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社会医疗保险问题研究(范文)
农村社会医疗保险问题研究
“>农村社会医疗保险问题研究2007-02-10 16:47:07
[摘要]农村地区缺乏社会保障,“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因病致困返贫的现象非常突出。同时给农村劳动力的战略转移、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产生严重障碍,限制了内需的有效增长。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看,解决我国农村地区医疗风险问题,建立农村医疗保险体系的思路主要有三,其一是改造旧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由农民每年交一定数额的合作医疗资金,农村集体组织和政府也相应投入一部分资金,共同形成专项农村医疗保险基金,农民就医时可按一定比例报销医疗费。
其二是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相应保障水平的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其三是将农村居民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范围、水平、筹资和管理的完全对接。
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一直未将农村人口纳入思考的范围,但农村人口一直是我国总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广大农村人员享受到医疗保险是我国医疗保险体系建立、乃至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
从国家的层面来看,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把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系和改革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公费医疗制度作为工作的重点,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对于是否需要建立和如何建立农村医疗保险体系,解决农村地区人口及外来人口等弱势人群的医疗风险问题,至今缺乏统一的认识,更不用说明确的思路和政策。农村合作
医疗保险制度自80年代以来出现大幅度滑坡,使90%左右的农村人口成为游离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之外的自费医疗群体。
社会保障权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农村提供医疗保障是国家职能的基本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农民的增收和脱贫,有利于经济建设。农村地区缺乏社会保障,“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因病致困返贫的现象非常突出。同时给农村劳动力的战略转移、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产生严重障碍,限制了内需的有效增长。
既然建立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目前我国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呢?从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经验来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具有阶段性,最初只覆盖城市的雇员和公务员,随后在社会、政治、经济、人口条件成熟后,才逐步扩展到农
村地区。鉴于此,加之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失败,从而有部分学者认为目前没有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所需的财力和可依托的组织机构,因此反对在农村地区开展医疗保障。但有关实证研究分析表明: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立即在全国普遍建立起来,但在部分发达地区已经具备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条件。
首先,是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实施积累了实践经验和教训。我国自1986年在全国的大部分省市农村开展了一种新的称为“合作医疗保险”的社区保险项目的试点工作,到1998年末,我国已有712个县建立了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实践证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促进了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是农民群众通过互助互济、共同抵御疾病风险的方法之一。虽然该制度在具体实践中遇到了费用筹集、保障水平确定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难点问题,从而大部分相继解体,但在苏南、上海地区依然保存,并发展了农
村劳保医疗、合作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农村医疗救助等多种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从而在正、反两方面为新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其次,是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收缴医疗保险费用难是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致命伤。但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提高了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对医疗保险费用的承担能力,也提高了各地,尤其是发达地区政府财政对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与实施的支持能力,从而能够部分解决医疗保险费用筹资来源问题,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由于农民医疗负担能力提高,在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的条件下,发达地区农民群众也能够承担得起相应的费用。
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看,解决我国农村地区医疗风险问题,建立农村医疗保险体系的思路主要有
三,其一是改造旧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由农民每年交一定数额的合作医疗资金,农村集体组织和政府也相应投入一部分资金,共同形成专项农村医疗保险基金,农民就医时可按一定比例报销医疗费。其二是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相应保障水平的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其三是将农村居民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范围、水平、筹资和管理的完全对接。
但考虑到我国城镇职工、公务员医疗保险体系改革正在进行之中,因此尚不具备建立低水平的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或将农村居民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条件,采取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当前的可选思路。但农村合作医疗实质上是一种在一定社区范围内以社区居民为保障对象的社区福利制度,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
一种过渡性医疗保障供给方式,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的局限。而低水平的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又是农村医疗保险由社区保障向社会保障演进过程中的过渡形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城乡差别将逐步消除,建立具有社会保障性质、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将是我国社会医疗保障的发展趋势。
第二篇:农村社会医疗保险问题研究
[摘要]农村地区缺乏社会保障,“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因病致困返贫的现象非常突出。同时给农村劳动力的战略转移、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产生严重障碍,限制了内需的有效增长。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看,解决我国农村地区医疗风险问题,建立农村医疗保险体系的思路主要有三,其一是改造旧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由农民每年交一定数额的合作医疗资金,农村集体组织和政府也相应投入一部分资金,共同形成专项农村医疗保险基金,农民就医时可按一定比例报销医疗费。其二是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相应保障水平的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其三是将农村居民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范围、水平、筹资和管理的完全对接。
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一直未将农村人口纳入思考的范围,但农村人口一直是我国总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广大农村人员享受到医疗保险是我国医疗保险体系建立、乃至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
从国家的层面来看,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把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系和改革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公费医疗制度作为工作的重点,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对于是否需要建立和如何建立农村医疗保险体系,解决农村地区人口及外来人口等弱势人群的医疗风险问题,至今缺乏统一的认识,更不用说明确的思路和政策。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自80年代以来出现大幅度滑坡,使90%左右的农村人口成为游离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之外的自费医疗群体。
社会保障权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农村提供医疗保障是国家职能的基本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农民的增收和脱贫,有利于经济建设。农村地区缺乏社会保障,“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因病致困返贫的现象非常突出。同时给农村劳动力的战略转移、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产生严重障碍,限制了内需的有效增长。
既然建立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目前我国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呢?从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经验来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具有阶段性,最初只覆盖城市的雇员和公务员,随后在社会、政治、经济、人口条件成熟后,才逐步扩展到农村地区。鉴于此,加之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失败,从而有部分学者认为目前没有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所需的财力和可依托的组织机构,因此反对在农村地区开展医疗保障。但有关实证研究分析表明: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立即在全国普遍建立起来,但在部分发达地区已经具备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条件。
首先,是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实施积累了实践经验和教训。我国自1986年在全国的大部分省市农村开展了一种新的称为“合作医疗保险”的社区保险项目的试点工作,到1998年末,我国已有712个县建立了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实践证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促进了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是农民群众通过互助互济、共同抵御疾病风险的方法之一。虽然该制度在具体实践中遇到了费用筹集、保障水平确定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难点问题,从而大部分相继解体,但在苏南、上海地区依然保存,并发展了农村劳保医疗、合作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农村医疗救助等多种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从而在正、反两方面为新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其次,是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收缴医疗保险费用难是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致命伤。但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提高了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对医疗保险费用的承担能力,也提高了各地,尤其是发达地区政府财政对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与实施的支持能力,从而能够部分解决医疗保险费用筹资来源问题,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由于农民医疗负担能力提高,在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的条件下,发达地区农民群众也能够承担得起相应的费用。
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看,解决我国农村地区医疗风险问题,建立农村医疗保险体系的思路主要有三,其一是改造旧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由农民每年交一定数额的合作医疗资金,农村集体组织和政府也相应投入一部分资金,共同形成专项农村医疗保险基金,农民就医时可按一定比例报销医疗费。其二是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相应保障水平的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其三是将农村居民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范围、水平、筹资和管理的完全对接。
但考虑到我国城镇职工、公务员医疗保险体系改革正在进行之中,因此尚不具备建立低水平的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或将农村居民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条件,采取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当前的可选思路。但农村合作医疗实质上是一种在一定社区范围内以社区居民为保障对象的社区福利制度,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过渡性医疗保障供给方式,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的局限。而低水平的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又是农村医疗保险由社区保障向社会保障演进过程中的过渡形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城乡差别将逐步消除,建立具有社会保障性质、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将是我国社会医疗保障的发展趋势。
第三篇:关于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险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险问题研究
学 院:税务学院 专业班级:财政0966 学生姓名:杜秋实 学 号:0103096614
摘要:我国是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7亿多农民的医疗保险问题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大难点,尽管政府在近年来加大力度关注农村医疗保险,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论文在分析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现状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农村医疗保险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农村医疗保险;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一、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现状
我们先了解一下目前各种医疗保障形式在我国农村的情况:(一)社会医疗保险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城镇企业的职工和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而作为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仍然被排除在制度安排之外。因此可以说,在我国的广大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基本上是一个空白。
(二)商业医疗保险
社会医疗保险的缺失为商业医疗保险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可以说它是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病就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但是,商业医疗保险是盈利性和自愿参加的,为了保证利润的获得,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在选择投保人的时候往往会把那些年老体弱、身体状况不好的人排除在外,而这部分人对医疗保障的需求却是最迫切的。另外,由于政府并没有以政策法规的形式强制农民必须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并且由于商业医疗保险的投保费一般比较高,因此农民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就会非常慎重,他需要考虑自己是否承担的起在医疗保险方面的花费。所以,尽管商业医疗保险在农村有发展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也是很有限的。
(三)社会救助
目前我国在农村针对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的“三无”人员实行的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幼儿保教)的“五保”供养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部分特殊人群的就医问题,但是这种制度的覆盖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二、建立农村医疗保险的必要性(一)农业人口众多,农民的健康需要保障
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91%,因此,使广大农民享受到农村医疗保险社会 保障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国社会保障仅仅在城市开展是远远不够的。
(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民的经济能力下降
我国由于农民多,农业生产力落后,农村缺乏社会保障,这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和农业现代化造成农村医疗保险严重障碍。加上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经济呈现出极不均衡状态,农村医疗保险二元性特征突出,城乡差距较大。
农村医疗保险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来分析,城镇居民收入始终高于农村居民,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并且由于中国实行城市福利制度,城镇居民享受大量隐性补贴,如住房、医疗福利、财政价格补贴等,实际收入差距更加巨大。应该指出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工农业产品价格差别的影响而造成的不合理结果。1983年到1986年,因工农业产品剪刀差而导致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减去了农民的利益,是对农民的一种不公平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牺牲农民利益的基础上的。
(三)农民医疗负担逐渐加重,出现因病致困返贫现象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目前因病致困返贫现象严重,农村需住院而未住者达到41%;西部因病致贫者达300—500万。农村的贫困户中70%是因病导致的。
自1985年以来,虽然农村居民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城镇居民。1988年以后,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00—2007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仅为2.4%。但与此同时,农民医疗支出大幅上升,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四)农民被排挤在保障体系之外
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系以外。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非常低下,多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承受能力弱,相对于城镇社会保险改革进度而言,农村社会保险仅局限于部分富裕地区试点阶段,家庭保障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
三、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筹集难度大
社会政策不能离开经济资源而获得有效执行,因此,医疗保障资金的筹集和管理是实行农村医疗保障的一项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尤其是合作医疗的筹资坚持以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支持。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尤其是合作医疗的资金收集上依然存在很大问题。首先,中央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财政支持严重不足。我国的卫生总费用及其占GDP的比重近年来虽有所增长,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其次,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无力承担相应的医疗费用。最后,不少农民仍然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不利于农村合作医疗经费的筹集。
(二)城乡医疗分配不均,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相对贫乏 我国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失衡,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人口却只占有不足30%的卫生资源。而且对农村的卫生投入主要是按人头和病床,对卫生机构进行差额补助,补偿方式不合理。医术较高的医务人员多聚集在大医院,农村大多数人经常利用的卫生资源是村卫生室或个体乡村医生,然而村里的卫生人员多半没有参加过正规的培训,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村卫生室没有必要的消毒设备。
(三)监督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全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省份,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民主监督的权利及意识。群众无法参与对制度的监督,使得农村医疗体系管理混乱,没有一套完善的、稳定的监管模式。另外,目前农村合作医疗举办层次大部分仍局限于以村为基础,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制度不健全,报账手续不全或过于繁琐,部分地区甚至存在挪用农民医保费的现象,以及医疗机构看人治病,看级别治病,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打击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使农民对医疗保障制度的信赖大打折扣,从而直接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
(四)农村高技术的医务人员严重缺乏
根据2009年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近几年基层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明显,但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人才队伍和医疗服务质量。调查发现,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中专及以下和没有学历的人员比例达到63%,村级卫生组织中这一比例高达90%,其中1/3村医没有学历;人才下不去,也留不住,没有真正形成为农村基层培养适宜人才的有效途径。这种人才结构和服务质量,很难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高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又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医疗条件好的中心乡镇卫生院,而面向最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般乡镇卫生院高学历人才少之又少。
四、国外医疗保险的发展趋势(一)强化医疗费用的控制机制
由于医疗需求居高不下,近年各国医疗保险费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为了遏制医疗开支的过快增长,各国都加强了对医疗费用的控制能力。并且从对药品的控制,扩大到对医患双方的种种控制。
(二)重视和建立基础的初级医疗服务
初级医疗服务由于规模大、服务面广、分散性强,所以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能体现人人享有医疗服务的宗旨,尤其在预防医疗方面有独特的功效。初级医疗服务具有把治疗与预防达到合二为一的功能,初级医疗服务系统的完善,也体现了一国医疗服务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
(三)重视老年人的医疗服务
随着世界各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比例日益增大,老年人的医疗需求也日益增大。从医疗保险范围来看,有两个重要发展:一是设立专门的老人医疗保险制度;二是在通用医疗保险制度中,实行以老人医疗为重点。
(四)加强医疗保险管理,提高医疗及其服务效率
一些国家在医疗保险管理制度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如加强有效法规、制度的制定,解决分散管理,统一全国性医疗保险制度等。管理效率的提高,简化了管理程序,机构得到优化调整,因而促进了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五、改进和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思路与对策(一)改进和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总体思路
改进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既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它对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不到200元增加到2200多元,按现价增长10倍左右,这就为改进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险提供了物质基础。从政府的财力考虑,近年来我国的税收增长 速度很快,政府适当增加一些对农村医疗保险的投入,也是可以承受得起的。虽然由于基层集体经济的下降与分税制的实行,全国大多数地区县级以下财政尤其是乡镇财政比较困难,然而,这只是财政结构的问题,从经济实力上看,目前中国应该比20年前更有财力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基于以上分析,改进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的总体思路是:建立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要坚持国家支持的原则,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保障农民基本医疗为目标。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与农村医疗保障服务网络建设相配套。农民在基本医疗保险与农民个人投入、农村社区经济、企业、慈善机构、外资机构等方面的捐助相结合,采取得力措施,加快建设步伐,在今后10-20年间,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将占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争取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与城市的接轨,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
(二)改进和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具体对策 1.明确政府在医疗保险方面的职责
政府重视并支持卫生工作,是中国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的基本保证。卫生医疗事业是公共产品,因此鉴于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政府对其投入是理所当然的事。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中除了要加大投入外,还要加强管理,强化准入制度和行政监督,除了保证公共卫生、预防保健投入外,还要大力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举办医疗卫生事业,以解决农村医疗保健服务中存的供需矛盾。对各乡镇的财政也要进行严密监管和群众监督,防止任何形式的挪用和贪污浪费。
2.加大资金投入,合理布局农村医疗卫生资源
恢复和重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最重要的就是解决资金的问题。农村医疗保险资金的筹集应采取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支持的办法。集体补助部分要根据当地集体经济状况而定,一般应占筹集资金总额的20%;各级政府也应有适当的财政投入,并充分吸引农民为自身医疗保障投资,因地制宜建立不同保障水平的农民医疗保险,如果国家财政能力暂时还有困难。中央和省财政也应对贫困县的农民提供贫困医疗救助基金和合作医疗扶助基金;对发达地区则应提出明确的筹资政策,由县和乡等地方财政投入引导资金,建立农民健康保险。集体与政府的投入比例都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相应提高。此外,在发展农村医疗卫生的公共资金不足、私人资本又有投资积极性的现实情况下,私人资本的进入能够缓解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政府可以通过资格认定和技术标准规范等措施,规范私人医疗机构的服务。
3.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建立健全的农村医疗保障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经过改革,农产品长期短缺转变为相对过剩。市场疲软,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又面临新的挑战。农民收入增加缓慢,有些贫困家庭除去基本的吃穿等生活费用以外,已经没有能力再为自己的未来和疾病去做未雨绸缪的储备,所有的这些说明,农民的保障如仅仅依靠土地的农产品收入是难以规避风险的,这是农村以“个人负担为主”的社会保障难以建立的重要原因。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是建立农村医疗保障的前提。
4.建立有效措施,吸引高技术的医务人员到农村工作
人才问题是制约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 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城乡差别的影响,靠分配、派遣的方式已不可能解决农村人才缺乏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试图吸引高素质卫生人才向农村流动,如“三定”政策,城市支援农村的政策,城市医生职称晋升前必须到农村服务半年或一年的政策,高等医学院毕业生到农村服务提前转正定级提高工资的政策等等。解决农村卫生人才问题必须靠政府组织、支持,并建立长效机制。
5.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中国特色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还应当包括医疗救助制度。政府的作用不仅仅是“锦上添花”,更要重视“雪中送炭”,要把对贫困地区、贫困人群的卫生扶贫作为促进农村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这是完成“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需要,更是发展生产、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需要。因此,应当把卫生扶贫纳入社会保障尤其是社会救助体系。把医疗救助计划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邢娜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探析.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19.[2]金丽馥,石宏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3]费梅平,社会保障概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4]张琪,中国医疗保障理论制度与运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第四篇:农村医疗保险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名称: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社会调查报告
调 查 人:陈 诚
单位:理学院学员一旅二队
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社会调查报告
寒假期间,我在网上调看了大量关于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资料。了解到我国近几年来关于农民保障制度所做的一些成就我决定利用寒假对我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进行简单调查。我简单做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群众调查问卷,查阅了关于新农合的知识,分析了农民对医疗保障的主要看法。总体了解如下:
一,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XX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预计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根据中
共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农民大病统筹工作改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筹资标准不能低于30元/人,其中县财政补助10元,乡镇财政补助5元,农民筹资15元。归纳起来是筹资提高,政府补助多,农民受益面大,为患大病的农民建立了保障,最高给付额达到XX0元。二,建设新农合的意义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从1998年到XX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2.48%,但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11.48%,后者的增长竟然是前者的近五倍。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在广东那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有40.08%的群众有病未就诊,23.35%的群众应住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安全网。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解决过这一问题,而且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1993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80%,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岁提高到了68岁。专家们承认,这种健康业绩的基础,是在“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资源配置大格局中,辅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三大法宝”。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三,历史弊端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目前因因病致困返贫现象严重,农村需住院而未住者达到41%;西部因病致贫者达300—500万。农村的贫困户中70%是因病导致的。自1985年以来,虽然农村居民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城镇居民。剔除物价因素,1985—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3.1%,而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4.5%,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为9%。1988年以后,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89—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仅为1.4%。但与此同时,农民医疗支出大幅上升。以安
徽省为例,XX年前三季,农村人均医疗支出42.82元,与上年同期37.69元相比,上升了13.6%;其中医疗卫生保健人均支出19元,已接近上年人均全年支出20.2元。1990年人均全年压疗支出14.41元,1998年历史最高为52.11元,1999年为51.65元,10年间增长了2.52倍,而10年间农民纯收入增长也仅是2.52倍。而且在全国的保障制度中,农民被排挤在保障体系之外。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系以外。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非常低下,多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承受能力弱,相对于城镇社会保险改革进度而言,农村社会保险仅局限于部分富裕地区试点阶段,家庭保障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以医疗保险为例,我国当前进行的医疗保险改革不同于发达国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它不是全民医保,而只是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改革,目前是解决公费医疗负担过重问题,保障基本医疗服务。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曾在农村被广泛实践过,但几经周折,最终由于各种原因而解体。
第五篇: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的研究
摘要:
我国城镇已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农村社会社会保障体系相关研究成为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之一。农村社会保障从社会保险为主题,里面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仍在一系列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使之健全和完善。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这里主要讲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内涵及特征,阐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目前状况和存在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建立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出意见,给广大农民带来美好未来。
(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内涵及特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是城乡居民基本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共享发展成立的重要制度保障,即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指向,也是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中国的根本社会问题,而农民的根本问题是社会保障问题,因此必须了解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必要性,以期对当前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与改革实践住处有益探索。社会保障一般是指一定的法律和法规,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受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向其提供必可不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服务。获得保障是每一个社会成员享有的基本权利,提供保障是国家对其成员应承担的基本义务。覆盖面的广泛性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长期形成的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脆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党和人民特别关注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所面前的很紧迫的问题。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文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抉择,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深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任务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所以我们每一个有责任和义务去做好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工作。『1』
还有,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工作中政府是领导者。农民提供保障,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更是政府责无旁袋的责任。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农民人居纯收入由1978
年的134元提高到2004年的2936元,增长了20倍,但是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9422元,增长了26倍,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2.56:1,扩大到2004年的3.2:1.。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53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扩大到3.33:1.。从上面数据我们能看出,虽然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各项制度不断健全,财政投入不断增加,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整个上看,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社会保障体系的水平普遍偏低。
(1)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状
目前无过农村社会保障这要体现的形式是:一是五保供养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农村五保供养,是指依照本条例规定,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即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简称“五保”。二是,农村军人及家属案由制度。三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简称新农保)是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四是计划生育保险和奖励制度。五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是中国农村社会通过集体和个人集资,用以为农村居民提供低费的医疗保健服务的一种互助互济制度,它既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中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状主要表现及问题分析;
一,传统的农村社会保障功能消弱。在以前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是完全依赖这个人和家庭的。
二1,农村社会保障任务加重。农村人口老年化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12月31日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亿6000万以上,占总人口的12%,我国成为老年人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32%以上。21世纪的中国是个人口老龄化社会,这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劳动人口减少,社会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客观上进一步加重了农村养老的压力。
2,疾病问题依然是困扰农民的问题。虽然现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在实行起来,但那毕竟是还只局限在某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咳必能全面的实行。在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依然数以亿计的农民处于医疗保障的困难境地。因他们长期过度劳累,日晒雨淋,缺少劳动保护,往往落下一身生病。但医疗费用之高不低的情况下,相当多的农民无钱治病,有病难医等问题。三
四
五
(三)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里度,分时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进一步明确了加快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占率任务。『2』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麦能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会,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报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会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生成,合理促进农业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3』上面的是党和政府非常关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提出的政策。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韩长赋2011年6月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韩长赋2011年6月
『3』《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