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ERP系统的核心思想
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系统
成长性企业的管理变革(写于2002年10月)
中国的经济是转型经济,转型经济环境下一定会催生出许许多多高速成长的中国企业,所以中国企业的主流就是这些成长型企业。成长型企业的管理将会在较短的周期中经历不同的挑战与困境,正因为如此,成长型企业的管理发展是一种变革的态势。本章对于这种态势的解读希望能给大多数的成长型企业以启示。
经济转型催生成长性企业
今天,有很多企业都在谈转型,转型的英文(Transform)也有变革的意思。中国经济在不断转型,尤其加入WTO之后,应该说是在更加剧烈的转型。在这种情况下,一定会催生出许许多多高速成长的中国企业。
前不久IBM的CEO郭士纳到访中国,他特别提到中国经济的转型特点,转型给IBM带来了很多机会。由于经济结构调整,转型过程中会诞生很多新兴产业,也会迫使传统产业进行结构转变,这种转变会喷发大量商机,同时会催生出许多成长性企业。但成长性企业往往也最容易失败,因为在高速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内部管理不当,管理模式转变不及时,就会掉入鸿沟、摔下悬崖。这样的例子在国内已经有很多,像过去的三株药业、巨人集团、爱多VCD等,都是在高速扩张的过程中,没有及时针对转型做出预见性的管理变革,它们失败的主要原因其实是自己打败了自己!
如果成长性企业能够及时预知它下一阶段的即将来临和发展特征,并提前进行管理变革,就可以避免失败,也会使在转型过程中的企业真正能成长起来,真正使我们国家的企业能够发展壮大,长成参天大树,能够走出国门,直接参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
成长性企业发展的五个阶段
从该图可以看到成长性企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图一
此图参考了Larry E.Greiner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组织成长过程中的演进与革命》中的模型。
创业阶段
在企业创业的初期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更多地依靠创业者的个人创造性和英雄主义。由于此时的重点是强调研发,重视市场,第一重要是怎么把新产品迅速销售出去,因此不需要太复杂的管理,透过创业者本人就可以控制整个团队。
经过1-3年的发展,可能进入一个危险期,企业会出现剧烈振荡,振荡的原因是因为随着员工日益增加,更需要一个职业化的领导来进行科学的指导和管理控制,所以这个时候要么是创业者成长为职业化的领导,要么他委派代表进行控制,找到一个更职业化的经理人。这时比较困难的是,需要我们的创业者自我变革、有足够勇气放弃很多东西。同时他会发现,要继续监控这个企业还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了。
这个阶段的鸿沟是需要一个职业化的领导,所以怎样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和信息基础平台去迎接这个变革是这一阶段的重点。
集体化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集体化阶段。所谓集体化,是指企业透过很多专业化的经理人去管理若干部门,建立一个管理团队去指导员工工作,引导员工执行决策层的决定。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会出现一次振荡,主要原因是员工需要获得自主权,中、基层经理希望增加自主权。由于指导作用和员工的具体实践使其工作经验和水平不断提升,企业规模扩大、管理层次增加,都会刺激员工对自主权的渴求,从而导致企业发展出现新的鸿沟,此时就需要授权,并建立一个更为规范的管理体系,那么企业就能进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规范化阶段。
规范化阶段
第三个阶段的重点就是授权,通过授权使企业跨越了第二个发展鸿沟。这时大多数企业高速成长,产品由过去的利基市场,转向更为广泛的主流市场。随着员工人数迅速膨胀,部门快速分拆,销售地域和网络越来越分散,此时需要更多的授权。但企业经过1-3年的高速发展后,同样又会遇到新的问题,被新的危机所困扰,这个危机需要通过加强控制来解决,但依靠过去传统的控制手段不能解决危机,那用什么样的方法呢?授权过多就会导致自作主张,出现本位主义,控制过多就会出现不协调、合作困难的现象,因此协调是跨越第三个发展鸿沟的主要手段。
精细化阶段
跨越第三个鸿沟后,马上进入了企业发展的第四阶段,即精细化阶段,企业需要通过更规范、更全面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流程,或者说是更多、更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支撑。但官僚主义的出现又会引发新的危机,管理层次过多,决策周期拉长,人员冗余,因此企业在面对新的鸿沟时,需要加强合作,这时要更多采用项目管理的手段,建立很多团队,通过按产品、地域设立适宜的部门和团队来增强市场竞争的快速应变能力。
合作阶段
这一阶段,企业的规模迅速壮大,也许已经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司了。
但发展若干年后又会遇到新的麻烦,就是企业变得越来越大,反应也越来越迟缓,此时企业需要组织扁平化,需要恢复活力,因此要有小公司思维,通过适当拆分和多元化运作,并努力恢复创业阶段的创新意识和激情作风。
一个成长性企业一定会经历发展的若干阶段,每个阶段一般是1-3年,甚至更长。我们看到中国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跨越某个阶段的鸿沟,掉了下去,因此而失败。我认为中国的大多数企业都处在第二到第三阶段之间,正在跨越第二个发展鸿沟。
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组织惯例
结合每个阶段的特征我们再来看看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组织惯例:
图二
此表引自Larry E.Greiner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中《组织成长过程中的演进与革命》一文
第一个阶段侧重生产和销售,组织结构是非正式的,高层管理风格崇尚个人主义和创业精神,管理控制体系以追求市场结果为导向,这时管理人员的报酬很简单,就是创业者拥有所有权。
第二个阶段管理的重点是强调经营的效率,组织结构一般是集中式或职能型,指导型风格成为高层管理的普遍特征,控制体系通过建立责任中心和成本中心来实现,管理人员报酬的重点是进行薪金和绩效的挂钩考核。
企业发展到规范化阶段,市场开始快速扩张,组织衍变成一种分散式和以地域为责任中心的结构,高层管理人员通过广泛授权,并采取定期述职报告和利润中心的手段来考核下属机构,此时管理人员报酬的重点是强调个人绩效奖金。
到了精细化运作的第四阶段,通过组织的重新整合,把基层人员分成若干产品组,按产品设立适宜的部门,高层管理者在广泛授权后,又重新开始强调监督,企业的控制体系是通过新型的计划中心、责任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和投资中心来组成,管理人员更加融入到企业,参与利润分享,并拥有股票期权。这一阶段组织会越来越庞大,也越来越分散,企业需要有一种整体感,需要员工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主人,所以我们看到,国外很多公司都是通过股票期权这种长期利益方式来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的。
第五个阶段管理的重点是要解决复杂化问题和进行创新,要有小公司思维。组织结构更多强调团队和矩阵式管理,高层管理者的风格是参与式的,与下属共同制定目标,过程中不过多干预,合作的方式一般是充分协商,管理人员报酬的重点是团队奖金。
通过组织惯例分析,使我们更容易确定企业发展阶段的特征和变革的重点,并采取对症下药的管理模式。
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变革策略(下)
图三
管理模式
借助上面这个图,我们可以了解到成长性企业一般要经过四种管理模式变化的过程,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这些管理模式有时可以互相结合。
从纵坐标看,越往下走越来越强调灵活程度,体现了管理的柔性;越往上走控制力度越大,体现了管理的刚性。从横坐标看,越往右走就越强调管理的开放程度,往左走更偏重于内部管理。成长性企业发展第一阶段的管理模式,可以称之为“以人为本”,仅透过创业者本人就可驱动企业的发展,体现了最大程度的人性化和自由度;第二个阶段的重心是过程管理,需要有一个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第三和第四阶段,由于管理弹性增加、强调合作与开放,处在这两个阶段的管理模式可以统称为“开放体系模式”;第五个阶段,更是目前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远未达到的境界,就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模式,简称目标管理。
成长性企业的发展要经历若干阶段,并要跨越五个鸿沟,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创造适应它这个阶段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是否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
著名的管理学家Larry E.Greiner讲过这样一句话:在某一阶段有效的管理惯例,也许会导致下一阶段危机的出现。但我们看到很多中国企业的管理策略却是以不变应万变,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它还是拿过去这套管理惯例和办法来处理现在的问题,当然就会遇到挑战,甚至可能失败。所以,一个成长性企业必须根据企业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管理所处的崭新环境,提早在鸿沟发生前引导一场新的管理变革,并目标明确地来跨越这个鸿沟。
变革原则
我们所谓的变革策略一般有四个基本原则:首先是要组建一个合适的管理团队;第二个就是控制成本,毫无疑问,成本战略是企业最基本的策略之一,而且成本管理是永无止境的。第三需要有明确的定位,要着重于核心业务,寻求企业最大的差异化特征,正如中国民营企业首富刘永好先生所说,要做减法,把企业不能有助于核心能力形成的业务都统统砍掉。最后是要有一个很好的战略和远景目标,并给员工和管理层不断传达企业的发展意图。
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美国有一家成长性企业,在1998年聘请了一位名叫Albert.J.Dunlap的CEO,他在两年时间里,把企业从30亿美元的年营业额带到了90亿美元,做得非常成功,并获得了两亿美金的回报。他变革的手腕很强硬,一上台就把原来的主要管理者统统赶下去,找来一拨新的职业经理任队伍;他为了控制成本,把总部搬到与工厂很近的地方,并把原来非常漂亮的总部大楼卖掉,在员工心目中树立了一个控制成本的威严形象;
为了使有限的资源高度集中,他把很多与核心业务无关的副业统统砍掉。Dunlap先生是一位军官出生的企业家,在贯彻执行变革决定方面是非常果断的,他有一句名言:做管理者不是为了做朋友!有人说,做管理者就是为了做朋友,他说,不是,商业就是商业,应该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天条,他认为如果要做朋友,就去买一条狗。
变革速度
此外,我们还可通过麦肯锡的7S模型来分析变革的要素和速度。Structure(结构)、Strategy(战略)、Systems(体系)属硬元素,通过对这些的调整,变革进行起来会快一些。而Skills(技能)、Style(风格)、Staff(员工)则属于软元素,变革起来要慢点。这些因素围绕Superordinate Goals(超常目标)来进行优化组合,以实现变革效益的最大化。
硬元素和软元素按两种方式来体现变革的不同速度,一种是渐进式,另一种是快速式。渐进的方式是先动型的,即管理者主动实行变革,先从内部和基层员工开始,给他们做工作,采取至下而上的形式;而后动型的快速式变革一般是由外部环境引发的,从外面引进人才,通过外部压力来促进变革。渐进式的变革借助7S中的软性元素,作用于人,能影响到每一个员工,是广泛的变革,虽然慢一点,但它的变革是深远的。快速式强调结果导向,强行制定目标,它借助7S中的硬性因素,自上而下进行,但变革效果有限。
成长性企业的变革,因根据自身情况,最好采取软硬结合的方式。
信息技术创造变革的战略优势
那么,信息技术到底能够创造变革的什么优势呢?信息技术除了能使企业反应更为快速,创造时间的优势外,还能帮助企业创造低成本优先的优势,以及产品或者说是业务差异化的优势。通过低成本优势,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促进部门间协调,通过协调产生协同,实现协同效应,达到快速供货的目的。业务差异化的优势可以确保业务定位准确、锁定目标顾客,为顾客创造更好的服务,同时有助于企业开发出新产品,并在全新业务的拓展上创造出更大的优势,产品或者说业务差异化优势是一种更具竞争力的优势。
如果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得当就可以创造这两种主要优势,成长性企业要变革,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竞争能力。
图四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信息系统随着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它为企业管理的层次,特别是为高层管理提供的服务就更有价值。在信息系统复杂程度较低的时候,它一般处理一些事务性交易,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这是成长性企业在第一、二阶段特别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发展到第三、第四阶段,需要把信息系统当作一种商业资源,尤其需要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东西,如ERP、CRM、EIS等,因为企业跨越第二个发展鸿沟后,客户会越来越多,面对一个更为庞大的主流市场,需要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的手段,并创造业务差异化的最大优势。当企业发展到第四或者更高阶段之后,就需要一套战略管理系统,这时的信息系统应该
变成一种战略武器。所以信息系统随着复杂性地不断衍进,能够帮助成长性企业不断创造出变革的优势。
对应成长性企业发展的五个阶段,我们可以较为具体地看到信息技术是怎样帮助成长性企业创造变革优势的。
图五
第一个阶段,我认为企业有财务软件,有办公自动化系统就可以了,能实现简单的关键性事务的处理,能收发Email即可
到发展的第二阶段,需要有一套面向基础管理的ERP,因为企业的人员增多、部门增多、组织变得庞大,就需要把这些资源进行更加有效的计划和利用。
进入第三个阶段,企业需要一套更为完整的ERP。因为需要拥有更多的商业资源,组织变得越来越大,在充分授权后,需要把企业的流程更好地进行优化,并借助商业智能系统,初步为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如果能顺利跨越第三个发展鸿沟,进入精细化阶段,企业就需要采用电子商务系统,如SCM、CRM等,有助于实现敏捷制造和敏捷经营,为全球化发展做好准备。这个阶段的企业需要更多的商业资源,并要把分散的组织更为有效地连接起来,把客户、供应商和企业紧密连接,真正形成一个供应链。这时候的信息系统更要有助于企业消除组织沉积,使官僚主义降到最低。最后,通过广泛合作,帮助企业实现全球化经营。
当然,这只是一个概要的模型,成长性企业要跨越发展的五个阶段还有更详细的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来配合。
我们知道,成长性企业面临的管理烦恼是众多中国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成功的企业经营就如同攀越一座座险峰,困难重重。面对困难,我们是继续前进,还是停滞不前?
因此无论规模多大的企业,在管理方面都必须进行持续变革以增强竞争力,满足成长性企业不断创新的需要。
金蝶通过这种模式,针对成长性企业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开发的面向中国成长性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已成功促成了大量明珠企业的诞生,帮助它们实现了管理变革,这样的案例有很多,如科龙、珠海祥乐、TCL、希望集团、新华制药等等。但我们深知,客户的成功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前提,我们的知识和力量来自于广大客户,我们每走一步都离不开客户的关注和支持。“跨越发展鸿沟”是中国许许多多成长性企业需要面对的共同难题,而金蝶希望在这个进程中,成为“引导管理变革”先行者。
第二篇:ERP系统的管理思想
ERP系统的管理思想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单一企业与单一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即企业不但要依靠自己的资源,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ERP系统正是适应了这一市场竞争的需要,实现了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
·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
ERP系统支持都混合型生产方式的管理,其管理思想表现在两各方面:其一是“精益生产LP(LeanProduction)”的思想,即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其二是“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的思想。当市场上出现新的机会,而企业的基本合作伙伴不能满足新产品开发生产的要求时,企业组织一个由特定的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组成的短期或一次性供应链,形成“虚拟工厂”,把供应和协作单位看成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同步工程(SE)”,组织生产,用最短的时间将新产品打入市场,时刻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多样化和灵活性,这即是“敏捷制造”的核心思想。
·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ERP系统中的计划体系主要包括:主生产计划、物流需求计划、能力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而且这些计划功能与价值控制功能已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另一方面,ERP系统通过定义事务处理(Transaction)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与核算方式,在事务处理发生的同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分录,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从而实现了根据财务资金现状,可以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并进一步追溯所发生的相关业务活动,便于实现事中控制和实时做出决策。
至此我们就完成了对整个ERP原理的介绍。当然,ERP仍旧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对于它的最新发展,我们还会在以后的系列中给予详尽的介绍。
第三篇:ERP的六大核心思想
ERP不是一个新的主题,密集的研讨会和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但企业实施ERP的水准却始终没有质的飞跃。一个企业的成功不能在另一个企业复制,失败的企业依然跌倒在前人跌倒过的地方,而成功者同样要经历先行者早已经历过的挫折。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对ERP的认识并不深入,或者说企业更多地强调了ERP本身,而忽视了ERP的实质——企业管理。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管理的革新是一个急迫而困难的命题,每个企业的管理革新都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中间会发生许多不同的问题,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失败就不足为奇。而作为引发这场革新的ERP,其核心思想到底是什么?为什么ERP会成为企业革新失败的牺牲品?企业实施ERP之前应该有什么样的准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地探索ERP深层次的问题,我们精心组织了本期“ERP主题报道”,希望其中的一些新的思想和做法能够给大家一点启示。
ERP的六大核心思想
朱冠舟
01-5-9 上午 10:22:05
作为ERP的前身,MRP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90年代初发展成为MRPⅡ。90年代中期,中国企业知道了什么叫ERP,但到了90年代末,虽然国内已有企业开始实施这一先进系统,但真正理解了ERP思想的企业却不是很多。
其实对于企业来说,ERP首先应该是管理思想,其次是管理手段与信息系统。管理思想是ERP的灵魂,不能正确认识ERP的管理思想就不可能很好地去实施和应用ERP系统。那么,ERP的管理内涵是什么?其先进的管理思想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作为业内人士,笔者试从以下六大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给企业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帮助企业实现体制创新
新的管理机制必须能迅速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劳动成本。ERP帮助企业实现体制创新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一种新的管理体制,其特点在于能实现企业内部的相互监督和相互促进,并保证每个员工都自觉发挥最大的潜能去工作,使每个员工的报酬与他的劳动成果紧密相连,管理层也不会出现独裁现象。
ERP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手段,它所改变的不仅仅是某个人的个人行为或表层上的一个组织动作,而是从思想上去剔除管理者的旧观念,注入新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不管是国外的ERP产品还是本土的ERP产品,关键看其管理思想是否新颖又实用,并且不脱离现实。必须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企业中的确存在捧着“金饭碗”要饭的情况,即企业花巨资购买并实施了ERP系统,但却发挥不出该系统的作用,也就是说买而不用。这样,不要说实现企业体制管理创新,连企业基本的信息化也很难实现。
二、“以人为本”的竞争机制
近年来,许多企业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笔者不禁要问,什么叫“以人为本”?是不是企业以人为主导作用,就叫做“以人为本”?这种解释应该没有错误,但太笼统,会给企业员工造成模糊不清的认识。ERP的管理思想认为,“以人为本”的前提是,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竞争机制,仅靠员工的自觉性和职业道德是不够的。因此,应首先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竞争机制,在此基础上,给每一个员工制定一个工作评价标准,并以此作为对员工的奖励标准,使每个员工都必须达到这个标准,并不断超越这个标准,而且越远越好。随着标准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也必然跟着提高。这样“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就不会成为空泛的教条。
三、把组织看做是一个社会系统
ERP吸收了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巴纳德的管理思想,他把组织看做是一个社会系统,这个系统要求人们之间的合作。在ERP的管理思想中,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应用ERP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结合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组织内部建立起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有效信息交流沟通系统,这一系统能保证上级及时掌握情况,获得作为决策基础的准确信息,又能保证指令的顺利下达和执行。
这样一种信息交流系统的建立和维护,是一个组织存在与发展的首要条件,其后才谈得上组织的有效性和高效率。另外,在运用这一系统时,还应当注意信息交流系统的完整性。
四、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
ERP基于MRPⅡ,又超越了MRPⅡ。ERP系统在MRPⅡ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它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SCM),并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这样就形成了以供应链为核心的ERP管理系统。供应链跨越了部门与企业,形成了以产品或服务为核心的业务流程。以制造业为例,供应链上的主要活动者包括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与零售商和最终用户。以SCM为核心的ERP系统,适应了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激烈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给有关企业带来了显著的利益。SCM从整个市场竞争与社会需求出发,实现了社会资源的重组与业务的重组,大大改善了社会经济活动中物流与信息流运转的效率和有效
性,消除了中间冗余的环节,减少了浪费,避免了延误。
五、以“客户关系管理”为前台重要支撑
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关注的焦点逐渐由过去关注产品转移到关注客户上来。由于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客户身上,关系营销、服务营销等理念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信息科技的长足发展从技术上为企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ERP系统在以供应链为核心的管理基础上,增加了客户关系管理后,将着重解决企业业务活动的自动化和流程改进,尤其是在销售、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和支持等与客户直接打交道的前台领域。客户关系管理(CRM)能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以客户为中心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有形和无形资产),并将这些资源集中应用于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身上。其目标是通过缩短销售周期和降低销售成本,通过寻求扩展业务所需的新市场和新渠道,并通过改进客户价值、客户满意度、盈利能力以及客户的忠诚度等方面来改善企业的管理。
六、实现电子商务,全面整合企业内外资源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子化企业管理思想的出现,ERP也进行着不断的调整,以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网络时代的ERP将使企业适应全球化竞争所引起的管理模式的变革,它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行业化和本地化的特点。
电子商务时代的ERP将围绕如何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模式的调整以及如何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来迎接数字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它支持敏捷化企业的组织形式(动态联盟)、企业管理方式(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方式)和工作方式(并行工程和协同工作),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企业、用户、供应商及其他商贸活动涉及的职能机构集成起来,完成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转移与优化,包括企业内部运营的网络化、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网络化。电子商务时代的ERP系统还将充分利用Internet技术及信息集成技术,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办公自动化等功能全面集成优化,以支持产品协同商务等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借助IT技术,ERP系统得以将很多先进的管理思想变成现实中可实施应用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但如果ERP一味固守原有的管理思想,只停留在企业内部流程的管理上,将不能适应电子商务时代资源优化及企业间协同发展的需要。由于IT技术与现代管理思想的不断发展,业内有些人士认为ERP过时了,CRM将应运而生,并有取代ERP之势。实际上,CRM的价值在于突出了客户服务与支持、销售管理、营运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性,它完全可以被视为广义ERP系统的一部分,两者完全可以形成无缝的闭环系统,为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第四篇:ERP系统
一个由 Gartner Group 开发的概念,描述下一代制造商业系统和制造资源计划(MRP II)软件。它将包含客户/服务架构,使用图形用户接口,应用开放系统制作。除了已有的标准功能,它还包括其它特性,如品质、过程运作管理、以及调整报告等。特别是,ERP采用的基础技术将同时给用户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独立性从而更加容易升级。ERP的关键在于所有用户能够裁剪其应用,因而具有天然的易用性。
第五篇:合同评审管理应用于ERP及ERP核心管理思想
合同评审管理应用于ERP及ERP核心管理思想
企业管理合同评审为管理流程中关键环节,随着企业ERP的广泛应用,合同评审管理也灵活的融入到ERP管理中。企业运作不仅需要拥有自身的资源,而且还必须把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资源,诸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商、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正如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认为的“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就管理活动的组织职能来说,任何一项重大的决策和计划的执行都必须进行组织,由许多部门、方面、因素以最合理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在一定条件下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并努力获得最佳的整体效益。而信息则是组织的粘合剂,组织的生命要靠信息来维护,所以管理活动实际上就是通过收集、加工、存储和传递各方面的信息,从而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的过程。
合同评审正是根据客户要求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企业供应链进行的一种演绎,为确保客户对产品及服务的所有要求得以明确,并确保已明确的客户要求在本公司的生产管理活动中能够得以顺利实施,并在订单接受之前确认其要求被客户同意。
企业在对销售合同(意向)的评审一般是由相关部门负责人通过合同评审会议或合同评审表进行的,各部门负责人根据本部门的信息资料对销售合同(意向)进行评估。评审程序一般为:
1)销售部门根据客户提出的产品要求负责接单、定价、付款方式的审核,并就客户要求与客户进行积极沟通达成一致后制定销售合同(意向);
2)技术部门根据销售合同(意向)判断能否满足客户质量需求后将信息反馈给销售部门; 3)采购部门根据销售合同(意向)判断合同所需的采购物资及其供应商供货时间及价格后将信息反馈给销售部门;
4)财务部门根据销售合同(意向)与采购供应商的现行价格在判断合同的盈利状况后将信息反馈给销售部门;
5)生产部门根据销售合同(意向)进行生产模拟排产,在确定生产数量和发货日期后将信息反馈给销售部门;
6)销售部门根据评审中不能满足客户要求的反馈信息与客户进行沟通、协商,在双方达成共识后签订销售合同。
由此可见,合同评审是集销售管理、技术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生产能力、成本管理为一体的信息预测与分析,评审的要素就是各部门所应对于合同中产品的相关信息。
在合同评审的过程中,由于各部门的工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容易使它们只考虑自己部门的利益,缺乏整体现念,不易在各部门之间协同配合,在无序的状态下,就会产生内耗,即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作用相互抑制、相互冲突,从而使各种有用的力量相互抵消,这种部门管理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下列情况:
1)沟通不良。上情不易下达,下情不易上传;
2)手续繁多。一项工作要经过许多部门审批,而且一个部门如果通不过,就不能付诸实施;
3)反应迟缓。一切决策权都集中于最高层,遇到问题需要逐级请示,待最高层做出决策后再逐层传达,因而使组织行动缓慢、效率低下;
4)权责混淆不清。有些工作,各部门相互推诿,无人负责;而另外一些工作,则各部门都要插手,相互掣肘或者上下侵越,相互干扰; 5)决策缓慢。非重大的一般性决策,也要许多部门、许多人反复讨论协商,才能形成最后的决定,从而影响决策的时效;
6)本位主义。各部门仅关心自身的工作,部门之间难以协调配合,大家都只好各行其是,不相为谋;
7)个人因素。个人是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和基础,人的个性多方面化对个人的工作能力会有很大的差别性,并且一个人无论他能力多强,经验多么丰富,如果得不到必要的信息,他的能力和经验就难以发挥作用;
综上述前六条均是个人因素在组织内不同状况下所演变的因果,因而组织的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协调。如何使信息收集工作不受个人主观意志的影响,抑制因个人欲望所产生的内耗,发扬个人的创造性、主动性、责任心是提高组织效能,实现信息化管理的一项环境要素。
ERP技术的出现弥补了“人治管理”下的部门管理中个人因素在预测与分析上的不足。ERP的核心管理思想主要是:
1)对企业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实现了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 2)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ERP软件支持离散型制造、连续型制造和混合型生产方式的管理;
3)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ERP软件的管理方法主要体现在计划体系,主要包括:企业战略规划、生产计划大纲、主生产计划、物流需求计划、能力计划、车间执行和控制计化、采购计划、销售计划、利润计划和人力资源计划等,更重要的是这些计划功能与价值控制功能完全集成到企业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在通过对诸多ERP软件实施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ERP软件系统的统计分析、预算计划功能在进、销、存模块设计中是非常完善的。但在软件实施运作时却由于频频出现的数据不准确、数据滞后问题而致使软件无法正常使用的现象。由于ERP软件系统在智能预测、细化管理计划、计划控制功能不足,制约了ERP软件系统的跨部门的智能化管理功能。
在物质生产控制过程中,贯穿着两种相辅相成的运动过程:一种是物流,一种是信息流。控制系统是一种由诸多要素以特定的内在结构方式为中介而联结起来的动态系统。也就是说,在控制过程中,必须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信息回路,才能够保证系统目标的实现。这种封闭的信息回路,是通过一定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
合同评审在ERP软件系统中的应用,是跨部门智能化管理工具的一项标志,它实施的基础要素有:
1)信息集成
目前ERP软件系统采用的是通过对“人治管理”下的部门管理职能架构进行模块初始化的,这样ERP软件的信息链建立在部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这就使ERP软件系统不能够彻底根治以往部门管理模式下的以部门为单位的“信息孤岛”。由于在软件操作系统中采用的自助式服务的运作方式,而制约了ERP软件的跨部门预算功能。反言之,由于系统的信息链是由部门根据生产结果进行维护的,所以只要有一个部门的数据不准确或时间上的滞后,系统的预测和决策就失去了可操作性。因而目前ERP软件系统所实现的是数据化管理,而不是信息化管理所要达到的跨部门智能化管理的概念。
2)信息标准化
物流是信息流的基础,同时又是靠信息流带动的,物流和信息流是相辅相成的,相比较而言,物流是生产过程的主要流程,生产过程的一切活动部要服从它的要求。企业活动是以产品为中心的,产品的相关信息既是各部门所需的信息源。通过BOM表格式的设置与编制实现设计部门的数据信息同管理部门的数据信息的标准化与集成,实现企业信息集成和共享。彻底摆脱由于在“人治管理”下的部门管理中由部门工作人员自行收集信息和确定数据格式与部门信息质量随着人员的变动而改变的现象。
3)信息采集与反馈
信息流一方面伴随物流而产生,另方面要规划和调节物流的方向、速度、数量和指标等,使之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规则运动。信息流是控制过程的主要流程,它既是确立目标的基础,也是检查和控制实施活动的依据,同时还是联结各个控制层次、阶段与环节的纽带。
因此,信息的采集点必须是流程的控制实施对象(生产工序),通过对全流程的控制实施对象(生产工序)的适时收集、分析才能够动态地反映企业目标在执行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并加以控制。
维信资源管理软件在发明专利“基于工艺管理的差额分析法”的工艺分析的基础上对ERP的软件架构进行变革,实现ERP软件的合同评审功能的。
软件系统以工艺分析数据作为各模块的共享静态数据源并对系统进行整体初始化。合同评审操作流程是:
1)销售部门输入销售合同(意向)后,系统根据主生产计划、物料清单、各仓库的库存余额和在制零部件数量通过运算生成物料需求计划和采购需求计划;
2)系统根据采购需求提供应对于采购计划的分供方台账,通过对同类物资的多家分供方进行供货信誉、产品质量、价格等比对的审核并在取得分供方的供货承诺后生成采购合同(意向审核稿); 3)能力需求分析是根据采购合同(意向审核稿)的供货时间,通过工序产能分析对各工序已下达的生产计划进行运算生成生产排产计划(审核稿),通过审核确认后生成生产排产计划、采购合同(意向审核稿);
4)系统对销售合同(意向)的产品价格与现行采购价格的产品成本比对与确认后,根据生产排产计划、采购合同(意向审核稿)的信息反馈由系统生成销售合同和采购合同。
通过ERP软件系统的合同评审管理能够有效处理了信息化管理中的人——机关系: 1)系统制度化的信息采集体系,保障了企业信息质量的持续稳定和不再受到人员变动所带来的紊乱;
2)系统的跨部门管理功能,克服了部门负责人因部门“信息孤岛”所进行的大量部门间沟通、协调;
3)系统的计划生成功能,克服了因部门主管的个人主观意志在自助式部门计划管理决策中的个人影响;
4)系统的制度化管理,制约了部门与个人利在决策中的影响,发挥个人在执行计划时对管理目标的创造性、主动性、责任心,和在自主意识下创造的最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