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低年级估算教学之路探索张永凤
低年级估算教学之路探索
蛟河市漂河九年制学校张永凤 李艳芬
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某些计算和测量的结果无法得到或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和判断时所采取的一种数学方法。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信息化社会中,复杂的计算都可以靠计算器或计算机来代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则需要更多的是口算和估算。新课标中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估算教学在内容安排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我在教学时,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估算教学却出现了比较尴尬的现象。
二年级上册“加、减法的估算”中有这样一题:二年一班有39人参加学校运动会,二年二班有42人参加学校运动会,二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参加学校运动会?我在教学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读题后,列出算式39+42,并很快口算出得数有81人。但因为这堂上的是求近似数,题目中有“大约”这个词语,学生明白要求“大约数”,于是就在答案后面写上约等于80人,算式如下:39+42=81≈80人。学生已经口算出精确数,却因为题目的要求,再在精确数的基础上获取近似数。这样为求近似数而求近似数的教学有价值、有意义吗?在低段估算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估算的价值体会不是很深,不能带给学生便利,反而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为什么估算的教学对低段学生学习会产生负作用?带着疑问,我研读了各种教育教学杂志上有关估算教学的文章,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发现有以下几种原因:
1、精算形成的习惯与估算特点之间的矛盾,造成心理障碍
学生从一开始学习计算,就在教师的影响下,对计算逐渐养成了“计算要准确、结果应唯一”的观念。而估算是不需要精确的结果,允许有误差的,且由于估算的方法不同,估算的结果是不“唯一”的。这样,使得学生在心理上有了一个极大的反差,产生估算学习时的心理障碍。所以,学生不愿意主动选择估算。
2、教材提供的资源与产生估算需要之间的矛盾,产生抵触心理
估算应该适用于这样的情况:要计算的数据大且很难很快算出计算结果,同时不需要算出精确数。而在低段教学中,“数的认识和计算”所涉及的数是万以内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口算能力早已达到能立即精算的水平。如以上列举的39+42的估算,因为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学生都达到了比较熟练的程度,口算比估算来得简便。设置这样的估算内容,似乎有点牵强。这种为估算而估算,让估算成为形式的教学,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估算的优越性。再者,估算要先把相关的数据“化整”,程序多,学生会觉得估算麻烦,不如直接口算和笔算,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抵触心理。
3、估算对学习者的要求与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之间的矛盾,形成畏难心理估算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一定的笔算、口算、运算定律的掌握和运用以及计量单位基础上的。在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有相对广博的知识与常识。估算时要涉及到合理猜测、对运算结果范围的估计以及灵活推断等思维活动,远比直接口算和笔算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复杂。再者,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即
使有具体情境,但学生对此情境所允许的误差范围和要求仍旧难于把握。因此,对于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就形成了畏难心理。
估算是一种意识,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沉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靠有限的几节课是远远不够的。基于上述的原因分析,我觉得应该坚持长期渗透,让学生充分感受估算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一、渗透“误差”概念,排除心理障碍
教材中,二年级上册第一次正式出现了估算的教学内容。但是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有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我觉得在这一阶段就可以渗透“误差”概念。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我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出示一堆糖果,有62颗。先叫学生去估一估有多少颗,生1:100颗。生2:30颗。生3:80颗。„„这个时候很多学生是在乱猜、在矇,答案与结果相差甚远。我有意指导学生先去数出10颗糖果,再让学生去仔细观察这一堆糖果大约有几个10,从而去推算这堆糖果有多少颗,生1:70颗。生2:50颗。生3:65颗。„„这个环节,学生的答案靠近了准确结果。最后,我组织学生准确地数出糖果的颗数,再与推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及时表扬了几个估的跟准确结果比较靠近的学生。
活动中,学生先掌握10颗糖果的正确表象,再去估计一堆糖果的数量,进一步理解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发展学生的推算能力。通过这样一次推算经历,一方面丰富了学生自己的估计经验,另一方面渗透了估算是允许有误差的。事先估计再和实际的数量比较,有助于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并渗透了“误差”概念。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学习估算时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同时为学习估算做好心理准备和打好认知基础。
二、体验估算优势,消除抵触心理
教材中,经常出现先估算再笔算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能自觉地利用估算方法来判断自己的计算结果大致的范围,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条件。估算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情境支撑,才能使学生产生内在的需求,而不是教材的强制要求。这样往往让学生觉得反正要笔算,估算是没有用。在调查中发现,有57.7%的学生都不明白学习估算到底有什么用。我觉得在教学中,可以删减类似的机械估算,减少为了训练估算的计算技能和技巧而进行的估算。
在教学“加、减法的估算”时,我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明明在自选商场里,选了两件礼物:遥控汽车和布娃娃。问:妈妈带的100元够吗?在这个情境中,遥控汽车价签上的个位数字看不清了,学生不能顺利计算,有一部分学生开始试图思考另外的策略。很自然,有学生就想到了利用估算解决问题:汽车的价格是50多元,就算把它看成60元,布娃娃的价格是36元,60+36=96(元),妈妈给的100元够了。教师即时表扬,这样学生切身体会到估算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对于估算内容,我觉得不能仅仅依赖教材中编排的这些估算内容,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的资源,将估算浸润于计量、空间与图形、统计和概率等内容,拓展估算的空间。如,教学了“长度单位”,可以组织学生估计桌子有多高?那学生必须了解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才能去有效地估计。学生对这原型进行仔细观察、猜测、测量,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一个计量单位的正确表象。这种有效的结合是相辅相成的,学生不光建立了空间观念,而且提高了估算能力。
三、落实基础知识,清除心理压力
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做出大概推断或估计。只有掌握了估算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学生才能有章可循,得心应手地去进行估算,才能从根本上清除心理压力。
在低年段教学中,我觉得应该落实以下几块基础知识:
1、掌握四则运算值的规律。如:在自然数范围内,两个数相加的和不小于任何一个加数;减法中,差、减数不大于被减数,被减数不变,减数与差的变化相反;乘法中一个因数小于1,积肯定小于另一个数;除法中除数小于1,商反而大于被除数等等。
2、掌握必要的计量单位。如:1米约有多长,1厘米约有多长;1千克约有多重,1平方米约有多大等等。
3、掌握常用的数据。如:桌子的高度约1米,2瓶矿泉水重1千克,1千克鸡蛋约16个,人每小时步行4千米至5千米等等。
四、感受实用价值,解除畏难心理
华罗庚曾经说过“人们对于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特别是估算在生活中的运用比较广泛,教师更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的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他们体会到估算就在身边。这样不仅降低了估算的难度,同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估算的实用价值。
1、创设生活情景
学习“加减法估算”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东东一家去吃饭,点菜的菜单如下:清蒸鲳鱼24.50元;青菜豆腐汤5.00元;金针菇炒肉12.40元;水煮河虾29.90元。大约需要多少钱?”情境中有4个数量,而且是用小数的形式表示的,这对于没有学过小数加减法的二年级学生来说精算有一定的难度,那学生就会自然地想到用估算。
对于此情境,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培感亲切,清楚只需要大致算一下要多少钱,这样就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估算来源于生活。
2、开展实践活动
学校组织去春游,我组织学生去统计二年级有多少人去。学生通过统计说:“约有73人去。”我问:“叫你们去统计,为什么是近似值?”学生说:“有些同学还没想好,到时有可能去,所以只能说大约有73人去。”我说:“你们调查得非常仔细,一辆车可以坐30人,那需要几辆车呢?”“两辆车可以坐30+30=60人,还剩13人还有到时有同学临时加入,所以共需要3辆车。”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根据实际问题情况去选择估算策略:要往大估;还是往小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选择相应的策略,才能解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估算教学,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走进学生的生活,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让学生意识到估算就在他们身边,从而切实感受到估算的价值。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去学好估算,并让估算为自己的生活服务。
第二篇:申报师德先进个人事迹材料.doc张永凤
师德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我叫张永凤,是明光市城西小学数学教师兼班主任。1995年师范毕业后,带着青春的无限激情,满怀对教育事业的真诚,我踏入了教育工作这片热土,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夸美纽斯说过:“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正是这句至理名言,激发了我对教师这个行业的热情。在教育工作中,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严格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团结同志,关心学生,工作勤奋,乐于奋献,严于律己,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尊重;得到了同事的赞许,领导的信任。
一、爱岗敬业,默默奉献。
从教二十多年,面对我的学生,我心爱的教育事业,我一直坚持着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坚持每天早来晚走,无论刮风下雨从不迟到早退,记得今年的第一场雪下得很大,早晨路面上覆盖着厚厚的冰雪,一辆车也没有,急的我像热锅上的蚂蚁,想到学校的孩子们,他们现在正需要我,我冒着风雪步行十几里路到学校。我经常深入班级,与学生同劳动、同学习、同锻炼、同欢乐、同悲伤,及时的了解学生第一手材料。
二、投身教学改革,勇于探索实践
我能够坚持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工作之余始终坚持学习,用心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积累经验,不断摸索探讨,总结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创新,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自学、自思、自练、合作探究的最佳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独立学习的一条途径。在课堂中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得的规律性知识,透过人人动脑、人人动手、人人动口、边学边思的学习方法,经历知识构成过程总结规律,使学生在精神上获得成功感的喜悦。这样,不仅仅使学生学有所得,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潜力逐步提高。我总是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事例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对于智力开发、锻炼意志品质和培养严谨学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我还注重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结合当前形势,要求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为祖国做贡献,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完美情操。
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来,基本上每年我都担任班主任工作。我以一种敬业、乐业、奉献的精神,默默耕耘,始终把培养下一代作为自我至高无上的事。“言传身教”是我作为引导者,领路人而一贯奉行的工作作风。作为一名教师,我时时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来衡量自我,做学生的表率。人们常说,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我想:作为一个班主任教师,应“不以善小而不为”,应从我们亲自弯腰拾起地上的一张废纸做起。这种师表形象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发现纸屑就亲自拾起来放入垃圾篓,孩子们也跟着我学习主动捡拾教室的垃圾,所以我班的卫生一直是学校最好的。我想,这就是师德的力量。“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要求学生做到的,自我务必先做到,不允许学生做的,自我坚决不做。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我的言行,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对学生实施教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时时处处起到表率作用。
四、多方学习,丰厚专业素养。
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文化的底蕴、教育的理念、艺术的技法都是不可或缺的素养。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努力丰富自己的阅读,丰盈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自己拥有高远的认知和健全的人格。为了避免专业学习上的惰性,我把工作中的每一个要求、每一个任务都作为了自己学习的压力,把完成任务的过程转变成专题学习的阶段,把每一个培训都作为自己学习的机会,比如:我经常用学校组织公开课的机会,给自己提高标准,另外,我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曾经多次到外地学校听课学习,利用下班休息时间,上网查找名家的视频课例、讲座等等。
二十几年如一日,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着自我的一生,我把心中所有的温情化成无数份爱心奉献给我的学生;我把全部的心血都浇灌在教育事业的沃土上;我知道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但我愿意用真情和爱心浇灌着一棵棵幼苗茁壮成长,无怨无悔。
张 永 凤 2017 / 6 / 4
第三篇:低年级识字教学探索
低年级识字教学探索
根据新课标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生必须学会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在低年级就要掌握2000个左右。如何培养低年级的识字能力,巩固提高识字效果,一直都是教学工作者需要探索的问题。近几年来,有许多新的识字方法涌现出来。如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意识字、部件识字等。这些识字方法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根据多年对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探索、实践和分析表明,遗忘率比较高,中下层生更为严重,学生往往学了后面的生字,忘了前面学过的生字,复习前面的生字,又忘了后面的生字。反反复复,识字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在正常状态下,人对字词的记忆一般是领先短时记忆来完成的。我国心理学家谢千秋、王锭城指出:短时记忆如果经过反复重现或进一步加工,就会转为长时记忆。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规律进行测试:第一天学的知识第二天保持率只剩下33.3%,第三天保持27.8%,第六天保持率降到25.4%。其遗忘规律是从快到慢过渡的,多年实践证明,遗忘是有特征的,而记忆也是有规律的。心理学家谢千秋、王锭城也指出:记忆有先“记”后“忆”的过程,完整的记忆过程必须包括识记、保持、再或回忆三个环节。识记和保持是“记”的环节,而再认或回忆则属“忆”的环节。记忆的这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相约的,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表现。教师的教学如果符合学生记忆方面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其教学效果就好,不然就将是事倍功半。因此,只有科学地抓住遗忘规律进行反遗忘识字教学,才能扬长避短,才能进行有效的因材施教,获得预期的教学目的。多年来我采用了循环记忆识字教学,实验效果证明,学生的识字巩固率大大提高,差生的识字效果特别明显。少写多复现,再认得巩固,循环牢记忆,巧练促乐学。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遗忘率。
循环记忆识字教学法,摒弃了片面追求写字数量的机械重复。现时有的低年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生字无论多与少,一律要求学生一个生字抄写几行。在实际中,学生连续写同样的字,写多了,就会产生的课业的负担。因此,对学生的写字训练不能只讲数量,不求质量。汉字是复杂纷繁的,而识记是在规律可循的。把写字与“循环记忆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而且提高了识字效益。
循环记忆识字教学法的主要教学过程有:课前循环、课中循环、课后循环和周期单元循环。
1.课前循环。课堂循环是根据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识字能力进行教学。这是循复现的重要环节。在教学时,可由偏旁部首带出学过的字,再引出生字。例如:木—枝、枫、样—“校”。也可由基本字引出熟字,再学生字。例如:日—晴—“晒”,还可以填空、组词、说句等形式再现容易认错写错的字。课前循环可以针对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形式多种多样。
2.课中循环。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每节课所学的字不多。教师在教完生字后,应加强写字训练。教师在布置学生抄写本节课的生字新词时,同时加插抄写上一篇课文的生字,每个只写一个,数量不宜太多。课中循环主要的指对上一篇课文学完的生字进行再认教学。这是针对遗忘规律而安排的循环再认过程。教师通过“少写多复现”来达到防止遗忘的教学目的。
3.课后循环。课外作业最厌烦重复抄写相同的字。教师如果把写字与“循环记忆识字”结合起来,就会激发学生装的写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因此,布置作业时,除安排学生抄写本课学的生字新词外,还加插安排抄写上两篇课文的生字,一个字写一个。课后循环会起到既循环又巩固的作用。
4.周期和单元循环。周期和单元循环是指对本周或本单元学过的词语通过一而再、再而三地周期复现巩固识字效果。这两次复现都是以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在本周或本单元中出现的词语要求学生会读,知道大概的意思,并鼓励学生用学过的生字进行一字组多词,丰富词汇,写字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写字教学的过程,是进行视动直辖市训练的过程,心理因素是否良好直接影响视动训练的和谐统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写好字的关键。长期以来,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把写字作为促教风、促学风、促班风的重要途径,重视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才有良好的学、风、班风。学生只有认认真真写好字,才能认认真真识字、记字,才会减少错别字,提高识字率。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尝到了甜头,觉得以上的识字教学方法行之有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学生不管在单元自查还是在期未自查,识字率都达93%-95%以上,每期的作业书写检查和硬笔书法比赛都名列级部前矛,得到老师和学校的一致好评。所以,如果教师在写字练习设计上科学地安排学生训练,就会起到“少写来复现、再认得巩固、循环牢记忆”的作用。
第四篇:低年级识字教学探索
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方面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对学习有深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同时也要求小学低年级就要认识1600-1800个常用汉字,会写800-1000个。识字难,识字教学更难,连教师上公开课都避开生字不讲,觉得乏味,单调没有意义。但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赞科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识字教学中,我教给孩子不同的识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孩子识字能力。我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例如:我班的孩子们都是新入学的以年级学生,在一年级阶段他们最希望的就是可以和班里的小朋友成为好朋友。我借用孩子们这一心理特点,将全班同学的名字收集起来作为识字的教材,学生兴趣十足。于是,我结合教室布置,把全班29位同学的名字端端正正地写在了29个气球上,并把它们张贴在宣传栏里。每当有同学得到小红花,我都会让别的同为他贴上去。下课时,同学们就会蜂拥而上,仰起头大声地读着小伙伴的名字并贴上小红花。碰到不认识的字时,同学们还会互相帮忙、相互提醒。当同学名字的三个字中有一个不认识时,小朋友们还会开动脑筋,利用名字的读音来认识生字。当找到自己的气球时,有小朋友会兴奋地用小手指点着自己的名字,开心地告诉大家:“我叫某某某,我的名字是这样写的!”在名字魅力的吸引下,在这种“奔走相告”的氛围中,那些原本十分枯燥的汉字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像一颗颗种子一样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
二、变换形式——“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
特点,若要学生长时间保持对识字的热情,就应变换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生字。这样,学生们能够记得更牢,对于生字的掌握也更加灵活。在识字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有好多学生明明刚刚还认识这个生字,可是只要把这个生字挪个位置,他又不知道该念啥了。看来学生没有真正记住这些生字,他们只是根据生字固定的位置、大体的形状强迫自己硬记。为了让孩子们能够简单的记住生字,我常常启发孩子们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一些识字方法,如编字谜、顺口溜、游戏识字等帮助记忆。例如:我创设了猜谜识字游戏,如学习了“田”字,我说字谜:横看
三、竖看三,写出来,不是三;教学“雪”字时,我把它编成:“大雨冲倒一座山”;学习了“雷”字,编成“大雨落到田上”;学习了“团”,编成“国字玉出门,人才进了门”等等。另外还可以用“送信到家”、“对号入座”、“情境表演”、“叫号出征”、“画文展示”等进行游戏识字教学。将这些儿童学前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前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三、交流识字,在愉悦快乐中并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生合作学习,有合作就有交流。你认识一个字,我认识一个字,两个人一交流,两个人就都认识了两个字。全班几十个人,两两交流,识字的数量将成几十倍的递增。我尝试着让学生一天识一个字,当一回小老师,把你认识的这个字写在黑板上,教给其他小朋友,还可要求他说出他记住这个字的方法,他就成了一字之师。有时由于时间不够,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4人或6人为一小组,每个人当一回老师,把自己平时所认识的字教给组内的小朋友。在学校时可以当同学的老师,在家里可以当小弟、小妹、父母、爷爷、姐姐的老师。为师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在教与学中得到提升。教会了别人,也巩固了自己所学,在交流中人人为师,这样识字教学中就多了一份快乐。
四、教给方法——学会学
教学是以动态形式呈现出来,而结果则以静态形式存在于学生的主观世界之中,为了孩子们都想学,都会学。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在形声字的教学过
程中,要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海”,“跑、跳、跃”两组形声字的教学中,我先后分析并要求学生区分“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诉孩子们“三点水”旁表示与水有关的意义,“足”字旁表示与“足”或“脚”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汉字了。
总之,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第五篇:教学反思张凤霞
《论语》教学反思
曲阜市防山镇中学张凤霞
按照正常教学进度,在开学第六周我讲到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十课【《论语》十则】。我讲的是第二课时,就是在第一课时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十则论语,按照学习方法,求知态度和待人接物的标准来分类,通过学习十则论语,让学生学会一些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法,并且能通过感悟,联系生活,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然后就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快速记忆,准确默写,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与兴趣。会背诵会默写,是学习本课的一个基本要求。结合每年针对此课的出题范围,出理解型的默写题的机率最大,所以,让学生做到准确无误的默写,也是这堂课的一个基本要求。本堂课,在这样的目标的要求下,我做到了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而且调动学生全员参与,学生的活动积极性高,充分的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越性,本节课也本着务实高效的原则,通过当堂检测,学生的表现还是比较令我满意的,百分之九十五的同学都能做到熟练的背诵与默写。
但是,在看起来皆大欢喜的外表下,仔细琢磨,还有很多令人不满的地方,虽然做到了提前备课,备课充分,但是在讲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备课和上课思路不一致的情况,即:备课是备课,讲课是讲课。本来教案上设计的朗诵比赛和最后的小组背诵比赛,也因为前面对时间把握的不合理而被匆匆的删掉了,只抽查了一排的学生背诵。虽然一排也足够代表全班各个层次的学生,但是,相对于比赛的形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要逊色的多。在课堂上,除了让学生自主翻译的环节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全班互动的模式,认真贯彻执行了我校的课改的精神外,有些预设的问题,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层次的差异,所以,还不能更好的面向全体,这也是我备课时比较失误的地方。
另外,作为七年级的语文老师,尤其是作为班主任,在培养学生的好的学习习惯方面,做的也很欠缺,现结合曾主任和孔主任的批评指导,自己把反思总结如下:
曾主任强调的对初一新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做的很不到位。书写的习惯:虽然平时也一再的给学生强调,卷面有多么重要,但是真正的在课堂上当成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来做的时候,真的不多,每节课只顾着片面的完成教学任务,所以造成现在开学已经一个多月了,学生的书写还不规范书面不整洁的不好的后果。虽然平时也让每个学生一周一格言,一天一成语,在黑板上工工整整的板书,但是还没把这个问题落到实处,没有跟踪指导,所以效果并不好。以后,我一定会努力抓好这个方面。
课堂用语的习惯:开学已经一个多月,还有那么两个学生,回答问题还老用土话用方言,没把说普通话当成语文课堂的一部分,这也是我失职的地方。还有回答问题时,课堂用语不够书面,这说明学生没有养成用书面语说话的习惯,以至于展示的时候出现用普通话无法表达的窘态,急了就换成方言的可笑状况,还有就是半普通话半土话夹杂的状况出现,闹出了把“这个地方“说成”这个窝见“的大笑话。
本身我们面对的群体是农村的学生,学习普通话较于城市的孩子就差,没有说普通话的环境,方言又重,语言积累又贫乏,所以以后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也是这半个学期的头等重要的大事。
做笔记的习惯:会不会做笔记,就代表学生会不会听课,直接的反映着听课效率是不是高的问题。讲完课,有的学生的课本竟然完好无损,而做老师的竟然还没发现,如果不是领导给指出这个问题,恐怕上课时,我还会继续沉醉在“一个人的滔滔不绝”,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做到讲课时关注每一个孩子,这真的是我教学工作很不到位的地方。所以,以后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有必要把检查学生的课堂记录纳入课堂重点。课堂笔记它直接反馈着学生听课的时候精力是否集中,听课是否高效,如果初一刚开始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记笔记的习惯,长此以往,恐怕师生做的无用功就很多了。教师上课累,学生听课烦,到头来弄的老师学生“相看两厌烦”。
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对初一新生来说,及时完成作业,不仅是一种任务,更是一种好习惯,一种美德。作为班主任,抓好学生的作业习惯,不仅自己受益,任课老师也跟着省心,更主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及时反思的好习惯:每堂课都要做好反思,坚持每堂课课后问自己这两个问题: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我还有什么地方不会?一旦把反思当成了习惯,以后一定能收获颇多,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才能在学习中对症下药,学起来得心应手。作为老师,我们也坚持在写课堂反思,实践证明,确实受益匪浅!
提前预习的好习惯:现在学生手中都有《同步学习》,就是原来的学案,让学生养成课前完成预习的好习惯,教师一定要在课前把检查批改《同步学习》落实好,尤其是上面的“质疑问难”一题,一定要监督好。相信这样坚持一个月,学生一定能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是取得好成绩的前提,而且,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其它学科都会受益无穷,也会让学生受益一生,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这点尤为重要。
综合以上,我知道了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听了领导的指导,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以后的工作,就有了阶段性的目标,也有了努力的方向,而且,自己贫乏的教育知识,也得以丰富和完善,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做的更好,让领导满意,让学生得益,让自己受益!
关于课堂上的小组合作
说实话,对于小组合作的精神实质,我一直没有参悟透,所以用起来半生不熟,底气不足。我相信好多人肯定和我一样,有着这么一种误区:课上有讨论就是合作了;课上有那么几个小组代表展示就是合作了;课,上的热闹就是令人满意的好课了。所以,平时上课,都会尽力的准备一两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在课上尽最大努力的大声的讨论,最好是争的面红耳赤,脸红脖子粗的,老师才会高兴满意,因为这就是所谓的学生“活”起来了。至于一个小组有多少学生参与讨论,有多少学生明白讨论的作用,真的是没有很周到的预设。实际上,到底为什么而讨论,怎样更好的设计讨论的题目,恐怕有时候老师也是随意性强于精心的设计,老师自己也是当局者迷,那又怎能要求学
生“旁观者清”呢?
我一定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认真的学习,仔细的领悟,把“小组合作,分层达标”的课题精神认真的贯彻落实好,不会的就问,不懂的就学,一定争取学到这种课改精神的精髓,让我的学生得益让我的教学有益。
以上就是我讲完课后的反思,说的不到位之处,还请领导老师们多多包涵指正!句句肺腑之言,目的只有一个,希望我校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希望自己能有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