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进无锡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推进无锡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考
时间: 2010-09-07[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27[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文/ 陶延风、葛福成、王雨锡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阴霾还没有散去,世界各国都在试图把经济的复苏与转型结合起来,寻找新的增长点。在所有可能的选择中,低碳经济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方向之一。与此同时,“低碳城市”也开始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城市运营、城市品牌的新标准、新名片。
“低碳城市”渐成城市发展新名片
建设低碳城市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的中坚力量和坚实基础。自2008年以来,“低碳城市”开始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城市运营、城市品牌的新标准,一些得风气之先的大中城市开始努力赢得一张“低碳城市”的新名片。
南昌成我国低碳试点城市。根据中英两国政府气候变化合作协议,国家发改委日前决定将英国战略方案基金“低碳城市试点项目”放在南昌实施。该项目实施,将有利于借鉴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为探索城市经济低碳发展模式,增强经济竞争力发挥先导性作用。近日,《南昌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通过专家评审,来自清华大学等单位的著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南昌市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的研究与规划达到国内较高水平。
上海建立低碳经济实践区。2008年,上海入选全球性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试点城市。2008年11月,上海科学技术委员会宣布,上海计划充分利用南汇区临港新城和崇明岛的后发优势,建立和完善实现低碳发展的政策框架,在两地建设若干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等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以促进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带动两地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南汇区临港新城、崇明岛“低碳经济实践区”。同时,上海还将世博园区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探索区,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继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和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等综合措施强制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提高了天然气的消费量占比。
成都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低碳经济模式。将发展低碳经济与统筹城乡实践紧密结合,成都在建设低碳城市上走出了一条适合成都实情的发展之路,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有效推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全面进步,这也为成都建设低碳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河北保定倾力打造内地首个低碳城市。河北保定提出了“中国电谷低碳保定”的发展口号,积极实施“中国电谷”建设工程、“太阳能之城”建设工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办公大楼低碳化运行示范工程、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集成工程等六大工程,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为主导的绿色产业,努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社会。
大连欲打造低碳示范产业园。大连正考虑在现有高新园区基础上,打造大连首个低碳示范产业园,使其成为大连最好的低碳经济范例。利用先进节能技术,把产业园建设成集研发、试验、教育、示范、展示、生产、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低碳经济产业园。此外,大连考虑以建立低碳产业结构为前提推动城市发展,并将打破单一思考模式,形成系统的、可循环的平台。
推进无锡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无锡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与其他地区相比,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上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在光伏、风能等新能源发展上所具备的综合实力,为释放低碳经济的巨大活力奠定了扎实基础。
但像无锡这样工业基础较为发达的地区,低碳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阻碍。首先是能源供给结构的约束,无锡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长幅度迅速,而无锡市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选择范围十分有限。此外,无锡的工业碳排放集中度比较高,重点碳排放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五大行业。据此,为实现我市低碳经济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1、以观念创新推进低碳经济。“四城”建设是无锡加快低碳经济发展的良好契机,要围绕“六大低碳体系”建设,系统研究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经验,完善无锡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从决策源头上保证城市朝着低碳方向转型发展,力争成为国家低碳建设示范城市。为此,一要迅速按照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战略,结合无锡经济发展现状,尽快开展低碳经济的试验和推广;二要从地方法规、地方政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实行全面统筹,形成适合无锡低碳经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良好外部环境;三要进行价值理念的变革,加快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既要重视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值,更要确保低碳、环保等自然资本的增值。
2、以结构创新推进低碳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重化工业、提升发展传统产业,加快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步伐;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机会多的低碳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发展有机、生态、高效的低碳农业,推进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努力增加碳汇。
3、以科技创新推进低碳经济。瞄准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积极开展研究开发和示范工作。一方面要依托现有最佳实用技术,并积极引进国外已有的成熟低碳技术,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进一步加快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发低碳技术与产品,加强低碳技术与产品的推广应用。通过产学研联合和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的综合优势,力求在智能电网、建筑节能、城市照明、变频控制、余热回收、余压利用、清洁生产等方面取得突破。
4、以消费方式创新推进低碳经济。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加强低碳理念的普及与推广,切实提高全社会公众的节约意识,倡导低碳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使广大公众全面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好处,增强节能减排和低碳消费的先进理念,自觉改变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出行方式,为建立无锡低碳生活、低碳消费、低碳交通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5、以管理创新推进低碳经济。从约束和激励两个方面建立法律制度,在强化法律约束力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激励政策,支持和推动企业、公众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强化新建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规模等准入门槛;对已有企业按生产技术水平档次、生产规模实行累进税制,压缩小型落后产能;以市场配额制,促进先进大型企业在扩大生产能力时,优先考虑兼并小企业和采用先进技术移植改造小型落后产能;利用税收政策,限制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和高资源消耗的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作者单位:无锡市信息中心)
第二篇:厦门市低碳经济发展与对策思考
厦门市低碳经济发展与对策思考
农工党厦门市委
“全球气候变暖”一直是世界关注的话题,而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起,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就成为国内外舆论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低碳发展模式逐步成为国际主流价值观。推行低碳理念,发展低碳经济,在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方面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已成为我市的紧迫课题。
2009年6月份,厦门邀请国外专家做成低碳城市总体规划模型,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是唯一的,还到欧洲许多国家“巡展”;“低碳城市”已经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厦门市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的首批试点城市。2010年8月10日,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这是政府首次以单独文件的方式要求实施低碳工作,显示出国家对节能减排,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视程度,标志着中国经济将迈上低碳之路。厦门入选国家发改委低碳第一批试点城市行列。2010年7月,《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已编制完成,厦门紧跟环保潮流,将在占排放总量90%以上的交通、建筑和工业三大领域探索低碳发展模式。这使厦门成为全国首批有计划、有步骤对低碳城市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并有实施措施的城市。同时,厦门市着力培育低碳产业,如电子信息等产业,物流、中介等低碳服务业,动漫、科技服务、文化创新、金融业等低碳高产出的新兴产业,都是厦门目前和今后快速发展的产业领域。
2010年1月,厦门市政府明确提出厦门市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地位和战略步骤。在经济发展上,坚持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布局低碳化循环化,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在城市发展上,积极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绿色市政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倡导绿色消费。积极开展低碳经济研究,制定相关的统计、评价体系,加强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逐步建立低碳发展的法规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为加强节能减排,近年厦门市出台了许多政策,积极调整能源结构。2009年厦门市单位GDP能耗0.579吨标准煤/万元,是全省单位GDP能耗水平的71.4%,能源单耗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为保住这来之不易的节能成果,根据厦门耗能主要集中于工业、建筑和交通运输等生产性行业的特点,厦门市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基本目标,有效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完善能源制度,推动依法节能降耗;重视降耗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监督指导,紧密跟踪重点用能单位;提倡节约用水,打造国家节水型城市;加大检查力度,从基层规范引导节能工作。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促进厦门低碳经济的建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厦门自然资源环境好,有丰富的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可发展生物质能源;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可发展清洁能源;还有发展潜能巨大的海洋能源,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为此,厦门市积极建设新兴能源体系,一批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发电项目正在规划与建设中。
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试点地区的具体任务包括: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此,厦门应以《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为蓝图,以入选国家低碳第一批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我市的低碳城市建设,从传统低耗能与高污染工业结构中走出来,寻找新经济增长点。厦门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应用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厦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建筑、交通及工业生产三大领域的低碳发展,力争2020年厦门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为应对全球气候异常,减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做出贡献。为此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本身就是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类型;二是以低碳技术为载体的产业类型,如新能源产业等。对于厦门而言,优化产业结构就是要调整三次产业之间的比重,推进高碳产业向低碳逐步转型。
首先,发展低碳农业,加快都市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农业在减少污染、增加绿化、培育碳汇方面的独特作用。推进生产过程低碳化。推行生态有机农业管理,减少农业生产的碳排放。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
其次,对第二产业内部进行调整,淘汰高耗能产业中落后部门、企业,加快发展现代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设计、制造、品牌三个环节。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厦门的加工制造业仅仅拥有中间的制造环节,而该环节正好是能耗和物耗高、污染和排放大的环节。所以,厦门应积极支持“绿色制造业”,研发新的绿色技术。大力发展新型低碳产业,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都是具有朝气和发展前景的新型行业。通过发展新型低碳产业,积极发展清洁及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高碳化石能源,逐步建立起低碳的能源系统、低碳的技术体系和低碳的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由传统模式逐步向低碳经济转型。
再次,要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现代服务业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比重都比较高,一般占GDP比重能达到70-80%,厦门的服务业比重也已超过50%,未来发展空间比较大。厦门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旅游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二、调整能源结构,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
应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政府应因地制宜,制订完整规划和相关政策鼓励措施,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和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使用。加强对我市能源特别是低碳能源发展现状和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编制厦门市能源发展规划。同时,推广新的节能生活方式,使“更多绿色”和“减少碳足迹”的倡议深入人心。在生产生活领域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天然气、地热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天然气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的比重,推进能源多元化、清洁化、可持续化,从源头上实现经济的低碳发展。
三、全面研发低碳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推广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通过以上手段,实现低碳技术发展的“跨越式”进步。厦门市应将低碳科技纳入厦门市“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根据总体规划制订专门的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重点支持低碳技术研究。
四、建设低碳城市,推广节能解排
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是社会发展的心脏。城市也是环境的主要污染源。而要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首先,应转变发展模式,走城市低碳新路。按照“低碳”的要求,我市应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低碳经济约束性指标,在能源、石油、冶金、建材、化工、交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强制推行低碳经济技术,走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我市的城市发展模式还应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
五、大力发展低碳节能建筑,推动城市建筑物低碳节能改造
建筑能耗一般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达28%,连同建筑材料生产和建筑施工过程的能耗所占比重接近40%。应加大对节能建筑的宣传和推广,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和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在充分进行可行性论证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筑设计和建造时应对建筑使用过程的节能运行进行前瞻性通盘考虑。同时,我市节能建筑占全部建筑的比例还不到15%,既有建筑的节能化改造任重道远。因此,应积极推动城市既有建筑物的低碳节能改造。
六、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培养市民的环保意识
厦门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积极提倡社会责任理念,以及普及推广扩大低碳生活理念,推行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并动员居民去实践低碳生活,随时随处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加强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宣传培训。组织报刊、电视等媒体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采取培训教育、编发画册、张贴标语标牌、办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普宣传,普及低碳经济常识;举办“中国厦门建筑节能博览会”,展出“厦门全市低碳总体规划模型”,使之成为宣传我市低碳城市建设和节能减排的重要窗口。
七、发展碳交易市场
通过碳交易机制,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可以低成本完成在本国原来需要高成本才能完成的减排温室气体任务,同时也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对全球而言还能同样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的。当前,我市相关机构与企业可以借鉴
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活动。特别是随着CDM(清洁发展机制)体制和碳基金逐步深入我国市场,更多的厦门企业应该关注和利用CDM商机,参与开发CDM项目,加强我市的CDM能力建设。
八、发展低碳海洋经济,使蓝色经济成为厦门新的经济增长点
应加大深水航道、大型专业码头的建设,完善公路与港口、码头的路网对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快建立以自主研发为核心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海洋与渔业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海洋资源研发利用,建设海洋与水产高科技产业园区。切实推动海洋环境保护,建设完备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抓好海上流动污染源的整顿治理工作,建立健全海洋环境检测预警体系,严格执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九、加大低碳投入
随着新型电能、智能交通、公共交通更多的投入,居民的日用出行等成本会随之增加,低碳产品意味着高投入,制造业低碳制造、农业低碳种植等也会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低碳成本增加终会作用在消费者身上。因此,政府应相对加大低碳成本投入,降低低碳产品税收、加大低碳产品消费财政补贴,及时惠及企业和民众。
第三篇: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2014工作总结
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2014总结
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自2009年成立至今,得到了市、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中心定位为以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为核心研究内容的政产学研合作研发实体,无锡全面建设低碳城市的智囊团,无锡开展低碳经济国际合作的平台。2014年,中心在去年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业务,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各项工作开展顺利,研究成果获得市、校各级领导的认可与好评。
为了更好地开展低碳研究工作,现将2014年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工作情况分为以下三个部分进行总结,即2014年主要工作,中心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2015年的工作思路。
一、2014年的主要工作
1.举办的学术论坛——第四届中德低碳未来城市项目(无锡)论坛 2014年6月3-4日,由德国伍珀塔尔气候、环境和能源研究所主办,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四届中德低碳未来城市项目(无锡)论坛”在无锡君来湖滨饭店顺利召开。乌珀塔尔气候、环境与能源研究所副所长Manfred Fischedick教授,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科学中心的陈乐生教授,德国政府代表、无锡相关部门代表、GIZ等中德相关专家和企业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阮文权教授主持;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教授出席并致欢迎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科学中心的陈乐生教授就中德科研合作潜力进行了分析报告;乌珀塔尔气候、环境与能源研究所副所长Manfred Fischedick教授对低碳未来城市项目所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行了总结;无锡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无锡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无锡市交通局、无锡市建设局等部门代表对无锡低碳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介绍与分享。
此次论坛促进了“中德合作低碳未来城市(LCFC)项目”成果,包括:与无锡市政府和相关单位深入地讨论了能源、建筑、交通、工业低碳创新实践在无锡实施的可能性以及具体方案;同时促进了省级政府、无锡市及其周边城市和相关单位与中德专家的交流,探索推动低碳发展以及城市合作机制。
2.参加的学术会议、调研
低碳中心联系并陪同无锡市相关部门领导先后到苏州环境能源交易中心,上海宝碳镇江发改委,南京CQC,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部门就其低碳城市建设及低碳技术研发等工作进行调研、座谈,交流学习低碳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为低碳中心更好地开展低碳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3.完成的科研项目
(1)完成《无锡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2010年-2012年)》编制
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与无锡市信息中心合作的“无锡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项目,自2013年9月份正式启动以来,得到无锡市各级领导的大力关注和支持。在无锡市发改委以及江南大学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无锡市各局、委的大力配合下,中心全体成员通过几个月的全力工作,完成了《无锡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2010年-2012年)》。
2014年3月5日,无锡市信息中心组织召开了《无锡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以下简称《清单》)专家论证会。由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省信息中心、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华东分院、无锡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的专家组成论证专家组,参加会议的还有无锡市发改委分管领导、资环处、信息中心领导,江南大学编制人员。
专家组和相关部门领导听取了《清单》编制单位——江南大学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的汇报,经过充分讨论和研究,认为:《清单》结合无锡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能源消耗的实际情况,采用《IPCC2006清单指南》、《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和《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优良作法指南和不确定性管理》推荐计算方法,从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利用与林业、废弃物处理等五大领域对无锡市2010年-2012年期间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全面计算和分析。为无锡市识别出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了解各部门排放现状,预测未来减排潜力,制定应对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加速无锡市低碳城市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专家组一致同意《清单》通过评审。(2)承担编制2013年无锡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基于前期的友好合作和信任,2014年7月,受无锡市信息中心委托,我中心继续负责编制2013年无锡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清单编制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等六种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报告的范围主要包括: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及废弃物处理等五个领域的排放源界定、排放量估算方法、活动水平数据收集、排放因子确定、排放量估算、统一报告形式等;为了清单编制的完整性、准确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公平性原则,低碳中心充分利用自身的学术理论和专业资源,高质高效地开展各项工作。由于清单编制工作覆盖范围广,涉及部门、行业较多,工作量大。根据工作需要,低碳中心人员与无锡市各相关政府部门、企业等保持密切沟通与联系,通过调研、走访尽可能全面的获取活动水平数据,以严格保证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目前,根据合作时间要求,已完成清单报告的初稿。
(3)完成《无锡市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研究》编制及其专家论证 无锡市“十三五”低碳城市建设规划是未来五年内无锡市低碳城市建设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为保证无锡市“十三五”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无锡市发改委资环处委托我中心编制《无锡市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深入分析无锡市“十二五”期间的循环经济和低碳城市建设状况,为规划编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2014年12月12日,无锡市发改委在江南大学组织召开了《报告》专家论证会。来自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省信息中心、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江南大学、无锡表面工程协会五位专家组成评审组。出席会议的还有市发改委、经信委、建设局、交通局、环保局等有关部门。专家组和相关部门听取了《报告》编制单位-江南大学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的汇报,经过充分讨论和研究一致同意《报告》通过评审。《报告》通过对循环经济和低碳城市的内涵、国内外发展实践的总结、对比分析,结合无锡市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现状、特点和问题,提出了较为详尽的对策和保障措施,可为无锡市编制“十三五”循环经济和低碳城市建设相关规划提供参考。
4.组织的培训
——举办无锡市“首批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能力建设培训班”
2014年10月17日,由无锡市发改委主办,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全市首批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能力建设培训班”在我校成功举办。参加此次培训的人员为各区(县)发改部门相关业务处室负责人、全市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主管领导以及我校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的部分师生。担任此次培训的老师均为国内低碳节能领域的专家学者,我中心任洪艳副教授担任化工行业授课老师。
培训在市发改委总经济师吴虹娟的开班致辞中拉开了序幕,之后由省信息中心副处长徐建荣介绍了开展企业低碳培训的政策背景和工作要求,徐处长全面介绍了开展培训班的重大意义和无锡市政府对低碳减排工作的重视以及对锡城企业的要求。之后由国内相关领域专家介绍了发电、钢铁、化工、水泥、陶瓷等5个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的要求和方法,演示了报告直报平台具体操作,以及如何对企业温室气体数据和碳资产进行管理等内容。
培训的成功举办,使无锡市成为省内第一个一次成功组织百余家重点企业参加培训的城市,培训完成之后,我中心受信息中心委托,开展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系统在线填报指导和企业监测计划审定工作。确保企业填报内容真实、准确,为无锡市顺利开展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工作,推进节能减碳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培训召开对于提升我校知名度和促进“产学研”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作为培训的承办方,江南大学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获得了无锡市发改委部门的大力肯定,这为今后更好的政产学研合作奠定了基础。
5、节能评估主要成果
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用能管理,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令2010年第6号)和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实施办法(试行)》(苏发改规发[2011]1号)等文件精神,低碳中心开辟新的工作方向,2014年在节能评估方面完成的主要成果如下:
完成节能评估报告书:《无锡极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XDG(XQ)-2011-24号地块住宅开发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书》、《朗诗无锡明朗置业有限公司XDG(XQ)-2014-3地块房地产开发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书》、《马山栖云苑新型社区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书》、《无锡马山创意文化区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书》、《无锡吴都阖闾古城遗址公园项目——阖闾文化教育基地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书》、《无锡明朗置业有限公司XDG(XQ)-2014-3地块房地产开发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书》等;
完成的节能评估报告表:《马山栖云苑保障性住房工程项目节能评估报告表》、《XDG(XQ)-2011-38号地块房地产开发项目节能评估报告表》、《XDG(XQ)-2013-14号地块房地产开发项目节能评估报告表》等;
完成节能评估登记表:《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七里风光堤湖域及环山河水域环境综合整治节能评估登记表》、《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节能评估登记表》、《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排污、集雨及中水管网工程项目节能评估登记表》、《无锡圣泓塑业科技有限公司塑料母粒的研发、制造、加工项目节能评估登记表》等20余个项目。
能源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对能源资源消耗也占较高比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作为一项节能管理制度,对深入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严把能耗增长源头关,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心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队伍需进一步合理化整合。以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为主,依托物联网、商学院、理学院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教师队伍,进行合理化整合,争取获取更多方位的项目资助。
2.在前期成果系统整合的基础上,加大宣传,扩大中心影响力,获取更多合作项目。2014年新立项项目较去年有所增加,但新增经费仍不多,在维护好前期项目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扩大、增加合作项目。
3.高水平研究成果需要增强。2014年的研究内容丰富,但形成的高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不多,需要在兼顾项目本身的基础上,将其合理转化为研究成果发表。
三、2015年的工作思路
2014年无锡市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运行良好,取得了优异项目成果。中德合作项目进展顺利,与无锡市政府部门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无锡市温室气体清单》、《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研究》以及节能评估报告的编制凸显了中心本身的重要性和专业性。
2015年需要在2014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中心工作,思路主要有: 1.拓展中心研究人员队伍建设,加大服务力度,扩大影响力; 2.维护好前期项目,保证项目质量;
3.进一步寻求新的合作项目,拓展中心项目范围;
4.力争研究课题和研究经费同步增长,研究成果产生较好社会效益; 5.加大研究成果的转化,提高项目科技含量。
第四篇: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专业:09电子
学号:122672009022
姓名:江炜燊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CO2)和二氧化硫(SO2)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新概念,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广义的低碳技术除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之外,还涵盖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2008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吴晓青明确将“低碳经济”提到议题上来。他认为,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他建议应尽快发展低碳经济,并着手开展技术攻关和试点研究。
2009年1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2009年,深圳市能博特科技有限公司受邀参加沃尔玛2009年供应商能效提升项目启动大会并作大会发言。与会者对提出的低成本节能思路和方法非常感兴趣,给予了积极评价,纷纷咨询。作为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实施了一项可持续发展计划,作为计划的一个部 分,要求其供应商2009年相对2007年单位产品能耗下降7%,2012年下降20%。鉴于大多数供应商对达成节能目标可能缺乏方案,沃尔玛本次大会也邀请了十几家能源服务商为供应商提供节能咨询服务。深圳市能博特科技有限公司凭借顾问多年的服务经验,可以为企业的节能减排,提供优质的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6月在北京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如果还把GDP作为发展的全部,还以廉价资源或出口退税换取GDP;如果口袋里的钱多了,但生存的环境恶化了,空气变脏了,水变黑了,就与发展的本意背离了,就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相悖了。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1.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有一种误解认为,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抛弃钢铁、建材等高耗能的产业,因而不能发展低碳经济。但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4358,21.00,0.48%)、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2.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3.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4.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的途径。虽然我国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下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以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一是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探明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这种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粗放利用,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
二是碳排放总量突出。按照联合国通用的公式计算,碳排放总量实际上是4个因素的乘积: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强度)、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碳强度)。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还包含着出口产品的大量“内涵能源”。我们靠高碳路径生产廉价产品出口,却背上了碳排放总量大的“黑锅”。在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当作一个政治问题之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意义尤为重大。
三是“锁定效应”的影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具有依赖性,一旦作出选择,就很难改弦易辙,以至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类似于“锁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简 称“锁定效应”。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对化石能源技术的严重依赖,其程度也随各国的能源消费政策而异。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产业和技术不断通过国际投资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倘若继续沿用传统技术,发展高碳产业,未来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就可能被这些高碳产业设施所“锁定”。因此,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认清形势,及早筹划,把握好碳预算,避免高碳产业和消费的锁定,努力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系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四是生产的边际成本不断提高。碳减排客观上存在着边际成本与减排难度随减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1980-1999年的19年间,我国能源强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2006年的26年间,能源强度年均降低率为3.9%。两者之差,隐含着边际成本日趋提高的事实。另外,单纯节能减排也有一定的范围所限。因此,必须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大趋势着眼,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把宝贵的资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来有竞争力的低碳经济方面。
五是碳排放空间不大。发达国家历史上人均千余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挤压了发展中国家当今的排放空间。我们完全有理由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率先减排。2006年,我国的人均用电量为2060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经合组织国家的1/4左右,不到美国的1/6。但一次性能源用量占世界的16%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了世界的20%,同世界人均排放量相等。这表明,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强度偏高,而能源用量还将继续增长,碳排放空间不会很大,应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2009年12月,深圳市高交会中,深圳市宗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我国第一家专业从事节能减排诊断服务、节能量验证、ISO14064GHG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盘查、减排、验证服务商也参加在其中,有5年历史的宗兴环保是首次参加高交会,他们原来服务对象主要面向专业市场,现在要面向大众市场了。刘董解释说:“就象我们每年要做体检一样,企事业单位的节能减排设备同样需要经常体检,而我们扮演着‘体检医生’的角色,帮企业查出病源,然后向他们推荐最新、最可靠、最合适的换代设备。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事业单位能源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基本上每个企业都有30%以上的节能空间。我们诊断过的300余家企业,百分之百存在不同程度的节能、节水空间,在实施了改进方案后不但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我们将以‘低碳经济导航’为经营使命,矢志成为低碳技术服务行业的领先者,企事业单位身边的‘节能减排医院’”。2010年由深圳市宗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举办的ISO14064-1:2006GHG温室气体排放盘查、验证研讨会将于3月12日在深圳市留学人员(龙岗)创业园召开,欢迎低碳技术服务者踊跃报名参加。
2010年3月,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中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
2010年4月,当各大国际会议开始关注地球“健康”、探索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当“地球一小时”吸引越来越多的世界城市参与,4月22日第41个“世界地球日”的到来,又一次唤起了人们爱护地球母亲的拳拳之心。
第五篇: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认识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一般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由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全球气候变暖致使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中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了必然选择。我国在2006年底由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中国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而应该建立一套合理自主的“中国模式”,结合实际,合理自主的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产业和低碳经济,进而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国家。
2007 年 9 月 8 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 15 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中国外交部2010年11月26日向世界宣布,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
中国目前处于以资本和能源密集化为特征的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水平与社会消费需求还在持续提升,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带来我国就业的新机会。为了顺利实现低碳经济转型,一方面,应该积极推动为社会生产和居民消费活动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担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任务,在短期内不可能扭转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需要通过高碳产业的低碳化来实现低碳发展。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自2009年以来,我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由此,节能减排刻不容缓。对于目前的中国,低碳经济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世界上的碳排放大国,中国必须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促进整体经济健康发展。
低碳经济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紧要关头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经之路。低碳经济对中国既是压力又是挑战。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定长远其发展战略,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