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电大社会学概论行测作业
别让带薪年休假成了少数人的盛宴
《中国青年报》2007年11月7日刊登杨涛的文章说,国务院法制办11月5日公布了《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的职工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
这一草案明确规定了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的单位范畴,但比“规定”更重要的是执行,如果规定得不到有效执行,它所赋予的权利就很容易沦为一种纸面上的权利。为此,人们不禁担心,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可能只是少数人的盛宴。
与机关事业单位不同,一些企业主希望休假越少越好,以便多创造利润。有关调查显示,80%的企业存在加班现象;而许多农民工更是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文章提出,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应当让更多的人受益,应当成为全体劳动者的盛宴。
别让带薪休假成了少数人的盛宴
1995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章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12年过去了,劳动法规定的具体办法一直没有出台,因此导致劳动者的带薪休假没有得到实施。据资料统计,除在部分国家机关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有部分试行外,全国大部分的企业均未执行。因此,要想使大多数的劳动者享受这一待遇,(草案)的颁布势在必行。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公务员法第76条也明确规定,“公务员实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休假。” 有关专家表示,由于相关规定操作性不强,加之缺乏刚性约束,使得带薪年休假被公众批评为“一项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权利”。
可是到目前为止,除了少数党政机关实行强制休假制度之外,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很少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带薪年休假得不偿失。
首先,我国职工收入结构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工资在全年的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在有些单位,奖金、福利占全年收入的50%以上,所以,如果享受带薪年休假制度,就意味着放弃将近一半的收入。这对于许多单位职工来说,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损失。
其次,我国的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在城镇,双职工家庭占家庭比例的70%以上。带薪年休假制度要求双职工家庭同时安排休假,只有这样才能享受家庭乐趣。但是,从操作层面来看,双职工同时带薪年休假不具有可行性。特别是夫妻同在一个单位的双职工家庭,如果实行带薪年休假,必须与用人单位进行协调。事实证明,在单位人手紧缺的情况下,双职工带薪年休假几乎不可能。
第三,中国的就业环境发生了深层次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过剩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如果享受带薪年休假福利,那么必然会降低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外出务工人员放弃带薪年休假福利的原因。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虽然不存在直接的就业竞争压力,但由于存在着潜在的升职、晋级、岗位调整等压力,所以职工也不愿意享受这项福利。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实
行强制休假制度,要求机关工作人员和事业单位正式职工,根据自己的年假时间,在下半年轮流休假,其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外出度假的费用由本人自理,单位按照员工的实际休假天数,每天发给一定的补贴。这些措施虽然可以从经济上确保休假职工没有后顾之忧,但是,在岗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除非单位领导安排带薪年休假,否则谁会主动提出休假呢?
带薪休假核心是带薪,具备强制性
“带薪年休假制度前有‘强制’二字,说明国家在保障劳动者权益方面的决心很大。它的核心是带薪,必须得到严格的落实。”要落实带薪休假,首先要让广大劳动者和企事业单位都认识到带薪休假制度的意义,让所有具有劳动关系的单位都能依法办事,自觉实施,让那些不实施休假的企业难以面对社会。劳动者本身也应增强法律意识,把带薪休假当作维护自身权益。“其次要依靠政府有关部门督促实施,行政介入。”对于拒不执行国家法律规定的,劳动者有权申诉,政府主管部门有责任督促企业执行国家的法律规定。对于劳动者的申诉,应当由劳动仲裁委员会仲裁,并强制实施。“最后一步就需要司法部门的介入,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了。强制实施的关键在于行政介入和法律介入。我主张对拒不执行带薪休假的单位进行重罚,从经济上进行严厉的惩罚。此外,舆论监督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为更好地保障这一制度的落实,纪宝成建议国家应对“强制带薪年休假”的内涵做出进一步详细、具体的规定,在法规、制度等多方面提供刚性支撑,如对“带薪”做出具体规定,采取更为科学的岗位分工、协作机制,建立休假和考评、奖惩严格分开的制度等等。“为什么规定干满一年就能休假,这是充分考虑到了农民工等群体流动性强的特点。农民工要想和公务员一样真正享受到‘带薪休假’,无疑需要更加严格、周密的方法和措施。”
虽然,任何制度的颁布实施,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条件。带薪年休假制度也是如此。意大利人年平均休假42天,法国人年平均休假37天,英国人年平均休假28天。这些国家的休假制度之所以能够落实,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职工的收入结构透明稳定,就业结构相对科学,特别是这些国家实行了严格的法律制度,禁止用人单位通过剥夺职工休假福利来提高劳动效率。所以,如果没有实行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没有解决我国的就业结构问题,特别是没有规范用人单位的各项制度,那么,带薪年休假制度仍将是墙上画饼。但是,随着一些大型民营企业经营管理制度越来越与国际标准接轨,越来越注重保护职工权益,“带薪休假”作为一种福利和鼓励措施,在一定职工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行着。他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民营企业的壮大,随着“以人为本”价值观的不断深入,“带薪休假”有望成为惠及全社会所有职工的普遍权益。
从此项事例可以看出,此项政策不符合公共政策所应遵循的可行性原则,系统方法的最优化目标并非囿于一种抽象的理性原则,实际上它要求的是一种现实的有限理性政策,从多种可用的方案中,选择与当时当地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的可行方案。
第二篇: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txt这是一个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得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成就就越少。自卑有多种档次,最高档次的自卑表现为吹嘘自己干什么都是天才。社会学概论作业1 一.填空
1.孔德 19世纪
2.“优势需要” “需要” 3.社会关系 直接交往 情感性 4.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5.突发性 非组织性 6.自致角色 7.库利
8.家庭 邻里 儿童游戏 9.人际关系亲密
10.正式结构 非正式结构 11.泰罗
二.选择题 1-5 BDDAD 6-10 ACABA
三.名词解释 1.《群学肄言》:严复翻译英国早期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的一个绪论部分。1903年于上海文明编译书局出版,书名定为《群学肄言》,即“如何学习社会学”的意思。1897年先为上海国闻报社翻译了两章,名为《砭愚篇》和《倡学篇》,1901—1902年陆续译完,共十六章,于1903年出版。译文古雅而精深,文章并可琅琅成诵,一时风行海内。
2.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3.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四.简答题
简述西方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
答:社会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社会学、哲学家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
①历史背景(时代条件):十九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也是其弊端开始暴露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物的许多新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 ②科学条件:当时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成果,特别是物理学的发展给立志研究社会运行规律的社会思想家以深刻启示,能否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的运行规律。所以说社会学从产生开始受到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影响。
③思想渊源: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分析,以及对圣西门试图用物 理学研究社会的想法都对社会学的建立有直接影响。
社会学概论作业2
一.填空 1.滕尼斯
2.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 3.血缘关系 地缘关系 4.过度城市化
5.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6.财富 声望 权利 7.社会需要 规范体系 8.社会行为规范 9.社会结构
10.人口再生产 物质资料在生产 11.国民收入
12.人民的物质和文化 13.“五行相胜”
二.选择题 1-5 BDCDC
三.名词解释
1.城市化:城市化是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2.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3.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为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四.简述社会趋同论
答:社会趋同论是一些学者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程中遵循同一规律的理论。最早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61年提出。社会趋同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尽管不同的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尽相同,但都会经历同样的过程,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经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在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
第三篇:社会学概论作业及答案
第一次作业
1.运用教材中有关“社会化”知识分析当前“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及形成原因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社会角色失调的理解
人们对社会角色的扮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像社会的运行常会产生不协调因素一样,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这就是角色的失调。常见的角色失调有以下几种情况:
1.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前面在讲到角色集时,曾提到角色集的两种情况,即一组由不同人承担的角色和多种角色集于一人之身,从这两种情况中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冲突:一种是角色间的冲突,另一种是角色内的冲突。
2.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3.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角色中断的发生是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种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
4.角色失败,指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角色失败通常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另一种是,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臵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
第二次作业
1.如何解决当前的社会结构性矛盾?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 结构性矛盾的存在以及缓解这些矛盾所遇到的两难处境与诸多制约,根源于与科学发展不尽适应的体制机制。要缓解、消除这些矛盾,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健全实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改革户籍制度,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创造条件。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除了可以改善人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外,还可以使居民通过自由迁徙来行使对不同地区公共服务的选择权,约束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行为,使地方政府将增加的财力高效地用于公共服务领域。
(二)健全中央对地方最低工资标准指导机制,平衡收入增长与就业压力。在长期面临较大就业压力的情况下,工资增长节奏过快,等同于剥夺部分文化水平、技术水平最低的那部分最弱势人群的就业机会。
(三)增加中央财力,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政府间财权事权职责格局。在加强民主法治建设、逐步完善户籍管理制度、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可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加大中央对财力较弱地区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四)深化国企改革,促进竞争,增加企业技术进步动力与压力。竞争性领域存在行政性垄断,除了破坏公平竞争这一最基本的市场法则外,更重要的是,缺乏竞争动力与压力的垄断性国企在技术创新机制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五)加强金融制度建设,健全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建立完善以“一行三会”为监管主体、机构内控为基础、行业自律为纽带、社会监督为补充的综合监管体制。
(六)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实现资源在各行业、各领域的优化配置。理顺资本、劳动力、土地、外汇等基础性生产要素价格,尽可能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均衡价格,促进资源向高效率领域流动。
(七)创新机制,加强指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支持基层政府提高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服务供给能力,努力改善民生,逐步缩小区域间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的差距。
2.请结合你的工作实际,谈谈你对于家长制与科层制管理方式及其差异的认识。
答:以管理权力是否高度集中于一人手中为标准,可以分为家长制管理方式和科层制管理方式。
家长制管理方式的特征:A组织的权力集中在最高领导者一人手中,权力集中,个人专断,随意性大;B分工不明,责任不清;C任人唯亲,因人设臵;D没有严格的管理程序,办事无章可循,凭经验决策,无法可依;E终身制。
家长制的管理方式适合于组织规模不大、分工不发达的传统社会。管理的好坏受个人经验、品质的影响。
科层制管理方式的特征:(1)分工具体;(2)等级明确;(3)纪律严明;(4)任人唯才(5)职权依附;(6)公私分明。现代社会组织多采用科层制的管理方式。
科层制管理的优点:照章办事、能人结构、事本原则,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科层制管理的缺陷:忽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强调照章办事,缺乏灵活性和应变性,容易导致官僚主义。凡是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组织活动偏离目标的现象都可以称之为官僚主义。从管理的主体角度看,无论家长制还是科层制都可能产生官僚主义问题。由家长制管理产生的官僚主义主要表现为:遇事推委、相互扯皮、敷衍塞责、热衷于谋取私利;不关心群众痛痒、一言堂、命令主义等。由科层制管理产生的官僚主义主要表现为:(1)浮夸习气;(2)墨守成规,缺乏灵活性;(3)繁文缛节,文牍主义;(4)例行公事,文山会海。
3.我国是否已具备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为什么?
答: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已不再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原来的阶层发生分化,新阶层已经形成和壮大,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个不断扩大的社会中间层和企业家阶层。与发达国家相比,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构成成分在中国已经具备,凡是现代化国家所具备的社会阶层,都已经在中国出现,有的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只是各个阶层规模有大小区别而已。
之所以说中国已经具备了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所有基本构成,这种基本的现代社会阶层格局不会再有大的变化,这是因为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社会的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中国产业结构日趋现代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业结构和职业阶层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现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基本形成,市场对资源配臵的作用越来越大。正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这种发展,中国的职业多样性也已得到很大发展,这就决定了中国以职业为基础的阶层结构具备了现代化阶层结构的基本构成。
第三次作业
1.什么是“城乡二元结构”?请谈谈其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影响。
答:
(一)城乡二元结构指维持城市现代工业和农村传统农业二元经济形态,以及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相互分割的二元社会形态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所形成的制度结构。即包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二)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有其发展的历史根源,在社会与经济建设方面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和作用。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推进,这种城乡分割、对立明显的二元结构日渐露出各种弊端,也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积极影响。第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城乡二元结构保证了我国在建国初期实施工业化发展阶段对资金积累的基本需求,支撑和促进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快速建立,奠定了我国早期现代化建设的经济基础。
第二,我国采取的城乡二元化户籍管理模式,不但限制了农村人口的盲目流动,而且减少了各种社会问题的发生概率,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环境保障。
第三,我国的城乡二元化结构,限制但也是保持了大量农业劳动力人口和劳动环境,这在稳定农村经济,保持农业生产力方面有不可低估的价值。而且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造就了强大的农村社会环境,积淀和容纳了大量离散性劳动力,为维护社会稳定和解决就业提供了丰足条件。
消极影响。第一,限制资源的合理流动,影响区域经济起飞和发展。由于城乡间的这种事实上分而治之的现状,导致城乡联系断裂,互动性差,城市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无法显现。
第二,无法对城乡居民形成微观主体的经济激励。传统的户籍制是这个社会加诸于我们的枷锁之一,它在城乡之间划出了巨大的鸿沟,建立起了城乡之间的屏障,结果是挫伤了人的积极性。
第三,造成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脱节,影响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我们国家实施的二元结构制度化管理背景下导致社会总体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增速受到影响。
第四,社会整合度低,严重制约农村稳定发展。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社会管理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隔离状态,增加了经济与社会整合的难度。
第五,使环境恶化,造成生态失衡。我国在计划体制下实行的城乡分割式户籍管理制度,使大量农村人口长期滞留在农村本已严重超载的土地上,使得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日趋恶化。
2.谈谈你对滕尼斯关于“社区”概念的认识。
(1)社区是社会的缩影
由于社区是社会成员的生活基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活动是在本社区内进行的,他们以家庭为单位消费各种生活资料,解决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以此建立了多种社会人际关系,通过社区,共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总之,社会有机体的最基本的内容全部包括在社区的定义之中,因此,它是一个社会实体。
(2)社区是聚落的承载体
何谓聚落?聚落是指各种形式的人类居住场所,它不仅是简单的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而且是与居住地相关的生产、生活设施和劳动用地的集合物。我国的聚落形式有村落、集镇、县城和城市等,他们都是社区的承载体。正是这些承载体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结构类型的社区。
(3)社区是多功能的集合体
从组织学的角度说,社区与目标和功能单一化的社会组织不同,它的功能是多重的。就我国城市社区的状况而言,社区具有以下几个功能:一是协管功能。二是民主自治功能。三是监督功能。四是文化功能。五是场域功能。
(4)社区是可持续发展的
确切地说,自从有了农业,形成了村落,就有了社区。社区最早形成的形式是农村。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农村社区的基础上 又形成了城市社区。进入现代化社会以后,社区的发展仍然是随着社会的现代化程度、随着先进生产力的进步而步人良性的运行阶段,所以说,社区是可持续发展的。
第四次作业
1.请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谈谈你对于“拼爹”这一社会现象的看法。
2.如何对越轨行为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
3.请谈谈你对于现代化与全球化利弊的看法。
答:
全球化是一种新的世界秩序,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民族国家从此将完全服从于建立在西方价值和西方经验基础上的全球市场和现代科技的支配。非西方社会将处于更加被动的接受地位。全球化再次表现出西方文明强烈的文化扩张冲动,西方价值的扩张性与资本扩张性完全一致。
这个世界根本不可能负担人们都过西方那样的生活的,但现代化,尤其是全球化正是要把人们引向这个方向。现代化使人类失去了保护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天然屏障——各种传统价值的核心——节制。世界已因此真正成为了一个统一的世界,它统一于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和民主政治“三位一体”的现代宗教和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
全球化已注定使所有人都要遭遇西方,而一切与西方价值不符的东西都被视为“问题”,由西方价值主导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已经成了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传统人们的唯一出路,现代化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专制暴政。当西方为征服世界而感到骄傲时,当西方把其它地方的现代化看作是自己的负担时,连西方自己的一些人也意识到,它带给世界的其实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
第四篇:社会学概论第四次作业(推荐)
第四次作业
1.请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谈谈你对于“拼爹”这一社会现象的看法。
答:社会学家用“社会分层”这个概念来表示按照一定的标准,人们之间可以区分出不同层次,而人们所属的不同层次是高低有序的。因此社会分层研究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不平等。在社会分层的讨论中,影响力最大的是马克思的阶级论和韦伯的阶层论。韦伯同时考虑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区分出来各社会阶层。中国的社会分层变化与经济体制改革密不可分。李强认为中国社会分层呈“倒丁字形”。蕴涵着一种社会结构紧张状况。当下常见的“拼爹”现象反射出社会分层不同的人群由于社会地位,经济基础层次不同,造成社会公德缺失,法制监督让位于权钱,社会缺乏经验正常的评价体系和上升渠道,社会价值体系扭曲。一个“拼爹”的时代是病态的,一个民众都默许“拼爹”的社会是可悲的,怎样约束富二代、官二代的骄横作为或许是教育问题,但怎样改变“拼爹”的现实却是难解的社会之殇。
2.如何对越轨行为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
答:越轨行为对社会的违背,是社会控制的主要对象,对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分为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从两个不同方向达到对越轨行为确抑制和对社会规范的明确。内化是对越轨行为进行社会控制的最有效途径。一旦社会规范内化成功,一个人通常会继续遵守它,即使无人监视也是一样。对越轨的外在控制包含了对社会制裁的动用,主要支用外在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对越轨行为进行了控制主要体现为惩戒和处罚。
社会因素的作用对越轨行为而言是关键性的,防止越轨行为的有效途径有三条
1、改变社会规范,随着越轨行为的出现而改变原有的社会规范化,它常常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消除越轨行为的原因和社会条件,这是控制越轨行为的根本途径
3、增加越轨行为的成本惩罚或以惩罚相威胁,也是增加越轨成本的常用方法之一。
3.请谈谈你对于现代化与全球化利弊的看法。
答:全球化是一种新的世界秩序,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民族国家从此将完全服从于建立在西方价值和西方经验基础上的全球市场和现代科技的支配。非西方社会将处于更加被动的接受地位。全球化再次表现出西方文明强烈的文化扩张冲动,西方价值的扩张性与资本扩张性完全一致。
这个世界根本不可能负担人们都过西方那样的生活的,但现代化,尤其是全球化正是要把人们引向这个方向。现代化使人类失去了保护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天然屏障——各种传统价值的核心——节制。世界已因此真正成为了一个统一的世界,它统一于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和民主政治“三位一体”的现代宗教和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
全球化已注定使所有人都要遭遇西方,而一切与西方价值不符的东西都被视为“问题”,由西方价值主导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已经成了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传统人们的唯一出路,现代化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专制暴政。当西方为征服世界而感到骄傲时,当西方把其它地方的现代化看作是自己的负担时,连西方自己的一些人也意识到,它带给世界的其实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
第五篇:2014年中央电大最新电大社会学概论_答案_作业1
2014年中央电大最新电大社会学概论_答案_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优势需要: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3、社会交往: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
4、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二、填空题
1、孔德
2、群学肆言
3、哲学基础
4、普遍的社会现象
5、社会性 6、19437、情景主义
8、情感性
9、相互发展
10、条件反射学
三、选择题
1、A2、C3、B4、D5、B6、A7、B8、B9、B10、D
四、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著作里对社会的解释主要分三点:他认为一是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自身,创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组成了不同于其他动物靠本能而结合的社会;三是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表现在:一是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人的行为追求一定的目的,包括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这些目的构成人们行为的动力,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的、积极的动力源泉。二是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三是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3、社会交往的意义表现在:一是人类离不开交往。二是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三是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范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四是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人们的共同活动或交往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4、一是传授生活技能。包括基本生活的各种动作技巧,社会交往技能,即学习语言和其他文化,谋求一定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二是教导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它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的关系,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规范先于个人存在,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共事。三是指点生活目标,生活目标即人生观,一个人的人生观对于他的一生有重大影响,如何通过社会化指点青年人生观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四是提供角色人选,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
五、论述题
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进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受以下条件的限制:
一、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影响的。
二、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社会学概论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2、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
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3、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
体。
4、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二、填空题
1、初级社会群体
2、四
3、泰写
4、社会人
5、人性的角度
6、滕尼斯
7、吴文藻
8、社区分析
9、等级论
10、剥削
三、选择题
1、B2、A3、A4、B5、D6、A7、B
8、C9、D10、C
四、简答题
1、形成条件:保持较小的规模,进行直接地面对面地互动,保持相互持久的互动关系。功能:一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人的社会化的初始是在初级社会群体中进行的,为人进一步社会化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个人的成长影响深远。二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人们为了需要结成群体,但不同的群体满足成员需要的程度不同。三人们走向社会的桥梁。人们在初级群体中学习基本生活技能,掌握必要的谋生手段,学会待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很快适应更大范围的社会生活。人们经过初级群体这个桥梁沟通与社会的联系,并跨越这道桥梁走向社会。四初级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人们对初级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使他们愿意自我约束,不做有损于本社会群体的事,这就在客观上维持了社会秩序。
2、特征:一是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二是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三是成员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四是成员的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五是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3、构成社区的要素:一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二是一定的有界线的地域。包括土地及地域中所能提供的资源,这是人们活动的志气是人们进行共同生活的依据。三是共同的社会生活。这是社区的本质特征。四有自己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风俗和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社区其文化不同。五是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4、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因而一般说来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化就越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的内部也有分化。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五、论述题
马克思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现的。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剩余产品的出现就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导致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出现。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是剥削,列宁指出,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它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由于以上不同,其中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本质是剥削,阶级必然随着私有制的消灭现时消灭。
社会学概论作业3
一、名词解释
1、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社会规范占优先地位。
2、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
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束。
3、是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
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4、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
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
二、填空题
1、家庭制度
2、象征性设备
3、制度改革
4、罗斯
5、社会行为规范
6、环境压力
7、社会结构
8、人与环境关系
9、物质资料在生产
10、劳动资源
三、选择题
1、C2、C3、C4、A5、C6、C7、D8、B
9、C
10、A
四、简答题
1、社会制度是一个系统,它是由各种不同的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概念系统,它是说明该社会制度存在的理由,及它所起的作用的一套理论。这些理论支持和维护该社会制度的存在。它包括社会学说、社会理论、社会价值观等。规则系统是一整套用来指导人们行为的规则。作为人们以往活动经验结晶,它指出在既定情况下人们该如何行动以保证更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标。
2、一是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正常运行。秩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保持社会安定,统治阶级或社会利益的代表力量就要对越轨行为进行控制。二是维持正常生活。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就要用社会控制手段对破坏生活秩序者以约束制裁,缺乏这种控制会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三是促进社会发展。没有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社会就不能顺利发展,社会的正常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社会秩序的基础上实现的,社会在运行过程中的有序是依靠社会控制来达到和保障的。四是社会控制的反功能: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另外,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社会控制所维护的社会规范体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建立的,而创新行为、改革则以原规范的破坏为前提,僵硬的社会控制所起的作用是维持原体系,阻止创新行为,僵硬的社会控制常常会积累矛盾,酿成更严重的社会冲突,冲击社会的正常秩序。
3、道德与法律在产生的时间、形成的方式上都有不同。道德产生的时间早于法律,并且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是自发形成的,而法律在人类社会中不是永恒的。具体说来区别在于:
一、二者作用的范围不同。道德比法律作用的范围要广泛得多,不道德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而法律只干涉破坏它所维护的社会秩序,触犯法律的那些行为,违法行为一定是违反道德的行为。
二、二者被支持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强制的力量来支持的而道德靠社会舆论的力量来支持的。
三、二者的作用的性质和控制的强度不同。法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人们一定行为的限制和禁止,违法者就要被处罚,甚至剥夺生命,而道德则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示范和劝阻,违反道德的人仅受到社会舆论的攻击。
4、一是人与环境关系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原生环境问题问题,即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和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至威胁。次生环境问题,即被人类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造成威胁,另外,人类对环境压力过大,环境资源难以承载这种压力。二是社会关系失调,人们之间关系不协调状态主要表现在: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失调、社会解组。
五、论述题
劳动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其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来自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解决隐性失业和体制改革造成的失业问题。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广开就业渠道。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
社会学概论作业4
一、名词解释
1、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
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3、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与特征。
4、是把全球看成一个整体,提出了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统观点。
全球发展理论的一个突出的研究机构是罗马俱乐部。
二、填空题
1、国民收入
2、社区工作
3、农村社会保障
4、五行相胜
5、索罗金
6、柏雷托
7、家庭流动
8、第三次浪潮
9、罗马俱乐部学派
10、人民的物质和文化
三、选择题
1、B2、A3、A4、C5、A6、A7、C8、B9、A10、D
四、简答题
1、一是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社会工作是针对遇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群体的。通过向受助者提供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保障他们的生活。二是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注重调动受助者的潜能,促进其发展。三是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四是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
2、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区予以保障的制度。社会保障的特点:一是经济保障。社会保障主要是经济上的保障。二是社会性。在现代社会里,社会保障是一种全民性保障,国家对其所有公民都负有进行基本生活保障的义务。三是合法性。近现代的社会保障都是依法进行的。四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是人们对其同类所抱有的同情、爱护的感情与理性,是社会保障的哲学、伦理学基础。
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助人性质及其涉及领域的广泛,决定了社会工作类型的多样化。
3、社会流动的类型分为一是按照流动的主体划分,有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群体流动;二是按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三按流动参照物来划分,有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意义:社会流动可以有广义、狭义两方面的涵义。从广义上讲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社会流动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4、依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是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发展不起来之原因理论。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阿根廷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普雷毕什提出的核心与边陲国家不平等理论。这种上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和边陲构成(即由西方发达国家和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构成)。核心和边陲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关系,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剥削不发达国家,从而导致后者不发达。本理论基础的另一代表人物弗兰克引申了“核心——边陲”的概念认为“核心”也可称为“宗主”。“边陲”也可称为“卫星”,宗主与卫星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而且还存在于卫星国之内的不同地域,后者是前者的翻版。结论是不发达国家必须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自力更生,才能摆脱不发达的境地。这一理论看到了不发达国家落后的重要原因,对要摆脱传统社会到达现代社会只有走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理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对不发达国家如何走正确的发展道路,显然是一个拳的分析观点。另外其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的设想很难做到。
五、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主要论题之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迁的经典理论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二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
三是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着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四是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着阻滞的作用。这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概括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