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总统班底观后感
新闻精神之一瞥
——电影《总统班底》之观后感
电影《总统班底》讲述的是,五名盗贼潜入水门大厦遭逮捕的事情。这原是一件毫不起眼的小案件,却引起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关切。两名《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深入调查,历经艰辛挫折,凭借认真负责的态度,最后揭发震惊全球的尼克松总统为求连任,不惜以不耻手段安装窃听装置并侵犯对手隐私权的劣行,从而最终促使了尼克松的辞职。在这样的一部记录美国政治历史的电影中,我却看到了更多,关于新闻精神,关于民主与自由。
水门事件曝光后,在公众心目中,大众媒体和新闻记者的地位和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大幅度提升,是美国新闻史乃至世界新闻史上划时代的一笔。
《总统班底》的切入点很好,它既没有花篇幅去表现尼克松和他的幕僚如何商讨并掩盖真相,也没有用简单直观的双线叙述,而仅仅是以《华盛顿邮报》两位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的采访调查活动作为视点,这让我们更好地融入他们的调查过程,而且也能更好地体会到他们在调查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艰辛。这两位执着的刚进入报社的年轻人,不断地想着各种办法来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来源,他们半夜给白宫打电话、给总统办公室打电话,按着获得的名单挨家挨户的找人,这种执着让我非常动容,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新闻人也许也在这样做,可是更多时候外界的阻碍以及各方面的周旋妥协总让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远。而电影中这两个年轻人的主编们,那些已经头发花白只能安慰退休的主编们,却总是在说核对核对再核对,伯恩斯坦不断转动电话拨盘,伍德沃德不断找各种人去谈话,但不论如何,只要他们确定了信息来源的准确性,无论多大的风险,无论多少阻挠他们
也会本着新闻人的良心以及对着社会负责的理念把事情的真相告诉读者。
在整个“水门事件”的调查和报道过程中,《华盛顿邮报》的报纸的总编辑本·布莱徳利(Benjamin Bradlee)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一方面要追求真相、保护新闻自由,另一方面还要与国家最高权力组织进行抗衡。同时,他还肩负着维护报社生存及名誉的压力。所以刚刚发现此事件的重要性时,布莱徳利并没立刻将其放在头版,仅仅用很短的篇幅,在一个不起眼的版面进行了报道。因为他始终坚持要有充分的证据来证实和维护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而在事情的全部真相即将被公布前,布莱徳利对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说了这样一段经典的话:“这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关系到宪法第一修正案,关系到新闻自由,也许还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未来和兴衰荣辱”。(“Nothing's riding on this, except the First Amendment of Constitution, freedom of the press, and maybe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这句话体现的正是整部电影的核心,任何人或权力组织都不得阻碍言论与出版自由,不得违背宪法第一修正法案精神。这也是作为一个媒体人对自己新闻理想坚守最好也是最有力的见证。
《总统班底》这整部片子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部电影倒不如说是纪录片更恰当。它严肃冷静的风格带着一种异乎寻常的理性,呈现给我的是与平时我所看的所有好莱坞商业大片或者风格各异的文艺片完全不同的感受。卡尔,鲍勃,布莱德利他们是新闻界的英雄,是美国人民的英雄,但在片子中我们看不到他们的豪言壮语抑或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情,没有任何中国式的英雄主义色彩。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他们对于新闻理想的忠贞,以客观真实的判断把真相带给公众。没有戏剧化的热情,一切都是那么冷静平缓,那么自然的就完成了一件我们中国人难以想象的事———两个普通的记者把总统搞下了台。可是,反观中国的新闻自由
呢?我无言,却忽然明白了,其实这样一部冷冰冰的片子呈现给我们不只是新闻的自由,更是整个国家的制度,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民主与自由。这才是一切自由的前提,没有民主与自由的环境,新闻精神,新闻自由都只是空谈。
第二篇:总统班底影评
没有硝烟
今天是10月16日,晚上的课目是欣赏电影,似乎有点小激动,坐在黑乎乎的教室里,看着屏幕上两张充满活力的脸《All the President's Men》中文译名《总统班底》就这样开始了。不知道是资源不太好还是作者过意,开头的声音非常嘈杂对我这个近视眼来说真不是一个好消息。不过,随着剧情的慢慢展开我也开始了一次自我思想的对话,当屏幕一片漆黑的时候我觉得我应该写一点什么来纪念一下。
其实,以前我也是看不了这一类型的电影的,总喜欢看大场面、绚丽和血腥色情的场面,这一点也许大家都一样,可是后来我就不怎么喜欢看了,因为大场面如《无极》、血腥如《死神来了》、《电锯惊魂》、色情如日本AV当你看多了就觉得无聊了,尤其是恐怖片中为了营造气氛故意制造的血腥更加的让人无法接受如《咒怨》,而如《肖申克的救赎》、《沉默的羔羊》等则更加让人喜欢多看几遍,这也许是我们口味随着自己阅历的变化而发生的一种微妙的波澜吧。
好了,下面我们谈谈这不片子。总得来说,这不片子给你的东西不是剧情、不是故事、也不是大牌的明星而是其体现出来的精神价值。片中第一个主人公在知道同事写作能力比自己好,并对自己的稿件进行修改的时候,能够包容其行为并无私的分享自己的材料!这一点也许正是有后来故事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这一个细节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靠一个人是不太容易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每个人擅长的事情并不一样,而一个人又不可能将所有的事情都做的很好,这样就需要别的人的帮助或辅助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长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在工作中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相互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当然这不是我们的主题。
下面我们来谈我从这部片子中看到的最主要的两点。
首先,是新闻自由的重要性。目前实行新闻自由的国家已经越来越少了,在很多国家新闻自由都是相对的,而在类似于我们国家则新闻更加倾向于赞美自由。从片中我们可以对水门事件的剪影有一定的认识,从《华盛顿邮报》开始,5个相信自己的人用自己的直觉和收集信息的本领推动了美国历史上有名的事件。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新闻报到对政府行为的监督作用之大,在我们国家微博所带来的迅速和及时的报道同样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主流的媒体却承担并不能承担其这些本来应该尤其承担的监督责任。因此,我觉得这部片子其实更适合教育我们的媒体,为什么国外的媒体可以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而自己却除了报到狗仔新闻什么都不会,很多报纸也只是报喜不报忧,当然这与我们国家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
其次,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很多时候我们说到职业道德都会具体到某个具体的职业,也就是所谓的三百六十行,我从来没看过什么是三百六十行但是我认为公务员作为一种职业也应该有其职业道德的。在这部片子中,主角通过自己查到的蛛丝马迹不
断的追问每一个人,而我们可以看到,在记者说明自己的身份后他们要么选择沉默、要么就回答了相关的问题。这种现象如果发生在现在的中国我只能说是童话,这一点与我们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民主国家公务员或者政府职员他们的作用是为政府提供自己的才智,而他们由于宗教、政治信仰、家庭出生等会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政党作为自己支持的对象,正是由于这种信仰和宗教、良心的存在他们才会像公众透漏自己知道的消息。但是,反观我们的公务员,由于党员都必须坚持无神论所以大部分都没什么信仰,但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有乐趣大部分人都把钱作为自己的的追求目标,这一点其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只有一百多年的思想可以在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大行其道却不被质疑,一个连自己的祖宗都不要的却要将一个外国人奉为理想的国家,确实是需要反思自己的。
从这部片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新闻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而在这个战场上参战的“战士”(记者)、”后勤供给”(新闻老板)、“子弹制造商”(提供新闻的人)只要任何一个停止履行自己的职责就会使战争走向失败,他带来的不仅仅是新闻公司的倒闭,而是一场新的滑铁卢,因为,在这场战争中他们要摧毁的不是对方的君王而是蒙蔽君王的佞臣,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新闻更像是一场“勤王”的战争。
第三篇:总统班底 影评
【总统班底】 影评
09电信2张尊 098326224
自从看了《刺杀肯尼迪》以后便开始对好莱坞政治片极度推崇,很佩服他们那种敢说敢拍的气魄!如果说《刺杀肯尼迪》还带有一点情节虚构以及未知事实的揣测的话,那这部《总统班底》就完完全全改编自一部真实的自传小说,而小说的作者正是当年揭发尼克松总统“水门事件”的记者。两名小小的《华盛顿邮报》记者竟然能够抽丝剥茧地层层揭露出水门黑幕,并且将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拉下台,这本就是几个世纪以来最传奇的蚂蚁斗大象经典!从1972年6月17日“水门事件”的星星之火被点燃,到1974年8月8日的尼克松总统辞职下台,再到1976年4月4日本片的上映,好莱坞的速度可谓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我再次为好莱坞如此具有警世性和时政性而拍手叫好!当然这部《总统班底》也绝对没让我失望。
剧中,导演很喜欢运用固定机位的拍摄方式,让演员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着各种紧张的活动,将范围局限在某一张办公桌前,或者某一个打字机前。了无生趣的电话交谈场景占据了电影前半部分的几乎一大半时间,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无限延伸的办公室环境,通过明亮的灯光、背景人物的自由走动以及背景电视机的时政消息来化解电话场景的枯燥。同时这样的场景设计也饱含隐喻,明亮而可以随意走动的办公室不正喻示着自由与真相么,而走出办公室后那昏暗、嘈杂以及时刻被首都建筑压抑着的空间感不正喻示着权力遮盖自由与真相么,如此巧妙设计的场景绝对是属于奥斯卡级的神来之笔。此外我也很佩服编剧的功力,编剧可以将每一句电话对谈的台词都设计的如此的扣人心弦,虽然很多人物的名字以及职位出处我根本就不知道,但是我依旧可以顺着演员的电话对答来寻找到其中的蛛丝马迹,让我也同时体会到这种抽丝剥茧的快感,这一点影片做的非常的到位!还有就是,演员们的集体表演甚为出彩,饰演两名正义记者的达斯汀·霍夫曼和罗伯特·雷德福,饰演强硬总编的杰森·罗巴兹,饰演受惊书记员的简·亚历山大等等,每一名演员的演技都纯熟而自然,给我的感觉就是这群人不像是在拍电影,更像是真的在调查这起案件!看完《总统班底》,我才终于顺畅地叹了一口闷气,并不是电影把我闷住了,是因为看到案件遮云蔽雾的时候,人总有一种希望真相快点水落石出的感觉,而当正义开始占据上风,罪恶开始溃不成军的时候,那颗被压抑许久的良心才终于能够重见天日,提醒着我黑暗的社会始终会有终结的一天,只要每个人都抱有一颗正义的良心!
影片获得了第49届奥斯卡8项提名,并最终拿下了最佳男配角(杰森·罗巴兹)、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音响效果等4项大奖(另4项提名为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剪辑),足见本片在表演、剧本、场景设计和音效上的艺术造诣,同时影片也告诉了我们:政治与艺术也是可以完美契合的!
第四篇:《总统之死》观后感
《总统之死》观后感
《总统之死》是英国导演制作的虚构的“纪录片”,讲述美国总统布什遇刺身亡的前因后果。这部影片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巧妙运用纪实拍摄、情景再现、访谈三种影像形态的互相穿插剪辑,显得非常真实,即使明知道布什还活得好好的,还是给人一种他死过一次的错觉。
影片的形式就像我们平常看惯的法制节目,顺着案情层层推进,虚构了一些特勤人员、白宫幕僚、CIA官员和嫌犯及其家人对事件的回忆,各类人物用严谨而真诚的姿态使事件形成十分逼真的效果,其中巧妙地运用大量视觉新闻资料,与电脑合成的纪录片场景穿插起来,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塑造出影片的可信性和整体紧张恐怖的氛围,令人坐立不安。连布什的头号政敌,一贯反战的民主党议员希拉里,也公开谴责这是一部丧失责任伦理的作品。由此可见这部电影已经接近最逼真的效果。
影片二十三到二十七分钟之间,虚构了美国总统布什遇刺身亡的情景,记录了布什与群众握手,一直到中弹后被送往医院的过程。布什与市民见面的场景和真实的纪录片《舟舟的世界》拍摄手法近似,都是用长焦镜头较远距离拍摄,由一些人或事物做前景,不会给人一种人物面对镜头在表演的做作感。
片段里穿插总统安全负责人、总统助理的陈述,严肃而谨慎。布什上车前突然中弹倒地引发了巨大的混乱,镜头的无规律的晃动、人群的尖叫、各类人的反应、监视录像中的资料、街道旁正在录制新闻时看似无意拍摄到的总统车辆的狂飙,甚至还有一个有人阻拦拍摄的镜头,组成一副十分逼真的画面。
接近二十七分时的那段新闻报导,个人感觉还不够震撼,如果是多个电视台的画面组接到一起会更加逼真,毕竟总统被袭击是一件大事,应该采用影片四十五分时多个电视台同时发布的新闻报道这种形式。相比之下,四十六分钟之后的各个国家不同语言的新闻报道录音给影片增加了更多的真实感。
这部影片英国导演用最昭著的幽默和讽刺,完全不动声色地发表意见,有理有据,以假乱真。因为态度博大又满怀诚意,让你完全提不出疑议。在几年后的今天看来,就像是一部历史纪录片。
第五篇:总统演讲
总统演讲,每次都精彩!
奥巴马就拉登之死讲话
不与伊斯兰为敌(全文)
2011年05月02日14:27
今晚,我可以向美国民众和全世界宣布,美国已经完成了消灭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的行动,此人是屠杀数以千计无辜男女老少的恐怖分子。
将近十年前,9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美国民众遭受了历史上最严重的袭击。9-11袭击的一幕幕在我国民众记忆中挥之不去。遭劫持的飞机划破了9月云淡风轻的天空;世贸中心双子塔瞬间倒塌;黑烟从五角大楼滚滚上升;坠毁在宾夕法尼亚州尚克斯维尔的93号航班残骸,乘客们的英勇行为避免了更多惨剧和摧毁的发生。
然而我们知道,最惨痛的是那些未向全世界播出的画面:餐桌旁空空如也的椅子;失去父母的儿童们;再也无法体会孩子拥抱的父母们。将近3000名市民离开了我们,同时在我们心中留下巨大空洞。
2001年9月11日,在我们这个悲痛的时刻,全体美国人走到了一起。我们向邻居们伸出援手,为受伤者献血。我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牢固,我们对社区和国家的爱更加浓烈。在那一天,不管我们来自何处、不管我们向哪一位神灵祈祷,也无论我们的种族如何,我们都团结在一起,整个美国就像一个大家庭。我们有着共同的决心,即矢志保卫我们的国家,并把那些发动了这场邪恶袭击的人绳之以法。
我们很快查明,发动9-11袭击的是基地组织,该组织以奥萨马-本-拉登为首,他们早已公开对美国宣战,并在我们国家和全球其他地方杀害无辜人民。为了保护我们的公民、我们的朋友以及我们的盟友,我们展开了针对基地组织的战争。
过去十年以来,得益于我们军队和专业反恐人员不知疲倦的英勇工作,我们在打击基地组织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我们挫败了多起恐怖袭击,强化了本土安全。
在阿富汗,我们推翻了向本-拉登和基地组织提供庇护伞和支持的塔利班政府。在世界范围内,我们与友邦盟国共同合作逮捕或者击毙大量的基地组织恐怖分子,包括那些参与9-11袭击的。
但是奥萨马-本-拉登逃脱了追捕,从阿富汗边境潜逃进入巴基斯坦。与此同时,基地组织继续在阿巴边境地区以及通过其分支机构在全球地区活动。
我就任美国总统后不久,就曾命令中央情报局局长莱昂-帕内塔把击毙或者抓捕本-拉丹作为打击基地组织战争的首要任务。我们也加强努力破坏、分解和打击拉丹的恐怖网络。
去年八月,在我们的情报部门历经数年的艰苦工作之后,我获悉已经有了本-拉丹的线索,尽管那时还远远无法确定。我们花费了数月才得以顺藤摸瓜。
我多次同国家安全人员会谈,也有更多信息锁定本-拉登就藏在巴基斯坦的一座建筑内。终于在上周,在我们有了充分的情报之后,我下令对奥萨马-本-拉登采取行动,将他绳之以法。
今天,在我的指示下,美军对巴基斯坦阿巴德的一处目标实施了有针对性的行动。本次行动的执行者是一小队有着非凡勇气和能力的美国士兵,并没有造成任何美国人伤亡。双方交火后,美国士兵打死了奥萨马-本-拉登,并且掌握了本-拉登的尸体。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本-拉登一直是基地组织的头目和象征,并且不断地策划针对我们国家、朋友和盟友的袭击。
本-拉登之死是我们在打击基地组织的努力中,迄今为止取得的最为重要的成就。
本-拉登的死并不意味着我们工作的结束。毫无疑问,基地组织将会继续对我们实施攻击。因此,我们必须并且继续对国内外的情况保持警惕。
如我们做的那样,我们还必须重申美国没有也绝对不会对伊斯兰发动战争。正如小布什总统
在9-11事件之后我曾经明确表示,我们的战争并非针对伊斯兰。本-拉登并非一个穆斯林领袖,相反,他屠杀了大量的穆斯林人民。事实上,基地组织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屠杀了许多穆斯林。
所有爱好和平并相信人之尊严者都会为他的死而欢欣鼓舞。在过去的数年里,我一再重申,如果我们确认本拉丹在巴基斯坦境内栖身,我们将采取行动。我们这次就是这么做的。这里我们必须指出同巴基斯坦在反恐上的合作在这次行动中帮助我们找到并确认了本-拉登的藏身之所。事实上,本-拉登早已对巴基斯坦宣战并且命令采取行动袭击巴基斯坦人民。今晚我已经同扎尔达里总统通了电话,同时我的同事也与巴基斯坦方面的相应官员进行了交流。我们一致认为今天对美巴两国人民来说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双方都同意未来巴基斯坦还将同美国一起展开针对基地组织及其分支机构的行动。美国人民并不想要这场战争,这一切都源于一场对美国本土无辜平民的无端残杀。10年的斗争和牺牲,使我们深切体会到这场战争的代价。
作为美国三军统帅,每次在给阵亡士兵家人的信上签名,每次看到被重伤军人的眼睛,我都感到沉重的压力。
美国人民清楚战争必然会有伤亡,知道战争必然要我们付出代价。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更是绝对不能容忍有人威胁我们的安全,也不能看着我们的人民被杀害还坐视不管。我们将坚持不懈地保护美国公民、朋友和盟友。我们将永远坚持那些我们所认可的价值。这个晚上,让我们对那些因基地恐怖分子而失去亲人至爱的家庭说,正义终于得到了伸张。
我们要感谢那些情报和反恐界的专业人士,正是他们孜孜不倦的工作才促成了今天的胜利。美国人民看不到他们的工作,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在这个晚上,这些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付出得到回报、正义得以伸张的满足。我们还要感谢那些参与了这次行动的军人,他们是所有为国尽忠的士兵们的代表,展现出了专业、爱国和无可比拟的勇气。他们在9-11之后承担了最重的责任。
最后,我还要对那些在9-11恐怖袭击中失去至亲至爱的家庭说,我们从来没有忘记过你们的损失,我们也从来没有动摇所做出的承诺,那就是竭尽全力让国家免遭新的袭击。
这个夜晚,让我们重新回顾在9-11袭击发生后美国上下紧密团结的情景,我知道那种团结在有些时候已经淡化。但是今天的成就证明了美国的伟大和美国人的决心。
请记住,保卫我们国家的事业并没有终结。但是今天我们再次印证只要美国下定决心,这个国家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够实现。这是我们国家的历史:不管是为了人民的繁荣还是国民的平等,我们对全球传递美国价值观的承诺不变,我们为世界安全宁愿自我牺牲的承诺不变。我们要牢记,做这些并仅是为了财富或者权势,而是因为我们生来如此,我们生来要为所有人争取自由和公正。
感谢你们,上帝保佑大家,上帝保佑美利坚合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