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年闲暇生活状况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课题:城市老年人闲暇生活状况的研究
一、休闲行为主要研究进行休闲活动的时间,地点,方式,活动类型,影响因素,偏好,满意度等等。以往休闲行为的研究多采用社会学和人口学的方法。学者大多关注养老休闲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主要关注的是休闲动机和休闲决策与满意度。主要结论是:休闲能克服老年人的忧郁,改善健康状态,促进其延年益寿;老年人室外休闲活动与健康和长寿存在着定量关系;老人的休闲时间、内容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
二、国内关于城市老年人闲暇活动的研究并不多,并且此类研究多以某一个具体的地方为例,或者针对某一个地方进行调查分析。
如王琪延《北京市老年人休闲生活研究》,通过对北京市老年人休闲生活的抽样调查数据,描绘了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的日程安排,概述了老年人在体育、文娱兴趣、学习、公益以及旅行游玩5大类休闲活动的参与情况,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将老年人口及其行为分为三个类别,并进行了类间比较;探讨了伴侣、子女及友人等在休闲和日常生活中的陪伴对老年人社会支持的提升以及对休闲生活品质的促进作用。
龙建新《城镇老年人休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江西宜春市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江西宜春市老年人休闲状况进行了描述。从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角度进行了一定的对比分析,指出当前城镇老年人的休闲特点,旨在为相关政府部门合理发展老年休闲、科学应对老龄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老年人休闲行为的研究:
(一)针对休闲行为的研究比较少,有的也是如上所说的小样本或者区域研究,如孙樱,陈田,韩英通过对北京市区50名退休老人四季休闲行为的跟踪调查,采用时间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揭示大城市老年人口日常生活行为、休闲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时空分异的规律,为大城市规划中的休闲空间的组织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有林勇强,史逸通过调查北京某一小区老年人活动场地,结合环境行为与心理学原理和实态调的结果,探讨了老年人休闲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室外活动地的关系。陈金华,李波运用“行为模式”理论,结合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研究我国滨海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老年人休闲行为,分析其休闲的特征,时空选择,休闲意愿。孙樱认为对老年人口休闲行为的时空分异规律、休闲设施的空间组织和规划进行探讨,可为老年型社会的城市规划、社区管理和社会保障提供科学依据。柴彦威,李昌霞以中国城市老年人日常消费行为状况的问卷调查为基础,主要运用经验行为主义方法,从宏观层面揭示出中国城市老年人日常购物行为的空间特征。而万邦伟的《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之研究》主要注重宏观上老年人的行为活动特征。本论文拟选取中部城市作为研究区域,这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前人小区域的研究范围。
(二)国内对休闲行为研究起步比较晚,在研究内容上对休闲行为的主要方面都有涉及,但是理论基础研究比较薄弱,主要是从实证研究展开的,以旅游地理学科研究为主导。从目前国内对休闲、游憩、旅游行为研究来看,由于概念的界定不太统一、理论上支持比较薄弱,所以对动机、决策和具体的行为理解不太一致。
四、老年人休闲与生活质量研究:
对于老龄化社会的休闲问题及老年休闲状况的相关研究不是很多,马
惠娣,邓蕊,成素梅等通过对中国老龄人口结构与休闲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指出老年人休闲生活所存在的观念和认识方面的各种误区,及如何面对中国老年休闲问题。通过调查北京、上海等地老年人休闲活动状况,发现我国老年人休闲活动内容较为庸俗,休闲活动被动,老年休闲观念落后,社区休闲设施严重不足,并且分析这一状况的出现与政府、社区的引导不力,以及老年人成长经历有关。田丽红中基于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人口需求特征,对发展休闲产业做了可行性论证。有些学者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作研究。
生活质量与老年休闲关系密切。此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人生活质量评价,量化指标体系,影响因素,以及生活质量和老年休闲之间的关系量化研究。主要代表文献如下:董长云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和因子分析,指标的量化,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并建立城市居民休闲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文章具体包括城市居民休闲生活质量的原则建立和运用几个大的部分。而后提出几个提高人们休闲生活质量的建议:大力推行休闲教育;以社区为中心,丰富休闲资源与设施;丰富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宋瑞认为参与休闲活动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也是国内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然而这个观点更多地是从逻辑推演而来,还缺乏实证的量化考察。对休闲与生活质量关系的量化考察,涉及主客观两类指标的设置;而其最终价值在于帮助决策者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全面改善居民的休闲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韩加强对我国老年人口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出政策建议。
五、综上所述,目前对老年闲暇生活的研究大都运用行为科学、心理学、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理论,结合户外调查、实地访谈、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老年人休闲进行研究。但是研究的缺点非常明显。首先,研究角度单调,要么单纯的探讨老年休闲市场,要么就是刻画老年人的休闲生活状态,没有从休闲制约层次上来理解老年人的休闲偏好。其次,研究方法单一,大多数均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未能从内在层面揭示老年人的休闲偏好和制约因素,
第二篇:中小学生闲暇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
中小学生闲暇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马多秀
闲暇是个体获得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经对江苏省约2000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中小学生的闲暇生活中存在闲暇时间短缺、闲暇场所不足、闲暇活动单一等问题,而且不同学生群体之间还存在差别。要改善中小学生的闲暇生活状况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作出努力。
所谓闲暇,指的是用时间值来衡量的人们在完成必要的工作学习之后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闲暇的意义在于个体可以在闲暇时间内选择从事符合自身身心发展需要的活动来促进其获得愉悦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我国自1995年以来就实行了五天工作日制度,这样,从国家制度层面讲,中小学生的闲暇时间就大大增加了。但是,现实的中小学生的闲暇生活是怎样的呢?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自编的《江苏省中小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问卷》中“闲暇生活方式”部分的题目。2007年6月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2100份,回收到 2091份,回收率是96.6%。调查的范围涉及泗洪、盐城、常州、海门、南京、扬州、连云港等,基本涵盖了江苏省的大部分地区,保证了取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问卷发放和回收的方式主要采取邮寄形式,南京地区以及临近的常州等地区是亲自送取的。调查研究对象的选择采取的是随机性原则和方便性原则。其中,农村学生占29.2%,城市学生占70.8%;小学生占51.8%,初中生占33.0%,高中生占15.2%。对所有调查结果的数据采用社会科学软件包SPSS12.0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中小学生闲暇时间拥有状况
拥有充足的闲暇时间是中小学生开展闲暇活动的时间保证和前提条件。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年级之间学生对“每天除了上课、做作业,你有闲暇时间吗”回答结果统计呈显著性差异(P<0.01)。选择“几乎没有”的比例随年级的提升而增大,而选择“比较充裕”的比例则随年级的提升而降低。这表明,相对来讲,小学生拥有的闲暇时间最多,而高中生拥有的闲暇则最少,初中生居中。但同时从总体上看,选择“比较充裕”的也仅占20.63%,绝大部分学生的闲暇时间处于贫乏状态。城市和农村学生回答结果统计也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1),城市学生选择“比较充裕”的占24.04%,而农村学生只占11.96%。可见,城市学生拥有的闲暇时间多于农村学生。
那为什么学生的闲暇时间如此紧缺,尤其是高中生的闲暇时间最少呢?问卷中“假日里你们学校补课吗”,小学生回答“从不”的比例是62.1%、初中生是54.90%、而高中生则是9.0%;相反,高中生回答“经常”和“总是”的比例总和是62.17%,而初中生和小学生则是7.61%和7.88%。在同一学段内做比较还发现,毕业班学生比非毕业班学生补课频率更高,如6年级选择“总是”的比例比4年级和5年级分别高出大约16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
可见,学生闲暇时间短缺的根源在于应试教育,应试的程度是随着学段的提升而逐步增强的,而且在同一个学段内毕业班比非毕业班的应试程度更强。
二、中小学生闲暇场所状况
小学生闲暇场所的选择既与他们年龄特点有关,还与所处地域以及家庭经济状况有密切联系。从表2可以看出,图书馆和书店是中小学生最主要的闲暇场所,其次是所居住的小区以及游乐场。选择“所居住的小区”的比例随学段的提升而降低,这说明小学生更倾向于就近闲暇,而随年龄增长活动的范围就逐步扩大了。而作为传统闲暇场所的少年宫和科技馆不再是中小学生最青睐的对象。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示“没地方去”,选择此项的比例随学段的提升而明显增加。
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对闲暇场所的选择也有差别,图书馆和书店是他们的首要闲暇场所。城市学生选择“所居住的小区”的比例高出农村学生3个百分点。一般来讲,城市小区建设状况总体水平高于农村,这就可以满足部分学生闲暇生活的需要。而农村学生选择“没地方去”的比例高出城市学生将近15个百分点,这透露出农村闲暇场所远远少于城市。另外,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影响到中小学生闲暇场所的选择。统计结果表明,一是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则选择“所居住小区”的比例越大;二是家庭经济状况越好选择“没地方去”的比例越低。家庭居住环境条件直接与家庭经济条件相关,对于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他们选择的居住小区往往比较高档,娱乐等设施条件较齐备,能为小区内的学生提供闲暇空间和场所。而对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所居住的环境条件就相对较差,通常享受不到较好的闲暇设施。
三、中小学生闲暇内容状况
小学生周末的活动排在前三位的是:做家庭作业78.56%、看课外书49.63%、上辅导班32.34%;初中生周末活动排在前三位的是:做家庭作业81.20%、看课外书47.45%、看电视47.45%;高中生周末活动排在前三位的是:做家庭作业62.70%、看电视61.22%、找朋友一起玩31.41%。其中,做家庭作业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选项,成为学生周末最主要的活动。而做家务和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则相对很低,从中透露出现在中小学生体质普遍下降和劳动能力弱的原因所在。
城市和农村学生周末活动内容对比(见表3),他们首要的活动内容都是做家庭作业,其次都是看课外书。城市学生中上辅导班的比例高出农村学生大约25个百分点,上网的比农村学生高出大约17个百分点,参加体育锻炼的高出6个百分点;但是农村学生参加家务劳动的比例高出城市学生大约20个百分点,农村学生选择看电视的比例也比城市学生要高。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学生在周内以知识学习为主的生活内容延伸到了周末,占用了学生大量的周末闲暇时间,并且,城市学生中还有相当部分学生要参加辅导班,强化了与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相反的应试教育。另外,作为周末闲暇时间应加强体育锻炼,调整身体状态,增强体质和参加家务劳动以增进亲子交流,但是这些活动却显得过少。
四、中小学生闲暇自主性状况
所谓闲暇自主性,就是指中小学生在闲暇时间里能否按照自己的意图自由支配闲暇时间。闲暇自主程度也是衡量他们闲暇生活质量的指标之一。从表4看出,城市和农村学生闲暇自主的程度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1),农村学生选择“自己安排”的比例高出城市学生13个百分点,而选择“父母安排”的比例则比城市学生低大约14个百分点,这表明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享有更大的闲暇自主。
不同学段学生对“你的假日活动通常是由谁安排的”回答也呈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5),随着学段的提升,选择“自己安排”的比例明显上升,而选择“父母安排”的比例则又明显下降。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判断能力等提高,父母对他们的干预就随之减少。而且,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也呈现显著性差异(P<0.01),非独生子女较之独生子女享有更大的闲暇自由,一般地讲,独生子女的生活往往是父母安排管理而他们自己缺少自我管理的自由。
另外,从学生对“你是否觉得你的闲暇时间会经常遭到父母或其他人的干预”的回答统计结果也能透视出他们的闲暇自主程度。统计结果显示,农村学生的闲暇时间受到他人干预的比例相对城市学生要低,他们有更多的闲暇自由。而且,父母或他人对学生闲暇时间的干预还与父母的文化程度相关,统计检验呈现显著性差异(P<0.01),父母文化程度越高,选择“总是会”和“经常会”的比例总和就越大,父母对子女闲暇生活的干预程度就越大。这种现象该做何解释呢?可能的原因在于高文化水平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更不倾向于放任,而是主动应对。但应对可能是简单的专制,也可能是民主协商,前者会直接导致子女闲暇自由的丧失,而后者可使子女获得健康成长。
五、中小学生闲暇生活感受和体验状况
闲暇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让生活主体获得愉悦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和谐健康完善的发展和成长。从表7可以看出,中小学生的闲暇感受和体验与他们的所在地、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和家庭的经济状况都有关,而且都呈现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城市和农村学生对“你觉得暑假生活过得怎么样”的回答中,城市学生选择“有意思”的比例高出农村学生7个百分点,而选择“没意思”的比例则比农村学生低出大约5个百分点,表明城市学生闲暇生活的总体感受比农村学生要好。不同年级学生之间则表现为年级越低,选择“有意思?的比例越高,反之,年级越高,选择“没意思”的比例则越高。独生子女选择“有意思”的比例比非独生子女更高。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学生之间选择“有意思”的比例随家庭经济状况由很困难、比较贫困、一般到富裕的变化而增大,而选择“没意思”的比例则随之逐渐减少。
六、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以上调查统计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绝大部分中小学生没有充裕的闲暇时间,并且他们所拥有的闲暇时间随着年级和学段的提升而逐渐减少。相反,假日补课频率却随着年级和学段的提升而逐步在增加。应试是我国基础教育素有的特征,以及强调学历和文凭的社会观念使得学校和教师宁愿牺牲学生的闲暇时间来增加课时量以提高成绩。在应试教育还不能在较短时间内转变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应重在提高周内的教学效率,而把假日时间还给学生。尤其对毕业班学生来说,学校和教师不能仅仅因为要提高升学率就剥夺学生的闲暇时间和牺牲他们的健康。同时,教育部门应该切实贯彻禁止学校假日补课等政策,制止学校间相互竞争而占用师生休息时间上课的恶性循环现象。
(二)学生时期是求知欲最为旺盛的时期,图书馆和书店是中小学生首要选择的闲暇场所。相对来说,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有更多的闲暇场所可供选择,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可供其选择的闲暇场所比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要多。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闲暇生活就要加强文化和教育设施建设以满足他们求知的愿望。另外,社会各个部门还要重视去增加和改善农村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居住地区的闲暇场所和设施,让农村学生和家庭经济条件薄弱学生能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三)在中小学生的闲暇内容方面,渗透着以知识学习为主的倾向,完成家庭作业是最主要的内容。在城市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要参加各种辅导班学习。相反,他们忽视家务劳动能力培养和身体素质锻炼。闲暇生活就是休息和娱乐,重在促进学生的身心愉悦成长。现在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都比较迫切,致使他们中大部分人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事实上,家长更应该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和多做家务劳动,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四)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的拥有的闲暇自主程度高,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的闲暇自主程度高,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的闲暇自主程度高;但是他们所体验到的闲暇生活的愉悦感则又正好相反,即城市学生的闲暇生活愉悦感高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低年级学生高于高年级学生。由此可见,学生获得一定的闲暇自由并不是获得闲暇愉悦的充分条件。在改善中小学生的闲暇生活时,我们不仅要考虑给予他们闲暇自由,还要保证充足的闲暇时间和闲暇场所。
参考文献:
1.庞桂美.闲暇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6.
2.陶侃.中小学开展闲暇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1996,(2).
3.张天宝,单振涛.中小学闲暇教育简论[J].江西教育科研,1996,(1).
4.全国少工委办公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编.新发现-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
第三篇:南通居住地居民的闲暇生活状况的调查
南通居住地居民的闲暇生活状况的调查
摘要
1933年国际建筑协会制定的“雅典宪章”首次将“休闲”纳入到城市规划的四大内容(居住工业休闲交通),反映出休闲日益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
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城市居民闲暇,休闲的需求并没有得到很好好的满足,城市居民的闲暇活动主要家庭开展,并主要以电视,上网,打麻将,等方式消磨闲暇时间,这是一种不健康的闲暇方式。面对这样的情况,本调查主要以问卷方式探出南通是崇川区中南世纪城和城山花园居民加以调查。
一,提出问题:
随着物质条件的逐渐丰富,我国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及工作方式与方法的改变,我国城乡居民的闲暇生活也随之增加,闲暇生活的活动方式也逐渐丰富。在我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在职工人)更加注意安排自己的闲暇生活。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众所周知的“富士康事件”给很多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给我们敲了警钟,告诉我们要学会在业余时间为自己减压。可见,有益的闲暇生活对于我国居民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对于生活在小区的我们来说,到底有哪些属于业余活动?参加每种业余活动的人所占比例有多少?是否需要增加娱乐设施来充实居民的闲暇生活?带着这种种的问题我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认真的研究和分析。
二、调查对象
城山家园、中南世纪城居民
三、调查内容
通过对小区居民的闲暇生活方式,业余时间安排,对周边休闲设施的满意程度进行问卷调查。
四、调查方式
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年龄分布状况
人数
年龄:16岁以下6
17至22岁24
23至40岁18
40岁以上12
(二)闲暇生活的时间
1.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现状。休闲时间总量直接影响到个人对休闲方式的选择及其休闲时间利用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武汉市市民闲暇时间的总量相对较高,约有83.2%(30.4%+52.8%)的被调查者拥有2个小时以上自己可以完全支配的自由时间。
2.闲暇时间在不同职业群体、不同收入阶层的分布。职业的差异性决定了社会成员所投入的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收入的不平衡影响着人们所从事游乐活动和业余活动的多样性,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人们自由时间的分布和安排。调查显示,不同的职业群体和不同的收入阶层所拥有的自由时间(即闲暇时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在所调查的结果中,“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自由时间多于2个小时的比例较大,分别占80.7%和88.4%;“各经济类型工商业经营者”和“个体经济经营者”的自由时间多于2个小时的比例较小,分别占被调查者的76.5%和64.3%。在不同的收入阶层中,低收入者(500元以下)和中上层收入者(1501元-2500元)的自由时间较多,分别有72.7%和59.4%的被调查者拥有的自由时间超过3个小时。
(三)居民主要的闲暇娱乐方式的整体情况
居民的闲暇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打麻将 看电视 闲聊 打球、看书 旅游
第一组 22.33% 38.76% 15.70% 8.36% 14.85%
第二组 30.85% 33.63% 12.83% 5.25% 17.44%
第三组 38.83% 27.69% 11.83% 13.72% 7.93%
第四组 22.70% 45.76% 18.79% 3.2% 9.55%
第五组 27.93% 24.85% 20.08% 11.73% 15.41%
平均 28.528% 34.138% 15.846% 8.452% 13.036%
备注 本次总共调查30人,分为五组
分析:
根据调查可以总结出家庭内休闲是绝大多数居民的选择。休息日社区居民的休闲时间较工作日多,特别是上午和下午,晚饭后至睡前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社区居民都有较多的休闲时间。休闲时间的分布影响到社区居民休闲时间的利用。
工作日居民的休闲时间集中于晚间,选择家庭内休闲娱乐的人数比例较高,作为第一休闲方式的选择率也高达67.9%。周末休息日休闲时间较多,选择到城郊旅游、走亲访友、逛商场等户外活动的人数较工作日增多,但选择家庭内休闲娱乐作为第一休闲方式的比例仍达37.9%,绝大部分休闲时间是在家庭内度过的。
分析调查数据表明:居民的性别、家庭结构特征对休闲时间利用的影响不明显,而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特征对居民休闲时间利用的影响比较突出,具体分析如下。
不同年龄阶段的居民,其休闲活动方式的选择各具特色,表现出不同的休闲时间利用特征。40岁以上的老年人,选择看电视、散步、体育活动的比例较高。看电视是老年人接受社会信息、新知识的主要渠道;早晨的慢跑、健身操和晚饭后的散步等康体型休闲活动很受老年人喜爱,反映出老年人对身体健康的重视。17~22岁的年轻人,工作日和休息日选择网上休闲的比例都接近50%,他们玩网上游戏,利用网络与朋友聊天,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工作日选择率居第二位的是歌舞休闲,周末休息日选择率居第二位的是到城郊旅游,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年轻人对时尚休闲方式的追求。23~40岁的人,承担了养老抚幼的家庭职责,他们休闲的兴趣大多是以家庭和孩子为中心,看电视成为大多数家庭每晚的正常活动,工作日的休闲时间大多与电视相伴而过。周末通常选择全家出游或者上街购物。
社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会影响到他们对不同休闲活动的兴趣和选择范围。由于高层次的教育能开发人们的鉴赏力、传授休闲活动的技巧、影响休闲的价值观,从而使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休闲活动的类型多样、范围广泛,而且更愿意参加一些现代的、文化含量高的休闲方式。调查显示:大学文化程度的居民,选择书报业务学习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看电视、上网和到城郊旅游。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居民,选择看电视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家庭休闲娱乐、散步、逛商场,这些传统的休闲娱乐方式占据了他们的休闲时间。
经济收入不同的居民都把看电视作为最主要的休闲时间利用方式。经济收入在月均3000元以下的城镇居民,休闲时间集中用于看电视、家庭娱乐、散步等传统休闲方式;经济收入在月均5000元以上的城镇居民,休闲方式选择较为多样化;经济收入在月均3000~5000元的中等收入居民,选择书报业务学习和上网的比重高些。
职业不同的居民也都把看电视作为首位的休闲活动,花费了大量的休闲时间。教师和科技工
作者对散步和书报业务学习的选择率较高,他们希望散步能解除疲劳,使身心得到放松,而书报业务学习则是实用型休闲;工人、个体户选择家庭娱乐休闲的比例较高,他们的休闲时间中有一大部分是在同家人、朋友一起玩麻将、棋牌中度过的;退休人员选择体育运动和散步的比例较高;各种人员对于休闲方式的选择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休闲时间利用结构较为复杂。
休闲是衡量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通过此地部分居民休闲暇时间支配情况的调查分析,引发几点思考:
(1)看电视是大多数城镇居民最重要的休闲方式。由于电视的普及,看电视成为社区居民每天获取信息、得到放松、进行娱乐以及家庭同外界联系和社会参与的重要手段。看电视占用了人们晚间的大部分休闲时间,使得社区居民同家庭成员以外人员的交往活动以及到户外和公共场所的活动减少。
(2)家庭内休闲在社区居民的休闲活动中占了很大比重,家庭自身条件对休闲生活影响很大,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家庭生活条件,满足居民在家庭内休闲活动的需求,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城市居民的休闲时间利用,城市休闲设施规划和城市管理应把如何引导城市居民外出休闲作为工作的一个重点。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休闲时间利用结构日趋多样化,但主要集中于看电视、散步、书报业务学习、家庭娱乐、做家务几项传统休闲方式,一些现代时尚的休闲方式所占休闲时间的比重很低,这反映出休闲时间利用低水平的问题。因此,有关部门应从多方面引导居民科学、有效、合理地利用休闲时间。
六,依此调查给出的建议:
1.新居民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是强烈的,但现实中他们的文化生活却还是相对的贫乏。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政府有两件事可以做,一是在新居民文体设施、文化工程的投入上可再多一些。比如说建一些为新居民服务的图书馆或者想办法让新居民更方便地享用现有公共图书馆的资源。这方面可以借鉴为新居民提供文化绿卡的做法:持有文化绿卡的可以免费借阅图书,还可以一个月看几场免费电影。另外政府还可以引导工会组织等多组织一些适宜新居民参与的文体活动。
2.就是政府可以通过政策上的倾斜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进行带有公益性的文化消费的投资。像一些地方通过公益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引进民间资本兴建了新居民文化广场,包括网吧、书吧、话吧、卡拉OK厅、健身房、篮球场等,极大地满足新居民需求的同时,又激活了新居民的消费市场,使投资者获利,从而更加以市场的眼光满足新居民的消费需求。当然,政府要做好监管工作。
3.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娱乐文化活动的宣传是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使得娱乐广泛化,在允许 条件下也可以加大一些建立的优惠政策使之更具吸引力以便更多的人民加入进来。
4.同时也应该加大对网络的建设使人们能更早的进入信息时代,可加派一些专业的人仕进行讲解宣传和进行一些有关的讲座,同时也应多加一些网络修护的有关站点可以随时随地给予人们讲解使得更加专业信息化。
5.青年人群的在盲目消费和超前消费问题,给家庭带来了过重的负担,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视的。对于青年人,首先应该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关,懂得怎样消费,怎样面对这个丰富的物质世界。从俭朴的生活中体会到生命的真谛。
6.对于中老年人群,我们则应该丰富他们的娱乐休闲方式,完善娱乐设施,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以社区为单位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就总的趋势来说,中小城镇居民的娱乐休闲方式日趋丰富,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改善。
七、调查后思考
1.在休闲时间方面,相对总量较多,但绝对总量还不能满足当代市民丰富多彩的休闲生活的需要,不同职业、不同收入阶层的休闲时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国家和社会仍需考虑个人的精神需要,尽力调节收入差距,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户外休闲与户内休闲相比较,市民仍以户内休闲为主,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休闲观念的转变,人们的休闲生活和内容日趋丰富和多样化。
3.休闲资源和设施的结构和分布不太合理,市民对休闲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政府在加强公共资源和公共设施建设同时,应做好休闲与休闲服务方面的立法和规范工作,以促进休闲服务的健康发展,提高居民的休闲质量。
4.市民的休闲生活总体上是健康的、向上的,休闲内容和结构尚处于由物质享受型向精神发展型转变。需树立正确的政策导向,使市民的休闲生活整体上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5.由于经济收入、文化程度、自身素质的因素,还存在着一定的休闲资源浪费的情况,需加强休闲教育,使市民形成科学的休闲意识,提高休闲生活水平。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怎样生产,便怎样生活,生活方式就是回答“怎样生活”的问题。法国社会学家福勒斯代也认为,生活方式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闲暇时间,一个人的闲暇生活方式就是他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进步,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休闲作为人的一种自由生活,其真正内涵是挖掘自身潜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生活方。
对于闲暇时间拥有何种元素才是最为理想的选择中,选择最多的是能从事自己想做的事情,其次是做运动和有家人陪伴。本小区居民一老职工表示,在家好好地休息调养身体就是一辈子最快乐的时光。她认为过去对于身体的不在乎,作息又不稳定,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她希望好好利用这些事件,调养自己的的身体,做个尽职的妻子和母亲,多陪伴一下家人。除此之外,朋友一起分享闲暇、利用闲暇时间通过一定的学习,从而获取成功也是不少人的选择之一。
为此,我们面对不同的闲暇生活,必须得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态度才行,作为当代大学生也应如此,而正确的利用好闲暇的生活,用于提升自我空间或价值也是极为重要的,这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其引导作用也是有深远影响的。
调查问卷表
1.性别:()男()女
2.年龄:()16及以下()16~22()23~40()40以上
3.工资待遇:()1500以下()1500~3000()3000~5000()5000以上
4.自由时间:()不足1小时()1小时-4小时()4小时-8小时()8小时以上
5.周末闲暇娱乐项目 [多选]
()看书、上网,看电视()加班()打麻将()做兼职()与邻居串门()锻炼()购物()其他
6.休闲活动的时间是[多选]
()清晨()上午()下午()傍晚()晚上
7.现在休闲生活的变化[多选]
()时间分配合理()时间增多()范围扩大()方式更加文明()消费支出增大()没变化
8.正常参与的健康活动[多选]
()照顾家人()读书学习()做兼职()参与社区活动()做志愿者()个人创作()旅游
9.参加的不健康活动 [多选]
()打麻将或参与赌博()游手好闲()熬夜娱乐()请客送礼拉关系()无
10.提高休闲生活质量,政府要做些什么[多选]
()建设更多娱乐设施()改善生活环境,方便交通()提升社会氛围()提高收入水平()调整工作于休闲制度,增加休闲时间
11.你周围有健康锻炼设施吗?
()有()没有
12.打分
养成良好的饮食、起居和卫生习惯()1()2()3()4()5
养成体育健身的习惯()1()2()3()4()5
和睦家庭与健康家庭文化()1()2()3()4()5
和睦邻里关系和社区风气()1()2()3()4()5
勤劳俭朴的劳动与生活方式()1()2()3()4()5
健康、高尚的娱乐休闲方式()1()2()3()4()5
第四篇:老年社会保障文献综述
中国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简析
10级社会工作 王文奇 1012786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然而伴随而来的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这使得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养老保障领域。如何更好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解决我国当代社会的养老问题,成为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关键。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内的一些研究热点,对国内外相关的理论和文献进行了总结,回顾我国的老年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过程。并针对当下和未来我国面临的养老问题提出了看法。关键词:老年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城乡、地区差异
一、国外老年保障体系的起源、发展
养老问题是社会保障领域的一个大问题,在该领域内的研究者一直在讨论的就是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问题。绝大多数的研究者认为,在1601年颁布的伊莉莎白《济贫法》中,就提出了对老年的资助,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济贫法》中针对养老的条例是“因其贫而养其老”。这个我们从“济贫法”的名称上就可以推算得出。也就是说,当时的社会保障只是把老年人当做普通的弱势群体来进行保障,并未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对其进行差别化的对待,因此这只不过是政府的普适性的社会救助,并不能说是实际意义上专门的老年保障。但是《济贫法》中对老年人的救助,毕竟在老年保障这个领域中迈出了第一步。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劳动力参与社会生产,加上人口的激增,西方各工业国家都开始酝酿本国的老年保障制度。1988年11月,德国俾斯麦政府提出了《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德国的老年保障主要以养老保险为主,养老保险则采取个人缴费与政府补贴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也被西方各国以及亚洲许多国家采用。在德国之后,其他欧洲国家也相继建立了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美国也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了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到20世纪末,全世界发达国家中已
经有85%、发展中国家有27%建立了老年收入和医疗保障制度。①
二、国外老年保障体系的现状
目前在国外有多种老年保障的模式,不同学者对此进行了不同的分类。虽然标准各异,但是大多数的研究者都认同这样的观点。认为老年社会保障大致可以分为投保资助型、福利国家型、强制储蓄型、国家保险型。②并且分析了各种模式的优点和不足。
一、投保资助型。这种模式在世界上的应用十分广泛。该模式是一种资金由个人、企业和国家共同支付的一种养老保险模式。在该模式下,个人需要定期缴纳一定的养老保险费,一般来说,这个费用会直接在个人工资中扣除。同时,雇佣员工的企业也要定期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费。而国家财政也要对个人的养老保险进行支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三方面共同构建的养老保险体系。目前我国的老年保障类似于这种模式。
二、福利国家型。这种模式是指将养老保险金提到一个十分高的水平,由国家财政直接拨付。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北欧国家。这种模式可以为受助群体提供最高水平的保障,但是缺点在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而且会导致国家财政的压力过大,以及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三、强制储蓄型。这一模式是指保障的资金完全来自于个人和企业,而国家并不直接提供财政支持。该模式在世界上的应用较少,典型的是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模式和智利模式。
四、国家保险型。这种模式下,养老保险金完全来自于财政支持,目前绝大多数国家不使用这一模式。不再赘述。
三、我国老年保障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现状
我国正式的老年保障体系的建立开始于20世纪中期。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费由企业负担,建立了企业退休职工养老制度。此后的几十年里,我国进一步地对养老保障制度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现在我国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了以养老保险为主,以救济和政府补助、①
② 数据来自宋玉华、谢联辉主编《全球行动——迎接人口老龄化》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福利为辅的体系。
作为在老年社会保障中占有极大地位的养老保险,也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改革。当前我国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即“统账结合”。也就是说一方面实行个人账户制,鼓励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该费用将会记录到实名账户中,以便未来取用。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个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社会统筹养老保险资金,在一定区域内实行统一管理,由政府财政进行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惠及群众,保证了社会的公平。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首创的一种新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个制度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上采用上面提到的“投保资助型”,即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在基本养老金的计发上采用结构式的计发办法,强调个人账户的激励因素和劳动贡献差别。这种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点在于能够最大范围地对老年人进行保障,而且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平。然而它也有很大的不足之处,在资金的筹集方面,企业作为一个出资方难以按照规定为个人缴纳养老保险金,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的限制和经营者的个人素质,导致它们钻法律的空子。当然,我国现在老年保障还没有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老年需要社会保障来保障,而社会保障则需要法律来保障。因此,要想完善社会保障,必须从立法方面开始。
四、我国老年保障的城乡差别化、地区差别化
在回顾了我国的老年保障体系之后,我们看到其有优点的同时,在实行过程之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也是研究者十分重视的,也是我国老年保障体系改革的关键之处。总结研究者的观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我国老年保障的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异。我们知道,我国从成立到现在基本形成了一种城乡二元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长期以来,城市与农村都各自形成了相互独立的、相对完整的生产、生活体系。由于这种差异体现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所以我国的老年社会保障都不能城乡一概而论。因此在城市,建立了面向企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农村,则实行家庭保障与集体(社会)救助相结合而以前者为主的保障制度。然而,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式的养老保障却有很明显的不公平。在社会资源上明显对城市有倾斜,而农村地区的资源明显不足。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并未在农村全
面设立。我国农村的老年保障基本还是家庭养老的方式,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在养老方面的投入不是很多。笔者生活在河北农村地区,对此深有感触。
农村与城市养老保障体系的差异,实际上是多年以来的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城乡二元体制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作用,但是在当下明显不合理。因此,缩小城乡的差距,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投入,提高养老保险金的标准,是十分重要的。另外,还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保障,提高政府的效率,防止不作为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大力支持民间养老机构在农村发展,也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农村老人的保障水平。
与此同时,养老保障的地区差异也很显著。东部发达地区明显比中西部地区的水平高,体系也更加完善。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则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想改变这种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可以通过国家财政的针对性支持来逐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老年保障水平。从根本上说,要实现当地经济的发展,才能提高当地的养老保障水平。
五、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与国外对比
在进行国内研究的同时,研究者还对我国的养老保险与国外的老年保障体系做了对比,试图通过国际比较,发现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的问题和改革方案,更好地提高老年人的保障水平。
在保障模式方面,各国保障模式都是立足于国情的,无论是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还是欧洲模式,都结合了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国目前处于一个改革期,正在由现收现付制迈向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结合的模式。在这个阶段,在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在资金运作方面,我国的养老保险金运作模式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的养老保险金主要由政府管理,企业和个人的自主权不足,就导致了管理体系僵化,收益率低的问题。而且我国的养老保险金无法进行市场化的运作,虽然保证了资金的稳定性,但是也使政府的财政压力过大。
在管理方式方面,西方国家养老保险管理制度都有一些共同之处。比如养老保险开支分别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管理,而不是单纯由中央管理,这样就降低了风险。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对养老金按市场机制进行管理,我国的养老保险管理制度的改革,就是要破除各种地方性、行业性等纷繁复杂的各类机构的影响,防止各类政府机构及职能部门各自主张。
综上所述,我国的老年保障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开创了养老保险的一个新模式,即“统账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将会取代“现收现付”的支付模式,而且会在实际运行中不断改革和完善。在当下,这种模式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可以促进资金的有效利用,也分担了个人和企业的压力和风险。对于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然而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资源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都将出现。这对我国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国现在的体系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资金的筹集和管理问题,怎样更好地筹集资金,资金又以怎样的方式管理,要不要让私人进入养老保险金的运作领域,这些都要在不断的改革中探索出最适合的方式。
二是公平问题,未来几十年里,当前老年保障的城乡和地区差异仍将存在,而且会有扩大化的趋势。如何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距,使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到合理的保障,实现社会的公平,是政府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是单一的以养老保险为主的老年保障体系不足以全面地实现真正的保障,因此,加强对老年的其他福利性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加强法治建设,用专门的法律规范老年社会保障,防止违法腐败行为,则是促进我国老年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参考文献:
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李靖、葛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析》《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陆学艺,《家庭赡养与社会保障功能互补》《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3月
郭继红、南春燕,《人口老龄化和农村老年社会保障——浅析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建设》《科教文汇》
刘晓梅,《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理论与实务研究》
吴鸣主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战略》
邓大松、刘昌平等著,《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回顾、评估与展望》 储敏伟等著,《我国社会保障的和谐发展之路》
周弘主编,《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
徐颖,《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分析与评价》
杨宏、吴长春,《完善我国老年社会保障体系》《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姜向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变革及政策思考》《人口研究》2009.3第二期
兰定松、唐明永,《贵州省人口老龄化及老年社会保障问题论析》《安顺学院学报》2010.4第二期
何文炯,《农民社会养老保障:老年津贴+个人账户》《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4期 丁润萍,《全面小康社会中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经济问题》2003年第10期
第五篇:闲暇教育
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有效引导学生闲暇生活
——潍城实验中学闲暇教育结题报告
一、项目实施背景和目的 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省教育厅规范办学行为各项措施的相继出台,学生闲暇时间增加,占了学生生活很大比例。而学生的闲暇时间主要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家庭是闲暇教育的主阵地,但是 工作和生活双重压力使家长们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学校已形成以儒家文化教育提升学生道德素质,以活动育人课程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以竞技体育和强身健体活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教育新格局,因此如何利用学校的教育优势,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闲暇时间的学习、生活内容,让学生在闲暇时间过得充实而有价值,综合素质有所提升,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
目的:
立足学校教育优势,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通过对学生在闲暇时间思想、活动、实践、创新和身体等各方面的指导,使闲暇教育与学校儒家文化特色、活动育人课程、作业创新、学校体育特色相结合,使校内优势教育在校外得以延续,探索学校教育和闲暇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实践框架和科学的途径及方法,提升学生闲暇生活质量和个人综合素质。
二、项目实施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制,完善措施,保障课题顺利进行。
1、培训先行,有效指导。
建立完善的研究机制,把闲暇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注重班主任和家长培训,班主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时间价值观,引导学生合理安排闲暇时间,提高学生闲暇生活的质量。学期初引导学生制定闲暇生活计划,学期末写出总结。帮助学生组建闲暇活动小组,指导小组活动。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课程搞好家长培训,推动家庭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家校同步形成闲暇教育合力。
2、评价促进,奖优激励。
建立评价制度,在学生中把各项活动进行量化管理,纳入到期末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中,开展闲暇教育活动优秀班级与优秀个人评选;在教师中把闲暇教育工作纳入到教师综合考评中,并评选闲暇教育优秀工作者。
3、家校沟通,做好监管。
家长做好闲暇引导和监管工作,及时和老师沟通。
(二)结合特色,有效引导,丰富闲暇教育内涵。
1、闲暇教育与儒家文化特色相结合,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在闲暇时间开展儒家文化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文明修养。(1)自主创设氛围,校内外文化浸润。
利用儒家文化征文、手抄报和心得体会等,开展班级文化展评。学生在闲暇时间多听古诗文和经典名曲,择优推荐至学校广播站播放。
(2)开展系列比赛,促进闲暇阅读。
开展经典诵读比赛,以校内赛促闲暇读。组织班级诵读比赛,优秀班级在升国旗时进行展演。举办“学习儒家经典读书笔记展”,注重过程性学习。通过写“学儒家文化心得体会”,把经典文章的思想内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3)班级管理内化,做到知而后行。
每班制定《弟子规生活力行表》,每个月有不同的践行目标,比如“出必告,返必面”,践行目标是在家庭中完成的,由家长监督执行情况,并进行评价。在班级教室墙壁上,张贴分享专栏——‘感与思’,学生记录践行心得,贴在自己的“空间”里和同学分享交流。
2、闲暇教育与活动育人课程相结合,丰富教育内涵。(1)开展社团活动,丰富闲暇生活。
学校爱心社团,经常到福利院和敬老院活动。科技社团开展各种科技活动,搞发明创造,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吟诵社学习古诗词吟诵艺术,多次参加社区表演。书法协会,在闲暇时间按老师的要求练习毛笔、硬笔书法和绘画,举办画展和书法比赛,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学校操场上有练字的田字格,为硬笔书法的展示提供了平台,学生的兴趣和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志愿者社团经常为社会服务,打扫卫生,指挥交通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服务意识。
社团实践活动,成为闲暇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还有公民养成教育、篮球、排球、拳击、花键、象棋、魔方、双语、行德等共二十几个社团,通过开展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各样的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开展朝阳读书,引领快乐成长。
指导学生在闲暇时间内开展读书活动,深入开展朝阳读书活动,使学生多读书、乐读书、读好书,引领快乐成长。
语文老师向学生推荐书籍,介绍读书的好习惯,做好内容和方法指导。开展读书征文比赛,优秀作品在校报刊载。开展 “读书角”、手抄报评比活动、硬笔书法大赛和“读书卡”设计制作比赛。开展演讲比赛,评选“读书之星”。通过闲暇时间深化朝阳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丰富学生的闲暇生活,开拓学生的视野。
(3)挖掘节日资源,深化教育目的。
通过手抄报、征文、演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探究节日文化内涵和人文魅力,感受传统文化。
在春节,举行“我最喜欢的对联”征集、“春节风俗习惯”调查和探寻年的来历等活动,学生通过走访、看书、上网查找资料,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在清明节,举办“我心目中的英雄”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组织学生参加祭扫烈士墓和远足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学生通过活动树立学习榜样,制定自己的目标。在仲秋节,举行了征文比赛;在国庆节,举行了“爱我中华”征文和手抄报评比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这些活动的举行,深化了学生闲暇时间教育的思想教育深度。
(4)举办感恩活动,唤醒责任意识。
举行感恩老师和学校活动,通过“老师,我想对你说”演讲、“最喜欢的教师”征文比赛、“感恩母校,祝福学生”活动,号召学生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师和学校的爱;在“母亲节”、“五一节”和“父亲节”举行“感恩父母,从现在做起”活动,学生在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并在班级内汇报,评出孝子之星。
3、闲暇教育与实践探究作业相结合,培养创新素质。布置实践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通过学习别人的创新做法、教研组内集体探讨、征求学生的想法等多渠道研究创新型作业的内容,制定评价创新性、实践性作业的标准: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水平;要有特色,体现创新性;要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并能自主高效完成。教师要对学生的创新性作业进行科学的评价和批改。老师做好指导,作业完成情况纳入学校的常规检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英语作业布置了编对话、采访、手抄报、做课件等类型,语文作业布置了搜集查找类、动笔练习类、演讲、与生活联系类等,数学作业布置了观察探究类、操作创新类、游戏趣味类、生活联系类等作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闲暇教育与体育特色相结合,提高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坚持不懈的锻炼,加强闲暇时间体育锻炼的指导势在必行。
(1)体育传统项目,带动健身活动。
利用山东省体育传统校的优势,以篮球、排球、足球、拳击、太极拳社团成员为核心,带动周围学生参与健身活动,提高身体素质。
(2)结合竞技体育,首创体质达标。
为了促进学生体能的健康发展和迎接体育中考,学校决定在举行常规的以竞技体育为主的秋季运动会之后,开展全体学生参加的为期一月的学生体质健康达标运动会,把全班的成绩汇总,奖励级部前三名。为了实现促进其体质达标,学生在闲暇时间保证20分钟进行中 5
考项目的训练,让体质在每天的锻炼中增强,从而为学习提供良好的身体条件。
(三)多种活动,搭建平台,展示闲暇教育成果。
1、开展闲暇文化月活动,提高假期生活质量。
在寒暑假来临之际,制定具体的闲暇生活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主题闲暇活动。寒假举行以“丰富寒假生活、提高闲暇质量”为主题的寒假闲暇文化月活动。活动内容涉及面非常广。引导学生读经典书籍,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征文;看经典影片,写观后感;深入社会,写社会问题调查报告;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评选优秀服务队;完成书画作品;每天观看新闻或法制教育节目、健身、干家务等等。活动形式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小组活动、社区俱乐部活动、社团活动等集体活动为辅。从个人到小组做到假前有计划假后有总结,同时班主任和家长做好全程引导、监管和参与工作,开学后学校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总结表彰活动,让学生假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2、开展比赛展示风采,促进闲暇刻苦训练。
举办各种比赛活动,如儒家文化特色展示月、科技节、运动会、太极拳比赛、书画比赛、卡拉ok比赛、篮球比赛、读书演讲比赛、各类征文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现个性才华的大舞台。
举行儒家文化特色展示月,通过举行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特色活动,如师生书画展、师生太极拳展演、古诗文吟诵展演、中华灯谜活动、班级特色文化展评、对话经典学生论坛、儒家文化专题讲座、儒家经典故事演讲比赛、经典诵读学生手抄报、征文、硬笔书法比赛等,学生通过在闲暇时间准备这些活动,生活得以充实,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举行科技节,通过科技制作比赛、发明小创意、科技论文、科技手抄报、实践活动、科幻画、信息技术比赛、观看科技节目心得体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展出、评比、表彰奖励等激励机制,培养学生在闲暇时间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举行卡拉ok比赛和合唱比赛,展示学生个性风采和班级风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多次排练,充实学生的闲暇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
举行篮球比赛,学生在闲暇时间进行练习,不但体质得到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培养。
三、项目实施的成效:
学校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多措并举,积极引导学生的闲暇生活,提高了学生闲暇生活的质量,保证学生闲暇时间既能得到充分休息,又能促进综合素质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学生通过参加闲暇教育的活动,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激发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提升了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水平,实践、创新、与人合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1、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素养,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
儒家文化提升闲暇教育内涵。通过对儒家主要思想的内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明素质全面提升,精神面貌和日常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丰富了学生的闲暇生活,提高了综合能力。
通过参加各种学习和活动,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获得了健康的体魄,创造性潜力得到开发,个性也得到了充分发展,综合
素质有很大提高。近两年来,学生积极参加各级比赛和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区级奖励略)
(1)文学写作类:
①参加建党90周年《中国校园文学》作品联展活动中陈安妮同学的《盛夏花事》荣获潍坊市初中组一等奖(潍坊市共五名),王娜同学的《母亲》荣获三等奖;
②在山东省“诗词歌赋创作比赛”中,有6名同学获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
(2)体育类:
在2010年山东“传统项目学校”篮球比赛,学校获得女篮第一,男篮第二,2011年女排获山东省第一名,男排第三,女篮第三,男篮第五,并双双获得道德风尚奖,拳击比赛多次获得省级比赛获奖。
(3)艺术类:
①学生参加全国“中华颂”夏联营才艺展示活动;
②马钊、毕慧敏等四名同学第七届“飞天杯”全国青少年儿童书画摄影展览美术作品中获金奖;
③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书法绘画比赛中获得二等奖2个; ④八名学生获山东省教育厅举办的中小学生作文书画大奖赛中获一、二、三等奖;
⑤在潍坊市科技节幻想画大赛中,获得创新奖5个。(4)科技创新类:
①徐鹏润、陈珊珊获山东省第三届初中生创新实验大赛二等奖; ②11项获得潍坊市信息学奥赛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
(5)实践类:爱心社团、科技社团被评为潍坊市百佳社团;艺书斋美术社团被评为潍坊市优秀社团。《拒绝白色污染,共建绿色家园》获潍坊市一等奖。
2、使学校的特色教育和闲暇教育有机结合,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学校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创造了和谐的校内校外教育环境,融洽了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各项校内教育优势在校外得以延续和拓展,提高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现代教育报以《传承弘扬儒家文化,打造儒家文化学校特色》进行大篇幅报导,山东教育报、潍坊晚报均对我校的闲暇教育《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有效引导学生闲暇生活》作了报道,潍坊日报以“社团扮靓第二课堂”对学校的社团活动作了详细介绍。
学校被评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校,市级规范化学校,潍坊市五四红旗团支部,活动育人课程“立德 生活”获潍坊市二等奖,连年被评为平安校园、文明单位,中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优秀学校,闲暇教育课题的开展为这些成绩的取得奠定了基础,学校的工作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直好评。
学生闲暇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学校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学校将以课题验收为契机,深入推进学生闲暇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为学校的持续发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