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正文
传统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
东阳二中赵俊磊
摘要: 在社会价值观转型与重建的特殊时期,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尤为必要和紧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应该以传统文化为依托,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寻找认同感,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上,还更深层次地体现在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的转变上。经济社会结构的变革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西方价值观的渗透、融合则加速了我国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
1978年开始,我国的社会价值观一度陷入了迷茫、沉沦的境地。如今,正是社会价值观转型与重建的特殊时期,此时,强化对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最为根本和紧迫的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引导地位的价值观念体系。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命题,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而我认为,这个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作用。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属不同的范畴,但是,两者绝对不是相互隔离的孤立体,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互为方法的相互联系的辩证体。在此,我重点阐述传统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依托。
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彰显现代,从而将两者割裂开来;更有甚者将两者对立起来。这种观点没有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而任何一种观念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不可能脱离一定的民族文化环境。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 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联系, 它的产生和发展都需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才能建立和发展起来。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国人的思维的方式和价值观念,已经与社会价值观、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融合在一起,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正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文化背景的。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和文化基础。脱离传统文化而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异于构建空中楼阁。没有传统文化作为依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可能焕发出生命力与活力,也不可能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依托,只有更加注重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建立起牢固的根基。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传统文化不仅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源泉,更加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动力与方法。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用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去阐释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生命力与活力。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但是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才真正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不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比如,毛泽东思想中提出的群众路线,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民贵君轻”的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与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思想一脉相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都包涵着“民本”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基于“尚中贵和”思想,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可以说,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启发之下,才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思想新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是凭空构建出来的,而是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民本”、“大同”、“尚中贵和”等思想是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原型”。因此,我们更应该通过继承和发展这些传统思想文化来进一步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八荣八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更加充分的体现。正因为如此,在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发掘和发挥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影响作用,使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加生动立体,也更加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由此可见,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从传统文化上追根溯源,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不仅不会是一种倒退和老生常谈,反而能发展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认同感。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才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命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中“新生事物”,如何更快更好地让人们接受这个“新生事物”,关键是要激起人们心中的共鸣。
张岱年先生讲: “民族凝聚力还有其精神基础, 亦即思想基础, 这就是能维系人心、增强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 就中国而论, 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经历5000年风雨洗礼的中国传统文化,早已与中华民族的血液和灵魂融合在一起。我们甚至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统文化渊源是其拥有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基础。所以,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更加强调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更加强调传统文化的作用,这样才能广泛地引起共鸣,才能引起人们的认同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需要与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工作相结合,发挥好传统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参考文献:
[1]张友谊,毛杰.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而奋斗[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李庆东.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8期.[4]肖季文,欧凯.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文史杂志,2012年第3期.[5]薛艳丽.二重维度勾连与互动中的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兼论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J].学习研究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理论月刊,2008年第2期.
第二篇: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概论实践作业)
题目: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传
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系别:管 理 工 程 系
班级:08级土地资源管理1班
姓名:李响
学号:08570117
日期:2010年6月 17 日
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更进一步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表明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重视。而在当今社会,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来源于诸多方面,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文化传统。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密切关联又不相同。传统文化是区别于外来文化、当代文化,指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是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代一代的积淀,是文化的“活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其中的各个方面都贯穿着中国文化传统。如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包容会通”、“见利思义、诚信为本”“勤俭廉政、精忠爱国”、“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克己奉公、修身慎独”等精神,通过改造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
面临改革深入、观念巨变、思想多元的现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势在必行。但如何建设?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验告所我们,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必须与本国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所谓核心价值体系,除了具有普世的价
值因子之外,还具有自身文化的因素。几乎所有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都与本国的文化土壤、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并形成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价值目标、理念、规范等。”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只有大量地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才能不断丰富理论,取得实效。事实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从没有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一直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传播和发展,“不仅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科学真理,适应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且因为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与马克思主义在许多方面产生共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毛泽东思想无论从内容上(如实事求是、救世济困等),还是从表达形式上(如以“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三打祝家庄”说明唯物辩证法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典范。邓小平理论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如重视道德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重德治的思想一脉相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当前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过程,仍然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汲取营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成果。“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党十七大提出的新任务。这一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其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挖掘和利用的成功与否。要想让广大群众深刻了解、认识、信仰马克思主义,当然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但与此同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前提下,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转化为群众容易理解、便于接受、富有民族特色的通俗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极好的素材和凭借。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两者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和灵魂当中,成为中华民族在新时代实现伟大复兴的无穷动力。
中华民族注重整体意识,认为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并把实现崇高的道德当作人生最高的境界。例如孔子重视个人死后对后世留下的影响,他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为了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仁”,甚至可以付出生命,即“杀身成仁。”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而另一大思想家孟子则主张舍生取义。他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些思想逐渐凝结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展开和落实的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人十分注重荣辱问题,孔子将知、仁、勇作为一个人立身的三项重要品德。鉴于荣辱的重要性,孔子主张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继承这些宝贵思想的同时,又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鲜活的实践要求。“在表现形式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道德中主要以‘耻’来阐述荣辱观的局限,把‘荣’与‘耻’这两个古老的传统道德概念切实对应了起来;在具体内涵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把荣辱观仅仅作为道德范畴的局限,从社会主义价值观总体要求的高度,丰富和拓展了荣辱观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以荣辱观来确定社会道德的界限充满了中华道德文化传统智慧。”
三、依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实际上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要求,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中国传统文化不但可以 “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保留下精华,而且还可以“脱胎换骨”,增加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内容,焕发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的启示。首先,应该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提下,贯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一,它是在承认各个主体之间利益观点差异的前提下,互相包容、互相借鉴,以至达到集众家
之长基础上的整合。在各种思潮激荡冲突的当代中国,无疑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放在引领者的地位上。其次,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观念体系,根源和服务于实践和社会现实。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固然要加强观念、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但是更为根本的、更为基础性的前提,是要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更加注重社会公正和社会公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平等地分享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成果。”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地得到普遍地确立、巩固和提升。此外,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要充分重视、认真发掘、批判地继承。怀着对祖国先贤的敬意,认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将其中一些宝贵的思想,如“仁”、“义”、“民本”、“和”等仔细整理出来,去掉其不合乎时代要求的内容,发掘其积极向上的因素,并且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来。二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升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文化现象,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精华之处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通的依据。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需要依托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得到升华和创新。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对于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及其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基于一定时空体系内发展的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反映,并且以理想的形态引导、塑造着这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必须伴之以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力量。这种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文化力量,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价值观念。任何民族精神都有自己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都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孕育和形成,并且通过历史记忆加以传播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定的民族国家内部力量整合的必需的要素:它不仅须臾不可缺少,而且其内在的性质也影响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二
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现在是过去历史的延续。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也就没有未来。
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绝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孕育和形成的,并且不可能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活动独立存在和发展。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民族为了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凝聚在一起,协商、协调和合作,形成共同的利益目标,并且形成共同的文化形式、价值追求、社会心理和民族认同,以反映并且进一步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活样式。
然而,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历史是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同时植根于历史传统并符合时代要求,才能成为动员整个民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推动和凝聚力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就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并且孕育了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意识、品格和气质的价值观念体系。但是,民族精神或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是对民族现实的历史创造性活动的引领和反应,因此,必然对特殊的时代性问题作出回应,从而带有一定的历史时代的烙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现。譬如,中国古代就有“和为贵”的理想,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对全人类的历史发展而言,也具有普遍的意义。但是,这种理想在古代中国排斥了人民所倡导的规范,因此不仅是片面的,而且也是难以实现的。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这些理想的历史性就否认它们的普遍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扩展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理想的适应范围和体现深度。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其核心价值观念的演化过程是一个相互塑造的过程。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既要求保持我们的民族传统根基,又要求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我们不仅要在历史发展中追求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想状态,而且要以自己深厚的历史特性给世界留下更多具有普遍价值的精神财富。由于人类社会有一个历史生成过程,社会发展仍然呈现出某种规律性。这些虽非绝对的共性,但也存在某些统计学上的趋势性的东西。我们不能因民族性而抗拒普遍性的东西。一个排斥普遍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只有把民族性与普遍性历史地结合在一起,并且不断发现和开创普遍前景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价值体系只有在创造中才能展现其魅力和活力,民族精神只有在创新中才能体现其世界性的价值。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当然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但是,伴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步伐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我们仍然面临这样的任务:如何不断总结、提炼、调整和概括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构建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三
实际上,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要求和目标取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概括。这一概括是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的总结基础之上的,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创新的勇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结构明晰和内在组成部分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告诉我们:伟大的共同理想基于伟大的共同事业;离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不可能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提示我们: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指导,就无法铸就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启迪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之中;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求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就
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一致,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
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就文化而言,不仅每个民族都有与其他民族相互区别的文化,而且一个民族内部也不是完全同质的。单一的文化会因时间之中的流动而划分为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因空间的展开的序列而形成不同的亚文化——都市文化、乡村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政治文化、企业文化、学院文化、大众文化等。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差异和文化差异,引领、改造、提升、整合不同的社会观念。同时,我们不仅应该鼓励公民树立团队精神,而且应该鼓励更广泛地交往。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情形下,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应该通过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提高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影响力。这就是说,在和平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发展自己的硬实力,也要发展自己的软实力。发展软实力既可以增强内部凝聚力,形成强大的文化认同感,也可以缓解外界对我们的硬实力发展的不利反应,为硬实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软实力本身也是综合国力和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维系社会健康协调运转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的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四篇:关于构建新世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探讨
关于构建新世纪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探讨
【摘要】:在历史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挑战 ,我们应坚定理想信念 ,战胜各种困难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基本框架 ,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关键词】: 社会主义价值观 理想信念 核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深刻揭示。这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无论对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是对于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价值导向和重要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工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任重而道远!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必须认清并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后明确现阶段我们的建设的任务,最重要的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自己行为的指导奋斗的动力,行动的指导,将自己的行为与主流要求方向相结合,为最高的目标孜孜不倦前进!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活力优势,推动“八荣八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普及和升华。
荣辱观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是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荣”和“辱”作为一对道德范畴概念,自从人类社会以来便紧紧伴随着人类。“荣”即光荣、荣誉,“辱”即耻辱,它们反映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实践或交往活动等原因,得到他人、群体、社会给予的肯定的、积极的评价和否定的消极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上的满足感、自豪感或羞耻感、自卑感。荣辱涉及的是个人人格的追求与拒斥的问题,求荣拒辱是人的一个独特现象。荣辱观是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什么是荣与辱,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人生实践中对荣辱应有的态度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不同的时代、民族和阶段,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荣辱观”。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明确了什么是光彩的事,什么是耻辱的事,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一个社会只有树立了是非分明的荣辱观,才能成为精神文化大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高校必须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切实提高人们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的认识,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行为准则和习惯。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
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我们党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历史性成就。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生活的指导地位,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
2、宣传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选择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崇高理想一步步走向现实,而且表明中国在建设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正在探索人类社会新的发展道路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3、坚持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
民族的凝聚力、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坚持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其次,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发挥应有的的作用,就必须弄清生命观也就是生命的价值观。
1、生命是世界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更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类的生命存在及其创造历史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生命价值观的导引与驱动下进行的。在人类漫长的求真、求善、求美、求圣的历程中,总是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已有本我的超越、对自身有限性的突破,正是无数个体对生命价值的寻绎绘就了色彩斑斓、波澜壮阔的人类历史画卷。虽然在不同的时空体验中具有不同的生命价值观,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能否具有科学的、适时的、进步的生命价值观,既关系到个体生命的精彩与否,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2、生命价值观从层次上看,既有原始的、朴素的、零碎的,也有科学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前者更多的是感性的、自发的,而后者则更多的是理性的、自觉生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生命观,使生
命价值观摆脱自发、感性、零碎的痕迹而超升到理性、系统和科学的境界。
4、对于生命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理解。广义看,生命是指一切具有新陈代谢力、繁殖力、生长力和环境适应力的动植物和无机物,生命的存有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生命体不能脱离与外界的关系而存在;二是构成生命的各个系统内部、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外界之间能作出有机反应;三是生命的各个组成系统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正是在开放中才能与外物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实现生命的成长与发展。从狭义上看,生命就专指人的生命,具有三个特质:一是与其他个体密切关联;二是具有一个内在的完整结构,这个结构是一个有系统的整体,因此是一个生物;三是经过不断努力的自我超越,以达到更高形式的自我实现或自我改造。
当代大学生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要充分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和构成,充分了解其先进性合理性和伟大性,以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在认识上根本的认可和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才可能去积极的传播和践行,所以大量的社会主义核书籍是必看的,各种先进模范的视频是要看的,因为这是改变一个人观念的大问题,所以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精神领航。
第五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点思考
香米园社区 贺晓兵
节前,我有幸聆听了市委党校张德丽教授做的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的报告。报告中,张教授用了大量篇幅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的背景和重要意义,详细的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特点,并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和途径阐明了自己的研究心得。
听完报告,我身同深受。我们曾经经历的那个年代,有令人崇拜的雷锋张海迪等楷模人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每个年轻人的心理都装着我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每位成年人无不将为人民服务,甘为孺子牛作为人生座右铭;几乎每个人都会背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几句经典文字。尽管我们所经历的那个年代,物质并不富裕,但是我们的精神是极大的满足,我们的每一个行动都有指南针,让我们从不茫然。在那个年代一切听党话,一切跟党走,让我们从小树立了坚定而正确的政治方向,这种教育根深蒂固意义深远。在听了张德丽教授关于创新文化教育和传播的内容和载体的研究后,我们的确发现,如今着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让精神层面的发展显的那么的滞后。我们可以想想近十年来,我们有没有一个时代楷模向雷锋张海迪那样深入人心;有没有一本有指导性的读物超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年轻一代广为传颂;我们有没有一种口号让我们一喊起来就热血沸腾,认为人生就应该是这样。
也许有人认为时代不同了,现如今的社会就应该是一个花花世界,就应该不拘一格,只彰显特色,不重视意义。殊不知,被亿万少年推崇的郭敬明,他的小说充满了拜金的色彩,他在回答批评者的时候说,我就是要让年轻人学会怎样花钱,不要再向父辈们那样节俭到头没有时间享受。还有当下最热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一个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后面笑”的言论被推上风口浪尖,在追求婚姻的选择上两情相悦都被抛在九霄云外,一个“钱”字模糊了年轻人的视线。更有小沈阳的调侃:人死了钱没花了,暗示人们要及时行乐。这样一种大肆宣扬金钱至上及时行乐的思潮,之所以有如此的市场,是因为在传播载体上这个社会给予了极大的包容。在多样性的时代里,竞争让所谓的特色思想和特色言论跳了出来,而浮躁的人心和主流引导的缺失纵容了这种思想的蔓延,这是极其危险的一种信号,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简而言之,就是我们是时候应该深刻思考一下,这个时代我们应具有的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共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到底是什么。
我知道,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仅仅需要科学作为原动力,经济作为杠杆,更应该具备一个引导前进方向的方向盘——核心的价值体系,从而引导社会稳定而健康的发展。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大环境下,应该及时的亮出一面旗帜,让这面旗帜凝聚强大的感召力,引领时代前进的步伐。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这面旗帜。它是一个战略上的长期的工程,这个工程的实施对象我想更应该侧重于青少年。特别是在于武装年轻一代的思想基础方面,它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指南针,未来的中国靠年轻人,让青少年从小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以它的标准衡量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长大后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我明白,张教授之所以用大量篇幅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背景和意义,意在证明这一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我通过学习,能深刻领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有着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功能,希望这个教育持久健康的进行下去,并且形成一种具有感召力的气势,引领社会正气,维稳促进发展。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