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界参与社会服务问题研究(5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06:0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宗教界参与社会服务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宗教界参与社会服务问题研究》。

第一篇:宗教界参与社会服务问题研究

宗教界参与社会服务问题研究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中共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参与社会服务是宗教发挥在促进社会和谐、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积极作用的重要而现实的途径之一。本文在总结学术界。宗教界相关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实地调研的部分成果,对现阶段宗教界参与社会服务问题进行初步系统研究,旨在摸清规律,提出问题与建议,促进宗教界参与社会服务规范、有序、高效进行。

一、我国宗教界参与社会服务概况

我国宗教界一向具有爱国爱教、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引导、鼓励和支持下,宗教界和信教群众积极投身社会服务事业,成果丰硕。

(一)思想认识逐步提高,服务观念与时俱进

宗教界参与社会服务有深刻的信仰基础,各主要宗教的教义中都有关于宗教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一直以来,我国宗教界持守教义,秉承善念,慈悲济世,扶危济困,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慈善传统。进入新时期,我们党的宗教理论进一步发展,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以此为指导,我国宗教界继续发扬慈善传统,进一步挖掘宗教教义、宗教伦理中的积极因素,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提高,服务观念不断更新,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二)服务体制日趋完善,专业机构不断涌现

随着宗教社会服务的开展,除宗教组织、信徒直接参与外,我国宗教界逐渐开始成立专门的社会服务机构,一些机构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具备一定的道德感召力与社会公信度,成为宗教参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据统计:到2006年6月,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各级佛教慈善机构有60余家,其中包括省级机构10余家,市、县级机构40余家;到2007年5月,天主教在全国各地共开办了345个公益性实体,在此基础上还专门成立了17个从属于教区的社会服务管理组织;基督教全国两会社会服务部在职能上发挥了专业服务机构的职能,成立几年内就筹集资金3565万,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3700多个社会服务项目,但总体上说,基督教专业社会服务机构仍然数量少、比例小;道教界由于自身实力的局限,仅茅山道院成立了专门的社会服务机构——茅山道院慈善基金,其它社会服务一般都依托道观本身开展;伊斯兰教有“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是一个以扶贫济困、发展民族教育为己任的慈善公益社会团体。

各宗教开办的服务机构中均涌现出一批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比如:1.以佛教为背景的“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成立于1994年,秉承“爱国爱教、造福社会、慈悲济世”的服务理念,累计发放善款近3450万元,义诊次数达176万人次,并兴建了22所希望小学,慈善活动遍及全国14个省区;2.以天主教为背景的“河北进德公益事业服务中心”,以“笃行仁爱,践行信仰”为宗旨,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开展社会服务工作,资助学生5661人,在防治艾滋病、提倡环保等方面贡献突出;3.以基督教为背景的“爱德基金会”成立于1985年,以“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截至2005年,该基金会共筹集捐献资金近8亿元,资助项目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项目受益达数百万人。

(三)服务领域逐渐扩展,资金渠道日益多元

乐善好施、扶贫济困,是宗教界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我国宗教界在救灾扶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展各种社会服务;时至今日,宗教参与社会服务的领域不断扩展,既有旧领域的深化,也有新领域的开辟:1.医疗救助,包括开办诊所、医院和医疗救助机构,捐献医疗器械、医疗设施,成立流动医疗队下乡义诊,提供医疗咨询、资金支持等。2.救灾扶贫,包括发生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后,为受灾群众捐款捐物,或直接派遣医疗队、志愿者协助救灾工作,参与灾后重建:长期资助生活困难人群,开设家庭紧急援助等项目;帮助贫困地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如修桥铺路等。3.捐资助学,包括参与国家“希望工程”,援建希望小学,救助失学儿童,为困难学生提供学费:为下岗职工、农民工开展义务培训。4.关注特殊人群,包括开办残婴院、孤儿院和敬老院;设立智障人士康复中心、艾滋病关爱机构等。5.护生环保,包括植树造林,义务参加环保宣传等。

我国宗教界开展社会服务的资金来源不尽相同,除政府出资委托的项目外,各宗教筹措资金的方式各有侧重:佛教界主要通过募集,包括捐助、法事收入、会员会费、义演义卖等;道教主要靠捐助,其中境外资金捐助占一定比例;天主教主要通过捐助(包括境外捐助)、教区提供资金、社会服务机构自身收益;基督教主要依靠海外捐赠、社会或信徒捐赠、企业赞助等方式。

二、对宗教界参与社会服务的看法

对宗教参与社会服务问题,学术界和宗教界均多有探讨,其主流观点包括:宗教参与社会服务有其深厚的信仰基础和自身优势;在目前情况下,宗教参与社会服务是整合与优化社会资源的有益方式,为民众提供了有效救助,弥补了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在帮助困难群体、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但在宗教参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社会认识不统一,资金短缺、水平欠佳、方向不明,以及理论研究滞后等。

(一)宗教参与社会服务,有基础、有优势、有空间

宗教参与社会服务,有其深厚的基础。我国各宗教自古即有扶危济困、利益人群、服务社会的传统,如佛教主张“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道教主张“齐同慈爱、济世利人”,伊斯兰教主张“两世并重、两世吉庆”,基督宗教主张“作光作盐、荣神益人”等。这是宗教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信仰基础,也是宗教持续参与社会服务的思想保障。

宗教参与社会服务,有其天然的优势。宗教团体联系大量信教群众、涵盖社会各个阶层、遍布社会各个角落,因此宗教参与社会服务更具广泛性和敏锐性,更贴近群众的迫切需要,在一些政府暂时难以顾及、社会保障尚不到位的“真空地带”可以起到倡导和补充的作用。

宗教参与社会服务,有其广阔的空间。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特别是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仍存在着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方面地区失衡现象,在诸如消除贫困、灾害救济、关注残障孤老等社会弱势群体方面投入不足,因此我国慈善事业缺口仍大,这为宗教参与社会服务留下了较大发展空间。

(二)宗教参与社会服务,少政策,缺资金,欠水准

宗教参与社会服务,存在着政策制度不明确,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各界认识不统一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宗教参与社会服务的规范性,压抑了宗教组织开展社会服务的积极性,限制了宗教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

宗教参与社会服务,面临资金短缺的“无力”问题。除佛教一些著名寺庙外,宗教组织的自养能力、经济实力普遍较弱,资金来源有限,本土化程度不高,许多来自海外支持。

宗教参与社会服务,尚处于自发自愿、分散无序的初级阶段。表现为服务对象单一,机构分散;宗教团体和信徒直接参与社会服务的比重大,社会服务与传教工作混杂;专业化程度低,价值观有偏差、目标不明确,服务方法、技巧和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机构缺乏长远规划,长效机制不足,服务领域不合时宜,服务项目亟待改进,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宗教界相对弱势、相对小众的地位,宗教参与社会服务的相关理论研究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与其实践活动相比较为滞后,无法及时、有效地指导实践。

(三)宗教参与社会服务,创新突破是方向,政策法规是关键,理论研究当先行

宗教参与社会服务,必须勇于创新,善于突破。在组织机构方面,应当通过成立专业社会服务机构即有宗教背景的NPO(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在服务范围、领域方面,需要不断自我完善,开拓新领域、探索新模式,明确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有重点地开展服务。

宗教参与社会服务,政策法规是重要的外部条件。有学者呼吁,尽快起草《宗教社会服务条例》之类的权威性法规;尽快建立国家级、综合性和专门性相结合的宗教组织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政策框架,以适应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部分宗教界代表在人大、政协会议上表达了参与社会服务的相关诉求,并希望国家对此有明确统一的定位,避免地方政府、社会组织或个人对此产生误解;希望政府能够帮助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给予政策优惠等。

宗教参与社会服务,离不开先进理论做指导。学者们建议釆用科学方法,结合当前实际,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宗教参与社会服务的理论。对宗教参与社会服务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今后的出路何在,政府、宗教界、公民在宗教参与社会服务中的义务和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为宗教参与社会服务提供切实的理论指导。

三、对宗教参与社会服务的思考

(一)与时俱进,发挥优势,创新服务

在我国以政府为主导、政府投人举办的国民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等社会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建立或将在较短时间内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观深入落实、服务型政府逐步建立、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政府提供社会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宗教界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大的框架下可提供服务的宏观空间将会越来越小。

以教育为例,教育部对小康社会教育的远景规划中提到,到2020年,在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形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高教、职教体系。在此背景下,可以预见,宗教组织兴办教育培训、捐资助学的宏观空间将会越来越小。因此,宗教参与社会服务应与时俱进,发挥优势,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在微观上下功夫:要以政府工作尚不到位的“真空地带”为切人点,甘当排头兵,发挥倡导和补足的作用;在政府尚未纳入保障范围、又有现实需要的领域,宗教界可以优先发展其社会服务工作,待形成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后,再由政府购买。

有学者根据宗教社会服务的现实状况,提出当代中国宗教慈善公益服务最需要优先发展的七大领域,对今后宗教社会服务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七大领域包括:①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跨宗教的国际性慈善公益服务;②紧急援助、急救服务、重大灾难事件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支援保障性服务;③创新型和开拓性服务,原创性与探索性服务;④扶贫济困,为最底层、最弱势、最无助的社会群体提供经济保障与社会保护;⑤为普通公民和有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以基层和社区为基础的综合性、连续性的社会服务和生活保护服务;⑥为有需要的公民提供综合性、连续性和人性化的健康照顾、医疗卫生照顾服务;⑦为有需要的公民提供精神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灵关怀服务;净化人的灵魂,培养、重塑人们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

(二)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今后,宗教参与社会服务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是主要方向。在具体做法上,可以由宗教界出资,成立专门的服务机构,聘请专业人员开展活动,最后由政府购买其服务的方式发挥宗教在社会服务领域中的积极作用。这种方式有助于整合资源,提高社会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同时,宗教界在社会服务方面一定要量力而行,开展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宗教社会服务机构要提高自身的公信度,建立自我监管机制,形成依法管理、社会监督和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局面;加强对社会服务人员的培训,普及社会服务理念,提高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赢得社会认同。

(三)将宗教参与社会服务纳入依法管理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善的关于宗教参与社会服务的法律、法规,只在《宗教事务条例》中提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可以依法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与宗教社会服务相关的《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等,已不能满足我国宗教界参与社会服务的要求。如辽宁省天主教社会服务中心(又名盛京仁爱)已成立四年,也得到省宗教局的大力支持,但至今未能在民政局以独立法人登记,在开展活动时遇到诸多困难:一方面,此类机构在接受捐赠时,不能提供抵减税收的发票,导致企业不愿、不便捐赠;另一方面,这类NPO没有法人地位,其工作人员在社会保障方面也存在困难。据了解,这类情况为数不少。

蒋坚永副局长在《对“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理论思考》中指出:“要加快慈善立法,完善法规,推动宗教社会服务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适时出台具体政策,明确宗教参与社会服务的范围、程度和方式,建立相应的激励、规范、监督和约束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在法律方面,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宗教界合法参与社会服务,为宗教参与社会服务创造公平的法律和社会环境。在政策方面,要统一认识,明确宗教开办社会服务实体的主管部门、出台相应政策法规,加强指导和监管。

(四)加强宗教参与社会服务的相关理论研究

具体而言,以下几个重点问题值得关注:1.政策法规问题,即宗教社会服务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怎样的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2.宗教界参与社会服务的范围、程度方式问题;3.价值观问题,即宗教中“善”的理念与宗教慈善行为之间的关系;4.宗教社会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之间的关系;5.宗教社会服务与宗教和谐的关系;6.宗教社会服务机构如何获取资源,这些资源如何分配等。这些问题十分复杂,非一己之力可以完成。为此,有必要通过加强调研、组织研讨会等方式,共同探讨宗教参与社会服务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宗教参与社会服务提供理论引导。

发挥宗教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宗教界社会服务意识的增强、经济实力的提高,随着政策法规的健全和完善、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指导作用的加强,宗教参与社会服务的能力、专业化水平将有进一步提高,在促进社会和谐、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本文转载自:《宗教世界》2010年第2期)

第二篇:浅谈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

浅谈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汪耕云编辑:studa121

1论文摘要 延伸法律监督触角、促进检力下沉,是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检察机关服务人民群众、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职能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密云县人民检察院不断探索检察职能延伸机制,深入到乡镇、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把法律监督触角延伸到社会矛盾发生的源头,在促进密云县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以密云县人民检察院参与社会管理机制为研究对象,深入研讨检察职能延伸的内涵、意义和发展方向,确保检察职能延伸实践探索的正确方向和有序推进。

论文关键词 检察机关 法律监督 社会管理

一、检察职能延伸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向

2010年10月1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检察机关延伸法律监督触角促进检力下沉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积极实践和探索,把法律监督的触角延伸到基层,实现检察工作重心下移,切实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推动三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密云县检察院结合新时期群众工作的经验,提出了检察职能延伸机制,积极探索和尝试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关口前移、工作重心下移的新思路和新途径,使机制成为立足县域发展大局、执法为民的检群互动平台,实现了构建化解社会矛盾新机制,使群众诉求制度化、畅通化,增强了检察机关的社会公信力。

二、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的内容

2010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检察机关延伸法律监督触角促进检力下沉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北京市检察工作实际,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在2011年5月16日制定了《关于探索建立联系基层人民群众工作机制的意见》。为了深入贯彻落实高检院和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力下沉、延伸法律监督触角、联系和服务基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更好地服务“十二五”时期密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密云县检察院在积极总结群众工作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推进检察职能延伸的各项机制建设。

(一)规范检察联络室工作,推进检力下沉见实效

2011年密云县人民检察院制定的《关于联系基层人民群众工作的实施意见》,规范了检察联络室、联络点的工作。

一是规范了检察联络室的职能范围:检察联络室负责接收群众举报、控告、申诉,接待群众来访,发现、受理职务犯罪案件线索;配合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对刑事立案、侦查、审判、刑罚执行及民事审判、行政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受理、发现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组织、开展法律宣传和检察宣传;协助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做好有关重大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监督并配合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妥善处理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等;收集当地党委、政府和基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的意见和建议。检察联络员协助检察联络室开展工作,每月至少确定两天由两名以上干警到派驻地点开展工作,向社会公布工作时间。

二是通过检察联络室工作,充分发挥“六员”作用,积极延伸和拓展法律监督职能。即发挥联络员作用,做好化解社会矛盾工作;发挥信息员作用,协助维护农村稳定;发挥参谋员作用,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发挥服务员作用,密切检民关系;发挥监督员作用,扎实开展好法律监督工作;发挥宣传员作用,不断深化检察职能。

(二)探索多渠道联系方式,实现检察职能向基层延伸

一是创新检察机关群众工作机制,以“三队三送”的形式实现检察职能向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延伸。为了深化三项重点工作、预防和减少犯罪、修复社会关系等,通过成立“三队”,即党员帮扶队、法制宣传队和预防职务犯罪宣讲队,开展送帮扶基金进户、送法进校园和送预防职务犯罪知识进社区、单位、农村等“三送”活动,推进“法律六进”及“听呼声、走百家、送服务”活动。

二是架设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平台,以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为载体实现县域全辐射的效果。检察院与县纪检委、县预防办联手建立全县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综合运用视频资料、图文展板等各种形式先后对辖区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开展了廉政和警示教育,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是依托检镇(街道)共建模式,实现检察职能向乡镇等基层延伸。密云县检察院积极探索检察职能延伸新途径,在院领导就检察职能延伸到辖区乡镇调研的基础上,以签订《检镇(街道)共建协议》的方式,建立检镇(街道)共建模式,发挥“四个作用”:即发挥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作用,形成大预防工作格局;发挥检察机关监督作用,适时介入乡镇建设重点项目;发挥检察联络室作用,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发挥检察宣传作用,做好法律服务工作。

(三)整合检察资源,建立网格化管理模式对接机制

为认真贯彻北京市委、密云县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要求《关于政法系统融入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进网格、听呼声、走百家、送服务”为民实践活动要求,密云县人民检察院在总结以往联系基层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以检察联络室为主导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对接机制,努力做到融入网格管理工作镇街全覆盖。

三、结合新形势检察工作,探索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的实践研究方向

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机制在群众工作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提升,为了保证机制运行的实效性和长效性,需要对机制运行模式、运行标准、机制效果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构想。

(一)构建科学发展检察机制的基础

科学的机制都是在总结以往群众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为了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延伸法律监督触角,将检察工作向基层延伸的创新性工作机制,具备检察工作机制的必备要素。因此,这一机制的体系建设和发展符合检察工作的必然规律。

1.机制基本要素

检察机关的机制必须符合检察工作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任何机制必然具备两大基本要素:一是立足检察职能。宪法规定我国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检察机关要紧紧围绕履行各项法律监督职能,深入推进检察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切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正确性,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工作本事就是一种社会管理活动,是社会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承担着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的重大责任。检察工作机制不论从内容、形式如何发展和变化,都不能离开检察职能的基本要求,这是保障检

察机关工作内涵的必要性;二是坚持执法为民。“为民”是检察干警的最终使命和价值取向,也是检察机关的重要工作任务。检察工作要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始终把人民群众关注点作为检察工作的着力点,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促进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关心的权益保障、公平正义等问题,使检察工作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党组成员包片,处室联系乡镇,干警联系群众”机制的本质是检察职能延伸机制,它当然具备立足检察职能和执法为民的两大基本要素。

2.机制发展要素

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的生命力是发展,它的发展和创新需要实现两个“同步”,即与县域经济发展同步,围绕密云县“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的发展定位和“三个走在前列”的发展目标,为县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与检察工作发展同步。检察工作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立足于“十二五”时期检察工作发展规划,才能保持检察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经验,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二)探索检察职能延伸机制的方向

科学的机制必须构建在实践基础的平台上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具有强大的适应力,才能具有创造性的发展力。为了保证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的长效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内涵,必须在遵循检察工作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构建制度规范,体制健全,执行到位,监督完善的机制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公诸。质量管理学[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http:///,1992.[2] 林志航。计算机辅助质量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http://,1996.[3] 栗伟。白酒品评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酿酒,2002(5):11-12.[4] 宋书玉。白酒计算机品评技术的发展[J].酿酒科技,http://.cn2011(8):125-126.

第三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

一、我国社会组织的定义、分类。

社会组织,泛指那些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公民自发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目前我国将社会组织分为三类,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社会团体是由公民或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按章程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包括行业性社团、学术性社团、专业性社团和联合性社团。基金会是利用捐赠财产从事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包括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是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分为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劳动、民政、体育、中介服务和法律服务等十大类。

二、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呈现以下特点:

(一)数量和结构发展的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社会组织的数量及质量逐年提升,据统计,2009 年我国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注册个数比 2001 年分别增长 85%、132%,基金会由无到有。分类来看:社会团体数量平稳增长、基层数额比重加大;基金会呈现爆炸性增长;但民办非企业单位增速缓慢,国际组织发展严重滞后。

(二)社会动员能力和自身影响力显著增强。一是捐赠额呈逐年增长态势,为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做好灾后生产恢复及平时帮扶困难群众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自愿者数量逐年增加,自愿者服务机制不断完善。

(三)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一是领域存在的不均衡,我国社会组织主要分布在工商服务、科研、教育、卫生、社会服务、农业等领域,而在其他领域社会组织的缺失现象较为严重。二是地域存在的不均衡,目前我国社会组织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及其他发达城市,西部及边远贫困地区社会组织较少。

三、我国社会组织立法的现有成果。

我国关于社会组织立法已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以三个登记管理条例为主体,配套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为辅助,一般法与特别法相结合的法律体系。具体包括: 1、宪法。宪法第35条规定我国公民享有结社的权利 2、法律。民法通则第50条规定了“社会团体法人”。

3、行政法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4、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如《深圳市社会团体组织通则若干规定》、《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办法》、《社会团体设立专项基金管理机构暂行规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建设部社会团体管理暂行办法》等

5、一些单行法律法规就某些特殊社会组织的有关具体规定。如《工会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四、运行方式或机制。

(一)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模式选择。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分析视角看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不外乎有三种类型:自治型、管制型与合作型。

1、自治型。新保守主义主张社会组织自治,如果没有国家的干预任由公民社会来发展的话它将具备这样的美德:良好的品格、诚实、自我牺牲、自律、宽容、公正、信任、文明等。社会组织由于其合法性,大多数国家会尊重其独立性和自治性,这种模式属于强社会弱政府模式。

2、管制型。罗伯特认为,国家是一个与其他权力中心相对的官僚政治整体,当国家扩张时必然导致自愿组织功能的下降并因此 使得它们逐渐衰弱,同时它也削弱了自愿组织得以维持的社区精神。当国家的权力过于强大垄断各种社会资源时就形成强政府弱社会模式,社会组织就难以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3、合作型。在现代民主国家,合作与互补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主流。吉登斯认为国家与市民社会每一方应当同时充当另一方的协作者和监督者,政府把自己效率不高的活动领域交给社会组织去做,社会组织作为替补者身份出现。这种模式属于强政府强社会模式。

(二)具体而言,当前国内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主要体现在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两个领域。

1、公共服务领域。主要通过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实现。政府将由自身承担的社会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承担,并定期按市场标准相互建立提供服务产品的合约,由该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政府按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履约情况来支付服务费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负担,同时也可以弥补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不足,为社会提供更专业、更全面、更高效的公共服务。

2、公共政策领域。社会组织通过三种形式来参与社会管理。一是建设性提议:社会组织通过各种途径提供政策咨询、政策建议,以期影响公共政策。二是参与式合作: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会主动邀请社会组织参与并提供意见,或者社会组织主动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进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三是利益诉求。当政府的某个政策不符合民众需求的时候,社会组织通过倡导、游说,甚至游行、抗议、示威的方式要求政府改进相关政策。

五、存在的问题或困难。

(一)立法层面存在的问题。

1、在立法指导思想上管控过多而鼓励不足。由于计划经济以来长期形成的对社会实行集权式管理方式,加之政府担心一旦放松对社会组织的管制,将对国家安全及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冲击,导致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组织成立、管理、监督等领域立法的指导思想偏重于管控而非鼓励促进。

2、立法严重滞后,缺乏一部统一的社会组织法。目前我国只在宪法中规定了公民有结社的权利,但一直缺乏一个与宪法相衔接的基本法对结社的基本权利义务进行规定。我国立法法第八条规定对民事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故结社立法与公司立法一样属于法律保留范围。,实践中为了解决社会组织发展活跃的问题我国采取了由国务院出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的形式,无疑将出现本末倒置问题,影响社会组织立法的权威性,导致法律实施困难。

3、现行行政法规对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设定过高。1998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对社团人数财产数额发起人和拟任负责人以及设立程序等问题均作了比其他国家严格得多的限制,其中最为严格的是双重审批制,即设立新社团必须经过业务主管部门与行政主管部门的双重审批,社会组织注册的时候必须由一个政府的机构向民政部门担保。社会组织准入门槛设定过高严重抑制了社会组织的建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广度和深度面临较大的局限性。

4、立法层次较低,法律冲突较多。在我国,有关社会组织成立的法律主要是国务院颁布的几个行政法规以及其他部门规章,民法通则仅有第50条第2款是关于社团法人资格的规定,与其他国家相关立法相比我国社会组织法律体系效力层次明显偏低。同时,由于制定主体多元,立法数量繁多,我国社会组织法律体系缺乏统一性,法律冲突问题比较严重。

(二)社会组织定性与定位不清。整体上讲,整个社会对社会组织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到位。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理解社会组织的地位、作用问题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对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对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发展的意义、发展趋势以 及功能作用认识不到位,还没有把社会组织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没有把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从社会组织之间看,各个民间组织各自为战,缺乏协同。中国的民间组织 “虽然数量巨大,但是没有构成一个整体的第三部门,它们像一盘散沙,支离破碎地散落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中。”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民间组织很难最大能力地发掘和动员社会资源,在危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受到很大影响,难于从整体上得到社会成员普遍的合法性认同; 从社会组织内部看,许多民间组织没有规范的战略规划和明确的定位,缺乏危机管理中实现组织目标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在危机管理中显得热情有余而整体业务素质。

(三)社会组织内部管理机制、约束和监管机制缺乏,难以有效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能。

一方面,不少社会组织缺乏自律,非行政组织行政化、非赢利组织赢利化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相当多的社会组织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民主管理和有效的工作规范和制度,财务管理基本上无法可依,财务混乱,较少开展社会公共服务活动,甚至出现利用社会组织身份谋取非法利益的现象。

(四)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尚未在体制上理顺,影响到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责定位和作用发挥。

一是社会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社会组织的职能原本是被定位于为政府服务的,早期的社会组织基本是靠政府扶持发展起来的,其职能就是为政府服务,由此导致社会组织的行政化倾向较为严重。二是社会组织受政府约束较多,自主能力较为薄弱。从政府改革角度各级政府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以实现简政放权,但从实际情况看政府部门本应转移给社会组织的职能并没有很好转移,社会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仍受政府行政行为的制约,在履行自己职能时不能到位。

六、学术观点争鸣。

第四篇:银行服务问题研究

银行服务问题研究

Js0947731 2009级金融七班 问闻

【摘要】:服务质量是现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提供高质量的银行服务是现代商业银行不懈的追求,也是我国银行业新形式下应对新挑战的必然选择。随着WTO对中国金融业保护期限的届满,新一轮主体更加多样、程度更为激烈、规模更为宏大的竞争已经拉开序幕,中国银行业要想在国内外各大商业银行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必须转变服务观念,科学认识商业银行服务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因此,本文从提升服务质量的研究背景开始,阐述了对服务质量的基本认识以及深入开展理论研究的目的和现实意义,在深刻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服务质量现状、现实水平、面临的问题和根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的客户满意度大幅下滑,且服务质量的整体下滑导致竞争能力弱化,从而进一步分析了国内银行业服务水平与国外商业银行的差别。【关键词】商业银行 服务质量 研究报告

一.对服务和服务质量的认识

关于服务的定义,服务是为满足顾客的需要,供方与客户接触的活动和供方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服务的对象是客户,决定了必须以客户为中心,必须密切关注客户的需求:根据客户需求,持续的调整和改进。金融服务的本质特征:有信用性、规范性、整体性、安全性、增值性(盈利性)、创新性。按照表现形式来分,服务分有形产品服务、无形产品服务:按照所发挥的作用来分,服务分功能性服务——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辅助性服务——嘲范化、标准化服务,延伸性服务等。

关于服务的认识一般有以下几种:服务,是经营能力的展现,是企业形象、员工精神面貌的反映,企业文化培育的结晶。善待客户,也是在善待自己,跟客户过不去,其实是在跟自己过不去。怎样的心态决定怎样的(服务>态度,什么是态度:就是心态的表现程度。服务是发展战略的灵魂。银行是服务企业,服务是银行业的本质所在,“服务立行”是商业银行的摹本战略。提升服务质量是统领发展战略的灵魂,也是一切工作的核心。服务质量的提升要渗透到商业银行的每一件产品、每一项工作和每一个细节,要融入到每一位员工的血液之中;服务是全过程的管理。服务体现于过程之中,过程的价值在于体验。服务质量的管理关键在于过程管理,价值在于为客户提供愉悦的体验。要科学、正确地处理服务质量和业务指标的关系,使银行的经营管理迅速转移到过程中管理上来。要以打造最佳服务品牌带动业务的发展;服务是全覆盖的管理。服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商业银行每一个岗位、每一位员工都是过程中重要一环。必须认真抓好每一条渠道、每一个岗位(包括对公、对私等业务),每一个环节的服务质量,切实落实“前台为客户服务、后台为前台服务,全行为市场服务“要求,以每一环节的优质服务打造整体的最佳品牌;服务是品牌价值提升的载体。服务的目的在于价值提升。优质的服务将为客户创造利润,也将提升员工的市场价值,还将提升商业行的品牌形象。服务质量提升是实现客户利润、员工价值、银行品牌共同提升的重要载体。银行所有的服务工作都要以争创“三赢”为目标,共同打造最佳服务品牌。

二.对优质服务和增值服务的认识

优质服务的标准就是实现全员服务意识,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是商业银行员工工作和职位的价值所在。顾客是银行经营活动的乇要对象,满足顾客的需要是银行的工作。金融服务是现代服务业中光荣而重要的职业,业务娴熟、服务热情的员工是银行树立服务品牌的法宝,真诚服务应是商业银行坚持不懈的追求。作为金融服务人员,要将服务的理念融入和客户接触的每一时刻。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人人有责,每个员工都是为客户服务的人员。做好对外部客户的服务,也要做好内部各岗位之间的相瓦服务。要求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全员服务意识。优质服务不仪仅是基层一线人员的责任,也是所有员工共同努力的目标。

优质服务是银行给客户的综合感觉,是持续不断地满足并超越客户期望的全过程服务行为。客户在光顾银行营业厅时对即将面对的服务过程有个预先的期待,通常会有个最低的预期和最好的预期。如果服务低于他们的最低期望,就会被认为是不合格的服务;如果在最好和最低的期望中间,就是良好的服务;如果服务能够超出其最好的预期,就会被认为是优秀的服务。

优质服务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能够满足客户的需要。客户是服务的采购者。他们花费了金钱、时间、精力和交通费用等成本,来购买银行的服务,期望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帮助客户办成事,满足他们的需求,仅仅是做对了服务的一部分,是优质服务的基础。二是能够给客户带来价值。客户只有觉得购买的服务给他带来的收益(物质与精神上的)大于他所付出的成本,才会觉得有价值。好的服务虽然价格偏高,甚至高于一般服务的10%,但是如果能给客户带来或创造出巨大的价值和收益,客户也会认为值得。三是达到并超越客户心理和情感上的期望。客户在接受服务过程中还非常重视获取额外的收获以及心理和情感上(隐性需求)的满足,包括美好的感官享受,精神上的温磬关怀、热情友善等。

要想超越客户的期望,一线服务人员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1)要善于通过观察了解、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体会客户的心情、需求和想要接受的服务;(2)在正常的服务基础上多努力一些,如多做个动作、多问个问题、多想个办法等;(3)在服务中要表现得积极主动、文明礼貌、尊重对方。客户接受了这样的服务,就能感觉到是超出了自己的期望,享受到了优质的服务。(4>要提高对金融产品的熟知度及市场需求和阿业情况。对自己要推出的新产品,要充分了解;对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以及同业市场情况,要充分掌握。

三.我国商业银行服务水平现状

(一)客户满意度全面下滑

尽管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商业银行在提高服务质量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从总体看,服务质量较差、水平偏低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嗳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服务满意度下滑

如果从大项来看,在服务便利项目上的得分下降幅度最大,特别是对公服务便利降幅高达4.14分,是所有大项中最高的。接下来,服务信誉降幅为2.41分,同样是对公服务信誉下降幅度更大的情况。

(三)业务处理效率问题日益突出

在影响服务质量的几个方面的因素里面,等待时间过长是最为明显的,这一因素使得客户对该行服务质量有很负面的评价。提升商业银行服务质量的策略选择

坚持服务立行推动战略转型策略。提升服务质量是一个覆盖各业务环节全过程的、长期持续的工作,是贯穿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始终的战略任务。要牢固树立“服务立行”的战略思想,坚持把实施服务立行战略作为加快推进战略转型的基础工作来抓,以提升服务质量倒逼经营理念、业务流程、体制机制的变革,从而推动战略转型,促进业务发展。

坚持提升服务质量与流程银行建设相结合。流程银行建设是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是建立有序、高效的服务流程。要以改造、优化业务流程为核心,提高前台业务操作效率,缩减客户等待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解决制约商业银行业务快速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坚持提高服务效率与防范金融风险相统一。提高服务效率和防范金融风险既对立、又统一。不仅要防范经济风险,也要规避社会声誉风险。设计业务流程、制定和执行管理制度时,必须以客户为中心,着力提高服务效率,同时有效控制风险,使服务质量得到实质性提升,塑造商业银行“高品质、高效率、负责任“的良好形象。

坚持标准化服务与差异化服务同步推进。标准化和差异化是优质服务的两个方面,标准化主要体现在行为规范、业务程序、网点和员工形象的一致性上,差异化丰要体现在针对不同类型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产品、服务手段上。标准化是基础,差异化是更高要求,二者相辅相成。要把标准化和差异化同步推进、同时提高,为提升服务质量创造必要条件。

坚持对外服务与对内服务并重铃理。在为外部客户服务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大服务

一、“内部客户”的观念,把服务箭理的范围从前台向后台延伸,强化内部服务意识,提高内部服务能力,为前台做好对外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四.提升服务质量必须达到的目标

1.服务目标

服务手段领先超前。实行统一规范的标准化服务,客户对银行服务和形象的一致性有明显的认同;服务渠道多元化,网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电子银行安全、便捷,服务环境和设施、服务软件领先,差异化服务突出。

服务流程规范高效。业务操作与管理流程改造到位,在控制风险、合规经营的前提下,使前台业务处理时间缩短、客户办理业务的环节和于续简化,基本实现服务效率、风险防范、成本控制二者的有机统一。

产品品质持续提升。新产品开发和推广能力较强,适时推出定位明确、适用、多样化的新产品和产品组合。为高端客户提供一批个性化的组合产品,为中端客户提供一批特色套餐产品,为大众客户提供一批标准快餐产品;适时推出适应公司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系统。售后服务和产品改进机制比较完善,产品结构合理、产品功能占优。员工素质明显提高。员工精神状态良好,前台人员服务客户意识强、服务技能熟练,后台人员服务前台意识强、工作效率高。初步建立多门类、多层次的专业化销售服务队伍,柜员、对公客户经理、个金销售服务人员持证上岗率显著提高。实行客户分流的网点大堂经理配备到位。

管理支撑协调有力。内部管理职责清晰、信息沟通顺畅、协调配合到位,后台对前台、上一工作环节对下一工作环节、上级行对下级行的服务支持有力,各层面、各环节执行有力,达到前台对后台服务满意,下级行对上级行服务满意,客户对前台服务满意。

品牌形象名列前茅。要形成若干个有影响的、包括产品品牌在内的服务品牌。银行市场份额稳步提高;全国级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单位逐年上升;客户满意度、当地社会(或政府)对银行服务的综合评价排位分别保持在同业前茅;商业银行的品牌价值、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2.提升服务质量必须做好的六项工作

(1)通过构建符合现代经济社会要求的、与战略转型目标相适应的、科学规范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从规范化服务抓起,努力促进商业银行员工规范化行为由被动执行向自觉自律转变,促进服务质量管理模式由零散的工作要求和事后管理,向系统、长效的机制管理和过程锋理转变,为提升服务质量夯实基础。

(2)通过服务渠道建设,充分发挥网点的销售服务、形象展现的功能作用,使商业银行的服务魅力、产品优势、行风行貌、文化精神、品牌价值得到有效展示,从而增强客户的安全感、信赖度和依存度。加快网点资源整合,加强服务展示管理。遵循布局合理、面积适度、功能完善、交通便利、形象鲜明的基本原则,以市场资源为依托,以单产效益为目标,以中高端客户聚集区域为重点,合理增设功能齐全的综合性网点,抓紧撤、迁、并低产网点,积极设立自助服务区域。同时,研究、改进CI形象,增强与客户的亲和力,体现社会责任,突出个性特征,提高机构网点的形象展示能力:合理划分服务区域,强化销售服务功能。加快对商业银行现有网点的改造步伐,按“重点服务中高端客户、积极服务大众客户"的基本理念,调整网点内的服务区域布局,把空间资源向客户倾斜,强化网点的分层分区服务,实现高柜区、低柜区、理财区、自助区交叉服务方式,促进网点从单一的业务处理型向营销服务和咨询管理型转变。推进高端客户理财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对目标客户的服务能力。加强自助机具的管理和维护,确保自助机具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大堂经理的作用,积极引导大众客户进行自助交易,最大限度地减轻柜台压力;提高电子服务水平,拓宽销售服务渠道。切实把电子渠道与网点现场渠道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构建人工、自助机具、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服务相辅相成的全方位服务网络。增强电子渠道与网点现场渠道的互补性,扩展电了渠道的交易和销售功能,努力延伸服务触角,降低服务成本。

(3)流程银行建设要本着“客户至上、系统管理、过程控制、简约高效”的原则,以客户为中心,以提高服务效率为目标,以建立独立集中的业务操作管理体制、推进后台业务集中为切入点,尽可能减少前台处理业务的压力,努力简化客户操作手续,缩减客户交易等候时间,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

(4)要紧紧围绕战略转型的要求,从客户需求出发,适时开发、推出新产品、新服务,形成自己的产品特色和服务优势。完善新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对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的组织协调、信息反馈和持续改进。进一步规范产品开发程序,按照“市场诃研一识别论证一筛选立项一研制开发一测试销售—信息反馈一改进并推广一的基本流程,明确职责分工,不断总结产品开发和服务觎新的工作经验,充分发挥产品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与外资银行的合作优势,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新产品和服务项目。

(5)调整人力资源结构。结合网点功能和业务流程改造,重点对网点人力资源进行分类规划和调整,对有条件实行客户分流的网点配备大堂经理,完善网点的客户分流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强专业销售服务队伍建设。通过完善定岗定编、薪酬和绩效考核等铝IJ度,吸引优秀人才,充实销售服务队伍。重点加强个金销售服务队伍,尽快建成一支较完整的个金销售服务队伍(主要包括大堂经理、高端客户经理、客户服务经理、个贷客户经理等>。充实对公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队伍,不断优化结构,提高素质;抓好服务能力的培讲}。着重抓好对私、对公客户经理等销售服务人员的基本营销技能、专业岗位、员工持证上岗的培训。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培训方式,利用好行内、行外的培训资源。注重把培训与有关客户满意度调查结果联系起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保证培训方向与客户需求一致。要加强培训评估,建立培训效果评价制度,提高培训效果。

(6)加强对提升服务质量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按照服务立行战略的要求,完善服务质量管理架构,形成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各司其职的服务质量管理模式。商业银行总行设立服务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全行服务质量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部署安排工作规划和计划,就有关重大问题进行决策。设立服务总监,代表委员会统筹管理服务质量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的组织、协调、推进工作。把服务管理的责任从单个丰管部门向各条线部门延伸,突出条线部门对服务管理的直接责任。委员会实行例会工作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研究部署服务质量管理工作。商业银行各分行设立服务质量管理委员会、服务总监和办公室,认真贯彻落实总行的各项方针政策,组织开展本行的服务管理工作。各营业网点要有相应的管理组织和人员。委员会要切实发挥作用,定期召开例会,分析、解决问题。服务总监要重点做好协调、组织工作,解决好跨条线、跨部门服务中的突出问题。

参考文献:

[1]《商业银行服务质量的度量及其对客户忠诚度的影响》 陈莹.武志伟.2009年 [2]《广州地区商业银行服务质量调查与思考》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4,19 [3]《基于消费者行为视角的我国商业银行服务质量评估研究》 汪竞 2008

第五篇:团市委参与社会服务发言稿

积极承担使命、全面履行职能

——共青团***市委参与社会服务情况介绍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今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就当前社会管理工作提出八点意见,强调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特别指出要‚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中共***市委三届十三次全会上也提出‚要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逐步构建起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管理体制‛、‚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向‘两新组织’延伸‛。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有三大优势:一是政治优势,中国共青团与中国共产党有天然的联系,有‚党建带团建‛的强大支持。二是组织优势,团组织网络健全、工作体系完整;三是队伍优势,共青团有分布在各行各业数量众多的专兼职干部和曾经在共青团工作过的老团干。具体而言,当前***市共有直属团组织41个,基层团委**个,团总支**个,团支部6250个,14—28岁青年120万人,团员27.3万人,专兼职团干部**人。

新形势下,***团组织坚持以参与‚社会协同‛为工作切入,以‚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提高青年群众满意度‛和‚承接政府青少年事务‛为工作路径,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模式,切实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一、加强青少年思想信念教育,努力培育“四有”新人 一是寓教于乐,引导青少年关心国家社会。在各级团组织中 — 1 —

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形势政策教育、‚党在我心中‛主题教育,主办****学生流动团校,举办了创先争优演讲赛、征文赛、国标舞公开赛、中学生绘画大赛、‚****‛大赛、大中学生健美操大赛以及‚义卖助困‛、‚环保宣传‛等公益活动,每年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30余次。五年来,培养举荐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等优秀青年代表。二是因势利导,妥善化解青少年激愤情绪。在抗震救灾、涉日维稳工作中,支持青少年合理诉求,引导理性对待社会热点问题,倡导有序表达爱国热情,疏导青少年参与社会重大活动的激情。三是兼容创新,拓展青少年教育阵地。充分利用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形势教育,发挥‚***共青团网‛、‚***青年志愿者网‛、‚***共青团QQ群‛、‚***驻外团工委QQ群‛、留守学生之家作用,紧密联系***、***在线、***新闻网等新兴媒体,动员和组织各界青少年。

二、服务青少年创新创业,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一是帮扶就业创业。开办青春创业讲堂,邀请创业青年分享创业经验;争取省级经费20万元,建立各级见习基地36个,提供有效见习岗位1650余个;构建就业创业平台,2010年首次发放青年小额贴息贷款****万元,帮助90余名青年实现创业,700余人实现就业。二是强化技能提升。开展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青工技能振兴计划、青工岗位大练兵、青工技能竞赛等青字号品牌活动建设;开展青工技能培训、农村青年就业培训。三是建立帮扶机制。市、区县团组织定点联系26个村,帮扶贫困党团员、留守学生70名、捐物合计11万余元;在2010年春季抗旱工作 — 2 —

中,捐抗旱用水***吨,争取省级资金****万元,建设‚共青水窖‛****口。

三、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切实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是扶助贫困青少年群体。连续**年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募集捐款**万元资助我市**名贫困大学生;开展‚爱佑童心‛援助困难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儿童项目,帮助30余名患儿解除病痛。二是关爱特殊青少年群体。连续7年开展‚***市关爱留守儿童特别行动‛,争取资金240万元,建成102所留守学生之家,结对帮扶农民工子女14万人;开通‚12355‛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开展关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活动。三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以市‚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为抓手,发挥各行业青少年维权岗作用,开展青少年警示教育和法律宣传,***市被确定为‚四川省流浪乞讨青少年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工作‛试点城市。

四、广泛整合社会资源,全面拓展青少年服务网络

一是创新组织格局。推进产业链建团、行业协会建团和非公企业建团,新建团组织150个,在外出打工青年中建立团组织25个。二是规范志愿服务。主导成立了市级志愿者协会,引进同济大学研究生、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294人,全市注册青年志愿者6.2万名,开展各类志愿服务50万人次。三是发挥社团作用。指导市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少年心理咨询协会、青少年音乐爱好者协会、青少年吉他协会依照章程开展工作,与***、***密切合作,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下一步的思考和打算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找准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与管理的着力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真正发挥共青团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团结带领广大青少年投身和谐社会建设主战场。

(一)提高管理能力。坚持寓管理于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的原则,密切关注党政中心工作,向青年群众传达党委政府的声音;密切舆情观测,向党政反映青少年诉求。积极推动制定实施有关青少年的法律和政策,建立青少年社会事务协调机制,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管理和参与社会管理。

(二)创新服务能力。强化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制度和物质保障,积极构建青少年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开放式的青少年工作信息化平台、互动式的青少年教育引导平台、社会化的青少年维权服务平台。

(三)增强合作能力。新的社会管理格局需要全社会参与,共青团必须强化合作理念,面向青年、面向社会,主动争取政策和资金等支持,实现团内团外资源共享、工作联通,努力形成党政委托、共青团承办的公共服务项目合作机制。

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是党和政府的殷切希望。***共青团将积极承担使命、全面履行职能,团结带领团员青年为‚四个***‛建设做出新贡献,实现自身事业新发展!

下载宗教界参与社会服务问题研究(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宗教界参与社会服务问题研究(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社会医疗保险问题研究

    [摘要]农村地区缺乏社会保障,“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因病致困返贫的现象非常突出。同时给农村劳动力的战略转移、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业现代化......

    社区青年政治参与问题的研究

    社区青年政治参与问题的研究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目前的青年政治参与情况和工作实际,通过对政治参与的理论研究和试点现状分析,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将实践推向深入。文章从上海社......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司法行政社会治理研究

    浅谈人民调解在基层——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司法行政社会治理研究常德市鼎城区司法局胡泽瑜众所周知,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拥有者繁复多样的文化内涵,自然也存在......

    广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全文

    广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全文各地、各学校将“双减”上升到政治站位的层面,作为“1号工程”来贯彻落实,得到多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但也给教师身心健康、专业发展甚至队伍......

    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与妇联组织能力建设研究(合集5篇)

    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与妇联组织能力建设研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

    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和管理模式研究

    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和管理模式研究内容摘要志愿者工作是建设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静安团区委将青年志愿者工作视作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重要品牌。经过......

    新农村背景下农村居民参与公共服务研究

    新农村背景下农村居民参与公共服务研究 摘要:以“农为本”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实践中发现,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对破解当前城......

    银行做为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银行做为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摘要】:根据公司契约理论,公司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是公司治理的主体,现代公司治理应是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公司债权人以其对公司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