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明市将乐县十二五城区住房建设规划
三明市将乐县“十二五”城区住房建设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为认真落实国家“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政策,促进将乐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生态山水城市”的建设步伐,加强对将乐县近期、中期住房建设,特别是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房以及普通商品房建设的指导与统筹,调整住房结构、稳定住房价格,不断健全将乐县多层次住房梯级供应和消费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居民家庭的住房需求,保持全县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平稳发展,结合本县实际,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为工作重点,建立健全诚信、规范、透明、法治的房地产市场体系以及分层次、多渠道、成系统的住房保障体系,为将乐市民提供更多适宜的住房,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规划目标
在2015年底前全部解决登记在册的516户低保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一)商品住房供应结构与居民收入层次结构相适应。
(二)住房价格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相适应。
(三)住房建设和供应规模与区域内居民实际住房需求相适应。
四、规划范围与期限
本次住房建设规划范围包括县辖2个行政区,分别为古镛镇、水南镇。本规划所指将乐县或全县是指县辖2个行政区。
本次住房建设规划的期限为2011~2015年。
第二章 住房现状和需求预测
一、住房建设现状
依据我县住房现状调查和近两年的商品房交易情况,至2009年底县城住房总建筑面积为240.63万平方米,城区现状人口6.1万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4平方米。
二、“十一五”期间住房保障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住房保障基本情况
1.至2010年末,全县实施住房保障总户数为279户,其中:租赁补贴211户,累计租赁补贴506户,累计发放租赁补贴资金62.85万元;实物配租137户。
2.全县新建廉租住房145套,0.79万平方米(纯住宅),总投资约1430万元。
(二)存在问题
1.建设材料、人工费价格上涨造成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成本增加,地方财政面临较大的压力及困难。
2.由于征地难度大,导致部分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建设用地滞后,影响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进度。
3.缺乏专门的住房保障工作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住房保障工作的开展不够规范。
三、住房需求情况
(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住房需求增长。我县将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城北片区、城南片区(含火车站)及上河洲片区规划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大力推进城镇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促使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带来较大的住房需求。
(二)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稳定增长,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要求日益迫切,特别是原来住房条件较差的职工改善性住房需求较大,通过房改购房的居民也将进入换购期,住房消费增长有较大空间。
(三)城镇居民住房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同期还有相当部分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水平低于平均水平,这部分居民的住房需求,将会随收入状况的改变逐渐释放出来。
(四)现代宜居生态城市的建设形成住房需求增长。我县坚持环境优先、生态立县的原则,居住环境不断完善,全县住房建设仍将处于总量增长型发展时期,需求的日益扩大为我县房地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章 住房建设目标及年度目标
一、住房建设总量目标
依据《将乐县城总体规划》推测,2015年我县城区人口将达到9万人,以居民人均住房达到42平方米的规划目标计算,2011~2015年我县住房总需求137.37万平方米,其中廉租房1.48万平方米、公租房1.93万平方米、限价房13.68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6万平方米、商品住房114.28万平方米。
规划期内建设各类住房11727套,总建筑面积137.37万平方米。
(一)按照调查在册符合低保困难条件的家庭有516户,考虑规划期间符合当前保障条件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增量以及外来人员的增加,住房保障扩面后的新增量和限价商品房解决部分“夹心层”住房问题,在规划期内保障性住房(含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房等)计划新建1704套,建筑面积17.09万平方米。其中:计划新建廉租住房234套,建筑面积1.48万平方米;计划新建公共租赁住房285套,建筑面积1.93万平方米;计划新建限价房1185套,建筑面积13.68万平方米。
(二)规划期内新建的商品住房9523套,建筑面积为114.28万平方米。
(三)规划期内棚户区改造可新增住房500套,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
二、住房建设结构指引
规划期内,单套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新建住房(含限价房)总建筑面积应达到新建住房总建筑面积的40%。廉租住房单套套型建筑面积应当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公共租赁住房单套套型建筑面积应当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
三、保障性住房建设原则及建设目标
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探索由政府建设限价房的模式。
(一)开发建设主体应更加多元化,积极探索政府建设、社会投资建设和在商品住房建设项目中配建等多种模式。
(二)在每年的土地供应计划中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用地。保障性住房用地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优先安排用地计划指标,及时办理用地报批手续。
(三)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长效供应机制。根据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做好建设用地的储备工作。
(四)保障性住房选址在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前提下遵循以下原则:
1.为方便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生活和出行,选址一般为县城中心。
2.为使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能享受到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服务,选址优先考虑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较为完善的地区。
3.用地选址充分考虑公共交通的便捷程度,将交通的低成本和可达性作为用地选址的重要因素。
(五)规划期内,建设保障性住房1704套、建筑面积17.09万平方米。其中:廉租住房
234套、建筑面积1.48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285套,建筑面积1.93万平方米;限价房1185套,建筑面积13.68万平方米。
四、商品住房建设原则及建设目标
(一)政府通过掌握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规模和时序、控制套型结构比例、培育商品住房二、三级市场、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等措施对商品住房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优先发展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满足中等收入阶层自住型住房需求,引导树立节约、理性的住房消费理念;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导发展面向高收入阶层的其他商品住房。
(二)规划期内,建设商品住房建筑面积114.28万平方米,9523套。
五、住房建设年度计划
(一)2011年,各类住房建设总建筑面积35.10万平方米,3015套。其中:廉租住房90套,建筑面积0.6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125套,建筑面积0.90万平方米;限价房900套,建筑面积10.8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新增住房100套,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建设商品住房1800套,建筑面积21.6万平方米。
(二)2012年,各类住房建设总建筑面积25.82万平方米,2206套,其中:廉租住房36套,建筑面积0.22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55套,建筑面积0.40万平方米;限价房165套,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新增住房100套,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建设商品住房1850套,建筑面积22.2万平方米。
(三)2013年,各类住房建设总建筑面积24.79万平方米,2111套。其中:廉租住房36套,建筑面积0.22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35套,建筑面积0.21万平方米;限价房40套,建筑面积0.36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新增住房100套,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建设商品住房1900套,建筑面积22.8万平方米。
(四)2014年,各类住房建设总建筑面积25.39万平方米,2161套。其中:廉租住房36套,建筑面积0.22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35套,建筑面积0.21万平方米;限价房40套,建筑面积0.36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新增住房100套,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建设商品住房1950套,建筑面积23.4万平方米。
(五)2015年,各住房建设总建筑面积26.27方米,2234套。其中:廉租住房36套,建筑面积0.22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35套,建筑面积0.21万平方米;限价房40套,建筑面积0.36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新增住房100套,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建设商品住房2023套,建筑面积24.28万平方米。
六、住房建设投资计划
规划期内,住房建设计划投资27.474亿元,其中:住房保障计划投资3.418亿元,包括廉租住房计划投资0.296亿元,公共租赁住房计划投资0.386亿元,限价房计划投资2.736亿元;商品住房计划投资22.856亿元;棚户区改造计划投资1.2亿元。
(一)2011年,总计划投资7.02亿元,其中: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投资2.46亿元(廉租住房计划投资0.12亿元,公共租赁住房计划投资0.18亿元,限价房计划投资2.16亿元);商品住房计划投资4.32亿元;棚户区改造计划投资0.24亿元。
(二)2012年,总计划投资5.164亿元,其中: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投资0.484亿元(廉租住房计划投资0.044亿元,公共租赁住房计划投资0.08亿元,限价房计划投资0.36亿元);商品住房计划投资4.44亿元;棚户区改造计划投资0.24亿元。
(三)2013年,总计划投资4.958亿元,其中: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投资0.158亿元(廉租住房计划投资0.044亿元,公共租赁住房计划投资0.042亿元,限价房计划投资0.072亿元);商品住房计划投资4.56亿元;棚户区改造计划投资0.24亿元。
(四)2014年,总计划投资5.078亿元,其中: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投资0.158亿元(廉租住房计划投资0.044亿元,公共租赁住房计划投资0.042亿元,限价房计划投资0.072亿
元);商品住房计划投资4.68亿元;棚户区改造计划投资0.24亿元。
(五)2015年,总计划投资5.254亿元,其中: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投资0.158亿元(廉租住房计划投资0.044亿元,公共租赁住房计划投资0.042亿元,限价房计划投资0.072亿元);商品住房计划投资4.856亿元;棚户区改造计划投资0.24亿元。
第四章 住房建设用地规划
一、居住用地布局
规划期内,在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前提下,按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优先安排民生居住用地,重点保证保障性住房和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的用地供应;坚持区域住房发展合理布局,根据城市建设发展方向,以加快建设现代宜居生态城市为目标,合理抽疏旧城区过于集中的人口和建筑密度,改善旧城区人居环境;在发展新区住宅建设的同时,加强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新区宜居程度,进一步引导住房需求与城市规划导向相一致。
县城区以城北片区、城南片区、上河洲片区等为新增居住用地主要地区,同时结合旧城改造盘活旧城区土地。居住用地布局注重与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重大基础市政设施相结合,城市建设优先完善上述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居住配套,改善居住环境,同时增加旧城区居住用地储备,逐步解决新增人口的居住问题。
二、居住用地供应总量及结构
规划期内,居住用地供应总量为76.33公顷。
(一)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总量为9.49公顷。其中:廉租住房用地0.81公顷,公共租赁住房用地1.08公顷,限价房用地7.6公顷。
(二)棚户区改造新增用地3.35公顷。
(三)商品住房用地供应总量为63.49公顷。
三、住房建设用地供应年度计划
(一)2011年,各类居住用地供应总面积19.5公顷。其中:廉租住房用地0.33公顷;公共租赁住房用地0.5公顷;限价住房用地6公顷;商品住房用地12公顷;棚户区改造新增用地0.67公顷。
(二)2012年,各类居住用地供应总面积14.34公顷。其中:廉租住房用地0.12公顷;公共租赁住房用地0.22公顷;限价住房用地1公顷;商品住房用地12.33公顷;棚户区改造新增用地0.67公顷。
(三)2013年,各类居住用地供应总面积13.78公顷。其中:廉租住房用地0.12公顷;公共租赁住房用地0.12公顷;限价住房用地0.20公顷;商品住房用地12.67公顷;棚户区改造新增用地0.67公顷。
(四)2014年,各类居住用地供应总面积14.11公顷。其中:廉租住房用地0.12公顷;公共租赁住房用地0.12公顷;限价住房用地0.20公顷;商品住房用地13公顷;棚户区改造新增用地0.67公顷。
(五)2015年,各类居住用地供应总面积14.6公顷。其中:廉租住房用地0.12公顷;公共租赁住房用地0.12公顷;限价住房用地0.20公顷;商品住房用地13.49公顷;棚户区改造新增用地0.67公顷。
第五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住房建设规划实施负责制
(一)各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抓好组织实施。同时,将规划目标任务分解下达,使规划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二)县规划建设、发改部门要认真做好每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的上报工作,于上一年12月20日前将次年的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上报县人民政府。
(三)县发改部门要按照近期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于上一年11月20日前完成次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立项批复,确保我县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顺利推进。
(四)县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确定的近期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规模,搞好土地供应,并于上一年12月30日前完成次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实施地块的各项用地规划报批手续,确保我县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的顺利供给。
二、强化住房建设规划的年度实施
根据实际,每年编制住房建设规划的年度实施计划,实现对住房建设规划进行适时调校,以滚动实施住房建设规划,增强住房建设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住房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应明确住宅建筑套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套数)和住宅建筑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两项强制性指标,指标的确定必须符合本规划及其年度实施计划中关于住房套型结构比例的规定。应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住房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出具套型结构比例和容积率、建筑高度等规划设计条件,并作为土地出让前置条件,落实到新开工住房项目。
三、建立住房建设规划实施跟踪机制
加强规划实施情况评价工作,建立住房建设规划实施情况动态跟踪机制,对住房建设年度计划实施绩效分析和评价,通过对每年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房、商品住房用地供应、开工建设量、上市销售量和实际成交量的统计分析,确定下一年度住房建设用地供应量、空间分布和建设量(住房建设年度计划),使住房建设规划编制、实施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动态、互动的反馈环。
四、加强对住房建设项目的审查
依据住宅建筑套密度、住宅面积净密度、容积率等相关控制指标,对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查,凡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原则上不予审批,同时加强住房建设项目实施进展情况的监控。
五、加强住房建设规划的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督制度以及行政纠正与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主动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住房保障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对没有按要求进行土地、规划和建设审批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予以严肃查处;属于失职、渎职的,应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六、其他相关政策
(一)为确保本规划的及时、有效落实,规划涉及的县规划建设、国土、发改等相关部门,要结合住房建设目标、土地供应目标、住房结构调整目标等,进一步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认真落实各自职责,建立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工作进度。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有关职能部门可根据土地储备和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对年度计划作适当调整。
(二)发挥税收、金融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节作用。有效落实金融政策,改善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努力发挥辖区金融在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与价格、税务部门的联动。县价格部门要强化商品住房价格监管,依法查处在房地产开发、销售和中介服务中的价格欺诈、哄抬房价以及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等行为。县税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的征收力度。
第二篇:泉州市德化县十二五住房建设规划
泉州市德化县“十二五”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
第一章总则
一、为实现建设陶瓷文化名城及山水花园城市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构建科学合理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满足居民的合理住房需求,加强对近期城市住房建设的指导和统筹,制定本规划。
二、本规划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10〕4号)、《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用地和建设管理调控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51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闽政办〔2010〕7号)、《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十二五”住房建设规划和2011计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闽建房〔2010〕31号)以及《德化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为依据,按照国家房地产调控的相关政策,结合本县实际,进行编制。
三、本规划是落实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重要手段,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对城市近期住房建设进行控制和指导的依据。
四、本规划适用范围为德化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确定的中心城区,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五、在规划期限内,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住房建设活动,应当符合本规划及本规划的实施计划;与住房建设相关的各项政策、计划,应与本规划协调。
六、本规划坚持以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住房需求为导向,以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强化保障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为载体,以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为原则,以稳定预期、人人享有住房为目的,引导符合我县实际情况的消费模式,租购并举,促进住房建设、房地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不断提高居民居住质量和水平。
七、本规划包括规划文本、附表。
第二章住房现状和需求分析
八、规划范围内住房现状。依据德化中心城区2006年住房状况调查,结合2006-2010年住房建设的基本数据及上一稿住房建设规划计划,至2009年底,德化县城住房总建筑面积为722.8万平方米,其中,开发方式建设的商品住房160.7万平方米,其它类型住房562.1万平方米。
九、规划期内商品住房需求。依据《德化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至2010年德化县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9平方公里,人口规模22万人,按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低于37平方米的标准,结合十一五期间德化县城历年来的商品住房销售情况、住房基本情况、土地供应状况、城市化扩张速度,分析商品住房需求现状及走势,规划期内,德化县城各类住房总需求为414万平方米。
第三章住房建设规划目标
十、住房建设指导思想。规划期内,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为主导、多渠道、多层次的住房分类
供应体系,重点发展满足广大群众基本住房消费需求的普通商品住房,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加快建立完善适合中等收入家庭的普通住房,适合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房,适合低收入家庭的廉租住房,适合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共租赁住房和适合高收入家庭的高档住房供应体系和住房保障的制度建设,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住房需求。
十一、住房建设的总体目标。满足全县人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规划期末,基本实现常住人口户均享有(拥有或租住)一套住房,基本解决双困家庭的住房问题。
十二、住房建设总量目标。按照供求基本平衡原则,规划期内德化县城计划建设各类住房
4.46万套,总建筑面积414万平方米。
1.规划期内,建设商品住房4.09万套,建筑面积388.60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开发建设126.98万平方米;旧城改造、城中村建设及安置房建设215.62万平方米,自建房46万平方米。
2.规划期内,建设保障性住房3692套,建筑面积25.40万平方米。其中,建设廉租住房30套,建筑面积0.15万平方米;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000套,建筑面积7.00万平方米;建设公共租赁住房870套,建筑面积5.22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1792套,建筑面积13.03万平方米。
十三、住房建设区域指引。城市居住用地在城南组团重点放在旧城改造上,在城北组团结合自建房的改造,在城西和城东组团则做好对村庄的改造,建设高标准的拆迁安置示范小区。
十四、住房建设结构指引。
1.廉租住房保障城区双困家庭住房需求;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保障城区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满足本县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其它商品住房满足中等以上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2.规划期内,单套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内的商品住房总建筑面积必须达到新建商品住房总建筑面积70%以上;经济适用房单套住房面积在60平方米以内的应占70%以上,廉租住房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
十五、住房建设指引。参照《德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德化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及《德化县住房建设规划(2010-2012)》,规划期内,住房建设目标为:
2011年,商品住房建设0.50万套,建设面积46.76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1027套,建筑面积7.02万平方米;自建房1500套,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2012年,商品住房建设0.65万套,建设面积61.26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864套,建筑面积6.18万平方米;自建房1000套,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2013年,商品住房建设0.75万套,建设面积70.76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900套,建筑面积6.20万平方米;自建房1000套,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2014年,商品住房建设0.84万套,建设面积79.5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600套,建筑面积4.05万平方米;自建房600套,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
2015年,商品住房建设0.89万套,建设面积84.32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300套,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自建房500套,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
十六、按照住房建设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相协调的原则,结合我县土地资源特征和人口增长特点,规划期内住房建设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将城东作为新增住房建设重点发展的地区。规划期内,应继续对该地区在土地供应、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建设资金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为本县城区其它产业的发展提供居住配套。
2.为缓解城区内住房供应压力,规划期内应在城区内外结合部,重点建设一批适应中低收入者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
3.保障性住房应合理选择建设地点,完善周边基础配套设施,发展和促进交通和生活的便利。
第四章住房建设用地供应规划
十七、住房用地供应指导思想。规划期内,在强调土地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前提下,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应,按70%比例予以保障;坚持新增供应与存量挖潜相结合,积极促进闲置土地盘活;坚持区域住房发展合理布局,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重心向中心区域外延转移。
十八、住房用地供应总量。规划期内,城区住房用地供应总量为207公顷。其中,商品住房用地为171.30公顷,保障性住房用地为12.70公顷,自建房用地23公顷,年均41.40公顷。
十九、住房用地供应结构指引。
1.商品住房及自建房用地。规划期内,商品住房用地总供应量为171.30公顷,自建房用地23公顷。
2.保障性住房用地。规划期内,新供应保障性住房用地总量为12.70公顷,其中廉租房用地面积0.08公顷,经济适用房用地3.50公顷,公共租赁住房用地面积2.61公顷,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用地6.51公顷。
二十、住房用地供应指引。
2011年,供应商品住房用地23.38公顷,保障性住房用地3.51公顷,自建房用地7.5公顷;
2012年,供应商品住房用地30.63公顷,保障性住房用地3.09公顷,自建房用地5公顷;
2013年,供应商品住房用地35.38公顷,保障性住房用地3.10公顷,自建房用地5公顷;
2014年,供应商品住房用地39.75公顷,保障性住房用地2.02公顷,自建房用地3公顷;
2015年,供应商品住房用地42.16公顷,保障性住房用地0.98公顷,自建房用地2.5公顷。
第五章住房建设政策与策略
二十一、积极落实住房发展规划目标,实施高效、集约的住房用地供应政策。
1.保证住房用地供应,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规划期内,应当按照德化县城住房发展规划目标,适度增加住房用地供应规模,进一步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各类住房,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含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土地供应要优先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其供应量不得低于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70%。
2.适当提高住房建设开发强度。针对德化县城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现状,依据节约、集约化利用土地的原则,规划期内,在符合规划控制原则和相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住房建设的容积率水平,城区住房建设容积率除旧城风貌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外一般不低于2.0。逐步推行一次性装修到位,减少二次装修浪费。
3.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土地供应,严格限制低密度、大套型住房土地供应。
二十二、加强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及销售管理。
1.加强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的管理。应建立并逐步完善在限套型、限房价基础上竞地价、竞房价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开发建设的管理模式,积极探索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招标出让的新办法。
2.落实住房开发项目套型结构比例的规定。新建或改造住房建设项目,必须明确住房建筑套密度(即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套数)和住宅建筑净密度(即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指标的确定,必须符合本规划及其实施计划中项目相关住房套型结构比例的规定。
3.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规划期内,对新出让的商品住房项目,在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后,应当在10日内开始销售,房源的基本信息应及时、全面、准确地予以公示,并加强预售资金监控管理。
二十三、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深化保障性住房建设制度。
1.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设。保障性住房由县政府统一规划,县政府相关部门统一组织建设。
新增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套数、户型、面积标准,以及出售、出租、使用管理的相关办法,由县建设主管部门统一制定。
2.廉租住房建设资金管理。县政府每年应统筹一定资金用于保障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中提取的廉租住房补充资金必须用于保障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同时,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提取10%用于城镇廉租住房建设,进一步加强廉租住房建设资金监管,促进廉租住房建设资金管理合理、节约使用。
3.推行保障性住房建设新方式。规划期内,应进一步深化保障性住房建设制度,逐步推行在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套建设一定数量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在该项目土地使用权出让时,明确项目中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配套规模、套数、户型、比例等,作为土地出让前置条件,由开发商按土地出让合同的约定,向政府管理部门提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
二十四、加大对闲置土地处理力度,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及房地产,制止违法囤积土地行为。
1.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用地的监管,对超出合同约定动工开发日期满1年未动工开发的,依法从高征收土地闲置费,并责令限期开工、竣工;满2年未动工开发的,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2.妥善处理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土地遗留问题,加大各类问题楼盘的处理力度,积极盘活各类存量房地产。
二十五、继续积极稳妥的开展城中村(旧村)改造。为促进全县产业结构提升和空间布局优化,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拓展全县住房供应渠道,满足居民住房需求,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本着积极稳妥、有序推进,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统筹兼顾、综合改造,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以空间形态改造为突破口,在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老城区危旧房改造,实现城中村(旧村)居住生活环境的普遍改善。
二十六、发挥税收、信贷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节作用。严格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征收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税费;严格房地产开发信贷条件,有区别地适度调整住房消费信贷政策。
二十七、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房地产开发建设全程监管;对不符合规划控制性要求,超出规定建设的住房依法予以处理;切实整治房地产交易环节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房地产市场准入制度。
二十八、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
1.进一步促进住房二级市场的发展,大力完善房地产交易市场服务功能,构筑网上房地产交易平台,形成房地产交易手续办理、产权登记、经纪、评估、担保、保险、贷款等为一体的专业化、规范化服务体系,优化住房资源配置。相关部门应加强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业的管理,完善房地产市场的中介服务体系。
2.进一步促进房屋租赁市场发展,引导居民转换消费观念。相关部门应制定房屋租赁指导租金制度、房屋租赁协管制度,形成住房梯次消费格局和租、售市场联动局面。
二十九、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多部门参与的房地产市场预警与金融风险防范联合监测机制。
三
十、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宣传,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三
十一、进一步完善住房规划编制。加强住房建设规划实施的调控和监管力度,住房建设规划调整由住房编制部门提出上报德化县人民政府审批实施。
第六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三
十二、切实加强领导,把各项工作任务目标落到实处。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下,按照各自职能分工,相互配合,各负其责,确保住房建设规划的实施。完善住房建设规划公共参与机制,强化规划效能监察。
三
十三、建立住房建设规划实施的分级负责制。强化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的住房建设与管理责任。增强政策的传递能力和与基层的沟通能力,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要将住房建设目标、土地供应目标、住房结构调整目标等,具体落实到规划建设、国土、发改等部门,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建立考核和责任制度,确保工作进度。
三
十四、强化住房建设规划实施计划制度。实施计划应与住房需求变化相协调,要明确对上实施情况进行回顾,对下规划建设量进行预测,并根据每年的特殊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相关部门应根据市场状况和公共住房预登记情况必须对每年住房建设计划进行修订。修订后的住房建设计划报县政府批准后,作为当年的实施计划予以施行。
三
十五、完善住房建设规划监督管理。全面落实住房规划实施的相关责任单位,加强住房规划实施的检查,完善住房建设规划公共参与机制。
三
十六、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县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市场监管,严肃查处违反或规避套型结构要求的违法违规行为。对情节恶劣、性质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公开曝光、从严处罚。
第七章 附则三
十七、本规划自2011年5月10日起施行,已经编制的住房建设规划、计划与本规划意见不一致的,以本规划为准。
三
十八、本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由各部门依各自职责负责解释。
第三篇:三明市将乐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三明市将乐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我县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相协调,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福建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三明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老龄事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老龄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老年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机关参保人数分别为11678人、3959人;月人均养老金分别为1147元与2303元,实现按时足额发放。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达4697人。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逐步提高,有690名困难老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2010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单位365家,当年新增参保人数58人。城镇职工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1629.2万元(其中:个人账户570.9万元,统筹基金1058.3万元);基金支出1260.25万元(其中:个人账户458.83万元,统筹基金801.42万元);基金结余368.95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143612人,城乡居民个人缴纳医疗保险费628.93万元,中央、省级财政补贴2102万元,县财政配套500万元,合计到位资金3230.93万元。发放住院和门诊补偿9061人次,补偿金额1287.27万元,缴纳补充医疗保险费215.42万元。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实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稳步推进,全县已建成3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养老机构建设成效明显,全县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达10家、床位334张已投入使用,老年人床位拥有率达14‰,比“十五”期末提高6个千分点。老年文化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县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88所,在校学员2609人,比“十五”期末增加8所、302人。老年活动设施逐步完善,全县共有老年活动中心(室)88个,老年体育活动场地63个。老年人社会服务管理得到加强。认真贯彻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福建省老年人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修订完善了我县优待老年人的相关规定,发放《老年人优待证》6139本,全县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全部免费向老年人开放,对70周岁以上老年人实行免费乘坐公交车优待,百岁老人高龄补贴已从每月100元提高到200元。此外,每年老年节县政府对9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慰问金。老年人参与社会不断拓展。全县共有老年协会组织140个,会员12710人,其中“五有”老年协会79个;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老体协组织网络建设。各类老年群众组织在老年人参与社会中发挥重要载体作用。敬老爱老助老氛围日渐浓厚,全社会老龄意识明显增强。
二、“十二五”期间老龄事业的发展环境
(一)面临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处于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到2015年,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年均增加860万老年人口,我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539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4.16%。目前,我县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3316人,占总人口的13.5%。预测到2015年,我县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占全县总人口的15%。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高龄化程度的加重、空巢化比重的加大和失能老年人的大幅增加,对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养老保障体系和为老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面临巨大压力。面对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我县老龄事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尚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养老机构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养老护理人员匮乏、护理水平有待提高,对老龄事业的投入还不足,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老龄工作体系建设急需进一步加强。我们要充分认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以更高的站位审视老龄问题,以更广阔的视野谋划老龄事业,以更有力的措施推进老龄工作。
(二)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发展老龄事业的机遇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次全会、市委七届九次全会都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战略任务,老龄工作在全局中的位置更加突出。几年来,我县老龄工作出台多项惠及广大老年人的民生政策、取得的成效、形成的机制、积累的经验,为老龄事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健全老龄工作体制,营造良好老龄社会环境,努力实现“六个老有”工作目标,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我县老龄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城乡老年人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达到30张以上,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基本满足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老年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县级老年大学能满足近2000名老年人学习与活动,各级老年学校网络基本形成,争取全社会老年人入学率达18%以上,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老年社会服务管理进一步创新,老龄工作组织体系更趋完善,争取全县70%以上的村(居)老年协会达到“六有”规范化建设标准。社会敬老爱老氛围更为浓厚,老年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逐步改善,老年人权益得到更好维护。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满足需求。把发展老龄事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老年人的切身利益作为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六个老有”,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
2.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市场培育和监督管理。鼓励和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老龄事业发展,构建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老龄事业发展格局。
3.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研究解决老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缩小城乡老龄事业发展的差距。不断提高老年福利水平,逐步实现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坚持创新发展,提升水平。推动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力求在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创出特色。多举措发展社会养老,探索各类养老模式,提升老龄工作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老年社会保障
统筹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服务体系,依法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对老年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并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1.健全养老保障
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到2015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16600人。健全基本养老金政策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基本养老金保险水平。进一步鼓励和规范企业年金制度。统筹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政策。(责任单位: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为符合条件的年满60周岁的农村老年人发放每人每月不低于55元的基础养老金。2015年,全县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5%以上。在实施新农保制度时,对独生子女父母、生育两个女孩的夫妻及计划生育特殊群体增加补助或提高标准。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落实政府补助资金,并逐步提高养老保障待遇水平。(责任单位: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做好各项保障制度的协调衔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把“游离”于养老保险体系之外的人群纳入参保范围。做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扩面工作。提高个体私营企业职工的参保率。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工作。提倡和引导公民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障,支持商业保险企业建立实施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鼓励商业保险企业、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建立公益性中介机构,积极开展“以房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试点业务。(责任单位: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移民局、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县民政局、县各保险企业、县各商业银行、三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将乐管理部)
2.落实医疗保障
深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进一步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提高参保率。从重点保大病起步,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探索付费方式改革,稳步提高基金统筹层次和保障标准。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报销水平分别保持在75%和70%左右。加快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逐步缩小不同制度之间保障水平的差距。(责任单位: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提高筹资水平和保障能力,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及财政补贴标准,适当扩大报销范围、提高医疗费补偿比例。鼓励、引导农村老年人积极参加新农合,参合率力争稳定在98%以上。(责任单位: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加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做好老年人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加强老年病的防治研究,普及保健知识。开展义诊和健康咨询活动,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和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重视老年人精神关爱和心理慰藉工作,针对老年人易发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提供心理干预服务,重点关注高龄、空巢、病残等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精神关爱和心理保健作用。(责任单位: 县卫生局)
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城市65周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55%以上,农村65周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50%以上。落实老年人就诊就医优先服务工作,完善为高龄老人看病提供“就诊、检查、取药、收费、住院”优先措施。继续实施“光明行动”,为贫困白内障老年人免费实施复明手术。拓展老龄卫生工作服务领域,增加老年人医疗服务项目,县级以上医院设立老年病专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老年康复医院。(责任单位:县卫生局、残联、老龄办)
3.深化社会救助
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分类施保、低保对象动态管理等制度,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把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低保。重视贫困、高龄、孤寡、空巢、病残老年人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实施城乡低保、社会救助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完善五保供养制度和政策法规,逐步提高供养水平和集中供养率。(责任单位:县民政局)
规范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办法。建立健全资助参加居民医保(新农合)、大病医疗救助、日常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五位一体”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逐步扩大医疗救助惠及范围。救助政策适当向老年困难群体倾斜,妥善解决老年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责任单位:县民政局)
4.提高社会福利
推动老年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落实重点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自然增长规定。研究制定低收入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补贴政策,探索建立特殊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结合实际,逐步建立高龄补贴制度。在有条件的村,继续推行老农民养老金和固定生活补贴两项制度。引导带动全社会共同关注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实际问题。(责任单位: 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老龄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
按照统筹规划、分级负责,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重点保障孤老优抚对象、“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人)老人、“五保”供养老人及低收入家庭中的高龄、空巢、失能等困难老年人。
1.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
按照“七有基本建设标准”、“三个基本服务规范”要求,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鼓励社区各单位的生活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向老年人开放,鼓励家政、餐饮、物业等服务企业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空巢、失能等老年人提供特殊照料服务。逐步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增加托老设施网点或建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室),为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责任单位: 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老龄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健全服务队伍,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构建“十五分钟”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到2012年,原则上每个社区建立1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到2015年,农村社区依托乡镇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室)、老年学校等现有设施,完善服务、增加功能,力争每个乡镇拥有1处居家养老服务场所,有条件的行政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老年群众组织,开展以村民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县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责任单位: 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老龄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2.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
根据区域内老年人口数量和养老服务发展水平,合理制定包括老年养护机构在内的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规划,重点建设社会福利院、光荣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三无”、“五保”对象及失能等低收入困难老年人入住。加强社会福利中心、农村敬老院建设和管理。到2015年,争取县、乡都具有社会养老服务功能的社会福利中心,乡(镇)建成敬老院。(责任单位: 县民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土地划拨、税费减免、政府购买服务、规范服务标准等措施,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护理机构。鼓励养老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拓展服务范围,向社会提供护理型养老和居家养老等服务,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和生活照料问题。到2015年,有1所县级老年护理院。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老年康复护理服务。(责任单位: 县民政局、县卫生局、县老龄办)
3.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
把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纳入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职能部门数据库管理,同时实现与其他社会服务信息网络的有效衔接。整合服务信息平台,建立老年人基本状况、求助热线和为老社会服务网络,逐步建立覆盖全县城乡、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及时向社会提供养老服务需求和资源供应信息,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实用的养老社会化信息服务。(责任单位:县数字办、县电信局、县民政局、县老龄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4.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把建设养老服务队伍与促进社会就业结合起来,将养老服务技能培训纳入城乡就业培训体系。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启动培训工程。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职业教育机构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加快培养老年社会工作和老年护理等专业人才。积极开发社会工作岗位,提高社会工作人才在养老服务队伍中的比例。逐步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到2015年,全县专业养老护理服务队伍持证上岗率达到85%以上。积极推动各类助老志愿者队伍建设,各社区成立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老年志愿者等志愿者组织。深入开展“关爱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广泛开展与困难老人结对帮扶。(责任单位: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组织部、县文明办、县民政局、县老龄办、团县委、县妇联)
(三)培育发展老龄产业
1.落实老龄产业政策
将老龄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列入政府扶持行业目录。落实国家引导和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老龄产业的发展,培育一批有资质、有诚信、有品牌的养老服务机构、老年用品企业和中介组织。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老龄产业专项引导资金,扶持老年服务产业发展。(责任单位: 县发展和改革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老龄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2.培育老年消费市场
引导和扶持企业开发生产老年用品和服务产品,拓展适合老年人的金融、理财、保险、旅游等服务项目,推动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积极鼓励商家设立老年用品专柜,培育老年用品专卖商店,举办老年产品展示会,促进流通、扩大销售。扩大老年人有效需求,引导老年人合理消费,促进老年用品消费市场的繁荣与发展。(责任单位: 县经贸局)
(四)优化老年生活环境
1.加快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
把老年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新开发的居民小区和楼盘,要按不低于总建筑面积的3‰比例配置社区用房和老年活动场所。通过新建、改扩建和整合现有资源,解决老年活动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努力使城市社区老年活动场所面积达200平方米以上,农村老年活动场所面积达300平方米以上。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开辟老年人文化和运动健身场所。做好符合条件的城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工作,推进方便老年人出行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强对居住小区、园林绿地、道路、建筑物,特别是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已建设施的无障碍改造。“十二五”期间,新建城市道路和养老服务场所无障碍率保持100%,已建居住区、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和养老场所的无障碍改造率达到80%。(责任单位: 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2.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社会氛围
强化子女赡养责任,完善家庭养老功能。积极开发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际亲情住宅,鼓励老年家庭成员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提倡亲情互助,组织开展“老年温馨家庭”、“老年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继续把敬老爱老助老道德教育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规划,列入公民道德建设、党员干部教育、中小学德育、文明市民教育和文明市民公约以及村规民约的重要内容。要把尊老敬老作为文明单位考评的一项内容。继续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等活动,服务行业要为高龄老人设立绿色通道。组织开展“敬老月”、“老年节”、“关爱空巢老人”等系列活动,做好孤寡老人、残疾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走访慰问活动,形成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尚。(责任单位: 县文明办、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老龄办、县残联)
(五)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1.重视发展老年教育
贯彻实施《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继续抓好各级老年大学(学校)“示范校”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老年教育设施和场所,落实县级老年大学办学场所建设,加强乡镇、村(居)老年学校建设和管理。整合资源,依托社区学校、村级综合服务场所、老年活动中心等设立基层老年学校。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的网络平台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等,发展远程老年教育,推动基层老年教育发展。到2015年,县级要建成具有一定规模、较为规范的老年大学,各乡镇、村(居)基本建立老年学校,形成以老年大学(学校)为骨干、社区教育机构为依托、老年组织为纽带、远程网络教育为重要形式的老年教育体系。(责任单位:县老干局、县教育局、县老龄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2.加强老年文体工作
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建立和规范老年文化体育组织。到2015年,全县老体协村(居)建协率力争达到100%。发挥老年学校、老体协的作用,开展老年文体汇演、老年才艺展示、老年书画摄影展等文体交流活动。引导老年人通过参加“社区文化艺术节”、“激情文化广场”、“老年体育健身项目展示”等形式,促进体育健身和文体展示等活动的开展。(责任单位: 县文体局、县老龄办)
(六)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1.落实老龄政策法规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福建省老年人保护条例》,完善人大检查、政府督查、政协视察的贯彻落实老年法规政策工作制度,继续在养老保障、老龄产业、社会福利等方面制定切合实际和具有前瞻性的办法,认真做好老年人优待政策的落实工作。(责任单位: 县老龄委各成员单位)
2.健全老年法律服务
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把《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福建省老年人保护条例》纳入“六五”普法规划。健全老年人法律援助维权网络,扩大老年人法律援助覆盖面,以乡镇司法所为依托,建立法律援助站和老年人服务点,倡导县设立老年人法律援助站,开展法律宣传、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司法机关继续推行和完善对涉老案件“四优先”制度。继续开展“老年维权示范岗”创建工作,重视做好涉老纠纷调解处理和老年人来信、来访工作。(责任单位: 县司法局、县人民法院、县老龄办)
3.加大老年维权力度
认真贯彻实施老年法律法规,将虐老侵权行为列入打击刑事犯罪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内容。研究涉老违法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加强涉老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建立完善各部门共同查处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综合治理和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健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社会监督机制。(责任单位:县公安局、县老龄办)
(七)加强老年人社会服务管理
1.推进老年群体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老年群体组织联系老年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其成为凝聚老年人、推动老龄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村(居)“两委”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引导基层老年协会等老年组织规范发展。(责任单位:县老龄办)
2.引导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引导、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本着自愿量力的原则,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为高龄病残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围绕基层和谐社会建设,在民主监督、社会治安、公益事业、移风易俗、民事调解和关心下一代等方面,组织老年人、老干部开展活动,发挥积极作用。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为老年知识分子和具有专业技能的老年人才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搭建平台。继续开展“银龄行动”,引导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老科技工作者参与我县经济社会建设。(责任单位: 县组织部、县老干局、县老龄办)
3.关心老年人思想政治工作
在落实“六个老有”的同时,结合老年人思想实际,积极探索老年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式、新途径。发挥基层党支部、老年组织等作用,组织、引导老年人开展时事政治学习,参与民主政治生活和社会活动。(责任单位: 县组织部、县老干局、县老龄办)
五、组织实施老龄事业重大项目
围绕老龄事业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以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在薄弱环节取得进展,促进我县老龄事业可持续发展。
(一)老年优待工程
1.建立高龄补贴制度
做好百岁老人长寿营养补贴发放工作,适时提高补贴标准。结合实际,逐步建立高龄补贴制度,争取全县80周岁以上老年人均可享受高龄补贴待遇。发放标准可分年龄段确定,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所需资金由县财政负担。(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老龄办)
2.实施特殊老年群体关爱计划
重点解决低收入高龄、空巢、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护理问题。初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研究探索老年护理保险。实施以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为内容的“银龄安康工程”。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心理干预,重点满足病残、空巢、高龄、临终老年人的心理关爱需求。(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卫生局、县财政局、县老龄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3.推动老年优待工作
继续推动70周岁以上老年人凭老年人优待证免费乘坐公交车向周边延伸。继续推动公园、景区和公共文化体育场所等向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开放和向60周岁以上老年人优惠开放,优待内容应在售票处告示。(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旅游事业局、县老龄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老年医疗保健支持工程
1.发展老年医疗保健机构
加大政府对非营利性老年医疗机构的投入;加强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康复体系建设。建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动机制,推进中西医结合、中医特色为主的康复医疗进社区,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建立康复科。通过新建、改建、转型、整合资源等形式,大力发展老年康复护理院,解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照料护理问题。(责任单位: 县卫生局)
2.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密切协作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条件的乡镇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实现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的目标。加强社区老年卫生工作,把老年医疗保健纳入社区卫生工作重点。继续推进社区医生进家庭,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家庭医生签约责任制,采取定点、巡回、上门等形式,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服务。(责任单位:县卫生局)
3.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提升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全县村卫生所设施、设备配备达到国家标准,努力提高乡村医生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提高乡村医生队伍整体素质,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积极推进县乡联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依托县级医院建立健全县域内农村院前急救体系。(责任单位: 县卫生局)
4.落实老年人医疗优待政策
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闽政〔2006〕17号),为老年人就医就诊提供方便和优先服务。将医疗机构落实老年人医疗优待政策情况纳入全县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内容,结合等级医院评审,落实对70周岁以上老年人就医就诊提供的优惠措施。(责任单位:县卫生局)
5.加强老年疾病防治
依托县级医疗机构建立慢性病医学防治中心,推广慢性病医院和社区一体化防治管理模式。开展社区老年慢性疾病的预防工作,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干预和监测。制定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管理方案。加强主要慢性病病人健康指导与管理,全县重点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70%,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达60%,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达到85%以上。支持医疗单位开展老年病的防治和康复研究,尤其是对老年人相关的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责任单位: 县卫生局)
(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1.社会养老服务项目工程
要把养老机构建设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规划,研究解决建设用地问题,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展养老服务机构。认真落实全省养老服务“十百千工程”,扎实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根据上级安排,建设、维护农村敬老院及社会福利中心,新建和完善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扶持建设一批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托老所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实施“爱心护理工程”,扩大覆盖范围,推广多形式的农村养老服务。(责任单位: 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老龄办)
2.养老服务队伍培训工程
制定养老服务队伍培训计划。有计划地在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开辟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加快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加大养老服务人员岗位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服务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责任单位: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民政局)
(四)文化惠老工程
1.加强老年活动场所建设
推进老年文体活动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新建住宅小区、旧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十二五”末,县级力争建设一所综合性老年活动中心,每个乡镇有1处示范性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教育场所,社区、村(居)有教育与老年活动场所。积极发展远程老年教育,做好远程老年教育收视点建设。(责任单位: 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民政局、县广播电视事业局、县老干局、县教育局、县老龄办,各乡 镇人民政府)
2.生产老年题材文化产品
鼓励创作适合老年人欣赏习惯的作品。在农家书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选配适合农村老年人接受能力和习惯的出版物。(责任单位: 县宣传部、县广播电视事业局)
3.组织老年文化体育活动
结合传统节日和庆典,组织开展具有导向性的老年文化体育活动。(责任单位: 县广播电视事业局、县老龄办)
(五)老年服务管理创新工程
扶持发展基层老年组织,建立健全乡镇老龄工作机构,落实人员和工作经费。加强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村(居)老年协会的作用。培育一批示范性基层老年协会组织。研究出台加强基层老年群众组织建设的意见。(责任单位:县老龄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六、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对老龄工作领导,切实把老龄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把发展老龄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通盘考虑,统筹安排。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政主导、老龄工作机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形成老龄工作大格局。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调查研究、检查指导的职能,及时研究部署工作任务,帮助解决问题。相关部门要履行工作职责,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努力形成推进老龄事业的整体合力。强化执行力,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老龄委各成员单位)
(二)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老龄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老龄事业的投入保障机制和资金增长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老龄事业专项资金,各乡(镇)根据各自财力和老年人口实际情况,安排老龄事业专项经费。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老龄事业,倡导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对老龄事业进行慈善捐赠,拓宽养老服务业投融资渠道,发展多种融资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财政局)
(三)加强老龄队伍建设
要加强老龄工作队伍和机构的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老龄工作机构,充分发挥老龄工作委员会的职能作用,保证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必要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和工作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加强老龄干部的培训,把老龄工作人员的培训、交流和使用纳入组织部门工作计划,不断提高老龄工作干部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继续组织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责任单位:县组织部、县编办、县老龄办)
(四)加强老龄科学研究和老龄宣传
加强老龄工作研究,每年围绕1~2个老龄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课题调研和研讨交流。加强与兄弟县市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各种媒体,开辟宣传专栏或专题,加大老龄工作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营造良好的老龄工作氛围。(责任单位:县老龄办、县宣传部)
(五)开展督查和评估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的要求,制定本地本部门实施方案。建立绩效评估制度和管理监督制度,对作出突出成绩的地方和部门给予表彰,营造发展老龄事业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本《规划》由县老龄委组织有关部门负责督促检查,2015年对《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责任单位:县老龄委各成员单位)
第四篇:河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十二五” 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时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攻坚时期。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保持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时期,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河南省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发展中求创新,在创新中促发展,确保了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各项工作平稳较快发展,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城镇化进程加快。2010年底,城镇化率达到39.5%,比2005年提高近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近1.8个百分点。按照建设“紧凑型”、“复合型”城市理念,编制完成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38个设市城市和86个县城总体规划全部修编完成,180个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全部完成编制。
— 1 — 住房保障惠及民生。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积极探索租售并举模式,全省累计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1147多万平方米、23.4万套,竣工543万平方米、9.8万套,累计实施廉租住房保障35.4万户;累计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2275万平方米、26万套;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完成1530万平方米、19万套,初步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全省房地产开发完成总投资6293.61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共计19134.15万平方米。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了30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了4.6平方米。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增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能力。房地产开发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整体提升。
城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省累计新增城市道路3813.81公里、燃气用气人口411万人、公共供水能力128多万立方米/日、城市集中供热面积3788.99万平方米。郑州市地铁1号线、2号线开工建设,郑州至机场、郑州至开封、郑州至焦作等城际轻轨加快建设。2007年底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142座污水处理厂实现了稳定运营、117座垃圾填埋场达到无害化等级评定标准,累计处理生活污水68.9亿吨、生活垃圾4200余万吨。
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制定城市精细化管理考核评比办法及评分标准,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安全运行,— 2 — 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和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处臵突发事件能力。完善县域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和稳定运营机制,确保建成的垃圾处理设施发挥应有效用。18个省辖市新增园林绿地1670公倾、公园绿地660公顷。信阳市、新安县分别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县城)称号。
建筑业持续壮大。五年来,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累计完成总产值14503.02亿元,建筑业产值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12位逐年提高到2010年的第7位,在中部六省中由第3位前移到第1位;有组织向省外输出建设劳务553.5万人,获得劳务收入499.3亿元。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4399.80亿元,比2005年增长4倍,完成建筑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16家增加到59家。有组织地向省外输出劳务人数达到了120万人,劳务收入120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32.9 % 和98.3 %。施工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建筑市场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建设工程监督覆盖率逐年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水平稳中有升,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新农村建设扎实展开。147个县(市、区)村庄布局规划和1712个乡镇总体规划全部编制完成,108个县(市)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完成,中心村(社区)规划基本完成。全省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累计完成投资245.68亿元,修建村内道路46145公里、自建供水设施1342个、供水管道16752公里,改造农村危房超过11.2
— 3 — 万户。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9个、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6个。
建筑节能成效明显。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由50%提高到100%、实施率由30%提高到97%,累计建成节能建筑1.38亿平方米,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388万平方米,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4000多万平方米,建筑节能累计节约700万吨标准煤。18个省辖市和108个县(市)城区全部实现“禁实”,累计生产新型墙材1610亿标砖,节地26万亩,利用工业废渣14900万吨。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光电建筑研究应用,评审出建设科技进步奖204项。
依法行政能力增强。出台了《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和《河南省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6部地方性法规、规章。对236个行政处罚条款制定实施裁量标准以及相关制度。开展行政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活动,执法队伍服务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二、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和主要目标
(一)“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面临的重要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明确了中部崛起的重点任务,制定了进一步扶持的政策措施。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并明确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中部地区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 — 4 — 划》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项目将会增加,投资将会倾斜,政策将会优惠,这将对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定位更加明晰、地位更加重要,一大批重大项目进入国家规划,有利于我省更多地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将为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提供广阔舞台。三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我省“十二五”规划建议和规划纲要都提出,必须把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性、全局性、战略举措,赋予城镇化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和惠民生等新的内涵和任务。特别是去年9月1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明确了我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方向、目标和措施,要求在全省大力实施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并安排了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改造项目,对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难得机遇。四是涉及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的政策带来的机遇。中央站在扩投资、保增长、惠民生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大规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决策部署,“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10万套,在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同时,将扩大资金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公用事业建设,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城市供水、供气、— 5 — 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公共交通、城市园林绿化等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策性住房建设”。国家和我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将使民间资本更多地进入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领域。同时,国家和我省对节能减排工作越来越重视,推进力度越来越大,对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五是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面临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建设大发展的难得机遇,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思想高度统一,抢抓机遇意愿强烈,为促进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面临的重大挑战和突出矛盾:一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适度调整的挑战。中央强调,将根据新形势、新情况,适时适度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做出适当调整,这对我们把握和运用中央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央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银根”“地根”适度从紧,对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将产生一定影响,建设项目的融资难度会进一步加大,取得土地会更加困难。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维护被拆迁人的权益,另一方面也会提高拆迁成本,增加拆迁难度。各级政府既要抑制高房价,满足百姓住有所居需求,又要保持房地产市场繁荣,政府宏观调控的两难选择,导致了房地产政策的不确定性。二是我省城镇化整体水平还较低,城乡统筹难度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规划的引导调控能力不足。三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城乡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较薄弱,城镇承载产业、吸纳就业、集聚人口等功能不强,对城市 — 6 — 交通拥堵、雨季道路积水、城市管网老化、平原地区垃圾处理等重大问题研究和解决不够。四是破解城乡建设资金难题的压力依然巨大。随着我省住房城乡建设的继续快速发展和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资金紧缺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如何解放思想创新融资模式、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仍然是“十二五”时期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五是系统内一些同志思想观念、工作观念更新转变不够快,工作效率不高,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差距,在上下联动、发挥合力方面需进一步加强,推进建设行业经济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变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十二五”时期全省住房城乡建设指导思想
面对机遇和挑战,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必须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忧患意识,准确判断把握形势,抢抓机遇谋发展,破解瓶颈求突破,加快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大发展、大提升。“十二五”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围绕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以城镇化为统领,加快实施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大规模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建筑业,积极稳妥发展房地产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建设科技创新和建筑节能,加快建设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解决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事关群
— 7 — 众利益的民生问题,推动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科学发展,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三)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十二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建设,全省城镇化水平有明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新成效。主要指标是:
城镇化进程积极稳妥推进。“十二五”期间,全省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以上,2015年达到48%,达到或接近中部平均水平。郑汴一体化取得较快发展,省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2012年年底前所有城市新区初具规模,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本到位,专业园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全部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全省初步构建起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功能互补、集约高效的现代城镇体系。
住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全省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210万套,完成投资1872亿元。其中:新建廉租住房(含购买、改建、租赁)40万套;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63万套;新开工公共租赁住房57万套;新建限价商品房20万套;新建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30万套。到2012年末,基本完成省辖市集中成片的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任务,到2015年末,全面完成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任务。
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3600亿元,商品房屋竣工面积达到21000万平方米。坚持住房市场化的基本 — 8 — 方向,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的作用,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供应体系。提高住宅产业化水平和房地产业集中度,发挥房地产业对扩大投资、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和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和质量的重要作用。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底前西气东输二线新增用气城市建成完备的燃气配套设施,黄河以北及沿黄城市供热能力增加40%,省辖市建成完善的雨水排水体系,城市防洪设施达到国家标准,无障碍设施配套,城市新建建筑全部达到抗震设防标准。2013年、2014年实现郑州地铁1号、2号线通车。洛阳城市轨道交通开工建设。2014年全部建成南水北调受水区43个城市供水配套工程。2015年省辖市燃气用气普及率达到80%,县城燃气用气普及率达到40%;省辖市中水回用率达到4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8%以上,县级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全部实现无害化处臵。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8%,全面完成县城以上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设施建设。大中城市建成区内主要河道的综合整治全面完成。60%以上城市(含县城)达到省级园林城市标准,35%以上达到国家级园林城市标准。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2012年年底前,2/3以上的省辖市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城市管理逐步法治化。城市历史遗存、古建筑及近现代优秀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城市亮点凸现,文化品位提升。
— 9 — 建筑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到2015年底,建筑业力争完成总产值、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达到30000亿元、9000亿元和2000亿元左右,建筑业完成总产值、增加值、利税总额保持年均增长13%以上。竣工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合格率100%,建造出一批优质精品工程。建筑业企业竞争力增强,建筑市场秩序规范,安全生产持续保持平稳,有效控制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积极推进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到2015年完成4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中心镇建成区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基层村建设规划完成80%以上。完成全省历史文化古镇(村)资源普查和历史文化名镇(村)设施建设保护规划,建立历史文化名镇(村)信息网络系统。乡镇用水普及率达到90%,燃气普及率达到2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生活垃圾处理率90%,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2%。
建筑节能实现新突破。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增节能建筑1.2~1.5亿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000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规范化应用5000万平方米。到“十二五”末,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和实施率全部达到100%。到2015年,新型墙材产量达到420亿块标砖,生产比例达到92%,应用比例达到98%,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基本实现“禁黏”,乡镇“禁实”总数达到1000个,建筑节能累计实现节约900万吨标准煤的目标。
三、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十二五”时期主要工作措施
(一)科学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化进程
1、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加快城乡规划一体化步伐,推进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在全省形成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为龙头、城镇总体规划和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为骨干、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支撑的城乡规划体系。依据省域城镇体系提出的次区域指引,编制跨市县的综合协调规划,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提供较为完善的规划依据。
2、优化城镇空间布局。认真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发挥规划引导调控作用,按照“向心集聚、圈层组织、轴带辐射”的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依托现代交通体系,逐步形成以郑汴都市区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省域中心城市为骨架,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3、强化郑州核心带动力。以把郑州建设成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郑东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沙组团、九龙组团、航空港区、龙湖地区、龙子湖高校区和白沙职教园区开发建设,建成郑州东站综合交通枢纽、航空港交通枢纽和郑州综合保税区,促进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形成规模。继续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加快实施郑汴新区规划,2015年郑汴一体化区域城镇人口超过600万人,加快建设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扩大人口规模,提升产业集聚
— 11 — 水平。推进“两干三城”(干线铁路、干线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城际快速客运通道、城际快速货运通道)交通体系建设,加快郑州市与开封、许昌、新乡、焦作、洛阳市的发展对接,形成郑州都市圈。
4、提升省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洛阳全省副中心城市作用,到2015年,洛阳市城区人口达到260万以上。其他16个省辖市按照复合型、紧凑型发展理念,严格规划实施管理,完善城市整体功能,突出城市特色,增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承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洛阳、焦作、平原、许昌、漯河、南阳等新区建设,加快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形成区域新的增长极。
5、做大做强县级市、县城。统筹现有城区功能布局,提升县级市和县城规划建设标准,提高基础设施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大力优化发展环境,不断增强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支持有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基础设施完善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
(二)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努力实现应保尽保
1、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十二五”期间,公共租赁住房将成为住房保障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加快解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群体、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公共租赁住房逐步与廉租住房统筹合并建设。
2、加快完善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全面掌握低收入家庭住房状 — 12 — 况,建立保障对象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以地方财政预算安排为主,多渠道筹措廉租住房资金。完善城镇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的管理办法,积极实施廉租住房租售并举。强化廉租住房建设情况监督检查。
3、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严格执行经济适用住房有关规定,单套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落实各项优惠措施,严格审定出售价格。严格经济适用住房的申请、审批、公示、退出制度,规范销售管理,规范集资合作建房,将对象限定在住房困难户较多的工矿区、困难企业的无房户和符合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住房困难家庭。
4、积极稳妥推进旧城区、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把旧城区、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与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功能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优势,从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出发,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城市旧城区、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各地按照“统一规划、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城中村改造。鼓励旧城区和棚户区房屋产权单位、公有住房承租人及其所在的企事业单位,按照城市规划和改造计划的要求,采取集资合作建房的方式实施旧城区和棚户区改造。
5、完善住房公积金监管体制。强化住房公积金归集管理,不断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努力实现城镇就业职工基本建立住房公积金。完善住房公积金贷款办法,简化贷款程序,降低贷款费用,健全服务体系,加快发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进一步完善住
— 13 — 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机构建设和内控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行政监督机制,加强执法检查。统一管理标准和业务流程,建立健全全省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住房公积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控。加强资金运营和贷款风险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完善住房公积金利率、税收等政策,进一步体现对中低收入居民家庭的优惠。积极探索住房公积金安全增值渠道,丰富个人住房贷款品种。开展住房公积金用于住房建设的试点。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效益,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将本地区部分住房公积金闲臵资金补充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
(三)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水平,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
1、加快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建设,实现产城融合。加快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多层标准化厂房、技术研发、专业物流、交易市场、职业培训等生产性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房地产开发和保障性住房等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支撑产业和人口集聚。
2、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功能。着力实施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加快对城市老城区老化管网改造,基本实现省定重点镇集中供水设施全覆盖。通过西气东输二线和地方配套支线建设,加快城市天然气管网和设施建设改造,提高县城以上城市燃气普及率。加强城市积水点改造和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提高城市中水 — 14 — 回用、污泥处臵和防洪防灾能力。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完善乡镇垃圾收集收运体系,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加强城市河道治理和生态保护,提高城镇居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城市管理规范化、精细化。
3、加快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围绕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框架,提高中心城市道路建设标准,优化路网结构,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改造和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管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加快铁路、公路、航空建设,形成以高速铁路、国铁、城际铁路组成的铁路网为基本骨架,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城际快速通道为重要支撑,航空港和综合交通枢纽为关键节点的便捷高效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城际干道和轨道交通等快速交通设施建设,促进城市间的城际连通,实现城市交通、城际交通、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等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零换乘”与“无缝衔接”。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方便市民出行。
4、提升城市生态宜居水平。全面落实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空间管制,以创建宜居城市为目标,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全面提高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合理划定城区范围内的绿化空间,建设公园绿地、环城绿化带、社区居住区绿地和风景林地,围绕交通干道和城市水系等建设绿色走廊,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加强区域生态建设,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及环境容量,对城镇建设规模、发展形态和开发方式进行分区控制。
5、突出城市文化特色。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为依据,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管理。吸收国内外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处理好名城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关系,突出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重要地段和建(构)筑物要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形成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位。
6、加强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和管理。加强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严格实施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突出功能分区以及对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加快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风景名胜区周边建设活动的规划管理。
(四)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1、强化房地产市场调控。一是完善房地产调控措施。根据国家出台的土地、金融、财税政策,认真贯彻落实调控房地产市场供求的各项措施,研究制订符合我省实际情况的调控办法,及时出台有关调控政策,通过采取经济和法律等多种手段,有针对性地从供求两方面进行双向调控,保持房地产市场价格稳定。二是加强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认真做好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级建设,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方针,建立全省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全面掌握全省房地产市场的基础信息及动态变化,实现住房信息共享,全面提高行业管理和社 — 16 — 会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加强对建设用地供应、土地价格变动情况的监测分析,科学预测商品房对土地的需求和相关信息。增强对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的动态监测。加强对同地段、同品质房屋销售价格和租赁价格变动情况的分析,准确把握房地产市场走势,及时发现市场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调控措施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加大宣传力度,适时披露土地供应、住房供求及价格涨落等相关信息,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和心理预期,保障合理住房需求,控制不合理需求,抑制投资性与投机性购房需求,严肃查处违规销售、恶意哄抬住房价格等非法行为,有效遏制投机炒作。四是增加有效供给。在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中,合理确定各类房地产用地的布局和比例,优先落实保障性住房用地,大力发展普通商品房,配套发展商业房地产、写字楼和工业房地产,鼓励开发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
2、积极稳妥发展房地产业。一是鼓励房地产企业优化重组,适度提高产业集中度,重点扶持一批有实力、信誉好、负责任、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鼓励其做大做强,提升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和经营规范程度。引导有资信和品牌优势的房地产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形成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对具备转让条件的开发项目,允许开发企业以投资、入股或转让方式进行项目合作,鼓励规模化开发和集团化运作,推行跨区域、多元化和品牌经营,支持房地产企业实施
— 17 — 品牌带动。推进房地产经纪和物业服务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二是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支持商业银行加大对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资信条件较好的企业经批准发行企业债券,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三是规范发展房屋租赁市场,鼓励居民通过租赁方式满足住房需求,形成梯度住房消费模式。四是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严格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介机构、物业管理企业资质及房地产估价师、房地产经纪人、物业管理经理人执(职)业资格的核准及日常监管工作,加大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的工作力度,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将房地产企业的不良行为记入企业信用档案,与资质资格升级挂钩。五是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以合理的价格促进商品房销售。
3、加强房屋征收补偿管理。认真贯彻《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完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相关法规制度,规范征收补偿程序,加大公众参与力度,解决重货币补偿、轻实物安臵,被征收人对补偿方式选择权得不到保障、补偿标准偏低等方面问题。加强房屋征收部门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完善对被征收人中住房困难家庭的保障政策,确保其居住条件有改善,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加强对房屋征收中损害群众利益重点案例的督查力度,依法依纪查处房屋征收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群众利益。
4、推进物业管理市场化进程。健全物业管理各项制度,形成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收费机制,提高物业管理市场化程度。规范住房专项维修资金的归集、管理和使用,保障住房的维修和正常使用。深化机关、企事业单位住房维修管理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推进旧住宅小区整治改造并实施物业管理。
5、加速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确立符合国情、省情的住宅建筑体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工业化住宅结构体系和通用住宅部品体系。落实住宅产业经济政策,健全住宅产业现代化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工作推进制度和激励机制,逐步构建资源节约型住宅产业结构和住宅消费结构。加强住宅技术的研究与集成,完善住宅产业技术保障体系。重点研究与推广住宅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等关键技术,鼓励研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住宅建筑成套技术和住宅部品,推行住宅性能认定和住宅部品认证、淘汰制度。在已开展的住宅性能认定试点基础上,逐步建立社会化性能认定机制,不断扩大住宅性能认定的范围。按照国家认证认可工作条例的要求,实施住宅部品认证和推荐、淘汰制度。
(五)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建筑业
1、完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引导我省建筑业走工业化道路。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提升传统建筑业,实现产业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转变。二是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
— 19 — 合,鼓励和支持优质资本、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参股、兼并、重组,推动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臵效率。加强对骨干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专业调整、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项目融资、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具有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总承包能力的综合类建筑企业,以工程总承包为载体,逐步实现由垫资经营向投资经营的转变。增强骨干企业综合竞争力,培育一批企业集团。三是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引导企业围绕新的市场需求,与资本市场、建筑产品开发等有机结合,带动传统施工业务的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吸引高端专业人才,形成新的业务发展模式;促进建筑业企业与交通、电力、水利、邮电、通信等施工企业的兼并整合,尽快形成涵盖诸多领域、具有各类施工能力的大建筑业格局。四是大力发展工程咨询服务体系。培育为投资者提供技术性、管理性服务的工程咨询服务主体,完善中介服务,发挥中介组织在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中的作用,形成由勘察、设计、监理、工程造价等企业组成的工程咨询服务体系,提高建设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2、规范产业行为,创造良好环境。一是强化行业指导。加强对建筑业企业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重点做好省政府确定的100家骨干企业的跟踪服务,深化细化扶持政策,对骨干企业实行省级直接管理、增项不受限制、评优评先倾斜等政策。积极协调省科技、金融、税务、发展改革等相关部门,帮助企业及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二是加快制度创新。加快推行工程风险 — 20 — 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建设工程担保制度,健全工程风险管理制度。稳步推进项目管理制度的实施,大力推行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完善建筑市场监管的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完善覆盖建筑市场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体系。三是规范市场秩序。认真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规范建筑工程招标投标,试行电子化评标办法,逐步实现全过程网上投标和电子化评标,解决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评标不公等问题。建立完善招投标投诉处理机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运行机制。深入探索制止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发生的有效途径。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强化工程建设监管信息化建设,真正发挥信用信息系统在日常监管中的作用。落实市场准入、清出机制,为建筑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3、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创建精品工程。一是落实质量安全终身责任制。完善行业工程质量安全的自我约束机制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参建各方质量安全行为的监督,规范参建各方的质量安全行为。加强工程施工的预先控制和过程控制,加强工程监理,充分发挥监理在工程质量安全方面的作用。开展工程质量安全抽查和巡查,加大监督处罚力度,强化质量监管。二是实施“精品工程”战略,以组织创建“鲁班奖”、“中州杯”优良工程为抓手,加强质量、品牌和标准化建设,促进工程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加强工程生产安全管理。坚持安全发展,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
— 21 — 督,建立隐患排查分级管理和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制度。深化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完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对工程质量安全行为的约束作用,严格监督检查和监督执法,有效遏制较大事故发生和应对突发事故的发生,提高危机管理意识和处臵能力。
4、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外埠市场。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我省建筑企业加强与省外大中城市和大型施工总承包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采用收购、控股、参股或联合省外企业等形式提高省外市场占有率。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完善定向劳务输出渠道,带动我省建筑劳务输出。加强各地具有不同功能要素企业间合作,形成联合开拓市场机制。以工程总承包为发展方向,以特级企业为龙头,加快开拓省外市场步伐。加强省际间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以及专业协作关系。发挥林州、长垣、项城、平舆、鄢陵、固始、新县等地建筑、防腐、防水、园林绿化方面的专业优势,加大建筑劳务输出和基地建设,带动建筑劳务输出。引导我省建筑业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组建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联盟,积极参与国家对外援助项目,承包国际工程和劳务输出。
5、创新勘察设计咨询业机制,繁荣勘察设计市场。围绕市场和自身实力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引导大型企业向为工程建设提供全过程、全功能、全方位服务的方向发展,中小型企业要向提供 — 22 — 专业功能服务的方向发展。鼓励企业跨行业、跨专业、设计施工一体化经营,强化主业优势,发展高端市场,延伸产业链或多元化经营。通过内部结构调整和流程再造,形成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建立并完善协同工作模式,提高勘察设计咨询项目管理水平。编制《河南特色民居推荐图集》,引导全省村镇民居建设,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支持省外正规甲级勘察设计企业、境外知名设计机构参与我省设计投标;积极鼓励省内设计企业与境内外设计企业联合设计、集体创作,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允许省属骨干勘察设计企业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承包、兼并地方设计企业;对地标性建筑、重要地段的街区、建筑艺术造型有特殊要求的纪念性建筑经批准可以直接委托境内外著名设计大师进行方案设计;支持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以个人名义参与新农村建设。
6、强化标准意识,规范计价行为。认真分析研究工程建设、建筑市场管理发展趋势和要求,确定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管理工作方向,做好相关标准定额服务工作。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编制,加强我省地方标准的制订、修订管理,完善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管理机构建设,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体系,建立工程建设标准化与技术进步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大力开展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培训,努力使“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的观念深入人心,鼓励建设各方广泛参与,不断提高对标准定额的认识水平。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完善工程量
— 23 — 清单计价方式和工程结算审查备案制度,加大工程实施阶段计价行为的监督力度,逐步建立工程造价计价标准体系。积极开展工程造价指数研究和信息发布工作,建立适用于我省实际的工程造价指数体系和工程价格信息发布制度。进一步完善各项措施,全面提升全省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和工程造价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业水平。
(六)加快推进村镇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1、加大村镇规划编制力度,充分发挥规划在建设中的引领作用。高质量地完成全省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和中心村建设规划。积极推进基层村规划编制。中心镇结合总体规划,完成建成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全覆盖。逐步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梯次推进、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启动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全省的村镇规划监督管理网络和村镇规划监督评价机制。
2、积极推进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搞好中心镇建设试点。选择一批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较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中心镇作为特色中心镇的试点,通过建设产业集中发展区,走产城融合之路,促其发展成为10万人以上的小城市,使其率先发展成为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加强对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的政策研究,出台推进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提高中心镇和中心村综合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我省农村城镇化进程。
3、做好农村危(住)房改造建设。积极争取扶持资金,加大对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试点支持力度,逐步解决经济最贫困、住房最危险的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积极探索推进农村住房建设的政策体制和机制创新,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的基础上,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复耕出的土地,优先安排本行政村新村建设和基础设施、公益事业、产业发展等,节约的指标转让收益主要用于被整治土地所在村庄建设、拆除农民房屋重建、农村危房改造及腾退宅基地补偿等,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
4、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村镇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村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规范建制镇土地批租,推行公开招标出让,建立和完善建制镇土地出让金用途分解机制,适当扩大中心镇土地出让金留成比例。合理收缩政府投资领域,加大对农村公益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加强村镇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危房改造、环境整治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行特许经营权,吸引外资、动员社会资金参与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机制。
5、大力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着力建设一批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生态文明、环境优美的宜居城镇和乡村。到2011年底前有一半以上的建制镇镇区和乡驻地、— 25 — 2012年全部建制镇镇区和乡驻地完成环境综合整治达标验收。按照“适用、经济、安全、美观”的原则,挖掘当地建筑文化遗存,提炼特色民居风格,反映时代民居特征,结合各地不同的特色和民俗,分别设计河南乡镇和村庄特色民居,最大限度体现地域民族特色。加强历史文脉保护,抓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重要地段和建筑物要形成与地域、历史、文化、环境相适应的建筑风格和特色风貌。
6、加强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与利用。完成全省历史文化古镇(村)资源普查,建立历史文化名镇(村)信息网络共享系统。加强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和利用,制定《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办法》。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开展名镇(村)特色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整合名镇(村)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会同旅游部门开展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创建活动,提升名镇(村)品味。使我省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和利用,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七)加强建筑节能和科技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强力推进建筑节能。严格执行居住建筑节能65%、公共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鼓励执行低能耗和绿色建筑标准。推进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积极扶持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扩大集中连片推广规模,完善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 — 26 — 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大力推广绿色、低能耗建筑试点示范,引导绿色住房消费。积极推进建筑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推广应用新型节能材料,推进建筑节能产业化进程。倡导农村住房节能,鼓励使用清洁能源。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产业领军企业。指导特级、一级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着力提升骨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联合,推动建设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加以消化、吸收和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重大关键技术,引导企业在工程建设实践中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或专有技术,在企业各类资质标准审定中,突出企业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和工法,突出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标准的建设,提升技术集成和管理集成水平,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建设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应用。加强建设科技成果的中试环节,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和示范应用。鼓励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能源,并将应用水平和科技含量等逐步纳入优质工程评定、招投标、资质审查等环节,形成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有效机制。创建国家和省建设科技示范工程。在新
— 27 — 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管体系、绿色生态建筑等领域加强示范工程建设,并切实加强对示范工程的跟踪问效和技术指导,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行业技术不断进步。
3、建立低碳建筑体系。大力开发和利用低碳技术,积极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推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引导和推进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模式,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范化、规模化应用,推广绿色建筑试点示范工程。加大新建建筑节能力度,严格执行国家、省建筑节能标准,建立完整的建筑节能检测和评价体系,实施闭合式管理,加强工程建设程序各环节的节能专项监管。建立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定期开展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加强新建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开发建筑节能优化设计技术,建立建筑能效标识体系;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与功能提升,建立健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成套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积极开发应用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关键技术和设备,加快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建立和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与标准规范体系,研究绿色建筑的推广机制,建成一批绿色建筑示范基地和人居环境优秀示范小区,探索生态智能建筑的建设,逐步建立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模式。
4、扩大新型墙材应用。巩固深化“禁实”成果,积极推进“禁实”向乡镇延伸,向“禁黏”拓展。优化升级新型墙材产业,继续推进新型墙材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着力培育新型墙材骨干企业(集团),扩大新型墙材推广应用范围。全面贯彻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政策,加强监督检查,努力提高基金征收率,充分发挥基金的引导、调控作用。加快墙材革新的立法进程,研究制定《河南省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禁实”工作新型墙材闭合监管和新型墙材确认管理制度,促进全省墙材革新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八)深化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增强住房城乡建设发展动力
1、全面开放建设市场。落实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域割据,对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一视同仁,项目采取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投资者,实现公平竞争。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公用事业建设。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公共交通、城市园林绿化等领域。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政策性住房,参与棚户区改造,享受相应的政策性住房建设政策。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的改组改制,具备条件的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可以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向民间资本转让产权或经营权。
2、深化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
— 29 — 措机制,组建城市、县城建设投资公司,注入优质资产,提高融资能力。鼓励符合条件的投融资平台采取发行债券、上市融资、信托计划等形式筹集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以及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采用BOT、TOT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商业性基础设施开发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按照“先期出资、收益分享、依法办理”的原则,探索开发商投资土地一级市场、先期参与城镇土地开发等筹措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3、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加强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前期运作、精心设计,适时向社会金融机构推荐,促进金融机构扩大城建信贷规模。通过组织召开城乡重大建设项目招商会,利用请进来的方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采取各种投融资模式,参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企业改组改造、兼并重组,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增强城乡发展的活力。
(九)加强人才培训,推进依法行政,改进工作作风
1、大力开展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干部培训。开展公共管理、电子政务、依法行政等知识培训。抓好普法教育培训,全面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建立和完善干部学习培训的考核激励机制,实行领导干部选学和考评制度,大规模培训建设系统领导干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加强城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完善以建筑企业为主体、建设类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 — 30 — 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行业职业培训,建立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二是以企业技术中心和研究中心为平台,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培养新型骨干人才,围绕建设行业重大关键技术、专业施工技术和设计工艺,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行业科技领军人才,提升骨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完善建设行业执业人员信用档案体系建设,规范执业注册许可行为,加强对执业人员的管理,落实准入、清出制度,提高行业的社会公信程度。严格执行执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重点做好各类执业注册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执业注册人员的执业水平。
3、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网络为基础,以管理业务为核心,以系统信息与数据共享服务为目的,整合政务信息资源,综合运用数据库、地理信息、卫星定位、移动办公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打造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12317信息化工程”,搭建统一数据库平台,建设企业数据库、执业注册人员数据库、建设工程项目数据库,提高电子政务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全面性,实现跨部门、跨单位的信息共享,实现全省政务办公与数据共享。
4、加强法制建设,严格依法行政。通过健全制度、完善规章、加强立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解决关系民生和社会热点问题,— 31 — 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规范决策程序,完善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加强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实施行政处罚裁量制度。
5、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按照“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要求,深入推进“两转两提”,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弘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作风,全面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觉遵循规律,加强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抓具体、求深入,抓基层、打基础,通过项目抓落实,通过项目求突破。进一步改进服务方式,主动由行业管理向服务指导转变,集中精力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突出问题。
“十二五”期间,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要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树立大局观,增强紧迫感,强化责任心,提升执行力,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创造新业绩,确保经过五年努力,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城乡面貌换新颜,锦绣中原展新姿,谱写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新篇章。
第五篇: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
总结:
“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发展目标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十二五”时期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100万套,其中公开配租配售50万套,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疏解、棚户区改造等定向安臵住房50万套。发放租金补贴家庭10万户。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70万套。对符合保障条件的申请家庭努力做到“应保尽保”。
---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十二五”时期供应数量占到公开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的60%以上。建设多元化的住房租赁体系,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合理引导住房消费,引导市民通过租赁方式解决住房问题。
---稳步推进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疏解和房屋保护性修缮工程,完成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任务,加大农村抗震节能房屋改造建设力度,多措并举改善群众住房条件。
---进一步健全保障性住房建设、审核、分配和后期管理机制,全面实施保障性住房“阳光工程”,全程引入廉政风险防范和效能监察机制,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住房保障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规划》的通知
京建发[2012]2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规划》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和“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今后五年本市住房保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全市“十二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五”时期本市住房保障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请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全市各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规划》,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加快解决本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全面实现“住有所居”目标。
附件:《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规划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2年1月
目 录
前 言...............................................6 第一章 “十一五”时期住房保障事业发展状况............7
一、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住房保障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7
二、不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起符合首都实际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8
三、统筹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实施体系.......................................9
四、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健全住房保障组织管理体系..........................................11 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4
一、指导思想......................................14
二、基本原则......................................14
三、发展目标......................................15 第三章 “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的主要任务............16
一、进一步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完成100万套建设收购任务....................................16
(一)加强供应计划管理,加大土地供应力度......16
(二)加强规划布局引导,提高规划设计水平......16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17
(四)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建设高品质保障性住房..18
二、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19
(一)坚持多主体建设,多方式筹集房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增加公共租赁住房供应比例和规模........19
(二)加强公共租赁住房统筹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19
三、完善保障性住房准入、审核和分配制度,科学有效配置住房保障资源..................................20
(一)完善资格审核管理机制....................20
(二)完善房源分配管理制度....................20
(三)完善准入标准动态调整机制..................21
四、加强保障性住房后期管理,促进持续健康发展........21
(一)健全后期管理机构,完善后期监管机制........21
(二)创新物业服务模式,营造和谐社区环境........21
(三)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政府回购机制..........21
五、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多渠道解决群众住房困难..................................22
(一)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基本解决棚户区困难群体住房问题....................................22
(二)加大旧城人口疏解安臵和房屋保护性修缮力度,全面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平....................22
(三)加大农村抗震节能住宅新建和改造力度,保障农村困难群体住房安全..............................23
第四章 保障措施...................................24
一、积极推进住房保障立法工作......................24
二、做好实施计划的制定和落实..................24
三、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信息管理平台..................24
四、进一步完善监督考核和问责机制..................25
五、加强住房保障政策和实施成果的宣传..............25
前 言
住房保障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民生工程。为贯彻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决策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重要部署,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结合北京实际,按照《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制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规划》。
本规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总结“十一五”时期住房保障工作的主要成就,科学把握“十二五”时期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住房保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统筹考虑北京人口资源环境因素,着眼于完善符合首都实际的住房保障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本规划对于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逐步形成符合首都实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全面实现“住有所居”目标,推动北京向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十一五”时期住房保障事业发展状况
“十一五”时期是本市住房保障事业发展不平凡的五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住有所居”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住房保障工作的各项部署和要求,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不断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创新体制机制,本市住房保障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使更多的市民切实享受到住房保障工作成果,对于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住房保障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一五”时期,累计开工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48.5万套,其中廉租住房2.3万套;经济适用住房12.9万套;限价商品住房16.7万套;公共租赁住房2.6万套;其他首都功能核心区保护性改造、城乡结合部整治、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等各类定向安臵住房14万套。建设收购规模完成原定计划目标3000万平方米的近1.5倍。保障性住房新开工面积从2006年的115万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120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新开工套数占全市住房新开工套数的比重由2006年的5.8%提高到2010年的61.5%,增加了55.7个百分点。累计投放保障性住房用地3603公顷,占同期住宅供地的45.5%。到“十一五”期末,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105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7倍,占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的4.9%。通过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解决了约40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是“十五”时期的2.5倍。
二、不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起符合首都实际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
统筹考虑首都实际,全面总结“十五”时期住房保障工作经验,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先后印发或修订了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管理办法,出台了近100个住房保障配套政策文件,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住房保障政策管理体系。
一是进一步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动态调整廉租住房准入标准,逐步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其中收入标准从“十一五”期初的人均月收入580元调整至“十一五”期末的960元。2007年底实现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家庭“应保尽保”,2010年底实现申请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家庭“应保尽保”。规范廉租住房实物配租补贴方式,“暗补”变“明补”,明确补贴数额,加强和规范廉租家庭后期退出管理。
二是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将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调整为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科学确定住房、收入、资产标准。建设标准严格控制在户型面积60平方米左右。明确了再上市交易年限,并采取提高补交土地收益比例、政府优先回购等政策措施,严格经济适用住房退出管理。
三是建立和完善限价商品住房制度。2008年本市推出限 价商品住房政策,供应对象主要为中等收入住房困难居民家庭。限价商品住房既具有商品房属性,又具有保障属性,对于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在全国率先建立公共租赁住房制度。为有效解决本市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和符合一定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需求,2009年本市推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实现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的合理衔接。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建立,将进一步转变住房保障供应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并有利于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引导城镇居民合理住房消费。
与此同时,加快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疏解、城乡结合部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设筹集定向安臵住房房源,加大农村抗震节能住宅新建和改造力度,多渠道、多方式解决群众住房困难。
三、统筹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实施体系
“十一五”时期,在不断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紧紧围绕“建设、审核、分配、管理”四个重点环节,加强监督管理,实施政策制定、建设计划、土地供应、建设过程等“十公开”,打造保障性住房“全程阳光工程”,确保住房保障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全面提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水平。一是强化建设管理。落实“四个优先”措施。优先安排储备土地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优先在轨道交通沿线和站点周边区域安排保障性住房项目;优先安排市区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优先办理保障性住房建设前期手续,完善绿色审批机制。严把“五道关”。规划设计上,组建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专家评审委员会,编制规划设计指导图集,提高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水平;工程建设上,鼓励推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工程总承包方式,优选实力强、信誉好、水平高的大型骨干企业作为建设主体;建材使用上,大力推广使用绿色、环保、节能建材,组织开展住宅产业化试点;工程质量上,加大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网格管理执法检查力度,全面推行工地开放日活动,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竣工交用的保障性住房实现市政配套设施与住宅同步交用。
二是创新审核机制。实行“三级审核、两次公示”,严格资格准入,提高审核的准确性和效率。即街道初审,将原来全市一个窗口受理申请调整为全市314个街道(乡镇)全部开设资格审核窗口,区县复核,市级备案;分别在户籍所在街道(乡镇)、区县进行两次公示。同时建立了日常审核和定期复核联合审查机制,通过保障性住房审核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建立与房屋交易、住房公积金、民政、公安车管、社保、地税等系统数据的信息比对机制,提高审核准确性;对已入住廉租家庭和轮候期超过一年以上的经济适用住房 和限价商品住房家庭进行定期复核。截至“十一五”期末,共计审核备案家庭23.06万户。
三是推进分配公开。建立了“公开摇号、顺序选房”房源分配制度,严格实行分配政策、分配程序、分配房源、分配对象、摇号过程、摇号结果“六公开”。摇号过程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新闻媒体进行监督,摇号结果由公证部门进行公证,并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对社会公示。“十一五”期间累计公开摇号107次,全部做到阳光透明。
四是规范后期管理。加强保障性住房入住后检查,依法严肃查处出租、出借、闲臵等违法违规行为。创新保障性住房物业服务模式,试行业主入住前成立业主大会,组织开展物业承接查验试点,推行第三方评估制度,提高物业服务水平。
四、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健全住房保障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以区为主、全市统筹”工作体制,构建市区街三级组织管理体系。市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专门成立北京市住房保障办公室,全面加强全市住房保障工作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了住房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规划、国土、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在土地供应、规划布局、资金保障、项目推进等方面加强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各区县政府全面落实住房保障属地管理责任,成 立了专门的住房保障管理机构和实施机构,街道(乡镇)成立住房保障科,切实承担本区域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编制、工程建设、资格审核、分配和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职责。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效能监察和绩效考核机制,市政府将住房保障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与各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将住房保障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监察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约谈和考核问责。切实加强住房保障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把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有机融入到住房保障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全面梳理工作流程,认真查找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监督网络。初步形成内外监督、多方联动、上下协同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体系,有力保证了住房保障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十一五”时期本市住房保障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做好“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本市已进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的新阶段,住房保障事业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
一是住房保障被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住有所居”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将住房保障明确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纳入政府考核并实行问责。国家加快基本住房保障法的立法步伐,也将为住房保障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二是政府住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时期,随着土地、财政、金融、税费等各项支持政策的逐步完善,今后国家对于住房保障工作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强。本市将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支持政策和措施,同时随着本市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公共服务支出有望进一步增加,住房保障财政投入将进一步加大。
三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住房保障事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十二五”时期,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性调整的总体思路,本市将加快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特别是通过重大产业在市域空间范围内的优化布局和优质公共服务设施的转移,中心城以外地区居住和就业的吸引力将明显加强,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保障性住房规划选址、建设模式、运营管理等发展空间将一步增大。
同时,本市住房保障事业发展正处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过程中也将面临着一些重大挑战:首先,首都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与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保障性住房供应压力较大。其次,本市的保障性住房供应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租赁型保障性住房供应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再次,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任务日益繁重,住房保障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基础性工作和法律体系建设等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
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北京精神,着眼于建立符合首都实际的基本住房制度,全面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着力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对符合保障条件的申请家庭努力做到“应保尽保”;着力优化保障性住房结构,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推动住房保障方式向“以租为主”转变;着力完善建设、审核、分配和后期管理各项制度,全面实施“阳光工程”,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促进住房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切实履行政府住房保障职责,完善支持和保障机制,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财政资金、规划选址、土地供应等。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投资建设、经营管理等多种方式参与住房保障工作。
---因地制宜、持续发展
坚持从首都实际出发,统筹考虑首都功能定位、产业布局、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住房保障目标、方式、范围等制度安排和相关政策设计,确保具有发展上的可持续性。---以人为本、精细管理
充分考虑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的现实需要,兼顾住房保障对象在就业、收入、年龄、资产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的不同,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为保障对象提供更多住房选择,更好地满足保障对象差异化的需求。
三、发展目标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十二五”时期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100万套,其中公开配租配售50万套,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疏解、棚户区改造等定向安臵住房50万套。发放租金补贴家庭10万户。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70万套。对符合保障条件的申请家庭努力做到“应保尽保”。
---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十二五”时期供应数量占到公开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的60%以上。建设多元化的住房租赁体系,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合理引导住房消费,引导市民通过租赁方式解决住房问题。
---稳步推进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疏解和房屋保护性修缮工程,完成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任务,加大农村抗震节能房屋改造建设力度,多措并举改善群众住房条件。
---进一步健全保障性住房建设、审核、分配和后期管理机制,全面实施保障性住房“阳光工程”,全程引入廉政风险防范和效能监察机制,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住房保障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第三章 “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的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完成100万套建设收购任务
(一)加强供应计划管理,加大土地供应力度 提高保障性住房供地计划性,土地供地计划中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供地,计划单独列出,供地指标分解落实到区县,各类保障性住房供地指标分别列明。增加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量,“十二五”时期,本市安排住宅供地的50%以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创新用地供应方式,完善不同类型保障性住房土地供给的划拨、出让、协议租赁等方式,切实降低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成本。保障性住房用地实行“净地”供应,确保供应前完成征地、拆迁及地上物清理工作,具备当年供地、当年开工条件。研究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定向储备制度,积极争取信贷资金和房屋征收政策支持。
(二)加强规划布局引导,提高规划设计水平统筹中心城、新城协调发展,兼顾城市发展现状,同中心城功能调整优化相结合,进一步在新城,尤其是重点新城、重点功能区、产业园区等地区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力度。加强保障性住房规划布局与产业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发展、轨道交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在空间和时序上的协调。坚持“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模式,集中建设与配建相结合,适度加强配建。鼓励和引导各种类型、各个层次、各类群体住房的混合布局,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商品住宅用 地原则上均需配建保障性住房,配建比例不低于30%,在轨道交通沿线等周边区域的住宅用地配建比例还应适当提高。
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专家评审机制,加大社会公众参与力度,优选设计方案,提高规划设计水平。优化住宅功能及内部构造设计,积极开发集合式中小户型住宅,提高内部空间使用效率,提高居住舒适度,努力做到“面积不大功能全、造价不高品质优、占地不多环境美”,全面提高保障性住房的整体品质。公共租赁住房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老年人、青年群体等不同承租群体的使用要求,提供相应完善的配套设施,加强住宅公共空间设计,满足不同群体居住和生活需要。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进一步完善政府财政投入机制,市、区县政府编制住房保障专项预算和预算,预算中优先安排住房保障资金,结合保障形式、融资计划、资本金比例等方面调整政府财政投入计划。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全部用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确保土地出让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的比例不低于10%。依托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发挥财政资金投入放大效应,破解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融资瓶颈。
积极争取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政策支持,在贷款条件、贷款利率和贷款期限上为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公共租赁住 房项目提供更加优惠的贷款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保资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以及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利用发行中长期债券、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等金融工具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运营。
(四)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建设高品质保障性住房 强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质量监管责任,实施专项监督,深化网格管理,加大检查力度。规范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实行住房保障终身责任制管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在住房建筑上设臵质量责任永久性标识制度,接受社会监督。严格落实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保证工程结构质量和使用功能。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落实工程质量强制第三方抽样检测工作机制、施工现场开放日制度、业主验房制度和工程交用后的保修管理服务制度,加强监理第三方管理。在总结建筑工程质量保险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完善制度设计,研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保险制度。落实市政府确定的保障性住房项目红线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原则,及时安排红线外市政配套设施资金,落实各市政专业公司责任,确保配套设施满足保障性住房竣工交用功能要求,实现与住宅同步建设、同步交用。
积极在保障性住房项目中推行住宅产业化,加强保障性住房的标准化设计,将保障性住房产业化逐步推进为常态化。大力推广使用绿色、环保、节能建材,提升保障性住房建设整体水平和品质。2012年以后新建保障性住房执行民用 建筑节能75%的设计标准。
二、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一)坚持多主体建设,多方式筹集房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增加公共租赁住房供应比例和规模
多主体建设。除政府组织建设、收购公共租赁住房房源外,产业园区应当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向园区内企业职工出租,鼓励社会单位利用自有国有土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优先解决本单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条件职工的住房困难。鼓励投资机构、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持有、运营公共租赁住房。多方式筹集房源。除新建方式外,可从市场上收购或长期租赁部分位臵、价格、户型适中的保障性住房或商品房作为公共租赁住房,拓宽房源筹集渠道。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市区财政投入力度,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充分发挥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作用,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的运作,使之成为全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收购和运营管理的主力军。
(二)加强公共租赁住房统筹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一是统一计划管理。各类主体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均纳入全市建设计划统一管理。二是规范建设标准。统一和规范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设计标准,并根据青年、老年人等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设计单身宿舍、青年公寓和老年公寓等多样化的公共租赁住房。三是加强审核分配。按照“三级审核、两次公示”审核体系和“公开摇号、顺序选房”分配 模式,组织审核分配工作,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四是严格后期管理,建立完善退出机制。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标准、租赁期限及租赁合同等纳入政府统一管理。建立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租金制定机制和租金补贴机制,实行“市场定价、分档补贴、租补分离”,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保障性住房准入、审核和分配制度,科学有效配置住房保障资源
(一)完善资格审核管理机制
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资格审核系统,建立与房屋交易、权属、住房公积金、民政、公安车管、社保、地税、金融等数据系统联网的保障性住房资格审核信息平台,全面实现数据动态化管理和实时审核,提高审核效率和准确性。建立保障性住房信用记录档案,完善申请人承诺和定期申报制度,对骗购、骗租保障性住房申请人,加大惩戒和媒体曝光力度。
(二)完善房源分配管理制度
综合考虑申请家庭人口数量、成员年龄、住房困难程度等因素,科学制定不同类型房源的分配规则和顺序,确保分配公平、公正、公开。引导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轮候家庭优先承租公共租赁住房,鼓励通过租赁方式解决住房困难问题。完善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等出售型保障性住房配售政策,优先配售给老龄、重残、大病、家庭成员多、轮候时间长的申请家庭。
(三)完善准入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结合首都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根据轮候人群数量、市民收入、居住水平以及住房价格等因素,动态调整保障性住房准入标准,科学合理确定保障对象和保障标准,对符合保障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努力做到“应保尽保”。
四、加强保障性住房后期管理,促进持续健康发展
(一)健全后期管理机构,完善后期监管机制
健全市区街三级政府部门保障性住房后期管理机构,保障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落实工作责任。组建市场化的公共租赁住房运营管理机构,具体负责运营及监督管理事务。委托物业服务机构协助做好出售型保障性住房使用的日常检查工作。加大政府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保障性住房出租、出借、闲臵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退出机制。
(二)创新物业服务模式,营造和谐社区环境
积极探索和创新保障性住房物业服务模式,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探索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降低管理成本,加强维护管理,使保障性住房和公用设施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完善社区工作管理机制,协商开展社区管理活动,及时协调解决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共同营造互助友爱、和睦相处的社区环境。
(三)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政府回购机制
完善出售型保障性住房再上市交易和政府回购制度,进 一步发挥保障性住房社会公共保障功效,遏制利用保障性住房进行投资投机行为。
五、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多渠道解决群众住房困难
(一)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基本解决棚户区困难群体住房问题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以人为本、全面改造、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落实区县政府棚户区改造责任,科学编制实施方案,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宣传工作,加快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全面完成门头沟采空区、丰台南苑镇、通州老城区三片和丰台长辛店等新增五片棚户区改造任务,基本解决棚户区居民住房困难问题。
(二)加大旧城人口疏解安臵和房屋保护性修缮力度,全面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平
稳步推进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疏解工作,研究建立补偿机制,实现旧城区疏解人口与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同步转移。按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要求,精心组织首都功能核心区房屋保护性修缮工作,加强专家指导和监督,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保护性修缮的水准和品位。加快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充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旧城保护工作,明确社会单位和个人参与途径和参与规则。
(三)加大农村抗震节能住宅新建和改造力度,保障农村困难群体住房安全
建立市、区、镇、村四级管理机制,成立专门的抗震安居工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按职能分工负责,落实房屋抗震加固规划、计划、实施方案、资金安排、验收、统计工作。依据对全市保留村庄的农宅房屋安全鉴定结果,确定全市农宅加固和节能综合改造方案,推动实现在2020年前全市既有农宅基本具备抗震措施的目标。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积极推进住房保障立法工作
按照“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住房供应思路,加强住房制度总体设计,加快建立符合首都实际的基本住房制度,逐步形成符合市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积极推进本市住房保障立法工作,推动住房保障法制化建设进程,加快制定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明确本市住房保障的对象、保障标准、保障方式及保障水平;规定住房保障管理机构的设臵及其职责权限;明确把住房保障资金列入政府财政专项预算;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中的责任等,通过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住房保障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二、做好实施计划的制定和落实
做好计划编制工作,结合土地资源和存量资源的系统梳理,在计划中明确新建、改建、收购及长期租赁等各种方式筹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及数量;确定投融资方案,落实财政投入资金,实现新建住房、红线外市政基础设施等同步配套投入;制定土地供应计划,明确用地规划条件及建设实施计划等。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制,明确住房保障任务分解表,签订区县及相关部门住房保障工作责任书,确保计划落实。
三、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信息管理平台
开展住房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加快推进信息 化建设,建立统一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审核、分配、管理全程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住房保障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精细化。采取抽样调查等多种方式,随时调查、掌握本市住房现状、住房保障对象底数等数据,为住房保障工作提供决策支持。加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情况调查,建立健全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档案。
四、进一步完善监督考核和问责机制
建立科学的住房保障评价考核体系,对区县政府和相关部门住房保障管理职责分工和各项任务落实情况实行目标考核和督查考核,建立约谈和考核问责机制,完善奖惩机制。各级政府需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住房保障工作实施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五、加强住房保障政策和实施成果的宣传
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力度,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创造良好舆论环境,倡导科学合理的住房消费理念,稳定社会预期。在建立完善基本住房制度、保障性住房建设及分配管理等工作中,充分依靠、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和公众的社会监督作用,凝聚共识,完善制度,共同促进住房保障事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