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与妇联组织能力建设研究
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与妇联组织能力建设研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这对妇联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妇联作为广大妇女利益的代表者和权益的维护者,要抓住机遇更好地处理妇联组织与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倾听和反映妇女的呼声和意愿,最重要的是加强妇联组织的能力建设。
一、提高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各级妇联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要着力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要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在政府主导下主动履行承接职能。妇联是在政府主导下的重要社团组织,既不能履行政府部门的职能,也不能甘当局外人、旁观者、放弃责任。应当做到承接到位不越位,协助有位不缺位,在党的领导和政府支持下,主动承接政府交办的由社会组织承担的职责,实现有限的、有序地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二要处理好与其他群众团体共同参与的关系,在配合格局中积极履行基本职能。各个团体、组织所代表的利益群体间会有一定的交叉关系,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妇联组织要面向妇女儿童,抓住重点,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以履行妇联基本职能为己任。对一些涉及多方面利益的问题,妇联组织必须注意从男女平等、儿童优先的视角参与,既防止大包大揽,也避免与其他人民团体、社会组织“撞车”。三要处理好妇联组织与市场主体的关系,在协作中善于履行互补职能。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管理,各种社会中介组织也必然成为参与社会管理的力量。妇联要善于运用女企业家协会、女经纪人协会等组织,与企业、各种社会组织建立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既为企业和中介组织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又善于借资、借智、借力、借台,为妇女儿童享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争取有利条件。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政府职能,也是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和重要内容。党中央提出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其核心要点就是政府要把部分具体的、技术性、服务性、协调性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出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公民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政府调控、社会组织和公民协同参与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机制。妇联组织具有的非政府、非营利、公益性、自主性等属性,决定其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在政府、市场、社会发挥较强的服务、沟通、协调、监督等作用。由此可见,妇联组织必须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妇联作为政府与妇女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具有独特的社会资源和组织优势,在妇女群众与政府之间、妇女群众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协调,维护社会公正,保障利益关系相对和谐稳定。
妇联作为非政府组织,一贯坚持通过正常渠道和程序,通过参与政府的法律、政策的制定,监督其执行,保障妇女群众基本权利不被侵害,调动妇女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在推进社会和谐进程中共建共享,是促进和谐的积极力量。
纵观妇联多年开展的各项工作,其实质大多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有关。所以,各级妇联组织要继续认真履行代表妇女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重要职责,畅通渠道、拓宽领域、主动作为,促进保障妇女儿童权益法律政策体系的完善,推动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实施,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各个领域中真正得到落实,从源头上确保妇女儿童平等享有基本权利和发展资源。因此,妇联组织是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之一。
妇联组织要有效地履行职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就要不断提高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首先要更新观念。妇联工作观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要强化依法依规管理和服务的观念。一是树立在维护全体人民利益的前提下维护妇女儿童的利益和为妇女儿童服务的观念。二是树立在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维护妇女儿童的权益和为妇女儿童服务的观念。
其次要建立配套机制。一是建立联系会议制度。依托妇儿工委办公室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事劳动、体育等政府职能部门建立联系会议制度。为妇女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二是强化妇儿工委办公室的职能。明确规定妇儿工委主任由政府常务领导兼任。因为妇儿工委成员单位是政府主要的组成部门以及党委的有关主要部门。必须是常委的政府领导担任,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妇联作为妇儿工委办公室,要充分发挥指导、监督、协调、服务的作用。
第三要体现主流和代表性。妇联组织是妇女群众的代表。肩负着代表和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是妇联的基本职能。因此妇联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要体现主流和代表性。对关系到妇女儿童切身利益的问题要直言不讳,比如:男女退休年龄不一致的问题,全国各个省有各省的规定,全省各地有各地的做法。这是明显的男女不平等问题,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是女性自身的条件,都是不应有区别的的。女性提前五前退休,意味政治生命的限制,经济收入的减少,社会地位的降低,是女性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了女性的生存与发展。妇联组织有责任向决策层反映,要求依法调整,保护妇女的人生发展权。
第二篇: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思考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任务时,提出了“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要求,体现了党对各人民团体的高度重视和充分信任。那么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的妇联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中如何发挥作用,对这一课题,我们必须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作出完整的理解,力求抓住实质、明晰关系、找准位置,全面加以落实。
一、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必然性
首先,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随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格局的逐步建立及“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逐步形成,政府的部分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将逐步转移出来,交还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承担,那么作为社会利益“调节器”、社会稳定“变压器”、社会大众“服务器”的妇联组织,必须在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中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其次,妇联自身的职能要求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是妇联组织适应新型社会管理格局、真正发挥代表妇女利益的群团组织功能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妇联作为党领导下的群众团体,虽不能直接出台政策、也不能直接行政,但应该充分发挥妇联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自主性与灵活性,主动承接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能,协助政府管理妇女儿童事务。要多途径反映妇女的意愿和诉求,把急需解决的妇女问题转化为政府关注的问题,促进党委、政府在制定政策、法规时,充分考虑女性的权益,使政策在资源调整、利益分配上向女性倾斜。
第三,妇女群众的需求呼唤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当前,虽然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意识已逐步深入人心,妇女地位不断得到提高,但妇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仍处于劣势,在权益维护方面仍存在盲点和难点,突出表现为社会上对男女平等、两性和谐重要性认识仍然不足,妇女整体素质不高、不能充分享有发展资源,老年妇女关爱贫乏、女大学生就业、外出女工的权益保护、妇女人身权益侵害等问题仍然存在。作为妇女群众的“娘家人”,要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妇联不断拓展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二、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渠道和途径
1.调研入手,源头参与。通过对涉及妇女儿童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尤其是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等问题进行充分调研和综合分析,利用每年人大、政协“两会”契机,及时反映社情民意,提出建议和对策,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妇联组织对公共决策的影响力。同时,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参政议政的作用,强化她们的性别意识,准确及时地表达妇女利益,为妇女平等地获得发展机会和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大力呼吁,增强妇联对人大立法、政府制定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的影响力,推动政府把妇女问题真正看作社会问题,从源头上强化解决妇女问题的政府行为、法律行为。
2.市场运作,项目参与。项目参与有两种模式即委托和替代。委托即由妇联组织主动争取政府授权,政府通过合同或协议等形式委托妇联组织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事关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的职能和项目;替代是由妇联组织整合社会资源,通过活动设计以项目方式推出,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为妇女儿童提供公共服务,事实上起到替代政府一部分职能的效果。
3.发挥优势,协同参与。充分利用妇儿工委办设在妇联的资源优势,通过议事协调、监测督导,加强与各成员单位的信息沟通与工作协调,利用妇联与政府机构套挂的运作机制来影响其决策、协调管理活动,推动形成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的整体优势。同时依托妇联组织的组织网络优势,加强联络,扩大覆盖,通过组织创新推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妇女组织的整合,建立健全妇女工作的社会支持系统,形成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合力。
4.围绕中心,活动参与。妇联组织自身或依托妇女工作者队伍、志愿者队伍,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针对妇女群众的实际需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为妇女群众提供公共服务,这是妇联组织最常用、最擅长、也是效果最快的参与方式。
三、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
1、正确处理与政府的关系,当好协助者。政府掌握公共权力,拥有大量公共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温家宝总理曾多次强调,各级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说明,政府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全面负责构建社会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进行相关的立法、决策,分配公共财政资源,实施社会、公众无力或不宜承担的社会管理,提供社会、公众无力或不愿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对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行规范等。与政府角色身份不同的是,妇联组织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党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但这种参与只能是有限的、有序的参与,在参与中对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起协助的作用。妇联组织不是政府的组成部门,不能履行政府部门的职能;但也不是局外人、旁观者,不能放弃责任、不闻不问。因此,妇联组织要正确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明确参与的角色身份,做到不越位,在党的领导下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正确处理与其他团体、组织及公众的关系,当好同行者。社会管理,就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等,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也有着大量的工作要做。党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但这种参与必须以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为前提。妇联组织的基本职能是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应当在维护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同时,着力代表和维护妇女的权益,着力为妇女儿童服务,包括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协调和推动社会各界为妇女儿童办实事。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妇联组织要抓住重点、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各个团体、组织所代表的利益群体间会有一定的交叉关系,对一些涉及多方面利益的问题,妇联组织必须注意从男女平等的视角参与解决,防止大包大揽,也避免与其他人民团体、社会组织“撞车”。
3、正确处理与妇女群众的关系,当好代表者。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党的十七大再次要求切实改进党的作风,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妇联组织是各族各界妇女在党的领导下为争取进一步解放而联合起来的人民团体,是妇女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妇联组织除了代表和维护妇女的权益,不存在自身的特殊利益。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依靠妇女群众,不是为了自身而是为了妇女群众,参与的成效最终也要由妇女群众来评价。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赋权于妇女,提高妇女的参与能力,鼓励和帮助妇女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引导妇女自身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特别是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等。因此,妇联组织要牢固树立为妇女儿童服务的意识,明确参与的根本目的,做到不缺位,从妇女儿童利益出发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总之,妇联作为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一定要抓住国家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的重要契机,选准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定位和切入点,用好方式方法,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切实推动妇女儿童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
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
作者:金德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会管理职能,已成为各级政府共同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所谓公共服务,指的是政府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包括政府为推进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提供的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所谓社会管理,就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社会管理则以行政强制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与约束,政府在其中起主导作用。这些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加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总的来看,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仍比较薄弱,还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就社会管理言之,我国传统社会管理模式是政府与社会高度合一的集中管理模式,它导致社会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同时,这种管理模式还使政府部门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管理成本高。就公共服务言之,政府承担了过多的公共服务职能,控制公共服务的范围仍嫌过宽,难以满足社会投资多元化与消费多元化需求,另则政府过于重视投入而轻视服务的效果,为公众服务的观念还未完全确立,再则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存在着城乡失衡、地区失衡等问题。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亟待解决下述问题:其一是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机制。由于社会事务具有复杂性,社会公众需求具有多样性,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政府调控、社会组织和公民协同参与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机制。其二要不断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通过建立健全统一、公正、透明的法律制度和公共政策体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其三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加强各种社会管理机制的整合,最终形成有效覆盖全社会的应急管理系统,这是当前社会管理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当然,在强调完善应对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常态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二OO四年八月二十日
第四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
一、我国社会组织的定义、分类。
社会组织,泛指那些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公民自发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目前我国将社会组织分为三类,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社会团体是由公民或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按章程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包括行业性社团、学术性社团、专业性社团和联合性社团。基金会是利用捐赠财产从事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包括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是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分为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劳动、民政、体育、中介服务和法律服务等十大类。
二、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呈现以下特点:
(一)数量和结构发展的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社会组织的数量及质量逐年提升,据统计,2009 年我国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注册个数比 2001 年分别增长 85%、132%,基金会由无到有。分类来看:社会团体数量平稳增长、基层数额比重加大;基金会呈现爆炸性增长;但民办非企业单位增速缓慢,国际组织发展严重滞后。
(二)社会动员能力和自身影响力显著增强。一是捐赠额呈逐年增长态势,为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做好灾后生产恢复及平时帮扶困难群众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自愿者数量逐年增加,自愿者服务机制不断完善。
(三)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一是领域存在的不均衡,我国社会组织主要分布在工商服务、科研、教育、卫生、社会服务、农业等领域,而在其他领域社会组织的缺失现象较为严重。二是地域存在的不均衡,目前我国社会组织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及其他发达城市,西部及边远贫困地区社会组织较少。
三、我国社会组织立法的现有成果。
我国关于社会组织立法已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以三个登记管理条例为主体,配套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为辅助,一般法与特别法相结合的法律体系。具体包括: 1、宪法。宪法第35条规定我国公民享有结社的权利 2、法律。民法通则第50条规定了“社会团体法人”。
3、行政法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4、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如《深圳市社会团体组织通则若干规定》、《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办法》、《社会团体设立专项基金管理机构暂行规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建设部社会团体管理暂行办法》等
5、一些单行法律法规就某些特殊社会组织的有关具体规定。如《工会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四、运行方式或机制。
(一)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模式选择。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分析视角看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不外乎有三种类型:自治型、管制型与合作型。
1、自治型。新保守主义主张社会组织自治,如果没有国家的干预任由公民社会来发展的话它将具备这样的美德:良好的品格、诚实、自我牺牲、自律、宽容、公正、信任、文明等。社会组织由于其合法性,大多数国家会尊重其独立性和自治性,这种模式属于强社会弱政府模式。
2、管制型。罗伯特认为,国家是一个与其他权力中心相对的官僚政治整体,当国家扩张时必然导致自愿组织功能的下降并因此 使得它们逐渐衰弱,同时它也削弱了自愿组织得以维持的社区精神。当国家的权力过于强大垄断各种社会资源时就形成强政府弱社会模式,社会组织就难以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3、合作型。在现代民主国家,合作与互补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主流。吉登斯认为国家与市民社会每一方应当同时充当另一方的协作者和监督者,政府把自己效率不高的活动领域交给社会组织去做,社会组织作为替补者身份出现。这种模式属于强政府强社会模式。
(二)具体而言,当前国内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主要体现在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两个领域。
1、公共服务领域。主要通过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实现。政府将由自身承担的社会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承担,并定期按市场标准相互建立提供服务产品的合约,由该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政府按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履约情况来支付服务费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负担,同时也可以弥补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不足,为社会提供更专业、更全面、更高效的公共服务。
2、公共政策领域。社会组织通过三种形式来参与社会管理。一是建设性提议:社会组织通过各种途径提供政策咨询、政策建议,以期影响公共政策。二是参与式合作: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会主动邀请社会组织参与并提供意见,或者社会组织主动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进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三是利益诉求。当政府的某个政策不符合民众需求的时候,社会组织通过倡导、游说,甚至游行、抗议、示威的方式要求政府改进相关政策。
五、存在的问题或困难。
(一)立法层面存在的问题。
1、在立法指导思想上管控过多而鼓励不足。由于计划经济以来长期形成的对社会实行集权式管理方式,加之政府担心一旦放松对社会组织的管制,将对国家安全及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冲击,导致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组织成立、管理、监督等领域立法的指导思想偏重于管控而非鼓励促进。
2、立法严重滞后,缺乏一部统一的社会组织法。目前我国只在宪法中规定了公民有结社的权利,但一直缺乏一个与宪法相衔接的基本法对结社的基本权利义务进行规定。我国立法法第八条规定对民事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故结社立法与公司立法一样属于法律保留范围。,实践中为了解决社会组织发展活跃的问题我国采取了由国务院出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的形式,无疑将出现本末倒置问题,影响社会组织立法的权威性,导致法律实施困难。
3、现行行政法规对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设定过高。1998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对社团人数财产数额发起人和拟任负责人以及设立程序等问题均作了比其他国家严格得多的限制,其中最为严格的是双重审批制,即设立新社团必须经过业务主管部门与行政主管部门的双重审批,社会组织注册的时候必须由一个政府的机构向民政部门担保。社会组织准入门槛设定过高严重抑制了社会组织的建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广度和深度面临较大的局限性。
4、立法层次较低,法律冲突较多。在我国,有关社会组织成立的法律主要是国务院颁布的几个行政法规以及其他部门规章,民法通则仅有第50条第2款是关于社团法人资格的规定,与其他国家相关立法相比我国社会组织法律体系效力层次明显偏低。同时,由于制定主体多元,立法数量繁多,我国社会组织法律体系缺乏统一性,法律冲突问题比较严重。
(二)社会组织定性与定位不清。整体上讲,整个社会对社会组织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到位。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理解社会组织的地位、作用问题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对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对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发展的意义、发展趋势以 及功能作用认识不到位,还没有把社会组织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没有把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从社会组织之间看,各个民间组织各自为战,缺乏协同。中国的民间组织 “虽然数量巨大,但是没有构成一个整体的第三部门,它们像一盘散沙,支离破碎地散落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中。”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民间组织很难最大能力地发掘和动员社会资源,在危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受到很大影响,难于从整体上得到社会成员普遍的合法性认同; 从社会组织内部看,许多民间组织没有规范的战略规划和明确的定位,缺乏危机管理中实现组织目标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在危机管理中显得热情有余而整体业务素质。
(三)社会组织内部管理机制、约束和监管机制缺乏,难以有效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能。
一方面,不少社会组织缺乏自律,非行政组织行政化、非赢利组织赢利化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相当多的社会组织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民主管理和有效的工作规范和制度,财务管理基本上无法可依,财务混乱,较少开展社会公共服务活动,甚至出现利用社会组织身份谋取非法利益的现象。
(四)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尚未在体制上理顺,影响到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责定位和作用发挥。
一是社会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社会组织的职能原本是被定位于为政府服务的,早期的社会组织基本是靠政府扶持发展起来的,其职能就是为政府服务,由此导致社会组织的行政化倾向较为严重。二是社会组织受政府约束较多,自主能力较为薄弱。从政府改革角度各级政府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以实现简政放权,但从实际情况看政府部门本应转移给社会组织的职能并没有很好转移,社会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仍受政府行政行为的制约,在履行自己职能时不能到位。
六、学术观点争鸣。
第五篇:妇联组织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思考
妇联组织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这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为妇联组织履行职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人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必须履行维权职能,解决事关妇女儿童的切身利益。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妇女工作,各级妇联组织也要加大维权和服务的力度。维护广大妇女的合法权益,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是妇联组织的基本职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全国人大修改通过了《妇女权益保障法》,要认真依法维护妇女权益。一要加大法律宣传的力度。要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印发《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知识问答》,推动男女平等国策进党校,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强化男女平等意识;针对社会上性别歧视、家庭暴力等突出问题,大力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新婚姻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法》等与妇女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广大妇女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观念,大力宣传妇女工作和妇女典型,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妇女的良好社会氛围。二要竭诚帮助广大妇女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利用妇联组织、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参政议政的优势,多途径反映妇女的意愿和诉求,把急需解决的妇女问题转化为政府关注的问题,促进党委、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女性的权益,使政策在资源调整、利益分配上向女性倾斜,推动家庭暴力、出嫁女土地权益等热点难点问题的有效解决。要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要善于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多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引导广大妇女学知识、学法律、学本领,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三是要警惕和防范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要加强对境外非政府组织有关活动的管理,要高度警惕、严加防范有些境外的非政府组织打着捐资、维权等幌子进行渗透和破坏活动。
二、必须关注民生问题,推动妇女儿童事业的健康发展。
从关注民生问题入手,积极协助党委政府解决事关妇女儿童的民生问题,是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我们积极探索新空间、新途径,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一要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妇女创业、就业。要开展好新型女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培养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女农民。培育一批妇女领办的经济组织,增强农村妇女的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带动更多的妇女创业就业。二要大力开展弱势群体帮扶活动。重点做好关爱农村失地妇女、农村留守妇女、留守、流动儿童、空巢老人、下岗失业妇女、外出打工妹、失学女童、孤残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社会公益事业,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这些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问题。三要建立社会化的维权格局。要全面建立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联席会议、妇联干部特邀陪审员、妇女权益法律援助三项制度,建立维权志愿者队伍,形成维权工作的整体合力,有效把妇女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
三、必须找准工作重点,推动妇女儿童工作的有效途径。积极拓展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空间,是妇联组织更好地服务妇女儿童、赢得社会认可、提高组织声望的重要途径。一要加强调研强化源头参与。通过对涉及妇女儿童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尤其是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等问题进行充分调研和综合分析,利用每年人大、政协“两会”契机,及时反映社情民意,提出建议和对策,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妇联组织对公共决策的影响力。同时,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参政议政的作用,强化她们的性别意识,准确及时地表达妇女利益,为妇女平等地获得发展机会和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大力呼吁,增强妇联对人大立法、政府制定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的影响力,推动政府把妇女问题真正看作社会问题,从源头上强化解决妇女问题的政府行为、法律行为。二要发挥优势强化协同参与。充分利用妇儿工委办设在妇联的资源优势,通过议事协调、监测督导,加强与各成员单位的信息沟通与工作协调,利用妇联与政府机构套挂的运作机制来影响其决策、协调管理活动,推动形成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的整体优势。同时依托妇联组织的组织网络优势,加强联络,扩大覆盖,通过组织创新推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妇女组织的整合,建立健全妇女工作的社会支持系统,形成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合力。三要围绕中心强化活动参与。妇联组织自身或依托妇女工作者队伍、志愿者队伍,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针对妇女群众的实际需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为妇女群众提供公共服务,这是妇联组织最常用、最擅长、也是效果最快的参与方式。
妇联作为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一定要抓住国家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的重要契机,选准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定位和切入点,用好方式方法,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切实推动妇女儿童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