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附表2:全国电力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优秀案例、优秀论文申报表
附表2:
全国电力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优秀案例、优秀
成果名称:
申报企业:
推荐单位:
报送时间:
论文申报表年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1—
2—
—
·注: 如填不下可另附纸,如报两项,可复印,但须加盖企业公章。
—3—
第二篇:附表1:全国电力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优秀成果申报表
附表1:
全国电力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优秀成果申报表
成果名称:
申报企业:
推荐单位:
报送时间:
年月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2—
—
若干项成果中列为第几)。
2、本表只对企业文化的来源、性质、理论依据、结构内容、运行情况和取得的效果作1000字以内的简明介绍,成果另附专门材料(最多不超过8000字)。
3、如填不下可另附纸,但须加盖企业公章
—3—
第三篇:2010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案例
2010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案例:海亮
集团
http://.cn2011年07月12日 09:46新浪财经
2010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案例
申报材料
海亮集团有限公司
申报项目:2010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案例
征选类型:社会责任文化
主要创造人:冯亚丽
参与创造人:冯伟峰、姚慧、潘金生、周伟鲁
申报时间:2010年9月10日
一、海亮集团简介
海亮集团创建于1989年,是一家以铜加工为核心产业,以房地产、金属贸易、基础教育、商业百货为主体的国际化大型民企集团。在1.2万海亮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海亮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1-7月份,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6.3亿元,利税9.84亿元,自营进出口7.4亿美元,资产规模达到176.5亿元。综合实力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71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2位、浙江省百强企业第9位。
二、海亮文化战略
铸百年卓越海亮,创国际经典品牌。海亮要通过做精、做强、做大,实现企业创新、创优、创名,成为全球铜加工行业最具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之一。为此,海亮的使命是要为顾客提供超越的价值;为股东创造丰厚的利润;为员工铺设成长的平台;为伙伴营造共赢的局面;为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实现与顾客、股东、员工、伙伴的共建共享共赢,实现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统一。
三、海亮文化脉络与体系
(一)企业目标
1、战略目标
做精、做强、做大,创新、创优、创名。
2、业务目标
海亮集团:努力成为以铜加工为核心的、多元化经营的大型国际化民营企业集团。
海亮股份(13.73,0.13,0.96%):在铜管铜棒领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铜加工企业。
海亮教育:建成浙江省一级重点高中,形成海亮教育的鲜明特色和风格,打造全国性的海亮教育品牌。海亮房产: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商住房产开发企业,建立商住房产开发的品牌。
3、管理目标
实现社会效益、客户效益、员工效益、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4、岗位目标
岗位成才,质量创效,服务升值。
(二)企业愿景
成为全球铜加工行业最具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之一,铸百年卓越海亮,创国际经典品牌。
(三)管理目标
1、实现社会效益、客户效益、员工效益、企业效益最大化。
2、岗位成才,诚信创效,服务升值。
(四)企业宗旨
1、服务客户,关爱员工;回报社会,泽被后人。
2、产业报国,教育兴邦。
(五)海亮哲学
1、经营理念
人本管理,诚信双赢。
2、经营哲学
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同步,有形资产经营和无形资产经营互动,知识经营和人才经营并举,专业化经营和多元化经营齐驱。
3、和谐理念
顺应天时,借助地利,营造人和。
4、文化理念
以竞争获取利润,以服务赢得竞争,以文化提升服务。
(六)海亮精神
高效、卓越、服务、奉献。
(七)企业道德
待人忠,办事诚,服务好,以德赢人;质量优,信誉好,创业实,以德兴业。
(八)海亮作风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快速应变,雷厉风行。
(九)海亮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诚信立业,利益共享,共筑辉煌。
1、人本观:为客户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利益,为员工创造前途,为人类创造财富。
2、用人观:无德有才者,不用;有德小才者,可用;德才兼备者,重用。
3、财富观:员工的创造力是企业最大的财富。
4、公私观:公而忘私,可赞;公私分明,可行;损公肥私,可憎。
5、奖罚观:奖罚分明,奖比罚好。
6、廉洁观: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创利。
7、工作观:今天做得比昨天好。
8、学习观: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
9、市场观:尊重市场才能顺应市场,顺应市场才能驾御市场,驾御市场才能创造市场,创造市场才能拥有市场。
10、客户观:客户为海亮创造效益,海亮为客户实现价值。
11、服务观:客户满意我快乐。
12、质量观:质量胜于生命。
13、品牌观:经营品牌到永远。
14、诚信观:守信是成功者的座右铭,失信是失败者的墓志铭。
15、现场观:现场是海亮形象的第一张名片。
16、产品观:市场设计产品,人品决定产品,科技打造精品,客户享用精品。
17、科技观:高科技缔造海亮。
18、创新观:不创新毋宁死。
19、危机观:海亮离破产永远只有一步之遥。
20、竞争观:战胜自己,挑战他人。
21、风险观:规避风险,挑战风险。
22、发展观:员工同企业共成长,企业同市场共壮大。
23、培训观:培训是员工最好的福利。
24、国际观:人才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科技国际化、品牌国际化、市场国际化。
25、卓越观:永不满足,超越自我。
(十)海亮训词干部:同心同德,开拓创新;员工:敬业爱企,追求一流。
(十一)员工信念
不断完善自我,努力铸就百年海亮。
(十二)海亮座右铭眼睛盯在市场上,功夫下在质量上,效益出在管理上。
(十三)海亮战略
推行国际化战略、品牌战略和资本运作战略,将企业建设为以铜加工为核心的、多元化经营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
四、海亮文化策略和方法
百年企业重在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海亮立志做百年企业,就应该铸就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或者独特的精神气质,为顾客提供超越的价值,为股东创造丰厚的利润,为员工铺设成长的平台,为伙伴营造共赢的局面,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亮人要在这种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养成优秀的行为习惯,并使之成为员工的自然、自觉的行动,成为企业的天然、独特的精神气质。海亮人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企业人,而且是模范的社会人。这是海亮的责任,也是实现海亮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海亮的董事局主席冯海良先生的一段话最能体现海亮的这种人文思想。他说,人生的价值只能与他对社会的贡献划等号,而不能以他所拥有的财富来衡量,“海亮”努力把对社会的贡献最大化,作为永恒的追求。
第一是树立企业的诚信形象。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可以赢得顾客和各方面的合作伙伴。百年大企业,诚信是基石,是第一位的。诚信,不仅使海亮声誉日隆;而且体现海亮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企业的社会形象,因此,海亮确保恪守商业道德,并公开向社会承诺“失信赔偿”。海亮为诚信立制,建立十分完善的合同管理和合同示范文本,并对每一个与之有经济往来的实施了严格的信用管理,实施新客户资信调查、审核制度,每一个责任人必须有责任人签订书面的责任协议,使诚信做到外部有形象,内部有保证,海亮几十年来从来没有因为欠人钱而发生的纠纷。
第二是营造幸福和谐的企业氛围。在海亮,有三个上帝,“客户是企业的上帝,供应商也是企业的上帝,但企业最重要的上帝是员工”,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根本是以人为本。海亮坚持把事做得实一点,对员工好一点,积极构建和谐企业。2008年11月,金融危机爆发后,集团第一时间提出不裁员不降薪,并与员工签订了“工人、工会、工厂”三方共同约定,给员工吃了定心丸,在特殊的时期激发员工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集团投资1.3亿元建设集办公、员工住宅、休闲活动于一体的海亮花园社区,兴建灯光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台球室、健身房和游泳池、阅览室、理发室、平价超市等多项文体配套设施,为员工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这些年,公司每年都拿出500余万元,用于职工生日、婚娶和文化活动。2009年,公司再次修订了《海亮集团职工互助基金会实施细则》以提高互助补助的标准,还大幅度提高了对家庭困难职工的补助力度。
第三是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近几年来,海亮党委积极实施“双培双推”工程,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既懂党务又懂生产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例如:针对金融危机中价位大幅波动的铜价,我们下属的铜管道事业部人员经过反复研究摸索,完善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存货风险控制办法。不管铜价怎么变,企业都能得心应手,较好地规避了风险,取得了稳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在人才培养中,我们通过组织员工参加职工大学工商管理大专、本科班学习,选送中高层管理人员参加EMBA研修班学习等活动,花大钱加强人才培养。2004年起投入800多万元,与中南大学联合开设学历班,100多名党员和骨干人才参加学历提升。今年我们与浙江科技学院联合开办学历教育班,分高中起点专科,专科起点本科,共设12个专业,这是继与中南大学联合办班后,我们公司又一次大范围、高起点的在职学历培训。2009年,在金融危机中海亮不仅不裁员,反而向社会各界求“才”,与一批硕博研究生签订师徒协议,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
第四是积极回报社会。“一切为了发展,发展为了民生”,我们对内创建和谐企业,对外致富不忘本,积极回报社会。仅2009年,海亮在地震灾区援助、医疗救助、结对扶贫、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慷慨解囊1000万元,累计已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捐资达1.5亿多元,创立了三大公益基金,其中的海亮慈善基金,已增资到1500万元,运作3年来,累计救助百姓376人次,发放救助款636万元。今年初,投资2000万元,占地1.4万平方米的海亮职工疗养院建成开放。该院环境一流,设施先进,不仅为近万名海亮职工,而且面向社会为工业企业职工提供非营利性职工疗休养和健康体检服务。为维护职工的劳动安全与职业健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外,由海亮慈善基金出资建设的幸福院工程正进入紧张施工,预计将在年底前建成使用。届时将为店口镇孤寡老人提供免费养老。这是海亮热衷社会公益的又一项重大举措。
五、海亮文化成果
(一)文化凝聚向心力。企业重视个人价值的发挥,为个人能力提供展现的平台,从整体上形成一股合力、一股凝聚力、一股向心力,逐步培养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2008年,集团党政工团通力合作创建了“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同时,海亮连续5年获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奖,同时被授予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亲自颁奖。在日常工作中,公司建立了职工生育、结婚、亡故、患病(重大病情)、困难五必访制度,出资为职工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2006年,集团工会倡导成立了职工互助基金会,基金由职工自愿捐款,按章程用于救急助困。基金会运作近三年来,已累计为困难职工及其家庭发放互助金114.7万元,为246名员工及其家属解决了燃眉之急。2010年5月,集团在原有工会的基础上又设立了关工委办公室,继续组织做好服务职工的本职工作。温暖也是一种力量,海亮的温情文化融合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海亮人,为着同一个目标奋勇前行。
(二)文化拉动亲和力。企业文化有其特定的亲和力,它把企业发展的目标、效益的增长与职工的追求价值、行为需求融为一体,从而体现出企业与职工命运的密切关联。
2008年,集团公司拨款铺设了两个篮球场和两个羽毛球场的塑胶场地,修建了游泳池、购进了一批健身设施,现已成为绍兴市体育设施最健全的一家企业。同时,为照顾好职工家属,公司在海亮花园开设了老年活动室,在职工阅览室购置了最新图书,也为职工活动室增设了乒乓球发球机等设备。另外,集团四楼大厅也改造成了多功能厅,每月为外地职工召开生日晚会。
2008年,集团曾组织120多人包飞机到内蒙、重庆参观考察集团旗下子公司;组织140余人,到浙医二院体检;近期设立的海亮花园疗养院,以后将为职工免费体检;每年年末,公司都会举办大型迎新晚会,邀请职工现场观看演出。企业还在内部举办了篮球、乒乓球比赛,赞助了全省桥牌大赛,组团参加了全省上市公司运动会,全省企业歌曲大赛等活动。
浓浓的亲和力使企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员工的精神状态也积极上进,企业发展蒸蒸日上。
(三)文化营造影响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如今的佼佼者比比皆是,但是真正能让人们津津乐道、耳熟能详的企业并不在多数,影响力的体现除了企业本身的产品之外,更与企业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近两年,《海亮报》在增版的基础上,企业文化传播中心又陆续推出了20周年纪念文集《海亮文苑》,升级改造了企业展示厅,编辑了《企业荣誉集》等文化产品,为广大职工奉送了精神食粮。由冯亚丽董事长组织实施的《创新文化助推海亮又好又快发展》,被中国企业联合会授予“全国企业创新文化优秀案例”奖,《人民日报》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海亮的知名大大提升。
(四)文化迸发生命力。这些年,我们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同上下游客户的合同关系,按时支付各种款项。在国际、国内违约率大幅上升的情况下,海亮的信誉和品牌在持续提升,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可以说,海亮的诚信体系建设,已经潜移默化,成为海亮百年基业的文化基因。海亮的诚信,不仅是企业跟国家,企业跟政府,企业跟社会,企业跟客户,尤其体现在海亮对待每一位员工的态度上。金融海啸袭来时,大部分企业开始裁员、降薪的时候,海亮郑重承诺“不裁员、不降薪”,并且已经圆满地兑现了这个承诺。作为海亮文化的核心,“诚信双赢”这四个字,已经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
文化所产生的生命力可从两方面得到结论:从历史价值看,越有特色的企业越经得起时间的洗礼和考验,而且历久弥新、历久弥贵;从认同感看,我们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企业也是同样,特色的才是世界的,有特色的企业才能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文化在海亮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促进海亮的健康持续发展。
(五)文化滋生奋进力。对企业而言,创特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有知识、有智慧、有创造力和高度执着的参与和竞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如果企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会被无情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因此,敢冒风险、敢于改革、敢于奋进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企业面临着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尤其是要学会如何开拓创新,创出个性、创出特色、创出成效。
海亮的这种创新文化的奋进力在逆势的2008体现出了至关重要的价值。当年有色金属产品价格出现暴跌,铜价已从每吨 6.8万元跌至2.3万元,加上能源价格震荡、市场需求骤减等不利因素叠加影响,国内铜加工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
就是在创新文化的助推下,海亮集团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转型升级,逆势而上,爬坡越谷,再创历史最好成绩。1—7月实现营业收入336.3亿元,利税9.84亿元,自营进出口7.4亿美元。
六、海亮文化建设经验
海亮集团长期坚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在实践上有很大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弥足珍贵的。
(一)注重于文化先行的战略定位。海亮集团在上世纪90年代就把战略目标定位于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铜加工企业。海亮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着眼于高起点、高品味、高要求,通过远大战略目标激励,配合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的发展目标,不断鼓舞海亮人用澎湃的激情去克服前行道路上的种种障碍迎来企业发展的一个又一个高潮,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注重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资源整合。企业文化应该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创新的着力点。企业文化建设要通过向经营管理活动渗透,提高日常管理工作的创新能力。要善于运用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管理工作的组织优势,有效推动资源的整合。要逐步建立起目标明确、权责分明、关系协调、渠道畅通的企业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始终坚持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形成党政共同负责、各部门各组织齐抓共管、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动局面。
(三)注重于解决企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根据企业阶段性工作重点和企业中心工作不同,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都有很大的不同。企业文化建设应抓住中心,突出重点,实行“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在不同的时期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如结合生产经营形势开展挑战先进、精细管理活动,结合在集团创先争优活动中,海亮集团组建党员科技攻关队、党员先锋突击队、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比干劲、比技能、比贡献”为主的企业三项竞赛;开展以“无隐患、无违章、无事故”为主要内容的党员责任区建设,直接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四)注重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始终坚持以内强素质和外塑形象为主要途径的企业文化建设,充分运用集团各种素质工程载体,增强企业的内在素质。进一步完善企业教育培训机制,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推进企业人才高地的建设。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广告、公益活动等渠道,提高企业的外在形象。在对外活动中,贯彻企业发展理念,凸显企业良好形象,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
(五)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发展。海亮的企业文化发展是一个不断积淀和发展的过程,注重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够不断拓展企业发展的空间和层次。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文化的经验,又要进行不断探索,使之更能体现时代特征,更能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海亮集团企业文化发展,都体现出对文化传统的扬弃,既继承了优秀成果,又拓展新的领域,因此海亮才不断做强,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向年产值千亿迈进。
第四篇:案例、2005全国企业文化优秀
关于举办“2005全国企业文化典型案例、2005全国
企业文化优秀论文”征选活动的通知
实施企业文化战略,是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企业文化案例的梳理、撰写、交流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有很巧妙的作用。通过案例编写,企业可以全面总结企业文化建设成果、特点,思索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优秀的文化案例,不但是对内的企业文化宣的生动教材,还会在企业界、理论界和社会各界传播,给众多企业以启示,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示范样本。
为此,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六大高校联合举办“2005全国企业文化典型案例、2005全国企业文化优秀论文”征评活动,以第四届(2005)全国企业文化年会为契机,荟萃企业文化经典案例和优秀论文,系统梳理企业文化实践和理论成果,使“年会”的交流做到有的放矢,更为深入。
本次活动将从众多征集的稿件中精选出典型案例及优秀论文,编入《2005全国企业文化典型案例集》、《2005全国企业文化优秀论文集》,并收入“全国企业文化案例库”;部分典型案例还将在“新浪网”、“中国企业新闻信息网”、《企业管理》、《中国企业报》、《企业文化》等媒体上刊发;还将邀请部分企业家到几大高校巡回演讲。
一、活动定位:
代表性:收录历届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奖获奖企业案例,按行业、性质、地区、领域、发展阶段的类别而精选经典案例;最有代表性的业界权威专家、学者参与评选、编辑、点评,代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最新水平。
前沿性:应用先进的方法、工具,系统总结、分析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体系形成、发展与创新,集合了企业文化建设学术与案例成果。以我国优秀企业的经验及案例为基础,深度探索企业文化发展规律。
二、活动组织:
“2005全国企业文化典型案例、2005全国企业文化优秀论文”征选活动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牵头发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大、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发改委综合司、国务院研究室工交司、中国社科院等多家机构提供智力支持。
三、编选范围与对象:
(一)《2005全国企业文化典型案例》的编选范围与对象:
1、地方、行业企联(企协),研究机构推荐;
2、历届荣获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奖的获奖单位;
3、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员单位;
4、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各类企业;
5、研究机构、顾问咨询公司负责人的研究成果;
(二)《2005全国企业文化优秀论文》的编选范围与对象:
主要面向企业管理者、企业文化师、政工人员、研究者征集。除企业推荐外,个人也可自行申报。优秀论文主要体现理论价值。
四、评选指标
为体现评选活动的公信力、可靠性,真正评选出具有先进性、代表性的企业文化优秀案例、论文,评选侧重以下指标:
1、理论价值:案例与论文中是否体现了思想创新、提供了有价
值的新理论、新机制、新方法。
2、研究价值:案例与论文中反映的企业文化经验是否有研究价值。
3、推广价值:经验是否可被其它企业普遍借鉴、参考,提供企业在企业实践中是否收到实效。
4、典型性:企业案例与论文所体现出的企业文化是否具有先进性、典型性、代表性。
5、规范性:主要从论文的主题思想是否明确;文章写作是否规范;可读性性是否强、是否可发表等方面评价。
6、一致性:企业案例与论文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宗旨等企业文化要素是否与企业宣传相一致。
五、工作程序
(一)申报
各单位收到此通知,填写报名表、回执表并经书面核实后,于2005年8月15日前将报名表、回执表及所需材料寄交评选活动办公室。
申报材料包括:(1)应征作品;(2)背景资料:企业文化总结资料、企业文化出版物(包括企业文化手册、行为规范手册或礼仪手册、企业文化故事等)、企业文化战略规划及实施方案,或企业文化建设纲要等。
(二)评选
成立“2005全国企业文化典型案例、优秀论文”评审委员会,负责案例的审核、评定工作,并将评选情况在新浪网、中国企业新闻信息网上公示。审定工作分为初审、审定两个阶段。
1、初审:(1)申报企业的资格、资料审查;(2)评审委员会 根据案例研究的方向不同分成若干评审小组,委托各评审小组对相关
材料进行核对、审查,评选出入围对象和入围作品,不合要求的作品不能进入正式评选程序;(3)组织专家对入围的作品进行调研、论证,成果鉴定;
2、审定:(1)评审委员会在初审的基础上,由各评审小组交 叉打分,分别进行点评;(2)评审委员会统一汇总后召开评审会,对初步结果进行讨论,经评审会最终审定后,分别拟定各个奖项,并报经中国企联审定、通过。
(三)时间计划
征稿日期:2005年8月1日——9月15日
专家初评:2005年9月15日——9月20日
最终审定:2005年9月20日——9月30日
六、内容要求
(一)案例内容要求:
案例内容包括企业文化建设的来由、判断、模型、历程、发展、特点、体系、机制、成果,配上点评。分“引言、主体内容、结束语”,分小标题,字数在4000字左右。
(二)论文内容要求:
论文内容要求反映企业在文化建设创建、发展过程中的成功创新经验,如:理论创新、方式方法创新、部门作用创新、企业家创新思想等等、论文要具有理论性、代表性、借鉴指导性。格式要求符合论文要求,分关键词、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四部分,字数要求在3000字左右。
(三)其他要求:
报名表中的作者个人简历(包括案例作者或论文作者,作者 为多人时,要求填第一作者简历)、企业简介、内容提要各400字以
内。
(四)格式要求:
中文打印、A4纸、单倍行距、宋体四号字。须提供3.5英寸软
(A)盘保存的电子版文档(存储须以WORD与纯文本两种格式方式)。并附作者姓名、二寸证件照,以供出版发行备用。
七、推广应用
1、收入全国企业文化案例库,选送六大高校企业文化案例库。
2、赠送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室、发改委等的相关方面,赠送中国企联直属会员,180多家中央企业。
3、作为全国各大培训机构的教材。
4、专家学者研究中国企业文化的参考文献。
5、《企业管理》杂志以《增刊》的形式出版。
6、各大高校商学院MBA和EMBA教材。
7、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现场会、年会等场合的交流教材。
八、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新办公楼501室
中国企联宣委会
邮编:10004
4联系人:陈先生 蓝先生 邢小姐 张小姐 宋小姐
电话:(010)***868701328
***5 68701129
传真:(010)88413206
网址:
E—mail:xuanweihui@sohu.net
附件、“2005全国企业文化典型案例 /优秀论文”
征选活动报名表
编号:应征
1、案例()
2、论文()
3、两项()。
第五篇:全国电力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优秀成果评审办法(2011年修订版)
全国电力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优秀成果评审办法(2011年修订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电力行业文化建设,总结推广电力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和经验,特制定《全国电力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优秀成果评审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 纳入评审范围的优秀成果包括电力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实施案例、学术论文、学术著作以及电力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建议等最新成果。本评审每年进行一次。
第三条 评审过程要坚持高标准、自愿申报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接受政府、企业、新闻界和社会的监督。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四条 设立全国电力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专家评审组(以下简称专家组)及评委会办公室(以下简称评审办)。评审办设在中电联行业与企业文化部,负责组织协调优秀成果评审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五条 评委会由中电联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专职副理事长、秘书长以及理事长、副理事长单位有关领导组成。评委会领导评审工作,负责审定评审结果。中电联理事长担任主任委员,中电联常务副理事长担任副主任委员并具体负责评审工作。
第六条 专家组由中电联有关部门领导、推荐单位领导和专家组成,组长由分管该项工作的中电联领导担任,专家组根据《办法》提出的标准对申报材料进行严格筛选和初审,并将初审结果报送评委会审定。
第三章 申报要求
第七条 申报对象
优秀成果的申报对象为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辅业集团公司及其所属企业;省级电力行协及相关电力企业和组织;电力企业管理者、电力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研究者。
第八条申报内容
(一)企业实施企业文化战略的特点、脉络、策略、方法、效果等。
(二)企业文化体系的形成、发展、创新及特点的总结。
(三)企业文化系统管理方法、理论依据、运行机制等探讨。
(四)企业在参与电力行业文化建设、推进企业文化变革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创新策略。
(五)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难点及解决方案。
(六)企业文化的实际功能、效果及启示。
(七)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案例。
(八)反映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理论探索、实践思考的论文。
第九条 申报要求
(一)申报材料主要有以下五个要素:先进理念;有效策略;系统实施;完善机制;理论支持。
(二)申报材料以文字为主,包括企业简介,企业文化战略、脉络、体系、策略、成果、经验、方法等,可附注图表、模型等,材料正文字数一般在5000字左右不超过8000字,摘要不超过500字,另可提交其他佐证材料。
(三)申报企业原则上须创建5年以上,企业文化体系运行3年以上,有成效描述,如管理效益、企业素质、满意度等;提供3年主要经济技术和财务指标。
(四)填写主要创造人1-2人,参与创造人不超过6人。超过上述限额的人员由本企业自行
表彰。企业的上级主管单位和推荐单位的人员,以及外单位咨询人员不列为创造人。
(五)优秀案例要注重特色,注重探索性、前沿性,强调理论价值和推广价值,突出电力行业和企业特色,是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某一侧面、某一环节的具体反映和方法样本。字数在3000—5000字,优秀案例创造人原则上不超过4人。
(六)论文论题为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创建发展过程当中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思考;论文要具有思辩性、前沿性、典型性。论文主要面向企业管理者、企业文化的研究人员征集,字数在3000—5000字,并在公开出版物发表过的理论文章。
第四章 评审标准
第十条 评审标准
(一)先进性
1、符合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与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管理相融合,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精神,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2、遵循先进文化的客观规律。消化吸收、融汇古今中外的成果、方法、智慧并加以改进、发展和创新。企业文化系统管理方法具有科学性,反映企业文化管理、运行规律。
3、符合电力行业核心价值观。体现“诚信、负责、合作、创新”的电力行业价值观,体现电力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创新性
1、创新文化建设模式。以文化建设的国际化视野,实现文化建设模式的创新,使文化建设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企业制度相融合。
2、创新文化建设方法。体现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方法的创新,在文化建设的结构、体系、功能和运行等方面有优化创新的突出表现,能够进一步促进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中国特色。
(三)有效性
1、实现文化渗透。核心价值观为员工普遍接受,在思维和行为模式上表现出自觉特征,价值理念有效渗透于制度、机制、流程等环节。
2、形成文化影响力。企业内部凝聚力、执行力强,管理效能高;外部有影响力,受社会尊重程度高,品牌美誉度高。
3、提升企业综合实力。企业经济效益和经营绩效显著,企业综合素质、人员素质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意识。
4、形成文化品牌。在学习型组织、人力资源、品牌管理、基层建设、基础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作用充分,有较为明显的品牌效应。
(四)系统性
1、文化战略。企业的文化战略设计与实施具有系统性,并与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管理、品牌等有机融合,协调推进。
2、实施路径。具备文化建设路线图或实施纲要;建立文化目标体系、传播体系、运行体系、考核体系等,机制保障作用明显。
3、系统管理。实施文化系统工程,如价值观管理、传播培训工程等;企业文化载体建设丰富,有支撑体系。文化建设上下、前后具有一致性。
第五章 评审程序
第十一条 评审程序包括:申报、推荐、评审、公示、发布等
(一)申 报:各申报单位按全国电力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优秀成果申报标准提出申报,并按要求认真填写《全国电力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优秀成果申报表》(《全国电力行业文化与企
业文化优秀案例、优秀论文申报表》)(见附件2、3)一式三份以及申报材料的电子版(光盘或U盘)一份。
(二)推 荐:推荐单位为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辅业集团公司、省级电力行协及中电联各分会。隶属于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辅业集团公司所属的企业,由省级电力行协及中电联分会推荐时,应征求其归属单位的意见。对申报企业的项目进行资格审查后,择优提出推荐意见并负责向评审办推荐。推荐单位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严格的态度对其真实性和可靠性负责,自觉维护优秀成果奖的严肃性、权威性,在申报成果中择优向评审办推荐。
(三)评 审: 评审办对推荐上报的相关材料进行审查,将符合规定、审查合格的推荐申报材料,按类别提交专家组评审。专家组对评审办提交的推荐材料进行评审,提出初评结果,并上报评委会。为确保评审工作的质量,对重要奖项的评审,评委会将根据需要对申报企业进行现场考察。
(四)公 示: 将评委会审定结果在中电联网站上公示7天。凡对申报的成果提出异议的,由评审办受理并负责协调和处理,有关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核实异议内容,提出处理意见,必要时可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重新评议。
(五)发 布 : 评审办将异议核实情况及处理意见向评委会报告,由评委会最后裁定,正式发布获奖名单。
第六章 表彰奖励
第十二条 全国电力行业企业文化优秀成果的奖项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组织奖。
第十三条 中电联将对获得全国电力行业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包括优秀案例、优秀论文)的企业和个人颁发证书。
第十四条 对获奖成果通过有关媒体进行相关宣传与展示。
第十五条 对获奖成果择优推荐参加更高级别的企业文化优秀成果、优秀案例、优秀论文的评选。
第十六条 获奖单位与个人,其成果可作为考核、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七章 纪 律
第十七条参与评审的有关人员必须遵纪守法,公正廉洁,实事求是,认真负责,保守机密,团结协作。重要奖项评审相关人员应回避,对违反纪律者,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警告,直至撤消其资格。
第十八条申报单位要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对违反纪律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警告或撤消申报资格;对已获奖的企业或个人,一经查出立即取消获奖资格,收回荣誉证书并通过网站进行公告。
第八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全国电力行业优秀企业文化成果评选办法》废止。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