不像,就丧失了意志,不能控制自己随意乱写了起来。所以,学习书法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学习书法要善用三官,一官为眼(用眼善传,会“偷”),二官为脑(用脑去思,能“悟”),三官为手(用手勤练,寻 “巧”)。另外,学习书法不但要多写善练一丝不苟,还要做到心态平衡、拼搏永恒。
四.鉴赏水平的培养
鉴赏水平是人综合知识水平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书法知识积累程度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人的鉴赏水平越高,书写进步的程度就越快。另一方面,鉴赏水平的高度,是随着人书写程度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而提高的。因此鉴赏水平和书写水平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
同发展的。
五.想象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汉字起源悠久,书画同源。他的造型,原于自然,是对自然形象的高度概括和抽象空间的视觉形象。汉字结构的艺术性是对立统一的。他不但具有主观的形式美,还具有客观的形象美。所以,学习书法,要有良好的想象能力,要与自然造物之美结合起来,书写出主观与客观、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艺术汉字来。
六.良好品德的培养
苏东坡云:“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唐朝书法家欧阳修云:“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逐远„„爱其书者善取其人也。”如民族英雄岳飞的书法代代相传,而卖国贼、残害忠良的秦桧的书法却无人知晓。所以,学习书法不仅能修身养兴,还是修心养性的好活动。
总而言之,学习书法,不但提高了人的写字水平,传成了民族的文化艺术,还修练了人的涵养素质,所以学习书法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学习书法的意义及方法步骤。
何谓书法?书法原指写定记事的技艺。为战国所独有。它依附文字内容而存在,而后书体渐多,技法日精,字的点画篇章之间,气韵蕴籍,风神荟萃,足以表达出优秀作者的性格,感情、趣味、素养等精神因素,便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所以千古年来,书法一直受到我国人民的热爱。
为了学好书法,下面给同学们读读学习书法的意义和方法步骤。
学习书法的意义从大的方面说,学习书法主要有实用和欣赏两方面的意义,还有学习做人,陶冶情操,强健身体,启发智慧等多方面的意义,就是说,学习书法,在培养人的德、智、体、美等几个方面都有作用,学习书法不仅是继承我国的丰富遗产,同时对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有三个面向和建设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书法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书法(写字)首先是一种表达概念,进行交际的实用工具,写字是给自己,特别是给别人看的。这就需要在字形和写法上有一定的规范,大家都遵守这一规范,才能进行交流。由于有电脑打字,多年来不注重写字的基本功训练,许多学生写的字老师都不认识,甚至过段时间自己也不认识了,这必然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进入社会后,又会影响本职工作的正常进行,起码白白浪费掉别人的许多时间。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郭沫若先生在为《人民教育》题词中就指出:“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
国家教委给教育部和陈云同志也对书法教学作过专门指示,指出学习书法,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和进一步学习与未来的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书法(写字)有益于身体健康
练字对身体的积极影响,古人已有认识。如清代周星莲就曾经说过:“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法数百字,便觉令躁俱平,若行草,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时,又觉心灵焕发。”
现代生活节奏快,日趋紧张,复杂,所以包括书法在内的各种活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医学家认为:写字有调节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功能,它能活血,通经络,有时还要求呼吸配合,从而使内脏功能得到调节,使进新陈代谢。
写毛笔字时涉及到身体许多部位的运动。如悬肘写字,肩、臂、腕、手指以及腰部等许多部位都在活动连两脚怎样安放都有讲究。有人认为,写字和练气功,打太极拳有异曲同工之妙。
练字还是休息脑子的一种积极手段。毛泽东同志曾说:“练书法是很好的休息,是积极的消遣娱乐,也是养神健脑健身之法。”写字能使脑子得到休息从而使工作,学习时精神更好。
三、学习快步坷以改选心理结构,启发智慧
有些心理学家将注意力集中看作是“开启识之宫的金钥匙。”许多人,特别是青海年,好动大于好静,做事往往不认真,粗枝大叶,心猿意马,通过坐下来一笔一画地写字,就可以培养人学会观察和分析,通过对书法美的学习和认识,还有益于提高审美情趣,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四、学习书法可以了解人的心理特征
可能人们还不太相信,通过对一个人的字迹分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其作出心理特征和气质特点的分析判断。
笔迹分析、笔迹心理学、笔相学,是西方广泛流行并倍受推崇的一门新型学科,从公认的材料看,研究手写笔迹 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直到19世纪下半叶,法国一位位教士创立第一笔迹研究会,笔记研究才与心理学紧密结合起来,1872年和1889年,两本当时最系统的笔迹学专著在巴黎出版,笔迹学才为世人瞩目并逐渐在西方流行昌盛起来。在欧洲许多国家,笔相学被当作心理学一门正统分支学科加以研究,并在大学开设了专业课程。在法国、意大昨、澳大利亚等国,字迹分析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遗产公证,瑞士和以色列也有半数以上的企业用字迹分析技术去挑选雇员,决定任用,而在美国,至少有九个州的法院将字迹作为侦破案件的重要工具。
我国是世界文字语言最发达的国家,最早的文字出现迄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且自古就有“字如其人”的说法。
文字是一咱被“物化”的语言。语言在“物化”的过程中,引起大脑、周围神经系统、肌肉、骨骼,内分泌及至血流量的一系列变化。从本质意义上讲,这还是被动应激的产物,而是人的思维直接调动和积极作用于生理机制的结果。不同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思维特征、思维本质都必然引起妙而不同的生理变化,在各自的字迹中为下生理功能的痕迹。例如字体的大小、笔画的粗细、间隔的开阖,颜色的偏好、书写的速度、倾斜的方向、繁简的显现,书写和风格布局等等。这些痕迹就是生理对心理的直接揭示,是从人的心理本质流露出来的“蛛丝马迹。”
作为文字语言,人的笔记还有一个特点,即个体差异性,与口头语言不同的是:人说话
时较随便,思维时间短,而书写则放大了思维过程,带有某种总结的味道,可以在“慢节奏中,细察心理的微妙变化。”
五、学习书法可以培养爱国情操
中国书法在世界上影响深远,谌称国粹,很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尤其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影响更大。据日本史书记载,公元285年(我国西晋时期)汉字开始传入日本,尔后六款和北魏的书法开始在日本生根,汉字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悉,日本 史部省规定,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书汪是必修课,还及格的学生不能毕业。每年都有好多日本友人到浙江兰亭来“朝圣”,五羲之的名字在日本家喻户晓。
现在,中国书法的艺术价值越来越超出汉字的使用范围而被世界所认识。简练的线条丰
富的结构,优美的造型,复杂的意境情趣。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段,引起了世界的重视。1977年4月,美国邦鲁大学举办了首届国际书学史订座会,有200多位世界各地的学者,收藏家,书法爱好者参加,其中有一篇论文的题目是《中国书法对现代画家的影响》。这就是说明中国书法在世界上的影响之大。我们作为汉字故乡的中国人,难道不为所而高兴从而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吗?不应该把实际收入学习写好吗?
六、学习书法可以培养审美情操
汉字结构体千姿百态,书法之美,不可名状。或飘逸、或沉厚、或雄强、或精细、观之如睹山河之丽,令人心旷神怡。无疑,写字同弹琴、作诗、绘画一样,所陶冶人的审美情操。字的得好,不仅别人爱欣赏,自己更是乐在其中。
下面给同学们谈谈学习书法的方法步骤
一、思想重视,培养兴趣
思想重视是学习书法的关键。要整个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和提谪对学习书法
重要性的认识。只对学习书法意义的认识不断提高,才能有对书法学习的责任感与迫切感。学习书法 的过程,也是不同提高学习书法兴趣起来的,兴趣的培养,产生,一是靠自己在学习中逐渐培养;二是靠教者培养和不断观察书法作品,开展书法讲评活动。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对这件事有兴趣,这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书法学习也是如此,有了兴趣,就愿意学,就会从写的不好,到写得较好,再到写得更好。
二、充满信心,百折不挠
学习书法,首先要抱定能学好的信心。同时要有充分 的思想准备,即准备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并要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做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唾手可得的,写字也是这样的,肯定会遇到困难有时在一段时间内会有进步不大的感觉,我们不能因此而以为自己不是写字的料子,自暴自弃。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写字是一种技能,凡是技能,不能要它会就会,更不能要它好就好,一定要经过练习才能会,才能好。练习写字当然用手,可是同时要用心,心到手到,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写字的技能就掌握了。”可见,学习书法,短时间内是难以见效的。
三、端正思想,循序渐进
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必须端正思想,掌握循序渐进的科学方法。
学习书法和学习其他科学一样,要有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好比小孩子,先学坐,再学站,然后学走,最后学跑。这是一般的规律。从学习书法的过程讲,先学执笔,再学动笔,然后学基本笔画与结构,最后学章法布局。从学习步骤讲,应先摹后临,最后创新,从习字顺序讲:
(一)严格正字
严格正字即首先要把字写得正确,清楚,整洁,使字体标准化,使用规范化。汉字有异体现象,一个汉字可能有几种、几十种写法,这显然不利于汉字准确的表达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自觉地写正体不写异体。所谓正体,就是国家批准实行的简化字体。纵观汉字的发展史,汉字的历史是个不断发展简化的历史,如“步”字,最早用十字路口两脚交叉,写成“会意字,(),后来觉得有一半十字路口也能说明问题,就简化成“”,再后一干脆用两脚交叉“”。
(二)先正楷,后行草
对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不以为然,“楷书太慢,行草便捷,应该先学行草。”这种看法似乎有道理,实际不然,这是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不会坐,则不能站,不会站则谈不上走和跑,学书法也是如此。楷书是基本功,学好楷书后,加强用笔的流动呼应,行草便
容易上手。如果不学楷书,直接学行草,由于没有用笔基本功,会流于油滑飘浮,实不足取。
(三)先大字,后小字
先学大字,后学小字,这是古人学书法的经验之一,因为新学书法最重要的是掌握点画用笔,学大字能较容易的掌握起笔、行笔、收笔的要领,有利于“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而小字因小,每个点画要完成一系运笔动作很困难容易产生一笔带过,马虎潦草的坏习惯;再则学大字结构张开,日蝗缩小容易;学小字成习惯后,放大会产生局促之感,所以,先学大字后学小字一条主要方法。
(四)先专一,后博学
新学书法,要选好一种帖,专心描写,不可见异思迁,好高骛远,每一名家,都有自己的用笔红十字特点和体系,不深入实践,难知其妙,如果忽而学欧,忽而学颜,忽而学柳,忽而学赵,打乱了各家体系的内部规律,其结果必然是哪一家的字都没有学好。因此,只有先专攻一家,然后才能博采众家之长。
总之,系统掌握书法理论,熟练掌握写字技法,就是学书法的主要目的。
第三篇: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内容提要】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学突飞猛进,市场化在为人类带来物质繁荣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和精神压力。为人立世,首先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优秀的品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取之不尽的资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建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 核心价值 现实意义
“一杯清茶道汉唐,妙笔丹青画平安”,短短十四个字,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也描绘出学习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飘逸和洒脱。曾几何时,随着信息化的到来,文化的实用性正在一点一点排挤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电视节目中传统文化的份额越来越少。但是,随着易中天在电视上开讲“三国”,一个濒临淘汰的栏目——“百家讲坛”迅速走进人们的视线;随着易中天评说《汉代风云人物》、阎崇年讲述《清十二帝疑案》和《大故宫》、于丹开讲《论语》心得、王立群讲解汉宋历史和纪连海讲评“清朝二十四臣”,“汇集百家学养,追慕大师风范,平和开放的胸襟,通向大众的桥梁”,“百家讲坛”一下子火了起来,同时,也让中国传统文化在电视节目上展示出了无穷的魅力。钱文忠一阵解读《三字经》《弟子规》,让传统经典《三字经》《弟子规》成为市场上教育孩子的畅销书。2009
年中央电视台又推出“开心学国学”节目,再次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推到了国人面前,引起中国人的思考: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意义?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学突飞猛进,市场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为人类带来物质繁荣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当代中国,国人读书越来越少了,而仅有的文化学习也趋于功利性和消遣性。纵观全国畅销书排行榜,排在前面的,一类是以《哈利波特》《盗墓日记》为代表的消遣类小说,一类是以《求人不如求己》《细节决定成败》为代表的应用性书籍。在人人追求成功的大背景下,人们的内心越来越空虚,精神压力在日益加大,发达国家的自杀率和枪击案件发案率在急剧上升,体现出来的是人心浮躁、乱象纷呈,功利金钱美色充斥耳目,占满心间;芸芸众生争名夺利,随波逐流,烦恼丛生,睡眠不安,吃饭不香,给社会进步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危害。我们不由得要反思,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每一个人怎么了?反思之下,我们所能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发展了,文化却没有同步发展,我们的社会“病”了;追求物质的压力太大,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放弃了精神文化的需求,思想基础薄弱了,两手的不平衡让我们每一个人“病”了。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988年,74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召开会议,探讨和平、发展、环境、民族、宗教、信仰等一系列国际问题。物理学诺贝尔奖金得主、瑞典人汉内斯·阿尔文教授在发言中说:“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回到20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①。”事实上,伴随着人类所共同面临挑战的增多以及“文明间冲突”的加剧,各种关系变得愈发错综复杂,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转向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孔子思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求和谐、和平之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的消息传开后,一些专家表示,设立孔子奖对传播孔子思想有推动作用,孔子思想本身具备了时代的要求,对当今世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孔子研究》主编、山东大学教授蔡德贵认为,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战争、社会矛盾、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等,几乎均属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问题,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正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和为贵”,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建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外来文化不断侵蚀着我们的文明,多年来教育体制重“才”轻“德”的缺陷,致使国人的民族文化根底太浅太贫乏,致使整个社会普遍趋于浮躁。为人立世,就应该首先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优秀的品德。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取之不尽的资源。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体,应该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建立传统的“中国人的精神”——“彻底地用心生活”,“一种对生活的感觉,它既非那种来自身体器官的感觉意义上的感觉,也非你想象中那种来自神经系统的激情意义上的感觉,而是
源于我们天性最深处也就是心灵的激情,或者也可以说是人类情爱意义上的感觉”,生活在心灵和情感之中,变得更加聪明,“称为真正的人类智慧”,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自强不息”、“仁者爱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同时具有成年人的理智以及孩童的单纯心灵,将这种灵魂和理性巧妙结合,辜鸿铭将此简单地概括为:“宁静祥和的心态”。②
一说起中国传统文化,很多人特别是青年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没有实际意义!一说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四书五经更是大为反感,认为那些是糟粕,是愚弄老百姓的东西,是统治阶级用来愚民的工具!看到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被我们自己如此轻见,我们除了痛心之外,更多的还是无耐。造成如今这种局面并不能怪我们的国人,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孔孟思想在两千多年间一直被歪曲。很多人把中国传统文化仅仅看作是孔孟思想,其实孔孟思想也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仅仅是中国哲学中主要的一环。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
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她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就其学派而言,包含了百家学说,有孔孟的儒、老庄的道、六祖慧能的禅,还有孙子的兵法,韩非子的法术势,鬼谷子的谋略,黄帝的养生之道等等。就其学科而言,包括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等等。就其倡导的精神素质,即是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这些古圣先贤的思想精髓都体现在各自的经典之中。一个民族的经典是这个民族精神、民族智慧的载体!所以作为中华炎黄子孙中的一员,更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在西方基督教世界,几乎每个人都要读一本书,这就是《圣经》;在伊斯兰世界,几乎每个人也得读一本书,这就是《古兰经》;在我们中国,我们每个人也应该读书,读“四书五经”,读“经史子集”,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告诉我们该如何为人处事;以道家和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西方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方讲究的是离散思维,而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归纳与回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
就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论语》而言,其人格修养至教训,“殆全部有历久不磨之价值”;其政治之谈,“其根本精神,固自有资助百世而不惑者”;其因人施教之言,“则在学者各自审其个性之所近所偏而借以自鉴”;其对人的批评,“足可见孔子理想人格之一斑”;其对于孔子的观察与批评,“读之可以从各方面看出孔子之全人格”;全书除部分章节外,其余则“字字精金美玉,实人类千古不磨之宝典”。《孟子》一书,“高唱性善主义,教人以自动的扩大人格,在哲学上和教育上成为一种有着永久价值之学说;排斥功利性,虽然其用意在于矫正当时之弊,然在政治学、社会学上最少亦代表一面真理”。③
“历史者,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者也。吾辈食今日文明之福,是为对于古人已得之权利,而继续此文明,增长此文明,孳殖此文明,又对于后人而不可不尽之义务也。”④古人云,不读书者鄙,不读史者鄙,就是说,不读历史的人,是没有见识、粗鄙无知的人。一个人起码对自己国家的历史要有所了解。“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可以少走弯路,可以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可以用以治国,小可以学会如何做人。
简单实用的做人处事之道,中国传统文学中也可以随手拈来。“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
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更简单的还有“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⑤,寥寥二十四个字,教会了我们如何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取得成功。
诸子百家,棋琴书画,诗词曲赋,阴阳脉络,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流出啊的经典浩如烟海,而“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我们做幸福的人,不怕坐冷板凳,不热心名利追逐,心静并且心安,这是世上最幸福的回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社会趋向安定,每个个体不搞名利争斗,社会自然安定,世界也就太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古今、预知定数,知古今则一切虚假的东西不能轻易欺骗,知定数则许多可能的危险或能预料或能避免,如不能改变,也能安然接受;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我们的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陶冶我们的情操,开启我们的心智,能使我们的人格更加健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但传承了传统文化,更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开拓自己的思维,学习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使我们确立稳定的信仰和价值观,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前进的动力。
于丹教授说,“道不远人”,世间肯定有一个正道存在着,这个正道就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它包括民族精神、道德价值、人生意义。⑥中国传统文化用文本书籍的形式将这个核心价值总结出来,传递下去。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就在于它简单朴素,却是微言大义,能够穿越时空,让这个核心价值一直活在中国人的心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喜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中国人越来越希望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历史,越来越希望让那些有独特价值、有恒久魅力的民族文化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学价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求和谐、盼安定,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营造学习中华文明的氛围,从而使年轻一代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日后成长奠定好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市场竞争方面,深入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很有必要。因此,就让我们国人努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寻找代表我们民族精神价值的文化,以身后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大国,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之巅。
参考文献:
① 覃桂林:《走进国学,走进你我》 ②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③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④ 梁启超:《新史学》
⑤ 明·陈继儒:《小窗微记·集醒》 ⑥ 于丹:《论语心得》
第四篇:宋词,三字经,传统文化常识
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①“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②“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诗体与词体文学特征的不同
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诗最终与音乐分离。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可配乐歌唱
2、外部形式的差异: 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
3、题材内容的差异:诗:以社会性的群体情感为主; 词:以作者个体,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4、风格的差异:诗庄词媚
1李清照《如梦令》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忘记回来的路。游玩的兴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误划进了荷花深处。用力划呀,用力划呀,惊飞了满滩的水鸟。2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3晏殊《浣溪沙》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4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5苏轼《水调歌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6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7、苏轼《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行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三字经》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弟”通“悌”,尊敬友爱。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中国农谚: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
六、廿一,下半年来
八、廿三。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赢政称始皇。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五四风雨骤,建国存新纲,抗日反内战,五星红旗扬。
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百姓。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忙着逃跑,这时大家没有心思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惊惶失色,狼狈而逃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噼里啪啦“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走亲访友。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屠苏酒大年初一全家合饮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瞳瞳日,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宵”。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去百病、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现大多和清明寒食一起过的习俗)。
春秋时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寒食》
唐 韩翃(宏)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清明节:节气清明当日,公历四月五日前后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七夕节本名乞巧节,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赏月。
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具体习俗如下所列:
①、登高②、吃重阳糕③、赏菊并饮菊花酒④、插茱萸和簪菊花⑤、喝重阳酒
第五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助推矿井健康持续发展
近年来,邢东矿工会紧紧围绕矿井安全生产、提质增效等中心工作,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不断提升职工文明修养、道德素质、职业精神,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矿井改革创新、生存发展提供了持续强劲的精神动力。
一、深化学习,多维发力,扎实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矿工会从抓日常学习入手,丰富形式内容,引导职工学习传统文化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入脑入心。
一是拓展内容全员学。在全矿开展了“学好《弟子规》,做好邢东人”主题实践活动,组织职工学习《弟子规》中关于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围绕“仁义礼智信、孝悌忠贤良”等核心要素,引导职工筛选学习国学中的200句经典语句;通过向职工推荐学习《论语》《孟子》等经典典籍,延伸学习内容,深化理解认识。
二是七字循环系统学。为保证学习效果,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学习方法,即:“读经典、听讲座、唱歌曲、讲故事、写体会、评先进、查不足”七字循环学习法,并建立了相应的学习制度和考评机制,通过多重角度、多种形式引导职工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学习和领悟。
三是浓厚氛围自主学。在矿区创建全方位、立体式、广覆盖的传统文化宣教网络,先后在生态文化园、井下各头面、运输大巷以及井口、电梯建立了传统文化长廊、宣传窗口。1
在地面工业广场,精心打造了劳模广场、道德广场、文化理念广场、伟人广场、雷锋广场等传统文化教育阵地。并利用党建网及工会微信平台分别开设“传统文化视频课堂”“传统文化解读专栏”,开通了手机短信“全天候”掌上教育平台,达到了人人学、处处学、时时学。
二、加强引领,思想先行,力促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 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此,矿工会将典型引路、亲情感化、美德教育、关爱服务、“互夸”激励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举措,整体推进,分步做实。
一是典型引路树榜样。在全矿开展了“学习腊旭精神、接力邢东现象”系列主题实践活动,选树的王腊旭先后荣获全国第四届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2016年又被授予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受到习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第三次接见。在腊旭精神的影响带动下,“邢东现象”层现叠出,先后涌现出 “邢台好人”“第二届邢台市道德模范”“3月份中国好人”付海豹,全国优秀群监员张涛,“冀中能源杯·第三届感动中国的矿工”刘振书,河北省“金牌工人”朱勇、宁文涛等120余名方方面面的先进典型。通过事迹报告会、“德润邢东”主题教育等,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从而引领职工向楷模先进学习,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矿井安全生产中。
二是亲情感化保平安。融入亲情,付出真情,是职工家 2
庭幸福、矿井和谐发展的人文力量。充分发挥矿井“半边天”的情感优势,引导女工及其职工家属无论严寒酷暑,坚持春送祝福、夏送清凉、秋送瓜果、冬送温暖,真情奉献不断线,为职工送去姜汤、鸡蛋、绿豆汤、防暑药、安全鞋垫等,使职工切实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同时,紧跟矿井形势任务,定期开展安全文艺进区队、发放倡议书、诵读安全家书等活动。这些女工及其家属因在服务中被晒黑,被职工们亲切的称为“煤海”里的黑色“娘子军”。同时,通过季度“丈夫无‘三违’,妻子来开奖”“夫妻同唱安全歌”“夫妻安全论坛会”“子女寄语”等亲情教育活动,提升了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近年来,通过这些活动,使全矿“三违”率降低32.8%,无“三违”职工人数占到了98%。
三是感恩教育聚人心。矿工会吸取传统美德中的“孝文化”,教育职工将安全作为对父母最大的孝,提升职工安全意识。开设道德讲堂,定期邀请专家到矿授课,让职工心灵沐浴传统孝文化的洗涤,2016年开课14次,参加听课职工达1876人次。同时,精心挑选《父亲》《母亲》《感恩一切》等孝亲敬老与爱国爱国歌曲,刻录成光盘发放到职工手中,供职工聆听。坚持每季度开展了“最美孝子”和“最美儿媳”评选活动,目前,已评选出“最美孝子”56名,“最美儿媳”52名。通过举行“感恩母亲尽孝心”“送健康,报平安”“为母亲过生日”等活动,引导职工心存感恩,诚向安全,努力工作。
四是关爱服务讲奉献。关爱职工、奉献社会,关键是真情实意、诚心相待。矿工会通过职工互助一日捐、走访慰问、3
金秋助学等多种形式帮扶那些困难的职工,让职工群众感受到了企业大家庭的温暖。热爱公益,传递爱心,自2011年开始,连续六年举办无偿献血活动,领导积极带头、职工热情不减,累计1431人次参加、献血量32.16万毫升,涌现出“献血状元”刘彦波以及连续献血10年以上的孟凡香等一批热心公益、奉献社会的先进典型。切实发挥王腊旭志愿服务队作用,坚持每年为偏远地区贫困农民和特困职工捐献衣物等,并积极参加邢台市助残、助老、助困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服务、爱心行动温暖矿区,传递社会。邢台市“7.19”洪灾期间,举行了“传递劳模精神、爱心援建家园”洪灾救助活动。
五是“互夸”激励扬正气。坚持以“写出来、讲出来、贴出来”开展职工“互夸”活动,2016年,召开互夸主题现场会4次,评选出职工心中的“互夸达人”拾金不昧、感动邻里的劳人科职工达建超、常年义务为小区的孤寡老人修电器、改线路的动力科电工李建良等38名,为矿井和谐稳定发展注入了正能量。
三、注重实效,真功实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矿井发展力量
通过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矿井谋生存、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职工队伍和谐稳定。面临当前严峻形势,全矿干部职工坚定发展信心,正视困难,理性看待,队伍没有散,思想没有乱,干劲更足,韧劲更强,一门心思抓好安全生产。二是矿区干 4
事创业氛围浓厚。广大干部职工瞄准任务指标,积极投身劳动竞赛、练兵比武等活动中,破纪录、创水平达22次,保障了矿井各项任务指标的完成。三是矿井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大力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职工积极融入、全程参与安全管理,顺利实现了安全生产十周年,矿井连续5年荣获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称号。四是矿井提质增效成效显著。推广应用股份公司56项、矿30项优秀成果,产生经济效益1718万元。职工“双创”成果106项,创造经济效益达4375.5万元,提升了矿井发展质量,增强了矿井发展动力。五是“窗口”形象提升靓化。邢东矿坚持对职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先后得到了国务委员王勇、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张庆伟等各级领导的高度好评,充分展现了冀中能源、邢东矿的形象风采,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