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武鸣县住房保障十二五规划

时间:2019-05-12 12:54: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宁市武鸣县住房保障十二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宁市武鸣县住房保障十二五规划》。

第一篇:南宁市武鸣县住房保障十二五规划

南宁市武鸣县住房保障“十二五”规划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8〕131号)、《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六部委关于做好住房保障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建保〔2010〕91号)等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和南宁市关于住房保障工作的会议精神和工作部署,着力解决城市中低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问题,建立健全基本住房保障制度,促进我县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构建和谐武鸣,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为宗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快解决城镇化建设带来的住房新问题,建立健全基本住房保障制度,逐步扩大保障范围,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逐步改善城镇居民基本居住条件。

二、规划主要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修订);

(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2005〕146号);

(四)《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37号);

(五)《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

(六)《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

(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10〕4号);

(八)《关于做好住房保障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建保〔2010〕91号);

(九)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建保〔2010〕87号);

(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建保〔2010〕295号);

(十一)国家、自治区和南宁市其他有关政策、文件要求,现状调查数据和相关规划资料。

三、规划范围与年限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重点范围是县城规划建成区。部分相对集中处于县城规划建成区外的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也列入本规划范围。

(二)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实施年限为5年。

四、规划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建立健全我县住房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建设力度,努力解决我县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和改善我县城市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

(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解决我县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按照南宁市政府下达我县的廉租住房保障任务,结合我县的实际,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三)量力而行,适度保障。廉租住房保障要考虑地方政府的保障能力和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实际需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适度保障。

(四)分级负责,狠抓落实。县政府负责全县廉租住房建设的组织领导,任务分配,督促考

核。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廉租住房房源筹集、配租和租赁补贴发放工作。

(五)多方筹资,加大投入。通过争取中央投资补助、自筹、融资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廉租住房建设投入,确保廉租住房建设资金足额到位。

五、规划保障目标

(一)保障目标

2010年末县城户数为31250户,人口为12.5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95元,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8.31平方米,人均收入低于武鸣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9360元)的家庭有6569户,其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0-15平方米的家庭为3100户。未来5年,以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为保障对象,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积极推进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程,建立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住房保障体系。力争用5年时间(2011-2015年),基本解决武鸣县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其中廉租住房实物配租1390户,经济适用住房200户,公共租赁住房1228户,城镇和国有工矿区棚户区改造850户。

(二)各项保障标准

1.低收入家庭标准:

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上年度可支配收入60%。

2.住房困难标准:

属于廉租住房的,家庭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低于15平方米(含15平方米);属于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低于20平方米(含20平方米)。

3.廉租住房租赁补贴与保障面积标准:

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标准为5元/人·月·平方米;租赁补贴保障面积标准为15平方米/人。规划期内,县人民政府根据财政承受能力和居民住房状况对各项保障标准适时进行调整,并每年向社会公布。

六、保障性住房的供应

(一)建设要求。目前,武鸣县共有廉租住房348套、经济适用住房240套,结合我县现有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及政府保障能力分析预测,规划期内我县计划建设廉租住房1390套,计划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00套,公共租赁住房1228套,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850套。廉租住房建设和公共租赁住房采取政府集中建设或在普通商品房住宅小区中配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设。采取配建方式建设的,必须按照住宅总建筑面积5%的比例进行配建,新建廉租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采取集中建设的方式进行建设,建筑面积控制在90平方米以内,公共租赁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

(二)建设用地。根据武鸣县城近期建设规划、住房建设规划,县人民政府划拨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每年足额安排供应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需求。

(三)其他供应方式。根据情况,政府可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购买商品房作廉租房或公租房。

七、年度建设计划

2011-2015年,共建设廉租住房1390套,经济适用房200套,公共租赁住房1228套,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850套。

(一)2011年,建设廉租住房500套、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00套;建设公共租赁住房300套;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284套。

(二)2012年,建设廉租住房500套、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300套,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284套。

(三)2013年,建设廉租住房230套、建筑面积11500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176套,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282套。

(四)2014年,建设廉租住房130套、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176套。(五)2015年,建设廉租住房130套、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176套。保障房年度建设计划还要根据南宁市当年下达的建设任务作相应调整。

八、工作措施

(一)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各项资金落实到位

县财政要从资金上给予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支持,每年按照保障性住房建设年度实施计划,合理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专项资金,专项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同时要积极落实规定的资金渠道,确保各项资金落实到位。一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二是争取自治区相关资金支持与补助;三是县政府要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不低于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四是公积金增值收益中按规定划入保障性住房建设;五是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及政策性住房建设;六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和拆迁安置房建设,支持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棚户区改造和拆迁安置房建设,涉及棚户区改造的国有工矿企业也要积极筹集资金。

(二)贯彻税费政策,减少保障性住房建设负担

按照《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关于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建保〔2009〕295号)和《关于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42号)精神,保障性住房建设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基金和享受相关税收优惠。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建设的安置房源,执行经济适用住房的税收优惠政策,免征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和减征契税。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用地实行划拨供应,免收土地出让金。鼓励社会各界向政府捐赠廉租住房,对社会各界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捐赠廉租住房房源的,执行公益性捐赠税收扣除的有关政策。

(三)落实土地供应计划,保障项目及时落地

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方式供应,并在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中单独列出、优先安排,确保及时供应。在安排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城镇和国有工矿区改造建设用地问题上,尤其优先考虑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对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涉及到的零星分散的集体土地需转为国有建设用地的,和对配套建设的商业、服务业等经营性设施用地“招拍挂”出让的,所实现的土地增值收入作为政府投入专项用于棚户区改造。

(四)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

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涉及到我县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政府的形象,不仅要让群众住得上,更要让群众住得好。既要重视数量、加快施工,更要重视质量、精心施工,坚决防止出现劣质工程或豆腐渣工程,让老百姓住上“放心房”。建设部门、建筑行业将从源头入手,切实提高建筑设计质量,满足抗震要求、符合建筑节能标准;从原材料入手,加大对进场钢筋、水泥等原材料的审验检测力度,加强对混凝土质量、钢筋焊接结合绑扎等建筑工艺的检测工作;从管理入手,对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每道工序都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五)健全组织机构,落实工作经费

要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住房保障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摆上重要位置,确保思想认识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县住房保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研究相关政策,完善制度体系,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根据国家、自治区和南宁市的要求,落实承担住房保障职责的主管部门和具体实施机构,并安排相应工作经费。住建、发改、物价、国土资源、财政、民政、统计、金融等部门及各有关建设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负责保障性住房的有关工作。县发改局主要负责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审批及核准;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制定住房保障规划和年度计划、指导和监督实施住房保障工作;县物价局负责

各类保障性住房的定价、调校工作;县国土资源局负责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的供应和优先落实;财政局具体负责住房保障资金的筹集、拨付、管理和预决算审核以及监督检查工作;县房改办、县房管所、城厢镇政府负责保障性住房的申请、核查和公示工作。其他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积极做好配合支持工作。

(六)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要意义,准确解读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及时反映工作进展情况,特别是突出宣传好各项惠民政策,做到家喻户晓,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二篇: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

总结:

“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发展目标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十二五”时期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100万套,其中公开配租配售50万套,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疏解、棚户区改造等定向安臵住房50万套。发放租金补贴家庭10万户。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70万套。对符合保障条件的申请家庭努力做到“应保尽保”。

---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十二五”时期供应数量占到公开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的60%以上。建设多元化的住房租赁体系,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合理引导住房消费,引导市民通过租赁方式解决住房问题。

---稳步推进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疏解和房屋保护性修缮工程,完成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任务,加大农村抗震节能房屋改造建设力度,多措并举改善群众住房条件。

---进一步健全保障性住房建设、审核、分配和后期管理机制,全面实施保障性住房“阳光工程”,全程引入廉政风险防范和效能监察机制,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住房保障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规划》的通知

京建发[2012]2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规划》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和“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今后五年本市住房保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全市“十二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五”时期本市住房保障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请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全市各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规划》,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加快解决本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全面实现“住有所居”目标。

附件:《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规划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2年1月

目 录

前 言...............................................6 第一章 “十一五”时期住房保障事业发展状况............7

一、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住房保障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7

二、不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起符合首都实际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8

三、统筹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实施体系.......................................9

四、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健全住房保障组织管理体系..........................................11 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4

一、指导思想......................................14

二、基本原则......................................14

三、发展目标......................................15 第三章 “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的主要任务............16

一、进一步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完成100万套建设收购任务....................................16

(一)加强供应计划管理,加大土地供应力度......16

(二)加强规划布局引导,提高规划设计水平......16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17

(四)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建设高品质保障性住房..18

二、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19

(一)坚持多主体建设,多方式筹集房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增加公共租赁住房供应比例和规模........19

(二)加强公共租赁住房统筹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19

三、完善保障性住房准入、审核和分配制度,科学有效配置住房保障资源..................................20

(一)完善资格审核管理机制....................20

(二)完善房源分配管理制度....................20

(三)完善准入标准动态调整机制..................21

四、加强保障性住房后期管理,促进持续健康发展........21

(一)健全后期管理机构,完善后期监管机制........21

(二)创新物业服务模式,营造和谐社区环境........21

(三)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政府回购机制..........21

五、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多渠道解决群众住房困难..................................22

(一)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基本解决棚户区困难群体住房问题....................................22

(二)加大旧城人口疏解安臵和房屋保护性修缮力度,全面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平....................22

(三)加大农村抗震节能住宅新建和改造力度,保障农村困难群体住房安全..............................23

第四章 保障措施...................................24

一、积极推进住房保障立法工作......................24

二、做好实施计划的制定和落实..................24

三、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信息管理平台..................24

四、进一步完善监督考核和问责机制..................25

五、加强住房保障政策和实施成果的宣传..............25

前 言

住房保障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民生工程。为贯彻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决策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重要部署,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结合北京实际,按照《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制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规划》。

本规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总结“十一五”时期住房保障工作的主要成就,科学把握“十二五”时期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住房保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统筹考虑北京人口资源环境因素,着眼于完善符合首都实际的住房保障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本规划对于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逐步形成符合首都实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全面实现“住有所居”目标,推动北京向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十一五”时期住房保障事业发展状况

“十一五”时期是本市住房保障事业发展不平凡的五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住有所居”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住房保障工作的各项部署和要求,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不断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创新体制机制,本市住房保障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使更多的市民切实享受到住房保障工作成果,对于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住房保障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一五”时期,累计开工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48.5万套,其中廉租住房2.3万套;经济适用住房12.9万套;限价商品住房16.7万套;公共租赁住房2.6万套;其他首都功能核心区保护性改造、城乡结合部整治、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等各类定向安臵住房14万套。建设收购规模完成原定计划目标3000万平方米的近1.5倍。保障性住房新开工面积从2006年的115万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120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新开工套数占全市住房新开工套数的比重由2006年的5.8%提高到2010年的61.5%,增加了55.7个百分点。累计投放保障性住房用地3603公顷,占同期住宅供地的45.5%。到“十一五”期末,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105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7倍,占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的4.9%。通过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解决了约40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是“十五”时期的2.5倍。

二、不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起符合首都实际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

统筹考虑首都实际,全面总结“十五”时期住房保障工作经验,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先后印发或修订了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管理办法,出台了近100个住房保障配套政策文件,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住房保障政策管理体系。

一是进一步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动态调整廉租住房准入标准,逐步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其中收入标准从“十一五”期初的人均月收入580元调整至“十一五”期末的960元。2007年底实现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家庭“应保尽保”,2010年底实现申请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家庭“应保尽保”。规范廉租住房实物配租补贴方式,“暗补”变“明补”,明确补贴数额,加强和规范廉租家庭后期退出管理。

二是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将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调整为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科学确定住房、收入、资产标准。建设标准严格控制在户型面积60平方米左右。明确了再上市交易年限,并采取提高补交土地收益比例、政府优先回购等政策措施,严格经济适用住房退出管理。

三是建立和完善限价商品住房制度。2008年本市推出限 价商品住房政策,供应对象主要为中等收入住房困难居民家庭。限价商品住房既具有商品房属性,又具有保障属性,对于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在全国率先建立公共租赁住房制度。为有效解决本市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和符合一定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需求,2009年本市推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实现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的合理衔接。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建立,将进一步转变住房保障供应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并有利于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引导城镇居民合理住房消费。

与此同时,加快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疏解、城乡结合部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设筹集定向安臵住房房源,加大农村抗震节能住宅新建和改造力度,多渠道、多方式解决群众住房困难。

三、统筹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实施体系

“十一五”时期,在不断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紧紧围绕“建设、审核、分配、管理”四个重点环节,加强监督管理,实施政策制定、建设计划、土地供应、建设过程等“十公开”,打造保障性住房“全程阳光工程”,确保住房保障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全面提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水平。一是强化建设管理。落实“四个优先”措施。优先安排储备土地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优先在轨道交通沿线和站点周边区域安排保障性住房项目;优先安排市区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优先办理保障性住房建设前期手续,完善绿色审批机制。严把“五道关”。规划设计上,组建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专家评审委员会,编制规划设计指导图集,提高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水平;工程建设上,鼓励推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工程总承包方式,优选实力强、信誉好、水平高的大型骨干企业作为建设主体;建材使用上,大力推广使用绿色、环保、节能建材,组织开展住宅产业化试点;工程质量上,加大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网格管理执法检查力度,全面推行工地开放日活动,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竣工交用的保障性住房实现市政配套设施与住宅同步交用。

二是创新审核机制。实行“三级审核、两次公示”,严格资格准入,提高审核的准确性和效率。即街道初审,将原来全市一个窗口受理申请调整为全市314个街道(乡镇)全部开设资格审核窗口,区县复核,市级备案;分别在户籍所在街道(乡镇)、区县进行两次公示。同时建立了日常审核和定期复核联合审查机制,通过保障性住房审核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建立与房屋交易、住房公积金、民政、公安车管、社保、地税等系统数据的信息比对机制,提高审核准确性;对已入住廉租家庭和轮候期超过一年以上的经济适用住房 和限价商品住房家庭进行定期复核。截至“十一五”期末,共计审核备案家庭23.06万户。

三是推进分配公开。建立了“公开摇号、顺序选房”房源分配制度,严格实行分配政策、分配程序、分配房源、分配对象、摇号过程、摇号结果“六公开”。摇号过程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新闻媒体进行监督,摇号结果由公证部门进行公证,并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对社会公示。“十一五”期间累计公开摇号107次,全部做到阳光透明。

四是规范后期管理。加强保障性住房入住后检查,依法严肃查处出租、出借、闲臵等违法违规行为。创新保障性住房物业服务模式,试行业主入住前成立业主大会,组织开展物业承接查验试点,推行第三方评估制度,提高物业服务水平。

四、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健全住房保障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以区为主、全市统筹”工作体制,构建市区街三级组织管理体系。市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专门成立北京市住房保障办公室,全面加强全市住房保障工作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了住房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规划、国土、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在土地供应、规划布局、资金保障、项目推进等方面加强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各区县政府全面落实住房保障属地管理责任,成 立了专门的住房保障管理机构和实施机构,街道(乡镇)成立住房保障科,切实承担本区域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编制、工程建设、资格审核、分配和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职责。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效能监察和绩效考核机制,市政府将住房保障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与各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将住房保障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监察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约谈和考核问责。切实加强住房保障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把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有机融入到住房保障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全面梳理工作流程,认真查找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监督网络。初步形成内外监督、多方联动、上下协同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体系,有力保证了住房保障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十一五”时期本市住房保障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做好“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本市已进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的新阶段,住房保障事业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

一是住房保障被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住有所居”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将住房保障明确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纳入政府考核并实行问责。国家加快基本住房保障法的立法步伐,也将为住房保障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二是政府住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时期,随着土地、财政、金融、税费等各项支持政策的逐步完善,今后国家对于住房保障工作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强。本市将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支持政策和措施,同时随着本市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公共服务支出有望进一步增加,住房保障财政投入将进一步加大。

三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住房保障事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十二五”时期,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性调整的总体思路,本市将加快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特别是通过重大产业在市域空间范围内的优化布局和优质公共服务设施的转移,中心城以外地区居住和就业的吸引力将明显加强,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保障性住房规划选址、建设模式、运营管理等发展空间将一步增大。

同时,本市住房保障事业发展正处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过程中也将面临着一些重大挑战:首先,首都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与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保障性住房供应压力较大。其次,本市的保障性住房供应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租赁型保障性住房供应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再次,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任务日益繁重,住房保障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基础性工作和法律体系建设等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

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北京精神,着眼于建立符合首都实际的基本住房制度,全面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着力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对符合保障条件的申请家庭努力做到“应保尽保”;着力优化保障性住房结构,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推动住房保障方式向“以租为主”转变;着力完善建设、审核、分配和后期管理各项制度,全面实施“阳光工程”,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促进住房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切实履行政府住房保障职责,完善支持和保障机制,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财政资金、规划选址、土地供应等。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投资建设、经营管理等多种方式参与住房保障工作。

---因地制宜、持续发展

坚持从首都实际出发,统筹考虑首都功能定位、产业布局、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住房保障目标、方式、范围等制度安排和相关政策设计,确保具有发展上的可持续性。---以人为本、精细管理

充分考虑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的现实需要,兼顾住房保障对象在就业、收入、年龄、资产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的不同,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为保障对象提供更多住房选择,更好地满足保障对象差异化的需求。

三、发展目标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十二五”时期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100万套,其中公开配租配售50万套,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疏解、棚户区改造等定向安臵住房50万套。发放租金补贴家庭10万户。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70万套。对符合保障条件的申请家庭努力做到“应保尽保”。

---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十二五”时期供应数量占到公开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的60%以上。建设多元化的住房租赁体系,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合理引导住房消费,引导市民通过租赁方式解决住房问题。

---稳步推进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疏解和房屋保护性修缮工程,完成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任务,加大农村抗震节能房屋改造建设力度,多措并举改善群众住房条件。

---进一步健全保障性住房建设、审核、分配和后期管理机制,全面实施保障性住房“阳光工程”,全程引入廉政风险防范和效能监察机制,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住房保障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第三章 “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的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完成100万套建设收购任务

(一)加强供应计划管理,加大土地供应力度 提高保障性住房供地计划性,土地供地计划中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供地,计划单独列出,供地指标分解落实到区县,各类保障性住房供地指标分别列明。增加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量,“十二五”时期,本市安排住宅供地的50%以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创新用地供应方式,完善不同类型保障性住房土地供给的划拨、出让、协议租赁等方式,切实降低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成本。保障性住房用地实行“净地”供应,确保供应前完成征地、拆迁及地上物清理工作,具备当年供地、当年开工条件。研究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定向储备制度,积极争取信贷资金和房屋征收政策支持。

(二)加强规划布局引导,提高规划设计水平统筹中心城、新城协调发展,兼顾城市发展现状,同中心城功能调整优化相结合,进一步在新城,尤其是重点新城、重点功能区、产业园区等地区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力度。加强保障性住房规划布局与产业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发展、轨道交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在空间和时序上的协调。坚持“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模式,集中建设与配建相结合,适度加强配建。鼓励和引导各种类型、各个层次、各类群体住房的混合布局,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商品住宅用 地原则上均需配建保障性住房,配建比例不低于30%,在轨道交通沿线等周边区域的住宅用地配建比例还应适当提高。

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专家评审机制,加大社会公众参与力度,优选设计方案,提高规划设计水平。优化住宅功能及内部构造设计,积极开发集合式中小户型住宅,提高内部空间使用效率,提高居住舒适度,努力做到“面积不大功能全、造价不高品质优、占地不多环境美”,全面提高保障性住房的整体品质。公共租赁住房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老年人、青年群体等不同承租群体的使用要求,提供相应完善的配套设施,加强住宅公共空间设计,满足不同群体居住和生活需要。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进一步完善政府财政投入机制,市、区县政府编制住房保障专项预算和预算,预算中优先安排住房保障资金,结合保障形式、融资计划、资本金比例等方面调整政府财政投入计划。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全部用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确保土地出让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的比例不低于10%。依托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发挥财政资金投入放大效应,破解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融资瓶颈。

积极争取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政策支持,在贷款条件、贷款利率和贷款期限上为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公共租赁住 房项目提供更加优惠的贷款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保资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以及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利用发行中长期债券、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等金融工具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运营。

(四)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建设高品质保障性住房 强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质量监管责任,实施专项监督,深化网格管理,加大检查力度。规范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实行住房保障终身责任制管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在住房建筑上设臵质量责任永久性标识制度,接受社会监督。严格落实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保证工程结构质量和使用功能。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落实工程质量强制第三方抽样检测工作机制、施工现场开放日制度、业主验房制度和工程交用后的保修管理服务制度,加强监理第三方管理。在总结建筑工程质量保险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完善制度设计,研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保险制度。落实市政府确定的保障性住房项目红线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原则,及时安排红线外市政配套设施资金,落实各市政专业公司责任,确保配套设施满足保障性住房竣工交用功能要求,实现与住宅同步建设、同步交用。

积极在保障性住房项目中推行住宅产业化,加强保障性住房的标准化设计,将保障性住房产业化逐步推进为常态化。大力推广使用绿色、环保、节能建材,提升保障性住房建设整体水平和品质。2012年以后新建保障性住房执行民用 建筑节能75%的设计标准。

二、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一)坚持多主体建设,多方式筹集房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增加公共租赁住房供应比例和规模

多主体建设。除政府组织建设、收购公共租赁住房房源外,产业园区应当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向园区内企业职工出租,鼓励社会单位利用自有国有土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优先解决本单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条件职工的住房困难。鼓励投资机构、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持有、运营公共租赁住房。多方式筹集房源。除新建方式外,可从市场上收购或长期租赁部分位臵、价格、户型适中的保障性住房或商品房作为公共租赁住房,拓宽房源筹集渠道。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市区财政投入力度,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充分发挥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作用,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的运作,使之成为全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收购和运营管理的主力军。

(二)加强公共租赁住房统筹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一是统一计划管理。各类主体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均纳入全市建设计划统一管理。二是规范建设标准。统一和规范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设计标准,并根据青年、老年人等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设计单身宿舍、青年公寓和老年公寓等多样化的公共租赁住房。三是加强审核分配。按照“三级审核、两次公示”审核体系和“公开摇号、顺序选房”分配 模式,组织审核分配工作,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四是严格后期管理,建立完善退出机制。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标准、租赁期限及租赁合同等纳入政府统一管理。建立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租金制定机制和租金补贴机制,实行“市场定价、分档补贴、租补分离”,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保障性住房准入、审核和分配制度,科学有效配置住房保障资源

(一)完善资格审核管理机制

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资格审核系统,建立与房屋交易、权属、住房公积金、民政、公安车管、社保、地税、金融等数据系统联网的保障性住房资格审核信息平台,全面实现数据动态化管理和实时审核,提高审核效率和准确性。建立保障性住房信用记录档案,完善申请人承诺和定期申报制度,对骗购、骗租保障性住房申请人,加大惩戒和媒体曝光力度。

(二)完善房源分配管理制度

综合考虑申请家庭人口数量、成员年龄、住房困难程度等因素,科学制定不同类型房源的分配规则和顺序,确保分配公平、公正、公开。引导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轮候家庭优先承租公共租赁住房,鼓励通过租赁方式解决住房困难问题。完善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等出售型保障性住房配售政策,优先配售给老龄、重残、大病、家庭成员多、轮候时间长的申请家庭。

(三)完善准入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结合首都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根据轮候人群数量、市民收入、居住水平以及住房价格等因素,动态调整保障性住房准入标准,科学合理确定保障对象和保障标准,对符合保障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努力做到“应保尽保”。

四、加强保障性住房后期管理,促进持续健康发展

(一)健全后期管理机构,完善后期监管机制

健全市区街三级政府部门保障性住房后期管理机构,保障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落实工作责任。组建市场化的公共租赁住房运营管理机构,具体负责运营及监督管理事务。委托物业服务机构协助做好出售型保障性住房使用的日常检查工作。加大政府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保障性住房出租、出借、闲臵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退出机制。

(二)创新物业服务模式,营造和谐社区环境

积极探索和创新保障性住房物业服务模式,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探索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降低管理成本,加强维护管理,使保障性住房和公用设施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完善社区工作管理机制,协商开展社区管理活动,及时协调解决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共同营造互助友爱、和睦相处的社区环境。

(三)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政府回购机制

完善出售型保障性住房再上市交易和政府回购制度,进 一步发挥保障性住房社会公共保障功效,遏制利用保障性住房进行投资投机行为。

五、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多渠道解决群众住房困难

(一)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基本解决棚户区困难群体住房问题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以人为本、全面改造、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落实区县政府棚户区改造责任,科学编制实施方案,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宣传工作,加快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全面完成门头沟采空区、丰台南苑镇、通州老城区三片和丰台长辛店等新增五片棚户区改造任务,基本解决棚户区居民住房困难问题。

(二)加大旧城人口疏解安臵和房屋保护性修缮力度,全面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平

稳步推进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疏解工作,研究建立补偿机制,实现旧城区疏解人口与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同步转移。按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要求,精心组织首都功能核心区房屋保护性修缮工作,加强专家指导和监督,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保护性修缮的水准和品位。加快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充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旧城保护工作,明确社会单位和个人参与途径和参与规则。

(三)加大农村抗震节能住宅新建和改造力度,保障农村困难群体住房安全

建立市、区、镇、村四级管理机制,成立专门的抗震安居工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按职能分工负责,落实房屋抗震加固规划、计划、实施方案、资金安排、验收、统计工作。依据对全市保留村庄的农宅房屋安全鉴定结果,确定全市农宅加固和节能综合改造方案,推动实现在2020年前全市既有农宅基本具备抗震措施的目标。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积极推进住房保障立法工作

按照“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住房供应思路,加强住房制度总体设计,加快建立符合首都实际的基本住房制度,逐步形成符合市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积极推进本市住房保障立法工作,推动住房保障法制化建设进程,加快制定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明确本市住房保障的对象、保障标准、保障方式及保障水平;规定住房保障管理机构的设臵及其职责权限;明确把住房保障资金列入政府财政专项预算;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中的责任等,通过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住房保障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二、做好实施计划的制定和落实

做好计划编制工作,结合土地资源和存量资源的系统梳理,在计划中明确新建、改建、收购及长期租赁等各种方式筹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及数量;确定投融资方案,落实财政投入资金,实现新建住房、红线外市政基础设施等同步配套投入;制定土地供应计划,明确用地规划条件及建设实施计划等。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制,明确住房保障任务分解表,签订区县及相关部门住房保障工作责任书,确保计划落实。

三、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信息管理平台

开展住房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加快推进信息 化建设,建立统一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审核、分配、管理全程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住房保障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精细化。采取抽样调查等多种方式,随时调查、掌握本市住房现状、住房保障对象底数等数据,为住房保障工作提供决策支持。加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情况调查,建立健全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档案。

四、进一步完善监督考核和问责机制

建立科学的住房保障评价考核体系,对区县政府和相关部门住房保障管理职责分工和各项任务落实情况实行目标考核和督查考核,建立约谈和考核问责机制,完善奖惩机制。各级政府需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住房保障工作实施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五、加强住房保障政策和实施成果的宣传

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力度,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创造良好舆论环境,倡导科学合理的住房消费理念,稳定社会预期。在建立完善基本住房制度、保障性住房建设及分配管理等工作中,充分依靠、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和公众的社会监督作用,凝聚共识,完善制度,共同促进住房保障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第三篇:南宁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南宁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南府办〔2009〕4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管委会,市直各有关部门:

《南宁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〇九年三月十二日

南宁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参与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谋划好这个阶段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做好《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围绕把南宁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在全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认真开展发展基础调查和重大问题研究,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凝聚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智慧,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实现我市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宏伟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为目标,研究制定“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

二、编制原则

(一)立足实际与面向未来相结合。“十二五”规划要以南宁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为基础,结合在全区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及建设广西“首善之区”和区域性国际城市等发展目标,制定既符合实际又高瞻远瞩,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发展规划。

(二)实践总结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既要做到深入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经验,充分吸收成熟理念,承前启后,又要以调查研究为基石,进一步深入县乡、深入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及时了解企业、基层情况,并多方面、多渠道听取社会各界对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社会各界的发展需求,扎实有效地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三)统筹兼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规划编制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既要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又要按照实际情况确定重点发展的方向和领域,做到全面发展、重点突破。

(四)宏观规划与微观可操作性相结合。“十二五”规划既要有宏观的、总体的发展规划,在规划内容、政策措施方面又要更具体合理,增强规划可操作性,同时进一步明确规划实施责任主体,树立规划的权威性,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五)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要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使规划充分集中全市人民群众的智慧,更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实际,体现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民主性与合理性。

三、工作机构

(一)领导小组

成立南宁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协调和组织推进我市“十二五”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纲要、专项规划以及重大问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刘长林 常务副市长

副组长:黄善武 市政府副秘书长

刘 雄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成 员:市经委、教育局、科技局、民委、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国土局、建委、规划局、城市管理局、房产局、园林局、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局、水产畜牧局、商贸局、文化局、卫生局、人口计生委、审计局、环保局、广电局、体育局、统计局、新闻出版局、林业局、安监局、旅游局、粮食局、外事办、侨办、法制办、信访局、国资委、人防办、扶贫办、信息办、招商局、市委政研室,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社科院,市委党校,市总工会、团市委、妇联、科协、残联,武鸣县政府、横县政府、宾阳县政府、上林县政府、马山县政府、隆安县政府、兴宁区政府、江南区政府、青秀区政府、西乡塘区政府、邕宁区政府、良庆区政府、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南宁华侨投资区管委会等单位各一名主要领导。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编制的日常协调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主任由市发改委杨敏副主任担任。

(二)编写小组

由市发改委负责组建“十二五”市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小组,成员从市发改委有关科室以及市经委、建委、规划局、农业局、商务局,市委政研室、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社科院等部门或单位抽调,或聘请专家和咨询机构参加。

各县、区,各有关部门按县区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编制的要求,要分别成立县区、行业及专项规划编写小组。

(三)专家咨询小组

由市发改委组建专家咨询小组,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对南宁市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指导、审稿、修改和提出意见等咨询、论证工作。

四、工作安排

(一)工作任务及思路

扎实完成“十二五”期规划编制工作需重点开展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开展规划工作调研及学习培训。

重点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发改委和自治区发改委有关“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指示精神,探讨规划编制工作的创新,研究我市“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规划主线、发展目标、建设重点等。主要通过学习文件、外地考察、组织培训、专题研讨等形式开展。

第二,开展规划前期重大发展问题研究。

安排对关系我市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项目进行专题研究论证,凝聚社会智慧,理清发展思路,加强科学规划,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充分的支撑和指导,是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关键环节。总体规划前期研究由市发改委统筹安排,主要是通过向社会公开选聘和直接委托研究机构进行研究,各县区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前期研究工作由各责任单位自行安排。

第三,起草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在调查研究、资料(意见)征集、课题研究等基础上,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由市发改委代政府草拟《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后报送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第四,编制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发展专项规划。

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为纲领和依据,围绕“十二五”总体发展目标要求,编制全市重点领域(行业)建设发展的专项规划,主要包括23个专项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0—2015年)、城市管理发展规划、工业发展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林业发展规划、商贸物流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信息化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交通发展规划、水利建设规划、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人才发展规划、教育发展规划、社会保障发展规划、文化事业发展规划、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规划、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民政事业发展规划、青少年事业发展规划。主要由对应领域和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人员和聘请专家(或咨询机构)开展编制工作。

第五,编制各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为基础,各县(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各自县(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二)分工及时间安排

1.总体安排

第一阶段,动员准备阶段。

2009年3月底进行全市“十二五”规划工作动员,开始组织规划编制研讨班、基层调查调研以及外地考察学习等活动。

第二阶段,前期重大课题研究阶段。

2009年4月—2010年3月组织开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具体安排为:2009年4月确定“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方案及相关课题,并确定第一批课题承担单位,2009年4-10月开展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后续根据需要再陆续安排部分课题研究工作,2010年3月前完成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规划编制阶段。

(1)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步骤:2009年12月前完成提出“十二五”规划纲要思路;2010年1—8月起草全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基本框架草案,并充分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2010年10—11月修改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报市委、政府审核。

(2)各县、区规划纲要编制步骤:2009年12月前提出规划思路;2010年2月底前将规划编写提纲交市发改委平衡,2010年5月底前将规划纲要初稿交市发改委衔接;2010年1—7月各县区开展各自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起草工作,2010年7月底前将规划纲要草案交市发改委衔接。

(3)重点专项规划编制步骤:2010年2月底提交提纲,5月底提交初稿,在2011年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获市人大通过后,以之为依据进行衔接,修改完成后于2011年5月前上报“十二五”期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报市政府常务会审议。

第四阶段,规划报审阶段。

2010年10月—2010年12月完成《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修改工作,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后,2011年初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2.具体分工及时间安排(见附件)

五、经费保障

(一)市级“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各专项编制经费要纳入当年财政预算,由各有关部门专项申请,经市政府同意后由市财政核拨。

(二)各县区规划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规划经费落实到位。

六、工作要求

第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要高度重视,领导挂帅,专人(部门)负责,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并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充分的人员、经费、设备等保障。

第二,加强衔接,协同推进。各部门要加强衔接和协调,形成下级规划服从和落实上级规划,同级规划各有分工、各有侧重、衔接协调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融为一体。同时加强配合,认真协助责任单位开展相关规划编制工作。

第三,科学规划,创新方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科学测算经济指标,科学确定发展目标,革除原则性过强、针对性较差的规划内容,突出空间性、可操作性和地方特色,避免上下雷同、交叉重叠的内容,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可行性和有用性。

第四,统筹安排,按时完成。各负责单位要统筹安排规划编制工作,及时与市发改委沟通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进展情况,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完成相关规划并及时报送市发改委,保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完成。

附件:具体分工及时间安排表

第四篇:南宁市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办法

南宁市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办法

2016-07-11 18:24:53

来源:南宁市保障住房资格审核和管理中心

评论:0 点击:3590

2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完善住房保障制度,规范公共租赁住房筹集、分配和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公共租赁住房规划建设、房源筹集、分配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是指向符合规定条件的住房困难的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和在本市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给予公共租赁住房实物配租或者货币补贴。

本办法所称住房困难,是指在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无自有住房或者家庭人均自有住房建筑面积低于本市住房困难标准。

本办法所称公共租赁住房,是指限定建设标准和租金水平,面向符合第一款规定的受保障人群出租的保障性住房。

本市住房困难标准由市住房保障部门拟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四条 公共租赁住房区分不同对象实行分类保障,优先保障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第五条 市住房保障部门是本市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的行政主管部门。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申请的受理、初审等工作。城区住房保障部门负责本辖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申请的复核工作,城区民政部门根据本部门职责开展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申请人可支配收入和家庭财产的核对工作。

城区人民政府及市发展改革、价格、审计、财政、规划、建设、国土、民政、社会保障、公安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相关工作。

第二章 规划建设与房源筹集

第六条 公共租赁住房发展中长期规划由市住房保障部门会同市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拟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市住房保障部门根据公共租赁住房发展中长期规划制定公共租赁住房发展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 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资金计划由市财政部门会同市住房保障部门根据公共租赁住房发展计划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资金主要用于投资公共租赁住房筹集、运营和发放货币补贴。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

(一)中央、自治区、市安排、筹措的专项补助建设资金;

(二)土地出让金净收益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安排用于住房保障的资金;

(三)房改资金、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扣除计提贷款风险准备金及管理费用后的余额;

(四)公共租赁住房及其配套商业用房的租金及收益;

(五)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

(六)中央代发的地方政府债券融资;

(七)社会捐赠等其他资金。

第八条 公共租赁住房通过以下方式筹集:

(一)政府投资新建、改建、购买、租赁;

(二)社会投资新建、改建、购买;

(三)从其他保障性住房或者公有住房调剂;

(四)社会捐赠及其他渠道。

第九条 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在土地供应计划中优先安排,实行划拨供应。

鼓励社会投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

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建设、运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减免税费。

第十条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投资者可以依法转让其投资者权益或将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用于抵押融资,但不得改变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规划设计性质和用途。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办理抵押登记时应当注明该项目为公共租赁住房,抵押权实现时不得改变项目的规划设计性质和用途。

第十一条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项目可以按项目内住宅总建筑面积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的比例配套建设商业服务用房。

配套建设的商业服务用房,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归政府所有,只能出租,不得出售;由社会投资建设的,归投资者所有。

第十二条 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新建项目选址,由城区人民政府提出用地选址意向,经市住房保障部门审核,并报市规划部门确认后,依法办理用地规划许可等手续。第十三条 新建成套的公共租赁?房单套建筑面积控制在六十平方米以内。

总建筑面积(含地下室)在二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应当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新建的公共租赁住房交付使用前应当按照有关标准进行室内装修。

第十四条 政府投资新建的公共租赁住房,推广采用智能门禁、视频监控、网络通信等新技术。

第十五条 在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套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的,应当在规划设计条件、建设条件意见书以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明确配套建设的比例、面积、户型、建设标准、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归属以及建成后向政府移交等内容。

第十六条 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配套设施,应当与项目主体同步建设,并经验收合格后与项目主体同步交付使用。

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周边配套建设的市政基础设施由项目所在地城区人民政府或者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建设单位负责投资建设。

配套建设的市政基础设施应当与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同时或者提前竣工交付使用。

第十七条 采用租赁方式筹集公共租赁住房的,市住房保障部门应当与房屋所有权人签订租赁期限为三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房屋租赁协议。

第三章

保障方式与资格管理

第十八条 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包括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

实物配租,是指将公共租赁住房出租给符合规定条件的保障对象,并按规定的标准收取租金。

货币补贴,是指向符合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条件但未享受实物配租的保障对象给予住房租金补助。

第十九条 同一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象不得同时享受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

实行实物配租的,每个保障家庭配租一套公共租赁住房。已经承租公有住房的家庭,获得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资格后二十日内应当退出原承租的公有住房。

实行货币补贴的,补贴金额按照本市住房困难标准、家庭人均现有住房建筑面积、受保障的家庭成员人数、房?租赁货币补贴标准计算确定。

房屋租赁货币补贴标准由市住房保障部门拟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条 申请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以家庭为单位。一个家庭推举一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家庭成员作为主申请人。主申请人的配偶、未成年子女应当作为共同申请人。与主申请人具有法定的赡养、扶养、抚养关系的其他家庭成员,需要与主申请人共同申请的,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应当作为共同申请人。

主申请人的申请经受理机构受理后,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又提出申请的,受理机构不予受理;与主申请人具有法定的赡养、扶养、抚养关系的其他家庭成员,已经与主申请人共同申请,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又提出申请的,受理机构不予受理,本办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和与其有法定赡养、扶养、抚养关系的监护人作为共同申请人提出申请;没有上述监护人的,可以由其他监护人代为申请。

第二十一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可以申请实物配租或者货币补贴:

(一)户籍在本市城区范围内,并且在本市城区范围内居住;

(二)经民政部门认定属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以及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或者等于本市上一城填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百分之五十的家庭。

(三)无自有汽车。

申请人单身的,除需要符合前款规定条件外,还应当年满三十五周岁;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不受年龄限制。

符合本条规定条件的低收入困难家庭申请实物配租的,经市住房保障部门核准后,在获得实物配租前,由市住房保障部门发放货币补贴。

第二十二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可以申请实物配租:

(一)户籍在本市城区范围内,并且在本市城区范围内居住;

(二)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或者等于本市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点五倍。

申请人单身的,除需要符合前款规定条件外,还应当年满二十三周岁。

第二十三条 住房困难的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申请实物配租:

(一)在本市城区范围内居住,并且在本市累计缴纳社会保险费满六个月;

(二)持有大中专院校毕业证,自毕业次月起计算不满五年;

(三)已与本市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的劳动合同且在合同有效期内;

(四)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或者等于本市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点五倍。

第二十四条 住房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申请实物配租:

(一)在本市城区范围内居住,并且在本市累计缴纳社会保险费满一年;

(二)已与本市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的劳动合同且在合同有效期内;

(三)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或者等于本市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点五倍。

单身外来务工人员申请的,除需要符合前款规定条件外,还应当年满二十三周岁。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申请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一)正在享受住房保障的;

(二)申请其他保障性住房已经受理的;

(三)自申请之日起前三年内有住房所有权转移行为,并且已经转移的住房面积与现有住房面积之和超过住房困难标准的;

(四)通过自建、购买或者其他方式取得商业、仓储、办公等用房,或者在申请之日起前五年内转移上述用房的;

(五)按照失信联合惩戒的规定被限制申请资格的。

申请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后,申请人家庭的人口、收入及住房等情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申请条件,或者又申请其他住房保障并且已经受理的,申请人应当撤回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申请。

第二十六条 市住房保障部门应当根据公共租赁住房房源供应情况,合理确定实物配租申请的受理期限,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实物配租的申请人应当在受理期限内向受理机构提出申请。

符合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不受前款申请受理期限限制。

第二十七条 申请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申请人应当向户籍所在地或者居住地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统称受理机构)提出申请,如实填写《南宁市公共租赁住房申请表》,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人的身份证明、家庭成员关系证明、成年家庭成员婚姻状况证明;

(二)所在用人单位或者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出具的居住状况证明;

(三)所在用人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

(四)申请住房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授权文书;

(五)非本市户籍人员申请的还应当提供劳动合同、社会保险证明以及公安机关出具的居住证明;

(六)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申请的还应当提交学历证明、社会保险证明;

(七)申请优先实物配租的,还应当提供存在本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情形的证明材料。

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申请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的,可以由用人单位向住所地受理机构申请,并提供用人单位的身份证明材料。

第二十八条 申请人提交的申报材料应当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捏造事实或者提供伪造、虚假的证明材料,骗取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的资格。

第二十九条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齐全的,受理机构应当当场予以受理;材料不全的,应当一次性告知补正。

第三十条 受理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初审符合保障条件的,报送城区住房保障部门。

受理机构应当将申请人的姓名、家庭人口、工作单位、现居住地址、房产、家庭人均年收入等基本情况在申请人所在的用人单位或者居住地社区公示五日。公示期间不计入初审期限。

第三十一条 城区住房保障部门收到申报材料后,应当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完成复审,复审符合保障条件的,报送市住房保障部门。

复审期间,城区住房保障部门应当将申请人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申报材料交城区民政部门核对,城区民政部门应当在收到材料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出具核对意见。

第三十二条 市住房保障部门应当在接到申报材料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予以核准。

市住房保障部门认为符合保障条件的,应当将申请人的姓名、家庭人口、工作单位、现居住地址、房产、家庭人均年收入等基本情况在政务信息网公示五日。公示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予以核准,并向社会公布。公示期间不计入核准期限。

第三十三条 受理机构、复审或者核准部门认定申请人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申请人对处理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知道处理结果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原处理机构、部门申请复核。受理机构、复审或者核准部门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进行复核,并将复核结论书面告知申请人。

受理机构、复审或者核准部门对公示时收到的异议,应当进行审查,并将审查处理结果反馈异议人。

第三十四条 申请货币补贴经市住房保障部门核准的,申请人应当自收到核准通知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与住房保障部门签订货币补贴协议。货币补贴协议的有效期限不超过三年。

市住房保障部门应当在货币补贴协议签订后的次月十日前办理完毕发放货币补贴的相关手续。货币补贴自协议签订的次月起发放,每月发放一次。

申请人无正当理由不签订货币补贴协议的,视为放弃受保障资格。

第三十五条

申请人或者受保障人的家庭人口、收入及住房等情况发生变化,影响其受保障方式或者保障水平的,作如下处理:

(一)符合其他保障方式或者保障水平的,按规定变更保障方式或者保障水平;

(二)不再符合保障条件的,不予核准或者取消保障资格。

申请人或者受保障人的家庭人口、收入及住房等情况发生变化,影响其受保障方式或者保障水平的,应当在情况发生变化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受理机构申报变动情况,并按照本办法的规定重新进行初审、复审及核准。

第三十六条 经核准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资格有效期为三年。

受保障人应当在保障资格有效期届满三个月前按照本办法的规定重新进行初审、复审及核准。未申请或者申请后经核实不符合保障条件的,保障资格终止。

保障资格终止后,已承租公共租赁住房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退回承租的公共租赁住房;正在享受货币补贴的,停止发放货币补贴。

第三十七条 受保障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其受保障资格:

(一)隐瞒真实情况、提交虚假材料骗取保障资格的;

(二)无正当理由连续闲置公共租赁住房六个月以上的;

(三)拖欠公共租赁住房租金累计六个月以上的;

(四)转借、转租、擅自互换公共租赁住房或者改变公共租赁住房用途的;

(五)擅自装修公共租赁住房或者拆改房屋结构的;

(六)将承租的公共租赁住房用于违法活动的;

(七)其他违反公共租赁住房管理规定的情形。

第三十八条 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资格被取消后,享受货币补贴的,停止货币补贴。已经承租公共租赁住房的,应当自保障资格被取消之日起六个月内腾退所承租的公共租赁住房;逾期不腾退的,由市住房保障部门依照租赁合同的约定收取房屋占用费,并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受保障人有第三十七条第一项情形的,还应当退还已领取的货币补贴、补交市场租金与公共租赁住房租金的差额。

第四章

住房分配和租赁管理

第三十九条 受保障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优先享受实物配租:

(一)符合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条件的孤老、孤病、孤残人员的家庭;

(二)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

(三)家庭成员中有重大疾病、重度残疾、重点优抚对象、企业内失业的军队转业干部、曾参加对外作战的军人、民兵或者获得市级以上见义勇为表彰、特殊贡献奖励、劳动模范称号者;

(四)承租的直管公房已经列入被征收范围,需要拆迁安置或者被鉴定为危房需要腾空的;

(五)其他特殊困难家庭。

第四十条 公共租赁住房按照以下顺序采取分批随机抽签的办法确定承租人:

(一)本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应当优先实物配租的家庭;

(二)正在领取货币补贴的应当实物配租的其他低收入家庭;

(三)其他应当实物配租的家庭。

已经参加抽签但未能分配租赁住房的受保障人,在保障资格有效期内,可以报名参加其他批次的选房抽签。

市住房保障部门应当在政务信息网等平台向社会公布待分配住房的位置、数量、参加抽签的受保障人名单、抽签结果等信息。具体办法由市住房保障部门另行制定。

第四十一条 受保障人无正当理由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取消其保障资格,二年内不得申请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一)选房后放弃租赁权的;

(二)分配住房后未在规定时间内与出租人签订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的;

(三)未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入住手续的。

第四十二条 公共租赁住房只能用于自住,不得转借、转租或者闲置,不得改变房屋用途;未经公共租赁住房所有权人批准不得对房屋进行装修、扩建,不得擅自拆改房屋结构。

第四十三条 受保障人选择公共租赁住房后,公共租赁住房所有权人或者其委托的运营单位应当与配租对象签订书面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

用人单位提出申请的,用人单位应当作为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的当事人。

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期限最长不超过三年。

第四十四条 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

(二)房屋坐落、面积、结构、室内设施设备状况;

(三)租赁期限、租赁保证金、租金数额和支付方式;

(四)水电费、燃气费、生活垃圾处理费、物业服务费等费用的缴纳责任和支付方式;

(五)房屋用途和使用要求;

(六)房屋维修责任;

(七)应当退出公共租赁住房的情形;

(八)申请租赁公共租赁住房的用人单位相关职责;

(九)违约责任及争议解决方式;

(十)其他应当约定的事项。

第四十五条 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标准实行政府定价,社会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标准实行政府指导价。

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标准由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市住房保障部门、市财政部门按照适当低于相同地段房屋租赁市场平均租金水平的原则确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公共租赁住房按出租房屋的建筑面积计算租金。

第四十六条 申请人属于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核减租金。

(一)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

(二)其他特殊困难家庭。

租金核减的幅度及办法由市住房保障部门另行制定。

第四十七条 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及其配套商业服务用房租金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缴入本级国库。社会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收入及其配套商业服务用房收益由投资者自行管理。

第四十八条 公共租赁住房承租人应当在签订租赁合同之日向出租人一次性交纳租赁保证金,租赁保证金按照三个月租金标准计算。

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终止,承租人无违约责任的,出租人应当全额退还保证金;承租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的,出租人可以从保证金中抵扣相关费用。

低收入以下的孤老、孤病、孤残人员家庭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经市住房保障部门同意,可以减交或者免交租赁保证金。

第四十九条 经市住房保障部门同意,承租人之间可以互换所承租的公共租赁住房。互换公共租赁住房的具体办法由市住房保障部门另行制定。

第五十条 公共租赁住房的维修责任由出租人承担,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出租人与承租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维修养护以及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养护和更新的经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

第五十一条

政府投资集中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应当聘用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管理。物业服务费由承租人按政府指导价承担。

在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套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纳入所在商品住房项目物业管理,物业服务费由承租人按该商品住房项目标准承担。

符合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承租人,可以按一定比例给予物业服务费补贴。具体办法由市住房保障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制定。

第五十二条 房地产经纪机构及其经纪人员不得以任何形式为经纪目的参与公共租赁住房的出租、转租和出售等活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 受保障人保障资格终止后,不按照本办法规定办理退出保障手续的,由市住房保障部门责令限期办理,逾期不办理的,自责令限期办理期限届满之日起三年内不得申请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第五十四条 受保障人有本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情形的,自保障资格被取消之日起五年内不得申请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并由市住房保障部门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 市住房保障部门应当将申请人、受保障人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情况通报信用信息征集服务机构,纳入个人信用档案。

第五十六条 房地产经纪机构及其经纪人员违反本办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由市住房保障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处罚,违规行为纳入信用档案。

第五十七条 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八条 社会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的租赁管理办法由投资者根据本办法的规定自行制定,报市住房保障部门备案后执行。其公共租赁住房的租赁信息应当报送市住房保障部门。

第五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以上、以下包括本数;低于、不满不包括本数。

第六十条 市辖县、武鸣区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工作,可以参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第六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南宁市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南宁市人民政府令第21号)和《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南府发〔2012〕93号)同时废止;依据廉租住房政策筹集的住房以及廉租住房保障的管理,按照本办法规定执行。

第五篇:南宁市武鸣县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推荐)

南宁市武鸣县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为履行政府在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推进全县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南宁市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制订本规划。

一、我县地震地质构造和地震形势

我县周边存在有四条活动明显的断裂带,它们是巴马—博白断裂带、南宁—桂林断裂带、百色—合浦断裂带和南丹—马山断裂带。巴马—博白断裂带是广西最显著地活动断裂带之一。有地震记载以来,该断裂带上集中了广西所有3次6级以上地震,4.8级以上地震也达12次之多。南宁—桂林断裂带 也有明显活动,沿该断裂带曾发生5级左右中强地震。由此可见,我县虽然没有断裂带通过县境,但受周边地震灾害影响较大。20世纪以来,周边地震波及我县的主要有:1936年4 月1日灵山县东北6.8级地震;

1958年9 月25日灵山县东北5.8级地震;

1972年5 月7日邕宁南晓 4.5级地震;

1977年4 月13日邕宁九塘3.7级地震;

1988年11月10日北部湾海域5.1级地震;

1994年12 月31日北部湾 6.1级地震;

1995年1 月10日北部湾 6.2级地震。

近年来,境外地震波及到武鸣县的主要有:

2004年12月26日印尼8.7级地震(同震效应,在我县灵水出水口处发现水倒吸现象,两分钟点后又吐出大量浑浊水样);

2005年10月27日平果县4.6级地震(我县大部分镇有震感);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8.0级地震(我县部分地方有震感,震后8分钟灵水水样变浑)。

根据国家地震部门研究认为,2006年—2020年,我国大陆可能发生10次左右7级以上地震,最大震级可能超过8级;强震活动的主体地区在大陆西部,尤其是南北地震带存在发生多次7级地震的危险。广西存在着发生6级强破坏性地震的危险,南宁市被列为2006-2020年全国11个地震重点防御区城市之一,存在发生破坏性地震危险。武鸣县被列为2006—2020年全区地震重点监视县份之一,我县面临十分复杂严峻的震情。

二、“十一五”期间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地震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县地震部门积极推进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宽思路,求实创新,全县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和机构得到进一步健全,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6年荣获南宁地震系统综合评比一等奖。

1.防震减灾工作队伍建设不断发展。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地震工作机构建设。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县防震减灾指挥部作为全县防震减灾工作协调指挥机构,负责全县防震减灾日常协调工作。配备地震部门编制5名,各镇人民政府相应落实了一名镇领导分管防震减灾工作,在12个镇分别建立了一个地震宏观现象观测点,成立了一支由15名地震宏观观测员组成的群测群防队伍。全县防震减灾“三网一员”体系不断完善,为我县防震减灾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2.震害防御工作进一步加强。2005我县出台了《武鸣县防震减灾工作意见的通知》,为加强地震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本县行政区域范围内,对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实施了影响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审查同意行政许可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确定行政许可,对重大建设工程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对一般建设工程进

行抗震设防要求确认;明确地震行政许可的办事程序,进入了行政审批办证大厅。五年来,县地震部门依法向工程项目业主发出地震行政许可告知书466份,依法开展项目抗震设防要求审批335 项,为重要工程项目开展地震安全评价工作3项。全县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防震减灾行政执法逐步开展,法制监督与行政监督得到加强。

3.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建设示范工作逐步推进。按照《南宁市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方案》的要求,加大了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的宣传,向全县发放《农村民居防震保安挂图》资料4500多份。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库移民新村建设等建立示范点,我县仙湖镇鼠尾新村和城厢镇七星屯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全面完成。

4.中小学校舍地震安全排查工作全面铺开。我县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国办发〔2009〕34号)、《武鸣县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鉴定工作方案》以及自治区地震局、南宁市地震局召开的全区、全市中小学校舍地震安全评估工作会议精神,积极组织力量参与中小学校舍地震安全评估鉴定工作,完成了对全县 245所中小学校(含教学点)、1447个单体建筑的地震安全评估任务。

5.地震监测网络逐步建立。五年来,我县加强了数字化地震监测台站建设,现已拥有2个先进的监测台。即太平镇文溪数字式遥测地震台和县城狮子山公园强震台。全县建立了15个地震宏观异常观测点,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改进传统的观测方法,采用“千里眼”技术对五海养蛇场地震前兆动物异常现象,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远程监控。搭建了数字地震监测平台,实现与区、市地震监测网络信息共享。

6.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得到加强。采取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纪念日、“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县安全生产宣传月、科技活动周等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武鸣时讯》、知识竞赛活动、自编打印地震知识材料等多种形式开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地震科普宣传工作,累计发放近10万份地震科普资料、宣传品等,全县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普及率逐步提高,干部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明显增强。

7.加强了地震应急反应能力建设。依法做好地震灾害预防和应急工作,重新修订完善了《武鸣县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和《武鸣县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细化方案》,进一步加强了地震应急机构的领导,明确了抗震救灾各个工作组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以及主要应急措施和要求。配备了应急车、应急包、便捷式电脑等应急装备。积极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活动,先后在中小学校开展专项地震应急演练7次,并邀请专家授课,不断提高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自救、互救、科学避险意识。

(二)防震减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各类建设工程项目相对集中,加之我县所处地域的地震地质特殊性和地震灾害的潜在可能性,使我县可能遭遇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将以指数趋势上升。与当前防震形势相比,我县的整体综合地震防御能力还相对较弱,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地震短临前兆监测的布点不足,监测能力较弱。我县虽然建设了一个遥测台,一个强震台,但对全县范围来说,一些重点部位、重要工程的监测覆盖面不够,特别是大型水库(仙湖水库)、大中型企业的监测能力较弱。

2.二是全社会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偏低。城镇综合防御能力不高。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前建设的工程建筑大多没有抗震设防,虽然在近年的城镇改造中拆除了部分危旧房屋,但仍有很多建筑未设防、不抗震,较多新建、扩建、改建的重要工程没有依法进行抗震设防要求确认,重大建设工程和震后可能发生火灾、水灾、爆炸等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仍存在地震安全隐患;县城和县内开发区尚未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不能满足县城规划和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农村地区绝大多数房屋没有科学设计,多数自行建造,结构不合理,基本上处于不设防状态。

3.应急救援和响应能力亟待提高地震救援队伍尚未建立,专业救援能力尚未形成。县城地震避难场所和应急疏散通道尚未设置,一旦发生地震,大量人员将无法进行安全、有序的安置;县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县级地震应急基础信息平台尚未建立,应急基础设施落后;县镇两级应对突发地震事件的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较弱;地震救援物资保障体系尚未健全,救灾物资得不到有效保障。

4.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单位和群众对防震减灾工作认识不足,社会公众还普遍缺乏地震应急、自救互救的知识和能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不多、条件不完备、网络教育尚未开展。

5.防震减灾的资金投入不足。防震减灾监测、防御、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县地震部门的办公设施和办公条件有待改善。

总之,未来5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震情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面对我县防震减灾繁重的工作任务,迅速提高我县抗御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显得十分迫切。

三、“十二五”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加大防震减灾科技体系创新力度,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我县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在维护公共安全、保持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建设武鸣中国西部强县、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规划目标

1.在现有地震监测能力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地震监测监控能力。

2.逐步具备地震监测预警能力。

3.开展地震小区划,地震小区划成果运用于小区划内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

4.建立农村民居抗震示范村(小区),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逐步改变农村民居普遍不设防的状况。

5.全面提升县镇两级政府应对突发破坏性地震的快速反应、宏观监控、应急处置和紧急救援能力。

6.加快建设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利用高新技术手段,逐步提高公众防震减灾素质。

(三)主要任务

1.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系统,全面提升全县地震监测能力

根据国家、自治区、南宁市地震台网建设总体规划,结合本县实际,合理布局,建设一定数量地震前兆监测台和地震宏观观测站。发挥地震宏观观测在短临预报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大投入,使现代化地震监测技术与传统的地震群测群防观测手段结合起来,增加网点,加强对群测群防点观测员、速报员的培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提升全县地震观测水平和能力。

2.开展防震减灾基础信息搜集和整理,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数据库

配合南宁市编制1:5万数字化活动断层分布图和条带状地质图;完成各类工程的抗震能力调查与评估;建立地震基础信息数据库系统,为开展紧急救援、震后重建提供快速决策依据。

3.提升县城及重要工业区的地震安全能力

运用《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地震小区划成果,在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危险及其影响的基础上,为我县的《国土资源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提供科学的防震决策依据。

推广使用地震小区划成果,使之应用于各项建设项目的抗震设防,服务于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

加强中小学校地震安全工程工作力度,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按照高于本县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

开展农村民居抗震能力现状调查,加强农村民居防震技术推广应用,引导农民建造经济实用、具有本县抗震设防能力、符合本地生活习俗的新型民居,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

4.强化地震应急响应和管理能力

建立健全县、镇两级政府部门、大型企业、重点危险源管理单位等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按照《武鸣县地震应急预案》规定,健全制度,明确职责,加强督促检查,特别是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危险源管理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进行督促检查,对各项重大活动和重点时段的地震应急工作方案和地震安全保障措施、城镇人口密集场所、社区应急预案和家庭应急对策方案进行督促检查。建立地震应急检查与培训制度,适时组织机关、大中型企业、学校、商场等人口密集场所的地震应急演习。

建立完善现场应急指挥系统,加强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地震事件应急联动共享平台和指挥平台;为社会提供震情、灾情服务,确保政务、指挥系统畅通。

建立县、镇、村三级灾情速报机制,建立健全灾情信息速报人员通信网络。建立县、镇两级地震宏观观测志愿者队伍,保障经费,配备相应装备。

5.完善地震救援救助体系

根据实际需要,充分利用消防等现有队伍,壮大地震灾害救援力量。加大投入,增添抢险救灾装备,建设综合性专业救援队伍。

建立健全地震紧急救援与指挥网络系统,将城镇紧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等建设内容纳入我县城镇建设发展规划,依托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地震灾害保险、社会捐赠相结合的多渠道灾后恢复重建与救助补偿机制。

6.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强化政府防震减灾责任意识,建立地震、宣传、教育部门与新闻媒体及社会团体的协作机制,开展防震减灾法制宣传,将防震减灾教育纳入县乡党校干部培训和学校国民教育内容,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法律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继续加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

四、“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

(一)县级防震减灾应急指挥中心

主要建设内容:

1.地震应急指挥大厅建设;

2.地震应急指挥卫星通信设备;

3.地震前兆信息监测网络系统建设;

4.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建设;

5.地震群测群防网络系统建设。

(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主要建设内容:

武鸣县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三)县城及工业区地震安全工程

县城及工业区地震小区划工作,主要建设内容:

县城及伊岭工业园区约60平方公里的地震小区划工作。

(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

每年选两个村作为地震安全示范村建设,主要建设内容:

1.农村民居基础资料调查与收集;

2.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建设;

3.农村民居抗震防震知识宣传和科技培训;

4.农村民居抗震防震技术服务网建设;

5.地震安全农居工程资金投入、鼓励机制。

(五)地震台网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增两个地震台)

1.完成地震台选址工作;

2.地震台机房建设;

3.设备安装调试。

(六)建立防震减灾基本数据库

1.地震灾情监测评估系统建设数据库;

2.地震灾害协同响应系统建设数据库;

3.地震紧急救援系统建设数据库;

4.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集成数据库。

五、保障措施

(一)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对防震减灾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管

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加强对防震减灾行政执法的监督管理,规范政府部门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规范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活动,保障防震减灾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行政执法工作。建立健全县地震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加强执法培训,加大执法的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完善地震执法管理、责任追究制度、行政复议、行政监督监察等制度。

(二)完善防震减灾组织管理体制

建立完善防震减灾领导指挥机构,提高统筹、指挥和协调能力,推进县地震工作机构建设,健全地震部门内设机构,进一步充实工作力量,发挥县地震工作机构在防震减灾中的基层组织作用。强化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投入机制

将防震减灾事业按照事权范围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财政预算。保障防震减灾事业公益性基础地位,建立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捐赠、地震保险等多种资金渠道共同支撑的投入机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防震减灾的实际需求,提高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专项投入,使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实施人才强业战略

树立人才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和优质资源,是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的人才观。以提高人才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全面推进人才体制和机制创新。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改善防震减灾队伍的人才结构,提高整体队伍的综合素质。

下载南宁市武鸣县住房保障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宁市武鸣县住房保障十二五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十二五” 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时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攻坚......

    县十二五住房保障发展规划5篇

    县“十二五”住房保障发展规划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县住房保障体制,加快推进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家......

    南宁市隆安县公共机构节能十二五规划

    南宁市隆安县公共机构节能“十二五”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国务院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为全面推进我县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促进经......

    南宁市横县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南宁市横县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横县档案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

    上海市住房发展“十二五”规划(五篇模版)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住房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沪府发〔2012〕10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住房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

    泉州市德化县十二五住房建设规划

    泉州市德化县“十二五”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 第一章总则一、为实现建设陶瓷文化名城及山水花园城市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构建科学合......

    2011年南宁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思考专题报告

    2011年5月房价分析专题报告 ——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开展引发的几点思考 导语 根据《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等文件的要求,2010年7月30日南宁政府正式......

    "十二五"保障性住房建设打算(5篇材料)

    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决策,按照省,市的部署和要求,全面推进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