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3 20:1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规模的扩大,民营企业的家族治理模式严重制约了我国民企的发展壮大。本文在传统家族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民营企业家族治理模式的对策。

【关键字】家族治理模式产权改革职业经理人公司治理文化

由于受传统儒家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数都采用家族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在民营企业发展初期确实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家族企业的“家长集权制”却严重制约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但实践证明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不可能一蹴而就过渡到比较完善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它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我国民营企业选择家族治理模式又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合理性。所以,探讨我国民营企业如何在家族治理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民营企业选择家族治理模式的客观必然性及合理性

各国由于各自经济发展道路、社会文化传统和政治法律制度的不同,经过长期的公司发展历程和企业制度的演变,从而形成了适合本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公司特定阶段的公司治理结构。同样,我国民营企业家族治理模式的形成也有其客观必然和合理性。

(一)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

我国民营企业的兴起及迅速发展时期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不发达的证券市场及资本市场致使我国的民营企业的融资主要来自家族内部网络,而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来自社会融资。法律环境的不完善使民营企业家将主要的经营管理权集中在家族人员手中,而不放心引进外部管理人员。而不发达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是民营企业家对于引进职业经理人有很多顾虑。所有的这些决定了家族治理模式是一种相对安全的选择。

(二)特色的家族文化

“家”是人类最基本的联系纽带,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的我国自有一套流转久远的家族文化,如“子承父业”、“家天下”等。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家族以外的人员缺乏信任,不建立在家族关系之上的关系是不牢固的。我国的民营企业,一开始大都是亲戚朋友合作起来创办的,要想让企业主把自己辛苦养大的孩子交给别人去管,这对他们是很难接受的。“子承父业,代代相传”的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的,所以父母把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交给下一代是很自然的事情。

(三)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民营企业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的经济体制改革。民营企业,特别是公司制民营企业的发展时间只有一二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这期间我国的法制还不健全,企业制度的发展和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如果苛求我国的民营企业和国外有着几十上百年发展历程的企业一样有着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不太现实的。

(四)家族治理模式的低成本也决定了其适合我国民营企业

在我国迅速变动的经济环境中,家族治理模式的运作成本相对较低。由于家族成员的血缘亲缘关系使成员团结一致,努力工作,甚至可以不计报酬;可以从家族网络中融资从而降低融资成本;协调成本也相对较低,因为即使发生矛盾冲突,也可以通过内部协调,而避免由于引入的第三方监督造成成本过高的情况发生;另外有家族观念的约束,所以监督成本也相对较低。由此可见,家族治理模式是企业寻求低成本发展结合自身资源状况的一种必然选择。

可见,我国民营企业选择家族治理模式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要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我国民营企业的家族治理模式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二、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是有限责任公司,部分企业是股份有限公司,其中也有些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尽管他们有的已经成为股份有限公司甚至已经成为上市公司,但与现代完善的公司制度的区别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一体化,也就是所谓的家族治理模式。这种传统的家族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

现代公司制度要求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公司资本和股东不断社会化和分散化。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一种有效的产权结构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我国民营企业股权集中,股东、经理合二为一,把持公司实权,董事会被架空,使得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成为摆设。

在民营企业刚刚起步时,由于规模小、人员少、产品单

一、管理方式简单,这种结构单一的产权关系,对企业是有效率的。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层次的增加,这种单一产权结构的问题便逐渐暴露出来:

1.产权关系与血缘关系融为一体,摆脱不了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

2.产权结构的一元化,不利于引进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

3.由于企业主的个人能力和个人精力的有限,当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如果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仍然集中在企业主手中,结果是一方面将导致企业主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也容易降低决策效率、甚至引致决策的失误,因此必须进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二)缺乏权力制衡机制

民营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股权高度集中,现代公司制度存在的基石——所有者与经营者制衡的机制在民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中形同虚设。公司法规定董事会是股东利益的代表者,它是负责监督经营者的行为的;但是,现实中民营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几乎完全是由“内聘董事”组成,这些负有监督职责的董事,除了担任董事职务以外,同时也是公司总经理的部下,他们不仅在业务上要服从总经理的领导,而且在人事方面也要受总经理的控制,因此,“部下”监督“领导”在民营企业中是不可能的。同样,民营企业的职员大多都与企业主有血缘关系,他们在民营企业内部也是公司总经理的部下,因此,民营企业的监事会也是徒有虚名的。

(三)职业经理层缺失

现代公司制度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需要产生职业经理阶层。职业经营者所具备的影响力、责任感、素质和能力是民营企业主不一定具有的。由于我国民营企业产权合一,企业内部没有职业经营者。虽然有些民营企业也从外部聘请了职业经理人,但由于职业经理人没有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督,其所有的经营

举措都是在不违背企业主的意志或在其意志下做出的,这就使即使是高水平的经理人,也无法做出高于企业主的英明决策,因此,他们为规避决策风险,加上缺乏约束机制,使经理人产生了扭曲的人格,做出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四)企业决策风险大

我国的民营企业所有者即是经营者,往往陷入繁杂的日常事务中,不能集中精力进行企业决策,同时由于所有者的素质和能力的有限性导致了其决策的低质量,这使民营企业的决策风险大大增加。

(五)控制权转移的“世袭制”

家族是中国文化一个最重要的柱石,民营企业在某种意义上是创业者个人价值及创业家族利益的载体。因此,民营企业的控制权具有相当程度的不可交易性,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在控制权转移问题上往往面临着难以突破的观念障碍。由于受到“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识支配,民营企业往往被局限在“子承父业”的封闭藩篱中。而且,继承问题引起的控制权转移,极易导致民营企业衰落。通过以上对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可见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是必要的,因为它严重制约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表现出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不适应。

三、对我国民营企业家族治理模式的改进对策

完善家族治理模式必须要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政治和法律环境以及民营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并且要有可操作性,切忌照搬外国较成熟的公司治理模式。

(一)产权公开化,引入社会资本,改变民营企业单一的产权结构融通资金多,分散了风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制约常见的大股东一言堂的现象。

做到这一点需要健全企业的外部市场体系。首先,政府应该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培育正常运转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企业的直接融资市场;其次,政府要逐渐放宽对民营企业融资的限制,准许和支持民营企业上市筹资和发放企业债券,以改变民营企业目前过分依赖自我积累的原始融资方式;再次,政府要规范和统一各种市场中介机构;最后就是要大力培植经理市场。因为在我国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理阶层,职业经理人市场欠发达,通过培植经理市场能让民营企业主放心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

(二)建立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相互制衡机制

首先,引进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的产生,能够与股东、董事会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权利制衡关系。还需要形成对公司职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其积极性,这样职业经营者就不再是单独的经营者,他们将会站在所有者的角度,基于公司的利益出发经营公司,并形成对内部私有大股东的监督。

其次,完善董事会的职责。只有当董事会对公司重大事务拥有实质性决策权时,才能真正实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要完善董事会职责:一是要使董事会充当股东的监督人,并代表股东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二是董事会要充当股东财产的受托人,保护股东利益。

再次,设立监事会。其成员要由公司职工代表与股东代表共同组成,从而形成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同治理公司的局面,使监事会成为资本要素所有者与劳动要素所有者对公司进行共同治理的场所。监事会对董事会及其成员的行为实施监督。

(三)建立合理的、科学的企业传承模式

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应强化“企业社会化”的观念,吸引优秀的人力资本加盟到企业中来,逐步突破“子承父业”的狭隘意识,选择最有能力的人担任总经理。企业接班人的选择要实现制度化、程序化和社会化,确定合理的接班人培养计划,采取渐进的权力交替方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重视公司治理文化的建设

公司治理不仅需要硬件的支撑,即公司的组织制度,包括公司章程、公司组织结构、薪酬激励制度等,也需要软件的支撑,即健康的、积极的公司治理文化的。公司治理文化就是公司所有员工等在参与公司治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关公司治理理念、商业伦理、行为规范和治理实践等。

我国民营企业家族治理模式的改进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民营企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进行民营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只有在两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民营企业才有可能突破其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达到质的飞跃。

第二篇: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研究

作者:张 鑫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06期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显得日益重要。文章我国目前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论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必要性。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结构;资本结构;激励机制

[作者简介]张鑫,湖南大学会计学院2005级会计学研究生,湖南 长沙,410079

[中图分类号]F830.9

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7)06—0069—000

2在我国,公司治理引进的时间不算长,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比较有限,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的解释也没有一致的观点。笔者比较赞同我国经济学家吴敬琏的观点:“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

股份公司最早诞生于西方国家。我国借鉴这一企业组织形式是因为其内部管理结构的优越性,股份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都是比较完善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相互制约,是公司内部各经济主体及其权利处于分离和整合状态中,保持有效的联系,达到各方利益的均衡、规范和高效运行。然而最近几年,我国一些知名公司纷纷暴露出高级管理人员滥用权力的问题,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为什么这种从西方借鉴来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在中国不灵了呢?究其原因是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众多问题。

一、股权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股权结构中,以国家股和法人股等非流通股为主,尤以国家股比重最大,股权结构不合理。持有流通股的广大股东承担着由公司的经营业绩好坏引起股价波动的市场风险,却很难作为股东行使到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而持有国家股、法人股的股东独揽公司大权却不必承担股票市场的风险。这显然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

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不仅仅取决于股权集中或分散的程度,即持股比例的数量,而且更取决于股东的特性,即持股比例的质量。从股东的身份来看,股东有明确的和非明确的之分,其中,身份明确的股东有个人股东和法人股东两种。这三种不同特性的股东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而言,个人股东是自然人,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和对经营者行为进行监督的动力,但是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股东人数的增多,个人股东对公司的关心程度和治理能力便将大为减弱,或是采取“搭便车”的行为来减少其治理成本,或是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来制约经营者的行为。法人股东与个人股东不同,对公司的治理能力较强,对公司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稳定作用,但是如果法人持股比例过大,使股票过于稳定,也会影响公司的经营效率。股东身份不明确,即“所有者缺位”,就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的治理均是无效的。

二、资本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一般是指企业长期资金来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同公司治理结构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形成要以有效的资本结构为前提。这是因为股东和债权人在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上均有所差异,即当企业有偿债能力时,股东就是企业的所有者,拥有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而债权人则是合同收益的要求者;反之,当企业偿债能力不足时,这两种权力便转移到债权人的手中。相比之下,后一种情况比前一种情况对经营者更加残酷,因为经营者在债权人控制下比在股东控制下更容易丢掉饭碗。当然,债务的这种激励与约束作用要以破产机制的有效运作为主要前提,因为债权人对企业的控制通常是通过受法律保护的破产程序来进行的。

我国尽管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降低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整体上看,目前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仍然偏高。据有关资料表明,大约为60%,而且这种高负债又是和低效益相联系的;筹资具有“发行股票(或主权资本)—举债一自有资金”这一顺序性。形成这两个特点的原因主要有:(1)目前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低下,靠自有资金来筹资几乎是不可能的;(2)我国金融体制的限制,企业难以采取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再加之银行自身已处于高不良债权的风险区,对企业贷款十分谨慎;(3)目前国有企业负债大都处在高风险区,如果再通过此渠道筹资,便会使资本结构更加恶化;(4)经营者不愿承担债务违约和企业破产的风险;(5)股东监督和要求偏弱。这些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表明,在我国由于破产机制难以运行,负债对经营者没有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而公司在保持自身合理的资本结构上显得无能为力。

三、董事会结构不合理

调查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董事会完全由执行董事组成的占22.1%,董事会中执行董事在一半以上的占78.2%。董事会中内部董事占绝大多数,董事会结构不合理导致权力失衡。我国多数上市公司中国家股占控股地位,自然代表国家的董事在董事会中占优势,而代表法人股、社会公众股的董事虽然人数众多却处于票数上的劣势,这就使得董事会的投票决策机制形同虚设,出现了公司治理上的“无效区”。董事会通过聘任符合自己利益的公司经理阶层,达到

层层控制公司的目的。目前我国多数国有企业的董事、经理还是由控股股东委派而来,其代表股东行使的权利过大,甚至出现了不少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情况。有调查表明,在我国的530多家上市公司中,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兼任的公司有253家,占样本总数的47.7%。总经理取代了董事会的部分职权,将董事会架空,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评价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内部控制人”,使得公司治理中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全丧失效力。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也损害了大股东自身的利益。

四、缺乏对经营者有效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

经营者对公司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经营者,便有什么样的企业。因此,建立良好的经营者激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其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有专家认为,一个人要是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一30%;如果受到充分而正确的激励,则能发挥其能力的80%90%。这对企业经营者也不例外。企业能否经营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素质、事业心和努力程度,而且企业家还要承担很大的经营风险,如果对他们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就难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承担风险的意愿,很难经营好。而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核心,是对经营者的报酬激励,因为经营者首先是一个“人”。所以,对经营者的报酬激励也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上市公司对高级管理者激励严重不足,大多数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投资主体不确定,加上目前政企和政资尚未完全分开,使政府对企业存在行政上的“超强控制”和产权上的“超弱控制”。部分管理人员利用政府产权上的“超弱控制”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损坏股东利益,同时又利用政府在行政上的“超强控制”推卸经营上的责任,转嫁经营风险。

五、监事会的监督不到位

监事会与董事会并立,独立地行使对董事会、总经理、高级职员及整个公司管理的监督。但是事实上好像监事会并未行使好自己的权力,二十几年来上市公司接二连三发生的高管腐败案件,很少是由监事会揭发而暴露的。由其原因在于,尽管法律在形式上规定了监事和董事的地位相同,但实际上权力相差悬殊。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监事一般都是由原国有企业副职人员担任,大多由董事长提名,其福利和待遇主要掌握在董事长手中,所以监事会为什么没起到监督的作用了。

综上所述,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因素,完善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世界范围来看,公司治理结构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世界银行行长吉姆·沃尔芬森曾经指出:“对世界经济而言,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将像健全的国家治理一样至关重要。”

第三篇: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公司治理论文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姓名:xx 班级:xx 学号:xx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xx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趋加快的新形势下,加强公司治理已成为国际潮流,受到国际企业界的普遍高度重视。公司治理结构,是我国构筑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致力于研究解决的课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对策。

关 键 词: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对策

一、公司治理结构概述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

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又称公司治理机制,是公司组织机构现代化、法治化问题。从法学的角度讲,公司治理结构有广、狭二义。前者泛指一切对公司经营管理产生影响的法律制度,包括公司机关(组织机构)制度、股东“用脚投票”(抛售其持有的股份)、上市公司收购等1。后者是指为维护股东、公司债权人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保证公司正常有效地运营,由法律和公司章程规定的有关公司组织机构之间权力分配与制衡的制度体系2。本文仅从狭义上进行探讨。

(二)国外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的发展

国外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经历了一个从“股东本位论”到“利益相关论”的发展过程。与此相适应,立法模式也经历了一个从“资本基本主义”立法模式到“利益共同体主义”立法模式的演化过程,到目前又有了新的进展。以德国为例,德国联邦政府于2002年夏季提出了公司治理改革的10点计划。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联邦政府改善公司治理的措施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此后又颁布了《德国公司治理准则》(以下简称《准则》

(三)主要内容措施

首先,强化对股东权利的保护。为了弥补股东大会的不足,《目录》和《准则》提出了强化股东以个人或少数股东身份监督经营者的措施:(1)完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2)完善股东集体诉讼制度。其次,加强对董事的约束和激励。为了防止董事利用其职权侵害公司和股东利益,必须对董事施予一定的约束和义务;同时,为了使董事为公司的利益而勤勉地工作,必须对董事施予一定的激励。再次,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准则》对监事的资格限制和职责作出了一些修正:(1)监事资格的限制。《准则》规定,监事会成员必须具备要求的专业知识、能力和专家经验。(2)监事会的职责。主要有:监事会成员的选任和解任、监督董事会的业务执行情况、查阅和审查公司的帐册和文件以及财产、召集股东大会、对外代表公司等。最后,《准则》还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与审计制度,设立独立的财务监控主体,使公司治理机制更加合理与科学。另外,日本商法有关公司治理机制的最近修改方案也主要从监事机能的强化、缓和有关减轻董事等责任的要件、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合理化三方面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与德国的公司治理机制改革一样,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体制基本上反映了公司内部机构之间分权制衡的关系,使公司的外部环境对公司及其机构的制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仍存在许多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董事会的独立性不够。

一方面是董事长与总经理 职位的合二为一,另一方面则是经营管理层占据董事会的大多数席位,形成内部董事占优势的格局,于是管理层可以对自我表现进行评价。董事会由大股东掌握或由内部人控制,比较难以形成独立的董事会来保证健全的经营、决策机制。与此同时,由于法人股比例低,公众股东分散,外部董事制度刚刚起步,作用还有限,债权银行介入公司运作制度没有普遍推行等原因,上市公司董事会缺乏内部相互制衡的机制。

(二)监事会的功能非常有限。

我国的公司制企业采用 的是单层董事会制度,与董事会平行的公司监事会仅有部分监督权,而无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无权任免董事会成员或高级经理人员,无权参与和否决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决策。同时由于我国《公司法》等法规在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以股东价值为导向,只重视了董事会的作用而忽视了监事会的地位,使监事会实际上只是一个受到董事会控制的议事机构。

(三)股权结构不合理。

在股份制改革的初期,国家急于 扶持国有企业上市,又担心国有资产流失,更担心境外资本冲击国内资本市场,因而确定了国家必须在上市公司中保持控股甚至绝对控股的指导思想。按当时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在发行新股时,总股本在4亿股以下的,流通股本达到25%即可;总股本在4亿股以上的,流通股本可低至15%。这种“计划+行政控制”双重作用的结果,使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极不合理,形成一种畸形的股权结构。

(四)外部监控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以市场为基础的外 部治理机制发育不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银行等作为债权人对公司实施的监控作用较小。尽管我国建立了以主办银行制为内容的银企关系,但是现行法律禁止商业银行向证券业和非金融行业进行股权投资,这些行业的公司董事会中没有任何来自商业银行的代表。第二,外部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或者是并购市场对公司实施的监控作用也非常有限。由于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控股方的股份为不可流通股份以及由此导致的上市公司经营者与主管部门之间的特殊关系,使通过并购来接管上市公司进而改进公司绩效的努力也大打折扣。第三,经理市场对公司的监控作用也非常有限。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与目前的股权结构极大地限制了经理市场在约束公司经营者行为方面的作用。(五)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重要组 成部分中的信息机制还不健全,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使企业的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不真实。由于这类企业的信息基本被内部人控制和操纵,外部人和企业普通职工很难获得企业的真实信息,当被迫或需要向上级、政府公众提供信息时,首先考虑信息的披露是否损害内部集团的利益,并与此展开博弈,使外界难以知晓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成了经营绩效低的“保护衣”。不健全、不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为上市公司信息操纵和信息造假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原则和措施

(一)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原则 以利益相关论为指导,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应遵循下列原则:

1、效率优先,利益兼顾原则。

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效率原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一项重要原则。没有效率作基础,其他价值目标就很难实现。即使能够实现,也是低水平的,没有多少实质内容。

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各项原则中,应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公司治理结构体制也不例外。

“现代公司法弱化股东会的作用,强化董事会的功能的发展趋势就是公司法贯彻效率优先原则时的直接反映。”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现代公司乃是一利益共同体。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也应兼顾各方的利益,使其不受侵害地都能得到充分实现。既要考虑到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也要考虑到非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还要考虑到债权人利益乃至社会公共利益。

其中,特别需要重视的是股东利益、职工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这一思想应在公司治理结构的设置中反映出来。

2、权力分立与权力制衡原则。

权力分立原本是资产阶级国家宪法确立的一项政治原则。它有效地解决了资产阶级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配置问题。现代公司是现代国家的缩影。公司法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架构一部“宪法”,以界定公司权力配置,即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业务执行机构(经理为董事会的辅助机构),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该三机构分别行使决定权、业务执行权和监督权,各司其职,不受非法干预。公司内部权力的架构和运作也应遵 循这一原则。公司内部的权力制衡可分为两个具体的方面:一是股东会与董事会之间的制衡关系;另一是监事会与董事会之间的制衡关系。这两方面制衡的核心就是要界定和限制公司权力中枢——董事会和高级经营层——的特权。权力制衡的目的是要维护经营者利益与股东利益、职工利益和公司利益之间的平衡。实质是要在效率前提下谋求公平。

(二)如何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

1、加快实现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

当前,一些改制为国有独资或绝对控股的公司制企业,在法人治理结构上未能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甚至出现了不少“翻牌公司”。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投资主体未发生明显变化,股权过于集中。根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应当加速推进对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逐步淡化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强化企业制度的市场适应性。

当前,需要加快实施国有股减持、国有资产变现和开放投资限制等措施,鼓励更多的非国有法人资本、境外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向国有企业,降低企业中国有资本持股比例,促进公司股权多元化。同时,要推动企业间的相互持股,特别是产业关联性较强的企业间的股权置换,也可考虑将部分企业间的债务转换成企业间的持股,改造部分国有独资和控股公司,形成公司内不同投资主体的相互制衡机制,从而为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创造条件。

2、大力推进政企分开

实现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公司治理结构合理化的前提。近几年来,随着政府和党政机关与直属企业脱钩,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已得到了一定调整。但是,由于实现政企分开不仅需要深化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到政治体制方面问题,因此难度很大。许多企业反映政府部门的审批范围在扩大,针对企业的文件、会议太多。当前,应围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继续深化党政机构改革,让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从而有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

为此,一要转变党政机构的职能,使政府部门着重于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和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改变过去专注于干预或支配企业的行为。同时,政府部门对经济调控的范围应面向全社会,而非专注于国有企业。二要在国有资本出资人与企业法人之间作出制度安排。一方面,国有企业改制后应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样拥有法人财产权,依法自主经营;另一方面,通过出资人代表对国家出资兴办和拥有股份的公司依法行使所有者职能,对公司债务承担相应的责任。三要彻底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干部身份,从而改变党政部门对企业的行政指挥和监督。

3、充分发挥“新三会”的作用

实行公司制改造的目的是打破传统的企业制度模式,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国

际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是公司制企业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称为“新三会”。但是,党委会、职代会、工会“老三会”在体制转换中仍发挥着作用。由于新老三会并存,造成机构重叠、多头领导,既影响工作效率,也使公司在治理结构上难以规范。因此,应当按《公司法》要求尽快解决新旧制度的交叉,老三会与新三会的相近职能应逐步向新三会转移、并轨,着力发挥“新三会”的作用。

一时难以规范的企业,可考虑实行一套人员、多块牌子的办法。当前,特别要充分发挥董事会对公司重要问题的统一决策作用,即在一个企业只能有一个决策中心。要建立规范的可以追究董事责任的董事会议事规则,实行集体决策、个人负责。要积极吸收外部董事参与董事会决策,提高决策水平。董事会依法作出的决策,政府部门不应再审批或干预。

4、全面推行经理人员选聘制度

目前,我国国有独资和控股公司中绝大部分经理(厂长)仍由政府主管部门和党组织任命,既影响了实现政企分开,用人责任不清,也阻碍了经营者市场的形成。同时,一些改制后的企业,经理人员的收入也难以真正与经营业绩挂钩。为此,必须深化改革,加速将政府部门和党组织对经理人员的任命制改为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选聘制,发挥市场对经理人员 的配置作用。要建立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经理人员的报酬与经营业绩挂钩,使经理人员的行为更加规范。

5、扩大对企业集团经营国有资产的授权

组建和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的重要方式。随着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应当扩大和深化对企业集团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试点,使企业集团母公司对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依法行使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 管理者等权利,并承担国有净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另外,要理 顺企业集团母子公司体制,母公司负责推进整个集团制度建设。集团的子公司、孙公司一般应改制为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集团母公司依据《公司法》对全资、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行使出资者的重大决策、选择经营者和资产收益等权利;母公司向子公司派出董事或产权代表,通过子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参与子公司的经营。针对目前政企关系难以完全理顺的现状,应赋予集团母公司更多的权力,建立起“防护墙”,保护子公司、孙公司按规范的公司制要求进行改造,并积极推行股权多元化。同时,母公司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功能建设,提高决策能力和资产经营能力;尤其要加强对整个集团制度化的控制能力,对子公司的发展规划、投融资决策和对外担保实施有效的管理,防止内部失控,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

参考文献:

[1]詹小洪;各国公司治理结构概观(上)[J];改革;1994年06期;

[2] 各国公司治理结构是否相同?[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3]张明义;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1995年S1期 [4]桑百川;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的选择[J];管理现代化;1995年04期 [5]赵晓彪;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探析[J];管理现代化;1995年05期

[6]吴厚庆;;我国国有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完善方略[A];国有经济论丛2001——“企业家与专家高层论坛:国企]改革新思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方韧;;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分析[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in China's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Mu Duo Abstract: In an increasingly accelerated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trengthen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has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trend, generally by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ty attach great importance.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is building a market economy system in China, is committ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to address issues.the goal of establishing a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and sound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the key to building up a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corporate governance;problems;countermeasures

第四篇: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内容提要: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O年来,在中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增长速度的同时,我国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其间,中国民营企业挺立潮头、异军突起,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整体来讲,民营企业的变迁经历了从早期的个体户开始,转而为变种的合伙企业、集体企业,再到法律认可的私营企业.再演变为公司制的企业,逐渐走上资本运作的国际化道路。这一系列的发展,与国家政治气候这个大环境的变迁息息相关。可以说,民营企业发展的每一步.都在政策法律文件中落下有迹可循的脚印。因此,考察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必须与我国特定的政治环境相联系。民营经济是本文研究了民营企业存在的优势及问题,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 持续发展 研究和思考 企业文化 文化建设

I

目 录

内容提要:................................................I

一、绪论.................................................1

(一)民营企业的概念............................................1

(二)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2

1.具有企业家创业精神特点.............................................2 2.完全的市场导向.....................................................2 3.具有灵活性和竞争性.................................................2 4.家族式企业、非法人治理制度.........................................2 5.管理不完善.........................................................3

(三)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3

1.创业阶段:敢为天下先。“四千”精神................................3 2.守成阶段:科学管理。团队精神......................................3 3.创新阶段:哲学头脑 利他精神......................................4

二、我国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4

(一)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充满竞争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5

(二)民营企业的发展能够增加就业机会,稳定社会秩序。............5

(三)民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有助于依靠技术创新,推动社会技术进步..5

(四)民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能够多出口创汇,发展对外贸易。........5

(五)民营企业的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积极的作用..........6

三、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6

四、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7

(一)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7

(二)管理水平低下..............................................7

(三)人才机制不灵活............................................7

(四)企业生命周期过短..........................................7

(五)决策盲目,风险经营........................................7

(六)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的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7

五、促进我国民营企业有效发展的对策.......................8

(一)注重内外统一性............................................8

(二)加大支持力度..............................................8

(三)提升员工素质..............................................8

(四)加强文化创新..............................................8

六、结语.................................................9 参考文献:.......................................................9

II

一、绪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民营经济从萌芽初现到璨若星河,从观望、默认到国民经济的补充,直至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这是中国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迈进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是民营企业不懈奋进和取得非凡业绩的时期,全社会对民营经济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民营经济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强烈的关注。并且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已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中。民营企业的发展,在今天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认真分析当前其发展过程中具备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研究和思考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对策,对于进一步引导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存在着缺乏重视、缺乏自身特色、重形式轻内涵、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脱节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经济基础的必要保障、缺乏对企业文化内在机理的深入理解。只有明确企业核心价值观,注重企业外部文化建设与内部培育的统一,明确企业核心价值观,注重企业外部文化建设与内部培育的统一,着力提升民营企业家和员工的素质,加强企业文化创新,才能培育出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从而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客观地说,民营企业是一项长期的建设工程,民营企业的发展正从发展初期向发展中期转变,向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式转变。

(一)民营企业的概念

民营企业的概念在经济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民营企业是民间私人投资、民间私人经营、民间私人享受投资收益、民间私人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另一种看法是指相对国营而言的企业,其按照其实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可分为国有民营和私有民营两种类型。

民营企业,简称民企、公司或企业类别的名称,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是没有“民营企业”的概念,“民营企业”只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中国民营企业的概念,从外延上看,是包括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独资企业之外的企业。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民营企业应该从1978年改革开放的个体经济算起。从字面上来看,“民营”与“国营”、“官营”相对应,“民营”一词的本质规定是“营”、执行主体是“民”,强调一种与资产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式。民营企业的概念在经济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民营企业是民间私人投资、民间私人经营、民间私人享受投资收益、民间私人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另一种看法是指相对国营而言的企业,其按照其实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可分为国有民营和私有民营两种类型。

民营企业是人民大众以民间资本联合、劳动联合、知识智力联合、资源联合形成的社会化的、公众化的创新经济组织,它不需要国家拨款、不要国家行政编制,依靠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型运作机制。当国有和大规模资本逐渐退出后,开始涌向能源、交通、金融、房地产、高科技行业,民营企业于是得到迅猛发展,期间也滋养了众多实力不凡的民营企业群体。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民营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着最有活力的位置。

(二)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 1.具有企业家创业精神特点

现代企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企业发展的成败不仅取决于企业家的领导和决策能力,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企业家的人格力量。民营企业的成功在于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这种创业精神不仅包括艰苦的努力奋斗,还包括善于抓住机遇、敢于冒险的精神。正是企业家们不断进取的精神,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2.完全的市场导向

民营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实现资本增值、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有将其利润进行再投资以实现进一步资产增值的内在投资欲望。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民营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经营活动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将资本向市场需要的产品上转移,将资本投向边际生产率高的产业。

3.具有灵活性和竞争性

民营企业完全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性。从未来三年的发展看,民营企业500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制定了发展模式,有397家企业表示继续立足主业,占500强企业的79-4%,其中55家企业表示要坚持主业;更多企业则是发挥主业优势,在主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向关联产业发展或适度多元化投资;有78家企业表示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4.家族式企业、非法人治理制度

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无法真正形成现代法人企业制度。据调查,70%的民营企业基本上仍采用家族集权式管理模式,企业的产权、治理结构不够合理,制约了竞争力的提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在创业阶段有其特定的优势。但在企业做大、做强、规范化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复杂的经营管理和组织结构,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固有特性,使其在大规模民营企业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我国的民营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受到较大的限制,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且大部分都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由于家庭企业以血缘为纽带,人合的成分大于资合。另外民营企业规模偏小、产权结构不清晰,在完成了创业期的快速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之后,这种组织形式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的组织结构不稳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变动直接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5.管理不完善

民营企业的管理大多采用了成功企业的模式,在企业制度和文化建设上也以标杆为主,没有能开发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这种通过模仿学习而建立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往往有名无实,成为企业日常工作中的摆设。企业要想赢得并持续保有竞争优势地位,就必须拥有独特的运营活动和管理模式。民营企业在管理上主要存在内部组织关系不稳定、管理层次不清、计划性不强、管理方法单调和重市场不重现场等问题。

(三)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民营企业的变迁经历了从早期的个体户开始,转而为变种的合伙企业、集体企业,再到法律认可的私营企业,再演变为公司制的企业,逐渐走上资本运作的国际化道路。在30年发展变迁中,民营企业的发展可以归纳为创业、守成和创新三个阶段,分别体现了敢为天下先与“四千”精神,科学管理与团队精神,哲学头脑与利他精神。考察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必须与我国特定的政治环境相联系。特定的政治环境决定民营企业的发展.随着政治环境而变化。在30年发展变迁中.民营企业的发展可以归纳为创业阶段、守成阶段和创新阶段三个阶段。在创业阶段,他们表现出敢为天下先与“四千”精神;在守成阶段,他们表现出科学管理与团队精神;在创新阶段,他们表现为哲学头脑与利他精神。

1.创业阶段:敢为天下先。“四千”精神

民营企业的创业阶段。从宏观上讲,是自改革开放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大致是从1978年到1992年这一段时间内,整体上是处于“草商”阶段。从政策和法律角度来说。也没有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枷锁。在此环境中,民营企业(个体户、私营企业)要求生存谋发展,吸取历史教训,敢为天下先,具有“跑遍千山万水闯市场、吞尽千辛万苦办企业、道尽千言万语拉客户,想尽千方百计访成功”的“四千”精神,有常人所无的胆识与魄力,有着先知先觉的敏锐力。还要稍微具有市场意识和知识。正是因为企业家们具有这样不懈追求的精神,中国的民营企业才能不断地突破。即使过程中有失败,有低谷,仍未能对民营企业的发展造成冲击。

2.守成阶段:科学管理。团队精神

守成阶段的民营企业家以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秉承传统道德,具有经营管理

智慧的商人。这一阶段的民营企业家被人们称作“儒商”。他们正像以敏捷和速度著称的猎豹,嗅觉敏锐,行动快捷.能够巧妙地避开陷阱,迅猛地抓住猎物,并且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修炼出了对危险和机会特殊的直觉。他们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熟悉每一种利益格局,懂得在其中如何合法而又灵活自如地穿行。民营企业高速发展势必对企业领导者的战略领导力的要求在提高,战略领导者未必具备全面的科学管理知识,但至少具备科学精神,能够完成对企业的正规化管理。

3.创新阶段:哲学头脑

利他精神

创新阶段的民营企业家.主要体现为商人和哲人的结合体,是能用哲学智慧统率科学知识的新商人,可称之为“哲商”。在经营运作中,他们体现出来的是大智慧,他们就像草原中的大象一样,站得高、看得远,走得虽慢,却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累积雄厚的实力。在商界中,这类哲商屈指可数,但却是民营企业家们向往追求的目标。

在创新阶段,从国家整体情况而言,体制转轨成功,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同时,我国的社会转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代工业社会与开放社会已经基本形成,民营企业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民营企业的发展也不能单单为了企业利益而发展,需要分担社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譬如,对公益事业的热心,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的支助,这种支助未必是直接的经济无偿投入,也可以是参与对西部的建设。本质上,这是民营企业的利他精神的体现,因而民营企业走人了“创新”阶段。对民营企业家战略领导力的要求相应的迈入艺术境界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哲学境界。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对民营企业来说是一个分水岭。西部大开发既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机遇。实际上也是民营企业参与国家事业建设、分担国家责任,扩大社会影响力的体现。跨国巨头进军大陆。民营企业面对的挑战巨大,这就需要民营企业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以应对外资企业的巨大压力。这种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是民营企业战略领导力达到艺术境界和哲学境界的展现。在这两种境界下,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是民营企业战略领导力的具体要求。对社会责任的分担,体现了民营企业的利他精神。

二、我国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民营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表现出了公有经济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城乡就业人员,减轻了社会的压力。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它与市场经济天然相容,互为发展条件,其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通过市场去实现。发挥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充满竞争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根本属性是竞争,而竞争又是保持经济活力的关键。民营企业通过反对垄断和垄断带来的高额利润,形成了保持竞争的压力。只有保持竞争才能避免过分集中,为经济繁荣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民营企业是促进竞争与防止垄断的推动者,同时又是与垄断竞争的强有力对手。

(二)民营企业的发展能够增加就业机会,稳定社会秩序。

企业规模越大,资本集中程度和有机构成越高,吸纳每一个劳动力就业所需资本也就越多。与大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同等数量的投资可以吸纳更多的从业人员。民营企业组织成本低,经营灵活性大,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能力较强也是保持民营企业较高就业机会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经济出现萧条时,大企业为转嫁因萧条而造成的损失,都采取裁员的做法,而民营企业在这方面的震荡要少一些。在经济繁荣时期,大量民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带来了大就业。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劳动力需求,吸纳了绝大部分劳动力的增量和存量转移,缓解了就业压力。

(三)民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有助于依靠技术创新,推动社会技术进步。民营企业组织规模小,对个人主动性和创造力的约束小,成为科研人员的试验场所,对生产造成的损失也小;民营企业面对竞争生存的压力,使它更具有技术革新的动力;民营企业对市场和技术变化敏感,也具有革新意识。这种内在的本质原动力引导着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尤其是高新技术行业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2011年,民营企业500强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l6家企业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的企业达11174家,获得全国工商联科学技术奖的有l2家。

调研显示,民营企业500强共拥有有效专利74631项,比2010年增长58.38%,其中的43.76%为发明专利。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23522项专利总量居于民营企业500强首位,其中发明专利占比86.35%,重庆力帆控股有限公司和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居于第二位和第三位。

(四)民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能够多出口创汇,发展对外贸易。

实践证明,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商品、货币、技术、贸易、管理的国际流动性的扩大而与日俱增。民营企业500强“走出去”步伐加快,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企业转型升级。2011年,民营企业500强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项目数量的增长较快,投资规模增大,对外投资方式多样化,“走出去”目标明确,开始在战略高度进行全球布局,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也有所增强,已开展海外投资的企业数量达到150家,投资企业或项目达到584个,累计海外投资额达到123.48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了99.92%。

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摩擦增多,2011年民营企业500强有32家企业遭遇贸易摩擦,共发生72起,其中知识产权纠纷和反倾销是最主要的类型。面对贸易摩擦,民营企业500强逐步学会按照世贸规则有组织、按步骤、有层次地维护自身利益,采取协商、应诉、起诉和仲裁等多种方式应对,同时联合同行业共同应对、借助商会力量也成为重要选择。

(五)民营企业的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积极的作用

发展民营企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可增加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的土地使用面积,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生产,使传统农民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农村民营企业,可以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有利于带动服务业和商业的繁荣,从而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发展农村民营企业,可以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在企业就业的农民可以纳入城市保障体系,获得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同时,企业的发展促进地方财政税收的增加,可以有更多的公共支出用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三、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民营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着最有活力的位置。企业数量、资金规模不断增长,自主创新、对外投资成果显著,吸纳就业、增加税收持续提升。

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民营企业的管控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内部审计制度成为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增强内生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制度,是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的必然选择。

近年国企面临困境,为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失业问题,民营企业成为安置失业人员的重要途径,有近600万下岗职工被私营企业所吸纳,极大地帮助了国企下岗职工失业的严重问题,支持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正常实施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有理由认为民营经济将发展成为我国有光明前景的所有制形式,这是民营企业坚信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会取得更大成就的前提下定位自身发展战略的基石,也是应予以自身的在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所占有不可动摇地位的正确评价。

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绝不能将非公有制经济排斥在外。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以及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得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问题,这值得我们去关注并进一步研究。

四、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人们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些影响其发展的情况,如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营企业存在着更多的障碍,尚未取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一些部门在履行其职能时还存在着不能一视同仁的情况,“两张脸”和“两个标准” 的情况依然存在;在服务收费、子女人学等方面往往被提高收费标准,得到特别“关照”。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一些民营企业的行为短期化,投资愿望严重弱化。

(二)管理水平低下

我国目前的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家长式管理由于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缺乏“纠偏”机制。民营企业家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

(三)人才机制不灵活

大多数民营营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家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和他们的人格尊严。加之民营企业任人难亲的用人方式,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人民营企业,因此,他们通常持打工心态,只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

(四)企业生命周期过短

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余91.4% 的企业已烟消云散,生存期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 左右。

(五)决策盲目,风险经营

民营企业的发展初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这在一个曾经长期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是非常正常的,但却使一部分成功的经营者因此淡化了风险意识。四面出击,盲目的多元化经营,过分的自信导致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也无法正确地评价企业的成功。成功的经历强化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也导致了决策的经验主义。

(六)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的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其先天的原

因,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五、促进我国民营企业有效发展的对策

(一)注重内外统一性

企业的外部文化应该是内部深层文化的真实反映,企业的内部核心文化通过员工的行动表现出来,又对内部核心文化的培育和丰富起促进作用。因此,民营企业首先要做好愿景、战略等实施纲要,使每一个员工都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对企业战略实施分解,分层落实,使员工清楚自己与企业战略的关系,这样通过企业制度和流程的贯彻和遵守,员工的行动就能和企业目标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加强品牌宣传,建立员工行为规范,树立企业形象。外部文化宣传能够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信赖程度,刺激员工自觉遵守企业制度,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注重工作质量。二者相互作用,内外互补,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二)加大支持力度

首先,政府一方面要加强体制改革,为企业文化的创新提供充分的伸展空问;另一方面,要从政策和舆论导向方面引导企业首先要发展自己的经济实力,在达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塑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而不是盲目追求形式。其次,社会应当通过一定的评价机制,对企业文化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鼓励企业文化的创新,促进企业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再次,研究机构和民营企业咨询机构应当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使企业文化更能反映企业自身的价值观,在表现形式上更具个性化。

(三)提升员工素质

要建设优秀的民营企业文化,首要的是通过自身努力加强培训,提高民营企业家和员工的素质。民营企业家不仅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塑造者和推动者。企业家素质的高低和自觉程度,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要缔造出优秀的、高品质的文化,就要发挥好示范表率作用。在构建企业文化、实施文化战略过程中,民营企业家首先要自觉开展理念革命,从思想层面上确立企业文化;其次,努力将企业文化建设理念植入员工内心,从提高水平、普及科学技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三个方面着手,以提高民营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同时可以采取诸如与晋级、评优挂钩等激励方法,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努力提升综合素质,逐步改变员工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安于现状等陈旧观念,树立优质高效、对用户高度负责的现代生产管理理念。

(四)加强文化创新

加强集群文化建设,进而实现文化创新。所谓集群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民营企业集群在长期的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集群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行为模式、管理制度与员工心态,体现了民营企业集群内的企业及其成员的认知模式、价值观念、经营哲学、竞争理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共同信念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企业共同风范和精神。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大部分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浙江、广东、江苏、福建等地,特别适合发展集群文化,企业集群兴起的地方普遍具有竞争和包容的文化传统,人们善于竞争,但又能包容竞争对手,允许竞争对手通过公平的手段参与竞争,通过包容性的竞争加强企业文化创新,从而达到民营企业联合、共赢的局面。

六、结语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企业自身全方位作出努力,需要充分考虑企业内外各种影响因素,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发展方向,制订出切实可行而又凝聚精华的文化内涵体系,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性和一致性基础之上,适时进行改进、提升,从而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进而为民营经济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竞争能力的增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只有明确企业核心价值观,注重企业外部文化建设与内部培育的统一,着力提升我国民营企业家和员工的素质,加强企业文化创新,才能培育出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从而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详细分析了解中国民营企业的现状,找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使我国的民营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让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的贡献达到预计的好成果。

参考文献: 1.夏建胜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五个创新点经济问题探索.2002(6)

2.王争辉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对策企业经济2009(3)3.陈乃醒,傅贤治.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06-2007)4.吴晓波.吴晓波全集【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9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黄胜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探析【J].管理观察,2008(14):81.82.

7.朱清香,史卫华.对当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经济论坛,2008(16):74.76. 8.夏建胜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五个创新点经济问题探索.2002(6)9.程美秀.民营企业的战略危机、战略选择与战略保障体系.山东经济.2003 10.王争辉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对策企业经济2009(3)11.刘风姣.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第五篇: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人力资源已经是企业高度重视的问题。企业间的竟争与其说是产品、技术等方面的竞争,不如说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人才成为了企业的发展核心。在人才竞争呈现国际化、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民营企业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关系到企业能否实现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问题。而解决这个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建立与完善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以达到吸引外来人才、留住优秀人才、激励有用人才的作用。民营企业要想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必须改变以前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摒弃管理体制中固有的陋习,通过加强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并通过持续不断的人力资源开发,使企业的人力资本得到增值保值。唯其如此,民营企业才能在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持续不断地飞速发展做大做强。

一、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1.我国民营企业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我国民营企业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民营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表现出了公有经济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城乡就业人员,减轻了社会的压力。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它与市场经济天然相容,互为发展条件,其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通过市场去实现。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不能将非公有制经济排斥在外。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资本进入的行业领域,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依法保护私有财产和非公有制企业的权益。”这个论断十分明确地指明了民营企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民营企业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维护供需平衡、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因此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2、人力资源对民营企业的重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企业要健康快速发展,必须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如何最大限度地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命脉。人力资源对生产力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起着保证作用。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是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载体,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可

以说现在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

二、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身上的社会财富的创造力,亦是人类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体力、技能和知识的反映。当今现代化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其人事管理已发展成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人事部门已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战略性角色。但在我国部分中小型企业中,在人事管理问题上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1、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在我国中小型企业中普遍存在。有些单位在做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时,单位职工管理起来有问题,职工听不进去,领导管理起来没人听。问题的症结恰恰在于我们忽略了开发的过程。一旦发觉员工能力不足,便到市场上去招,舍弃对公司现有员工的培养。职工人员只有通过有效的培训,管理起来才容易,许多大型公司都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他们相信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能产生成倍的经济效益。然而,我们许多的企业却盲目地强调向管理要效益,而没有把员工的前期培训开发工作做好,结果许多工作没法进行,最后导致效益低下。

2.只强调对员工的开发而忽视对各级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俗话说的好:“将帅无能,系及三军”,一个好的企业肯定有一个好的领导。国外人力资源的开发,首先强调开发管理者,其次才是开发员工,我们现在的企业只强调开发员工而忽视管理者自身观念的改变和素质的提高。管理者在管理企业的时候,如果不能将最新的理念传达到员工哪里,员工又怎么能更好的更新工作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呢?为什么那些有高素质和高管理水平的人,能把那些即将破产的企业搞好,关键是管理者的问题。大量事实也证明,培养选拔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才是提高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和必要途径。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脱节

企业的人事安排往往因人设岗,情大于法的人事管理仍然很普遍。在企业中,管理人员与企业主的关系是家人朋友占40%,经熟人介绍的占30%,有业务往来的关系户推荐的占20%,而从市场上招聘来的仅占10%,通过这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企业在用人制度上的弊端。在这样的关系网下,工作怎么正常开展啊!在我国企业中还有一种现象,企业培训工作通常是与人事部门分离的,一般都由业务部门举办短期培训班,也就是一些简单的上岗前的岗位培训。就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看,职工自身素质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人才得不到发掘,企业的发展又即希望于主要领导人身上,这样很容易形成企业管理不平蘅,从而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

4、企业文化建设不足

我国企业人事部门未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融合功能、约束功能都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职工的责任感成了一句空话。职工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战略不易形成一致。这种情况下,必然使企业的奋斗目标和经营理意难以达成全员共识。企业精

神缺乏鲜明特色,凝聚力明显不足。同时,我国企业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综合工作能力。当前我国大中型企业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主要知识和能力有:A具有善于沟通的技巧,能够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要求;B具有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指管理者协调雇员关系;C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D能运用统计技巧阐述劳动及相关情况;E具有法规方面的知识,一般指:劳工法、雇佣标准法及相关法规;F对本公司情况要熟悉,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要了如指掌,并参与职能部门的目标制订工作。

在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社会,人才是企业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人力资源是国际竞争、企业竞争的最主要的资源,这就使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管理方面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人力资源部门也上升为战略部门。新时代的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能,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其成长和发展。

三、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缺乏正确认识。公司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看成单纯行政职能部门。在内容上仍然是传统的人事管理活动,仅限于人员招聘、选拔、分派、考勤、工资发放、档案保管等较琐碎的具体工作。绩效评估、奖酬制度的设计与管理、人事制度的制定等;在性质上基本上属于行政事务性的工作,活动范围有限,以短期导向为主,主要由人事部门职员执行,很少涉及组织高层战略决策;在地位上被视为是低档的、技术含量低的、无须特殊专长的工作,因而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被重视,人事管理只属于执行层次的工作,无决策权力可言。

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缺乏正确的认识。由于受到传统人事观念的影响,员工在观念上仍将人力资源部视为一种权力性部门。人力资源部将企业员工看成是一种管理对象,而并不是作为人力资源去加以开发利用。而企业往往将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工资、奖金、福利、培训费等)计入生产成本,并且想方设法控制成本,使得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无法提高。

对“人才”缺乏正确的认识。以公司老板为首的管理层长期以来形成了错误的人才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公司需要人才时,仅仅通过“请”来的“能人”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缺乏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二,把引进“能人”作为解决公司人才短缺问题的主要方法,忽视了公司内部人才,使得公司内部人才往往得不到重用;三,公司的老板把员工当作是出卖劳动力的打工者,不予信任,处处限制其权限,使其无法施展才华,无法融入企业家族范围内。这种结果导致员工积极性受挫,感觉前途无望,最终只能把企业当作跳板,或只拿薪金不关心众业的发展前途。

2. 缺乏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公司对人员的配置与定价没有科学规范的人力资源规划。人才引

进和配置十分混乱,人力资源部负责招聘文员,保安等行政人员,总经理负责招聘管理人员。对于招聘时间和招聘对象的要求没有统一的标准,完全是凭感觉。总体上的招聘策略是在公司出现职位空缺和感觉人手不够的时候到人才市场上去招聘,公司在招聘上没有一个长期规划,忽视了对人才的战略培养。缺少人力资源规划。用人时不能人尽其才,发挥人才的最大潜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司引进了一批刚毕业的本科生,其目的是希望其通过

一、两年的磨练可以成为公司的骨干。但由于缺乏人力资源规划,对于这些新引进的学生既无培训也没有适合的岗位给予锻炼,近半年的时间这些人处于无人管的状态。这些学生感到公司管理不规范,看不到公司发展的前景,自己没有发展的机会而离开。从而使得公司损失了很多成本与人才。

3.民营企业管理人员本身的问题

由人力资源状况可以看出,公司管理人员素质偏低,普遍不具备现代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并且,没有经过正规的管理知识培训,严重影响着公司的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在于更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但如何才能做到这点,企业中的管理人员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管理人员本身既是调动下属员工的主体,同时也是需要被调动的对象。素质不高的管理人员往往会在责任面前采取机会主义立场,往往以简单僵化的方式方法去行使其管理职能,所有这些均会导致企业管理操作的失误,致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另外,公司老板自身素质不高也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混乱的主导因素。企业家本人的自身修养和文化素质强烈的影响着一个企业的文化。他们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公司的经营上,没有时间学习新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就连技术方面也无法跟上发展的需要。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求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在管理观念、知识结构、管理方式、经营理念、思想修养等方面不断更新。一个合格的企业家首先应把自己看成是企业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并且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如何开发自身的能力,是摆在公司老板面前的首要问题。

四、解决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对策

1. 科学解决人力资源招聘问题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始于人才的招聘和选拔,招聘和选拔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人才的素质,并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训和使用。对于我国民营企业来说,在人力资源的招聘中存在程序不规范,方法落后等问题,尤其需要借鉴外国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改善招聘工作,做到有效吸引人才。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招聘和选拔体系,根据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招聘策略,采用科学的选拔方法确保招募人才的素质和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制定明确的招聘标准。确定人力资源需求的数量、结构,通过工作分析,制定工作描述和工作说明书,确定对人力资源的具体要求(如身体要求、技能要求等),然后根据这些标准进行正式的员工招聘。对应聘人员进行严格的面试等测试方法,为企业的成功储备了足够的将才。(2)完善企业招聘程序。一般而言,通常的测试方法包括面试、笔试、心理测试、技能测试等。民营企业应根据拟招

聘岗位的要求、企业的实际情况及以前的招聘成功经验,选择适用的测试方法。民营企业在人员招聘中,应该有选择性地采用两、三种方法的结合,进行综合性的录用测试,以获得对应聘者的全面信息,提高招聘的成功率。(3)对招聘人员进行培训。民营企业应该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通过组织策划的招聘活动,既要录用到合格的人员,同时也是对本企业的一次很好的宣传,因此,招聘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企业形象代表的角色在进行招聘,企业对招聘人员的培训也因此显得尤为重要。对他们的培训,要求他们掌握招聘政策、必要的招聘技巧,避免招聘中的一些印象效应、对比效应的负面影响,最后,还要明确招聘选拔中的技术责任及决策责任。

2.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

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主要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入手。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深入、务实、操作、开发的阶段,主要职责已由从日常性人事关系协调转向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由简单的事务管理转向全方位、深入的员工潜能开发;由事后管理转向过程管理乃至超前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代替了经验管理,成为企业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这些变化对人力资源管理者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很强的专业素质和知识,称职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热爱工作、具备专业知识、人际关系良好、善于与人沟通、知人善任。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现状说明,要实现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能力的提高,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具体来说,我国民营企业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技能,还需掌握一些外围知识,包括信息处理技术、劳动法律法规、人力资源市场动态等。人力资源管理者还需要掌握企业的基本业务,只有这样才能作为核心经营管理层来指导企业的发展,提出具有战略业务导向的建议。

3.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把物质刺激同精神关怀结合起来

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极大的激发员工的潜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激励是一项科学含量很高的复杂工作,民营企业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运用有效的激励方法,提高员工的士气和忠诚感。按照行为科学理论,企业员工不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他们是复杂社会系统的成员,不仅追求物质利益,更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企业在物质激励方面,也要进行激励手段的创新,不仅要给予员工合理的报酬,还要尽量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使职工能安心工作;特别是在精神激励方面,把企业目标与员工利益结合起来,使其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使工作本身变得更富有挑战性和开拓性,给员工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创造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注重感情投入与人文关怀,在提高员工的自我发展意识中从整体推动企业的发展。

下载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财务管理的主体来看,民营企业存在着管理者财务观念淡薄,财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民营企......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定稿)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财政支出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大经济杠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财力保障。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主义......

    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引言改革开放二十年是我国的民营企业取得了蓬勃发展的二十年,也是一些民营企业经历兴衰荣辱的二十年。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民营企业付出......

    民营企业治理结构探讨

    民营企业治理结构探讨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方向) 班级:20100722 学号:2010072212 姓名:陆漫珍 学科:民营企业经营管理 教师:孙健灵老师民营企业治理结构探讨......

    浅谈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和全球化经济的形成,民营企业的发展遇到一些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摘要: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成分中的新生代,其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但是,目前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只有克服不利因素,民营企业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发展。通过对......

    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导读]摘要: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摘要: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小编整理)

    编号: 南阳师范学院2014届毕业生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完 成 人:班 级: 2010-04 学 制: 四年 专 业: 财务管理专业 指导教师: 完成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