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生自主参与音乐教学策略的研究》
《农村小学生自主参与音乐教学策略的研究》
实验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生自主参与音乐教学策略的研究》自2008年11月在徐州市教科所申报立项以来,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关心指导、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很多老师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广大音乐教师的共识。然而事实上在音乐课堂上学生(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生)大多都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没有掌握自主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习惯性的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唱和练,这种“自愿”处于被动状态下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出现了“听得多,交流体验少;看得多,主动参与少;模仿多,灵活创新少;学得多,反思感悟少”等与新课改不和谐的教学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音乐学习是我们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我提出研究本课题,旨在尝试探索促进农村小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及指导策略,以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和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让学生自主参与音乐教学活动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课堂上学生只有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觉得必须对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被动参与的现状进行改革,实行自主参与,探索一条适合农村孩子主动活泼发展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路子。
2、实践意义
本课题立足于实践操作,运用行动研究法,边行动边研究,着眼于“自主参与”,着重探讨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形成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指导策略,积累有形的教育教学经验,如经验总结、案例、论文等,对以后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从小学高年级中学生自主参与音乐学习的视角,以自己所教的五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课堂作为主渠道,进行实践与研究。
1、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上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探索农村小学生自主参与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探索促进农村小学生自主参与音乐学习的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的指导策略。
4、本课题研究对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影响。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意识贯穿在整个音乐学习活动中。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能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发挥个人创造潜能,发展个性特征,形成能力。
1、通过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的角色。
2、通过对成功案例的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小学生自主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通过实践研究形成具体的教学指导策略,使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学生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1)培养主体意识:学生能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并在亲自参与体验中逐步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
(2)培养合作意识:学生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群体意识和合作、协调能力,逐步提高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培养创造意识:学生能根据各种音乐材料,发挥想象力和思维潜能,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五、课题研究操作原则: 为保证该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教师应根据课题方案和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研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
2、差异性原则。受教育者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造成的原因有先天条件差异,有环境影响的不同,也有教育条件的不同。这些差异决定了教育工作者应当按照这种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受教育者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师生合作原则。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育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4、反思性原则。反思是回顾已经做过的工作,把握既定的目标、进展,提出改进的方案,应用从教学中或从他人身上所学到的知识的一种能力。研究中,教师要具备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指导行为。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年来,我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扎实有效地开展实践研究,现将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如下:
(一)农村小学生音乐课堂上自主参与音乐学习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为了真实把握课题研究所需的相关信息及第一手原始资料,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理论依据,我对五年级的四个班进行了实事求是地问卷调查和走访了解,调查的目的主要是看这四个班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性表现情况,看他们对音乐学习是否有兴趣、有方法、有能力,是否把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音乐教学实践,以便制定相应的对策。问卷调查主要围绕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自主参与学习的状况制定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是否明白自主参与音乐学习的重要性,是否在实验研究前后有所改善。问卷内容主要有:你喜欢上音乐课吗?课堂上你能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吗?你在课堂上经常和同学讨论、交流问题吗?你敢独立上台表演你喜爱的歌曲吗?遇到问题时,你是先自己思考还是先问别人?你认为音乐课有趣吗?„„
通过调查,我发现尽管音乐课应是所有学生最喜爱的学科,仍有不少的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学习的学生只占30%左右,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较弱;有近20%的学生觉得音乐课太单调,主要是课堂上教学形式单一,多是以唱为主,缺少活泼多变的灵活性。教师对音乐学习的方法缺乏指导,给学生留有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太少,在课堂上,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学、唱和练,并且由于缺乏方法指导,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因而也就不能享受体验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另外,不少学生反映,课余活动少,兴趣活动小组不能正常开展也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导致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主要原因。
(二)促进农村小学生自主参与音乐学习的课堂教学指导策略
1、基本策略: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性的训练,学生总是被动的听中学、看中学,而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实现学习方式的“六个转变”
通过实践研究,我认为让学生自主参与音乐学习的根本应实现学习方式的“六个转变”,即:由被动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转变;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转变;由机械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由个体性学习向合作性学习转变;由知识性学习向问题性学习转变;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从而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玩中学”,把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2)做到教学方式的“八个转变”
教师教学方式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因此,我认为在新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应力求做到教学方式由注重自己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同一规格教育向关注差异性教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指责学生的“学”向反思自己的“教”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由机械式教学向创新式教学转变。力求达到教学方式由墨守陈规变成一种动态的、生成的教学手段,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目标的引导者,学习动力的激励者,有效学习过程的协作者,学习智能的开发者。
2、课堂教学指导策略
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主体参与者”的角色,教师则承担着“辅导者”的角色。教学中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1)学法指导策略
①教给方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方法可以引导人们沿着正确的途径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只有把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在实践研究中,我注意将学法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如在歌曲学唱教学中教给学生模唱的方法,器乐教学中教给学生演奏的方法,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律动的方法,创编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创造„„等等,并引导学生通过灵活的运用所学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丰富积累经验,逐步完善所学方法,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②有效指导。不同特征的音乐知识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有的适宜选择接受方式,有的适宜选择探究学习方式。对于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就要选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策略。如:对于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学生需要先接受下来,然后通过一定的训练才能学到手,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应采用讲述法、演示法等给予少而精的讲解。让学生真正领悟音乐知识与技能,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打牢基础。对于探究性学习,教师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探究、大胆的想象,并适时给以思考性的指导,凡是学生能自己发现的知识,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暗示。当然,学生在分析、探究过程中思路贫乏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学生有创造性的想法或做法时,教师应给予肯定,对曝露出来的问题,应及时给予纠正,讲清原因。让学生始终以成功者的心态自信的主动参与音乐学习过程中。
(2)激励性评价策略
“激励性”评价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激励性评价的作用是最有力、最有效、最持久的。学生从评价中品尝成功的乐趣,同样,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又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步入良性学习轨道。通过实践,我认为实施“激励性”评价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值得肯定的地方,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自己各方面的提高与进步,看到自己能行的一面。在激励学生取得进步的同时,也要客观、恰当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及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与期望,产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动力。
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尊重他们的想法,不为学生的不经意犯错而生气。
③在评价态度上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肯定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鼓励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和参与度;在评价视角上,要站在学生的高度上,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④让学生走上讲台做“小老师”,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实践证明,让学生教学生,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还能提高音乐学习的质量。
(3)因材施教策略
小学生在认知特点、能力方面存在着差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实践研究,我认为采取分层教学可以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要。即在课堂上不搞“一刀切”,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区别教学,允许并提倡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目标,让各类学生在自己的起跑线上都能得到进步。具体操作方法是:通过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生理和社会的特点)知识能力及学习风格的了解,按程度不同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教学群体,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层次低的学生重点指导或个别指导,对中等学生突出正确率的辅导,而对层次高的学生则给予较多的独立学习,允许他们“超前”发展。如:特长生可提前学习,课上可让他们辅助老师进行教学。实践证明,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4)合作学习策略
在农村小学一般都是大班额学生,教师不容易组织和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实施以学生互动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乐于交往的心理需求。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培养合作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将合作的方法、技能教给学生,使其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具备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如:善于倾听、学会质疑、善于接纳别人的建议及组织协调能力等。
②把握合作时机。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时选择合作的时机(如当学生个人无法完成任务时;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时;当学生有意见分歧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
③有效的合作手段:采用奖励评价小组的方式,可以促进小组之间竞争,使组员之间互相督促,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促进全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5)开放性教学策略
音乐教学应突破课内外的界线,努力创设开放、多元、完整的音乐学习环境,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经典与一般、中华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注意吸收具有时代感、富有现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丰富教材内容,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让学生根据实际条件和各自的兴趣爱好,在普遍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特长,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作才能,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如:在教学前,可引导学生搜集与音乐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诗文、图画、影视、艺术作品等等),然后在上课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交流,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大活动的参与面。
(三)农村小学生自主参与音乐学习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音乐学科是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育教学过程,即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在音乐实践过程中,教师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这才是新课标理念下音乐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那么在操作层面上,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音乐学习呢?通过实践研究,我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归纳、总结如下:
1、培养自主意识
自主参与即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活动。其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成功体验,形成自主意识。对于农村小学来说,我认为“激发兴趣”和“树立自信”是关键。
(1)激发学习兴趣。“我要学”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这种内在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多一些主动学习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关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教学中,我充分抓住音乐特有的魅力,抓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活泼快乐的游戏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自觉观察与思考,主动地探索,独立自主解决课堂问题,使音乐学习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另外,在歌唱教学中,我把学生唱得好的歌声录下来,组织学生欣赏、交流、点评,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倍感成功的喜悦,情不自禁地萌发喜爱音乐的兴趣以及参与音乐活动的强烈愿望。
(2)树立学习自信心。学生学习的信心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长期以来,教师总是习惯让学生在自己的管压下学习,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而造成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所以出现了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策略,使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重拾学习的信心。一是充分相信学生。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成为活动主角,引导他们自由地想、自信地说、自主地做,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发展与进步的希望。我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从背着手“教”到牵着手“学”,从“我问你答”到“你问我答”,师生教与学互进,位置、角色互换,打破传统的信息单向交流模式,让学生成为信息与知识的传播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心与心贴近了,情与情交融了,师换来的学生的接纳,生得到的是教师的尊重。
2、营造宽松氛围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课堂上,我总是以民主的态度、商量的口吻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亲自去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辨析音乐、创造音乐,使他们学的主动、学的开心。教学中,我力求做到多一点微笑,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受到感染;多一点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伤害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不横加干涉,尊重学生的隐私,不随便张扬;多一点赞美,不吝啬对学生的赞美、鼓励,以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
3、创设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使学生爱参与、想参与。(1)生活环境。音乐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在具体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找到音乐风格与生活情景的结合点,使音乐学习成为一种生动具体的生活体验。如:教学《我爱我的家乡》一课时,我让学生结合我们家乡的马陵山的美景,并根据自己平时的实际体验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对家乡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结果有的学生用舞蹈,有的学生写诗文,有的学生画画,有的学生朗诵„„汇报节目丰富多彩,内容丰富。再如:我们农村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将课堂移到室外,让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让他们在清新的田野边歌唱、欣赏、表演。或将大自然“搬进”课堂。如:采一把漂亮的野花做道具表演,用嫩嫩的柳枝做柳笛、用翠绿的树叶吹乐伴奏,都让学生兴奋不已。
(2)教室布置。音乐教室的布置应充满艺术的韵味,让学生走进来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新鲜的感觉。如:我用各种音乐符号、乐器、音乐家格言及舞动的人物画像等装饰教室,既巧妙地让音乐常识汩汩输出,又让学生融入音乐环境感受艺术课独特的氛围,产生参与欲望。
(3)座位摆放。合理设计和编排学生座位,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课堂上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活动的需要灵活、别致地变换座位的排列,如:圆形排列、小组式排列、U形排列比传统的秧田式排列有明显的优势,学生容易进入状态,便于师生、生生之间多角度交流,增进友谊,教学成效显著。
4、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一个人的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作为音乐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尽情的去锻炼、去展示、去体验,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教学中。
(1)创编律动,快乐体验。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而随着音乐的变化轻松而准确地用身体器官来表现音乐是备受孩子喜爱的形式。课堂上,我根据作品内容启发学生创编动作随心所欲地进行律动或即兴表演,特别是个别表演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或优美的造型所吸引,台下的“观众”纷纷举手抢着上台表演,就连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如:在欣赏《飞天》时,我发现不少学生边看边做飞翔的动作,于是,我干脆让他们集体做律动,这样大大满足了孩子们表现欲,增强了学生的表现能力。
(2)自制教具,引导探究。对于我们农村小学来说,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还不能普遍使用,但农村有农村的优势,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资源和潜力,在自制一些简易的教具和乐器的同时,引导学生也自制乐器进行演奏,如:教学时,我发动学生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入沙子做沙锤,用铁丝串瓶盖当串铃,用啤酒瓶装水当乐器演奏乐曲„„,在我的启发下,有的学生别出心裁拿来铁锨、锄头敲出了美妙的节奏„„。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还能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学科综合,“艺术同感”。作为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门类,音乐同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如舞蹈、戏剧、美术)及广泛的文化领域(如语文、体育、科学、英语)等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教学中我以开放的态度、较宽的视野,将这些门类与音乐有机融合,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艺术同感’,使其生成一种互补、碰撞的效果,促使学生脑、眼、口、四肢并用,通过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画一画等多种形式体验和表现音乐形象。实践证明,有效的学科综合,能为音乐学习增添丰厚的文化底蕴,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爱参与。
(4)成立兴趣小组,培养特长。为了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发现并培养音乐骨干,我根据学生的特长及兴趣爱好,分别组织了舞蹈队、腰鼓队、竖笛组、二胡组、口琴组等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活动,并让学生把学到的技能在大庭广众中进行表演,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5)群体活动,提高素质。为了展现学生的音乐素质,我积极给学生提供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定期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演出活动,如:才艺展示、比“舞”擂台、歌咏比赛、文娱汇演等。每年的“六一”、“国庆”、“元旦”等重大节日,学校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娱汇演活动,师生同台表演,快乐的展现自己,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6)综合实践,服务社会。在当今社会里,家庭及社会音乐对学生的音乐爱好、审美情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电视、广播、VCD、电影),向学生宣传、介绍乡土文化,让学生学习并参与社会上的音乐生活,运用社会音乐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欲。如:在“马陵山饮食文化节”、“马陵山文化艺术节”上,我组织学生参与演出,增强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
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增强,音乐素质明显提高。表现在:学生对于自主参与音乐学习的认识理解有较大提高,许多学生从过去的畏惧参与转变为爱学、乐学。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有明显的改变,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得到很好的培养。从课堂表现看,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不再停留在表面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上。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参与合作,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做,能自信地与同伴、与老师合作交流、互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体验和表现歌曲中蕴涵的情感。由于教师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开放音乐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个人创造潜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多次的汇报演出中,学生的才艺展示深受师生及社会的认可,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本人自身业务能力及音乐素质得到提高,在课题研究的带动下,学校其他音乐教师的理论及教学水平明显提升,科研意识得到加强。同时课题研究较大的推动了学校整体工作,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五、其它成果表述
1、课题研究成果统计:
(1)《农村小学生自主参与音乐教学策略的研究》实验研究报告
(2)读书笔记、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随笔、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等资料(共计30多篇)具体详见博客。
2、获奖论文、教案(共计4篇)
《角色体验,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获江苏省教育学会贰等奖;《让音乐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在《江苏科技报》上发表;《“角色体验”也是有效的教育方法》获徐州教科所科研杯论文三等奖;《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审美体验》获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论文贰等奖;音乐备课在新沂市教研室组织的教案评比中获一等奖。
教学案例: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审美情感》 《有效合作学习,享受参与乐趣》 《让孩子参与,要给孩子一颗自信的心》 《让音乐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读书笔记:
《爱是前提,趣是动力》
《解放孩子,让他们做音乐学习的主人》 《因材施教 张扬个性》 《师者,教学生学也》
以上教学案例和读书笔记本人认为比较好,请领导审阅。
二OO九年十月
第二篇:参与式教学策略研究要点
参与式教学研究要点
课改主张:
课改不是简单的方法.技术的更新,而是教学理念支持下的教学设计活动。没有感官参与的教学活动是无效教学。
有效教学三条铁律:
质量标准:学得深入
过程标准:学得轻松
效率标准:学的快捷
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多项互动为特征,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学生自觉主动勤奋学习发展为目标。
以学定教的原则:
“教”化为”学”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前提。
教学效率:
有限的教学时间把有限的教材内容向无限的学习内容、教学内容的转化是最高追求。
参与教学要关注?
参与态度、参与情感、参与信心、参与方法、参与能力、参与效果。
1.动情:激情式教学 2.动心:交心式教学 3.动口:口才式教学 4.动手:手段式教学 5.动耳:倾听式教学 6.动腿:实践式教学 7.动脑:思维式教学
读中学/听中学/看中学/做中学/说中学
策略
教材内容生活化 生活内容问题化
(设计系列好奇问题)问题内容教学化
(生活问题在教材中寻找答案)教学内容学习化
(通过勾画/注释/添加/对比/补充)学习内容思想化
(理解.达成视域上的融合.)思想内容实践化(学以致用)
教师的作用:引导者、情境设计者、条件支持者。
相关资料:
朱新燕《参与式教学方法初探》(教育教学研究,2009年第22期)
参与式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和学生都置于主体地位上,让师生双主体在教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激励、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相互统一,充分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主体的作用,使师生在互动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
李俊认为参与式教学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它首先是一种体现民主、平等、参与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许光驰,宋奇慧认为它是指根据学生主体的实际需要和愿望,以学习者为内核和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自觉性、能动性和选择性为特征的有效学习。
多项互动式参与
• ①试一试:激发认知冲突。• ②玩一玩:调动五官体验。• ③说一说:交流借鉴方法。• ④算一算:独立实践。• ⑤评一评:自评互评。• ⑥改一改:自改互改。
⑦赏一赏:分享成功。
• 课堂互动活动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提高互动交流质量的方法: • ①交流的话题和问题切合学生的关注需求。
• ②准确把握同桌互动、组内互动、组间互动的时机、顺序、主次等。• ③教师既要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交流展示,又要发挥平等交流中的“首席”作用。
任务驱动式自主参与、• ①任务设置遵循四原则:吸引学生,层次分明,真实合理,难易适度。• ②任务推进选用四策略:激发兴趣,明细任务,分步导引、分层指导、分组展示、分享佳作,赏识评价。促使学生由“任务内驱”走向“动机驱动”。
• ③引导学生自主反思时要注意:保护好奇心,维护自尊心,培育自信心。
课堂支架式教学策略 • 四个环节组成:
• ①围绕学习主题,建立概念框架。• ②引入问题情境,引导独立探索。• ③开展小组讨论,完成知识建构.• ④及时反馈,多元评价。课堂随机契入式教学
• 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获得对同一问题多方面的认识,这叫随机契入式教学。它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弹性认知理论”.• 它有五个环节:①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②随机进入学习:取决于学生“随机契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③思维发展训练:交流元认知,建立思维模型,培养发散性思维。④小组协作学习:围绕不同情境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⑤及时进行学习效果的多元评价。• 我们认为,随机契入式教学主要适合于发散思维较强的课型,其效益高低主要取决于素材有机组合、教师智慧点评。
第三篇: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针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逐年下降的实际情况,为保证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实施,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我总结出游戏活动、班班通、分层教学、互动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策略。合理运用以上教学策略,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其创造能力。
关键词:体育活动;教学策略;体育素质
目前我国有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口号喊的惊天动地,应试教育却做的脚踏实地,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已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2011年3月5日,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应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励学生主动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逐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我总结出游戏活动、班班通、分层教学、互动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一、游戏活动教学策略
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老鹰捉小鸡游戏是我在低年级体育课上经常进行的一个教学项目,将学生根据身高、体重等因素分成几个组内同质的活动小组,学生在相对平等的前提下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班班通教学策略
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已进入普通学校的各个教室,实现了班班通。这是对“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式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教师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实践性和形象性结合起来。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动作的重点、难点都要由教师反复示范,一堂课要重复很多次,既浪费时间,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很好的弥补的这一缺陷,它将图像、声音和文字有效的结合起来,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如在乒乓球的授课中,由于许多关键性动作迅速连贯,他们很难看得清楚,分解教学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收不到好的效果。而多媒体课件就很好的解决的这个难点,通过慢放、反复播放,结合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直观、主动、立体的掌握动作,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分层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运动基础、活动能力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先后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四、互动教学策略
互动教学策略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策略。
五、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过程中的集体因素促进学生的思维、情感体验和社会性的养成,使学生在集体共同学习的环境中,互相帮助,积极思维,从而享受到体育的乐趣。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分组主要有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采用同质分组是为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推进、个别指导,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同时,同质分组鼓励学生纵向比较,比出信心和希望。
异质分组是为了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需要。异质分组鼓励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在竞争中促进小组内部的合作,在合作中增强了竞争的实力,使学生在这种良性循环中领悟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体验集体组合的力量。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合理采用以上多种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改善体育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丰富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内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在宽松、愉悦、充满欢乐的教学氛围中体验体育的乐趣,“玩中学、玩中乐、玩中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增强其创造能力。
第四篇: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有效教学策略是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研究的实际需要,合作互动教学模式是其中重要一种形式。合作互动教学模式具体策略包括主动参与教学、自主合作学习、情感体验教学、分层教学等。
关键词:有效教学策略;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情感体验;分层教学
有效教学策略是基于当前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研究的实际需要而提出的一项新的课题,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综观目前的教学现状,虽然“减负”的口号喊的轰轰烈烈,但“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痛苦,教学负担依然很重”却依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减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并不是把知识的某些部分减去,更不是不要考试,不要教学质量的“放羊式的教学”。“减负”后,不但不能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还要让学生在其他各方面的素质得以提高,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提高课堂效益,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因此,“减负”的实质是“增效”,即适量投入时间,多产出知识。“减负不减质”,“减负要增效”。
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以追求教学的整体效益和价值最大化,《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教学要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该怎么来落实减负增效呢?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当然,减负增效也得从课堂教学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课堂教学形式正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之一。笔者尝试着对课堂模式进行了摸索,优化课堂结构。
一、主动参与教学策略
这个策略就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强调两个词语:听和说。
“听”作为语文学习上的一项基本能力,一个训练有素的作家可以从作品中获得比旁人更丰富的感受,一个掌握了“听”的能力的学生,能够从语言中获得比旁人更多的信息,从而激发出更深刻的思维和反应。如果对语言不能很好地进行注意、感受、思维和反应,即缺乏“听”的能力,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智力发展将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叶圣陶等我国教育界老前辈都十分重视“听”的能力的培养,大声疾呼:“要在口、耳上下功夫”。在课堂上怎样才算认真听呢?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说”是表达,是思维的外壳。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反映对语言的认识理解感悟,因此,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爱说善说的习惯。那么在课堂上具体怎样做呢?1.要鼓励学生大胆、响亮地说。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对于大胆发言的学生要进行及时的表扬。2.教给学生说的方向:紧扣课文内容说;结合自己经历说;联系身边现象说。3.提示学生说的方式:运用关联词语说;提示开头说;词语串联说;提示概要扩张说等等。
主体参与是激发学生学习意愿的关键所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是越俎代庖,重师者传授,轻学者参与,致使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大量浪费,学习动机受挫。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投入,就越具有动力,也就越能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如果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那么学生就缺少阅读实践,缺少朗读感悟。这种单一的教学过程模式,显得枯燥乏味,费时多效果差。
二、自主合作学习策略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合作才能博采众长,营养智慧。合作伴随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合作就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查阅资料、集体讨论、解决疑问。合作形式有两人合作,多人合作。每一组成员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学习的最佳搭档,好互帮互促,互为对方负责。每堂课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根据小组学习的效果,评出“最愉快的合作小组”。对于课文的识记由小组成员互相检查,教师随机抽查,如果学生学习不过关,检查人应引咎自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的形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
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1)探究者在相互倾听中,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以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2)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3)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4)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上述一系列价值。在这一点上,我们成人也是深有体会的。因此,不仅要从书本中学习,从大自然中学习,还要从他人那里学习。
三、情感体验教学策略
作品主题、结构的不确定性决定“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同,答案的对错应着重看
是否能从中找到依据,哪怕是很幼稚的看法,教师也应认真对待,学生认识作品的过程决不是对作品的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个性化的再创造,是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创造自我的过程。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往往更深刻、具有更高的水平。因此在探讨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扮演特殊的角色。但另一方面,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常常更加敏锐、出于自然、更接近真实,且在不受众多背景性信息的干扰的情况下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因此,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如笔者让学生总结《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写作启示,学生竟然总结出了十条:(1)确切的比喻、拟人。(2)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3)准确用词。(4)寓情于景。(5)层次井然。(6)文段应有中心句。(7)描写要展开联想。(8)虚实结合。(9)用对比突出事物特征。(10)从不同观察角度写景。而笔者备课是只注意到前五条。事实证明,四、分层教学策略
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每个班级中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按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作业布置,那么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思维难以拓宽,自主性难以得到发挥;而能力弱的学生学习可能变得越来越吃力,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能更好地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从学生不同的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成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对于部分作业的设计,可以分一些层次,有基本题,附加题,自选题。比如在完成拾贝集,即对好词好句好段的摘录时,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要求他们能够仿写,或写出读后感。对于能力较弱的同学则只要求摘录。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相应的收获和提高,把他们从过多的作业中解脱出来,作业量少效大,减轻了作业负担又提升了作业质量效果。课后作业要精选适量。要做到有的放矢,难易结合。避免简单重复抄写,杜绝题海。同时,作业要及时批阅,决不能拖沓,以获得及时的信息。有针对性进行讲解和纠正典型错误,对存在的问题多的个别学生应该进行个别辅导,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在下一节课利用4至5分钟的复习时间去重点澄清,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有效教学”的实质就是要求我们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这样,学生的学业负担自然就轻了。但是,减负增效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不是一天两天的努力就能成功的,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我们有耐心,责任心和时间去认识去探索,而且这项系统工程还需要社会、家长,学生,老师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需要学科教师的协调平衡,统一思想,才能更见成效。我们相信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努力地去做,一定会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极大地改变我校的课堂教学面貌,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同时也为我校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作者:玉平)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第2、17、20页.[2]卢正芝,学会参与:主体性教育模式研究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6.[3]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教育研究》,2002,2.只有学生内心体验过的知识,才真正能铭记于心。
第五篇:农村初中英语自主学习研究
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 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泡 子 学 校
于 淼
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内容提要】新课标实施以来,音乐教育的工作迎来了春天,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这是令人欣喜地。然而,任重而道远,如何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更大热情和潜能,如何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这是我们每一个一线音乐教师都将面临的一个长期的课题。本文通过笔者这几年从教的实践总结,听课评课的反思,试图从“针对学情、注重方法,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合理布局、内容重组,多元评价,增强自信”四个方面阐述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相应策略,希望能让读者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中得到一些启发。
随着《音乐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和新教材的发行使用,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已深入推进,给音乐基础教育灌入了新鲜的血液,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现在的音乐课如果说用“万木争春,千帆竞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来形容,我觉得也不以为过。教材可以进行增删整合,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变,教学手段可以多种形式„„所有这些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我们这些音乐教师感到由衷喜悦,近六年的课改让广大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饱尝了探索的艰辛。但是,如何让学生能长期的关注喜欢我们的音乐课,让学生在音乐课上真正有所学,我觉得,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激发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我们音乐教师应不断探索的问题。这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反思失误,循序渐进。下面就来谈一谈几年来我在这方面所进行的探索。
一、针对学情,注重方法
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其年龄特征,知识内容积累的程度、身心特点的差异性,都是我们上课前应考虑的,所谓知己知彼,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学的观念就会有所转变,不同的观念,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手段,那么教学的效果必然是不同的。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考虑,用什么方法去教呢?达到最好的效果呢?我认为,注重传授方法的研究与改革,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乐趣,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又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音乐是有趣的音乐学习是快乐的,在一种自然地学习中提高审美的情趣。不难想象,妙趣横生的讲解和形式多样的参与,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能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从而夯实了知识,掌握了技巧,提高了审美能力。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一条不失为能达到目标的良好途径。
举例说明:在我们初中音乐的教学中,学生一般不喜欢和较难接受的内容就是戏曲和民歌,前者是因为孩子们对其基本没什么概念,仔细分析起来,出现类似现象是不能怪我们的学生,而是我们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音乐课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博大的内涵、感受戏曲悠长的韵致,这样才能让学生亲近经典,进而热爱经典、痴迷经典、反思经典。而民歌也是不太容易让学生喜欢的,因为民歌有很多都是方言演唱的,很多同学都觉得这些太土了,跟不上时代,跟不上潮流,那么针对这样的学情,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或是教学手段来解决,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接下来阐述的几个教学中的点滴可能会让我们有所启示。
以八年级下中《梨园百花》这个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内容涉及到京剧、豫剧、锡剧、黄梅戏等剧种,可能有的老师对这些都是门外汉。教材的设计师通过学生较易掌握和喜欢的戏歌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喜欢上戏曲的,戏歌是一种新兴的音乐体裁,是戏曲这种传统而古老的艺术形式与当代流行因素结合的产物。戏中有歌,歌中有戏,这种特点让孩子们喜欢接受,乐于接受,容易学唱,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因为戏歌中融入了戏曲的元素,所以又使得歌曲别有一番滋味,让学生在听唱的同时不知不觉的接受了戏曲艺术的熏陶,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与共鸣,从而培养了他们逐渐喜欢戏曲,热爱祖国民族音乐的情感。因此,用戏歌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从戏歌的欣赏和学唱开始,初步养成他们对戏曲的兴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机和源泉,只有内心充满了要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才有动力有激情去学习所要面对的知识,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可以灵活多变的运用各种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教学反思1:八年级下册《梨园百花》,整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位老师的钢琴范奏,且不说弹得如何行云流水,干净利落,单是《说唱脸谱》这首歌曲的前面的这段十几小节的前奏,就很难想象怎么能用钢琴这种西洋乐器把它演奏的京味十足,连我们这些听课的教师都忍不住“摇头晃脑”跟着打起拍子来,可想而知,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这对下面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在课的结尾处这位老师又别处心裁的播放了一段自己暑期学习京剧的小片段,只是一个眼神一个身段,就让学生们好生的崇拜,由此,从学生们的眼中,表现中,这节课对他们的影响是深刻的。最起码对以后的教学是有益的,教学的效果不言而喻,是非常好的。
教学反思2:八年级下册《梨园百花》,教师在这节课中选用了《西厢记》中红娘的一段念白,让学生与京剧零接触了一把,首先教师亲自把这段念白念了一遍,同时还加上她传神的台步,眼神,有模有样,别有一番韵味。现在的学生可都是追逐潮流,追逐时尚的,此番老师的一段生动且别具一格的表演,使得同学们按耐不住的模仿起来,学习热情高涨,这也是课中设计的一个表演创编活动,接下来通过有序的组织,同学们学唱的是有滋有味,有的几个外向的小男生还自告奋勇的走上讲台表演,虽然表现的不是那么到位,但我们却还是能看出同学们都完全的投入到学习中了,而且是由衷的表现了对戏曲的好奇与喜爱。从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还是很喜欢很愿意去接受新知的,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去引导,如何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在这里,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者的身份就体现出来了。
除了戏曲,另外一个较难掌握和接受的内容就是民歌了,记得自己在大学里的时候学民歌时,刚开始还真不喜欢。粗粝、原始的劳动号子,沙哑,土的掉渣的山歌,依依呀呀的西北民歌唱腔„„我们这些江南长大的学生,谁是一听就喜欢的?我们尽管不喜欢,总得应付考试吧?于是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反复听唱,等到全背了,也就喜欢上这些东西了,顺嘴哼上几段,觉得挺有味的,这段经历可以说明两个问题:即民歌不那么容易让人喜欢;第二是理解民歌必须反复吟唱直到背唱。但我们不可能象大学老师那样要求学生去背唱,必竟教学对象不同,目的也不一样。教学反思3:在七年级上《茉莉芬芳》一课中,教学内容是:〔1〕通过选择其中几首极具地方特色的歌曲听析对比,来感受南北方民歌风格异同;〔2〕用方言学唱扬州民歌《杨柳青》。在学唱这个环节中,通过教师的范唱,多媒体课件的原音演绎等欣赏继而让学生模唱,反复听,有一个音乐家曾经说过,音乐的特点是听出来的。接下来可以分小组唱,也可集体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唱,直至最后能够用方言熟练的背唱。这节课结束后,以至于接下来的几星期有些调皮的学生看到我冷不丁的来一句“七搭八搭蹦啊口虐,杨柳叶子青啊口虐”——学习的目的达到了,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
二、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精神又放松的状态下学习,就要创设欣赏音乐的情境,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在这里提到的情境的创设不单单是指创设一个安静的欣赏音乐的氛围和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气氛,更主要是要设计一个新颖地、别具一格的课前导入,让学生们能很快的兴趣盎然地进入到学习知识的过程之中,这是上好一节课很关键的一步。所谓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同样的举例说明:在八年级下《丝路驼铃》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导入的。教学片段:
1、情境创设
学生进入教室,课前大屏幕播放一组西域特色的风景画面(配乐采用的是小提琴钢琴合奏的乐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设计意图:营造课堂气氛,幽婉动人的具有异域特点的乐曲和充满异域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的画面展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学习欲望。课件背景图片和音乐《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选择应用,从视觉和听觉上给学生一个统一的效果。)
2、新课导入
师:音乐就像历史长河中的航船,承载着人类发展中积淀的文化和情感,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具魅力,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在今天这节课上,老师将带领大家去做一次音乐的旅行,去聆听,去了解,在我国西北丝绸之路上动人的乐歌鼓舞。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我国古代往西,通往中亚、西亚至欧洲的一条重要商道。(因主要运输中国丝,丝织品至欧洲,故称丝绸之路)
大屏幕:演示丝路具体路线(从古代长安出发,今西安,沿河西走廊至敦煌,过玉门关,阳关,阳关分南北道经今新疆地区,至西亚和欧洲,全长7000多公里,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条陆路商道)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入手,介绍西域的概念,flash动画演示效果很直观,学生能简单明了的了解西域的地理空间概念,这样还可以为下面的教学过程作铺垫)
3、丝绸之路促进了古代中国和欧洲的政治交流和贸易往来,同时也促进了音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例如:我国的许多民族乐器就是来自于西域。
大屏幕:各种乐器的演奏效果图(筚篥、琵琶、扬琴、曲笛、梆笛、箜篌等)
由此可见,丝绸之路对中西方的音乐文化交融与发展确实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设计意图:从历史地理知识的介绍导入自然过渡到丝路的音乐,选择介绍不常见的乐器,通过音画的刺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开拓音乐视野,加强对本课主题的认识。)
4、师:从西安出发,我们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设计意图: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当时教学的效果可见,这段5分钟左右的导入效果是很好的,从学生的神情可以判断出,安排合理的多媒体课件发挥了视听通感的作用,教师简介明了紧凑的讲解过度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这是我开的一节公开课的课前导入,事实证明效果是很好的,虽然只有5分钟,但对接下来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生学习的欲望被激起,精神专注,效果很好。
三、合理布局,内容重组 我还曾听过八年级下的一节课《亚非拉掠影》,这节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基本功扎实,语言风趣幽默,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就是教学效果不佳。究其根底,是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太过多杂了,在学生还没有很好的掌握如何击鼓的节奏这个知识点时,就忙着进行练唱歌谱,在歌谱还不能熟练演唱的基础上又忙着学非洲舞蹈,最后匆匆进行表演唱,整堂课就像过节吃饭,不停端上各种佳肴,一道没吃完又上另一道,如此这般,别说吃不出滋味,更来不及消化?当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其实,这节课只要教师放缓节奏,删除一些不必要的环节,或者干脆一节课解决一个问题,教学效果就会很好。我们针对这个现象,应该引以为戒,不应犯同样的错误。
有人曾把一节好课,比喻成一幅水墨画,有浓墨,也有淡彩,有布局,也有留白,我觉得非常恰当,翻开新课程音乐教材,绚丽多彩的民歌民乐,流传百年的音乐精粹,古今中外的音乐大师„„庞杂的教学内容与仅仅20课时的教学矛盾困扰着我们,如果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明确讲述,那么一周一节课是不够用的,即使能明确讲述也成了满堂灌,学生不仅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一堂课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能集中了。
新的课程观告诉我们,教学内容不仅只是“文本内容”,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原有程度与目标要求做恰当的取舍整合。
例如在《草原放歌》这个单元教学中,主要内容有五首具有鲜明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格的歌曲《青藏高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嘎达梅林》、《拉萨谣》、另外还有一首器乐曲《清凉的泉水》,要求学生通过聆听,演唱,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少数民族民歌的音乐风格,熟悉马头琴的音色,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增进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
针对这节课,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中他只选择了蒙古族的音乐,且巧妙的把课题定为《吉祥三宝》,借助这首浓浓洋溢着蒙古韵味的脍炙人口的流行民歌揭示了上课的内容,而且激起了学生想学的欲望,教师在课中围绕吉祥三宝是哪三宝展开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在聆听和体验的基础上,介绍什么是蒙古族的三宝,同时把重点放在了对蒙古音乐文化产生,发展,历史,风俗,文化传统的探究上,每一段音乐,视频,故事,传说,电影片段,问题设置无不围绕于此,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可以说,这堂课是成功的,从课堂的气氛,学生的反应就可以显而易见。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要想上好一节课,高效的课,学生喜欢的课,那就要上一节“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四十五钟,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就是一堂好课。
四、多元评价,增强自信
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地情绪学习。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但是,评价不是生硬的,为了评价而评价的。找准课堂评价的时机,评价才能在音乐课堂中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找准正面评价的时机。每位学生的音乐天赋都有差异,有的学生唱歌条件好点,有的则舞蹈好些,教师要能关注学生的一切表现,随时随地发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给学生适时的鼓励,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被欣赏的美好,从而更加有信心,有兴趣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
音乐和语言都是一种艺术。在音乐课堂中如能很好地掌握运用语言的艺术性,便能使音乐课堂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评价语言具体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情绪。评价应具体化,一些具体的词汇放入其中就会大不一样,如“你的声音太动听了,真肯动脑筋”、“说的真精彩”、“你的吐字比以前清晰多了,有进步!“„„每一次评价都有具体的内容,这能让孩子们看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因而倍感自豪,学习会更努力。教师还可以尝试多采用体态语言评价的方式,给孩子无声的评价,包括动作、表情、身体等语言,如教师亲切期待的目光、轻轻点头、竖起大拇指、为他鼓掌等都会使学生信心倍增,同时得到获取知识的成功感,体验参与学习到来的愉悦。
曾经听课中出现的一个小插曲让我记忆尤深,这是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欣赏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课中,学生虽然比平时的表现的好,但还是有个别调皮捣蛋的学生坐不住,在角落里偷偷讲话,最后声音竟然越来越大了,大家纷纷侧目,这时,只见这位教师不慌不忙的走到这位学生跟前,说:“看来这位同学很想好好的表现一下,展示一下自己,那么我们即兴出一个节目,我请你和我共同跳一支舞如何?”这位学生站起来,脸通红,手不安的搓着衣角,嗫嗫地说,我不会跳,老师说:“没关系,我跳的也不好,我带着你,根据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来变换步子,同学们,鼓鼓掌,给他的勇气好不好?”“好”,同学们如雷的掌声响起来。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师生翩翩起舞,一瞬间课堂里只剩下美妙的旋律,一曲终了,教室里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位之前还讲话的同学脸更红了,但却又能看到他眼中的激动与兴奋。上位之后,这位同学再也没有讲过废话,而是无比专注的听着老师的讲课。从这个突发的事例来看,恰当地评价确实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和关心,同时也能让其树立信心,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能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灵活设计、选择运用,以上所阐述的观点,这些点滴反思只是我们探索前进沧海中的一粟,通过我们所有音乐教育者的不懈努力追求,不断实践总结,我们音乐教育的天空,将会越来越晴朗,越来越灿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