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撑探析
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撑探析
观光休闲农业是台湾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农业与服务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观光休闲农业是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通过观光休闲,增进对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活动,具有教育、经济、游憩、医疗、文化和环保功能,它可使人们认识农业与了解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改善农业产销结构,增加农民收益,增进人们社会活动机会,提供健康的休闲活动场所,达到解除紧张生活与舒解身心的目的,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一、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历程
1.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兴起的社会基础
台湾农业从60年代末期开始萎缩,农政单位便积极致力于改善农业结构,寻求新的农业经营型态,实现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有识之士便酝酿利用农业资源吸引游客前去游憩消费,从享受田园之乐中促销农产品,于是农业与观光结合的构想便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台湾都市人口快速增长,公园绿地等休闲活动空间与设备不足;由于生活水平及消费能力有了大的提高,使人们对观光旅游的需求增加;工业化与机械化的发展使休闲时间增多,也使人们对休闲游憩的需求增加。加上道路与交通的改善,公共运输能力的提高以及私人车辆的普遍化,都促进了台湾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2.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经历
台湾的观光休闲农业起始于观光农园。20世纪70年代,台湾人均年收入达到中等小康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由劳动型转向休闲型,观光农园、观光果园开始在台湾出现。1970年,台北市首先在木栅区指南里组织了53户茶农,推出“木栅观光茶园”,开启了“观光农园”的先河。1982年,台湾实行“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开展观光农园的辅导,此后便陆续出现了各种观光农园,面积超过1000公顷,范围包括14县、42乡镇、22种作物,经营水果15种、蔬菜4种以及茶香菇、蝴蝶兰。1988年开始,正式开放提供体验农业的农场,1989年后陆续开发经营多处森林旅游区,提供健康的户外休闲游憩场所。观光农园的兴起,为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初期,台湾各界曾对农业与观光相结合这一新事物的定名问题有过争论,直到1989年4月,开过“发展休闲新农业研讨会”后,才确定了“休闲农业”这个名称。同时,台湾“农委会”开始实施“发展休闲农业计划”,积极辅导、推动观光休闲农业区的规划及建设工作。1989—1994年,台湾农政单位成立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策划咨询小组,1992年12月公布实施休闲农业的相关法规,加强宣传,着手培训观光休闲农业的经营人才。
在台湾大学、屏东技术学院等院校,开设观光休闲农业课程,开展观光休闲农业教学研究,建立观光休闲农业理论基础。
1994—1999年,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快速发展,但同时出现了法令规章不能适应观光休闲农业快速发展需要的矛盾。农村地区一些观光旅游业者,借“休闲农场”之名,经营与观光休闲农业毫不相关的业务。还有一些休闲农场,为追求利润,经营方向偏离了休闲农业的范畴。为此,农政部门修订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相关法规对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进行重新界定,编印指导教材,成立相关团体,确保了观光休闲农业在台湾的顺利发展。
目前,台湾观光休闲农业进入了全面发展期,修订了农业发展条例,将“休闲农业辅导办法”更名为“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并把观光休闲农业列入产业规划,划定观光休闲农业区,成立“休闲农业审查小组”,从事休闲农场须向农政主管提出申请,农委会进行审核。
3.台湾观光休闲农业的经营方式
广义上的观光休闲农业应包括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休闲农场及农业旅游等四大类,但不管是哪种经营方式,最重要的是强调资源特色。利用农业资源的丰富性满足人们求新、求异、求变的需求,利用农产品的多样性满足人们体验丰收后喜悦的心情。在经营内容上,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挥地方特色,形成多样化、精致化与独特特性,将农林渔牧生产、农家生活、农渔村文化、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纳入观光休闲农业,让人们充分体验农业活动,经营上以采果、森林浴、品茗为主,结合农村文化活动,进行民俗文化亲身体验,提供乡土料理,农庄民宿等。
台湾休闲农场经营者,十分重视整体规划与设计,重视突出产品特色,重视员工的服务质量,以使顾客满意达到企业发展的目的。他们根据农场的地理位置、周围景观、农场产品特色、经营规模、资源及设备,精心设计规划,并根据顾客的需求,确定市场,决定价位。同时根据人力资源,培训员工的服务质量,创出特色,形成品牌,吸引顾客。
二、台湾当局在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中的作用
观光休闲农业在台湾的发展较快,这首先应归功于台湾当局的重视、支持与辅导。从“行政院农委会”、“农林厅”,一直到基层农会,都有专人负责。台湾农政部门及地方政府在资金、技术上大力支持,在经营管理上予以辅导,在发展方向上予以规范,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观光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台湾当局认为,在农村人力外流、工资上涨、公害污染严重的不利条件下,观光休闲农业是一种既增加农民收益,又保护环境,并满足消费者愿望的农业发展战略。因此,台湾当
局直接参与规划和行动,由农政部门负责对观光休闲农业的管理和咨询,提供补助经费和贷款,并不失时机地出台了各种相关法规和管理办法,有力地推动了其发展。
1.为防止观光休闲农业区背离农业本质而趋向纯粹娱乐,并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1983年研订并实施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和“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并把这些内容列入全面的综合农业规划之中。观光休闲农业区的规划包括:现代化农村社区、保持地区传统文化的文物区、体验农作生产的农园及游憩设施区等。为保证规划实施,强调上下纵横的沟通,农业各部门间的配合,以及农业与非农业部门的协调,形成了一整套申报审批制度,使观光农业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农民开辟观光农园必须向乡镇农会提出申请,并由“县政府”和区农业改良场及“省农林厅”协同实地考察,适者纳入辅导对象,草拟计划由“省农林厅”审核后编立年度计划,再由“农委会”拨给补助经费。目前台湾开放观光果园达70多处,开放作物种类有:柑桔、百香果、文旦、莲雾、杨桃、金枣、李、桃、草莓、葡萄、柿、红枣、荔枝、龙眼、番石榴、香菇、茶叶及各种花卉等20多种。仅台北市的观光农园就有300多公顷,共有300多个农户参加。
2.1984年4月,“农委会”与台湾大学合作举办了“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对休闲农业的概念、想法都进行了广泛的研讨,指出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应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其经营管理的内容应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文化活动等3个层面。取得共识后,“农委会”通过省农会鼓励各地农会、农民或各种经营主体申请经营休闲农业。
3.1990年,“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设立“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补助、辅导、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观光休闲农业的支持力度。
4.1992年12月30日,“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定下了休闲农业区的一些基本条件,如面积至少大于50公顷,必须连在一起;有较多农民参加且受益;必须有当地农产品可供销售;必须有美丽景观可以观赏;必须有丰富农业经验可让人体验;并且要能维持农业本质以区别于一般游乐区等。为使休闲农业的发展能维持农业本质,“农委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地点,聘请了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的规划与设计,并由乡村社会、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资助经费,经营主体提供配套资金。
5.1994年,“农委会”又出台了“发展都市农业先驱计划”,积极辅导各地办理示范性的生活体验型市民农园。此后,市民农园在台湾各地迅速发展起来。
6.为使“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更便于操作,1996年12月31日,“农委会”又通过了该办法的修正草案,并更名为“休闲农业辅导办法”,受到了基层农会及农场主的欢迎。
7.1999年4月30日,针对“休闲农业辅导办法”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又进一步对该办法进行了修订,修正6条,增加15条,删除1条。修订后的“休闲农业辅导办法”共6章26条。
三、台湾观光休闲农业法规体系及“休闲农业辅导办法”的主要内容
1.观光休闲农业法规体系
台湾观光休闲农业法规体系包括主要法规和其他相关法规两大部分。主要法规包括: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休闲农业标章核发使用要点、休闲农场设置管理要点。其他相关法规包括:土地方面,农业发展条例、土地法、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规则、非都市土地申请设立游乐区使用农牧用地变更为游憩用地配合事项、森林法、森林法施行细则、森林游乐区设置管理办法、山坡地保育利用条例、国有非公用海岸土地放租办法、国家公园法、山坡地开发建筑管理办法、实施区域计划地区建筑管理办法、区域计划法施行细则、都市计划法、山坡地开发范围内所辖国有土地合并开发案件处理要点、国有非公用财产委托管理或经营办法等;观光游憩方面,观光地区游乐设施安全检查办法等;营建方面,文化资产保护法、实施区域计划地区建筑管理办法、实施都市计划以外地区建筑物管理办法、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规则、广告物管理办法、观光地区建筑物广告物摊位规划限制实施办法等;水土保持方面,水土保持法、山坡地保育利用条例、山坡地保育利用条例施行细则等;环境保护方面,环境影响评估法、农业发展条例、废弃物清理法、台湾省环境卫生管理规则、水污染防治法等;保护方面,文化资产保存法、文化资产保存法施行细则、野生动物保育法等;农产品卫生方面,食品卫生管理法、台湾省环境卫生管理规则等;农产品交易方面,农业发展条例、农产品市场交易法、公平交易法、消费者保护法等;经济赋税方面,民法、公司法、开业登记法、营业税法、印花税法、营利事业登记规则等。
总之,台湾对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既持鼓励支持态度,又强调法制管理,使观光休闲农业企业依法经营;既保护了观光休闲农业企业的合法权益,又限制和制约了一部分人利用观光休闲农业的名义,进行超范围建设和经营,有力地保证了观光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2.“休闲农业辅导办法”的主要内容
“休闲农业辅导办法”共6章26条。
总则部分明确了制定该办法的目的、主管机关以及该办法涉及主要用辞如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区、休闲农场、休闲农业设施等的定义。
第二章规定了建立休闲农业区的条件、申报程序和主管机关的责任。
第三章规定了休闲农场的申办条件、申报主体、申报必备文件、用地属性变更批准程序以及主管机关受理后的审查、勘验、批准程序。
第四章对休闲农场内的设施建设规模和建筑物风格、高度作了限制性规定,如强调休闲农业设施占地不得超过休闲农场总面积的10%、建筑物应“无碍自然文化景观”、建筑物高度不得超过10.5米等。
第五章对休闲农场的项目变更、停业和复业作了相应规定,要求休闲农场正式营业时,应依法进行工商、税务登记并依法纳税。并规定,只有经主管机关核准设置及登记的休闲农场,才有资格申请使用主管机关注册的休闲农场标章。
第六章为附则,对该办法生效前已开发的休闲农场如何纳入正轨作了相应规定。
四、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对北京观光农业的借鉴与启示
北京的观光农业从80年代末开始出现,1997年以后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2000年全市观光农业项目达1069个,遍及全市各个区县,涉及115个乡镇,年接待游人755万人次,全年直接收入25886.6万元,其中门票收入6096.6万元,占收入总数的23.6%;采摘瓜果等收入1845.8万元,占7.1%;垂钓收入6918.2万元,占26.7%;出租农家客房和农家饮食收入3401.5万元,占13.1%;其他收入7624.5万元,占29.5%。其中以门票、垂钓、其他收入所占比重较大。观光农业的发展为城市出游者提供了新的天地,为投资经营者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为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为农民增收发挥了重大作用。
总体上看,我市的观光农业项目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健康”为特色,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是,由于观光农业毕竟是个新兴产业,在发展上远未成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市场定位不高,特色不够鲜明,配套设施不完善。大多观光农业项目起点较低,特别是一些采摘、垂钓项目,基本处于原始状态。旅游景区必需的导引设施、解说设施、休息设施、卫生设施、道路设施、服务设施均不完善,给游人带来诸多不便,势必对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2.布局分散,随意性强,缺乏强有力的宣传手段和渠道,与消费者沟通不够。许多果品采摘项目季节性强,但由于多是一家一户承包经营,规模小、项目单一,基本处于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状态,缺乏宣传资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
3.现有土地承包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观光农业的发展。有些观光农业项目需要一定的连片土地规模,但现行土地承包政策强调土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基本稳定,给土地适当集中造成了一定困难。
针对本市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和面临的问题,借鉴台湾管理和指导观光休闲农业的较为成功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强对农业休闲区的规划与指导。要加大休闲农业规划区公共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善交通、水、电、通讯设施等外部环境条件。
2.制定观光农业管理办法,为观光农业发展铺平道路。为鼓励、支持海内外企业与个人投资兴办观光农业企业,对符合观光农业产业政策的观光农业企业建设给以必要的法律支持。
3.制定观光农业企业标准,由市政府发布实施。对符合标准的企业实行挂牌管理,鼓励规范化建设和规范化服务,并起到示范作用。
第二篇: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状况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状况
方贵
绪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品质。随着都市生活的节奏进一步加快,人们开始强调慢节奏生活,利用休闲时间外出游玩,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当人们有了这样的需求,必然促使一个新的行业发展,从而为他们提供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于是休闲农业在当今社会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进一步了解休闲农业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台湾经济状况等条件分析
台湾经济是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50多年来,通过进口替代、出口扩张、结构调整与自由化改革的发展轨迹,台湾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四个时期。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军事性开支却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
二、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O年)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进口工业品。
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中)从1963-1973年,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8.3%,其中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20.1%,工业产值在台湾GDP中的比重由196O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贸易额中工业制品的比重由l960年的32.3%增至l973年的84.6%。至此,台湾工业建立起了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由此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转型时期(l986年至今)经过近10年的经济转型,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升级也初现成效,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目前已达61.5%,其中信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其产值已名列世界前茅。
随着台湾经济进一步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必然要求该地区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用图来表示台湾经济发展状况如下图∶ 发展情况
根据台湾每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将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一、萌芽期(1980年以前)——观光农园草创期
萌芽期从1965年成立第一家观光农园开始。此时期多是以观光农园之型态经营,完全是农民自发性的尝试。其实农民开放农园供人采摘果实,目的在节省自己采收的劳力,尔后发现此举又可吸引游客的兴趣,而达到增收的目标,一时创造了旅游的风潮,为农家创造了不少的利润。
二、成长期前段(1980至1989年)——休闲农业探索期
1980年,台北市政府在木栅推行观光茶园计划,这是政府推广休闲农业的肇始。紧接着1982年台湾省政府执行“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最具有指标 2
效应的是彰化县农会东势林场、台南县农会走马濑农场、宜兰县香格里拉休闲农场,在本期内相继设立营运。台湾休闲农业在此三大农场的带动下,树立了一种可借镜的经营模式。
台湾对休闲农业的定位与走向,在此时期都仍然在探索、磨合、适应之中。本阶段9年期间,休闲农业场家数增至141场。
三、成长期中段(1989至2000年)——休闲农业倡导期
本阶段的开端系1989年农委会委托台湾大学农业推广系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会中确定“休闲农业”的名称,这对于休闲农业的定位与走向,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农委会同时颁布实施“森林游乐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森林旅游。
四、成长期后段(2000至2003年)——休闲农业茁壮期
2000年农业发展条例增订休闲农业的基本规定,显示政府对休闲农业的重视,从政策面提升到法律面。休闲农业法规随之也重订,同年订定“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放宽申请休闲农场的面积到0.5公顷的规定,奠定休闲农业在本阶段蓬勃发展的基础。
五、发展期(2004年迄今)——休闲农业发展期
休闲农业发展到此,己达到了千家的高峰,故本期不再追求量的增加,而是企求质的提升。《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在2004、2006年,先后修订两次,主要精神在提升服务质量,促进稳定发展。诸如:休闲农场评选、休闲农业区评鉴等措施都开始执行。鼓励创意开发,参加国际旅展,其目的无非都在带动提升质量。发展趋势
当今台湾越来越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量到质的变化。如今台湾注重发展特色休闲农业,与当地民俗文化、文史资源、自然景观等相结合。具体发展如下∶
3.1 制定相关管理措施
台湾地区公布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列出规划休闲农业区的条件,除了具有农业生产 和农村文化资源外,必须要有“丰富之田园及自然景观”和一定的面积(属于非都市土地的面积在 50-300公顷之间,属于都市土地的在
10-100公顷之间)。休闲农场可分设“农业经营体验区及游客 休憩区”。“农业经营体验区”作为“农业经营与体验自然景观、生态维护、生态教育之用”;在 区域内只能“搭建无固定基础之临时性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建筑物。休闲农场面积在 3公顷以上的 非山坡地或10公顷以上的山坡地,除可设立农业经营体验区外,还可设置游客休憩区,但面积限制 在农场总面积的10%范围内。休闲农场的设施应符合经营休闲农业的目的,以“无碍自然文化景观 为原则”,建筑物的高度不得超过10.5公尺,不超过三层,对住宿设施,建筑物设计等均有规定。这些限制都是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景观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休闲农场有一个美好宁静的田 园景色,使游客摆脱城市喧嚣,身心安宁,融入自然。因此规划休闲农业,生态环境自然美是首要 考虑的因素。
恰到好处地开发当地文史资源提升知名度。文化和观光结合是开发休闲观光事业的源泉。休闲 农业结合文史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
充分利用当地文史资源,民俗艺术,如草织、藤编、雕刻、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 和古迹史话、传说,将过去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提升休闲农业的品位。如屏东结合民族风情、传统 文化和农渔特产,在不同季节开展不同特色的旅游,推行农业休闲观光活动。在宜兰将农业休闲、海上休闲和文化结合,举办节庆活动,使休闲和生活、产业相联结,更具活力。目前,宜兰的童玩 节,花莲的石雕节,屏东的黑鲔鱼节,苗栗的木雕节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各地的名胜特产带动休闲农业达到各具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 源条件、农渔特产、构建不同特色的休闲农业,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关键。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 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以提高休闲农业的社会排名。
特产和特色观光相结合,推动休闲农业、休闲渔业。屏东垦丁地处恒春半岛南端,是有名的风 景区,春季又是黑鲔鱼回游垦丁外海的季节。结合休闲渔业,这里每年举行黑鲔鱼文化观光为主的 春游,展销黑鲔鱼、油鱼子等海鲜产品。屏东还结合农产品收获期,将农业特产如黑珍珠、香蕉、凤梨,融入一年四季的观光计划中,带动观光和休闲产业的发展。台东特产的旗鱼,能加工成多种 食品,台东县计划将产业、观光、餐饮、民宿等业者结合起来,举办旗鱼 4
节,推动发展休闲渔业。
借游览胜地,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嘉义以阿里山带动周围山区营造观光环境,同时辅 导农业向休闲农业发展,以降低入世后的冲击。嘉义地处北回归线,宜于产茶,但优质茶名称不一,有梅山茶、竹畸茶、番路茶等等,为了创品牌、保质量、促外销,嘉义借用“阿里山”这三个字 的无形资产,把这个地方产的茶统称为阿里山高山茶,并与航空公司联合,提供给头等舱客人,以 此来提高身价开拓外销。
着力打造、发展农舍民宿,规划步行小道。民宿是拓宽休闲农业服务的方式之一。发展观光民 宿一方面可满足休闲客在农村度假休息的要求,另一方面向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文化等服务,增 加在农村的消费,有助于农民致富和农业转型。
农舍民宿和宾馆旅店不同,主要是民居农宅为住宿方式。自然简朴,舒适宁静,使来客置身于 农村田园风光之中,品尝农家饭菜,了解乡野趣事,感受家庭的温馨和农家乐,这是沟通城市居民 和农民的桥梁,有很好的发展前景。2002年台湾省有关部门公布了《民宿管理办法》,规范民宿经 营。由一般农舍办民宿需要适当改建,增添消防安全设备,农民必须先投入,增加了经营风险。2003 年初,台湾农业策略联盟发展协会还推出八家民宿办音乐餐,希望休闲客在音乐声中享受农村的乐 趣。音乐选用当地传统的音乐资源和大自然的流水风声,鸟鸣虫叫,与远方来客共享。
远足旅行,亲近自然,了解生态,了解农村社会生活,避免快节奏、噪声和污染,有益健康,休闲农业的发展得到岛内社会的重视。台湾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58%,林业资源非常丰富,农业部 门发展休闲农业,利用山区护林打猎小路,串联名胜古迹,如抗日战场、抗荷遗址、文化古寺;特 别生态环境如候鸟保护区、休闲农场、观光果园、农宅民宿等,供人们休闲远足健身之用。步道将 分散的村落、休闲产业、民宿和自然文化景观联成网络,可以向休闲客提供度假、住宿、餐饮等整 套服务,对带动休闲产业非常有利。步道不完全设在林区,在农区可利用乡间小路,田埂渠旁,规 划小道,这样既可保持农村环境又可使城市来客散步田野,悠然自得。3.2 创意和行销
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注意到市场区隔,以自己的特色,形成竞争优势。因而创 办出具有独特内容和风貌的休闲农业(场)成为首要任务。
统一做到资源化行销。休闲农业关系到客人在休假期间衣、食、住、行、文化和娱乐。休闲农 业区(场)应通过媒体和信息网络向公众介绍有关资讯,如交通路线、文化特色、农渔特产、日程、民宿、旅馆、价格、地址、联系办法等等。
目前,在台湾东部的中央山脉和海岸山脉之间已形成一条观光纵谷,形成有名的风景区。台东 部三个县(宜兰、花莲、台东)拟联合组成东部观光休闲联盟,共同开展休闲事业,借以达到三赢。
参考文献
[1]颇具特色的台湾休闲农业
[2]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概况
第三篇: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作者:山合水易来源:未知
一、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人均年收入达到中等小康生活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由劳动型转向休闲型,观光果园在台湾一些地区应运而生。历经20多年的发展,台湾观光农园已经处于普及阶段,各项工作已步入正轨。管理也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特别是观光农园的管理体制已相当健全。另外,文化因素的渗透也在不断提升观光农业的层次和水平。
二、台湾观光休闲农业的类型与可借鉴优势
台湾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类型可以分为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教育农园、市民农园、休闲牧场、完善的制度。台湾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如规范的法令及条文、成熟的规划管理运作、高质量服务等等。
三、台湾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大陆的启示
要发展休闲农业,首先应大力加强休闲农业设施的建设与发展,这是立足城郊资源优势,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基础步骤之一;其次,国家农业部门应重视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并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进行组织、规划、研究,从而推动大陆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为发展农村这一新型产业提供组织保证;最后,要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促进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台湾农委会主要负责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投资建设工作,而旅游部门主要负责组织旅行社及游客前往休闲农场观光旅游,以扩大客源市场。所以,农业部门和园区经营者应积极与旅游部门联系,开展旅游合作,建立农业旅游网络体系。
典范案例
一、台湾清境小瑞士花园:
“清境小瑞士花园” 位于南投县仁爱乡台14甲公路清境农场旁,海拔大约有1800公尺,这里的空气清新自然,景色优美如画,彷佛置身于浪漫的北欧风光里,因此又有 “台湾小瑞士” 及 “雾上桃源” 之美名。
二、台湾新社庄园风光
位于台中县大坑风景区范围內的新社乡,海拔五百至八百六十公尺,保有最丰富的自然原貌,在庄园的每一步都是惊艳。步入新社庄园,欧式古堡、花园、酒庄等建筑,令人有時错位的感觉,彷彿置身中古世紀的欧洲。
三、香格里拉休闲农场
位于宜兰县冬山乡大进村大进路1-1号梅花湖邻近的山丘上。走进农场,沿步行道前行可抵一片浓阴的相思林,林间秋千、吊床、凉亭散布,是享受森林浴、烤肉、打盹最悠闲的天地。农场设有欧式森林小屋,周围遍植山花,夜宿于此,宛如置身香格里拉仙境。
四、飞牛牧场
飞牛牧场位于远离尘嚣的山野之中,区内林木青葱翠绿,繁花茂盛,更有一座种类众多的蝴蝶园。当地空气很 干净,散发着阵阵的草香,微风中透着沁心的清凉,耳边尽是鸟语虫鸣,眼下见到的是绿茵、山岭。青葱的绿野上有低矮的房舍和成群的乳牛,老羊的低鸣和小羊清亮的叫声相互辉映。
五、台南大坑休闲农场
大坑休闲农场位于台南新化镇,距离高铁台南车站大约40分钟车程,虽然不在很深山内,但因地势与环境营造等因素,整个农场感觉非常幽静美丽,特别这些年来农场主人蔡澄文不断美化园区,或许增添欧式建筑、或许种植香草、咖啡树
与各式花卉,让整个大坑农场几乎一年四季都可见到蝴蝶与多样花卉,园区里饲养的数十只乖巧白鸽,更增添许多优美与趣味。
六、南元农场
面积广达三十余公顷的南元农场,是一处很绿的农场,场区内广植绿色植物,除了正在盛开的茶花,还有开出一树红花的火焰木、玫瑰花与香草植物,满园尽是花草树木,植物种类高达两千余种,并有20万株以上的树木,长达10公里的林荫步道,以及无数的草花间植其间,堪称是一处赏绿的植物宝库
第四篇:观光休闲农业背景
观光休闲农业背景
1、从城市化进程的角度
城市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快速的蔓延和扩张,这也就给了城市边缘区农田景观衍变一种不确定的空间限制条件,它们必须要迎合未来城市扩散对土地资源重新分配的需求。这就要求农业土地一方面在经济上有利可图并转向专门化,在成为都市居民的公共开放休闲空间使获得增值。另一方面,还要求自然环境保留“原始野性”的价值,因为它们不带有任何都市标记而受到推崇。农田应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因此,我认为城市化不简单是城市景向乡村的蔓延,城市的扩展、疏解大城市的机能以及提高田园城市公共生活的水平与质量应该在保持农田景观应有的规模和乡村风光特色前提下进行。
2、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
目前我国已成为国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国内旅游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产品正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相合的趋势发展。而观光旅游正与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一起,成为21世纪我国旅游的3大亮点,也就是说,新的世纪,传统的静态休憩模式受到冲击,现代化参与性外出休闲模式将倍受现代都市人的认同和青睐,旅游活动形式从而向多元化、特色化和参与化逐步演变发展。而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话,充分尊重和利用土地的自然环境,强化整个环境的融合与渗透,强调与城市生活的“对话”,有效发挥空间环境构成的再创造价值及人文价值。所以,在进行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把原有农田景观与农业旅游观光园建设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基地自身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对推动城市绿色产业结构调整,为人们提供高品味健身休闲场所,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的三赢局面。
第五篇:台湾休闲农业考察报告
第 34 卷第21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Vol.34 No.2 2013年3月
RESEARCH OF AGRICULTUAL MODERNIZATION
Mar.2013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专业考察总结报告
经 验 与 启 示
中国*长沙
2016年4月28日
第 34 卷第21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Vol.34 No.2 2013年3月
RESEARCH OF AGRICULTUAL MODERNIZATION
Mar.2013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对大陆的启示
(1.北京大学,a.马克思主义学院,b.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871)
摘 要: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从最初的观光果园等到休闲农场,再到休闲农业园区历经 30 余年,始终坚持保护环境生态、活用农业资源和传承农村文化等发展策略。同时,基于资源整合需要,依托地缘关系、社区意识和社区总体营造理念建立休闲农业园区,通过多种本地特色的体验方式辅导农民转型经营和推广休闲农业,强化其乡村性、生态性与体验性等产业特性,实现台湾地区农业永续经营和农村再生发展。依靠健全的制度、理念和规划,强化农民组织合作与策略联盟,推动资源整合及社区总体营造等具体措施发展休闲农业,改善农业产销结构,增加农民收益并释放出经济、社会、教育、休闲、文化和环保等多种功能,给今后大陆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关键词:台湾;大陆;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园区;农会组织;园区规划中图 分类号:F3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275(2013)02-0198-04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Taiwan to Mainland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DU Xing-jun1a, CHEN Xi1b(1.P e k i n gUn i v e r s i t y,a.Sc h o o lo fMa r x i s m,b.Sc h o o lo fJ o u r n a l i s m&Co mmu n i c a t i o n,Be i j i n g10087 1,Ch i n a)Abstract:I nt h et h i r t yy e a r sd e v e l o p me n t,T a i wa n ' sl e i s u r ea g r i c u l t u r eh a sc h a n g e df r o m s i g h t s e e i n go r c h a r dt ol e i s u r ef a r m,t h e n t o l e i s u r e a g r i c u l t u r e p a r k s.I ta l wa y sa d h e r e st o t h e p r o t e c t i o n o f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e n t,a c t i v a t i o n o fa g r i c u l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k e e pr u r a lc u l t u r e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o t h e rd e v e l o p me n ts t r a t e g i e s.Att h es a met i me,ba s e do nt h ei d e a so fr e s o u r c ei n t e g r a t i o n,g e o p o l i t i c a lr e l a t i o n s,c o mmu n i t ys e n s ea n dc o mmu n i t yo v e r a l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t h el e i s u r ea g r i c u l t u r ep a r k swe r ee s t a bl i s h e d.T h el e i s u r ea g r i c u l t u r ep a r k sc a nt h r o u g hav a r i e t yo fl o c a lf e a t u r e se x p e r i e n c emo d eg u i d a n c ef a r me r st r a n s f o r me dt oma n a g e me n ta n dp r o mo t e dl e i s u r ea g r i c u l t u r e,s t r e n g t h e ni t sr u r a ln a t u r e,e c o l o g ya n de x p e r i e n c ea n do t h e ri n d u s t r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r e a l i z eT a i wa na g r i c u l t u r e ' ss u s t a i n a bl ema n a g e me n ta n dd e v e l o p me n to fr u r a lr e g e n e r a t i o n.Re l yo nas o u n ds y s t e m,i d e aa n dp l a n n i n g,s t r e n g t h e nt h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o fp e a s a n t s 'c o o p e r a t i o na n ds t r a t e g i ca l l i a n c e,p r o mo t er e s o u r c ei n t e g r a t i o na n dc o mmu n i t yo v e r a l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o t h e rme a s u r e sd e v e l o p e dl e i s u r ea g r i c u l t u r e,i mp r o v e d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p r o d u c t i o ns t r u c t u r e,i n c r e a s e df a r me r s 'i n c o mea n dr e l e a s e dt h ee c o n o my,s o c i e t y,e d u c a t i o n,l e i s u r e,c u l t u r ea n de n v i r o n m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a n do t h e rf u n c t i o n s,o f f e r sma n ybe n e f i c i a le n l i g h t e n me n tt ot h ema i n l a n dl e i s u r ea g r i c u l t u r ed e v e l o p me n t.Key words:T a i wa n;Ma i n l a n d;l e i s u r ea g r i c u l t u r e;l e i s u r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p a r k s;t h ep e a s a n ta s s o c i a t i o n s;p a r kp l a n n i n g
第 34 卷第21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Vol.34 No.2 2013年3月
RESEARCH OF AGRICULTUAL MODERNIZATION
Mar.2013 1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背景和历史沿革 1.1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背景
“休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和现象,随着社会文化环境而变化。现阶段休闲被视为一种态度或自由的感觉,是扣除了工作和家庭所必须的,非义务或者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 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民众提供休闲服务,从而增进其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活动[ 1 ]。
休闲农业是台湾农业转型的重要策略,它以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基础,为广大城市居民和农民自身提供休闲或旅游功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最早始于上世纪 7 0年代末,人均年收入达到中等小康水平后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逐步转向休闲型,许多农民开始尝试开放成熟期的果园促销,进而逐步发展成观光果园。“休闲农业” 一词最早出现在 19 89年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委托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系召开的“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上。这次会议综合分析世界各国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和台湾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后,把农闲时将农场提供给大众体验和娱乐的农业经营模式确立为台湾的休闲农业。
1.2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83年台湾农业部门颁布 “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规定设置观光农园须首先向乡镇农会申请,由县政府及省农林厅和区农业改良场共同实地勘察合格后列入辅导对象,再由“农林厅”审核并制定计划后由 “农委会”拨给补助经费。19 86年后陆续出现了以各级农会为主的多种经营形式的休闲农场、森林牧场以及自 助式耕种农园,如彰化县农会的东势林场、台南县农会的走马濑农场等,同时还有以 “行政院退辅会”等为主经营的公营农场和土地银行经营的农场等。9 0年农委会颁布实施 “发展休闲农业计划”,正式开创台湾农业发展新的经营方向。19 9 2年,农委会颁布了休闲农-“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规定休闲农业区面积必须在 50h m2以上。19 9 6年,该办法修订为 “休闲农业第一部法规--第 2 期业辅导办法”以便区分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的概念而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19 9 8年,台湾实施隔周休二日的新政策后进一步增加了民众休闲时间,就总体农业内、外环境而言,休闲农业对于环境变迁和个体重返自然的价值观的重建,都将成为未来农业经营的主要型态,也是提升农业经营品质的最佳途径。由于农业转型和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及民众对生态旅游及农业体验的现实需求使全社会都积极投入休闲农业,自 19 89年到 2000年台湾休闲农场数增至 610家[ 2 ]。
进入新世纪,受世界经济不景气影响,台湾也遭遇严重的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的问题,都市人口快速成长,公园绿地等休闲活动空间与设施更加不足。国民收入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也使消费结构不断改变,民众对观光旅游需求逐年增加,使得休闲农业发展更加紧迫。2000年台湾当局修正“农业发展条例”,将休闲农业正式列入台湾重要农业发展政策,并对休闲农业进行统一界定: 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 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模式[ 3 ]。同年,将 “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修订为“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并把休闲农场的面积放宽到0.5h m2。2000年 12月 颁布实施的 “新世纪国家建设计划书”也把推动观光旅游发展作为重要工作内容。随后相关部门颁布 “国内旅游发展方案”和 “21世纪台湾发展观光新战略”,决定发展生态和健康旅游,使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相结合,以此来推动传统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业转型和乡村活化再生。2001年起,针对过去休闲农业各自发展,造成资源分散而缺乏整体竞争力的情况,台湾当局着手推动一乡一休闲园区计划,即后来的 “休闲农业园区计划”,要求集中力量发展农业园区,为游客提供旅游消费,促进乡村社区整体发展,增加居民收益,带动当地经济繁荣。2002年台湾观光局发布“民宿管理办法”,把民宿纳入到休闲农业范围,进一步扩大了休闲农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一时期,台湾休闲农场总数达到 1021家[ 2 ],这些休闲农场有力促进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和农业的永续经营。2004年和 2006年 “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历经三次修订,逐步把休闲农业发展重点转向品质的提升,力求实现休闲农业和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2006年后,开始逐步辅导休闲农场进行登记,实施休闲农业和休闲农场的等级评定和品质认证制度,逐步推动农场实现合法化经营。同时,大力推进创意开发,积极参加国际交流合作,带动服务质量提升,第 34 卷第21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Vol.34 No.2 2013年3月
RESEARCH OF AGRICULTUAL MODERNIZATION
Mar.2013 促进具有国际观光水平的休闲农业区的规划建设,实现休闲农业的健康和永续发展。
自 19 81年至 2011年的 30年间,台湾地区各级农会组织先后辅导办理了多个乡镇市设置完成柑桔、杨桃、葡萄、梨、荔枝、龙眼、桃、李、莲雾、番石榴、百香果、草莓、茶及蝴蝶兰等在内的多种观光果园。目前,台湾地区共划定休闲农业区 7 1处,休闲农场 27 4家[ 4 ]。同时各级农会组织还积极发展和辅导都市农业,自 19 9 5年以来先后设置市民农园、花卉公园、教育农园等多处,建设完善休闲农业指示标牌、解说设施、道路标志、停车场、凉亭和公厕等相关公共设施,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保育和环境美化工程,为使社会大众通过体验农业、了解农业进而支持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休闲农业是结合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三生一体,把自 然资源与休闲活动完美结合,并具有最原始的乡土性与草根性的特色农业,它依托广大农村地区,充分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营造特色,发展创意,紧密结合农产加工、运销以及游憩服务,使自然景观和人文生态等资源达到和谐统一[ 5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五项具体内容。
2.1 保护环境生态休闲农业主要是利用农村地区优秀的自然和生态环境,结合农业生产及农村文化等资源从而形成良好的经营模式来吸引广大居民观光和游玩。广大游客在学习、参与和体验各种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时所依托、利用的自 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分为可持续和不可持续两类。台湾地区休闲农业主要是依托可持续的环境和生态资源,严格控制不可持续的稀缺资源的使用,为民众提供休闲服务,从而使他们全面了解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保育的重要性。因此,休闲农业及观光园区等在保育环境方面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2.2 活用农业资源农业资源是休闲农业的重要载体和支撑,也是满足人们从事实用性、生态性及生动性等多种活动需要和用于放松身心及生活体验等心理需求的自然环境与广阔空间。农业资源不但具有神秘的技术性、丰富的多样性和无穷的趣味性可以满足人们求知的欲望,让人们获得探求农业知识和技能的满足感,而且还能带给广大游客浓厚亲切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崇尚自然的心愿。
2.3 传承农村文化台湾农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特色与底蕴,台湾广大农村地区流行的寺庙迎神赛会等祭祀活动;车鼓阵等庆祝活动;放天灯、布袋戏等各种娱乐活动;山歌对唱等说唱活动,绘画等手工制作;茶艺等产业文化;玩陀螺、灌蟋蟀等儿童娱乐活动;农村的衣、食、住、行、娱乐、生产生活器具和各种玩物等物质文化以及思想、意识、语言、信仰、礼仪、民风、制度、知识、艺术、生活方式、耕作制度和行为模式等精神文化不但是先辈生活的积累和传承,也可能是农民自己过去的亲身体验。这些民俗和产业文化活动以及物质精神文化与休闲农业结合不但可以让人追古思今,亲身体验优质观光资源,而且还可以使农村文化落地生根,发扬光大。
2.4 实施整合战略2001年台湾开始推动一乡一休闲园区计划,即后来的“休闲农渔园区计划”,以求最大限度发挥它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避免各自分散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整体效益欠佳,减少游客对乡村环境的影响和冲击,达成 “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整合园区内农场、农园、民宿和所有景点通过策略联盟方式构成带状的休闲农渔园区,带动乡村社区整体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繁荣。“休闲农渔园区计划”的主要策略包括: ①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②软、硬件建设互相配合;③园区居民的积极参与;④注重园区产品开发与创意;⑤加强策略联盟整合行销;⑥办理园区评鉴,引杜兴军等: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对大陆的启示199 第 34 卷农业现代化研究导正确发展方向;⑦推动生态旅游,落实资源保育。
2.5 推动休闲农业园区建设休闲农渔园区是基于园区内资源整合的需要,依托地缘关系与利益共同体的社区意识和社区总体营造的理念与作法而成立的,以辅导农民顺利转型经营休闲农业和推广休闲农业为目的 “社区”。休闲农业园区是综合运用本区域内特有的乡土文化和风土民情,通过解说教育、体验活动、产业与民俗文化活动以及农业经营等方式在整个观光游憩的空间系统中展示其独特风情与韵味的窗口和平台。通过强化其乡村性、生态性与体验性等产业特性,更好地挖掘其休闲价值和潜力,为实现台湾地区农业的永续经营、农村的再生发展和农民的持久进步而贡第 34 卷第21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Vol.34 No.2 2013年3月
RESEARCH OF AGRICULTUAL MODERNIZATION
Mar.2013 献力量。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园区建设
3.1 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过程及阶段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普及,传统、单一型的休闲农场各自分散发展的策略越来越造成资源浪费和整体竞争力受损,于是从 2001年起台湾当局改变策略,实施休闲农渔园区计划,希望在社区总体营造策略启发下,通过企业化经营手段将农地转变成具有商业价值的休闲乐园,朝向精致农业转型。企业化经营主要包括市场化、组织化和专业化三层意思,这也正是农业企业的经营理念。由此可见,休闲农业园区政策的形成,早已融入了休闲产业的市场想象和园区经营所需的组织化与专业化构想。社区总体营造计划强调整合地方整体资源,带动地方社区投入的发展理念,也给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带来启示。因此,将个别农园的发展理念扩大为整个乡镇园区并强调整个乡镇资源的整合发展,从而通过休闲农业园区来延续台湾精致农业的发展策略,强调用更加系统和专业的运作方式来为传统农业创造不同的附加价值以满足人们对某种休闲品质的需求,正是台湾农业始终遵循的发展策略。
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自 2001年开始到现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2001年的一乡一休闲农渔园区,自 2001年开始通过请辅导委员赴各乡镇并通过农会予以辅导来推动的一乡一休闲农渔园区计划;第二阶段自 2002年至 2004年,按照一乡一休闲农渔园区计划要求,每个乡镇需设置一个园区,然而并非每个乡镇都具备设置条件,相反地,有些乡镇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可设置多个园区,因此,自 2002年起将计划调整为 “休闲农渔园区计划”;第三阶段自 2005年至今,为了发挥资源整合效果,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发展,农委会依法划定休闲农业区并给予经费补助,同时协助其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行销与管理活动,提升园区服务质量。
3.2 休闲农业园区的社会本质与产业特性休闲农业园区是依托企业经营和社区营造两大理念而建立,以摆脱以往规模经济思维和发展精致农业为目标的,因此,它具有商业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就商业性而言,休闲农业园区与一般农业企业一样,都强调市场化、组织化与专业化经营理念,其差异在于农业企业强调个别生产企业的产销效能,而休闲农业园区则更强调区域内整体资源的组织营运。就社会性而言,休闲农业园区与一般工业休闲产业具有本质不同,这种不同恰恰蕴含在其特殊的社会性上。休闲农业园区首先所具备的社会特性是乡村性,即亲族情味的关怀氛围、群我序位的公共特性以及永续定居的人文生态特性[ 6 ]。农业的休闲价值和潜力来源于其乡村性,即人们对于休闲农业的需求更多来源于对农业所在地乡村生活的向往及其乡村性的感动,而不仅仅是农产品的消费和乡村自然景观。休闲农业园区的另一产业特性是其地方属性,“地方”作为一个重要的休闲消费目 标不同于一般休闲工业强调的个别休闲产品。因此,休闲农业园区必须努力发掘当地的物、景、地和风土人情等特色,来彰显其独特的地方性格和存在价值。休闲农业作为与环境生态关系密切的产业形式,还必须要回馈自 然和生态体系,建设、维护并提升属于农业产业本质的园区生态性,使园区能够健康、高效和永续运营。农业之所以具有休闲产业化的价值和潜力,除了它具有呼唤自然人性的乡村性、地方性和生态性魅力以外,还在于它具有一种直接结合了人力、物力和地力而能直接创造产品的独特生产过程,正是这种独特的生产过程成为吸引都市居民参与生活体验,提高休闲农业价值和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休闲农业园区是具有教育、经济、社会、游憩、医疗、文化和环保等多目标功能的产业形态,它综合运用农业资源的永续经营,推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多面向永续发展,不但具有塑造乡村风貌、永续管理自然资源、环境及生态保护等环保功能,而且还具有发展乡村文化及维护地方认同的社会文化功能。休闲农业园区可以促进农村产业和经济转型,使传统农业从生产初级产品的一级产业,到加工农产品的二级加工业,再进一步提升到三级的休闲服务产业,使农业得以持续发展。除产业级别的转变外,农业经营型态也会发生改变,农业从初级农产品进行分级包装并赋予品牌后变为商品出售,再从商品提升为礼品或艺术品,最后提升至休闲体验品,农产品的附加价值逐次提高,产品利润也就随之增加。休闲农业发展还可以促进乡村社会转型和价值转变,提升社区环境质量和居民社区意识。休闲农业通过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与体验服务扩大了居民参与休闲农场、民宿及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政治和社会参与度,促进了城乡交流,使乡村休闲产业经营者摆脱了传统依赖,逐步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社会价值。休闲农业园区还可以增加社第 34 卷第21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Vol.34 No.2 2013年3月
RESEARCH OF AGRICULTUAL MODERNIZATION
Mar.2013 区居民表达需求、执行发展计划等合作与联盟的机会,扩大社会关系的幅度[ 7 ]。促使园区居民、农场和民宿业者保护自 然生态景观,改善社区环境质量,吸引更多游客观光旅游。这一功能不但成为加速社区分化转型的促进剂,形成休闲农业新的乡村社会价值观,而且在无形中还塑造了乡村社会团结互助,互利共赢的社区意识。
3.3 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及营造
休闲农业园区必须遵循自 然规律、地方文化认同、生态环境属性及整合发展的园区营造理念来确立园区总体定位,以实现其乡村性、地方性、生态性和体验性等的产业特性与休闲价值。
休闲农业园区通过与本地社区联合而获得更多自 然生态环境和文化景观等潜在资源,再与当地产业活动、人文景观等多种资源进行整合而开创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提高竞争力,促进休闲农业永续经营。在推动园区内社区营造时,不仅200 第 2 期从各种休闲设施的规划着手,更重要的是唤醒了民众对于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的共同体意识。共同体意识的建立是一个复杂过程,它需要用心去重建与积累本地居民对休闲农业的集体记忆,并将这一记忆映射到人们的日 常生活中,使整个园区的休闲过程处处蕴含着社区集体记忆的丰富痕迹,给游客提供终生难忘的体验,最终形成具有乡村性和地方性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
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与营造还需要建立独具特色的地方产业文化的主体性格,通过塑造休闲农业园区的地方魅力,固守自 身的产业文化主题性格,发展休闲农业园区人文与自然的独特内涵与性格,确立休闲农业发展的市场定位,发掘农产业文化主体性格所蕴含的经济价值,从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在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必须通过推动参与式行动来引导园区居民参与休闲农业发展,成为社区营造的参与者,才会让属于园区居民的集体记忆逐渐深厚而难忘。同时,还应让专业人士参与地方共同谋划并思考建设方案,把园区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力重新还给居民。这种参与式的规划有助于唤醒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唤醒社区居民、政府部门以及地方利益集团对园区社会、文化、空间和生态环境的共同价值认同和责任心,把社区建设成为具有乡村性,重视生态环境并给广大居民和游客带来幸福快乐和完美体验的魅力园区。
2001年开始推行的 “休闲农渔园区计划”,以改变过去平均分配资源的方式,集中力量发展农渔园区,增加园区内软、硬件建设,充分整合园区内农场、农园、牧场等景点和民宿等设施,逐步形成休闲农场、农业及民俗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尤其是 2002年修订后的 “发展观光条例”正式将民宿纳入辅导观光范畴,使偏远地区及休闲农业园区内农舍及休闲农场可以转型经营民宿,确立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框架。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对大陆的启示
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在 “行政院农委会”大力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根据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并结合大陆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4.1 政府主导和政策配套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台湾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和相关政策措施的保障。“行政院农委会”和各县市都设立相应的管理及辅导机构,形成休闲农业的管理和辅导体系。同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和法规,保证休闲产业有序发展和依法按经营。现阶段大陆休闲农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必须加大政府对休闲农业的主导力度,尽快制定农业休闲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休闲农业发展的行政手段和法律依据。
4.2 具有齐全功能和健全网络的农会组织是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台湾 “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之所以解决得好,主要得益于对 “三生”(生产、生活和生态)概念的持续关注。不论是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还是改善生产、生态和生活都离不开遍布台湾乡村的各级农会组织。目前,必须加强大陆农民组织建设,使其承担有效管理农村、发展农业和提升农民的重担,协助政府推行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4.3 转变观念,重视科技支农,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台湾正是在上世纪 60年代末面临农业发展困境时,通过转变观念,强化科技支农力度,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才实现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现阶段大陆也面临着农业科技支持力度不够、农业面临转型升级、农业生产效率较低等诸多困境,因此,必须学习台湾经验,加大农业科技支持力度,第 34 卷第21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Vol.34 No.2 2013年3月
RESEARCH OF AGRICULTUAL MODERNIZATION
Mar.2013 转变农民观念,加快农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休闲农业稳步健康发展。
4.4 合理规划布局,整合资源,强化合作经营和策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避免恶性竞争 大陆和台湾具有相似的农业资源特征,人多地少,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因此,发展休闲农业,必须从当地主要或特色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生态这些农业资源着手,发挥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展示、解说、观赏、参与、摄影和采摘等多样化的活动或手段,来活化农业资源,使休闲农业得到永续经营与发展。
4.5 重视宣传推介,培养农民驾驭市场能力
宣传推介是推动台湾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台湾各休闲农业企业普遍重视自身品牌和形象宣传,形成全方位宣传推介网络,使广大游客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并享受休闲农业的许多快捷服务。大陆改革开放以来,信息和科技日新月 异,人们的素质和市场认同也逐步提高。必须加强推广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开拓产品市场才能提升休闲农业的市场竞争力。4.6 完善休闲农业服务体系,加强体验经济与休闲农业产品研发
休闲农业是集观光、游览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形态,旅游者通过深入农村和农家体验农村生活,感受农村文化。因此,必须完善休闲农业体系,对农业环境、接待服务等提出相应要求,提高休闲农业层次,这也是休闲农业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对休闲农业和体验经济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对旅游休闲产品需求和服务质量均直线上升,给休闲农业从业者和相关部门提出更高要求。必须更加适应休闲农业的高度参与性和互动性,创造性地开发出具有人性化、绿色化和高附加价值的休闲旅游产品,提供优质服务,才能满足大众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推动我国休闲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政宗.休闲农业行销策略分析[ J ].农业推广文汇,19 9 8(4 3):181-182.[ 2]段兆麟.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回顾与未来发展策略[ J ].农政与农情,2007(17 7):64.[ 3]邱涌忠.农金岁月三十八[ M].台北:东莹国际文化有限公司,2008 :127.[ 4 ] “台湾休闲农业旅游网”网站[ EB/ OL ].www.t a i wa n f a r m.o r g.t w/ c o m/i n d e x.p h p / t w/ f a r mg p s / 2012-01,2012-07.[ 5]郑健雄,陈昭郎.台湾休闲农场市场区隔化之探讨[ A ].造园学会编:休闲理论与游憩行为[ M].台北:田园城市文化出版社,19 9 6 :19 1-203.[ 6]黄昭瑾.合院空间形式与日常生活之研究---台湾乡村性的展演与变迁[ D].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 7 ]邱涌忠.休闲农业在乡村发展的社会意义[ R].推动农村振兴创造农业生命力研讨会资料,台湾中国农村发展规划学会,2003:7 2.杜兴军等: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对大陆的启示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