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成才中的价值导向作用
试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成才中的价值导向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作用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它可以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为现代的大学生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树立了鲜明的社会价值导向。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大学生在成长中能够明辨是非,引导他们能够自立,自强,自爱。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能够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一、在多样性与选择性的互动中实现价值认同
任何价值观念都根植于社会实践尤其是现实生活之中。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在大学生身上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少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特别是随着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社会整合。同一社会虽然可以有多个层次和多元并存的思想价值体系,但国家层面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应当是共同的、一元的。尤其是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上,更要从指导思想的高度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统领和引导,必须确立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借以统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在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结合中夯实价值基石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曾宣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是围绕着如何使人摆脱剥削、压迫和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而展开的,并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视为无产阶级和人类奋斗的价值理想和目标。理想具有扬弃现实、高于现实、超越现实的特征,是感召、激励和鼓舞我们为之奋斗的力量源泉。同时人又是社会的存在物,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遵循社会组织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而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大学生作为充满理想、活力和激情的群体,容易接受社会和谐必须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不易全面理解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和谐与融洽。事实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以科学发展观和公平正义的原则去解决市场经济带来的矛盾,才能以对人类未来文明和后人负责的态度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才能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要求去解决人的生活方式中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矛盾,更好地形成社会的文明道德风尚,同心协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不但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且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就能够引导他们实现胡锦涛总书记在致给“纪念五四青年节80周年”的信中所提出来的,使广大青年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的要求,就能够坚定他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促进整个社会的团结和稳定。
三、在社会性与个体性的联结中促进价值实现
毫无疑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具有极大的超越性。马克思从人的解放意义出发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传承了自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以来的世界人文主义精神。同时,“以人为本”思想又蕴涵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当代中国人文意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历史互动过程。从本质上考察,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超越性并不由于任何外在制度因素限制而被磨灭被消解,恰恰会随着制度历史的曲折发展一再反复被提上人类精神生活的议事日程,并逐渐被人们所理解所接受而成为人类进步的根本精神动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和谐发展的社会中才能实现。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中,强调集体的价值,个人对集体并不具有优先存在的地位。这种强调社会整体价值的传统有其积极合理的因素。但是,如果以片面强调社会性来否定个体的价值,社会就会变成压制人的社会。如果只谈集体而不谈个人,那这样的集体也只是虚幻的集体,是不为个人所依托的集体;相反,如果只谈个人而不谈集体,那这样的个人也只是孤独的个人,只是失去寄托的个人。前者是用集体淹没了个人,后者则是用个人否定了集体,因而都不是合理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时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在两者之间寻求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强调的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从根本上体现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即将个人利益和集体有机结合起来,承认集体和个人的价值主体和利益主体地位,就是要把对大学生主体性的肯定和社会性原则统一起来,既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又要反对学生主体性的极度膨胀;既要大力提倡集体主义,又要反对忽视个人的价值,这对于我们的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处理好价值取向上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树立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价值观,才能较好地解决目前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冲突,在两者的相互联结和统一中促进其价值实现。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的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在科学原则中强调历史必然规律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在价值原则中,强调中国工人阶级利益、中国人民利益、中华民族利益和人类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在具备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有中国特点,才能成为执政党的行动指南、国家的主心骨、民族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性理论体系。从层次结构看,它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层次、马克思主义价值学层次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层次。从时空结构来看,它包括马恩的价值理论、列宁的价值理论、毛泽东的价值理论、邓小平的价值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价值思想和党的科学发展观。这些价值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适用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空间范围,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中,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所谓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所确定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实的共同价值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并进一步把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概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为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具体表现为:在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生态文明;在经济活动中是在劳动本位的基础上追求效率、活力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以及物质文明;在政治活动中追求民主法治、政治文明;在文化活动中是追求真、善、美及其统一的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在社会活动中是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价值理想既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时代要求,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华社会的历史背景、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根基。因此,在全体人民群众中树立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和时代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就具有逻辑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
中华民族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全体民族成员和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可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所认同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所共同奉行的价值信念和信仰,所共同选择的价值实现途径、方式或道路。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角度看,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现实针对性。这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在爱国主义价值观中,价值主体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社会、中华民族人民;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根本利益和需要;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代中国,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中华民族人民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价值路径选择。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原则,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根基,在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价值体系的相互交流中创造了新的文化价值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体系。这个文化价值体系既包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的因素,也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价值观念,也包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
精神等建设型价值观念,还包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新型价值观念。其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这种时代精神中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华民族社会的时代价值观。发展、富裕、民主、法治、公平、和谐、文明以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基本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例如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等。这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价值观念是促进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荣与辱反映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心理感受和价值反思。荣辱观的实质内容是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体现。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本价值范畴、本位价值、核心内容、根本价值标准、根本价值追求、基本价值原则和基本价值规范制约着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理念、标准体系和规范体系。具体而言,一个社会以什么为本位价值,是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性质的标志。剥削阶级社会里本位价值有权力本位、金钱本位等,而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本位价值就是劳动,是否劳动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判断荣与耻的基本标准。为人民服务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三个有利于”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根本价值标准,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根本评价标准。是否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既是判断中国一切政党是否有价值的根本标准,也是判断中国一切政党之荣与辱的根本价值标准。集体主义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原则。爱国主义作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义利关系的处理也就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基本规范。
总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密切的直接的联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性;既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工作上和生活上可操作性。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操作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特征:
第一,普遍性。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揭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避免为短期目标服务,同时应当关照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
第二,民族性。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注意防范价值观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两种风险和错误,努力建设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崇高性。崇高性是指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质上既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环节,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和目标指向。
第二篇:传统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正文
传统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
东阳二中赵俊磊
摘要: 在社会价值观转型与重建的特殊时期,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尤为必要和紧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应该以传统文化为依托,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寻找认同感,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上,还更深层次地体现在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的转变上。经济社会结构的变革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西方价值观的渗透、融合则加速了我国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
1978年开始,我国的社会价值观一度陷入了迷茫、沉沦的境地。如今,正是社会价值观转型与重建的特殊时期,此时,强化对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最为根本和紧迫的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引导地位的价值观念体系。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命题,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而我认为,这个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作用。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属不同的范畴,但是,两者绝对不是相互隔离的孤立体,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互为方法的相互联系的辩证体。在此,我重点阐述传统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依托。
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彰显现代,从而将两者割裂开来;更有甚者将两者对立起来。这种观点没有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而任何一种观念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不可能脱离一定的民族文化环境。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 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联系, 它的产生和发展都需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才能建立和发展起来。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国人的思维的方式和价值观念,已经与社会价值观、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融合在一起,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正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文化背景的。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和文化基础。脱离传统文化而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异于构建空中楼阁。没有传统文化作为依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可能焕发出生命力与活力,也不可能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依托,只有更加注重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建立起牢固的根基。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传统文化不仅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源泉,更加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动力与方法。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用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去阐释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生命力与活力。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但是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才真正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不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比如,毛泽东思想中提出的群众路线,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民贵君轻”的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与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思想一脉相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都包涵着“民本”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基于“尚中贵和”思想,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可以说,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启发之下,才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思想新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是凭空构建出来的,而是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民本”、“大同”、“尚中贵和”等思想是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原型”。因此,我们更应该通过继承和发展这些传统思想文化来进一步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八荣八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更加充分的体现。正因为如此,在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发掘和发挥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影响作用,使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加生动立体,也更加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由此可见,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从传统文化上追根溯源,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不仅不会是一种倒退和老生常谈,反而能发展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认同感。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才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命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中“新生事物”,如何更快更好地让人们接受这个“新生事物”,关键是要激起人们心中的共鸣。
张岱年先生讲: “民族凝聚力还有其精神基础, 亦即思想基础, 这就是能维系人心、增强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 就中国而论, 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经历5000年风雨洗礼的中国传统文化,早已与中华民族的血液和灵魂融合在一起。我们甚至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统文化渊源是其拥有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基础。所以,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更加强调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更加强调传统文化的作用,这样才能广泛地引起共鸣,才能引起人们的认同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需要与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工作相结合,发挥好传统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参考文献:
[1]张友谊,毛杰.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而奋斗[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李庆东.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8期.[4]肖季文,欧凯.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文史杂志,2012年第3期.[5]薛艳丽.二重维度勾连与互动中的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兼论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J].学习研究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理论月刊,2008年第2期.
第三篇: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迫切需要。每一个社会制度或同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发展时期,都有相应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难以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其发展就不可能健康、快速和持续。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学生,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其排除干扰、驱除杂念,坚定信仰,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社会转型给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带来客观要求。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现实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既要有稳定的、连续性的内容,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自身思想实际的发展。青年学生作为充满理想、活力和激情的优秀群体,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反应快速,对党中央所提出的必须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容易接受。实践证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广大学生,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抓手。因此,高校应该抢占先机,集中力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的“先行军”。
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一)基本概念
1、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一般是指事物的用途、属性和作用;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需要与满足的关系;具体的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以及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一种效益关系。如,人生价值,金钱的价值,商品的价值。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比如,绝大多数人认为奉献的人生是有价值的,而一味索取是无价值的人生。劳动奉献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
2、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比如,民主平等、公平正义等。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具体地将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应突出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等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是指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类普遍认同的、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不受民族、种族、国家差别的左右。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必然以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为基础。自由、民主、平等、和平是现代社会的价值理想。“公平正义”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实现社会公正,更是社会主义的最终价值取向。
第二,应突出人权、道德、法治、和谐等重要理念。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时代发展的主题,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在全社会范围形成现代公民意识。现代公民意识应包含社会主义的人权、道德、法治、和谐等重要理念。
第三,应突出社会主义富强观、民主观、文明观、公民观、国家观等核心价值观。这是结合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以及国内、国际关系等方面构筑的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和社会等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坚持一个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确立一个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弘扬两种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里,开放被创新所代替,创新已成为更具代表意义的时代精神)
树立新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很玄妙。其实,它的内容很明确、很具体,就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作为一个产生于150多年前的理论,今天为什么还要坚持呢?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是科学真理,它把严格的科学性和高度的革命性有机结合起来,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综观当今世界,各种理论思潮、流派纷呈林立,但不容否认,马克思主义仍然处于人类社会思想史的高峰,仍然是指引人类前进的一盏明灯。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始终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吸收、借鉴和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前进、不断发展。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勃勃生机。正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顾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追求和梦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改革开放29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又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更加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
理想是灯塔,是风帆,引领着社会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不论哪个社会阶层、哪个利益群体的人们,都能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并愿意为之共同奋斗。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千百年来,无论面对多少困难挫折,面临多少艰难险阻,中华民族都始终高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火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由贫穷走向富强,靠的也是这样的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要靠这样的精神。只有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传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的精神实质,不断拓展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内涵,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各族人民始终凝聚在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旗帜下。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56
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它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有机融合在一起,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以何为荣、以何为耻,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规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所依托、有所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构严谨,定位明确,层次清晰,是完整的、系统的,它坚持了社会主义又有中国特色,总结了成功经验又有新的提升概括,反映了现实的迫切需要又是能够通过努力实现的,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和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统筹兼顾的意义。统筹兼顾,就是要把发展看作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社会各个因素、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普遍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经济发展规律表明,经济发展尤其要处理好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的关系问题,既保持速度,又保持稳定,既抓住主要矛盾、实现重点突破,又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如果离开了协调有序、兼顾各方,就是畸形的、片面的发展,甚至会出现停顿和倒退。
2.切实做到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坚持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和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这既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如果脱离科学发展的轨道,就无法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就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消费需求,就会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努力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要从威海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指导思想上坚持:
一要立足资源,打造特色。我们经常讲威海是一个农业大市,但只讲威海是一个水产比重大的市。因为我们的农业,与我们的资源相比,与我们的自然条件相比,在全省还没有进入到大市的地位,水产品是威海的优势,种植业在全省是小市。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打出特色品牌、做强农业经济,始终是我们全市农业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
第二要始终坚持“三个着眼于”。一是要着眼于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着眼于提高威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着眼于做大做强威海的优势产业。2009年威海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农业持续发展、农民稳定增收、农村社会和谐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宽思路,创新机制,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具体操作上着重在五个方面有新的突破:
(一)在农业项目建设上要有新突破。把现代农业建设细化为具体项目,持续不断地抓好抓实,一项一项地突破,实现以项目带投入,以投入促开发,以开发提档次。一是实施好土地治理项目。以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造中低产田5万亩,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年内新增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20万亩,切实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单位面积产出率;组织实施沃土工程,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不断提高土壤肥力。二是实施优质粮食生产工程。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实现小麦、玉米全覆盖。建设荣成花生、小麦良种繁育基地项目,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投资 1300万元,建设标准粮田6.5万亩;认真组织实施粮食、花生二个高产创建示范项目,探索适宜的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落实国家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80万吨以上。三是实施好沼气建设项目。抓住国家关注民生、拉动内需的机遇,加强上下沟通联系,密切关注政策取向,全面组织、全员调动,积极争取上级更大的政策、资金扶持,充分调动农民的建设积极性;加快农村专业服务体系建设,示范推广秸秆生产沼气技术,解决沼气发展的“瓶颈”问题。新增户用沼气池10000户,新建小型沼气工程30处、大中型沼气工程2处。根据发展需要,重点在秸秆技术示范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综合利用技术上实现新的突破,新建秸秆沼气技术示范户2000户,沼气服务网点100个,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示范点2处。
(二)在农业产业化推进上要有新的突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强势龙头企业,密切利益联接,农户按照龙头企业要求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规模,创出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和成本效益。一是加大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强化农民增收的带动力量。围绕培植主导产业、主导产品,积极培育强势龙头,促进加工农业的发展。用足用好国家有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扶持政策,制定完善市级扶持办法,设立市级专项基金,鼓励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基地、引进人才、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创立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牌产品。在加强运行监测和动态管理,确保年审过关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在国家、省重点龙头企业评定中,新增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以上。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程度。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联系基地面积大、带动农户数量多、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的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指导健全制度,规范运作,增强凝聚力、号召力和带动力,推进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力争每个主导产业、重点产区都能建立起规模大、运作规范的典型,带动全市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个,总数达到300个。三密切利益联接机制,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制定奖励政策,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围绕全市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规划,在当地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扩大优势品种的种植面积,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带动种植业结构调整。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及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推广“企业+中介组织+农户”和“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引导更多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
(三)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上要有新突破。以“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产品无公害”为目标,以健全农业综合执法体系为基础,进一步整合各种监督检测力量,加强上下联合,实行整体联动,全程监管,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一是堵疏结合,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把好源头关。“堵”就是以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和复合肥为重点,加大农业综合执法监督力度,确保违禁高毒农药不在我市出现和使用,彻底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疏”就是充分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和方式,结合科技下乡活动,加强宣传培训,使质量安全意识进一步深入人心,使抵制违禁农药、化肥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使科学选用化学投入品成为农民的基本生产技能。二是健全制度,规范操作规程,把好生产关。以通过认证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为突破口,以生产基地的规范化管理为重点,全面推行生产档案制度,加强监督和指导,帮助农产品出口基地、“三品”认证基地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生产、经营记录,把农业生产档案、包装标识制度有机衔接起来,实现从农田到市场全程可追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体系。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努力提高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农民群众的标准化知识和操作技能,加快推进标准化技术在全市的“无缝覆盖”。三是强化监管,加大检测频率,把好流通关。着眼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长效监管机制的建立,整合各种资源,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在进一步加强市级检测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扶持建设2个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进一步完善全市检测体系。以群众广泛关注的“菜篮子”产品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监测,增加检测品种和数量,提高检测频率和密度,杜绝超标和不安全农产品进入市场。全年抽检蔬菜、水果等样品300个,力争400个。四是加强技术推广,落实奖励政策,加快质量认证进程。推广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普及应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新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带动整体农产品质量的提高。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农产品的认证申报工作,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提升我市农产品总体质量和档次,推动更多涉农企业创名牌、树名牌。新增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30个,绿色食品40个,有机食品4个,地理标志登记产品2个。
(四)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上要有新突破。坚持科技先行,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出率。一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和转化应用。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行动计划,加速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推进农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挥好其载体功能,示范新品种,转化新成果,推广新技术,使之真正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平台。在粮食作物上,进一步加强小麦、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增加优质专用品种的种植面积;在经济作物上,重点加强果业技术创新,大力推广优质套袋技术,充分挖掘质量增效的空间。二是提高农民应用科技能力。积极实施“阳光工程 ”。根据城镇劳动力市场需求,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500人,其中对外劳务输出培训500人,为农民增收拓宽渠道。大力培训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民科技示范村50个,培训农民辅导员300个,带动科技示范农户6000户。三是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手段。继续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30期。不断探索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整合农业网络资源,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争取在本地电视台开通 “农业科技频道”,制作一批适合我市实际的农业科技课件,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综合平台”,实施“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健全“12316”三农服务热线,推动农业科技、市场等信息进村入户。
(五)在加快经营制度监督管理上要有新突破。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的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的政策。尚未开展延包的,采取积极措施,尽快组织好延包,对延包工作落实不力的个别单位实行重点管理。全市完成延包工作的村达到95%以上。全面纠正多留机动地的做法,对多留的机动地,按公平合理的原则均分到户。二是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流转原则,切实将土地流转的自主权交给农民。因势利导,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在20个农业大镇建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切实为农户提供法律、政策、信息和协调服务。三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管。认真落实涉及农民负担收费文件审核制、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农村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农民负担监督卡制、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等农民负担监管的各项制度,进一步规范“一事一议” 筹资筹劳程序,治理好农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杜绝农村“三乱”现象,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四是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加大村级财务公开监督检查力度,推动财务公开活动规范运作;全面推行村级财务会计委托代理制,建立市(区)与镇(办事处)联网的计算机监管网络,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
当前,我们要始终保持和发扬农业系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定不移地用正确的政绩观来统领农业工作,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做好农
业和农村工作。在目前中央到地方关心重视农业农民的有利形势面前,农机部门要把握机遇,牢固树立以农为本、为农服务、帮农解困、助农增收、保农平安的观念,带着对“三农”的深厚感情开展工作,从农民的角度审视我们的工作,寻求工作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为农服务的质量,达到农民满意的效果。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调查研究之风。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我们要从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农民需求、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顺应发展趋势,加强调查研究。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农业和农村建设的实际能力,真正做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毫不迟疑地去改,确保实现科学发展。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拓宽工作领域、丰富工作内涵,不断提出新要求、探索新机制、拿出新办法、开拓新领域、达到新高度、追求新境界,以良好的作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威海农业之跨越而学习,为威海农民之小康而努力。
第四篇: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历史演进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纪,伟大祖国复兴的火炬即将交到我们——新一代大学生的手上。伟大祖国需要的不但在政治上,而且还要在经济、科学文化上真正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真正地站在世界强国之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当今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同样它也包含在近百年来无数先烈为之奋斗的美好理想之中,作为新朝代的大学生,我们责无旁贷。而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我们就必须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社会转型给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带来客观要求。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现实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既要有稳定的、连续性的内容,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自身思想实际的发展。青年学生作为充满理想、活力和激情的优秀群体,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反应快速,对党中央所提出的必须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容易接受。实践证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广大学生,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抓手。因此,高校应该抢占先机,集中力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的“先行军”。
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比如,民主平等、公平正义等。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
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具体地将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应突出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等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是指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类普遍认同的、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不受民族、种族、国家差别的左右。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必然以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为基础。自由、民主、平等、和平是现代社会的价值理想。“公平正义”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实现社会公正,更是社会主义的最终价值取向。
第二,应突出人权、道德、法治、和谐等重要理念。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时代发展的主题,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在全社会范围形成现代公民意识。现代公民意识应包含社会主义的人权、道德、法治、和谐等重要理念。第三,应突出社会主义富强观、民主观、文明观、公民观、国家观等核心价值观。这是结合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以及国内、国际关系等方面构筑的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坚持一个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确立一个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两种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它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有机融合在一起,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以何为荣、以何为耻,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规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所依托、有所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构严谨,定位明确,层次清晰,是完整的、系统的,它坚持了社会主义又有中国特色,总结了成功经验又有新的提升概括,反映了现实的迫切需要又是能够通过努力实现的,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和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作为当代大学生而言要做到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以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来说,就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精神实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作为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英雄集体的行为诠释着青年对社会的责任,我们肩上负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义务。而对于目前的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也就是努力学习。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黄金时期,学习勿庸置疑就是这个阶段的中心任务,这也是客观规律,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完成好学习这个中心任务是最基本的要求,这是为将来更好的建设祖国,实践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而储蓄能量的过程。
第五篇: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对于我们当代下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简要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两个方面,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爱国是作为一个国民应有的基本素质,我们作为党的年轻力量及国家的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更不可忽视这点。面对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事时,要能理性分析,不要被不法分子等煽动,这才是应有的大学生爱国素质。鲁迅先生说:“我以我血荐轩辕”。我们身上应该流淌的是爱国的热血,理性的热血,自强的热血。我们支持正义的、理性的、合法的爱国行为。我们爱国,不能停留在一时的激动与热闹,而要有理性的思考和控制;我们爱国,不能停留在向空中挥舞拳头,而要转化成奋发图强的具体行动;我们爱国,不能肤浅地停留在简单的示威游行,砸几家店,抵制几件外来货,泄一时之愤恨,图一时之痛快,而应该为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努力学习,强大自己。方能体现一个崛起大国人民的包容和修养,才能反衬出那些居心叵测份子的卑劣和低俗,更能让世界人民看到中华民族的坚韧、伟大和善良!再者,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理念和创新人才的国家就像是一汪即将枯萎的泉水。而我们青年大学生应当担负起这个责任,注意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平时学习中,打好自己的理论基础,养成多思考的习惯。对于理论知识经过理性思考后,注意利用到实际生活中;只有实践,才能迈出创新的第一步。同时注意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是我们创新工作的基础,并学会借鉴和组合,借用别人的经验再加上自己的创新,予以完美结合,充分利用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对于八荣八耻的践行,我们应该在上述两方面做好的基础上,再落实到实际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真正将八荣八耻的精髓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去。以上就是我关于此次中特学习的一些心得。
09级预防一班党支部 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