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清流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

时间:2019-05-12 03:23: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明市清流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明市清流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

第一篇:三明市清流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

三明市清流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入推进农产品(含畜产品、水产品,下同)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相关部署,推进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特制定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成效与形势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省、市农业局的指导下,全县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从建立与完善监管体系入手,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执法监管,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010年全县农产品例行监测,蔬菜、水果、茶叶合格率分别为100%,生猪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合格率100%。农药、肥料、兽药监测合格率明显提高,禁用农兽药残留检出占不合格产品比例大幅降低。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不断增强,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一)监管体系逐步建立。2010年县农业局、畜牧水产局成立农产品检验检测站(中心),明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兼职人员。增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

(二)监测预警能力明显增强。2010年农业局申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现已得到上级的批复,项目总投资300万元,其中:农业部投资240万,地方财政投资60万,该项目可在2012年底完工,目前有县畜牧兽医水产局检测机构1家,农业局、工商局、质监局等部门都配置了快速检测设备。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形成。从2007年开始,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在省、市农业部门例行监测和普查的基础上,组织对蔬菜、水果和茶叶农残,茶叶重金属残留,畜禽水产品药残,尤其是生猪瘦肉精和生鲜乳三聚氰胺进行检测,2010年已检测“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1435头份,其中市级检测120头份;检测“瘦肉精”莱克多巴胺 1435头份,其中市级检测120头份。已开展水产品甲醛检测48批次,合格率100%。本地养殖水产品药残抽检48批次,全部合格。农业部门也积极开展内部检测资源整合,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配置,着力提升检测能力,使全市监测预警能力快速增强。

(三)执法监管深入推进。按照县政府和省、市农业主管部门 的部署,系统地开展了问题乳粉专项核查、“助奥行动”、供沪世博会和供粤亚运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农资打假专项治理等活动。根据我县工作实际,不断深化治理“餐桌污染”,“食品放心工程”建设,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试点,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农业“三品一标”等品牌农产品稳步发展。通过严格执行认证制度,加强监督检查,落实年检制度,规范档案、包装标识管理,强化市场监管,全县“三品一标”总量规模持续增加。截至2011年底,全县累计并有效使用农业“三品”认证的有8家企业、10个产品,其中绿色食品1家企业、2个产品,无公害农产品7家企业、8个产品;农业“三品”认证的生产基地控制面积达5500亩。嵩溪豆腐皮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十一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进展和成效,为我县今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十二五”期间,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快速推进,两岸农业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全县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农业各行业在产业发展中将更加注重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将面临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十二五”时期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一是工作基础仍然薄弱。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部分监管职责不够明晰,相关的执法依据不足,具体监管工作难度很大。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尤其是应承担质量安全监管主力军作用的县乡村级工作力量薄弱,绝大部分既无机构人员,也无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检测机构整体力量薄弱,资源配置不合理,体系还不能满足监管的需要。二是生产经营的监管风险隐患客观存在。相关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有限,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自觉守法意识淡薄,农产品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监管难度大,一些农户缺乏农、兽药使用知识,违规用药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农药、兽药、鱼药禁用后,新的药物无法迅速替代,违法使用问题还比较突出。三是工作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问题农产品越来越敏感,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也越来越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面临越来越高的要求。

面对“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海西现代农业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夯实工作基础,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指导,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要求,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作为主要目标,把加强体系队伍建设、提升监管能力作为主要任务,坚持一手抓执法监管、一手抓标准化生产,强化政策导向,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工作基础,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强化生产控制。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地准出监控,积极推进市场准入监测,强化各环节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从生产源头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坚持强化风险应急管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与舆情监测,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努力将问题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切实提高风险预警、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要快速反应,依法科学、有力有序处置,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影响。

——坚持强化体系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认证、风险应急和执法监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员队伍素质,强化技术支撑,切实提高执法监督、检测监测和服务指导能力。

——坚持强化制度机制建设。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联防联控等制度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依法落实地方政府监管责任,明确部门分工,形成生产经营者负第一责任、地方政府负总责、部门各负其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三)发展目标

通过5年努力,基本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执法监管能力显著增强,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幅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6%以上。具体指标为:

——农业标准化生产。力争从2011年起每年制定或参与制定1-2项农业方面地方标准和一批农业标准规范、农业企业标准,逐步建立我县主要农产品的标准体系,使我县各类农产品实现有标可依,为我县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打好基础。申报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水产品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建立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县),省级畜禽水产品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园艺产品标准化示范园(区)。示范区域内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场)全部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登记,辐射带动能力和增收效果显著。

——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按照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的规划,建立健全和完善县级质检中心,并加快推进县级质检中心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范围覆盖产地环境、投入品、农产品及其生产全过程。监测能力能够满足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检测需要。在开展例行监测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检验检测体系的风险监测和信息预警功能。进一步完善检验检测手段,配齐配强设备仪器,配备熟练技术人员,开展与台湾农产品检验检测的技术合作,扩大检验检测领域,增强检验检测功能,提高检验检测的精度和水平。

——“三品一标”认证发展。全县力争每年有5家以上企业的相关产品通过“三品”认证,使我县主要农产品基本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每年争创1个省著名商标、省级名牌农产品。每年有1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农业投入品安全。农药、肥料、兽药、鱼药等主要农资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全面建立农业投入品销售台账、生产使用档案记录制度,基本杜绝假劣农资导致的重大恶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监管体系建设。充实和完善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职能、人员和条件,普遍建立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并实现“有职能、有人员、有经费、有手段”的要求。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形成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品一标”推广、监督抽查、应急处置、综合执法紧密衔接配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三、主要任务

按照“消除隐患保安全、控制源头上水平、健全体系强能力、完善制度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一)深入开展执法监管

1.严格投入品监管。围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立足源头治理,以加强农资打假、促进农资市场规范有序为执法重点,构建放心农资供应体系为重点,着力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突出重点时节、重点区域、重点对象和重点产品监管;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工作,大力提高放心农资覆盖面,促进放心农资市场建设;组织开展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县级农业部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实现行政处罚职能统一行使、执法人员统一管理、执法力量统一调度、执法文书统一规范的“四统一”规范执法。

2.深化监测检验。以食用农产品为重点,深化例行监测和质量普查,扩大农药、兽药、鱼药残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监控范围。强化监督抽查,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消除风险隐患。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透明度。

3.健全监管制度机制。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健全依法监管的体制机制。学习福州、厦门、泉州等三个城市开展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试点的经验,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相配套的产销衔接机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的功能,加快重点产业的试点示范,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检打联动和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推动执法监管深入开展。

(二)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

1.深入推进标准化示范创建。加快推进全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以蔬菜、水果、茶叶、生猪、蛋鸡等“菜篮子”产品为重点,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水产品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小区)创建,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鼓励各地以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基地为载体,因地制宜创建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示范乡(镇)、示范场(社)等,发挥示范区以点带面功能,带动全县标准化生产上新水平。

2.大力发展“三品一标”认证。严格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管理,加大证后监管力度,提升“三品一标”品牌社会公信力。强化政策扶持,将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等创建活动与“三品一标”认证登记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三品一标”在制度规范、技术标准、全程控制、档案记录、包装标识、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的优势,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推进产业化。

3.积极实施农业名牌产品战略。继续做好品牌农产品的评选推荐工作。根据我县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选择一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制定好发展规划,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争创名牌农产品,推进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充分利用市场手段,整合品牌资源,集聚品牌效应,努力在全县形成一批知名度高、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品牌。

(三)强化应急管理

1.加强风险预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委员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和运行机制。赋予质检站风险监测职能,规划建设和认定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监测点,在例行监测和执法监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动态掌握风险隐患。

2.强化应急处置。要在《三明市重大食品事故应急预案农业部门操作手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反应快速、跨区联动的应急机制,形成全县“一盘棋”、信息畅通、联防联控的应急处置网络。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专业化队伍建设,强化应急条件保障,组织实施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建立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投诉渠道,完善社会监督和舆情分析报告制度。

(四)强化体系队伍能力建设

1.加快标准制修订步伐。以生产规范规程为基础,建立健全品质规格标准相配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跟进配套制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农业部门制定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的操作手册和明白卡(明白纸)。

2.强化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按照《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二期规划,建立健全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现检测网络与省、市农业主管部门“上下贯通、运行高效、参数齐全、支撑有力”。强化质检机构考核评定工作,实行检测人员培训上岗制度,全面规范质检机构管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过程中,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资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不断增强农资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

3.加快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乡(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立上下联动的监管网络。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体系“机构专业化、人员稳定化、经费预算化、手段现代化”。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认证队伍培训计划,构建一支“懂政策、懂法律、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人才队伍。

四、重点建设工程和财政专项

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全面夯实工作基础。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工程

加强乡(镇)质检站条件建设,构建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风险预警信息平台,形成覆盖主要产区、重点农产品、关键危害因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风险预警网络体系。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机构,强化执法监管公益职能,完善机构设置,科学核定编制,创新管理体制。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纳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工程中,在充分整合利用已有资源基础上,完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安全生产技术培训、抽样巡查交通工具、业务用房等基本条件。通过投资建设,实现县、乡(镇)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职责的机构“办公有场所、执法有手段、下乡有工具、服务有能力”,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提供及时、周到、客观、科学的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

加快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项目建设,完成可追溯政府管理平台及蔬菜、水果、食用菌、生猪、蛋鸡和茶叶等产业可追溯企业管理系统建设,稳步推进试点企业的试点示范工作。通过不断积累经验,以统一规划、分区编码、数据共享、通查通识的原则,在省、市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的架构下,建立企业可追溯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使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农产品纳入质量追溯管理,基本实现“菜篮子”产品的可追溯。

(四)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依据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示范片的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建设好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示范效果强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组织申报和实施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形成较为完备的农业标准化示范网络,扩大示范面积,提高标准覆盖面,增强示范的辐射效应。

(五)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置机制财政专项资金

及时依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调查,准确分析、评估事件影响,实施应急监测和管理。开展应急处理和执法,实施技术补救,启动应急评价鉴定工作。加强应急管理人员、应急处置专家等专业化队伍建设,开展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理知识培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应急演练。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防控制度,规范应急处置工作。

(六)设立推进农业标准化财政专项资金

加大农业标准制订专项支持力度,作为国家行业标准的补充,重点制定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农业地方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强化产地环境、安全控制、种苗繁育、生产规程、产品等级、规格包装、质量追溯等标准的制订,为农业标准化和全程质量控制提供支撑。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规模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畜产品规模养殖场等“菜篮子”产品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积极鼓励和支持创建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示范乡(镇)、示范场(社)。加快发展“三品一标”,积极推动农业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要站在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综合规划和部署。进一步健全监管机构,充实人员,完善监测检测、监督执法等监管手段,同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和督促检查,切实保证规划有效落实。

(二)强化协调配合。农业部门要依法履行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职责,积极争取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支持,加强与食安、卫生、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氛围。要充分发挥农业系统各相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行业协会在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培训宣传、行业自律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功能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业,形成“依法监管、分类监测、专业服务、综合执法、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格局。

(三)加大经费投入。各乡镇、相关部门要依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四条的规定,积极争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经费投入,并在农业项目经费中逐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比重。要做好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执法监管体系、可追溯体系和应急处置等方面重大建设工程的配套资金落实工作,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财政专项投入,加大支持力度。

(四)强化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层级责任分工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明确县、乡监管职责,形成分工明确、沟通顺畅、协调有序、行动有力、管控有效的监管机制。完善农产品监测预警制度、农产品安全信用体系、安全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等建设,努力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全程监管。

(五)加强技术支撑。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门技术人才、专家队伍培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人才队伍。要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科研体系。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环境、过程控制、药物残留、检测技术、危害评价等科学研究工作。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高效低毒农业投入品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大农资产品质量抽检力度,逐步增加农资产品质量抽检批次和频次,为打击假劣违禁农资和建设放心农资市场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六)加大舆论宣传。要充分应用现代化的公共媒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宣传,广泛开展生产引导、消费指导和公众咨询服务,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质量安全法制意识。健全与媒体的快捷、联动沟通机制,充分发挥媒体引导和推动作用,为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七)完善激励机制。对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表现出色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中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社会各方参与投资的给予政策上的优惠。要积极落实各项奖励政策,激励和保护开展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

第二篇: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

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目标确定 发布时间:2011-10-10 11:08:04 〖加入我的书签〗 〖关闭窗口〗记者从农业部获悉,日前农业部在组织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把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作为主要目标,把加强体系队伍建设、提升监管能力作为主要任务,坚持一手抓执法监管、一手抓标准化生产,强化政策导向,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工作基础,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要基本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显著增强执法监管能力,大幅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确保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6%以上,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实现:

(一)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总数达到1万个,其中农兽药残留限量7000个,新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200个,园艺作物标准园8000个,奶牛、肉牛、生猪、蛋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场3500个,渔业健康养殖

示范场3000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农场500个;

(二)新建1个部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16个部级专业质检中心,健全完善32个部级专业质检中心和32个省级质检中心风险监测和信息预警功能,新建329个地(市)级综合质检中心和960个县(场)级综合质检站;

(三)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70000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达到7000家、产品总数达到20000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达到600个,有机农产品获证企业达到2000家、产品总数达到11000个,新登记保护农业领域地理标志1000个,“三品一标”认定面积达到全国食用农产品生产总面积60%;

(四)农药、肥料、兽药等主要农资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全面建立农业投入品销售台账、生产使用档案记录制度,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基本形成部省地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品一标”推广、风险评估、应急处置和综合执法紧密衔接配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要按照“消除隐患保安全、控制源头上水平、健全体系强能力、完善制度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要深入开展执法监管,深化监测检验,健全监管制度机制;要全面

推进农业标准化,深入推进标准化示范创建,大力发展“三品一标”;要突出抓好应急管理,加强风险评估预警,强化应急处置;要强化体系队伍能力建设,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步伐,强化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快执法监管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一支“懂政策、懂法律、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人才队伍。

规划强调,“十二五”期间,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为重点,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二期建设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体系建设工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建设工程等重大工程,进一步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财政专项规模,增加农业标准化专项财政投入,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置财政专项资金。同时通过加强技术支撑和国际合作,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科研体系和风险评估队伍,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环境、过程控制、药物残留、检测技术、风险评估和危害评价等科学研究工作,全面夯实工作基础。

据悉,“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法律法规、执法监督、标准化生产、体系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管格局已基本形成,监

测预警能力明显增强,执法监管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扎实开展,安全优质品牌农产品快速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2010年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6.8%、99.6%和96.7%。(农业部新闻办公室)

第三篇:三明市将乐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三明市将乐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我县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相协调,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福建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三明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老龄事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老龄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老年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机关参保人数分别为11678人、3959人;月人均养老金分别为1147元与2303元,实现按时足额发放。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达4697人。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逐步提高,有690名困难老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2010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单位365家,当年新增参保人数58人。城镇职工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1629.2万元(其中:个人账户570.9万元,统筹基金1058.3万元);基金支出1260.25万元(其中:个人账户458.83万元,统筹基金801.42万元);基金结余368.95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143612人,城乡居民个人缴纳医疗保险费628.93万元,中央、省级财政补贴2102万元,县财政配套500万元,合计到位资金3230.93万元。发放住院和门诊补偿9061人次,补偿金额1287.27万元,缴纳补充医疗保险费215.42万元。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实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稳步推进,全县已建成3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养老机构建设成效明显,全县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达10家、床位334张已投入使用,老年人床位拥有率达14‰,比“十五”期末提高6个千分点。老年文化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县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88所,在校学员2609人,比“十五”期末增加8所、302人。老年活动设施逐步完善,全县共有老年活动中心(室)88个,老年体育活动场地63个。老年人社会服务管理得到加强。认真贯彻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福建省老年人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修订完善了我县优待老年人的相关规定,发放《老年人优待证》6139本,全县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全部免费向老年人开放,对70周岁以上老年人实行免费乘坐公交车优待,百岁老人高龄补贴已从每月100元提高到200元。此外,每年老年节县政府对9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慰问金。老年人参与社会不断拓展。全县共有老年协会组织140个,会员12710人,其中“五有”老年协会79个;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老体协组织网络建设。各类老年群众组织在老年人参与社会中发挥重要载体作用。敬老爱老助老氛围日渐浓厚,全社会老龄意识明显增强。

二、“十二五”期间老龄事业的发展环境

(一)面临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处于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到2015年,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年均增加860万老年人口,我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539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4.16%。目前,我县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3316人,占总人口的13.5%。预测到2015年,我县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占全县总人口的15%。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高龄化程度的加重、空巢化比重的加大和失能老年人的大幅增加,对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养老保障体系和为老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面临巨大压力。面对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我县老龄事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尚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养老机构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养老护理人员匮乏、护理水平有待提高,对老龄事业的投入还不足,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老龄工作体系建设急需进一步加强。我们要充分认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以更高的站位审视老龄问题,以更广阔的视野谋划老龄事业,以更有力的措施推进老龄工作。

(二)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发展老龄事业的机遇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次全会、市委七届九次全会都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战略任务,老龄工作在全局中的位置更加突出。几年来,我县老龄工作出台多项惠及广大老年人的民生政策、取得的成效、形成的机制、积累的经验,为老龄事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健全老龄工作体制,营造良好老龄社会环境,努力实现“六个老有”工作目标,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我县老龄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城乡老年人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达到30张以上,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基本满足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老年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县级老年大学能满足近2000名老年人学习与活动,各级老年学校网络基本形成,争取全社会老年人入学率达18%以上,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老年社会服务管理进一步创新,老龄工作组织体系更趋完善,争取全县70%以上的村(居)老年协会达到“六有”规范化建设标准。社会敬老爱老氛围更为浓厚,老年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逐步改善,老年人权益得到更好维护。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满足需求。把发展老龄事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老年人的切身利益作为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六个老有”,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

2.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市场培育和监督管理。鼓励和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老龄事业发展,构建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老龄事业发展格局。

3.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研究解决老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缩小城乡老龄事业发展的差距。不断提高老年福利水平,逐步实现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坚持创新发展,提升水平。推动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力求在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创出特色。多举措发展社会养老,探索各类养老模式,提升老龄工作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老年社会保障

统筹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服务体系,依法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对老年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并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1.健全养老保障

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到2015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16600人。健全基本养老金政策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基本养老金保险水平。进一步鼓励和规范企业年金制度。统筹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政策。(责任单位: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为符合条件的年满60周岁的农村老年人发放每人每月不低于55元的基础养老金。2015年,全县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5%以上。在实施新农保制度时,对独生子女父母、生育两个女孩的夫妻及计划生育特殊群体增加补助或提高标准。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落实政府补助资金,并逐步提高养老保障待遇水平。(责任单位: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做好各项保障制度的协调衔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把“游离”于养老保险体系之外的人群纳入参保范围。做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扩面工作。提高个体私营企业职工的参保率。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工作。提倡和引导公民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障,支持商业保险企业建立实施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鼓励商业保险企业、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建立公益性中介机构,积极开展“以房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试点业务。(责任单位: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移民局、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县民政局、县各保险企业、县各商业银行、三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将乐管理部)

2.落实医疗保障

深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进一步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提高参保率。从重点保大病起步,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探索付费方式改革,稳步提高基金统筹层次和保障标准。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报销水平分别保持在75%和70%左右。加快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逐步缩小不同制度之间保障水平的差距。(责任单位: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提高筹资水平和保障能力,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及财政补贴标准,适当扩大报销范围、提高医疗费补偿比例。鼓励、引导农村老年人积极参加新农合,参合率力争稳定在98%以上。(责任单位: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加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做好老年人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加强老年病的防治研究,普及保健知识。开展义诊和健康咨询活动,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和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重视老年人精神关爱和心理慰藉工作,针对老年人易发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提供心理干预服务,重点关注高龄、空巢、病残等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精神关爱和心理保健作用。(责任单位: 县卫生局)

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城市65周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55%以上,农村65周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50%以上。落实老年人就诊就医优先服务工作,完善为高龄老人看病提供“就诊、检查、取药、收费、住院”优先措施。继续实施“光明行动”,为贫困白内障老年人免费实施复明手术。拓展老龄卫生工作服务领域,增加老年人医疗服务项目,县级以上医院设立老年病专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老年康复医院。(责任单位:县卫生局、残联、老龄办)

3.深化社会救助

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分类施保、低保对象动态管理等制度,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把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低保。重视贫困、高龄、孤寡、空巢、病残老年人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实施城乡低保、社会救助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完善五保供养制度和政策法规,逐步提高供养水平和集中供养率。(责任单位:县民政局)

规范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办法。建立健全资助参加居民医保(新农合)、大病医疗救助、日常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五位一体”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逐步扩大医疗救助惠及范围。救助政策适当向老年困难群体倾斜,妥善解决老年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责任单位:县民政局)

4.提高社会福利

推动老年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落实重点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自然增长规定。研究制定低收入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补贴政策,探索建立特殊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结合实际,逐步建立高龄补贴制度。在有条件的村,继续推行老农民养老金和固定生活补贴两项制度。引导带动全社会共同关注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实际问题。(责任单位: 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老龄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

按照统筹规划、分级负责,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重点保障孤老优抚对象、“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人)老人、“五保”供养老人及低收入家庭中的高龄、空巢、失能等困难老年人。

1.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

按照“七有基本建设标准”、“三个基本服务规范”要求,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鼓励社区各单位的生活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向老年人开放,鼓励家政、餐饮、物业等服务企业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空巢、失能等老年人提供特殊照料服务。逐步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增加托老设施网点或建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室),为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责任单位: 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老龄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健全服务队伍,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构建“十五分钟”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到2012年,原则上每个社区建立1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到2015年,农村社区依托乡镇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室)、老年学校等现有设施,完善服务、增加功能,力争每个乡镇拥有1处居家养老服务场所,有条件的行政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老年群众组织,开展以村民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县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责任单位: 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老龄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2.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

根据区域内老年人口数量和养老服务发展水平,合理制定包括老年养护机构在内的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规划,重点建设社会福利院、光荣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三无”、“五保”对象及失能等低收入困难老年人入住。加强社会福利中心、农村敬老院建设和管理。到2015年,争取县、乡都具有社会养老服务功能的社会福利中心,乡(镇)建成敬老院。(责任单位: 县民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土地划拨、税费减免、政府购买服务、规范服务标准等措施,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护理机构。鼓励养老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拓展服务范围,向社会提供护理型养老和居家养老等服务,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和生活照料问题。到2015年,有1所县级老年护理院。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老年康复护理服务。(责任单位: 县民政局、县卫生局、县老龄办)

3.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

把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纳入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职能部门数据库管理,同时实现与其他社会服务信息网络的有效衔接。整合服务信息平台,建立老年人基本状况、求助热线和为老社会服务网络,逐步建立覆盖全县城乡、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及时向社会提供养老服务需求和资源供应信息,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实用的养老社会化信息服务。(责任单位:县数字办、县电信局、县民政局、县老龄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4.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把建设养老服务队伍与促进社会就业结合起来,将养老服务技能培训纳入城乡就业培训体系。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启动培训工程。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职业教育机构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加快培养老年社会工作和老年护理等专业人才。积极开发社会工作岗位,提高社会工作人才在养老服务队伍中的比例。逐步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到2015年,全县专业养老护理服务队伍持证上岗率达到85%以上。积极推动各类助老志愿者队伍建设,各社区成立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老年志愿者等志愿者组织。深入开展“关爱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广泛开展与困难老人结对帮扶。(责任单位: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组织部、县文明办、县民政局、县老龄办、团县委、县妇联)

(三)培育发展老龄产业

1.落实老龄产业政策

将老龄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列入政府扶持行业目录。落实国家引导和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老龄产业的发展,培育一批有资质、有诚信、有品牌的养老服务机构、老年用品企业和中介组织。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老龄产业专项引导资金,扶持老年服务产业发展。(责任单位: 县发展和改革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老龄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2.培育老年消费市场

引导和扶持企业开发生产老年用品和服务产品,拓展适合老年人的金融、理财、保险、旅游等服务项目,推动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积极鼓励商家设立老年用品专柜,培育老年用品专卖商店,举办老年产品展示会,促进流通、扩大销售。扩大老年人有效需求,引导老年人合理消费,促进老年用品消费市场的繁荣与发展。(责任单位: 县经贸局)

(四)优化老年生活环境

1.加快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

把老年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新开发的居民小区和楼盘,要按不低于总建筑面积的3‰比例配置社区用房和老年活动场所。通过新建、改扩建和整合现有资源,解决老年活动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努力使城市社区老年活动场所面积达200平方米以上,农村老年活动场所面积达300平方米以上。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开辟老年人文化和运动健身场所。做好符合条件的城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工作,推进方便老年人出行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强对居住小区、园林绿地、道路、建筑物,特别是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已建设施的无障碍改造。“十二五”期间,新建城市道路和养老服务场所无障碍率保持100%,已建居住区、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和养老场所的无障碍改造率达到80%。(责任单位: 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2.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社会氛围

强化子女赡养责任,完善家庭养老功能。积极开发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际亲情住宅,鼓励老年家庭成员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提倡亲情互助,组织开展“老年温馨家庭”、“老年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继续把敬老爱老助老道德教育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规划,列入公民道德建设、党员干部教育、中小学德育、文明市民教育和文明市民公约以及村规民约的重要内容。要把尊老敬老作为文明单位考评的一项内容。继续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等活动,服务行业要为高龄老人设立绿色通道。组织开展“敬老月”、“老年节”、“关爱空巢老人”等系列活动,做好孤寡老人、残疾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走访慰问活动,形成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尚。(责任单位: 县文明办、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老龄办、县残联)

(五)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1.重视发展老年教育

贯彻实施《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继续抓好各级老年大学(学校)“示范校”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老年教育设施和场所,落实县级老年大学办学场所建设,加强乡镇、村(居)老年学校建设和管理。整合资源,依托社区学校、村级综合服务场所、老年活动中心等设立基层老年学校。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的网络平台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等,发展远程老年教育,推动基层老年教育发展。到2015年,县级要建成具有一定规模、较为规范的老年大学,各乡镇、村(居)基本建立老年学校,形成以老年大学(学校)为骨干、社区教育机构为依托、老年组织为纽带、远程网络教育为重要形式的老年教育体系。(责任单位:县老干局、县教育局、县老龄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2.加强老年文体工作

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建立和规范老年文化体育组织。到2015年,全县老体协村(居)建协率力争达到100%。发挥老年学校、老体协的作用,开展老年文体汇演、老年才艺展示、老年书画摄影展等文体交流活动。引导老年人通过参加“社区文化艺术节”、“激情文化广场”、“老年体育健身项目展示”等形式,促进体育健身和文体展示等活动的开展。(责任单位: 县文体局、县老龄办)

(六)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1.落实老龄政策法规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福建省老年人保护条例》,完善人大检查、政府督查、政协视察的贯彻落实老年法规政策工作制度,继续在养老保障、老龄产业、社会福利等方面制定切合实际和具有前瞻性的办法,认真做好老年人优待政策的落实工作。(责任单位: 县老龄委各成员单位)

2.健全老年法律服务

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把《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福建省老年人保护条例》纳入“六五”普法规划。健全老年人法律援助维权网络,扩大老年人法律援助覆盖面,以乡镇司法所为依托,建立法律援助站和老年人服务点,倡导县设立老年人法律援助站,开展法律宣传、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司法机关继续推行和完善对涉老案件“四优先”制度。继续开展“老年维权示范岗”创建工作,重视做好涉老纠纷调解处理和老年人来信、来访工作。(责任单位: 县司法局、县人民法院、县老龄办)

3.加大老年维权力度

认真贯彻实施老年法律法规,将虐老侵权行为列入打击刑事犯罪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内容。研究涉老违法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加强涉老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建立完善各部门共同查处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综合治理和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健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社会监督机制。(责任单位:县公安局、县老龄办)

(七)加强老年人社会服务管理

1.推进老年群体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老年群体组织联系老年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其成为凝聚老年人、推动老龄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村(居)“两委”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引导基层老年协会等老年组织规范发展。(责任单位:县老龄办)

2.引导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引导、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本着自愿量力的原则,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为高龄病残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围绕基层和谐社会建设,在民主监督、社会治安、公益事业、移风易俗、民事调解和关心下一代等方面,组织老年人、老干部开展活动,发挥积极作用。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为老年知识分子和具有专业技能的老年人才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搭建平台。继续开展“银龄行动”,引导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老科技工作者参与我县经济社会建设。(责任单位: 县组织部、县老干局、县老龄办)

3.关心老年人思想政治工作

在落实“六个老有”的同时,结合老年人思想实际,积极探索老年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式、新途径。发挥基层党支部、老年组织等作用,组织、引导老年人开展时事政治学习,参与民主政治生活和社会活动。(责任单位: 县组织部、县老干局、县老龄办)

五、组织实施老龄事业重大项目

围绕老龄事业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以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在薄弱环节取得进展,促进我县老龄事业可持续发展。

(一)老年优待工程

1.建立高龄补贴制度

做好百岁老人长寿营养补贴发放工作,适时提高补贴标准。结合实际,逐步建立高龄补贴制度,争取全县80周岁以上老年人均可享受高龄补贴待遇。发放标准可分年龄段确定,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所需资金由县财政负担。(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老龄办)

2.实施特殊老年群体关爱计划

重点解决低收入高龄、空巢、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护理问题。初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研究探索老年护理保险。实施以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为内容的“银龄安康工程”。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心理干预,重点满足病残、空巢、高龄、临终老年人的心理关爱需求。(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卫生局、县财政局、县老龄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3.推动老年优待工作

继续推动70周岁以上老年人凭老年人优待证免费乘坐公交车向周边延伸。继续推动公园、景区和公共文化体育场所等向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开放和向60周岁以上老年人优惠开放,优待内容应在售票处告示。(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旅游事业局、县老龄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老年医疗保健支持工程

1.发展老年医疗保健机构

加大政府对非营利性老年医疗机构的投入;加强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康复体系建设。建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动机制,推进中西医结合、中医特色为主的康复医疗进社区,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建立康复科。通过新建、改建、转型、整合资源等形式,大力发展老年康复护理院,解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照料护理问题。(责任单位: 县卫生局)

2.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密切协作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条件的乡镇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实现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的目标。加强社区老年卫生工作,把老年医疗保健纳入社区卫生工作重点。继续推进社区医生进家庭,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家庭医生签约责任制,采取定点、巡回、上门等形式,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服务。(责任单位:县卫生局)

3.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提升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全县村卫生所设施、设备配备达到国家标准,努力提高乡村医生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提高乡村医生队伍整体素质,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积极推进县乡联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依托县级医院建立健全县域内农村院前急救体系。(责任单位: 县卫生局)

4.落实老年人医疗优待政策

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闽政〔2006〕17号),为老年人就医就诊提供方便和优先服务。将医疗机构落实老年人医疗优待政策情况纳入全县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内容,结合等级医院评审,落实对70周岁以上老年人就医就诊提供的优惠措施。(责任单位:县卫生局)

5.加强老年疾病防治

依托县级医疗机构建立慢性病医学防治中心,推广慢性病医院和社区一体化防治管理模式。开展社区老年慢性疾病的预防工作,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干预和监测。制定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管理方案。加强主要慢性病病人健康指导与管理,全县重点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70%,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达60%,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达到85%以上。支持医疗单位开展老年病的防治和康复研究,尤其是对老年人相关的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责任单位: 县卫生局)

(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1.社会养老服务项目工程

要把养老机构建设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规划,研究解决建设用地问题,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展养老服务机构。认真落实全省养老服务“十百千工程”,扎实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根据上级安排,建设、维护农村敬老院及社会福利中心,新建和完善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扶持建设一批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托老所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实施“爱心护理工程”,扩大覆盖范围,推广多形式的农村养老服务。(责任单位: 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老龄办)

2.养老服务队伍培训工程

制定养老服务队伍培训计划。有计划地在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开辟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加快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加大养老服务人员岗位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服务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责任单位: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民政局)

(四)文化惠老工程

1.加强老年活动场所建设

推进老年文体活动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新建住宅小区、旧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十二五”末,县级力争建设一所综合性老年活动中心,每个乡镇有1处示范性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教育场所,社区、村(居)有教育与老年活动场所。积极发展远程老年教育,做好远程老年教育收视点建设。(责任单位: 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民政局、县广播电视事业局、县老干局、县教育局、县老龄办,各乡 镇人民政府)

2.生产老年题材文化产品

鼓励创作适合老年人欣赏习惯的作品。在农家书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选配适合农村老年人接受能力和习惯的出版物。(责任单位: 县宣传部、县广播电视事业局)

3.组织老年文化体育活动

结合传统节日和庆典,组织开展具有导向性的老年文化体育活动。(责任单位: 县广播电视事业局、县老龄办)

(五)老年服务管理创新工程

扶持发展基层老年组织,建立健全乡镇老龄工作机构,落实人员和工作经费。加强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村(居)老年协会的作用。培育一批示范性基层老年协会组织。研究出台加强基层老年群众组织建设的意见。(责任单位:县老龄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六、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对老龄工作领导,切实把老龄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把发展老龄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通盘考虑,统筹安排。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政主导、老龄工作机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形成老龄工作大格局。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调查研究、检查指导的职能,及时研究部署工作任务,帮助解决问题。相关部门要履行工作职责,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努力形成推进老龄事业的整体合力。强化执行力,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老龄委各成员单位)

(二)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老龄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老龄事业的投入保障机制和资金增长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老龄事业专项资金,各乡(镇)根据各自财力和老年人口实际情况,安排老龄事业专项经费。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老龄事业,倡导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对老龄事业进行慈善捐赠,拓宽养老服务业投融资渠道,发展多种融资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财政局)

(三)加强老龄队伍建设

要加强老龄工作队伍和机构的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老龄工作机构,充分发挥老龄工作委员会的职能作用,保证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必要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和工作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加强老龄干部的培训,把老龄工作人员的培训、交流和使用纳入组织部门工作计划,不断提高老龄工作干部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继续组织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责任单位:县组织部、县编办、县老龄办)

(四)加强老龄科学研究和老龄宣传

加强老龄工作研究,每年围绕1~2个老龄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课题调研和研讨交流。加强与兄弟县市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各种媒体,开辟宣传专栏或专题,加大老龄工作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营造良好的老龄工作氛围。(责任单位:县老龄办、县宣传部)

(五)开展督查和评估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的要求,制定本地本部门实施方案。建立绩效评估制度和管理监督制度,对作出突出成绩的地方和部门给予表彰,营造发展老龄事业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本《规划》由县老龄委组织有关部门负责督促检查,2015年对《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责任单位:县老龄委各成员单位)

第四篇:农业部关于印发《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农业部关于印发《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单位: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 日期:2011-05-19 00:00 关键词:质量 规划 通知

下载文件: 2011年农质发[2011]5号5月24日上午制作.CEB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畜牧、兽医、农垦、渔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为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我部组织编制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一一年五月十九日

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关键时期。按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作部署要求,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成效与形势

“十一五”期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农业部门在抓好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供给的同时,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法律法规、执法监督、标准化生产、体系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2010年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6.8%、99.6%和96.7%,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一)依法监管格局基本形成。国家相继颁布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农业部配套制定了《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一些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也相应颁布实施。2008年农业部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各省(区、市)和地县两级农业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门机构相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步入依法监管的新阶段。

(二)监测预警能力明显增强。启动实施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06-2010年)》,总投入59亿元,已新建和改扩建农产品部级质检中心49个、省级综合性质检中心30个、县级农产品质检站936个,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大幅提升。深入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普查、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农兽药残留、水产品药物残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监控计划。针对大中城市消费安全的例行监测范围已经涵盖全国138个城市、101种农产品和86项安全性检测参数,形成了覆盖全国主要城市、主要产区、主要品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

(三)执法监管深入推进。先后组织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保质量、保安全、助奥运——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奶站和饲料专项整治、“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农资打假专项治理等活动,着力解决农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等问题,一些区域性、行业性的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期间农产品充足供应、质量安全可靠。

(四)农业标准化扎实开展。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新制定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800多项,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总数达到4800多项,农业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探索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503个,规划建设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819个、畜禽养殖标准示范场1555个、水产健康养殖场500个。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有力推动了农产品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国际合作交流日益深化,成功申办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CCPR)主持国,已举办4届CCPR会议。我国在国际食品法典等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五)安全优质品牌农产品快速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简称“三品一标”)总量规模持续增加。截至2010年底,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6532个、绿色食品16748个、有机农产品5598个,新登记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535个。已通过“三品一标”产地认定占食用农产品产地总面积30%以上,认证产品占食用农产品商品量30%以上,安全优质品牌农产品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日益扩大。

“十一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进展和成效,为今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十二五”期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农业各行业在产业发展中更加注重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将面临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十二五”时期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一是工作基础仍显薄弱。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分散,小而散的特点突出,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加上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农产品数量安全,农业产业体系和技术体系更多的是围绕增产而建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没有相应跟上,质量安全工作相对滞后,尤其是基层监管机构人员、基础设施、工作条件均有待加强。二是风险隐患客观存在。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畜产品“瘦肉精”违法使用、水产品孔雀石绿和硝基呋喃类禁用药物违法添加等问题在个别地区还比较突出,个别突发性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迫切需要深化治理。三是工作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国内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问题农产品越来越敏感,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也越来越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面临越来越高的要求。

“十二五”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科学研判新形势新任务,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要求,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把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作为主要目标,把加强体系队伍建设、提升监管能力作为主要任务,坚持一手抓执法监管、一手抓标准化生产,强化政策导向,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工作基础,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强化生产控制。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地准出监控,积极推进市场准入管理,强化各环节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从生产源头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坚持强化风险应急管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与舆情监测,科学评估风险隐患,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努力将问题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旦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要快速反应,依法科学、有力有序处置,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影响。

——坚持强化体系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认证、风险应急和执法监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员队伍素质,强化技术支撑,切实提高执法监督、风险预警、监测评估、应急处置和服务指导能力。

——坚持强化制度机制建设。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联防联控等制度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依法落实地方政府监管责任,明确部门分工,形成生产经营者者负第一责任、地方政府负总责、部门各负其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三)发展目标

通过5年努力,基本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执法监管能力显著增强,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幅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6%以上。具体指标为:

——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总数达到1万个,其中,农兽药残留限量7000个。依托全国农产品优势产区和现代农业功能区,新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200个,园艺作物标准园8000个,奶牛、肉牛、生猪、蛋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场3500个,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3000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农场500个。示范区域内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场)全部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登记,辐射带动能力和增收效果显著。

——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新建1个部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16个部级专业质检中心,健全完善32个部级专业质检中心和32个省级质检中心风险监测和信息预警功能,新建329个地(市)级综合质检中心和960个县(场)级综合质检站。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范围覆盖产地环境、投入品、农产品及其生产全过程。检测机构监测能力能够满足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检测需要。

——安全优质品牌农产品发展。认证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70000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达到7000家,产品总数达到20000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达到600个;有机农产品获证企业达到2000家,产品总数达到11000个;新登记保护农业领域地理标志1000个。“三品一标”认定面积达到全国食用农产品生产总面积60%。

——农业投入品安全。农药、肥料、兽药等主要农资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全面建立农业投入品销售台账、生产使用档案记录制度,基本杜绝假劣农资导致的重大恶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监管体系建设。充实和完善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职能、人员和条件,健全地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普遍建立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并实现“有职能、有人员、有经费、有手段”要求。到“十二五”期末,形成部省地县乡质量安全监管、“三品一标”推广、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综合执法紧密衔接配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三、主要任务

按照“消除隐患保安全、控制源头上水平、健全体系强能力、完善制度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一)深入开展执法监管

1.严格投入品监管。围绕重点地区、重点产品和突出问题,深入实施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投入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违法违规行为,严防违禁投入品流入农产品生产环节。抓好投入品的使用管理,大力推行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和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全面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活动。

2.深化监测检验。以食用农产品为重点,深化例行监测和质量普查,扩大农兽药残留、水产品药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监控范围。强化监督抽查,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消除风险隐患。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透明度。

3.健全监管制度机制。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健全依法监管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相配套的产销衔接机制,以优势区域农产品、“菜篮子”产品为重点,推动产品认证、产地准出;以大中城市、批发市场为重点,推动查标验证入市、合格销售,通过市场准入带动产地准出,实现顺畅流通、优质优价。积极推行“菜篮子”产品包装标识上市,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检打联动和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推动执法监管深入开展。

(二)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

1.深入推进标准化示范创建。以蔬菜、水果、茶叶、畜产品、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为重点,在开展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示范场(小区)、水产健康养殖场创建的同时,加快全国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由点及面、逐步放大,全地域、整建制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鼓励地方政府以企业、合作社和规模基地为实施载体,因地制宜创建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示范乡(镇)、示范场(社),推行农产品全程标准化管理。

2.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加快完善“三品一标”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严格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管理,加大证后监管力度,提升“三品一标”品牌社会公信力。强化政策扶持,将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等创建活动与“三品一标”认证登记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三品一标”在制度规范、技术标准、全程控制、档案记录、包装标识、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的优势,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推进产业化。

(三)强化应急管理

1.加强风险评估预警。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研究机构作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和运行机制,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和应急评价工作。规划建设和认定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和区域性定位监测点,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动态掌握风险隐患。

2.强化应急处置。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反应快速、跨区联动的应急机制,形成全国“一盘棋”、信息畅通、联防联控的应急处置网络。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专业化队伍建设,强化应急条件保障,组织实施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建立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投诉渠道,完善社会监督和舆情分析报告制度。

(四)强化体系队伍能力建设

1.加快标准制修订步伐。建立健全以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为重点、品质规格标准相配套、生产规范规程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特别是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跟进配套制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大力支持和鼓励地县两级农业部门制定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的操作手册和明白卡(明白纸)。积极转化和参与制定国际食品法典等国际标准,扎实做好技术性贸易措施官方评议,全面提升我国农业标准国际话语权。

2.强化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启动实施《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二期规划,健全以部级质检中心为龙头、省级质检中心为主体、地市级质检中心为骨干、县级质检站为基础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现部省地县四级检测网络“上下贯通、运行高效、参数齐全、支撑有力”。强化质检机构考核评定工作,实行检测人员培训上岗制度,全面规范质检机构管理。

3.加快监管体系建设。健全贯通部省地县和乡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立上下联动的监管网络。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体系“机构专业化、人员稳定化、经费预算化、手段现代化”。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认证队伍培训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一支“懂政策、懂法律、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人才队伍。

四、重大建设工程与财政支持专项

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为重点,组织实施重大建设工程,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全面夯实工作基础。

(一)重大建设工程

1.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二期建设工程。积极改扩建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实验室,补充完善质检机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新建部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补充建设一批部级专业质检中心,全方位建设地(市)级综合质检中心和县(场)级综合质检站。强化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和已建部级专业质检中心、省级综合性质检中心的风险监测与信息预警能力建设,构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风险预警信息平台,形成覆盖我国主要产区、重点农产品、关键危害因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风险预警网络体系。

2.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健全省地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机构,强化执法监管公益职能,完善机构设置,科学核定编制,创新管理体制。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纳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工程中,在充分整合利用已有资源基础上,完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安全生产技术培训、抽样巡查交通工具、业务用房等基本条件。通过投资建设,实现省地县乡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职责的机构“办公有场所、执法有手段、下乡有工具、服务有能力”,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提供及时、周到、客观、科学的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

3.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建设工程。按照统一规划、分区编码、数据共享、通查通识的原则,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和数据库。新规划建设1个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中心,6个区域性数据管理中心,35个省级数据管理分中心,1200个县级追溯管理服务站。“三品一标”获证单位和各种标准化示范区(县、场)等全部纳入质量追溯试点范围,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农产品全部纳入质量追溯管理,上市销售农产品基本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通可追踪”。

(二)重大财政专项

1.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财政专项规模。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危害评价、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质量调查工作,加强对重点地区、重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例行监测,动态把握质量安全状况,及时消除风险隐患。全面开展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扩大评估监测品种、数量和范围,强化危害评价,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强有力科学数据。

2.增加农业标准化专项财政投入。加大农业标准制修订专项支持力度,重点制定农兽药残留、饲料安全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加快制定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强化产地环境、安全控制、种苗繁育、生产规程、产品等级、规格包装、质量追溯等标准的制修订,为农业标准化和全程质量控制提供支撑。蔬菜、水果、茶叶、畜产品、水产品主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规模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畜产品规模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菜篮子”产品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要不断扩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投资规模,全县域、整建制地创建一批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积极鼓励和支持县级以上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因地制宜创建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示范乡(镇)、示范场(社)。加快发展“三品一标”,积极推动农业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

3.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置财政专项资金。及时依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调查,准确分析、评估事件影响,实施应急监测和管理。开展应急处理和执法,实施技术补救,启动应急评价鉴定工作。加强应急管理人员、应急处置专家等专业化队伍建设,开展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理知识培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应急演练。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防控制度,规范应急处置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站在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规划部署、资金投入、机构人员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要抓紧研究制定本地区、本行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启动实施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建设工程,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财政专项投入。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和督促检查,切实保证规划有效落实。

(二)强化协调配合。各级农业部门要依法履行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职责,积极争取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支持,加强与食安、卫生、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氛围。要充分发挥农业系统各相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行业协会在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培训宣传、行业自律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功能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依法监管、分类监测、专业服务、综合执法、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全国一盘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格局。

(三)加强技术支撑。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门技术人才、专家队伍培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人才队伍。要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科研体系和风险评估队伍。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环境、过程控制、药物残留、检测技术、风险评估、危害评价等科学研究工作。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高效低毒农业投入品研发和推广力度。

(四)加大舆论宣传。要充分应用现代化的公共媒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宣传,广泛开展生产引导、消费指导和公众咨询服务,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质量安全法制意识。健全与媒体的快捷、联动沟通机制,充分发挥媒体引导和推动作用,为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国际食品法典工作,全面开展主要贸易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官方评议,加快培养农产品质量安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专业人才,学习借鉴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与管理先进经验,提高在国际标准和技术性贸易措施官方评议方面的国际话语权,扩大国际社会影响力。

第五篇: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提纲

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十二五”规划提纲

一、“十一五”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二、“十二五”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一)不利因素

(二)有利条件

三、“十二五”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十二五”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发展与建设重点

(一)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能力建设

(二)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制定、标准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园区(小区)建设。

(三)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检验检测机构、人员编制、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四)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认证机构、产地认定、“三品”认证。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管机构、人员编制和监管能力建设。

(六)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应急能力建设。

五、重点建设项目

六、主要对策与措施

下载三明市清流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明市清流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明市将乐县十二五城区住房建设规划

    三明市将乐县“十二五”城区住房建设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为认真落实国家“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政策,促进将乐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生......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指向农业大量输入机械、化肥、燃料、电力等各种形式的工业辅助能,用现代科技武装,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生产效率达现代先进水平的......

    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防控污染提升农产品质量的供应链管理 所谓现代农产品供应链,是以超市为龙头,由连锁超市、农产品供应商、供应商的直属农场和协作生产农户为主要参与者的农产品供应链。 由......

    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 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实际行动迎接奥运会的到来。该区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员......

    农产品质量安全

    章力建: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展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巡视员 章力建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业。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

    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情况

    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情况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情况。全市现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23个,其中市级1个,县市区级12个,乡级10个,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市级4人,县市区级2......

    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基础薄弱。 监督管理不力,缺乏严格的生产技术标准、检验检测制度和监督机制,致使不合格的农产品进入市场。 2、 3、 4、 农产品生......

    三明市泰宁县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专项规划

    三明市泰宁县“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专项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泰宁“四县”的重要时期。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