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媒集团公司治理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时间:2019-05-12 12:4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传媒集团公司治理中的问题及其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传媒集团公司治理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第一篇:我国传媒集团公司治理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传媒集团公司治理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方东华

内容提要 由于中国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特殊性,治理传媒集团的公司是一个十分复杂的 问题。本文客观地剖析了目前中国传媒集团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传媒集 团存在的产权残缺、委托人残缺及管理者激励机制欠缺等问题,提出了政府治理、外部治 理、内部治理三者的有机结合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 传媒集团 公司治理 治理模型

组建报业集团(或媒体集团),促进媒介产业化,是迎接信息化浪潮、发展信息产业的必要 举措。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成功经验可鉴,他们的报业集团经过了发展了的工业经济阶 段,现已达到高度集约化、产业化程度。美国的时代华纳集团就是经过这样一条集团化的道 路,到今天发展成为跻身世界500强、排名第283的超级媒体集团,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充

当着重要角色。

从1996年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挂牌成立之始,我国报业集团化 迈出了第一步。接着,光明日报集团、经济日报集团、南方日报集团、羊城晚报集团、文汇 新民联合集团等六家报业集团纷纷成立。报业集团热正在升温。目前,我国约有近40家报业

集团。国家新闻出版署在《新闻出版业2000年及2010年发展规划》中明确强调,要提高新闻

出版业集约化经营能力,扶持有影响的党报实施兼并、重组,建立以党报为龙头的报业集 团。到2000年,报业集团要扩大到5~10家,到2010年,报业集团要有较大的发展,经营规

模上亿元的报社要达到总数的10%。其行为模式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多样化、系

统化;二是产业经营实体化、市场化,谋求集约化经营。但是,在我国,报业集团是一种新 兴事物,还未来得及像国外那样经过工业化的充分发展,而是直接诞生于信息经济的浪潮中,面临着全新的形势与挑战。因此,本文将从分析传媒集团治理中的存在问题着手,以期发 现问题,应对挑战。

虽然我国传媒业在改革开放后迅猛发展,产生了一些很有经济实力的传媒集团,但总 体来说,传媒集团的成立并未给中国传媒业带来实质性突破和变化。虽然一些传媒集团也模 拟现代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了内部组织机构。但是,在国有产权制度没有进行根本性改革的情 况下,这种治理结构虽不同于传统治理结构,但也与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相距甚远。多数传媒 集团实际上是“翻牌公司”,挂牌之前与挂牌之后,集团体制、经营机制、报纸质量、广告 收入和发行量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在制度方面,特别是在传媒企业产权制度及公司治理 方面的改革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产权残缺、委托人残缺、激励机制欠缺。就我国新 兴传媒上市公司而言,虽然其治理结构与国有传媒集团相比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但其相应 的治理机制也有待完善。如何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 传媒集团道路,无疑是中国传媒业的当务之急。

产权和股权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政策模糊等问题给媒体的资本运作带来很大风险。按照我国法律规

定,我国媒体的产权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所有,但在实际运作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部门来监 管全国近1000亿元的媒体资产,全体人民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媒体的产权不清,给传媒业的资本运作带来众多风险和障碍。由于受这种政策的限制,目前行业外资本投资媒体只能获 得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与收益权,不能获得相应的实际控制权和国家认可的媒体产权,不能拥 有媒体的品牌,一旦双方的合作出现问题,投资方就很可能最终一无所获。受这种政策的限 制,许多投资传媒的社会资本都不敢大笔投入而采取一种观望的态度,给媒体的多渠道融资 带来很多障碍,限制了我国媒体的发展力度。我国媒体至今仍定位在“实行企业化管理的 事业单位”,不是真正的企业,政府明确规定不允许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注入媒体,不实行 股份制,也不能直接改制上市。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我国在印刷媒体方面实行主办单 位、主管单位制,在视听媒体方面实行政府台制,媒体的核心领导者是由行政权力来任命,资本对核心领导者的影响相当有限,当行政权力与资本权力发生冲突时,必然是资本的退 出。成都《商务早报》和《蜀报》的停刊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同时,在资本运作方面,我国 目前还没有就系统外资金进入媒体制定相关的法律及法规,对于媒体经营中能做的和不能做 的政策规定不明确,因而各项合作协议本身难以具备相应的法律保护,这使投资者在实际运 作中很难依法保护自身的利益。

传媒集团的委托人残缺。几十年来,我国传媒业实行的是多头管理、行业所属、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四级办报台体制。这种多头管理存在多种弊端,首先各部门有多种行政目标,所 有者目标并不是他们的主要目标,因此所有者目标和行政目标往往并不一致。特别是,组 建传媒集团后,传媒发展的投资风险将加大,如果在国家和集团之间的责任权利没有明确界 定,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集团的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责任将无法认定。因为,决策者既是经营者,又是资产所有者的代表。也就是说,由于没有明确的产权主体界 定,对于传媒经营者而言,经营决策失误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传媒集团资产的增减只会影 响个人职务的升迁。而对所有者(国家)来说,如果经营者决策失误,需要由国家承担全部资 产损失。

股权结构不合理,存在“一股独大”的问题。在传媒上市公司中,国家拥有高度集中的股权,是最大的控股股东。股权过于集中导致的问题有∶国有股股东操纵公司的一切,董事、监 事全由国有股股东一人委派,公司机构间无法形成制约关系。如湖南电广、东方明珠、央视 基地、歌华有线四家传媒上市公司,虽地处不同省份,规模各有大小,但在股本结构等方面 有着极为相似之处。首先,各公司国有法人股比重均在70%或70%以上,这就是说各传媒上

市公司的资本主体乃是国家资本。其次,这四家传媒上市公司都是以某一控股公司为主体联 合若干其他公司成立的股份公司,而被结合的其他公司,在组建股份公司的股本中仅占非常 小的比例。再次,这四家公司名为“上市公司”实际并未上市,因为国有法人股、法人股并 不能上市流通,而国有法人股、法人股在这些股份公司中都占着绝对比重。所谓“上市”只 是股份公司发行的一小部分流通股,从某种意义上说,仅是这些传媒公司向社会、民间筹集 无须还本付息的无偿资金。处在这种情况下的股份公司“上市”公司并未改变政府部门操办 企业的实质。

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管理者激励机制的欠缺。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和我国干部管理体制方面的弊端,选拔管理者 时,仍习惯于按行政方式选聘主要领导成员,全部由政府组织人事部门直接任命和委派,而 不会单凭业务等硬性指标选拔。这种缺乏激励机制的后果是难以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实践 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是市场买卖出来的,而不是政府委派出来的。

董事会对经营层的制约和监管相对弱化。传媒上市公司虽然在公司治理结构形式上设立了董

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等机构,但就公司治理结构实质而言,还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 题。多数传媒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的选任基本上由地方宣传部(委)决定,董事会只是 在形式上具有聘任或解聘的权利;此外,传媒上市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有 些董事会成员是非业内人士,很难有能力插手传媒集团的经营和管理过程,这也影响了董事 会决策的独立性和科学性。

内部人的自利行为。国有独资的单一产权结构下,由于国有传媒企业的所有者缺位,加上激 励机制薄弱,使管理层容易出现内部人的自利行为。这主要表现为管理层决定传媒企业发 展、经营和分配等重大决策时,出现个人独断现象;经营行为短期化;过分的在职消费以及 工资、奖金等收入增长过快,侵蚀利润等。

对中国传媒集团而言,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政府法律法规的控制和决定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有力的外部约束因素,本文将其定义为政府治理。如前文所述,在中国,政府不仅 控制着传媒集团的新闻政策,而且还对传媒集团的产业政策实施严格管制,特别是产业进入 管制、产权管制、许可权限管制、数量管制等。建立完善的中国传媒集团治理结构,首当其 冲是要确立适应市场机制的政府治理结构,在此前提下,才能有效发挥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 的作用。

首先,要完善政府治理机制。政府应逐步放松对传媒业的产业组织政策管制,允许探索传媒 集团公有制的新形式,允许传媒业既有国有独资的公有制形态,又有国有媒体资本绝对控股 的公有制形态。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对传媒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造,吸收其他国有资本参加到 传媒行业;对传媒业的产业进入实施分类管理和分步推进改革的方式:可以考虑对传媒经营 的不同环节分步放松进入限制,即先允许非国有经济进入发行、广告等经营领域,再逐步放 松对采访、编辑等新闻主业领域的进入限制。

其次,要建立外部治理机制。要创造必要的条件培育传媒资本市场。相对于其他企业,虽 然传媒业具有信誉好、营业收入相对稳定及容易取得政府部门扶持等优势,但是,较之于集 团化发展的巨额资金需要,多数传媒集团还是深感筹资困难,聚财维艰。而且,近年来我国 传媒集团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报纸、电视台、电台利用各自的优势争夺受众,相同媒介之 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各家传媒集团为了适应竞争的需要,都在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许 多传媒集团相继斥资建设采编大楼,动辄数亿元之巨。近年来,由于不同新闻媒体的主体纷 纷展开不同形式的资本运营,业外资本、民营资本事实上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融入媒体行业中,政府可对这种投资行为进行专门的立法,以促进我国媒体通过有效的资本运营促进媒体产 品经营的稳步成长。要建立竞争性的传媒职业经理人市场,建立起科学的传媒集团领导者的 选拔机制。传媒集团发展要求其领导者具备很高的素质,要求他首先是一个有坚定立场和远 大目光的政治家,还应是一个懂得新闻规律和媒介经营管理规律的专家,更应是一个善于审 时度势、多谋善断的管理者。要改革与传媒集团化不相适应的劳动人事管理制度。我国传媒 传统的劳动人事制度,其基本前提是把传媒作为事业单位来管理,在人员编制定额、工资和 奖金标准等方面都有严格限制,使得许多报社、电台、电视台必须采用一些变通手段来回避 这些问题。如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在报社本体之外,实行“企业编制”,即除少数高级管理 人员属报社编制内人员外,其他人员均实行招聘制。再次是改革与传媒集团不相适应的行政 事业单位式的工资和福利制度。目前的工资和福利制度已难以适应传媒行业激烈竞争和集团 经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再次,要加强内部治理机制。建议传媒集团设置以社委会、监事会、编委会、经理会为基本 框架的组织结构,实行决策层、管理层(包括采编和经营)、监督层相互制约的领导体制。上 级主管部门以及出资方委派代表参加社委会,社委会下设经理会和编委会,分别由总经理和 总编辑负责,集团的经营活动和新闻编辑出版分开。社委会由国家和有关投资方委派,代表 履行所有者的权利,决定集团的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经理会作为经营管理机构,依照法律

规定的职权和社委会授权,决定集团经营活动;编委会负责新闻的编辑出版,保证内容质 量。监事会作为集团的监督机构,由国家委派代表和集团职工代表组成,对集团的编辑出版 和经营管理进行有效监督。监事长和监事会成员不应在传媒集团内担任行政职务。要保证 1/3的监事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为职工负责。在可能的情况下,社委会可用高薪聘请 专业人士充当外部监事。这种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势是责任分明,各司其职。社长总揽全局,主要是组织社委会对集团的编辑出版和经营管理进行有效管理。总编辑分管编辑部门,总经 理分管经营管理部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总编辑可以不管钱,不管物,一心扑在指挥采 编工作上,制订报道计划,组织记者进行重大采访报道,报纸版面安排,都由总编辑负责。另一方面,总经理的责任和权力大大加强,使经营活动得以正常开展。当然在经营活动中,重大决策仍由社委会讨论,总经理组织实施,社长加强监督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特别 是能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职工参与传媒集团的经营管理,能够促进传媒长远战略计 划的制定,从而保证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通过外部监事能加强对传媒集团的监督。目 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外部监事的产生机制,才能使得这种形式更能有效地发挥作 用。

参考文献:

1、金碚.《报业经济学》

2、黄升民、丁俊杰.《中国广电媒介集团化研究》

3、卢昌崇.《企业治理结构》

4、孙正

一、农秋蓓、柳婷婷.《我国新闻媒体资本运营情况初探》

5、陈昌柏.《非营利机构管理》

6、李维安.《公司治理》

7、阳美燕《我国报业发展的两个现实问题》

8、常永新《中外传媒公司治理模式比较》

9、朱虹《我国媒体资本运作浅析》

第二篇:我国贫困问题及治理对策

我国贫困问题及治理对策

摘要:贫困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各国政党、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贫困问题一直相当重视消除贫困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政府的奋斗目标。但是中国目前的农村贫困问题与城镇贫困问题呈现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要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贫困现状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

关键词:贫困;农村贫困;城镇贫困;治理对策;制度保障

一、中国贫困问题的现状

贫困线的标准因各个国家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和制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而绝不能用别国的贫困线标准作为我国的衡量标准。中国国家统计局对贫困线下的定义是:所谓贫困线,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所必需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贫困线又叫贫困标准。现阶段我国把把每人每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低收入人群定为贫困人群,2017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资料:201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4335万人,比上年减少1240万人。我国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毋庸置疑,中国扶贫开发工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为13亿中国人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推动全球反贫困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中国贫困人口还很多,而且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特定区域国务院扶贫办表示,在14.8万个贫困村当中,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33%;在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和地方病高发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以及42个沿边境的扶贫重点县,这个数字超过40%。在贫困人口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这些地区需要移民的农户比例明显提高。此外,革命老区发展相对滞后,全国237个革命老区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7%。

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城市岗位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城镇失业率也处在较高的水平,经济结构改革和转型使部分城镇职工失去了工作岗位。,在农村贫困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的同时,城镇贫困问题又出现了,而且城镇贫困群体规模越来越大,从而使中国目前的农村贫困问题与城镇贫困问题呈现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另外,原先的脱贫人口在旧有的生产、生存条件下,遇到自然灾害或疾病等情况,极易重新返回贫困状态。因而,如何减少返贫现象的发生,巩固扶贫成果,继续消除贫困,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我国贫困问题的原因

贫困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内部的又有外部的原因,既有经济的又有非经济的原因,既有人文资源的又有社会环境的原因。下面我们从农村和城镇两个视域来分析我国贫困问题的原因。

(一)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原因分析

1.贫困地区贫困主体素质的不发育。劳动主体的素质高低,不仅决定什么是所谓的“资源”,而且决定用什么手段去开发“资源”。许多农村科技扶贫政策之所以没能达到预期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村的教育年限短,质量低。大多数农民只有简单、朴素的耕作和饲养经验,不掌握更深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对先进的技术认同、理解、学习、掌握能力十分有限。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投入产出不高,难以留住高层次人才。从农村出来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和研究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选择留在城市就业。另外,贫困地区人们普遍缺乏进取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而且很大一部分人惰性较强,缺乏自觉改变落后、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由于生活水平低下,医疗卫生状况落后,地方病多,加上自然气候等方面影响,很多贫困地区的人身体素质差,有的地方甚至疾病流行严重。这些都是致贫的原因。

2.贫困地区外部不利的经济社会环境。从外部环境看,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比如资金短缺、交通运输条件极不便利、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等,但最主要的还是制度的缺陷。据世界银行2005年全球企业经营环境报告,越是贫困的地方,发展经济的制度空间越是狭隘,经济活动也越不自由。“制度贫困”说到底是公民的权利贫困,它是不合理的制度导致贫困。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的制度根源主要表现在:一是扶贫政策存在一定缺陷。比如脱贫的标准或贫困线定得过低,从而返贫的可能性较大。二是衡量贫困的指标体系不完善,它只是反映扶贫对象物质上的状况,不能全面反映精神、文化、卫生等方面的状况。三是政策性扶贫的效应减弱。由于税费改革缓慢,农民负担较重,人口流动频繁,一些农村土地抛荒现象严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给扶贫带来压力。开发性扶贫由于缺乏刚性制度的束缚,扶贫专款在某些地区不能到位。四是其他制度建设滞后,为贫困农民进入劳务市场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的组织制度尚未建立,农村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滞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普遍存在。

3.贫困地区内部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有的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生态失调,自然灾害频繁;有的贫困地区土质和水质差,地方病多发;有的贫困地区交通困难,信息闭塞。在西部贫困人口中,1000多万人口分布在西北的干旱缺水地区,2000多万人口分布在西南的石山地区,1000多万人口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深山区。据测算,贫困地区人口人均耕地面积是非贫困地区的1/3~1/2,而且耕地质量差,贫困地区的粮食单产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5%。当前致贫的原因较之过去进一步复杂化。如部分农户传统生计受到冲击,市场波动引发的贫困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水库移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问题等。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边民不能通过移民方式摆脱贫困的问题。由于边民承担着守土固边的责任,即使边境很大一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也无法移民。

4农村地区因病返贫、教育返贫以及彩礼返贫。近年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力度及覆盖面不断扩大,但农民在遇到大病时,仍不能承受报销后所剩余费用。农村家庭由于历史原因子女较多,有的家庭甚至有三个甚至三个以上家庭成员同时接受教育,虽然我国早已经普及义务教育但是作为农村家庭仍然难以承受高昂的教育费用。彩礼返贫是近年比较突出的现象,许多农村家庭为了筹集彩礼在脱贫已久又突然返贫。

(二)中国城镇贫困问题原因分析

1.失业或就业困难。从我国目前城镇贫困的状况看,失业或就业困难是导致城镇贫困的原因之一。劳动是人们基本的生存手段,就业是避免贫困和摆脱依赖性的最有效途径。失业除了浪费人力资源以外,还使失业者处于被剥夺的边缘状态,从而扩大社会分配上的差距,加剧两极分化,使贫困问题凸现出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城镇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竞争必然加剧,职业分化速度必然加快,这就致使一部分人在有限的职业岗位竞争中处于失业或就业困难状态。各种数据表明,城镇贫困户主要集中于家庭就业人口少、就业者工资收入低的家庭。

2.企业转轨和企业破产。随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速度型向效率型、由分散型向规模型发展,在经济结构升级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中,许多企业破产、停产、半停产、转产或被兼并收购。这些企业多数是机械、纺织、采矿等行业,其倒闭致使长期工作在该行业的职工下岗,甚至有些企业的职工被整体地抛到下岗、失业群体之中。有些家庭中的就业者都集中在这类行业中,这就致使整个家庭陷入困境,促使城镇贫困群体的形成。与传统的贫困群体相比,这些新的贫困者并不是由于个人的某些弱势特征而沦落到贫困群体中去,而是由于他们所在行业和单位的原因被淘汰掉了。贫困主体不是因为缺乏劳动能力,而是因为社会就业存在困难或缺乏新的就业机会。加之,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如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住房管理制度、教育经费制度等各项改革,都加重了这些下岗职工尤其是低收入者的支出和各项费用上的负担。

当然,物价上涨过快、社会保障政策落实不够、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镇、自然和意外事故发生率高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参与并加剧了我国城镇居民的贫困。

三、我国贫困问题治理对策

(一)我国农村贫困问题治理对策

1.实施政府救济、市场开发和异地移民并举的扶贫之路。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的赤贫人口自己没有能力脱贫,只有通过救济。一些贫困者长年被疾病困扰、没有劳动能力、受教育水平极低,他们中很多人集老、病、残于一身,听不懂普通话,居住在多年少见雨水的地方。对于这类贫困人口,只能通过长年救济的办法,才能使他们享有最起码的、有尊严的生活,尤其是使他们的子女能接受正常的教育。但是,低保制度不能代替扶贫开发,农村扶贫开发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开发型扶贫才是脱贫的长远之策。扶贫开发目标应从重点解决温饱转到“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缩小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整体性差距上来”。在实施市场开发型的扶贫中,应该注意科学决策扶贫的项目,完善扶贫项目的管理制度,确保项目的受益者是农村贫困人口且项目的实施利于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贫困地区建立比较健全的社会经济基础结构,改善投资环境;重视发展特色经济,调整优化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区域特色资源为依托支撑贫困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发展农业的同时积极地发展非农业。对于生活在地理条件极差、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人口超载等生存空间恶化地区的贫困人口,与其不断“输血”,不如变改造困难为走出困难,实施移民让地工程。

2.创新农村扶贫的资金筹措制度和管理制度。改变过去那种过分依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资金筹措方式,动员社会资金、资源加入新阶段中国农村扶贫事业中来。同时国家应继续增加扶贫资金的投入,各级地方政府也应相应增加反贫困资金的投入力度,对贫困地区的小额信贷要积极引导、规范运作。把扶贫重点县的领导干部的政绩、升迁与扶贫工作成效挂钩,并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贫困县脱贫摘帽,实现扶贫资源整合,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扶贫资金分配激励机制。

3.要解决素质贫困问题。积极进行健康和教育方面人力资本的建设,以及医疗、教育方面的公共服务的建设。尽快解决如医疗负担费用过重等突出性矛盾。将开发式扶贫政策更多地从生产性开发转向人力资本开发,通过教育、就业培训、健康保障等措施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4.加强农村新农合保障,教育资金补助及文化宣传力度。可以继续适当提高新农合大病保障水平,提高报销比例;对多人同时接受教育的农村家庭可以给予相应的补助,同时提高教育补助资金;加强文化宣传,避免因攀比形成彩礼过高的不良风气。

(二)中国城市贫困问题治理对策

1.实行政府救济型扶贫、再就业型扶贫与宏观调控型扶贫并举。我国目前正在全国实施两条保障线制度,即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其中城市低保要做好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推进和完善“分类施保”,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管理,保证低保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各地的反贫困政策与救济政策不仅需要考虑本地居民,亦需要考虑流动人口中的贫困人口,并尊重人口流动的趋势,建立起有别于城镇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流动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除了政府提供必要的生活救助外,更主要的是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帮助贫困者提高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使下岗失业人员多掌握一些谋生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和渠道,促进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从而使他们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此外,政府通过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总量、流向的宏观控制,变无序盲目流动为有序流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城镇农民工贫困人口。另外,还应大力发展职业介绍机构,加快市场信息网络建设,重视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2.相应的配套扶贫工作的保证。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建立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覆盖全社会劳动者的立体保障网络,增强劳动者的安全感,也有利于劳动者的合理流动;优化整合城市社会保障和福利项目,避免社会保障项目的交叉重叠所造成的资源浪费,适度控制城市社会保障水平增长的速度,使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此外,还应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城镇贫困家庭解忧。可以发动慈善机构、社会团体、民主党派都参与进来,共同协调努力,最终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总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可能使贫困问题得到缓解,但经济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解决了贫困问题。在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未来中国的贫困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会存在,但我们相信贫困现象的消除是会实现的。目前我国正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新成果。

参考文献:

[1]《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2017-02-28.[2]黄忠晶.“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辨析[J].天府新论,2004(2). [3]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R].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4]熊长云.关于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的原因探析[J].农业经济,2001.[5]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R].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第三篇:我国水污染问题现状和治理对策2007

我国水污染问题现状和治理对策2007-05-20 18:09 我国水污染问题现状和治理对策 水——生命之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黄河流域更是孕育华夏民族的摇篮。然而人类并没有善待这为母亲,我国目前水污染问题严重。

一、我国水资源分布

我国拥有广阔的领土,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4位,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但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88位,属于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同时,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四季水量也不均匀,年季变化大。目前,全国约有5000万人口和4000万牲畜的安全饮水存在问题,约有一半耕地经常受到干旱威胁。全国有三百多个城市缺水,一百多个城市供水矛盾突出,地下水超采严重,部分水源受到污染。

我国水资源不仅空间分布不均,而且与其它资源匹配欠佳。以水、土配置来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占全国38%,而河川年径流量占全国的83%;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2%,年径流量只占全国17%。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国土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对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限制很大。再以水和煤、石油、铁的配合来说,上述资源多分布于水资源较少的北方地区,而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则缺少这些资源,对工业发展极为不利。

二、我国水污染现状

由于人类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在使用水的同时,也往往使某些有害的物质进入水体,引起天然水体发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变化,这就叫水污染。

1、水体感官性污染

* 色泽变化。天然水是无色透明的。水体受污染后可使水色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感官。如印染废水污染往往使水色变红,炼油废水污染可使水色黑褐,等等,水色变化,不仅影响感官,破坏风景,还很难处理。

* 浊度变化。水体中含有泥沙、有机质以及无机物质的悬浮物和胶体物,产生混浊现象,以致降低水的透明度,而影响感官甚至影响水生生物的生活。* 泡状物。许多污染物排入水中会产生泡沫,如洗涤剂等。漂浮于水面的泡沫,不仅影响观感,还可在其孔隙中栖存细菌,造成生活用水污染。* 臭味。水体发生臭味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现象。水体发臭多属有机质在嫌气状态腐败发臭,属综合性恶臭,有明显的阴沟臭。恶臭的危害是使人憋气、恶心,水产品无法食用,水体失去旅游功能等。

2、水体有机污染

主要是指由城市污水、食品工业和造纸工业等排放含有大量有机物的废水所造成的污染。这些污染物在水中进行生物氧化分解过程中,需消耗大量溶解氧,一旦水体中氧气供应不足,会使氧化作用停止,引起有机物的厌氧发酵,散发出恶臭,污染环境,毒害水生生物。

3、水体无机污染

指酸、碱和无机盐类对水体的污染。首先是使水的pH值发生变化,破坏其自然缓冲作用,抑制微生物生长,阻碍水体自净作用。同时,还会增大水中无机盐类和水的硬度,给工业和生活用水带来不利影响。

4、水体的有毒物质污染

各类有毒物质进入水体后,在高浓度时,会杀死水中生物;在低浓度时,可在生物体内富集,并通过食物链逐级浓缩,最后影响到人体。

5、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

含植物营养物质的废水进入水体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藻类大量繁殖,并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从而导致鱼类等窒息和死亡。

6、水体油污染

沿海及河口石油的开发、油轮运输、炼油工业废水的排放等造成水体的油污染,当油在水面形成油膜后,影响氧气进入水体,对生物造成危害。此外,油污染还破坏海滩休养地、风景区的景观与鸟类的生存。全世界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约1000万吨,为总产量的5/1000。

7、水体的热污染

热电厂等的冷却水是热污染的主要来源。这种废水直接排入天然水体,可引起水温升高,造成水中溶解氧减少,还会使水中某些毒物的毒性升高。水温升高对鱼类的影响最大,可引起鱼类的种群改变与死亡。据测,水温由20℃升到30℃时,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下降16%,升到40℃时减少29%。

8、水体的病原微生物污染

生活污水、医院污水以及屠宰肉类加工等污水,含有各类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流入水体会传播各种疾病。1981~1986年,医务人员发现,江苏省兴化县年患伤寒病的人竟占全县总人数的万分之一,而且多发生在中小学生和青壮年中。在调查这一暴发性疾病原因时医务人员发现,兴化县素有“锅底”之称,四邻的水汇向这里,水多是这个县的一大特点,乡镇企业大量污水污染水源,加上水上流动人口及农用化肥、农药、粪便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有些养殖专业户为了夺得高产,甚至向河、湖中倒入粪便,为伤寒这类急性肠道传染病的扩散提供了条件。据对这个县调查,因喝生水而引起伤寒病传播的人占75%以上。这一事例说明,水污染可以导致伤寒这一类疾病的产生及传播。因为生活污水、畜禽饲养场污水、未经处理的医院废水以及制革、洗毛、屠宰场的废水中含有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病菌、寄生虫等。

9、水体的放射性污染

是指放射性物质进入水体而造成的污染。放射性物质主要来自核反应废弃物。放射性污染会导致生物畸变,破坏生物的基因结构及致癌等。核物质衰期很长,无法处理。主要的放射性物质有锶90、铯137、碘131。据《199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可知:

1995年我国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和大型水库外,污染呈加重趋势,工业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

据监测,1995年七大水系中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和生化需氧量。大、中城市下游河段的大肠菌群污染明显加重。

1995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未含乡镇工业)356.2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22.5亿吨,工业废水中含化学需氧物770万吨,重金属排放量1823吨,砷排放量10,840吨,氰化物排放量为2504吨,挥发酚排放量6366吨,石油类排放量64,341吨,悬浮物排放量808吨,硫化物排放量4.3万吨。

三、水污染治理

鉴于水污染的巨大危害,我国逐步加大对水污染的防治,并取得一系列可喜成果。

在2004年海水淡化及利用技术国际研讨会上,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今后两年,将采取五大措施推进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和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目标如期实现。力争2004年未开工项目全面开工。逐一落实752个未动工项目的前期工作,进一步促进污水处理费收缴力度和市场化机制的建立,落实资金来源和污染总量削減措施,保证治理效果。

重点抓工业污染的反弹和新污染的控制。在『三河三湖』5000多家重点工业污染企业中全面发放排污許可证。组织工业污染治理情況的评估工作,凡是不能穩定达标的企业一律限期治理。限期治理期间实行限产限排,限期治理仍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要停产治理。

加强新、改、扩建水污染项目的审批和准入监管。进一步明确治污责任,强化执法。治污的责任在地方政府和企业,要建立可操作的治污考核制度,尽早提出跨界水域水质管理目标办法。加快重点省界面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裝置安裝力度。

明确职能,加强协调。2004年各级环保部门要重点配合和督促有关部门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厂及管理建设、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防治等工程的建设力度,并加强已建项目的运营管理。

集中科研力量,进一步开展水体富营养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研究,进一步研究各类污染源对『三河三湖』水污染的贡献率。

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和滇池流域水质急剧恶化的势头已基本得到控制。

我国针对水环境问题还采取了一系的措施:南水北调工程;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相关组织、团体。都将有利的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当然,水污染的防治主要靠广大人民群众。我国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总体目标是:积极开发利用水资源和实行全面节约用水,以缓解目前存在的城市和农村严重缺水危机,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量和水质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在维护水资源的水文、生物和化学等方面的自然功能,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充分地利用水资源,使得经济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同步发展。这就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政府政策,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水环境,防治水污染。人类若不能保护水环境,那么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

第四篇:我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我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最关键资源,如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体污染严重,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成为现代社会最关注的问题。水资源治理工作应贯穿在人与水的各个环节中。从更广泛地意义上讲,正确客观地调查、评价水资源,合理地规划和管理水资源,都是水资源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水资源治理的基础。

关键词:水资源 面临问题 治理对策

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之一,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冲印组成部分,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水资源正是日益影响全球的环境与经济的发展,并对一个地区的稳定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我国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使得如今我国的水资源利用更加紧张,所以需要制定一定的治理对策来解决这些严重的问题。

一、我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

(一)人均拥有量少

我国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仅为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并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在未来十几年后,人均水资源降到1760立方米。按国际上一般承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量少于1700立方米为用水紧张的国家。因此,我国未来水资源的形势是紧张的。

(二)水资源分布不均

地球上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并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造成我国各地区的可用水量甚缺。由于降雨的时空分布和年内分配的差异,水资源在地区上的分布极不均匀,北方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较丰富,南北相差悬殊。根据1993年资料统计,北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7%,耕地占全国的65%,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45%,但水资源只占全国的19%;南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4%,耕地占全国的35%,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5%,而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北方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127立方米,仅为南方人均量的1/3。北方地区,河流断流,地下水严重超采,大面积地下水位下降现象日趋严重。

(三)水质恶化和地下水超采导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 由于防污和排污技术的落后,水资源污染造成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也十分突出。全国80%左右的污水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造成1/3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近50%的重点城镇水源地不符合饮用水标准,部分河段鱼虾绝迹,部分湖泊发生富营养化。

地下水超采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大量环境地质问题。在以地下水供水为主的城市及某些井灌区出现大面积的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枯竭。地下水的超采还引起地面沉降,地裂缝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造成了城市地面积水,房屋与道路开裂,河面上升,桥梁房屋下沉,污水倒灌等危害。另外,沿海地区的地下水超采使海水入侵,造成水浇地废弃,企业产品质量受损,海港区工厂企业设备损坏严重。

(四)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目前,全国农田灌溉大都用土渠输水,渠道水的利用系数为0.5左右,进入田间的水由于采用大水漫灌,又有近一半渗漏、蒸发掉了,真正被农作物利用的,只是灌溉总水量的1/3左右。我国单方水的效益平均不到1公斤粮食,而不少国家利用现代的先进灌溉技术,单方水的效益均在2公斤粮食以上。供水工程体系保证率不高,对于大多数水利工程上的水库均为年调节水库,稍遇多年连旱往往蓄水不足,抗旱保证率极低;另外水利有效利用率不高,由于灌区配套不全,群众节水意识不强等方面的原因,浪费水资源现象仍十分突出。

(五)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长,水利设施安全性能不高

防洪除涝设施不完善,工程标准低;水资源分配不均,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环境恶化加剧;农田水利投资规模小,主体单一;农田水利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水平落后。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工程建设推进难、项目管理难、设计变更多;相当一批数量的病险小水库尚未脱险,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严重滞后,洪水调度手段还很落后;小流域防御洪水的能力极为薄弱;小型水库自身度汛安全保障低,一些水利工程自身不配套;城区防洪工程没有完善,内涝仍然存在,某些镇(街道)防洪能力弱;在水库工程区,水体向堤防区以外渗流而产生水量漏失,导致涵闸老化,水体渗漏等多种情况。

二、水资源的治理对策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灌溉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21世纪将出现许多用水紧缺的问题。在可供水有限的情况下,应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宝贵的资源。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一)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针对我国北方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较丰富,南北相差悬殊的状况,一项气势宏伟的南水北调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酝酿之中。尤其是近两三年来北方地区频繁告急的水危机和今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确定,早日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显得尤为迫切。

国内部分专家认为,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部分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的一项全局性控制工程,也是解决华北以及西北部分地区水危机问题的主要途径。这项工程,以其巨大的工程量、调水量以及投资量,将对我国北方地区的国民经济产生巨大影响。调水既可以解决华北、西北当务之急,又可一劳永逸改善调入区水环境、提高当地水环境容量。但是这项工程涉及到的生态环境、有效运行管理、最优线路、最优方案等,仍应进一步开展细致、深入、完备的研究工作。

(二)回收利用城市污水和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开辟第二水源

这是目前解决水资源紧张的重要途径,主要方法有:降低工业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工业用水量的主要途径是改革生产用水工艺,争取少用水,提高循环用水率。回收和重新使用废水,使其变为可用的资源是另一种提高使用效率的办法。

(二)灌溉方式的改进是农业节水的重要途径

每每提到水资源短缺问题,人们总是把很大希望寄托在推广节水项目尤其是农业节水上面。农业节水主要措施包括渠道防渗及采用低压管道输水,尽量减少输水损失;改进地面灌水技术,小畦灌溉,隔沟间歇灌溉,以及地膜、秸秆覆盖农田等。

虽然目前来自政府和社会的节水的呼声很高,但从实践来看,节水项目的推广步履维艰,很多节水项目仍然停留在试验和示范阶段,尚未大面积地推广应用。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农业节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虽然农业节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发展战略和策略方面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没有重视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高效用水体系,单项工程投入大,高效用水科学技术体系研究投入少;在工程方面,规模小、质量差、寿命短、零星分散,没有形成像样的规模效益;在管理方面,宏观管理力度不够,缺乏发展战略、策略、水价政策和管理体制研究;另外社会化服务体系很不健全,跟踪监测管理不力。

(三)调节水源流量,增加可靠供水

前述水资源紧张的第一个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影响,如气候,地理位置,淡水分布不均等问题。人们试图通过调节水源流量,开辟新水源的方式加以解决:

1、建造水库:建造水库调节流量,可以将丰水期多余水量储存在库内,补充枯水期的流量不足。可以提高水源供水能力,还可以为防洪发电,发展水产等多种用途服。

2、海水淡化:海水淡化可解决海滨城市的淡水紧缺问题,目前,世界海水淡化的总能力为2.7km3/a,不到全球用水量的千分之一。我国可以建造淡水海化管道引水工程,可以解决海边缺水的地区。

3、合理利用地下水: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其储量仅次于极地冰川,如河水,湖水,和大气水分的总和还多。如果做到充分并且有节制的使用地下水,可以解决喝多用水方面的问题。

除以上方面外,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也需要完成的:

1、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建立节水型经济;

2、建立污水处理系统;

3、开发和利用天空水资源;

4、防洪减灾。这些工作我们国家也是一直在努力的,也正在慢慢的完善。

水利建设方面需要人才,水利建设遇到的困难需要我们这代接班人解决。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即实现对水利的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和建设,丰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我也发现原来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的水资源需要我们去保护和合理利用。这对我将来越来越频繁的接触与水有关的专业课将是一个极大的帮助,至少,我不再因为水利学子不懂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而羞愧。参考文献:

[1]顾圣平田富强 徐得潜,水资源规划及利用,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2]郝艳飞,我国水资源短缺现状及节水措施,水利电力科技,第3期:2011

第五篇: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公司治理论文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姓名:xx 班级:xx 学号:xx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xx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趋加快的新形势下,加强公司治理已成为国际潮流,受到国际企业界的普遍高度重视。公司治理结构,是我国构筑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致力于研究解决的课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对策。

关 键 词: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对策

一、公司治理结构概述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

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又称公司治理机制,是公司组织机构现代化、法治化问题。从法学的角度讲,公司治理结构有广、狭二义。前者泛指一切对公司经营管理产生影响的法律制度,包括公司机关(组织机构)制度、股东“用脚投票”(抛售其持有的股份)、上市公司收购等1。后者是指为维护股东、公司债权人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保证公司正常有效地运营,由法律和公司章程规定的有关公司组织机构之间权力分配与制衡的制度体系2。本文仅从狭义上进行探讨。

(二)国外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的发展

国外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经历了一个从“股东本位论”到“利益相关论”的发展过程。与此相适应,立法模式也经历了一个从“资本基本主义”立法模式到“利益共同体主义”立法模式的演化过程,到目前又有了新的进展。以德国为例,德国联邦政府于2002年夏季提出了公司治理改革的10点计划。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联邦政府改善公司治理的措施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此后又颁布了《德国公司治理准则》(以下简称《准则》

(三)主要内容措施

首先,强化对股东权利的保护。为了弥补股东大会的不足,《目录》和《准则》提出了强化股东以个人或少数股东身份监督经营者的措施:(1)完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2)完善股东集体诉讼制度。其次,加强对董事的约束和激励。为了防止董事利用其职权侵害公司和股东利益,必须对董事施予一定的约束和义务;同时,为了使董事为公司的利益而勤勉地工作,必须对董事施予一定的激励。再次,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准则》对监事的资格限制和职责作出了一些修正:(1)监事资格的限制。《准则》规定,监事会成员必须具备要求的专业知识、能力和专家经验。(2)监事会的职责。主要有:监事会成员的选任和解任、监督董事会的业务执行情况、查阅和审查公司的帐册和文件以及财产、召集股东大会、对外代表公司等。最后,《准则》还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与审计制度,设立独立的财务监控主体,使公司治理机制更加合理与科学。另外,日本商法有关公司治理机制的最近修改方案也主要从监事机能的强化、缓和有关减轻董事等责任的要件、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合理化三方面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与德国的公司治理机制改革一样,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体制基本上反映了公司内部机构之间分权制衡的关系,使公司的外部环境对公司及其机构的制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仍存在许多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董事会的独立性不够。

一方面是董事长与总经理 职位的合二为一,另一方面则是经营管理层占据董事会的大多数席位,形成内部董事占优势的格局,于是管理层可以对自我表现进行评价。董事会由大股东掌握或由内部人控制,比较难以形成独立的董事会来保证健全的经营、决策机制。与此同时,由于法人股比例低,公众股东分散,外部董事制度刚刚起步,作用还有限,债权银行介入公司运作制度没有普遍推行等原因,上市公司董事会缺乏内部相互制衡的机制。

(二)监事会的功能非常有限。

我国的公司制企业采用 的是单层董事会制度,与董事会平行的公司监事会仅有部分监督权,而无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无权任免董事会成员或高级经理人员,无权参与和否决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决策。同时由于我国《公司法》等法规在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以股东价值为导向,只重视了董事会的作用而忽视了监事会的地位,使监事会实际上只是一个受到董事会控制的议事机构。

(三)股权结构不合理。

在股份制改革的初期,国家急于 扶持国有企业上市,又担心国有资产流失,更担心境外资本冲击国内资本市场,因而确定了国家必须在上市公司中保持控股甚至绝对控股的指导思想。按当时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在发行新股时,总股本在4亿股以下的,流通股本达到25%即可;总股本在4亿股以上的,流通股本可低至15%。这种“计划+行政控制”双重作用的结果,使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极不合理,形成一种畸形的股权结构。

(四)外部监控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以市场为基础的外 部治理机制发育不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银行等作为债权人对公司实施的监控作用较小。尽管我国建立了以主办银行制为内容的银企关系,但是现行法律禁止商业银行向证券业和非金融行业进行股权投资,这些行业的公司董事会中没有任何来自商业银行的代表。第二,外部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或者是并购市场对公司实施的监控作用也非常有限。由于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控股方的股份为不可流通股份以及由此导致的上市公司经营者与主管部门之间的特殊关系,使通过并购来接管上市公司进而改进公司绩效的努力也大打折扣。第三,经理市场对公司的监控作用也非常有限。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与目前的股权结构极大地限制了经理市场在约束公司经营者行为方面的作用。(五)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重要组 成部分中的信息机制还不健全,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使企业的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不真实。由于这类企业的信息基本被内部人控制和操纵,外部人和企业普通职工很难获得企业的真实信息,当被迫或需要向上级、政府公众提供信息时,首先考虑信息的披露是否损害内部集团的利益,并与此展开博弈,使外界难以知晓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成了经营绩效低的“保护衣”。不健全、不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为上市公司信息操纵和信息造假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原则和措施

(一)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原则 以利益相关论为指导,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应遵循下列原则:

1、效率优先,利益兼顾原则。

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效率原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一项重要原则。没有效率作基础,其他价值目标就很难实现。即使能够实现,也是低水平的,没有多少实质内容。

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各项原则中,应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公司治理结构体制也不例外。

“现代公司法弱化股东会的作用,强化董事会的功能的发展趋势就是公司法贯彻效率优先原则时的直接反映。”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现代公司乃是一利益共同体。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也应兼顾各方的利益,使其不受侵害地都能得到充分实现。既要考虑到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也要考虑到非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还要考虑到债权人利益乃至社会公共利益。

其中,特别需要重视的是股东利益、职工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这一思想应在公司治理结构的设置中反映出来。

2、权力分立与权力制衡原则。

权力分立原本是资产阶级国家宪法确立的一项政治原则。它有效地解决了资产阶级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配置问题。现代公司是现代国家的缩影。公司法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架构一部“宪法”,以界定公司权力配置,即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业务执行机构(经理为董事会的辅助机构),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该三机构分别行使决定权、业务执行权和监督权,各司其职,不受非法干预。公司内部权力的架构和运作也应遵 循这一原则。公司内部的权力制衡可分为两个具体的方面:一是股东会与董事会之间的制衡关系;另一是监事会与董事会之间的制衡关系。这两方面制衡的核心就是要界定和限制公司权力中枢——董事会和高级经营层——的特权。权力制衡的目的是要维护经营者利益与股东利益、职工利益和公司利益之间的平衡。实质是要在效率前提下谋求公平。

(二)如何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

1、加快实现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

当前,一些改制为国有独资或绝对控股的公司制企业,在法人治理结构上未能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甚至出现了不少“翻牌公司”。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投资主体未发生明显变化,股权过于集中。根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应当加速推进对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逐步淡化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强化企业制度的市场适应性。

当前,需要加快实施国有股减持、国有资产变现和开放投资限制等措施,鼓励更多的非国有法人资本、境外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向国有企业,降低企业中国有资本持股比例,促进公司股权多元化。同时,要推动企业间的相互持股,特别是产业关联性较强的企业间的股权置换,也可考虑将部分企业间的债务转换成企业间的持股,改造部分国有独资和控股公司,形成公司内不同投资主体的相互制衡机制,从而为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创造条件。

2、大力推进政企分开

实现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公司治理结构合理化的前提。近几年来,随着政府和党政机关与直属企业脱钩,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已得到了一定调整。但是,由于实现政企分开不仅需要深化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到政治体制方面问题,因此难度很大。许多企业反映政府部门的审批范围在扩大,针对企业的文件、会议太多。当前,应围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继续深化党政机构改革,让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从而有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

为此,一要转变党政机构的职能,使政府部门着重于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和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改变过去专注于干预或支配企业的行为。同时,政府部门对经济调控的范围应面向全社会,而非专注于国有企业。二要在国有资本出资人与企业法人之间作出制度安排。一方面,国有企业改制后应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样拥有法人财产权,依法自主经营;另一方面,通过出资人代表对国家出资兴办和拥有股份的公司依法行使所有者职能,对公司债务承担相应的责任。三要彻底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干部身份,从而改变党政部门对企业的行政指挥和监督。

3、充分发挥“新三会”的作用

实行公司制改造的目的是打破传统的企业制度模式,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国

际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是公司制企业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称为“新三会”。但是,党委会、职代会、工会“老三会”在体制转换中仍发挥着作用。由于新老三会并存,造成机构重叠、多头领导,既影响工作效率,也使公司在治理结构上难以规范。因此,应当按《公司法》要求尽快解决新旧制度的交叉,老三会与新三会的相近职能应逐步向新三会转移、并轨,着力发挥“新三会”的作用。

一时难以规范的企业,可考虑实行一套人员、多块牌子的办法。当前,特别要充分发挥董事会对公司重要问题的统一决策作用,即在一个企业只能有一个决策中心。要建立规范的可以追究董事责任的董事会议事规则,实行集体决策、个人负责。要积极吸收外部董事参与董事会决策,提高决策水平。董事会依法作出的决策,政府部门不应再审批或干预。

4、全面推行经理人员选聘制度

目前,我国国有独资和控股公司中绝大部分经理(厂长)仍由政府主管部门和党组织任命,既影响了实现政企分开,用人责任不清,也阻碍了经营者市场的形成。同时,一些改制后的企业,经理人员的收入也难以真正与经营业绩挂钩。为此,必须深化改革,加速将政府部门和党组织对经理人员的任命制改为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选聘制,发挥市场对经理人员 的配置作用。要建立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经理人员的报酬与经营业绩挂钩,使经理人员的行为更加规范。

5、扩大对企业集团经营国有资产的授权

组建和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的重要方式。随着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应当扩大和深化对企业集团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试点,使企业集团母公司对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依法行使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 管理者等权利,并承担国有净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另外,要理 顺企业集团母子公司体制,母公司负责推进整个集团制度建设。集团的子公司、孙公司一般应改制为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集团母公司依据《公司法》对全资、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行使出资者的重大决策、选择经营者和资产收益等权利;母公司向子公司派出董事或产权代表,通过子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参与子公司的经营。针对目前政企关系难以完全理顺的现状,应赋予集团母公司更多的权力,建立起“防护墙”,保护子公司、孙公司按规范的公司制要求进行改造,并积极推行股权多元化。同时,母公司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功能建设,提高决策能力和资产经营能力;尤其要加强对整个集团制度化的控制能力,对子公司的发展规划、投融资决策和对外担保实施有效的管理,防止内部失控,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

参考文献:

[1]詹小洪;各国公司治理结构概观(上)[J];改革;1994年06期;

[2] 各国公司治理结构是否相同?[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3]张明义;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1995年S1期 [4]桑百川;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的选择[J];管理现代化;1995年04期 [5]赵晓彪;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探析[J];管理现代化;1995年05期

[6]吴厚庆;;我国国有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完善方略[A];国有经济论丛2001——“企业家与专家高层论坛:国企]改革新思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方韧;;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分析[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in China's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Mu Duo Abstract: In an increasingly accelerated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trengthen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has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trend, generally by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ty attach great importance.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is building a market economy system in China, is committ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to address issues.the goal of establishing a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and sound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the key to building up a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corporate governance;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下载我国传媒集团公司治理中的问题及其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传媒集团公司治理中的问题及其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大全]

    百有论文网 我国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 百有免费在线资料库 收集集团公司的出现在我国虽然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但其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已经成为推动我......

    浅谈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中的问题及对策(推荐)

    浅谈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中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公务员考核制度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自从公务员制度建立以来,我国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建设有了明显进步,但还不够完善,在考核......

    浅谈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公务员考核制度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自从公务员制度建立以来,我国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建设有了明显进步,但还不够完善,在考......

    浅析我国情感管理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我国情感管理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速度日益加快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有关员工生理与心理的问题日益突出。如:员工的工作压力大、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强、工作效......

    我国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现状分析姓名:杨秀芬班级:08级财管(2)班学号:200823070241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我国企业通过重组、联合、并购等资本运作形式组建企业集团的行......

    我国水资源问题及对策

    一、 当前我国在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根据我国水资源现状的研究以及水资源利用的持续实践总结,综合此方面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和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授课学期学年至学年 第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交稿日期成绩 阅读教师签名 日期 广西师范大学学工部(处)制16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和对策摘要:经济......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其对策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摘 要:由于对保护水资源认识不足,执法不严及有关水的法制不健全等原因,我国水污染情况相当严重。应从调控农村面源污染、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