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略分析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内容
简略分析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内容
现代意义上的企业风险管理,已经大大超越了“遇到危险”的狭义含义,经过时间的演绎,风险一词越来越被概念化,并随着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而逐步深化,并被赋予了各种学科领域的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含义,且与人类的决策和行为后果联系越来越紧密,风险一词也成为人们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
企业风险管理
一、企业生存空间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部分企业不能长寿经营
企业生存空间的不确定性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内容是指一定的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存在于一定的生存空间中,如有的企业产品只能在临近地销售,有的企业风险管理thldl.org.cn却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甚至进入国际市场;有的企业仅生产少数几种产品,一旦发生行业性生存危机,企业将别无选择,有些企业可以有效地跨行业多元化生产,因而具有较大的生存空间。
有些企业在该行业中处主导地位,而部分企业只能在市场的空隙中生存,企业的生存空间具有空间上的延续性和拓展性,企业的生存空间有可能越来越窄,但也有可能不断扩张。企业的竞争是对生存空间,也因而不得不面临不同的生存环境,在这过程中,企业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环境不适”等症状,如许多企业一旦进入新的市场、涉足新行业就举步维艰、处处受阻,生存空间的不确定性在-全球品牌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生存风险。
企业风险管理
二、具备多种角色和和使命的企业,同时也具备了很多企业的短板
企业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开放性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能力、信息和资源,它是一个由企业、社会、自然形成的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其所从事的业务活动具有较大复杂性。首先,随着社会化生产的分工的发展,企业产品化生产与营销中的链条不断加长,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组织协调日趋复杂;其次,技术进步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增加了新产品开发的复杂性和对市场以及产品进行预测的难度;另外企业规模扩大伴随着资源的更大投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此之外,现代企业的管理涉及到对企业战略、营销、技术、供应链、生产、人力资源、财务等多个职能体系的管理。
企业作为社会组织存在于社会中,其具有多重使命和任务。这些多重使命和任务使得企业经营活动日趋复杂,加剧了企业生产经营失败的可能性,进而导致了企业的生存风险。
企业风险管理
三、当企业的变化赶不上外部环境的变化时,企业将很被动,长寿经营就无从可谈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产品更新速度加剧,产品差异化程度降低,小者对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要求也越来越来,即使是跨国性、特大型的企业风险管理也不可能单靠自己的实力来完成对所有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因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企业的各种竞争性生产要素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约束,不同的企业也会因拒有不同的能力而遭遇不同的挫折。当然,外部环境变化、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难度超过企业的实力与能力时,企业生存风险就可能随之发生。
更多详情参照:《企业风险管理》www.xiexiebang.com/news_list_1_11
第二篇:现代物流风险管理分析
xx期末课程作业
xx大学 xx学院
题目:现代物流风险管理分析
学生姓名_ xx_ 学 号 xx专业 xx班 级 _xx__
2014年 x 月x 日
现代物流风险管理分析
前言:
在当今社会,物流已经成为人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也是当代最具有影响力,关系到百姓生活方法方方面面的一个产业。物流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经由日本传到中国以来,已经经历了大约30多年的时间,从现在我国物流发展的程度来看基本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与传统的货物运输相比,现代物流已涵盖了运输、仓储、包装、配送、装卸、流通加工、信息等多个环节。其业务范围不仅涉及到运输与仓储,更包括对存货管理、加贴商标、订单实现、属地交货和包装等提供服务,并且按照客户的经营战略去谋划它的物流。因此现代物流企业是一个集多种业务于一身的综合性的大型服务业。正由于物流业的综合性的特点,使物流业的经营风险远远高于一般行业,对物流风险管理的研究也越来越紧迫。基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现代物流正在全球兴起,为满足客户越来越苛刻的物流需求,由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业正在逐步形成一个网络化的综合服务体系,物流的网络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结果。
一、现代物流风险问题
由于物流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多环节,在不同的环节具有不同的风险,基于不同的物流企业,不同的业务范围,其承担的责任和范围也是不同的。所以其风险的类型和风险之间的承担关系也是截然不同的。
(一)、与客户之间的风险
与客户之间的风险即与客户签订合同产生的责任风险。包括:对货物损坏或灭失负赔偿责任的风险,未按时交货的责任风险,合同条款不合理的风险。其含义是只要从发货人处接受直到焦大鹏最终收货人手中,这期间无论是否属于物流商本身的责任,只要货物发生任何问题都由物流商承担其责任。
(二)、与信息系统提供商所签合同的责任风险
现代物流是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之上的,依赖于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对物流实现动态管理,不但物流商需要他来掌握控制货物流向和处理状态,客户也需要通过它来掌握货物的实时动态,可以想象,如果信息系统发生故障或者中断,信息一时无法提供或者提供有误时物流商难以推卸责任。如果在信息系统中找不到某特定货物,可能因为货物数据丢失,也可能因为数据录入信息错误导致错发错运,物流商必须承担由于信息系统导致的对客户产生的赔偿责任。
(三)、与分包人的责任风险
包括:分包人的信用风险,与分包人的合同责任风险。
物流合同是一个对多个的合同关系,而业务是一对一的关系,物流商会规模情况将某些物流链分包给其他不同的个体完成,但是对于发货人来说每一个物流环节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要由物流商负责。
二、物流风险成因分析
(一)、物流组成要素形成的风险
机会主义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供应链合约的一方从另一方那儿得到剩余的收益,使合约破裂,导致供应链的危机。在整个物流管理环境中,委托人往往比代理人处于一个更不利的位置,代理企业往往会通过增加信息的不对称,从委托合作伙伴那儿得到最大的收益。信息沟通障碍风险。由于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经营和管理的经济实体,供应链实质上是一种松散的企业联盟,当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繁复时,供应链上发生信息错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信息传递延迟将导致上下游企业之间沟通不充分,对产品的生产以及客户的需求在理解上出现分歧,不能真正满足市场的需要。同时会产生牛鞭效应,导致过量的库存。企业运作风险。现代企业生产组织强调集成、效率,这样可能导致生产过程刚性太强,缺乏柔性,若在生产或采购过程的某个环节上出现问题,很容易导致整个生产过程的停顿。渠道成员风险。分销商是市场的直接面对者,要充分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做好分销商的选择工作。在物流供应链中,如果分销商选择不当,会直接导致核心企业市场竞争的失败,也会导致供应链凝聚力的涣散,从而导致物流供应链的解体。
物流运作风险。物流活动是供应链管理的纽带,这就需要供应链各成员之间采取联合计划,实现信息共享与存货统一管理。但在实际运行中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导致在原料供应、原料运输、原料缓存、产品生产、产品缓存和产品销售等过程中可能出现衔接失误,这些衔接失误都可能导致供应链物流不畅通而产生风险。
(二)、物流外部环境风险
市场需求识别风险。供应链的运作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供应链中的生产、运输、供给和销售等都建立在对需求准确预测的基础之上。市场竞争的激化,大大增强了消费者需求偏好的不确定性,使准确预测的难度加大,很容易增加整个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如果不能获得正确的市场信息,供应链无法反映出不断变化的市场趋势和顾客偏好。一条供应链也会由于不能根据新的需求改变产品和供应物,而不能进入一个新的细分市场。最后,市场机会也会由于不能满足顾客快速交货的需要而丧失。
经济波动风险。市场经济的运行轨迹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繁荣和衰退交替出现,这种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变化,使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加大。在经济繁荣时期,供应链在市场需求不断升温的刺激下,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进行扩大再生产,增加存货、补充人力,相应地增加了现金流出量。而在经济衰退时期,供应链销售额下降,现金流入量减少,而未完
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仍需大量资金的继续投入。此时市场筹资环境不理想,筹资成本加大。这种资金流动性差的状况就增大了供应链的经营风险。
经济政策风险。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往往会对供应链的资金筹集、投资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极大影响,使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增加。例如,当产业结构调整时,国家往往会出台一系列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措施,对一些产业的鼓励,给供应链投资指明了方向;对另一些产业的限制,使供应链原有的投资面临着遭受损失的风险,供应链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进行产业调整。
法律环境风险。国家法律代表国家的利益,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供应链成员所面临的法律环境的变化也会诱发供应链经营风险。每个国家的法律都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法律法规的调整、修订等等不确定性,有可能对供应链运转产生负面效应。
三、中外物流风险现状与前景对比
(一)、国内物流现状:
1、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
2、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
2008年的18.3%,物流费用成本呈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3、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
4、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
但是,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
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
3.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
4.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 五是物流技术、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二)、国内物流发展前景:
1.总量持续增长与结构加快调整;
2.产业物流社会化与专业化;
3.物流企业细分化与个性化;
4.物流市场竞争加剧、经营风险加大;
5.区域物流转移与集聚;
6.物流基础设施加紧建设与协调分流;
7.物流与金融配套服务;
8.国际物流“双向发展”;
9.低碳经济“倒逼”绿色物流发展;
10.物流政策激励与规范相结合;
(三)国外物流发展现状及前景:
物流与金融配套服务发达国家的物流发展现状看,物流业已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发展主要是物流内涵的拓展、过程的延伸、覆盖面的扩大以及物流管理的日益专业化、信息化和标准化。
1.物流服务的拓展
物流服务已经逐步将加工、保税、仓储、金融、保险乃至报关、通关、商检、卫检、动植检、中转等业务统—进来,把整个商贸流通过程作为—个完整的领域来进行通盘考虑和经营。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比较成本优势的驱动,产品异地加工、装配、包装、标志、分拨、配送、销售等增值服务,也逐渐涵盖进来。
2.物流服务过程的延伸
物流服务的过程经历了“港口到港口”、“门到门”和“货架到货架”等几个阶段,其过程在逐步延伸。由于生产企业需要实行“即时供货”和“零库存”,以加速资金和货物的周转利用,物流业将生产以前的计划、供应也逐渐包括在自己的服务范围之内,使服务过程向前延伸。
3.物流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交通工具、信息系统的不断创新,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也使物流业相应地扩大了自己的覆盖面。近年来,跨国家、跨地区、跨城市的物流服务都有了较快的发展。
4.第三方物流作用日趋显著
第三方物流”来是指为发货人(第一方)和收货人(第二方)提供专业物流服务的第三方企业。物流服务公司在货物的实际移动链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参与者,而是代表发货人或收货人来执行。之所以强调发展第三方,主要是实现物流运营的专业化、科学化,并使物流企业与物流需求者之间建立更紧密、有效的联系。
5.电子物流发展
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使电子物流快速发展。企业或个人通过电子网络与外界构通,实现网上购物,这种网上直通的方式使企业能迅速、准确、全面的了解需求信息,进—步实现最优的生产模式和物流业务。这种可在线跟踪货物、在线规划物流线路、在线实施物流调度及货运检查的电子物流,是21世纪物流的发展方向。
四、现代物流风险对策
(一)、加强企业的管理,提高风险关注意识
俗话说风险与机遇四并存的,无论什么行业什么企业其风险都是不可避免的,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经济中站稳脚跟,企业必须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加强企业内部制度的管理,提高风险意识。现代物流是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的有机结合,从采购到生产再到销售,同时要经过包装,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环节,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关系,作为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树立风险意识,规避风险。在机遇中寻找机会,创造更大的机会利润。
(二)、购买保险
购买保险可以把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可以给企业降低风险,降低损失,以提高收入增强其竞争优势。购买保险可以将不定的风险可能以固定的成本支出模式把经营中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从而将物流企业和其服务的所有客户在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降到最低。我国保险公司为物流业提供了传统的保险包括货物保险,运输保险,财产险,公共责任险,这些险种都是针对物流整个过程的其中一个环节,都是单一的风险,物流企业应该分别投保运输过层中的运输险,仓库储存中的仓库险,每个场所的公共责任险。
(三)、建立风险保障基金,用自留承担风险
国内一些大型物流企业,往往通过自留风险基金去承担风险,这种做法最大的弊端在于首先,风险并没有得到转嫁;其次,影响企业资金的运营与流动,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第三,一旦发生重大损失对企业的打击巨大并且直接影响当年的经营数据。
(四)、努力开拓责任保险市场
物流责任保险属于责任保险之一种,其大力推广离不开责任保险市场的发展。
(五)、提高彼此互相信任的程度
还有一点不可否认,物流业与保险业彼此之间缺乏信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保险的发展。举例来说,保险公司担心物流公司统保时不按照实际发生的业务量申报,导致不足额收取保费;一旦出险,物流公司事后填单骗取保险金。因此,《物流责任保险》条款采取按照物流公司当期实际发生的营业收入计收保费的方式。另外,保险公司在承保时往往需要物流公司提供与客户签订的物流协议,在理赔时还需要物流公司提供货物的价值,甚至包括出厂价值、销售价值等。然而,物流协议和货物价值往往构成了客户的商业秘密,物流公司一般不愿意或根本就不能够向保险公司提供。因此,笔者认为物流公司和保险公司之间要不断加强对话,争取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对推动物流保险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总结
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迅速,增值服务多,供应链因素多,物流过程的环节多,极易发生错收错发、货损、质变、遗失、延误等事故,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必须了解风险、识别风险和风险控制。企业也应该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树立风险意识,与保险公司密切合作。物流风险评价的目的就在于使物流企业对自身的风险状况有一个较为科学、全面的认识,能够识别
风险因素,加强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对于影响程度较大的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回避或者降低风险发生的机率。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将物流企业遇到的大量的定性信息和少量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字化,最终为物流企业可能遇到的各种非确定性的风险因素进行清晰和系统的分析。
六、参考文献
[1]蔡临宁.物流系统规划——建模及实例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杨海荣.现代物流系统风险与管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
[3]李新华.企业物流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4]邓凤祥.现代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5]郝渊晓.现代物流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6]丁力.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管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7]李苏剑等.企业物流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8]张毅.现代物流风险管理案例、习题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第三篇:《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读书笔记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
读书报告
正如《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所述,审计业界并非尚未认识到其面临风险的真正根源,目前需要做的是研究并实施如何在审计行为中识别,控制风险,并使该理念和模式体现在审计各阶段具体的审计程序中,而不是仅仅在审计计划阶段对固有风险进行简单的分析。要做到这一点,传统的审计理念和模式,由于其更多的是为了关注财务报表风险而关注报表和企业帐目,而不是从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层风险管理的角度来关注财务报表,因而无法实现审计风险控制的有效性,也使审计在为整个财富价值链中的价值无法进一步得到体现。传统的审计方法除了在理念存有不足外,还欠缺足够的可以用来识别现代企业经营风险及其控制的审计工具,模型和方法;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模式,正是从企业经营风险,风险管理角度分析审计风险,实施审计程序,从财务报表风险的源头——企业经营风险角度去关注财务报表风险,从而为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提供有效保障,并实现审计目标同整个商业社会的共同目标达到一致。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CPA视角的中国第一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著作。《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借鉴国内外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在风险审计的概念、目标、程序以及专业判断等方面有一定创新和突破;在具体风险的审计上,精心编制国内外企业典型案例,具有可操作性。并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模式,从企业经营风险,风险管理角度分析审计风险,实施审计程序,财务报表风险的源头——企业经营风险角度去关注财务报表风险,从而为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提供有效保障,并实现审计目标同整个商业社会的共同目标达到一致。书中提供了大量的风险管理审计工具,模型和方法以使新的审计理念可付诸实践。
一、《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强调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角色和作用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第2页对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角色和作用
引用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观点认为,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角色和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协助风险估算程序;二是对风险管程序的评价,对风险管理的恰当程度作出保证。这一观点在书中多次出现,反复强调。作者则认为“内部审计师通过对主体企业风险管理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报告和提出改进建议,来协助管理当局和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准则还强调内部审计的适当作用,清楚地指出内部审计师应该对他们所审计的活动持客观的态度。”
我认为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应当保持客观的态度,通过评价、报告和提出改进建议,来协助管理当局和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在评价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而不赞同《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对内部审计角色和作用的观点,内部审计要保持客观,就需要相对独立,不能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不能直接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风险估算程序。同时内部审计的资源难以实现“对风险管程序的评价,对风险管理的恰当程度作出保证”的作用。特别是“作出保证”更是不现实的;如果作为理论上的追求,也是无意义的。能作出“保证”的观点只能误导管理当局和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赋予内部审计不恰当的地位和权限,占用更多的资源。正如作者在书第3页的表述:客观地讲,要求每一位审计师者成为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专家是不现实的。
二、企业风险管理模型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大都采用了澳大利亚—新西兰联合委员会的风险管理模型。在读了卓继民所著《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后,作为CPA的我比较认同《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选用的风险管理模型,即《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第77页所述的原安达信咨询公司经营风险管理框架图。
三、含混的风险审计重要性概念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第121页提出的风险审计重要性概念。“风险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环境、管理和业务活动,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及风险处理方法的任何方面,若存在影响组织基本目标实现的潜在可能,审计师则可判定该风险是重要的,否则,则可判定为不重要或判定为保留风险或剩余风险。”这一概念可能是由审计重要性在风险审计中的运用。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我认为风险审计重要性概念是含混的,将“重要性”定义为“潜在可能”很难理解。我认为,风险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潜在的可能负面影响目标实现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可以通过估计损失额、发生概率和发生频率进行界定。
四、具体风险管理审计
原安达信将风险定义为,环境风险、过程风险和决策所需信息风险三大类,细分七十三种常见的风险。《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在第三篇介绍了风险审计的理论与专业判断、规划策略和审计框架,第四至八篇介绍了营销风险、产品开发与品牌创立风险、企业财务风险、企业组织风险和企业内部控制系统风险等5种具体风险的审计,其审计思路受束于前述所选用风险管理模型和第42页所述的风险适管理的前提与基础研究: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在了解企业经营识别经营风险时,提供了一个整体框架用于了解企业风险管理行为的有效性,并且分析企业的情况和信息流程。使用的主要分析工具包括:(1)企业分析框架;(2)企业风险模型;(3)企业信息流程;(4)企业绩效评价分析;(5)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有效性评价。在企业风险控制评价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框架用于评估管理层如何对信息流程和特定估计的相关风险进行控制。使用的主要工具包括:(1)风险控制流程框架;
(2)风险控制标准及控制矩阵;(3)信息可信度测试;(4)风险控制识别;(5)评价风险控制的设计;(6)测试风险控制;(7)控制信赖与否之决策树。作为一名学习了五年会计的学生,还是比较容接受《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观点,同时认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介绍的工具能够全面地了解企业经营、识别经营风险;评估管理层如何对信息流程和特定估计的相关风险进行控制,为确定和管理剩余风险的供了支持。
第四篇:新形势下的企业风险管理分析
新形势下的企业风险管理分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别是欧美经济危机的爆发也间接地使我国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能力。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结合企业战略、信息技术、分析技术等多项内容。本文将从风险管理的过程入手,分析新时期下企业风险管理的新趋势。
【关键词】风险管理 过程 管理方法
一、引言
从企业诞生开始,就一直面临因内外部因素带来的各种风险。外界的各种变化如政局更迭、技术创新、汇率波动、消费者偏好改变等因素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战略、管理等因素也处在动态的变化中,这样的变化一旦丧失平衡,也会给企业带来难以预计的后果,这些影响与后果,对企业来说就是面临的风险。因此,良好的风险管理工作是企业正常运作的有力保障。随着我国企业对风险管理工作的逐渐重视,很多企业设立了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也进一步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一些企业管理者意识到:风险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被转化为新的机遇,因此尝试将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与企业的价值创造相联系也是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
二、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过程分析
(一)拟定风险管理计划
风险的最主要特征体现在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上,要想积极、有效地应对各类风险,就必须做到有备无患,所以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风险应对计划是十分必要的。拟定风险管理计划需要依靠充足、全面的依据,才能够最大程度的为企业面临的风险提供全方位的准备。首先,拟定风险管理计划之前,我们需要掌握企业的战略计划、业务程序、风险承受能力、风险管理的总体要求等信息。其次,我们必须客观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类型。只有准确判断风险类型,我们才能使得风险管理策略具有足够的针对性。企业风险管理应该囊括多项内容,主要有风险管理方法、风险管理岗位的职责、风险管理的预算、实施风险管理的频率及时间安排、风险管理的说明方法及反馈途径等领域。只有梳理好这些内容,才有可能制定出一份详尽的风险管理计划。
(二)识别企业风险因素
风险识别工作主要包括感知风险、分析风险两方面的内容。所谓感知风险,就是要深入了解企业实际存在的各类风险。分析风险,就是要分析引起各类风险的具体因素。感知风险是整个企业风险识别工作的基础,分析风险需要在此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而分析风险则是整个风险识别工作的关键环节。目前,感知企业风险的主要方法有生产流程法、组织图分析法、环境分析法。其中组织分析法能够适用于企业各类风险的识别工作,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具体由财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分解分析法、幕景分析法等内容构成。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性的应用以上方法,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三)企业风险评估
随着现代风险管理技术的不断革新,目前的企业风险估计主要依赖于数理统计方法来估算各类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及引发的损失。风险评估主要包括风险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两大内容。风险评估程序有着一套逻辑缜密的流程,首先要确定特定风险在一段时间内发生概率的大小。特定风险的发生频率主要是采用定性的方法来加以估计,主要依据风险因素、风险类型、历史数据、风险管理计划。通过对风险频率的估计,可以得出风险发生频率清单,并需要进一步分析风险清单。此后,就需要评估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对损失的评估,应该涵盖各个风险,不仅包括直接损失,也应包括间接损失。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确定损失时,还应该考虑损失对企业的财务影响。
(四)安排风险应对计划
确定应对风险的计划是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合理的风险应对计划能够增加企业实现自身战略目标的机会,降低风险对于企业财务目标、经营目标的威胁。在上文所述的各个环节中,风险管理部门已经掌握大量具有现实意义的资料和档案,这些内容都是指定具体风险应对计划的重要依据。企业应该根据风险的发生概率、严重程度、企业承受能力、经营战略等因素,判断具体的风险处理方法。风险处理方法包括风险回避、控制、自留、转嫁。对不同程度的风险,企业应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或者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制定风险应对计划不是一项静态的工作,而是一项连续、动态的过程。传统的风险管理中主要采用风险规避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较为消极的风险应对方式,通常在风险发生频率较高、带来损失较大时使用。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其他风险应对计划也逐渐有较多的运用。
三、新形势下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策略分析
(一)将企业的风险管理与战略目标紧密相连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不断健全,一些专家和学者意识到需要根据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来制定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实践证明,将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结合起来,让企业资源管理工作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能够更好得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消费市场变化迅速,企业需要经常调整自己的战略目标,在这样的实际需求下,企业可以通过发展估计风险水平来动态调整自己的风险偏好。通过估价风险水平测度体系,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风险策略,做到更加及时和准确的判断。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框架也开始以企业战略为核心,将风险战略归属于企业战略的范畴。
(二)重视对风险的优化组合风险组合理论,是假设共同拥有某种特征的风险成组出现,各类风险相互联系、依赖,当这一组合当中的某个风险减小或增大的时候,其他的风险也会随之发生同样的变化。此外,风险组合理论还主张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鉴于此,风险管理需要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某些特定的风险。通过科学运用组合的方式来评估风险,能更好地令企业管理者深入了解风险的内在联系,判断出哪些是需要给与特别重视的关键风险,使得企业能够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在最恰当的领域。风险管理者根据企业的风险偏好和消化风险的能力,为企业量身定制风险优化组合的方案,并且进行动态追踪,当风险超过企业的风险偏好时,就及时采取限制
措施,保证整个风险优化组合的可行性。同时工作人员还需要考虑企业成本与收益,考虑对所有者价值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将风险战略和风险结构进行有机结合企业的经营战略既为企业指明发展方向,又为企业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导向。风险战略指导企业风险评估的方式和风险监管的方式,判断企业是适合进取型的风险管理模式还是适合保守型的风险管理模式。同时,风险战略需要借助风险结构来具体实施,说明风险管理结构是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一项有机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
(四)推动集成风险管理模式
企业的集成风险管理模式通过系统思维方式来帮助企业解决企业风险管理问题。这种风险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很多具有联系的风险要素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的角度去做优化。这样的风险管理方式不仅仅只关注财务、安全等传统风险,而是要将企业的各类风险都进行一个分析与整合,可以调动起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
(五)切实深化企业管理人员对风险的认识
风险与收益紧密相关,辩证对等,高收益自然伴随着高风险。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高瞻远瞩,充分把握企业的发展趋势,对企业风险形成积极的认识。同时,风险管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做好对风险的控制,认真实施本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最后,企业还应该从上到下树立起全员风险管理的理念,毕竟风险管理不是某一个部门的单独工作,需要得到各个职能部
门的大力配合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四、结语
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生存与长期的竞争优势,就必须积极寻求更为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先进的企业风险管理致力于企业达成自身的战略经营目标,它不仅要求企业高层要深刻认识其中的内涵与外延,同时也需要基层员工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识别、防范与规避风险。风险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历史上还很不成熟,与世界一流企业的风险管理还有着较大的差距。企业要有意识地向标杆企业学习,不断接受新的风险管理理念,将风险管理工作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去,逐渐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风险管理方法,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哲.项目的风险管理[J].企业管理,2002(2)
[2]朱荣恩,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COSO委员会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简介[J].审计研究.2003(06)
[3]王桂莲.企业风险管理探析[J].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2005(03)
[4]李洪彦.风险管理中的知识集成机理与管理策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5]陈云卿.企业风险管理[J].管理科学文摘.1995(06)
[6]何庆光,王玉梅.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的防范和化解[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08)
第五篇:现代茶叶企业发展战略管理要点内容的探讨(推荐)
现代茶叶企业发展战略管理要点内容的探讨
一个茶叶企业能否顺利发展,做大做强,根据笔者对厦门聚祥春实业有限公司等茶企近十年的体会:茶企必须认真实施“产权清析,职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坚持茶企发展战略管理,进行茶企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抓好“茶企发展战略、茶企领军人能力、茶企核心能力、茶企组织结构、茶企文化”等五大核心管理内容,确保茶企服务民生,有序发展,做大做强。
一、确定茶企发展战略:茶叶产业是可持续性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是关系茶叶生产加工者、茶叶营销者与茶叶消费者三者群众间利益的民生产业。茶企首先必须根据其特点,对茶企的发展有一个明确的长期整体谋划:确定茶企发展方向与发展目的,抓住茶企使命的确定、目标的建立、发展内容、发展方针、发展原则、发展思路和茶企竞争手段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茶叶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等等。当前,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首要关键要认真实施“战略联盟”的发展战略,坚持以整合资源,采取组织“虚拟企业集团”的形式,以“资智资本”为中心,“自我管理”为核心,联合相关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茶叶企业,组建“互利共赢”的茶叶企业集团联合体,创新企业激励约束机制,抓住“组建茶团队、培训茶人才、铸造茶品牌,弘扬茶文化、创新茶科技、强化茶管理,建设茶基地、深化茶加工、开柘茶市场、繁营茶经济、发展茶产业”的系统内容,坚持“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等五化标准,走“集团十公司十农户”的“技农工商集团化、产供加销一条龙”茶叶产业化经营之路,做好“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内增实力、外树形象,合作共赢、抢占市场”,减少竞争者,参与市场竞争,把茶企做大做强。
二、提高茶企领军人能力:茶企是在企业领军人的带领下进入市场,茶企经营绩效的优劣,取决于“企业领军人智力”资本质量及其应用能力,茶企领军人的行为选择、对茶企的绩效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茶企经营领域与方向的选择或调整,主要是企业领军人的事,茶企领军人的行为不仅影响着员工行为能否转变成对茶企有效的贡献,而且其行为倾向也直接影响着员工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力度的选择,荼企办的好坏,关键在于提高茶企领军人物的领导能力:一要提高领军人自身技术、管理、营销业务能力,力争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讲文明的通才;二要提高自身的信用和信誉水平,成为企业员工典范;三要提高公关、维护与加强关系网络建设的力度,做到有力、有利、有理、有节;四茶企领军人要通过激励、约束制度的改善, 善于发挥一班人的作用,以对员工的行为能够实施有效的激励、约束和控制。五要注重引导员工谋求社会价值、调动员工爱岗敬业的责任感和极积性,使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权、义、利”,塑造企业整体形象,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三、强化茶企核心能力:茶企竞争核心取决于茶企控制的资源状况,要想创造出持续竞争优势,一个茶企的资源必须具备其“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非替代性”等四大特点,一要注重“资源、市场、资本、人才”的“三加一”四要素的优化组合;二要注重拥有并保护茶企独有的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三要注重培养茶企自身有文化、讲文明的科技、管理、营销等“永久牌”人才;四要注重完善茶企自身茶叶品牌与品名的关系,克服茶叶“有名无姓或有姓无名”的弊端,以确保品牌茶叶品种开发系列化;五要注重茶叶级别标准与其稳定性,取信于民,占领市场。
四、完善茶叶企业组织建设:茶企建设是指企业内部所有组织结构系统的总和,包括企业决策治理结构、执行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三个方面的基本关系,它决定茶企的运行效率:
1、茶企治理决策结构:即是茶企决策权力机构,应体现茶企决策水平。即决策的先进性、统筹性、合理性、科学性。要完善董事会等组织、坚持董事会会议制度,要做到有决策、有安排、有行动,有督办、有检查、有结果、有总结。
2、茶企执行组织结构:其是企业决策执行的载体,决定着茶企决策执行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要完善茶企管委会领导下的部(科)、室等管理服务组织及其指导下的专业化加工
厂、茶叶营销公司与科技、物质等配套服务公司组织。
3、完善茶企业务流程:要制定茶企系统内的信息流、人员流、资金流、物质流和控制流等的流动规程,将企业的各个部分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使茶企系统呈现出动态的特性, 用规章制度规程管人管事,确保流动规程的通畅性,正常运行实施, 以综合体现茶企结构关系的合理性。
五、弘杨茶企文化:茶企文化对茶企经营业绩以及战略发展的影响,其核心应围绕“爱心”两字,主要体现在导向功能、协调功能及激励功能三个基本功能上。
1、茶企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用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引导着茶企员工,茶企战略管理者要作出符合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茶企本身经济效益有效结合的决策、统筹兼顾可持续性发展决策,并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能自觉地表现出符合茶企利益的日常行为;
2、茶企文化的协调功能:指在相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引导下,茶企各层次和部门员工选择的行为不仅是符合茶企的短期、长期效益,而且必然是相互协调可行的。
3、茶企文化的激励功能:指员工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能自觉地根据行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茶企文化的三大功能影响着茶企员工、特别是影响着茶企高层管理者的行为选择,从而影响着茶企战略调整方向的选择及其组织实施。一要坚持科学发展
观,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围绕组建茶团队、培养茶人才、铸造茶品牌三大核心;坚持开发茶基地、深化茶加工、开柘茶市场等三大基础建设强舰;抓好弘杨茶文化、革新茶科技、强化管理等三大措施护行;夯实茶企战略管理的基础,为茶企战略管理提供有效的手段;二要塑造茶企领导者的行为规范,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水平,培育企业模范人物,发挥其在战略管理中的表率作用,构建员工的行为规范,形成实施战略管理的巨大合力;三要培育、创新制度文化,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制度保证。
上述五大核心内容中,茶企发发展战略位居企业的顶端,寓意产生向上发展的张力;茶企领军人能力、茶企核心能力、茶企组织结构和茶企文化,位于茶企底部的四个支柱,表示对企业战略起着支撑作用,并产生推动力。因此,其五者必须互相适应和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一个茶叶企业,无论其存在多少困难和问题,在前进中遇有多大困难,都可归属为上述五大方面,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把握其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去探索主要问题及其关系,最终会求得解决问题的方式,把茶企做大做强,以其凝集力发挥龙头公司、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和集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