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协会中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研究的文献综述

时间:2019-05-15 05:0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老年协会中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研究的文献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老年协会中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一篇:农村老年协会中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研究的文献综述

农村老年协会中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农村剩余力量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虽然逐渐发展起来的农村老年协会正在以它特有的方式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各种便利,但老年人在其中的社会参情况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从社会参与的概念、老年人在农村老年协会的社会参与的方式、社会参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村老年协会与城市老年协会社会参与的比较这四个方面来介绍、分析农村老年协会中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的情况。

关键词:农村老年协会、老年人、社会参与、农村治理

正文: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社区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加快了城乡、工农之间的流动。农村经济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村庄“空心化”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农村剩余力量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虽然逐渐发展起来的农村老年协会正在以它特有的方式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各种便利,但老年人在其中的社会参情况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

一、社会参与的概念

对于社会参与的概念,首先,最早将“社会参与”概念引入有关老年人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学家欧类斯特.w.伯吉斯,社会参与概念的理论母体是象征互动理论,后来用于描述老年人各种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社会参与是社会学界和法学界最为常用的表述,此外,在中文语境下,还有相关的词汇表达着类似的意义,比如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采用“参与社会发展”这个表述,类似表述在我国有关的老年文件中可以寻觅其踪迹;“老有所为”也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另一种替代表述,其和其他五个“老有”构成了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一般方向。[1]然后,是由谢布鲁克大学医学系老年研究中心界定的:老年人社会参与不但是指当下个体进行的活动,还包括在活动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老年人社会参与包括社会活动和日常活动两个方面,这些活动都是老年人社会参与所需要的。A.Bukov、I.Maas和T.Lampert等人认为社会参与是一种在社会导向下的与他人分享资源的社会行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也是衡量他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直接的依据。如果按被分享的资源来划分,社会参与大致可分为群体形态的社会参与(即参与团体成员的共同活动,团体内部分享的主要资源是时间)、生产形态的社会参与(即为他人提供劳务、商品及其它利益。除了时间,被分享的资源还有特殊才能和资历等)和政治形态的社会参与(即关于社会团体和资源分配的决策行为)等形态类型。[2]

我国在给“社会参与”界定时,对老年人社会参与概念的研究主要围绕概念的界定角度、包含内容两个层面展开。段世江、张辉提到:从所谓的角色角度对社会参与进行分析,社会参与就是“个体当前所进行的活动和所扮演的社会角

色”。而从资源角度分析,社会参与“是一种社会导向下的与他人分享资源的行为”,并据此将老年社会参与分为集体性社会参与、生产性社会参与和政治性社会参与。[3]然而,李宗华在2009年提到,社会参与的理论主要涵盖以下四个方面:(1)体现个人价值,社会参与主要是体现参与者个体的价值,这种价值也是衡量该个体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2)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是以分享社会资源为基础的,这种被分享的资源又是多方面的。(3)社会互动层面,即这种社会参与是与他人互相联系的,不是孤立个人的活动。(4)老年人社会参与是在社会层面展开的,即个人的面向社会的行为。[2]

根据以上关于社会参与概念的文献,我们将社会参与界定为老年人重新投入社会,通过对各种角色的扮演和介入,实现和他人、群体或者与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组织的联系,具体包括老年人参与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及人际交往活动。

二、老年人在农村老年协会的社会参与的方式

在农村,随着集体制的解体,原来一起出工劳动,开会以及集会等公共生活的公共空间与机会都急剧减少,并逐步缩小到家庭范围,社会参与的愿望遭到极度的挤压和限制,即使有些集体活动和会议也没有老人参加的份儿。老人们只能在家里和地里活动,只有做家务,在地里劳作完成之后就无所事事,生活十分简单枯燥。作为为数不多的农村老年人集体组织的老年协会,成立之后,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集体活动的机会,更加丰富了他们的闲暇生活,调动了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业的热情,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本文归纳出农村老年协会的三种主要的形式。

1.作为文化娱乐场所的老年协会

最基础的形式是类似于法门镇的宝塔村的老年协会,老人所在活动室里除了拉家常外,还有丰富的娱乐活动:几个人围在一起“掀花花”、打麻将、下棋、看电视、唱秦腔戏。老年妇女有的做针线活,有的刺绣,剪花。宝塔村是一个文化积淀很厚的地方,有文化的人特别多。不少人能文能武,能写能画,能编能唱。我们在协会看到了许多老人的书法、绘画。老年妇女剪的窗花与刺绣作品。他们成立了“自乐班”,定期开展娱乐活动。对于这些活动,无论从社会学或人类学的角度看,娱乐都因对现实社会整合,价值塑造与规则强化具有主要价值而备受重视。[4] 在温岭市的横峰老年协会,他们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是地方政府及“村两委”凝聚人心、引导教育老年人的有效措施,也是农村老年协会开展工作的切入点和有效抓手。横峰街道各老年协会根据本地特色,经常组织召开广播会、座谈会、放电影(或VCD)、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棋牌比赛、戏曲表演、小型运动会、旅游等活动;有的在节日期间,开展运动会、技艺赛、金婚庆典、集体祝寿以及健康老人、孝儿媳、和谐幸福家庭评选等活动;还有的办起了老年学校,定期组织老年人学习,现有300位老人参加省老年电视大学学习(课本费由街道支付)。老年学校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老龄政策法规、法律咨询以及老人医学保健知识等。在丰富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使老年协会在活动中更得人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协会队伍。[5] 在厦门集美区,老年协会积极地向老年人倡导科学、文明的文化活动,举行了形式各样、精彩纷呈的特色活动。例如开展门球比赛,秧歌舞大会等,还经常

联合村两委组织老年会员参加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老年体育比赛,并且通过宣传动员,鼓励村内广大老年人积极参与其中,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受益面不断扩大,让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乐。这不仅满足了辖区老年人不同层面的需求,而且杜绝了老年人参与邪教、封建迷信活动的情况发生,提升了文化层次,促进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6] 2.参与乡村治理的老年协会

农村老年协会作为农村老年人聚集的场所,除了在生活、文化、娱乐方面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便利和活动场所,给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带来欢乐以外,在对于农村治理方面也起到了协助作用。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老年协会成立17年来,依靠组织的民间权威,在维护公共卫生,照顾老弱病残,为孤寡老人提供生活援助,关心和帮助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老人维护自己的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间组织一定程度上使农民的意见得到充分反映,保证农民获得的公共物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符合自己的偏好,健全和完善供给的渠道和方式,形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格局。

在福建乡村,村中老人去世时,老年协会送上数百元钱到丧家,并送个花圈表示哀悼,安排老人参加葬礼,有老人乐队者则为葬礼奏乐。当某个老人生病时,老人会组织慰问,请医送药,对重病号派人轮流护理,一些卧病不起的老人,老人会也会定期派人上门探望。如果某个老人与家中成员发生纠纷,老年协会会根据情况进行调解,教育该老人的子女孝敬老人。发生损害老人权益的事情时,老年协会出面督促村委会予以处理,以监督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执行。因此,老年协会有众多的支持者,很多老人都踊跃报名参加老年协会活动。老年协会活动能力与会长关系重大,会长多是社区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们在未退休之前都是乡村干部,拥有丰富的社会网络资源,能够为社区老年协会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7]酬神演戏与迎神赛会活动具有民俗宗教与社区文化娱乐的双重功能,丰富了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8]在福州地区村庙神明诞辰必演戏,这时联系戏班、招待演员、维持秩序等事务则由村老年协会负责。[9]闽侯县青口镇灵济宫所属社区拥有两万多村民,村民们捐助的愿戏也多,每年在宫庙内要演出地方戏六七十场,以村老年协会会员为骨干的村庙管委会承担起所有的戏剧演出安排工作。福州地区乡村每年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活动也由村老年协会组织,募集资金、招募划手皆由老年协会出面筹办。在该老年协会,其对农村的治理主要体现在该村老年人生病的照料、离世的安排以及对于该村传统民俗活动的参与和管理方面,结合当地的情况,老年协会也具有本土化的特点。

浙江宁波的农村老年协会,高龄老人每年可获一笔生活补助费,老年协会决定70~79岁的老人每年发生活补助费50元,80~89岁的老人每年发120元,9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200元过老人节和春节时,每个会员可得到大约价值45元的物品,历年来的发放物品有毛巾、饼于、电热毯、鱼、果子、肥皂、羊毛衫、被单、糖、洗衣粉、祭灶果、汤果粉等,这些物件虽小,但都是农村生活中比较实用之物。其次,每逢老人节时,为年龄到70岁、80岁、90岁的老人集体祝寿,买生日蛋糕;每年让老人去医院进行常规体检,为老人建立了建康档案;由老年协会组织老人的生活状况调查,调查项目涉及到老人的身体情况、赡养状况、生活困难程度等;看望生病老人制度,哪个老人生病,协会得知后,就必须派代表

购买慰问品去看望;如果村中有老人去世,老年协会派代表慰问家属,并送一只花圈致哀。此外,如果老年人受到虐待,老年协会就要出面干预;如果有老人生活遭受了困难,老年协会就会提供帮助;老年人通过老年协会还获得了重要的社区参与权,老年人又回到了社区的中心位置,掌握了一些社区的资源、积极参与社区的发展,在参与过程中发现和肯定自己的力量。[10]在宁波农村的这种形式的老年协会主要从老年人福利保障的角度发挥了农村治理的作用,从基本的生活保障到老年人的权利的保障,该协会充分体现了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以及其对政府部门关于老年人养老工作的大力协助。3.作为经济实体参与市场的老年协会

该类型是农村老年协会中较为特殊,同时也较为先进的一种老年协会的形式。其组织成立的重点侧重于经济利益的获取,将老年人聚集起来,利用各自的人力、财力等资源,以某种特殊形式参与市场,在为自身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青岛莱西市东庄头村的老年协会就属于这种类型。

该协会创办了第一个经济实体——青岛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该市场以“发展农村菜园子,丰富城市菜篮子,为四面菜农造福,帮八方客商发财”为办市宗旨,经过20年发展,目前由开业时占地4.8亩,发展成占地,480亩的全国最大的村级产地蔬菜批发市场,日成交量300多万公斤。除蔬菜批发市场外,该协会累计自筹资金2200多万元,又先后兴办了18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其中,为市场服务的13个服务型经济实体,分别是饭店、旅社、商店、加油站、维修部、冷风库、抛光厂、邮电所、信息服务公司、蔬菜研究所、蔬菜公司、果品公司、花卉公司,为农民服务的2个示范型经济实体,分别是蔬菜果树示范园和热带果树科技园,为老年人服务的3个福利型经济实体,分别是园艺场、养殖场和庭院经济队。[11]

首先,他们为本村及附近村庄的老年人提供难得的就业机会,提高老年人自食其力,自我保障的能力,村里凡是有能力、想干事、愿干事的老人,都能在东庄头老年协会找到事情。这些经济实体共安排1400多人工作,其中老年人390人,体质好、智力好的会员安排在服务型和示范型经济实体工作,体质好、智力差和智力好、体质差的会员则进入福利型经济实体。老年人自己参加工作,每年多者收入上万元,中者收入四五千元,少者也有千元左右。[12]这就省却了儿女缴纳的养老费,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因儿女参加实体,有了收入,也就有钱给父母交养老费了。现在,全村没有不养老人的,协会依靠发展经济实体!很好地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

东庄头老年协会是我国老年协会的一个特殊案例,现在这样的老年协会还比较少,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经济实体,充分利用了退休老干部等拥有丰富社会资源的老年人士的优势,在实现老年人剩余价值再利用的同时,对地方经济、人文、福利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这样的老年协会是建立在一系列必要的基础之下的。

当然了,很多老年协会是集各种形式于一身的,既提供文化娱乐的场所,又才参与乡村的治理,本文在这里只是分别列出其存在的不同形式。

三、农村老年协会社会参与存在的问题

农村老年协会虽然在文化娱乐、乡村治理以及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其独特的

作用,但是,在这些已有的成果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的问题。

组织性质与法律地位未明确定位。由于农村老年协会大多是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鼓励号召之下成立的,因此,协会的成立也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批准,但是批准机关比较庞杂,主要涉及到老龄工作部门(县老龄办、镇老龄办)、民政局、镇政府和村“两委”,从而导致了农村老年协会的组织性质不明确,法律地位模糊。[13] 农村老年协会的定位直接决定着老年协会的性质、目的、运作模式以及经费来源和发展方向。因此是需要首先予以明确的问题。但是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对老年人协会是民间自治组织还是政府内部组织的性质和法律地位还没有明确定位。

经费短缺是各地老年人协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和突出问题。全国城镇有经费的老年人协会的比例仅为40.79%,无经费的协会比例高达近60%。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也普遍存在协会经费短缺的问题,如北京,有经费的老年人协会的比例为47%,无经费的协会比例为53%,北京市东城区是全国社区老龄工作的试点单位,该区老协、老年组织经费不足的700个,占组织总数的68.69% ;缺少场地的330 个,占组织总数的32.38% ;政府支持不够的176个,占组织总数的17.27%。社区组织中有经费的仅占总数的53.96%,没有经费的占总数的46.04%。而且,在有经费的社区老年组织中,经费数额普遍缺少,其主要来源是会员自筹的占总数的63.38%,社会捐赠的占极少数,只有3.37%。位于北京市政治、文化中心的东城区的情况尚且如此,全国其它省、市、区基层老年人协会等老年组织的经费情况更不容乐观[14]。

老年协会社区参与的社会资本有待充实。主要表现在老年协会在社区参与行动中对于涉及老年人自身事务比较热心和关注,而对于村民自治等其它重大事务的参与不够,其原因在于老年协会不愿意在与自己利益不直接相关的问题上同“村两委”找别扭,或者把关系闹僵,在关系闹僵的情况下,协会自身的经济来源有可能缺乏保障。然而,如果在此问题上不转变观念,长此以往,老年协会的影响力有逐渐被削弱的危险。目前老年协会参与社区行动的社会网络还不够完善,社会资本积累不够强大,由此导致其社会动员和资源整合能力尚显不足[5]。

年协会管理人员年龄偏大,缺乏专门管理人才。农村老年协会的日常管理工作和组织开展活动主要依靠协会负责人及一些活跃会员的积极参与。协会主要管理人员多是村落社区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组织老年协会工作是老有所为发挥余热。[15]然而,他们大多年事已高,精力有限,随着时代的发展协会组织开展的活动日益增多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些主要管理人员普遍反映,自已的精力知识能力等已难以承担协会的规范管理职责难以推动协会的进一步发展。

以上只是列举了老年协会社会参与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缺乏优惠政策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都对老年协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农村老年协会不仅可以提高农村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程度,办得好的话,还能成为该地区政府政策的主要带动力量,领导该地区的发展,所以,对于农村老年协会的建设,我们应该更加积极踊跃!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对农村老年协会社会参与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缺乏对社会参与的一个准确而眼睛的概念界定,我们所具有的概念都是根据国外研究的概念推演而来的,缺乏我国特有国情的特点;二是,缺乏从老年人自身角度来探讨老年协会的社会参与情况,绝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研究农村老年协会的情况以及效果,很少涉及从老年人自身利益出发的研究;三是,缺乏对农村老年协会与政府关系的研究,农村老年协会很大一部分的支持来源于政府,而在政府在对待老年人以协会形式参与社会活动的问题上的态度的研究不是很明确;四是,缺乏对农村老年协会与城市老年协会的对比,农村老年协会与城市老年协会所处的环境与参与人员在本质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农村老年协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具有本土化,而城市老年协会则不然,对于两者的研究,不仅能够清晰的分清楚城市与农村老年协会的差别,更能明确各自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戴维L德克尔,《老年朴会学一老年发展进程概论》,沈健译,人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2] 李宗华,《近30年来关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综述》,《东岳论从》2009年第8期,第7-9页。[3] 段世江、张辉,《老年社会参与的概念和理论基础研究》,《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0卷第3期。[4] 韩为民,《复兴孝道:老年组织与农村养老保障—以宝塔村老年协会为例》,《陕西老年学通讯》2013年第2期。[5] 陈鼎,《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村民间组织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基于温岭市横峰老年协会的实证调查》,《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0卷第3期。[6] 韩萌萌,《我国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探讨——以厦门市集美区老年协会为例》,《党政干部学刊》2011 年第1 期。[7] 甘满堂,《乡村草根组织与社区公共生活——以福建乡村老年协会为考察中心》,《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8] 甘满堂,《闽侯县傅筑泰山宫迎神赛会调查》,《民俗研究》2004(2):86 98。[9] 甘满堂,《福建村庙酬神演戏与社区公共文化生活》,《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58 63。[10] 董海宁,《现代农村社区福利的产生和促进——对浙江宁波农村老年协会个案的考察》,《社会》2003年第11期。[11] 于钦东、黄忠伟、葛宁,《老年协会-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现实选择——以青岛市莱西东庄头村老年协会为例》,《农村经济》第55期。[12] 王义,《农村社会组织参与村庄治理机制探析—以青岛莱西市X村老年协会为例》,《社会管理研究》第29期。[13] 鲁可荣、楼海波,《浙江省农村老年协会建设与管理现状及促进政策》,《社会管理研究》2013年第7期。[14] 黄乾、原新,《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基层老年群众组织作用研究——以老年人协会为例》,《人口学刊》2006年第3期。[15] 郭海霞,《农村老年协会发展与促进政策研究——基于浙江省179个农村老年协会的调查》,《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第21期。

第二篇: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李智事业11-1201105002807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日益暴露出其弊端,未能在改革中充分发挥其“安全网”和“稳定器”的作用,延缓了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农村城市化的进程等,进而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关键字: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研究

社会保障制度是关系着全体人民民生问题的大事,受到广泛关注。继2008年新农合被写入社会保险法(草案)医保专章,新农合在我国社保体系中真正确立了合法地位之后,在北京闭幕的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决定在2009年的10月1日以后正式试点推行新农保,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老年基本生活保障,是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也是中央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响应中央会议精神,我国各个省市也都相继推行新农保改革新举措。如广东省计划3年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山西发布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山东省首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养老金在寿光发放。广东首个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试点在惠州启动,参保补贴一视同仁。回顾自市场化改革以来引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上的太多探讨与研究,今天终于在实践中得到了尝试,也很值得理论界追溯和总结。

我国学者对于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而展开的,从中国期刊网上对有关社会保障问题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见下表),在中国期刊网上以社会保障为篇名的文章在模糊查询的条件下,研究数量在逐年增加。2000年以后,尤其是2003年开始了大规模系统的研究,文献数量直线上升,2005-2006年间增幅最大。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确立了“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方针。在城镇化过程中引发了大量的征地问题、失地农民问题、进城农民工问题以及改革过程中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围绕着这些问题,学者们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在2003年研究成果较前一年增长了78.5%。2005年,随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围绕着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等研究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

我国经济总量跨越式提升的同时,社会分配的均衡问题、公平问题也日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问题被重新探讨,改革开放的成果由全社会共享的惠民措施不断出台,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均衡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压器,社会公平视角下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研究随之升温。

从归纳和总结以往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从内容上看,这些研究涵盖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方方面面,有的甚至具体到了实施细节。而从整体上对这些内容分类,共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从城乡两个维度对社会保障总体状况的研究

通览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文献,学者们分别从整体上和城市与农村两个维度对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也有学者从地方或区域角度分析了省市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情况。张力之(1997)从5个方面详细介绍了1997年以前国内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迫切性、借鉴国外的研究、社会保障专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刘云旺、王成华、廖桂蓉(2004)、李东、刘庆原(2004)、陈蒙蒙(2006)韦镇坤(2008)、王丽(2009)撰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的构想及对策。李珍(2006)阐述了我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以 1

及如何构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刘汉屏、吴晓云(2006)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问题放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来探讨,分析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度保障和体系构建。刘子操(2007)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思路。

从内容上看,这一方面的研究偏重于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日益突出以及“三农”问题凸显,使得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诸多不完善之处摆到了议事日程。如何破除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是研究重点。

二、围绕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展开的大量研究

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大缺陷或短板,理论界对此诟病颇多。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研究构成了2003年以来研究的主要内容。刘金红、段庆林、董明辉(2001)从经济发展和政策取向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建国50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各种保障形式的制度变迁、制度绩效,提出建立与目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承受力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徐凯赞、欧阳亮辉(2004)按城乡属性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分为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指出按照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公平原则,我国现行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无论从过去的形成、政策的影响,还是农村的现实需要都表现出一种公平性的缺失。陈信勇、蓝邓骏(2004)认为,首先要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其他社会保障措施也应及时、逐步建立。吕勇(2005)、赵友谊(2005)、贾平、张婷(2008)分析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探讨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的构建。胡宏伟、唐莉(2005)指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结构性嵌入于我国土地产权制度、征地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利益诉求实现制度之中的,这种结构性嵌入机制要求仅仅靠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本身是不够的,失地农保制度的完善必须以上述四项制度的完善为前提。白凤峥(2004)、姚诣路(2006)分析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及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围绕农民问题展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之所以会成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主体,原因有几方面:一是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攀升,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成绩,但与之相对的“三农”问题依然突出。二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问题引发了学界的大量争论。三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效率与公平观念深入人心,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公平?诸多原因引发了学界关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

三、国外经验较少及中外比较研究

周弘(1989)较早地介绍了欧洲国家社会保障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李培林(1994)通过对德国、英国和瑞典的实地考察,指出我国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应当借鉴的经验和注意的问题。史柏年(1996)、高峰(1999)分别考察了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演变过程以及不可克服的矛盾与困境,并探寻其对于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日本学者合津文雄(1999)介绍了日本的社会福利政策,它突破了救济扶贫的制度框架,开始探索创建满足全体国民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本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老年人看护保险制度”显示出,日本社会福利政策由过去的行政管理措施向签约方式转变的新趋势。武中哲(2001)介绍了北欧福利国家制度,并分析其利弊所在,力图找出其中对我国有借鉴意义的内容。施晓琳(2004)介绍了当前日本较为完备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及其对我国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法律保障方面的借鉴。李巧莎、贾美枝(2008)考察了日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日本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及其经验和启示。臧忠生(2004)考察了法国、瑞典、奥地利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新变化及对我们的启示。王萍(2005)对美

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行简要追溯,分析了令该制度陷入困境的各种主导因素。易瑾超(2007)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提出发展、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若干建议。徐嘉辉、郭翔宇(2009)介绍了德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并对德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评价,同时阐述了德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四、对社会保障理论的追溯

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实践的开展,对社会保障制度理论的挖掘和追溯也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陈晓云(2001)在对福利理论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根据对福利主体的认识、衡量福利的方法、标准以及福利制度措施这几方面的差异和变化,将福利理论的发展分为四个重要阶段。苏光明(2001)对毛泽东和邓小平社会保障思想进行了挖掘和比较。王爱华(2003)、李宏艳(2004)挖掘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前者主要探究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社会保障的思想,并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考察;后者考察了马克思、列宁的保障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王俊(2004)从17世纪配第的社会保障思想写起,到18世纪的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孟德斯鸠,进而分析了19世纪的萨伊、西斯蒙蒂、罗雪尔的社会保障思想以及德国的讲坛社会主义,英国费边社会主义和法国连带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王文龙、金丽馥(2005)对西方社会保障理论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与评述,介绍了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当代西方社会保障制度衰落的原因。徐丙奎(2006)把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分为三大流派并对三大流派进行了简要分析,即国家干预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和中间道路学派。张可(2006)从英国1601年《济贫法》开始追溯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的根源,并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区分了对待社会保障制度的态度,同时对反对与支持的流派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五、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定位和职能

尽管各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各具特色,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国家或者政府的介入。阎宇红(1998)考察了西欧社会保障制度几个发展阶段的更迭与交替,并详细分析了每个阶段中政府充当的角色以及角色的转变过程。张学英(2004)指出由于国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导致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反过来阻碍了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应该以政府为主导提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陈少晖(2004)指出,在至今仍未改变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长期忽视和责任缺失,是我国政府在构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的一个重大缺陷。现阶段,我国政府应当集中解决农民急需的低保、医疗和养老三大保障问题。朱丽颖、石俊田(2005)认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从萌芽起到进入制度化建设共经历了政府高度集权下的重点有限保障、分权下的土地和家庭保障、制度建设下的社会有效保障三个阶段。肖云、徐艳(2005)认为当前建立农民工的就业社会保障具有紧迫性,政府在建立和发展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燕(2006)认为政府责任不明确、制度安排缺失等,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之一。政府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应当承担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责任。钱亚仙(2006)、杨爱兵(2008)、薛菁(2008),也指出政府是构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杨辉(2007)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到底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还是私人产品亦或优效品,在理论界存在着争议,并根据社会保障的产品属性及产品提供方式、生产方式,决定了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责任范围和责任强度。陈萌(2009)认为“农村社会保障”表现出社会的公平性,其最终责任主体是政府。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政府责任存在着越位与缺位两种偏差,是造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期刊网中的文章除了上述6大问题以外,还涉及到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影响,如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对消费的影响等。除文章类文献外,我国学者还出版了相当一部分专著讨论社会保障问题。例如,张蕴岭(1993)主编的《北欧社会福利制度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系统地介绍了北欧福利国家的经验以及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启示;郑秉文(2004)等编著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攻坚》。阐述了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过程、改革中的困难和今后改革的方向与未来发展趋势;丁开杰(2004)编著《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一书,涵盖了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国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老年保障改革、福利与就业几个方面的内容;陈佳贵、王延中(2004)主编的《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一书,对中国社会保障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在我国社会保障理论研究方面,比较权威的专家郑功成教授,编写了系列社会保障丛书,由他主编的《社会保障研究》是中国和世界社会保障学术交流平台;《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一书系统诠释了社会保障的核心理念、基本原则和需要处理好的相关关系,对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步骤与措施进行了宏观规划,从理论上厘清了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目标、政府责任的确立和中国特色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李建立,杨宜勇.关于我国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J].宏

观经济管理.[2]徐传谌,齐树天,邵祥林,刘士峰.完善我国社保体系的几点政策建议[J].管理世界.[3]刘恒庆.改进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几点建议[J].宏

观经济研究.[4]宋晓桐.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任重道远[J].中国社会科学

院研究生院学报.[5]石宏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问题与对策[J].宏观

经济管理.[6]杨翠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模式探讨[J].农

业经济.[7]景天魁.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思路与对策[J].思想战

线,

第三篇: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社会保障制度是关系着全体人民民生问题的大事,受到广泛关注。继2008年新农合被写入社会保险法(草案)医保专章,新农合在我国社保体系中真正确立了合法地位之后,在北京闭幕的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决定在2009年的10月1日以后正式试点推行新农保,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老年基本生活保障,是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也是中央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响应中央会议精神,我国各个省市也都相继推行新农保改革新举措。如广东省计划3年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山西发布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山东省首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养老金在寿光发放。广东首个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试点在惠州启动,参保补贴一视同仁。回顾自市场化改革以来引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上的太多探讨与研究,今天终于在实践中得到了尝试,也很值得理论界追溯和总结。

我国学者对于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而展开的,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对有关社会保障问题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见下表),在中国期刊网上以社会保障为篇名的文章在模糊查询的条件下,研究数量在逐年增加。从内容上看,2000年以前对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比较少,相对也很零散,没有形成系统。2000年以后,尤其是2003年开始了大规模系统的研究,文献数量直线上升,2005-2006年间增幅最大。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确立了“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方针。在城镇化过程中引发了大量的征地问题、失地农民问题、进城农民工问题以及改革过程中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围绕着这些问题,学者们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在2003年研究成果较前一年增长了78.5%。2005年,随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围绕着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等研究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

我国经济总量跨越式提升的同时,社会分配的均衡问题、公平问题也日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问题被重新探讨,改革开放的成果由全社会共享的惠民措施不断出台,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均衡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压器,社会公平视角下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研究随之升温。

从归纳和总结以往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从内容上看,这些研究涵盖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方方面面,有的甚至具体到了实施细节。而从整体上对这些内容分类,共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从城乡两个维度对社会保障总体状况的研究

通览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文献,学者们分别从整体上和城市与农村两个维度对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也有学者从地方或区域角度分析了省市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情况。张力之(1997)从5个方面详细介绍了1997年以前国内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迫切性、借鉴国外的研究、社会保障专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刘云旺、王成华、廖桂蓉(2004)、李东、刘庆原(2004)、陈蒙蒙(2006)韦镇坤(2008)、王丽(2009)撰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的构想及对策。李珍(2006)阐述了我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如何构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刘汉屏、吴晓云(2006)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问题放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来探讨,分析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度保障和体系构建。刘子操(2007)提 1

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思路。

从内容上看,这一方面的研究偏重于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日益突出以及“三农”问题凸显,使得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诸多不完善之处摆到了议事日程。如何破除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是研究重点。

二、围绕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展开的大量研究

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大缺陷或短板,理论界对此诟病颇多。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研究构成了2003年以来研究的主要内容。刘金红、段庆林、董明辉(2001)从经济发展和政策取向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建国50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各种保障形式的制度变迁、制度绩效,提出建立与目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承受力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徐凯赞、欧阳亮辉(2004)按城乡属性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分为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指出按照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公平原则,我国现行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无论从过去的形成、政策的影响,还是农村的现实需要都表现出一种公平性的缺失。陈信勇、蓝邓骏(2004)认为,首先要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其他社会保障措施也应及时、逐步建立。吕勇(2005)、赵友谊(2005)、贾平、张婷(2008)分析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探讨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的构建。胡宏伟、唐莉(2005)指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结构性嵌入于我国土地产权制度、征地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利益诉求实现制度之中的,这种结构性嵌入机制要求仅仅靠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本身是不够的,失地农保制度的完善必须以上述四项制度的完善为前提。白凤峥(2004)、姚诣路(2006)分析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及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围绕农民问题展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之所以会成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主体,原因有几方面:一是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攀升,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成绩,但与之相对的“三农”问题依然突出。二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问题引发了学界的大量争论。三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效率与公平观念深入人心,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公平?诸多原因引发了学界关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

三、国外经验较少及中外比较研究

周弘(1989)较早地介绍了欧洲国家社会保障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李培林(1994)通过对德国、英国和瑞典的实地考察,指出我国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应当借鉴的经验和注意的问题。史柏年(1996)、高峰(1999)分别考察了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演变过程以及不可克服的矛盾与困境,并探寻其对于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日本学者合津文雄(1999)介绍了日本的社会福利政策,它突破了救济扶贫的制度框架,开始探索创建满足全体国民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本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老年人看护保险制度”显示出,日本社会福利政策由过去的行政管理措施向签约方式转变的新趋势。武中哲(2001)介绍了北欧福利国家制度,并分析其利弊所在,力图找出其中对我国有借鉴意义的内容。施晓琳(2004)介绍了当前日本较为完备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及其对我国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法律保障方面的借鉴。李巧莎、贾美枝(2008)考察了日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日本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及其经验和启示。臧忠生(2004)考察了法国、瑞典、奥地利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新变化及对我们的启示。王萍(2005)对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行简要追溯,分析了令该制度陷入困境的各种主导因素。易瑾超(2007)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提出发展、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若干

建议。徐嘉辉、郭翔宇(2009)介绍了德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并对德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评价,同时阐述了德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四、对社会保障理论的追溯

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实践的开展,对社会保障制度理论的挖掘和追溯也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陈晓云(2001)在对福利理论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根据对福利主体的认识、衡量福利的方法、标准以及福利制度措施这几方面的差异和变化,将福利理论的发展分为四个重要阶段。苏光明(2001)对毛泽东和邓小平社会保障思想进行了挖掘和比较。王爱华(2003)、李宏艳(2004)挖掘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前者主要探究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社会保障的思想,并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考察;后者考察了马克思、列宁的保障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王俊(2004)从17世纪配第的社会保障思想写起,到18世纪的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孟德斯鸠,进而分析了19世纪的萨伊、西斯蒙蒂、罗雪尔的社会保障思想以及德国的讲坛社会主义,英国费边社会主义和法国连带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王文龙、金丽馥(2005)对西方社会保障理论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与评述,介绍了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当代西方社会保障制度衰落的原因。徐丙奎(2006)把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分为三大流派并对三大流派进行了简要分析,即国家干预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和中间道路学派。张可(2006)从英国1601年《济贫法》开始追溯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的根源,并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区分了对待社会保障制度的态度,同时对反对与支持的流派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五、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定位和职能

尽管各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各具特色,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国家或者政府的介入。阎宇红(1998)考察了西欧社会保障制度几个发展阶段的更迭与交替,并详细分析了每个阶段中政府充当的角色以及角色的转变过程。张学英(2004)指出由于国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导致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反过来阻碍了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应该以政府为主导提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陈少晖(2004)指出,在至今仍未改变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长期忽视和责任缺失,是我国政府在构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的一个重大缺陷。现阶段,我国政府应当集中解决农民急需的低保、医疗和养老三大保障问题。朱丽颖、石俊田(2005)认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从萌芽起到进入制度化建设共经历了政府高度集权下的重点有限保障、分权下的土地和家庭保障、制度建设下的社会有效保障三个阶段。肖云、徐艳(2005)认为当前建立农民工的就业社会保障具有紧迫性,政府在建立和发展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燕(2006)认为政府责任不明确、制度安排缺失等,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之一。政府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应当承担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责任。钱亚仙(2006)、杨爱兵(2008)、薛菁(2008),也指出政府是构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杨辉(2007)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到底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还是私人产品亦或优效品,在理论界存在着争议,并根据社会保障的产品属性及产品提供方式、生产方式,决定了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责任范围和责任强度。陈萌(2009)认为“农村社会保障”表现出社会的公平性,其最终责任主体是政府。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政府责任存在着越位与缺位两种偏差,是造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期刊网中的文章除了上述6大问题以外,还涉及到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影响,如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对消费的影响等。除文章类文献外,我国学者还出版了相当一部分专著讨论社会

保障问题。例如,张蕴岭(1993)主编的《北欧社会福利制度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系统地介绍了北欧福利国家的经验以及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启示;郑秉文(2004)等编著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攻坚》。阐述了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过程、改革中的困难和今后改革的方向与未来发展趋势;丁开杰(2004)编著《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一书,涵盖了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国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老年保障改革、福利与就业几个方面的内容;陈佳贵、王延中(2004)主编的《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一书,对中国社会保障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在我国社会保障理论研究方面,比较权威的专家郑功成教授,编写了系列社会保障丛书,由他主编的《社会保障研究》是中国和世界社会保障学术交流平台;《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一书系统诠释了社会保障的核心理念、基本原则和需要处理好的相关关系,对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步骤与措施进行了宏观规划,从理论上厘清了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目标、政府责任的确立和中国特色的体现。

作者:包海花 云苏和

来源:《北方经济》2010年第1期

第四篇:浅谈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

浅谈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汪耕云编辑:studa121

1论文摘要 延伸法律监督触角、促进检力下沉,是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检察机关服务人民群众、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职能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密云县人民检察院不断探索检察职能延伸机制,深入到乡镇、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把法律监督触角延伸到社会矛盾发生的源头,在促进密云县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以密云县人民检察院参与社会管理机制为研究对象,深入研讨检察职能延伸的内涵、意义和发展方向,确保检察职能延伸实践探索的正确方向和有序推进。

论文关键词 检察机关 法律监督 社会管理

一、检察职能延伸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向

2010年10月1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检察机关延伸法律监督触角促进检力下沉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积极实践和探索,把法律监督的触角延伸到基层,实现检察工作重心下移,切实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推动三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密云县检察院结合新时期群众工作的经验,提出了检察职能延伸机制,积极探索和尝试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关口前移、工作重心下移的新思路和新途径,使机制成为立足县域发展大局、执法为民的检群互动平台,实现了构建化解社会矛盾新机制,使群众诉求制度化、畅通化,增强了检察机关的社会公信力。

二、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的内容

2010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检察机关延伸法律监督触角促进检力下沉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北京市检察工作实际,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在2011年5月16日制定了《关于探索建立联系基层人民群众工作机制的意见》。为了深入贯彻落实高检院和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力下沉、延伸法律监督触角、联系和服务基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更好地服务“十二五”时期密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密云县检察院在积极总结群众工作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推进检察职能延伸的各项机制建设。

(一)规范检察联络室工作,推进检力下沉见实效

2011年密云县人民检察院制定的《关于联系基层人民群众工作的实施意见》,规范了检察联络室、联络点的工作。

一是规范了检察联络室的职能范围:检察联络室负责接收群众举报、控告、申诉,接待群众来访,发现、受理职务犯罪案件线索;配合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对刑事立案、侦查、审判、刑罚执行及民事审判、行政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受理、发现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组织、开展法律宣传和检察宣传;协助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做好有关重大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监督并配合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妥善处理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等;收集当地党委、政府和基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的意见和建议。检察联络员协助检察联络室开展工作,每月至少确定两天由两名以上干警到派驻地点开展工作,向社会公布工作时间。

二是通过检察联络室工作,充分发挥“六员”作用,积极延伸和拓展法律监督职能。即发挥联络员作用,做好化解社会矛盾工作;发挥信息员作用,协助维护农村稳定;发挥参谋员作用,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发挥服务员作用,密切检民关系;发挥监督员作用,扎实开展好法律监督工作;发挥宣传员作用,不断深化检察职能。

(二)探索多渠道联系方式,实现检察职能向基层延伸

一是创新检察机关群众工作机制,以“三队三送”的形式实现检察职能向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延伸。为了深化三项重点工作、预防和减少犯罪、修复社会关系等,通过成立“三队”,即党员帮扶队、法制宣传队和预防职务犯罪宣讲队,开展送帮扶基金进户、送法进校园和送预防职务犯罪知识进社区、单位、农村等“三送”活动,推进“法律六进”及“听呼声、走百家、送服务”活动。

二是架设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平台,以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为载体实现县域全辐射的效果。检察院与县纪检委、县预防办联手建立全县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综合运用视频资料、图文展板等各种形式先后对辖区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开展了廉政和警示教育,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是依托检镇(街道)共建模式,实现检察职能向乡镇等基层延伸。密云县检察院积极探索检察职能延伸新途径,在院领导就检察职能延伸到辖区乡镇调研的基础上,以签订《检镇(街道)共建协议》的方式,建立检镇(街道)共建模式,发挥“四个作用”:即发挥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作用,形成大预防工作格局;发挥检察机关监督作用,适时介入乡镇建设重点项目;发挥检察联络室作用,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发挥检察宣传作用,做好法律服务工作。

(三)整合检察资源,建立网格化管理模式对接机制

为认真贯彻北京市委、密云县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要求《关于政法系统融入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进网格、听呼声、走百家、送服务”为民实践活动要求,密云县人民检察院在总结以往联系基层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以检察联络室为主导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对接机制,努力做到融入网格管理工作镇街全覆盖。

三、结合新形势检察工作,探索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的实践研究方向

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机制在群众工作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提升,为了保证机制运行的实效性和长效性,需要对机制运行模式、运行标准、机制效果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构想。

(一)构建科学发展检察机制的基础

科学的机制都是在总结以往群众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为了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延伸法律监督触角,将检察工作向基层延伸的创新性工作机制,具备检察工作机制的必备要素。因此,这一机制的体系建设和发展符合检察工作的必然规律。

1.机制基本要素

检察机关的机制必须符合检察工作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任何机制必然具备两大基本要素:一是立足检察职能。宪法规定我国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检察机关要紧紧围绕履行各项法律监督职能,深入推进检察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切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正确性,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工作本事就是一种社会管理活动,是社会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承担着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的重大责任。检察工作机制不论从内容、形式如何发展和变化,都不能离开检察职能的基本要求,这是保障检

察机关工作内涵的必要性;二是坚持执法为民。“为民”是检察干警的最终使命和价值取向,也是检察机关的重要工作任务。检察工作要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始终把人民群众关注点作为检察工作的着力点,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促进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关心的权益保障、公平正义等问题,使检察工作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党组成员包片,处室联系乡镇,干警联系群众”机制的本质是检察职能延伸机制,它当然具备立足检察职能和执法为民的两大基本要素。

2.机制发展要素

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的生命力是发展,它的发展和创新需要实现两个“同步”,即与县域经济发展同步,围绕密云县“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的发展定位和“三个走在前列”的发展目标,为县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与检察工作发展同步。检察工作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立足于“十二五”时期检察工作发展规划,才能保持检察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经验,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二)探索检察职能延伸机制的方向

科学的机制必须构建在实践基础的平台上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具有强大的适应力,才能具有创造性的发展力。为了保证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的长效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内涵,必须在遵循检察工作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构建制度规范,体制健全,执行到位,监督完善的机制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公诸。质量管理学[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http:///,1992.[2] 林志航。计算机辅助质量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http://,1996.[3] 栗伟。白酒品评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酿酒,2002(5):11-12.[4] 宋书玉。白酒计算机品评技术的发展[J].酿酒科技,http://.cn2011(8):125-126.

第五篇:我县农村老年协会建设调研措施

**县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1.89万余人,占总人口的14 %,其中85%以上老年人生活在农村。因此加强农村老年人协会建设,提高农村老年人“六个老有”水平是做好我县老龄工作的关键,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近期,根据省老龄委关于开展农村老年人协会建设情况专项调查的通知,我们对**县红石林镇、山枣乡、默戎镇的全部村级老年协会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问卷和座谈,还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如下:

一、农村老年协会建设基本情况

在老龄工作中,这三个乡镇共有行政村34个,总人口35269人,老年协会大多成立于1997年至2000年。从调查情况看,老年协会的班子健全,60%左右的班子运作正常;工作活动经费多渠道筹集,经费多少不一,大多数协会工作活动经费偏少,工作活动有困难;协会的重要工作活动场所或老年活动室设施简陋,难以适应新时代老龄工作的需要。

1、老年协会的班子设置和运作情况

三个乡镇老年协会的班子都比较健全,理事会一般由5—9人组成,设有会长1人,副会长1—2人,秘书长1名,委员4—6人。34 个协会共有班子成员258名,男169人,女89人,平均年龄65.3岁。34个协会理事会都制定了各种制度,职责明确,理事会每月开会研究工作的有3个,一个季度开会研究一次工作的25个,一年开一次会研究工作的6 个。

2、协会工作活动经费来源及使用情况

据统计,2006以来年34个协会用于平时活动的费为34850元,其中在2000元以下的有15个,1000以下的有10个。其中山枣乡的竹山村和默戎镇的九龙村情况特殊,欧盟国际助老项目在这两个村实施已有三年,每年下拨援助资金3—4万元。在30个有经费的协会中都建有财务制度,每年年底公布帐目的有21个。协会的经费70%用于老人节的庆祝活动,20%用于活动室管理的开支,平时慰问有病的老人或为去世的老人送花圈,10%作为协会的宣传和办公费用。

3、老年活动室是农村老年人集中学习、娱乐、健身活动的阵地,也是协会议事办公的主要场所,近十年来,活动室主要依靠村集体经济的支持,其次是利用老年协会的威望,向社会集资,大多老年活动室都是和村委会在一起,或利用一些废弃的学校教室,其中建有老年活动室的有28个村,没有活动室的有6个。

4、老年协会日常工作情况

(1)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农村老年协会协助政府调解,了解大量的涉老纠纷,仅去年34个协会调解处理涉老纠纷18余起,对于多次调解不成的,协会还支持老人向法院起诉,帮助打“官司”,这样既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促进了家庭和睦,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协会在每年的元旦、春节前开展一次老年人生活状况的检查,对照顾老年人好的家庭给予表扬,对照顾老人不周的家庭提出批评,并督促其落实好赡养措施。此外,还协助政府做好特困老人的救助工作,每年协会都要通过上门调查,掌握本村生活有特殊困难老人的情况,建议村委和乡镇、街道政府给予救助。去年34个村共救助特困老人1585人,其中通过政府“低保”救助的1313人。

(2)组织开展老年教育和文体活动。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老年协会适时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据统计,34个村中,建有老年文艺团体的村有19个,平时定期在本村组织活动,节日期间还到邻村演出。例如九龙村老年协会成立了狮子队、武术队、苗歌队、竹杆舞队。协会逢年过节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2005年协会苗鼓队参加县里举行的苗鼓大赛,还荣获一等奖,奖金2000元。

(3)开展公益活动。老年协会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优势,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如宣传计划生育、土地法;开展民事纠纷的调解;组织治安巡逻队,协助搞好社会治安;发动村民开展修桥铺路等;对老年人进行知识讲座,(4)协助村“两委”做好工作。

老年协会委员们大都是离退休干部或退休的老村干部,他们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有些工作,村干部做不通的,老协委员们一出面就做通了,村里的民事纠纷,大多是他们出面调解,他样能对村里的各项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有的还直接参与管理。

总之,农村老年协会协助村党支部、村委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群众和领导的认可,对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起到了农村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老年人协会建会率虽高,但部分协会只是名义上存在,没有实质性的运作。部分协会是按上级部门的工作要求成立的,没有很好地发动老年人参与,虽然名义上有牌子,有领导班子结构,但老年人参与率低,存在先天不足。从我县实际情况看,只有30%的老年人协会能达到基

层老年人协会规范化管理的标准,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有40%的村老年人协会只能应付上级交办的日常工作,作用发挥不明显;还有30%的老年人协会工作比较弱,完成日常工作都有困难,对老年人的吸引力不强,发挥作用不够。

2、开展活动少,部分老年人协会缺乏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县约有70%的老年人协会很少开展活动,除了春节和老人节慰问之外

基本不开展活动,没有发挥协会应有的作用,没有充分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老年人参与率低。有80%个村没有固定的老年活动场所。

3、经费普遍短缺。老年人协会经费短缺在各老年人协会中普遍存在。全县仅有80%的老年人协会靠自己创收或村级拨款,每年有 1500元的工作经费,能较好保障老年人协会日常开展工作的需要;有10%左右的老年人协会经费由村委会实报实销,基本能保证日常工作的开展;其余10%的老年人协会只有500元的工作经费,支付最基本的日常开支。

三、进一步加强基层老年协会建设的对策措施

1、多渠道筹集工作经费,保证老年协会工作正常开展

老年协会要开展工作和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保障。根据过去和外地的成功经验,今后协会的经费筹集要多渠道进行。村委要根据本村的经济条件,拨出一定的资金供老年协会开展工作,也可以在将一些公益事业交给协会完成的同时给予一定的报酬。老年协会,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老年协会要化力气发展以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为主的老年经济实体,依靠自己的力量创收一部分经费,建立稳定的创收渠道。也可以适当地向社会募集经费,作为补充。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对老年协会进行规范化管理。

2、开展宣传活动,争取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

开展宣传活动,争取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开展宣传活动是重要干预手段之一,主要目的是提高各方面对老年人协会能力建设的认识,获得各方面对老年协会的重视和支持,为了满足农村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村老年教育、文化、体育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各级老龄组织更要把它作为今后老年协会的工作重点,认真抓好,抓落实。

下载农村老年协会中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研究的文献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老年协会中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研究的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研究

    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研究周志文(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西临汾041000)摘要:中国社会目前的老年养老已呈现出性别差异特征,农村老年女性晚年生活艰难,她们既是家庭经济劳......

    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研究

    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研究周志文(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西临汾041000)摘要:中国社会目前的老年养老已呈现出性别差异特征,农村老年女性晚年生活艰难,她们既是家庭经济劳动......

    文献综述-农村信息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文 献 综 述题目 灵石县农村信息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学院名称经济贸易学院 专业名称农林经济管理 年级 08级学生姓名 李慧 学号200......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小学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我国自2001年开始在小学开设英语课以来,英语教学在小学取得了一些成果,也为小学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整体的教......

    农村社会医疗保险问题研究

    [摘要]农村地区缺乏社会保障,“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因病致困返贫的现象非常突出。同时给农村劳动力的战略转移、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业现代化......

    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性,指出当前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具体策略。关键词:农村 管理 体制创新一、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

    摘 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推行十多年来,在实践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在理论上也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这些文献研究的焦点问题,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存......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综述(1997-2002)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综述(1997-2002)孙金华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农协”),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是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