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时间:2019-05-12 11:1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第一篇:关于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凌,应丽芬.代际传承——家族企业继任管理和创新[J].管理世界,2003,(6).[2]顾文斌,李颖,李梅.论民营企业的治理模式及其转变[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24).[3]储小平.家族企业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融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4]吕福新.家族企业的资源短缺与理念接续[J].管理世界,2003,(12).[5]王志明,顾海英.家族企业成长与治理结构的变迁[J].财经科学,2004,(5).关于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论文关键词:治理模式;创新;民营企业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发展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找出家族式治理模式的局限性,制约了我国民营企业成长壮大的。并尝试提出“共同治理”的新模式及对创新途径。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现状和成因

公司治理是指联系企业各相关利益主体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它包括治理结构和治理的机制,属于基础的制度层面。基于监控主体的不同,构建了公司治理模式的一般构架。由于历史、文化与具体制度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各国的公司治理系统有所区别。在我国众多的民营企业当中,家族式企业占有绝对分量,家族式企业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虽然股份公司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主导性的企业制度,但由于家族式企业本身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使它形成民营企业的一种主要力量。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企业初创成本低。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市场秩序尚未健全、契约法规和产权尚不完善、契约的履行得不到可靠保证的环境下,企业初创时期人们把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的家庭与企业这两种形式加以结合,利用血缘和亲缘关系,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创办企业所需资金、人员及社会关系,从而可以减少搜索信息、订立契约及履行契约的成本。家族成员在具有权威的企业家长的领导下,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对企业有着较强的认同感和忠诚,企业内部交易的协调较为容易、协调成本也相对较低,发生矛盾冲突时避免了由于引入第三方监督造成成本过高的问题。

(2)家族成员可信度高。①由于缺少清晰、稳定的法制环境,缺少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为确保可信度,企业的所有者只能选择家族之内的可信的人员参与经营。从这层意义上说,采取家族治理模式也是由于客观环境的逼迫所采取的不得己选择。②在家族式企业中,由于所有制和控制权都集中在家族内部,而家族成员更容易形成相同的目标,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责任不对等、激励不相容的情况很小,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代理的风险。

(3)适应经济体制剧烈变革和游戏规则不断变更的环境。在市场规则迅速调整的过程中,民营企业为了赢得市场竞争优势,不得不经常性地突破已有的政策限制,或者采取各种花样变通的做法,这种政策博弈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企业家严格控制内部高级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的忠诚度,防止出现内部人告状、从而引致政府管制的关注情况,这样的体制性环境决定了以家族治理模式是一种相对安全的选择。

(4)内部凝聚力强。家庭主导型企业在初创时期,由于困难重重,在艰难的条件下难以立足,经济力量薄弱,经营不规范,财务制度和财务管理也不健全,家族这个利益共同体

比较容易凝聚家族力量、克服困难。支撑小企业渡过起步阶段的难关尤其是在农村和小城镇,适应周围的环境尤为必要。这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相适应。企业初创阶段,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而家长是有权威的,这位强有力的人物(同时也是企业的主要投资者和创办者)作为统帅,发挥决策、合作、筹集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更容易使家族成员团结在其周围。2 我国民营企业家族式治理模式的困境

随着我国民营企业走过初创期,家族式治理模式本身所固有的一些弊端就逐渐显露出来并开始制约我国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困境体现在:

(1)家族化治理在决策方面的独断性、亲情大于制度导致管理的随意性以及私营企业主的能力局限性往往容易导致决策失误。个人或家族决策尽管能够提高决策效率,但决策质量与决策者的素质能力紧密相关。这种决策模式易于形成“家长”作风,降低决策科学性。在家族化治理模式中,家长集权制会抑制其他员工的创新动力,独裁和专断往往是创业型企业家最易犯的错误。由于权力的集中、决策的专断,企业对“家长”过分依赖,企业的荣辱安危都系于一人之身,缺乏制度制衡就成为民营企业的顽症。另外,与家长制相对应,企业内部主要以人治方式进行管理,主要依靠个人经验与智慧、情感的好恶等来管理企业,管理的主观随意性大,缺乏全面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尽管私营企业主的文化程度有逐渐提高的趋势,但总体来说,仍难以适应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高能力需求。

(2)家族网络的封闭性具有成本劣势。尽管民营企业的“忠诚”与“信任”具有节约交易成本的经济价值,但封闭的家族网络也使得企业决策具有一定的代价和机会成本。家庭内的人际网络关系能降低企业内的交易费用,却增加了“圈内人”与“圈外人”之间的交易费用,非家族成员很容易感到被排斥或被忽视,两权合一使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之间的交易费用大大增加。

(3)家族化治理的排外性损害治理效率。家族化治理的排外性主要表现为下述方面:① 家族意志的影响力很大,使得外部职业经理人常常不得不屈服于家族意志,阻碍外部职业经理人进入与作用发挥。② 信息高度集中于内部家族成员手中,家族外部成员很难获取民营企业发展的必要信息,影响家族外部人力资本充分发挥作用。③ 家族的强势地位容易侵占中小股东的应得利益,出现公司财产权利的变相转移,影响外部股东的投资意愿。由于家族式企业的资产主要由家族投入,因而家族在企业的控制中处于强势,造成企业权力结构的封闭性,权力分配向家族网络倾斜,不利于企业成长壮大和技术创新,因此极可能导致企业成长极限。

(4)家族式治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代际传承风险。家族式治理企业一般并不从外部市场上公开招募“掌舵者”,局限于家族内部寻找,限制了择优范围,权力的交接可能会导致企业的衰败,极有可能出现“三代消亡”的现象。

正是由于这些家族式治理模式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和缺陷,导致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常常遇到难以克服的瓶颈,从而出现“死亡率”很高和“短寿”的现象。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演变及创新途径

在模式选择方面,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不可能一步到位地直接从“家族化治理”向“职业化治理”转化。在转轨经济中,职业经理人市场与金融市场、法律制度与社会信任制度的建设都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同时,家族企业家有意愿将经营家族企业看作体现家族追求与实现家族成就的事业,他们不会完全将企业交由职业经理人而坐等分享红利,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

中国民营企业在二次创业过程中,要做大做强,就必须摆脱家族治理的局限性,但也不能彻底走向“职业化经理人”的完全治理,因此,采取由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人共同参与的“共同治理”模式应该能成为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困境的一条新出路。

在职业经理人制度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家人”和“外人”之间缺乏信任。在这种信任缺失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不请职业经理人是等死,请职业经理人是找死”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一两难问题,民营企业应该设计一个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够充分发挥职业化经理人专业优势的治理模式。我国民营企业建立共同治理机制并使其良好运转需要以下5 个方面的条件。

(1)推进家族企业产权与家族文化观念变革,确定家族企业由家族化治理向共同治理的演变方向。中国家族企业的成长很难沿着所有权与经营权彻底分离的路径展开,但它可以通过产权和文化两方面的变革来打破家族制度的天然束缚。产权变革方面,家族企业的发展方向可采取“控制权家族化、经营层社会化、股权逐步公众化”的模式,通过经理层持股、员工持股计划等方式确立股权激励获得可持续发展。家族文化观念变革方面,企业所有者要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业缘、事缘理念。

(2)通过经营信息资源、管理权和剩余索取权三方面共享,促使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享走向共赢。委托——代理理论表明,减少代理成本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是:允许代理人拥有部分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减少代理人的道德风险。所以家族企业必须建立3个方面的共享机制:①经营信息资源共享;②经营管理权共享;③剩余索取权共享。这种共享多赢的机制有利使管理者诚心诚意、尽心尽力地为企业工作。

(3)建立家族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以及家族企业与社会的双重互信机制。①家族企业要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建立一整套有利于吸引外部社会资本、提升自身信誉度的规范制度;②家族企业主在确定委托——代理关系时,要选择的代理人必须是值得信任的代理人,既信任代理人的能力,又信任代理人的职业道德。随着信任的深化控制权逐渐下放,直到完全授权,这时“职业经理人”才能充分发挥专业才能。

(4)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完善内部治理机制,使家族资源与“外人”能力有效结合。在激励方面,除了满足经营管理者成就需求外,还应该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本薪酬制度和产权激励制度;在约束方面,则可采用公司章程约束、合同约束、程序约束等内部约束与法律约束、道德约束、市场约束、社会团体约束等社会约束机制相结合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家族资源与“外人”能力相结合。

(5)完善资本市场,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强化法律治理与契约治理,促进民营企业由封闭走向开放。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能够科学合理地评估人力资本的管理才能与技术研发能力,为人力资本方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提供制度支持;完善的资本市场能够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并减少融资成本。健全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和资本市场是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运行基础,但这两个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依赖于完善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规定的运作规范、威慑力量和惩戒措施是保证委托人利益和代理人利益不受侵犯的重要手段。

我国民营企业想要在治理模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就必须遵循 “互信、分享、共治、多赢” 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家族成员与职业经理人的互信原则,互信是共同治理模式的运作基础。②坚持分享与共治原则,分享与共治是共同治理模式的运作手段。③坚持共赢原则,共赢是共同治理模式的运作目标。④家族企业应该逐步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与监事会的专业化分工与制衡机制,通过投票权、对管理者的监督控制权以及对战略决策的最终决定权对管理者进行约束,逐步建立起合理的授权结构和契约治理机制,实现“家人”与“外人”共同治理

第二篇: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规模的扩大,民营企业的家族治理模式严重制约了我国民企的发展壮大。本文在传统家族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民营企业家族治理模式的对策。

【关键字】家族治理模式产权改革职业经理人公司治理文化

由于受传统儒家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数都采用家族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在民营企业发展初期确实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家族企业的“家长集权制”却严重制约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但实践证明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不可能一蹴而就过渡到比较完善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它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我国民营企业选择家族治理模式又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合理性。所以,探讨我国民营企业如何在家族治理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民营企业选择家族治理模式的客观必然性及合理性

各国由于各自经济发展道路、社会文化传统和政治法律制度的不同,经过长期的公司发展历程和企业制度的演变,从而形成了适合本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公司特定阶段的公司治理结构。同样,我国民营企业家族治理模式的形成也有其客观必然和合理性。

(一)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

我国民营企业的兴起及迅速发展时期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不发达的证券市场及资本市场致使我国的民营企业的融资主要来自家族内部网络,而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来自社会融资。法律环境的不完善使民营企业家将主要的经营管理权集中在家族人员手中,而不放心引进外部管理人员。而不发达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是民营企业家对于引进职业经理人有很多顾虑。所有的这些决定了家族治理模式是一种相对安全的选择。

(二)特色的家族文化

“家”是人类最基本的联系纽带,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的我国自有一套流转久远的家族文化,如“子承父业”、“家天下”等。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家族以外的人员缺乏信任,不建立在家族关系之上的关系是不牢固的。我国的民营企业,一开始大都是亲戚朋友合作起来创办的,要想让企业主把自己辛苦养大的孩子交给别人去管,这对他们是很难接受的。“子承父业,代代相传”的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的,所以父母把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交给下一代是很自然的事情。

(三)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民营企业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的经济体制改革。民营企业,特别是公司制民营企业的发展时间只有一二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这期间我国的法制还不健全,企业制度的发展和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如果苛求我国的民营企业和国外有着几十上百年发展历程的企业一样有着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不太现实的。

(四)家族治理模式的低成本也决定了其适合我国民营企业

在我国迅速变动的经济环境中,家族治理模式的运作成本相对较低。由于家族成员的血缘亲缘关系使成员团结一致,努力工作,甚至可以不计报酬;可以从家族网络中融资从而降低融资成本;协调成本也相对较低,因为即使发生矛盾冲突,也可以通过内部协调,而避免由于引入的第三方监督造成成本过高的情况发生;另外有家族观念的约束,所以监督成本也相对较低。由此可见,家族治理模式是企业寻求低成本发展结合自身资源状况的一种必然选择。

可见,我国民营企业选择家族治理模式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要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我国民营企业的家族治理模式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二、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是有限责任公司,部分企业是股份有限公司,其中也有些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尽管他们有的已经成为股份有限公司甚至已经成为上市公司,但与现代完善的公司制度的区别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一体化,也就是所谓的家族治理模式。这种传统的家族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

现代公司制度要求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公司资本和股东不断社会化和分散化。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一种有效的产权结构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我国民营企业股权集中,股东、经理合二为一,把持公司实权,董事会被架空,使得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成为摆设。

在民营企业刚刚起步时,由于规模小、人员少、产品单

一、管理方式简单,这种结构单一的产权关系,对企业是有效率的。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层次的增加,这种单一产权结构的问题便逐渐暴露出来:

1.产权关系与血缘关系融为一体,摆脱不了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

2.产权结构的一元化,不利于引进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

3.由于企业主的个人能力和个人精力的有限,当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如果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仍然集中在企业主手中,结果是一方面将导致企业主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也容易降低决策效率、甚至引致决策的失误,因此必须进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二)缺乏权力制衡机制

民营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股权高度集中,现代公司制度存在的基石——所有者与经营者制衡的机制在民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中形同虚设。公司法规定董事会是股东利益的代表者,它是负责监督经营者的行为的;但是,现实中民营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几乎完全是由“内聘董事”组成,这些负有监督职责的董事,除了担任董事职务以外,同时也是公司总经理的部下,他们不仅在业务上要服从总经理的领导,而且在人事方面也要受总经理的控制,因此,“部下”监督“领导”在民营企业中是不可能的。同样,民营企业的职员大多都与企业主有血缘关系,他们在民营企业内部也是公司总经理的部下,因此,民营企业的监事会也是徒有虚名的。

(三)职业经理层缺失

现代公司制度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需要产生职业经理阶层。职业经营者所具备的影响力、责任感、素质和能力是民营企业主不一定具有的。由于我国民营企业产权合一,企业内部没有职业经营者。虽然有些民营企业也从外部聘请了职业经理人,但由于职业经理人没有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督,其所有的经营

举措都是在不违背企业主的意志或在其意志下做出的,这就使即使是高水平的经理人,也无法做出高于企业主的英明决策,因此,他们为规避决策风险,加上缺乏约束机制,使经理人产生了扭曲的人格,做出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四)企业决策风险大

我国的民营企业所有者即是经营者,往往陷入繁杂的日常事务中,不能集中精力进行企业决策,同时由于所有者的素质和能力的有限性导致了其决策的低质量,这使民营企业的决策风险大大增加。

(五)控制权转移的“世袭制”

家族是中国文化一个最重要的柱石,民营企业在某种意义上是创业者个人价值及创业家族利益的载体。因此,民营企业的控制权具有相当程度的不可交易性,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在控制权转移问题上往往面临着难以突破的观念障碍。由于受到“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识支配,民营企业往往被局限在“子承父业”的封闭藩篱中。而且,继承问题引起的控制权转移,极易导致民营企业衰落。通过以上对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可见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是必要的,因为它严重制约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表现出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不适应。

三、对我国民营企业家族治理模式的改进对策

完善家族治理模式必须要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政治和法律环境以及民营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并且要有可操作性,切忌照搬外国较成熟的公司治理模式。

(一)产权公开化,引入社会资本,改变民营企业单一的产权结构融通资金多,分散了风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制约常见的大股东一言堂的现象。

做到这一点需要健全企业的外部市场体系。首先,政府应该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培育正常运转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企业的直接融资市场;其次,政府要逐渐放宽对民营企业融资的限制,准许和支持民营企业上市筹资和发放企业债券,以改变民营企业目前过分依赖自我积累的原始融资方式;再次,政府要规范和统一各种市场中介机构;最后就是要大力培植经理市场。因为在我国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理阶层,职业经理人市场欠发达,通过培植经理市场能让民营企业主放心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

(二)建立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相互制衡机制

首先,引进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的产生,能够与股东、董事会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权利制衡关系。还需要形成对公司职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其积极性,这样职业经营者就不再是单独的经营者,他们将会站在所有者的角度,基于公司的利益出发经营公司,并形成对内部私有大股东的监督。

其次,完善董事会的职责。只有当董事会对公司重大事务拥有实质性决策权时,才能真正实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要完善董事会职责:一是要使董事会充当股东的监督人,并代表股东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二是董事会要充当股东财产的受托人,保护股东利益。

再次,设立监事会。其成员要由公司职工代表与股东代表共同组成,从而形成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同治理公司的局面,使监事会成为资本要素所有者与劳动要素所有者对公司进行共同治理的场所。监事会对董事会及其成员的行为实施监督。

(三)建立合理的、科学的企业传承模式

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应强化“企业社会化”的观念,吸引优秀的人力资本加盟到企业中来,逐步突破“子承父业”的狭隘意识,选择最有能力的人担任总经理。企业接班人的选择要实现制度化、程序化和社会化,确定合理的接班人培养计划,采取渐进的权力交替方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重视公司治理文化的建设

公司治理不仅需要硬件的支撑,即公司的组织制度,包括公司章程、公司组织结构、薪酬激励制度等,也需要软件的支撑,即健康的、积极的公司治理文化的。公司治理文化就是公司所有员工等在参与公司治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关公司治理理念、商业伦理、行为规范和治理实践等。

我国民营企业家族治理模式的改进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民营企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进行民营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只有在两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民营企业才有可能突破其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达到质的飞跃。

第三篇:我国民办教师模式研究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稳定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要】教育发展,应以教师为本,学校可持续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根本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而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条件是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但是,目前我国民办院校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既有国家宏观层面的原因,也有学校内部管理层面的原因。做好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稳定发展的对策研究,对民办高校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民办高校 ;师资队伍;稳定发展

民办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新事物,民办高校是中国高校之中的新成员。从世界范围看,私立高等教育不是稀罕事情,西方世界在这方面己经走出了成功的路子。像美国、日本等国家,排名前十位大学中不乏有私立大学,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和早稻田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相比之下,中国的民办高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这些竞争主要来自公办高校连年扩招、外资教育机构纷纷抢占中国教育市场、民办高校相互之间的竞争等等。[1]

民办高校教师是民办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根本任务,而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建设高素质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关键。民办高校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更离不开健全高效的内部管理体制建设。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包含人才管理体制、办学管理体制、招生管理体制、财务管理体制和师资管理体制等诸多方。在师资管理制度中主要包括教师聘用机制、培训机制、继续教育机制和激励机制等等。

一、稳定、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民办高等学校的根基

打造一支稳定、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民办高等学校师资队伍,能够民办高校吸引更多生源,进而获得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而民办高等学校的成长和发展,满足了广大青年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缓解了高等教育供求失衡的矛盾。所以,稳定、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对民办高校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

(一)有利于提升民办高校教学质量

教师是办学的灵魂,而稳定的民办高校师资队伍能减少教学不稳定因素,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保持常规教学的考核,落实专业建设工作,开展课程架构和内容改革,从而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培育,高尚情操的陶冶,学习成绩的提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师资

队伍能够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和教书育人方面的骨干作用,有利于提高民办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学科建设和发展水平是民办高校在新形势下有无发展潜力和后劲的标志。确立以教师为主体,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管理中的外部导向。激发教师奋发工作的内在动力。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会有一流的学科、专业。通过对教师的支持与激励,发挥出教师潜力,激发出工作热情调动了积极性,工作效率就会大幅提高,从而提高了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效率,缓解了教育供给远小于教育需求的矛盾。坚持以教师为主体,以激励为主导,是民办高校实现学科建设发展,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条件。

(三)是激发教师创造力、创新能力的有效办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民办高校一定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适者生存,弱者被淘汰是自然规律。降低培养单位合格人才的教育成本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能够实现培养成本的减少。[2]

(四)有利于增强民办高等学校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外高等教育机构进入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不同的国家、类型、层次的高校同台竞技,民办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发展,就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创造自己的品牌。而教学质量的提升,品牌优势的获得,有利于增强民办高等学校的市场竞争力,教师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

二、目前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办教育事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办学校的教师面临迥异于公办学校的运行机制、人际关系以及教育对象,在不断的碰撞磨合中,必然会产生种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导致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在校的专职教师流动性大,教师流失现象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民办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是招聘来的。之所以来到民办学校各自都有不同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工作问题,有的是因为生活问题,也有的是因为社会问题。刚毕业的学生把民办院校作为跳板或实习基地,许多教师也没有在民办院校长期工作的打算;另一方面,民办院校教师在福利待遇、社会地位、个人机会等方面都无法与公办高校相比,导致民办院校在短时间内建立一支力量强大的专职教师队伍很难实现。民办院校教师的待遇不能真正得到落实,使得民办院校很难吸引优秀人才加盟,许多教师到民办院校工作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正是这些现实因素的存在,造成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进而影响到了民办院校的稳定发展。

三、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稳定发展的对策研究

民办高等学校由于是特殊的投资体制,其教师队伍大多靠聘用起步.以外聘为主。建没一支稳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民办高等学校师资队伍,是新形势下政府民办高校亟需解决的一项艰巨任务。我们认为政府、学校、教师都须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共同为此做出努力。

(一)制定和完善民办高等学校教师社会保障政策,提高民办高等学校教师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我国的《教师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等都明确规定民办高等学校教师和公办高等学校教师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由于民办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尚未完全理顺,民办高等学校教师待遇、任职资格、职称评定、教龄计算、“五险一金”以及在科研等领域存在许多问题,与公办高等学校教师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和完善与民办高等学校教师有关的社会保障政策,并且切实落实有关法律、政策关于民办高等学校教师地位、待遇的规定,尽量使他们与办高等学校教师享有同等地位,消除民办高等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从而才能让教师在民办高等学校尽心、尽职任教。此外,政府积极改善民办高等学校的外部环境,营造有利于艮,等学校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使教师认识到不管公办还是民办,都能实现自我价值,展示自我才华。

(二)民办高校要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发展特色专业,提升其社会影响力

诚信作为学校的无形资产和潜在资源,不仅对公办高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刚刚起步的民办高校更是如此。由于国家政策和社会观念等诸方面的,民办高校一直以来地位比较低下,不被人们所认可甚至信服,所以对诚信的建设不仅可以取信于学生、家长还有教师,而且还是立校之本、竞争之本。对于提高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诚信是其重要的法宝。

民办高校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特色专业,建立独具特色鲜明专业,打出自身的优质品牌,提高社会的认可度和知名度。

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是云南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第一所民办高校,迄今已有十几年发展历史。“珠宝加工”是科信学院设置的重点专业,学校为了培养职业珠宝加工、鉴赏人才,专门设置的珠宝打磨、加工实验室,学生自己动手切割宝石,制作珠宝。[3]

(三)强化民办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把好聘人、用人关

1、建立严格的教师选聘机制。

招聘工作是学校用人的第一关,民办学校要根据《教师法》和岗位需要制定聘用标准,并严格把关。在招聘工作中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注意对应聘人员进行全面考察。高标准,规范化的招聘工作,从源头上保证了招聘教师的质量;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受聘教师和学校在依法履行各自职责的同时,其权益也得到法律的保护;保持一定比例的人员流动。定比例的人员流动,对于民办学校来说是正常的,也是民办学校队伍建设的优势,它使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不会像公办学校一样“一潭死水”避免了庸者请不走,能者进不来的弊端。

2、建立长效的教师培养机制

(1)建立培训制度。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法律赋予教师的权利。民办学校支持教师参加培训是给教师的最大福利,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根据规定教师是否按要求完成培训,不仅关系到相关教师申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问题,还要关系到相关教师评先评优、职称评定和工作聘任等问题。

(2)设置专项经费。民办学校应为教师培训设立专项经费,对外出参加培训、访问的教师不仅承担所有的费用,还应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

(三)建立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待遇

1、教师激励的形式对教师的激励,可采用物质激励、精神奖励和事业激励等形式。其中物质激励,如设立绩效考核奖;精神奖励,学校应通过各种评优评先活动授予优秀教师各种荣誉称号和事业激励等形式;事业激励,学校支持教师事业发展,帮助教师确立事业发展目标,支持教师业务进修,资助优秀教师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发表教学论文,资助教师出版专著为教师提供各种发展机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为教师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以此激励教师事业的发展。

2、教师激励的方式一般民办高校高校的教师激励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短期激励,两外一种是长期激励。而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又有各自具体的细节。

(1)短期激励短期激励既包括物质激励也包括满足教师的精神激励。短期激励能实现短期内激励教师工作勤奋,带来更多的产出。具体包括对外具有竞争性的物质激励、对内建立绩效激励工资制和科研激励。

(2)长期激励长期激励机制的建立更多的是为了吸引、稳定和激励人才特别是关键和重要岗位的教师,保持人力资源的持续竞争优势。具体包括股权激励和终身教授制。

民办高校在学习美国终身教授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部分高校实施“终身教授职务”制度的情况,可制定严格并切合本校实际的标准,引用终身教授制。民办高校教师一旦获得终身职位,自身的经济地位有所保障,自身价值得到了认同。因此,他们会以取得终身职位为目

标,并为此严谨治学,兢兢业业。我们将看到一些未取得终身聘用资格的教师,努力工作,接受每学期进行的考核;已取得终身职位的教师还在不断进取,争取多出成果。

(四)民办学校要为教师创造自我提升和事业发展的平台,让教师获得成长与成功。除了提高待遇,民办高校还必须为教师的自我发展和事业成功负责,要对教师的终身发展负责,为教师进修学习和素质提升提供服务和方便,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事业成功创造条件,提供平台。不仅要让教师在学校里愉快地工作和生活,还要让他们与学生、学校一道获得发展,更要使他们在教育岗位上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事业追求,体验人生、事业成功的喜悦。

为教师打造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施展才华的空间,为教师建立明确的工作、价值、利益导向机制,帮助教师走向成功、帮助教师感受成功。其次,积极帮助教师解决职称评定问题和教师资格问题,对教师职称和资格的关心就是对教师切身利益的关心。并应积极融资,建立各种资助基金、启动费、单项奖励基金等,对教师的科研工作加以扶持资助。

(五)民办学校要坚持依法办学,尊重和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民办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努力改变聘任教师的“打工心态”和“过客意识”,要努力强化教师“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要做到这点有许多工作要做,但重要的一点是学校要做到依法办学,落实民主管理,充分尊重和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使教师在校感受到“主人般”的尊重,获得学校主人的尊严。说起来,依法办学,民主管理,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是民办学校办学的基础,但却往往被民办学校所忽视。

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或工会组织,每年召开一次教代会,每次教代会收到教工代表各种提案。教代会要听取并审议校长的工作报告,要对学校重要规章、规划进行审议和表决,学校领导要对教工代表的提案进行答复和落实。学校的这些做法,将保障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及决策权,能有效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使教师真正体会到当家做主的感觉,从而自然而然地就强化了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强化了教师与学校的感情,同时也保障了学校的科学发展。

(六)民办学校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为教师创造轻松、健康、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良好的学校文化,可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观念,对教师的行为起到积极的约束和引导作用,强化教师的爱校意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使教师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学校文化品牌的培植和打造,通过诸如校报校刊、读书月、升旗仪式、校庆表彰、专家讲坛、教师讲坛、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等典礼仪式的规范,在学校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学术氛围、积极的进取精神、健康的生活情趣和良好的與论环境。定期组织教职工参加春游,婚庆聚会、新年联欢等健康的业余文体活动,强健教师的体魄,放松教师的身心,增进教师之间的感情和团结。

(七)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要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在不同教师群体中实行差别化考核。比如,承担公共课的教师与承担专业课的教师在规定完成的教学量上要区别对待;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应设立两套指标体系等。其次,要规范考核主体,针对民办高校教师主要从事教学的特点,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作为考核的重点,实行学生、领导、督导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再次,注重对教师的平时考核,将平时考核与考核相结合。实行动态跟踪考核机制,及时了解教师的道德状况和业务能力,以便为教师提供及时的培训。最后,重视对考核结果的运用,一方面要奖优罚劣,实现考核与职务晋升、与薪酬水平、与奖励惩罚制度的衔接;另一方面要根据考核反应出来的问题及时作出人员调整,及安排相应的培训,发挥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第四篇:我国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我国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市场快速的发展,民营经济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甚至有人预测中国民营企业有60%在五年内破产,有85%将在10年内消失。而大量的调查和事实表明,导致民营企业迅速消亡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文化的缺失。事实证明只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创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打造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还处于较低的层次,许多民营企业家并没有充分意识到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大多数民营企业很少关注或者从未关注过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他们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对自身企业的发展和提升自身企业竞争力并无太大影响。然而正是他们这种错误的思想,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使企业的发展常陷入“瓶颈”之中。

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发展,不仅能使企业全体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加,有了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而且还使每位员工把自己的工作当做自己事业来经营,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因此,采取相关措施来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配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是民营企业的当务之急。

本文就主要通过五大部分来分析和研究企业文化建设对民营企

业的重要性。这五部分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企业文化在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民营企业文化特征、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其中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企业文化的含义以及对企业发展起到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四个作用和三个影响”来讨论企业文化在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民营企业具有地方性、家族血缘性、个人性、易变性和眼前性四个特点。第四部分讨论了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例如:领导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不重视、企业员工缺乏归属感,导致企业文化无处生根等等,并且在第五部分中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若干方案和对策,其中包括提高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提高员工素质,促使公司全员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等7个对策。最后通过这五大部分的研究和分析做出最终结论。

关键词:民营企业 企业文化 建设策略

目录

摘要„„„„„„„„„„„„„„„„„„„„„„„„„„„„„„„„

1一、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4(一)企业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4

(二)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4

二、企业文化在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4(一)企业文化的在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作用„„„„„„„„„„„„„„„„„„4

1.导向作用 „„„„„„„„„„„„„„„„„„„„„„„„„„„„„

52.约束作用 „„„„„„„„„„„„„„„„„„„„„„„„„„„„„5

3.激励作用 „„„„„„„„„„„„„„„„„„„„„„„„„„„„„5

4.辐射作用 „„„„„„„„„„„„„„„„„„„„„„„„„„„„„5

(二)企业文化建设对民营企业的发展的影响 „„„„„„„„„„„„„„„„„5

1.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5

2.企业文化建设能促进企业管理的现代化„„„„„„„„„„„„„„„„„„5

3.企业文化建设能使顾客对企业的产品产生“共鸣” „„„„„„„„„„„„„6

三.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特征„„„„„„„„„„„„„„„„„„„„„„ 6

(一)地方性 „„„„„„„„„„„„„„„„„„„„„„„„„„„„„6

(二)家族血缘性„„„„„„„„„„„„„„„„„„„„„„„„„„„7

(三)个人性 „„„„„„„„„„„„„„„„„„„„„„„„„„„„„7

(四)易变性和眼前性„„„„„„„„„„„„„„„„„„„„„„„„„„7

四、我国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7

(一)领导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不重视„„„„„„„„„„„„„„„„„„„8

(二)盲目的制定企业文化及企业文化的定位错误 „„„„„„„„„„„„„„„8

(三)家族色彩浓厚阻碍了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8

(四)企业员工缺乏归属感,导致企业文化无处生根„„„„„„„„„„„„„„„8

(五)企业文化建设中忽视人的因素„„„„„„„„„„„„„„„„„„„„9

五、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9

(一)提高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9

(二)确立适合本企业环境的企业文化„„„„„„„„„„„„„„„„„„„„9

(三)建立老板行为监督机制„„„„„„„„„„„„„„„„„„„„„„10

(四)消除“家族式”的管理观念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氛围„„„„„„„„„„10

(五)提高员工福利,使员工有归属感„„„„„„„„„„„„„„„„„„„„10

(六)提高员工素质,促使公司全员参与企业文化建设 „„„„„„„„„„„„„10

(七)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长期建设和不断创新„„„„„„„„„„„„„„„1

1六、结论„„„„„„„„„„„„„„„„„„„„„„„„„„„„„„1

1七、参考文献„„„„„„„„„„„„„„„„„„„„„„„„„„„„12

第五篇: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探索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模式创新是实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文章从原有教学模式和高校现代教学模式的特征作简要比较,讨论了建立现代教学模式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在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现代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依景激情,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的“ 黑板 ” 教学的辩证统一。同时从教学阶段、教师行为、教学策略和适用范围及其预期效果等角度进行了探讨,从而对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作出积极思考。【关键词】: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学策略

一、教学模式的尝试性界定与当代国内外教学模式举隅

(一)教学模式的尝试性界定

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形成的一套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国内较为有影响的是张武升《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中的定义: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这种理论以简约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另外还有戚建庄、王北生主编《教学艺术新论》中的定义: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用于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再现和调节教学功能的教育策略体系。它由教育哲学主题、功能目标、结构程序及操作要领等部分构成。在国外较有影响的是乔以斯(B.Joyce)的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供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 因此,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有意识地将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策略组合起来综合运用,以达到特定教学效果的行为模式。

(二)当代国内外教学模式举隅

从理论流派上看,国际范围内较为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1.美国学者布卢姆和卡罗尔的掌握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采取班级教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以班级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提供学生所需要的个别帮助和所需额外的学习时间。对学习目标进行结构性分类,强调掌握学习的循序渐进,以新的教学模式需要高素质的科研型教师来实施,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是实现现代创新教学的关键。其主要特征是形成性测验对学生开展评估,及时提供反馈和矫正。

2.美国学者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罗杰斯把他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理论和实践运用于教学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教学模式。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强调转变教师角色,创设接受性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有意义学习行为模式的形成。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是需要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此外教师只是促进者,只做非指导性应答。

3.前苏联学者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学模式。注重构建真诚合作、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顾问、指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觉学习。

3.美国学者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美国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ner)提出来的发现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某些材料,去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以乐观主义的态度相信任何人都是可教之才,认为学生应该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强调发现过程,激励内部动机,注意及时反馈。

4.德国学者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强调从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的标准来选择典型的事例和关键问题,通过讲授和探讨,带动学生理解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 1.教育方式的转变

当前的教育改革正由封闭型教育转向为开放型教育,继承型教育转向为创新型教育,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整齐划一的教育转向为个性化教育。在此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强调多元化、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的教育思想成为现代教育之主流。在这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教育思想。教学思想的更新是教学模式创新的灵魂。教学模式创新应注意的问题是:不能为创新而创新;不能夸大模式的适应性;要注意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同时,当前终身教育和通才教育思潮蓬勃兴起,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不断崛起 ,迫切要求新时期的教师具备一种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拓展教育视野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汲取新知的能力,才能立足讲坛,培养出大量的创新人才。

2.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创新教育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学生是创新教育实施的主体。然而,现在的许多课堂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老师讲课方式墨守陈规,老师一直教,学生一直学,不管接受的效果如何。这种以教师“灌输式教学”和学生“接受式学习”为突出特点的我国传统课堂,其教学模式始终制约和束缚着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阻碍着我国创新教育的开展。创新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真正而有效的措施。国内外教育家都在不断尝试、探索和实践适合自己的创新教育模式:即在创新教育理念下,通过课堂教学设计创新化、课堂教学气氛生活化、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化,使得学生学习的潜能和自身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程度激发和全面发展起来。

一个教师,若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科研型教师就必须搞科研,苦练内功,掌握教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和知识。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依照一成不变的教材,一般化地完成教学任务,而要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途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处于学科的前沿。

大学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分支 ,在教学改革中,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主流思想相一致,是本科教学深化改革的发展方向。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系统化措施。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1.建立课程设计的教学平台

主要是选择合适的教学用具,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地软硬件环境。过去,学生课程设计的多数课题为软件设计型 ,在本机上实现算法设计、分析误差、校正 „„,很少有一个实际的系统去测试;受现有实验设备或科研设备的局限,少数硬件课题只能在现有设备上做设计好的实验,很难让学生真正参与、改变它。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在课程设计教学中仍无法得到真正地解决。现在随着科技 的发展,大型科技教学设备相继出来,为学生进行反复性、实践性、参与性的课程设计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比如现在实验室有很便利性的大型实验设备供同学们使用,这就增加了实验数据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权威性。同时,这种软硬件教学平台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逐步地完成由学习者到实践者的转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创立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内涵特征就是实验教学的开放性,即: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开放的、实验教学的主体是开放的、实验教学的方式是开放的、实验教学的内容是开放的、实验教学的资源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性的特征是基于实验教学过程和能力培养过程的复杂性、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人才的个性化和发展目标的多元化等因素。学生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的机会不是很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实践,参与其中,这样获得知识的方式更加自由化,学生记忆的时间也会加长,不会出现知识到耳边这边进那边出的情况。学生获得知识及记忆知识过程中会具有较强的选择性,目的性。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提供了这种探究的、自主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环境。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选择或提出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方案、组织实验仪器等观察现象、分析数据、获得结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的训练是多方面的: 比如要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这一过程增强了学生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要选择仪器和方法。这一过程就必须经过分析、比较、总结、归纳等积极的思维活动;要对安装调试、实验和操作,这一过程训练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可以通过讨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辩能力;可以通过观察分析现象、排除实验故障、处理实验数据,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开放式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激发灵感、提高综合素质具有特殊作用。

3.教学组织形式中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调整

适合创新教育要求的现代教学模式,应当是整合以往教学模式的优点,弘扬创新精神,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一方面,现代化的课堂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要自主性学习,教师成为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具有更大的独立性、自主性、探索性,更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从“封闭的束缚态”转变为“开放的自由态”,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大程度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或者“满屏灌”由于课堂纪律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很受拘束,课堂气氛缺乏活力,学生不能自由大胆地、随时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与见解。这样的课堂无疑将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扼杀在摇篮中。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学校实际培养出大量的在教师和家长看来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和“乖孩子”。

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关系方面,教师是绝对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学生畏惧教师,害怕在教师面前犯错误,很难实现平等和友好。至于培养目标,我国的教育是将学生都当成科学家来培养,层层选拔式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绝大多数学生无疑都成了 “陪读者”、“失败者”或称“牺牲品”。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学校没有受到良好的通识教育,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表现出社会生存技能缺乏和素质能力偏低,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但是这并不等于对传统课堂的全盘否定。统课堂也有自己的优势。

4.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善于借鉴成功的教学模式 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应该有自己的继承性。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都有相对的稳定性,即使有些方面发生了变革,,也并不是对传统的完全否定,而是表现为批判的继承和更高层次的综合等多种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包括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些国际一流大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师生关系与角色扮演及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方法对我国当前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在借鉴别国经验时,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权衡。借鉴国外课堂教学模式的时候一方面要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柏”的态度和做法,因地制宜的进行具体分析,确定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那种生搬硬套,将他国教学经验囫固吞枣地直接应用于我国课堂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三、教学模式创新案例及启示

例如在英语课堂上,很多老师采用“小组互动竞争型”教学模式,一个unit中的关键词(key words)和语法要点(grammar focus)老师不再一一讲解,只把重要用法简单介绍一下,之后给15分钟时间准备,分组鼓励学生把所有key words一一串起来,语法要点要运用到其中,组成一个小文章,题材范式不限,只要学生敢于说出来,敢于想象,发散思维,用口语表达出来,就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学生用这样方法记忆单词会更深刻,容易些。相比较,老师整堂灌的效果就不太理想,学生只是简单的记忆或者说是超短时记忆,离开了黑板马上就会忘记。“小组互动竞争型”的英语教学模式的优点很多:

(一)课堂气氛更活跃有趣 虽然在竞争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有压力和紧张感,但这种气氛同样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积极刺激,每个人都想赢得比赛,每个组都在抓紧时间、争分夺秒的思考讨论正确答案,使得每个人都行动起来,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不仅仅是做老师讲课的听众,更像是课堂上的主人,而他们也都很享受这种通过竞争主动学习的方式,这样就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脱离了老师为主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会发生很多有趣的场景,如像学生偶尔在讨论的过程中联想到的笑话和结束后学生之间轻松地聊天,还有惩罚环节学生的表演,都让英语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而这些恰恰也从某种程度上很好地缓解了学生的尴尬紧张情绪。

(二)更高效地学习和记忆知识

很多学生都认为运用此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自己更快更好地记住所学单词和语法知识。因为在竞争的过程中,常常会反复出现某个知识点;也因为竞争比赛的这种形式使得学生在较有压力的情况下记忆知识,会更有效果。据调查报告显示,百分之九十二点三的学生都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更有效快速的复习旧知识或学习新知识。而且往往比老师直接教或者是自己独立思考有更深的印象,因而记忆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因为竞争是一种激发人胜负欲和表现欲的形式,且实践证明竞争的紧张压力和结果的影响会让学生对英语课堂变得更重视。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他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检验自己,增加信心,是对学习效果的肯定和鼓励。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对于因为对输赢的在意和不想因

为自己而影响全组成绩的意识会让他们比一般情况下更积极应对挑战,而且在竞争进行的各个阶段精神都高度集中,哪怕是老师在讲解规则和说明复习内容的时 候也不例外。所以整节课都能感受到学生们非常强烈的学习欲望和积极学习的态度。

四、结束语

创新教育背景下需要创新型的教学模式,现代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够获取课内外的知识,还可以获得高度求知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得到创新意识的培养,学会分析批判地学习,学会发现问题、捕捉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师生努力,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并不断丰富、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那么我们所期待的培养具有“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有应变能力,富于创新的人才将会越来越多,也为以后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更多经典素材。

参考文献:

[1] 韦宝平.创新教育视角下的研究型教学 [J].江苏高教,2003,(4): 85125.[3] 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的新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6): 38-41.[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5] 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7]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 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9] 王义堂,田保军.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10] 杨启亮.方法: 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J].教学探索,2003(1).[11 ] 李岚清副总理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4,(4):123.[12 ] 张一云,曾远文,林理彬.开设“学术研究”课的认识与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4):38240.[13 ] 王凤仙.谈 《自动控制原理》 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8).[14] 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15] [美]理查德·I.阿兰兹.学会教学(第六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 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下载关于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深入探讨研究材料

    创新是一个社会经济过程,除了受技术因素的制约外,制度环境也是决定创新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创新过程中,无论是创新资源的获取、整合和创新动力的提供,还是创新机制的运转和创......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

    2009-02-17 10:53 来源:董建卫 柳颖君 打印 | 大 | 中 | 小 分享到: 摘 要: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稳步推进,改善银行公司治理成为一个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由于银行......

    大气污染区域合作治理模式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大气污染区域合作治理模式研究 作者:于溯阳 蓝志勇 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06期 摘要:雾、霾导致的严重大气污染日......

    民营企业治理结构探讨

    民营企业治理结构探讨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方向) 班级:20100722 学号:2010072212 姓名:陆漫珍 学科:民营企业经营管理 教师:孙健灵老师民营企业治理结构探讨......

    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研究

    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研究赵连明(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400067)摘 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促进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全面实现 小康社会。”这说明我国......

    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财务管理的主体来看,民营企业存在着管理者财务观念淡薄,财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民营企......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选择

    摘要:公司治理起因于产权的分离,治理的功能是权、责、利的分配,治理模式有效率的前提是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对称分布。“股东至上主义”逻辑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公司治......

    我国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分析5篇

    我国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分析摘要家族企业是一个发展具有争议的组织形式。从我国家族企业目前的发展来看,一方面,家族企业不断兴起、迅猛发展、经济地位也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