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做为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3 18:2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银行做为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银行做为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第一篇:银行做为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银行做为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摘要】:根据公司契约理论,公司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是公司治理的主体,现代公司治理应是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公司债权人以其对公司享有的重大、合法的债权权益而成为公司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功能价值在于有利于降低债权人风险、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有利于控制内部人控制,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和高效。关于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间接、消极参与模式,特点是通过加强董事会地位的独立性和中立性、要求董事对公司债权人承担信义义务,间接赋予债权人影响公司治理的权利,银行等机构资金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微小;另一种是以德国和日本为典型的直接、积极参与模式,其特征为银行等机构资金债权人以大债权人和大股东的双重身份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企业和德日企业的融资结构有相近之处,即资产负债率高,股权高度集中。因此,我国应借鉴德日的共同治理机制,构建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模式:重塑银企关系、重点要建立银行董事制度(或银行监事制度)、建立合理有效的偿债保障机制、加快相关法制建设。【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债权人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银行董事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275 【目录】:摘要6-7Abstract7-111导论11-131.1选题依据111.2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必要性11-121.3研究方法121.4本文的结构安排12-132债权人与公司治理的关系13-222.1企业契约理论与公司治理理论的演进13-152.1.1企业契约理论132.1.2公司治理理论的演进13-152.2利益相关者理论15-162.3债权融资与公司治理16-172.4国外公司治理中债权人参与模式17-222.4.1英美企业债权人参与模式18-192.4.2日德企业债权人参与模式19-202.4.3对两种模式的比较20-223我国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现状分析22-303.1我国的融资制度与公司治理的发展22-243.1.1我国公司治理的发展变迁22-233.1.2我国融资制度的变迁23-243.2我国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现状24-273.2.1我国银企关系的过去和现状24-253.2.2中国债权人债权的治理作用不明显25-263.2.3债权人治理机制不明显的主要表现26-273.3我国债权人治理机制不存在的主要原因27-303.3.1政府及法律方面的原因27-283.3.2银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28-304构建我国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途径与机制30-404.1我国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途径:重塑银企关系30-324.1.1完善银行自身的运作机制30-314.1.2塑造新型的银企关系31-324.2构建债权人治理的具体机制32-404.2.1构建银行派出董事制度33-354.2.2银行派驻监事制度35-364.2.3区别不同资产负债率,选择不同参与模式36-374.2.4建立合理有效的偿债保障机制37-384.2.5加快相关法制建设38-40结论40-41参考文献41-43致谢43-4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4

本论文购买请

联系页眉网站。

第二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摘 要】我国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公司治理结构的组织形式与构架已基本完备,但许多改制后的国企公司治理依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和弊病,例如,股东控制权残缺、董事会职责不清以及监事会机制不健全等。本文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对这些问题和弊病进行深入地分析,并提出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企业改革;公司治理结构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中坚力量,占据着国民经济的主体地位。国有企业经过改制,现已在国有企业内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然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并未给国有企业带来治理效率的提升,其公司的治理问题依然存在,例如,股东控制权残缺、董事会职责不清以及监事会机制不健全等。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的通过,国有企业制度的深化改革及公司治理问题的解决有了明确的方向,即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治理结构。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意义

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意义在于以下三点:

1.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关乎国有企业改革的成与败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使投资者的权益得到保障。这是经营权与所有权可分离的制度基础。而政府股东因为退出存在的障碍,就会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一方面,如果不进行干预,就会坐看国有资产的流失,未尽到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如果用强化行政干预的方式维护企业的所有权,那企业就退回到原始的状态,即经营权和所有权不分、政企不分,改革也将遭致失败。

2.公司治理水平影响经济的增长

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机构投资与个人资金通过资本市场持续不断地流入企业,从而转化为生产和发展的资金,公司治理结构在处于这一转化的核心位置,起着相当关键作用。

3.公司的治理是企业竞争中最重要的基础软件

对于一个富有前景的企业来说,公司的有效治理以及对股东的诚信是获得投资者信赖的基石,也是走向资本市场的通行证,更加是企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

二、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股权的多元化仍未实现

国有企业股权的多元化大多数还只停留于形式。国有股的“一股独大”造成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失效,企业领导层的任免权仍掌握在政府的手里,董事会及监事会等治理机构,大多数都是形式而已。因此,公司的治理效率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2.股东控制权残缺,经营者行为扭曲

股东控制权的基本行使方式有两种:首先,是在股东大会上进行的投票,公司决策的直接参与,即所谓的“用手投票”;其次是在股票市场上的转让,通过影响股价升降而间接地影响公司的经营,即所谓的“用脚投票”。国有企业的改制中,形成的是国有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以及内部职工股等相互分割的股权结构,且国有股与法人股所占的比例较大,但有关规定限制了国有股及法人股在证券市场上的买卖,这必然造成市场价格的扭曲,其持股者也较难借助市场来行使控制权。另一方面,很多公司对股东大会参加的股东有最少持股数规定,而大多数流通的又都是小股东所持的股票,这便使得这些小股东无法参加股东大会,不能直接行使自己的控制权,因此,中小股东的权益被大股东侵犯。

3.董事会的职责不清

国有股份的过度集中,使股东大会变成了国有股份的扩大会议,且董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小股东较难进入董事会,这就使得大股东在董事会中比例大都超过其持股的比例,甚至董事会被大股东完全控制,或者由国家相关机构直接任命。另外,董事长与总经理职位的合二为一,使经营层的权力未能相互制衡、监督。

4.监事会机制不健全

监事会几乎是形同虚设,其发挥的监督职能相当有限。首先,我国公司制企业所采用的为单层董事会制度,监事会仅有部分的监督权,并无控制权与决策权。其次,我国《公司法》等法规在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方面是以股东的价值为导向的,忽视了监事会的作用,从而使得监事会仅成为董事会所控制下的议事机构。另外,监事会在知识、经验以及能力方面的缺陷造成公司业务状况的无法监督,使得其成为了一个摆设。

5.激励和约束机制的不健全,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不够

首先,缺乏合理、合法的激励机制。其次,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即内部控制的现象较为严重,代理的成本过高。

另外,我国为公司治理问题所出台的法律及规范不在少数,但是执法的力度不够,且多数只是停留于经济的惩罚上,缺乏相应的刑事惩罚。近几年频繁出现因企业高管的违规操作而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事件,无不说明一点,即违规的成本太低,处罚的力度不够,这使得企业高管们在违法违规的道路上前赴后继,铤而走险。

三、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思路及方法

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及实际情况来看,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完善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促进国有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1.以股东主导型产权制度为基础,强化监事会的作用

我国国有企业应以调整资本结构为主导,建立起股东主导型的公司治理结构。即将相当数量的股份赋予企业的内部人员,使其自身利益与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这样,便可保证其积极性,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份内工作。另一方面,监事会的作用须得到强化。首先,需改变董事会与监事会权力并行的现状,提升监事会的地位。其次,需明确监督的主体。公司治理体系中,监督的主体是除控股股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对监事会的人员与组织进行调整,明确地赋予其责任、权利及义务,真正做到科学监督。

2.建立健全外部制度基础

公司治理结构是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所建立的,《公司法》立法的初衷是采用“三权分立”制度,即决策权、经营管理权以及监督权分属于股东会、董事会及监事会。通过权力的相互制衡,使得三大机构各司其职,保证公司顺利运行。但这种设计的本质缺陷是忽视了所建立的公司治理结构应以董事会为中心。而立法时又未对别国的经验教训进行借鉴,从而形成了我国制度性的缺陷。因此,于企业外部,需加快经济制度、市场体系、法律规范以及文化道德等基础方面建设的步伐,建立健全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外部制度基础。

第三篇: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论文

学院:

姓名:

专业:

学号:课程:企业法 时间:2012年5月1日

【摘要】完善公司的治理机构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是一项意义非凡的举动。一个科学的治理结构,可以为公司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其屹立在商海之中,风雨无阻。接下来,我便带您了解一些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知识和研究策略。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 股东 企业 策略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

要研究公司治理结构,首先需要了解其真实含义。公司治理结构,指为实现公司最佳经营业绩,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基于信托责任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结构性制度安排。

股东(大)会由全体股东组成,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和最高决策机构。公司内设机构由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组成,分别履行公司战略决策职能、纪律监督职能和经营管理职能,在遵照职权相互制衡前提下,客观、公正、专业的开展公司治理,对股东(大)会负责,以维护和争取公司实现最佳的经营业绩!

董事会是股东(大)会闭会期间的办事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皆以形成决议的方式履行职能,总经理则以行政决定和执行力予以履行职能。

公司治理结构的大致形式如上,这是个逐渐形成和发展所确立下来的结构制度,所以在未来的发展变化中,治理结构可能会有调整,这正是需要研究的问题,从而使公司的发展更加健康快速。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重大意义

了解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容,更需要知道其意义所在。

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质价值在于通过合理分配公司的权力资源建立利益制衡机制确保企业的经济运行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并最终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公司治理结构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优化公司内部的权利配置优化公司内部的权力配置是公司治理的首要作用。二是平衡公司的利益矛盾实现公司内外部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制衡是公司治理的本质。三是强化公司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公司治理的激励功能是指通过公司治理使代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实现委托人的利益或目标。

公司治理结构要解决涉及公司成败的三个基本问题。

一是如何保证投资者(股东)的投资回报,即协调股东与企业的利益关系。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由于股权分散,股东有可能失去控制权,企业被内部人(即管理者)所控制。这时控制了企业的内部人有可能做出违背股东利益的决策,侵犯了股东的利益。这种情况引起投资者不愿投资或股东“用脚表决”的后果,会有损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公司治理结构正是要从制度上保证所有者(股东)的控制与利益。

二是企业内各利益集团的关系协调。这包括对经理层与其他员工的激励,以及对高层管理者的制约。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处理企业各集团的利益关系,又可以避免因高管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这就是公司的基本层。

三是提高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加速,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中股东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企业内各利益集团的关系、企业与其他企业关系以及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将越来越复杂,发展风险增加,尤其是法律风险。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能有效的缓解各利益关系的冲突,增强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三、公司治理结构的选择

公司治理结构有很多形式,其中有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

英美模式以证券市场为中心以股权分散为特征贯彻契约主义的价值理念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在英美模式下证券市场发达公司股权分散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有限证券市场及相关联的公司控制权市场在公司治理问题上的地位十分突出。

德日模式以银行为中心以股权集中为特征贯彻共同体主义的价值理念追求利害关系人价值。德日的证券市场不如英美市场发达信息披露和市场透明标准较低公司控制权市场不活跃银行在资本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公司股权集中并受大股东控制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股东治理”结构模式下,股东作为物质资本的投入者,享受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它可以通过建立对经营者行为进行激励和约束的机制,使其为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努力工作。但是,由于经营者有着不同于所有者的利益主体,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经营者有控制企业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若信息非对称,经营者会通过增加消费性支出来损害所有者利益,至于债权人、企业职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会因不直接参与或控制企业经营和管理,其权益也必然受到一定的侵害,这就为经营者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创造了条件。

这两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公司采用何种模式要依据公司所在地的制度及环境还有未来发展战略而定。我们应该知道,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屹立不倒。公司想成为百年老字号,齐对自己的定位应该十分明确,然后依着目标勇往直前。

四、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缺陷

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充满了浓厚的官本位文化与关系文化中国公司治理体现着富于中国特色的官本位理念。在国有国营计划经济体制时代企业不具备完整的法人资格。

(一)股权过于集中

我国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前提是公有制占主体,在股权方面表现为国有股、法人股持股比例高,一般超过50%,多的则达80%以上。股权集中的结果强化了原有的政企不分,政府由企业外部直接进入企业内部,使得政府凭借股东身份指派的董事会成为一个凌驾于股东大会之上的权力机构。由此造成大股东和上市公司在人员、资产、财务上长期不分家,关联交易盛行;大股东操纵公司一切事务,无法形成制约关系等等一系列问题。

(二)董事会缺乏独立性

在国有股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董事会成员、总经理的聘任都是由国有股东或原主管部门指定,多数情况下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由于此种股权的高度集中,董事会由大股东操纵,或由内部人控制,形同虚设就在所难免。

(三)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除了少数公司外,多数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执行的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资制度,薪酬结构比较单一,不能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起到足够的激励作用。在这种工资制度无法达到高管人员的理想期望值的情况下。在实际经营中,就难免会出现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做法,从而会损害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

(四)外部监控机制不全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银行等作为债权人对公司实施的监控作用较小。第二,外部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或者是并购市场对公司实施的监控作用也非常有限。第三,经理市场是另一个从外部监督公司的重要机制。

这些存在的问题,会阻碍我国公司的发展,所以需要治根治本地把问题研究清楚,采取最合理的策略解决。

五、公司治理结构分析及策略

(一)优化股权结构,切实保障股东大会有效行使职责

采取多种途径减持国有股,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股权多元化、分散化、动态化而又有效的机制,以此来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发挥机构股东的作用,向社会基金、境外投资机构、证券投资基金、银行等配售。推行内部职工持股制度,构造新的投资主体。可以通过增资扩股、股权转让方式进行。保障股东大会有效行使职责,维护全体股东利益。股东大会应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注意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

(二)健全董事会制度,完善董事会功能

通过适当扩大董事会规模,引入独立董事,明确职工和中小股东代表的董事地位等措施优化董事会结构,切实、有效地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有效性。董事会的选举可采用累计投票制,使相对控股股东难以把持董事会,进而使中小股东的权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必须使经营者的报酬与经营成果挂钩,给予高级管理人员以较高的年薪,同时根据公司的经营业绩给予相应的公司期权。如果由于高级管理人员的原因导致公司经营不善,必须给予高管人员以相应的惩罚。

(四)完善外部监控机制

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和信息传递制度是当务之急,要促使上市公司进行持续、真实的信息披露,证券监管部门就必须加强对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监督,加大执法力度,除日常监督外,应加强巡回检查工作的力度,还可实行举报制度,对没有按照证监会的规定规范运作的上市公司在配股、增发新股方面设置更多的限制等。

六、总结

公司治理结构的意义非凡,一个合理科学的治理结构,可以带公司走得更远更高。明确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所在,从根本上调整和制定相应的策略,让企业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我国上市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者:喻晔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分析及策略》作者:杨国昆 《百度百科》

第四篇:银行公司治理

银行公司治理

银行公司治理一般泛指公司管理与激励约束的方法。公司治理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学者提出,初衷是为了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强化董事会职能,防止内部人控制。也就是说当经理人权力过大影响到董事会的正常运行时,如何保证作为股东代理人的董事会正常行使权力,其最终目的是保证股东的利益。

银行公司治理是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制度,狭义的公司治理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内部治理机制。银行公司治理可以保护银行自身利益,提高银行的持续竞争力。如保护银行股东、存款人等各方的利益,还可以引进外资,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等。银行公司治理的目标是通过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设计,保证股东、董事、总经理等治理主体责任和权利对称,公司内部制衡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管理控制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最终达到使代理行为公平与公正、代理成本最小化的目的。银行公司治理应当遵循①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维护股东的权力。②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保包括小股东和外国在内的所有股东受到平等的待遇。如果股东的权利受到伤害,他们应有机会得到有效补偿。③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应当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并且鼓励公司和利益相关者为创造财富和工作机会,以及为保持企业财务健全而积极合作。④治理结构框架应当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公司有关的任何重大信息(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状况和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⑤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

银行公司治理和管理在研究重点、具体的表现形式、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等方面存在不同。公司治理目标同管理目标也存在差异,股东利益同银行利益的表现有时候不尽一致。所以,我们既要强调“管理”,也应强调“治理”,使股东利益、银行利益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不受到侵害。

与一般企业的公司治理相比,银行的公司治理一是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特殊,存款人在信息的获取方面处于劣势,存款人的利益容易受到侵犯,这就要求银行的公司治理应更多地关注存款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股东本身。二是银行是社会资金的聚集场所,是资金运用的一个中间环节,银行通过存款在不同的时间、地区和行业之间提供经济资源转移途径,这样,它的涉及面就非常广,这使得银行资金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

从历史的眼光看,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社会传统、法律体系、政治体制及经济制度,因而演化出多样化的产权结构、融资模式和要素市场,进而形成了各类型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今天,日益开放的市场已不允许再固守于一成不变的公司治理模式,每一种公司治理模式是特定环境的产物,它也必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发展结果不会是单一的股份公司治理模式。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是相互学习和借鉴,是一些公司治理原则的普遍应用,而不是一种模式替代另一种模式。

银行公司治理是环境依赖的,我们在研究公司治理问题时,不能单就公司治理而研究公司治理,还必须考虑银行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经济背景、法律环境、政策取向、社会诚信与舆论环境、企业资本结构、资本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资本市场兼收购情况、银行业垄断程度、银行业进入壁垒、银行业同业竞争等。密切关注公司治理与环境的相关性,在银行公司治理研究方面保持开阔的视角,作出较为客观的判断和可行的实施方案。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发挥作用的有效性问题,是代理人问题。即对代理人的选拔机制是否完善、代理责任是否到位、对代理人的激励约束是否有效等,但是当前需要解决的是出资人问题:出资人责任不到位、对出租人的激励约束不完善是目前我国国有银行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只有负责任的出资人,才能选出负责任的代理人。

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内部制衡机制、激励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管理控制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外部监管机制等。其中,内部制衡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管理控制机制属于内部治理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外部监管机制属于外部治理机制。内部治理机制侧重解决委托人和代理人责权利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问题,以及银行的中小股东、利益相关者及社会公众利益保护问题。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构成了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的双重保障。

银行公司治理需要正确处理防范风险与促进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行为监管与资本监管之间的关系;正确区分社会管理者同所有权代理人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促进商业银行内控建设和风险监管不越位之间的关系。

良好的公司治理不仅有助于解决银行固有的问题,还可以使银行的运作进入良性循环,保持银行的健康稳健发展,对银行整体价值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里昂亚洲证券公司曾用7大项、54小项的标准衡量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公司治理结构越完善的公司,其股价表现相对优异,经营业绩更好,竞争力更强。过去5年来,新兴市场前100家大公司的股本回报率平均为3.88%,但治理机制完善的前25家企业的股本回报率则平均高达9.3%。由此可以推论,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在降低委托代理成本,保持相关利益主体利益均衡,促使银行尽可能提高治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篇:对新疆公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问题研究

全疆党校系统第十五届理论研讨会

对新疆社区治理问题研究

——基于乌鲁木齐公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问题研究为例

者:王凤丽

位: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 职 务 职 称:副教授 联 系 电 话:*** 电 子 邮 箱: 582721495@qq.com 对新疆公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问题研究 ——以乌鲁木齐公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问题研究为例

[内容摘要] 当前,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必须强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乌鲁木齐市作为新疆首府城市,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在社会稳定及民生建设各领域,社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已成为乌鲁木齐社会治理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大量实证调研,对乌鲁木齐市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必要性、问题、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治理能力 社区治理 社会和谐 长治久安

一、当前乌鲁木齐市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必要性

1、社区治理是用治理理论研究和解决社区问题的一种理论思考和行为模式,其目的是让广大各族群众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而且在共有生活环境空间中,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以此有利于工作和生活的良好精神状态,更有利于各民族群众在这样共有环境中,架构沟通的桥梁,形成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交融的氛围,促进各民族群众情感的加深,增进民族团结的力量水到渠成,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2、在当前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的要求下,乌鲁木齐市维稳工作重点在基层的维稳,在“管、防、控”环节中信息采集工作是重中之重。对信息的采集需要社区基层工作人员通过走访或二维码录入及视频监控进行,但亦离不开群众的举报和配合,只有让社区社会组织及居民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维稳工作的群策群力才能更好的发挥。

3、在乌鲁木齐当前的社区工作中,维稳工作是重点,但服务群众亦是重要任务,但在这两者间,由于人力、物力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社区依赖的行政资源会出现乏成,当倾注于维稳工作时,便会不同程度的削弱了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让社区社会组 织及公民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一方面能使他们补充到为社区居民更好的服务中来,另一方面也能协同社区做好配合工作,在统一思想,理解宽容的基础上营造较好的和谐环境。

4、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需求也丰富起来,而辖属社区工作人员从精力、知识、见识及其他方面都是有限的。而社区内居住着各类人群形成极为丰富的社会资源,通过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社区治理结构的多元化,一方面能更好的挖掘社区资源,能为居民提供不同程度需求的满足,另一方面更能丰富社区生活,有益社区和谐有序关系及环境的建设。

在我们对全市90个重点社区进行相关内容的问卷调查时,如您认为乌鲁木齐市社区治理的方向应是什么?其中67.1%的基层工作人员选择政府、社区及其它组织、居民共同治理。这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以实践工作者的感悟,对社区治理的多元化参与主体是现实的需要,更应是必要的选择。

二、当前乌鲁木齐市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存在的现实问题

在我们对抽样调查的90个社区的问卷中,其中,问到“您认为当前社区治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工作人员待遇偏低、民生问题、居民不积极参与。问到“您经常参加社区活动吗? ”这一选择中每次都参加(6%)、经常参加(19.4%)偶尔参加(48.9%)、没参加过(25.7%),从当前理论与实践对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诉求都说明,当前乌鲁木齐市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状况不容乐观。

1、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数量及规模都很小

在我们对全市重点社区进行抽样调查中,社区工作人员普遍反映,公民参与社区治理还处于萌芽状态。在抽样的问卷调查中也普遍反映了这一问题。在此次抽样调查的90个社区的问卷中,其中志愿者数为0的 7个社区,志愿者数1的为3个社区、志愿者数为2的2个社区。

2、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面很窄

据社区调研了解,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要方面就是文化建设及康体活动及社会服务的参与,对于社区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参与 几乎没有。我们在对90个社区进行问卷调查时问及“你们社区的志愿者都做了些什么”其中赞助占44.3%,举办社区文化活动占29.8%,承担社会公益服务16.5%,其它占9.4%。不同类型的社区活动,居民参与意愿程度由高到低排序为:社区文化参与、社区社会参与、社区政治参与。从居民实际参与层次来看:大多数居民参加了诸如市容环境整治、文明志愿者服务、小区内的群众活动、社区举办的各类文体活动等文化和社会类型活动。

3、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方式被动

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人口组成比较单一,从人员职业结构来看,人群还是集中于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城市低收入家庭人员、低保户等。因为上述五类居民的权益需要社区办理来实现,所以他们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或是主动参与社区事务,或是社区要求被动性的参与,这样的参与难以实现社区治理目的。

4、公众参与结构极不均衡

我们在对90个社区进行问卷调查时问及“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主要是什么人”其中妇女占33.9%,儿童占15.3%,老年人占50.8%,青壮年几乎没有。即在社区治理参与中中老年人参与人数和次数大于青年的人数和次数,女性参与人数和次数高于男性参与人数和次数;其次从收入和文化水平来对比,收入高、文化水平高的人群参与的人数和次数很少,收入较少、文化程度较低的弱势群体参与的人数和频次较高。这样的参与结构降低了社区治理的效果。

三、当前乌鲁木齐市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区公众参与缺少了应有的组织保障和平台发展空间 在课题组对社区居民883份调查问卷中,其中“您是否愿意成为社区志愿者?”选择愿意占48.7%,但经常参与的只占6%,这说明从主观上愿意参与社区社会治理的人群,除了有些客观时间上的限制外,现在的治理理念和制度设定没有给他们有相应的平台发展空间,使他们在愿意参与社区治理的愿望被搁浅。与此同时,在我们的调研中还发现,愿意并有一技之长参与社区社会治理的人群对社区的治理 需求处于未知状态,而社区治理的政府工作人员对这部分群体的存在及挖掘也处于未知和茫然状态。无形当中,阻碍了社区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多元化进程。

2、社会资金投入不足,公众参与缺少资金保障

在我们对90个社区进行问卷调查时,问及“您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其中硬件设施问题33.5%,经费问题占27.6%,组织机制问题占19.3%,人员及素质问题占14.9%。城市社区公众参与的频次和广度,需要人力和物力的大力支撑,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社区公众参与有效进行。目前,乌鲁木齐社区治理中存在的公众参与的资金支持投入不足和投入方向太窄的状况,投入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层面的拨款,有限的资金无法支持形式多样的城市社区公众参与,这势必造成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效能低下。

3、社会治理体制滞后,公众参与缺乏归属感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旧有的“单位制”社会管理格局已被打破,“单位人”也已基本转变为“社会人”。但是在我们对乌鲁木齐市社区公众的走访中,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自己与社区关系不大或者根本没有什么关系,他们遇到问题首先会寻求单位来解决, 他们作为“单位人”对于自己所属的单位有着强烈的依附感、认同感、安全感,而对于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极其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城市社区居委会作为公众参与的主要渠道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基于上述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公众主动参与社区治理意识淡薄。我们在对社区居民883份调查问卷中,其中问及“您是否愿意成为社区志愿者?”选择不愿意占48.7%,选择没考虑过30.1%,选择没兴趣占5%,而其中被调查对象占多数的是“单位人”,造成目前乌鲁木齐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率和参与效能低下。

4、参与利益导向不全,公众参与缺失动力支持

社区公众参与的源泉,来源于城市社区公众为了维护、实现或发展自身的利益诉求满足。公众利益所包括公众在工作、学习、健康、生活、娱乐以及人生发展等方面的各种基本权益。这些权益诸如提高 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获取优质教育资源、获得公益服务、实现自身价值等等。只有公众感知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与城市社区建设方面紧密相连,参与其中能够充分使自己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才能激发他们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促使公众积极自愿参与到城市社区建设当中来。而在乌鲁木齐城市社区现有的活动利益导向不能满足居民现实利益诉求,造成社区公众不想或不愿意参与社区事务。例如:我们在对90个社区进行问卷调查时问及“你们社区主要通过什么方式使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其中提供便民服务占44.1%,给予奖励占29.1%,私人关系动员占16.7%,其它占10.1%。这样的选择多数还是由利益驱导,缺乏公众感知的切身利益与城市社区建设方面紧密相连性,导致目前乌鲁木齐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缺失动力支持。

5、公民意识落后,影响着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和参与效果

乌鲁木齐市近些年来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但城市文化、社会进步、公民意识等发展水平不高,这些直接影响着城市社会治理的成果及公民参与的意愿及效果。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提高是公民参与的前提和基础。当前乌鲁木齐市居民的公民意识不强,也直接影响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除了公民意识外,公民参与基础能力也决定了未来公民参与的效果。公民参与的基础能力主要有:一是以政治意识为基础的政治能力,居民对政治环境与社会公共政策必须有大致了解和掌握;二是以文化知识能力为基础的思维能力,这是公民参与的重要条件;三是表达能力,勇于和能够及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建议和要求,而无需通过他人或其他中介替代表达,四是必要的社会热情。在乌鲁木齐市现发展阶段,公民参与的基础能力总体不强,且不均衡,这些就影响着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未来发展。

四、当前乌鲁木齐市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战略思考

1、适应新形势,调整政府对社区治理模式

由于我国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不相适应,政府管理的触角已伸向了 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组织和个人只能被动的接受管理或被动性的参与。从乌鲁木齐市实际情况来看,乌鲁木齐市社区居委会把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用于承担各级政府下派的行政事务完成上,造成目前乌鲁木齐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组织发展滞后。政府应该转变现有权力高度集中的“全能型”治理模式,把对社会的干预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将不属于自己职能范围的社会事务交由社会来解决,推进和发展多元化治理体系。政府除应加大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外, 在社区服务领域更多采取政府购买等形式,给予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空间和平台,将下移社区的行政事务重新交由政府部门或由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来解决,从而纠正乌鲁木齐市社区居委会的过于行政化倾向,推动乌鲁木齐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有效开展。

2、健全完善社区公众参与的政策法律制度

从目前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现状调查分析可知,国家在城市社区公众参与的政策和法律制定上明显滞后于城市社区公众参与发展的需要,造成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城市社区公众参与发展的速度和诉求远快于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定及发展的速度。目前,在国家政策法律规定上,对公众参与内容规定较窄,具体来说是没有明确界定公众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这就造成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社区各类公共事务既无法受到政策和法律的保障,也没有相关的机构对其政策和法律进行宣传和咨询。造成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只停留在初级层面。笔者认为,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时候,应将涉及公众参与方面的事项写进条例法规之中。尤其是其政治、经济及社会权力在社区治理中得以体现,从而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和维护乌鲁木齐市社区的公共利益不受损害,才能确保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健康有序发展。

3、提升和丰富社区公众参与方式

现阶段,乌鲁木齐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公众参与对政府和城市社区居委会的依存度很高,公众自主参 与城市社区各类活动水平较低。目前,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探索适合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方式:如在宏观国家政策指向上,党和政府已经以纲领性的文件提出了宏观指导,以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探索并实践城市社区公众参与方式;从微观社会实践来看,产生了以民情流水线工程、三维数字社区建设、虚拟养老院、社区网站、一站式社区服务大厅、社区报等一系列媒介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社区公众参与率,促进了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发展。乌鲁木齐市社区治理只有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力量,结合目前乌鲁木齐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发展背景,依托各区县的实际情况,借鉴先进理念和国内外的经验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并积极推广较为成功的示范。例如:乌鲁木齐市旭东社区每月10号的志愿者服务日及爱心100的社会服务工作站等工作的理念及实践值得推广。在建立参与制度和参与信息公开透明基础上,通过丰富公众参与方式,才能促进现阶段城市社区公众的有效参与。

4、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社区公众参与

任何组织行为都要依靠充足的资本作为支持,从而保障其行为持续而有效。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作为公共组织行为中的一个方面,也需要充足的资金来保障其完成。基于此,乌鲁木齐应该着力采取各种公众参与方式,建立沟通及运营的平台,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到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当中来,以保障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持续有效发展。具体来讲,应将釆用“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将涉及部分单位和个人利益的公共事项放归于社会,将利益相关方纳入到公众参与主体当中,城市社区居委会应从宏观上给予指导,让利益相关方自行决定参与的方式,参与产生的费用由其共同承担。在涉及社会范围的公共事项上,城市社区居委会应发挥群众自治性组织的作用,在社区范围内广泛调动行政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参与的积极性,召集辖区各行政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及居民代表共同商讨参与的方式和参与的内容,以及参与产生费用的来源。只有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才能形成社会合力推动乌鲁木齐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发展。

5、建立有效的社区公众参与动力机制

乌鲁木齐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公众的广泛参与,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通过满足公众利益诉求,促使公众积极参与到城市社区各类活动上来。从调查问卷分析可知,对公众有较强吸引力并能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的城市社区活动,绝大部分都是与公众有着极其密切的利益关系。基于此,乌鲁木齐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活动应以社区实际情况为基点,在创造更好条件的同时,创新理念和方法,以社区公众的共同利益为导向,把解决乌鲁木齐市社区公众普遍利益诉求作为突破口,如: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获取优质教育资源、获得公益服务、实现自身价值等等内容,建立长效的公众参与动力机制。

6、培育具有归属感的公民意识

培育具有归属感的公民意识,必须首先培育公共参与精神。公共参与精神即公民对具有共同价值的社会事务的认同、规范、维护的参与过程。培育公民的公共参与精神,有利于乌鲁木齐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归属意识提高,对公众主动参与社区发展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加大家庭教育对公民的公共参与精神培育。作为父母应该从小就让孩子参与社区公益活动,让他们感知社区公众参与的乐趣和意义,使他们从小就能建立起公共参与精神;其次,要拓宽学校对公民的公共参与精神培育。学校作为公民家庭教育之后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场所,不能仅仅只重视培育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而更应该注重公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育。学校应该开设并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课程,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性活动,培育其公共参与精神;最后,要强化社会教育对公民的公共参与精神培育。社会教育对公民的公共参与精神培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都有责任和义务培育公民的公共参与精神,积极引导公民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使公民自愿参加到社会公益活动中来,使公民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上受到公共参与精神的感染和教育,从而培育出公民的公共参与精神。只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 者的共同教育,才能在社会上广泛培育出公民的公共参与精神,从而也才能促进乌鲁木齐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晓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中国行政管理 2014年02月28日

2、乌鲁木齐市委党校第61期县级班课题组《创新社区治理体系,打牢长治久安基础》 2013年5月

3、郑杭生,黄家亮.论我国社区治理的双重困境与创新之维-基于北京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分析[J].东岳论丛,2012(01).4、田慧.乌鲁木齐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4月

下载银行做为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银行做为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执行程序中的多债权人参与分配问题

    虽然2004年最高院曾发布过《关于执行程序中多个债权人参与分配问题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 》,但至今未能正式发布。(北大法宝并未搜索到)在所能搜索到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5篇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股份公司得到较大规模的发展,大量的国有企业经过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新型国有企业不断产生。本文对我......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落后,经营效率低下,公司治理上的缺陷是重要的原因。 目前 , 中国 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落后经营效率低下公司治理上的缺陷是重要的原因目前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

    公司治理研究综述

    公司治理相关研究综述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国内外学术界对公司治理机制的新思考,公司治理目前已成为全球市场经济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一国公司治理系统的完善程度会对......

    银行服务问题研究

    银行服务问题研究 Js0947731 2009级金融七班 问闻 【摘要】:服务质量是现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提供高质量的银行服务是现代商业银行不懈的追求,也是我国......

    银行保险问题研究

    目 录 内容摘要和关键词„„„„„„„„„„„„„„„„„„„„„„„„„„„„„„3 一、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公司治理5个问题

    通过以下决议: 1、一个业务分出去,成立一个新的公司 (1)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分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书》(公司加盖公章); (2)公司签署的《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公司加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