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专项重点领域指南
附件二:
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专项重点领域指南
一、卫星通信应用
1.宽带多媒体通信卫星
针对宽带卫星通信在公共教育、专业培训、远程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需求,自主研制我国首颗Ka波段宽带多媒体通信卫星,推进宽带多媒体通信系统建设。
主要技术参数:采用东方红系列卫星平台;Ka波段转发器;系统容量不低于10Gbps;整星功率不低于4000瓦;卫星设计寿命大于12年。
2.卫星移动通信地面系统关键设备
针对我国首次发射的移动通信卫星,研制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信关站、运行监测系统等地面设备,满足S波段卫星移动通信民用地面运营服务要求。
主要技术参数:信关站处理载波数10条;运行监测设备的监测带宽:≥30MHz(前向链路),≥600MHz(反向链路)。
3.运动平台卫星通信应用系统
利用通信卫星资源和高精度卫星跟踪技术,研制满足高速运动要求的卫星通信应用系统,为民航、高铁、舰船等运输系统提供语音、视频、数据等宽带多媒体通信服务,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的应用空白。
主要技术参数:具备兼容FDMA、TDMA等多种通信体制的统一网管平台;卫星通信天线对星精度优于0.1°,跟踪精度优于1/10θhp;通信带宽为2Mbps至20Mbps;可应用于高速复杂运动平台。
二、卫星导航应用
4.兼容型北斗导航终端及其组件
基于自主研制的北斗兼容型芯片、模块、高精度天线等核心组件,开发和推广应用北斗兼容型的导航型应用终端、高精度测量型终端、低成本组合导航终端、高精度授时终端,满足车载导航、高精度测量、高精度时间频率同步等典型领域应用需要。
主要技术参数:导航型应用终端:定位精度优于10m,测速精度优于0.2m/s,应用规模超过5万台;高精度测量型终端:RTK定位精度水平方向2cm±1ppm、高程方向3cm±1ppm;低成本组合导航终端:定位精度优于10m,测速精度优于0.2m/s;高精度授时终端:授时精度优于50ns;配套核心组件满足相应终端产品规模化应用需要。
5.智能位置服务应用
针对物流、智能交通、林业生态、城市管理、船舶安全、环境保护、减灾救灾等重点行业以及大众应用,研制基于北斗兼容系统的智能位置服务平台及其终端设备,具有导航定位应用系统标准化接入、自动数据交换、综合应用可视化显示和综合应用效能分析等功能系统,面向国内外市场开展应
用示范。
主要技术参数:水平定位精度优于10m,平台具备相关行业的智能管理功能。
6.室内外无缝定位融合服务应用
融合北斗导航、无线通信和广播等技术,建立天地一体化的广域室内外无缝定位系统,研发基于北斗的室内外定位融合服务平台及终端设备,在灾害救援、煤矿安全生产、物资运输等公共安全领域以及大众应用领域进行示范应用。
主要技术参数:室外定位精度水平方向优于5米,高程方向优于2米;广域室内定位精度水平方向优于5米,高程方向优于2米。
7.高精度位移监测应用
应用北斗兼容型高精度位移监测技术,研发远程无人值守实时监测预警应用网络系统,在水利、电力、大型建筑、铁路桥梁等设施的安全监测,以及矿区安全监测、地震监测等重要领域开展监测预警应用示范。
主要技术参数:北斗/GPS系统双模式;基于北斗的位移实时测量精度:水平方向3mm,高程方向6mm。
三、卫星遥感应用
8.卫星遥感数据接收处理系统及应用
研制自主的遥感卫星数据接收处理系统,开发遥感卫星数据快速接收、处理与应用集成服务平台,具备综合接收遥
感卫星数据并能进行快速数据处理与服务功能。
主要技术参数:具有S、X波段遥感卫星的跟踪和接收能力,接收速率不低于150MBPS;具有处理可见光、红外、多光谱等多种有效载荷数据的能力;支持不低于10MBPS在线通信服务能力。
9.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应用
面向农业、林业、水利、资源、城市管理、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行业精准业务需求,开发满足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应用需求的业务服务平台,具备智能化数据管理、集成化综合应用服务等功能,推进相关区域及重点行业的应用示范。
主要技术参数:卫星数据分辨率全色优于2.5米、多光谱优于10米;具备高分辨率数据平时≤30天、应急情况下≤3天重复观测的信息保障能力;具备多源遥感数据与业务数据的融合能力;具备提供3类以上业务化、标准化定制信息与产品服务的能力。
10.卫星技术综合应用服务示范
瞄准卫星综合应用技术发展的新趋势,运用卫星遥感、通信、导航及信息服务等多种技术集成,开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农业、林业、水利、资源、城市管理、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领域及石化、能源等重点行业开展综合应用示范,推动卫星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主要技术参数:综合应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
航中至少两类技术,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具备多元数据管理、规模化信息处理能力,具备提供3类以上业务化、标准化定制信息与产品服务的能力。
四、产业发展基础
11.卫星平台关键部组件研发与示范应用
面向高性能卫星发展需求,自主研发电源控制器、环路热管、高精度星敏感器、推力矢量调整机构、DC-DC模块、锂离子蓄电池、姿轨控平台专用集成模块等卫星平台关键部组件及元器件,通过示范应用,带动技术水平提升和规模化应用。
主要技术参数:电源控制器母线输出电压/功率≥100V/9000W,效率优于90%;环路热管最大传热能力优于700W,耐受热流密度大于4W/cm2;高精度星敏感器光轴指向精度优于3.0”,最大功耗小于15W;推力矢量调整机构角度调节精度优于0.02°;DC-DC模块转换效率大于80%;锂离子蓄电池单体容量不小于30Ah;姿轨控平台专用集成模块功耗小于1W。
12.卫星有效载荷核心部组件研发与示范应用
自主研发星载行波管放大器、星载大容量固态存储器、星载微波部组件、星载面阵红外焦平面组件、星载制冷机等卫星有效载荷核心部组件,并在国产卫星上示范应用,为后续大范围使用奠定基础。
主要技术参数:满足卫星总体要求,频率覆盖到Ka频段,寿命满足10-15年在轨使用要求。行波管放大器工作效率大于55%,星载大容量固态存储器容量≥4Tb,Ka频段接收机噪声系数低于2.4dB,面阵红外焦平面组件阵列规模达到1024×1024(工作波长为8um~12.5um)、2048×2048(工作波长为3um~5um),制冷机制冷温度达到60K、寿命不低于3万小时。
第二篇:十二五环保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十二五环保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1、水污染治理领域
“十二五”期间,将加强对氨氮以及总氮、总磷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及总量削减。
重点发展: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技术(膜技术、脱氮除磷技术、高效节能曝气技术);高浓度、高含盐、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技术;重点行业氨氮废水(如氮肥、焦化等)治理技术;农村生活污水及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技术;景观水富营养化治理技术;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技术;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技术等。
2、大气污染治理领域
“十二五”期间,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即将实施,新标准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大气污染防治将以区域、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和重点行业污染控制为重点,推进多种污染物综合协同控制。重点发展:火电厂脱硝关键技术;烧结机脱硫技术;火电厂脱硫脱硝脱汞协同控制技术;火电、水泥等行业细微粉尘治理技术及装备;高效袋除尘及其滤料国产化技术;火电厂脱硝SCR催化剂及其载体国产化技术;重点工业行业VOCs治理技术;机动车(柴油车)氮氧化物及颗粒物控制技术。
3、固体废物治理领域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和无害化处理率,推动满足环境保护标准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建设,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行管理和渗滤液排放控制;推动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土壤修复;推进农村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强化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提高处理处置技术水平。重点发展:大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成套技术及关键装备;医疗废物焚烧及烟气处理技术;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土壤修复技术;餐厨垃圾处理技术;电子废弃物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技术、污水污泥的处理和资源化技术;农村畜禽粪便处理及规模化养猪废水零排放技术。
4、环境监测技术领域
“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国产化率,实现功能多样化,扩大环境监测指标与范围,不断拓展温室气体、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生态等监测领域。
重点发展:废气中氮氧化物、汞、VOCs在线自动监测设备;废水中氨氮、重金属在线自动监测设备;地表水中有机物、重金属自动监测设备;空气中臭氧、PM2.5、持久性有机物(POPs)、温室气体自动监测设备;各项污染因子应急监测的便携式现场监测仪器和流动现场监测车等。
5、其他污染防治领域
包括噪声与振动控制、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
第三篇:宁夏2019 对外科技合作专项项目申报重点领域指南
附件1:
自治区对外科技合作专项项目
申报重点领域指南
1、先进制造新产品及智能化技术研发与新技术引进。采矿机械配套和智能控制技术;大型精密机床和加工中心的研发与引进;装备制造智能化控制、自动化;机器人控制软件优化;高速动车组配件制造工艺优化;高档电工电气、专用轴承、起重机械的研发。
2、煤化工关键技术联合研究。煤炭多联产技术;煤制油、煤制烯烃催发剂、添加剂的研发及其对产品性能影响;工艺模型建立及工艺技术优化;清洁生产技术的探索;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及副产物加工利用;煤化工核心装置设计研发。
3、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工艺优化及新产品研发。催化剂、试剂、石油添加剂及炼制助剂、铸造用化学品、金属表面处理剂、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生物化工制品生产工艺的优化及新产品的研发。
4、稀有金属材料和碳基材料新产品研发及优化工艺。铝、镁、铍冶炼新工艺及新产品研发;高附加值碳基材料及产品研发;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和工艺;高纯钛及低氧高纯钛制备技术研究;高比容钽粉、细径钽丝、钽电容器、铌粉、钽铌合金及其化合物、铍铝合金粉末、铍 1 铜铸轧辊套、铍青铜管棒带材、钽铌基电子元器件等产品研发关键技术。
5、工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煤化工及发电废渣、冶金行业工业废弃物、有害气体、粉尘的收集处理技术;钢渣、镁渣、锰渣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含汞废弃物回收技术;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及回用新技术。
6、大数据平台研发与设计。智慧城市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研发与设计、云计算大数据双创孵化平台设计、跨境电子商务大数据平台联合创新研发。
7、现代纺织及制品后整理关键技术。羊绒分梳、纺纱、染色、除脂、后整理过程新助剂、新材料、新工艺研发;羊绒与毛、麻、棉、化纤混纺高档精纺面料新工艺、新技术引进;现代纺织加工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8、智能仪器仪表关键技术。智能仪表(化工、电工、冶金)的研发;超临界机组汽机系统调节阀研发、阀门材料选择、结构设计研究;高温、高压差、强腐蚀等条件下阀门性能研究;阀门先进密封结构及材料研究;阀门焊接成型工艺及缺陷处理技术。
9、光伏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储能材料、高纯多晶硅生产关键技术;高效光伏材料电池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光伏发电材料及组件的研发与优化;光伏新材料研发及应用、光伏发电电平衡自动控制技术研究。
10、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重大关键技术。优质粮食、现代畜牧、酿酒葡萄、枸杞、瓜菜等产业重大关键技术联合研究与技术引进;农作物、果蔬、新品种选育与引进、畜禽品种引进及健康养殖技术;绿色有机栽培技术,省力节本机械,农业智能装备引进与研发;专用复合肥开发,低残留高效生物农药,节水装备与技术;酒庄葡萄酒工艺及特色葡萄酒开发、葡萄酒质量提升与皮渣综合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
11、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枸杞、粮油、畜(禽)产品、果蔬、现代中药、保健品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农产品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脱水蔬菜加工技术。
12、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引黄灌区盐碱地治理及开发利用技术;宁南山区脆弱生态系统修复关键技术研究,水土保持、沙化治理、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城市生活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大气污染防止关键技术。
13、重大多发性疾病的诊断、治疗、检测新技术及重点新药创制。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肝炎等重大疾病、传染性疾病早期预警诊断、干预治疗和检测康复技术;生物制药为主的新药创制、疫苗研发、靶标发现等关键技术研究。
14、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先进实用技术及装备输出。适宜农作物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中医药、生物技术、病虫害防控、节水技术及装备、农业物联网、马铃薯、荒漠 3 化防治、生态环境修复等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应用;石油化工装备、新能源、高铁、北斗卫星等高新技术及装备的转移输出。
第四篇:2014年中国卫星应用行业领域分析
2014年中国卫星应用行业领域分析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卫星应用及运营涵盖面较广,包括消费服务(指卫星电视、卫星音频广播和卫星宽带等业务)、卫星固定服务、卫星移动服务、遥感业务和航天飞行管理服务。
应用卫星是种类最多、发射数量也最多的人造地球卫星,按是否专门用于军事目的分为军用卫星、民用卫星和军民两用卫星;按应用领域划分为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地球资源卫星和多用途卫星等。
由于卫星应用涉及众多不同的领域,而各个领域在应用方面又有着较大的区别,如卫星通信、卫星导航等,应用产业链相对较为复杂。因此,下图是简化的卫星应用产业链结构图,仅勾画出应用产业链的大致轮廓。卫星应用产业上游主要涉及卫星的制造、卫星的发射、卫星地面设备与网络的建设;下游产业链涉及众多领域,其中在交通、通信和测绘等领域的应用较为普及。
卫星应用及运营涵盖面较广,包括消费服务(指卫星电视、卫星音频广播和卫星宽带等业务)、卫星固定服务、卫星移动服务、遥感业务和航天飞行管理服务。按技术领域和服务方式分,包括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等。
目前,中国已经有80余颗通信、遥感、导航卫星在轨稳定运行,这些卫星广泛的应用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为我国地面基础设施的运营提供了有效的支撑。预计,到2020年,我国在轨航天器数量将超过200颗,占全球在轨航天器总数20%左右;年均发射数量达到30次左右,占全球发射数量30%左右。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2019年中国无线卫星设备市场前景研究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
第五篇:中国卫星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国卫星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卫星制造业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表示,2014年中国在轨卫星数目为139颗,超过俄罗斯的134颗迈上全球在轨卫星第二大户,但少于美国的400多颗。根据中国的航天发展目标,到2020年将会有超过200颗在轨航天器,而俄罗斯计划到2025年将在轨卫星群提高到181颗。未来的十年将是卫星制造和发射的黄金十年,势必拉动整个卫星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卫星发射业
运载火箭是由多级火箭组成的航天运载工具,按照火箭所用的推进剂来分,可分为固体火箭,液体火箭和固液混合型火箭三种类型。运载火箭是一国航天能力的重要标志。运载火箭的技术指标包括运载能力、入轨精度、火箭对不同质量有效载荷的适应能力及可靠性。火箭发射轨道包括低轨道(185km高,需要7.8千米/秒的特征速度),太阳同步轨道(1000km高,需要8.3千米/秒特征速度),地球同步卫星轨道(42000km高,需要10.25千米/秒特征速度)。
长征火箭在国际发射市场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2015年7月25日,长征三号乙型运载火箭成功将2颗北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的206次发射,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2015年中国计划完成20次宇航发射,将有40颗航天器送入太空,发射次数和航天器数目都创下新高,并且“分导式”多弹头发射卫星技术日益成熟,一箭多星的发射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单星发射成本。
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三大发射场的火箭发射架由太原重工提供,另外由航天电子提供火箭的控制系统、逃逸系统和遥测系统等配套设备,航天晨光提供运载火箭加注系统和火箭燃料加注车、火箭燃料储罐、航天金属软管,航天动力提供火箭动力系统配套设备。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图表 2007-2015年中国火箭发射次数及投送航天器数量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三、地面设备制造业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表示,地面设备制造业作为整个卫星产业链的第二大产值所在,呈现了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在我国地面设备制造业中,北斗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带来重要增量。随着国家“一路一带”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在巴基斯坦,泰国,缅甸和俄罗斯等国的地面增强站的规划和建成,势必推动北斗产业进一步走出去,提高北斗在整个卫星导航领域的占有率。地面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网络设备(地面站等)及大众消费设备。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是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为总体研制单位,根据《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底前将建成框架网和部分区域加密网基准站网络,提供米级精度的定位服务;到2018年底前将建成全国范围区域加密网基准站网络,提供分米、厘米和后处理毫米级的高精度位臵服务。到2015年7月3日已完成了由31个框架网基准站和14个区域加密网基准站组成的基本系统,预计全国150个框架网基准站的建设目标。
四、卫星服务业
卫星服务业包括大众消费通信服务、卫星固定通信服务、卫星移动通信服务、遥感服务和航天飞行管理服务。在我国政府的“户户通”工程的实施下,从2002年到2015年“户户通”的用户业已超过2248万,“村村通”的用户超过2025万,外加渔船上开通的“渔船通”用户,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卫星直播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平台。下一步在民航客机和高铁上或能实现观看卫星直播的功能,给卫星直播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方向。
卫星宽带业务也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2014年中国共有8亿人次乘坐高铁出行,民航业完成旅客运输量3.9亿次,高铁加民航总计接近12亿人次的乘客周转流水,蕴含着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其中一项由中国北车研制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轨道交通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已经通过专家评审,未来乘坐高铁观看卫星直播电视和享受卫星宽带上网也将由构想变成现实。
在航空航班方面,工信部亦批准东航、南航、国航、东航获批开展机上卫星宽带上网验证运行,接入速度达到理论50M/s,上网快速且稳定。高铁与民航的卫星宽带上网“星地信息高速公路”的成功开通,将不仅为卫星宽带业务提供新的盈利模式,而且也为极大的提升了乘客的出行体验,为高铁和民航进一步拥抱互联网提供了入口支持。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表示,我国的卫星固定通信服务主要由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中国卫通公司负责运营,2014年合并收入取得同比3.97%的增长,并在2014年进入全球10大卫星固定通信业务运营商行列。中国卫通共有10颗卫星资源,提供卫星转发器的长期租用服务和临时租用服务,并为境内343套电视节目及230套广播节目提供卫星节目传输服务,同时公司也承揽了我国的陆地和海上通信业务。此外,中国电信集团卫星通信有限公司亦提供卫星移动通信服务。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