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实施方案

时间:2019-05-12 12:5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实施方案》。

第一篇: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实施方案

县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的实 施 方 案

按照省政府提出的“十二五”期间全面解决全省农村整体存在危险的困难家庭(即D类危房)住房问题的要求,以及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我县“十二五”期间农村D类危房数据,结全我县实际,**年我县农村危房改造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农村危房改造的工作目标

**年,省委、省政府确定我县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为700户(其中2012年400户,2013年300户,2012年节能示范户200户),工程建设于2013年10底完成建设任务。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分期分批推进。根据困难群众的经济状况,按照先无房、危房户,后其他困难住户的要求,科学制定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以下简称“解困”)规划。

因地制宜,分类分户解决。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区别不同对象和住房困难类型,按照旧房维修,危房改建、无房新建等不同类型逐户解决。

先易后难,满足安全居住。根据经济安全实用、节地节能节村的要求,要先易后难,坚持低标准起步,广范围覆盖,以满足安全适用的居住要求。

节约用地,坚持一户一宅。解决农村困难群众新的住房后,应收回原宅基地,以防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三、方法程序

(一)解困对象

1、解困对象标准。解困对象,是生活在农村贫困线以下的下列人员,并属于居住在上世纪50年代前建造,不能保障安全的简易土窑洞、简陋土坯房的住房或房屋已经倒塌的无房户:

(1)经县级人民政府部门确认的农村低保户;

(2)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的农村低保边缘住房困难户;

(3)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因病返贫的住房困难户;

(4)经县级人民政府部门确认不宜集中供养,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农村重点优抚对象。

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困难家庭,而子女有经济能力,但不履行赡养义务造成住房困难的,不在此解决范围。

2、解困对象认定。认定农村住房解困对象,按下列规定执行:

(1)农村低保户和优抚对象,由县级民政部门审查认定。

(2)农村低保户和优抚对象中的住房困难户,由县级建设部门审查认定。

(3)农村低保边缘和因灾因病返贫的住房困难户,由县级建设部门会同民政部门审查后,报县人民政府认定。

城市和县城规划区内的农村住房困难户,不在此次解决的范围;已经规划在地质灾害治理搬迁村、整体移民搬迁村的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在整村搬迁时一并解决;已经在残疾人危房改造中解决住房的农村贫困残疾人,不再重复解决。今后,解决经民政部门认定的扶贫搬迁和残疾人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时,可适用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政策,但不能重复适用其他优惠政策。

(二)解困方式

在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中,坚持个人自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坚持旧房利用与新房建设相结合;坚持统一组织建设维与住户自行修缮相结合。解困工作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村庄整治、土地整理、村庄绿化结合起来,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要求,结合移民搬迁、残疾人住房改造,结合农村困难群众的意愿,采取新建、改建、修缮、置换或其它方式,做好解困工作。

1、新建住房。对没有住房或现住房已不能居住的利用本村现有住房也无法解决的,可采取新建的方式解决。

2、改建住房。对原住房已成危房但还有一定利用价值的可采取对原住房进行改建的方式解决。

3、修缮住房。对原住房已经严重破损,但修缮后还能使用的,可采取修缮原住房的方式解决。

4、置换住房。对于没有住房的,除采取新建住房外,还可在本村置换解决,即在原住户自愿前提下,收购现有依法批准建设的空置住房进行维修的,安排没有住房的困难群众居住。

(三)解困要求

1、严格控制建房面积。新建和改建住房的建筑面积可按困难群众户籍人口确定,一般控制在40—60平方米之间,乡(镇)政府要积极引导、防止出现超标准建房的问题。修缮住房的,按现有住房面积修缮。置换住房的参照新建住房的面积标准掌握。

2、严格质量安全管理。各乡镇组织技术力量,对危房改造施工现场开展质量安全巡查与指导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要组织农村建筑工匠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农房建设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确保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实用、经济”。具体要求是:

(1)新建和改建住房的,应为一层砖混或砖木结构的平房,铺水泥地面,刷内

第二篇: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实施方案

县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的实 施 方 案按照省政府提出的“十二五”期间全面解决全省农村整体存在危险的困难家庭(即d类危房)住房问题的要求,以及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我县“十二五”期间农村d类危房数据,结全我县实际,**年我县农村危房改造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农村危房改造的工作目标 **年,省委、省政府确定我县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为700户(其中2012年400户,2013年300户,2012年节能示范户200户),工程建设于2013年10底完成建设任务。

二、基本原则统筹规划,分期分批推进。根据困难群众的经济状况,按照先无房、危房户,后其他困难住户的要求,科学制定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以下简称“解困”)规划。因地制宜,分类分户解决。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区别不同对象和住房困难类型,按照旧房维修,危房改建、无房新建等不同类型逐户解决。先易后难,满足安全居住。根据经济安全实用、节地节能节村的要求,要先易后难,坚持低标准起步,广范围覆盖,以满足安全适用的居住要求。节约用地,坚持一户一宅。解决农村困难群众新的住房后,应收回原宅基地,以防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三、方法程序

(一)解困对象

1、解困对象标准。解困对象,是生活在农村贫困线以下的下列人员,并属于居住在上世纪50年代前建造,不能保障安全的简易土窑洞、简陋土坯房的住房或房屋已经倒塌的无房户:(1)经县级人民政府部门确认的农村低保户;(2)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的农村低保边缘住房困难户;(3)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因病返贫的住房困难户;(4)经县级人民政府部门确认不宜集中供养,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农村重点优抚对象。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困难家庭,而子女有经济能力,但不履行赡养义务造成住房困难的,不在此解决范围。

2、解困对象认定。认定农村住房解困对象,按下列规定执行:(1)农村低保户和优抚对象,由县级民政部门审查认定。(2)农村低保户和优抚对象中的住房困难户,由县级建设部门审查认定。(3)农村低保边缘和因灾因病返贫的住房困难户,由县级建设部门会同民政部门审查后,报县人民政府认定。城市和县城规划区内的农村住房困难户,不在此次解决的范围;已经规划在地质灾害治理搬迁村、整体移民搬迁村的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在整村搬迁时一并解决;已经在残疾人危房改造中解决住房的农村贫困残疾人,不再重复解决。今后,解决经民政部门认定的扶贫搬迁和残疾人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时,可适用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政策,但不能重复适用其他优惠政策。

(二)解困方式在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中,坚持个人自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坚持旧房利用与新房建设相结合;坚持统一组织建设维与住户自行修缮相结合。解困工作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村庄整治、土地整理、村庄绿化结合起来,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要求,结合移民搬迁、残疾人住房改造,结合农村困难群众的意愿,采取新建、改建、修缮、置换或其它方式,做好解困工作。

1、新建住房。对没有住房或现住房已不能居住的利用本村现有住房也无法解决的,可采取新建的方式解决。

2、改建住房。对原住房已成危房但还有一定利用价值的可采取对原住房进行改建的方式解决。

3、修缮住房。对原住房已经严重破损,但修缮后还能使用的,可采取修缮原住房的方式解决。

4、置换住房。对于没有住房的,除采取新建住房外,还可在本村置换解决,即在原住户自愿前提下,收购现有依法批准建设的空置住房进行维修的,安排没有住房的困难群众居住。

(三)解困要求

1、严格控制建房面积。新建和改建住房的建筑面积可按困难群众户籍人口确定,一般控制在40—60平方米之间,乡(镇)政府要积极引导、防止出现超标准建房的问题。修缮住房的,按现有住房面积修缮。置换住房的参照新建住房的面积标准掌握。

2、严格质量安全管理。各乡镇组织技术力量,对危房改造施工现场开展质量安全巡查与指导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要组织农村建筑工匠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农房建设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确保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实用、经济”。具体要求是:(1)新建和改建住房的,应为一层砖混或砖木结构的平房,铺水泥地面,刷内外墙壁,性能要安全适用。(2)修缮住房的。根据实际情况,可选做墙壁维护,屋顶维修,铺水泥地面,刷内外墙壁,性能要安全适用。(3)置换住房的。应购买置换一层砖混或砖木结构的平房,铺水泥地面,刷内外墙壁,性能要安全适用。

(四)补助标准在解困时,按《意见》要求,各级财政对农村危房改造平均每户补助标准为1400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7500元,省级财政补助2600元,市政财补助1950元,县(市)财政补助1950元。对农村危房改造建筑节能示范户,中央财政每户再增加2500元补助。解困工作的摸底调查、建立档案工作培训,监督管理等工作经费,由县财政根据工作需要专项列支。省、市两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下达后,连同县的补助资金一并在银行专户储存管理,上年结余部分可滚动到下年继续使用,由县建设部门根据各乡(镇)、农村的工作进度,按照管理程序的规定拨付。

(五)工作程序

1、个人申请。符合解困条件的家庭,向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长治市农村困难群众住房解困申请表》并提供户籍、住房和低保等证明材料。

2、评议公示。村民委员会对收到的解困申请,经村民代表会进行评议,初定解困对象,并予以公示,广泛听取意见。评议公示后,对符合条件的,村民委员会签署意见报乡(镇)人民政府;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向申请人说明情况和依据。

3、审查公示。乡(镇)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上报的申请材料;要及时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报县建设局、民政部门审批,不符合条件的,将材料退回所在村委会,并说明原因,审查结果应在乡(镇)人民政府政务公开栏进行公示。

4、核准上报。县级建设部门会同民政部门对乡(镇)人民政府上报的申请材料进行汇总复核。对符合条件的,核准其享受住房解困优惠政策,并按市里分配指标,分年、分批解决,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县人民政府向市建设部门、民政部门申请补助。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舆论宣传建立长效、动态的解困工作机制与监管机制,建设完善公示制度、严密审核制度、透明资金拔付制度。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宣传栏和标语等形式,宣传解困工作的重要意义,形成全社会积极支持配合解困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注重业务培训,开展产权登记要通过专家讲课等形式,加强对农村建筑工匠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进一步适应农民建房由传统砖木结构向现代钢筋水泥结构转变的需要。开展农村住房产权登记培训,尽快开展农村房屋产权登记发证工作,为解困工作的逐步落实提供条件。

(三)搞好政策衔接,落实解困规划理顺解困政策渠道,做好政策衔接工作,避免重复补助。积极组织搞好调查研究,摸清住房困难情况,建立住房解困档案,扎实搞好前期工作,实事求是、各负其责、协调配合、认真落实解困计划。

五、资金使用管理。农户改造竣工后,乡镇根据改造建设情况各种档案资料、申请审批程序和完备情况,会同相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后,按规定财政部门拨付乡(镇),乡(镇)以一折通的方式拨付到改造户。

第三篇:乡宁县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实施方案1

薛关镇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

实 施 方 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切实改善和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不断加快构建和谐乡宁步伐,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的意见》(晋政发„2008‟25号,以下简称《意见》)和《临汾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汾市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临政发„2009‟20号)文件精神,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为目的,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多渠道筹资,多形式实施,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解困机制,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实现农村困难群众住有所居。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全镇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工作的领导,成立薛关镇农村困难群众住房解困工作领导组,人员组成如下:

组 长:张春龙(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吴扬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卫建平(县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局长)

成 员:李建发(县财政局局长)沈爱民(县民政局局长)刘 波(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杨秀清(县审计局局长)

丁石胜(县扶贫局局长)

李顺祥(县计生局局长)

陈 锋(县残联理事长)姚德山(县住建局党支部书记)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管理局(以下简称“县住建局”),办公室主任卫建平(兼),各单位设联络员。

三、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划,统筹建设。根据困难群众的住房状况,按照先无房、危房户,后其他困难住房户的要求,科学制定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以下简称“解困”)规划,并与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等工作有机结合,统筹建设。农村危房改造规划选址应符合以下要求:

1、避开地震断裂带、滑坡、崩塌、泥石流、河洪、山洪等自然灾害及次生灾害易发生的地段。

2、避开水源保护区、水库泄洪区、濒险水库下游地段。

3、尽量避开风口,选择向阳、通风良好的开阔地带。

4、优先选择靠近原有居住地或经鉴定后可利用公共设施较多的地段。

5、不影响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护。

(二)先易后难,逐步解决。根据经济安全实用,节地节能节材的要求,采取先易后难、逐步解决的办法,满足农村困难群众的居住要求。

(三)因地制宜,分类解困。农村住房解困工作,既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又要充分考虑各方的承受能力,区别不同对象和住房困难类型,按照旧房维修、危房改建、无房新建的要求分类解决。危房改造应由有专业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并符合相关技术要求。

(四)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要立足农户自力更生,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鼓励群众互帮互助,建立政府补助、住户投入、社会帮扶的解困机制。

(五)节约用地,一户一宅。坚持一户一处宅基地,已解决新住房的,要收回原宅基地,用于新的建设或进行复垦、绿化,防止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五、解困对象、方式、标准和程序

(一)解困对象

1、解困对象。解困对象为《意见》规定的居住在危房或房屋已经倒塌,属于无房的下列人员:

(1)经县民政局确认的农村低保户;

(2)经县人民政府确认的农村低保边缘住房困难户;

(3)经县人民政府确认因灾因病返贫的住房困难户;(4)经县民政局确认不宜集中供养、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农村重点优抚对象。

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困难家庭,而子女有经济能力,但不履行赡养义务造成住房困难的,不在此次解决范围。

2、解决对象认定。认定农村住房解困对象,按下列规定执行:

(1)农村低保户和优抚对象,由县民政局审查认定。(2)农村低保户和优抚对象中的住房困难户,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和县住建局审查认定。

(3)农村低保边缘和因灾因病返贫的住房困难户,由镇政府协同县住建局和县民政局审查后,报县人民政府认定。已经或规划在地质灾害治理搬迁村、整体移民搬迁村的困难群体住房问题,在整村搬迁中一并解决;已经在残疾人危房改造中解决了住房的农村贫困残疾人,不再重复解决。今后,解决经民政局认定的扶贫搬迁和残疾人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时,可适用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政策,但不能重复适用其他优惠政策。

(二)解困方式

在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中,坚持个人自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解困资金;坚持旧房利用与新房建设相结合,多方式多手段推进解困工作;坚持统一组织建设维修与住户自行修缮相结合,多途径多方法完成解困任务。

解困工作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村庄整治、土地整理、村庄绿化结合起来,优先考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结合移民 搬迁、残疾人住房改造,结合农村困难群众的意愿,采取新建、改建、修缮、置换或其他方式,做好解困工作。

1.新建住房。对没有住房或现住房已不能居住的,利用本村现有住房也无法解决的,可采取新建的方式解决。2.改建住房。对原住房已成危房但还有一定利用价值的,可采取对原住房进行改建的方式解决。

3.修缮住房。对原住房已经严重破损,但修缮后还能使用的,可采取修缮原住房的方式解决。

4.置换住房。对于没有住房的,除采取新建住房外,还可在本村置换解决。即在原住户自愿前提下,收购现有依法批准建设的空置住房进行修缮后,安排没有住房的困难群众居住。

重建房屋原则上以农户自建为主,农户自建确有困难且有统建意愿的,地方政府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帮助农户选择有资质的施工队伍统建。坚持以分散改造为主,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危房集中村庄的危房改造。

(三)解困要求

1、建筑面积。新建和改建住房的,建筑面积可按困难群众户籍人口确定,一般控制在40—60平方米之间。修缮住房的,按现有住房面积修缮。置换住房的,参照新建住房的面积标准掌握。

2、质量标准。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以改变房屋院落面貌、消除房屋隐患为前提,确保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实用、经济”。具体要求是:

(1)新建和改建住房的,应为一层砖混或砖木结构的平房,铺水泥地面,刷内外墙壁,性能要安全适用。

(2)修缮住房的,根据实际情况,可选做墙壁维护、屋顶维修、铺水泥地面、刷内外墙壁,性能要安全适用。

(3)置换住房的,应购买置换一层砖混或砖木结构的平房,铺水泥地面,刷内外墙壁,性能要安全适用。

(四)工作程序

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按照下列程序开展工作:

1、个人申请。符合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条件的家庭,向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山西省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申请表》,并提供户籍、住房和低保等证明材料。

2、评议公示。村民委员会对收到的解困申请5日内,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评议,初定解困对象,并公示5天,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评议公示后,对符合条件的,村民委员会签署意见报乡(镇)人民政府;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向申请人说明情况和依据。

3、审查公示。镇政府对村民委员会上报的申请材料,应在5个工作日内审查完毕。必要时,可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住房和家庭经济情况等进行调查和核实。符合条件的,报县住建局、民政局审批;不符合条件的,将材料退回所在村委会,并说明原因。审查结果在镇政府政务公开栏进行公示5天。审查公示工作,镇政府在8月15日以前完成,并将审查结果报县农村困难群众住房解困工作领导组办公室。

4、核准上报。县住建局会同县民政局,对镇政府上报的申请材料进行汇总复核。县民政局主要对低保户和扶优对象进行复核,县住建局主要对住房困难情况进行复核。对符合条件的,核准其享受住房解困优惠政策,并按本地实际情况提出分年、分批解困计划,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由县人民政府向市建设部门、民政部门申请补助。

5、组织实施。具体组织实施由镇政府具体负责,镇政府要严格按照县人民政府的要求,认真组织落实本地解困工作,并建立相应的工作目标和责任追究制度。

六、工作进度和职责

(一)工作进度

改造任务明确后,镇政府要立即下发实施方案,报县住建局备案。要开展对象认定工作,在1个月内,将改造任务落实到村、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农户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内容的录入工作,并全面开工建设。

10月底前,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工作。11月底前,组织完成农村危房改造竣工验收工作,将改造的全部档案资料归集、整理、存档,完成农村危房改造总结工作,将书面总结报送县住建局。

每月14日、29日前,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信息和进度情况报送县住建局。

(二)职责分工

1、镇领导组办公室负责确定住房困难户以及解困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办理领导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2、民政办负责认定农村低保户和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众,配合县住建局搞好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3、国土资源所负责解决必要的农村解困住房宅基地用地计划指标;负责解决列入计划的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村的困难住房问题,并将有关信息报镇领导组办公室。

4、镇残联负责解决农村残疾人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并将有关信息报县领导组办公室。

各涉及站所要明确分工,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切实推进农村住房解困工作。

七、其他工作要求

(一)农村危房改造是党中央、国务院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省政府“十件实事”的重要组成内容。各乡(镇)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严密组织,抓紧抓好。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定期将进展情况向政府主要领导汇报。

(二)危房改造工程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各乡(镇)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定期对危房改造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人,确保危房改造工程的安全施工。

(三)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实行“国家、省、市给予资金支持、进行宏观指导,县级政府是责任主体、负责全面落实”的责任制管理方式。各村委要按照方案的要求,组织实施、资料统计、加强监管,全面落实各项工作。对不按规定时限和要求开展工作,影响工程进度,造成严重后果的,将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四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的意见(晋政发[2008]25号)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发[2008]25号 【发布日期】2008-08-25 【生效日期】2008-08-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的意见

(晋政发[2008]25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省人民政府决定启动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标和原则

(一)工作目标

全省农村困难群众中现有住房困难户约32万户。省人民政府决定,2008年先安排3000户开展试点,启动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2009年至2012年,每年解决1.7万户。在本届政府任期内,解决7.1万户仍居住在危房中的困难户,构筑农村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保障工程,到2020年全部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实现农村困难群众住有居所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分期分批推进。根据困难群众的经济状况,按照先无房、危房户,后其他困难住房的要求,科学制订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以下简称“解困”)的规划。

――因地制宜,分类分户解决。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既要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又要充分考虑各方的承受能力,区别不同对象和住房困难类型,按照旧房维修、危房改建、无房新建等不同类型逐户解决。

――先易后难,满足安全居祝根据经济安全实用、节地节能节材的要求,要先易后难,坚持低标准起步,广范围覆盖,以满足安全适用的居住需求。

――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参与。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水平,要立足于农户自力更生,鼓励群众互帮互助,建立政府补助、住户投入、社会帮扶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的机制。

――节约用地,坚持一户一宅。解决农村困难群众新的住房后,应收回原宅基地,防止在解困工作中,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方法和措施

(一)解困对象

1.解困对象标准。解困对象,是生活在农村贫困线以下的下列人员,并属于居住在上世纪50年代前建造、不能保障安全的简易土窑洞、简陋土坯房的住户或房屋已经倒塌的无房户:

(1)经县级民政部门确认的农村低保户;

(2)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的农村低保边缘住房困难户;

(3)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因灾因病返贫的住房困难户;

(4)经县级民政部门确认不宜集中供养、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农村重点优抚对象。

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困难家庭,而子女有经济能力,但不履行赡养义务造成住房困难的,不在此次解决范围。

2.解困对象认定。认定农村住房解困对象,按下列规定执行:(1)农村低保户和优抚对象,由县级民政部门审查认定。

(2)农村低保户和优抚对象中的住房困难户,由县级建设部门审查认定。

(3)农村低保边缘和因灾因病返贫的住房困难户,由县级建设部门会同民政部门审查后,报县级人民政府认定。

城市和县城规划区内的农村住房困难户,不在此次解决的范围;已经或规划在地质灾害治理搬迁村、整体移民搬迁村的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在整村搬迁时一并解决;已经在残疾人危房改造中解决了住房的农村贫困残疾人,不再重复解决。今后,解决经民政部门认定的扶贫搬迁和残疾人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时,可适用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政策,但不能重复适用其他优惠政策。

(二)解困方式

在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中,坚持个人自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解困资金;坚持旧房利用与新房建设相结合,多方式多手段推进解困工作;坚持统一组织建设维修与住户自行修缮相结合,多途径多方法完成解困任务。

解困工作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村庄整治、土地整理、村庄绿化结合起来,优先考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要求,结合移民搬迁、残疾人住房改造,结合农村困难群众的意愿,采取新建、改建、修缮、置换或其他方式,做好解困工作。

1.新建住房。对没有住房或现住房已不能居住的,利用本村现有住房也无法解决的,可采取新建的方式解决。

2.改建住房。对原住房已成危房但还有一定利用价值的,可采取对原住房进行改建的方式解决。

3.修缮住房。对原住房已经严重破损,但修缮后还能使用的,可采取修缮原住房的方式解决。

4.置换住房。对于没有住房的,除采取新建住房外,还可在本村置换解决。即在原住户自愿前提下,收购现有依法批准建设的空置住房进行维修后,安排没有住房的困难群众居祝

各地也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探索并采用更加切实可行的农村住房解困方法,报省建设厅综合认定后推广。

(三)解困要求

1.建筑面积。新建和改建住房的,建筑面积可按困难群众户籍人口确定,一般控制在25―45平方米之间。修缮住房的,按现有住房面积修缮。置换住房的,参照新建住房的面积标准掌握。

2.质量标准。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以改变房屋院落面貌、消除房屋安全隐患为前提,确保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实用、经济”。具体要求是:

(1)新建和改建住房的,应为一层砖混或砖木结构的平房,铺水泥地面,刷内外墙壁,性能要安全适用。

(2)修缮住房的,根据实际情况,可选做墙壁维护、屋顶维修、铺水泥地面、刷内外墙壁,性能要安全适用。

(3)置换住房的,应购买置换一层砖混或砖木结构的平房,铺水泥地面,刷内外墙壁,性能要安全适用。

(四)补助标准

在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时,盛市、县三级财政平均每户补助11000元,具体每户补助的标准,由各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按照新建、改建、修缮、置换、租赁等情况和人口多少、面积大小的不同,具体测算确定。

(五)资金筹措与管理

1.解困资金的筹措。解困补助资金原则上由盛市、县财政按照4:3:3的比例配套解决。2008年省财政安排农村住房解困补助资金1320万元,2009年―2012年每年安排7480万元,专项用于农村困难群众住房补助,以后随着解困任务的扩大增加安排。解困工作的摸底调查、建立档案、工作培训、监督管理等工作经费,由各级财政根据工作需要专项列支。

2.解困资金的管理。盛市两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分两次下达,上半年先行下达补助总额的70%;下半年经检查验收完成任务后,再下达其余的30%。盛市两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下达后,连同各县的补助资金一并在银行专户储存管理,上年结余部分可滚动到下年继续使用,由各县级建设部门根据各乡(镇)、农村的工作进度,按照管理程序的规定拨付。

(六)工作程序

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按照下列程序开展工作:

1.个人申请。符合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条件的家庭,向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山西省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申请表》,并提供户籍、住房和低保等证明材料。

2.评议公示。村民委员会对收到的解困申请,经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评议,初定解困对象,并予以公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评议公示后,对符合条件的,村民委员会签署意见报乡(镇)人民政府;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向申请人说明情况和依据。

3.审查公示。乡(镇)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上报的申请材料,要及时进行审查。必要时,可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住房和家庭经济情况等进行调查核实。符合条件的,报县级建设、民政部门审批;不符合条件的,将材料退回所在村委会,并说明原因。审查结果应在乡(镇)人民政府政务公开栏进行公示。

4.核准上报。县级建设部门会同民政部门,对乡(镇)人民政府上报的申请材料进行汇总复核。民政部门主要对低保户和优抚对象进行复核,建设部门主要对住房困难情况进行复核。对符合条件的,核准其享受住房解困优惠政策,并按本地实际情况提出分年、分批解困计划,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由县级人民政府向市建设部门、民政部门申请补助。

5.平衡计划。市建设部门会同民政部门,根据当年本市任务的要求,对各县(市、区)上报的当年农村住房解困计划,进行平衡调整,制订当年的实施方案,报市人民政府审定后,将本的农村住房解困计划和实施方案,以市人民政府的文件报“山西省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工作联席会议”。

6.组织实施。各市、县人民政府要严格按照省人民政府要求,认真组织落实本地解困工作,并建立相应的工作目标和责任追究制度。

各市、县要在上一年的第四季度,完成下一年农村住房解困的申请、评议、审查、核准等工作,每年年初确定本市、县农村住房解困任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三、组织和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分管住房建设的副省长为召集人,省建设厅、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国土厅、省审计厅、省扶贫办、省残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山西省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工作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建设厅,负责解困住房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和组织等相关事宜,负责确定住房困难户以及解困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办理联席会议交办的其他工作。各市、县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相应的机构,各乡(镇)要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安排相应的工作经费、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和办公设备,创造良好的办公条件,积极推进农村住房解困工作。

(二)明确工作责任

解困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本届政府任期内解决的7.1万户解困任务将下达给各市,由各市分解落实到县(市、区),确保解困任务按期完成。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明确任务、各负其责、狠抓落实。省直各有关部门要在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省财政厅要按照解困任务,负责安排解困资金,监管解困资金使用。省民政厅负责认定农村低保户和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众,配合省建设厅搞好具体组织实施工作。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决必需的农村解困住房宅基地用地计划指标,解决列入计划的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村的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并将有关信息提供给联席会议办公室。省审计厅负责解困资金的审计监督工作。省扶贫办负责解决移民搬迁村的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并将有关信息提供联席会议办公室。省残联负责解决农村残疾人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并将有关信息提供联席会议办公室。省人民政府将定期对各市解困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

(三)完善工作机制

解困工作要坚持“盛市给予资金支持,加强工作指导;县(区)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负责组织落实”,建立“层层分解解困任务、级级落实目标责任、及时反馈工作信息、定期督查解困工作、年终考核目标任务”的目标工作责任制,建立长效、动态的解困工作机制与监管机制。建立完善公示制度、严密审核制度、透明资金拨付制度。

(四)制订解困规划

各地农村住房解困联席会议办公室,要组织搞好调查研究,摸清住房困难情况、建立住房解困档案、扎实搞好前期工作,在全面、准确掌握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情况的基础上,坚持“分期分批推进、分户分类实施”的原则,依据农村困难群众安全适用居住的标准,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和切实可行的要求,制订本市、县解困工作的总体规划、计划,提出下一的工作计划、解困名单和实施方案。

(五)搞好政策衔接

在移民整村搬迁、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和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中,住房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的困难群众,不再作为此次的解决对象。要搞好政策衔接,避免重复补助。在保持原各项工作责任主体和资金渠道不变的前提下,建立“山西省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信息网”,公布移民整村搬迁、地质灾害治理搬迁、残疾人危房改造、农村住房解困等情况。

(六)开展产权登记

省建设厅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习《房屋登记办法》(建设部令第168号),开展农村住房产权登记培训,研究制订实施细则,尽快开展农村房屋产权登记发证工作,加强房屋产权产籍的管理。

(七)注重业务培训

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宽、影响力大的系统工程。各地要通过专家讲课、案例分析等形式,加强对农村建筑工匠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个体建筑工匠的专业素质,使农村建设工匠能初步掌握建筑施工的规范和标准,进一步适应农民建房由传统砖木结构向现代钢筋水泥结构转变的需要。

(八)加强舆论宣传

各地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宣传栏和标语等形式,宣传解困工作的重要意义,形成全社会积极支持配合解困工作的良好氛围。要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发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群众,以捐资、出物、投工等方式开展帮扶和互助,为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作出积极贡献。

二○○八年八月二十五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精简版

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现实紧迫性

1、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是内需增长的重要源泉

2、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是内需增长的重要源泉

安居才能乐业,农民工住房问题不解决,我国的城市化就不会是真正的城市化。因此,农民工住房问题,关乎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成败。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群体。如果能在城市定居,将大大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质量,也有利于城市住房建设和管理。

3、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是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

尤其是,近几年城市房价、房租增长过快,“城中村”等农民工集聚地改造加快,城市边缘不断向远郊区扩展,使得农民工的居住成本、通勤成本快速上升,生活受到较大影响。改善居住条件已成为农民工最迫切的民生要求,是1亿多农民工、数亿农民工家属的殷切期盼。

4、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

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健全涵盖农民工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在住房保障上的差距,促进城乡统筹;有利于遏制我国城市“贫民窟”的发展势头,避免出现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出现的社会问题,促进城市自身的和谐;有利于遏制农民“一家两地,一家两制”的家庭分离趋势,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村老龄化问题,促进农村和谐。

1、农民工无法进入城市商品房市场

2、农民工仍游离于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之外

二元结构的保障体制仍然把农民工当“外来人口”、“暂住人口”对待,他们没有获得身份转变,不能享受同城市居民同等的保障权利。虽然一些城市提出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但限制条件过多,农民工进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的门槛过高,还存在着事实上的政府失灵。目前,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主要还是通过血缘、乡缘、业缘和地缘关系解决。由这些关系所导致的居住方式会逐渐造成一种低收入人群根据工作或亲缘关系的人为集中,也就产生了诸如“城中村”等现象,形成了新的城市二元结构。

3、现行用地政策制约了农民工集体宿舍的建设

利用出让工业用地兴建农民工宿舍与现行工业用地政策相冲突,利用城乡结合部农民集体土地兴建农民工宿舍与现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相冲突,利用破产或倒闭企业的闲置厂房改造或修建农民工宿舍与现行土地收购储备政策相冲突。

4、地方的政策探索也需进一步完善

如农民工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不确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保障性住房普遍缺失,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缺乏细则,针对农民工的住房金融服务几乎是空白。

1、基本原则

一要顺应城市化趋势,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住房保障不仅应满足现阶段进城农民工家庭在城市居住需要,还要为最终给予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等的住房保障待遇、向市民化阶段发展作铺垫。二要尊重农民工意愿,符合农民工流动趋势。在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具体操作中,要充分考虑农民工的作息时间、地域分布特点以及经济承受能力,避免不切实际的建设造成住房闲置。结合农民工的流动趋势,合理协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住房政策。三要与现行的国家住房政策体系有效衔接。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也不能搞“特殊”,要纳入城市住房政策体系通盘考虑,与市场化保障方式同步进行,以降低今后制度转换的成本.四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市场的作用。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企业要落实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社会责任。同时,也应以市场化运作为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功能。五要循序渐进,分阶段分步骤逐步解决。流动人口住房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城乡二元分割,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力的提高逐步解决。

调查表明,农民工最愿意接受的住房支持方式有三个:单位提供住房补贴,政府提供低廉租金房,政府给予政策由单位建造住房。但不同群体农民工解决住房问题的期望方式有较大差别:低收入农民工倾向政府修建低廉租金房,政府给予政策、由用工单位建造宿舍;而高收入农民工更愿意通过市场自行解决,希望单位提供住房补贴,政府给予财税和金融支持,提高支付能力。

加快建立起“以低端市场租赁房为重点,以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为补充”的农民工住房供应体系

据农民工购房意愿和购房能力的差异,可以将在城市常住的农民工划分为三类,并在统一的政策框架内,对不同类型的农民工实施不同的政策措施:

第一类是市民化意愿和市民化能力都很强的农民工,应提高支付能力,取消购房限制,鼓励购房。这类农民工在城市有稳定的工作,好多是举家外出,收入较高而且比较稳定,具有较强的购房能力,在务工城市购房的意愿强烈。应将这部分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政策范围,提供住房公积金贷款,落实好企业的住房补贴制度,允许购买经济适用房。

第二类是市民化意愿较强但市民化能力较弱的农民工,应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这类农民工在城市有稳定的工作,想在务工城市拥有住房或在离家乡较近的城镇购房,但收入较低、购房能力弱。这部分农民工,应纳入务工地廉租房、限价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范围。规范和发展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租赁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的作用。完善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政策,鼓励部分人在家乡城镇购房。

第三类是市民化意愿和市民化能力都很弱的农民工,主要依靠农民工公寓、集体宿舍来解决居住问题。这类农民工流动性较大,收入低,购房能力、租房能力都很弱,主要是想在务工城市有个适宜的住所。对于这部分农民工,应要求用工单位积极为其提供集体宿舍,完善各项设施,提高居住质量。在农民工集中的地区,可比照廉租房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经济租用房,以更低的价格向农民工出租。

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政策取向

未来的政策取向,重点是建立一个体系,规范一个市场,完善六项制度。

1、建立“农民工经济租用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

2、规范农民工住房租赁市场

3、健全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

4、逐步建立适宜的农民工

住房补贴制度

5、完善财税支持制度

6、完善金融服务制度

7、完善土地供应制度

8、完善规划保障制度

下载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之怎么解决住房问题

    怎么解决住房问题? 住房乃民生之要,住有所居是每个家庭的殷切期盼。近年来,很多地方出现了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现象,高房价成为时刻牵动人们神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

    为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居住问题

    黄陵县城乡建设规划办公室 2011度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总结 为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居住问题,根据省、市关于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有关文件的精神,我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在县委、县政府......

    关于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的建议

    关于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的建议 泽州代表团赵晓霞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增加教育投入,特别在农村教育方面,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取得了......

    慰问困难群众实施方案

    Xx学校2011年元旦春节期间 慰问困难群众实施方案2011年元旦、春节将至,为体现学校对离退休及伤病教职工、留守儿童的关怀和爱护,使他们过一个欢乐、文明、祥和的佳节,根据区教......

    镇2011年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实施方案范文

    **镇2011年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实施方案 根据**县委《批转**县2011年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发(2011)19号)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城镇困难群众救助实施方案

    城镇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实施方案为了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关注民生、帮扶解困、构建和谐”的决策,扎实有效地做好城镇困难群众救助工作,根据《关于做好城镇困难群众帮扶解困工作......

    关于解决“夹心层”群体住房问题的提案

    关于解决“夹心层”群体住房问题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第000994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 由:......

    3.东山乡解决困难群众照明问题

    东山乡解决困难群众照明问题 本报讯 “有电方便多了。”4月22日,在东山侗族乡深坳村二组,村民肖花菊走进厨房,顺手打开了电灯开关。原来阴暗的房间,一下子就亮堂起来。 肖花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