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秀传统文化—扭转社会风气的助推器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扭转社会风气的助推器
摘要:
传统文化这个概念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耳熟能详。凡事都两面性,有好就有坏,有善良就有丑陋,当然本人今天简单谈一谈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现实生活有着相当大的教育意义和影响力。
首先传统文化范围怎么划分?包括哪些内容?这是我们首先要弄明白这两个问题。我个人理解传统文化可分为两大模块,五四运动之前可分为一大模块,可称之为古典传统文化,五四运动之后到改革开放可分为另一大模块,可称为具有中国现当代特色的传统文化。为什么会这样分呢?这不得不联系当时的实际,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风水岭,五四运动之后,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紧接着在1921年7月代表着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先进组织—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共产党的诞生及伴随着由它引领的以革命救国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由此诞生,建国后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的优秀传统文化随之紧随其后。其次,古典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其他诸子百家的一些对我们现实有积极推动作用的篇章文化,优秀古诗﹑词﹑曲﹑赋及古文,经典对联,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我们的传统节日等等;那么现代特色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应该有救国革命文化,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艰苦朴素的作风等等,当然现当代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古典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但又具有区别,最鲜明的是它们的时代特征发生了变化。
那么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样的教育意义和影响力呢?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传统道德缺失,民族文化逐渐遗忘,传统节日淡化等现象的消极影响在日益扩散。一,比如我们的企业缺乏道德血液,食品安全,药物安全,生产安全等一系列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进入了工业化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人们的道德却在慢慢地丢失。那么这时宣传及践行儒家文化当中的仁爱和诚信就很有必要了。从现在开始,从娃娃抓起,政府,学校,社会,家庭,企业全员参与,共同呼吁:关爱生命,倡导爱人之心和诚信之心,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美德一代代传承下去。结合我们《弟子规》的“泛爱众”中的一句话“凡是人,皆须爱”,大凡人人拥有一颗爱人之心,诚实之心,责任之心,那么我们的社会就多了一些正能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我们须重新拾回被我们所遗忘和丢掉的“根”。二,比如我们的戏曲尤其是地方小剧种,它们也有一些优秀的反映地方特色的曲目具有教育人们行善济世,保守节操,勤劳善良等之类的,然而我们大多数的年轻人不喜欢戏剧,觉得它离我们有些遥远,认为没必要了解,导致的结果是我们的民族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不断地遗失。三,近年来,尽管我们国家开始重视我们的传统节日,这是我们值得可喜的一面,但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传统节日的来历及其真正内涵却知之甚少,只是流于形式,却不知其真正内涵。那么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学习也是势在必行,如在学校开设一些传统文化与节日的课程,让我们的孩子们不仅知其然而且还其所以然,既了解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缓减了孩子们的学业压力,除此外我们的媒体也应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明理则厚德,理通则气顺,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的蕴藏于我们的精神之中,我们的社会风气也可以为之一振。
不仅古典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影响力和教育意义,现当代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力和教育意义也是非同寻常的。五四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做斗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这一系列斗争过程中我们共产党人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比如参加长征面对重重困难,重重封锁乐观豁达的革命观,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中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就是最生动的体现。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更是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随之全国各地诞生了向往革命,向往胜利的优秀佳作。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军队提出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与此同时我们党无论是中央领导还是一般干部基本上都形成了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与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融于水的关系。建国之后领导人以身示范,媒体的大力宣传,一系列先进模范人物的涌现,成为我们人民群众的学习模范。如我们众所周知的好战士—雷锋同志,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掏粪工时传祥,钳工徐虎,铁
人王进喜,兵团人屯垦戍边等等一系列的先进事迹,他们的优秀事迹形成了当时特色的文化灵魂,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寨精神,兵团精神等等,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的时代精神正是我们当代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他们的精神实际上形成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现当代传统文化。他们是共和国的第一代人,他们是我们国家复兴和民族事业的开创者,他们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美德正是我们在改革开放后幸福成长的一代身上所缺乏的。他们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的缩影。这些文化对我们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奢靡享受,铺张浪费的风气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影响力,尤其在学校专门开设体现建国前后我们的先辈开创事业,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秀精神的课程,通过教学录像或者实地观摩触动孩子们的思想,这样对我们的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教育意义,只有明白了历史,掌握了时代的特征,体会到创业的艰辛与不易,我们的下一代才会意识到责任的重大,继续继承的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沿着我们民族复兴的轨道前进,这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会振兴,我们的中国梦才会实现。
综上所述,可见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教育意义是我们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一个向导,一股凝聚力,一剂良药,古语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我们应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奢侈之风一旦盛行,享乐主义定与之共舞,我们沉浸在奢靡之风当中,时间越久,危害越大,年青一代就越没有斗志和上进心,因而生在盛世,贵在自省,贵在对症下药,让我们的下一代明确方向,甩开膀子继续为我们的事业开拓进取,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一个强有力的助推器,推动我们社会的良性发展,努力让我们的不同阶层达成共识,共同甩开膀子创大业,本人引用李克强总理的一句话“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作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浅显认识和理解。
第二篇: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减少农民加速城市化进程
陈剑波:关于新农村建设,可能要长期伴随我们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我们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哪一天才算完成了呢?那就是农村的人进来了。如果我们解决不了农村人进来的问题,显然不能说我们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成功的。应该说这个过程历朝历代都没有完成,我们可以看到明清时代江南非常发达的工商文明,但是从来就没有过如此大规模的农村居民获得非农就业的机会。自1994年以来,我们经历了人口迁移严重不足的高速工业化和高速城市化历程。土地减少了1亿多亩,城市的扩张速度也非常快,但是真正按照享有城里人同等权利的农村人口的迁移是严重不足的。
怎么解决农村人口的户籍迁移问题?除了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机会的平等,及让农民呆得住、留得下、住得起,享有和城市人口平等的就业机会外,还应平等享受教育机会,获得同等的医疗保障。
目前在政策研究界和学术界也还存在着一些争议,关于我们的工业化战略和城市化战略,有一些研究宏观经济的同志认
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塘地区是支撑中国经济20年高速增长最重要的部分。这三个圈的快速城市化是市场推动的自然过程,挡不住。我们应该重点把城市化战略放到快速增长的地区。实际上,我们从政策上来讲一直是强调城镇化发展战略,而如何对待城镇化发展战略又涉及到我们工业化的战略。
总体来看,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国家工业化发展阶段,之后出现了乡村工业化阶段。但从当前形势来看,若要推动小城市发展,就必须要强调县域内的工业发展。
如何在县域内让创业的人顺利实现创业,降低税收和工商各个方面的门槛,特别是在金融体系方面的扶持,都是非常重要的。
茅于轼:我比较同意这个观点,中国有8亿多农民,5多亿城里人。如果要建设农村,使农村的收入提高,非得减少农民不可。假使有一个农民从农村变到城里来,那么就减少了一个农产品的生产者从而增加了一个消费者,那些农民的收入就可以提高了。不看到这一点,想要稳住农民留在农村,这条路肯定是错误的。
农民问题的根本点在于增加收入,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到农产品市场上主要是生产吃的东西,如,粮食、肉、水果、药材,还有少数的棉花等一些工业原料。
这个市场谁在享受?占人口40%的城里人。市场就这么大,除非你能出口,因为我们非常缺土地,整个农产品的生产优势不大,包括我们国家的粮食生产在内。
尤其现在有一个新的特点,全世界农产品整体过剩,粮食过剩,水果过剩。所谓过剩就是价格不断向下,农产品的相对价格比其它工业品价格相对一直在往下拉。虽然土地减少这么多,农民减少这么多,但是产量还是太大,卖不出去。粮食的价钱比上世纪50年代降低了一半,这种情况下想让农民增加收入只有一条办法,减少农民,这是建设新农村最基本的背景条件。我们有时候看不清这一点,另外我们饿肚子饿怕了,总怕粮食不够吃,没看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完全不同了,整个世界经济的格局已完全改变了。
中国城市化进程至少还需55年
华生:我们现在城市化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或者速度不是超前了,也不是同步,而是大大滞后。这不是我们没有能力来做这件事情,也不是我们经济发展水平没跟上,而是战略指导方针上有偏差。
特别要注意的是,现在所谓城市化率的提高是一个虚假的提高。我们是按照进城的农民也算做城市化率,把流动的农民算成城市人口,按照这个城市化率说我们每年提高了多少,但如果把这部分扣除掉,我们的城市化率是很低的,在30%以下。跟世界上一般发展中国家的路径严重偏离,这是我们国家新世纪发展的主要矛盾。
配合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新农村建设就有地位了,除了在农村这一块要做一定的投入(在我看来主要是投在教育和医疗上),另一块主要是帮助他们转移到城市,使新农村建设放在中国新世纪发展这个大局看,位置就会很清楚。
我认为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要,是我们大局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如果要问中国在新世纪发展第一位的、主要的矛盾是什么?恐怕还不是农村问题,最大的矛盾实际上是城乡问题。中国跟世界其它国家或者说一般发展中国家相比,无论从发展模式上、从城乡差距上,还是从收入水平的悬殊上来看,最大的特点是我们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要把城市和农村隔离开来。这一点从计划经济时代就存在,但改革开放以后这个情况没有根本变化。
茅于轼: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农民逐渐减少的过程,新农村建设必然和城镇化是同时进行的,如果没有城市化,眼睛光看着
农村,搞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失败的。新农村建设这个口号应该加以补充,就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而且要把城镇化放在最主要的地位。
中国现在出现的城镇化问题,农业问题、工业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的严重滞后。我们有了不到两亿的农民进了城,但是现在他们没有完全变成城里人,这部分人都没有解决问题,后来的人又怎么解决?在整个政策层面上,如果城镇化滞后这个问题不解决,农村问题就很难解决。那么怎么加速城镇化?刚才两位老师都谈到,比如城市里面的就业机会要增加。怎么增加?让他有自由创业的机会,政府不但不加以干预,不给他们出难题,而且还要帮助他们。另外,医疗与教育也要一视同仁。当然,这个问题不是一天能做到的,但肯定是要朝着这个方向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新农村建设。
至于城镇化进程需要多少年,很多人统计过,过去20几年每年减少0.8%的农民比例,也就是1000万人左右。如果按每年1000多万人进城这个速度,就算每年减少1%,以现在是60%的农民计算,如果要减少5%至少还有55年。
怎么才算新农村建设完成?就是已经不需要再减少农民了,农村就这样了,理想状态下还得55年的进程。
陈剑波: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城市化的战略特别是城市的发展一定不是规划出来的,也不是通过战略设计出来的,我们没有人能够想到上海这么一个一百多年前的小农村会在一百多年以后变成国际都市。
江苏南通是张俭先生建纺织厂开始,也是从长江边上的小渔村变成一个中等城市。从我们现在农村发展的一些实践经验来看,也已经开始呈显出这种趋势。
谁知道华西村会不会变成一个小城镇或者小城市,他们现在已经并了很多村了,横店集团也是这样。我想,这方面的城市发展确实有它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从政府政策的角度来说,提出城镇化的战略并不是说要把财政的资金放到小城镇去建设,因为财政资金对城镇的投入应该是改善投资环境,改善基础设施,逐步使大城市和中小城镇的居民享有普通的生活设施并能逐步趋同,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只有这样才能引进一些投资机会在小城镇实现,为中小城市的工商业发展提供环境和条件。
那么,是不是能够期待出现全部的中小城市都能够成长起来?这是一个市场的过程,不是设计的过程
第三篇: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中高考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高考·高校新华网2014-05-06 13:36
我要分享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今后中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指导纲要明确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向,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并分别针对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根据指导纲要要求,相关部门的联合工作机制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和督导机制也要相应建立。
据悉,这份指导纲要自去年6月开始起草,经过了调研、讨论、向有关部门征求意见等多个环节。返回腾讯网首页>>
相关搜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最新中华传统文化视频 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大全集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诗歌 中华传统文化资料
第四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临朐县龙泉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汇报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将核心素养体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因此,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从内涵方面讲,是人生智慧的源头,是为人处事的准则。要修身养性,通达事理,以此最为便利。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养,很容易开发一个人的理性,涵养出深广的心胸和能力,培养好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增加文化积淀,培养爱美的情趣,传承、积淀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审美能力,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可以提升学生的品位、气质。
临朐县龙泉小学自2008年开始进行书香校园建设,制定了“读经典书籍,做博雅少年”的书香育人方略,提出了“书香育人,铸就理想幸福学校”的发展愿景,着力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规律。从书香校园到今天的书香教育,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探索方面已完成一个华丽的转身。
一、建设书香特色学校,氤氲传统文化
龙泉小学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团结协作的锐意改革精神,一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探索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培育学生健康成长根基。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华经典诵读全国优秀学校、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示范校、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潍坊市主题学习优秀示范校、市第二批活动育人课程示范学校、书香校园、根基教育实验校等荣誉称号。
(一)营造书香氛围。书香校园建设从环境的布置和氛围的营造开始。在校园的四周,展示了唐诗、宋词、元曲等,让“文苑飘香”浸润心灵。在大厅,校园北墙展示名篇名著、三字经、弟子规、道德经、论语、经典简介、毛泽东诗词及各个年级的必读必背篇目等,让“墙壁经典”彰显无穷魅力,让学校处处充满传统文化教育。
(二)创新图书管理使用模式。为方便师生阅读,提高图书利用率,2010年学校经过充分论证,本着宁“少”勿“烂”的原则在教学楼、实验楼走廊建立起开放式图书超市,让图书从图书室“走”出来,“活”起来。2013年5月全县中小学图书报刊使用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校召开,随后又在市、县中小学图书管理员培训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三)开展书香活动,奠基幸福人生。每年举办读书节(今年已是第八届),让学生尽享读书快乐。历时两个月的读书节系列活动主要内容有:亲子共读大赛、美文诵读演讲诵读展示、我讲主题故事比赛、读书漂流等。每学期举行大型的经典诵读展示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人人上台,学生们放声吟诵,尽展班级魅力。最后进行集中展演,老师家长和学生同台展示,尽显“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采,让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启动经典诵读工程,给师生们提供一个展示国学经典诵读风采的舞台,学校和各班级不定期组织诵读展示活动。在师生们高涨的诵读热情的感染下,一些家长也自觉地加入到国学经典诵读的队伍中来,有的还与孩子展开了诵读竞赛,同时促进了“亲子共成长工程”的深入实施。在饶有兴趣的诵读中,提高了师生们的国学素养,打亮了师生们做人的底色。这项活动开出成效,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中华经典诵读全国优秀学校”荣誉称号,《百年古韵》获市经典诵读二等奖,《木兰辞》获市经典诵读三等奖。
(四)开发书香课程
制定年级递进的阅读目标。从文学、科学、人文三方面制定各年级的总阅读目标和学期阅读目标,让老师明确阅读目标。
在年级段目标的指导下,制定出具体的阅读内容配档。除县教研室提供的必背古诗词和市教科院推荐的三十本必读书籍外,根据年级特点,共同商定需增加的必背必读古诗篇目和数量,作为各年级保底的阅读数量。同时,在此基础上教师加入自己的特色。如低年级人文类。在基础书目《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的基础上,以诵读童谣、儿歌作为阅读的开始,根据节令的变迁及从《晨诵读本》上搜集一些适合孩子诵读的童谣或者儿歌。此外,还注意学科间渗透整合,尝试各学科的大阅读。通过阅读,开阔了学生视野,陶冶了学生情操。
根据前期的书香课堂经验,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课堂整合,将教师辅导下的有向阅读教学大体分为三类:阅读前期的推荐导读课、阅读中期的阅读推进课、阅读后期的交流展示课。从推荐课开始,到中期的故事会,再到最后的表演课,课型环环相扣,学习过程得以完整体现,学生在读经典中学会了做真事,做真人,并让孩子通过读一本书而爱上一类书。
4.运用发展性评价
建立阅读成长档案袋。内容包括读了哪些书,怎么读的,读了多久,班级共读还是自读,读后有哪些收获或感想,还想读哪些书,自我评价、老师或同伴寄语等。
加强督导评估和量化考评,将督导评估结果、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成果作为绩效考核和评优树先的条件之一,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性。开展阅读水平专项检测,并将考评、检测结果纳入学校的教学工作整体考评。
至此,我们学校已是书香满园,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浓厚。学生的阅读量有了显著提高,一年级保底阅读量达到10万字以上,六年级保底阅读量达到300万字以上,并在上级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成绩突出。
二、大力实施书香教育,培养核心素养
从2012年开始,我们着力打造书香课堂,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课堂连接,从书香校园逐渐过渡到书香教育。
在语文课中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为学生阅读提供指导方法和时间保障。书香课堂设计了读物推荐课、阅读指导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读写迁移课等,将整本书阅读纳入到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来。这几种课型,也是整本书阅读的流程。每学期教师按照推荐书目,选择需要阅读的书籍,再按照以上课型与学生层层展开阅读,并在年级之间相互共享。每个年级段阅读承载的目的任务不同,指导时有所侧重,所选择的课型也有所不同。
低年级学生培养兴趣是阅读的目的。可选择经典诵读课、阅读欣赏课等,中年级在此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更多的选择读物推荐课、班级读书会、阅读方法指导课等,高年级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可选择班级读书会、读写迁移课、阅读汇报课等。
通过读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不断提高,书香课堂的开展,让老师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教学天地。这期间,老师们的课堂可谓百花齐放,有绘本课、儿歌诵读课、科普阅读课、经典诗词诵读课等。如儿童诗诵读课程,课堂上老师带领孩子们或吟或诵或唱或舞金子美玲的儿童诗,学生脸上写满阳光。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慢慢受到感染,学生开始有了写诗的热情。他们建立了丑小鸭班级博客,用诗人的眼光观观察生活,用诗人的胸怀感受生活,他们的笔下开始流淌诗意。
2014年3月,在我校举办了全县书香研讨会。甘肃、广西、青岛、临沂等地教师代表到我校参观书香教育,研讨书香课堂,多次在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观摩会、主题学习实验校及教师论坛上介绍书香教育开展情况。先后承办市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观摩会、全国中小学生态语文研修会议分会场和潍坊市小学阅读能力提升工程区域推进现场观摩研讨会议的分会场,做了书香教育工作汇报和经验成果介绍。《潍坊教育》《潍坊日报》《大众日报》等相继对我校书香教育进行了专题报道。书香教育的经验做法两次获县政府成果奖。
无论是“书香校园”“书香课程”还是“书香教育”,其核心都是为了让学生“快乐读书,幸福成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生活化、形象化、活动化和常态化。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真正让师生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培养核心素养,幸福快乐成长。
三、依托传统节日文化,挖掘育人资源
(一)进行育人课程开发。按照传统节日的时间点编排,把春节、仲秋节等传统节日,从节日来历、风俗、礼仪、传说、故事、诗词、名作及活动方案设计等几部分系统整理,挖掘传统节日教育资源,编写活动育人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地方特色,在每个节日的后面设计了一个主题活动,比如:“走进端午”主题活动设计。教师围绕 “走进端午”这个话题,设计了“端午说由来、端午话习俗、端午讲故事、端午赛诗会、学生谈感受”等板块,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我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通过屈原的故事感受他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同时还锻炼了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创新德育途径,丰富活动形式。除在语文、思品、艺术等学科中渗透传统节日教育外,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深化传统节日教育。利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国旗下的讲话、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营造浓郁节日氛围,达到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目的。如中秋节期间,利用国旗下讲话,以“团结、团圆、庆丰收”为主题,通过开展的读书活动,充分利用晨读、班会课、阅读课、课外活动等时间,诵读有关中秋的诗词歌赋,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节日的意义所在,灵活地激发每位学生的探索创造精神。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大力宣传展“中秋节”的由来,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利用班队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系列主题活动。传统节日教育,在主题实践活动中逐步加以深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有了进一步了解,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民族自豪感增强,育人效果显著。
活动育人课程《传统节日文化探究》获县一等奖。《走进春节》在潍坊市“互联网百度搜索”教案评选中获二等奖。
第五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生态校园文化
一.比赛时间:2011年12月20日 20:00 二.地点:体育馆二楼
三.主办方: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四.承办方:院广 五.活动背景:
校园文化被视为大学文化的风骨,校园精神文化不仅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构建学校精神文化不仅仅体现在对内创设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道德情感等关系学校的教育环境和组织氛围;更重要的是,它对外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学校的精神风貌、个性特色和社会魅力。北大始终坚持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文化传统,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为总特征,所形成的氛围是令人神往的!清华大学坚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传统,所形成的校园校风是令人钦佩的。牛津,哈佛,剑桥也都以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而著称于世。中外各校之所以魅力经久不衰,就在于他们能始终坚持和弘扬自己优秀文化传统,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形成一种更高境界的精神文化——校园精神,并由此透射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憾力,陶冶和启示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以“正德强技,爱国荣校”为校训,以“勤俭勤奋,至善至朴”为校风,校园规划自然韵致,建筑恢宏大气,环境优美流畅,形成了一所生态型、园林式的美丽校园,它成为广大师生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往往能站在时代前沿,引领潮流,很快的接受新兴事物,然而,中国的传统古文化亦不应丢弃,当代大学生应秉承中国传统文化,做到古今结合,让人们都能体会到艺术的真正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历史内涵。六.活动目的:
1.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校园”为主题,突显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化特色,体现学校的价值观念与目标追求。
2.让学生通过演讲比赛,更加热爱自己的校园,拉近学校与学生的感情距离,增加大家对校园的热爱。
3.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与拓展,比较客观地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
4.秉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中国优秀文化。
七.活动意义: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学院举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校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重在构建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感受传统文化对文明生态校园的建设作用。八.活动安排:
12月15日通知参加决赛的比赛人员(由传媒部负责)12月16日联系评委老师。(由办公室负责)12月17日张贴宣传海报(由宣传部负责)
12月20日5:45体育馆二楼,院广全体成员集合,布置会场。12月20日8:00活动开始
由XX主持,XX计分,XX计算平均分。活动结束后打扫会场 九.注意事项:
1.评委老师2-5名,学生评委3名。邀请时注意礼貌问题。2.布置会场注意安全。3.评分规则:
⑴仪表、礼貌、语速、感情、普通话、演讲稿内容......多方面评比。⑵总分100分,由每位评委斟酌给分,计算最后得分。4.名次及奖励:
第一名1位;第二名2位;第三名3位。颁发获奖证书,通报表扬。