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状况发展探讨 ——以富阳市农户小额信贷调查分析为例
中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状况发展探讨
——以富阳市农户小额信贷调查分析为例
摘要:我国的农村信用社自从2000年就开始全面试行、推广小额信贷,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了,本文是针对富阳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状况的调查所做的调查报告,主要研究了小额信贷的市场潜力、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农户 小额
信用贷款
问题 对策
一 前言
在强大的体制变革力量推动下,中国金融市场化的程度已大大提高,金融的发展和创新,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地理结构,金融市场的发展,城市和农村地区金融发展很不协调,表明金融二元结构增加的趋势是非常突出的特点。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农村金融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发展极不协调: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财政资源的需求扩大,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系统内农村金融资金供给渠道继续退出,面向农村的资金不断减少,甚至农村资金“输血”的威胁。小额信贷作为一个贫困的扶贫活动和金融体系,为农民获得信贷市场提供平等机会,以促进农村信贷市场的繁荣,减少贫困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中国的农村金融系统是有用的和必要的补充。但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小额信贷发展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一定的风险。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在1999年试点以来,在人民银行的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推动和引导,信用社的数量,贷款和贷款面的数量在上升。到2010年,中国的农村小额信用贷款超过1万亿人民币,约8800万用户访问到小额信贷,覆盖面占约40%的所有农户,占有贷款需求农户的70%,或因此。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的农村,涉农金融机构为120万农户建立自己的信用文件,并同时信用评级8000多户农民获得信贷支持达到70亿,总的贷款金额超过2950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2400亿元。
目前,中国显示的一些特点:首先,农民的小额贷款是小额贷款采取不同的信贷和其他金融机构无抵押担保,并采取小额贷款,分期付款,这些都是用来为广大的贫苦农民。第二个是为低收入的农民,因为他们是较富裕的农民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再就是整体贷款金额太小,不要借钱需要他们。本文针对富阳市小额贷款,主要是调查和研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受访者的年龄调查
本次调查中共有50名受访者,年龄均在50岁以下,其中有19人年龄在25至35岁,有26人年龄在36至45岁,仅有5人年龄在46至50岁。具体情况如下:
受访者年龄分布表
年25 27 29 30 31 33 34 35 37 40 41 42 44 45 46 47 49 龄 人数2 1 1 1 3 4 3 4 2 4 5 7 5 3 2 2 1 /人
(二)受访者的职业、月收入调查
调查的50个受访者有以下几种职业:务农、教师、个体经营户、乡镇企业工人以及饭店服务员。月收入多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具体情况如下:
受访者月收入分布表 月收入额/元 人数/人 1000-1200 6 1200-1400 9
1400-1600 9
1600-1800 7
1800-2000 9
2000-2200 4
2200-2400 4
2400以上 2
三 富阳市农户小额信贷调查分析
(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市场潜力分析
根据对富阳市农户的小额信贷的调查情况,再结合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状况下,农户的小额信贷还是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潜力的。下面就其潜力作如下的具
体分析:
首先,从资金的供给方面来看,富阳市的一些农村信用社有着为数不少的不良资产,甚至有些信用社资不抵债,由此便削弱了资金的投放能力,这也是其他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的问题。而央行为了弥补信用社贷款资金在某种程度上的不足,就采取了输血式的再贷款措施,但是资金规模仍然是不足的,并且这样的小额信贷还是新兴的金融产品,所以还有待进一步地向前发展。而从资金的需求方面来说,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的开展,是解除农村发展的需求型一抑制的最有力手段。这样,农户从金融机构借到资金不再遥不可及,而且,一些得益于农户小额信贷的农户也为当地的农民寻找致富之路作了引导。在这样的示范效应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寻求信用社小额贷款的帮助,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户对于资金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由此可见,农户小额贷款将有着十分可观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农户的小额信贷是广大农户脱贫致富的法宝,因此将是未来许多农户的选择,小额贷款将获得更多的客户。在对富阳市农户的调查过程中就可以发现这一点。有许多的农户,通过借入小额贷款来开展个人经营业务,并且将规模越做越大,还解决了全家的就业问题。这是因为,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人民的贷款环境,并且降低了交易的各种成本。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各个村委会对于本村居民的各种情况都比较了解,一些农村信用社就与村委会进行合作,组成信用的特别评定小组,对于村里的农户进行全面的信用评级,并且采取的是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策略,这样就使得农户在规定的信用额度范围内可以随时取得需要的贷款,这对于农户来说是大大简化了手续,降低了成本,而对农村信用社来说,也是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道德风险或是逆向选择的问题。从这两个方面来说,就大大提高了农户通过小额贷款方式获得资金的可能性,因此,小额信贷是有着不小的市场潜力的,客户的需求还是很大的。而且,从富阳市的调查实践中还可以了解到,农村信用社积极开展的小额信贷业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金融抑制,促进了富阳市各个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增加农户的收入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受到了农户的一致好评,未来将有着更大的发展。
再者,农户小额信贷也是广大农村信用社和农户的现实选择。从市场营销的
角度来看,农户小额贷款是信用社进行贷款营销的很好的方式。贷款是其最主要的收益来源,而农村又是其主要市场,因此农户的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是农村信用社很好的经营选择。而作为农户,大多是以家庭为作业单位,经营的规模比较小,资金的需求额度也不大,而且通常没有抵押物作为贷款的担保品,所以,这种小额的、分散的贷款形式,是对于农户来说最适宜的方式,由此来说,小额贷款就必将有着很大的市场,其潜力也有待进一步挖掘。
(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实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富阳市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再小额信用贷款的实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这也是在我国的其他农村地区极有可能存在的问题,下面就做具体的分析。
1.资金外流现象比较严重
尽管在富阳市服务于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金融机构比较的多,但是真正向农户放贷的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可是,吸收存款最多的却恰恰不是这些信用社。所以,信用社不仅仅要向那些农户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同时,发放的贷款却无法通过吸收存款来弥补。而那些大量吸收存款的其他金融机构,比如说邮政储蓄和农行等等,却将收到的存款不断地用于城市,这就使得富阳市农村地区的资金存在短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系统就没有充分将富裕的资金用于广大的农村建设当中去,导致了农村资金的外流现象。在我国的其他地区,甚至还存在“存的进去,带不出来”的状况。2.潜在的优质贷款项目未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从对富阳市农村地区的调查情况来看,小额农户贷款存在一定程度的贷款艰难的问题,原因如下:农村市场的经营风险比较的大,收益却不够高,因此新业务的开展通常比较困难。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信用社是有着“支农”的特殊任务的,而且与当地的村政府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根本没有办法按照市场规则来进行经营。所以,挖掘那些优质的客户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从目前来看,这一点还做的很不够。
3.小额信贷的期限与农业生产所需资金期限不匹配
受到农村信用社的自身利益的驱动,以及支农再贷款期限所带来的限制,富阳市的农村信用社向农户所发放的小额信贷的期限通常被控制在一年以下,可是这与农业的生产周期并不相适应,这将影响到贷款的农户到期以后的还款能
力,那么,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农户贷款的积极性。4.农业生产风险高、信用环境差、贷款风险大
富阳市的小额贷款主要是用于小型的农村经济项目,与农业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但由于农业生产的风险很高,小额贷款的回收也就面临着很大的风险。首先,农户的经营一般都比较分散,基础的设施也不是很健全,对环境的适应性比较的差,而且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这些小额的信贷所支持的农村经济项目遭受风险的概率也是十分大的,由此加大了小额贷款的风险。但是,农户小额信贷主要是支持农业经济,其会存在于农业生产相关的高风险也是很正常的。其次,农业生产的周期通常比较长,达到一年以上,但是农户小额信贷的期限却常常是半年到一年,这种回收期限上的矛盾也影响了贷款的顺利回收。另外,由于农业生产的自发性,农户对于市场信息的了解通常不是很充分,受市场的波动影响很大。同时,农村信用社是以农户为单位,建立各个农户的贷款档案,在对农户的信用评级过程中,对于农户的收入、还款能力的核查常常是停留在表面,监督力度也差,这也就影响了贷款的偿还率。5.内部管理不到位
富阳市的农村信用社的小额的贷款的模式比较的单一,基层的工作人员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而且人员的的分布也存在不均匀的状况。尽管实施了工资与绩效考核的机制,贷款责任制等相关制度,员工也有每年的培训,但是这些对于偏远的基层信贷员往往是不现实的。而且还存在着人员效率低下、机构冗杂的状况,降低了小额信贷的服务水平和宣传力度。另外,在富阳地区,这些小额的信贷业务还比较依赖核心领导,制约了信贷人员发挥其因地制宜的作用,使得小额信贷的科学性、有效性大打折扣。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寻找一些可行的解决策略,以此来推动农户小额信贷的健康发展。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如下: 1.改善小额信贷环境
应该来说,小额信贷的成功开展是离不开政府的努力和支持的。农村信用社应该要多多争取小额信贷这方面的减免税政策,以及贴息贷款、央行再贷款等这些资金上的扶助。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还要与当地的政府密切配合,互相沟通合作,争取党政干部和村领导的协助和支持。在农户的信用评级、清收盘活不良
贷款等方面挖潜增效,尽量营造比较良好的小额信贷环境。2.加快农信社电子化建设步伐,提升金融管理能力
由于农村信用社大多建立在农村,一直以来的单元制组织形式和业务经营模式,金融的电子化建设和国有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相比有十分大的差距。农户的贷款周转快、笔数少、金额小,而且农村的交通不发达,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手工操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效率低下,很难与农村的信贷投放和金融服务的要求相匹配。因此,加快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能为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建设提供很大的帮助,可以通过信用社以及信用站的网络系统实施小额贷款的发放和日常管理工作,解决工作人员不足的矛盾。建立农户的信息档案,将农户信用等级咨询系统上网运行,运用电子化的手段,扩大并存信用体系的建设范围。3.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合理分散风险
由于受到多种风险的影响,风险的分散将直接影响到农户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加快发展农村的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的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一次来分散小额信用贷款存在的各种风险。同时,为了分散和规避风险,可在农村推行农业意外保险制度,扩大承担风险的主体,提高贷款当事人的抗风险能力,使农业风险由信用社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同时做好信用社资本金的补充,完善呆、坏账准备金制度。加强贷后管理,防范信用风险。贷款发放后,信用社内部要建立台帐,严格实行包放、包收、包管理、包服务、包效益的“五包”责任制。4.加强小额信贷的管理和监督
为进一步防止农户的“道德风险”,农信社要加强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事后监督,不能因为笔数多、额度小、农户居住分散而麻痹大意,疏于管理,要经常深人农户掌握和了解其生活、生产经营和贷款使用情况,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按规定用途和要求使用,真正发挥其功效,最大限度地防范信贷风险。
五 调查情况的总结分析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农户的小额信用贷款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广大的农户带来了一定的金融服务上的便利,使得一部分农户通过小额信贷的帮助发家致富。并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即将加入到这
个行列。对农村资金的供求分析可以知道,农户小额信贷还是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的。但是,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贷款的实行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资金的外流、内部管理不到位、资金的期限不匹配等等,为此,广大的农村信用社就应该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与对策,比如说加强小额信贷的管理与监督、构建风险保障机制、提升金融管理能力、改善信贷环境等等。只有这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才能健康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留念,邱宁.对农户小额贷款情况的调查报告[J].金融实务,2009(9):28-30.[2]李志华,李学军.关于对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2):73-74.[3]刘卫红,胡亦夏.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6):205-207.[4]梁明.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的矛盾和出路探析[J].财税金融,2011(8):74-75.[5]郭艳俊.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对策探究[J].河西学院学报.[6]杨海英.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问题浅析[J].商场现代化,2010(6):123.[7]陈萍.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问题与出路[J].金融论苑,2007:138-140.[8]高泽金.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的现状与对策[J].当代经济,2011(6):36-37.[9]孙文富.浅析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J].经济研究.[10]杨峰.我国农村信用社拓展农户小额信贷的障碍与对策[J].财政与金融,2010(8):68-69.
第二篇:中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状况发展以富阳市农户小额信贷调查分析为例
中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状况发展探讨
——以富阳市农户小额信贷调查分析为例
摘要:我国的农村信用社自从2000年就开始全面试行、推广小额信贷,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了,本文是针对富阳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状况的调查所做的调查报告,主要研究了小额信贷的市场潜力、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农户 小额
信用贷款
问题 对策
一 前言
在经济体制变革的强力推动下,我国金融市场化的程度有了很大提高,金融发展与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就金融市场发展的地域结构看,城乡金融发展很不协调并且呈加剧之势,金融二元结构特征十分突出。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因素。从当前来看,我国农村金融资源供求发展极不协调: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金融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内正规金融的资金供给渠道不断从农村退出,农村面临着资金不断减少甚至农村资金被“抽血”的威胁。而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扶贫活动和金融制度的结合,可以为农民进入信贷市场提供平等的机会,具有促进农村信贷市场繁荣、缓解贫困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有益且必要的补充。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小额信贷的发展仍然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着一些风险。
从全国范围内的情况来看,自从1999年试点以来,在人民银行的推动和引导下,农户的小额信贷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信用社的数量、贷款的数量以及贷款面等等都在不断攀升。到2010年,我国的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就超过了10000亿元,而取得小额信贷的用户约为8800万户,覆盖面占到了所有农户的40%左右,占有贷款的需要的农户的70%左右。截至2010年9月底,在全国的农村地区,涉农的金融机构为1.2亿的农户建立了各自的信用档案,并且还对其中的8000多户进行了信用评级,得到信贷支持的农户达到了7000多万户,总的贷款额超
过了2,95万亿元,贷款的余额也达到了1.24万亿元。
目前,我国的农户小额贷款主要呈现出这样的一些特点:首先就是小额信贷采取与其他金融机构不同的信贷方式,不需要抵押担保,而且采取的是小额贷款、分期还款,这些都是用于广大的贫困农户。其次就是主要面向低收入农户,因为他们比较富裕的农户更加需要资金的支持。再就是贷款额度总体偏小,虽然做到了借的到、用得上、还得起,但是若考虑大额的生产性需要的话,又有些偏低了。本文主要就是针对富阳市的农户小额信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提出对策与建议。
二 富阳市地区农户调查情况
(一)受访者的年龄调查
本次调查中共有50名受访者,年龄均在50岁以下,其中有19人年龄在25至35岁,有26人年龄在36至45岁,仅有5人年龄在46至50岁。具体情况如下:
受访者年龄分布表
年25 27 29 30 31 33 34 35 37 40 41 42 44 45 46 47 49 龄 人数2 1 1 1 3 4 3 4 2 4 5 7 5 3 2 2 1 /人
(二)受访者的职业、月收入调查
调查的50个受访者有以下几种职业:务农、教师、个体经营户、乡镇企业工人以及饭店服务员。月收入多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具体情况如下:
受访者月收入分布表
月收入额/元 人数/人 1000-1200 6 1200-1400 9
1400-1600 9
1600-1800 7
1800-2000 9
2000-2200 4
2200-2400 4
2400以上 2
三 富阳市农户小额信贷调查分析
(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市场潜力分析
根据对富阳市农户的小额信贷的调查情况,再结合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状况下,农户的小额信贷还是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潜力的。下面就其潜力作如下的具体分析:
首先,从资金的供给方面来看,富阳市的一些农村信用社有着为数不少的不良资产,甚至有些信用社资不抵债,由此便削弱了资金的投放能力,这也是其他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的问题。而央行为了弥补信用社贷款资金在某种程度上的不足,就采取了输血式的再贷款措施,但是资金规模仍然是不足的,并且这样的小额信贷还是新兴的金融产品,所以还有待进一步地向前发展。而从资金的需求方面来说,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的开展,是解除农村发展的需求型一抑制的最有力手段。这样,农户从金融机构借到资金不再遥不可及,而且,一些得益于农户小额信贷的农户也为当地的农民寻找致富之路作了引导。在这样的示范效应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寻求信用社小额贷款的帮助,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户对于资金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由此可见,农户小额贷款将有着十分可观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农户的小额信贷是广大农户脱贫致富的法宝,因此将是未来许多农户的选择,小额贷款将获得更多的客户。在对富阳市农户的调查过程中就可以发现这一点。有许多的农户,通过借入小额贷款来开展个人经营业务,并且将规模越做越大,还解决了全家的就业问题。这是因为,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人民的贷款环境,并且降低了交易的各种成本。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各个村委会对于本村居民的各种情况都比较了解,一些农村信用社就与村委会进行合作,组成信用的特别评定小组,对于村里的农户进行全面的信用评级,并且采取的是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策略,这样就使得农户在规定的信用额度范围内可以随时取得需要的贷款,这对于农户来说是大大简化了手续,降低了成本,而对农村信用社来说,也是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道德风险或是逆向选择的问题。从这两个方面来说,就大大提高了农户通过小额贷款方式获得资金的可能性,因此,小额信贷是有着不小的市场潜力的,客户的需求还是很大的。而且,从富阳市的调查实践中还可以了解到,农村信用社积极开展的小额信贷业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金融抑制,促进了富阳
市各个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增加农户的收入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受到了农户的一致好评,未来将有着更大的发展。
再者,农户小额信贷也是广大农村信用社和农户的现实选择。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农户小额贷款是信用社进行贷款营销的很好的方式。贷款是其最主要的收益来源,而农村又是其主要市场,因此农户的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是农村信用社很好的经营选择。而作为农户,大多是以家庭为作业单位,经营的规模比较小,资金的需求额度也不大,而且通常没有抵押物作为贷款的担保品,所以,这种小额的、分散的贷款形式,是对于农户来说最适宜的方式,由此来说,小额贷款就必将有着很大的市场,其潜力也有待进一步挖掘。
(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实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富阳市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再小额信用贷款的实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这也是在我国的其他农村地区极有可能存在的问题,下面就做具体的分析。
1.资金外流现象比较严重
尽管在富阳市服务于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金融机构比较的多,但是真正向农户放贷的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可是,吸收存款最多的却恰恰不是这些信用社。所以,信用社不仅仅要向那些农户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同时,发放的贷款却无法通过吸收存款来弥补。而那些大量吸收存款的其他金融机构,比如说邮政储蓄和农行等等,却将收到的存款不断地用于城市,这就使得富阳市农村地区的资金存在短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系统就没有充分将富裕的资金用于广大的农村建设当中去,导致了农村资金的外流现象。在我国的其他地区,甚至还存在“存的进去,带不出来”的状况。2.潜在的优质贷款项目未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从对富阳市农村地区的调查情况来看,小额农户贷款存在一定程度的贷款艰难的问题,原因如下:农村市场的经营风险比较的大,收益却不够高,因此新业务的开展通常比较困难。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信用社是有着“支农”的特殊任务的,而且与当地的村政府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根本没有办法按照市场规则来进行经营。所以,挖掘那些优质的客户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从目前来看,这一点还做的很不够。
3.小额信贷的期限与农业生产所需资金期限不匹配
受到农村信用社的自身利益的驱动,以及支农再贷款期限所带来的限制,富阳市的农村信用社向农户所发放的小额信贷的期限通常被控制在一年以下,可是这与农业的生产周期并不相适应,这将影响到贷款的农户到期以后的还款能力,那么,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农户贷款的积极性。4.农业生产风险高、信用环境差、贷款风险大
富阳市的小额贷款主要是用于小型的农村经济项目,与农业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但由于农业生产的风险很高,小额贷款的回收也就面临着很大的风险。首先,农户的经营一般都比较分散,基础的设施也不是很健全,对环境的适应性比较的差,而且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这些小额的信贷所支持的农村经济项目遭受风险的概率也是十分大的,由此加大了小额贷款的风险。但是,农户小额信贷主要是支持农业经济,其会存在于农业生产相关的高风险也是很正常的。其次,农业生产的周期通常比较长,达到一年以上,但是农户小额信贷的期限却常常是半年到一年,这种回收期限上的矛盾也影响了贷款的顺利回收。另外,由于农业生产的自发性,农户对于市场信息的了解通常不是很充分,受市场的波动影响很大。同时,农村信用社是以农户为单位,建立各个农户的贷款档案,在对农户的信用评级过程中,对于农户的收入、还款能力的核查常常是停留在表面,监督力度也差,这也就影响了贷款的偿还率。5.内部管理不到位
富阳市的农村信用社的小额的贷款的模式比较的单一,基层的工作人员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而且人员的的分布也存在不均匀的状况。尽管实施了工资与绩效考核的机制,贷款责任制等相关制度,员工也有每年的培训,但是这些对于偏远的基层信贷员往往是不现实的。而且还存在着人员效率低下、机构冗杂的状况,降低了小额信贷的服务水平和宣传力度。另外,在富阳地区,这些小额的信贷业务还比较依赖核心领导,制约了信贷人员发挥其因地制宜的作用,使得小额信贷的科学性、有效性大打折扣。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寻找一些可行的解决策略,以此来推动农户小额信贷的健康发展。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如下: 1.改善小额信贷环境
应该来说,小额信贷的成功开展是离不开政府的努力和支持的。农村信用社
应该要多多争取小额信贷这方面的减免税政策,以及贴息贷款、央行再贷款等这些资金上的扶助。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还要与当地的政府密切配合,互相沟通合作,争取党政干部和村领导的协助和支持。在农户的信用评级、清收盘活不良贷款等方面挖潜增效,尽量营造比较良好的小额信贷环境。2.加快农信社电子化建设步伐,提升金融管理能力
由于农村信用社大多建立在农村,一直以来的单元制组织形式和业务经营模式,金融的电子化建设和国有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相比有十分大的差距。农户的贷款周转快、笔数少、金额小,而且农村的交通不发达,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手工操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效率低下,很难与农村的信贷投放和金融服务的要求相匹配。因此,加快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能为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建设提供很大的帮助,可以通过信用社以及信用站的网络系统实施小额贷款的发放和日常管理工作,解决工作人员不足的矛盾。建立农户的信息档案,将农户信用等级咨询系统上网运行,运用电子化的手段,扩大并存信用体系的建设范围。3.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合理分散风险
由于受到多种风险的影响,风险的分散将直接影响到农户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加快发展农村的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的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一次来分散小额信用贷款存在的各种风险。同时,为了分散和规避风险,可在农村推行农业意外保险制度,扩大承担风险的主体,提高贷款当事人的抗风险能力,使农业风险由信用社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同时做好信用社资本金的补充,完善呆、坏账准备金制度。加强贷后管理,防范信用风险。贷款发放后,信用社内部要建立台帐,严格实行包放、包收、包管理、包服务、包效益的“五包”责任制。4.加强小额信贷的管理和监督
为进一步防止农户的“道德风险”,农信社要加强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事后监督,不能因为笔数多、额度小、农户居住分散而麻痹大意,疏于管理,要经常深人农户掌握和了解其生活、生产经营和贷款使用情况,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按规定用途和要求使用,真正发挥其功效,最大限度地防范信贷风险。
五 调查情况的总结分析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农户的小额信用贷款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广大的农户带来了一定的金融服务上的便利,使得一部分农户通过小额信贷的帮助发家致富。并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即将加入到这个行列。对农村资金的供求分析可以知道,农户小额信贷还是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的。但是,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贷款的实行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资金的外流、内部管理不到位、资金的期限不匹配等等,为此,广大的农村信用社就应该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与对策,比如说加强小额信贷的管理与监督、构建风险保障机制、提升金融管理能力、改善信贷环境等等。只有这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才能健康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留念,邱宁.对农户小额贷款情况的调查报告[J].金融实务,2009(9):28-30.[2]李志华,李学军.关于对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2):73-74.[3]刘卫红,胡亦夏.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6):205-207.[4]梁明.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的矛盾和出路探析[J].财税金融,2011(8):74-75.[5]郭艳俊.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对策探究[J].河西学院学报.[6]杨海英.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问题浅析[J].商场现代化,2010(6):123.[7]陈萍.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问题与出路[J].金融论苑,2007:138-140.[8]高泽金.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的现状与对策[J].当代经济,2011(6):36-37.[9]孙文富.浅析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J].经济研究.[10]杨峰.我国农村信用社拓展农户小额信贷的障碍与对策[J].财政与金融,2010(8):68-69.
第三篇: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调查
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调查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贷款需求日益增多,“贷款难”成为许多农民的一块心病。农村信用社适时推出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是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已成为农村信用社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式。近日,笔者对呼市金谷农合行金河支行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切实加大宣传力度。金河支行成立了由支行、村委会成员、信贷员组成的“信用登记评定小组”。深入开展了“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帮助农民了解小额信用贷款的基本知识、程序和方法,增进农民对金融知识的了解。
(二)认真选定信用村。出台了《呼市金谷农合行金河支行小额信用贷款管理细则》,明确规定了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等级评定标准、贷款限额和经办人、审批人手续和操作规程。目前,金河支行根据信用村的评定标准,共评出信用村3个,占所辖行政村的25%。
(三)建立农户经济档案、确立信用户。信用评定小组逐户建立了档案,依据信用评定标准,借款人申报的生产经营情况和日常掌握的实际情况,对贷款人进行信用等级评定。该农村信用社对全辖4867户农户
建立了农户经济档案,占农户总数的62%,并进行了信用户的评定工作,共评出信用户525户,其中优秀户263户,较好户158户,一般户104户,非信用户4342户,同时,对信用户核定出了最高贷款限额,优秀户最高限额为5000元,较好户最高限额为3000元,一般户最高限额为1000元。并发放信用证(即富民卡)580个,本着“一次核定、周转使用、随用随贷、余额控制”的管理办法,简化了贷款手续,方便了贷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增加小额信用贷款的“透明度”。建立了小额信用贷款公开档案、公开贷款计划、公开贷款政策、公开评信人员、公开信用等级、公开贷款发放、公开信贷人员职责权限,使每笔贷款能接受社会监督。(设有监督、举报电话)
二、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力度不够。农村信用社虽然都开办了此项信贷业务,但基层信用社认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行的是信用放款,没有任何抵押物或担保人,风险太大,因而宣传发放工作不够深入到位,存在“惜贷”现象;个别农户对小额信用贷款发放目的和使用方法认识不足,导致此项工作开展缓慢。据调查,有的基层信用社2008年一年的时间,只发放小额信用贷款185笔,金额89万元。
(二)小额信用贷款资格评定工作不到位。部分基层信用社在信贷等级评定时对农户个人信誉、还款记录、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缺乏一套切合地方实际、科学完整的评定方法,信用等级评定主观性、随意性较大,农户档案较为粗糙,甚至存在应付现象,操作过程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在信用户、信用村的评定过程中,部分基层信用社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仅根据村干部的一面之
词便予以授信,存在调查和授信不真实的情况。也有部分信用社以农户经济情况、存款数额作为信用户的评定标准,对家庭条件较差的农户不做细致的调查分析,一律不予授信,这样使得贫困农户空有强烈的脱贫致富的愿望却得不到资金的支持,弱势群体的资金需求问题仍旧无法得到解决。
(三)小额信用贷款管理难到位。目前基层信用分社信贷队伍力量有限,代后管理难,而小额信用贷款遍及村镇的各个角落,交通不便,户数众多,具有点多、面广、零星分散、工作量大等特点,如金河支行所辖农户为4867户,而信贷员只有3名,每位信贷员一般要管理不同村落的上千笔贷款,贷后管理工作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资金供求不合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期限通常为半年至一年,有的只有两三个月。但在华北地面,一般传统种养业,尽管是春种秋收,但受销售渠道及市场价格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民的生产品绝大部分要到第二年年初才能变现,有的甚至更晚。
三、建议与对策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工作的认识。年初信用社要牢固树立以农为本的经营理念,克服不良的思想倾向,增强做好小额信贷支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提供支农服务水平,深入调查了解农民资金需求,宣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政策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信用社在开展小额信用贷款业务中,要通过墙报、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意义、程序、做法和要求,让农户知道小额信用贷款的贷款主体、额度、条件、方式等内容,要坚持以农户资信度确定信用贷款额,在乡村形成"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可耻”的社会氛围,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安
全运行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二)是严格把关,准确核定农户信用贷款额度。以前,信用社在评定农户信用贷款的额度时,主要采取“村干部初审、信贷员核定、评定小组评定”的办法,由于农户信用贷款授信面广,工作量大,评定成员对农户从事经营项目能力、经济收入、家庭资产、资信程度等状况底细不清,在加之受人情、关系及其它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致使农户信用额度确定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影响了信用等级的评定质量。因此,信用社在评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额度时,必须深入农户,全面了解掌握农户基本状况,做到心中有数,确定的贷款额度尽量合理、适度。对与信用社已建立长期信贷关系的、且信用良好的农户,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其贷款信用额度。同时,要全面建立、完善小额信用贷款农户的经济档案,详细记载农户的生产经营、经济收支、信用记录等内容,注意收集和积累农户的资信资料,为提高农户信用等级评定质量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三)加强贷后管理,切实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推广小额信用贷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农户贷款的有效投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以真正达到信用社与农户“双赢”的目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由于以《富民卡》发放贷款,简化了贷款手续,因而在贷款的实际对象、金额、用途的审查上比较宽松,容易出现出借富民卡、贷款用途转移、贷款额偏高或偏紧等情况。因此,信用社的信贷员在贷款发放后,要深入借款农户,了解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贷款的真实使用情况,确保贷款按规定用途和要求使用。凡发现信用贷款转借他人、挪用等不正常情况的,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制裁措施,包括取消信用户资格、强制收回贷款等,以有效的控制贷款风险。
(四)切实加强信贷队伍建设,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可持续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涉及千家万户,管理繁杂,工作量大,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需要信贷人员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艰苦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才能科学的把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投向和投量,才能为农户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才能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安全、有序发展。
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二)健全内控制度,强化贷前调查工作。
(三)严格落实信贷分级审批责任制,严格审贷分离,严把贷时审查关。
(四)落实各级责任制,强化贷后检查制度。
(五)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2009年8月18日,城郊农村信用社已顺利转制为现在的金谷农村合作银行,但为“三农 ”服务的宗旨没有变,我们广大员工将继续本着艰苦奋斗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扎实推进小额农贷的推广和信用村镇的创建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制度创新破解中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难题
制度创新破解中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难题
[作者: 中山联社 蒋纪华点击数: 2116更新时间: 2009-12-21]
农村融资难可以说由来已久,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难题。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起步早,但发挥的效果有限,农信社管理体制几经变革,制度建设长期不顺畅,存在10年之久的农村合作基金会在1999年被国务院统一取缔。进入2000年,在农村推行信用村建设和小额贷款模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3年农信社深化改革,成效明显,大多数信用社恢复盈利能力,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但是农村金融需求仍然远大于正规金融机构的供给,值得深入探讨农信小额贷款难的深层次原因。
一、中国农户小额贷款的历史供给研究
(一)中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需求仍未得到充分满足。据统计,我国现约有2.4亿农户,其中有贷款需求的农户至少有1.2亿户,而且“三农”资金缺口每年约在l万亿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9年6月13日发布《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显示,非正规金融占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半壁江山,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资金主要用于生产性投入,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获得的资金主要用于消费支出,这是未能充分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有效例证。
(二)农户小额贷款难题的历史渊源。我国突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农村金融市场“贫血”的根本性原因。在长期重点扶持工业政策的指引下,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长期存在,引导农村资金不断流向工业和城市。同时由于农户数量多、金额小、交易成本高、风险大的先天不足,农户小额贷款开展缓慢,即使有国际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推动,由于缺乏内在的推动力,从规模和效益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都不尽人意。
(三)中国小额农户贷款实践历程。根据张转方教授的研究,我国小额信贷最早从1981年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在内蒙古8旗开展的北方草原与畜牧发展项目开始,经过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为试点阶段,主要在国际资金和技术支持下,由国内非政府组织操作,多采用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模式下的“小组贷款”形式(可见对孟加拉国尤努斯银行的借鉴由来已久),由于大多数项目没有后续资金,小额信贷不可持续。第二阶段是项目扩展阶段,由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主导“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以“扶贫贴息贷款”的形式发放到户,由于“造血”功能的缺失,项目减少了贫困人口的数量,但过多侧重于“补贴”性质,贷款还款率低,财政压力大。第三阶段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全面介入和各类项目进入制度化建设阶段,农信社为主导,在新用户和信用村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第四阶段是商业性小额贷款组织试点阶段,在银监会推动下,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建立,小额贷款体系日趋完善。
二、小额信贷的国际考察
表1:格莱珉银行历年主要经营指标
(Key Information of Grameen Bank in USD)
1995-2007年(单位:百万美元)
指标 1995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利润 0.37 1.03 6.12 7.00 15.21 20.00 1.56存款 94.77 162.77 227.66 343.52 482.92 634.28 758.9
贷款 294.77 218.04 274.04 331.76 427.25 475.74 529.544 存款/贷款 32% 75% 83% 104% 113% 133% 143%投放贷款 333.17 271.99 369.32 435.10 611.74 726.97 731.49贷款累计额 1404.60 3667.52 4180.21 4615.31 5227.05 5954.02 6685.5贷款会员(百万)2.07 2.48 3.12 4.06 5.58 6.91 7.41覆盖乡村数量 35,533 41,636 43,681 48,472 59,912 74462 80678雇员数量(人)12,420 11,709 11,855 13,049 16,142 20885 25283支行数量 1055 1178 1195 1358 1735 2319 2481
数据来源:格莱珉银行官方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笔者翻译。
国际上比较成功的模式有孟加拉国的格莱珉银行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其中,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简称GB)由该国的经济学博士尤努斯创建,又称“穷人银行”,以帮助穷人脱贫为己任,同时提供给书培训、教育等社会服务,具有福利主义的倾向,96%以上贷款者为农村妇女,单笔金额小,在50美元到100美元之间。不需要担保和抵押,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建立贷款者村民小组,相互监督,降低违约风险。贷款的利息要高于商业银行利率,达到了16%~20%。实行“总行-分行-支行-营业所”的组织结构,该行贷款会员数量不断扩大,2007年会员数量741万人,覆盖孟加拉80678个乡村,支行2481个,聘用员工25283人,存款7.59亿美元,贷款5.30亿美元,累计实现贷款66.86亿美元,连续9年实现盈利。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简称BRI)主张走商业化的道路,更注重盈利,贷款在300美元以下,不需要任何抵押,300美元以上的贷款,可以用汽车、土地等物品作为抵押。贷款利率为年利32%(可浮动)。
可以看出,两种银行模式具有以下相似点:认为穷人也具有生存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获得贷款的权利,而且穷人也是讲信用的,无偿的慈善会抑制穷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因此贷款可以实行比较高的利率。
三、中国小额信贷问题的经济学解释
大量的研究结构表明,全国各地大部分农户普遍难以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有学者认为,目前民间借贷的比重很大,约占农户借款的70%左右。制约农户小额信贷难的因素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额贷款机构缺少全国统一的机构。GB和BRI的组织结构非常相似,都有全国总部、大区分行、地方支行和小的营业所,不同的机构职责不同,总部负责制定规章制度、监管、人事管理、外部关系协调等大的方面,越靠近基层,更多负责业务的具体操作。在中国的小额信贷实践中,缺少全国统一的组织架构(农业银行更多地从事商业银行业务),无论是农信社,还是小额贷款公司,都各自为政,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规定和管理办法,虽然经营灵活,但同时也失去了统一的培训和管理,防范风险能力往往偏弱。
(二)偏低利率导致小额信贷资金的短缺性供给与非理性需求。想要发挥出小额信贷的效用,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小额信贷业务利率由国家管制,虽给予相关优惠,但仍相对较低。这将导致很多问题:一是低利率不能弥补成本,资金供给减少,导致小额信贷不能可持续发展。二是低利率导致大量的需求,同时产生高违约率。借款者认为小额信贷是一种“白送”的礼品,可
图1:利率管制下的小额信贷需求供给曲线
以不按期归还甚至根本不必归还,从而造成低还贷率。三是低利率往往使贷款难以达到真正贫困者手中。因为低利率使部分借贷者有利可图,产生了经济寻租。最终表现为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大部分没有得到满足。如图所示,市场均衡的需求和供给决定了一个市场均衡
价格:利率R0和信贷量Q0,此时的市场利率是偏高的。在政府对小额信贷利率进行管制时,利率降低为R1(R1< R0),而市场的需求数量上升到Q2,市场供给数量降低为Q1,Q2—Q1的差额就是市场未满足的数量。
(三)小额信贷的客户定位存在偏差。由于利率的管制,发放微型贷款的收益远远不能弥补成本,因此,金融机构选取的客户对象范围狭窄,多为家庭较为富裕的农户或个体工商户,而广大急需贷款的较贫困家庭往往不能提供所需的担保或抵押而获得不到小额资金支持。GB和BRI开展的微型额度贷款,约合几百元人民币的贷款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就很少能够看到。从根本上讲,之所以金融机构不愿意发放微型贷款,一是由于利率的管制,贷款需要有一定的规模才能获益;二是由于对穷人缺乏信任,不敢发放无担保贷款。
四、破解难题的制度建议
(一)树立“穷人也讲诚信”的理念。近年来,农信社真正支农贷款余额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对缺乏抵押物的农户诚信状况没有信心。只有让农户意识到,小额信贷不等同于扶贫贷款,它是以还本付息为首要条件的,而不是对农户的补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小额信贷的良性、商业化运作。
(二)合理引导资金“回流”农村。农村金融市场贫血,小额信贷就缺少资金的支持,各级政府应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金融市场。
(三)适当调整小额信贷利率水平。由于我国对于高利贷仍相当敏感,而民间借贷利率一般明显高于同档次银行贷款利率,被认为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对于小额贷款来说,如果无法采用高利率,小额贷款模式实际难以与民间非正规的发达的信贷进行竞争,其经营往往难以持续。如何规范小额贷款的高利率行为是关键。对此,可以借鉴南非《高利贷豁免法》做法。南非金融机构贷款利率超过21%是违法的。但是,对于5 000美元以下的贷款,不管是组织还是个人,不管利率是多少,到小额贷款管理机构登记并缴纳一定的登记费即可。只要登记就被认为是合法的。针对我国实际,可确定一定的贷款额度,在额度以下,贷款利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浮动,而超过额度则要实行商业银行的利率。既防止利率过高,又要防止部分机构化整为零,冒名发放小额贷款。
(四)明确小额信贷客户的范围。与国外的GB和BRI模式有区别,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已大幅减少,因此小额信贷的客户标准不仅包括贫困线以下人口,还应将从事家庭养殖、小作坊生产的农户纳入进来,同时小额信贷的资金额度应适当提高。
(五)农信社要成为支农小额信贷的主力军。农信社立足城乡,经营历史悠久,网点和员工数量众多,与农户关系密切,然而支持农户小额信贷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以南方某省某市联社为例,截至2009年2月末,单笔贷款金额10万元(含)以下的农户小额贷款,包括以信用、保证担保、联保方式发放的农户小额贷款,总额为3800万元,仅占全部贷款总额的2.97%,多为2003年以前发放的贷款,占比93%。贷款质量堪忧,存在诉讼时效丧失、借款人下落不详、借款人死亡等多种问题,贷款本息面临较大损失。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在小额农户信贷利率适当放开的基础上,利用“信用村”和“信用户”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和做法,创新信用风险防范机制,从严控制小额信贷的风险,加大对小额信贷的投放力度,必将能获得农户、信用社和政府农业部门等多方的“共赢”。
第五篇: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现状的分析
农户贷款是指农村信用社为解决农户生产经营活动和生活、消费资金以多种方式发放的贷款。农户贷款是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主渠道,在贷款发放、使用、管理、回收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信贷资产质量是农村信用社的生命,没有优质的信贷资产质量,农村信用社实现深化改革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笔者针对农户贷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提出如下浅见。
一、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没有达成共识。农村信用社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树立“大农业”观念,才能增加对农户的贷款投放。当前思想观念没有达成共识。据统计:截至2007年9月末,宽甸联社项目电报反映农户贷款余额为 59,573万元,占各项贷款的64%,实际农户从事运输业、商贸服务业等的贷款5,300万元被列入农村工商业贷款管理。最近人民银行出台宏观调控措施,抑制贷款过快增长,为抑制非农户贷款的投放,从事运输业、商贸服务业的农户贷款受到控制。
(二)提高农户贷款增量受到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垄断农户贷款的格局被打破。农业银行回归农村市场;邮政储蓄在发放农户小额质押贷款的同时,搞宣传调查,向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过渡;宽甸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按贷款基准利率的70%上浮;其他商业银行对农户贷款按贷款基准利率的30%上浮,并借助实现了通存通兑的优势,抽走农村信用社的农户贷款。
(三)信贷员的道德风险难以根治。宽甸联社深化改期间,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89个,进一步规范了业务操作程序。员工学习、掌握其制度容易,实际操作却出现偏差。改革试点以来,宽甸联社按照制度规定,追究违规贷款责任人13人,普遍存在道德风险。
(四)信贷队伍的合理配置存在难题。宽甸联社现有信贷员92人,普遍年纪偏大,现在发放贷款手续严密,创新贷款品种涉及的知识增多,适应能力有限;新招聘的大学生人生地不熟,短期内难以适应信贷工作。2005年至2007年上半年,宽甸联社对21个信贷员因贷款到期未收回,收缴保证金20.9万元偿还了贷款,导致一部分信贷员存在“惜贷”心理。
(五)农户贷款隐藏的风险难以及时化解。借款人按期偿还贷款,是守信用的标志,但是有的借款人在旧的贷款尚未清偿的情况下,向信贷员申请为其办理一笔新的贷款,用以清偿旧的贷款。“以贷还贷”对信用社维系借贷关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信用社对贷款风险处理的难度加大。
二、解决的办法
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的管理,要以提高贷款增量为前提;防范贷款风险为保障;实现“同生共赢”为目标。解决的主要办法:
(一)按照“大农业”口径统计,真实反映农户贷款状况。
农村信用社以支持“三农”为已任,从而在深化改革中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据了解,国家财政还将出台对农村信用社的优惠政策。加强生态保护、提高产业化升级、改善民生条件等,是“十七大”提出的农业发展目标,需要农村信用社保持敏锐的政治头脑,拓宽支农领域,并按照“大农业”的范畴,对农户贷款进行管理,真实反映农户贷款状况,借以提高农户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
(二)降低信用社资金成本,减轻农户贷款的经济负担。
农村信用社现阶段纯收益主要来之存、贷款之间的利差,据统计,宽甸联社2007年9月末实现各项收入5,918万元,其中利息收入5,426元,占各项收入的92%,非利息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过低。当前农村信用社要调整经营发展战略:一是实现通存通兑业务。省联社成立后,对全省农村信用社实现通存通兑业务是当务之急,尽快解决汇兑不畅的问题才能夯实发展根基。二是降低资金成本。优化存款结构,吸收低成本存款;拓展中间业务,增加非利息收入。在降低资金成本、增加收益的基础上,农村信用社才有能力按农户贷款用途、金额大小、约期长短,把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适当降低。非农户,非农业贷款利率适当提高,但是最高不能超过其他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浮的标准。
(三)对农户贷款加强防范和监控,严防信贷员道德风险。
1、开展信贷回访工作。一是检查贷款质量,看有无顶名、冒名等违规贷款,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防范案件发生;二是全面了解农户的真实情况,掌握客户需求和对服务的满意度,以便于改进支农服务,稳固占领农村市场。
2、实行信贷员包片工作轮换、移交制度。信贷员管辖的贷款户较多,业务发生频繁,包片时间过长,容易利用人熟、地熟优势,隐蔽风险贷款。实行信贷员包片工作轮换制度,一是可使信贷人员不敢轻易发放违规贷款,从而达到抑制信贷人员道德风险的作用。二是通过轮换、移交使信贷员违规操作信贷业务的具体情况暴露无遗,县联社可集中精力查处。三是可以防止信贷人员经管责任划分不清的问题,促使接管的信贷人员较快地开展工作。
3、对信用社主任实行问责制。对交流的信用社主任,过渡期两个月,过渡期间为负责人,对交流前的信用社正常贷款审核认定,未造成信贷风险,符合调离条件的,由联社人力资源部、信贷业务部对其办理正式交接手续;对因贷款造成风险免职的信用社主任,实行“三不政策”:不聘用、不调动、不交流,就地承担化解风险的责任。“宁其伤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确保贷款安全。
(四)对信贷员实行流动管理,做到人才使用和储备并重。
流动管理是要对信贷队伍建立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为保持信贷队伍的相对稳定,可以招聘家住本地农村,没有工作的大专生或高中生从事信贷工作,对信贷人员的培训,做到短期培训与系统培训相结合,脱产培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现场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等方式,提高信贷员的工作能力。
(五)建立信贷退出机制,化解潜在的贷款风险。
基层信用社对借款人“借新还旧” 的贷款,要报县联社贷款审察委员会审批,掌握好以下原则:一是借款人生产经营基本正常;二是借款人要先归还部分贷款本金和全部欠息;三是贷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一年。除自然灾害外,对借款人再次要求办理借新还旧的,原则上不予办理,采取提前收回贷款,到期减少续贷,停止贷款或诉讼的措施,清收贷款本息,建立这种信贷退出机制,为信贷风险的防范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现状的分析
农村信用社在机构设置和资金投向上,已经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开展以来,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信用社经济效益提高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基本情况
夹江县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坚持以小额信用贷款的方式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截止2006年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7736万元。其中不良贷款1361万元,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17.6%。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发放的贷款分别有1250户,600户、540户、610户形成不良贷款,随着核定额度的增大,单户不良贷款平均余额分别为0.25万元、0.38万元、0.44万元、0.57万元,呈逐年增加趋势。如果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不良贷款得不到有效控制和化解,势必影响整个贷款质量的提高,对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将产生阻碍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一)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的逐步城镇化,农村信用社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信贷支农重任。但是,由于认识程度不同,部分地方党政部门一味要求信用社大量投放贷款,忽视了对农村信用环境的创建,导致部分地区信用环境恶化,出现 “小户看大户”、“群众看干部”的现象,且部分干部的失信使得信用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小、面广、工作量大,信用社因人力有限,客观上导致客户经理对农户家庭的经济状况、信用状况、还款来源、借款用途的真实性等情况调查了解不深、不细,仅凭个人的主观印象、农户自身的陈述或当地村社干部的推荐便予以授信,使贷前调查和授信偏离实际情况,出现了小额贷款发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同时,因地域分散、金额小、笔数多,导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贷后管理松懈,存在潜在风险。
(三)片面追求小额贷款的核定、评定面,放松了贷款核定、信用等级评定条件和标准,忽视了小额贷款核定质量和信用户的评定质量。
(四)信用社信息闭塞,农户及其家庭经济、信誉等信息历史状况较难掌握,以致出现其家
庭成员曾有挂息又发放贷款现象的。
(五)农户联保贷款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户需要较多资金却又无法提供抵押担保的贷款。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户联保贷款的可行性较差,一是由于农户家庭之间的富裕程度不同,较富裕的农户,不愿为其他收入水平低、底子薄的农户联保;二是农民出于自我保护意识,不愿承担贷款偿还连带责任,相互缺乏信任;三是联保小组成员一般全部都向信用社贷了款,一旦有一个或多个小组成员经营失败,出现风险,其他的小组成员观望成分较大,很难实现通
过法律手段追究连带责任。
(六)借款由其家庭成员办理,或借款人借款后长期不归,其家庭成员或其他人代理借款人办理手续,出现风险后,信用社依法清收“举证困难”,不利于维护债权。
三、建议及对策
(一)近年来,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说明了“三农”问题依然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有九亿农民,“三农”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其他方面发展再快,富裕和繁荣就只能是局部现象。作为地方政府,应以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为主要工作方向。从目前农民的发展来看,农村信用社担负起支农工作的重任,地方政府应积极支持和配合信用社工作,为信用社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一是逐级负责,推动信用评定制度的建设,即乡镇向县级政府签订责任书,村两委向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把支持信用社工作纳入其考核。二是积极做好舆论导向,通过法律、教育等手段,协助信用社作好对一些“钉子户”、“赖债户”欠款的清收工作,保护信用社债权。三是各级党政、村、社干部起好带头作用,归还自己或亲属在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动员起亲朋积极归还在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
(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必须经过调查摸底、评级授信、发证放贷、贷后检查和贷款回收等多个环节的工作。其中调查摸底是基础,是评级授信的重要参考依据,农户基本情况的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客观公正,决定着贷款发放、使用与回收的风险评估及其控制。因此,在工作中一是要注重发挥当地乡、村级行政组织的作用,充分利用他们熟悉村情、民情和管理村民事务的有利条件,与农村信用社一道做好信贷资料的收集和信用等级的初评工作,做到依靠而不依赖;二是要在工作协调、规范操作程序、强化后续管理等方面注重发挥引导作用,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营运切实纳入规范管理的轨道;三是要对客户经理责任落实,考核指标要细化、量化,使其增强责任心
和工作责任感。
(三)为了真实了解农户家庭经济、信誉等信息状况,避免因时间长,人员变动后信息掌握不清。目前电子化信息档案内容和信息查询系统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完善,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和准确掌握农户的信用状况。
(四)坚持审慎经营、风险管理原则,提高资产质量,防范信贷风险是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原则。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对符合条件的小额农贷及时发放,不符合条件的贷款须从严控制。要因地制宜、因管理水平高低并严格按照农户真实的经营、资产、收入状况等情况进行核定,进行授权管理,责权明确,防止帮贷、转移用途而造成风险隐患。
(五)目前,在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管理中,办理借款的授权方式,只是核定时由家庭主要成员在核定表中签字。部分借款办理时借款人未出具相关的授权委托手续,构成“代理”或“表见代理”要素缺乏,并且核定时如果属村社逐户填表,其家庭主要成员签字的真实性有待考究,债权实现的存在严重风险。针对目前借款人外出较为普遍的现象,不利于不良贷款的下降工作。在一个核定期内核定或第一次发放贷款时,信用社应要求借款人和家庭主要成员到场,出具亲笔签名盖章的委托书和承诺书,由信用社专档保管
由于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很多,且往往是各种风险原因彼此交织在一起,情况复杂、不易区分。考虑到方便研究的因素,笔者通过参阅大量书籍和专业文献,按照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信贷风险通行的划分标准,将X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划分为三大类:一是借款人原因引发的不良贷款,二是信用社自身原因引发的不良贷款,三是其他原因引发的不良贷款。
1、借款人原因
借款人原因主要是借款人由于道德原因对信用社进行欺诈获得贷款,或借款人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风险或损失。
(1)借款人欺诈。借款人欺诈的情况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a.借款人提供虚假信息。借款人主要通过向信用社提供部分虚假信息以改善本企业的资信状况,获得用于借款人生产经营活动的贷款。
这种欺诈通常是借款人在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时,蓄意隐瞒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或是向银行提供过于乐观的、甚至虚假的财务信息,以通过制造假象来蒙骗信用社的信贷人员,从而获得信用社的充分信任。获得的贷款主要用于真实的经营或生产环节。如果经营能够按计划进行,借款人主观上也不愿因为拖欠信用社贷款而留下不良诚信记录,即使在出现其他情况时,借款人虽然无力归还贷款,但通常还愿与信用社合作。
b.借款人恶意欺诈。借款人恶意欺诈是指借款人通过一切手段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并且贷款的主要用途是用于借款人从事的主营业务以外的行业或挪用贷款而获取个人利益。
这类欺诈行为主要是企业以正当经营为由,骗取信用社贷款。贷款到手后移作他用或进行非经营性使用,或从事违法经营活动,且通常是通过利用、拉拢或腐蚀信用社信贷人员达到其目的。因这种“主观恶意欺诈”而造成的不良贷款风险极大,收回的可能性很小,大部分都会造成损失。还有很多关联企业之间通过签订虚假合同和交易,捏造营业收入和盈利能力,套取信用社资金后抽逃。
(2)借款人经营管理不善。借款人经营管理不善的情况,主要分为以下三种b.对市场和行业变化缺乏适应性。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市场与行业的变化迅速也是惊人的。例如电子行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时间已经缩短到了3-5年,有的行业产品淘汰的速度更快。如果没有盯住市场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的变化,在明天或不久的将来就可能丧失市场份额和偿债能力。
c.管理薄弱。借款人往往会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或经营管理水平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经营亏损或破产。还可能发生管理层为了短期利益侵害企业长期利益、为了股东利益而侵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这些都会给贷款带来风险和形成风险损失。
2、信用社自身原因
在X信用社已形成的不良贷款中,虽然由于借款人原因所引起的不良贷款占比较大,但却同信用社自身审查不严、风险管理意识淡泊、内部人员存在道德风险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同时由于内控管理和防范工作的严重缺位、个别信贷人员将贷款“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流于形式、贷款发放后不能对借款人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控,当贷款由逾期形成坏帐后,又往往不能及时地采取各项有效措施进行债权保全,导致X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多年来一直高居不下。[2]
(1)操作原因。
a.贷前调查和贷款审查不严:贷前调查和贷款审查是贷款业务的首要环节。X信用联社个别经办人员由于风险管理意识淡泊和警惕性不高,在贷前调查和贷款审查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对借款人、担保人的相关信息了解不详细;对贷款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不严;对有瑕疵的材料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核实,等等。为今后形成不良贷款埋下了隐患。
b.贷后管理流于形式。近年来,X信用联社的信贷业务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5年间贷款总额增长了两倍多。由于各类贷款客户众多,也使相应的贷后管理工作显得十分烦杂。往往存在着资料移交配合不力,档案管理不规范,抵押物审查不规范。经常会出现抵押物的贬值的问题,甚至是资料丢失等情况。并且,由于个人贷款资料的不连续和不全面,导致X信用社信贷风险预警迟钝,不能快速反应采取措施。另外,X信用社的在贷款业务量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人力严重不足。贷款经办人员几乎每人手中都有数百上千笔贷款,工作过于繁重,以致贷后管理工作根本无法跟上,更谈不上及时了解贷款客户经济及家庭变化的情况。当风险来临时,信用社往往处于被动状态。[2]
(2)道德原因。
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的粗放式管理和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内控风险防范也存在着诸多漏洞,导致X信用联社内部个别人员有寻租的机会。有些道德缺失的贷款经办人员为了私利,明知借款人提供的是虚假材料而不指出,或者教唆贷款申请者开假证明假报表、故意伪造相关材料,以骗取信用社信贷资金。还有个别领导,通过职权指使或施压给基层贷款部门和信贷人员,对不合规定的企业或高风险项目进行过度授信。
(3)管理水平低下。
我国的农村信用社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管理体制特殊、历史包袱沉重,具体情况十分复杂,也严重制约了信用社发展的步伐。目前,很多信用社还没有从原来的“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里走出来,X农村信用社也不例外
首先,管理层思想认识不到位。信用社各级领导风险内控意识淡薄,对内控机制建设也存在认识上的差距,没有达成共识。
其次,内控制度不系统。对于信用社内部的风险控制,没有一个自上而下统一的管理制度,很多工作无章可循,员工都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操作。
另外,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该社于2009年初刚刚完成“三会一层”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但与大部分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一样,有其形而无其神,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仍然很严重。
(4)人力资源缺乏。
a.员工素质有待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过程中,管理部门几经更迭,先后由农行、人行、银监会,直到现在的省联社管理。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封闭状态。X农村信用联社职工的构成,大部分是原来的农行和人行的子弟,县级以下信用社和储蓄所的职工也都是农民或农民子弟,通过正规招聘的职工不到总职工数额的3%。同时,信用社还存在着高中级管理人员属地化现象严重,员工素质和知识技能结构有待提高的问题。
X农村信用联社现有职工200多名,在学历方面,截止到2008年底,中专科以下人数占大多数,占比达到78.5%,其次是专科学历人数,占比达到17.6%,而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总职工人数比重仅占3.9%,在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学历结构明显不合理。职称方面,无职称人员占比达到35.6%,初级职称占比达43.9%,中级职称占比达14.6%,高级职称人员仅占总职工人数的5.9%。
b.职工培训质量不高。目前X农村信用社岗位技能培训也存在一定问题。最为主要的问题是供求不平衡,针对性不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重整体、轻个体;重统一、轻个性。
培训主要是“填鸭式教学”,教学互动性不强。并存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只注重条例和具体做法的培训,忽视了员工理论基础不高的现实,以致于很多学员听不懂、理解不了,进而学习动力不足,效果不佳。相当一部分职工对培训的目的意义缺乏正确认识、积极性差、态度不端正,基本上都以及格为目标、以不被开除为底线,浪费了信用社大量的培训资源和时间。
3、其他原因
导致X信用联社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除借款人和信用社自身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如政府不当干预、自然灾害及不可抗因素和市场变化。
(1)政府不当干预。
政府干预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压,地方财政挤,迫使农村信用社发放大量指使性贷款、救济贷款,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据了解,特别是1999年关闭农村合作基金会,政府为保社会稳定,将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借款划转给农村信用社,其中有90%以上的借款难以收回,形成不良贷款。[3]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追求政绩往往帮助当地企业从信用社获取大额贷款,部分借款虽已逾期多年,却不能保证按季付息和逐年归还本金。[4]这类贷款往往缺乏真实的资产作为抵押,政府官员的任期结束或调往其他地方任职后还款也就失去了保证。
(2)自然灾害及不可抗因素。
一些自然灾害或不可抗因素,也是形成X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原因之一。首先,同其他任何贷款主体一样,借款人的生老病死往往影响到其贷款是否能继续得到偿还。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普通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夫妻双方的共同收入,当借款人或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方因疾病、意外伤害导致死亡或终生残疾而丧失劳动能力和还款能力时,借款人或借款家庭的常常会有按期不能归还贷款的情况发生。
另外,由于自然灾害、气候突变等不可抗力因素,也会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或收成不好,给农户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以至于无法按期还贷。
(3)市场变化。
市场变化造成的不良贷款的案例只要集中于农户贷款。其原因只要是农户对市场行情的错误估计和盲目跟风,造成某种种植物供大于求或品质较低,导致大量产品滞销或低价处理。例如今年我国四川的“蛆橘”**,就造成了有些地区就出现了橘子两毛钱一斤都无人问津的现象。果农的损失可想而知,自然无法按期还贷。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市场与行业的变化非常迅速,有些企业往往也存在“短视”行为,例如过于乐观的估计市场或产品更新换代较慢的问题,但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经营不善造成的,在“借款人原因”中已有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