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传播学史有感王郑晶100200221
读罗杰斯的《传播学史》的读书笔记
王郑晶传
100200221
以前一直没有看像样的专著,只是将自己的知识结构局限在教材之中,拿起罗杰斯的《传播学史》这本书,才知道他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再到卡尔.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一直对传播学追根溯源。
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传播学的贡献就在于它让传播学研究者发现了动物以及人类的非语言传播,即面部表情,神态,动作等等也是一种符号传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给传播学大师霍夫兰研究劝服学说的原动力,以及维纳的控制论和香农的信息论都受到了精神分析的启发;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批判学派,批判学派有两个分支,一个是法兰克福学派,一个是研究所。批判学派主张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要看媒介是谁在控制,谁在操纵,它是从一种宏观的层面来分析的;而经验学派则是从微观的角度来对待媒介的社会效果,看媒介对个体的影响。
将这本书看完大概花了我半个月的时间,它沿着历史的轨迹在回顾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并且对传播学的四位大师及它的集大成者施拉姆进行了介绍,以一种人物传记的形式在回忆他们对传播学做出的贡献。
播
第一部分:传播学的欧洲起源。没看到之前,你可以尽量猜欧洲有哪些人是传播学的先驱者,不用怀疑,全是大家都认识的,但你一定猜不到。这一部分的三章,分别介绍达尔文和进化论,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和资本论。是的,这三位欧洲的智者,直接影响了传播学的产生。
达尔文,作为一个生物学家研究了动物和人类的表情言语,创建了非语言传播理论领域。不仅如此,他的各种概念,诸如“进化”、“竞争”、“选择”等,被各种学科的思想家所引用。比如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库利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帕克的城市生态学。另外,他在唯物辩证方面直接影响了马克思。一个人在单一学科里的成就能影响世界范围里的各种学科,这样思想的爆炸真是令人惊叹。我现在觉得更喜欢达尔文了。
弗洛伊德,我得承认我不太喜欢他。他对性过于偏执了,也许他是对的,但我对人类的心理阴暗面不是太感兴趣。不过看起来,他的精神分析在方法论上对传播学具有更加明显的影响,传播学的奠基人拉斯韦尔、霍夫兰,还有法兰克福学派,帕洛阿尔托小组,他们对人际传播以及大众传播都或多或少地采用或受益于弗洛伊德的理论方法。当然我还是不喜欢他。
马克思。可以想象,罗杰斯虽然是一个学者,但还是一个美国人。不管他是否具有某种意识形态,他对马克思的评价和所给的篇幅完全不成比例。在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出他对马克思的思想有高度的评价,对批判学派的影响,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对传播学整个理论框架的影响。但是他只是随便地介绍了一下马克思的生平,用一种淡漠的口吻说:这是一个终其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的人。然后他用较大的篇幅介绍了批判学派,但也不是很强调他们的思想。
我并不想讨论意识形态的问题,排除这方面的争议,我觉得自己受益非浅。今年前些时候,在经历过政治学科的残酷折磨之后,我奇迹般地获得了宏观性的社会学视角。这种视角帮助我更好的理解这本《传播学史》。罗杰斯在我的知识结构中打通了许多屏障,让我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这个世界是一体的。心理学影响经济学,统计学影响生物学,社会学家成为传播学的先驱者,哲学家最后成了创立传播学的奠基人。各种学科的名称其实只是为了方便研究而刻意设定的,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作为奠基人的施拉姆,拿了哲学学位,教英国文学,在二战中进入国家统计局研究宣传对战争的影响,然后在衣阿华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系。我还没说他会弹钢琴吹笛子,是垒球手,另外还会开飞机,还有。。得了,我并不想学他成为一个达芬奇一样的文艺复兴式人物,但是这样跨学科的人生实在叫人兴奋,它拓宽了人们面前的道路,并且把世界融合成一个整体。我不禁想到自己将要进入这个领域,传播,也就是人类间意义的交流,我站在这个起点上,已经望不见疆野的界限。
第二篇:读《传播学概论》有感
读《传播学概论》有感
(文化产业管理10班 010610109 王世汉)
我的专业是文化产业管理,其实我对自己的这个专业仍然有一些困惑。每当有人问我将来我能干什么时我不知该如何去回答。下一学期我们要学《传播学》老师让我们回去看一本与传播学有关的书并写自己的读后感。说实话,我看得并不是很投入,因为我真的是看不懂但我仍然有信心会学好它。
初次接触它我就觉得摸不着头脑,我问自己什么是传播学呢?传播学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一系列的疑问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其实我对它的认识是从传播学总论开始的。从中我知道了传播学起源于20世纪初期,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兴盛于20世纪中后期。传播学的大本营在美国,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为传播学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现实土壤。40年代诞生的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为传播学提供了必要的概念、模式和方法论。与此同时,政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新闻学、符号学等诸多学科的彼此渗透,则大大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内容。我发现传播学虽然很广感觉有点空洞但是它还是很丰富的,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等。我想,研究学习传播学的确可以让我们有很大的提升。
在传播学研究现状方面我了解到在对传播的重要问题进行探讨的众多学者中,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心理学家卢因的成就最为突出,他们被称为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而施拉姆则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构起传播学的体系与框架,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我对这些人很陌生,但是我对这些人很是钦佩。正是因为他们传播学才会建立起来,才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一些变化。在当代学说纷呈、流派林立的传播学界,有两大最有影响的学派。一个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经验学派,另外一个是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二者在研究方法、研究取向和研究内容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我觉得无论是哪一个学派它们均有各自存在的意义。只有传播学派内部的百家争鸣才能更好的促进它的进步。我在想什么时候我们中国也能出现一种甚至是多种研究传播学的学派,也让我们中国人能在传播学上有所作为。
一位专家曾说过,传播实际上是信息流通的过程,而这种过程错综复杂。如果仅用理论阐述的话,困难很大,难以把握。而模式则能清楚地显示传播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模式化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特色,传播研究的许多重要成果最终都是以模式的形态出现。传播是一切社会交往的实质,它是一门社会学科。只要在人们之间产生关系,只要传播活动中采取一定的技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只要有传播效果,只要存在决定传播价值导向的传播制度,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使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更为密切和复杂的可能性。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人类一直在改进对于周围事物的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同时又设法提高自身传播信息的能力、速度、清晰度和便利性,不断更新信息传播的技术和方法论的思考,使传播成为社会发展的生产性要素。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信息传播技术是社会组织形式和文化模式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信息传播的技术网络成为一个社会发展形态的神经系统。
我知道传播这一形式远在人类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每次收看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的节目时,不由的惊叹世上万物的灵犀种种,它们或许用生存的本能,或是用自己物种特有的语言交流着,却不断传递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人们在诞生并有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后,传播途径就大大加宽了。而中国人创造了造纸术、发明了印刷术,并将指南针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众人面前打开了一条无比灿烂和光辉的道路,让西方人知道了老子、孔子,也让我们知道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也知道了地球并不是天圆地方,行船至天边也不会掉下去。再后来,人们议论着:地球不是宇宙中心,月亮上没有嫦娥……因为人们知道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是有道理的,而人类登月时,发现那里不过是个荒凉的星球寸草不生;人们征服了各色疾病后,逐渐的看清人类的神秘;而神长的什么样子,活着的人没见过,去世的人也没有办法告诉我们。都是通过不断的信息传递,才有了今天这些认识,对错与否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人类才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传播使得这个世界成为整体,不同文明相互融合……这就是传播对于我们人类的作用。这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传播学的巨大力量以及它未来的美好前程的发展!
虽然我看过传播学概论,但是由于自己的理解力有限我还是不能够清楚地了解传播学的真正含义。对我来说传播学的内容很多很多,像什么人类信息传播概述、人类传播结构与模式、内向传播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每一章节都不怎么好理解,所以我写自己的感想时也觉得自己的想法没逻辑性。但是通过自己的阅读我还是有所收获的,毕竟传播学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是不陌生了。我希望下学期开学能够好好学习传播学使自己的兴趣得到提升。
以上就是我自己的一点想法,虽然不成熟但是我觉得这也是一点进步。传播学是我这个专业的重要科目,我会认真对待为以后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1年2月1日
第三篇:读史有感
《史记》之读书笔记
引言:《史记》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史学所造成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正因为有了《史记》,中华民族的压顶苍穹才会笼罩正气支持我们一代代华夏子民坚苦奋斗,顽强勃发。关键字:史记汉王朝华夏文明国士忍辱负重光辉熠熠
参考文献:《史记》
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之魅力无不为我们后人所折服,进而心生敬仰之情。甚至当成“神龛”一样顶礼膜拜。这种风气已经蔚然成风。
因为他们是—
文人。
我好像看见了一个人,一个眼角爬满岁月纠缠的老人,形容枯槁,踽踽独行。憔悴的脸却不能掩藏他眉宇间的正气和眼神中透露的睿智。
也许他曾经是个风流倜傥的潇潇公子,也许他又是个叱咤风云的江湖英雄,更也许还是个老谋深算的精明智者。
可是他不是,他不是。他只是一个身份平庸,地位卑微的渺小人物。但是他却创造了历史上经久不朽的篇章,名垂千古。
“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之陈涉世家)他高声疾呼,缓缓而来。
他就是西汉时期那个伟岸的光明磊落之身—太史令司马迁。
时光倒退。
公元前145年,西汉夏阳(今韩城)随着一声婴孩的哭啼,便从此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熠熠的一页。
夏阳,靠近龙门。颇具名气。又是以“龙”为名,显得气势腾腾,力压群雄。司马自称“迁生龙门”,可能原因就在于他对龙门所蕴含的博大精神极力赞肯和崇拜。“耕牧河山之阳”可谓是钟灵毓秀,毓出了一个谱写华夏文明千年不倒的历史传说的太史令。
十岁,司马举家迁到京城。此时正值汉王朝经济繁荣,国力昌盛的大好时机。司马在这里满溢激情,开阔眼界。
司马家族历年为记载修注历史的史官。父亲司马谈一生忠于职守,一心想倾其精力编著一部规模宏大的史书。但是年事已高,深知命不久矣,但是自己的宏愿却不能实现。于是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司马迁身上。于是便把司马送到老博士大儒孔安国那里求学,开始了他的博览群书之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果真是不错的。司马二十岁时,开始了他长达两年的漫漫“闲游”天下之路。目的是开辟自己求学道路上的“实录”精神(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就是深入民间,考察民情风俗,推究历史的真实性。他深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之太史公自序)的道理,所以一定要在开始阶段就要求自己务必“谨慎”。况且虽然腹中文采不非,但是书中的都是先人之私见,不是自己的亲身体会。要继承父志,就必须有严谨的态度对待历史事迹。就在这段时间,司马“网罗天下放矢旧闻(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略考其行事(粗略的考订其事实),综其终始(综述其事实的本来),稽其成败兴坏之纪(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史记》之《报任安书》)。从而陶冶了性情,丰富了阅历,也提高了文学素养。
为了瞻仰“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屈原大诗人,他只身立于汩罗江畔。神色迷离,苦不堪言。昔日伟大的爱国英雄曾经就在这里以死明志。他是走了,可是他留下的灿烂光辉却依然照耀着楚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永世流芳,经久不灭。司马一遍遍不厌其烦的亢奋激昂的吟读着屈子的诗。痛哭流涕,情不自禁抓起笔奋书挥笔。于是有了《屈
原列传》。
为了更加深入的探究孔子的儒家思想和更多的获取一些“轶闻野史”,司马于曲阜拜仰孔子的墓,还与孔子的门生弟子推心置腹,学射箭,学礼仪,学孔子的儒学思想,获得了很多关于孔子的未载入书中的生平事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于是有了《孔子世家》。
元封三年(前108年),38岁的司马正式做了太史令。
太初元年(前104年)动手编写《史记》。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便是《史记》的宗旨。
在《史记》中有很多值得后人学习的远见卓识,真知灼见。
司马看事情通透。《史记之平淮书》后论中有一句“无异故云,事势之流,相激使然,盍足怪焉”。说的是事物盛极而衰的道理。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便会慢慢衰落下去,这是事物发展的趋势,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这一句哲学气质十足,又饱含古文的古典韵致,实在堪称妙语。坦率,无意矫饰,发人深省。
司马还在“人类历史发展是否具有自身的法则(规律)”这个问题上进行了具体而深刻的阐述。他言“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史记》之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说的是现代的人应该记住以前的道理,用它来做借鉴。历史是一面镜子,反射出人类的思想活动。
司马还描绘了很多生动鲜明的历史人物。在《史记》之项羽本纪中他说项羽“胸无大志,残暴自恃”。司马并不是以成败论英雄,他是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评价一个失败英雄。他要让后人看见一个真性情的项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史为诫。项羽是英雄,司马羡慕他的骁勇善战,雄姿勃发。但是他是在作人物列传,而不是讴歌一个英雄。所以必须不带个人感情倾向。还有刘邦。一个无赖。“好酒及色”。虽然品格性情有点低俗,但是却成就了一代伟业,还是能算得上一个英雄的。世人不能因为他的这点小缺陷便“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他的能力功勋。毕竟他建立了一个势力雄厚,国运昌盛的国家,做了万人之上的汉高祖,推进了历史的进程。这两个历史上名声大噪的人物被司马手中的笔挥洒的栩栩如生,同时又真实到位,为后人再现了两个真性情的大英雄。
司马本以为人生不会有什么大起大落,会无波无浪的平静下去专心做他的史学研究,但是他没有料到一次事件却让他交了华盖运改变了他的一生。
“李陵事件”。
何谓“李陵”?
李陵与司马俱居门下(都在朝中做官),趣舍异路(追求的和反对的目标也不相同)。其为人事亲孝(侍奉父母讲孝道),与士信(同朋友交往讲信用),临财廉(遇到钱财很廉洁),取予义(或取或予都合乎礼仪),分别有让(能分别长幼尊卑,谦礼有让),恭俭下人(恭敬谦卑自甘人下),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总是考虑着奋不顾身来赴国家的危难)。(《史记》之报任安书。)
由此看来,李陵也不失为一个守节操的不平常之人。
司马评价此人有国士之风。
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出赛攻打匈奴战败被俘,汉武帝勃然大怒,欲将处死。,一直“安分守纪”的司马对是非不分,刚愎自用,薄情寡恩的汉武帝也开始不满起来。他以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之李将军列传),于是上前作揖深情并茂的为李陵求情,哪知这一深情却更加触怒了汉武帝。愚昧不清的汉武帝把司马的肺腑之言当做谗言,处予“宫刑”。
宫刑。污及先人,见笑亲友。
谁曾料到?谁曾料到?巍巍七尺男儿却要身受如此凌辱?“受木索,暴肌肤,受棒箠,幽于圜墙之中”。这样的严刑酷吏哪是司马你该受的啊?现在的你应该是在浩繁的卷帙里纵
情饱览而不是遭受这损人尊严的奇耻大辱啊?你是高风亮节的文人学士啊?清高孤傲便是你的资本啊?宁愿看你以死明志也不愿眼睁睁的目睹你被羞辱。可是你却担下所有的嘲笑和讥讽默默地去承受这身体的摧残,人格的剥夺,精神的折磨。因为你说。
人或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不完成《史记》,不能轻易去死。
疼得滴血的“珠玑”。我仿佛看见一个奋笔疾书的削瘦的身影,孤独落寞更苦涩的身影。
司马迁。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弱,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史记》之报任安书)
西伯,李斯,韩信等王侯将相受辱都不以死来了却人生,而是奋发有为,在所不惜,艰苦创作。终于取得一定的傲人成绩,名扬青史。而我一个愚笨的蠢材又有什么理由去死呢?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于是义无反顾,苟且偷生,隐忍苟活,忍辱负重。
只为《史记》。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之滑稽列传)
于是在牢狱里忍着肠一日而九回的绞痛不屈不挠的艰辛著作。
日复一日。愁肠百结。矢志不移。坚韧不拔。
太始元年(前96年)改元大赦天下。对于司马来说这真是“大地春回,莺歌燕舞”的大好形势。
近五十岁的司马终于出狱了,任职中书令。身残志坚的他早就看透人间百态,品尽世态炎凉。而今就算得自由之躯也不能使他有任何释怀窃喜之意。《史记》才是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所以出狱后的他继续完成著作孜孜矻矻丝毫不敢有所怠慢。
征和二年(前91年),《史记》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言。
最初《史记》没有固定的书名,有称“太史公书”的,有称“太史公记”的,也有称“太史公”的。古代史书的通称为“史书”,到了三国时期,“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简称。
《史记》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上自皇帝,下至于当今)。十篇表(大事年表),十二篇本纪(历代帝王政绩),八篇书(典章制度),三十篇世家(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并且列“二十四史”之首。
《史记》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夹叙夹议,明情达理,文情并茂,感人涕下。文辞简约,条理清晰。无矫情之言,言之直率。要言不烦,简明精悍。气势磅礴,喷涌而出。慷慨激昂,跌宕起伏。
古人评价为“感慨啸歌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不难看出《史记》一书倾注了司马在监狱中郁积的愤懑忧愁之情。一个“情”字贯穿全文。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不公社会的隐隐愤恨和对封建专制的深切痛恶。可以说《史记》是毫不留情的攻击当时腐败政治的“檄文”。此时的司马已经孤注一掷了,反正他的夙愿已经完成已没有什么牵绊,索性就放手一搏,声色俱厉的挺直腰板向黑暗统治明目张胆的进行宣战,声讨。《史记》凝聚了司马迁长达十六年的血泪。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多姿,真实可鉴。为史学家研究史籍资料提供了大量的确凿材料,意义重大,珍贵无价。
《史记》对中国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被文学大家“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同时它所独有的编史方法也被“正史”所大力传承发扬。
读《史记》不是在读一部枯燥乏味的历史,而是在品一种思想。一丝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强大力量,一股忍辱负重的顽强毅力,一种坚定不屈的民族气节。在《史记》之赵氏孤儿中司马借赵氏孤儿抒发出满腔的生死民族情结,感人至深。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史记》之赵氏孤儿剧“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这不是痴男怨女之间的“小家碧玉”之剪不断的丝丝断肠情愫,而是超越于个人,跻身于人类最伟大精神之林的“大家”之民族之骨气。它气贯长虹,气势汹汹,直冲霄汉。足以穿越古今,贯穿整个华夏。我仿佛看见了孤零零赤裸在黄土地上的一堆白骨,狰狞恐怖。我好像听见了他们哀苦的在低咽泣诉,凄迷哀婉,直逼而来。其力道足以扼杀一条光鲜的生命,而这条不幸的生命也应该为此荣耀,因为这些白骨是英雄。民族的英雄。
司马其实不是一个人走走,他也不是孤寂落单的。在中国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史中有着无数众多怀才不遇的,遭人迫害的文人志士。他们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去对抗高层阶级昏暗腐朽的统治,他们只能任身体受残害精神被扭曲来勉励顽强自己要撑着人生走下去。因为不能轻易去死,一定要为后人留下明智的思想,伟岸的人格和弥足珍贵的经验教训,供后人来推进历史,发展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后人一定会明白这个道理的。这些伟人都跟司马一样,带着思想里根深蒂固的历史使命在与痛苦挣扎,抗击。只为了一个华夏子弟的历史责任— 光宗耀祖。只为我们的祖宗—中华民族。誓死不屈,生死不变。
强烈的历史痛苦感压抑感忽然大肆临盆使我窒息,不能呻吟哭喊,震撼的感觉如咆哮的黄河之水在身体里奔腾,激荡。我彷佛看到压顶的苍穹笼罩着的正义之气铺天盖地的向我倒来。我又放佛看到了那个清癯的晦涩男子一步一揖,神色恍惚,凄苦吟道“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免焉,仆虽怯弱,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第四篇:传播学史总结
传播学史
传播学的三大欧洲起源
1. 达尔文与进化论(英国)
2. 佛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理论(奥地利)
3. 马克思与批判学派(德国)
进化论对社会科学思想和传播学的重要影响
1. 它在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方面,直接影响了马克思。
2. 芝加哥学派的重要任务库利、帕克最初都是由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某些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的(尽管他们后来都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其中,帕克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著作直接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3. 达尔文有助于非语言传播的研究的开展,这是传播学的一个专业,它仍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
4. 进化论的许多重要概念和机制,至今都在被研究群体生态学的学者们所使用,包括传播学学者。
精神分析理论对于传播学的贡献
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处于社会的宏观层次,而佛洛伊德的思想是个体性的,是在个体的范围内寻求对行为的解释。
1. 精神分析理论假定,人类行为的解释存在于个体中,特别是存在于无意识中。今天所使用的许多重要的传播理论,都是在个体中寻求推动行为变化的力量(尽管这些理论并不是精神分析理论)。如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和谐理论。
2. 佛洛伊德理论影响了学习理论,而霍夫兰的人格研究是由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
3. 佛罗伊德的理论对拉斯韦尔有关政治领袖的精神分析研究产生了影响(尽管它没有直接的影响拉斯韦尔的传播研究)。
4. 法兰克福学派将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创造了今天的批判的传播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批判学派
以法兰克福学派和社会研究所著称的批判学派,是马克思主义和佛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理智结合。批判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从马克思对政治经济批判和资本主义批判的传统做法中派生出来。
马克思和批判学派对传播学的贡献
1. 马克思主义及近代的批判学派的理论团体,可以看作是经验学者的思想和概念的一个来源。
2. 批判学派注重媒介的所有权和控制的问题,这于经验学派的研究方向不同。
3. 批判学派对于社会贫困、劣势和微弱部分的强调,对于非批判学派的研究者能产生意识的影响。
芝加哥学派对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
1. 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重大的繁荣,就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来说,它起着思想登陆点的作用。
2. 它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的方向。
3. 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
4. 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
芝加哥学派的重要人物:库利、杜威、米德、帕克
库利:发展了两个重要的概念:首属团体、镜中自我首属团体:与次要团体相对应的,之所以成为首属,是因为它在个性社会化方面的重要意义。它在构成一个人的社会本性方面是面对面的、亲近的和重要的,最早进入一个人的一生的。如父母、兄弟姐妹等。
镜中自我:人类的交互作用反映了个体的当下环境,因此起到了心灵的镜子的作用。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此概念强调个体社会化中人际传播的重要性。
杜威:
实证哲学家。他的作品远高于当代传播学学者的视野,他的许多思想只是许多当代传播学的间接先行者。米德:“自我”概念、符号互动论
发展了库利的“镜中自我”概念,形成了“自我”概念。
没有人天生就有一个自我,它也不是本能的发展起来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互动的社会过程而得到发展的。个体对各1
种他人的解释和意义进行内化,按照其他个体的平均期望,建立起一个“普遍化的他人”。
符号互动论
是一种将传播置于人性如何形成和变化的中心的理论观点。
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而发生。可以通过认识个体如何赋予他们与其他人交流的符号信息的意义,来理解人类行为。
符号互动论建立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即个体根据对象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对象采取行动。(这些意义产生与人们的社会互动,并得到修正)
符号互动论对传播学的重大贡献是,将传播置于社会学解释的中心。
帕克(大众传播的第一个理论家、芝加哥学派的鼎盛时期)
1.开创了4个论题的重要研究:
大众传播、种族关系、人类生态学、集体行为
2.利用了进化论,特别是达尔文生存竞争的概念,区分了4种主要的社会进程:
竞争、冲突、适应、同化
3.社会距离和边缘人
社会距离:两个或以上个体或其他范畴之间,能够觉察到的亲近感的缺乏。
边缘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又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世界的人。(移民的孩子)
4.《侨民报刊及其管理》,帕克唯一的一本著作,指导了对美国本土外语报纸的研究,美国的外语报纸通过帮助移民读者同化于美国文化,而逐渐构成了他们自己的角色。
芝加哥学派的贡献
1. 使符号互动论概念化
2. 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城市社会问题而尚存下去的一个可能的手段。
3. 进行了电影对于儿童的影响的研究,为后来的传播效果研究提供了一种早期的模式。
4. 使女性学者转入社会工作(亚当斯)
5. 它的方法论导致被称为解释学派的一批当代传播学者的出现。
解释学派
关于受众的概念,从过去的被动的受众,转变为今天活跃的、主动的受众。于是,探求每一个受众个体如何赋予接收到的信息的独特意义,成为传播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解释学派探索人们如何构筑意义,强调传播信息对于个人的主观主义。它在个体意识和主观性的领域范围内寻求解释,在参与者的关系框架内寻求解释。
解释研究往往是归纳的,通过定性的调查方法进行,从经验的层面移向理论的层面。
注重个人如何“解读”媒体信息,如何解释媒体信息,如何从媒体信息中获得意义,是解释研究的一个重要范例。解释的方法有某些弱点,如解释资料的丰富性给解释学者造成了资料归纳的困难、解释学派定性的研究方法可能会碰到道德问题(隐蔽的参与性观察)。
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
1.5W的传播模式导致了传播学对确定效果的重视,更加具体化。
2.开创了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
3.他的关于政治宣传和战时宣传的研究,代表着一种重要的早期的传播学类型。
4.他将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引入美国社会科学,在社会层面上运用了个体内部的佛洛伊德理论。
5.他帮助创办了政策学,将社会科学知识与公共行为整合起来进行研究。
李普曼
开创了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在其著作《舆论》中,描绘了议程设置:这是一个过程,通过它,某个新闻论题被大众传播、公众和政治精英赋予了优先的关注。
在舆论过程中,“刻板模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刻板模式是一种规范,它能简化现实,以至于一个信源能够轻易的将之传递给其他个体。
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往往因为几个原因而与实际现实不吻合,我们需要简单的规范(如刻板模式)来为这个模糊不清的混乱世界提供解释。媒体传递的伪环境,是新闻过程中高度把关的结果。
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的贡献
1. 他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这一传统成为美国大众传播研究的占有统治地位的范式。
2. 他通过收集资料的方法提出了调查方法论。
3. 他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
卢因(勒温)与群体动力学、场论、把关
场论:事件是由个体所处的当下环境的各种力量所决定的,这个“场”也被称为一种生活空间,它是个体行为的私人环境,或是围绕着这个个体的社会环境。卢因从物理学中借用了某些概念,并赋予了适合于心理学的特殊意义。把关人:是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他们可以扣押信息、构成信息、扩展信息或重复信息。
群体动力学:是场论的一种运用,研究个体受群体影响下的行为。群体的内聚力鼓励群体的成员遵守这个群体的规范。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和谐理论
研究个体的态度与行为处于冲突之中的理论。
不和谐是一个个体面临两种冲突着的认识要素的程度,对于一个个体来说,不和谐的一个效果是避免面对相互冲突的信息。
信息学习法
霍夫兰在战时的说服研究中所开创的一种方法,通过一系列旨在解释说服与态度改变的实验,分析说明个人是如何从传播的信息中学习的。
霍夫兰说服研究的理论来源和结论
理论来源:
1.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赫尔的学习理论)
2. 行为主义关于行为变化的方法(赫尔)
3. 卢因(勒温)的场论和群体心理学
说服研究的结论:
1. 高可信度的信源在传播行为之后会立即导致较多的态度改变,但是,某种潜伏效果也会发生,在这里,信源在一段时期之后会被遗忘。
2. 比起强烈的恐惧呼吁,温和的恐惧呼吁导致更多的态度变化。
3. 对于受教育程度和智商低的受众来说,一面信息导致更多的态度变化;而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和智商高的手中来说,两面的信息会引起更多的态度变化。
4. 在一个信息中陈述一个结论,这比起让结论含而不露的做法来,能导致更多的态度变化。这里,对于一个信息的要点的澄清能增加它的说服力。
5. 在社会上感觉不适应和自我评价较低的人,比起干扰性的和离群索居的热闹,经历了更多的态度变化。一种强烈的自我评价能够提供对于说服信息的抵制。
6. 积极参与说服过程的人,比起消极的参与者,具有更多的态度改变。
7. 受群体强烈影响的个人,具有较少的态度变化。
反馈:
通过一个系统过去行为的信息,来控制这个系统未来的行为。
在一个传播系统中,反馈是一个接收者(信宿)对于传播者(信源)从前信息的回应,表明它的效果。
反馈使信源逐渐自我修正一系列的信息,使得它们更加符合其意图的需要。通过反馈的使用,一个系统能够自我修正。
第五篇:读《太平天国史》有感
读《太平天国史》有感
作者:***
单位:*************** 我爷爷以前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爷爷给我讲他年轻时候的故事,每次我都听的很入迷。后来上了小学,第一次接触历史课本,知道了过去发生的那么多故事,开始渴望了解更多的历史故事„„后来上了初中,当时在收音机里听过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的《百年风云》,讲太平天国的,当时对单田芳的作品很痴迷。
后来上了一所省重点高中,第一次看到了正规的图书馆,当时借的最多的就是历史类和解谜类书籍,看的很投入。《太平天国史》也是高中看的,但记不清是高几看的了,当时喜欢里面的故事情节。《太平天国史》是罗尔纲老先生1958在南京期间,以曾三版发行之《太平天国史稿》为祖本,他以一种常人所无法想象的毅力和公认的深厚功力,夜以继日,埋首斗室,汲取前人和当代人的搜集调查研究成果,积累资料而成书的。本书由中华书局1991年9月第一次出版,全书八十八卷,分五大部分。《太平天国史》是罗尔纲先生在太平天国史学研究领域集大成之顶峰力作,也是新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总结。
从1851年广西金田起义开始,经过轰轰烈烈的斗争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打压,太平天国运动历时十四年,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年,战事波及半个中国,使清王朝国力大伤。太平军纵横十八省,攻取了六百多个城市,最后建都南京,并派出部队誓死北伐,直指清王朝的老巢,最终到达天津附近。
以前也看过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用幽默的语言来说历史。在《太平天国史》里面,有些内容也很恢谐幽默,但不局限于打诨插科,而是融入了更多的对人性的分析和对一些争议事件的考证。通过这些分析考证,作者对许多争议问题或已被定论的历史事件提出了自己全新的见解。比如,对杨秀清与冯云山座次排位的分析,作者认为,杨秀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是由于“天父下凡”的“独家表演”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宗教领袖身份,当然与冯云山的高风亮节也不无关系。
每本书都有其独特的观点,也就是不同于其他人的观点,“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能使文化进步。《太平天国史》中对北伐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考证,作者认为,并不只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孤军深入,粮食弹药不济,援军败回”,“战略失误,条件不成熟”等原因。除此之外,造成北伐军全军覆没之悲剧,其根本在于北伐军“有将无帅”。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固然是具有较强的攻坚能力和奔袭能力的优秀将领,但他们只是顽固的贯彻洪秀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