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学概论作业题目整理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文化
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文化有三个互相关联的组成部分,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认知文化)和规范文化。
3、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也称为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互动。
4、心理上的断乳
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
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1、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2、家长制
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
3、过度城市化
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而城市难以吸收,流入城市的人口超出城市发展需求的现象称为过度城市化,或超城市化。
4、社会分层
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是一个组织系统,因之在系统的结构上就形成上下不同,而有一定联结和关系的若干层次,这就叫做社会分层。
1、制度化优先
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型的社会规范占有优先地位,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优先。
2、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是基于个人对群体的认同和归
属而形成的责任感,它是个人为了维护群体荣誉、保护群体利益、实现群体目标自己应该做怎样的考虑。
3、社会问题
是指人文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或人与环境的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4、就业
就业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动的活动。
1、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2、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
3、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
4、社会调查研究
社会调查研究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真实情况,并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科学地阐明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动规律的认识活动。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自1840年英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农民革命战争不断兴起,中国的上中层人物、知识分子中,为了救亡图存也先后出现了洋务派和维新派,其中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等首先介绍和讲解群学或社会学,可称为中国社会学的启蒙思想家。从此可知中国社会学产生于中国的国家、民族、政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空前动荡不安,产生于中国近代的内忧外
患。中国社会学的产生是时代的要求。
2、简述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
(1)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2)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
(3)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
3、简述符号相互作用论。
符号相互作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人们的日常生活来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以解释其规律的理论。(1)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相互作用得以发生的媒介是符号。人们通过运用大家都能够懂的、表示共同意义的符号进行交往与沟通。
(2)语言是主要的符号系统,人们的交往主要借助语言进行。
(3)社会学家卢默总结了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第一,人们是根据他们
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其所采取的行动的。第二,人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三,人们在交往时对所处的环境总是不断地进行一种内部的解释,以便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4、简述社会化对形成个性的影响。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
(1)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影响的。
(2)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此意。
1、简述家庭的功能。
(1)经济功能。主要包括家庭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
(2)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和生殖两个方面。
(3)抚育和赡养功能。抚育事对子女生活上的供养和通过社会化对他们的教育;赡养事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供养和照顾。
(4)休息和娱乐功能。家庭是个人休息和娱乐的场所。包括劳动能力的恢复和再生产、精神需要的满足。
2、简述组织目标对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1)目标是社会组织生存合理化的根据,是组织承担社会职能的集中体现。组织只有承担有利于社会的职能,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帮助,才能正常运转。(2)目标是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准。任何社会组织都有自己的特定目标,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组织,只有通过其目标才能区分其性质与职能。(3)目标是社会组织内部分工合作的基础。各个社会组织根据其目标给其成员下达各种任务,形成工作关系。(4)目标是团结和鼓舞社会组织成员的力量。成员加入组织都是抱有某种目的,因而组织目标就成为引导、鼓舞成员努
力工作的力量。
(5)目标是衡量社会组织活动成效的尺度。组织成员通过工作实现的状态与目标规定的希望状态的吻合程度,来衡量其活动成效的高低。
3、简述社区的构成要素。
(1)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存在的首要条件。
(2)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这是人们活动的场所,是人们进行共同生活的依据。包括土地及地域中所能提供的资源和设施。
(3)共同的社会生活。这是社区的本质特征。人们在一地理空间所进行的共同的社会生活是多种多样的。
(4)有自己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会风俗和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社区其文化不同。
(5)社会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社区居民的这种共同的社区意识,使社区居民在心灵上相通,从而成为互相依赖、协调共生的群体。
以上要素是各种社区的共同点,但在不同社区具备这些要素的程度又有不同。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现的。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这是社会分裂为不同阶级的一个重要条件。剩余产品的出现就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导致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出现。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它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由于以上
不同,其中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阶级必然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
1、简述社会制度的含义。
第一种,是指社会形态或体系意义上的制度,是对制度大尺度的宏观观察,常用来区别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如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等; 第二种,是一个社会中的具体制度,它以具体的组织机构、制度设施作为自己的实体,常用来分析不同的社会关系和在研究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里的问题时使用,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第三种,是指各种社会组织群体中的规章制度,用来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
2、简述判断越轨行为的标准。(1)越轨行为的判定与文化类型有关。由于文化类型不同,它对人们行为的是非判断标准也不同,在一种文化中被认为是越轨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则被认为正常。
(2)同一社会中对不同群体的规定也对判定越轨行为发生影响。在一个群体被认为是越轨之举,在另一群体则可能被容许。
(3)同一行为主体的同一行为在不同情境下可能有不同评价。
因此,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就是在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情境下行为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3、简述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途径。(1)控制人口数量。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鼓励少生优生,限制早育多生;建立和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减轻农民的后顾之忧,改变其生育观念,降低生育率;提高基层对计划生育的重视程度,教育农民,强化对农民计划生育状况的监督和管理。(2)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是提高文化素质。一靠立法,二靠教育改革。(3)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缓解人口再生产与物资资料再生产之间的矛盾,扩大就业,缓解过剩人口的压力。
4、简述失业的功能。负功能:
(1)失业实际上是对劳动力资源的闲置,而劳动力资源的可再生性则决定了这种闲置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劳动力资源的浪费造成可创造财富的减少和社会服务机会的减少。
(2)失业剥夺了一些人的就业机会,把他们抛向不甘情愿的无所事事的状态。这些人以此产生不满心理,会冲击社会的正常秩序。
(3)失业的直接受害者是失业者本身,失业使失业者丧失正常的劳动收入,给其及家庭带来威胁,同时也给失业者失去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为发展带来障碍。正功能:
(1)失业与更符合社会需要的就业相联系,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必要的显性失业可以提高劳动和工作效率。
(3)失业给当事人以压力,使其树立发展自己、适应社会选择的信念,将压力变成动力,促进自我发展
1、简述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在本质上使相同的。其任务和目的都是帮助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那些因失业、疾病、生理缺陷、年老、灾害、事故而陷入困难者,以保障他们能正常生活,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进步。但二者又有差异:(1)社会保障表现为一套制度,社会工作则是具体的服务活动。
(2)社会保障是为了社会稳定、社会安全而帮助有困难的人,中心偏于社会;社会工作则直接为有困难的人服务,维护社会稳定是上述服务的衍生效果。(3)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范围也不安全重合。
2、简述社会流动及类型。
社会流动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涵义。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社会流动根据划分标准的不同,有多种形式:
(1)按照流动的主体划分,有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社会群体流动;
(2)按照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动、垂直流动,其中垂直流动又有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区分;
(3)按照流动的参照物划分,有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
3、简述五德终始说。
“五德终始说”是由我国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家邹衍(yan)提出的。邹衍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按着“五行(xing)相胜”的循环顺序进行的,由土德开始,最后又回到土德,历史上每个王朝的出现,都体现了五行中某一种势力占统治的地位。
“五德终始说”看到了历史是变化的,而且有必然的趋势,这是理论正确的部分。但邹衍把历史的变化理解为一种往复循环的过程,这就不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从而陷入历史循环的命定论。
4、简述社会现代化的内容。(1)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2)政治现代化。
(3)文化、科学技术现代化。(4)城乡社区现代化。(5)群体组织现代化。(6)人的现代化。
三、论述题
1、论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是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2)马斯洛的激励理论强调两点:第一,人的需要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第二,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
(3)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4)这五种需要的关系是:①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②较低级的需要得到部分的合理的满足之后,较高级需要才会
成为追求的需要,而成为有推动力的激励因素。③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更能持久地激励人。④可以同时部分满足几种需要,但总有一个是主要的即优势需要。⑤并不是所有的人的需要都按这个顺序发展,有时可以颠倒和超越。⑥马斯洛把需要的满足看成是重要的。(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较好解释了人的需要的变化规律及人的积极性产生的具体原因。在微观分析上,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1、分析科层制及其功能。
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
(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3)组织成员都是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
(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
是该企业的所有者。
(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即它可以实现组织运转的高效率。科层制作为一种组织和管理方式,对无规则低效率的传统管理方式来讲是一种进步,它可以推动、保障组织和机构的顺利运行,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但是,科层制是不现实的,是纯粹理想型的。它没有考虑到组织环境变化对组织运行的影响,也没有考虑组织成员的多种需求,实际上,社会组织的环境与加入组织的成员都在不断变化,预先的详细规定往往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从而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影响组织效率。
1、用社会失范论和手段——目标论分析社会现象,并举例说明。
(1)社会失范是指社会失去行为规范而出现的反常状态,它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提出的。迪尔凯姆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社会各部分相互协调处于整合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社会规范的指导和约束下互相适应,正常生活。然而在社会迅速变动的时代,当文化价值、社会结构以不同的速率转变时,原来的某些指导和约束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失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手足无措,处于无所遵循的迷茫状态,从而作出各种类型的越轨行为。举例说明
(2)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迪尔凯姆提出的社会失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手段——目标论”。他认为,越轨行为是由于社会为人们提出的目标(文化目标)与达成目的的合法手段(制度化手段)不配套、不统一造成的。默顿认为,社会作为一个文化体系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规定了目标,但是社会在结构的安排上并没有为每一个人提供达到上述目标的合法手段,即社会结构的特征并一定能成为每一个成员都提供条件以达成目标。这样,按照社会的价值标准,创新、形式主义、逃避、反叛都对社会的要求发
生了一定的偏离,属越轨行为。举例说明
1、评述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发展不起来之原因理论。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阿根廷经济学、社会学家普雷毕什提出的核心与边陲国家不平等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和边陲构成(即由西方发达国家和非西方发达国家构成)。核心和边陲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关系,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剥削不发达国家,从而导致后者不发达。本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弗兰克引申了“核心—边陲”的概念,认为“核心”也可称为“宗主”,“边陲”也可称为“卫星”,宗主与卫星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而且还存在于卫星国之内的不同地域,后者是前者的翻版。结论是不发达国家必须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自力更生,才能拜托不发达的境地。
评价:(1)这一理论看到了不发达国家落后的重要原因,对要摆脱传统社会到达现代社会只有走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理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对不发达国家如何走正确的发展道路,显然是一个新的分析观点。但它将其原因完全归于外因是不全面的。
(2)其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的设想很难做到。
第二篇: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txt这是一个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得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成就就越少。自卑有多种档次,最高档次的自卑表现为吹嘘自己干什么都是天才。社会学概论作业1 一.填空
1.孔德 19世纪
2.“优势需要” “需要” 3.社会关系 直接交往 情感性 4.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5.突发性 非组织性 6.自致角色 7.库利
8.家庭 邻里 儿童游戏 9.人际关系亲密
10.正式结构 非正式结构 11.泰罗
二.选择题 1-5 BDDAD 6-10 ACABA
三.名词解释 1.《群学肄言》:严复翻译英国早期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的一个绪论部分。1903年于上海文明编译书局出版,书名定为《群学肄言》,即“如何学习社会学”的意思。1897年先为上海国闻报社翻译了两章,名为《砭愚篇》和《倡学篇》,1901—1902年陆续译完,共十六章,于1903年出版。译文古雅而精深,文章并可琅琅成诵,一时风行海内。
2.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3.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四.简答题
简述西方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
答:社会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社会学、哲学家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
①历史背景(时代条件):十九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也是其弊端开始暴露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物的许多新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 ②科学条件:当时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成果,特别是物理学的发展给立志研究社会运行规律的社会思想家以深刻启示,能否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的运行规律。所以说社会学从产生开始受到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影响。
③思想渊源: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分析,以及对圣西门试图用物 理学研究社会的想法都对社会学的建立有直接影响。
社会学概论作业2
一.填空 1.滕尼斯
2.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 3.血缘关系 地缘关系 4.过度城市化
5.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6.财富 声望 权利 7.社会需要 规范体系 8.社会行为规范 9.社会结构
10.人口再生产 物质资料在生产 11.国民收入
12.人民的物质和文化 13.“五行相胜”
二.选择题 1-5 BDCDC
三.名词解释
1.城市化:城市化是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2.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3.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为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四.简述社会趋同论
答:社会趋同论是一些学者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程中遵循同一规律的理论。最早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61年提出。社会趋同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尽管不同的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尽相同,但都会经历同样的过程,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经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在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
第三篇:社会学概论第四次作业(推荐)
第四次作业
1.请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谈谈你对于“拼爹”这一社会现象的看法。
答:社会学家用“社会分层”这个概念来表示按照一定的标准,人们之间可以区分出不同层次,而人们所属的不同层次是高低有序的。因此社会分层研究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不平等。在社会分层的讨论中,影响力最大的是马克思的阶级论和韦伯的阶层论。韦伯同时考虑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区分出来各社会阶层。中国的社会分层变化与经济体制改革密不可分。李强认为中国社会分层呈“倒丁字形”。蕴涵着一种社会结构紧张状况。当下常见的“拼爹”现象反射出社会分层不同的人群由于社会地位,经济基础层次不同,造成社会公德缺失,法制监督让位于权钱,社会缺乏经验正常的评价体系和上升渠道,社会价值体系扭曲。一个“拼爹”的时代是病态的,一个民众都默许“拼爹”的社会是可悲的,怎样约束富二代、官二代的骄横作为或许是教育问题,但怎样改变“拼爹”的现实却是难解的社会之殇。
2.如何对越轨行为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
答:越轨行为对社会的违背,是社会控制的主要对象,对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分为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从两个不同方向达到对越轨行为确抑制和对社会规范的明确。内化是对越轨行为进行社会控制的最有效途径。一旦社会规范内化成功,一个人通常会继续遵守它,即使无人监视也是一样。对越轨的外在控制包含了对社会制裁的动用,主要支用外在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对越轨行为进行了控制主要体现为惩戒和处罚。
社会因素的作用对越轨行为而言是关键性的,防止越轨行为的有效途径有三条
1、改变社会规范,随着越轨行为的出现而改变原有的社会规范化,它常常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消除越轨行为的原因和社会条件,这是控制越轨行为的根本途径
3、增加越轨行为的成本惩罚或以惩罚相威胁,也是增加越轨成本的常用方法之一。
3.请谈谈你对于现代化与全球化利弊的看法。
答:全球化是一种新的世界秩序,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民族国家从此将完全服从于建立在西方价值和西方经验基础上的全球市场和现代科技的支配。非西方社会将处于更加被动的接受地位。全球化再次表现出西方文明强烈的文化扩张冲动,西方价值的扩张性与资本扩张性完全一致。
这个世界根本不可能负担人们都过西方那样的生活的,但现代化,尤其是全球化正是要把人们引向这个方向。现代化使人类失去了保护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天然屏障——各种传统价值的核心——节制。世界已因此真正成为了一个统一的世界,它统一于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和民主政治“三位一体”的现代宗教和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
全球化已注定使所有人都要遭遇西方,而一切与西方价值不符的东西都被视为“问题”,由西方价值主导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已经成了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传统人们的唯一出路,现代化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专制暴政。当西方为征服世界而感到骄傲时,当西方把其它地方的现代化看作是自己的负担时,连西方自己的一些人也意识到,它带给世界的其实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
第四篇:社会学概论平时作业第二次
2013年11月9日
《社会学概论》平时作业二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群体
答: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2、初级社会群体
答:所谓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3、城市化
答:城市化指的是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4、人文区位学
答:是指借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二、简答
1、试述“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在管理策略上有何区别答: 经济人假设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为企业设计的管理思想。这种管理思想推崇刻苦工作,经济理性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其认为工人是为了挣钱才来工厂做工的,因此通过多劳多得物质刺激就能够激励工人勤奋工作,提高效率。这种管理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也使工人成为机器和工具,运用这种方式资本家剥削了工人的更大剩余价值,因此遭到批判。
社会人假设是由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理论认为工人不仅仅是为钱来工厂做工的,而是具有多方面的需求的。这种理论提出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人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对人给予基本关心,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这种理论开了管理理论之新风,对管理实践起了巨大的影响,我们今天许多管理的思想就来源于次理论
2、我国目前的婚姻家庭问题
答:
一、在婚姻的缔结过程中,仍存在着包办、买卖婚姻的现象。
二、早婚和违法婚姻问题严重。
三、独生子女问题。
四、老人赡养问题。
3、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
答:
一、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
二、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
三、社会组织成员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
四、社会组织中成员的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 导和调节。
五、社会组织成员的可代替性强。
4、科层制及功能分析
答: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科层制既可以克服诸如家长制那样的主观随意式的无规则管理,从而提高组织效率,也可能由于过分严格死板的规则而妨碍其成员积极性的发挥和影响组织效率。于是说科层制对于组织来说既有正功能,也可能产生负功能.按照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的说法,正功能也即部分对整体的协调所起的积极作用,负功能则指部分对整体的协调和实现目标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所以科层制并不适用于所有社会组织的管理.它最适用于行政组织,大型的常规组织的管理,而不大适用于以革新为重点的非常灵活的组织管理.
第五篇: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定义二:是研究人的外显的社会交往活动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交往实际上是一种交换活动,这既包括物质交换也包括非物质的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采取了类似经济学的成本、价值、利润原则,人们之间相互交往也是想通过付出成本而追求最大的价值和奖赏。人们对自己付出成本和所得价值得判断影响着他们的继续交往活动。
三:
①科层制:科层制是韦伯提出一种行政管理模型,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法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
②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③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④芝加哥学派:是指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以城市研究为中心所形成的学术思想的统称。1892年美国社会学家A.W.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社会学系创立后,斯莫尔先后聘用了文森特、W.I.托马斯、R.E.帕克等人,形成了该系强大的师资阵容。到20年代,在帕克等人的努力下,该系日臻完善,每年招收 200余名研究生,300余名本科生,开设 40多门课程,成为同期美国及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学系。以后影响日益扩大,逐步形成了芝加哥学派。
简答题
1、现代社会初级群体的衰落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功能的外移。社会分工加剧,初级群体的社会化功能发生转移。(如在传统社会,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主要是在家庭这个初级群体中完成的,而现在儿童的社会化则更多的是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得以进行的,即在次级群体中完成的。)
其次,初级关系逐渐松懈。现代社会使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普遍参与社会生活,使初级群体的交往时间和深度都在减少,仍然存在的一些交往活动也趋于形式化,人们的初级关系不如以前那样亲密。
某些初级群体解体。如邻里关系。(现代高层单元住宅的兴起以及社会流动和迁徙的发展,以及家庭成员的高节奏生活等因素导致在社会交往中,邻里交往减少,由同质邻里向异质邻里关系转变)
2、简述文化的特征。
文化石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长期创造的产物,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综合。①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后天习得,不能通过生理遗传。②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
③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超过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范围,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④传递性。会被他人模仿和利用,发生纵向和横向的传递过程。⑤ 变迁性。文化总是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文化堕距)
3、简述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的主要内容。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西方社会学流派。以率先反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而著称,它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刘易斯·A.科塞、拉尔夫·G.达伦多夫。
社会冲突来源于利益不均等。冲突破坏原有秩序,产生新秩序。冲突是社会的正常现象,它对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起到积极的作用。
(百度)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社会学不仅需要一种和谐的社会模型,同样需要一种冲突的社会模型。为此,社会学必须走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和谐的“乌托邦”,建立起一般性冲突理论。
在《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1957)中,达伦多夫主要吸取了韦伯关于权威和权力的理论,以此为基础建立其阶级和冲突理论。
4、简述社会角色失调的几种情况。
(1)角色冲突:
角色间的冲突: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
角色内的冲突:个人所承担的多种社会角色同时对他提出了角色要求,使他难以胜任,这时便发生了角色内冲突。个人所承担的集中角色,其行为规范互不相容这时也会发生角色内冲突。
(2)角色不清: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3)角色中断:角色中断是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4)角色失败:角色承担着不得不中途退出角色。虽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证明是失败的。
5、简述合理社会流动对社会运行的作用。
合理的社会流动是指那些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社会流动。
它对社会运行的协调作用表现为:
1、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取代封闭、固定分层结构,有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2、能够拓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接触界面,有利于各层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加强了社会整合程度;
3、能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注于活力,从而推动实现高水平的良性运行。
6、简述社会化的主要功能。
1、文化传承的功能——前人的文化向后人的纵向转移,文化遗产继承全体社会成员社会化的共同结果,文化传承与转移社区文化横向渗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基本社会化,文化遗产的传递和内化过程(人不能选择文化环境)预期社会化过程
2、社会稳定功能——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既是社会化的成果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对人的行为形成了统一的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生活秩序的正常化.3、个人自我完善功能
社会化对个人的作用就是促使个人获得人格和完善自我,社会化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人格——指一个人通过社会化而成的观念,态度,性格与习惯等,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需要,动机,信念,理想,态度)
7、简述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关系。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虚拟社区的特点:1.超时空性:身体的“缺场”代替了“在场”2.匿名性3.符号性4.松散性 5.自由性 与实在社区的关系
1.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区别
一是空间属性不同:虚拟社区属于非地理性空间,实在社区属于地域性空间。二是共同体的属性不同。虚拟社区是一个“身体缺场”的共同体,实在社区是一个“身体在场”的共同体。2.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联系
虚拟社区是对实在社区的反映与重构;虚拟社区反作用于实在社区,影响实在社区。
8、简述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1、社会变革的需要:这种现实的社会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沉重地打击了上帝创世说和各种非科学学说,开拓了人们对宇宙的新认识,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深远、广大的空间。
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首先是从社会统计发展出来的英国“政治算术家”约翰·格劳恩特和威廉·配第为现代人口学奠定了基础,并制定出一套从数量上研究社会规律的方法。其次 是对社会问题的专题调查研究积累了一些社会研究的经验和资料。这两方面经验的社会研究为社会学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和方法。
9、简述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1、对人而言,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社会制度具有行为导向功能
2、从社会层面上看,社会制度具有社会整合作用
3、从文化层面上看,社会制度起到了文化积累和延续的功能
10、简述家庭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决定因素之一,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结构、家庭背景等把社会的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个体,使之逐渐社会化。
1、家庭教育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
父母对人对己对物的态度,使子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和熏陶,往往就是个体的行为标准。
2、家庭教育是一种个别化的教育
家庭教育主要是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之中通过日常的生活有意无意、有形无形的影响中进行
3、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连锁性和反复性它是一种终身教育
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在次级社会化阶段中家庭对个体的社会化影响仍会继续,个体将会在自己独立的家庭中扮演丈夫、妻子等各种新角色。
4、家庭教育具有天然性和权威性,它是一种定向教育
家庭教育是建立在父母的血缘关系上,这远比师生之间的社会的爱来的自然、彻底、持久。
11、简述现代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代表人物:滕尼斯的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齐美尔大城市的精神生活、沃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他们都看到了城市代替乡村的必然性,但是却带有悲观色彩
特点:
1、城市人口规模大、密度高;
2、城市人口异质性强;
3、城市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
4、城市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性;
5、城市社会活动科层化;
6、城市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
7、城市文化世俗化;
8、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
9、城市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
12、简述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
社会问题是指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包括三条:社会性、紊乱性和破坏性。
一般认为,社会问题由四个要素构成:①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情况;②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③这种失调引起了多数的注意;④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13、简述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政治社会化:政治意识社会化、政治能力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实现方式:政治宣传;思想教育;日常生活习惯。(2)道德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的内在机制(3)情感社会化。基本情感:生气、厌恶、害怕、幸福、悲伤、惊奇。表达情感:在不同的环境下表达自己的情感(4)角色社会化。教导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是社会化的一个基本内容。社会化也是一个人学习角色、获得角色、胜任角色的过程。
14、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定义:一个人的自我形象是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的反映,或者说是这个人认为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的反映
库利是在1990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镜中我”概念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15、简述社会网络的特性
社会网络是指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进行信息交流的关系网,由节点和关系两部分组成。
社会网络关系具有以下特征:(1)社会网络在静态上体现的是一种组织结构;而在动态上,社会网络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互动中不断演进、扩展甚至重构的。(2)社会网络由具有一定特征的社会关系连接而成,没有固定方向。(3)社会网络中的节点在哪个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位置在网络整体中的处境和地位。(4)社会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连接没有时间要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网是为了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而形成的,这种为了某工作的需要而建立的关系网络与“虚拟企业”类似,其形成不受时间的限制。(5)社会网络中,节点间的关系体现的是利益集中,由于节点之间的关系包含着重要的资源与信息,可以通过关系所代表的特定社会关系的行为,为节点所代表的利益方创造价值。论述题
1、论述社会学的三种主要理论视角。
(1)功能论
代表人物: 涂尔干、帕森斯、默顿
它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致力于研究:一个社会系统为了维持其存在,有哪些基本条件必须得到满足,以及这些条件是如何得到满足的。(2)冲突论
代表人物:米尔斯(1916-1961)、科塞、达伦多夫
社会冲突来源于利益不均等。冲突破坏原有秩序,产生新秩序。冲突是社会的正常现象,它对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起到积极的作用。(3)互动论
代表人物:米德;布鲁默
人类社会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符号互动,人们相互之间总是对对方的行为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定义,并以此为依据而进行互动。
基本理论:库利的“镜中我”;米德的自我形成;
2、运用研究社会问题的有关理论,举例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
这个答案应该不是唯一吧
例子:
我国转型中的婚姻家庭问题
1、离婚率上升。自从1950年开始贯彻第一部《婚姻法》出现全国离婚115万多件的高峰以后,中国的离婚数一直稳定在每年40万对左右。1983年以后,这一稳定开始有了突破,以每年递增4万对以上的速度迅速发展。(注意离婚率的两种统计方法)
2、违法婚姻增多。由于法律不够完善,重婚纳妾、姘居、婚外恋等丑恶现象在近几年不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呈蔓延趋势。
3、大龄未婚和独身浪潮。这里的大龄未婚人口,是指那些过了社会上通行的结婚年龄即“结婚适龄期”而尚未婚配的28~49岁的男女,不包括离婚、丧偶。
4、注意大龄未婚人口总数、年龄段以及男女在文化水平上和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家庭暴力。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国女性犯罪率一直是偏低的,如今女性犯罪率有所增加,与她们在家庭中遭受暴力和虐待有着直接关系。
3、论述个人社会化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一)社会教化,接受教育
①家庭教育。家庭在社会结构中是一个独特的社会化场所。从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结构、家庭背景等方面对个体施加影响。②学校教育。学校是专门为社会目的而创立的学习机构。学校中的社会化带有半强制性和专门性
③同龄群体:是指由哪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如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对许多人来说,工作 是生活的主要内容,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工作单位中度过的,不同的工作单位以多种形式 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化。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网络等迅速地向人们大量提供有关社会事件与社会变 革的各种住处使人们开阔视野,看到一些自己无法亲身经历的情景,很快地学到各种知识与规范。
(二)个体内化
社会教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必须接受社会影响,并把外部现实或客观现实转化为内部现实或主观现实。这个过程称为个体内化。
主要方式: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自我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