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企业家生存状况调查:为什么她们更容易成功

时间:2019-05-12 12:1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女企业家生存状况调查:为什么她们更容易成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女企业家生存状况调查:为什么她们更容易成功》。

第一篇:中国女企业家生存状况调查:为什么她们更容易成功

□她们平均年龄46.5岁,大多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她们经营的企业比男企业家更容易盈利;□她们比男企业家更自信;□她们将改变传统由男性主宰的经济规则编者按:大量的国内外调查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妇女社会、经济、政治和家庭地位的巨大变化,一个典型现象——中国女企业家阶层已经出现。那么,中国的女企业家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她们与男企业家有些什么样的不同?正在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xx发展研究中心人才交流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秘书长李兰为本报独家提供的这份研究报告可以说是中国女企业家的一张素描。数字中的女企业家生存状况本文综合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996-2001年六次企业家问卷跟踪调查的主要结果。调查结果表明,与男企业家比较,女企业家相对年轻,学历略低,所学专业文科较多,由组织任命的相对较少。从所从事的行业看,女企业家相对集中于批零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女企业家在东部地区企业、中型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中相对较多。从培训情况看,女企业家参加脱产培训的机会较多;初步掌握外语、计算机技能的居多。女企业家所在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好,女企业家的收入水平略高于男企业家。从自我评价来看,女企业家认为自己更能胜任工作,对自身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比男企业家更为满意。1、基本状况(1)年龄调查结果显示,女企业家的平均年龄46.5岁,而男企业家的平均年龄为47.4岁。比较而言,35岁以下及46-55岁年龄段的企业家中,女性多于男性;而36-45岁及56岁以上两个年龄段的企业家则男性多于女性。(2)学历调查显示,大专学历的女企业家比男企业家多1.4个百分点,而研究生学历的女企业家比男企业家少1.3个百分点;大学及中专以学历的男女企业家比例相差无几。(3)专业调查显示,企业家的专业以管理类比例最高,从具体专业分布看,财经与管理类企业家的比例为53%,其他专业依次为理工农医类31.4%,文史哲法律类6.8%,其他类8.8%。其中,专业为管理类、理工农医类的女企业家比重比男企业家分别少3.7和5.7个百分点;而专业为文史哲法律类、财经类、其他类的女企业家比重则比男企业家分别多3.5、2.5和3.3个百分点。(4)任职方式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的任命方式以组织任命、自己创业、组织选拔与市场选择相结合为主。这几种方式中,组织任命和自己创业的女企业家比重比男企业家分别少7和1.2个百分点;而组织选拔与市场选择相结合的女企业家比重比男企业家多7.9个百分点。(5)行业分布调查结果显示,从事批零贸易和餐饮业的女企业家比重明显高于男企业家,多16.6个百分点,从事社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的女企业家比重也高于男企业家,分别多3.4和2.2个百分点;而从事其他各行业的女企业家比重则低于男企业家,其中制造业低9个百分点。(6)地区分布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女企业家比重比男企业家多4.9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的女企业家比重则比男企业家分别少1.7和3.3个百分点。(7)规模分布调查结果显示,中型企业的女企业家比重比男企业家多4.6个百分点,而大型和小型企业的女企业家比重则比男企业家分别少1.5和3.1个百分点。(8)经济类型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女企业家比重比男企业家多3.8个百分点,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女企业家也比男企业家分别多3.1和1.9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的女企业家比重则比男企业家少8.5个百分点,其他几种类型企业的男女企业家比重基本相同。(9)企业效益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女企业家经营的企业中,盈利企业的比重比男企业家的企业多7.8个百分点,持平企业也多4.3个百分点;而亏损企业则少12.1个百分点。2、行为特征分析调查结果从女企业家的学习、外语水平、计算机及上网、出国、收入、对工作和地位的满意度等方面,通过与男企业家的对比,反映了中国女企业家的一些行为特征。(1)学习情况比较而言,女企业家日常学习时间为1-2小时的相对较多,比男企业家多4.3个百分点,没有日常学习时间的也比男企业家略多1.4个百分点;而日常学习时间在0.1-1小时及2小时以上的女企业家则相对为少,分别比男企业家少1.3和4.4个百分点。调查结果还显示,女企业家参加脱产培训的时间比男企业家多,女企业家参加脱产培训1-10天、10-30天和30天以上的分别比男企业家多4.5、4.4和0.4个百分点,而没参加过脱产培训的女企业家则比男企业家少9.3个百分点。(2)外语、计算机水平调查显示,女企业家不会外语的比男企业家少4.8个百分点,同时能进行专业阅读和口语交流(外语水平很高)的女企业家比男企业家分别少7.2和1.1个百分点,能进行函件处理(外语水平较高)的女企业家比男企业家多13.1个百分点。女企业家不会使用计算机的比男企业家少10.5个百分点,同时能使用相关软件和会编程序(计算机水平很高)的女

园如何,我们的绿地怎样。这样,所作的决议由于吸收了男性和女性双方的考虑,我们共同的家园就会建设得更加美好。可以肯定地预言,更多的女企业家走上全球经济的舞台,将使“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更快更好地得以实现。只有更多女性参与企业领导,参与人员管理与培训,许多企业乃至整个世界的种种问题才有希望得到解决,因为那些问题深深地植根于千百年来男性社会化过程及男性主导世界的模式之—:铁面无情、权力较量、背水一战、不输只赢。

[1]

第二篇:中国女企业家生存状况调查:为什么她们更容易成功

□她们平均年龄46.5岁,大多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她们经营的企业比男企业家更容易盈利;□她们比男企业家更自信;□她们将改变传统由男性主宰的经济规则编者按:大量的国内外调查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妇女社会、经济、政治和家庭地位的巨大变化,一个典型现象——中国女企业家阶层已经出现。那么,中国的女企业家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她们与男企业家有些什么样的不同?正在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才交流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秘书长李兰为本报独家提供的这份研究报告可以说是中国女企业家的一张素描。数字中的女企业家生存状况本文综合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996-2001年六次企业家问卷跟踪调查的主要结果。调查结果表明,与男企业家比较,女企业家相对年轻,学历略低,所学专业文科较多,由组织任命的相对较少。从所从事的行业看,女企业家相对集中于批零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女企业家在东部地区企业、中型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中相对较多。从培训情况看,女企业家参加脱产培训的机会较多;初步掌握外语、计算机技能的居多。女企业家所在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好,女企业家的收入水平略高于男企业家。从自我评价来看,女企业家认为自己更能胜任工作,对自身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比男企业家更为满意。1、基本状况(1)年龄调查结果显示,女企业家的平均年龄46.5岁,而男企业家的平均年龄为47.4岁。比较而言,35岁以下及46-55岁年龄段的企业家中,女性多于男性;而36-45岁及56岁以上两个年龄段的企业家则男性多于女性。(2)学历调查显示,大专学历的女企业家比男企业家多1.4个百分点,而研究生学历的女企业家比男企业家少1.3个百分点;大学及中专以学历的男女企业家比例相差无几。(3)专业调查显示,企业家的专业以管理类比例最高,从具体专业分布看,财经与管理类企业家的比例为53%,其他专业依次为理工农医类31.4%,文史哲法律类6.8%,其他类8.8%。其中,专业为管理类、理工农医类的女企业家比重比男企业家分别少3.7和5.7个百分点;而专业为文史哲法律类、财经类、其他类的女企业家比重则比男企业家分别多3.5、2.5和3.3个百分点。(4)任职方式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的任命方式以组织任命、自己创业、组织选拔与市场选择相结合为主。这几种方式中,组织任命和自己创业的女企业家比重比男企业家分别少7和1.2个百分点;而组织选拔与市场选择相结合的女企业家比重比男企业家多7.9个百分点。(5)行业分布调查结果显示,从事批零贸易和餐饮业的女企业家比重明显高于男企业家,多16.6个百分点,从事社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的女企业家比重也高于男企业家,分别多3.4和2.2个百分点;而从事其他各行业的女企业家比重则低于男企业家,其中制造业低9个百分点。(6)地区分布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女企业家比重比男企业家多4.9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的女企业家比重则比男企业家分别少1.7和3.3个百分点。(7)规模分布调查结果显示,中型企业的女企业家比重比男企业家多4.6个百分点,而大型和小型企业的女企业家比重则比男企业家分别少1.5和3.1个百分点。(8)经济类型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女企业家比重比男企业家多3.8个百分点,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女企业家也比男企业家分别多3.1和1.9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的女企业家比重则比男企业家少8.5个百分点,其他几种类型企业的男女企业家比重基本相同。(9)企业效益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女企业家经营的企业中,盈利企业的比重比男企业家的企业多7.8个百分点,持平企业也多4.3个百分点;而亏损企业则少12.1个百分点。2、行为特征分析调查结果从女企业家的学习、外语水平、计算机及上网、出国、收入、对工作和地位的满意度的十五大为民营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后开展的。第二个特点是中国中小企业中的女企业家比重很高,但与国外不同的是,中国成功的女性大企业家为数很多。在一些国内外著名的国有大型企业中,有一批成功的女企业家,她们通过转制可以直接成为这些大企业的股东;同时,在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大型集体企业中,也同样有一批成功的女企业家;即使在个体企业中,也存在一些亿万女富豪。为什么中国成长了一批女性大企业家?史清琪分析说,一是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近年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造就了企业迅速发展的空间;二是中国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有许多市场需求量大的新经济增长点被迅速发掘出来;三是随着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进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关注民营企业的发展;四是新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同样为中国妇女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她们也涉足了高新技术产业或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女企业家崛起的性别背景近3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创业者崛起,使女企业家的队伍蔚为壮观。尽管女性创业者所主管的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但她们在创造财富和创造就业机会方面所作的贡献,是极其令人瞩目的。面对经济的全球化竞争,大型企业都通过改组和裁员而“轻装上阵”,这就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潮”,成为政府与社会的隐忧。女企业家们的创业活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从1980年到1988年的9年间,美国企业家的人数增加了56%,而女企业家的人数增加了82%。同期,女性领导的企业产值比所有企业的平均产值增加快一倍。据欧洲女企业家论坛的估计,欧洲近20年来新增的就业机会中,有1/4是女企业家经营的小型企业提供的。在美国,女性领导的企业创造了1200万个就业岗位,而所谓的500强,才提供了1170万个就业岗位。另一项统计显示,在德国东部地区,1990年之后,1/3的新建企业是女性领导的,她们总计提供了100万个工作岗位,创造的年产值平均为150亿美元。据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在其25个成员国里,女性领导的企业活动占全部企业活动的28%,其中最高的是加拿大,占39%;而美国女企业家的经营活动已占到50%。女性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与女性企业家的特点也有关系——她们能够适应现代管理潮流。1994年,美国妇女创业者基金会曾就男女企业家的差异问题进行过一项调查,发现两者的思维方式及理念大致相似,但领导风格却有所不同。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们的思维有几大相似的特点,即思考胜于观察,理性胜于感性,三思而后行。无论男企业家还是女企业家,都很注重根据获得的信息去进行可行性分析思考,但两者在做决策时却显示出差异:男人更重逻辑即左半脑的功能,而女性则把逻辑思维与右半脑的思维功能结合起来,即把感觉、直觉、关系、体谅等因素用于决策过程,力求全面与周到。换句话说,男性企业家做决策时强调合理性,女性则力求既合理又合情。男女企业家的领导和管理风格也显然有所不同,男性更偏向自主、独立、竞争,而女性更注重人际交流、相互依存、合作成事,等等。仔细观察女企业家的领导和管理风格,的确有许多地方是很独特的。例如,她们把做母亲和持家的技能用于职业角色上,表现出高超的人际交往才能,适度的灵活性与包容性。她们较富于同情心,容易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口头表达及肢体语言的技巧高明,善于倾听对方的表述从而判断是非。她们期待合作,善于协商,既重理性又重直觉。她们对待员工的态度并不是简单地发号施令、设法控制或显示权威,而是努力以教育、指导、说服、影响等方法去达到管理的目的。由于女企业家往往肩负着事业与家庭的双重担子,她们就得兼顾生活的各个方面,把管理家庭的素质和人格力量展示在职业角色之中。例如,她们看问题比较善于分析背景,容易捕捉到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善于求教,不耻下问,力求信息的帮助,因而较少主观、武断、僵化、一意孤行等作风。欧洲达克斯大学杜克管理学院的里约纳德·格林赫弗教授在研究了成功的谈判所需要素质之后,明确地指出,女性和男性在谈判风格和把握对手的方法上很不相同。男性往往以“背水一战”的心态,奔着“只赢不输”的目标与对手较量;而女性则表现出进退自如,委婉求全,耐心等待,期盼“双赢”的态度,容易与对手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西欧产业合同协会的创始人巴巴拉·格罗甘说:“如果你能成功地协调家里6岁和4岁的两个孩子为抢一个玩具而发生的纠纷,那你就有能力参加世界上任何一项合同的谈判。”人们普遍认为,是经济领域的结构改革给妇女创业提供了机会。制造业的衰减,服务行业与信息产业的兴盛,以及伴随而来的移动通讯和高新技术迅速发展,使全球化经济竞争空前激烈。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已显得陈旧过时了,新思维、新理念、新的管理模式呼之欲出。正是在这种变革形势下,女性的价值观、领导风格以及她们特有的那些能力和素质,显示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女性在以下几方面所显现的优势正是新经济时代所要求的必备的领导能力:A. 有能力推行远景规划B. 不惧怕革新陈规C. 全神贯注于事业D. 在高科技时代采用友情感召的工作方式E. 将挑战转为契机F. 关注顾客的偏好G. 勇于力排众议,标新立异随着公司结构发生的革命性变化,这种女性独有的领导风格更加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男性独踞高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女性在一些传统上不被接受或者不受支持的行业中脱颖而出,越来越多的具备这些特质的女企业家在现代管理中如鱼得水、运筹帷幄,成为公司顶层的管理者。知识型女企业家大有作为中国加入WTO,全球化的浪潮惊涛拍岸,新经济时代产生的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知识女性提供了更好的契机,使女性能够平等甚至更加有利地参与经济活动。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决定产品和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发生了变化。因特网时代十大品牌战略之一体现在“外观感性设计”。在产品的外观感性设计上突出感性魅力,从而吸引消费者,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为此,产品开发部门面向消费者,利用女性工作人员特有的感性,让她们以女性的眼光进行产品的外观设计,从而赋予品牌更多的感性魅力。此外,女性的同情心和长期以来作为男性附属的地位,养成了女性更多考虑他人的思维模式,从而能够经常进行换位思考。今天妇女已经独立走向社会,这种对他人的理解、关爱和细致的天性,在市场经济中自然转移到顾客或工作伙伴身上,使整个组织更加和谐和富有竞争力,从而在实现顾客满意和社会满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二,从整体意义上说,女性的信用水平高于男性。从而能够在经济生活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企业的贸易活动已经从传统贸易发展到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现代贸易,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活动更加便利,资金周转速度加快,投资回报率提高。在存在信誉危机和难以判定一个人信誉度的今天,女性内在的信任特质无疑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竞争优势。第三,生活多样化要求女性平等参与经济活动。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显现多样化、高级化和多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更加全面的眼光去设计产品或服务。而男女两性由于心理和生理的差异以及关注的需求要素不同,必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比如在一个城市里,如果7位市长都是男性,由于性格的限制,可能在讨论城市发展的时候,关注更多的是我们怎么修道路,怎么建工厂,怎么盖楼房,这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其中有2个是女市长,她们可能由于自身的眼光,会对这个建议提出更多的补充,比如怎么盖学校,怎么修公园,怎么建商场,我们的幼儿园如何,我们的绿地怎样。这样,所作的决议由于吸收了男性和女性双方的考虑,我们共同的家园就会建设得更加美好。可以肯定地预言,更多的女企业家走上全球经济的舞台,将使“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更快更好地得以实现。只有更多女性参与企业领导,参与人员管理与培训,许多企业乃至整个世界的种种问题才有希望得到解决,因为那些问题深深地植根于千百年来男性社会化过程及男性主导世界的模式之—:铁面无情、权力较量、背水一战、不输只赢。

[1]

第三篇:中国女企业家生存状况调查:为什么她们更容易成功

□她们平均年龄46.5岁,大多拥有大专以上学历;

□她们经营的企业比男企业家更容易盈利;

□她们比男企业家更自信;

□她们将改变传统由男性主宰的经济规则

编者按:大量的国内外调查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妇女社会、经济、*和家庭地位的巨大变化,一个典型现象——中国女企业家阶层已经出现。

那么,中国的女企业家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她们与男企业家有些什么样的不同?正在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才交流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秘书长李兰为本报独家提供的这份研究报告可以说是中国女企业家的一张素描。

数字中的女企业家生存状况

本文综合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996-2001年六次企业家问卷跟踪调查的主要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与男企业家比较,女企业家相对年轻,学历略低,所学专业文科较多,由组织任命的相对较少。从所从事的行业看,女企业家相对集中于批零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女企业家在东部地区企业、中型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中相对较多。从培训情况看,女企业家参加脱产培训的机会较多;初步掌握外语、计算机技能的居多。女企业家所在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好,女企业家的收入水平略高于男企业家。从自我评价来看,女企业家认为自己更能胜任工作,对自身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地位都比男企业家更为满意。

1、基本状况

(1)年龄

调查结果显示,女企业家的平均年龄46.5岁,而男企业家的平均年龄为47.4岁。比较而言,35岁以下及46-55岁年龄段的企业家中,女性多于男性;而36-45岁及56岁以上两个年龄段的企业家则男性多于女性。

(2)学历

调查显示,大专学历的女企业家比男企业家多1.4个百分点,而研究生学历的女企业家比男企业家少1.3个百分点;大学及中专以学历的男女企业家比例相差无几。

(3)专业

调查显示,企业家的专业以管理类比例最高,从具体专业分布看,财经与管理类企业家的比例为53%,其他专业依次为理工农医类31.4%,文史哲法律类6.8%,其他类8.8%。其中,专业为管理类、理工农医类的女企业家比重比男企业家分别少3.7和5.7个百分点;而专业为文史哲法律类、财经类、其他类的女企业家比重则比男企业家分别多3.5、2.5和3.3个百分点。

(4)任职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的任命方式以组织任命、自己创业、组织选拔与市场选择相结合为主。这几种方式中,组织任命和自己创业的女企业家比重比男企业家分别少7和1.2个百分点;而组织选拔与市场

选择相结合的女企业家比重比男企业家多7.9个百分点。

(5)行业分布

调查结果显示,从事批零贸易和餐饮业的女企业家比重明显高于男企业家,多16.6个百分点,从事社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的女企业家比重也高于男企业家,分别多3.4和2.2个百分点;而从事其他各行业的女企业家比重则低于男企业家,其中制造业低9个百分点。

(6)地区分布

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女企业家比重比男企业家多4.9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的女企业家比重则比男企业家分别少1.7和3.3个百分点。

(7)规模分布

调查结果显示,中型企业的女企业家比重比男企业家多4.6个百分点,而大型和小型企业的女企业家比重则比男企业家分别少1.5和3.1个百分点。

(8)经济类型分布

调查结果显示,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女企业家比重比男企业家多3.8个百分点,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女企业家也比男企业家分别多3.1和1.9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的女企业家比重则比男企业家少8.5个百分点,其他几种类型企业的男女企业家比重基本相同。

(9)企业效益分布

调查结果显示,女企业家经营的企业中,盈利企业的比重比男企业家的企业多7.8个百分点,持平企业也多4.3个百分点;而亏损企业则少12.1个百分点。

2、行为特征分析

调查结果从女企业家的学习、外语水平、计算机及上网、出国、收入、对工作和地位的满意度等方面,通过与男企业家的对比,反映了中国女企业家的一些行为特征。

(1)学习情况

比较而言,女企业家日常学习时间为1-2小时的相对较多,比男企业家多4.3个百分点,没有日常学习时间的也比男企业家略多1.4个百分点;而日常学习时间在0.1-1小时及2小时以上的女企业家则相对为少,分别比男企业家少1.3和4.4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还显示,女企业家参加脱产培训的时间比男企业家多,女企业家参加脱产培训1-10天、10-30天和30天以上的分别比男企业家多4.5、4.4和0.4个百分点,而没参加过脱产培训的女企业家则比男企业家少9.3个百分点。

(2)外语、计算机水平

调查显示,女企业家不会外语的比男企业家少4.8个百分点,同时能进行专业阅读和口语交流(外语水平很高)的女企业家比男企业家分别少7.2和1.1个百分点,能进行函件处理(外语水平较高)的女企业家比男企业家多13.1个百分点。

女企业家不会使用计算机的比男企业家少10.5个百分点,同时能使用相关软件和会编程序(计算机水平很高)的女企业家比男企业家

分别少5.2和0.1个百分点,能进行文字处理(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女企业家比男企业家多15.7个百分点。关于企业家上网的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上过网的女企业家比男企业家多3.6个百分点,而经常上网的女企业家比男企业家少3.2个百分点。

(3)出国情况

调查显示,企业家们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国内外考察”,占44.6%。关于出国考察的调查结果显示,女企业家出过国的占75.2%,比男企业家多5.4个百分点,其中,有过3个月以上出国的女企业家占31.8%,比男企业家略少1.1个百分点。

(4)收入情况

调查显示,企业家收入的形式呈现了多元化趋势,比较而言,女企业家采用“股权”形式的比重比男企业家多2.8个百分点,而采用“月薪和奖金”、“年薪制”及“期权”形式的比重则比男企业家分别少2.5、2.7和0.5个百分点。

关于收入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年收入水平在2万元以下的女企业家比男企业家少6.9个百分点,而收入水平在4-10万元及10-50万元的女企业家则比男企业家分别多1.5和5.2个百分点,收入水平在2-4万元及50万元以上的女企业家与男企业家比重相差无几。

(5)对工作的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女企业家比男企业家认为自己更能胜任工作,其认为“能胜任更大或更多企业的领导工作”的比重为88.3%,比男企业家高6个百分点;而认为只“能胜任本企业的领导工作”的女企业家比男企业家少6个百分点。

同时,女企业家认为自己的经营工作“比较成功”或“非常成功”的占90%,比男企业家多6.3个百分点。

当问及是否还愿意重新选择做企业经营者时,女企业家选择“不愿意”的占22.1%,比男企业家少3.4个百分点;而回答“愿意”的女企业家比男企业家也少2.6个百分点;选择“无所谓”的女企业家则比男企业家多了6个百分点。

(6)对自身地位的满意度

关于企业家对自身地位的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女企业家对自己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地位的满意程度都较高,对这三个地位“不满意”的女企业家分别占36.4%、18.5%和15.4%,比男企业家分别少4.3、9.5和6.2个百分点。

适逢其时的女性创业时代

据统计,到1999年底中国的女性业主和法人已达1959万人,其中大批企业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女企业家所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比例占到89%;而从企业经营情况来看,只有1.5%发生亏损,其余均为赢利企业。

根据调查统计,上述企业规模较大的大部分为国有企业,但在改革开放比较早的地区,资产规模在1亿元左右的民营企业比较多。同时,女性经营的企业中女职工所占比重很大,说明妇女创业为妇女的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创业资金的主

要来源,45%的女企业家靠个人和家庭及朋友集资,而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中则有65%的女企业家是依靠个人储蓄和家庭、朋友集资,在她们中只有30%左右得到了银行贷款。

国家计委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清琪说,中国女性企业家创业有两个明显特点,第一个特点和世界各国妇女创业的特点是一致的,即妇女创业以个体经营形式为主。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8个成员国中,由妇女个体经营为主的企业数占妇女开办企业总数的比例相当高,加拿大为40%,美国为37%,墨西哥约占35%,其他国家除意大利、希腊分别为25%和20%外,均为26-30%之间。中国企业所有制结构中个体和民营企业的比重占25%,而女企业家经营的企业中个体和民营企业的比重大约占55%,远远高于中国所有制结构中个体和民营企业的比重。史清琪分析说,这是因为大部分女企业家的创业活动是在党的十五大为民营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后开展的。

第二个特点是中国中小企业中的女企业家比重很高,但与国外不同的是,中国成功的女性大企业家为数很多。在一些国内外著名的国有大型企业中,有一批成功的女企业家,她们通过转制可以直接成为这些大企业的股东;同时,在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大型集体企业中,也同样有一批成功的女企业家;即使在个体企业中,也存在一些亿万女富豪。为什么中国成长了一批女性大企业家?史清琪分析说,一是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近年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造就了企业迅速发展的空间;二是中国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有许多市场需求量大的新经济增长点被迅速发掘出来;三是随着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进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关注民营企业的发展;四是新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同样为中国妇女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她们也涉足了高新技术产业或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

女企业家崛起的性别背景

近3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创业者崛起,使女企业家的队伍蔚为壮观。尽管女性创业者所主管的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但她们在创造财富和创造就业机会方面所作的贡献,是极其令人瞩目的。

面对经济的全球化竞争,大型企业都通过改组和裁员而“轻装上阵”,这就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潮”,成为政府与社会的隐忧。女企业家们的创业活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从1980年到1988年的9年间,美国企业家的人数增加了56%,而女企业家的人数增加了82%。同期,女性领导的企业产值比所有企业的平均产值增加快一倍。据欧洲女企业家论坛的估计,欧洲近20年来新增的就业机会中,有1/4是女企业家经营的小型企业提供的。在美国,女性领导的企业创造了1200万个就业岗位,而所谓的500强,才提供了1170万个就业岗位。另一项统计显示,在德国东部地区,1990年之后,1/3的新建企业是女性领导的,她们总计提供了100万个工作岗位,创造的年产值平均为150亿美元。据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在其25个成员国里,女性领导的企业活动占全部企业活动的28%,其中最高的是加拿大,占39%;而美国女企业家的经营活动已占到50%。

女性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与女性企业家的特点也有关系——她们能够适应现代管理潮流。

1994年,美国妇女

创业者基金会曾就男女企业家的差异问题进行过一项调查,发现两者的思维方式及理念大致相似,但领导风格却有所不同。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们的思维有几大相似的特点,即思考胜于观察,理性胜于感性,三思而后行。无论男企业家还是女企业家,都很注重根据获得的信息去进行可行性分析思考,但两者在做决策时却显示出差异:男人更重逻辑即左半脑的功能,而女性则把逻辑思维与右半脑的思维功能结合起来,即把感觉、直觉、关系、体谅等因素用于决策过程,力求全面与周到。换句话说,男性企业家做决策时强调合理性,女性则力求既合理又合情。男女企业家的领导和管理风格也显然有所不同,男性更偏向自主、独立、竞争,而女性更注重人际交流、相互依存、合作成事,等等。

仔细观察女企业家的领导和管理风格,的确有许多地方是很独特的。例如,她们把做母亲和持家的技能用于职业角色上,表现出高超的人际交往才能,适度的灵活性与包容性。她们较富于同情心,容易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口头表达及肢体语言的技巧高明,善于倾听对方的表述从而判断是非。她们期待合作,善于协商,既重理性又重直觉。她们对待员工的态度并不是简单地发号施令、设法控制或显示权威,而是努力以教育、指导、说服、影响等方法去达到管理的目的。由于女企业家往往肩负着事业与家庭的双重担子,她们就得兼顾生活的各个方面,把管理家庭的素质和人格力量展示在职业角色之中。例如,她们看问题比较善于分析背景,容易捕捉到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善于求教,不耻下问,力求信息的帮助,因而较少主观、武断、僵化、一意孤行等作风。

欧洲达克斯大学杜克管理学院的里约纳德·格林赫弗教授在研究了成功的谈判所需要素质之后,明确地指出,女性和男性在谈判风格和把握对手的方法上很不相同。男性往往以“背水一战”的心态,奔着“只赢不输”的目标与对手较量;而女性则表现出进退自如,委婉求全,耐心等待,期盼“双赢”的态度,容易与对手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西欧产业合同协会的创始人巴巴拉·格罗甘说:“如果你能成功地协调家里6岁和4岁的两个孩子为抢一个玩具而发生的纠纷,那你就有能力参加世界上任何一项合同的谈判。”

人们普遍认为,是经济领域的结构改革给妇女创业提供了机会。制造业的衰减,服务行业与信息产业的兴盛,以及伴随而来的移动通讯和高新技术迅速发展,使全球化经济竞争空前激烈。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已显得陈旧过时了,新思维、新理念、新的管理模式呼之欲出。正是在这种变革形势下,女性的价值观、领导风格以及她们特有的那些能力和素质,显示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女性在以下几方面所显现的优势正是新经济时代所要求的必备的领导能力:

a.

有能力推行远景规划

b.

不惧怕革新陈规

c.

全神贯注于事业

d.

在高科技时代采用友情感召的工作方式

e.

将挑战转为契机

f.

关注顾客的偏好

g.

勇于力排众议,标新立异

随着公司结构发生的革命性变化,这种女性独有的领导风格更加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男性独

踞高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女性在一些传统上不被接受或者不受支持的行业中脱颖而出,越来越多的具备这些特质的女企业家在现代管理中如鱼得水、运筹帷幄,成为公司顶层的管理者。

知识型女企业家大有作为

中国加入wto,全球化的浪潮惊涛拍岸,新经济时代产生的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知识女性提供了更好的契机,使女性能够平等甚至更加有利地参与经济活动。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第一,决定产品和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发生了变化。因特网时代十大品牌战略之一体现在“外观感性设计”。在产品的外观感性设计上突出感性魅力,从而吸引消费者,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为此,产品开发部门面向消费者,利用女性工作人员特有的感性,让她们以女性的眼光进行产品的外观设计,从而赋予品牌更多的感性魅力。此外,女性的同情心和长期以来作为男性附属的地位,养成了女性更多考虑他人的思维模式,从而能够经常进行换位思考。今天妇女已经独立走向社会,这种对他人的理解、关爱和细致的天性,在市场经济中自然转移到顾客或工作伙伴身上,使整个组织更加和谐和富有竞争力,从而在实现顾客满意和社会满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二,从整体意义上说,女性的信用水平高于男性。从而能够在经济生活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企业的贸易活动已经从传统贸易发展到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现代贸易,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活动更加便利,资金周转速度加快,投资回报率提高。在存在信誉危机和难以判定一个人信誉度的今天,女性内在的信任特质无疑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竞争优势。

第三,生活多样化要求女性平等参与经济活动。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显现多样化、高级化和多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更加全面的眼光去设计产品或服务。而男女两性由于心理和生理的差异以及关注的需求要素不同,必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比如在一个城市里,如果7位市长都是男性,由于性格的限制,可能在讨论城市发展的时候,关注更多的是我们怎么修道路,怎么建工厂,怎么盖楼房,这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其中有2个是女市长,她们可能由于自身的眼光,会对这个建议提出更多的补充,比如怎么盖学校,怎么修公园,怎么建商场,我们的幼儿园如何,我们的绿地怎样。这样,所作的决议由于吸收了男性和女性双方的考虑,我们共同的家园就会建设得更加美好。

可以肯定地预言,更多的女企业家走上全球经济的舞台,将使“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更快更好地得以实现。只有更多女性参与企业领导,参与人员管理与培训,许多企业乃至整个世界的种种问题才有希望得到解决,因为那些问题深深地植根于千百年来男性社会化过程及男性主导世界的模式之—:铁面无情、权力较量、背水一战、不输只赢。

第四篇: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

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医生如何评说自己

“67%的医生曾连续工作36小时以上”“83%的医生称同事中有人患癌症”“75%的医生年收入低于4万元”……本报此前连续三期推出的“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系列报道公布了以上数字,反映了中国医生生存的部分现状。与此同时,在对百姓进行的调查显示,仅20.80%的人认为医生是“白衣天使,很光荣”,43.61%的人称这一行业“费力,但不讨好”。

面对这样的现状,医生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职业的呢?此次,本报与丁香园网站进行的网络调查,及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南京、西安、成都8个城市19家医院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183名医生中,43%的人对工作“既喜欢又怕”,仅8%的人表示“很热爱”这一职业,89%的医生想过“离开医院”。

43%的医生对工作“既爱又怕”

作为让老百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医生自诞生伊始就被赋予了神圣、崇高的地位。但在此次调查中,当问到“你如何评价自己的职业”时,43%的医生尽管喜欢,但“也害怕,怕病人闹事,怕值夜班”,24%的人认为“它仅仅是一份工作”,仅8%的人表示“很热爱”。同时,89%的医生常听到身边同事对工作的抱怨,89%的人想过要离开医院。

“尽管数据中可能有些情绪化的因素,但也反映了很多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的想法。”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高海鹏、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袁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对调查结果的看法出奇得一致。高海鹏院长表示,属于医生的荣誉和价值肯定,要从后半生才开始。大多医生年轻时工作强度大、收入低,还得面对医患矛盾。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邓开叔也表示,医生状况目前苦乐不均。35岁以上的医生职业满意度高些,35岁以下的年轻医生则容易萌发“走”的念头。王拥军院长则告诉记者,他们医院每年都有人放弃“医生”职业,去一些医药公司卖药,甚至做起了和医学完全不搭边的工作。2007年,甚至有一位外科医生在《中国青年报》上刊文,无奈地称:“我不想再做医生,哪怕去街边弄个铁桶卖烤红薯,哪怕去擦皮鞋。”

北京某三甲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告诉记者,从迈进医学院大门的那一刻开始,他就认为医生是世界上最神圣的职业。“张孝骞、林巧稚这些医学大家更是我们的榜样。但目前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和他们当时完全不一样了。他们那时不用贷款买房,不愁工资不够花,更不用怕有些患者的过激言行。可我们现在工作累、收入低不说,还得处处如履薄冰,横跨„医院‟和„法院‟之间。压力一大,难免抱怨两句,偶尔也会赌气地想„干脆不当医生了‟,但冷静下来想想,还是舍不得这个职业,所以必须坚守。”

医生压力来自何方

诚然,导致医生抱怨,甚至产生离职想法的原因在于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调查中,98%的医生称自己每天都面临巨大压力。对此,专家们认为,医生压力主要来自以下方面。首先,医患关系存在矛盾。调查中,80%的医生表示,其压力主要来自医患关系。的确,近年来,有关医患矛盾的事例和数字经常传出。在一些患者眼里,医生成了冷漠的、可牟取灰色利益的职业。有患者甚至携带录音笔和摄像机就诊,记下医生的言行,以备将来“对簿公堂”。我们的调查也显示,仅2%的医生没碰上过患者或家属辱骂医生。王拥军院长告诉记者,20多年前,患者对医生无比信任,即便医疗中偶有差错,患者也能理解。“当时,一个医院一年有1例医疗纠纷就是很了不得的事了;可现在,有的医院一年就七八十例。医患关系的紧张实在让人悲哀。”

而有的百姓认为,问题的主要责任在医生。“有的医生拿红包、回扣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有的医生态度恶劣,冷冷地问几句话,就把病人打发走了。别说悬壶济世了,就连基本的工作态度都不能保证。能让老百姓不抱怨吗?”面对百姓的抱怨,很多医生其实也能理解,一位年轻的医生留言称:“我们有时是觉得委屈,但仔细想想,现在不少医生的医德确实比以前差了很多。拿我自己来说吧,一天下来看几十个病人,已经成了机械运动,很难想到坐在对

面的是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急需帮助的病人。”病痛折磨下的患者往往更脆弱、敏感,哪怕一句不耐烦的言语,都会给他们带来莫大伤害。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教授指出,医患矛盾的产生有体制、医生和患者等多个因素。“但无论如何,医生对自身的肯定主要来自患者的肯定,如果长期得不到肯定,容易让他们产生职业倦怠。而医患矛盾又容易使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调查中,仅5%的医生表示,自己从没焦虑或抑郁过。

其次,高期望与医疗中不确定性的悬殊。有人说,再年轻的医生,在病人眼里也是长者,他肯向你倾吐一切;再无能的医生,在病人眼里也是圣贤,他认为你可以解决一切。医生的神圣在于此,医生之难也在于此。“的确,医生是一个成就感与挫折感并存的职业。”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于海告诉记者,老百姓由于对疾病不了解,因此对医生有着超出寻常的期待;百姓的高期望使得医生对自身的期望也很高,希望尽快把病治好。但医学的不确定性又会不断带给他们挫败感。俞国良教授也表示,医生对自身的高期望与实际知识、能力出现偏差,是压力主要来源之一。

再次,对未来迷茫和困惑。调查中,当问到“对未来工作方向预期”时,仅5%的医生“充满希望”,63%的人选择了“一般”,32%的人甚至认为“没指望”。上世纪90年代,身为麻醉科医师的台湾作家侯文咏描写了大医院中实习医、住院医师的真实生活。他们不知要写多少篇论文才能挤进有资格晋升的“茫茫人海”,不知其间会不会因一个失误就“丢了饭碗”。高海鹏院长指出,对前途的迷茫是很多医生面临的最大困惑。俞国良教授则指出,医生每天要面对大量患者和同类疾病,时间长了难免产生“审美疲劳”。“但这个职业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勤奋吃苦、默默奉献,能耐得住寂寞。”

最后,来自收入等其他因素。“医生收入并不高”在本报第237期头版《医生收入低不低》中已做过详细报道。此外,王拥军院长告诉记者,国外医生的工作只是把病看好,但中国医生还得承担医保、公费医疗等负担,这些出了问题,同样得惩罚医生。很多医生表示,他们的理想就是“有一天,能专心致志地看病,不用想一些其他的事。”

当然,调查中同样有让人感动的数据——65%的医生背后有家人的支持;69.55%的百姓认为医生收入和付出相比“偏低”。袁钟教授表示,如果说医生在踏入行业门槛的那一刻就选择了奉献的话,其家属的付出也丝毫不亚于他们。

医生压抑,受害的是百姓

当巨大的压力接踵而来,医生难免在工作中变得敏感、紧张、压抑。“这样下去,最终伤害的只能是老百姓的利益,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王拥军院长指出,“以前我们会对刚入门的医生说,„你们要时刻以患者利益为重‟;但现在,医生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在诊疗过程中保护自己。拿脑血栓溶栓来说,目前中国每年有100万人需要接受这种治疗,但真正做的只有1000多人。这是因为溶栓治疗中有60%并发症的可能,医生不愿承担这样的风险。保守治疗对百姓肯定不利,但也是医生现阶段保护自己的无奈之举。”

从医学发展来看,高海鹏院长指出,失去创新激情的医生只会得过且过,甚至半途而废,从而造成医学发展的整体滞后。“如果说上世纪,郭沫若、鲁迅等人弃医从文,是追求进步的表现。那么今天,医生放弃多年的医学生涯,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很多后来转行的人和我说起这事时,都或多或少流露出些许遗憾。”袁钟教授表示。

医生心态发生了变化,也让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也令人忧心。调查中,81%的人认为近年来医学院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71%的人反对自己的子女再当医生。此前中国医师协会进行的调查也显示,医生的子女愿意再当医生的仅为17%。“现在的医学生的确不如过去,中华医学会伦理学分会主任委员李本富指出,这首先由于医学院的准入门槛比以前低了;其次,医学生们看得多、学得多,但实践机会比以前少了;最后,医生社会地位的下降使得不少医学生毕业后另投其他职业。对此,袁钟教授表示,目前这种人才流失的情况可能一段时间内并不会表现得特别严重,协和医科大、北医、首医这些重点医学院校也不会门可罗雀。“但不

可否认,医生的这种心态会让其子女或学生深受影响。如果到将来,好医生越来越少了,百姓的健康谁来保障?”

医生需要更好的生存环境

尽管有委屈、有抱怨,甚至想过“跳槽”,但中国仍有600万医生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履行着伟大的誓言。而社会,也应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让他们能专心科研、全心全意治病救人,这也是为了百姓自身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利益。

邓开叔会长表示,医患双方必须冷静看待当前的医患关系。首先,医生要重建自己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美国某报社举办过一次“在这世界上谁最快乐”有奖征文,其最佳答案有三:

一、挽救患者生命的医生;

二、忙了一天,为婴儿洗澡的妈妈;

三、作品刚完成,自己吹着口哨欣赏的艺术家。作为接触到人类最高价值、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职业,医生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以德服人。我国著名医学家张孝骞指出,“医生要有科学家的技术,传教士的心灵”。“这听上去有点难,其实很简单。”袁钟教授表示,“哪怕多和病人说两句,多给一些笑脸,对病人来说就是莫大的安慰。有个病人对我说过,当他躺在手术台上感觉很无助时,一个医生走过来摸了摸他的头,他立刻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对医生来说很难吗?其实一点都不!”这就是医德。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镌刻着特鲁多医生的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俞国良教授则向医生提出了“六心”,即爱心、热心、用心、耐心、精心和信心。

对患者而言,则要充分理解医生,给他们宽松的环境。医生也是普通人,更有好心人。俞国良教授认为,患者应该具备“四心”,即同心(设身处地为医生着想)、放心、安心、开心。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乳癌科主任江泽飞说:“人类99%的疾病可能目前还没办法完全攻克,这是必须接受的现实。所以患者对医生的预期千万不要太高,否则会给他们过大压力。”王拥军进一步指出,当遇到医疗纠纷时,患者要用正当方式去解决。打骂医生,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耻辱。

从制度上来说,几位专家都呼吁,国家应加大投入,将医生和患者之间“钱”的纽带斩断。▲编后:截至本期,“中国医生生存状况系列调查”的数据和相关报道已全部刊登。此次有关医生甘苦、困惑以及医患关系的话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有网友留言说:“原来医生们也这么不容易,我们患者真应该多去体谅。”也有医务人员致电来:“你们道出了我们的心声。其实,目前医患关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自省、自律。”

报道虽然结束了,但有关医患的话题还将探讨下去。希望我们一次次努力能够促进医患间的理解,让医生工作更受尊重,让患者心态更加平和,让大家的心贴得更近,让整个社会更和谐。

在此,《生命时报》衷心感谢积极参与调查问卷的广大医务人员和网友,及参与讨论的各界专家。

第五篇:2010年中国CFO生存状况调查

独家:2010年中国CFO生存状况调查

自《首席财务官》杂志2005年5月创刊以来,我们遇到了无数个令人郁闷的场景。这些郁闷无一例外地都指向了CFO阶层本身。

拿最近的两个例子来说吧。

三个月前,一档在财经读者领域影响力巨大的电视栏目,制作了一期有关CFO的节目。在长达近1个小时的节目中,“账房先生”、“瓜皮帽”等词语作为笑点不断出现,几名会计领域的专家也不失时机地加以点评,结果曾操盘吉利整体业务流程再造、赴港上市以及一系列海外收购的吉利集团CFO尹大庆被“定义”为司库,在全球化业务流程掌控上表现极为出色的中兴通讯CFO韦在胜被“定义”为CIO(首席信息官),在讨论了几句成本管理问题之后,一直力主财务管理引领企业价值创造的中国神华CFO张克慧被“定义”为财务总监。当看到电视画面中频频摇头的这些CFO们,就知道这档自以为要拔高中国CFO形象和地位的节目恰恰起到了史无前例的反作用。

另外一次也是几个月前,我在一家国内顶级的商学院上EMBA的“管理会计”模块,班上很多身为老板的同学都溜出去抽烟或打电话。课间休息的时候我问几个同学,“这个模块很不错,你们为什么不听呢?”同学的答案很简单:“怎么去管会计不是我这个老板该操的心,下面有财务部长管呢。”我又问:“那你们对财务分析的课程感兴趣吗?”回答是:“这个课程好啊,什么时候讲?”

我相信这两个场景将成为中国CFO阶层崛起之路上颇有意思的两个注解。在对财务管理充满误解、对会计一词充满轻视的中国企业管理体系和语境中,厘清中国CFO的职责将是本刊无比艰巨而又责无旁贷的义务与责任。为此,《首席财务官》杂志在创刊之际进行了“2005中国CFO生存状况调查”之后,时隔五年再度推出“2010中国CFO生存状况调查报告”,将五年来这一阶层发生的变化呈现给广大读者,希望这一路前行的数字航标,能清晰标定出中国CFO阶层全面崛起的航道。

毫无疑问,任何一个公司高管的职能都要面临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制约。从中国CFO阶层所处的外部环境来看,国内现行的财务制度(指含有法律法规意义的硬约束的制度体系)、国内的资本市场变迁等两大因素,构成了中国CFO阶层生存的外部环境。从中国CFO阶层所处的内部环境来看,国内企业当前的公司治理水平、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下组织结构的进化等两大因素,构成了中国CFO生存的内部环境。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运营的任何结果都将在财务环节得到反映。“2010中国CFO生存状况调查”的目的,恰恰就在于从实务操作的一端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和一对一专访的形式,具体研究和分析本土CFO职能和角色在近五年来的变迁。并通过阶段性的结论和标志性的案例解读,给国内1800万财会工作者和100万左右的企业财务负责人梳理出非学术性的本土CFO的实战能力框架结构,以推动本土企业财务体系的完善和运营效率的不断提升,以及更多符合现代公司治理结构需求的优秀的本土CFO的涌现。

从全球范围来看,CFO角色与定位的相关研究,也大多处在调查与分析的阶段,尚难以形成全面统一的认识。时常见诸报端的一些相对模糊且模棱两可的论述对CFO管理角色的理论依据及其具体作用机制,仍未能形成全面、深入和清晰的论述,尤其是对CFO角色的本质缺乏正确的理解。因此,对于整个CFO阶层的指导意义不强。显然,这对于习惯了参照欧美成熟市场标准进行企业现代化改造的本土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新财务运动背景下中国CFO阶层的兴起

虽然改革开放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本土企业走向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财务战略管理的进程却实质上要短得多。这从本土企业财务管理中最基础的会计核算制度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伴生性演变过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本刊在过去五年来已经做出过多次相关的报道和综述,特别是将这场影响深远且错综复杂的财务制度变革称之为“新财务运动”,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出台的“1992年11月30日”作为“新财务运动”的起点,以新会计准则所生效的“2007年1月1日”为“新财务运动”的阶段性终点来看的话,期间信息化技术在本土企业中的广泛引用、资本市场的形成与壮大等两大诱因,历史性地改变了本土企业财务体系运作的结构与流程。

同时,另外一个资本轴向上的制度变迁,赋予了这场“新财务运动”更广泛和深远的意义。首先是2005年开始的国内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由于史无前例地赋予了流通股小股东以否决权,因此当时国内1300余家上市公司不得不与以机构投资者为代表的流通股股东进行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多数上市公司的财务负责人被赋予了主持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设计、论证与投资者沟通等环节,进而成为上市公司面对公众投资者路演的设计师和核心成员。可以说,在这场第一次触动国内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股权分置改革中,CFO第一次登上了公司治理结构的舞台。同时,被称为中国版“萨班斯”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规范在2008年5月由五部委高调推出之后连续遭遇“刹车”,经过无数次的台下博弈,终于在今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之后,《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将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型企业提前执行。

事实上,在新财务运动兴起之前,由于国内企业的财务部门被框死在会计核算领域,毫无价值创造的业务空间。甚至连现在普通的中小企业财务经理所负责的资金管理和税收筹划等工作,也无从谈起。因为当时的国有企业资金属于财政拨款制,税收则按照利税上缴方式实现,不需要任何税收筹划。

抛开早已陈旧不堪的《总会计师条例》,国内部分有先见之明的权力部门正在努力营造市场化的CFO标准。在这方面,保监会于2008年初出台的《保险公司首席财务官任职资格规定(意见稿)》(以下称《规定》)可谓是官方文件中对首席财务官角色定义最具突破的一次:“本规定把首席财务官界定为保险公司负责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企业价值管理活动的高级管理人员,即与企业价值管理有关的事宜都是首席财务官的职责范围。”而且《规定》明确,首席财务官应当由董事会任命,保险公司应当要求首席财务官出席或列席董事会会议,同时也规定了首席财务官的报告路线。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首先应当保证公司有畅通的信息披露渠道,保证投资者能够及时全面掌握公司的财务状况。本规定明确了首席财务官应向董事会和总经理报告工作,同时每半年至少一次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公司的财务状况。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规定》还明确首席财务官有获取履行职责所需信息的权力,对职责范围内所负责的决策事项有一票否决权。同时,《规定》主要从职业操守、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三个方面对首席财务官的任职资格条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总的来说,这是一次非常值得肯定的尝试。事实上,就早期国内总会计师制度从苏联引入国内而言,也是从部分行业开始作为行业内部标准出现,而后规范统一至全国的。

与国内大型国企和上市公司CFO角色的缓慢形成所不同的是,2000年3月主营业务在大陆本土而公司架构为海外的亚信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资本市场,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赴海外上市的潮流。在筹备赴海外上市的过程中,首席财务官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亚信集团高层的面前。为此,亚信创始人田溯宁挖来了惠普中国区的首席财务官韩颖,担任这一职务。后来韩颖在这一职位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并被冠以“亚洲第一CFO”的美称。随后赴海外上市的新浪、搜狐、网易、携程等逐一聘任了具备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CFO意义的首席财务官。随着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浪潮的风气云涌,如今海外上市公司CFO已经成为国内思维最领先、角色感最强的一批CFO。

此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500强随着本土化改造的日益深入,其原本由外籍人士担任的中国区CFO角色也逐渐由成长起来的本土人士接任。尽管绝大多数不被允许从事资本运作的工作,但由于跨国公司的治理结构,这批中国区CFO在职责范围内具有极大的话语权,比如预算、绩效管理、内部控制、信息化等,其与中国区CEO也多为真正意义上的业务伙伴关系。

正是这些多元的CFO角色的出现,使得本土CFO阶层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并正在全面进入公司的决策核心,进而带动本土企业向高绩效的精细化管理的商业组织演进。中国CFO阶层正在全面进入决策核心

早在五年前,本人所在的《首席财务官》杂志所进行的“2005中国CFO生存状况调查”中,有57%的受访CFO认为自己属于公司的决策层。而在最新的调查中,对于同样的问题,有83%的受访CFO认为自己属于公司的决策层。换句话说,五年的时间,进入公司决策层的比例整整提高了26%。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巨大的进步。两次调查的数据差异详见图1。

图1 事实上,如此巨大的变化,最核心的原因在于日益强烈的分权需求促使本土CFO全面进入决策核心。与中国企业的发展阶段对职业经理阶层的需要是分不开的。让我们不妨把关注的目光放大到整个职业经理人阶层出现的必然性。

谈及职业经理人的起源,有两个人是无论如何无法绕开的——阿尔弗雷德·P·斯隆和彼得·F·德鲁克。作为现代工商业历史上的第一个首席执行官,斯隆全面掌管通用汽车公司的时候,幼稚的汽车市场仍然完全处于福特汽车的巨大统治力之下。在1920年,亨利·福特率先采用的大规模生产技术,以每分钟生产一辆黑色T型汽车的效率使福特公司占有60%的美国市场份额,通用汽车公司使出浑身解数,才勉强保住了12%的市场份额。此时的现代工商业仍然还停留在创业者的神话时代中,白手起家的JP·摩根、洛克菲勒和亨利·福特身为美国梦的代表,浑身上下散发着太阳般耀眼的光芒,就像今天丁磊、陈天桥头上的光环。

仅仅五年后,斯隆就带领通用汽车公司全面超越了福特公司,他所凭借的是全新的组织和每年不断推出的新车型,而福特公司依然在福特的光芒下麻木地生产着历久不变的T型车,最终永久性地丧失了汽车业霸主的地位。《经济学家》杂志后来的评价一语中的,“阿尔弗雷德·P·斯隆对高层管理者所做的和亨利·福特对最低层所做的完全一致:将其行为变成一种可靠、高效、飞快运转的流程。” 从这个意义上看,即使今天大多数中国公司的创始人依然在公司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经理人的崛起也注定是一个无法阻止的趋势,其内在驱动力在于经营环境的变化,正在迫使越来越多的公司采取更广泛的分权策略。

而管理学和经济学都一致认为,在迅速变化的市场中,分权的净收益(与它产生的代理成本、协调成本和失误损失、对集中信息的低效运用等各种分权成本相抵消之后)会相对较高。美国学者Christie、M.Joye、R.Watts等人选取了121个公司的样本,研究其总裁和高级经理之间的分权问题,最终发现:公司越大,拥有的局部知识越多,业务越分散,政府干预越少,就越有可能采用更高程度的分权化决策。

就本土企业来看,无论是宗庆后白手起家的娃哈哈这样的家族企业,还是倪润峰、张瑞敏同样以创始人身份做大做强的国有企业,其目下的市场环境的变动速率和创业之初都已经无法同日而语,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切分创始人过宽的管理幅度的高层职能经理的出现,已成必然之势。

同时,由于国内近30多年的经济改革,使得本土企业先后经历了生产为王(短缺经济时代,1978~1990年代初)、营销为王阶段(过剩经济早期,1990年代中期~2000年代中期),而近年来由于民企登陆海外资本市场以及国内资本市场的勃兴,中国企业正在进入一个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特征的“资本为王”的新阶段。在这一全新的发展阶段,CFO作为公司创始人在资本环节的操盘手,必然全面介入公司的战略级决策。而且,由于国内企业的创始人和CEO们普遍缺乏财务知识(大多是技术、营销出身),在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之际,CFO的专业经验就成为他们在新的发展阶段中不可或缺的“拐杖”。

公司治理结构转变促使中国CFO地位上升

本次调查中34%的受访CFO表示,其主要的工作汇报对象是董事会。与五年前的调查相比,这一数字同样有了较为明显的上升,当时只有15%的受访CFO确认自己的工作汇报对象是董事会。一个良好的迹象是,向副总裁汇报的CFO比例比五年前下降了接近一半,这表明越来越多的CFO已经是副总裁行列的一员,至少在职能线上与其他条块的负责人可以等量齐观了。

显然,这与最近五年来资本市场改革的逐步深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日益规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五年间两次调查中最重要的结果,仍然是接近60%的受访CFO表示需要直接向CEO或总裁汇报(见图2)。这一数字也表明了国内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要达到欧美发达市场下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水平仍然需要足够的时间。

图2 从公司治理的内涵来说,CFO角色扮演着极其重要的环节。

伯利和米恩斯(Berle and Means,1932)以及詹森和梅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6)认为公司治理应致力于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的焦点在于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相一致。法马和詹森(Fama and Jensen,1983)进一步提出,公司治理研究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的代理人问题,其中心问题是如何降低代理成本。施莱佛和维什尼(Shleifer and Vishny,1997)认为公司治理要处理的是公司的资本供给者如何确保自己可以得到投资回报的途径问题,认为公司治理的中心课题是要保证资本供给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上述学者对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偏重于所有者(一般情况下即为股东)的利益,因此他们信奉“股东治理模式”。

科克伦和沃提克(Cochran and Wartick,1988)认为,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是高级管理人员、股东、董事会和公司的其他相关利益者相互作用产生的诸多特定的问题。布莱尔(1995)认为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拥有公司,如何控制公司,风险和收益如何在公司的一系列组成人员,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用户、供应商以及公司所有的社区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以上学者对公司治理的阐述把利益相关者放在与股东相同的位置上,因而他们提倡“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尽管在上述学术观点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作为公众公司,应当设定一定的制约程序来限制管理层的行为,这已经成为全球公司治理的共识。而由美国安然事件等一系列丑闻所引发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破天荒地要求CEO与CFO共同在财务报表上签名以此承担法律责任的行动,不可避免地对CFO在公司内的决策层地位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而考虑到国内已经有300余家海外上市公司(主要在美国)的现状,这批CFO对国内同行显然起着标杆性的作用。

中国CFO核心职责走向“广谱”化

刚刚结束的调查表明,本土CFO的工作职责趋向于“广谱化”,与五年前相比,除了资金管理和纳税筹划这些由于中国经济结构中的固有问题导致CFO不得不高度关注的两个环节。内部控制、全面预算管理、投融资、战略成本管理,甚至信息化环节都成为当前本土CFO们发挥主导性的领域。

中国CFO骤然变宽的管理领域

目前大多数规模以上的中国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高财务风险区域,其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和危机大致有以下三个:外部经营环境处于剧变期、短期现金流风险和外部并购风险。在上述风险存在的基础上,中国CFO们的管理范畴正变得前所未有的宽广。如图3所示,本次调查中,资金管理、内控与风险管理、纳税筹划、全面预算和投融资等都成为超过半数的受访CFO现阶段具有工作主导权的主要领域。

图3 而涉及到业务发生机制的战略成本管理,也被高达45.68%的受访CFO主导推进,显然这对于下一步中国企业全面走向精细化管理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相应地,作为流程调度和再造的理想工具,信息化建设也被35.8%的受访CFO掌握着主动权。这其中,特别是一些具备相当规模的民营企业,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CFO作为空降兵加盟,在赢得老板的鼎力支持之后,CFO改造这些“野蛮生长”的民营企业之时,往往首先采取信息化的手段,用流程再造的方式对积弊已久的内部财务管理、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和内控管理进行一次快速的“系统升级”。

当前的工作精力分配牵扯着CFO“广谱”职能的更好实现

图4 与前一个调查结果息息相关的一个调查结果,是关于中国CFO日常工作精力的分配(见图4)。调查结果显示,综合财务管理、税收筹划和风险控制三个环节占据了中国CFO绝大部分精力。除了前面已经论述过中国企业面临的三大财务风险之外,国内长期以来企业的畸高税负(根据福布斯公布的2009年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中国大陆位列全球第二),使得绝大多数规模以上的企业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税务问题,因此CFO不得不拿出相当的精力去筹划和化解这方面的问题。而由于是外部环境所带来的问题,针对税负这一问题的应对显然无助于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不过,风险控制倒是一个具备极大伸缩性的职责领域。事实上,内部控制作为应对企业经营中的系统性风险的“安全程序”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制度建设了,中国版“萨班斯”的出台就是明证。类似如此重大的立法举措聚焦在企业运营的一个独立环节,在国内罕有同样的案例。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内部控制对于正在大规模推进精细化、资本化乃至全球化的本土企业来说,已经成为无法逾越的门槛。因此中国CFO完全可以在现有的工作职能和精力分配格局下,通过全面的风险控制管理逐渐理顺业务流程中的不合理环节,进而推动企业向精细化运营进化。

国CFO现有状态距现代治理结构要求尚远

目前本土CFO身处全球第三大资本市场环境中,其现有职能的发挥距离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理想要求的距离尚远。根据历次调查的结果,本土CFO在重大决策上只具有建议权,拥有否决权的尚属凤毛麟角。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本土企业的资本运作无论从规模还是频度都大为增加,这对于出身于财务背景的本土CFO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从现代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国内企业在IPO领域的实践在沪深两地交易所开张的第一个10年内几乎乏善可陈。当时国内IPO路线图中的关键点在于上市指标的获取而不是如何挖掘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而借道资本市场实现“国企三年脱困”的基调,则几乎彻底使国内资本市场失去了上市公司所应依托的信托责任的立足点,其余毒绵绵至今未能肃清。

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IPO案例中的资本英雄,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2000年后登场的。好在30年的改革开放史中,总有些行走在政策空白点的异类出现,而他们的实践为某种潮流的兴起扮演着导师的角色。

当前,在更为市场化的海外资本市场实现IPO,也意味着这家公司的资本运营能力得到了更市场化、更普遍地认可。

事实上,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会计准则所趋同的国际财务报告制度,恰恰是全球性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的产物。中国人民银行一位权威专家认为,国际会计准则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资本市场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便利各国企业资金融通、资本运作和业务合作而产生并渐次完善的共同的“会计语言”。

在过去的100年间,全球经济通过贸易全球化的过程逐渐从严格的国别壁垒和分割走向全面的区域联合和一体化。其中,资本作为经济驱动的核心要素,率先实现了大范围的跨国界流动,并由分割到融合进而形成全球化资本市场。而在资本的背后,会计制度的趋同扮演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不过尽管新会计准则给上市公司带来了诸多意义深远的影响,但值得本土CFO注意的是,来自全球资本市场的成熟实践早已证明,采用不同的会计准则不会带来实质上的不同估值。

现有CFO职权更多的还是建议权

在本次调查中,高达90.12%的受访CFO表示,自己对公司重大决策的参与仍只限于建议权,能真正具备决策权的只有19.75%,而标志着公司治理结构均衡性的否决权只有14.81%。

上述调查结果与不久前IBM刚刚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的结论颇为吻合,“在大中华区,首先CFO在职责和企业当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着,特别是在面临外部非常频繁不可预测的变化当中,职责越来越重,而且更多地介入到企业级的一些决策过程当中去。同时他们在这种决策过程当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信息的提供者,或者是一个方案的建议者,更多是到最后决策的制定过程当中,这个是在中国调查当中见到的一个非常可喜、也非常令我们诧异的结果。” 事实上,立场更为中立的CFO拥有更多的权力对于股东价值最大化是有更大的益处。按照一项广泛被引用的数据所言,在财富500强的企业中,大约有1/3的CEO以前做过CFO以及类似的角色。金融时报指数350的公司中,一半以上CFO出身的CEO帮助自己的公司获得了比证券市场平均业绩更好的表现。

不过,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历史原因,使得CFO尚无法充分行使职权范围内的决策权,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建议权也是一个具有很大中间态的权力。由于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历时尚短,加上中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公司CEO对于财务和资本两个领域的知识相对匮乏。因此,在资本市场发展起来、企业规模日益增长之后,CEO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决策需要使用到财务和资本方面的知识,此时CFO就成为极好的咨询对象。因此,其建议权如果运用得当的话,是非常有可能转化为最终的决策的。

当然,建议权发挥得好坏,更多地取决于CFO与CEO的微妙关系。

毋庸置疑的是,当前本土企业中CEO与CFO的关系,仍然是制约CFO阶层在当下展开职能的重要内部环境。由于发展时间所限,大多数规模以上的本土企业仍处于创始人的直接控制之中(国有企业也多是在将其规模做大的那一任领导控制下,如海尔集团的张瑞敏),因此CFO的职能展开必须要获得创始人的支持。

由于所历经的经济周期较短和早前双轨制中暴利机会频现的影响,本土企业的老板大多如前天狮集团CFO焦文军所言的“赌性极重”,因此如何制约CEO的决策风险就成为本土CFO一项十分关键的任务,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与CEO保持极好的关系。

在本次调查中,能够得到CEO充分理解大胆授权的CFO占到了六成(见图6),这一结果和五年前差不多。这说明,经过多年的磨合,中国企业的CEO与CFO对彼此的管理边界有着相当的默契。

图6 就国内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而言,无论是从草根转变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企业,还是仍占据主流的国有企业,由于普遍缺乏有效的董事会,CEO在企业中的权力往往难以受到监管和约束。一旦CEO提出某种不合规的财务要求,此时被视为技术官僚的CFO时常面临非黑即白的“义利之争”的两难处境。因此,在这一治理结构的环境之下,大多数受访CFO仍然把自己发挥价值的希望寄托在CEO的身上的想法是非常务实的。

中国CFO面临的最大挑战

根据调查结果,财务战略和业务战略的匹配,成为本土CFO当前最重大的挑战。这也说明,经历了胆子时代、点子时代的本土企业,已经面临全方位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集团的企业级战略,必须要得到财务战略的分解与执行,才能达成效果。

图7 在本次调查中(见图7),高达80.25%的受访CFO认为,业务战略与财务战略的匹配是当前他们最大的挑战。众所周知,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三部曲”中将企业的战略简化为“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聚集战略”。中国CFO们又该如何设计财务战略,以匹配公司的业务战略呢?

早前美国《商业周刊》针对1500家国际公司主管的一项调查显示,从CFO自身的角度来看,28%的CFO认为自己是策略家,而从CEO这一局外人的角度看,却有高达45%的CEO认为CFO的角色应该是策略家,核心原因就在于公司的策略和财务密切相关。

永道国际(如今已并入普华永道)早在1989年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大多数美国CFO往往花费75%~80%的时间用于日常事务,而居于领先地位公司的CFO们用于日常事务的时间仅占到25%~30%。据此,永道国际得出的结论是,进入新千年后,优秀CFO仅仅需要把10%~20%的工作时间用于日常事务,其工作重心已经全力转向如何让企业增值的战略行动上面。显然,中国CFO面临着同样的课题挑战。

如前所述,由于规模和发展阶段使然,财务环节对于公司价值的创造已经不简单地处于后台核算的角度,更多地甚至是处于价值创造的前沿。因此如何将业务战略与财务战略更好地匹配在一起,是当前本土CFO们的首要任务。正如中国神华CFO张克慧不久前曾在本刊举办的2010中国CFO春季论坛的演讲中所表示的,“财务战略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一定要跟企业的战略相联系。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企业战略就应该有与其相适应的财务战略。企业战略有的时候会通过财务战略表现出来的,比如说这个企业的战略是激进的、保守、防守型或者是稳健的。所以,我们说财务战略既是企业战略的内容,同时又是它的表现形式。大家知道在财务战略选择的时候有一个顺周期的效应,即人受到动物精神的驱使,在经济周期上行时,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经营行为过于激进,表现为企业投资扩张;在经济周期下行时,企业管理者过于悲观,经营行为畏缩不前,表现为投资谨慎。”

非财务管理经验欠缺制约CFO解读业务战略

我们在前面讨论了非常多的内外部环境问题,但根据“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辩证法,CFO自身的能力素质作为其职能展开的绝对内因也对上述公司战略与财务战略的匹配形成了较大的制约。

在本次调查中,72.29%的受访CFO表示其就任现职前的工作背景是财务背景;同时由于IPO的现实需求,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出身的CFO在中国企业中出现(见图8)。当然,少数投资银行出身的CFO更是为了配合公司海外上市而转行的。

图8 总体而言,CFO只拥有财务方面的知识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企业的需求了。对于CFO的专业知识和视野,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从功能的角度,将CFO应具备的知识分为核心知识和相关知识。核心知识是指与CFO从事工作联系十分紧密的知识。核心知识分为战略管理、公司治理、财务战略、财务报告、成本管理、风险管理、购并与重组、税收筹划、价值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审计与内部控制、财务分析与预测、财务信息系统与ERP、经营责任与资产管理等13个模块。相关知识包括行业知识、经济法、经济学、统计学、国际商务、行为学、投融资、外语、信息技术等。而一项西方的研究表明,胜任的CFO必须擅长11项管理能力,即财务组织建设能力、企业内控建设能力、筹措资金能力、投资分析决策和管理能力、税务筹划能力、财务预算能力、成本费用控制能力、分析能力、财务外事能力、财务预警能力和社会资源能力。

显然,上述这些能力和知识已经远远超出了财务的范畴。为此中国CFO阶层也面临着普遍的持续学习的压力。当然从短期上看,来自于第三方的专业服务机构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弥补上述CFO 的短板。比如,联想集团新兴市场CFO周庆彤曾全程负责并购IBM的谈判和后期整合工作,他表示,联想在这一过程中动用了战略顾问、财务顾问、财务投资者、贷款方、会计师、资产评估师、法律顾问、税务顾问、环境审计师等10来个第三方资源,并动员大量内部人员积极参与过渡计划、人才保留计划、客户保留计划、沟通计划、文化整合计划、财务计划、成本降低计划、收入提高计划等全面计划中去。

当前本土CFO薪酬状况

在本次调查中,通过对本土CFO阶层五年来的薪酬水平进行的深入剖析,薪酬的逐步上涨显然使其角色价值的认可度在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本土企业资本化过程的加速(如赴海外上市、股权激励的放开、创业板的推出等),使得本土CFO在股权上获取了实现自身职业价值的新途径。

薪酬大幅上涨,更关键地在于股权激励

在本次调查中,值得关注的是中国CFO阶层的薪酬已经得到结构化提升。与五年前相比,半数受访的中国CFO的年薪在10万元~20万元之间,更值得关注的是百万以上年薪的CFO高达6.17%,与五年前相比,显然整体薪酬水平有了结构性的上升(见图9)。

图9 与之相比,关于CFO对薪酬满意度的调查则透露出进一步的信息。尽管薪酬水平有了结构性的提高,但有意思的是,此次调查中的CFO薪酬满意度明显较五年前低(见图10)。究其根本,在于目前CFO对企业的价值贡献已经远远超过五年前的水平,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CFO参与到“IPO造富”浪潮中来,使得还没有实现造富梦的CFO们产生了较为强烈的不公平感。

图10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John Stacey Adams)于1965年提出的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所指出的,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Referents)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

而最近一年来国内资本市场的变化无疑加重了受访CFO们的不公平感。2010年3月《首席财务官》杂志研究了创业板62家上市公司的CFO薪酬状况,其薪酬的分布与前面的最新调查结果没有太大差异。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创业板上市公司CFO的持股情况。在该次样本研究中,有31家公司CFO的持股数显示为零,占据了总数的50%。但是具体是因为没有披露还是真的没有持股,实在无从考证。不过从对样本的数据梳理过程来预测,我们选择相信,确实有很大比例的CFO没有持股。而持股数为50万股以下的CFO,占据了绝大多数比例(见图10)。持股数在100万股至200万股区间的占有4.84%的比例,在200万股到500万股区间仅占3.23%。值得注意的是,有两位CFO的持股比例超过了500万股,分别是北京华力创通CFO熊运鸿(持股9863900)和北京神州泰岳CFO万能(持股6195272)。按照3月1日的收盘价37.08元来计算,华力创通CFO的身价为3.6亿元;神州泰岳当日的收盘价145.39元,CFO万能的身价将达到9亿元。

当然,除了创业板,海外上市公司CFO的优厚股权也是足以引起CFO阶层内薪酬不公平感的主要原因。此外,国有上市公司也已经打开了股权激励的大门。国内上市公司2006年12月6日,国资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股权激励办法》)。负责起草这部办法的国资委企业分配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在具备条件的企业试行股权激励能更好地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国企存在的“59岁”现象和短期行为问题。

《股权激励办法》第一次从股东价值的创造上肯定了优秀职业经理人远远超出年薪所得的巨大贡献。事实上,中国式的股权激励从概念的震撼性提出到形成民间共识,再到白纸黑字的政策落实,凝结了诸多饱含企业的盛极而衰和个人的身败名裂于其间的惨痛案例。这其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当属段永平出走小霸王和储时健59岁入狱两桩公案。

从较为理想的发展态势来看,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得较好的公司,CFO的薪酬和CEO的薪酬总体是相当的。我们早在创刊之初,就引用过一组来自美国的调查数据试图为本土CFO的薪酬做出标杆:通常情况下,CFO享有的公司股票期权几乎与CEO持平。而在美国,价值10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其CEO的薪酬构成比大致为:基本年薪占17%,奖金占11%,福利计划占7%,以股票期权为主的长期激励计划占65%。而通常来说,美国薪酬最高的CEO们的平均股票收益占了总薪酬的绝大多数,相应地那些低调很多的CFO们同样有着丰厚的股票收益。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CFO在资本运作领域的价值创造能力日益突出,其包含股权激励在内的薪酬将有着广阔的上升空间。

总括性结论

五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重大变化,使得CFO这一原本在中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并不存在的阶层迅速崛起,其作为连接企业内部财资管理与外部资本市场的桥梁角色正在发生着不可逆转的深刻变化,最令人惊讶地是,相当一批CFO已经站在了价值创造的主阵地上,这必将推动中国企业运用资本手段进行股东价值创造的新时代的形成。

对照五年前的中国CFO生存状况调查,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从成本管理、风险管理再到市值管理,不同企业发展阶段的环境要素约束下的CFO角色构成了其从单纯的财务管理者——业务流程的调度者——企业价值的创造者这一完整的进化路线。显然,相应地这会带来中国CFO的工作职能、知识结构、权力地位、时间分配、薪酬状况等等系统性的变化,目前这些变化还远未达到理想的境界。同时这些变化对外部的制度环境和内部的公司治理结构也相应地带来了反作用力,并进一步地推动这些变化向纵深发展。

延伸阅读

2010中国CFO生存状况调查的主要方法与周期

本次调查通过连续在《首席财务官》杂志2010年2月号、3月号刊登的调查问卷,并在《首席财务官》杂志旗下网站www.topcfo.net上公开发布该问卷,以及对国内所有上市公司的财务负责人通过传真、电邮等方式发出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548份。

调研时间:2010年2月10日~4月25日。

企业分布:2009年整体营业收入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下的企业约占45.26%,10亿元以上的企业约占54.74%,其中营业收入在50亿元以上的企业约占21.35%。

2009年国际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超过10%的企业约占58.6%,不足10%的企业约占41.40%。

行业分布:IT类约占23.21%,制造业约占47.44%,批发零售约占15.36%,金融咨询约占8.99%,其他约占15%。

地域分布:北京13.38%、上海12.35%、广东11.45%、天津7.63%、浙江7.59%、江苏7.51%、山东5.38%、辽宁4.78%、四川4.56%、福建3.83%、湖北3.20%、湖南2.11%、安徽2.05%、河北1.96%、陕西1.89%、山西1.75%、江西1.58%、其他7.00%。

下载中国女企业家生存状况调查:为什么她们更容易成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女企业家生存状况调查:为什么她们更容易成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